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基础知识

2024-06-21

数据中心基础知识(共8篇)

数据中心基础知识 篇1

数据恢复基础知识

计算机上只有数据是最关键的,数据的丢失才是最大的损失。下面我来讲解一些数据恢复的基本知识。

首先申明一点,对于重要数据,备份数据才是防止数据丢失的根本方法,而数据恢复依赖于很多因素,很难完全恢复数据,一般是仅仅可以恢复部分数据。

数据恢复就是找回丢失的数据,例如彻底删除某个文件或文件夹,重新格式化磁盘,重新分区磁盘等等都会造成数据的丢失。更严重的数据丢失是存储介质硬件损坏,例如,硬盘不小心摔坏了、硬盘根本就不认了、硬盘有大量坏道等等。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一旦意识到数据丢失了,立刻停止一些不必要的*作,误删、误格后,不要再往磁盘里写数据了!磁盘摔坏后,不要再加电了!磁盘出现坏道读不出来,不要反复读盘了等等。

硬盘故障大致可分为硬故障和软故障两大类。硬故障即PCBA板损坏、盘片划伤、芯片及其它原器件烧坏、断针断线、磁头音圈电机损坏等,是由于硬盘自身的机械零件或电子元器件损坏而引起。剧烈的震动、频繁开关机、电路短路、供电电压不稳定等比较容易引发硬盘物理性故障,硬件故障一般表现为CMOS不认硬盘,常有一种“咔嚓咔嚓”的磁组撞击声或电机不转、通电后无任何声音、磁头不对造成读写错误等现象,对上面描述的大部分情况,一般都要送到专门的数据恢复中心检测和恢复数据。硬盘软故障即硬盘数据结构由于某种原因,比如说病毒导致硬盘数据结构混乱甚至不可被识别而形成的故障。一般来说,主板BIOS硬盘自动检测(IDE HDD AUTO DETECTION)功能能够检测到硬盘参数,均为软故障。一般情况下,硬盘在发生故障时系统会在屏幕上显示一些提示信息,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屏幕显示的提示信息找到故障原因,有针对性地实施解决方案。软故障包括误分区、误格式化、误删除、误克隆、MBR丢失、BOOT扇区丢失、病毒破坏、黑客攻击、分区信息丢失、RAID0磁盘阵列、RAID1磁盘阵列、RAID5磁盘阵列失效等因素造成的数据丢失。硬盘软故障相对于物理故障来说,更容易修复些,而它对数据的损坏程序也比硬盘物理故障来得轻些。

下面主要说明一下硬盘发生软故障后数据恢复的大概方法,部分原理可以用于优盘,光盘等的数据恢复。

基础知识-硬盘, 分区和文件系统的介绍

硬盘内部结构

关于硬盘结构的文章已经非常多了,不过真正要说清楚的话,就算专门出一本书也说不完,因此这里就不再从头细细讲述了。

硬盘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由坚硬金属材料制成的涂以磁性介质的盘片,不同容量硬盘的盘片数不等。每个盘片有两面,都可记录信息。盘片被分成许多扇形的区域,每个区域叫一个扇区,每个扇区可存储128×2的N次方(N=0.1.2.3)字节信息。在DOS中每扇区是128×2的2次方=512字节,盘片表面上以盘片中心为圆心,不同半径的同心圆称为磁道。硬盘中,不同盘片相同半径的磁道所组成的圆柱称为柱面。磁道与柱面都是表示不同半径的圆,在许多场合,磁道和柱面可以互换使用,我们知道,每个磁盘有两个面,每个面都有一个磁头,习惯用磁头号来区分。扇区,磁道(或柱面)和磁头数构成了硬盘结构的基本参数。在老式硬盘中,采用的都是这种比较古老的CHS(Cylinder/Head/Sector)结构体系。因为很久以前,在硬盘的容量还非常小的时候,人们采用与软盘类似的结构生产硬盘。也就是硬盘盘片的每一条磁道都具有相同的扇区数,由此产生了所谓的3D参数(Disk Geometry),即是磁头数(Heads)、柱面数(Cylinders)、扇区数(Sectors)以及相应的3D寻址方式。对于现在的新硬盘来说,都已经全部不采用这样的结构,而是采用了更加科学的结构方式,目前的硬盘都是线性寻址也就是直接使用扇区号来访问硬盘,137G以下的硬盘使用32位整数作为扇区号,而137G以上的硬盘使用48位整数作为扇区号。CHS结构体系

其中:磁头数表示硬盘总共有几个磁头,也就是有几面盘片,最大为255(用8个二进制位存储);柱面数表示硬盘每一面盘片上有几条磁道,最大为1023(用10个二进制位存储);扇区数表示每一条磁道上有几个扇区,最大为63(用6个二进制位存储);每个扇区一般是512个字节,理论上讲你可以取任何一个你喜欢的数值,但好像至今还没有发现取别的值的。所以磁盘最大容量为:

255×1023×63×512/1048576=8024MB(1M=1048576Bytes)或硬盘厂商常用的单位:

255×1023×63×512/1000000=8414MB(1M=1000000Bytes)

由于在老式硬盘的CHS结构体系中,每个磁道的扇区数相等,所以外道的记录密度要远低于内道,因此会浪费很多磁盘空间(软盘也是一样)。为了进一步提高硬盘容量,现在硬盘厂商都改用等密度结构生产硬盘。这也就是说,每个扇区的磁道长度相等,外圈磁道的扇区比内圈磁道多。采用这种结构后,硬盘不再具有实际的3D参数,寻址方式也改为线性寻址,即以扇区为单位进行寻址。而为了与使用3D寻址的老软件兼容(如使用BIOSInt13H接口的软件),厂商通常在硬盘控制器内部安装了一个地址翻译器,由它负责将老式3D参数翻译成新的线性参数。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硬盘的3D参数可以有多种选择的原因(不同的工作模式可以对应不同的3D参数,如LBA、LARGE、NORMAL)。而随着磁盘密度的增加、机构的进一步复杂、功能和速度上的提高,如今的硬盘都会在磁盘里面划分出一个容量比较大的,称为“系统保留区”的区域,用于储存硬盘的各种信息、参数和控制程序,有的甚至把硬盘的Fireware也做到了系统保留区里面(原来这些信息都是储存在硬盘控制电路板的芯片上的)。这样虽然可以进一步简化生产的流程,加快生产速度和降低生产成本,但是从另一方面,却又大大增加了硬盘出现致命性损坏的几率和缩短了硬盘的使用寿命。

恢复数据的原理和方法

发觉硬盘故障,需要恢复数据的时候,第一步所要做的就是检测,判断磁盘的故障原因和数据损坏程度

只有明确磁盘的损坏程度和故障原因,才能采取正确的步骤恢复数据:

硬盘内部故障,表现形式一般是CMOS不能识别硬盘,硬盘异响,那么可能的故障原因物理磁道损坏、内电路芯片击穿、磁头损坏等等,可以采用的修复手段有:内电路检修、在超净间内打开盘腔修复,这种情况只能送到专业的数据恢复公司。

硬盘外电路故障,如果CMOS不能识别硬盘,硬盘无异响,那么可能的故障原因是外电路板损坏、芯片击穿、电压不稳烧毁等等,可以采取的手段是外电路检修,或者更换相同型号的硬盘的电路板,一般需要送到专业的数据恢复公司。

软故障,如果CMOS能识别硬盘,一般是硬盘软故障,破坏原因一般是系统错误造成数据丢失,误分区、误删除、误克隆、软件冲突、病毒破坏等等,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专用数据恢复软件或者人工方式。

下面具体讲解软故障的数据恢复方法 1.确认数据丢失的故障原因

1.硬盘数据丢失,故障原因包括:

病毒破坏,误克隆,硬盘误格式化,分区表失丢,误删除文件,移动硬盘盘符认不出来(无法读取其中数据,硬盘零磁道损坏),硬盘误分区,盘片逻辑坏区,硬盘存在物理坏区。

2.文档数据损坏,如Office 系列数据文件损坏,Zip、MPEG、asf、RM 等文件数据损坏。

2.根据故障原因,采用相应的手段和步骤

1.备份数据,根据数据的重要程度,决定是否需要备份数据,备份数据的一般步骤是

1.卸下损坏硬盘,接到另外一台完好的机器,注意新机器上有足够的硬盘空间备份

2.使用ghost的原始模式(raw),一个扇区一个扇区的把损坏磁盘备份到一个镜像文件中。如果硬盘上有物理坏道,最好是采用ghost的方式制作一个磁盘镜像,然后所有的*作都在磁盘镜像上进行,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原始磁盘不被进一步损坏,可以最大限度的恢复数据。——我猜想作者是说把磁盘内容克龙到另一块磁盘上做恢复的做作,以避免在原磁盘的写*作。

3.修复硬盘数据。修复硬盘数据有2种类型,一种直接在原始硬盘修改,一种是把读出数据存储到其他的硬盘上。基本思路就是就是根据磁盘现有的信息最大限度的推断出丢失的分区和文件系统系统的信息,把受损的文件和系统还原,所以如果信息损失太多,那么是不可能恢复数据的。比如错误删除一个文件后,随即又拷贝了较大的文件过来,那么多半是被删除的文件被新拷贝过来的文件所覆盖,几乎是无法恢复了。

一个常识就是,如果想要恢复数据,那么不要在出问题的磁盘上运行scandisk或者Norton Disk Doctor等直接修复文件系统错误的软件,切记。

零磁道,MBR和分区表DPT:

零磁道处于硬盘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硬盘的主引导记录区(MBR)就在这个位置上。零磁道一旦受损,将使硬盘的主引导程序和分区表信息遭到严重破坏,从而导致硬盘无法自举。MBR:

当通过Fdisk或其他分区工具对硬盘进行分区时,分区软件会在硬盘0柱面0磁头1扇区建立MBR(Main Boot Record),即为主引导记录区,位于整个硬盘的第一个扇区,在总共512字节的主引导扇区中,主引导程序只占用了其中的446个字节,64个字节交给了DPT(Disk Partition Table硬盘分区表),最后两个字节(55 AA)属于分区结束标志。主引导程序的作用就是检查分区表是否正确以及确定哪个分区为引导分区,并在程序结束时把该分区的启动程序调入内存加以执行。DPT:

分区表DPT(Disk Partition Table),把硬盘空间划分为几个独立的连续的存储空间,也就是分区。分区表DPT则以80H或00H为开始标志,以55AAH为结束标志。分区表决定了硬盘中的分区数量,每个分区的起始及终止扇区、大小以及是否为活动分区等。

通过破坏DPT,即可轻易地损毁硬盘分区信息。分区表分为主分区表和扩展分区表。

主分区表位于硬盘MBR的后部。从1BEH字节开始,共占用64个字节,包含四个分区表项,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磁盘的主分区和扩展分区之和总共只能有四个的原因。每个分区表项的长度为16个字节,它包含一个分区的引导标志、系统标志、起始和结尾的柱面号、扇区号、磁头号以及本分区前面的扇区数和本分区所占用的扇区数。其中”引导标志”表明此分区是否可引导,即是否活动分区。当引导标志为”80″时,此分区为活动分区;”系统标志”决定了该分区的类型,如”06″为DOS FAT16分区,”0b”为DOS FAT32分,”63″为UNIX分区等;起始和结尾的柱面号、扇区号、磁头号指明了该分区的起始和终止位置。分区表项的16个字节分配如下: 第1字节: 引导标志

第2字节: 起始磁头

第3字节: 低6位为起始扇区, 高2位与第4字节为起始柱面 第4字节: 起始柱面的低8位 第5字节: 系统标志 第6字节: 终止磁头

第7字节: 低6位为终止扇区, 高2位与第8字节为终止柱面 第8字节: 终止柱面的低8位

第9-12字节: 该分区前的扇区数目 第13-16字节: 该分区占用的扇区数目

扩展分区作为一个主分区占用了主分区表的一个表项。在扩展分区起始位置所指示的扇区(即该分区的第一个扇区)中,包含有第一个逻辑分区表,同样从1BEH字节开始,每个分区表项占用16个字节。逻辑分区表一般包含两个分区表项,一个指向当前的逻辑分区,另一个则指向下一个扩展分区。下一个扩展分区的首扇区又包含了一个逻辑分区表,这样以此类推,扩展分区中就可以包含多个逻辑分区。为方便说明,我们把这一系列扩展分区和逻辑分区分别编号,主扩展分区为 1号扩展分区,第一个逻辑分区表所包含的两个分区分别标为 1号逻辑分区和 2号扩展分区,依次类推。

主分区表中的分区是主分区,而扩展分区表中的是逻辑分区,并且只能存在一个扩展分区。FS即文件系统,位于分区之内,用于管理分区中文件的存储以及各种信息,包括文件名字,大小,时间,实际占用的磁盘空间等。windows 目前常用的文件系统包括FAT12,FAT16,FAT32和NTFS系统。

DBR(Dos Boot Record)是*作系统引导记录区。它位于硬盘的每个分区的第一个扇区,是*作系统可以直接访问的第一个扇区,它一般包括一个位于该分区的*作系统的引导程序和相关的分区参数记录表。

簇,是文件系统中最小的数据存储单元,由若干个连续的扇区组成,硬盘的扇区的大小是512字节(几乎是用于所有的硬盘),也就是既是一个字节的文件也要分配给它1个簇的空间,剩余的空间都被浪费了,簇越小,那么对小文件的存储的效率越高,簇越大,文件访问的效率高,但是浪费空间比较严重。FAT(file allocation table)即文件分配表,记录了分区中簇的的使用情况,FAT表的大小与硬盘的分区的大小有关,为了数据安全起见,FAT一般做两个,二FAT为第一FAT的备份,用于FAT12,FAT16,和FAT32文件系统。

DIR是DIRECTORY即根目录区的简写,根目录区存储了文件系统的根目录中的文件或者目录的信息(包括文件的名字,大小,所在的磁盘空间等等),FAT12,FAT16的DIR紧接在第二FAT表之后,而FAT32的根目录区可以在分区的任何一个簇。MFT(Master File Table)是NTFS中存储有关文件的各种信息的数据结构,包括文件的大小,时间,所占据的数据空间等等。

以FAT32为例,FAT32分区的的0-2扇区为FAT32文件系统的DBR即引导扇区,3-5扇区为0-2扇区的备份。6-31扇区为空,32扇区开始为第一个FAT表,FAT表的大小与硬盘的分区的大小有关。随后是第2个FAT表,剩余的空间都是实际的文件所占用的,包括目录和文件。FAT32文件系统的根目录并不一定是数据区的第一个簇,它可以位于数据区的任何一个簇,这也是FAT32的根目录大小不在受255个文件限制的原因,这也是FAT32的文件名可以支持长文件名的原因之一。

分区表丢失,表现为硬盘原先所有分区或者部分分区没了,在磁盘管理器(winxp win2000 win2003)看到未分区的硬盘或者未分区的空间。有多种可能:

病毒,当年的cih病毒会用无效的数据填充分区表和第一个分区的数据,这种情况下,从前面介绍的分区的性质来看,c盘的数据很难恢复,而随后d盘和e盘等分区的实际数据并没有被破坏,而仅仅是分区表丢失而已,所以只要找到D盘和E盘等分区的正确的起始和结束位置,很容易恢复。

重新分区,使用fdisk对磁盘重新划分空间分布,那么原来的分区表被新的分区表取代,这个时候,同样是原来分区的数据没有损坏,仅仅是分区表指向了不正确的位置。

误删除文件的恢复

误删除文件的恢复的原理是什么呢?为什么删除文件后,又可以恢复回来?是不是所有的删除的文件都可以恢复?

