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数据中心

2024-05-12

公共数据中心(共12篇)

公共数据中心 篇1

1 引言

随着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 云概念如火如荼, 中国的数据中心建设也在迅猛发展, 数据中心等级日益提高 (Tier-3/Tier-4或A级机房, 已成为常见的数据中心等级标准) , 机电设计方案不断更新 (电气的2N系统架构、气体灭火系统、水喷雾系统、水/冷媒系统精密空调、灾后清空系统等新技术已普遍应用) , 公共走廊里的设备呈几何级的增长, 在项目的各个设计阶段 (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 需对公共通道内的设备做出合理布置, 如果轻视该项工作会造成建筑布置及结构形式的重大调整、机电设计返工、现场施工困难及工期拖延、运行维护困难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本文结合多个项目的设计经验, 对机电综合图设计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思路, 供大家借鉴。

2 名词解释

(1) 数据中心等级

数据中心的等级划分决定了基础设施的运行能力, 根据标准来源不同分为:

Tier I~IV等级:根据国际Uptime协会及美国国家标准TIA 942“数据中心用远程通信基础设施标准”规定的数据中心分级标准。

A/B/C级机房:根据国家《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GB 50174-2008) 规定的数据中心分级标准。

(2) 公共设备通道

建筑工程中供机电设备进行布置的公共空间, 主要包括设备走廊、设备夹层、主要室内管沟、公共管道竖井、公共降板区域、架空地板等区域。

(3) 空间协调图

根据公共设备通道的典型建筑断面, 汇总了电气/弱电/暖通/给排水各专业的设备布置及相对尺寸的综合图纸, 一般由建筑专业汇总出图。该图纸主要用来解决管道设备交叉问题, 实现指导施工、控制净高、控制造价、提高质量、美化空间效果、利于维修等功能。

(4) BIM

建筑信息模型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 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

3 各设计阶段的空间协调图要求

(1) 方案设计阶段

◆预估公共设备通道内的主要设备种类/数量/规格;

◆初步确定公共设备通道的尺寸:宽/高/梁高/吊顶高度等;

◆设计包括主要设备的机电综合图:主要桥架/主要风管/主要水管等。

(2) 初步设计阶段

◆进一步细化公共设备通道内的主要设备种类/数量/规格;

◆基本确定公共设备通道的尺寸:宽/高/梁高/吊顶高度等;

◆设计包括大部分设备的机电综合图:主要桥架/主要风管/主要水管等。

(3) 施工图设计阶段

◆最终确定公共设备通道内的主要设备种类/数量/规格;

◆确定公共设备通道的尺寸:宽/高/梁高/吊顶高度等;

◆设计包括所有设备的机电综合图, 并标定最终尺寸, 最终尺寸包括所有设备规格/设备标高/设备间距/设备坡度等。

4 空间协调图设计的主要流程及原则

空间协调图设计的主要流程为:资料收集—空间协调。

4.1 资料收集

数据中心公共设备通道机电综合图设计所需收集的设计资料 (包括设备材质、尺寸、数量、位置、标高等) 如表1所示。

4.2 空间协调

(1) 公共设备通道的尺寸确认

考虑到设备搬运及吊顶设备安装高度等因素, 一般吊顶不低于通道内的门高度, 原则上不低于2.6m。考虑到兼做空调静压箱、桥架布置及检修要求, 架空地板高度不宜低于600mm。

(2) 设备布置原则

设备布置的主要依据如下:

◆建筑结构, 设备各专业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

◆国家颁布的各专业的制图标准;

◆业主方提出的净空高度要求;

◆其他合作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资料 (装修, 智能化等) 。

空间协调图的目的是采用最经济合理的方式排布各管线设备, 一般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布置:

◆由上而下, 由大到小;

◆先布置管径较大的管线, 后布置管径较小的管线, 遇管线交叉时应小管避让大管;

◆压力流管道避让重力流管道;

◆冷水管避让热水管, 因热水管往往需要保温且造价较高;

◆电缆动力自控通信等桥架与输送液体的管道宜分开布置或布置在其上方以免管道渗漏时损坏电缆造成事故;

◆附件少的管道避让附件多的管道, 这样有利于施工操作和维护及更换管件;

◆可弯曲管避让不可弯曲管;

◆各种管线在同一处垂直方向布置时, 一般是线槽/电缆在上, 水管在下, 热水管在上, 冷水管在下, 风管在上, 水管在下;

◆空调风管/供回水管/冷凝水管/热水管等设计时应考虑保温层厚度、法兰尺寸、吊架材料所占空间;

◆气灭管道宜布置于上层, 水喷雾管宜布置于下层, 消火栓管靠近消火栓箱侧布置;

◆走廊送、回风口灯具/感烟探测器/摄像头/广播喇叭/喷头等布置应统一协调避免相碰, 一般风口、灯具等要求居中呈一直线布置, 以保证装修效果;

◆检查公共设备通道内是否有风机/卷帘门控制箱等动力设备;

◆如设备有分支管道或桥架, 需考虑弯通及三通的设备尺寸影响;

◆保证通道有可上人至吊顶内的检修通道 (原则上预留在通道中部) , 检修通道宽度原则上不小于500mm;

◆根据数据中心级别合理布置主要工艺设备:如2N系统的供电及IT桥架/暖通风管等需分两侧布置;

◆可汇总各专业设备做综合吊架;

◆极端情况下, 设备可穿梁布置, 需与结构专业协调后设置开孔。

(3) 主要设备间距确认

(1) 电气 (因数据较多, 故只标注参照的文献资料, 具体数据请自行查找, 余同)

◆电气桥架与其他工艺管道的布置间距参照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第83页相关规定;

◆电气桥架间的布置间距间距参照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第94页相关规定;

◆电气桥架与弱电/仪表桥架的布置间距参照HGT 20512-2000仪表配管配线设计规定, 第11页相关规定。

(2) 弱电及通信

◆弱电/通信桥架与强电桥架的布置间距参照GB 50311-2007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 第36页相关规定;

◆弱电/通信桥架与其他工艺设备的布置间距参照GB 50311-2007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 第37页相关规定。

(3) 暖通及给排水等动力设备

◆气体灭火管道的布置要求参照国标图集07S207气体消防系统选用、安装与建筑灭火器配置, 第67页相关规定;

◆动力管道间的布置间距参照国标图集03S402室内管道支吊架, 第40~42页相关规定;

◆管沟内的动力管道间的布置间距参照天津地方图集DBJT03-22-2005-05S9管道支吊架, 第139~144页相关规定;

◆管井内的动力管道间的布置间距参照天津地方图集DBJT03-22-2005-05S9管道支吊架, 第119~122页相关规定。

(4) 其他工艺设备

其他工艺管道与动力管道及强弱电设备间的布置间距参照“动力管道设计手册 (2006)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第239/268页相关规定。

5 空间协调图设计典型案例

某工程的空间协调图如图1所示。

6 空间协调图设计的最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技术开发应用的不断进步, 3D模型技术为空间协调给出了新的解决思路。目前, 主流的3D模型技术包括:Autodesk公司的BIM (建筑信息模型) 、Autoplant, Graphisoft公司的ArchiCAD, Bentley公司的Microsta-tion、PDS等。现以BIM软件为例, 简述一下3D软件在空间协调图设计中的优势。

图1

可视化:可视化即“所见所得”的形式, 将100%实际尺寸的三维立体实物图形展示出来, 不是普通的平面/立面图。

协调性:传统的空间协调依靠工程师的经验进行空间协调, BIM可自动检测各设备的碰撞信息, 生成协调报告, 大大提高效率。

优化性:事实上整个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 优化受信息、复杂程度和时间的制约。BIM模型提供了建筑物的实际信息, 包括几何信息、物理信息、规则信息, 并可根据需要随时修改。另外, BIM模型可在短时间内提供多种方案比较, 极大地缩短了决策时间。

可出图性:BIM模型除了可以提供常规的建筑及机电设计图纸, 还可以通过对建筑物进行了可视化展示、协调、模拟、优化以后, 可以帮助业主出综合管线图 (经过碰撞检查和设计修改, 消除了相应错误以后) 、综合结构留洞图 (预埋套管图) 、碰撞检查侦错报告和建议改进方案等图纸。

对以后的管理及运维提供实质的帮助:BIM模型可根据现场的最新施工变化, 动态的更新模型, 保证模型与施工状态的一致性, 为未来的管理及运行维护提供重要的支持。

图2为某项目的3D模型图。

7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数据中心的公共设备通道空间协调图的设计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 在设计的不同阶段及时准确地做出适当的空间协调图, 对整个项目的进度及各专业的设计均有很大的帮助。

将来采用更直观、准确的3D模型辅助设计会是空间协调图设计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朱伟雄, 王德安, 蔡建华编译.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理论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

[2]动力管道设计手册 (2006) .机械工业出版社

[3]数据中心用远程通信基础设施标准ANSI TIA942-2005

[4]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

[5]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6]仪表配管配线设计规定HGT20512-2000

