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中心

2024-08-18

城市公共中心(精选12篇)

城市公共中心 篇1

摘要:在城市当中商业中心公共空间在城市结构当中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在城市建设当中提供了互动交流、娱乐休闲及特色购物的空间。本文对于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布局的设计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是在对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 然后对当前我国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设计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最后从三个方面给出了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设计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设计,结构

在一个城市当中商业中心公共空间在城市的商业建设当中是较为重要的, 通常情况下这种公共空间都处于商业中心最为繁华的地方或者是集中的地方。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建设对与整个城市来说, 会对其城市文化、人民的满意度等造成重大的影响。所以对于城市商业中心的设计者来说, 合理的进行公共空间的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1 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分析

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属于城市开放空间当中一个较为特殊的部分, 在城市的商业建筑建设当中需要重点处理。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不仅能够向群众提供购物的职能, 同时其还能够成为群众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在当前来看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还向人们展示着一个城市当中的人文、城市面貌、人们的生活观念等。设计良好的商业中心公共空间能创造出一个具有过渡性的、娱乐性的、安全性、交往性强的区域, 能有效的吸引顾客的驻足和观赏, 这对于商业中心的发展来说也是有很大益处的。

2 当前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 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属于人们进行休闲、购物、娱乐等活动功能最为复合、集中的部分;另一方面, 我国的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过分的注重其商业价值, 在设计的时候没有充分的考虑到使用者的需求。那么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中的公共休闲设施匮乏

现代理念下的商业中心公共空间不仅需要有一定的空间区域, 同时还应该结合广场、自然景观等为人民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在该过程当中提高人们购物的环境质量。但从实际来看, 当前我国的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例如供人休息的座椅和场所是非常少的, 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其对于长期维护客户的重要性。而商家和设计者也是基于将顾客当作为游客进行公共空间设计的, 所以自然能够达成一致, 这就造成了当前我国商业中心公共休闲空间严重不足的现状。

2.2 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公共绿地面积不足

通常来说商业中心都位于城市当中比较繁华的地带, 在地理位置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正是由于商业中心多位于城市繁华区域所以土地的价格就相应的较高, 那么在设计的时候开发商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往往就会忽视绿化用地, 最后导致整个商业中心公共绿地面积不足、缺乏绿色和生机, 影响了人们在公共空间进行休憩的心情。

2.3 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严重功能单一的现象

有些城市在设计商业中心的公共空间时往往没有考虑到其多功能性的发挥, 随处可见的是大面积的、功能单一的广场、空旷的公园, 似乎像是一个封闭的物体一样直插到了商业中心当中, 这样的区域虽然位于商业中心当中, 但是却和整个商业中心格格不入, 也没有起到应该发挥的作用。

3 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设计改进措施

从上面的分析当中我们知道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是有非常强大的服务功能的, 而一个成功的公共空间设计要能够让身处其中的人有舒服、惬意的感觉, 要能够让人们在休闲的时候就能够激发其购物及消费的欲望。首先行人对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的需求在其设计当中应该是最先需要考虑的因素, 而人群的聚集度也是设计当中的主体。本文对于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的设计主要是以打造人性化的、高效率的公共空间为目的进行的。

3.1 商业中心街道广场的建设

商业中心的街道广场是公共空间当中的兴奋点, 也是商业街道当中的开阔部分, 面对当前商业中心当中街道广场逐渐退化和消失的现状, 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逐步的改善街道广场的建设。

(1) 设计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到休息设施的建设。商业中心街道广场当中的休息设施面向群众主要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有交流、观赏、休息、思考等。而在商业中心街道广场当中发挥这一基本功能的就是户外座椅, 当人们在商业中心购物或者是闲逛的时候当偶尔觉得累或者是需要和人进行交流的时候可以选择户外座椅进行休息。休息设施既可以是固定的座位、也可以是可移动的, 同时还可以是一些沿着边沿地带设计的休息区。另外商业中心街道广场当中的树墩和假石等都在无形当中为其提供了休息场所。

(2) 设计的过程要考虑到附属设施的建设。当前现代的商业中心街道广场的附属设施主要有雕塑、水景、景观花坛、书报亭等。这些附属设施的建设都会影响到整个商业街道的氛围和气息, 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吸引人们前来购物。所以所设计的内容和布局就需要要考虑到人们的视觉需求和心理需求。

(3) 设计过程要注意尽量减少消极界面的长度。在城市商业中心当中往往会有一些较为单调、刻板、严肃的用玻璃、石材、或其它材料堆砌的建筑外立面或内部装修。那么这些建筑内外界面和电影院、游乐场、商店等商业氛围最大的区别就是看着较为冷漠, 容易让人出现紧张不愉快的心情。所以在公共空间的设计过程当中应该尽量的减少这类建筑的界面长度。

3.2 商业中心公共空间城市特色的建设

在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当中的符号以及有些标志性的建筑都是一个城市特色的重要体现, 所以一个城市商业中心当中的符号必须要和周边的建筑协调存在, 设计上要和城市文化相呼应, 做为设计师应该对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个性和特点有充分的体会和认识, 能够将这些文化资源进行创新性的提炼, 进而创造出和城市相适应的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 使其也同样具备该城市的特色元素。

3.3 增加公共空间绿地面积

为了更好的为人们在公共空间进行休憩、娱乐等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 就需要适当的扩大公共绿地的面积, 那么解决的措施主要有两点:一是可以通过增加立体绿化和空中绿化, 用来扩大绿地面积;二是通过在绿化的重点位置进行布置和点缀, 注入绿色气息。这两种方法都是有效解决当前我国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绿化面积不足的问题, 并且二者可以结合起来使用。

3.4 加强公共空间复合性设计

社会发展到今天, 信息化已经成为了主旋律, 对于人们来说休闲娱乐和购物生活之间界限越来越模糊了, 二者之间的连续性也变现的越为明显了。公共空间只有将多种功能活动混合在一起, 才能够使城市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 人与人之间才会变得更为密切。所以在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设计的时候就应该把多种用途的设施考虑到其中, 将各种功能混合在一定的公共空间范围内 (购物、休闲、娱乐、商务等) , 让每一个处于公共空间的人只需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就能够完成多种公共活动。公共空间复合性的加强能够有效的吸引人群, 使空间活力不断加强。

4 总结

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对于城市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是城市公众较为关注的问题。本文所开展的研究对于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布局的设计和建设工作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同时还能够有效的促进城市的整体建设。做为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 在设计上不仅要体现城市风貌, 同时还要兼具人文精神, 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够为现代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孙晓.从消费者行为需求探讨现代商业空问布局, 山东建筑大学, 2011.

[2]张晓娜, 施明华.我国城市社区商业的空问布局模式探讨,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1) .

[3]齐延成.广场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连接”——以哈尔滨西客站地区和谐·中兴广场及休闲廊道设计方案为例[J].设计.2015 (1) .

[4]赵芮兴.对现代城市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探讨.学研探索.2015 (4) .

[5]杨靖, 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探究[J].新建筑, 2004 (2) .

城市公共中心 篇2

各乡镇党委、政府, 各园区党工委、管委会, 市委各部委办局, 市各委办局院行,市各群众团体和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提升城市社区服务管理水平, 根据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 市社区居委会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办发„ 2010‟ 27号、省 民政厅、省委组织部等十部门联合转发民政部等十部门 《关于 进一步做好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和 管理工作的意见》(苏民基„ 2005‟ 9号等文件精神,结合 我市实际, 现就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提出如下 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围绕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要求, 以为民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 增强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功能为核心, 以弘扬先进文化、促进基 层民主、发展社区服务管理、强化社区保障、丰富居民群众生 活,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坚持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 施, 确保用二年时间, 把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成为社区 管理的新阵地, 服务居民的新窗口, 和谐社会的新载体, 力争 打造一批全国、全省和谐示范社区。

二、功能定位与建设标准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是社区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活动 的主要阵地,是为居民群众提供文化、卫生、教育、娱乐等公 益性服务的重要平台, 是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 工作。为此, 我市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要具备 “六室三站二 栏一校一厅一场所” ,建成集“两委、养老、健身、娱乐、医 疗、阅读、培训” 等功能于一体, 有统一的标识、统一的外观、统一的功能, 建筑面积不低于 450平方米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 中心。具体设置可参照下列标准: 六室

1.社区工作办公室

(1实行一站式办公, 建筑面积不少于 40平方米, 按其 职责分工相应分配使用, 有一套办公设施, 包括办公桌椅、电 话、文件资料柜等;(2 有齐全的台帐资料, 包括 《基层党组织工作记录簿》、《社区居委会工作记录薄》、《民主理财、居务公开记事簿》 以 及规定需要登记的台帐资料,管理规范;(3有醒目的标牌,包括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公共服 务站牌子。2.警务室

有 1名社区民警 2名专职保安驻警务室办公, 有必要的办 公设施,建筑面积不少于 20平方米。

3.多功能活动室

(1多功能活动室是社区干部、党员、社工、居民代表 等召开会议、开展远程教育等活动的地方。挂牌的内容为:党 员活动室、居民代表会议室、法制学校、居民学校、家长学校、人口学校、党校分校等。内设有线电视接口、互联网宽带接口, 有一套远程教育设备, 有满足活动需要的桌椅等, 并达到 “六 防”要求(防盗、防潮、防震、防尘、防雨、防雷。建筑面 积不少于 100平方米。

(2 有不少于 50种的电教片和音响制品, 确保社区开展 常态化的健康卫生、普法宣传和思想教育。

(3有活动和培训计划,有档案记载。4.图书阅览室

(1建筑面积不少于 20平方米;

(2有不少于 1000种 2000册涵盖政治、历史、法律、经济、文学、医药卫生等方面内容的图书,有 10种以上的报 刊杂志,有标准的书柜;(3有图书管理员和图书借阅制度,各社区图书阅览室 与市图书馆联动,方便居民借阅。

5.矛盾纠纷调解室(兼做小会议室、精神慰藉室 有一套会议桌椅,建筑面积不少于 20平方米。6.资料档案室

有二个档案柜,建筑面积不少于 10平方米。三站

1.综治法治工作站

(1融综治、法治、调解等职能为一体,实行一站式办 公,建筑面积不少于 20平方米;(2有独立的矛盾纠纷调解室;(3综治法治工作站有一名社区居委会负责同志专抓综 治、法治工作, 配备不少于 2名的专业社工负责社区矛盾纠纷 排查调处、特殊人群教育管控等日常工作;(4有醒目的标牌,有必备的办公设施,有齐全的台帐 资料。2.居家养老服务站

有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 服务必需的设施和人员,其中用于日托的建筑面积不少于 40平方米。

3.卫生服务站

卫生服务站要配备专职的医护人员、常用药品和基本的医 疗设备, 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计生服务, 建筑面积不少于 120平方米。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条件不具备的,可在社区便捷 地段设置卫生服务站。

两栏

党务、居务等公开栏和宣传栏, 两栏原则上设置在建筑用 房之外,不少于 12平方米。

一学校(居民学校,可兼做多功能活动室 一厅(服务大厅

在街道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内设服务大厅, 服务内容为:党 员先锋服务、平安秩序服务、环境卫生服务、劳动保障服务、帮扶救助服务(居家养老、扶残助残、社会组织、卫生计生 服务、科教文体服务、家政服务等窗口, 并配备齐全的服务设 施,建筑面积不少于 50平方米。街道以下的社区设服务代理 处,方便社区居民。

一场所(健身娱乐场所

(1有一个健身室,配有一定的健身器材,建筑面积不 少于 20平方米;(2有一个乒乓球室,建筑面积不少于 20平方米;(3有一个棋牌室,配有桌椅、棋牌等娱乐设施,建筑 面积不少于 20平方米;(4有一个室外活动场地,配有多种健身设备。

三、职能区分与工作原则

建设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是一项系统工程、惠民工程, 需要各级党组织、各有关部门、各社会组织共同参与, 形成工 作合力。在具体工作中, 由市社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牵头, 各 有关乡镇(园区 党委政府强势推进, 各社区居委会党组织具 体

实施, 各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积极配合, 指导和帮助社 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应坚持三项

原则:一是高标准规划、高要求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效能运 作的原则。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新建小区在规划 设计时,应按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的标准和要求同步落实社区办 公、服务用房。已建新小区,按规划设计要求移交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凡面积不足的,要通过调剂、租赁至少达到 450平方米。原有老小区,如有条件的必须新建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新建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办公、服务用房至少达到 450平方 米;如无条件新建的,采用改造、调剂、租赁等办法确保社区 公共服务中心办公、服务用房。三是突出公共服务功能原则,合理划分功能区域。

四、资金筹措与时间部署 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所需经费通过“镇(园区)主体、市补助、社会捐助”等渠道筹措。市财政原则上对新建的社区 公共服务中心每个补助 8 万元,对改造、租赁的每个补助 5 万元。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从 3 月份开始到 2012 年 12 月份结束,2011 年至少完成 80%的建设任务,2012 年全面 达标。2011 年 4 月份前,有关镇(园区)要搞好规划设计工 作,并积极筹措建设资金,搞好工程招投标。2011 年 5 月份 起,全面组织实施。2011 年和 2012 年年底前,市社区建设协 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分别对有关建设任务 进行验收。对验收合格的,市财政承担部分一次性拨给,对验 收不合格的,不再享受市财政补助,并限期整改到位。6

五、工作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社 区服务中心建设作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的先导 工程,提上议事日程,有关镇(园区)要成立城市社区公共服 务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任组长,要靠前组织,靠前 指导,确保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2.提高工作标准,确保工程质量。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中心 建设必须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服务平台,要严格执行招投标、质量监理、工程验收等制度,确保全市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建设 成为“精品工程”“廉政工程”“惠民工程”、、。3.加强制度建设,有效发挥作用。有关镇(开发区)、各 有关部门要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指导建立完 善城市社区服务中心的管理制度以及使用、安全等方面的规