当我们存储一个文件的时候,*作系统首先在一个记录所有空间使用情况的表格中,找到足够容纳我们的新文件的空间,然后把文件内容写到相对应的硬盘扇区上,最后在表格中标出该空间被占用了。

当我们删除一个文件的时候,一般并不对实际文件所占用的扇区进行*作,而是仅仅在该表格中指明那些空间是空白的了,可以分配给别的文件使用。在这个时候,被删除的文件的实际内容并没有受到破坏,可以恢复回来。如果我们删除一个文件后,又重新创建了一个文件,那么被删除文件所占用的扇区就有可能被新创建的文件所使用,这时候就无法恢复原来被删除的文件了。所以一旦错误的删除了文件,必须注意的就是不要对该文件所在的分区进行写*作了,否则有可能覆盖原来删除的文件,从而导致数据无法恢复。

对于误删除的文件,我们有很多选择,如finaldata,recover4all,easyrecovery,这些软件使用很简单,直接按照向导的指示就可以了。

下面介绍一种手工恢复被删除数据的方法,特别是使用这种自动化的方法恢复无效的时候,这种方法适合恢复有明显特征的结构简单的文件,如文本文件,如果格式复杂,就需要写一个类似的程序来恢复了。原理就是直接在分区中寻找被删除的文件的内容。

一个实例就是微软公司的vc6,vc6的ide有一个bug,一直没有修复,就是存储写好的程序代码的时候,偶然会弹出一个对话框说无法存储文件,这个时候必须再存一次才可以,如果你直接关闭vc6,就会发现刚才那个文件被删除了(这个bug是微软确认的,一直到vc6的sp5补丁也没有修复)。

我的一个朋友使用vc6的时候遇到了这个bug,而且他以为vc6出了问题,直接关闭了vc6,结果很费劲才调试好的很长的一的文件就失踪了。我首先试用了finaldata和easyrecovery,结果找出很多以前删除的文件,就是没有需要的。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好使用强行搜索的方法了

1.运行winhex,选择tools菜单中的opendisk,选择误删除的文件所在的逻辑盘c盘,2.选择search菜单,使用find text命令,在打开的c盘上直接搜索程序代码中的特征串“增加了处理Reg_Expand_SZ”,3.经过一段时间后,把找到的代码所在扇区的前后几个扇区全部复制下来,拷贝到一个新的文件中,这样就找回了原来的代码。

对于恢复结构性很强的文档,如果自动化的方式不起作用,可以写一个小程序来搜索的同时加以判断,或者直接利用winhex提供的接口写一个脚本,如果数据很重要,这样的手段也是很需要的。如果文件分散在分区的多个位置,还需要根据文档的内部结构来重新组织文档,才能彻底恢复数据。

误格式化的原理也是非常类似,仅仅是快速格式化的时候,并没有覆盖原来的数据,所以可以恢复

数据中心基础知识 篇2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以及近些年来国家对机场交通事业的巨额投资, 目前我国机场建设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

据统计, 2010年中国民航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分别达536亿吨公里、2.67亿人次和557万吨, 分别增长25.6%、15.8%和25.1%。据估计, 2020年我国航空旅客运输量将达到7亿人次, 到2030年, 旅客运输量将达到15亿人次。这些大大加剧了机场容量限制和旅客吞吐量增长的矛盾, 机场设施、流程和服务等方面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将带领机场数据业务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战略目标。

机场作为航空运输的重要基础设施, 在推进我国城市化和国民经济发展、增进国际间交往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建设机场基础设施, 为大众提供更加优质的运输服务, 当前机场航空业正以IT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 以信息化手段改变机场的运营方式和流程。

2 国内机场数据中心概述

数据中心作为机场运营的大脑, 其业务运行管理能力直接影响机场对广大乘客的服务质量, 更是对国民交通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机场数据中心管理者对数据中心的要求包括以下几点:高可用性、较低的基础设施成本、低能源消耗、可持续发展的业务。

当前机场信息系统通过IT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平台等实现机场综合信息资源的综合管理, 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机场数据中心信息系统主要由航管系统、机场运营管理系统、事务管理系统、机场专用系统、旅客服务系统、机场弱电系统等组成。

我国制定的《电子信息机房设计规范》 (GB 50174-2008中) , 将电子信息机房定义为A、B、C三类, 其中A类要求最高, 如表1所示。

目前国内机场数据中心大多按照信息系统各子系统业务进行划分, 形成若干独立的机房。根据承载业务重要性的等级, 各个机房的可用性也有着不同的等级区别。如离港管理机房、中央主机房、网络核心机房等运行机场最重要业务的机房采用A级计算机机房等级要求设计;而培训中心、测试机房等次重要场地按照B级计算机机房等级要求设计。

随着IT技术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虚拟化技术的广泛采用, 国内机场对新一代绿色数据中心的探索都已步入实践阶段。目前很多机场数据中心也开始将内部多个业务平台进行整合, 形成从物理到逻辑上的集中数据中心, 从而进一步简化运营管理, 更加有效地利用IT设备资源, 减少物理场地的要求,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绿色数据中心节能实践

当前机场数据中心已经成为耗能大户, 如何建设一个绿色节能的数据中心也成为关注的重点。提高数据中心的节能效果, 必须从系统设备和管理的角度实现, 两者缺一不可。以下从这两个方面提出机场数据中心节能的实践方法。

3.1 供电系统的节能

经过机场数据中心业务的整合, 目前重要业务服务器均采用双电源服务器承载, 供电系统多采用A级机房标准的双回路供电, 图2采用单机双总线输出的UPS冗余系统。

经统计, 供配电设备自身能耗占整个数据中心总能耗的10%。供电系统是整个数据中心业务的基础支撑平台, 如何在不降低可用性的前提下提高数据中心供配电系统的效率, 减小供配电设备损耗, 成为构建绿色数据中心的关键所在。以下介绍两种创新性数据中心UPS供电系统。

对于数据中心供配电系统, 首先系统可用性必须满足99.99999%的要求;对于系统结构要求, 还需满足总线冗余的基本系统条件, 即2N容错型双回路供电。

图3所示的三总线UPS冗余系统, 满足A级机房供电要求, 并将双总线系统UPS单机带载率由最高的50%提高到了67%, 既提高了UPS转换效率, 也减少了供电系统UPS总容量, 达到了节能的目的。

除此之外, 采用N+1台UPS构建的Catcher Bus冗余系统 (如图4所示) , 后端采用STS (静态切换开关) 对UPS进行切换, 使得UPS使用率提升到N-1/N, 提高系统效率, 减少能耗。

3.2 制冷系统的节能

数据中心中除IT负载以外, 制冷设备是数据中心中能源消耗最多的系统 (占25%以上) , 为解决这一难题, 需要有既保证可靠性和灵活增长, 又能保持最低总拥有成本的方法。

以下提出四种方法提高数据中心制冷系统效率 (如图5所示) 。

(1) 热通道/冷通道

数据中心采用“面对面/背靠背”的方式布置机柜列。将静电地板出风口放置于冷通道上, 并把冷通道和热通道物理隔离, 从而达到优化制冷容量和提高能效的效果。

制冷设备的放置不应与机柜排列平行, 平行放置可能导致热通道空气由机架上部抽出, 与冷空气混合, 导致机架顶端设备制冷不足, 降低了总体能效。

(2) 电缆管理

对于电缆的布放, 建议采用热通道/冷通道分开的方法, 可改善电缆管理且提高效率。将电缆尽可能放置在地板的热通道下方, 这样便不会阻挡气流通路。此外, 一些机架有扩展通道功能, 该功能可优化电缆管理并帮助散热。在机架顶部或中间走线, 可减少地板下电缆的数量。另外通过采用先进的机架PDU、靠近负载放置, 可大量减少机架内的电缆走线。

(3) 密封

随着设备密度的增加, 采用密封方法可以将受控环境和建筑物环境隔离。有效的密封可以防止外部湿空气进入数据中心或防止湿空气从数据中心散出, 从而降低了机房空调除湿和加湿的能耗。

可使用塑料薄膜、防蒸汽油漆、乙烯基墙壁涂层和乙烯基地板方法进行蒸汽密封。密封破损或不当密封会让室外的湿气进入数据中心, 使数据中心制冷更为困难。此外, 劣质的密封会通过地面、墙壁和天花导致制冷损失, 从而降低制冷效率。

(4) 优化传统地板下送风制冷系统

随着需求的增长, 传统的地板下送风制冷系统也在持续优化, 以更好地适应新的需求。优化系统能够提供最高可靠性、最佳效率以及最低的TCO, 具体特性如下:

◆可变容量

根据ASHRAE的统计, 由于空调设备运行在最大制冷负荷的时间少于总运行时间的5%, 故制冷系统应该能有效地运行在不断变化的负荷下。设备压缩机应该能够进行逐步卸载, 从而不用频繁开关压缩机就能提供精确的制冷。例如, 运行于“卸载”状态下的双压缩机系统, 能耗约为满载系统能耗的50%, 但却可产生76%的制冷量, 这是因为, 此状态下冷凝器和蒸发器均为满载运行。

◆制冷设备的群控

对设备进行群控也可提高制冷效率, 这在高密度负荷机房中尤其重要。由于数据中心中的一些区域温度明显比其他区域高, 采用设备群控可确保不同设备之间不会以相反的模式竞争运行。另外, 还可针对高热密度区域提供直接制冷, 从而提高能源效率。

◆增加辅助制冷

为应对高热密度区域的制冷需求, 有效地弥补了传统制冷方法的不足, 制冷源必须靠近热源, 有效解决高热密度机柜发热问题 (如图6所示) 。

3.3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

随着机场数据中心业务的不断扩展, 计算性能、存储空间不断增长, 使得数据中心的运行管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管理者缺乏行之有效的工具来规划业务的增长。

通常来说, 网络管理系统和动力环境监控系统是完全孤立的两个系统, 分别对IT设备和基础设施设备进行被动式的监控, 缺乏有效的联系和互动, 这大大降低了数据中心管理系统的效率。现代的数据中心需要一种有效的系统对基础设施进行管理、优化数据中心资源, 从而提高效率和可用性。而这样一个系统需要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三个层级 (如图7所示) 进行管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层、IT基础设施层、以上两层的联系。

由此, 数据中心管理者就可以方便准确的查看IT设备和基础设施设备真实的容量, 使数据中心设备的规划更贴近于真实的负载情况, 有效的利用所有设备的容量而不至于预留一定的容量以作缓冲。具体方法如下:

(1) 监控:对数据中心潜在问题做出快速反应, 改善管理流程。利用监控系统, 数据中心管理人员可随时查看设备运行状态、实时接收告警, 并做出有效的措施应对。

(2) 数据采集和规划:自动收集数据中心各项数据, 利用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对物理空间、电力和制冷等各个方面的规划, 决策是否需要部署新设备或是移除无效设备。

(3) 分析和诊断:数据中心管理人员可以对基础设施的变化迅速做出应对措施和更有效的管理, 从而延长数据中心的生命周期, 减少MTTR (平均故障修复时间) 等。

(4) 建议和自动实施:在这个阶段, 数据中心管理由被动变为主动, 管理人员可有效预测潜在的设备失效风险, 自动将计算和物理资源及时转移, 规避宕机风险。

利用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系统这四个步骤, 在有效的规划数据中心从现在到未来发展的同时, 也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用性、资源利用率和效率。

4 结束语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能耗比重逐渐增长, 给机场整体业务的运行带来了越来越大的挑战, 如何建立新一代绿色数据中心, 对提高机场管理运营水平和服务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面向知识的数据中心研究 篇3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知识型数据中心

一、引言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高等院校的应用越来越来深入,受益于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等技术,师生员工置身于数字化环境之中。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确立了以“数字化校园”为目标的整体建设原则。数据中心作为数字化校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建设工程。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数据中心建设中作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索与尝试,有效地整合与集成了业务数据,但多数都是针对局部应用和事务处理的,还无法满足面向主题和数据分析的需求,没有建立起总体的数据体系框架,无法实现以数据流驱动应用流。

本文分析了数据中心应具备的主要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面向知识的数据中心模式,分析了其特点,描述了知识型数据中心的工作流程,简述了知识型数据中心的主要设计思想及关键问题。

二、知识型数据中心的引入

1.数据中心的主要功能。

在数字化校园中,数据中心发挥着关键性的数据支撑作用。高校数据中心应具备以下几种主要功能:

(1)建立数据标准。依据国家数据标准、教育部数据标准,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制订适应本校特定环境的标准数据格式及数据词典。

(2)定义系统接口标准。为各应用系统的对接设置标准,建立稳定可靠、可扩展的运行环境,为新技术、新应用的无缝接入提供保障。实现数据资源和应用服务的安全性、共享性和有效性。

(3)存储历史数据。实现历史数据的分粒度的永久存储,满足数据的重复利用和分析与挖掘的需求。

(4)提供公共数据平台。建立公共的基础数据平台,提供有效的数据共享,满足不同的事务处理需求。

(5)迁移和转换数据。提供异类(异构)系统间的数据迁移工具,完成校园各系统间以及与外部的数据抽取、转换和装载的工作。

(6)构建面向主题的数据存储模式。按照数据仓库的设计思想,按主题性存储数据,为决策提供可靠而有效的支持。

2.知识型数据中心的提出。

高等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育资源日渐丰富,管理模式愈加科学规范,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高校的数据处理不仅面向事务处理,更应具备决策支持能力。处于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数据中心应能够为学校的决策提供知识支持与服务。高校数据中心必须是体系结构化的,是知识型数据中心。因此,针对上述数据中心的主要功能分析,高等院校的数据中心应该以信息为基础,以数据为导向,不但具有事务处理功能,更应具有分析与挖掘功能,能够支持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决策。

与建设初期的高校数据中心相比较,知识型数据中心主要具有如下新特点:

(1)数据存储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非易失的、随时间不断变化的。

(2)提供决策支持功能,学校的决策者成为一个主要服务对象。

(3)除操作性数据库和分析型数据库外,会逐步生成知识型数据库,作为事务处理和决策支持的参考依据。

(4)设计与实现过程应是基于启发式与探索式的,采用螺旋式有序的反复,逐步进行。

(5)操作型数据与分析型数据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相互转换。

(6)数据按照不同层次、不同粒度存储。

三、知识型数据中心的设计

1.知识型数据中心的工作流程。

知识型數据中心的工作流程是建立在业务应用系统之上的、面向决策的流程。该流程充分体现了数字化校园系统是以“数据”为系统支撑中心的特征。其中,业务应用系统是指学校所有涉及数据管理的业务应用系统,如人事管理系统、科技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数据中心是以数据流为驱动的。

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非易失的且随时间变化的数据集合,用来支持管理人员的决策。因此,知识型数据中心是以数据仓库为技术核心,以学校决策所需的对象为主题,为决策支持系统提供后台数据源。

2.知识型数据中心的设计与建设基本思想。

知识型数据中心是以数据仓库体系为核心、业务数据库为基础的数字化校园的后台数据支撑体系。在确定知识型数据中心的需求时,必须要注意的是数据中心面向的是决策和分析过程,这就导致了数据中心的需求并不是在初始阶段就十分明确,这种需求只有在已经装载了部分数据并开始使用时才能呈现得更加清楚,并且会不断的追加与更新。因此,知识型数据中心只能在启发式下进行建造,即在建造过程中一个阶段的开发完全要依赖于上一阶段所获得的结果。

一种切实可行的建造思想是“迭代式”建造过程,其基本思想为:首先建造数据中心的一部分,并载入一部分数据供决策分析人员来使用和查看,之后根据用户的最终反馈,修改数据或添加其他数据,并开展数据中心另一部分的建造过程,如此继续。

最后,在知识型数据中心设计过程中,必须实现操作型数据和信息型数据的分离。这种分离的主要原因在于:

(1)在数据存储结构上,用于业务操作型需求的数据异于用于支持分析型或是知识信息型的。高校中的各种业务数据多数都是状态数据,是面向特定应用的局部数据。而服务于信息型或分析型的为学校各级决策者所关心的数据是主题数据,是全局的、多维的、多层次的数据。因此,这两类数据要采用不同的数据模型。

(2)在数据处理技术上,操作型处理和分析型(或信息型)处理之间有着根本上的区别。操作型数据的处理主要是状态的更新,而信息型数据的处理则主要是数据的转换和集成;从时间上看,操作型数据的处理是实时的,而信息型数据的处理是定期的。操作型数据采用联机事务处理技术,信息型数据采用联机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

(3)在用户群体上,以往的业务操作型数据是面向学校普通管理人员以及最终用户师生员工,而信息型数据将主要面向学校的信息分析者和各级决策者。

四、结语

数据中心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数据支撑体系。本文引入了最新的数据库与数据仓库技术,提出了知识型数据中心,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通过知识型数据中心的合理设计与建设,必将有助于加固并扩展校园数字化框架,有益于提升数据中心的学校管理与决策支持能力。

参考文献:

[1]许鑫,徐斌,陈俊良.高校共享数据中心的设计[J].教育信息化,2004,(7).

[2]密君英.浅谈高校建立数据中心的作用[J].福建电脑,2009(2).

