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精选9篇)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篇1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
文章以山东省基础测绘项目为例,总结、阐述德州市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的.技术过程,并介绍其技术要点、关键,为类似数据库建设提供典范和宝贵的参考价值.
作 者:刘坤 叶达忠 作者单位:刘坤(国家测绘局第二大地测量队,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叶达忠(广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23)
刊 名:大众科技英文刊名:DAZHONG KEJI年,卷(期):“”(6)分类号:P208关键词:基础地理信息 数据库 像片控制 内业加密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篇2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必须面对不同的用户或应用群体, 系统的主要需求表现在各类数据的快速检索查询、数据的更新与维护以及数据的安全等等多个方面, 所以我们必须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分类来满足上述需求。
数据库的逻辑设计主要是根据数据的不同应用对数据进行分类组织。下面以矢量地形图为例阐述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矢量地形图数据作为数字线划图的主要组成部分, 用以表示城市的基本面貌并作为各种专题数据统一的空间定位载体, 包括测量控制点和城市地形、交通、水系、境界、居民地、植被等核心地理要素。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逻辑设计中, 可以设计如下。
(1) 矢量地形图数据子库
矢量地形图数据子库的划分可以依据城市在建立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时使用的矢量地形图数据的比例尺来进行, 如有的城市有1∶500、1∶2000和1∶10000的矢量地形数据, 就可划分为3个子库, 分别为1∶500地形图子库、1∶2000地形图子库、1∶10000地形图子库;而有的城市可能只有1∶500和1∶10000的矢量地形数据, 那其地形图子库就有1∶500地形图子库和1∶10000地形图子库两种了。
(2) 矢量地形图数据大类
根据通常应用的需要, 将基础数据库中的矢量地形数据按地形实体的大类进行逻辑分组, 每一个逻辑组就是一个矢量地形图数据大类。矢量地形数据按照国标可以分为控制点、居民地、交通、水系等几个大类。一个大类中的空间实体数据在逻辑上被看作属于同一范围, 其代码的第一位都相同, 往往被同时应用。
(3) 矢量地形数据图层
一个矢量地形图数据大类通常包含多个空间实体类型, 可以再根据实体的类型 (点、线、面) 和实体在数据中的意义 (辅助信息、主要信息) 划分出具体的逻辑层, 一个逻辑层还可以含有一个注记层。
(4) 矢量地形数据实体
矢量地形数据实体作为单个图层中的独立单元, 包含图形数据 (几何属性) 和非图形数据 (非几何属性) 。图形数据一般指实体的地理位置和形状, 非图形数据包括标量属性 (如高程、面积、长度的数据及实体的编码数据等) 和名称属性 (如道路名称、河流名称等) 。地理实体按几何形状分为点、线、面三种基本类型, 这种分类法对于地理实体的特征描述和编码表示很合适。例如点类有控制点、独立地物点等, 线类有道路、地类分界线、管线等, 而面类有行政区域、建筑物、绿化带等。
2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详细设计
2.1 控制成果数据库
2.1.1 控制成果库系统设计
建立控制成果库主要是对测区基础控制点、像片控制点、空三加密成果、控制概况资料、空三加密概况资料等进行有效组织与管理。控制成果库系统由控制点成果录入、查询两个主要模块组成。
(1) 控制点成果录入:控制点成果数据录入模块是对测区的概况资料、基础控制点成果、像片控制点成果、空三加密成果组织入库。
(2) 控制点成果检索查询:对于基础控制成果、像片控制成果, 通过点号进行查询;根据摄区代号对像片控制概况资料、加密成果等资料进行查询。
2.1.2 控制成果数据内容
控制成果库由基础控制成果 (内容为城市基础控制点成果) 、像片控制概况 (内容为像片控制测量的基本情况) 、像片控制成果 (内容为像片控制点成果) 、空三加密概况 (内容为航测内业空三加密的基本情况) 、空三加密成果组成。
2.2 正射影像库
2.2.1 正射影像库系统设计
正射影像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入库、数据查询两个主要模块组成。
(1) 数据入库模块:正射影像数据入库模块是要把TIFF格式的正射影像导入数据库;二是要把正射影像对应的元数据录入数据库。
(2) 正射影像数据检索查询:正射影像数据检索查询模块主要是根据图幅号对正射影像元数据进行检索查询。
2.2.2 正射影像库数据内容
正射影像库包括正射影像库成果 (内容为正射影像成果) 和正射影像元数据。
2.3 数字高程模型库
2.3.1 数字高程模型库系统设计
DEM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入库、数据查询两个模块组成。
(1) DEM数据入库:数字高程模型的入库包括BLI格式的数据入库及元数据入库两部分。
(2) 数据查询:数据查询模块指对DEM元数据信息进行查询。
2.3.2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内容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为拼成一体的济南市D E M数据。
2.4 基本要素数据库
2.4.1 基本要素数据库系统设计
基本要素数据库包括境界、道路、水系、地名及土地利用等五大类基础的空间数据。系统由数据入库、数据查询两个模块组成。
(1) 基本要素数据入库模块
由数据库软件提供的矢量数据入库工具把Acr/Info的E00数据导入到数据库中, 并用开发的元数据录入模块完成元数据录入。
(2) 基本要素数据的检索查询
建立以图号为索引的数据查询机制, 根据图号对元数据进行查询。
2.4.2 基本要素数据内容
基本要素数据库主要包括境界、道路、水系、地名及土地利用五大类基础数据及元数据信息。
根据具体的入库需求, 在境界、道路、水系、地名及土地利用五类数据中, 按照不同的内容进一步细化, 共分为12层数据 (表1) 。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的相关工作经验, 给出了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逻辑设计和详细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组成,存储管理
参考文献
[1]丁建勋, 程效军, 石如文, 等.浅谈珠海市基础空间数据检查与建库预处理[J].地理空间信息, 205, 4 (2) :3~5.