[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

[8]国标图集07S207气体消防系统选用、安装与建筑灭火器配置

[9]国标图集03S402室内管道支吊架

[10]天津地方图集DBJT03-22-2005-05S9管道支吊架

公共数据中心 篇2

一、抓好中心内部管理,打造优秀服务团队

1.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窗口工作纪律

为进一步加强窗口服务的规范化管理,明确职责,提高效率,公共事务服务中心专门制定了工作人员服务规范、内部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通过员工互评和群众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并结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来提高窗口工作人员的规范服务意识。实行了首问负责制,过错追问制,窗口ab岗制等各项制度,从而确保工作顺利完成,让群众满意而归。

2.健全村、社区劳动保障管理制度

街道各村、社区都成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并配备了社保协理员,服务中心对社保协理员进行各项业务培训和考核管理。各村、社区服务中心的硬件设施配备齐全,铺设了专用网线,使社保、劳动、就业的各项工作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基层。

二、扎实完成劳动和社会保障年度工作任务

(一)社会保障;

1、完成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退休资格认定,城镇居民和农村医疗保险参保办理和社保卡办理、发放等工作。其中城镇养老保险退休资格认定共办理1688人,认证率100%。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共完成1969人,完成考核指标的121%,农村医疗保险参保工作目前正在开展,本月底结束,预计将有4500人会来办理。办理、发放社保卡13036张,完成考核指标的189%。2、重点推进了社保扩面和提升本区户籍养老保险参保率工作。其中社保扩面中的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扩面指标完成率分别为212%、406%和432%不论是单项或综合都排在全区第一。提升本区户籍养老保险参保率工作作为今年社会保障年度考核的一票否决项目,在离考核结束日期只有一个月,考核指标新增359人只完成48%的情况下,我服务中心通过多方努力,特别是分管领导大力支持亲自到各村、社区指导工作,最终完成率达到128%。3、目前正在开展的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衔接工作是今、明两年我公共服务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服务中心从11月18日起就实行提早上班,延迟下班,周末加班的工作制度,并规定不管是中午休息或下班时间,只要有老百姓办理此项业务的就必须办理完毕。截止12月13日已办理630人,完成区政府对街道考核指标的60.5%。

(二)劳动就业;

1、重点办理了企业、个体工商户被征地人员各类社保补贴。共计办理企业442家次,个人2708人次,发放各类社保补贴近500万元。办理小额创业贷款15笔,发放贷款金额435万元。2、对失业人员实行动态跟踪,辖区内登记失业人员680人,年度走访率达到100%。3、疏通街道就业渠道,开展就业和再就业服务工作。我中心会同工贸科于2月27日在区行政服务中心举办一次企业现场招聘会,共有55家企业参加,提供岗位1000多个,被征地人员、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等进场 1000多人,初步达成意向 200人。另外劳动就业窗口还为20名求职者开具职介信,发布职介信息233条,完成20个公益性岗位开发,解决了部分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

(三)劳动监察;

1、处理职工劳动争议案件作为街道稳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我中心共受理劳资纠纷案件86起、涉及人员93人,解决欠薪18万元;调解工伤31起,涉及人员31人,调解金额186万元。成功处理四起涉及260多人的群体性劳动纠纷事件。2、完成辖区内525家企业的劳动保障书面年审和网上录入工作。3、在“春暖行动”等各类劳动监察专项行动中检查企业170家。4、中心劳动监察中队顺利通过XX市劳动监察支队关于《XX市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的创建验收工作。

(四)民政、慈善;

1、完成申请公租房居民的经济状况核对,对辖区内的低保户进行了实地重新核实,及时注销了不符合条件的低保户10户。2、民政、慈善救助:20xx年春节共发放送温暖资金59.4万元。日常各类救助770人,发放救助金额172.4万。3、完成了街道内“菲特”台风捐款以及下拨救灾款的发放工作,共募集捐款54500元,发放救助金20万,发放户数405户。4、开展第十三次慈善一日捐工作共收到来自各企事业单位、集体、个人、村社区包括企业留本冠名基金增益共计364.6万元。

20xx年度工作思路:

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20xx年度我公共服务中心本着劳动保障服务“大事不出街道,小事不出村、社区”的目标,延伸工作职能,优化服务形式,提高办事效率,推进基层平台的规范化、科学化建设,实现服务方式的多样化、便民化拓展,使辖区内单位和居民就近就地享受到优质、高效、便捷的劳动保障公共服务。现将主要两方面工作思路汇报如下:

(一)优化基层服务体系

本着“服务到企、服务到村、服务到人”的工作目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体系,逐步实现群众不出村、社区就可办理相关手续,村企不出街道就可解决经办问题的目标。

1.经办服务。对现有的就业和社会保险经办类业务进行梳理,分期分批下放到服务室。基础性的数据录入业务逐步延伸至服务室,服务室业务由服务站复核。在经办工作中主动开展帮扶活动,提供“代填表格”、“代输电脑”、“代问政策”等协办服务,指导、协助服务对象办理相关手续。

2.代办服务。逐步实行“代理制”服务。对需要到服务站办理的事项,服务室做好材料受理工作,核对材料的完整准确后,到服务站统一代办手续,原则上2个工作日内将办理结果反馈服务对象。对需要到区经办机构办理的事项,服务站做好材料受理工作,初审材料完整准确后,到区级经办机构统一代办手续,原则上在5个工作日内将办理结果反馈服务对象。如遇情况复杂,不能按期办结的,及时将原因告知服务对象,并负责后续的办理工作。

3.网上服务。大力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网上申报、网上登记、网上认定、网上年检等工作,减少业务环节,提高经办效率。对规模较小或个体企业等服务对象,服务站开展计算机操作方面的集中培训、指导和代操作工作,逐步将网上服务普及到所有服务对象。

4.上门服务。对辖区内企业大力推行上门服务制度,调查类、调解类、年检类工作,积极倡导上门服务。对辖区困难人员开展“送岗位、送补贴、送保障”等个性化上门服务。对辖区内行动不便人员,发放便民服务联系卡,定期征询服务意见,给予全方位的上门帮扶。

(二)强化权益保障体系

以服务企业、保障权益为中心,本着“预防为先、调解为主、监察为本”的工作目标,构建起基层劳动纠纷预防、监管、处置体系,努力创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1.切实规范用工管理。建立辖区内劳动力资源和就业状况动态管理台账,督促用人单位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大力开展就业登记、劳动保障年检等基础性管理工作,切实规范劳动合同、工资支付、社保缴纳、劳动工时等用工行为。倡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引导劳动者诚信就业,从源头上规范企业的用工管理。

2.完善劳动纠纷调解机制。加强基层劳动关系调解组织建设,全面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处置体系,强化服务站调解职能,夯实村(社区)调解基础,逐步建立企业调解组织,积极倡导以调解方式解决劳资矛盾。

3.提高监察处置能力。全面推进劳动监察网格化和网格化管理,形成“以网格为体系,以网络为依托”的用工监管体系,不断优化网格设置,健全网络信息,掌控辖区内潜在的劳资纠纷,及时上报不安全因素。提高对突发性劳资纠纷案件的防范、介入、预判和处置能力,切实防范矛盾激化,确保社会稳定。

20xx年度工作目标:

应打破公共数据的部门垄断 篇3

以百度地图为例,由于政府的地图资料信息不公开,企业只能被迫自己采集信息进行标注,相关人士抱怨:“地图上的公交服务信息应由政府免费提供,但实际上这些信息都没有公开,我们只能挨个跟公交公司谈,不仅资源浪费严重,而且效率非常低下。”

政府部门所掌握的许多公共数据,不仅可以用于社会管理和服务,其如果向社会开放数据平台,这些数据可能会获得进一步挖掘和应用,提高社会生产力,使社会运转更高效。

与之相反的,政府部门对公共数据垄断,将会增加社会成本、阻碍社会进步。对于企业信息的查询,有的地方只是在网上公布企业的基本信息,而有的地方甚至连信息也不公开,不拿着律师证跑到当地工商局大厅就查不到,而且查询还要收费。

应当说,在我国,“数据公开”并不存在多少技术性障碍,许多政府机构都有自建的内部数据平台。但是,这些机构往往把这些数据当成部门的私有财产,莫要说与外界分享,就是政府机构内部的互联互通都成为问题,由此导致的最典型问题就是办事难,公民为办一件事情重复地填表格,一个部门接一个部门提出申请,盖公章。

公共数据中心 篇4

为促进与完善高校各部门管理工作的数字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推动数字化校园的全面建设, 各高校分别在保留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将各个应用子系统进行整合集成为一个整体。由于各应用子系统所使用的系统及数据库不尽相同, 可能同构, 但更多的是异构系统, 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公共数据交换平台, 将原有各系统数据整合到公共数据库, 同时各系统可方便调阅公共库中的数据进行应用, 从而形成一个无缝数字化校园体系结构。

1 数据交换平台的设计原则

1.1 遵循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

数据交换平台的目的是在数据中心和各业务部门等原有业务系统之间交换数据。由于各原有系统的技术构架不同, 信息的表示也各不相同, 要在这些不同的系统之间交换数据, 首要的问题就是定义一种标准的数据格式及数据交换的规范, 以方便实现不同硬件平台、不同操作系统平台、不同语言平台应用之间的平滑通信。

1.2 支持异构系统、异构数据库的交互及数据存取

数据交换首先涉及到如何与各级部门、各异构系统及其异构数据库进行交互, 实现数据的存取。能够对各级部门、各业务系统的数据库定义数据抽取规则, 从而实现自动地从各级部门的数据库或相应业务系统中抽取公共数据库所需的数据。数据存取的需求具体可归纳为:支持多种异构数据库, 如主流的关系型数据库包括:Oracle、SQL Server、DB2、Sybase等;能够集成各种异构的业务系统, 通过接口实现与应用的交互, 完成数据的存取, 如Web Service接口、文本型数据库接口;