[3] William H.Inmon数据仓库[M].王志海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统计基础数据总结 篇4

县统计局:

根据你局《关于开展农村统计调查基础工作检查的通知》精神,结合我镇统计工作实际,对统计基础工作和数据质量进行了全面检查,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计基础工作及制度建设

1.统计人员坚持认真学习《统计法》及工作中的有关规定,按时按规定参加统计工作会议,2.对统计工作有安排、有落实,每年召开统计工作会议,对统计信息员进行培训;规章制度上墙并严格执行在统计工作中。

3.坚持实事求是,严格统计执法。认真做好统计调查、评估,按时按规定上报各种报表和表册,不闭门造车,对统计数据的来源做到平时抓和专门抓相结合,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

4.认真搞好档案管理。将三年来的统计资料装订成册,整理归,档,建有统计台帐。

二、存在主要问题

1.统计台帐欠规范,报表数据存在笔误、漏项、合计错误和报表不整洁、档案不规范现象。

2.统计工作压力大,任务较多,各项普查、调查任务不断加重,统计人员力不从心。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严格执行统计法,对检查出存在的问题于2011年9月底前全面完善;对今年各项指标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质量核实,保证任务完成,质量达到标准;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统计业务工作。

四、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统计逐级培训制度。

2.加强农村统计工作制度的完善,充分考虑到基层实际情况,简化统计指标设置,避免指标重复。

数据中心基础知识 篇5

《数据中心电信基础设施标准》

ZANHNO 2011/4/3

前 言

(本前言不是该标准的一部分)本标准的许可

本标准是经美国电信产业协会(TIA)、TIA技术工程委员会(TR42)和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批准的。

TIA每5年回顾标准。那时,标准是根据提出的更新内容被再肯定、再废除、或修订的。包括在本标准下一次修订中的更新内容应该发送给委员会主席或TIA。

做出贡献的机构

美国电信行业60多个机构(包括制造商、顾问公司、最终用户和其他机构)为本标准的发展贡献了他们的经验。

² TR-42委员会包括下列与这项活动相关的分会: ² TR-42.1 商业建筑电信电缆分会 ² TR-42.2 住宅电信基础设施分会 ² TR-42.3 商业建筑电信路径和空间分会 ² TR-42.4 户外工厂电信基础设施分会 ² TR-42.5 电信基础设施术语和符号分会 ² TR-42.6 电信基础设施和设备管理分会 ² TR-42.7 电信铜缆系统分会

² TR-42.8 电信光导纤维电缆系统分会 ² TR-42.9 工业电信基础设施分会 替代文件 本标准是第一版

与其它TIA 标准和文件的关系

本标准的说明和建议将优先用于数据中心。

² ANSI/TIA/EIA-568-B.1, 商业建筑电信电缆标准:第一部分:基本要求

² ANSI/TIA/EIA-568-B.2,商业建筑电信电缆标准:第二部分:平衡的双绞电缆元件 ² ANSI/TIA/EIA-568-B.3, 光导纤维电缆元件标准 ² ANSI/TIA-569-B, 商业建筑电信路径和空间标准

² ANSI/TIA/EIA-606-A, 商业电信基础设施管理标准 ² ANSI/TIA/EIA-J-STD.607,商业建筑接地和焊接的电信要求 ² ANSI/TIA-758-A, 消费者拥有的户外工厂电信电缆标准

本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和其它文件一样包含了给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参考书目 ² 国家电子安全代码(NESC)(IEEE C 2)² 生命安全代码(NEC)(NFPA 101)² 国家电子代码(NEC)(NFPA 70)² 保护信息技术设备标准(NFPA 75)² 通用电信构成的工程要求(ANSI T1.336)² 电源和接地电子设备的操作规程建议(工业标准)(IEEE Std.1100)² 在工业和商业应用中紧急情况和备用电源系统的操作规程建议(工业标准)(IEEE Std.446)² Telcordia规范(GR-63-CORE(NEBS))和(GR-139-CORE)² 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 数据处理环境热量指导方针

在加拿大,国家建筑代码、国家消防代码、加拿大电子代码(CSA CEC C22.1)和其它文件包括CAN/ULCS524, CAN/ULC S531可以被用于前后参照NFPA 72, NFPA 70 中 第725-8 节和 第725-54节。

对本标准有用的补充是国际建筑行业咨询服务(BICSI)、电讯分布方法手册、消费者拥有的户外工厂设计指南、电信电缆安装手册。这些手册提供了本标准可以被执行的操作规程建议(工业标准)和方法其它参考资料列于附件I。

附件A, B, C, D, E, F, G 和 H可以提供一些信息,但不是本标准的必要条件,除非特别地引用其中的主要文件。

本标准的用途

本标准的用途是为设计和安装数据中心或机房提供要求和指导方针。主要服务于需要对数据中心全面理解,包括设备计划编制、电缆系统和网络设计的设计师。本标准将使数据中心设计在建筑设计过程早期被考虑到,通过提供各专业设计成果的贯穿,对建筑上的考虑起作用,促进设计和建设阶段的衔接。在建筑物建造和改造期间,充分的计划编制比建成后再作计划能

够显著地降低费用和减少打孔。数据中心能够从预先计划的、支持计算机系统升级和改变的基础设施中受益。

本文特别提出了关于当前建立在数据中心环境内各式各样的电缆系统配置中,每一个元件的接入和连接的基础设施布局。为了决定普通电缆系统的性能要求,将重视多方面的电信服务和应用。此外,本文提出与达到安全、机柜密度和可管理性平衡有关的基础规划布局。本标准详细说明了一个数据中心和相关设施中普通的电信电缆系统,这些设施最初的功能是信息技术,如应用空间只限于私人公司或机构,或只属于一个或几个国际互连网和数据存储装置。

数据中心支持一个大范围的传输协议。这些传输协议的一部分距离限制比本标准要求的短。当应用特殊的传输协议时,参考标准、规定、设备供货商、最终系统服务商为适用性、限制和补助的要求,必须考虑加固标准的专门的电缆到一个单独构成的电缆系统中。

根据数据中心服务的领域,是专用领域(“企业”数据中心),还是公共领域(国际数据中心、协同定位数据中心和其他服务商数据中心),可以将数据中心分类。企业设施包括私有的公司、机构或政府部门、也可能包含既

不是内部也不是外部的设施。国际互连网设施包括传统的电话服务商、无规则竞争服务商和相关的商家。然而,本文中提出的布局是希望既能够被应用到满足连通性(国际互连网访问和大范围通信)、可操作性(网络主体、文件存储和备份、数据库管理等)的各自的要求,也能够被应用到额外的服务(应用主体、内容分布等)。故障保护电源、环境控制和火灾抑制、系统冗余和安全也是服务于专用领域和公共领域的设备通常要求的。

条款的详细说明

条款的两个分类被详细说明,强制的和建议的。强制的要求用“必须”来表示,建议的要求用“应该”来表示,在本标准中有时用“可以”“值得要”来代替。

强制的条款通常应用于保护、性能、管理和兼容性方面。它们指定了可接受要求的绝对极小值。当预计能够增强电缆系统常规的性能时,建议的或值得要的条款被提出。在正文、表格或图例中的注释通常是用来强调或提供建议信息的。

公制与美国常用单位的等量转换

本标准中大部分的长度单位是公制单位。公制单位与美国常用单位的转换值表示在扩号中,如103毫米(4英寸)。

本标准的时效

本标准是一个可升级的文件。本标准包含的条款是随着建筑技术和电信技术的进步不断的修改和更新的。

目录 1 范围.......................................................................................................................................13 1.1 1.2 2 概要..............................................................................................................................13 标准化的参考书目......................................................................................................13

术语、首字母的缩写词、缩写词和测量单位的定义.......................................................13 2.1 2.2 2.3 2.4 概要..............................................................................................................................14 术语的定义..................................................................................................................14 首字母的缩写词和缩写词..........................................................................................18 测量单位......................................................................................................................20 3 数据中心设计总论...........................................................................................................21 3.1 3.2 3.3 3.4 概要..............................................................................................................................21 数据中心空间与其它建筑物空间的关系..................................................................21 分级..............................................................................................................................22 包含专业考虑..............................................................................................................23 数据中心电缆系统基础设施...............................................................................................23 4.1 数据中心电缆系统结构的基本要素..........................................................................23 数据中心电信空间和相关布局...........................................................................................24 5.1 5.2 概述..............................................................................................................................24 数据中心结构..............................................................................................................24

要素......................................................................................................................24 简化的数据中心布局..........................................................................................26 5.2.1 5.2.2 5.3 计算机房要求..............................................................................................................28

概述......................................................................................................................28 位置......................................................................................................................28 接入......................................................................................................................29 建筑设计..............................................................................................................29 环境设计..............................................................................................................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5.4 电设计..................................................................................................................31 防火......................................................................................................................32 水渗透..................................................................................................................32

入口房间要求..............................................................................................................32

概述......................................................................................................................32 位置......................................................................................................................33 数量......................................................................................................................33 接入......................................................................................................................33 在入口地板下的管道路线..................................................................................33 提供接入和服务的空间......................................................................................34 建筑物入口终端..................................................................................................34 建筑设计..............................................................................................................34 防火......................................................................................................................37 水渗透..................................................................................................................37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5.4.8 5.4.9 5.4.10 5.5 主要分布区域..............................................................................................................37

概述......................................................................................................................37 位置......................................................................................................................38 设施要求..............................................................................................................38 5.5.1 5.5.2 5.5.3 5.6 水平分布区域..............................................................................................................38

概述......................................................................................................................38 位置......................................................................................................................38 设施要求..............................................................................................................39 5.6.1 5.6.2 5.6.3 5.7 5.8 5.9 5.10 5.11 5.11.1 区域分布区域..............................................................................................................39 设备分布区域..............................................................................................................39 电信机房......................................................................................................................39 数据中心支持区域..................................................................................................40 机架和机柜..............................................................................................................40 概述......................................................................................................................40

5.11.2 5.11.3 5.11.4 5.11.5 5.11.6 5.11.7 5.11.8 6 “热”和“冷”通道..........................................................................................40 设备布置..............................................................................................................41 放置有关的地板砖网格......................................................................................41 入口地板瓷砖切割..............................................................................................42 在入口地板上的机柜安装..................................................................................42 详细说明..............................................................................................................42 在入口房间、主要分布区域和水平分布区域的机柜和机架..........................44

数据中心电缆系统...............................................................................................................45 6.1 6.2 概述..............................................................................................................................45 水平电缆......................................................................................................................45

概述......................................................................................................................45 布局......................................................................................................................46 水平电缆距离......................................................................................................47 被验证过的媒介..................................................................................................48 6.2.1 6.2.2 6.2.3 6.2.4 6.3 主干电缆......................................................................................................................49

概述......................................................................................................................49 布局......................................................................................................................49 冗余电缆布局......................................................................................................50 被验证过的媒介..................................................................................................50 主干电缆距离......................................................................................................51 6.3.1 6.3.2 6.3.3 6.3.4 6.3.5 6.4 6.5 选择媒介......................................................................................................................52 中央光纤电缆..............................................................................................................52

介绍......................................................................................................................52 指导方针..............................................................................................................53 6.5.1 6.5.2 6.6 7 电缆传输性能和测试要求..........................................................................................54

数据中心电缆路径...............................................................................................................54 7.1 7.2 概述..............................................................................................................................54 数据中心电缆安全......................................................................................................54

7.3 电源和电信电缆的分离..............................................................................................55

电源和螺旋双绞电缆的分离..............................................................................55 对可调电源分离要求的实施..............................................................................56 光纤和铜缆的分离..............................................................................................56 7.3.1 7.3.2 7.3.3 7.4 电信入口路径..............................................................................................................57

入口路径类型......................................................................................................57 入口路径分类......................................................................................................57 入口路径规模......................................................................................................57 7.4.1 7.4.2 7.4.3 7.5 接入地板系统..............................................................................................................57

概述......................................................................................................................57 电信电缆的电缆桥架..........................................................................................57 接入地板性能要求..............................................................................................58 地板砖切割边饰..................................................................................................58 接入地板下的电缆类型......................................................................................58 7.5.1 7.5.2 7.5.3 7.5.4 7.5.5 7.6 高架的电缆桥架..........................................................................................................58

概述......................................................................................................................58 电缆桥架支持......................................................................................................59 电缆桥架路线协调..............................................................................................59 7.6.1 7.6.2 7.6.3 8 数据中心冗余.......................................................................................................................59 8.1 8.2 8.3 8.4 8.5 8.6 8.7 介绍..............................................................................................................................59 冗余维护口和进入路径..............................................................................................60 接入运营商服务的冗余..............................................................................................61 入口房间的冗余..........................................................................................................61 主要分布区域的冗余..................................................................................................61 主干电缆的冗余..........................................................................................................62 水平电缆的冗余..........................................................................................................62

A.1.1 T-1,E-1,T-3和E-3电路距离....................................................................................63 A.1.3 其它应用距离...................................................................................................................66

A.3 主要分布区域的功能分区...................................................................................................66 A.3.1 螺旋双绞主要交叉连接...................................................................................................67 A.3.2 同轴的主要交叉连接.......................................................................................................67 A.4 水平分布区域的功能分区...................................................................................................67 A.5 电信设备的电缆...................................................................................................................68 A.6 末端设备的电缆...................................................................................................................68 A.8 铜缆设计考虑.......................................................................................................................68 B.2 地板空间的标识图...............................................................................................................68 B.3 机柜和机架的标识图...........................................................................................................69 B.4 接插线面板的标识图...........................................................................................................70 3)接插线面板连通性标识符.....................................................................................................70 B.5 电缆和接插线标识符..........................................................................................................71 AQ03-B01/AJ05-A01.....................................................................................................................72 C.1 接入运营商的协调...............................................................................................................72 C.1.1 概述...................................................................................................................................72 C.1.2 提供给接入运营商的信息...............................................................................................72 C.1.3 接入运营商应该提供的信息...........................................................................................73 C.2 在入口房间接入运营商的划分...........................................................................................73 C.2.1 组成...................................................................................................................................73 C.2.2低速电路的划分................................................................................................................74 3)ISDN BRI S/T INTF(INTL):到对1和2(蓝色和桔黄色)上的2对交叉连接................75 5)E1T1:到对1和3(蓝色和绿色)上的2对交叉连接..........................................................75 C.2.3 T-1电路的划分................................................................................................................75 3)ISDN BRI S/T INTF(INTL):到对1和3(蓝色和绿色)上的2对交叉连接....................76 5)E1T1:到对1和2(蓝色和桔黄色)上的2对交叉连接......................................................76 C.2.4 E-3和T-3电路的划分....................................................................................................77 C.2.5 光纤电路的划分...............................................................................................................78 D.1 概述.......................................................................................................................................78 E.1 概述.......................................................................................................................................79 F.1 概述.......................................................................................................................................79 F.2 建筑位置选择考虑...............................................................................................................80

F.3 供电位置选择考虑...............................................................................................................81 F.4 机械位置选择考虑...............................................................................................................81 F.5 电信位置选择考虑...............................................................................................................81 F.6 安全位置选择考虑...............................................................................................................82 F.7 其它位置选择考虑...............................................................................................................82 G.1 概述.......................................................................................................................................83 G.1.1 冗余总论...........................................................................................................................83 G.1.2 分级总论...........................................................................................................................83 G.2 冗余.......................................................................................................................................84 G.2.2 N+1冗余............................................................................................................................84 G.2.4 2N冗余..............................................................................................................................84 G.2.6 热机维护和测试能力.......................................................................................................84 G.2.7 容量和规模.......................................................................................................................84 G.2.8 隔离...................................................................................................................................84 G.2.9 数据中心分级G.2.9.1 概述..........................................................................................85 G.2.9.2 级别1数据中心——基本的.....................................................................................86 G.2.9.3 级别2 数据中心——冗余组件...............................................................................86 G.2.9.4 级别3数据中心——同时维护.................................................................................86 G.2.9.5 级别4数据中心——故障容忍.................................................................................86 G.3 电信系统要求.....................................................................................................................87 G.3.1 电信分级.........................................................................................................................87 G.3.1.1 级别1(电信).........................................................................................................87 G.3.1.2 级别2(电信).........................................................................................................88 G.3.1.3 级别3(电信)............................................................................................................88 G.3.1.4 级别4(电信)............................................................................................................89 G.4 建筑和结构要求...................................................................................................................90 G.4.1 概述...................................................................................................................................90 G.4.2 建筑分级...........................................................................................................................91 G.4.2.1 级别1(建筑)............................................................................................................91 G.4.2.2 级别2(建筑)............................................................................................................91 G.4.2.3 级别3(建筑)............................................................................................................92