[2]鲍英华.GIS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获取方法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科技资讯, 1998 (2) , 28.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的研究 篇3
關键词: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
引言:基础地理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自然地理信息中的地貌、水系 、植被等,其次是社会地理信息中的居民地、交通、境界、特殊地名等信息。其信息量之大使地理信息相关行业工作都会涉及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同时,它的开放性使它具有很强的共享性以及社会公益性,它的数据库数据的数量以及数据质量关系到国家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适用范围,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主要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对其进行输入、输出、编辑、统计、等工作的环境的总和。从近年来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不断更新也在不断推进我国的信息化脚步的迈进。
一、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面临的问题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所面临的主要障碍是在信息数据库进行更新的过程中不能实现多人对相同要素的更新过程。目前,数据库只是在进行一个人单独更新的工作时会很顺利的完成,然而,如果两个人或多个人同时进行更新工作就会很容易发生矛盾,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更新区域出现混合现象,也就是混合区域的地理信息在进行更新的过程中会出现矛盾;二是更新区域出现相邻现象,这就会导致其共享边缘的地理信息在更新的过程中出现矛盾;三是更新区域出现分离的现象,这种现象同样也会导致矛盾的发生。例如道路以及水系的地理信息跨越范围比较广甚至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更新区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在进行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更新工作的时候就会引发矛盾。当数量较多的更新区域所混合的地理信息在进行同时更新的过程中就会引起浪费现象的发生,这种更新是不产生任何价值的更新。因此,这类问题的解决成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应遵循的原则
1、现势性原则。现势性原则要求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的过程中要保证所更新数据的正确性以及要对其进行及时的更新。原因在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包括自然地理信息中的地貌、水系 、植被以及社会地理信息中的居民地、交通、境界、特殊地物、地名等信息的反应,因此必须保证其现势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才会体现其更新的价值。
2、精度匹配原则。精度匹配原则要求进行基础地理信息更新的过程中避免发生更新部分和未更新部分不相匹配的现象,如果更新部分和未更新部分不相匹配,那么在数据叠加入库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信息数据的披露。采用多项式变换或者是用精度较高的空间数据来纠正精度较低的空间数据都可以有效的减少披露的出现。
3、同步更新原则。同步更新原则是指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必须实现同步更新。由于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的任务量极其繁重,在这种情况下,数据库的更新要求不仅仅是停留在对图形信息数据的更新上,而是要求对其属性数据进行同时的更新,二者不分先后顺序,否则也会给数据库更新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4、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基础地理信息更新的过程中,保证各个图种之间数据的一致性以及同一个图种内的坐标系统的一致性。由于信息数据库中的图种数量繁多,因此,在更新的过程中,如何保证各个图种之间数据的一致性以及同一个图种内的坐标系统的一致性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他们的一致性得到保持,才能保持通过这些数据信息制定的决策的准确性。
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的基本流程及其质量安全保障
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的基本流程。一是确定更新策略。在进行数据更新的工作之前,应该先制定本次更新工作想要达到的目的,除此之外,还要划分出要进行更新工作的区域以及制定相应的更新措施等;二是获取变化信息。这个过程可以通过专业队伍进行实地调查、卫星遥感影像以及其他社会途径等确定变化的信息;三是采集变化信息。采集的方式有:将图画进行技术处理、室外探查、卫星遥感影像处理等;四是现势数据生产。这个过程是将采集的新信息与现有数据库中不需要更新的数据信息进行结合以形成新的信息数据库。结合方式可以采用插入、删除、替换等;五是现势数据提供。这个过程可以采用批量替代的方式。然而,用户会对所购买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加工并且储存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仅仅对发生变化的数据进行输出,保证用户与其所处理的数据的一致性。
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的质量安全保障。在进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的过程中,所要更新的信息数据的质量问题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如果所更新数据的质量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新数据的输入而且还会给原有的数据信息带来损害。因此,在进行数据更新的工作时必须保证每一步的准确实施,对其进行全面而严格的核查,如若发现数据存在质量问题,应该及时对其进行更改或者重新输入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除此之外,在进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的过程中,也同样要把数据的安全性放到突出位置。应该要求用户只有在接受授权的前提下才可以修改数据库中的信息,否则,一切要求都视为无效。总结: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不断更新是为了不断满足我国地理相关部门的规划、建设等工作的要求,从而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因此,要牢牢把握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更新原则,同时认清其在更新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且严格依照更新流程以使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更新工作能在高效率的状态下进行。
参考文献
[1]朱宏斌,陆海英,盛琦,洪胜.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方案研究[J]. 测绘通报,2011,01:25-27+37.
[2]黄昌胜,叶林,姜圆盈.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的冲突处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7:78.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篇4
因业务需要,本单位授权齐商银行向中国人民银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查询、留存企业信用报告,用于:
1、审核授信业务申请;
2、审核授信业务的担保单位;
3、对已办理的授信业务进行风险管理;
4、其他需要查询的情况。
并同时授权贵行向中国人民银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报送企业信用信息。
客户签章: 贷款卡编号:
联系电话: 客户签章: 贷款卡编号:
联系电话: 客户签章: 贷款卡编号:
联系电话: 客户签章: 贷款卡编号:
联系电话: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篇5
劳动竞赛活动简报
XX银行(以下简称“我行”)为响应并推进“夯实统计信息基础,提升银行业数据质量”劳动竞赛活动,深入开展的重要举措,力求全面提升我行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推动我行统计数据质量的持续、全面提升。
一、推动活动的目的全面、及时和准确的统计信息不仅是配合监管有效性也是银行做好风险管控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我行成立以来对这一问题一直十分重视。当前,不论是从夯实统计基础角度,还是精细化管理、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建设角度,进一步提高我行统计数据质量已迫在眉睫。
二、组织领导
为配合有序、高效地夯实我行统计信息基础和数据质量。经研究,决定成立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XX行长)
副组长:XX(副行长)
成员:由XX村镇银行各部室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办公室主管XX担任,各相关部室负责督促、指导和协调工作。积极提供提升各类相关稿件、新闻摘要等,配合我行每月的“简报”工作。1
三、主要实施内容
提升数据质量,从根本上要解决体制和机制问题,要从我行基础数据的管理抓起,从组织、制度、系统和流程建设抓起。夯实统计信息基础,提升我行数据质量,为我行持续、全面加强数据质量管理提供方向和抓手。一方面,通过日常数据质量核查与管理,能够调动银行自身的能动性,将我行自身的管理和配合监管需要结合起来,提高其内生积极性,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我行的统计现场检查与银监会的《良好标准》评估,充分发挥统计人员、复核员和对应上级科室配合产生合力,提高统计质量的有效性。