中外城市公园与城市公共空间 篇3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日益觉醒,人们对城市景观及生活空间品质的需求日益增加,人们不仅追求舒适的小家园,也迫切需要城市艺术化、文化的大环境。现代城市公园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和内容,可以说当今世界几乎不存在没有公园的城市。

城市公园定义

公园是随着近现代城市日趋发展及社会生活需求而产生的,并且逐步成熟起来的。城市公园给城市居民提供休息以及活动的场所,也为人们了解社会认识自然和享受现代生活带来了方便。在《城市公园设计规范》一书的解释中说到城市公园的定义为:公园是供公共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公共绿地。

国外城市公园设计理念和特点

19世纪国外许多城市明显的表现特征为集中且密集。以纽约中央公园为例,作为纯粹意义上的美国第一个景观设计作品——纽约中央公园,处于纽约最繁华的曼哈顿区,面积达340 公顷。因纽约的网络状街道布局单调而且缺乏美感,城市环境与城市经济的高速运转使生活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针对纽约的城市背景,他们提出中央公园应该是一个令人精神得到愉悦放松的设计理念,在田园牧歌似的草地上有风景如画的灌木丛以及高低起伏的山丘,游人在平静如水的湖面周围环绕着,生活压力得到放松。纽约中央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借鉴了英国公园的设计理念,整体设计特点以自然生态、以人为本。中央公园内部有连绵不断、变化多姿的丘峦,即方便也很自然生态,园内曲径幽深的林荫小路引导游客通向城市的四面八方,既增加了园内私密空间,也可将人群得到有效的疏散。中央公园的兴建带动了当时尚属郊区的周边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使普通市民有了一个娱乐休闲的去处,使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使不同阶级的游人能来到此地得到大自然的洗礼。

与纽约中央公园一样具有深远影响,且有着曼哈顿财富之一之称的佩利公园,是最小的城市公园,位于纽约曼哈顿市中心,虽然占地面积小,却非常吸引游人。如图1所示,公园临街而建,人们可以很方便从繁华的街区进入和外界完全不同的空间,佩利公园的临街入口组织了几级台阶,使公园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公共空间,并具有了一定导向性。园内尽头有水幕墙,夏天“哗哗”作响的流水声,给人以视觉听觉的享受,即隔离了室外的宣泄,又保证了公园的私密性。佩利公园的空间魅力在于它的从容和悠静的氛围,以人的精神享受为本,这样的特质在繁忙的城市中给人以别样享受。西方的公园通过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使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得到最佳享受。

国内城市公园设计理念和特点

近代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在我国开设了租借,殖民者为了满足自己游憩活动的需求,在上海公共租界建造了最早的一个“公花园”(现黄浦公园),可见“公园”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到了近现代,我国公园的质量和数量有所提高,在公园设计理念上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公园的设计方法。

2005年建成开放的西安大唐芙蓉园,它所追求的既是一种中国城市自身人文特色设计理念。公园是中国第一个以唐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主题公园,运用建筑布局等形式以表现天人感应和皇权至尊,园内主从有序,层次分明,并且运用了园林设计中的对景借景框景等手法使园内景观层次丰富,使传统的园林景观与现代元素配合并相得益彰,二者相互协调。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人的行为心理对于游览场所的认同感,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才会对游人更加有吸引力,使游客集聚停留,大唐芙蓉园中紫云楼南北广场是集中举行盛大演出之地,广场有各式的民族文化传统表演以吸引游客的参与,广场与湖面相结合,再配以现代多媒体技术和影视技术的应用,结合声、光、电和现代影视歌舞等高科技,使园林中构成了一个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广场体系,不仅如此,园内通过不同的传统元素映衬下配以现代景观营造下,达到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新境界,使现代园林追求物境、意境、情境为一体的同时,构成城市空间文化统一体,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使人们得到物质精神的双重享受,因此以人的精神享受为首要的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国内公园的设计新发展。

城市公园与城市公共空间

1.人性化的发展

“以人为本”是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核心思想。一个现代化文明的城市,应该创造多样化、人性化的公共空间,使空间为各阶层所使用和享受。城市公园在表现其本质功能的同时具有物理功能和精神功能,在某种程度上,精神功能的意义更大。这就要求城市公园设计必须遵循以人为核心的原则,重视研究人们的行为规律和需求爱好,创造高质量、多功能、富有特色的城市公园环境,使人获得亲切、有趣、舒适、自由、愉悦、安全的体验和感受。中央公园注重设计细节,然后让人们体会到不同空间人性化体验以及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受,例如园内对于步道复杂容易迷路的问题设计了街灯柱导引系统,而且在每个灯柱上都标有数字,根据这个数字的头两位就可以知道最近的街道方向,而大唐芙蓉园更是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空间结构,使人的精神层面得到极大满足,因此城市公园的人性化设计对构建现代化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城市设计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提高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从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融合。城市公园的快速发展正是满足了这点,只有为人考虑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方可谓之成功的设计,也只有达到人性化的同时,才能起到教育、升华社会道德的作用,而只有如此的空间环境对现代城市进程的发展才能起到推动作用。

2.多元文化的发展

一个城市如果只注重经济开发,忽视城市公园绿地的保留、文化的发展到头来只能是拔苗助长,从而加速城市的衰退。城市公园的发展不仅能美化环境,还是提供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更是能引导民众接受多样文化生活方式的场所。城市公园作为各个阶层、不同人种、不同地位人的聚会场所,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形式,它见证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历程,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市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的变迁和社会更替的影子。因此在城市公园设计时,为了使城市空间更加活跃加入了多元文化的设计理念。纽约是全美文化活动最活跃的地方,文化、信仰以及生活方式多元混合,无论在周末还是节假日中央公园的广场都会举行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也会有民众在草坪上载歌载舞,周围传统样式的马车穿梭其中,充分体现了纽约多民族、多元文化的普通生活。在国内公园中也同样展现了多元文化的设计体验,大唐芙蓉园的水秀区是园中的科技性、艺术性、娱乐性、文化性为一体的现代项目,在仿古建筑的映衬下配以现代科技使游人享受到古今多元文化的情景交融。每个城市具有不同的性格,它都是“生长”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并且由于自身历史、性质、文化的不同,再设计中不能千篇一律,将每个城市从古至今特有的自然、经济、人文、历史、地形和本土文化作为创作源泉。中外城市公园的设计正是运用了城市各自的独有特色,将各自城市独有物质以及多元的文化特色融入到城市公园设计的构成元素中,形成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人文主题,才能使城市公共空间不会形成“千城一面”,而是独具特色,这样的理念对未来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结语

当城市环境高速发展和大规模建设使城市表面完整性遭受破坏,环境日趋恶化时,通过城市公园的不断更新新设计元素和重构公共空间环境,才能持续改善城市空间的社会和环境状态,并达到一个新的空间平衡,这种状态使得城市空间更加亲和、更加具有新引力且更加持久性,从而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城市公共中心 篇4

1.1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概念

(1)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是城市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公共活动的中心, 是城市居民公共活动最频繁、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场所。

(2)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是城市结构的核心地区和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城市公共建筑和第三产业的集中地, 集中体现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承担经济运作和管理职能。

(3)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是城市形象精华所在和区域性标志。一般通过各类公共建筑与广场、街道、绿地等要素有机结合, 充分反映历史与时代的要求, 形成富有独特风格的城市空间环境, 以满足居民使用和观赏的要求。

一般来讲,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泛指城市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中心, 是居民公共活动最频繁、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场所。

1.2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分类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类型, 按所服务的范围分, 有全市性、地区性、居住区和小区等多级中心;按性质分, 有政治活动、科技活动、文化活动、商业经济活动、纪念游览活动等多种功能的中心, 这个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扩展。

2 城市商业中心的概述

2.1 城市商业中心的概念

城市商业中心是各种商业活动集中的地方, 以商品零售为主体以及与它相配套的餐饮、旅宿、文化及娱乐服务。也可有金融、贸易及管理行业。商业中心内一般有大量商业和服务业的用房, 如百货大楼、购物中心、专卖商店、银行、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商业办公楼、旅馆、酒楼、剧院、歌舞厅、娱乐总会等。商业中心是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口经济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及社会生活最频繁集中的地方, 也是最能反映城市活力、城市文化、城市建筑风貌和城市特色的地方。

2.2 商业中心的空间形态

⑴带状中心—商业街⑵块状中心—商业区⑶立体式商业中心⑷混合式中心

2.3 新业态

大型超市, 购物中心、网上商业体系结构 (网上购物中心, 网上商业街等等) 等新商业业态的形式, 对传统商业空间和整体空间结构有很大的影响。

在我国的大城市还是以传统的商业街 (区) 为主, 目前还不能适用新业态。在一些中小城市建设了大型超市的原因。

3 步行街的概述

3.1 步行商业街 (区) 的发展

步行是人本身固有的最基本活动方式, 步行街是一种古老而广泛使用的交通方式, 也是一座城市或街区历史进程的产物、更新演变的积淀。其主要由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化、广场、小品等组合而成。古代许多城市步行街的形成, 并没有经过真正的规划, 也没有相应的理论研究, 它们是在最有利的地方, 由市民自己直接参与建设而形成的。所以这时期应当说是一种原始的、自然的步行街。中世纪因城市被当做一件艺术品看待, 由艺术家来决定其形式, 因此这时期步行街在空间效果和建筑形态上受到很大关注, 但同时也带有一些形式主义和理想主义, 如强调对称的几何形态等。工业革命后, 特别是在《雅典宪章》以后, 以柯布西耶为首的CIAM重视功能的“现代城市”理论相当长时间里影响了城市空间和步行街设计。这时期因城市街道难以满足大量交通车流, 为了对城市中心交通加强管理, 保护和促进中心区商业经济的发展, 在城市中采用封闭某些街道、不准机动车驶入或在步行街外两侧另辟平行的货运道路的方式来建设步行街, 在居住区则推行佩里的“邻里单位”理念, 重视步行空间体系, 并通过一系列手段确保步行空间系统的完整性。

70年代以来, 许多学者从多方面对此做了进一步研究, 如美国凯文·林奇1961年出版的《城市形象》提出了“人”对城市空间环境的认知与把握;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归纳了城市与中心商业区形态特征;丹麦杨·盖尔1971年出版的《交往与空间》提出了营造充满人情味的户外空间的有效途径;美国阿摩斯·拉普卜特1975年出版《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对人与环境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研究等。上述一系列研究表明这时期对步行街的研究和建设已由单一的解决功能而转向对更高层次上的人性复归和环境价值的重视, 并将步行街作为复兴和发展城市街区, 激发城市整体活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对步行街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滞后了, 但近年来, 随着国民经济和建设的迅猛发展, 我国借鉴了欧美国家的这些经验, 在部分大城市, 如上海兴建了外滩滨江步行街、浦东新世纪商城步行街、豫园商城步行街, 以及新近使用的全国最大、最长的南京东路步行街。

3.2 步行商业街的规划模式

(1) 考文垂模式 (2) 哈罗.魏林比模式 (3) 埃森.诺里奇模式 (4) 慕尼黑模式 (5) 莫斯科.加里宁大街和华沙中心商业街模式 (6) 波士顿商场模式

3.3 城市的步行系统

许多城市在布局形态上, 从商业干道发展到全封闭或半封闭的步行街、从自发形成的商业街坊发展到多功能的岛式步行商业街、从单一平面的商业购物环境发展到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立体化巨型商业综合体、从地面型步行区发展到第二层平面系统的步行天桥商业和地下商业街, 在商业服务内容与环境容量上, 出现了多种商业建筑类型和经营范围日趋灵活的购物中心、超级市场、专项商品街道、娱乐交通居住混合的综合体建筑等多种形式, 丰富了城市的空间。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发展, 要求城市设计反映一定的文化, 也给城市中心商业区环境塑造带来了新鲜血液。保护历史性建筑, 突出“场所感”和“可识别性”, 强调某种文化风貌特色等, 使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发展面临着一个令人振奋的前景。

3.4 商业步行街存在的问题

(1) 沿街商业经营项目单一, 商品布局格局不明确

(2) 环境艺术的综合整治

(3) 传统街区在大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处境尴尬, 在城市建设高潮中, 那些历尽沧桑, 独具特色的传统街区正在渐渐地瓦解冰消。

3.5 建议

(1) 改善步行街购物游憩环境

(2) 打造自己的特色, 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3) 新旧街区互动式整体开发, 保护传统街区

(4) 展现人文风情, 建立串联城市文化遗存和市民场景的步行网络

4 结论

城市中心的商业街区, 无论是功能, 还是群体空间和外部形象, 都是一座城市最重要的标志性街区, 是城市的橱窗, 城市个性风貌精华最集中体现的”荟萃点”。其主要特点可以归纳如下:

4.1 高度重视商业购物环境的文化特征的物质实体。

它表现了城市整套的“生存式样”, 也通过商业购物的活动方式和空间特征来满足这种”生存式样”.欧洲各国特别重视保护古城, 特别是传统形式的历史悠久的商业中心, 都是出于文化上的考虑.许多商店是用古老的仓库, 消防队驻地用房等改建的, 都保留了当年的物品, 目的在于创造一种历史文化情趣。

4.2 重视环境系统的整体效益

商业中心是城市环境中最生动的浓缩的小社会, 需要适应各类使用者的需求。这些商业街区都非常重视以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社会效益为主的整体效益。