1.3 信息传输

支持灵活的数据交换方式:可以根据不同部门的情况, 对于不同类型的数据有不同的更新要求, 可分别灵活采取多种数据上传的方式, 比如, 对于信息变更频繁的数据, 能够实现实时更新, 而对校园中变动不是很频繁的数据, 如人事数据、设备数据, 则实现定时更新, 如可定义每日上传一次, 或每周一次。对于数据上传的时间, 也可灵活定义, 如为了避开网络高峰, 减少对系统的影响, 可定义在晚间及凌晨等系统和网络均比较“空闲”的时候来进行数据的同步;支持大数据量、支持跨平台、跨多种网络模式的分布式数据交换;有高可靠性和和安全性。

1.4 数据转换

平台需要能够适应各系统数据内容和格式的变化, 提供可视化的转换配置界面, 并实现各系统数据与中心标准数据之间灵活的转换。

1.5 质量控制

能够对交换数据进行验证和质量控制, 能够根据一定的规则, 进行数据验证, 验证数据是否符合入库要求;能提供完善的日志。

1.6 数据交换的安全

支持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传输。

2 数据交换平台中的数据整合模式

根据不同子系统的数据库, 可以建立图1所示的整合模式。在该模式中的公共库选用Oracle (9i/10G) , 应用系统业务库包含Oracle8i/9i/10G、DB28.1.2/8.2、Sybase11.5/12、SQLServe2000、DBF、A CCESS、EXCEL等, 其整合线路可以定义为3类: (1) 基于业务库表进行ETL抽取输入公共库 (A、ETL抽取) ; (2) 基于业务库输出虚视图进行ETL抽取输入 (B、ETL抽取) ; (3) 基于业务数据源文件或中介文件进行ETL抽取输入 (C、ETL抽取) 。

其中A类线路的适用于业务库遵循执行标准规范、两个数据库系统网络连接有保障、业务库能为公共库提供需要公共的表的读取帐号的情况;B类线路适用于业务库遵循执行标准规范、两个数据库系统网络连接有保障、业务库能为公共库提供该视图的访问帐号、公共库能够明确给出业务库输出格式要求、业务库能依据公共库整合的要求建立输出视图的情况;C类线路适用于公共库不能直接访问业务库、应用系统能依据公共库整合要求提供输出文件、业务库能为公共库管理员提供文件结构说明的情况。

4 平台中数据的订阅模式

要将公共库中的有用数据调入各子系统中加以应用, 需要制定数据的订阅模式。根据系统的不同, 制定了同构系统的订阅模式和异构系统的订阅模式。

4.1 同构系统的订阅模式

在同构系统的订阅模式 (图2) 中, 公共库和业务库都选用Oracle (9i/10G) , 其订阅线路为: (1) 应用系统基于公共库数据表的ETL抽取 (A、ETL抽取) ; (2) 基于公共库数据表的增量快照输出 (B、增量快照) ; (3) 基于公共库数据表跨库视图输出 (C、跨库视图) ; (4) 应用系统基于公共库视图的ETL抽取 (D、ETL抽取) ; (5) 基于公共库视图完全快照输出 (E、完全快照) ; (6) 基于公共库视图跨库视图输出 (F、跨库视图) ; (7) 基于公共库数据文件输出 (G、文件输出) 。其中A线路主要适用于两个数据库系统网络连接有保障、应用系统能独立配置和运用ETL工具进行抽取、公共库通过订阅工具为应用系统提供公共表读取帐号的情况;B线路主要适用于两个数据库系统网络连接有保障、公共库通过订阅工具为应用系统提供可执行订阅脚本、应用系统在自有数据库中完成订阅脚本执行的情况;C线路主要适用于两个数据库系统网络连接有保障、公共库通过订阅工具为应用系统提供可执行订阅脚本、应用系统在自有数据库中完成订阅脚本执行的情况;D线路主要适用于两个数据库系统网络连接有保障、应用系统能独立配置和运用ETL工具进行抽取、公共库通过订阅工具为应用系统提供公共输出视图的结构和读帐号;E线路主要适用于两个数据库系统网络连接有保障、公共库通过订阅工具为应用系统提供可执行订阅脚本、应用系统在自有数据库中完成订阅脚本执行;E线路主要适用于两个数据库系统网络连接有保障、公共库通过订阅工具为应用系统提供可执行订阅脚本、应用系统在自有数据库中完成订阅脚本执行的情况;F线路主要适用于应用系统能处理中介数据文件的情况。

4.2 异构系统的订阅模式

异构系统的订阅模式 (图3) 中, 公共库用Oracle (9i/10G) , 业务库可能是Oracle8i DB2 8.1.2/8.2、Sybase 11.5/12、SQL Server2000、DBF、ACCESS、EXCEL等, 其订阅线路为: (1) 应用系统从公共库数据表中抽取 (A、ETL抽取) ; (2) 基于公共库数据表跨库视图输出 (B、跨库视图) ; (3) 基于公共库视图应用系统ETL抽取 (C、ETL抽取) ; (4) 基于公共库视图跨库视图输出 (D、跨库视图) ; (5) 基于公共库中介文件输出 (E、文件输出) 。其中A线路用于两个数据库系统网络连接有保障、应用系统能独立配置和运用ETL工具进行抽取、公共库通过订阅工具为应用系统提供公共表读取帐号;B线路用于两个数据库系统网络连接有保障、公共库通过订阅工具为应用系统提供可执行订阅脚本、应用系统在自有数据库中完成订阅脚本执行;C线路用于两个数据库系统网络连接有保障、应用系统能独立配置和运用ETL工具进行抽取、公共库通过订阅工具为应用系统提供公共输出视图的结构和读帐号;D线路用于两个数据库系统网络连接有保障、公共库通过订阅工具为应用系统提供可执行订阅脚本、应用系统在自有数据库中完成订阅脚本执行;E线路用于应用系统能处理中介数据文件。

5 结语

在数据整合的过程中, 建立有效安全的数据交换平台是关键。在该平台的公共数据库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数据仓储, 将为高校的决策和分析提供更好的支持, 从而加快高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许鑫, 苏新宁.高校共享数据中心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5 (6) .

[2]黎小红, 田富鹏.异构数据库中数据集成技术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4) .

[3]段永威, 秦峰.异构数据源数据转换工具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4 (4) .

[4]董向辉.分布数据整合与共享中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研究[N].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公共数据中心 篇5

有人说,建立“绿色数据中心”首先从围护结构开始,要加强机房的保温,对这种说法给出评价。

答案:答:通过改善围护结构,可以降低夏季空调冷负荷,从而降低空调系统能耗,但是通过围护结构改善带来的节能效果有限,通常,维护结构传热带来的夏季空调负荷占总空调负荷不到5%。另外,在冬季,如果加强保温反而会使空调负荷比不加保温时要高,所以,机房在维护结构方案应做如下考虑:(1)合理选择机房围护结构保温性能。要求机房围护结构在凉爽、寒冷时段能够充分对外散热,同时最冷天不需要采暖。(2)采用遮阳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围护结构的太阳辐射得热。您的答案:通过改善围护结构,可以降低夏季空调冷负荷,从而降低空调系统能耗,但是通过围护结构改善带来 的节能效果有限,通常,维护结构传热带来的夏季空调负荷占总空调负荷不到5%。另外,在冬季,如果加强保温反而会使空调负荷比不加保温时要高,所以,机房在维护结构方案应做如下考虑:(1)合理选择 机房围护结构保温性能。要求机房围护结构在凉爽、寒冷时段能够充分对外散热,同时最冷天不需要采暖。(2)采用遮阳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围护结构的太阳辐射得热。

公共图书馆如何应用大数据 篇6

关键词:大数据;公共图书馆;应用

现代社会当中,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每天都有大量的数据产生,这时对于这些海量数据的分析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简单的说,大数据技术就是快速获取人类社会每天产生的各类数据信息,并进行有效的分析处理,产生价值。在公共图书馆中应用大数据,是有效改善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有效措施,对于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数据对于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的意义

1.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利用大数据,公共图书馆可以对来馆读者的阅读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诸如读者的阅读习惯、喜好,甚至是读者微博、微信朋友圈的内容,从而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从读者的需求出发,来分析图书馆在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问题,更好的对于馆藏图书进行及时的调整、更新,最大可能的满足读者需求,进而提升服务水平。

2.提升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化水平。公共图书馆由于其特征所决定,有着非常巨大的数据信息,要想将公共图书馆的各类资源实现更为合理的配置,首先要做的就是信息化。这就需要图书馆利用大数据来整合馆内所有的数据信息,从而推动公共图书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平台,方便读者在平台内实现更为方便、快捷是查询和阅读。

3.提升公共图书馆数据存储、计算水平。在大数据技术中,最为基础的层面就是对于数据的收集,这就必然要求需要较强的数据存储能力,因此应用大数据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能够有效的提升数据的存储水平。同时,由于公共图书馆在日常的管理和发展中会产生很多的数据,日积月累,就会形成庞大的数据量,而其中很多都是重复的、无用的、混乱的数据,通过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能够将这些重复的、无用的、混乱的数据进行提出,明显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数据计算水平。