数据质量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加强管理和协调。也包括竞赛内容的六个方面:一是行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情况,资源支持、协调机制以及对重大事项的部署是否到位;二是日常数据质量管理情况,建立日常数据质量监控机制;三是良好的自评,结论是否客观,证据是否充分;四是积极配合外评,是否主动、积极配合提供材料安排访谈人员等;五是整改情况,是否根据评估结论切实整改;六是数据质量持续提升情况,自评或者外评结束后,是否促动我行提升了数据质量。另外在竞赛期间我行还要注重以下几个要素的提升:
第一项要素是组织机构及人员。包括提升组织领导管理、归口管理、岗位设置、团队建设,要明确分管领导在数据质量管理中的职责,以及完善管理体制、统计岗位设置和团队建设。没有领导和高管的重视,没有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良好的团队,数据质
量管理必然成为无本之末。
第二项要素是制度建设。主要是建立全面我行,科学、有效的统计管理制度和业务制度,为数据质量管理和统计工作提供规范和依据。
第三项要素是数据质量的监控、检查与评价。包括日常监控、监督检查、考核评价,内容主要是建立我行有效的数据质量监控体系、统计现场检查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从机制方面直接加强对数据质量的约束和激励。
第四项要素是数据的报送、应用和存储。包括数据报送、分析应用、资料存储,内容主要是我行健全报送环节、分析应用和存储,通过分析应用和扩大共享,提高附加值,形成数据质量管理的良性循环。
四、有关要求
(一)上级有关要求。根据《柳州银监分局关于推动分局及辖区各银行业机构参加“夯实统计信息基础提升银行业数据质量”劳动竞赛的通知》(柳银监发[2012]29号)的精神。我行参加本次竞赛活动要紧紧围绕“夯实统计信息基础,提升行业数据质量”这一主题。要紧密结合实际,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提高数据质量作为建功立业的主要内容,为配合银监系统风险监管和我行风险管理夯实基础。
(二)自评及整改要求。根据《银行业统计管理暂行办法》(2004年第6号主席令)及《柳州银监分局关于推动分局及辖区各银行业机构参加“夯实统计信息基础提升银行业数据质量”劳
动竞赛的通知》(柳银监发[2012]29号)的精神和要求。我行作如下自评要求:
符合:完全达到要求,没有明显不足。
大体符合:银行没有完全符合条款要求,但总体有效性较好,覆盖了主要方面。评估中发现的一些小问题未对数据质量带来实质性的影响,银行具备在较短时期内实现达标的能力并且做出了具体安排。
较不符合:虽然制定了规章制度和政策程序,但存在较明显缺陷;事实证明,有关政策和程序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全面执行,由此对数据质量带来实质性影响。“较不符合”与“大体符合”这两个评级之间的“跨度”较大,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有时不太容易,但还是要求评估人员必须通过审慎、客观的评价表达明确的意见。
不符合:在数据质量管理的主要方面没有规章制度,或相关制度未得到有效执行,严重影响数据质量。
对照每条标准和原则,评估人员在实施评估时,从三个方面予以确认:第一,在我行是否有规范的制度性文件或者具有约束性的其他书面材料;第二,这些制度文件得到了全面和实质性地执行;第三,执行达到了预期效果,数据质量能满足监管要求。总之,我行应有足够的相关证据以及合理的逻辑证明表明其确实达到了上级监管部门的标准和要求。
对为达到监管部门的标准和要求的,须立即重视编写“事实确认书”并立即上报行领导,及时作好整改工作。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篇6
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需要信用总量和信用结构方面数据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主要是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这种平衡涉及两个方面,即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虽然这两个指标描述的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但由于金融与经济的密切关系,经济运行状况也能通过社会信用运行状况来体现,即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通过整个社会的信用总量和信用结构体现出来。再者,信用总量和信用结构本身就是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数据。
二、目前我国宏观调控基础数据不完善
由于宏观调控的全面性和滞后性等特点,决定了宏观调控数据不可能完善,像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国家统计部门所反映的情况都是年度性的,不可能反映任何一个时点的状况,信用总量和信用结构则不然,在任何一个时点都能反映出来。遗憾的是,目前由于各家银行独立经营,还没有一个机构能提供信用总量和信用结构方面的数据。
三、信用信息基础库的广泛应用,为宏观调控提供基础数据可能
前不久,湖南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这是全国首份惩戒失信行为的方案。在此之前,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湖南省工商局、湖南公民信息管理局等部门开始联合规划社会信用记录统一查询,标志着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由银行间信息共享向为全社会信息共享转变。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应用的进一步提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信息采集范围将包括全社会所有发生信用活动的个人和企业,绝大部分的经济活动都被记录在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
四、欲完善信用信息基础库,为宏观调控提供基础数据,还需做到以下三点
(一)、对现有的信用信息基础库进行修改
具体是,增加一个数据库字段,用于标识信用活动的分类情况,分类标准参照国民经济行业代码(GB/T 4754—2002),录入时只需输入对应的代码即可,字段输入可设计为代码直接输入式(熟练者)和下拉菜单选择式(初学者,提供国民经济行业代码让其选择)。
(二)、信息录入时要求准确完整
虽然只是增加一个录入项,但是相应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由于信息录入工作都是由银行业的工作人员担任,具备了基本的经济金融知识,对于他们,是轻而易举的事;信息的来源也是现成的,信用凭证上面都有借款种类之类的栏目,银行工作人员只需按照国民经济行业代码标准向客户问询后填制即可。
(三)、数据的汇总和筛选
按照理论状况,完善后的信用信息基础库包括了每个记录信用发生额和分类信息,其分类信息涵盖了整个经济领域,对象范围是全社会所有信用活动。使用者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操作,譬如汇总和分类汇总,就能得到信用总量、某个行业的信息量、信用结构情况等所需要的信息。
通过对信用信息基础库进行完善,可轻松提炼出宏观调控基础数据。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篇7
【关键词】征信系统 数据质量 评价机制
一、建立征信系统数据质量评价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征信业的发展
目前,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简称征信系统)是我国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之一,采集近10亿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据库。它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运营和维护,接入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多种类型的机构。通过开展征信系统数据质量工作评价,有利于全面、系统、客观公正地反映和评价接入机构征信系统数据质量工作的成效,塑造金融业良好形象,促进征信业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征信系统数据质量
通过开展征信系统数据质量工作评价,对接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进行激励约束,从而督促接入机构重视征信系统数据质量工作,建立提升征信系统数据质量的长效机制,提高接入机构报送征信系统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从而促进征信系统数据质量不断提升。
(三)有助于提升征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在我国征信系统数据质量工作激励约束机制中,除了制度法规约束外,运用金融经济学中的“补偿原则”,引入利益分配和补偿机制,使征信系统数据质量卓有成效的机构有一定程度的获益,提高数据质量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做好数据质量工作提供内在的、强大的、持久的动力。
(四)有利于减少异议或诉讼的发生
随着信用信息主体维权意识的逐步增强,信用信息主体申请征信异议或投诉的数量呈现出增长的势头。据调查,接入机构数据报送错误是引起异议或诉讼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信用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有利于减少征信异议或诉讼的发生。
二、征信系统数据质量工作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征信系统数据质量工作重视程度不高
征信系统防范信用风险、促进信贷市场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后,存在一些接入机构对征信工作重视程度不高、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影响了征信系统的数据质量。
(二)对征信系统数据质量的认可度不高
根据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情况问卷调查显示,接入机构对数据质量的认可度较低,主要由于一些接入机构上报信用信息不真实,录入不够准确,更新不够及时等原因,导致征信系统中不能真实、全面反映个人和企业的信用情况。
(三)征信系统数据质量专业人才缺乏