经济效益是最直接的效益。环境效益则是多方面的, 它包括环境各要素的控制街区所形成的景观艺术形象、生活消费的舒适度、娱乐休息等综合活动的便利情况等。社会效益的内涵更丰富, 它包括文化、社会心理、民族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步行街和中心商业区通过格局、经营品种、名牌及老字号等情感性主题, 饰物和环境艺术的表现, 激发人们的生活热情和对所在城市的喜爱;通过某些象征主义, 历史主义, 隐喻的设计手法引起人们的联想和高尚的情感。

4.3 尽可能提供不同型式的步行交往活动空间。

提供多种多样的步行交往空间, 是设计者普遍注意的目标。无论是借鉴于古代广场的优秀范例, 还是取材于欧洲中世纪的充满人情味的小街小巷的特征, 为使用者创造一个令人留恋的空间形象, 是这些实例的共同特点.内聚型的广场、波特曼式的中庭空间、线性空间形态的街道、下沉式或上升式的变化等设计手法, 为使用者提供了富于个性的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

4.4 注重城市环境形态和历史传统符号的保存, 改造和创新。

步行商业街, 除了一部分新建者外, 绝大多数是在传统的历史悠久的商业街上改建的。改建者非常注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能够表现出古老商业街特征的各种元素的保护。一盏避灯、一幅避画、一个装饰物、招牌等都不是漫不经心地拆除、改掉, 而是精心地组织到新的环境之中。在城市建设的概念中“拆除等于现代化”的公式始终象阴影一样笼罩着我们, 许多标示着城市历史文化层次的构件不是被冠以“殖民主义”、“封建主义”被砸掉, 就是干脆简单地推倒了事.看看欧洲那些城市建设工作者, 如何精心地、不怕麻烦地保护一段有趣的墙体, 装饰物吧, 他们肯定不会不知道”现代化”是有怎样的含义的。

改建之中的创新, 包括传统构件所表现的符号特征, 在商业街区中都得到了较好的运用, 而这些成功之作都取决于设计者对传统商业街空间特征和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

4.5 把中心商业区与步行街的建设看成是创造城市个性风貌的重要途径。

对一座城市来说, 市中心是城市建筑文化精华的”荟萃点”。中心商业区是它的核心。由于商业区拥有最丰富的公共建筑类型, 所以最容易组合生动的建筑群体, 从而构成城市特色结构的最重要的构件。

4.6 突出中心商业街区的环境艺术特征

环境艺术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城市设计中, 环境艺术包括建筑单体以外的一切艺术处理和设计.把环境艺术作为一个“新”概念引和到城市设计领域, 即城市空间环境的艺术化设计, 为城市景观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实用性途径。

中心区商业街, 不仅仅是商业购物活动的场所, 同是又是一个综合性的游憩空间.从国外商业中心的发展演变中, 我们看到了一个观念的变化, 即从被动解决交通矛盾与城市商业萧条问题, 转向主动地创造以“人”为主导的, 一切为“人”服务的城市空间的过程.环境艺术塑造, 正是解决上述观念的最佳选择.在步行街上, 提供舒适的休憩设施 (如坐凳) ;精心地布置绿地和水面;铺设色彩材质讲究的地面;建立各种合宜尺度”人性化”设施 (如广告牌, 钟塔, 雕塑小品等) , 方便市民生活的各种街头小店商亭 (如书亭、花店、茶点小卖等) ;引进街头艺术活动 (如绘画, 雕塑作品的街头展、摄影展、街头文艺演出等) , 所有这一切, 都强调了”人”, 强调了生活气息, 突出反映人类精神创造总和的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城市公共中心 篇5

第五部分

其 他 制 度

公共教学服务中心印发 [内部使用]

工作手册 第五部分:其他制度

中心民主议事制度

为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增强中心工作人员主人翁意识,体现民主参与和群众监督意识,增加中心各项工作开展的透明度,凝聚中心的合力和战斗力,根据中心工作业务性质,特制定公共教学服务中心民主议事制度。

一、为鼓励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参与中心各项工作的开展,中心成立民主议事小组,小组成员一般为5-7人(单数)。小组成员中除中心负责人和办公室主任外,其他人员采取民主推选的方法产生,每年对人员调整1次。

二、民主议事小组人员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1)为人正直,待人接物较客观、公正

(2)能自觉维护中心的荣誉,具有较强的大局意识和主人翁意识(3)工作1年及以上,熟悉本单位工作业务性质和流程(4)善于团结同志,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并能积极反映民生

三、民主议事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参与中心主要工作计划的制订、落实与督查等工作,如对教学设备及耗材的招标前期准备工作、大型设备检修工作、各类技术改进工作、出勤考核与岗位考核、内部岗位设置与人员调整、管理制度建立与完善等工作进行集体商议,并提出相应的民主意见。

四、建立中心工作通报制,利用每月一次的工作例会,向全体人员进行通报由中心或民主议事小组形成的各类工作安排及拟处理意见,力求在最大范围内,充分征求全体工作人员的意见,由中心进行集中并形成最终实施意见。

五、建立中心工作沟通制,鼓励所有工作人员通过各种途径与中心负责人、办公室主任,以及民主议事小组成员进行工作沟通。

六、中心负责人应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工作中应通过各种方式,不定期与中心工作人员进行沟通谈话,每人每学期不少于2次,了解和掌握工作中存在的实际疑难问题,以及一线工作人员工作和生活状况,体现人文关怀,关注职工利益。

二○一三年四月修订 二○一一年八月制订

公共教学服务中心印发 [内部使用]

工作手册 第五部分:其他制度

中心“三重一大”制度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1)为了落实“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公共教学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议事决策机制,强化内部的监督制约机制,贯彻民主集中制,特制订本规定。

(2)本规定所称的“三重一大”制度,是指中央纪委十六届二次全会提出的关于“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做出决定”的制度。

二、中心“三重一大”事项

(1)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工作要求的实施意见;(2)中心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

(3)事关全局的教学基础保障条件建设及技术改革方案;(4)中心内部规章制度的制订、修改和终止;

(5)年度财务预算、决算,大额度专项经费的申报与调整;(6)中心人事变更、考核评优、人员违规处理等;

(7)利用国家提供的设备修购专项资金进行的重大专项建设;(8)单项支出在50万元及以上的大宗物资和耗材的采购;(9)其他需要集体决策的重大工作、活动和事项。

三、集体决策的主体

(1)集体决策的主体:中心民主议事小组。(2)集体决策的辅体:中心全体工作人员

四、集体决策程序

(1)凡属于“三重一大”范围中的事项,一律实行“两上两下”的做法,由中心办公室在进行充分调查和民意测验的基础上提出初步方案,然后由中心负责人召集中心民主议事小组进行集体商议。必要时,可召开中心全体工作人员会议进行集体讨论。最后,由中心负责人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形成决定。

(2)集体商议和领导决策过程中,要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坚持“少数服从多数、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允许保留意见,对于少数不同意见应认真考虑,坚持“求大同、存小议”。

公共教学服务中心印发 [内部使用]

工作手册 第五部分:其他制度(3)在讨论决定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时,应充分征求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的意见。

四、管理与监督

(1)定期组织中心工作人员认真学习“三重一大”事项执行规章制度,并在“三重一大”事项实施的过程中,随时接受学校各级管理部门及中心工作人员的全程监督。

(2)经集体决策的重大问题,应严格按照会议决策组织实施,并及时向上级管理部门汇报执行情况。执行过程中如具体内容有较大修改,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沟通和汇报,并向中心全体工作人员进行解释和通报。

五、责任追究

凡属下列情况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严重不良影响的,根据其事实、性质及情节,依法依纪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不履行“三重一大”制度决策程序,不执行或擅自改变集体决定的;未经集体讨论决定而个人决策、事后又不通报的;未向决策集体提供真实情况而造成错误决定的;执行决策后发现可能造成损失,能够挽回而不采取措施纠正的;其他违反本实施办法而造成失误的。

二○一三年四月制订

公共教学服务中心印发 [内部使用]

工作手册 第五部分:其他制度

中心政务公开实施办法

根据《中国矿业大学关于实行校务公开制度的意见》和《中国矿业大学校务公开实施办法》的有关精神,为推进本单位政务公开工作,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政务公开原则

政务公开必须坚持“依法公开、客观公正、内外有别、注重实效、方便监督”的原则。

二、政务公开内容

(一)对外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心服务范围、服务承诺、服务流程、联系方式、投诉途径;各项规章制度、教学设备技术参数及设备使用指南等。

(二)对内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校发展规划与改革方案、中心管理规章制度、年度工作计划及总结、中心重大项目实施进展、大宗设备采购与招标、中心经费预决算及经费使用情况、年终考核与职称评审、岗位聘任与人事变动、职工培训与交流情况,以及各类评优评先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等。

三、政务公开形式

根据公开的内容不同,采取的不同的形式。

(一)对外公开:中心网站、工作手册、宣传材料、各类沟通会和座谈会等。

(二)对内公开:民主议事会议、工作例会、其他工作活动等。

四、公开注意事项

实行政务公开,要坚持公开原则的确定性与公开步骤的渐进性相结合,公开内容的真实性与公开形式的多样性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政务公开制度,规范政务公开程序,及时总结,并自觉接受纪委和直属业务党总支的检查,确保政务公开健康有序地进行。

二○一三年四月制订

公共教学服务中心印发 [内部使用]

工作手册 第五部分:其他制度

公共教学服务中心廉政建设制度

第一条 为加强中心廉政建设,杜绝违法违纪行为,保持单位职工队伍的清正廉洁,根据国家和学校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定期组织全体员工认真学习和领会《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的精神和要求,将单位的廉政建设与中心业务工作有机联系起来,坚持以工作为依托,教育每位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深入领会和学习、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和践行、在工作中严格自查和自律。

第三条 关注重点岗位、重要环节,不断根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或存在的隐患,及时查找廉政风险点,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工作行为,严格工作程序。

第四条 严格按照学校的物资采购、设备招投标规章制度执行设备采购计划,严禁在招投标和日常设备采购中徇私舞弊,或接受他人贿赂。严禁利用职权“索、拿、卡、要”,不得擅自接受设备供应商的宴请和高档娱乐消费活动,也不得以任何名义接受礼金、信用卡等各种贵重物品。

第五条 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反对搞铺张浪费,严格控制中心的招待费用。第六条 中心各项事务要公开。全局性的工作,如年度计划、年度工作安排、经费开支、评选先进职工、奖惩等重大问题,应广泛征求意见,领导集体讨论决定,必要时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讨论决定问题时,涉及的有关人员应该自觉回避。

第七条 加强对中心代管设备的资产管理工作,所有设备的采购及使用由中心办公室进行统筹安排和协调管理;所有设备使用和更换严格遵守登记领用制度,保证各类设备的安全;办公室及时公布各类设备的使用情况,接受广大职工监督;严禁在工作中弄虚作假,偷换或挪用单位设备,一经发现,将报请学校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二○一三年四月修订 二○一一年八月制订

公共教学服务中心印发 [内部使用]

工作手册 第五部分:其他制度

中心关于“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执行中矿委[2013]1号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的精神和要求,切实转变和改进工作作风,积极做好公共教学服务工作,现结合中心工作业务性质,提出如下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的具体实施意见。

一、全体中心工作人员应结合本职工作,认真学习和领会学校相关文件精神,不断强化岗位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从自身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从点滴做起,全方位提高自身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二、中心负责人应坚持深入调查研究。负责人要对部门整体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调研,熟悉和了解本部门工作业务性质、存在的主要问题,主动思考本部门近期工作计划和长远发展规划,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中心负责人应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工作中应通过各种方式,不定期与中心工作人员进行沟通谈话,每人每学期不少于2次,了解和掌握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及一线工作人员工作和生活状况,体现人文关怀,关注职工利益。

四、建立中心工作人员出勤到岗情况互查机制。中心所有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中心制订的出勤考核管理规定。为保证执行力,由中心办公室对一线工作人员出勤和在岗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一线工作人员可对中心办公室人员出勤和在岗情况进行监督。

五、建立中心工作人员在岗履职情况检查机制。要求中心办公室工作人员(含中心负责人)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深入到一线工作人员中去,为一线排忧解难。具体按照中心制订的《公共教学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岗履职情况定期检查制度》执行。六、一线工作人员,应端正工作态度,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在保持个人联络畅通的情况下,经常到其分管教室进行巡检,并坚持亲自到现场处理教学设备故障,坚决杜绝“只说不做”或“说多做少”的不良工作作风出现。

七、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坚持以教师为本的原则,积极转变工作态度,做到“四要四不”。四要:“要及时接听电话”“要耐心细致解释”“要妥善解决问题”“要及时转达意见”;四不:“不说牢骚话、不讲大空话、不给脸色看、不做无为事”。

八、为增加广大师生对中心工作的了解,中心在遵循学校相关管理规定的基础上,分别通过中心网站、教室电脑、教学楼公告栏,及时发布教学服务信息,公开工作内容和服务流程,明确投诉方式和渠道,实现教学服务工作的透明化、信息化、快捷化、人性化。

九、根据单位工作特点和业务性质,建立中心内部定期工作例会制,一月一次,一般安排在每月初的第一周(尽量安排在周三下午)。除此以外,要严格控制其他时间内部会议的召开,常规工作安排与布置通过每月一次的工作例会解决,其他尽量通过网站、邮件、电话公共教学服务中心印发 [内部使用]

工作手册 第五部分:其他制度 等形式传达或通报,特殊情况下按照学校的要求组织和安排。

本实施意见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希望中心全体工作人员严格对照执行,并互相监督。

二○一三年四月制订

公共教学服务中心印发 [内部使用]