二、公共图书馆应用大数据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信息时代,社会各个方面的数据总量都极具的增加,来到公共图书馆的读者的社会活动数据信息也体量巨大,且格式、类型也都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这就赋予了数据更为复杂的特性。公共图书馆在提供知识服务的过程中,要应用大数据,就必然处于这一基本的背景下,受到诸多的挑战。

1.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大数据技术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一项技术,它的应用必须以先进的硬件设施为基础,而目前在很多公共图书馆,由于发展上的滞后性,在这方面都很欠缺,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应用大数据根本就无从谈起。而有些已经应用了大数据技术的公共图书馆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上也比较落后,设备不够先进,使得大数据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没有充分发挥出应用的作用。

2.人才队伍缺乏。公共图书馆应用大数据,在有了硬件基础的前提下,则就需要相关的技术人才,而且这类人才是具有复合型的,他们应当不仅要掌握以大数据为主的信息技术,同时还应当具备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基本知识,这样才能保证其在公共图书馆中来实现对于大数据的应用。而当前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缺乏,学历层次较低,更不用谈什么复合型人才。因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我国公共图书馆应用大数据技术要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3.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不足。大数据时代,公共图书馆要存储和分析各类用户及社会群体等的信息,需要拥有经济、高效的存储和计算能力。当前公共图书馆自身拥有海量的数据,但其存储和运算能力受限,与大数据对存储能力的高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将图书馆的海量数据同读者的社会活动数据充分的收集在一起进行有效的分析,缺乏实践上的经验,这也是公共图书馆应用大数据时要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4.个人隐私的保护。公共图书馆应用大数据技术难免需要对于个人的社会生活数据信息进行收集,这其中必然会触及到个人的隐私。图书馆在利用这些数据来实现服务、管理上的优化时必然会面临着对于这些隐私数据的保护。如果公共图书馆对于个人隐私数据保护不当,往往都是大面积的隐私数据泄露,这就会造成很多人的隐私暴露与社会当中,极大的损害了相关读者的利益,也给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不利的负面影响。

三、在公共图书馆中应用大数据的策略

可以看出,在公共图书馆中应用大数据能够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信息化水平和数据的存储与计算水平,具有巨大的技术优势。因此,如何应用大数据,就成了公共图书馆所共同面临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1.完善硬件基础设施。硬件设施是任何一项技术应用的基本前提。公共图书馆在应用大数据的过程中,首先应当从硬件基础设施做起。采购目前较为先进的硬件设施,包括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存储器等,保障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设备能够保持一定的先进性,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打好基本的物质基础。此外,图书馆还可以建立一个公共网站,使读者可以随时在网上查找图书馆相关的数据资料,并且随时了解图书馆的图书更新情况以及一些热门图书的推送,既方便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管理,节省人力物力,同时也让读者更加方便,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2.强化大数据应用的队伍建设。一是公共图书馆在应用大数据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新的业务和操作流程,这就要求员工要进行学习,自然对于员工的培训也就必不可少。公共图书馆要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分阶段、分步骤的对涉及到大数据应用的员工进行专业化的培训,让这些员工了解应用大数据后图书馆新增的业务与流程,保障大数据应用的基础智力支持;二是必要的时候可以建立专门的大数据应用小组,对于大数据在公共图书馆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问题进行集中的分析与决策,从而更加有效的推进大数据在公共图书馆中的应用。

3.强化数据分析及处理能力。传统公共图书馆业务中的数据处理主要是简单将一些纸质的图书进行数字化处理,另外辅以一些商业性的图书、文献数据库。这种模式下,公共图书馆的很多有价值的数据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与大数据的应用也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公共图书馆在应用大数据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强化对于各类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充分的挖掘图书馆中各类信息的价值,在完善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改变原有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式,扩大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覆盖面,不仅是要关注图书馆自身产生的各类数据,更为重要的是关注读者阅读习惯、喜好、微博、微信等方面的数据,通过对这类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来发现图舒服服务中的问题所在,进而改进服务水平。

4.高度关注并重视大数据隐私问题。在互联网、社交网络快速发展地推动下,社会公众会在各种场合产生各种数据痕迹。这些数据存在关联性和积累性。若能够从不同场合将诸多个人信息聚集起来,其隐私将有可能被暴露。这便是人们高度关注的大数据隐私问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隐私权面临严峻的考验。在保证个人隐私不被暴露的情况下相关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和处理,实现深入数据挖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一直以来,公共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均高度重视对用户的个人隐私进行高度保护。在大数据发展背景下,图书馆用户个人隐私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因为图书馆在改善其服务方式,提高其服务质量的过程中,需要对用户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进而掌握服务对象的阅读喜好、常见信息行为等。因此,在应用大数据的过程中,公共图书馆必须,强化职业道德培训,给予大数据隐私高度关注和重视,加强对用户个人隐私进行维护,保证用户的个人隐私在合法的范围内传播。在保证用户个人隐私不受侵犯的前提下促进大数据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四、结语

在信息技术时代的大背景下,大数据技术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都在进行应用研究的一个热点。在公共图书馆中也不例外。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在公共图书馆中应用了大数据技术,那么气服务水平、信息化水平和数据存储与计算水平都将得到极大的提升,这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大数据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当前我国的许多公共图书馆在应用大数据中都面临着硬件、人才、数据计算和隐私保护的挑战。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当从硬件设施、队伍建设、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和隐私保护等关键环节着手来应用大数据技术,改变传统的公共图书馆发展模式,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容春琳.公共图书馆应用大数据的策略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3,07:91-95.

[2]杨雁.公共图书馆应用大数据的理性思考[J].图书馆学刊,2014,07:5-8+20.

[3]罗铮,周群英.公共图书馆应用关联数据的对策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12:50-52.

[4]祁勇.公共图书馆应用大数据的策略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6,18:192.

[5]付小东.大数据在公共图书馆中的应用策略探讨[J].黑河学刊,2016,04:155-156.

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布局研究 篇7

关键词: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设计,结构

在一个城市当中商业中心公共空间在城市的商业建设当中是较为重要的, 通常情况下这种公共空间都处于商业中心最为繁华的地方或者是集中的地方。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建设对与整个城市来说, 会对其城市文化、人民的满意度等造成重大的影响。所以对于城市商业中心的设计者来说, 合理的进行公共空间的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1 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分析

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属于城市开放空间当中一个较为特殊的部分, 在城市的商业建筑建设当中需要重点处理。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不仅能够向群众提供购物的职能, 同时其还能够成为群众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在当前来看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还向人们展示着一个城市当中的人文、城市面貌、人们的生活观念等。设计良好的商业中心公共空间能创造出一个具有过渡性的、娱乐性的、安全性、交往性强的区域, 能有效的吸引顾客的驻足和观赏, 这对于商业中心的发展来说也是有很大益处的。

2 当前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 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属于人们进行休闲、购物、娱乐等活动功能最为复合、集中的部分;另一方面, 我国的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过分的注重其商业价值, 在设计的时候没有充分的考虑到使用者的需求。那么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中的公共休闲设施匮乏

现代理念下的商业中心公共空间不仅需要有一定的空间区域, 同时还应该结合广场、自然景观等为人民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在该过程当中提高人们购物的环境质量。但从实际来看, 当前我国的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例如供人休息的座椅和场所是非常少的, 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其对于长期维护客户的重要性。而商家和设计者也是基于将顾客当作为游客进行公共空间设计的, 所以自然能够达成一致, 这就造成了当前我国商业中心公共休闲空间严重不足的现状。

2.2 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公共绿地面积不足

通常来说商业中心都位于城市当中比较繁华的地带, 在地理位置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正是由于商业中心多位于城市繁华区域所以土地的价格就相应的较高, 那么在设计的时候开发商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往往就会忽视绿化用地, 最后导致整个商业中心公共绿地面积不足、缺乏绿色和生机, 影响了人们在公共空间进行休憩的心情。

2.3 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严重功能单一的现象

有些城市在设计商业中心的公共空间时往往没有考虑到其多功能性的发挥, 随处可见的是大面积的、功能单一的广场、空旷的公园, 似乎像是一个封闭的物体一样直插到了商业中心当中, 这样的区域虽然位于商业中心当中, 但是却和整个商业中心格格不入, 也没有起到应该发挥的作用。

3 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设计改进措施

从上面的分析当中我们知道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是有非常强大的服务功能的, 而一个成功的公共空间设计要能够让身处其中的人有舒服、惬意的感觉, 要能够让人们在休闲的时候就能够激发其购物及消费的欲望。首先行人对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的需求在其设计当中应该是最先需要考虑的因素, 而人群的聚集度也是设计当中的主体。本文对于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的设计主要是以打造人性化的、高效率的公共空间为目的进行的。

3.1 商业中心街道广场的建设

商业中心的街道广场是公共空间当中的兴奋点, 也是商业街道当中的开阔部分, 面对当前商业中心当中街道广场逐渐退化和消失的现状, 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逐步的改善街道广场的建设。