由于我国征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高等教育也就这几年才有征信人才的培养,在全国看来,建设征信体系人才缺乏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一些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小型机构,征信工作的专业人才缺乏,缺少对数据质量工作的责任心,对从而影响了征信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
(四)征信系统数据质量评价机制有待健全
目前,主要针对征信系统量化考评等个别专项工作进行激励约束,缺少对征信数据质量工作全面的评价机制。同时,征信系统数据质量的相关规章制度总体重处罚轻激励,对数据质量工作积极配合、努力尽职的机构或个人缺乏激励机制和成本补偿机制,不利于征信数据质量工作的开展。
三、征信系统数据质量评价方案设计
(一)评价原则
1.科学性。设计征信系统数据质量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时,以征信系统数据质量相关制度要求、征信系统数据质量应达到的目标、开展征信系统数据质量工作等方面为指导。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力求在基本概念和逻辑结构上严谨、合理,抓住征信系统数据质量工作的实质,并具有针对性。另外,采用定性、定量的相结合方法,将征信系统数据质量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2.可操作性。可操作性,也就是可行性和实用性,指征信系统数据质量评价指标内容客观明确,指标简化、方法简便,信息及数据易于采集且准确可靠。
3.引导性。评价指标要能引导被评价对象的行为。合理、可行的征信系统数据质量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对接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接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仅仅为了评价而评价,评价只是手段,它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保证目标的实现,因此,评价指标应具有灵活、动态和全方位的特点,以此引导被评价者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
(二)评价指标及内容
征信系统数据质量评价工作分为对接入机构征信系统数据质量评价和对接入机构征信系统数据质量工作人员评价。本文中指标体系设计的思路是根据征信系统数据质量工作内容、性质、目标要求以及完成这些工作所具备的条件等进行研究和分析,确定评价的各项要素。本文在认真分析研究影响征信系统数据质量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1.接入机构征信系统数据质量工作评价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征信系统数据质量考评情况、数据质量日常监测情况和对征信中心数据质量工作配合支持情况。其中,征信系统数据质量考评情况包括评价接入机构征信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数据质量日常监测情况主要评价接入机构征信系统数据上报和加载、补报和纠改情况。对征信中心征信系统数据质量工作机制具体包括接入机构征信工作牵头部门及人员配备情况,内控制度情况,会议培训情况,工作创新情况和投诉、诉讼情况等方面。若接入机构发生征信系统数据丢失、向未经信贷征信主管部门批准建立或变相建立的信用数据库提供信用信息等对征信系统有较大负面影响的事件,则实行一票否决。
2.对于接入机构征信系统数据质量工作人员的评价以其所属接入机构质量评价结果和接入机构工作人员数据质量工作情况两方面进行考评。根据接入机构数据质量评价情况的评价得分,作为接入机构征信系统工作人员评价得分的一部分。接入机构工作人员数据质量工作情况主要评价工作人员征信系统数据日常工作、数据质量提升工作以及征信制度业务学习情况、征信系统数据质量理论研究情况工作创新情况等。若工作人员所在部门或本岗位发生数据丢失、泄密、违规查询信用报告等对征信系统有较大负面影响的事件,则实行一票否决。
(三)评价的结果划分
根据评价结果将接入机构征信系统数据质量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其中A级指该机构征信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好,能很好的开展数据质量工作,并对征信中心数据质量工作配合力度高。B级指该机构征信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较好,能较好的开展数据质量工作,并对征信中心数据质量工作配合力度较高。C级指该机构征信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不高,能开展数据质量工作,但效果不明显,并对征信中心数据质量工作配合力度较低。D级指该机构征信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差,数据质量工作开展较差,并对征信中心数据质量工作配合力度。同上,根据评价结果将接入机构数据质量工作人员评价成绩划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
(四)评价的程序
1.评价数据的采集。定量指标数据来源于征信数据量化评分、两端数据核对、征信数据日常上报、更新、纠改。定性指标根据各接入机构数据质量工作开展情况等。
2.计算各指标得分。定量分析跟据专家打分法确定权重,按照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分值;定性分析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接入机构评价内容及指标表进行打分。
3.综合指标得分。将定量指标与对应的权重相乘,并与定性指标得分进行加总,即得到接入机构征信数据质量工作最终得分。
4.在接入机构征信数据质量工作评价结束后,将评价结果作为对征信数据质量工作人员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征信数据质量工作人员评价比照接入机构征信数据质量工作评价进行。
5.评价的流程。(1)成立征信中心征信系统数据质量评价办公室(以下称评价办公室),并在各分中心成立评价小组(以下称评价小组)。全国性接入机构由评价办公室负责评价,地方性接入机构由评价办公室委托评价小组评价。
(2)评价工作开始前,由评价办公室启动评价工作,如图1所示。评价办公室制定评价计划,下发数据质量工作评价标准。接入机构报送评价对象的征信系统数据质量工作情况自查报告和自查表,并说明理由。其中全国性接入机构将材料报评价办公室,地方性接入机构将材料报当地评价小组。评价办公室和评价小组根据接入机构报送资料及掌握的相关资料进行打分。
(3)评价小组汇总各类得分,计算最终得分,并进行初步等级判定,将本地区评价结果报评价办公室审批。
(4)评价办公室汇总评价结果,将初评结果发送至各接入机构。
(5)被评价对象收到评价结果后,如有异议,可以在5个工作日内将申诉意见反馈至评价办公室或当地评价小组。评价办公室或当地评价小组收到申诉意见后5个工作日内,应给予答复。
(6)评价办公室以正式文件形式下发被评价对象的征信系统数据质量工作的评价结果。
四、建立健全征信系统数据质量评价机制的措施
(一)提高对征信系统数据质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征信系统数据质量是征信系统的生命线。”做好征信系统数据质量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保障征信业健康发展,维护金融稳定的客观需要;塑造金融业良好形象,维护正常金融秩序的有效举措;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接入机构提高对征信系统数据质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主动做好征信系统数据质量工作。
(二)加强对征信系统数据质量评价机制的宣传
目前执行的征信系统数据质量方面的文件都强调了接入机构征信系统数据质量工作的职责义务,却没有涉及激励机制问题。因此,在推行征信系统数据质量评价机制中,应加强宣传,使接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了解征信系统数据质量激励及约束机制的目的、内容等,促使接入机构认真履行征信系统数据质量工作义务,并使征信系统数据质量卓有成效的机构有一定程度的获益,提高数据质量工作的积极性。
(三)明确征信系统数据质量评价工作的程序
建议征信中心制定征信系统数据质量评价工作的方案,并明确征信系统数据质量评价工作的程序。围绕个征信系统数据质量评价的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方式方法等内容,组织对分中心及接入机构工作人员开展培训。为了确保评价工作顺利,可以根据量化考评掌握接入机构的数据质量情况,在全国部分分中心选择不同机构类型、数据质量在不同层次的接入机构开展征信系统数据质量评价试点工作,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解决,总结试点地区进行征信系统数据质量评价的工作做法和先进经验,并在全国推广。
参考文献
[1]胡燕.商业银行征信监管影响因素探析——基于《征信业管理条例》的视角[J].征信,2013,(12):23-27.
[2]刘霏.完善商业银行员工激励的对策研究[M].企业导报,2011,(7):206-207.
[3]孙艳丽.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机制的思考[J].科学之友,2011,(1).111-11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篇8
(56学时)
主讲: 专业: 班级:
第1章 数据库系统概述(4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史,了解每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特点和划分依据,了解关系运算和关系规范化。
教学重点:
掌握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 掌握数据模型的组成及组成要素;
掌握概念模型的表示方法及转化为数据库模式的方法 掌握关系运算的方法,了解各种关系运算的作用; 掌握函数依赖及关系规范化; 教学难点:
数据模型的含义 关系运算的运算规则 E-R图及转化规则
函数依赖及关系规范化 教学建议:
查看一些有关计算机科普方面的书籍或刊物或网站,多了解一些计算机的科普知识。知道一些计算机领域中的科学家的故事,对掌握本节内容有很多好处。本讲内容概述:主要介绍了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并简单介绍了分布数据库、并行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的基本特点。详细介绍了关系数据库的数据模型、关系运算,阐述了关系数据库的概念和函数依赖及关系规范化。
涉及章节及安排:
1.1数据库与数据库系统(1学时)1.2数据模型(1学时)
1.3 关系运算及关系完整性(1学时)1.3 函数依赖及关系规范化(1学时)思考与训练:
(1)进行表的关系运算的作用是什么?
(2)如果要显示所有数据库课程的成绩,需要进行什么运算?
(3)如果要显示所有学生的姓名、课程名称和成绩,需要进行什么运算?