工作手册 第五部分:其他制度

中心内部网站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一)为加强公共教学服务中心内部网站规范化管理,发挥网络的独特效应,实现信息资源交流与共享,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依据《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暂行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以及学校制定的相关规章条例,特制定本办法。

(二)网站建设及管理工作应贯彻“健康、丰富、特色、及时”的八字原则。

(三)网站严格执行国家关于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加强对网上信息的保护,防止非法用户对网站的攻击和破坏,确保网站运行的稳定和安全。

第二章 管理体系

(一)建立和落实中心内部网站管理责任制。网站负责人由中心负责人担任,设网站专职管理人员一名,由办公室人员担任。

(二)主要职责是:

(1)中心负责人负责把握网站的发展方向,审定上传资料,处理网站运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检查网站的建设、管理和使用情况,确保网站正常、健康运行。

(2)网站专职管理人员负责拟定、报批网站运行、维护、管理等各项制度;具体落实网站的建设规划,以及信息收集、审核、上传任务;

第三章 信息管理

网站日常信息管理工作应遵循以下规范:

(1)网站内各栏目信息的采集与提供,由中心办公室负责提供。

(2)各业务部门负责提供教学设备保障工作中产生的关键信息,以及与设备保障工作有关的调研资料。

(3)重大新闻和信息由中心负责人审定后方可发布。(4)网站管理人员对上传资料必须进行登记后方可上传。

(5)网站管理员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把采集到的信息及时地发布到网上,及时更新网站内容。

(6)负责及时回复在网站留言板上由学生和教师提出的各类问题,暂时无法回答的,应及时报中心负责人进行协商,并予以尽快回复。

公共教学服务中心印发 [内部使用]

工作手册 第五部分:其他制度

第四章 安全管理

(一)网站管理员不得制作、复制、查阅和上传下列信息:

(1)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

(2)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

(3)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

(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

(5)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

(6)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

(7)其他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

(8)损害国家机关信誉;

(9)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有意影响学校稳定局面。

(二)网站管理员在工作时间内必须监视网站信息,发现网站存有各类反动及不健康信息,应当及时清除;发现恶意攻击行为,情节较重的立即向中心负责人汇报,并配合学校主管部门进行相关调查取证工作。

(三)网站管理应建立健全计算机信息系统病毒预防和控制的安全管理制度,遵守下列规定:

(1)网站管理员要定期向中心负责人通报网络安全状况,解决网络安全问题;

(2)网站管理员应不定期学习网络法律、法规,提高网站管理员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网络安全水平;

(3)重视对计算机实体的安全保护工作,做好防火、防水、防盗等工作。

第五章 岗位考核

中心网站的管理工作纳入到个人年度考核范畴。

第六章 责任追究

在网站运行管理与维护工作中,凡因工作责任心不强,人为造成网站中断、信息传递延误、泄密、病毒感染和设备器材损坏,以及违反国家和学校相关规定的,按其情节轻重、时间长短及后果,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责任追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一三年四月修订 二○一二年八月制订

公共教学服务中心印发 [内部使用]

工作手册 第五部分:其他制度

中国矿业大学公用教室管理暂行实施办法

(二○一二年十月修订)

第一章 教室管理总则

第一条 公用教室是学校的重要教学资源,是进行课堂教学和学习的主要场所。为加强教室管理,优化育人环境,维护良好教学秩序,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公用教室资源系指经学校相关部门界定的用于全校本科生、研究生上课并纳入学校统一管理的教室,各二级单位自行管理用于专业或实验课程教学的教室除外。

第三条 公用教室管理目标和要求是:管理环节畅通,服务意识到位,保障教学有力,优质服务教学。

第二章 管理部门职责

第四条 学校后勤管理部门负责全校公用教室资源的登记与在册管理,其辖管的物业管理公司,负责公用教室使用过程中的相关工作,包括教室的日常开放管理、安全值班、卫生保洁工作,以及教室内基础设施的常规维护工作、教室使用情况的督查和统计等。

第五条 公共教学服务中心负责全校公用教室使用的总体协调工作,教学计划外教室借用的审批,以及多媒体教学设备运行保障工作等。

第六条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在由学校核定的公用教室资源范围内,安排和使用全校公用教室资源,并负责教学计划内公用教室借用的审批工作。

第三章 教室使用规范

第七条 公用教室是学校的重要教学资源,主要服务于教学。校内任何单位未经学校同意不得私自挪用、占用或改变公用教室的用途。因特殊情况需要改变公用教室用途的,必须报请学校相关职能管理部门进行审批。

第八条 物业管理部门负责根据课程教学计划安排和学生自习的需要,坚持科学合理、高效节能的原则按需开放教室,既要满足实际需求,又要避免教室资源的盲目浪费。

第九条 各二级教学单位应根据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管理部门的要求,按需申请,规范使用教室,课表一经排定,各教学单位和任课教师不得擅自改变上课时间和地点。

第十条 因教室设备或教师个人因素无法使用原计划指定教室,一般由公共教学服务中心根据教室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临时调整。如因设备原因需要长期调整,由公共教学服务中公共教学服务中心印发 [内部使用]

工作手册 第五部分:其他制度 心报请教学管理部门对使用教室进行及时变更,以避免教室使用发生冲突。如因教师个人原因需要长期调整者,一般由任课教师本人按照教学管理部门的规定办理相应的变更手续。

第十一条 教室是文明的学习场所,所有进入教室的人员应遵守教室管理规定,自觉维护和保持室内卫生和教学秩序,注意自身的言语和举止行为,严格执行教学作息时间制度,自觉协助物业和教室管理人员共同做好教室的管理和保障工作。

第十二条 教室是公共场所,学生应养成文明使用教室的良好习惯,任何集体和个人不得擅自占位或占而不用,以免影响正常的教学和其它同学的学习。

第十三条 教学设备是教室中重要的组成元素,是教学的必备工具,任课教师应严格按照设备操作规范使用设备,课程结束后应及时关闭设备,以免设备损坏。

第十四条 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设备异常而无法使用时,应及时报请公共教学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处置。对使用多媒体教学有特殊要求的任课教师,应事先与公共教学服务中心技术保障人员取得联系,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

第十五条 校园一卡通是任课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室教学设备的钥匙,未经批准任课教师不得随意将校园一卡通转交给其他无关人员使用。

第十六条 学生在教室上课和自习应自觉养成爱护设备的良好习惯,未经公共教学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或任课教师许可,切勿自行操作多媒体教学设备。未经任课教师授权,学生不得自行拷贝老师的教学课件。

第四章 教室借用规范

第十七条 公用教室是全校师生进行课堂教学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在优先满足正常教学和学生自习需求的情况下,可以量情而定,合理安排好教学计划外教室的借用和管理工作。

第十八条 公共教学服务中心在处理教学计划外借用教室审批事宜时,尤其对于大批量的教室借用,应提前与教学管理部门保持沟通和联系,以确保不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

第十九条 教学计划外借用教室,主要有下列三种类型:

(1)由学校统一部署和安排的全校性大型活动,如毕业生招聘会、新生入学教育、国家教育考试(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等)等;

(2)各学院(单位)举办各类专题学术报告、系列讲座、学生活动,以及本单位学生开展正常的班级和社团活动;

(3)校外(培训)机构或单位(除第1类外)开展服务于本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各类培训和学习活动。

公共教学服务中心印发 [内部使用]

工作手册 第五部分:其他制度 第二十条 由学校统一部署和安排的全校性大型活动,由相应职能管理部门提前向公共教学服务中心和教学管理部门提交教室使用计划,由公共教学服务中心和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以及公用教室资源的分配和实际使用情况进行统筹安排。

第二十一条 各学院(单位)因举办各类专题学术报告、系列讲座、学生活动,以及本单位学生或学生社团举行非教学性活动需要借用教室,应指定专门工作人员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向公共教学服务中心提出申请,并由各单位分管领导进行签字确认。各学院应对学生活动进行严格把关,严禁学生在公用教室内举行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并教育学生文明使用教室。

第二十二条 为满足教学和学生自习的需求,校内相关部门和学生申请借用教室尽量安排在教学计划较少的时段内;校外单位借用教室原则上安排在节假日期间,其他时间量情而定。如因教学需要,公共教学服务中心有权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临时作出调整安排,借用单位或个人应予以配合。

第二十三条 校外(培训)机构或单位借用学校公用教室,坚持从严控制的原则,并按以下规定办理。

(1)接受校外(培训)机构或单位借用学校公用教室,每4小时为一个单元(半天),不能连续借用。一般情况下,在正常的教学时段内学校不接受长期借用教室(累计借用时间超过1周)的使用申请,节假日期间可酌情考虑。

(2)由校内一名在职职工作为介绍人,并分别由学校宣传部、后勤管理处、公共教学服务中心和保卫处等进行分类审核把关,并决定是否批准使用。

(3)校外(培训)机构或单位借用学校公用教室,应填写《中国矿业大学公用教室借用审批表》,借用单位负责人必须对承办活动的具体内容、参加对象、主讲人情况等进行具体详细陈述,并对其使用行为做出履行承诺。

(4)校外(培训)机构或单位在借用过程中,使用单位为直接责任人,校内介绍人为间接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和间接责任人应主动配合学校相关职能管理部门,进行全程监督和管理,并主动、及时反映在使用期间发生的一切异常情况。

(5)校外(培训)机构或单位(除第1类外)开展服务于本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各类培训和学习活动,需按照学校制订的收费标准缴纳教室使用管理费。

第二十四条 所有教学计划外申请使用(借用)教室,一律实行“谁使用、谁负责”的管理原则,使用(借用)责任人必须严格遵循学校教室使用管理规定,自觉维护和保持室内卫生和活动秩序,保证人身和设备安全;严禁从事与审定内容无关的活动。一经发现有违规、违法使用行为,校内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有权予以制止,并报请学校按照国家和学校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相应查处。

公共教学服务中心印发 [内部使用]

工作手册 第五部分:其他制度 第二十五条 教学计划外使用(借用)公用教室,使用(借用)人不得随意改变各类设施和设备的位置,如有特殊情况应在教室审批表中进行相关说明,在征得相关部门同意的情况下,方可进行改动,并负责在活动结束后及时清理和恢复现场,以确保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第二十六条 校内任何部门和个人(含学生)未经批准不得私自外借教室。第二十七条 任何事由借用教室时间均不得超过学校规定的作息时间。

第二十八条 学校接受各方面对违规和违法借用、使用、强占教室行为的投诉和举报。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公共教学服务中心及其它相关职能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二○一三年四月修订 二○一一年八月制订

城市公共中心 篇6

一、城市公共用地的形成

从地理区位看,城市公共用地的形成等价于城市土地的形成,两者是被包含和包含关系,因为城市公共用地是城市用地的类型之一。城市土地的形成与生产力发展、社会劳动分工的深化、劳动地域分工密不可分。社会分工使工商业从手工业和农业中分离出来,产生了商品,货币和商人也随之出现。商人、手工业者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自然地趋向于交通便利、贸易发达的地区聚居。随着交换的扩大延伸,产生了与交换相关的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种相关产业。人们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和时间成本,不断涌向便于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的聚居点,城市就应运而生。可见,地理意义的城市土地是长期的生产力发展和人们理性选择所催生的,是由自然土地和农业用地改造而来的,是城市景观替代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后形成的。城市用地形成后,政府必须划出一定的地块提供公共服务和设施,这样的地块,私人提供不了也不愿提供。至此,城市公共用地就形成了。

二、城市公共用地的公共属性

政府提供的社会产品(socialgoods)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共物品(publicgoods)也称公共产品;一种是称誉产品(meritsgoods)。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货物。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这些特征使得对公共物品的消费进行收费是不可能的,因而私人提供者就没有提供这种物品的积极性。”[1]例如一个不纳税的人同样可以得到国防的保护,街灯照明的方便等。但从全国来看,每一个公民都是纳税人,只存在纳税地域不同的区分,他们都具有使用全国和地域性公共物品的权利。区分公共物品和非公共物品采用不兼容原则(exclusion)。根据这个原则,如果一个人不付款,就不能享用这种物品,那么这种物品就是非公共物品,反之则是公共物品。称誉产品或称准公共物品,是人们认为本质上值得生产并值得称誉的产品。例如由政府提供的公园、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共住宅、健身设施和公共运动场等。它们具有不同程度的公共物品和私有物品的性质,因为它们有时是免费供应的,有时则援用不兼容原则,需要付全部费用或部分费用或较低费用才能享用,因此不是纯粹的公共物品。目前,政府已成为公共物品和称誉产品的主要供给者。

城市公共用地不可避免地具有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非竞争性指公共用地可以同时被多个人使用而不影响彼此之间的使用。非排他性指公共用地的使用是集体使用,共同进行的。比如某块公共用地某人正在使用,其他人对此块公共用地付费与否都不影响他们对公共用地的使用,而如果要限制他们的使用却必须花费巨大的成本而不能接受。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作为城市公共用地的特征在其使用过程中是同时出现的,但又会表现出矛盾的一面。一方面,某块公共用地具有非竞争性并不能确保其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如作为道路的公共用地是非竞争性的,但在某一时段譬如修路或交通高峰时,只允许特定车辆(载重量轻)或专门车辆通行,由此造成某些车辆为赢取时间被迫改道而不得使用。另一方面,公共用地具有非排他性,但在其使用上却具有竞争性。如在公共绿地游玩的人们,他们对公共绿地的使用必然发生竞争关系。若人数过多超过公共绿地所能承受的饱和量,人们就不能尽兴玩耍,达到自己的最大满意度。节假日公园人头攒动,人们往往难以顺利游玩就是这一竞争性的显现。