(1) 设计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到休息设施的建设。商业中心街道广场当中的休息设施面向群众主要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有交流、观赏、休息、思考等。而在商业中心街道广场当中发挥这一基本功能的就是户外座椅, 当人们在商业中心购物或者是闲逛的时候当偶尔觉得累或者是需要和人进行交流的时候可以选择户外座椅进行休息。休息设施既可以是固定的座位、也可以是可移动的, 同时还可以是一些沿着边沿地带设计的休息区。另外商业中心街道广场当中的树墩和假石等都在无形当中为其提供了休息场所。

(2) 设计的过程要考虑到附属设施的建设。当前现代的商业中心街道广场的附属设施主要有雕塑、水景、景观花坛、书报亭等。这些附属设施的建设都会影响到整个商业街道的氛围和气息, 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吸引人们前来购物。所以所设计的内容和布局就需要要考虑到人们的视觉需求和心理需求。

(3) 设计过程要注意尽量减少消极界面的长度。在城市商业中心当中往往会有一些较为单调、刻板、严肃的用玻璃、石材、或其它材料堆砌的建筑外立面或内部装修。那么这些建筑内外界面和电影院、游乐场、商店等商业氛围最大的区别就是看着较为冷漠, 容易让人出现紧张不愉快的心情。所以在公共空间的设计过程当中应该尽量的减少这类建筑的界面长度。

3.2 商业中心公共空间城市特色的建设

在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当中的符号以及有些标志性的建筑都是一个城市特色的重要体现, 所以一个城市商业中心当中的符号必须要和周边的建筑协调存在, 设计上要和城市文化相呼应, 做为设计师应该对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个性和特点有充分的体会和认识, 能够将这些文化资源进行创新性的提炼, 进而创造出和城市相适应的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 使其也同样具备该城市的特色元素。

3.3 增加公共空间绿地面积

为了更好的为人们在公共空间进行休憩、娱乐等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 就需要适当的扩大公共绿地的面积, 那么解决的措施主要有两点:一是可以通过增加立体绿化和空中绿化, 用来扩大绿地面积;二是通过在绿化的重点位置进行布置和点缀, 注入绿色气息。这两种方法都是有效解决当前我国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绿化面积不足的问题, 并且二者可以结合起来使用。

3.4 加强公共空间复合性设计

社会发展到今天, 信息化已经成为了主旋律, 对于人们来说休闲娱乐和购物生活之间界限越来越模糊了, 二者之间的连续性也变现的越为明显了。公共空间只有将多种功能活动混合在一起, 才能够使城市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 人与人之间才会变得更为密切。所以在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设计的时候就应该把多种用途的设施考虑到其中, 将各种功能混合在一定的公共空间范围内 (购物、休闲、娱乐、商务等) , 让每一个处于公共空间的人只需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就能够完成多种公共活动。公共空间复合性的加强能够有效的吸引人群, 使空间活力不断加强。

4 总结

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对于城市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是城市公众较为关注的问题。本文所开展的研究对于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布局的设计和建设工作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同时还能够有效的促进城市的整体建设。做为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 在设计上不仅要体现城市风貌, 同时还要兼具人文精神, 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够为现代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孙晓.从消费者行为需求探讨现代商业空问布局, 山东建筑大学, 2011.

[2]张晓娜, 施明华.我国城市社区商业的空问布局模式探讨,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1) .

[3]齐延成.广场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连接”——以哈尔滨西客站地区和谐·中兴广场及休闲廊道设计方案为例[J].设计.2015 (1) .

[4]赵芮兴.对现代城市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探讨.学研探索.2015 (4) .

用大数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篇8

人们对常用的词语反而容易不深究精确含义,两个原因,一是用的地方多,二是用得太顺口。“大数据 ” 缘何称大 , 原来是指 “ 扩大”的大,要把数据一词指涉的范围扩大。从按字段一条一条存在数据库中的结构化数据,扩大到各种文件格式的非结构化数据。因此大数据意为非结构化数据,或者非结构化数据和结构化数据的总称。

大数据成流行语之后,很多人理解为体积“很大很大的”数据, 用TB、ZB之类来设立标准,属于以讹传讹,但可谓歪打正着。因为要使用非结构化数据,在里面发现规律,体积小了不行。大数据的第二个“义项”,总量大的数据,人们也接受了。

国务院8月31日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起笔给大数据一个定义,“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融合了上面说到的两个意思。《纲要》认为, 大数据已经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

《 纲要 》 说大数据 的三大意 义在于“三新”——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新机遇、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第一项视野阔大,技术、物质、资金、人才,生产要素无所不包,涉及经济的宏观和微观层面。 第二项重点在于,把资源、技术和产业结合为整体竞争力。第三项说大数据能用于公共管理。国务院居于我国五级政府体系顶端,公共管理是其司职,所以《纲要》“三新”的第三项最实。

管理即服务。我国政府的建设目标,是“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用好大数据, 提高公共管理水平,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由之路。此次发布《纲要》,体现出国务院提高全国各级政府治理能力的紧迫感,对各地政府机构和信息技术企业,都是机遇。

如何用大数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面对这个问题,需要用丁厨师站在牛之前的眼光,找一找出手的关键点。我们来建言一二。

注重公共信息的透明化和个人信息的隐私保护。大数据“业态” 的发展将把物理空间中的事物(包括人)映射到数字空间。物理空间的“群己”关系,也会映射为数字空间的“群己”关系。公共事业, 有必要向政府的服务对象(法人和自然人)开放的,应该利用信息技术透明化,而且要界面友好,图文并茂,方便人们检索和理解。有关个人的隐私信息,则涉及安全,有待加强保护。

利用大数据和其他信息技术更新政府组织。删削繁冗一直是我国政府组织改革的方向之一,采用信息技术正是节约人力的途径。考虑就业问题,经济的某些部门有意维持人力密集的形态是恰当的,但公务员队伍精简为好。

防止重复 建设 。 大数据的 基础设施建设是商机,关系到大量企业的利益,如果不加引导,必然会产生重复建设和“为建而建”的情况。事前规划、事中监督、事后评估的方法,应该使用充分。

大数据背景下大气治理与公共传播 篇9

1 大数据背景下气候报道现状

大数据已经在物理学、生物学、军事领域、金融领域等行业广泛的应用, 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由于网络及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开始关注大数据。在这种环境下, 大气污染与治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通过社交网络, 人们可以了解到气候变化、空气质量、大气治理等等问题, 并产生一定的舆论走向, 提醒政府关注民意、重视民意, 加大空气污染治理力度。由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对民众的生活、工作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使政府开始重视大数据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

2 公共传播缺失导致气候报道偏差

大数据为新闻报道提供了许多信息支持, 每天关于空气质量、气候指数的新闻有许多, 为大气治理新闻的公共传播提供了条件。但当前情况下, 有些新闻工作者社会责任感缺失, 职业素质堪忧, 各种虚不实的新闻层出不穷, 加上公众对于学科信息的了解度不够, 民众对于虚假新闻的辨识度不高。尽管大数据时代公众获取信息的手段越来越多, 但信息的真实性、可信度却有所降低, 错误的信息使大众对大气污染治理带来了误导。

媒体在大气污染与治理的新闻报道中出现科学性偏差的主要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点:新闻人员对于专业知识了解不够, 新闻报道时经常出现专业术语混淆、断章取义等不良现象;公共传播不足, 在大气污染及治理方面宣传力度不够;公众的受教育程度不一、对于专业知识了解不足, 难以辨别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某些企业社会责任感缺失, 编造虚假新闻、混淆视听;有些媒体道德素质堪忧, 为吸引大众眼球, 获取经济利益, 充当虚假信息的传声筒。

3 大气治理需要科学的公共传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但影响民众身心健康的不良因素也越来越多, 水污染、大气污染、食品安全问题、传染病及慢性非传染病威胁等等, 对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稳定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尤其近年来, 由于工厂废气、汽车尾气、土地开发过度等原因使得大气污染问题越发严重, 公众对于空气污染的治理越来越关注。公众通过媒体传播快速了解各类大气污染与治理的信息, 公共传播的科学性、准确性对于民众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 公共传播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带来的便利, 通过传播正确的、科学的大气治理的信息, 提高民众的科学素养及道德水平, 使民众采取有益于自身健康生活和社会稳定发展的行为。公共传播必须以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 充分发挥其引导舆论, 影响民众的作用, 力求改变民众不良行为, 改善民众不合理行为, 如少乘坐私家车, 尽可能选择绿色出行, 不滥砍滥伐, 保护花草树木等。

4 应对大气治理的公共传播对策

4.1 加强风险管理

环境保护与大气治理离不开民众的支持与配合, 否则, 政府部门的行政计划难以推广, 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及时向媒体提供专业信息并告知民众, 引导民众采取有效措施, 争取民众对于行政措施的理解、支持, 保证政府工作顺利开展。因此, 环境保护部门必须具备识别风险的能力, 在常态及应急状态下都能够及时收集、分析大气污染的舆情信息, 并做好风险沟通备案。

4.2 形成大数据背景下公共传播的氛围

公众对于大气污染的重要性已经十分了解, 但对于如何治理大气污染却没有清晰地概念。因此, 环境保护部门应该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 加强多领域多部门的团结协作, 积极宣传大气质量的各方面信息, 并充分调动民众的参与公共传播工作, 形成公共传播的氛围, 提高民众对于大气治理知识的认识程度, 另一方面, 通过舆论监督, 推动大气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4.3 提高公众公共传播能力及气候传播素养

民众的公共传播技能和气候传播素养对于民众积极参与支持政府大气治理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对国外而言, 我国民众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但对于大气污染形成的原理、造成的危害、治理方法的理解度不够, 即科学素养和气候科学素养不足, 这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 因此, 增强民众气候传播素养对于大气污染治理十分重要。因此, 媒体应充分发挥教育传播功能, 普及大气污染及防治信息, 增强民众的认知水平, 提高他们的气候传播素养, 保证大气治理的各方面政策得到落实。

4.4 大数据背景下增强政府官员公共决策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 各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对环境造成了重大伤害,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监管部门公信力。大数据时代, 社会舆论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 政府部门必须重视社会舆论, 形成大数据思维, 增强公共决策能力, 大气治理过程中, 做到决策透明化、公开化, 接受民众的监督, 扭转政府部门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 保证政府阳光执政。

5 结语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大气治理都将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大数据背景下公共传播的积极作用, 努力推动大气治理工作的开展, 为广大民众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 促进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彭伟步.大数据背景下大气治理与公共传播[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5 (05) .