课后练习:第1章习题 第二章 关系数据库(6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Access2003的新特点及开发环境,掌握Access2003数据库的设计方法及步骤,结合图书借阅管理系统了解数据设计的步骤及安全管理。
教学重点:
Access的工作环境 Access的数据库对象 Access数据库设计步骤
Access数据库的管理与安全 教学难点:
Access2003数据库的设计步骤 Access2003数据库的管理和安全 教学建议:
结合图书借阅管理系统的实例,课下设计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并实施数据库的管理与安全。
本讲内容概述:主要介绍了数Access2003的特点及开发环境,阐述了数据设计的步骤及方法,演示并练习数据库的管理与安全。涉及章节及安排:
2.1Access2003基础(1学时)
2.2 Access2003开发环境(1学时)2.3 Access2003数据库设计(2学时)2.3 数据库的管理与安全(2学时)思考与训练:
(1)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数据库的设计;(2)图书借阅管理系统的管理与安全练习; 课后练习:第2章习题
第三章 数据库和表(10学时)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数据库的创建方法;掌握打开数据库的常用方法;理解并掌握数据库对象的删除、复制重命名、保存,并会用组来组织数据库对象; 2)学习并掌握使用向导创建表、使用输入数据创建表以及自定义表的方法,要求掌握字段名称定义、设置字段类型以及设置字段大小、格式字段属性的方法;
3)学习并掌握在设计视图中进行小数位数、输入掩码、标题、默认值、有效性规则等字段属性设置的方法,掌握查阅列表和主键的创建方法,学会使用Access 2002的导入表、链接表和导出表功能。
4)理解主键和外键的概念,了解表的关联类型,掌握定义表之间关联关系的方法。理解和掌握参照完整性的概念和设置方法。
5)熟练掌握直接向表添加记录、用自动窗体录入数据的方法,学会使用查找和替换功能提高数据修改的效率,理解排序和筛选的概念和实现它们的方法,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设置表的外观 教学重点:
掌握使用向导创建数据库的方法;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数据库打开方法;
了解数据库对象管理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复制、删除、重命名、保存等基本操作;
理解数据库对象管理中“组”的含义,掌握用“组”组织数据库对象的方法。
使用向导创建表的方法; 使用输入数据创建表;
使用设计器创建表的方法; 设置字段类型的方法;
设置字段大小、格式的方法。 主键和外键; 表的关联类型; 定义表之间的关系; 参照完整性。 在表中录入数据;
使用自动窗体录入数据; 修改数据; 查找和替换; 排序与筛选; 表的行列操作。教学难点:
数据库对象管理中“组”的感念及使用方法 使用设计器创建表; 设置字段格式。
输入掩码、有效性规则和有效性文本字段属性的设置; 创建查阅列表; 导入表和链接表。 表的关联类型;
定义和修改表间关系;
参照完整性的含义和设置方法。 排序与筛选。本讲内容概述: 1)介绍在Access 2003中创建数据库的方法、打开数据库的方法及数据库对象的复制、删除、重命名和保存等操作方法 2)在Access 2003中使用向导创建表、使用输入数据创建表和使用设计器自定义表的方法,要求掌握对表字段大小和字段格式这两种字段属性进行设置和修改的方法以,熟练掌握对表中字段的各种操作。
3)介绍小数位数、输入眼码、标题、默认值、有效性规则、有效文本以及索引等字段属性的设置方法。介绍了查阅列表、主键的创建方法,此外还要了解使用Access 2003的导入功能利用外部数据创建表的方法和过程,介绍了链接表的概念和使用方法,并对Access 2003的导出功能作了介绍。
4)介绍了主键和外键的概念、创建索引的方法和过程,讲解数据表之间关联关系的建立和修改的方法,并讲述了参照完整性的概念。5)介绍在数据表视图下对表中数据进行各种编辑的方法,此外还介绍了查找和替换数据的方法,讲解了排序和筛选的作用和用法,最后介绍了表的外观设置方法。
涉及章节及安排:
3.1创建数据库(2学时)3.2建立表(2学时)3.3维护表(2学时)3.4操作表(2学时)3.5数据表的关联(2学时)思考与训练:
(1)使用向导创建的数据库有什么优、缺点?
(2)使用向导创建表与使用设计器创建表有什么不同?使用设计器创建表有什么优势?
(3)设置字段格式的重要性是什么?(4)先输入数据还是先建立关系?
(5)参照完整性和级联更新的关系是什么?(6)修改表中数据的字体样式有哪些方法?(7)冻结列和隐藏列有什么作用? 课后练习:第3章后习题 第四章 数据查询和第五章SQL语言(10学时)教学目标:
1)理解查询的概念及其意义,了解选择查询、参数查询、交叉表查询和操作查询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使用向导和使用设计器创建选择查询的方法。2)理解参数查询的含义,掌握参数查询的操作过程,明确参数查询在查询准则确定方面的不同之处。理解交叉表查询的概念和创建方法,并会使用交叉表查询实现字段数据的汇总。
3)介绍查询表达式中的运算及查询表达式的构建方法,介绍表达式的常见应用;详细介绍计算字段的含义及创建、使用方法。
4)理解并掌握四种操作查询的创建方法,了解使用SQL可以实现所有查询这一事实;理解各种操作查询的使用场合和功能;掌握使用SQL创建联合查询、传递查询、数据定义查询、子查询等特定查询的方法和相应的SQL语句格式。
教学重点:
查询的定义和作用; 查询的种类;
使用向导创建选择查询; 使用设计器创建选择查询。 创建参数查询;
使用向导创建交叉表查询; 使用设计器创建交叉表查询。
表达式中的算术运算符、比较运算符、逻辑运算符和连接运算符; 表达式在查询中的应用;
用设计视图在查询中创建计算字段。 创建生成表查询; 创建更新查询; 创建追加查询; 创建删除查询; SQL语句介绍; 创建SQL查询。教学难点:
在设计视图中创建和修改查询的方法; 创建单表和多表查询的方法; 查询准则的确定方法。 创建参数查询;
使用设计器创建交叉表查询。 查询表达式; 计算字段的创建。 SQL语句格式; 创建SQL查询。本讲内容概述:
1)主要介绍查询的定义和作用,介绍常见查询种类。重点讲述选择查询的创建方法,创建方法主要有两种:使用向导创建和使用设计器创建选择查询。2)介绍主要介绍选择查询之参数查询的实现方法,并详细介绍交叉查询的含义和创建方法。
3)介绍查询表达式中的运算及查询表达式的构建方法,介绍表达式的常见应用;详细介绍计算字段的含义及创建、使用方法。
4)介绍生成表查询、更新查询、追加查询、删除查询这四种操作查询的含义和创建方法,并介绍了SQL结构化查询的主要语句,详细说明使用SQL实现联合查询、传递查询等特定查询的方法。涉及章节及安排:
4.1 查询的概念和目的(1学时)4.2 建立查询的方式(1学时)4.3 查询设计器的使用(2 学时)4.4设计各种查询(2学时)4.5 查询的保存与运行(2学时)4.6创建SQL查询(2 学时)4.7创建操作查询(2学时)思考与训练:
1)在查询向导中,明细与汇总的含义和区别是什么? 2)怎样在未建立关系的表间建立临时关系?
3)参数查询在查询准则的确定上有什么特点和好处?
4)交叉表查询中,对于交叉表中主题“值”部分的对应“总计”单元格能否设置为“Group By”?
5)计算字段的本质是什么?