城市公共用地具有公共物品属性,但其提供的附加服务或设施需要付费才能使用,又显示出称誉产品的特征,因此公共用地给人非公共物品的假象。但实际上公共用地的选择弹性较小且大多公共服务和设施都是免费的,需要付费的是所要求的服务或设施,享用与否在于人们自身。因此,付费服务和设施丝毫没有改变城市公共用地的公共物品属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公共用地又具有其内在属性。第一,稀缺性。城市作为商业化高度集中的区域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决定了城市中不可能有相对大量的土地用作公共用地,而只能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或相关地块上设置公共用地。同时,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也需要符合相关的法律制度。确保农业用地的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也突现了城市公共用地的稀缺性。第二,正外部性。城市公共用地是提供公共服务的载体,任何一块公共用地的开发都给周围居民带来便利或优越的生活环境,也会引起相邻地块价格的上扬。因此,城市公共用地具有正外部性也即正的外溢效应。第三,服务性。提供公共服务是城市公共用地的首要功能。公共用地的种类、功能和数量将大大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缓解人们的生活压力,并为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城市公共用地为经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具有服务性。

三、城市公共用地的效用维度

(一)效用理论

按经济学的概念,效用指商品或劳务满足人们欲望或需要的能力,它是人们需要的一切商品所共有的一种特性。商品不但可以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也可以满足个别人的一种无聊的欲望甚至是不道德的欲望。因此,效用概念是中性的,即一种商品或劳务是否具有效用,只看它能否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而不管这种欲望是好是坏,是善是恶。

nlc202309041248

效用虽然是主观评价,但为了衡量商品或劳务满足人们需要的能力大小,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的西方经济学家和20世纪的新古典派经济学家提出了以数学基数来表示效用大小的基数效用概念。例如,1杯咖啡对某人的效用是2效用单位,1杯茶对另一人的效用是1.5效用单位。与基数效用相对应的是序数效用,以英国的希克斯(J·R·Hicks)和阿伦(R·G·Allan)为代表,他们认为,效用是用以表示个人偏好的,但偏好是个体心理活动。因此,效用的量在理论上、概念上和现实中是不可计量的。只能根据消费者的偏好程度将其排列为第一、第二、第三……等顺序,而不能用基数1、2、3……来表示其量的大小。他们认为,不用可计量的基数效用概念也能在序数效用的基础上,利用无差异曲线加以说明。所谓无差异是指不同商品消费量的不同组合带给消费者的效用满足是没有区别的。由此在坐标图上作出的曲线称为无差异曲线,同一曲线上不同数量组合代表的不同点具有相同的效用,而在同一坐标系中不同曲线上的不同数量组合具有不同的效用。效用不能进行具体的量的衡量,并不意味着建立在基数效用论基础上的消费者行为模式是错误的。目前的社会理论分析中,两种效用理论同时存在。

这里,需要区分公共效用和私人效用。大卫·休谟认为,“所谓‘效用’的意思是公共效用——等于现代的‘社会效用’——或是公共福利,或是社会的利益。”[2]而边沁修正了休谟的公共效用观念。他认为休谟使用这个名词有几种意义。有时候指“以用途本身作为目的的功用,不管是什么”,有时候指“物质工具所有的一种特性,一架机器、一所房屋或一件家具的一种特性,这里所谓效用是有助于达到所追求的目的”,有时候意味着“快乐作为一种目的”。边沁把效用的一切意义变成一种单一的驱使人类行动的“力”或“动力”。这种“力”并没有纯粹的指向私人效用或公共效用。可见,休谟把私人效用和公共效用对立起来,是因为他认为私人利益或私人效用和自我牺牲(这是休谟的公共效用)都是由稀少性而来。由于稀少而存在竞争,因此休谟的效用是稀少的效用。边沁却认为私人效用和公共效用是一致的。他认为公共效用起源于斯密的私利和丰裕,丰裕可使个人扩张利益而不损害别人。因此,边沁的效用是丰裕的效用。正如边沁所说:“社会是一种想象的团体,包含一些个别的人,作为构成它的成员。那末,社会的利益是什么呢?——就是组成社会的个别成员的利益的总和。”[3]

(二)城市公共用地的公共效用

作为政府公共选择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城市公共用地存在供给和需求关系,对广大使用者来说也存在效用问题。公共用地的公共效用是从配置主体政府的视角来界定,指公共用地在不同时间最大限度地实现最大数量使用者的效用并使其得到物质、精神及心理上的满足。借助基数效用理论,不难看出政府关注的主要是大众效用单位的总和,尽量从量上使效用单位最大化。实现公共用地的公共效用,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首先,公共用地之上提供的公共服务能够大致满足个体的需求,不至于让大多数使用者认为是负效用。如前所述效用是主观的,个体的需求各异,但需求层次类似。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价值实现等需求层次。尽管人的需求千差万别,但在需求层次上有一个交集,都需要相同类型的公共用地及其服务。其次,公共用地的受益范围没有任何约束条件,只要是合法公民都能使用公共用地、享用公共服务。这两个条件从供求双方使公共用地的公共效用得以实现,是公共效用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三)城市公共用地的私人效用

城市公共用地的私人效用针对个体而言,指公共用地满足个体欲望或需要的能力。公共用地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以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为条件。同时,公共用地是否具有效用或具有多大效用,在于它能否满足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以居民A、B、C三人使用公共用地的不同情况,采用序数效用理论对公共用地的私人效用进行分析,可得出公共用地私人效用的一致性、差异性和有限性。

1.公共用地私人效用的一致性

对于公共用地给定的公共服务,不同使用者的效用都能大致满足,因此,公共用地的私人效用具有一致性。比如,居民A、B、C三人对于公共用地提供的绿地和健身设施,其使用量不同,A居民使用了5个单位的绿地、1个单位的健身设施,B居民使用了3个单位的绿地、2个单位的健身设施,C居民使用了1.5个单位的绿地、4个单位的健身设施。根据居民A、B、C三人不同的公共用地使用数量,以纵轴和横轴分别表示绿地和健身设施的使用量,确定居民A、B、C的效用满足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得无差异曲线如图一。

2.公共用地私人效用的差异性

居民A、B、C三人分别对公共用地都产生了效用,但每个个体对公共用地的满足度是有区别的。居民C住在公共用地附近,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因此对公共用地之上提供的公共服务在一定时间内有边际效用递减的倾向。而对于距离该公共用地较远或附近无公共用地,偶有机会使用的A或B居民来说,在有限的使用机会里所获得的效用是大于经常使用的C居民的。如图二所示。

3.公共用地私人效用的有限性

公共用地私人效用的有限性是由于公共用地的一种重要的外部效应所致。这种外部效应,称之为“公共资源问题”(CommonRecourseProblem)。“公共资源的特征主要有两个:一是这种资源是稀缺的,二是这种资源的使用不受限制。”[4]公共用地的稀缺性加之其作为公共物品的使用不受限制,人们会争相“用脚投票”流向有较好公共用地的城市。另外,根据公共选择理论创立者J·布坎南(J·Buchanan)的俱乐部理论。假定公共用地的总成本是固定的,而使用者作为纳税人的偏好和收入是一样的。公共用地的第2名使用者给第1名使用者带来的边际收益是其所负担公共用地的成本减少一半。同理,第3名使用者给前两个使用者带来的边际收益是只需支付总成本的三分之一。新使用者不断增加,相互之间所应支付的使用成本不断下降。在使用成本下降的同时,使用者不断增加造成拥挤程度上升。这就是俱乐部成员增加带来的边际成本。起初拥挤成本可能很低或是负值,随着人数的增加,拥挤成本不断上升,以致使用者不能从公共用地的使用中实现自己的效用。因此公共用地的私人效用具有有限性,其满足条件为公共用地使用人数小于或等于No时。如图所示,以成本F为纵轴,使用人数N为横轴,曲线MB表示边际收益,曲线MC表示边际成本,可得图三。

让最大多数使用者合理使用公共用地政府的基本目的。而对于单个的个体,私人效用的实现是在使用人数小于或等于No时。因此,公共效用和私人效用存在矛盾的一面,又存在统一的一面。公共效用的实现以私人效用的实现为前提,如果私人效用无法满足而空谈公共效用是没有任何基础的。公共效用是私人效用的有机构成,正是一个个具体的个体才组成了“最大多数的使用者”。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国的政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26).

[2][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70).

[3][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67).

[4]樊勇明,杜莉.公共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63).

(责任编辑:骆小平)

城市公共中心 篇7

造山、理水是中国自然山水园的主要手法。即便是在园林艺术发展高速的今天,林林总总的各式园林景观也依然因水而活。在城市公共园林中布置水系与水景更加为城市的环境改善带来了诸多的益处。

而园林水景工程有着独特的技术要求,特别是在城市中布置水系,出于安全性、美观性等各方面的考虑,要为各段水体确定一些水工控制数据。如最高水位、最低水位、常水位、水容量、桥涵过水量、流速等,使园林内水体务必完成城市水系规划所赋予的功能[1]。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水系与城市公共园林共用的景观湖泊部分,不能简单的进行水工处理,还要从园林景观、游人参与安全度的方面去设计与施工。

1.1 破坏湖岸各部分的主要因素

湖岸(驳岸)可分为以下几部分:

湖底地基直接坐落在不透水的坚实地基上是最理想的。

常水位至湖底部分处于常年被淹没状态。其主要破坏因素是湖水浸渗。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则因水渗入驳岸内,冻胀后使驳岸断裂。湖面冰冻,冻胀力作用于常水位以下驳岸,使常水位以上的驳岸向水面方向位移。而岸边地面冰冻产生的冻胀力也将常水位以上驳岸向水面方向推动。

常水位至最高水位这部分驳岸则经受周期性淹没,随水位上下的变化也形成冲刷。如果不设驳岸,岸土便被冲落。如水位变化频繁则也使驳岸受冲蚀破坏。

最高水位以上不被淹没的部分,主要是浪击、日晒和风化剥蚀。驳岸顶部则可能因超重荷载和地面水的冲刷遭到破坏。

1.2 驳岸平面位置与岸顶高程的确定

城市水系中园林内部驳岸应根据湖体施工设计确定驳岸位置。在平面图上以常水位线显示水面位置,整形式驳岸岸顶宽度一般为30 cm~50 cm。岸顶高程应比最高水位高出一段以保证湖水不致因风浪拍岸而涌入岸边陆地面。因此,高程应根据当地风浪拍击驳岸的实际情况而定。

2 北方城市中心公共园林湖岸工程设计特殊性分析

北方城市四季变化鲜明,冷热温差相对南方要大一些。因大部分北方城市远离海洋及河流,受风浪天气影响较少,城市中园林水景主要靠水库蓄水供给,一些小型水景还可能采用自来水。这些气候水文特征都为北方城市园林水景设计带来了一些特殊的技术要求。

2.1 北岸与西岸的加固与防渗

由于大部分的北方城市冬季季风都以西北风向为主,加之漫长的寒冷低温天气,使得北向与西向的湖岸受冻胀压力较大。如不做好防渗,会有湖水渗入岸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势必会对湖岸造成致命的损伤,影响美观与安全。

2.2 湖岸的斜面设计

北方城市气候寒冷,冰冻时间较长,一般要从前一年的11月中旬一直延续到次年的4月初。同时,在此期间内,冬至之后最为寒冷的时间段,湖水冻胀的程度更为强烈。因此,湖岸时刻与水面垂直,可有1∶10的倾斜,每间隔15 cm设,以适应因气温变化造成的热胀冷缩[1]。

2.3 亲水湖岸的设计

位于城市中心的公共园林所设计的湖面水景,不仅是为园林艺术服务,更应满足城市居民游水、戏水、亲水的需求与渴望。因此,湖岸的设计不能仅仅从安全性与美观性出发,还要将人性的需求考虑进去,设计一些亲水驳岸为游客提供亲近水面的机会[1]。

3 案例分析

3.1 案例概况

本案例是位于一座北方内陆城市中心的公共园林。该公园建于2003年,位于城西水系之中。这条水系承担着从北到南,五个大中型公园的景观湖水的补给任务,一年要完成3次~4次补水任务。而这一公园正是这五个公园中的其中一个。公园位于居民区中间,面积较小只有4.8万m2,湖水面积1.5万m2。湖水常水位为1.5 m,最高水位2.5 m。湖岸紧邻公园主要园路,驳岸设计为直立栏杆式,无亲水平台或自然式驳岸。主园路是周边居民慢跑锻炼的主要路段,游客量为年均6万人(见图1)。

3.2 设计技术问题及解决途径

建设初期,一方面考虑到北方城市地下水位较低等因素,该湖岸只做了简单的防渗;另一方面,公园为社区性小游园,考虑到游人安全及补水需要,湖岸做成了直立栏杆式。

虽然,自公园建园以来,公园周边地下水位有所上涨并且产生了一定的生态效益。但是,湖水冻胀对驳岸的损伤也是相当严重的(见图2,图3),以至于近几年来形成了屡修屡破的恶性循环。同时,湖岸周边的主园路也受到牵连,产生了裂缝、凹陷、翻浆、啃边等病害,并呈逐年严重的趋势(见图4,图5)。

此外受到牵连的还有周边绿地,绿地地下水位逐年上涨,加剧了土壤盐碱化进程,恶化了植物生长基址,植物长势逐年退化,园林植物每年损失不小,景观水平也难以提升。

这些工程问题不仅使水源受到了不必要的损失,也为公园管理带来了巨大的难度和浪费。

因此修缮和重建北方城市中心公园湖岸的工程技术要在做好常规驳岸设计的同时,还要因地制宜,针对周边环境实际情况,做好驳岸北岸与西岸的防渗设计,驳岸斜立面的合理设计。此外,还应在部分驳岸处,参考安全因素打开一段做好亲水湖岸的设计,为城市居民提供亲水的机会,充分完成好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