G.4.2.4 级别4(建筑)............................................................................................................93 G.5 电系统要求...........................................................................................................................93 G.5.1 一般电要求.......................................................................................................................93 G.5.1.1 有效用的服务入口和主要的分布...............................................................................93 G.5.1.2 备用发电机...................................................................................................................94 G.5.1.3 不间断电源(UPS).....................................................................................................95 G.5.1.4 计算机电源分布...........................................................................................................97 G.5.1.5 建筑物接地和照明保护系统.......................................................................................98 G.5.1.6 数据中心接地基础设施...............................................................................................99 G.5.1.7 计算机和电信机柜和框架接地.................................................................................100 G.5.1.7.1 机架框架接地导体.................................................................................................100 G.5.1.7.2 机架接地连接点.....................................................................................................100 G.5.1.7.3 连接机架.................................................................................................................100 G.5.1.7.4 连接数据中心接地基础设施.................................................................................101 G.5.1.7.5 机架连续性接地.....................................................................................................101 G.5.1.8 安装在机架中的设备的接地.....................................................................................102 G.5.1.8.1 设备底盘接地.........................................................................................................102 G.5.1.9 电子静态放电腕带.....................................................................................................102 G.5.1.10 建筑物管理系统.......................................................................................................103 G.5.2 电分级.............................................................................................................................103 G.5.2.2级别2(电)...............................................................................................................103 G.5.2.3级别3(电)...............................................................................................................104 G.5.2.4级别4(电)...............................................................................................................105 G.6 机械系统要求.....................................................................................................................106 G.6.1 一般机械要求.................................................................................................................106 G.6.1.1 环境空气.....................................................................................................................106 G.6.1.2 流通空气.....................................................................................................................106 G.6.1.3 计算机房空调.............................................................................................................106 G.6.1.4 泄露探测系统.............................................................................................................107 G.6.1.6 管道系统.....................................................................................................................107 G.6.1.7 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措施.............................................................................................107

G.6.1.8 加热、通风和空调(HVAC)系统中的水.................................................................107 G.6.1.9 排水管.........................................................................................................................107 G.6.1.10 防火系统...................................................................................................................107 G.6.1.11 水抑制-预先执行抑制.............................................................................................109 G.6.1.12 气体的抑制-清洁的试剂防火抑制.........................................................................109 G.6.1.13 手提式灭火器...........................................................................................................110 G.6.2 机械的分级.....................................................................................................................110 G.6.2.1 级别1(机械的)......................................................................................................110 G.6.2.2 级别2(机械的)......................................................................................................111 G.6.2.3 级别3(机械的)......................................................................................................111 G.6.2.4 级别4(机械的)......................................................................................................112 H.1 小型数据中心设计范例.....................................................................................................126 H.2 公司数据中心设计范例.....................................................................................................128 H.3 国际互联网数据中心设计范例.........................................................................................129 范围

1.1 概要

本标准详细说明数据中心和机房的最低要求,包括单一租用企业的数据中心和多个租用内部宿主的数据中心。本文中提出布局的目的是适合任何规格的数据中心。

1.2 标准化的参考书目

下列标准包括规定,通过本文中的参考书目,组成了本标准的规定。在发行时,版本是有效的。所有的标准是可以修订的,以本标准为基础的协议被鼓励去研究应用本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² ANSI/TIA/EIA-568-B.1-2001, 商业建筑电信电缆标准:第一部分:基本要求;² ANSI/TlA/EIA-568-B.2-2001, 商业建筑电信电缆标准:第二部分:平衡的双绞电缆元件

² ANSI/TIA/EIA-568,B.3-2000, 光导纤维电缆元件标准; ² AN Si/TIA-569-B, 商业建筑电信路径和空间标准; ² ANSI/TIA/EIA-606-A-2002, 商业电信基础设施管理标准;

² ANSI/TIA/EIA-J.STD-607-2001, 商业建筑接地和焊接的电信要求 ; ² ANSI/TIA-758-A, 消费者拥有的户外工厂电信电缆标准; ² ANSI/NFPA 70-2002, 国家电子代码;

² ANSI/NFPA 75-2003, 保护信息技术设备标准; ² ANSI T I.336, 通用电信构成的工程要求;

² ANSI-T1,404, 网络和消费者安装界面-DS3 和金属界面规范;

² ASHRAE(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数据处理环境热量指导方针; ² Telcordia GR-63-CORE, NEBS(TM)要求: 物理保护; ² Telcordia GR-139-CORE, 中心办公室同轴电缆的基本要求。术语、首字母的缩写词、缩写词和测量单位的定义

2.1 概要

这个条款包括有特别技术意义或本标准唯一的技术含义的术语、首字母的缩写词、缩写词。也包括了适合于个别条款的特殊定义。

2.2 术语的定义

在这个子条款中的一般的定义由电信基础设施标准全部阐明。详细的要求可以在标准化的条款中找到。为了本标准的使用,应用了下列定义。

接入地板(access floor):一个由完全可抽取的、可互相交换的用于支持和调节底座或支撑板(或两者都有)的、允许使用上面区域的基底面板组成的系统。

接入运营商(access provider):任何与客户之间传输电信信号的设备操作者。管理(administration):需要移动、增加和改变电信基础设施的标注、鉴定、文件和用法的方法。

主干电缆(backbone cable):在下列任何空间中两者之间的设备(如:路径、电缆或导线):1)电信房、通用电信房、基层服务终端、入口设备、设备房、和通用设备房。2)在数据中心,在下列任何空间中两者之间的设备(如:路径、电缆或导线):入口房间或空间、主要分布区域、水平分布区域、电信房。

连接(bonding):电传导路径之间金属部件永久的连接,确保电的连续性和安全传导任何输入电流的能力。

机柜(cabinet):可能装入连接装置、终端、仪器、配线和设备的容器。

机柜(电信)(cabinet(telecommunications)):一个有铰接盖的围栏用于终结电信电缆、配线和连接装置。

电缆(cable):一个或多个在护套内绝缘的导体或光纤的集合。电缆(cabling):所有电缆、跳线、线和连接硬件的结合。

中央电缆(centralized cabling):一个从工作区域到具有电缆拉线、一个互相连接或在电信机房中连接的中央交叉连接电缆配置。

通道(channel):特别的设备应用时,在两点之间的末端对末端的传输路径。

通用设备机房(电信)(common equipment room(telecommunications)):在一个建筑物或室外中用于一个以上租客的设备和主干互相联络的有界限空间。

计算机机房(computer room): 一个主要功能是容纳数据处理设备的建筑空间。导管(conduit):(1)十字交叉环形管道(2)包含一个或多个管道的建筑物连接硬件(connecting hardware):一个提供机械电缆终端的装置。

加固点(consolidation point):在建筑物路径水平电缆延伸与设备路径水平电缆延伸之间相互连接的位置。

交叉连接(cross-connect):一个能够使电缆基础终端和它们的相互连接或交叉连接的设备。

交叉接线(cross-connection):在电缆、子系统和在每一端使用接插线或跳线连接硬件的设备之间的连接

组合。

数据中心(data center):主要功能是容纳一个计算机房和它的支持区域的一个建筑物或一个建筑物的部分。

分界点(demarcation point):操作控制或所有权改变的点。

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对电子设备或信号传输有不好作用的辐射的或传导的电磁能量。

入口房间或场地(电信)(entrance room or space(telecommunications)):进入建筑物或建筑物内部电信

主干设施发生连接的空间。

设备电缆线(equipment cable;cord):一个用于连接电信设备与水平或主干电缆的电缆或电缆集合。

设备分布区域(equipment distribution area):被设备架子和机柜占用的计算机房空间。

设备间(电信)(equipment room(telecommunications)):一个通常容纳一个主要或中间交叉连接的环境控制的集中空间。

地(ground):无论是有意图的还是意外的,一个在电路(如电讯)或设备与地球或代替地球服务的导体之间的传导连接。

接地(grounding):创造一个零电位的行为。

接地导体(grounding conductor):一个用于连接接地电极到建筑物主要接地接口上的导体。

水平电缆(horizontal cabling):1)在电信出口/连接器与水平交叉连接之间的电缆2)在建筑物自动系统出口或水平连接点和交叉连接的第一机械终端之间的电缆3)在数据中心,水平电缆是指从水平交叉连接(在主要分布区域或水平分布区域)到设备分布区域或环形分布区域出口之间的电缆。

水平交叉连接(horizontal cross-connect):一个水平电缆与其它电缆的连接,如:水平电缆、主干电缆、设备。__水平分布区域(horizontal distribution area):在计算机房中,一个交叉连接位于的空间。

标识符(identifier):连接电信基础设施中的一个特别元件与相应记录所产生的一条信息。

基础设施(电信)(infrastructure(telecommunications)):在一个建筑物和室外环境中,这些为所有信息分布提供基本支持的电信元件(不包括设备)的集合。

互联(interconnection):一个使用了连接硬件而不是接插线或跳线,从一个电缆到另一个电缆连接组合。

中间的交叉连接(intermediate cross-connect):一个在第一和第二级主干电缆之间的交叉连接。

跳线(jumper): 一个双绞螺旋拧结而不是连接器的组合,用于连接电信电路/链接在交叉连接处。

链接(link):在两点之间的一个传输路线,不包括终端设备、工作区域电缆和设备电缆。主要交叉连接(main cross-connect):一个为第一级主干电缆、入口电缆和设备电缆的交叉连接。

主要分布区域(main distribution area):在计算机房中,主要交叉连接位于的空间。机械房间(mechanical room):服务于机械建筑系统需要的封闭的空间。媒介(电信)(media(telecommunications)):用于电信的电线、电缆或导体。模块插座(modular jack):一个带孔的电信连接器,可以被键入或不键入,并可以有6或8个连接位置,但不是所有的位置都需要被插入连接。

多模光纤(multimode optical fiber):一个能够具有多个光的路径的光纤。多对电缆(multi-pair cable):具有多于四对的电缆。

光纤(optical fiber):能够引导光的、用电子原料制成的细丝。光纤电缆(optical fiber cable):由一个或多个光纤组成的集合。接插线(patch cord):具有一或两端插头的一段电缆长度。

接插线面板(patch panel):一个用接插线的设备电缆终端和电缆管理的连接硬件系统。路径(pathway):一个放置电信电缆的设备。

充气室(plenum):一个间隔间或房间,在其中一个或多个气体管道连接,形成了气体分布系统。

专用分支交换(private branch exchange):一个专用的电信转换系统。拉线盒(pull box):一个位于路径上、用于放置电线或电缆设施的架子。

无线电通信频率干扰(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无线电通信传输的频率带的电磁干扰。

屏蔽(screen):一个由防护物形成的电缆要素。

屏蔽的螺旋双绞线(screened twisted-pair(ScTP)):一个具有全屏蔽的电缆。服务运营商(service provider):任何电信内容的传输是通过进入运营商的设施来实现的。

护套(sheath):见电缆护套(cable sheath)。防护物(shield):一个或多个导体外面的金属层。

单一模式光纤(single-mode optical fiber):只能运载一种光的路径的光纤。单一模式光纤(single mode optical fiber):见单一模式。接合(splice):导体之间永久的连接。

星状布局(star topology):从中心点分布出的电信电缆布局。

电信(telecommunications):任何传输,信号的发射和接收、信号、记录、图像和声音,即由电缆、无线电、光学或其它电磁系统任何性质的信息。

电信入口点(telecommunications entrance point): 见入口点(电信)(entrance point(telecommunications))。

电信入口房间或场地(telecommunications entrance room or space): 见入口房间或

场地(电信)(entrance room or space(telecommunications))。

电信设备间(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room): 见设备间(电信)equipment room(telecommunications)。

电信基础结构(telecommunications infrastructure): 见基础结构(电信)(infrastructure(telecommunications))。

电信媒介(telecommunications media): 见媒介(电信)(media(telecommunications))。电信机房(telecommunications room):一个容纳电信设备、电缆终端和交叉连接电缆的封闭的建筑空间。

电信空间(telecommunications space):见空间(电信)(space(telecommunications)), 布局(topology):一个电信系统物理的或逻辑的安排。

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在有用的电源或其它电源和一个需要持续精确电源的负荷之间的一个缓冲器。

电线(wire):一个单独绝缘的固体或绞合[扭绞]金属导体。

无线的(wireless): 通过自由空间传达信息的辐射电磁能量传输的使用,如无线电频率、微波信号、光。

区域分布区域(zone distribution area):在计算机房间,一个区域出口或合并点位于的空间。

区域出口(zone outlet):在区域中,使设备输出电缆与设备分布区域连接的水平电缆终结的一个连接装置。

2.3 首字母的缩写词和缩写词

AHJ 权威持有权限 ANSI 美国国家标准学会 AWG 美国电线规格

BICSI 国际建筑工业咨询服务 CCTV 闭路电视 CEC 加拿大电力代码 CER 通用设备机房

CPU 中央处理器

CSA 加拿大国际标准协会 DSX 数字信号交叉连接 EDA 设备分布区域 E.IA 电子工业联盟 EMI 电磁干扰 EMS 能量管理系统 FDDI 光纤分布数据界面 HC 水平交叉连接

HDA 水平分布区域HVAC 加热、通风和空调 IC 中间的交叉连接 IDC 绝缘置换接触 LAN 局域网 MC 主要交叉连接 MDA 主要分布区域 NEC 国家电子代码 NEMA 国家电子制造协会 NEXT近端色度亮度干扰 NESC 国家电子安全代码 NFPA 国家防火协会 OC 光学的载体 PBX 专用的分枝交换 PCB 印刷电路板 PDU 电源分布装置 PVC 聚氯乙烯 RFI 无线电频率干扰 RH 相对湿度 SAN 存储区域网络 ScTP 屏蔽的螺旋双绞线 SDH 同步数字层 SONET 同步光学网络 STM 同步传输模式 TIA 美国电信产业协会 TR 电信房间

UL 保险实验室有限公司 UPS 不间断电源

UTP 无屏蔽的螺旋双绞线 WAN 宽区域网络 ZDA 区域分布区域

2.4 测量单位

A 安培 ℃ 摄氏度 °F 华氏度 Ft 英尺

Gb/s 吉比特/秒Hz 赫兹 in 英寸 kb/s 千比特/秒 kHz 千赫 km 千米 kPa 千帕 kVA 千伏安 kW 千瓦 Lbf 磅 m 米 Mb/s 兆/秒

MHz 兆赫 mm 毫米 nm 毫微米 μn 微米 3 数据中心设计总论

3.1 概要

本子条款的目的是提供设计数据中心方案时,应该考虑因素的一般信息。信息和建议的目的是通过在设计和规划过程的每一步鉴别所采取的相应的行动,能够使数据中心设计有效地执行。在下面的子条款和附件中将提供方案设计的详细说明。

下面描述的设计过程步骤,可应用到一个新的数据中心设计或一个现有数据中心的扩建。对于两种情况来说,电信电缆系统设计、设备基底设计、供电设计、建筑设计、HAVC、安全和相应的照明系统的设计是基本的。

A)估计数据中心满负荷时的电信、空间、电源和冷却的需求量。预计将来数据中心在整个运行期的电信、电源和冷却趋势。

B)给建筑师和工程师提供空间、电源、冷却、安全、基础荷载、接地、电子防护和其它设施的要求。提出操作中心、卸货地、储藏间、分段运输集结地和支持区域的要求。

C)与建筑师、工程师协调初步的数据中心空间规划,并建议在有需要时可作调整。D)设计设备基础方案,包括入口房间、主要分布区域、水平分布区域、区域分布区域和设备分布区域的主要房间和空间的布置。提出电信路径需求。

E)从工程师那里获得一个考虑过电信路径、电子设备和机械设备的数据中心满负荷基础方案。

F)根据数据中心设备的需求,设计电信电缆系统。

3.2 数据中心空间与其它建筑物空间的关系

图1说明了一个典型的数据中心的主要空间和它们之间及与数据中心以外的空间是怎样联系的。关于数据中心的电信空间的信息见条款5。

本标准为数据中心的空间,也就是计算机房和它相关的支持空间,提出电信基础设施。在图1中表示了电信电缆和计算机房以外的空间及它的相关的支持空间,说明了它们与数据中心的关系。