6)操作查询与其它查询有什么不同?起什么作用? 7)使用SQL语句可以实现所有查询吗? 课后练习:第4、5章习题
第六章 窗体(6学时)教学目标: 1)了解窗体的作用和分类,熟悉各种窗体的用途。掌握创建窗体的两种方法:使用向导创建窗体和使用设计器创建窗体。
2)了解常用控件的种类和用途,掌握常用控件的使用方法及属性设置方法,学会使用控件实现常见功能。了解窗体上控件布局调整的方法。3)了解子窗体的概念,掌握嵌入式子窗体和弹出式子窗体的概念和使用方法;掌握使用窗体添加、删除和编辑数据的方法;掌握在窗体中实现对记录的查找、筛选和排序的方法。教学重点:
窗体的定义和作用; 窗体的分类;
使用向导创建窗体; 使用设计器创建窗体。 常用控件的种类和用途;
常用控件的功能和属性设置; 窗体控件布局调整方法。
子窗体的种类、用途和创建方法;
使用窗体向数据库中添加、删除和编辑记录; 在窗体中实现查找、筛选和排序。教学难点:
使用向导创建窗体; 使用设计器创建窗体。
常用控件的使用方法和用途;
嵌入式子窗体、弹出式子窗体的使用; 在窗体中实现筛选和排序。本讲内容概述:
1)主要介绍了纵栏式窗体、表格式窗体、数据表窗体、子窗体、弹出式窗体、数据透视表窗体、数据透视图窗体七种类型的窗体。并介绍了两种创建窗体的方法:使用向导创建窗体和使用设计器创建窗体。
2)主要介绍了常用控件的种类和用途,并详细介绍了常用控件的使用方法,说明了窗体上调整控件布局的方法。
3)介绍了嵌入式子窗体和弹出式子窗体的概念及创建、使用方法,介绍了在窗体中实现对记录数据进行常规操作的方法。涉及章节及安排: 6.1认识窗体(1学时)6.2 创建窗体(1学时)6.3 窗体的设计与技巧(2学时)6.4 创建主子窗体及设计(2学时)思考与训练:
(1)窗体的作用是什么?(2)窗体控件可分为几大类?(3)如何设置控件属性?
第七章 报表(8学时)教学目标:
1)理解报表的定义和作用,熟悉报表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熟练掌握使用向导设计报表和使用设计器设计报表的方法;了解使用报表的用途。2)掌握利用对记录排序和分组来设计报表的方法,理解排序和分组对报表的重要性;理解条件格式、控件和函数对增强报表的作用并掌握其使用方法;了解特殊报表的设计方法。教学重点: 报表的定义;
报表的构成及各部分作用; 使用向导创建报表; 使用设计器创建报表。 对记录排序和分组; 使用条件格式增强报表; 使用空间和函数增强报表; 创建特殊报表。教学难点:
使用向导创建报表; 使用设计器创建报表。 设计排序和分组报表; 创建特殊报表。本讲内容概述:
1)主要介绍了数据库应用系统实现报表打印功能的主要对象--报表对象,介绍了报表的定义、构成方式及创建报表的方法。2)介绍了通过向报表中添加分组和排序、设置条件格式和使用空间来增强报表的逻辑性、功能和层次感。此外,还介绍了创建和设计特殊报表的方法。涉及章节及安排: 7.1 认识报表(2 学时)7.2 创建报表(2 学时)7.3 编辑报表、报表排序和分组,使用计算控件(2学时)7.4 创建子报表、多列报表(2 学时)思考与训练:
(1)报表与窗体有什么不同?(2)报表的作用是什么?
(3)怎样对分组的数据实现强制分页? 作业:第7章习题
第八章 数据访问页(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数据访问页的概念和作用,熟悉数据访问页的类型分类,掌握使用向导和设计器创建和设计数据访问页的方法,并了解数据访问页的使用。此外,了解并掌握利用控件设计特殊的数据访问页的方法,学会分组数据访问页的设计方法。教学重点:
数据访问页概述; 数据访问页类型;
使用向导创建数据访问页; 使用设计器创建数据访问页; 数据访问页的编辑; 分组数据访问页的设计。
教学难点:
创建数据访问页; 数据访问页的设计。
本讲内容概述:主要介绍数据访问页的概念和作用,数据访问页的种类;阐明了数据访问页的创建方法和过程;说明了如何在数据访问页中使用控件的方法和作用。涉及章节:
8.1数据访问页概述(1学时)8.2创建数据访问页(1学时)
8.3使用设计视图修改数据访问页(1学时)8.4数据访问页的使用(1学时)思考与训练:
(1)数据访问页的文件格式?(2)数据访问页的作用是什么? 课后习题:第8章习题
第九章 宏(4学时)教学目标:理解宏的本质和定义,了解宏的作用,熟悉宏组和条件宏的基本概念;掌握创建宏、宏组和条件宏的方法及其应用方法。学会创建和使用AutoExec宏。教学重点:
宏、宏组和条件宏的概念;
创建宏、宏组和条件宏的方法,理解其用法;
理解AutoExec宏与AutoKeys宏的使用方法和创建过程; 能根据需要创建宏。
教学难点: 宏的原理; 宏的创建。
本讲内容概述:主要介绍宏的基本概念以及宏组、条件宏的定义;详细介绍了创建宏的基本方法和使用方法。涉及章节及安排
9.1宏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学时)9.2创建宏(1学时)9.3宏的运行(0.5学时)9.4常用宏操作(0.5学时)
9.5对象事件属性简介及宏的综合应用(1学时)思考与训练:
(1)宏的本质是什么? 课后练习:第9章习题0
第十章 VBA编程(6学时)教学目标:
1)理解模块的本质和定义,了解模块与宏的区别,理解VBA的程序框架,熟悉并掌握VBA的编程环境。了解并掌握VBA中的数据类型、常量、变量、数组等基本概念,并熟练掌握它们的定义、使用方法。2)理解并掌握VBA程序设计中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的语法定义和使用特点,会设计实现基本的算法,能实现二选
一、多选一及迭代等常用程序结构。
3)理解并掌握VBA中Sub过程、自定义函数及事件过程的创建方法,了解创建类模块的过程,掌握类模块的用法,同时掌握标准模块的创建方法;此外,理解并掌握将宏转换为VBA代码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简单登陆界面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教学重点:
模块的概念; 过程与函数;
Visual Basic开发环境;
VBA的数据类型、变量、常量、数组。 顺序结构语句;
条件结构语句与选择结构语句; 循环结构语句。
创建自定义Sub过程; 创建自定义函数; 创建事件过程;
创建于窗体和报表相关的类模块; 创建与窗体和报表无关的类模块; 创建标准模块;
宏转换为VBA代码。教学难点:
过程与函数的定义与使用;
VBA的数据类型、变量和数组。 条件结构语句与选择结构语句; 循环结构语句。 创建过程和函数; 创建类模块。本讲内容概述:
1)主要介绍模块的定义、模块与宏的区别、过程、事件过程等模块的基本概念,讲述了VBA的Visual Basic的开发环境,重点介绍VBA程序设计基础中的数据类型、常量、变量、数组等概念。2)介绍VBA程序设计中的三种基本控制结构语句的格式和使用方法,介绍数据的输入和输出方法,阐明了程序中基本算法的设计与实现方法。1 3)介绍自定义Sub过程、自定义函数和事件过程的创建过程和方法,创建与使用类模块的方法,标准模块的创建方法;此外还介绍了将宏转换为VBA代码的方法。
涉及章节:
10.1 VBA概述(1学时)
10.2 VBA编程语言基础(2学时)10.3 模块的使用(2学时)10.4事件过程及应用举例(2学时)思考与训练:
vf数据库基础知识习题与答案 篇9
一、选择题
1.在一个二维表中,行称为________,列称为________。
A)属性;元组
B)元组;属性 C)关系;元组
D)属性;关系 2.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________。
A)数据库管理系统
B)数据库
C)数据
D)数据库应用系统 3.VFP是一种________数据库管理系统。
A)层次型
B)网状型 C)关系型
D)树型 4.支持数据库各种操作的软件系统是________。
A)数据库系统
B)操作系统 C)数据库管理系统
D)命令系统
5.在关系模型中,从表中选出满足条件的记录的操作称为________。A)连接
B)投影 C)联系
D)选择 6.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系统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
A)文件系统只能管理程序文件,而数据库系统可以管理各种类型的文件 B)文件系统管理的数据较少,而数据库系统能管理大量数据 C)文件系统比较简单,数据库系统比较复杂
D)文件系统没有解决数据冗余和数据独立性问题,而数据库系统解决了这些问题
7.在关系运算中,选择的操作对象是________;投影的操作对象是________;连接的操作对象是________。
A)一个表;一个表;两个表 B)一个表;两个表;两个表 C)一个表;一个表;一个表 D)两个表;一个表;两个表