4 结语

在全球倡导环保的今天,任何的物质资源对于人类来说都是值得珍惜与节约的。从我们的案例来看,作为园林工作者,只有将工程技术结合实际制定出因地制宜的工程方案才能为日后的使用与管理带来便捷与节约,使公园管理真正走向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城市公共中心 篇8

1 城市公共中心价值解析

在中国原始社会,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居民点逐渐形成, 随之出现了交换, 最后形成“市”, “市”就是最原始的公共中心。在古希腊, 通常是依山而建城, 在高地设置庙宇, 被称为卫城。这里的“高地”就是古希腊城市的公共中心, 公共中心成为教化人的场所。基本上, 公共中心都是基于人类需求而建立, 以塑造人的精神, 正如芒福德说的:最初城市是神的家园, 而最后城市变成了改造人类的场所。“价值”是指经济上的交换价值。从哲学的角度看, 价值属于一种关系的范畴, 是一种关系概念, 即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 也就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能力。因此城市公共中心的价值应该是基于人的需求而建立, 满足公众需求的价值, 不仅包括吃、穿、住、行, 还应包括教化、求知等精神需求。

2 目前城市设计导则解析

2.1 城市设计导则的类型

基于不同的空间尺度, 目前城市设计主要可分为总体城市设计、区域城市设计和地块城市设计三个层面。总体城市设计主要是从宏观针对城市的整体格局、空间特色等层面展开, 在制定总体城市设计导则时, 主要强调城市整体空间的构架和形象特色的控制与塑造, 通过较为特定的控制指标来体现, 将这类导则称为“政策”。区域城市设计主要是针对城市片区所进行的城市设计项目, 其导则主要是对片区内空间体系、系统要素进行类型化的标准控制, 可以称之为“通则”。这个层次的导则更注重标准的建立, 以一系列针对城市的城市建设与设计标准来控制指导片区的实施建设。地块城市设计也可称为修建性详细规划, 主要包括建筑总平面设计以及景观设计等表现形式。在这个空间层面, 导则更注重对城市空间环境要素的设计控制, 塑造视觉景观与使用功能完美协调的城市环境, 通常可以称为“细则”。

目前我国城市设计编制无强制性要求, 城市基于各自的需求进行编制, 缺乏系统、统一的安排和控制。三个层次的设计导则目前都过于独立, 缺乏延续与传承, “政策”成为空洞的口号, “通则”成为城市空间的愿景, “细则”则是城市空间实施的途径, 三者各自为政。因此应该鼓励进行不同层次的城市设计全覆盖, 在城市设计导则制定时, 应该充分考虑城市设计的层次, 制定可延续的、可实施的设计导则, 使设计导则真正实现宏观上可控, 中观上延续, 微观上可实施的目标。

2.2 城市设计导则的使用

从目前城市设计参与主体来看, 城市设计更多的是一个管理—编制—实施三方参与的公共行为, 主要考虑的是与这三方的诉求和意愿进行相应衔接。管理决策方需要城市设计导则提供技术管理依据, 在审核项目和管理项目时可以便捷执行;技术设计方则需要导则提供设计指导和控制要求, 保证在下一阶段的方案设计或者控规编制中可以有效落实与延续;开发实施方则更为关注开发收益。从公共空间的本质来看, 公共中心更应该是满足使用者公共的需求, 目前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则缺乏对空间使用者公共需求的考虑。因此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应该在保证城市公共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制定, 鼓励开发商、政府和城市设计师更多地主动关注公共利益, 实现多方需求的相对平衡, 从而引导开发行为。

3 基于公共中心价值的设计导则制定原则与方法

3.1 确立理性控制与弹性引导相结合的导则制定原则

城市设计导则是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点在于控制引导城市公共空间, 以实现公共空间价值。传统设计导则主要对建筑高度、色彩、尺度等控制指标进行详尽控制, 与城市设计追求的多元空间、多元需求相矛盾, 因此在制定城市设计导则时一方面应满足公共价值需求, 另一方面应提供弹性空间引导。在对城市面貌及空间氛围营造进行控制时, 应该设定设计目标, 用一些感性的如亲切、舒适、热情等语汇进行引导性的控制, 避免对各个环境要素和设计手法进行规范性的规定;在对于保证城市公众利益和社会公平等, 如对路灯、垃圾箱、文体设施等的空间布局进行控制时, 应按照设计规范、公众实际需求等因素进行严格控制, 从而保证制定的导则既具有理性科学的要素, 又具有充分的弹性。

3.2 确立城市设计全覆盖的基本目标

确立不同层次城市设计全覆盖。城市设计作为营造城市空间、彰显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途径, 应该实现城市空间特色从宏观到微观的连续。在总体城市设计阶段确立整体城市空间格局、空间特色, 在区域城市设计阶段和详细设计阶段延续并深化总体设计确立的空间特色目标, 实现城市设计在不同层次城市规划中的全覆盖。

3.3 确立互交式的导则制定机制

交互式的导则制定主要是基于公众参与到城市设计导则制定过程中, 使导则的制定过程形成由“设计师—公众—设计师—公众”不断循环反馈的对话过程, 即为寻求社会交流而对整个设计和设计的决策进行不断批判调整的过程。主要包括导则制定过程的交互机制和导则实施过程中的交互机制。在前者设计导则制定过程中, 设计主体基于设计目标及公众的情感需求, 进行导则制定, 然后将制定完成的设计导则与公众进行交流沟通, 对设计导则进行修正, 并以此形成一个不断循环反馈的导则制定机制。在后者导则实施过程中, 建立一个完善的导则评价反馈机制。在城市的项目建设完成以后, 对项目的使用状况, 经济效益, 社会影响, 城市形象进行评价, 然后反馈到设计导则中, 以指导下一次导则的制定与实施, 从而形成一个连贯、持续的导则制定—评价系统。

4 结语

城市的公共中心是城市居民活动最频繁、公共性最强的城市空间, 体现的是最完整最普遍的公众需求, 基于公共中心价值来制定城市设计导则, 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空间形象, 还能够充分体现公众的利益, 实现城市设计的本质价值。

参考文献

[1]Kenneth Powell City Transformed:Urban Architectur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2000.

[2]Jonathan Barnett In The Public Interest:Design Guidelines, 1987 (7) :21-23.

[3]陈苏柳.交互式城市设计[J].规划师, 2011, 27 (7) :89-92.

[4]黎珂希.2007年以来城市设计发展梳理研究[J].山西建筑, 2008, 34 (33) :46-47.

城市化与城市公共支出关系研究 篇9

城市是现代产业和人口聚集的地区, 其强大的外溢效应可以辐射到城市以外的地区, 进而带动区域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前, 我国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截止2008年底, 我国共有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地区生产总值186 279.5亿元, 占全国GDP的比重为62%;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16 892.7亿元, 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59%;地方财政预算内支出21 296.7亿元, 占全国地方财政支出的43.4%。因此,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指出“21世纪影响世界进程和改变世界经济面貌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二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被称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Lucas, 1988)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也是衡量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城市化促进了我国经济腾飞, 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如住房、交通、公共安全、通讯、环境、就业等许多问题, 以及由上述问题引发的城市人群易患的身心疾病, 这些问题和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加剧了城市政府的负担。因此, 有学者认为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转变为“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和低效之间的矛盾” (杨鹏, 2005) 。

目前,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已成为奋斗目标, 研究城市化与城市公共支出关系对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城市化与城市政府公共支出的关系, 国内外学者大多认为两者有着密切联系。早在19实世纪, 德国经济学家Wagner (1890) 根据对欧洲、日本和美国的公共部门增长情况的考察, 提出城市化与高居住密度将产生外部性, 拥挤需要公共部门进行干预与调节, 这是城市政府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之一。Kuznets (1963) 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初期增长阶段, 城市化进程会导致收入分配趋于恶化, 需要政府提供特定群体的公共品和公共服务, 进而导致城市政府公共支出增大。Allen C.Kelley (1976) 对世界上人均收入在250-2 250美元的国家1961-1963年间的城乡分布进行了研究, 发现人口城乡分布对政府公共支出有着显著的影响。Balvir Singh and Balbir S.Sahni (1984) 利用印度1950-1981年的数据, 对城市化与政府公共支出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 认为城市化会引起政府支出的增长。爱德华·李孟 (2003) 等学者也都持有相似的观点, 但同时认为不同的人口状况对城市政府公共支出的需求是不同的。

国内学者杨之钢、张德勇 (2005) 、牛文元 (2005) 等人认为城市化进程提高了城市人口密度, 增加了城市公共品的需要, 改变了传统的保障机制, 使越来越多的人纳入到由国家和社会提供的保障网络, 这就形成了对城市公共支出的压力, 使政府的公共支出增加, 支付城市化的成本不断提高。陈昌兵 (2009) 对城市化率影响公共支出进行了实证研究, 认为城市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 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社会保障和行政管理等支出占当年公共支出之比就增加0.6293个百分点。

在某种程度上, 城市可以看作是人们为了共享地方公共品或基础设施而形成的“空间俱乐部”, 城市公共品和公共服务可以被看作是“俱乐部产品”。这些“俱乐部产品”的不可分割性和共享性是城市聚集经济的重要来源, 有利于减少城市人口聚集带来的不经济 (Eberts and McMillen, 1999;Duranton and Puga, 2004) 。为了提供这些“俱乐部产品”, 城市政府需要对辖区居民征收税费。城市的这种“公共品-税费”的政策组合导致人们不同的收入水平或效用水平, 进而造成人口在城乡之间或者不同城市间的流动和迁移, 进而影响到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陈甬军、徐强等 (2001) 认为西方国家的城市化是一个自然演进过程, 其根源在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而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处于辅助地位;我国的城市化在某种程度上是政府行为和政策所造成的结果, 政府在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们通过构建线性回归模型, 实证分析了城市化与政府财政投资有正的线性关系。董嘉、曾奕 (2002) 认为城市的土地、社保、财税、投融资等相关制度的配合和支持是城市化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他们通过分析我国现行的城市财政职能、地方税体系、公共支出结构等对城市化发展的制约, 指出通过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健全地方税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 是一条通向城市化发展之路。在实证研究中, 钱陈 (2006) 利用我国1998-2003年26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 分析了人均公共支出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 认为公共支出对城市化水平有显著的正效应。

当然, 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关系。陈爱民等 (2003) 探讨了影响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因素, 认为1995-1998年间影响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是一个城市的劳动生产力状况, 而诸如房价、政府公共支出等反映生活质量的因素则显得微不足道。俞培果 (2007) 认为私人成本是城市化率提高的决定因素, 政府公共支出从整体上不是为解决城市化问题的, 与城市化率的因果关系不十分显著。

二、计量模型与变量选取

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 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 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 可以用来刻画和描述几个变量之间共同变动的关系, 从而将单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由多元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 它常常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 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 从而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通过其变形还可以计算出其中一个变量的微小变化, 对其他变量产生的影响。VAR模型可以表示为:

yt=A1yt-1+…+Apyt-p+Bxt+εt,

t=1, 2, …T

其中yt是k维内生变量向量, xt是d维外生变量向量, p是滞后阶数, T是样本个数, k×k维矩阵A1, …, Ap和k×d维矩阵B是要被估计的系数矩阵, εt是k维扰动向量。

本文选取城市公共支出与城市化两个变量, 城市公共支出是指城市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能而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它既是城市政府支出成本的表现, 也是城市政府活动的一个方面, 直接反映着城市政府的政策选择, 代表着城市政府提供各种公共品和公共服务所造成的耗费支出。城市公共支出可以分为大口径、中口径、小口径的公共支出, 大口径的公共支出不仅包括政府部门支出账户上所表现的数额, 也包括政府实行的政策和法规所引致的私人部门增加的开支;中口径的公共支出仅指政府部门支出账户上所表现的数额, 包括预算支出、预算外支出、政府基金支出等;小口径仅是公共支出中的预算支出部分。本文分析的公共支出仅是小口径的公共支出, 即公共支出中的预算支出部分。通过整理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 发现在1994-2008年期间, 我国城市政府预算内公共支出显著增长 (见图1) 。预算内城市公共支出先是经历了1994-1996年的缓慢增长阶段, 由1994年的1 487.404亿元增长到1996年的2 221.7219亿元, 然后是1997-2008年的稳定增长阶段, 从1997年的2 662.831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21 296.73亿元;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 以1978年为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对预算内城市政府公共支出进行调整, 则城市预算内公共支出由1994年的438.7622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4 074.369亿元。本文在实证分析部分采用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的实际公共支出。

关于城市化的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给出的定义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关于“城市化”的衡量标准,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采用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有的学者主张以城市用地占国家 (或区域) 总面积的比重;有的学者主张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或非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有的学者主张采用多项指标来综合衡量, 如城市住宅建筑总面积、居民储蓄额、城市财政支出额、工商业从业人数、商品批发零售总额等, 以这些指标的平均或加权平均来衡量。本文采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城市化的标准, 我国1994-2008年的城市化水平见图2。为消除数据的异方差性, 本文在实证分析中对城市公共支出、城市化水平这两个变量进行对数变换, 对数变换后的变量分别用Lnggzc、Lncsh来表示, 其中变量的数据来源于1994-2008年历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三、实证分析

(一) 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系数是用来度量变量之间密切程度的指标, 利用SPSS.17计算Lnggzc、Lncsh两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程度, 结果如表1所示。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Kendall τ相关系数不仅可以用于定性数据相关性的度量, 也可以度量定量数据。用这两个相关系数度量的Lnggzc和Lncsh两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结果如表2所示。从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以及Kendall 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 城市公共支出与城市化水平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注:**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