3.3 分级

本标准包括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实用性和安全性的不同级别相关的四级信息。高级别对应高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本标准的附件G对这四级中每一级进行了详细说明。

3.4 包含专业考虑

数据中心的设计是为了处理大量的计算机和电信设备的需求。因此,在最初的数据中心设计中应该包括电信和信息技术专业的特别说明。本标准除说明了空间、环境、邻接和计算机和电信设备的操作要求外,还说明了数据中心设计应考虑的电信路径和空间要求。数据中心电缆系统基础设施

4.1 数据中心电缆系统结构的基本要素

图2表示组成一个数据中心电缆系统的各种要素的一个典型的模式。它描述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它们怎样配置去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

下面是数据中心电缆系统结构的基本要素: A)水平电缆(子条款6.2)B)主干电缆(子条款6.3)

C)在入口房间和主要分布区域的交叉连接 D)在主要分布区域的主要交叉连接(MC)

E)在电信房间、水平分布区域或主要分布区域的水平交叉连接(HC)F)在区域分布区域的区域出口或合并点 G)设备分布区域出口 数据中心电信空间和相关布局

5.1 概述

数据中心要求专用空间来支持电信基础设施。电信空间必须被专用于支持电信电缆和设备。一个数据中心中典型的空间一般包括入口房间、主要分布区域(MDA)、水平分布区域(HDA)、区域分布区域(ZDA)和设备分布区域(EDA)。根据数据中心的规模,不是所有这些空间都用在一个结构中。这些空间的设计应该考虑能够适应进化技术的增长和转变。这些空间可以是无墙的,也可以有墙的,或者是从其它计算机房空间独立出来的。

5.2 数据中心结构

5.2.1 要素

数据中心电信空间包括入口房间、主要分布区域(MDA)、水平分布区域(HDA)、区域分布区域(ZDA)和设备分布区域(EDA)。

入口房间是用于数据中心结构电缆系统和建筑物内部电缆的接口,既是接入运营商又是消费者自有。这个空间包括接入运营商的分隔硬件和接入运营商的设备。如果数据中心在一个一般办公用途或除数据中心外还有其它性质空间的建筑物中,入口房间可以位于计算机房外面。入口房间位于计算机房外面也可以增加安全,因为它避免了接入运营商技师进入计算机房。数据中心可以有多个入口房间来提供给附加的冗余或用来避免接入运营商的备用电路超过最大的电缆长度。入口房间通过主要分布区域与计算机房交界。入口房间可以与主要分布区域相邻或与主要分布区域结合。

主要分布区域包括主要十字连接(MC),它是数据中心结构电缆系统分布区域的中心点。当设备区域直接从主要分布区域得到服务时,主要分布区域也可能包括水平交叉连接(HC)。这个空间是在计算机房内的。在多租客数据中心,为安全起见,主要分布区域可以位于一个专用房间。每一个数据中心必须至少有一个主要分布区域。计算机房中心路由器、中心局域网(LAN)开关、中心存储区域网络(SAN)开关和专用的分枝交换(PBX)是经常位于主要分布区域的。因为这一空间是数据中心电缆基础设施的中心。接入运营商的备用设备(如:M13多路(复用)器)是经常位于主要分布区域而不是在入口房间,这样可以避免由于电路长度限制而需要第二个入口房间,主要分布区域可以服务于一个数据中心中的一个或多个水平分布区域或设备分布区域,一个或多个电信房间位于计算机房外面用来支持办公空间、操作中心和其它外部支持房间。

当水平交叉连接(HC)不位于主要分布区域中时,水平分布区域是用来服务于设备区域的。因此,当水平分布区域被使用时,它可能包括水平交叉连接(HC),该水平交叉连接(HC)分布给电缆到设备分布区域的点。水平分布区域是在计算机房中的,但为安全起见,它可以位于计算机房中的一个专用房间。水平分布区域一般包括LAN开关、SAN开关和位于设备分布区域末端设备的键盘/视频/鼠标(KVM)开关。一个数据中心可以有计算机房空间在多个楼层,每层由它自己的HC来服务。当全部的计算机房空间可以支持主要分布区域时,一个小型的数据中心可以不要求水平分布区域。然而,一个典型的数据中心将有几个水平分布区域。

设备分布区域(EDA)是分布末端设备的空间,包括计算机系统和电信设备。这些区域必须不能用作入口房间和主要分布区域或水平分布区域。

还有一个可选择的,水平电缆的互相连络点,叫做区域分布区域。这一区域位于水平分布区域和设备分布区域之间,允许时常发生的重新配置和机动性。5.2.2 典型数据中心布局

典型的数据中心包括一个入口房间、可能一个或多个电信机房、一个主要分布区域、和几个水平分布区域。

图3所表示是典型的数据中心布局。

5.2.2 简化的数据中心布局

数据中心设计师可以将主要交叉连接和水平交叉连接合并在一个单独的主要分布区域内,可能象一个单个的机柜或机架那么小。在一个简化的数据中心布局中,用于电缆连接支持区域和入口房间的电信机房也可以被合并到主要分布区域中。图4所表示是针对小型数据中心的简

化数据中心布局。

5.2.4 分布式的数据中心布局

具有大型而独立的办公室和支持区域的数据中心,可能需要多个电信机房。

对每一个大型的数据中心来说,因电路距离的限制可能需要多个入口房间。附加的入口房间可能被连接到主要分布区域和水平分布区域,这些区域是用来支持使用螺旋双绞电缆、光纤电缆和同轴电缆的。图5所表示的

是具有多个入口房间的数据中心的布局。第一入口房间必须不能直接用电缆连接到水平分布区域。增加第二入口房间是为了避免超出电路长度限制。尽管通常不建议或鼓励将第二入口房间的电缆直接连到水平分布区域,但是,当为了满足电路长度限制和冗余的需要时,它还是被允许的。

5.3 计算机房要求

5.3.1 概述

计算机房是一个环境控制的空间,它的单一用途就是容纳设备和直接与计算机系统和电信系统有关的电缆。计算机房应该满足NFPA75标准。

平面规划应该与仪器和设备供货商的要求相一致,例如:

◆ 地板荷载要求,包括设备、电缆、接插线、和媒介(静态的集中荷载、静态的平均地板荷载、滚动扰动动力荷载);

◆ 服务的空间要求(设备的每一侧要求有足够的服务间隙); ◆ 空气流动要求; ◆ 装配要求;

◆ 直流电源要求和电路长度限制;

◆ 设备连通长度要求(如:到外围和控制台的最大通道长度);

5.3.2 位置

当选择计算机房位置时,避免受建筑物组成部分(如:电梯、核心、外墙、或其它固定建筑物的墙)限制,而不能扩展的地方.应该提供运输大型设备到设备房间的入口(见NSI/TIA-569-B annex B.3)房间的位置必须远离电磁干扰源。例如: 噪声源,包括供电传输、马达和发电机、X光设备、无线电或雷达发射机、和感应密封装置。

计算机房应该没有外窗,因为,外窗增加热负荷,同时还减低安全性。

5.3.3 接入

计算机房房门应该只提供给有授权的人员。此外,进入房间必须按照AHJ的要求。关于计算机房更多的监控信息,见附件G。

5.3.4 建筑设计 5.3.4.1 规模

计算机房的规模必须满足已知的特殊设备包括适当的空间要求;可以从设备供应商处获得这些信息。规模还应该考虑未来的发展就象考虑现在的要求一样。关于计算机房规模的指导方针,详见附件E。

5.3.4.2 其它设备的指导方针

电控制设备,如电源分布或空调系统,在计算机房必须允许UPS上升到100KVA,富液单元电池除外。大于100KVA的UPS和任何包含淹没式单元电池的UPS应该被安置在一个分开的房间,除非AHJ要求。

与计算机房的支持无关的设备(如:管子、管道系统、气动导管等)必须不能安置在计算机房内、必须不能穿过或进入计算机房。

5.3.4.3 天花板高度

计算机房最小高度,从完成的地面到任何障碍物(如:洒水装置、照明固定设备、或摄像头)必须是2.6米(8.5英尺)。冷却要求或机架/机柜高于2.13米(7英尺)时,要求更高的天花板高度。从洒水头到天花板必须保留至少460毫米(18英寸)。

5.3.4.4 装修处理

地面、墙和天花板必须被密封、喷漆或用一种材料建造以减少灰尘。应该用浅颜色以增加房间亮度。地面必须具有抗静电功能,与IEC 6100-4-2相一致。

5.3.4.5 照明

照明必须是在水平面最小500 lux(50 footcandles)和在垂直面200 lux(20 footcandles),在机柜之间的所有的通道中央,完成的地面以上1m(3ft)处进行测量。

照明装置应该不从同一个在计算机房中,作为电信设备的电子面板供电。应该不能使用调光器开关。应急照明和信号必须按照AHJ认定的方式恰当地放置,以保证缺少主要照明时,将不妨碍紧急出口。

5.3.4.6 门

门必须是最小1m(3ft)宽、2.13m(7ft)高,没有门槛,用合叶向外推开(需要密码才允许进入)或侧面对侧面滑动,或是可移动的。门必须装配锁,必须没有中央柱子或可移动的中央柱以便大型设备进入。计算机房出口必须满足AHJ的要求。

5.3.4.7 底板载重

计算机房的底板载重能力必须充分考虑以能够承受安装带有电缆和媒介设备的分布荷载和集中荷载。最小的底板载重能力必须是7.2 KPa(150 lbf/ft2)。推荐的底板载重能力是12 KPa(250 lbf/ft2)。

底板还必须有一个最小1.2 KPa(25 lbf/ft2)的悬挂能力,用来支持从基底到底板的悬挂负荷(例如:从地板以下的天花板悬挂的电缆梯)。推荐的地板悬挂能力是2.4 KPa(50 lbf/ft2)。查阅Telcordia specification GR-63-CORE关于地板载重能力测量和测试方法。

5.3.4.8 安全授权

安全授权,如果应用,应该结合建筑物的安全计划来开发。适当的出口安全授权必须按照AHJ的要求来设置。

5.3.4.9 抗地震考虑

相关设备的详细说明必须适应地震带的要求。更多关于抗震的考虑参见Telcordia specification GR-63-CORE。

5.3.5 环境设计 5.3.5.1 污染物

必须按照ANSI/TIA-569-B来保护机房,不受污染。

5.3.5.2 加热、通风和空调

如果计算机房没有一个专用的加热、通风和空调系统,计算机房必须安置在能够进入主加热、通风和空调分配系统的位置。通常情况下,一个没有专用的加热、通风和空调系统的计算机房是不被AHJ认可的,除非可以利用主建筑物的加热、通风和空调系统并有自动的节气阀。

5.3.5.2.1连续运行

加热、通风和空调系统必须保证每天24小时、每年365天提供。如果建筑物系统不能确保连续运行,为满足大型设备的需要,必须为计算机房提供一个单机装置。

5.3.5.2.2备用运行保障

如果计算机房安装的备用发电机系统,该备用发电机系统应该支持计算机房的加热、通风和空调系统。如果计算机房没有一个专用的备用发电机系统,如果建筑物安装了备用发电机系统,计算机房的加热、通风和空调系统应该被连接到建筑物的备用发电机系统。

5.3.5.3 运行参数

温度和湿度必须被控制,以提供可连续运行的温度和湿度范围: ◆ 干球温度计:20℃(68。F)至25℃(77。F); ◆ 相对湿度:40%至55%; ◆ 最大露点:21℃(69.8。F); ◆ 最大变化速度:每小时5℃(9。F);

◆ 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可以安装加湿和除湿设备。

5.3.5.4 电池

如果电池是用于备用,必须提供足够的通风和防溢出的密封装置。参见可应用的电子编码。

5.3.5.5 振动

随着时间的过去,与设备和电缆基础设施关联的机械振动能够导致服务失败。这种失败通常的例子是使连接松动。由于建筑物的振动将存在并通过建筑物结构传递到计算机房,所以在设计计算机房时应该考虑潜在的振动问题。在这些情况下,应该咨询项目结构工程师,设计安全的措施来防止过多的计算机房的振动。

5.3.6 电设计

5.3.6.1 电源

必须提供分开的供应电路服务于计算机房,每个电路终止在它们自己的电子面板上。计算机房必须有双向的方便的插座(120V 20A),清洁设备和不适合插入设备机柜电源条的设备.方便的插座不应该被安排在同一个电源分配单元(PDU)或作为房间中电信和计算机设备使用的电路的电子面板上.方便的插座必须离开计算机房间墙壁3.65米(12英尺),或如果有地方条例详细规定,可以近一些,通过一个4.5米(15英尺)的线来达到(参见NEC条款210.7(A)和645.5(B)).5.3.6.2 备用电源

如果一个计算机房安装的备用电源系统,该备用电源系统应该支持计算机房的电子面板。所用的任何发电机应该被能够满足额定电负荷。这种能力的发电机经常被称为“计算机等级”。如果计算机房没有一个专用的备用发电机系统,但建筑物安装了一个备用电源系统,计算机房电子面板应该被连接到建筑物的备用电源系统。计算机房设备的电源关闭要求是由AHJ命令的,并通过权限来改变。

5.3.6.3 连接和接地

访问必须被做成实用价值的电信接地系统,由ANSI/TIA/EIA-J-STD-607-A详细规定。计算机房应该有一个通常的接地网络(CBN)(见子条款G.5.1.6)

5.3.7 防火

必须按照NFPA-75来做防火系统和手执灭火器。计算机房的防火喷洒系统应该是预先执行的系统。

5.3.8 水渗透

当有水浸入的危险存在时,必须提供一种排水的方法(如:一个地面排水沟)。此外,每一个100平方米(1000ft2)应该提供一种或多种排水方法。任何通过房间的水和排水管应该被设置在远离的位置,而不是直接在设备的上方。

5.4 入口房间要求

5.4.1 概述

入口房间是一个空间、更确切地说是一个房间,在里面有接入运营商拥有的设备界面和数据中心的电缆系统。它通常容纳电信接入运营商设备,并且通常是接入运营商传递电路给客户的地方。这个传递点叫做划分点。

它通常是电信接入运营商负责的电路的终点,同时是客户负责的电路的起点。

入口房间将容纳入口路径、铜缆入口的保护器组件、为接入运营商电缆提供的终端设备、接入运营商设备、和通往计算机房电缆的终端设备。

5.4.2 位置

入口房间应该位于不超过从接入运营商的划分点到末端设备的最大电路长度的位置上。最大电路长度需要包含全部的电缆线路,包括接插线、地板和机架或机柜内部高度的变化。在附件A中,提供了设计入口房间时要考虑的详细电路长度(从划分点到末端设备)。

注:中继器可以被用来延长电路,详见附件A。

入口房间既可以位于计算机房空间的里面,也可以在外面。从安全考虑,可以要求入口房间位于计算机房外面,避免接入运营商技术人员进入计算机房。然而,在大型的数据中心,从电路长度考虑,可以要求入口房间位于计算机房里面。

在入口房间中的电缆应该用与计算机房一样的电缆分布(高架的或埋地的);这将缩小电缆长度,因为避免了一个从高架电缆桥架到埋地电缆桥架的传输。

5.4.3 数量

大型数据中心可以要求多个入口房间来支持通过计算机房空间和/或到提供附加冗余的一些电路。

为专用的服务需要,附加的冗余房间可以有它们自己的从接入运营商处来的入口路径。也可以选择用主要入口房间替代附加的入口房间,在这种情况下,接入运营商将从主要入口房间来服务。

5.4.4 接入

接入入口房间必须由数据中心的业主或业主的代理来控制。

5.4.5 在入口地板下的管道路线

如果入口房间位于计算机房内,入口房间的管道走向应该避免妨碍地板下接入的气流、冷水管和其它电缆路由。

5.4.6 提供接入和服务的空间

数据中心的接入和服务空间通常既位于入口房间,也在计算机房。关于接入提供和服务空间的信息,参见ANSI/TIA-569-B。

在数据中心入口房间的接入提供和服务空间通常不需要分区,因为接入到数据中心入口房间是被严格控制的。然而,在计算机房中租用空间的接入和服务供应商,通常被要求确保接入它们自己的空间。