8.在关系数据库中,基本的关系运算有三种,它们是________。A)选择、投影和统计
B)选择、投影和连接 C)排序、索引和选择
D)统计、查找和连接 9.VFP是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所谓关系是指________。A)表中各个记录之间的联系
B)数据模型满足一定条件的二维表格式 C)表中各个字段之间的联系
D)一个表与另一个表之间的联系
10.一个仓库里可以存放多个部件,一种部件可以存放于多个仓库,仓库与部件之间是________的联系。
A)一对一
B)多对一 C)一对多
D)多对多 11.自然连接要求被连接的两关系有若干相同的________。A)实体名
B)属性名 C)主关键字
D)主属性名 12.数据库类型是根据________划分的。
A)文件形式
B)存取数据方法 C)数据模型
D)记录形式 13.关系是指________。
A)元组的集合B)字段的集合 C)属性的集合D)实例的集合
14.对于关系S(S1, S2, S3, S4),写一条规则,把其中S2的属性限制在10-20之间,则这条规则属于________。
A)参照完整性规则
B)实体完整性规则 C)域完整性规则
D)不属于以上任何规则 15.在使用项目管理器时,如果需要创建文件,利用“文件”菜单中的“新建”命令创建的文件________。
A)属于当前打开的项目 B)不属于任何项目 C)属于任何项目 D)以上都不正确
16.在使用项目管理器时,如果要移去一个文件,在对话框中选择“移去”按钮,系统会把所选择的文件移走,被移走的文件将会________。
A)不被保留在原目录中 B)将被从磁盘上删除
C)也可能保留在原来的目录中,也可能被保留在其他目录中 D)被保留在原目录中
17.Visual FoxPro的工作方式不包括_______。
A)程序执行方式
B)结构操作方式 C)菜单操作方式
D)命令操作方式 18.关于VFP命令格式的规则,下面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A)每条命令必须以命令动词开头 B)命令动词太长,最小保留4个字符
C)FOR和WHILE引导的条件子句是有区别的 D)命令动词后面的子句顺序是不能调换的 19.下面关于“类”的描述,错误的是________。
A)一个类包含了相似的有关对象的特征和行为方法
B)类可以按所定义的属性、事件和方法进行实际的行为操作 C)类只是实例对象的抽象
D)类并不实行任何行为操作,它仅仅表明该怎样做 20.下列关于对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A)任何对象都有自己的属性和方法
B)属性是对象所固有的物理特征,方法是附属于对象的行为和动作 C)客观世界的任何实体都可以看作是对象 D)不同的对象具有相同的属性和方法
21.关系数据库系统中所使用的数据结构是
A)表格
B)二维表
C)树
D)图 22.下面关于属性、事件和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属性用于描述对象的状态,方法用于表示对象的行为 B)基于同一类产生的两个对象可以分别设置自己的属性值 C)事件代码也可以像方法一样被显示调用
D)在新建一个表单时,可以添加新的属性、方法和事件
23.对关系S和关系R进行集合运算,结果中既包含S中元组也包含R中元组,这种集合运算称为
A)并运算
B)交运算
C)差运算
D)积运算
24.数据处理的核心问题是_______。
A)数据管理
B)数据分组 C)安全维护
D)数据传输
25.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
A)DB包括DBS和DB
B)DBMS包括DB和DBS C)DBS包括DB和DBMS
D)三者之间没有联系 26.从关系模式中指定若干个属性组成新的关系称为_______。A)选择
B)投影
C)连接
D)人工连接 27.计算机数据管理依次经历了_______几个阶段。
A)人工管理、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 B)
文件系统、人工管理、数据库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C)
数据库系统、人工管理、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文件系统 D)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28.按一定的组织形式存储在一起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称为_______。A)数据库管理系统
B)数据库
C)数据库应用系统
D)数据库系统 29.在一个关系中,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_______。
A)分量
B)属性
C)域
,D)元组
30.下列操作方法中,不能退出VFP的一项是_______。
A)单击“文件”菜单中的“退出”命令 B)单击“文件”菜单中的“关闭”命令
C)在命令窗口中输入QUIT命令,按Enter键 D)按Alt+F4键
31.下面关于项目及项目中的文件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A)项目中的文件不是项目的一部分
B)项目中的文件表示该文件与项目建立了一种关联 C)项目中的文件是项目的一部分 D)项目中的文件是独立存在的
32.按所使用的数据模型来分,数据库可分为_______三种模型。A)网状、链状和环状
B)独享、共享和分时 C)大型、中型和小型
D)层次、关系和网状 33.下列关于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
A)类是对象的集合,类是对一类相似对象的性质描述 B)类是对象的实例,对象是类的集合 C)类具有继承性、封装性等特性
D)类可以派生出新类,这里派生出来的新类被称为子类,原有的类被称为父类。子类将继承父类的所有属性和方法
34.下列关于事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
A)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建事件
B)事件是一种由系统预先定义而由用户或系统发出的动作 C)事件可以由系统和用户引发
D)事件是由系统定义的,用户不能随便创建或修改 35.层次模型不能直接表示_______。
A)1:1关系
B)1:n关系
C)m:n关系
D)1:1和1:n关系
36.如果一个班只能有一个班长,而且一个班长不能同时担任其他班的班长,班级和班长两个实体之间的关系属于_______。
A)一对一联系
B)一对二联系
C)多对多联系
D)一对多联系
37.设有关系R1和R2,经过关系运算得到结果S,则S是_______。
A)一个关系
B)一个表单
C)一个数据库
D)一个数组
38.Visual FoxPro DBMS是_______。
A)操作系统的一部分
B)操作系统支持下的系统软件 C)一种编译程序
D)一种 操作系统
39.对于现实世界中事物的特征,在实体-联系模型中使用_______。
A)属性描述
B)关键字描述
C)二维表格描述
D)实体描述
40.把实体-联系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时,实体之间多对多联系在关系模型中是通过_______。
A)建立新的属性来实现
B)建立新的关键字来实现 C)建立新的关系来实现
D)建立新的实体来实现 41.专门的关系运算不包括下列中的_______。
A)连接运算
B)选择运算
C)投影运算
D)交运算
42.对关系S和关系R进行集合运算,结果中既包含S中元组也包含R中元组,这种集合运算称为_______。
A)并运算
B)交运算
C)差运算
D)积运算
43.关系模型中,一个关键字是_______。A)只能由一个属性组成
B)可由一个或多个其值能唯一标识该关系模式中任何元组的属性组成 C)可由多个任意属性组成 D)以上都不是
44.关系模式的任何属性_______。
A)在该关系模式中的命名可以不唯一
B)可以再分 C)不可再分
D)以上都不是 45.同一个关系模型的任两个元组值_______。
A)不能完全相同
B)可以相同 C)必须全部相同
D)以上都不是 46.关系模型是用关系表示_______。
A)实体
B)联系
C)属性
D)实体及其联系
47.若关系中的某一属性组的值能唯一地标识一个元组,则称该属性组为_______。
A)主键
B)候选键 C)主属性
D)外部键