注:**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

(二) 序列平稳性检验

若一个时间序列是平稳的, 则该时间序列的均值与时间无关, 方差是有限的, 不随时间的推移产生系统性变化, 该时间序列将趋于返回它的均值, 以一种相对不变的振幅围绕均值波动。当两个时间序列数据非平稳时, 直接进行回归分析可能会产生虚假回归问题, 这就需要对非平稳时间序列建立协整关系。在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之前, 需要检查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平稳性的常用方法是ADF检验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 ADF检验方法通过在回归方程右边加入因变量yt的滞后差分项来控制高阶序列相关, 其模型一般为:

undefined

扩展定义将检验

undefined

也就是说原假设为:序列存在一个单位根, 备择假设为:不存在单位根。如果ADF值的绝对值小于Mackinnon临界值, 则接受原假设, 序列存在单位根, 为非平稳序列。否则拒绝原假设, 序列为平稳序列, ADF检验结果如表3。由检验可知, 公共支出和城市化水平两个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 而它们的二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 所以是二阶单整序列I (2) 。

注:检验形式 (c, t, k) 中, c和t表示带有常数项和趋势项, k为滞后阶数, 由SIC和AIC准则确定。Δ表示一阶差分算子。

注:异方差检验时不含交叉项;J-B正态检验采用残差方差矩阵的平方根方法。

(三) Johansen协整检验

如前所涉及的变量都是二阶单整的, 如果这些变量的某种线性组合是平稳的, 则称这些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协整关系反映了变量之间存在的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对于服从 I (2) 过程的协整检验, 从检验方法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回归残差的EG两步法, 另一种是基于回归系数的Johansen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后者。在运用Johansen协整分析方法来检验Lnggzc、Lncsh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之前, 需要根据VAR模型确定最优滞后阶数。通过比较滞后1期到4期VAR模型的残差自相关、正态性和异方差性检验, 最终确定最优滞后阶数为2 (见表4) 。

协整检验实际上是对无约束VAR模型进行协整约束后得到的VAR模型, 该VAR模型的滞后期是无约束VAR模型一阶差分变量的滞后期。由于前面确定的无约束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为2, 协整检验的VAR模型的滞后期应该为1。 Johansen协整检验常用特征根迹统计量ηr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ξr来检验。

undefined

原假设为:Hr0:λr>0, λr+1=0,

备择假设为:Hr1:λr+1>0 。

当η0Hohansen分布临界值时, 表明至少有一个协整关系, 必须接着检验η1的显著性, 以此类推。

ξr=-TLn (1-λr+1) r=0, 1, …, k-1

原假设为:Hr0:λr+1=0,

备择假设为:Hr1:λr+1>0。

检验原则与特征根迹统计量检验一样。

协整检验结果见表5, 表5的检验结果表明,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 变量之间存在1个协整关系, 说明城市政府公共支出与城市化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估计出的经过标准化的协整方程 (或称误差修正项) 为:

ecmt=Lnggzc-0.5899Lncsh-0.1553@TREND (95)

(0.3018) (0.0136)

Log likelyhood=65.0889 括号内为渐进标准误

由协整方程可以看出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促进了城市公共支出的增长, 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 促使城市公共支出增加0.5899%。

注:基于前面的ADF检验, 在协整检验中允许数据及协整方程有截距项和趋势项。

(四) 格兰杰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因果关系是指变量之间的依赖性, 作为结果的变量是由作为原因的变量所决定的, 原因变量的变化引起结果变量的变化。Granger在计量经济学研究中提出了一个判断因果关系的检验, 这就是格兰杰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Granger解决了x是否引起y的问题, 主要是看现在的y能够在多大程度被过去的x解释, 实质上是检验一个变量的滞后变量是否可以引入到其他变量方程中, 检验一般要估计以下模型:

undefined

undefined

其零假设为H0:δ1=δ2=…δs, u1t、u2t为白噪声。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法要检验的就是这类的因果关系是否存在, 其任何一种检验结果都和滞后长度有关。由于在VAR模型中选择的最优滞后期p=2, 基于VAR (2) 模型检验城市政府公共支出与城市化之间是否有显著的Granger因果关系, 其结果如表6所示。从表6可以看出城市政府公共支出与城市化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 只存在单向的Granger 因果关系。在Lnggzc方程中, p值为0.0579, 拒绝了城市化不能Granger引起城市公共支出的原假设, 因此城市化是城市公共支出的Granger原因。在Lncsh方程中, p值为0.9174, 接受了城市公共支出不能Granger引起城市化的原假设, 因此城市公共支出不是城市化的Granger原因。

(五) 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一个内生变量对误差变化大小的反应, 即用来衡量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对内生变量当期值和未来值的影响。脉冲响应分析需要以VAR模型的稳定为前提条件, 如果VAR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数小于1, 即位于单位圆内, 则模型是稳定的。如果模型不稳定, 脉冲响应函数的标准误差将不是有效的。图3反映的是AR特征多项式根的倒数, 从图3可以看出VAR (2) 所有根模的倒数都位于单位圆内, 因此VAR (2) 模型是稳定的。图4是VAR (2) 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 横轴表示滞后阶数, 纵轴表示内生变量对冲击的响应程度。实线为脉冲响应函数值随时间的变化路径, 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从图中可以看出公共支出对城市化水平的一个信息的冲击, 在第一期就有一个正的效应, 然后逐渐上升, 到第三期达到最高, 以后逐期开始平稳减弱, 但减弱的幅度较小。这表明城市化水平平受到某一外部冲击后, 会对城市公共支出带来同向的冲击, 并且这一冲击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

四、城市化与城市公共支出政策选择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得到了城市化是城市政府公共支出的Granger原因的结论, 城市政府在编制公共支出预算、确定公共支出规模、结构时, 公共部门在使用预算资金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服务过程中, 需要考虑城市化水平这个影响因素。

1.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提高, 人们对城市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的数量、质量有了较高的要求, 客观上要求政府增加公共支出, 这对城市政府财政能力特别是政府汲取财政资金能力是个考验。政府财政能力的高低会影响政府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的规模和质量, 这就要求城市政府科学、合理的通过税收、政府基金收入、预算外收入、政府间转移性收入等多种方式筹集财政资金;同时也要求城市政府在财政资金运用上具有科学的公共支出决策、执行、监督等制度安排, 减少公共支出过程中的浪费、权力寻租等现象的发生, 同时还要注意避免财政风险。

2.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仅使城市居民对城市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教育等原有公共品数量增加, 而且会引致社会保障、公园、气象、交通服务、空气、水污染治理等新的公共品需求增加, 居民们对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要求也会提高。这就要求城市政府转变政府职能, 从“促进经济增长型政府”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 合理安排支出结构, 妥善处理投资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的关系, 努力把生产型财政转变到民生型财政来。

3.政府在提高公共支出效率时需要考虑城市人口因素。城市人口的增加对公共支出效率既存在着规模效应, 也存在着拥挤效应。前者有利于公共支出效率的提高, 后者不利于公共支出效率的提高。因此, 客观上要求政府提高管理城市人口的能力, 特别是要加强对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 有效控制城市人口过度膨胀。

4.合理安排公共支出在城市不同城区的分布。改变政府支出重点放在中心城区和新城的传统, 要更多关注老城区和郊区的更新改造和建设, 发挥城市公共支出在老城区和郊区的引致效应, 缓解中心城区高密度人口给城市带来的压力。

摘要:基于1994-2008年的数据, 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 实证分析了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公共支出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是城市公共支出的Granger原因, 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公共支出具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但是城市公共支出却不是城市化的Grang-er原因;城市政府在安排公共支出的规模、结构、城区分布, 以及提高公共支出效率等政策选择时应考虑城市化的水平。

公共交通与郊区购物中心 篇10

购物中心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购物体验,它通过“一站式”的服务提供多样化的购物、餐饮、娱乐功能,公共空间和人性化设计让购物者感享受到了舒适、安全和便利,因此广受好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欧洲国家虽然缺少美国那样的大都市地区和广袤的郊区用地,但代表“潮流”的大型郊区购物中心并未因此望而却步。20世纪50年代以来,英国先后有10余座大型购物中心在远离城市中心地带的郊区问世,摆脱了城市中心区在空间和形式上的种种束缚,也回避了历史保护主义者的种种责难。

一、公共交通——联系和重新定义区域、郊区和城市

大型购物中心曾经带来了郊区的繁荣,然而时至20世纪70年代,它却开始面临考验。一方面,郊区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让“美国梦”难以为继。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这本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城市规划论著中,简·雅各布对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师展开了猛烈抨击。他指出,依据演绎出来的原理指导实践,追求和奉行“功能分区”理论,将居住与工作、娱乐分离的模式,带来的是孤立、不自然的城市空间,扼杀了城市的活力和创造性。人们开始怀念原来居住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看上去混乱的却是充满活力的住区。另一方面,小汽车在城市中毫无节制地增长,在给人们带来短暂的快捷便利之后,接踵而来的是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的噩梦,“城市病”困扰我们的城市。伴随汽车时代发展起来的城市,其扩张不受任何方向限制,最终造成了无序的城市蔓生。城市规模越来越大、道路系统和出行效率低下,剥夺了人们享受公共空间和良好景观的权利,加上石油危机带来的冲击,人们对于城市交通中小汽车能否发挥作用普遍表示怀疑,基于小汽车的使用发展起来的大型郊区购物中心也面临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大城市的公共交通开始受到重视。20世纪80年代之后活跃的新城市主义理论、可持续发展观和精明增长理论等,在探索城市发展新方向、复兴传统住区活力、引导和控制城市空间有序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郊区发展日益成熟的背景下,彼得·卡尔索普和威廉·富顿(Peter Calthorpe and William Fulton)提出区域城市理论,重新定义了区域、郊区和城市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三者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加深,城市与周边区域的联系变得密切,它们将共同形成区域城市的新形态(图1~图3)。

二、机遇——公共交通引导郊区购物中心的发展

郊区购物中心,尤其是大型区域型购物中心,特别依赖于大城市的发展。城市与郊区关系的削弱、联系不便,必然会大大影响购物中心的商圈和辐射范围,制约其发展。随着快速公共交通系统在联系区域、城市与郊区中的地位逐渐显现,郊区购物中心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公共交通。实施公共交通引导型开发,已经势在必然。

公共交通引导型开发(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理论是在区域城市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设计框架,它代表一种开发模式,即中高密度的居住区配合公共设施、工作场所、商业与服务设施,以土地混合利用的方式在区域大型公交系统的主要节点上集中发展。TOD摒弃了现代主义规划中严格的功能分区理论,追求功能多样性、居住与工作平衡(Jobs-housing Balance)。在经历了多年城市居住与工作、文化娱乐分离之后,人们追求在一个地方同时拥有居住、工作、娱乐功能的愿望越来越强烈,TOD正是适应这种潮流的产物。在TOD模式中,人们没有小汽车也能够非常舒适地生活,日常生活基本能够在步行范围内解决。同时,TOD借助快速公共交通工具,实现了与城市中心区的方便联系。这种在一个地方提供整体服务设施的模式,就是新城市主义的规划理论和精明增长的核心思想,它带来了职住近接、便利的交通、舒适的环境和良好的开放空间,形成了景观优美、友好和充满活力的传统邻里社区感受(TND 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TOD模式下的郊区购物中心也呈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首先,郊区购物中心对公共交通的依赖性加强。TOD理论模式限定了城市的发展空间结构,控制了发展规模,给大城市郊区带来了秩序。它反对沿着高速公路随意开发,强调社区发展与公共交通系统的关联,而是使城市沿着公共交通方向向周围延伸,实施公交引导型开发。TOD模型中包括核心商业区、办公区、开敞空间、居住区和次级区域,它们围绕公共交通特别是快速轨道交通站点布置。TOD模式在凸显公共交通地位的同时,也确定了核心商业区的重要性,促进了郊区购物中心与公共交通的结合,给郊区购物中心带来发展机遇。

其次,依托TOD发展促进郊区购物中心的转变。公共交通是联系城市和郊区的纽带,郊区购物中心一旦与轨道交通这种大运量、高效率的快捷公共交通结合起来,它的发展潜力便会被极大程度地激发,从而在轨道交通沿线站点和终点形成以购物中心为商业核心,围绕以写字楼、旅馆、公寓、居住区的高效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在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下,购物中心不再是城市郊区化和城市蔓生中的不确定因素,而变成了城市有序发展的先锋。郊区购物中心从一个大量耗费能源、与城市分离的庞然大物,变成与城市联系紧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因素。

再次,土地高效利用和公共交通给购物中心发展带来优势。TOD为城市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依托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新的交通与土地利用藕合的模式。轨道交通站点区域采用高密度、高强度的开发方式,以混合使用的用地构成为主,在靠近站点的地方布置高强度的商务办公、商业、公寓设施,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可达性优势,扩大轨道交通直接服务对象的范围。公共交通强大的集客力正是购物中心所期待的。TOD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稍远地区中高强度开发的住区,将为购物中心提供基本的客流保障。

最后,“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更深入的体现。TOD模式中,建筑之间联系紧密,街道充满魅力,拥有标志性的建筑节点和动感变化的城市天际线;公共空间安全舒适,步行空间尺度宜人,专门为慢速步行者设计,让步行充满乐趣和活力;标志清晰,导向明确,换乘快捷便利。这些“人性化设计”与郊区购物中心最初的理念不谋而合。最早的郊区购物中心,面对小汽车冲击下的城市中心区的日渐衰落,试图在城市郊区曾经充满活力的城市广场和街道,引入步行化空间和人性化设计,塑造了良好的开放公共空间,但是,由于郊区购物中心过度依赖小汽车,而变得与周围环境隔绝,成为陷入小汽车海洋之中的“孤岛”,饱受诟病。如今,郊区购物中心与快速公共交通系统结合,并形成互相促进和依存的关系,与城市中心区联系更为密切,使之优势更明显、发展潜力更大。TOD模式中购物中心与办公、居住的结合,更是实现了职住近接、宜业宜居,成就24小时的城市社会活力。