5.4.7 建筑物入口终端 5.4.7.1 概述

在这里列出的是建筑物入口终端的要求,这些终端位于建筑物内外部环境传输设备的电缆入口。当入口连接是位于一个封闭的建筑物外墙时,通常使用外部终端。当外部电缆将被连接到内部电缆连接系统时,通常使用内部终端。关于入口设备和入口设备连接的更多信息,参见ANSI/TIA/EIA-568-B.1。

5.4.8 建筑设计 5.4.8.1 概述

是一个房间或是一个开放的空间的决定应该基于安全的考虑(既考虑接入又考虑事故发生时的连接)、对保护器、入口房间规模和物理位置的带墙空间的需要。

5.4.8.2 规模

入口房间必须满足已知的和计划的最大需要: ◆ 为接入运营商和社区电缆使用的入口路径; ◆ 为接入运营商和社区电缆使用的背板和框架空间; ◆ 接入运营商机架;

◆ 位于入口房间的客户拥有的设备;

◆ 划分机架,包括进入计算机房电缆的终端硬件;

◆ 进入计算机房的路径、主要分布区域和可能的第二入口房间的水平分布区域 ◆ 通向其它入口房间的路径(如果有多个入口房间)。

与空间要求更相关的是接入运营商的数量、电路的数量和终止于房间的电路类型,而不是

数据中心的规模。满足所有接入运营商来决定最初的和未来的空间要求。关于接入运营商协调和划分的更多信息见附件C。

也应该提供社区电缆的空间。包含金属组件的电缆(铜质的、同轴的、有金属组件的光纤电缆等)必须被终止于在入口房间的保护器上。保护器即可以安置在墙上,也可以安置在框架上。保护器的空间必须尽可能接近电缆进入建筑物的入口点。如果光纤社区电缆不含有金属组件(如:电缆护套或强度成分),它们可以终止于主要连接而不是入口房间。参见关于入口电缆和入口电缆终端要求的应用编码。

5.4.8.3 胶合板

如果墙面提供安装保护器,墙面应该包裹坚硬而固定的20mm(3/4in)A-C胶合板,更适宜无缝隙,2.4m(8ft)高,能够支撑附在上面的连接硬件。胶合板应该既是耐火的又要喷刷两遍防火漆。

如果耐火的胶合板被喷漆,在防火官员或其他AHJ查验前,喷漆应该不能遮盖耐火标记。为减少变形,耐火胶合板必须是表面干燥的,并且必须保证湿度不超过15%。

5.4.8.4 天花板高度

最小高度就是从完成的地面到顶端任何障碍物(如:洒水装置、照明固定设备、或摄像头)的距离必须是2.6米(8.5英尺)。冷却要求或机架/机柜高于2.13米(7英尺)时,要求更高的天花板高度。从洒水头到天花板必须保留至少460毫米(18英寸)。

5.4.8.5 装修处理

地面、墙和天花板必须被密封、喷漆或用一种材料建造以减少灰尘。应该用浅颜色以增加房间亮度。地面必__须具有抗静电功能,与IEC 6100-4-2相一致。

5.4.8.6 照明

照明必须是在水平面最小500 lux(50 footcandles)和在垂直面200 lux(20 footcandles),在机柜之间的所有的通道中央,完成的地面以上1m(3ft)处进行测量。

照明装置的供电,应该不是从计算机房中作为电信设备的电子面板供电。应该不能使用调光器开关。应急照明和信号必须按照AHJ认定的方式恰当地放置,以保证缺少主要照明时,将不妨碍紧急出口的照明。

5.4.8.7 门

门必须是最小1m(3ft)宽、2.13m(7ft)高,没有门槛,用合叶向外推开(通过密码才允许进入)或侧面对侧面滑动,或是可移动的。门必须装配锁,必须没有中央柱子或可移动的中央柱以便大型设备进入。

5.4.8.8 安全

安全授权,如果应用,应该结合建筑物的安全计划来开发。

5.4.8.9 抗地震考虑

相关设备的详细说明必须适应地震带的要求。更多关于抗震的考虑请参见Telcordia specification GR-63-CORE。

5.4.8.10 加热、通风和空调

入口房间必须位于能够进入计算机房的加热、通风和空调分配系统的位置。考虑入口房间设有专用的空调。如果入口房间有专用的空调,入口房间空调温度控制电路单元应该被从同一个配电装置或服务于入口房间机架的面板来接入电源。

5.4.8.10.1连续运行

加热、通风和空调系统必须保证每天24小时、每年365天提供。如果建筑物系统不能确保连续运行,为满足大型设备的需要,必须为计算机房提供一个单机装置。

5.4.8.10.2备用运行保障

如果计算机房安装的备用发电机系统,该备用发电机系统应该支持计算机房的加热、通风和空调系统。如果计算机房没有一个专用的备用发电机系统,但建筑物安装了备用发电机系统,计算机房的加热、通风和空调系统应该被连接到建筑物的备用发电机系统上。

5.4.8.11 运行参数

温度和湿度必须被控制以提供可连续运行温度和湿度范围: ◆ 干球温度计:20℃(68。F)至25℃(77。F); ◆ 相对湿度:40%至55%; ◆ 最大露点:21℃(69.8。F); ◆ 最大变化速度:每小时5℃(9。F);

◆ 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可以安装加湿和除湿设备。

5.4.8.12 电源

考虑入口房间有专用的配电装置或不间断电源供电面板。入口房间电路的数量根据位于房间内设备的要求而定。入口房间和计算机房必须使用同一个供电备用系统(UPS或发电机)。入口房间机械和电力系统的冗余度必须要与计算机房的相同。

入口房间必须有一个或多个双向便利的电源插座(120V 20A),方便供电工具、清洁设备和其它不适合插到电源条设备机架上的设备使用。便利插座应该不是在房间里电信和计算机设备电路的配电设备和电子面板上。

房间里的每一面墙必须至少有一个插座,插座的空间间隔不超过4米(12英尺),在地插盒里、从房间里任何一个地方,通过其它传输系统如:用一个4.5米(15英尺)的电线能够到达插座,按照NFPA70条款645.5(B1)或按照AHJ要求。

5.4.8.13 备用电源

如果一个计算机房安装的备用电源系统,该备用电源系统应该支持计算机房的电子面板。所用的任何发电机应该被能够满足额定电负荷。这种能力的发电机经常被称为“计算机等级”。如果计算机房没有一个专用的备用发电机系统,但建筑物安装了一个备用电源系统,计算机房电子面板应该被连接到建筑物的备用电源系统上。

5.4.8.14 连接和接地

访问必须被做成实用价值的电信接地系统,具体由ANSI/TIA/EIA-J-STD-607-A详细规定。

5.4.9 防火

必须按照NFPA-75来做防火系统和手执灭火器。计算机房的防火喷洒系统应该是预先执行的系统。

5.4.10 水渗透

当有水浸入的危险存在时,必须提供一种排水的方法(如:一个地面排水沟)。任何通过房间的水和排水管应该被设置在远离位置而不是直接在设备的上方。

5.5 主要分布区域

5.5.1 概述

主要分布区域(MDA)是数据中心结构电缆分布点的中央空间。数据中心必须至少有一个

主要分布区域。数据中心网络的中心路由器和中心开关经常位于或靠近主要本部区域。

在被多个机构使用的数据中心,如:国际互联网数据中心和配置设备,主要分布区域应该是一个安全的空间。

5.5.2 位置

主要分布区域应该在中心位置,以避免超出被支持应用的最大距离限制,包括入口房间外的接入提供电路的最大电缆长度。

5.5.3 设施要求

如果主要分布区域是在一个封闭的房间,考虑一个专用的加热、通风和空调系统、配电装置、和不间断电源反馈电源面板。

如果主要分布区域有专用的加热、通风和空调系统,应该从主要分布区域中电信设备的配电装置或电源面板来控制和通电给空调装置的温度控制电路。

主要分布区域的建筑、机械和供电的要求与计算机房的相同。

5.6 水平分布区域

5.6.1 概述

水平分布区域(HDA)是支持电缆到设备分布区域的空间。支持末端设备的LAN、SAN、控制台、和KVM开关也是通常位于水平分布区域。如果计算机房小,主要分布区域可以作为服务于附近设备或全计算机的水平分布区域。

每层应该有一个最小的水平分布区域。附加的水平分布区域可能被要求来支持超出水平电缆长度限制外的设备。

每个水平分布区域连接的最大数量应该基于电缆桥架的能力来调节,为了将来的发展考虑.应该预留一些电缆桥架在房间内.在被多个机构使用的数据中心,如:国际互联网数据中心和配置设备,水平分布区域应该是在一个安全的空间中。

5.6.2 位置

水平分布区域的位置应该避免超过从MDA来的最大备用长度和媒介类型的最大距离。

5.6.3 设施要求

如果水平分布区域在一个封闭的房间中,应该考虑一个为水平分布区域专用的加热、通风和空调系统、配电系统和UPS后备电源面板。

应该从一个不同的配电装置和电源面板给温度控制电路和空调装置供电,而不是从服务于水平区域中电信设备的配电装置和电源面板来供电。

水平分布区域的建筑、机械和供电的要求与计算机房的相同。

5.7 区域分布区域

水平分布区域应该被限制服务最大288毫米同轴或螺旋双绞连接以避免电缆拥挤,特别对围栏意味着被放置高架的或2英尺*2英尺(或600毫米*600毫米)接入地板瓷砖下。

交叉连接必须不能用在区域分布区域。在同一个水平电缆走向内,必须使用不超过一个区域分布的区域。

在区域分布的区域,除直流电源设备外,必须不能有任何有功设备。

5.8 设备分布区域

设备分布区域是放置终端设备,包括计算机系统和电信设备的空间。这些区域不包括电信机房、入口房间、主要分布区域和水平分布区域。

终端设备通常是立在地板上的设备或是装备在机柜或机架中的设备。

水平电缆终止于设备分布区域中装备在机柜或机架上的连接硬件上。应该为每一个设备机柜和机架提供足够的电源插座和连接硬件,以减少接插线和电源线长度。

在设备分布区域中的设备之间允许设置点对点电缆。在设备分布区域中的设备之间的点对点电缆长度应该不超过15米(49英尺),并且应该在同一行相邻的机架或机柜设备之间。

5.9 电信机房

在数据中心,电信机房(TR)是一个支持电缆到计算机房外面区域的空间。电信机房位于计算机房外面,但是,如果有必要,它可以与主要本部区域或水平分布区域合并。

如果单一的电信机房不能足以支持服务的区域,数据中心可以支持一个以上的电信机房。

电信机房必须满足ANSI/TIA-569-B的详细要求。

5.10 数据中心支持区域

数据中心支持区域是指专用支持数据中心设备的计算机房以外的空间。这些空间可以包括操作中心、员工办公室、安全房间、电力房间、机械房间、储存间、设备间和装载区域。

操作中心、安全房间和员工办公室必须用标准的办公区域相似的电缆连接,按照ANSI/TIA/EIA-568-B.1。

操作中心控制台和安全控制台将要求比标准工作区域更大量的电缆。其数量应该根据操作援助和技术员工情况来确定。操作中心也可以为墙上安装的或天花板上安装的显示屏(例如:监视器和电视)要求敷设电缆。

电力房间、机械房间、储存间、设备间和装载区域各自应该至少有一个墙上电话。电力和机械房间也应该至少有一个接入设备管理系统的数据连接。

5.11 机架和机柜

5.11.1 概述

机架装备有侧轨道,便于设备和硬件的安装。

机柜能够安装侧轨道、侧面板、一个盖子和前后门,同时往往装备有锁。

5.11.2“热”和“冷”通道

机柜和机架必须被交替排列,机柜/机架排成排,彼此面对面,创造“热”和“冷”通道。“冷”通道在机架和机柜的前面。如果有接入地板,电源分布电缆应该安装在接入地板下的板上。

“热”通道在机架和机柜的后面。如果有接入地板,电信电缆桥架应该位于“热”通道的接入地板底下。

5.11.3 设备布置

设备应该被安置在机柜和机架中,从机柜或机架的前面吸入“冷”空气,“热”空气从后面排出。反向的的设备将扰乱“热”和“冷”通道的固有的功能。应该使用从前到后冷却方案的设备,以便它不会扰乱热和冷通道的功能。

空白的面板应该被安装在不用的机架和机柜空间中,以改善“热”和“冷”通道的功能。穿孔的接入地板瓷砖应该位于“冷”通道,而不是“热”通道,以便改善“热”和“冷”通道的功能。此外,没有电缆桥架或其它障碍物应该放在“冷”通道穿孔的瓷砖下。

关于设备规划和其它规定的协调的更多信息见附件D。

5.11.4 放置有关的地板砖网格

当放置机柜和机架到入口地板时,必须对它们进行排列,它们允许机柜和机架前或后的瓷

砖被提升.机柜应该被排成一行,机柜的前或后边缘沿着地板瓷砖的边缘.机架应该成排列状被放置,以确保到厚板的机架不会穿透接入地板龙骨.5.11.5 入口地板瓷砖切割

地板瓷砖切割应该不比需要的长.节气阀和刷子应该被安装在地板瓷砖切割件上,以减少通过地板瓷砖上的开口的空气损失.地板瓷砖切割必须沿着切割的边缘磨边或镶金属边.为机柜使用的切割的地板瓷砖应该被放置在机柜下面或其它不会由于切割的地板瓷砖而产生绊跌危险的位置。

为机架使用的切割的地板瓷砖应该被放置在机架之间的垂直电缆管理器之下或在机架下面(在底角之间的开口处)。通常,优先考虑将切割的地板瓷砖放置在垂直电缆管理器之下,因为这样,设备可以被安置在机架的底部。

机柜和机架应该被安置在每块地板瓷砖同样的位置上,以便于地板瓷砖的切割能够标准化。因此,机柜应该是和地板瓷砖同样宽度,一个机架和一个垂直电线管理器的合并宽度应该是和地板瓷砖的宽度相同。此外,在机柜之间可能用调节隔离片,以保证在一行开始的每一个机柜在地板瓷砖的边缘。通常规则除外的情况是:

◆ 大型的垂直电缆管理器通常用来提供足够的电缆管理的主要分布区域和水平分布区域;

◆ 入口房间中接入运营商的机架和机柜,它们通常是585毫米(23英寸),而不是480毫米(19英寸);

◆ 用于大型服务器的机柜,该服务器不适合标准的480毫米(19英寸)机柜。

5.11.6 在入口地板上的机柜安装

有可能震动的机架必须用螺栓固定在一个震动的架子上或直接用螺栓固定在混凝土厚板上。

入口地板支持的机架必须用螺栓固定在水泥厚板上,或一个金属槽,保证螺杆穿透水泥厚板和地板瓷砖。

必须用圆盖或其它的方法盖住螺杆顶部的尖。还应该用割开的管形材料或其它的方法盖住接入地板底下暴露的线。

5.11.7 详细说明

5.11.7.1 净空间

前面最小1米(3英尺)的净空间必须提供给设备安装。最好前面1.2米(4英尺)的净空间适合较深的设备。后面最小0.6米(2英尺)的净空间必须提供,便于机架或机柜后面的服务接入,最好后面提供1米(3英尺)的净空间。一些设备可能要求1米(3英尺)以上的净空间。见设备制造商要求。

5.11.7.2 机柜通风

必须选择能够给其内部设备提供足够的通风的机柜。通风能够通过下列方法达到: ◆ 利用电扇强迫通风;

◆ 利用热和冷通道自然的气流,通过机柜前门和后门的开口通风; ◆ 以上两种方法的结合。

针对中等的热负荷,机柜可以利用下列任何的通风实践:

1)通过前后门的缝和孔提供最少相当于50%全部开放空间的通风。增减通风开放尺寸能够增减通风的水平。

针对高的热负荷,自然气流是不够的,需要强制气流提供给机柜内所有设备足够的冷却。强制气流系统利用适当地设置通风与冷却风扇系统的结合。

如果机柜安装了风扇,它们的设计应该是增加,而不是干扰“热”和“冷”通道的功能。从风扇出来的气流应该足以消散机柜中产生的热。

在被要求最高可用性的数据中心,风扇应该从分开的电路接入电线,而不是从配电装置或不间断电源后备电源面板接电线,这样可以避免当风扇损坏时干扰电信和计算机设备。

5.11.7.3 机柜和机架高度

机架和机柜的最大高度必须是2.4米(8英尺)。机架和机柜最好不要超过2.1米(7英尺),这样,能够更容易接入安装在顶部的设备和连接硬件。

5.11.7.4 机柜深度和宽度

机柜应该是足够深,可以容纳预计的设备,包括前和/或后面的电缆、电源线、电缆管理硬件、和电源条。要保证足够的气流和提供给电源条和电缆足够的空间,考虑使用比最深要求还深和还宽至少150毫米(6英寸)的机柜。