五角场城市副中心公共空间分析 篇10

1.1 总体概况

五角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解放前。根据孙中山的《建国大纲》,1929年7月上海市政府通过《大上海计划》,划定今江湾五角场地带作为新上海市中心区域。该计划各项工程于1930年开始,以新市政府大厦为中心,完成了运动场、图书馆、博物馆等建筑。修建了五条呈辐射状的干道,分别连接吴淞港、虬江码头、铁路总站和公共租界,其特点是从市中心放射出若干直线形道路,五角场的名称即缘于此[1]。

1.2 城市功能及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影响

整个五角场分区的土地类型按照从商业、办公到居住的径向变化,其几何中心在下沉式广场,人群主要活动在万达广场及百联又一城周围,人群密度同距离成反比;功能以商业、办公、居住、教育科研为主。在副中心边缘涉及江湾历史文化风貌区,在城市大规模更新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区域历史文化风貌[2]。

上海东北片区至中心区的出行不便,五角场在这一地区的中心作为交通枢纽,与周边居住区的公交联系紧密;依靠较高的公交服务水平,支撑着五角场成为东北片区的商业中心。由于现状出行方式主要依靠公交车,联系五角场的五条主要道路是重要的公交联系走廊,出行时耗分布体现了明显的指状形态[3]。

2 五角场副中心空间现状

2.1 街道(步行街除外)

街道的首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快捷而有效的交通空间,而步行街道附属于城市道路网系统,受整个区域道路系统的影响,五角场中心地区街道呈环形放射状,整个道路系统构图性较强。

该区邯郸路、淞沪路、四平路、黄兴路、翔殷路均为城市主要道路,承担着上海东北部与中心区的交通联系。其附属街道的通行条件较好,主要承担五角场中心地区吸引由公交带来的周转人流交通,其人流的特征是目的性强、通过性强,与公交联系紧密。而丰富的城市功能源源不断的吸引外部人流进入,街道作为步行空间的重要媒介对该区的交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并且为其自身注入丰富的内容和活力。

2.2 商业步行空间

五角场的商业步行空间是五角场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公共空间,“彩蛋”已成为该区的金字招牌,在区域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是该区内最受关注,最为敏感的区域。

而五角场内的步行空间作为消费人群与商业建筑的重要媒介,对该区的繁荣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其还具有复合作用,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目的地。五角场内的步行空间拥有充足的步行容纳能力,同时也是城市大型的开敞空间。

2.3 中心广场

五角场中心广场位于五角场地区的几何中心,是整个中心区步行系统最为核心的一部分,周边是万达商业广场、百联又一城、东方商厦等核心建筑。同时下沉广场也是商业步行空间的交汇点,是大型步行体系的汇集和缓冲的地段,人流量大且流动频繁[4]。

由于五角场的中心广场地理位置特殊,处于中心区的心脏位置,非常引人瞩目,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同时,下沉广场还拥有充足的空间,是举办较大规模商业、文化以及节庆活动的理想场所。但由于其场所感不足,空间通透性强又缺乏有吸引力的活动,人们很难在下沉广场停留。广场内的形式与内容单调,实质就是中间上空的标志物统领下的一片空间,削弱了广场的吸引力。

2.4 街头开敞绿地

街头开敞绿地是街道空间的开阔部分,一般位于街道的转折部。受土地成本的约束,该区较为突出的街头开敞空间较少,主要分布在主要商业建筑的周围。街头开敞空间具有疏导商业区密集人流的重任,同时也兼具该区居民的文化、休憩、娱乐等功能。

五角场内的人群对街头开敞空间的强烈需求,需要传统商业空间延续。同时街头开敞空间具有人文魅力。此类空间并非专业的商业空间,更多的是为当地居民和购物者提供的公益性空间,街头的一些活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3 五角场中心区局部微观空间要素及效果评价

在对对象进行分析时,发现这两个分别位于淞沪路东西两侧且都是以商业综合体为主的界面,在同一时段内两侧的人群流量以及人的行为模式却是迥然不同的。因此希望通过对这两个城市界面进行对比,得出界面与人行为的关系以及对人行为的影响(见图1)[5]。

3.1 外部条件影响

周边用地结构分布均匀,因此人流不会因为地块性质的不同而出现变化。同时对周边人群的来源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周边人群的来源分布较为均匀,不会对研究对象中的分布造成较大的影响。通过对大区域的分析,得出人群在淞沪路东西两侧区域的分布应该呈均匀分布,但是现实却出现了偏差。

3.2空间界面

当空间拥有两个参数时,对于一点的分析就不能说明问题,可能是由于人群在每个地区因为客观因素不同而导致行为产生量的不同以及行为方式的不同,这样对于界面的研究就不足以说明界面是对人的行为影响的重要因素。而在对调研对象做分析的同时,发现参数1“人”这个参数从理论上已确定为一个常数C,因此参数1的确定性对我们对界面对人的行为研究有着很大的作用。1)人群行为模式界定。为了研究城市界面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应对整个人群的行为进行一个较为具体的分类。2)界面构成元素。界面主要有硬界面和软界面之分,主要由建筑墙体和花坛绿化组成。3)界面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较小的建筑尺度相对比较大的建筑体量给人更多的亲近感,因此人群也愿意在此停留。同时,中心绿化带与建筑的远近也是造成人群在两边分布不均匀的原因。离建筑界面较远的绿化休闲带,对人们来说更具有一种拥有感而不是附属感。

4结语

城市界面与人的行为有很紧密的联系,无论是比较大的建筑界面还是一些辅助的非建筑界面,因此即使在基本条件同等的情况下,不同的界面也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很多影响。

而这种影响有时候并不是建筑师不想考虑,很多时候是受到客观的限制,相信百联又一城的设计者并不希望做如此大的体积,在面积需要及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才出现。但是作为规划师有这个责任去灌输一个思想,即“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最后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试想,当更多人聚集在你的商店门口时,是不是有些潜在的客户本身不准备进来但是却被吸引呢。

摘要:通过对五角场城市副中心核心地段进行了分析,从不同的空间界面、空间构成要素对行人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城市设计层面不同的空间设计手法在实际使用层面的具体效果。

关键词:城市设计,空间界面,空间要素

参考文献

[1]徐方晨.江湾五角场城市副中心商业空间开发[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5):8.

[2]熊培茵,官远发.上海市五角场市级副中心规划构思[J].城市规划,2001(10):33-34.

[3]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上海市地区总体规划(修编)[Z].2004.

[4]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公共数据中心 篇11

当今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日渐成熟,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公共服务行业等都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这些数据资源在大数据环境下才能得到充分利用,才能挖掘出这些数据与信用的关联关系,促进对征信数据进行更加充分的利用。

基于大数据实现公共信用评价,具有更广泛的用户覆盖率,能使信用评价更加全面和客观,评价产品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对个人而言,将不只单纯地用于金融经济活动中,而将成为“人品指标”普遍运用于升学、招聘、升职、社保等领域;对于企业而言,除了提供最基础的征信报告以供其向银行贷款,还将全方位对其在环保、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行为做出信用评级,使消费者能直观地了解一个企业最让人关心的问题;对于政府而言,不仅是对政府的行政透明化的监督,更是让政府通过新标准的数据监测和规律挖掘,对整个社会信用状况有了预警防范的能力,降低信用危机(比如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

国内外信用评价体系现状与存在问题

信用评价体系主要包含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程序、信用等级等内容,广义上还包括信用评价应用。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我国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

国外信用评价体系情况

国际上早期评价方法包括财务分析法与要素分析法,现代主要采用模型分析法。无论是采用财务分析法、要素分析法,还是模型分析法,对被评价对象的信用数据收集都包括两方面:被评对象提供和信用评价机构独立收集。

国际上一些知名的信用评价机构采用的评价程序不完全相同,但评价的周期都较长,比如穆迪在收集了足够的评价信息后,组建评级委员会,从评价委员会的首次讨论开始到评价结果发布,大约需要60-90天时间。

国际上对企业信用等级一般采用等级符号来区分,三大信用评估机构所采用的符号不完全相同,但划分标准和等级数量相差不大,标准普尔和惠誉是20个等级,最高级都是AAA,最低级是D,穆迪是19个等级,最高级是Aaa,最低级是C。FICO模型对个人信用等级用信用分表示,取值范围为300-850分,680分以上通常会被认为是信用极好。