三、案例——英国麦多霍尔购物中心

麦多霍尔(Meadow Hall)是英国最大的购物中心之一,1990年开业,面积13.2万m2,分为两层,有超过280家商店入驻(其中包括Marks&Spencer、HMV.等著名百货商店),每年接待的购物者达3 000万人。它也是英国为数不多的郊区区域型购物中心,位于南约克郡的谢菲尔德市东北方向,距离市中心8m2,与附近贯穿英国南北的M1高速公路34号出口相连,区域交通十分便利(图4)。

英国是十分珍视传统遗产的国家,长期以来城市中心区(city centre)已经形成了致密的城市肌理,这制约了大型购物中心的发展。从空中俯瞰,购物中心有着与周边完全不同的城市肌理。购物中心平面呈倒U形,内部经由主干步行街联系大小商店,在其转折处设置中庭并分出次干路与主力店(Anchor Store)、餐饮庭院(Food Court)相连,由此形成鱼骨型的步行街系统,用于组织内部交通并与外部交通衔接(图5~图8)。购物中心周围设置环路和大面积室外停车场地,分两层设置,拥有1.2万个停车位,用颜色加以分区,方便驾车购物者(图9)。

麦多霍尔是英国唯一一个和公共交通换乘中心/枢纽(interchange)联系的购物中心,购物中心西北方向设有专门的架空廊桥与换乘中心相连(图10)。该换乘中心(Passenger Transport Interchange,PTI)拥有英国最完善的公交服务,长途汽车(National Express)、公共汽车、火车、轨道交通(谢菲尔德supertram系统)在这里交汇,易于到达、易于实现各种公共交通工具的换乘。这里是城市公共交通的终点站(public transport terminals),每小时有120辆公交车到达,全天服务;这里还设有长途汽车停靠点,能够提供300个客车停车位;这里还和火车站相连,每天有400趟火车经过;联系城市中心和其他郊区地带的轨道交通每10分钟一趟;此外这里还设置了停车换乘设施(P+R,Parking and Ride)。发达便利的公共交通,不仅减少了人们对小汽车的依赖,而且使购物中心获得强大的集客力,辐射整个区域甚至是整个英国全境,为购物中心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和繁荣(图11~图13)。

四、结论与启示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郊区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启动了轨道交通建设项目。购物中心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我国之后,经历了近10年的羽化过程逐渐走向成熟。郊区购物中心如果改变依赖小汽车和高速公路的模式,与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相结合,实施公共交通引导型发展,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Calthorpe,Peter.The Next American Metropolis:Ecology,Community,and the American Dream.New York: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1993

[2]Calthorpe,Peter and William Fulton.The Regional City:Planning for the End of Sprawl.Washington,DC:Island Press,2001

[3]Douglas S.Kelbaugh.Repairing the American Metropolis,common place reviseted

[4]Meadowhall Centre-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htm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研究 篇11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空间设计;景区规划

优秀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能够有效地提升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改善民众的居住环境与生活质量,还能够起到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作用。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在城市发展中占据的地位认识越来与清晰,从而也就愈来愈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特别是对于景区城市来说,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尤其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景区城市的未来发展。

1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泛指的是存在于城市实体建筑之外的开放性空间,它是城市民众开展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它还是城市居民和自然界开展物质、信息以及能量交换的重要媒介,对一个城市的形象起到了重要的展示作用。

2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

2.1 实用性原则

人是城市的活动主体,所以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必须将人放到首位。而人类在生活中首先是对生活基础的需求,对美的追求是在次要位置的。因此,城市公共空間设计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城市民众的基本生活规律,确保设计可以真正地满足市民的市场生活需求。现在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在城市中人们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在工作之余到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走一走、散散步使他们的基础需求。所以,设计师在设计时必须要重视人们的生理、心理与情感需求。

2.2 经济性原则

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城市的整体环境,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并创造一些经济利益。但是这并不是说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面投入越多越好。一个城市中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无限地投入会破坏城市的持续发展能力,所以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必须按照经济性的原则,用最少的投入来取得最大的效果。

2.3 地域性原则

不同城市由于所处地域的不同,导致其在人文、环境、审美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一定要遵循地域性原则。例如,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融合其地域文化元素,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运用当地的植被与物料,再降低成本低同时还能够有效地体现出地方的特色。

3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具体策略

3.1 重视城市原本的生态法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应该重视城市原本的生态法则,适度保留对城市中原始景观,降低人为因素在其中占据的比例。这样,就能够充分运用地域中原有的湖泊、绿地、溪流、地貌等景观资源优势,不但降低了城市空间设计的成本,而且可以使民众可以与自然更加亲密地接触,体验自然的乐趣。

3.2 融合城市地域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

现代城市虽然高楼林立,但是每一个城市仍然会具有它独特的魅力。例如,独特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这些往往是放映到城市的公共空间中的。城市的公共空间就相当于居民住宅的客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民俗与人文。在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与受到人们重视的情况下,城市公共空间对它们的融入也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这些非遗设施不但包含了城市的古老城墙以及建筑,而且还包含城市的原始色彩与民俗等。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与地域风情的有效融合,有助于打造独一无二的城市品牌形象,增强城市的可识别性与旅游观赏性。

3.3 追求外城市外在的观赏性能

不同时期人们对美的观赏标准是不一样的,它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变化。所以,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就必须要与民众审美标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以便于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在设计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最新的设计技术与设计理念来对建筑、道路、景观以及基础设施等进行改良,避免长久不变的色彩引发民众的审美惰性出现。另外,还要注重对空间中不同元素的设计次序排列,不同设计元素的风格要完整统一,充分运用现代设计理念中的“和谐”元素。同时,要先整体后部分,因为单一的局部精彩是无法提升整个城市空间的观赏性能的。

4 以景区城市为例来具体探析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

近几年,随着旅游业在我国的兴起,我国景区城市得到了迅猛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无疑为这些城市的强势崛起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4.1 醒目的城市入口设计

城市的入口不但是城市对外沟通的主要渠道,而且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第一窗口。优秀的城市入口设计可以充分反映一个城市的特质,提升城市在人们心目中的可识别性。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可以考虑用地标建筑配以绿地的设计方式。

4.2 以人为本的城市道路设计

在一个现代城市中,道路不但肩负着将各个空间相互连接的功能,方便人们的出行,而且还兼具灾害疏散的重任。所以,在设计道路时,不但要充分考虑道路的出行属性,而且还要使其与各个景点有效连接,为城市居民与外部游客提供便捷、安全的出行通道。

4.3 商业空间设计

商业空间是旅游城市中非常特殊的一个空间,是景观城市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日常购物与休闲需求。人流量大是商业空间的一个最显著特征,一个城市的商业空间往往是城市的中心。所以,城市的商业空间设计过程中不但要充分考虑民众的购物与休闲功能,而且还要着重进行安全的设计。

4.4 城市广场、绿地与滨河等位置的设计

城市的广场、绿地与滨河等在一个城市中主要起到休闲的作用,它的服务对象是城市的本土居住居民,特殊情况下也会有众多的外来游客参与。但是游客与本土民众对于这些处所的着眼点是不一样的,游客到这些场所是为了完成一种非常迅速的感官体验。所以,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要重视对具体其定位的考虑,明确这些场所与城市其他方面的关系。

5 结语

城市的公共空间是一个非常大的环境,在这个大环境中又包含着数个子环境,社会民众在这些环境中占据着绝对的主体地位。所以,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首先要满足的就是民众生活的基本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应的拓展设计,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品位与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标准设计研究所.全国城市公共设计技术措施[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3.

[2]王景慧.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规划[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 篇12

一、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概述

城市中的公共设施包括公共汽车站、路牌、邮筒等,如果把整个城市几何形式化,公共设施就是几何图形中点的元素,公共设施的色彩就是城市整体色彩中的点缀色,所以在色彩的选择上可以采用一些纯度高的色彩,满足市民视觉色彩心理平衡的需求。每一类的公共设施都应有其独特的色彩规范,城市公共设施的秩序感很重要而色彩通常是最好的表现方式,这种公共设施所具有的独特色彩及设计风格是从微观体现城市公共设施的独有特色和与城市设计共鸣。

城市总色调体现了城市的整体色彩规划,整体色彩主要包括重要建筑物色彩、公共设施色彩和自然色彩等,其中公共设施是点睛之笔,人们对城市色彩的整体感受在于各种色彩经过调和所呈现出的整体色彩特征。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公共设施色在彩设计上仍然不够规范,例如色彩污染问题在很多城市仍然存在,主要是由于设计者不重视整体协调性,色彩设计不科学不合理,导致公共设施色彩与城市的整体色彩不搭配。完美的公共设施在色彩设计上,应该满足合理性、美观性和协调性。

一是美观性:就是说设计美的,同时体现出该城市的气候和地理特色;二是协调性,整体协调是说建筑物和公共设施的设计和色彩都要有人性化;部分协调性是要保证城市局部要保持的连续性,色彩和文化,时间和空间。三是合理性,即公共设施不仅要求色彩搭配合理,还要求建筑物本身设计符合各项要求。

二、城市公共设施在色彩设计上的分析

1)规划原则。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设计理念,从设计高度到设计色彩都要有区分,休息空间的设计和办公空间的设计是不同的,要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适当调节。

2)整体保持协调性的原则。城市公共设施和色彩都隶属城市的一部分,城市的整体色彩与公共设施色彩及造型是相互影响和互相融合的,城市的历史文化决定了城市的整体色彩基调,公共设施要在这个基调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和建设。城市的公共设施主要有医药卫生系统、交通、照明、休息设施等几个大的系统,每个系统根据其功效和作用设计符合自身特点的色彩,体现出个性化和人性化。

3)区域文化协调性原则。不同的地域文化对城市内公共设施的设计风格不同,色彩各异,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很多古城古镇,也有很多最近些年新兴的城市,公共色彩在设计风格上也体现了该城市的整体文化底蕴,城市文明程度和特色,实际上色彩发挥的作用远远超出了传递信息这个基本功能,同时起到发扬城市文化和文明的作用,因此在公共设施色彩设计中,色彩可传递这座城市信息,延续整座城市的整体特色。城市公共设施色彩在美观的同时,还传承着整座城市的思想和观念。

4)美学性原则。公共设施不仅有使用的功能性,同时设计上也尽量采取美学的原理来设计制造,不同的颜色设计,其作用也不同。如儿童座椅的设计,从颜色上都是红、黄、蓝、橙等鲜艳颜色,在细部设计上会针对儿童的特点适当降低座椅高度、减淡颜色,便于儿童识别;对于成人使用的时尚座椅,可以选择稳重的黑色,给人们带来高尚、可靠的感觉;而城市街边的LED路灯,不同的区域选择不同的颜色,例如在空间较大的公路边,应该选择白色,给人们带来辽阔、空旷的感受,而对于公园或者小区的路灯,应该选择绿色,会让居民眼前一亮,而木质建筑和设施旁应该使木漆色或者黑色的路灯,与木质建筑和设施的色彩相照应,凸显出和谐的情调。

三、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的策略

1、完善色彩标识系统

我国大部分的城市色彩标识系统都不够完善,有很大局限性。城市标识色是整个城市的宏观色彩,一座城市色彩标识系统不仅可以冲击人的视觉功能,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带给人们心理暗示,不同的公共设施带给人们不同的印象,看到这种风格就会想到这座城市。城市色彩就是城市的名片,体现城市特色。

2、明确公共设施标识色

城市标识色可以分为现代标识色和历史标识色,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色彩也有了历史文化色彩,因此要做好色彩规划工作,首先要根据不同城市来确定城市标识色,城市的标识色彩可以表达出这座城市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但是标识色不是城市的整体色彩,城市的的整体色彩受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在设计上要进行充分全面的思考。

3、色彩标识系统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

城市色彩可以分为节点色彩、界面色彩、流动色彩、标识色彩和分区色彩,例如河流、廊道和道路系统属于界面色彩,节点色彩是在城市中公共设施实际上的一个个节点,城市标识色与节点色彩密切相关,但是色彩的连续性和辨识度才是最重要的。

四、结束语

城市的公共设施就是家中的家具,不仅具有装饰性和功能性,还体现着城市的细节。合理的公共设施设计可以提高这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公共设施的色彩设计是该设施的亮点,也是这座城市的亮点。综上所说,城市公共设施整体建设体现出城市的文明程度和该城市人民的衣食住行,合理的城市规划、城市色彩和公共设施的色彩的设计与融合,是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前提条件。

摘要:人们生活在城市中,其室外活动与城市的公共设施联系紧密,城市公共设施能够为人们提供娱乐活动,提升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品位,完善城市的各项服务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生活空间。人们对城市空间环境色彩的识别,就是城市色彩识别,是对城市色彩系统的综合感知,对于规划者来说,要将城市个性凸现出来,确保城市形象更加丰满完善,就应该构建橙色色彩识别系统。本文将就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展开探讨。

关键词:城市规划,公共设施,色彩设计

参考文献

[1]张雪青.城市色彩营造的多维视角[J].城市建筑.2015,(20):67.

[2]舒平.城市风貌视角下的城市色彩研究[J].城市建筑.2015,(24):85.

上一篇:老旧设备改造下一篇: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