5.11.7.5 可调整的轨道

机柜应该有可调节的前后轨道。轨道应该提供42或更多安装空间的机架单元。轨道可以随意地标记在机架单元设备位置的边界。有功的设备和连接硬件应该被安装在机架单元的轨道上,以便更有效地利用机柜空间。

如果机柜前面安装了接插面板,前面的轨道应该被放在至少100毫米(4英寸)的凹壁处,以便提供地方给接插面板和门之间的电缆管理,提供空间给机柜之间的电缆。同样地,如果接插面板是安装在机柜后面时,后面的轨道应该被放在至少100毫米(4英寸)的凹壁处。

接插面板必须不能安装在机柜或机架前后的轨道上,以便保护接入到接插面板后面的服务。

如果电源条是安装在机柜的前后轨道上,应该给电源线和可能安装在电源条上的供电设施提供足够的净空间。

5.11.7.6 机柜和机架的完成

在喷漆完成后,应该敷粉末镀层或其它防划伤保护。__5.11.7.7 电源 在没有有功设备的机柜和机架不需要电源条。

机柜电源条典型的配置是起码20A,120V。应该考虑使用包含了从不同的电源引来电路的两个电源条。电源电路应该有专用的不带电的或接地的导体。有指示灯、但没有开关或断路重新设置按钮的电源条应该被用来减少事故切断。大量的电源条应该被用来提供足够的插座和电流能力来支持计划了的设备。电源条的插入应该被上锁以防止意外事故的断开。

电源条必须用配电装置/面板表示符或电路断路器号码来标识。

5.11.7.7 附加的机柜和机架的详细说明

关于机柜和机架的详细说明,参见ANSI T1.336。此外,在T1.336中的特别要求,机柜和机架高度至2.4米(8英

尺)和机柜深度至1.1米(43英寸)可以被用于数据中心。

5.11.8 在入口房间、主要分布区域和水平分布区域的机柜和机架

入口房间、主要分布区域和水平分布区域应该用480毫米(19英寸)的机柜,便于接插线和设备。服务商在入口房间安装他们自己的设备,这些设备即可以安装在585毫米(23英寸)的机架中,也可以安装在适当的机柜中。

在入口房间、主要分布区域和水平分布区域,必须安装一个垂直的电缆管理器,它位于每44

一对机架和每一排机架两端之间。垂直电缆管理器宽度必须不小于83毫米(3.25英寸)。安装单个机架的地方,垂直管理器应该至少150毫米(6英寸)宽。安装两个或多个一排机架的地方,考虑在机架之间安装250毫米(10英寸)宽的垂直电缆管理器,和在一排的两端安装150毫米(6英寸)宽的垂直电缆管理器。电缆管理器应该从地板延伸到机架顶部。

在入口房间,主要分布区域和水平分布区域,水平电缆管理面板应该被安装在每一个接插线面板之上或之下。水平电缆管理和接插线面板的首选比例是1:1。

垂直电缆管理、水平电缆管理、和余量储存的电缆长度应该是足够的以确保电缆能够被整齐布置,弯曲半径要求详见ANSI/EIA/TIA-568-B.2和ANSI/EIA/TIA-568-B.3。

高架的电缆桥架应该是便于机架之间接插电缆的管理。

高架的电缆桥架不应该被用做机架的结构支持。建议在决定装备高重量负荷时向结构工程师咨询。数据中心电缆系统

6.1 概述

数据中心电缆系统是一个支持多产品、多供货商环境的电缆基础结构。

6.2 水平电缆

6.2.1 概述

水平电缆是电信电缆系统的中心部分,该电信电缆系统延伸至,从设备分布区域的机械终端到水平分布区域的水平交叉连接、或主要分布区域中的主要交叉连接。

水平电缆系统包括水平电缆、机械终端、和接插线或跳线、还可能包括一个区域电源插座或一个在区域分布区域的加固点。

注:术语“水平”是用来指电缆系统的这部分电缆沿着数据中心的地板或天花板走线。下面部分列出了设计水平电缆时建议应该考虑的通常的服务和系统: ◆ 声音、调制解调器和传真服务; ◆ 开关设备;

◆ 计算机和电信管理连接;

◆ 键盘/视频/鼠标(KVM)连接; ◆ 数据信息; ◆ 广域网(WAN); ◆ 局域网(LAN); ◆ 储存区域网(SAN);

◆ 其它建筑物信号系统(建筑物自动化系统,如:防火、安全、电源、加热、通风和空调系统、紧急开关等)。

此外,要满足今天的电信要求,水平电缆应该被计划用来减少正在运行的维护和布置变换。它也应该适应将来设备和服务的改变。为了减少和消除,当设备需要发展时,水平电缆要求改变的可能性,应该考虑适应一个多用户的应用。水平电缆能够被在接入地板下的或在高架电缆桥架系统的再配置所接入。然而,在一个适当的计划设备中,水平电缆的分布应该只发生在增加新电缆时。

6.2.2 布局

水平电缆必须被安装在一个星状布局,如图7所示。在设备分布区域的每一个机械终端必须被连接到一个在水平分布区域的水平交叉连接、或在主要分布区域通过一个水平电缆的主要交叉连接。

在水平分布区域水平连接和设备分布区域机械设备终端之间的区域分布区域,水平电缆必须不能包含超过一个加固点。关于区域分布区域的更多信息,参见子条款5.7。

6.2.3 水平电缆距离

水平电缆距离是指从水平分布区域或主要分布区域的水平连接媒介的机械终端到设备分布区域媒介的机械终端的电缆长度。最大的水平距离必须是90米(295英尺),不受媒介类型限制(见图7)。包括设备线的最大通道距离必须是100米(328英尺)。不包括水平分布区域的数据中心的最大电缆距离,如果是包括设备线的光纤通道,必须是300米(984英尺);如果是不包括设备线的铜缆,必须是90米(294英尺);如果是包括设备线的铜缆,必须是100米(328英尺)。如果使用的一个区域电源插座,铜媒介的最大水平距离必须被减低,与子条款6.2.3.1相协调。

此外,一个计算机房的水平电缆距离可能需要被减少以补偿数据中心分布区域的较长的设备线。因此,应该认真考虑水平电缆距离,确保附加上设备线时,电缆距离和传输需求不超过最大限制。关于更多的电缆距离应用的信息,参见附件A。

注意:对于铜缆来说,为了减少在附近多个连接下一个损耗和回波[逆程]损耗,区域分布区域的终端应该在至少离水平分布区域终端15米(49英尺)的位置上。

5.11.7.8 铜缆最大长度

用在区域分布区域电源插座上下连接的铜质设备电缆必须满足ANSI/TIA/EIA-568-B.2的要求。基于插入损失考虑,最大长度必须根据以下要求来决定:Z=C-T≤22米(72英尺),针对24AWG UTP/ScTP;或≤17米(56英尺),针对26AWG UTP/ScTP在这里:

C是区域分布区域电缆、设备电缆和接插线的最大合并长度(米);

H是水平电缆的长度(H+C≤100)(米);D是接插线类型分离等级因素(24AWG UTP/ScTP为0.2和26AWG UTP/ScTP为0.5);

Z是区域分布区域电缆最大长度(米); T是接插线和设备线总长度。

表1是上述公式的应用,假设在主要分布区域,或水平分布区域,有一个总长度5米的24AWG UTP/ScTP或4米的26AWG UTP/ScTP接插线和设备电缆。区域电源插座必须标示最大允许区域电缆长度。达到这一点的一种方法是估计电缆长度标记。

6.2.4 被验证过的媒介

由于宽的服务范围和水平电缆的地点规模,多于一种的媒介被验证过。本标准详细说明在水平电缆中必须单独使用的传输媒介或合并使用的传输媒介。

被验证过的电缆、相关的连接硬件、跳线、接插线、设备线、和区域分布区域电线必须满足ANSI/TIA/EIA-568-B.2和ANSI/TIA/EIA-568-B.3中所有应用要求。

被验证过的媒介是:

◆ 100-ohm 螺旋双绞电缆(ANSI/TIA/EIA-568-B.2),推荐分类6(ANSI/TIA/EIA-568-B.2-1);

◆ 多模光纤电缆,62.5/125微米或50/125微米(ANSI/TIA/EIA-568-B.3),50/125微米850 nm激光最优化多模光纤(ANSI/TIA/EIA-568-B.3-1);

◆ 单模光纤电缆(ANSI/TIA/EIA-568-B.3)。

被验证过的同轴媒介是:75-ohm(734和735类型)同轴电缆(Telcordia Technologies GR-139-CORE)和(ANSI T1.404)。推荐这些电缆和连接器来支持特殊的应用,见附件A。

被验证过的电缆、相关的连接硬件、跳线、接插线、设备线、和区域分布区域电线必须满足ANSI/TIA/EIA-568-B.1、ANSI/TIA/EIA-568-B.2、ANSI/TIA/EIA-568-B.3和ANSI T1.404(DS3)的要求。

注意:

1)在单独的和无遮蔽的螺旋双绞之间的色度亮度干扰可能影响多股铜缆的传输性能。ANSI/TIA/EIA-568-B.1附件B提供了一些多股电缆共用护套的指导方针。

2)关于水平距离的限制,见子条款6.2.3。

6.3 主干电缆

6.3.1 概述

主干电缆系统的功能是提供在主要分布区域、水平分布区域、和数据中心电缆系统入口设备之间的连接。

主干电缆系统由主干电缆、主要交叉连接、水平交叉连接、机械终端、和用于主干电缆与主干电缆交叉连接的接插线或跳线组成。

主干电缆被希望服务于一个或几个计划编制阶段数据中心占有者的需要,每一个阶段跨越的时间范围可能是连续的几天或几个月。在每一个计划编制阶段中,主干电缆系统设计应该适应没有安装其它附加电缆系统时服务需求的增长和变化。计划编制期的长度是最终取决于设计的后勤,包括材料采购、运输、安装和规范控制。

主干电缆系统必须允许网络配置和不干扰主干电缆系统的未来发展。主干电缆系统应该支持不同的连通性的需要,包括网络和实物控制台,如:当地的区域网络、宽区域网络、计算机通道、和设备控制台连接。

6.3.2 布局 6.3.2.1 星状布局

福田中心小学安全知识讲座 篇6

各位同学们!大家好!

很高兴利用这个机会在这里和同学们交流,谈一谈小学生的安全问题。

一、交通安全:

行人应当在道路交通中自觉遵守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增强自我保护和现代交通意识,掌握行人交通安全特点,防止交通事故。

1、行人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

2、横过车行道时须走人行道;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道,应做到红灯停、绿灯行;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须注意过往车辆,不要追逐猛跑;有人行过街天桥或地道的须走人行过街天桥或地道。

3、横过没有人行道的车行道,须看清情况,让车辆先行不要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

4、横过没有人行道的道路时须直行通过,不要图方便、走捷径、或在车前车后乱穿马路。

5、不要在道路上强行拦车、追车、扒车或抛物击车。

6、不要在道路上玩耍、坐卧或进行其他妨碍交通的行为。

7、不要钻越、跨越人行护栏或道路隔离设施。

8、不要进入高速公路、高架道路或者有人行隔离设施的机动车专用道。

9、学龄前儿童应当由成年人带领在道路行走。

10、高龄老人上街最好有人搀扶陪同。

二、防火防电安全:

(一)、发生火灾怎样报警?

发现火灾时,应沉着迅速、简明准确地报警,基本要求是:

1、用电话报警时,要沉着冷静地拨打“119”火警电话;要讲清楚起火地点及其所在区、街道、门牌号、什么新村、几幢几室,说明是什么东西着火,有无爆炸危险物品等情况;要讲清报警人的姓名、单位和所在的电话号码;待对方说明可以挂断电话时,方可挂断电话。

2、报警后,要立即亲自或派人到单位门口、街道口或交*路口迎候消防车,并带领消防队迅速赶到火场。

(二)、火灾逃生与自救

1、发现火灾迅速拨打火警电话119。报警时要讲清详细地址,起火部位,着火物质,火势大小,报警人姓名及电话号码,并派人到路口迎候消防车。

2、家中一旦起火,不要心慌失措,如果火势不大,应迅速利用家中备垢简易灭火器材,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扑救火灾。

3、油锅着火,不能泼水灭火,应关闭炉灶燃气阀门,直接盖上锅盖或用湿抹布覆盖,令火窒息。还可向锅内放入切好的蔬菜冷却灭火。

4、燃气罐着火,要用浸湿的被褥,衣物等捂盖灭火,并迅速关闭阀门。

5、家用电器或线路着火,要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或气体灭火器灭火,不可直接泼水灭火,以防角电或电器爆炸伤人。

6、救火时不要贸然开门窗,以免空气对流加速火势蔓延。

7、火灾袭来时要迅速逃生,不要领恋财物。

8、家庭成员平时就要了解掌握火灾逃生的基本,熟悉几条逃生路线。

9、受到火势威胁时,要当机立断披上浸湿的衣物,被褥等向安全出口方向冲出去。

10、穿过浓烟逃生时,要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11、身上着火,千万不要奔跑,可就地打滚或用厚重的衣物压灭火苗。

12、室外着火,门已发烫时,千万不要开门,以防大火蹿入室内。要用浸湿的被褥、衣物等堵塞门窗缝,并泼水降温。

13、若所有逃生线路被大火封锁,要立即退回室内,用打手电筒、挥舞衣物、呼叫等方式向窗外发送求救信号,等待救援。

(三)不能用水扑救的五种火灾

1、电器电器发生火灾时,首先要切断电源。在无法断电的情况下千万不能用水和泡沫扑救,因为水和泡沫都能导电。应选用二氧化碳、1211、干粉灭火器或者干沙土进行扑救,而且要与电器设备和电线保持2米以上的距离。

2、油锅油锅起火时,千万不能用水浇。因为水遇到热油会形成“炸锅”,使油火到处飞溅。扑救方法是,迅速将切好的冷菜沿边倒入锅内,火就自动熄灭了。另一种方法是用锅盖或能遮住油锅的大块湿布遮盖到起火的油锅上,使燃烧的油火接触不到空气缺氧窒息。

3、燃料油、油漆家中贮存的燃料油或油漆起火千万不能用水浇,应用泡沫、干粉或1211灭火器具或沙土进行扑救。

4、计算机电脑着火应马上拔下电源,使用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器扑救。如果发现及时,也可以拔下电源后迅速用湿地毯或棉被等覆盖电脑,切勿向失火电脑泼水。因为温度突然下降,也会使电脑发生爆炸。

5、化学危险物品在学校实验室常存有一定量的硫酸、硝酸、盐酸、碱金属钾、钠、锂,易燃金属铝粉、镁粉等。这些物品遇水后极易发生反应或燃烧,是绝不能用水扑救的。

三、饮食安全:

(一)、怎样预防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由于食用了被细菌污染后腐败变质的食物,或食用了被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和本身有毒的食品后而发生的以急性过程为主的疾病。食物中毒一般具有潜伏期短、发病快、短时间内有大量食用过相同食物的人同时发病、所有病人都有相似的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临床特征。预防食物中毒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不吃变质、腐烂的食品;

2、不吃被有害化学物质或放射性物质污染的食品;

3、不生吃海鲜、河鲜、肉类等;

4、生、熟食品应分开放置;

5、切过生食的菜刀、菜板不能用来切熟食;

6、不食用病死的禽畜肉;

7、不吃毒磨菇、河豚鱼、生的四季豆、发芽土豆、霉变甘蔗等。

(二)、为什么不能喝生水及变质饮料?

因为生水中可能含有一些致病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或虫卵等,此外还可能含有一些对人体有害的化学成份。当饮用了这些不卫生的生水后,就容易患病。而经过加热煮开后的水,致病微生物已被杀死,某些有害化学成份经加热后分解,对人体致病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或消除了。变质饮料中有大量的细菌繁殖,这些细菌产生的有毒、有害产物会致人体中毒,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高热、抽搐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变质饮料不能喝

(三)、食物安全十原则

1、要选购安全食品;

2、食品要烧熟煮透;

3、烹调好立即进食;

4、小心贮存熟食品;

5、再加热的食品要彻底;

6、防止生熟食品交*污染;

7、保持厨房用具清洁;

8、加工食物前要洗手;

9、防止昆虫类动物污染食品。

10、使用清洁水

四、安全自救方案

临危逃生的基本原则

保持镇静,趋利避害; 方设法,不断求救;

记住电话,随时求救:

“119”----火警

“110”----报警

“120”----急救

“122”----交通事故报警

打电话时要说清地点、相关情况、显著特征。谢谢大家!