过去几年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出现了一些新兴企业利用大数据来重新定义信用评估方式。比如美国的Neo Finance公司利用申请人的工作历史和其在LinkedIn(一家面向商业客户的社交网络)上的人际关系来决定是否向他提供贷款。另一家名为Zest Fiance的公司是前谷歌首席信息官创办的,它利用顾客各方面的信用数据来做评价,包含成千上万的参数,比如借款方搬家的次数、他们在网页上使用大写字母的能力等,这些参数可能与借款方的信用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通过大数据手段可以发现一定的关联关系,因此也会对借款方的信用状况产生影响。

国内信用评价体系探索

我国的信用评价体系发展较晚,采用了第三方评级机构和公共征信体系并行发展的模式。从1987年我国第一家信用评级机构吉林省资信评估公司成立,到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认可了中诚信等9家评级公司具有企业债券评级的资格,此后我国的信用评价开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近些年来,在国内占据领先地位的评级机构主要有中诚信、联合资信、大公国际、新世纪、东方金诚国际和中债资信等。而2006年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成立,则标志着我国公共征信体系正式开始构建。

国内信用评级业在自主发展的同时,也与国际信用评价机构积极开展合作,比如惠誉持有联合资信49%的股权、穆迪与大公国际曾签署为期3年的技术合作协议等。国内信用评价机构充分借鉴了国外在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程序、信用等级等方面的经验,同时也在评价指标、评价模型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我国在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将企业评级要素分为企业素质、经营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履约情况和发展前景六个方面;中国信用行业标准技术委员会2009年编制的《企业信用评价标准》将企业信用评价过程分为外部环境、经营状况、管理状况、财务指标、公共信用记录和招投标信用记录五大部分。个人信用评价方面,目前国内主要使用的评价模型有:上海资信评估模型、深圳鹏远公司建立的“鹏元”模型和蚂蚁金服的芝麻信用评分模型。其中芝麻信用评分模型与美国的FICO模型类似,通过身份特质、履约能力、信用历史、人脉关系、行为偏好五个维度对个体信用进行分析。芝麻信用在评分的基础上扩展了信用贷、信用住、信用租车、出国免签等多种应用。

我国有些地方政府也对信用评价体系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荣成市制定了可量化的细化加减分项信用指标,针对自然人的信用评价指标分为商务领域、社会管理领域、司法领域、重点人群和加分信息5大类,针对法人的信用指标分为商务领域、社会管理领域、政务领域、司法领域和加分信息5大类。这些评价指标基本涵盖了信贷、合同信用、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缴费、司法诉讼、法律执行、社会公益、表彰奖励等各个方面。

其他城市大多采取了与第三方征信服务机构合作的方式开展信用评价工作。比如杭州市与芝麻信用合作,市民可通过芝麻信用查寻自己的公共信用记录;宿迁市与大公国际合作,成立了大公宿迁信用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沈阳市与辽宁中小企业信用服务有限公司合作,由其出具信用报告并评定信用级别等。

当前信用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信用评价体系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评价结果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主权评级容易受到政治因素的干预,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际三大评级机构频繁下调欧洲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导致欧债危机加剧,间接帮助美国度过危机。对社会主体的评价结果容易受到评价委员会人员构成的影响,评价委员会的业务能力、经验、主观好恶、品德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二是评价指标不全面。传统信用评价指标比较注重金融消费领域的指标,许多信用评价机构并未将公共管理领域和互联网数据纳入信用评价体系,即便纳入也只是少量指标,比如德国将地铁逃票作为个人征信的指标。三是运用范围较窄。传统信用评价主要运用于金融领域,比如银行贷款、发行证券、商业合作等,也有些信用评价产品会被用在招聘求职等方面。近年来在我国兴起的芝麻信用也是主要运用于提供小额贷款、免押金等领域,芝麻信用的出国免签是一大亮点。但是由于信用数据来源和评价机制的局限性,传统信用评价产品还无法广泛运用到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

基于大数据的公共信用评价体系设想

基于大数据的公共信用评价体系,就是要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评价”的信用评价体系,将尽可能多的与信用有关的数据纳入评价指标,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干预,将评价结果运用到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经济活动、公益慈善等各个领域。结合传统评价体系发展方向和大数据行业发展现状,采用基于大数据的信用评价模型实现信用评价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评价方法

大数据信用评价模型里既包含因果关系的参数,也包含关联关系的参数。因果关系的参数可采用矩阵模型等进行处理,但是不再对被评对象的任何行为作出假设,而是通过海量社会主体的历史数据(包括基本信用要素和违约等失信行为等)进行统计分析,对信用要素与违约等失信行为进行回归分析,确定回归函数,将这些函数关系作为预设条件输入大数据模型。关联关系的参数通过大数据手段进行挖掘分析,引入最优化算法等技术,找出这些参数与违约行为的关联关系。最后结合因果关系和关联关系的计算结果,得出最终信用评价结果。

评价指标

为实现多维度评价,基于大数据的公共信用评价指标需要随着社会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行补充,就目前的发展阶段而言,应包含但不限于如下数据:

金融数据:包括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品牌价值、信贷历史、已发债券情况、资金周转时间等;

交易数据:已签合同金额、合同履行情况、交易额、顾客反馈情况、售后服务满意度等;

政府数据: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调解、表彰奖励、慈善捐赠、社保缴纳等;

司法数据:司法审判记录、司法执行信息等;

公共事业数据:公共事业缴费及违约信息、公共交通逃票、强占或浪费公共资源等;

互联网数据:社交网络产生的数据、打车软件产生的数据、电商交易和评价数据、微博和网络评论、网络日志、新闻报道等。

这些数据都应该是各行各业在履职过程中产生的原始数据,既包括经济活动领域的数据,也包括公共管理、社会活动等过程产生的数据,因此评价结果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可运用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各领域。

评价程序和原则

基于大数据的公共信用评价是个不断采集数据、进行计算、 修订评价结果的螺旋形发展过程,使得评价结果的时效性更强。通过对海量社会主体违约的分析,可以找出违约发展轨迹,从一些细微的事件中找出风险因素,增强评价结果的预测性。

基于大数据进行信用评价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是去除数据垃圾。大量的原始数据价值较低,甚至有很多垃圾数据,做好数据的清洗比对,去除垃圾数据和冗余数据,提高数据质量,使数据变现才能进行利用。

二是建立数据“沙箱”。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信用评价模型和统一的信用数据处理平台,有数据采集方直接将采集的数据提交到平台,使用模型处理后输出结果,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提高安全性。

三是处理好因果性和关联性的关系。有些数据与社会主体的信用有因果关系,比如信贷历史、财务状况等。有些数据与社会主体的信用有关联关系,应加以区分对待。另外,从有些数据的关联性上入手,可以避免一些“误伤”现象,比如前几年在青岛市福州北路上有个红绿灯,在夏天的时候经常会被树叶挡住,有些平时很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在此误闯红灯,可以通过大量的交通违章数据发现这个现象,筛选出误闯的人群,降低对他们信用评价的影响。

四是做好评价后的跟踪。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快速处理大量数据,实现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局势快速分析和响应,及时完善评价模型和调整评价结果,提高信用评价的时效性。

信用等级

对企业和个人都采用信用分的方式表示等级,考虑到芝麻信用分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使社会主体对信用分和信用状况的对应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使公众有一致的用户体验,基于大数据的公共信用评价分取值范围与芝麻信用分的取值范围保持一致,为350-950分。为实现与国际信用评价机构的横向对比,可建立信用评价分与国际信用评价机构等级的对应关系,比如900-950分对应AAA级,860-899分对应AA+级等。

目前,全国性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形成,建立全国统一的公共信用评价体系还需要理顺相应的体制机制,因此有条件的城市可以先试先行。

一个城市要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公共信用评价体系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加强政务大数据中心建设,为信用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服务能力。二是进一步强化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以“一切数据皆为信用数据”的思维广泛采集社会主体的信用信息,加强与国家、其他城市、第三方征信机构、互联网公司、运营商之间的信息共享。三是推进基于大数据的信用评价模型研究。四是推进基于大数据的公共信用评价结果在联合惩戒、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以应用促进建设和研究。五是建立隐私数据保护机制,从制度、管理、技术等层面加强对信用信息的保护,防止隐私数据泄露对信息主体的损害和对公共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的阻碍。

公共数据中心 篇12

1.1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概念

(1)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是城市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公共活动的中心, 是城市居民公共活动最频繁、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场所。

(2)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是城市结构的核心地区和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城市公共建筑和第三产业的集中地, 集中体现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承担经济运作和管理职能。

(3)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是城市形象精华所在和区域性标志。一般通过各类公共建筑与广场、街道、绿地等要素有机结合, 充分反映历史与时代的要求, 形成富有独特风格的城市空间环境, 以满足居民使用和观赏的要求。

一般来讲,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泛指城市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中心, 是居民公共活动最频繁、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场所。

1.2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分类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类型, 按所服务的范围分, 有全市性、地区性、居住区和小区等多级中心;按性质分, 有政治活动、科技活动、文化活动、商业经济活动、纪念游览活动等多种功能的中心, 这个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扩展。