48.数据结构、关系操作集合和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了_______。A)关系模型
B)关系
C)关系模式
D)关系数据库 49.下列四项中,_______不是构成数据模型的要素。A)完整性约束
B)数据操作 C)数据结构
D)数据类型 50.下列关系运算中,_______是单目运算。
A)连接
B)选择 C)自然连接
D)比较
51.下面关系数据库系统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A)数据库中只存在数据项之间的联系 B)数据库中只存在记录之间的联系
C)数据库的数据项之间和记录之间都存在联系 D)数据库的数据项之间和记录之间都不存在联系
52.两个实体之间的联系可以分为3种类型,其中不包括_______。A)一对一联系
B)一对多联系 C)多对多联系
D)多对一联系 53.下列关于数据库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
A)数据库系统实现了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相关数据的功能,提供了数据处理和信息资源共享的便利手段
B)数据库系统分为5部分:硬件系统、数据库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相关软件、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
C)数据库系统分为4部分:硬件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相关软件、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
D)数据库系统是指引进数据库技术后的计算机系统
54.如果要改变一个关系中属性的排列顺序,应使用的关系运算是_______。A)自然连接
B)选择
C)投影
D)多对一联系 55.下面关于面向对象数据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_______。A)一个父类包括其所有子类的属性和方法 B)一个子类能够继承其所有父类的属性和方法 C)每个对象在系统中都有唯一的对象标识
D)事件作用于对象,对象识别事件并做出相应反映
56.项目管理器中的“全部”选项卡用于显示和管理_______。A)数据、文档、自由表、文本文件 B)数据、文档、类库、代码、其他 C)表单、报表、文档、标签、查询
D)表单、菜单、文本文件、数据库、其他文件
57.通过项目管理器中的按钮不可以完成的操作是_______。A)新建文件
B)添加文件 C)为文件重命名
D)删除文件
58.项目管理器中的“文档”选项卡用于显示和管理_______。A)数据库、自由表和查询
B)表单、报表和标签 C)数据库、标签和报表
D)表单、报表和查询 59.项目管理器中的“数据”选项卡用于显示和管理_______。A)数据库、自由表和查询
B)表单、报表和标签 C)数据库、标签和报表
D)表单、报表和查询 60.隐藏命令窗口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A)单击“窗口”菜单中的“命令窗口”命令 B)单击常用工具栏上的“命令窗口”按钮 C)按CTRL+F4组合键 D)以上方法均可以
二、填空题
1.数据处理的核心问题是________。
2.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支持3种数据模型,它们是层次模型________和关系模型。
3.数据库系统的核心部分是________。
4.在关系数据库中,表格的每一行在VFP中称为记录;表格的每一列在VFP中称为字段;________是属性或属性的组合,它的值可以唯一地标识一个记录。
5.如果表中的一个字段不是本表的主关键字或候选关键字,而是另外一个表的主关键字或候选关键字,这个字段(属性)就称为________。
6.在连接运算中,_______ 连接是去掉重复属性的等值连接。7.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人工管理、_______ 和数据库系统三个阶段。
8.VFP中,项目文件的扩展名是________。
9.对象的________就是对象可以执行的动作或它的行为。
10.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每一个事物都是一个对象,这些对象所具有的固有特征是________。
11.将数据转换成信息的过程称为_______,包括对数据的收集、存储、加工、分类、检索、统计、传播等一系列活动。
12.在Visual FoxPro中,专门的关系运算有3种:选择、投影和连接。_______是将两个关系模式拼接成一个更宽的关系模式,生成的新关系中包含满足连接条件的记录。
13.每个对象都有对应的属性和_______。
14.Visual FoxPro具有交互操作方式和_______两种工作方式。
15.Visual FoxPro具有_______、设计器和生成器3类界面操作工作。16.Visual FoxPro的_______用于对项目中的数据、文档等进行集中管理,可用于项目的管理和维护。
17.在关系数据库中,二维表中水平方向的行称为元组,有时也叫做_______。18.在连接运算中,_______ 连接是去掉重复属性的等值连接。19.Visual FoxPro 6.0是一个 _______ 位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20.用二维表数据来表示实体与实体之间联系的数据模型称为_______。21.关系数据库中,从关系中选择满足某些条件元组的关系运算称为_______。
22.关系数据库中,从关系中选择满足某些属性列的关系运算称为_______。23.关系是具有相同性质的_______的集合。24.关系数据库中每个关系的形式是_______。
25.在Visual FoxPro中,显示命令窗口的快捷键是_______。26.在Visual FoxPro中,隐藏命令窗口的快捷键是_______。
27.在命令窗口中输入_______命令,按Enter键,可以退出Visual FoxPro。28.在Visual FoxPro中,扩展名为.PRG的程序文件位于项目管理器的_______选项卡中。
29.在Visual FoxPro中,_______是指文件、数据、文档和Visual FoxPro对象的集合。
《基础知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C)
4.C)
5.D)6.D)
7.A)
8.B)
9.B)
10.D)
11.B)
12.C)
13.A)
14.C)
15.B)16.D)
17.B)
18.D)
19.B)
20.D)21.B)
22.D)
23.A)
24.A)
25.C)26.B)
27.D)
28.B)
29.D)
30.B)31.C)
32.D)
33.B)
34.A)
35.C)36.A)
37.A)
38.B)
39.C)
40.A)
41.D)
42.A)
43.B)
44.C)
45.A)46.D)
47.B)
48.A)
49.D)
50.B)51.C)
52.D)
53.C)
54.C)
55.A)56.B)57.C)
58.B)
59.A)
60.D)
二、填空 1.数据管理 2.网状模型
3.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4.关键字
5.外部关键字 6.自然 7.文件系统 8..PJX|PJX 9.方法 10.属性 11.数据处理 12.连接 13.方法
14.程序执行方式 15.向导
16.项目管理器 17.记录 18.自然 19.32
20.关系模型或关系 21.选择 22.投影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推荐阅读: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使用许可协议10-19
基础地理信息08-18
基础地理信息库06-03
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构建06-04
基础信息数据库08-14
三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论文07-23
地理信息数据库09-23
数据库系统基础09-03
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10-24
基础数据调查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