数据中心基础知识 篇7

教育部关于建设“三通两平台”的发展战略中, 对建设教育资源和管理两大公共服务平台的阐述也明确了应按照“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模式来推进。基于此背景,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信息中心借鉴新加坡“智慧教育”的成熟经验, 提出了“复用政务数据资源, 架构区域性教育基础数据平台”的发展思路, 以此为教育行政管理决策提供高效、准确的基础数据, 为园区教育软件平台枢纽提供底层支撑, 满足教育参与者对教育资源的使用需求, 这一创新理念解决了信息沟通壁垒问题, 实现了政教双赢。

云模式下的整合需求

2012年开始,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已逐步实现园区直属学校全面接入园区教育城域网。基于复用政务云资源的创新链路模式, 实现了网络资源与带宽共融、集约管理, 教育城域网将拥有20G的主干交换, 并实现了千兆光纤到校, 园区区域整体推进数字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 在基础线路搭建完成后, 基于城域网的区域性应用系统的开发与完善若不及时规划和实施, 区域性教育管理与教育应用信息化绩效受到影响, 仍然会造成各中小学应用平台的重复投资、资源浪费。园区教育系统专门为此申请立项了《园区教育信息枢纽平台的可行性研究》课题, 对此进行了深入调研。

苏州工业园区提倡的“智慧教育云”工程打破了传统的教育信息化边界, 推出了全新的教育信息化概念, 集教学、管理、学习、交流于一体。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教育参与者, 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 根据权限去完成不同的工作。

教育信息枢纽平台应是以教育管理的各类数据和教学应用的诸多资源等为基础, 按照统一的数据接口规范, 定制开发的满足各种教育管理与应用需要的平台的集合体, 涵盖了面向管理人员的教育管理, 如学籍、成绩、教务、校产、办公等内容;涵盖了面向教师的资源库和备课、授课、教研、师资培训等应用平台;涵盖了面向学生的学习资源和方式, 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面向家长的家校互联等应用子系统, 可以满足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家校联系等多功能、多途径、高效快捷的云计算服务。

区域教育基础数据库是教育信息枢纽平台的底层支撑, 园区教育城域网上所有应用均由本数据平台提供统一身份认证。涵盖教育单位、教师、学生三大基础数据库, 每个数据库具备可扩充性, 并及时更新完善数据, 对接各大应用平台, 所有用户可按不同权限检索、交换想要的数据, 减少重复录入和重复统计, 极大地提高了教育行政管理效率。

政教互联的创新理念

目前, 园区人口库能基本满足园区政府各部门对涉及人口信息的一般性查询和统计的需求, 并为园区社区、医疗、教育平台提供了基础的信息服务, 人口信息资源利用初显成效。法人库入库企业数据累计约3万家, 其中就包括教育系统内部的法人、经营、年检、证照等相关信息, 初步形成了较为统一、规范、丰富的信息库。并提供跨部门查询、横向资源比对和数据统计分析等业务功能。地理信息库, 在电脑中真实展现土地、规划、房产以及地下管线等信息, 实现了土地、规划、房产、市政等相关部门的高效运作与长效管理。

苏州工业园区政务数据资源既是战略性、全局性的信息资源共享库, 又起到政府各部门业务应用系统构建的基础纽带作用。作为园区推行的“三库九枢纽”的信息化建设架构中的重要一环, “智慧教育”必须与整个政务云融通, 共享数据。为此园区专门成立了政务数据 (园区三库) 推进工作组, 研究如何将各机关局办的数据壁垒打通。

园区教育局在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时, 清楚地认识到构建符合标准规范的基础数据库的重要作用, 积极与政府进行深入沟通磋商, 了解园区信息化建设进展并提出自己的数据共享请求。初期已经将人事管理、财务申报、校园地理等信息与政务相容互通。未来还将在督导评估、师生成长档案、校园安全、终生学习生态系统等领域全面实现无边界融合。

共享扩展的数据架构

根据国家、省、市的数据结构标准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南》指导思想, 经过不断的研究论证, 园区区域教育基础数据库将分为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基础表。学校 (含教育机构、社区教育中心) 库表里包含学校名称、建制、建筑面积、法人、班级、师生规模、财务、地理、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教师库表里包含姓名、年龄、性别、学历、专业、工作经历、荣誉奖惩等相关信息;学生库表里包含姓名、年龄、性别、学习经历、荣誉奖惩、家庭、社区等相关信息。

在建设初期, 很多数据在园区政府数据中已经存在, 如法人库已经包括联系人、经营、年检、证照等相关信息, 人口已经包含了园区籍学生的信息, 地理信息库中已经可以检索查询学校的位置、规模、施教区域等信息。我们只需向园区政务数据资源发起请求, 经过审核通过后, 便可检索并共享到教育数据库内, 不需要另外再收集汇总和整理, 节省了大量的采集时间和人力。

与此同时, 其他兄弟局办也会向教育基础数据平台请求数据资源共享, 如医疗卫生机构会定期收集适龄儿童的疫苗接种情况, 社会事业局会在学年度开始时收集各类办学机构的审批、登记注册等信息。公积金中心也会检索在编教师的信息做适时调整。

这些信息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产生更新, 也会因为上级的平台需求增设更多的数据字段, 信息中心为此制定了《园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意见》来制度化地规范, 确保数据的规范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问题与困惑

在数据库架构的同时, 要涉及外部数据的请求和同步, 牵涉很多单一数据始料未及的问题及困惑。这些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 会严重影响整个“智慧教育”的推进。

1.数据库缺乏统一标准

目前全国、省、市各级机构对于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还处于试验阶段, 各级平台的数据库建设情况不一, 数据标准各异, 教育系统本身还缺乏一套完整的、有实际操作价值的教育管理信息数据标准。各平台采集数据的字段也是想到什么收集什么, 缺乏长期规划和扩展性。上级主管部门应考虑尽快建立统一的教育数据库标准, 并可与其他外部数据库实现无缝对接。

2.更新缺乏长效机制

园区政务云的数据建设需要20余个局办通力合作, 将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异步数据请求往往带来这样的情况:我们请求的数据可能是前一年的过期数据, 而新的数据还没有来得及更新;或者因为许多单位信息共享的决定权取决于管理机制、保密条例、法律法规等外部制约, 具体工作支持乏力。

如何开发针对政务云数据的应用服务支撑体系, 如何确认外部数据的真实性和实效性;如何建立安全、长效的运营维护机制, 这些都是我们在实践中产生的困惑。

3.数据共享途径要权衡

“数据共享”的通行办法是“使用统一数据库”和建立“统一数据接口标准”,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利用接口融通数据?在什么情况下推行统一后台, 集约管理?教育局内部有关教师和学生的私密信息如何做到有条件的检索和交换, 遵循什么原则?基于基础数据库应用系统是B/S还是C/S的结构?

应该在建构数据库前, 就考虑制定并发布《教育基础信息使用规范》、《用户身份信息获取与认证接口规范》、《单点登录服务接口规范》、《消息中心消息发送接口规范》、《应用系统接入规范》等相关政策文件。

教育系统借力政务数据平台, 复用政务私有云的数据来实现政教共赢的新局面, 已经成为苏州工业园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重点工作。如何借鉴北美和新加坡的教育信息化先进经验, 量身开发符合“智慧教育”基本理念的数据交换平台和基于政务云上的教育应用, 从而为“三通两平台”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服务区域教育信息化, 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陈慧.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数据库平台原型的设计与开发[D].华中师范大学, 2012.

[2]许哲.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数据库平台的设计与开发[D].华中师范大学, 2011.

[3]汪珺, 冯有文.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对我国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的启示[D]北京邮电大学国际学院, 2011.

[4]陈庆贵, 申屠祖斌.教育基础数据库建设的探索与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 (23) .

[5]江苏省扬州市电化教育馆;建好基础数据库服务区域教育信息化[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 (23) .

数据中心基础知识 篇8

关键词:新一代数据中心;基础网络;构建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9-0033-03

一、新一代数据中心的特征与高校现状

当前,互联网新应用不断增加,且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当一个应用的用户群达到数以亿计时,就需要有一种全新的计算方式可以把数以亿计的信息输入进行有效计算并及时有效输出。因此,集群应运而生,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异构,越来越复杂,而计算、网络和存储都不能靠单独工作来实现更大的能力。网络的中心也开始由物理设备互联向虚拟设备互联能力转移。新一代数据中心就是虚拟化到云计算,即利用系统架构技术把服务器等资源整合起来,实现虚拟服务器的管理和协调、迁移与复制,重新配置存储资源与网络资源,从而实现了资源的虚拟化,以此为基础产生了面向服务的云计算,使得网络上一切行为的开展不再是以设备资源为核心进行管理和调度,而是以面向应用和服务的全新方式进行组合。这就要求数据中心的底层架构必须是智能联动的,具备面向应用的自动化配置能力,并且具有完善的服务质量保证机制。现代网络也从信息传递角色向一个应用与终端中间平台的角色转变。

现阶段,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存储和服务器等设备耗资巨大、维护成本高、资源重复建设、利用率低等“高耗资、低效益”的问题,而云计算模式正逐步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新主流。但从云计算技术的三个层面,即硬件基础架构、软件基础架构、数据智能来看,硬件基础架构中网络层面的规划和设计普遍重视不够,虽然许多高校开展了虚拟化应用,甚至建立起了云计算平台,但绝大多数都是偏重在软件和应用架构层面上,网络层面的建设仍然停留在物理数据中心的层次,这显然与真正意义上的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是不符合的。硬件架构中的网络层面作为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最底层,对整个中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新一代数据中心对基础网络的要求

传统的系统设计考虑的主要是单机环境,数据中心仅仅是个物理中心,而云计算主要考虑的环境却是数据中心。从单机到数据中心,设计原则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云计算就是一种数据中心计算,由此可见数据中心的基础支撑网络是多么重要。

云计算的数据中心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大规模机器、用户和并发任务数量;二是资源整合;三是灵活与快速交付。在网络层面,利用统一交换从而构建单一数据中心网络,实现云计算上层应用对数据交换、传送通道、与I/O的简化统一操作,确保同质的底层网络提供高容量数据吞吐支撑,进而可实现广泛兼容的云应用升级和扩展能力。

在对基础网络规划和设计的性能方面,主要要求表现在:(1)基于标准的开放和互操作性,便于选择各类符合标准的设备,实现共存和互操作,支持多种应用类型,可提供快速、弹性的业务支持;(2)满足大数据、云计算、负载优化系统性能要求的(超)高速度网络传输能力,满足密集计算、密集I/O要求,以便实现存储、通信网络的统一融合,实现异构形态的合并和多个网络管理的合并;(3)虚拟化框架下各类硬件资源间高频率数据交换需要尽可能低的延迟;(4)满足融合数据和存储网络的需求,必须消除数据包丢失,实现无损耗操作;(5)通过最短路径网络构架将高度虚拟化和云数据中心实现扁平化,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网络的效率和减少拥塞;(6)弹性灵活架构实现迁移过程中的虚拟化感知、透明化交换,无需手动更改,自动实现资源的调度分配,便于维护管理;(7)可扩展的网络结构,实现复杂工作负载的分解分配,方便增加网络容量;(8)虚拟网络的有效控制,而非建立在底层网络网络和协议细节的用户控制,屏蔽管理的复杂性;(9)相对较低的设备成本、能耗成本等;(10)强大的高可用能力。

三、新一代数据中心基础网络技术的基本状况(详见下表)

四、高校新一代数据中心网络构建参考

1.构建高速基础网络逐步实现统一融合

根据IDC的2010-2013年服务器I/O市场预测报告,以太网、FC和Infiniband是目前数据中心里的三大主要网络技术,其中FC和Infiniband虽在继续增长,但受以太网的挤压,这两种网络所占的比例呈下降趋势。2011年起,万兆以太网的出货量开始大幅上升并会很快超过千兆网,并出现40Gb的产品。在高校中,随着服务器虚拟化和存储虚拟化技术的成熟以及应用的普及,焦点必然将集中到I/O虚拟化上。因此通过在万兆以太网上的虚拟化应用,整合原来多个千兆以太网才能满足的需求,进而可以减少端口、线缆、交换机的使用数量,这将是必然之选。另外,万兆以太网对于FCoE、iSCSI的更好支持,需要将高校数据中心的网络从原来分散的结构集中到统一的以太网架构上来。未来几年,FCoE、iSCSI将继续从加快向以太网融合的进程,在一个共享的虚拟环境中,10Gb/40 Gb /100 Gb以太网允许更多的系统在相同时间范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进而实现数据中心网络的全面统一融合。所以,构建或升级高速基础网络是当前高校建设新一代数据中心的首要任务。

2.构建弹性智能架构实现虚拟化和透明化交换

据预测,到2014年,80%的数据中心网络流量将是东西向的。但现有的数据中心网络架构不能适应虚拟化所带来的流量变化,传统数据中心网络采用三层的架构,也不利于应用从一台设备迁移到另一台设备。因此,多家网络设备厂商已经推出或将推出新一代的数据中心网络架构Fabric。与传统数据中心网络不同,新一代数据中心网络架构在实现扁平、快速、可靠、弹性可扩展、多功能、简单管理等方面将能够得到良好的体现。当前主要有两种方向,一是全新的大二层架构,有H3C的IRF2,CISCO的VSS,Juniper的QFabric,Extreme Networks的 Open Fabric,Enterasys Networks的OneFabric,Alcatel-Lucent的应用流畅网络(Application Fluent Network,AFN),Avaya的虚拟企业网络架构(VENA)等。其特点是取消汇聚层,优化东西流量,提供更好的弹性,但缺乏开放性;另一个解决方案是基于IEEE链路聚合协议的M-LAG技术,提供多厂商支持、完全开放的网络,能够提供数据中心关键的冗余性和单点管理。这种方案通过软件在网络中任何服务器上迁移虚拟机,不用升级网络或改变网络架构。第一种方案性能强大,成本高,风险大,颠覆传统架构,有较强的厂商依赖性;第二种方案成本、风险较低,运维管理成本低,可适当保留传统架构。因此,高校在确立自身的建设方案时,应当根据实际状况慎重选择。

3 .构建多层次高可用基础网络

服务器的接入层面:使用多网卡,多链路上行,与交换机之间采用框式双机拓扑的方式可用性最高,实现难度不大;接入层到汇聚层连接当优选三角形方式,可提供链路冗余、路径冗余,具有收敛速度快的特点;路由层面通常采用动态OSPF协议,口字型组网结构简单易于维护,有较好的收敛速度,不必采用全连接方式造成过度冗余。以上是采用多网卡+MSTP+VRRP实现的高可用。此外,对于弹性智能架构等方式实现的全新架构中网络被虚拟化,技术本身就包含了高可用性的内容,成为内在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可以直接通过成员设备的N:1备份和可设备链路聚合实现服务器接入的高可用。

五、结束语

新的计算模式对网络提出新的要求,虚拟化的云计算正成为势不可挡的主流。高校在信息化日益进步的同时,如何适应新一代数据中心的要求?本文仅就新一代数据中心构建中基础网络层面的内容做了适当的分析,明确了今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林仕鼎.浅谈云计算与数据中心计算[J].程序员,2012(2).

[2]杨玉宝,唐连章,卫建安,廖宏建.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数字校园建设方案[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

[3]赵学敏,任翔,田生湖.混合云计算模式下高校信息化建设新思路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

[4]Juniper:QFabric架构让数据中心飞起来[OL]. http://network.51cto.com/art/201102/246277.htm,2011.

[5]陈森利,李艺文.新一代数据中心网络结构[OL]. http://articles.e-works.net.cn/712/article89537.htm,2011(8).

[6]Manish Muthal.新一代数据中心的架构研究[OL]. http://www.eetrend.com/technology/100031590, 2011(7).

上一篇:家长会优秀家长发言稿下一篇:黄集中心小学2010—2011学年度家长学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