2 城市商业中心的概述

2.1 城市商业中心的概念

城市商业中心是各种商业活动集中的地方, 以商品零售为主体以及与它相配套的餐饮、旅宿、文化及娱乐服务。也可有金融、贸易及管理行业。商业中心内一般有大量商业和服务业的用房, 如百货大楼、购物中心、专卖商店、银行、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商业办公楼、旅馆、酒楼、剧院、歌舞厅、娱乐总会等。商业中心是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口经济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及社会生活最频繁集中的地方, 也是最能反映城市活力、城市文化、城市建筑风貌和城市特色的地方。

2.2 商业中心的空间形态

⑴带状中心—商业街⑵块状中心—商业区⑶立体式商业中心⑷混合式中心

2.3 新业态

大型超市, 购物中心、网上商业体系结构 (网上购物中心, 网上商业街等等) 等新商业业态的形式, 对传统商业空间和整体空间结构有很大的影响。

在我国的大城市还是以传统的商业街 (区) 为主, 目前还不能适用新业态。在一些中小城市建设了大型超市的原因。

3 步行街的概述

3.1 步行商业街 (区) 的发展

步行是人本身固有的最基本活动方式, 步行街是一种古老而广泛使用的交通方式, 也是一座城市或街区历史进程的产物、更新演变的积淀。其主要由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化、广场、小品等组合而成。古代许多城市步行街的形成, 并没有经过真正的规划, 也没有相应的理论研究, 它们是在最有利的地方, 由市民自己直接参与建设而形成的。所以这时期应当说是一种原始的、自然的步行街。中世纪因城市被当做一件艺术品看待, 由艺术家来决定其形式, 因此这时期步行街在空间效果和建筑形态上受到很大关注, 但同时也带有一些形式主义和理想主义, 如强调对称的几何形态等。工业革命后, 特别是在《雅典宪章》以后, 以柯布西耶为首的CIAM重视功能的“现代城市”理论相当长时间里影响了城市空间和步行街设计。这时期因城市街道难以满足大量交通车流, 为了对城市中心交通加强管理, 保护和促进中心区商业经济的发展, 在城市中采用封闭某些街道、不准机动车驶入或在步行街外两侧另辟平行的货运道路的方式来建设步行街, 在居住区则推行佩里的“邻里单位”理念, 重视步行空间体系, 并通过一系列手段确保步行空间系统的完整性。

70年代以来, 许多学者从多方面对此做了进一步研究, 如美国凯文·林奇1961年出版的《城市形象》提出了“人”对城市空间环境的认知与把握;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归纳了城市与中心商业区形态特征;丹麦杨·盖尔1971年出版的《交往与空间》提出了营造充满人情味的户外空间的有效途径;美国阿摩斯·拉普卜特1975年出版《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对人与环境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研究等。上述一系列研究表明这时期对步行街的研究和建设已由单一的解决功能而转向对更高层次上的人性复归和环境价值的重视, 并将步行街作为复兴和发展城市街区, 激发城市整体活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对步行街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滞后了, 但近年来, 随着国民经济和建设的迅猛发展, 我国借鉴了欧美国家的这些经验, 在部分大城市, 如上海兴建了外滩滨江步行街、浦东新世纪商城步行街、豫园商城步行街, 以及新近使用的全国最大、最长的南京东路步行街。

3.2 步行商业街的规划模式

(1) 考文垂模式 (2) 哈罗.魏林比模式 (3) 埃森.诺里奇模式 (4) 慕尼黑模式 (5) 莫斯科.加里宁大街和华沙中心商业街模式 (6) 波士顿商场模式

3.3 城市的步行系统

许多城市在布局形态上, 从商业干道发展到全封闭或半封闭的步行街、从自发形成的商业街坊发展到多功能的岛式步行商业街、从单一平面的商业购物环境发展到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立体化巨型商业综合体、从地面型步行区发展到第二层平面系统的步行天桥商业和地下商业街, 在商业服务内容与环境容量上, 出现了多种商业建筑类型和经营范围日趋灵活的购物中心、超级市场、专项商品街道、娱乐交通居住混合的综合体建筑等多种形式, 丰富了城市的空间。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发展, 要求城市设计反映一定的文化, 也给城市中心商业区环境塑造带来了新鲜血液。保护历史性建筑, 突出“场所感”和“可识别性”, 强调某种文化风貌特色等, 使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发展面临着一个令人振奋的前景。

3.4 商业步行街存在的问题

(1) 沿街商业经营项目单一, 商品布局格局不明确

(2) 环境艺术的综合整治

(3) 传统街区在大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处境尴尬, 在城市建设高潮中, 那些历尽沧桑, 独具特色的传统街区正在渐渐地瓦解冰消。

3.5 建议

(1) 改善步行街购物游憩环境

(2) 打造自己的特色, 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3) 新旧街区互动式整体开发, 保护传统街区

(4) 展现人文风情, 建立串联城市文化遗存和市民场景的步行网络

4 结论

城市中心的商业街区, 无论是功能, 还是群体空间和外部形象, 都是一座城市最重要的标志性街区, 是城市的橱窗, 城市个性风貌精华最集中体现的”荟萃点”。其主要特点可以归纳如下:

4.1 高度重视商业购物环境的文化特征的物质实体。

它表现了城市整套的“生存式样”, 也通过商业购物的活动方式和空间特征来满足这种”生存式样”.欧洲各国特别重视保护古城, 特别是传统形式的历史悠久的商业中心, 都是出于文化上的考虑.许多商店是用古老的仓库, 消防队驻地用房等改建的, 都保留了当年的物品, 目的在于创造一种历史文化情趣。

4.2 重视环境系统的整体效益

商业中心是城市环境中最生动的浓缩的小社会, 需要适应各类使用者的需求。这些商业街区都非常重视以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社会效益为主的整体效益。

经济效益是最直接的效益。环境效益则是多方面的, 它包括环境各要素的控制街区所形成的景观艺术形象、生活消费的舒适度、娱乐休息等综合活动的便利情况等。社会效益的内涵更丰富, 它包括文化、社会心理、民族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步行街和中心商业区通过格局、经营品种、名牌及老字号等情感性主题, 饰物和环境艺术的表现, 激发人们的生活热情和对所在城市的喜爱;通过某些象征主义, 历史主义, 隐喻的设计手法引起人们的联想和高尚的情感。

4.3 尽可能提供不同型式的步行交往活动空间。

提供多种多样的步行交往空间, 是设计者普遍注意的目标。无论是借鉴于古代广场的优秀范例, 还是取材于欧洲中世纪的充满人情味的小街小巷的特征, 为使用者创造一个令人留恋的空间形象, 是这些实例的共同特点.内聚型的广场、波特曼式的中庭空间、线性空间形态的街道、下沉式或上升式的变化等设计手法, 为使用者提供了富于个性的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

4.4 注重城市环境形态和历史传统符号的保存, 改造和创新。

步行商业街, 除了一部分新建者外, 绝大多数是在传统的历史悠久的商业街上改建的。改建者非常注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能够表现出古老商业街特征的各种元素的保护。一盏避灯、一幅避画、一个装饰物、招牌等都不是漫不经心地拆除、改掉, 而是精心地组织到新的环境之中。在城市建设的概念中“拆除等于现代化”的公式始终象阴影一样笼罩着我们, 许多标示着城市历史文化层次的构件不是被冠以“殖民主义”、“封建主义”被砸掉, 就是干脆简单地推倒了事.看看欧洲那些城市建设工作者, 如何精心地、不怕麻烦地保护一段有趣的墙体, 装饰物吧, 他们肯定不会不知道”现代化”是有怎样的含义的。

改建之中的创新, 包括传统构件所表现的符号特征, 在商业街区中都得到了较好的运用, 而这些成功之作都取决于设计者对传统商业街空间特征和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

4.5 把中心商业区与步行街的建设看成是创造城市个性风貌的重要途径。

对一座城市来说, 市中心是城市建筑文化精华的”荟萃点”。中心商业区是它的核心。由于商业区拥有最丰富的公共建筑类型, 所以最容易组合生动的建筑群体, 从而构成城市特色结构的最重要的构件。

4.6 突出中心商业街区的环境艺术特征

环境艺术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城市设计中, 环境艺术包括建筑单体以外的一切艺术处理和设计.把环境艺术作为一个“新”概念引和到城市设计领域, 即城市空间环境的艺术化设计, 为城市景观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实用性途径。

中心区商业街, 不仅仅是商业购物活动的场所, 同是又是一个综合性的游憩空间.从国外商业中心的发展演变中, 我们看到了一个观念的变化, 即从被动解决交通矛盾与城市商业萧条问题, 转向主动地创造以“人”为主导的, 一切为“人”服务的城市空间的过程.环境艺术塑造, 正是解决上述观念的最佳选择.在步行街上, 提供舒适的休憩设施 (如坐凳) ;精心地布置绿地和水面;铺设色彩材质讲究的地面;建立各种合宜尺度”人性化”设施 (如广告牌, 钟塔, 雕塑小品等) , 方便市民生活的各种街头小店商亭 (如书亭、花店、茶点小卖等) ;引进街头艺术活动 (如绘画, 雕塑作品的街头展、摄影展、街头文艺演出等) , 所有这一切, 都强调了”人”, 强调了生活气息, 突出反映人类精神创造总和的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上一篇:语文教师读书计划下一篇:气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