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活动场所(共5篇)
城市公共活动场所 篇1
摘要:以南京市鼓楼区的儿童公共活动场所为调查对象,研究了儿童的行为特征和儿童活动地点的分布情况,分析了儿童公共活动场所现存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从而更好地营造高品质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关键词:城市公共活动场所,儿童活动场所,行为心理特征,环境
1 研究的必要性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游戏是一种最令人惊叹不已的社会教育。”我国著名的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也曾说:“儿童的生活可以说是游戏。”心理学的研究还发现:各种心理发展的新萌芽首先出现在游戏中。因此,高质量的游戏环境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对于城市的儿童来说,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是他们喜欢进入的游戏场所。由于儿童最初的思考和内心的感知都与环境影响有着紧密联系[2],这些场所中的儿童活动空间便成为影响其智能和体能发展的重要部分。通过对城市儿童公共活动场所的环境行为研究,对于更好地营造高品质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是十分必要的。
2 城市儿童公共活动场所的现状调查
2.1 调查地点和调查方法的选择
2.1.1 调查地点的选择
本项调查选择了南京市鼓楼区4处有普遍意义的公共活动场所:
1)时代超市。它位于中央路以西、新模范马路以北。超市主入口位于中央路,前有一广场,地铁站的出入口也在这里。其周边是金茂花园、长江新村、汇林绿州等住宅小区。便利的交通和配套设施,使它成为附近居民日常购物的首选场所。
2)山西路广场。它是南京较大的市民广场之一,地处市中心繁华地段,位于城市主要干道中山北路与湖南路商业街的交汇处。周边设施较为齐全,交通也极为便利,每天都有大量的市民来此活动。
3)时代超市旁的肯德基店。每逢周末,这里就像儿童乐园,是孩子们聚集游戏的地方,也是家长们相互交流经验的场所。
4)住宅小区中的街巷。由于市中心区内大多为旧式住宅区,环境质量一般,缺乏公共绿地和大型公共活动场所,街巷就成为儿童游戏的主要空间。
2.1.2 调查方法的选择
调查的时间就选定在周末上午,按地点的分布情况分次进行,分析现状环境中的儿童活动状况。具体的方法采用摄影分析法,即在人群密度、场地环境较为典型的点进行同时段摄影,再从中分析。
2.2 儿童活动点的分布及活动方式
由表1中可以发现:只要是儿童可以进入的城市公共场所,儿童活动就随时可能发生,事先无法确定。这是由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所决定的,只要是没见过的或是喜好的都要去看看、摸摸。这些引起儿童关注的因素包括:
1)自然要素。几乎一切自然要素都对儿童有极其强烈的吸引力。风云雨雪等自然现象,以及水、泥、砂石、花朵、树枝、落叶都是儿童乐于关注的对象[4]。例如山西路广场中心的喷泉水池旁,总有孩子趴在池壁玩水;雨后,顽皮的孩子喜欢踩踏积水的地面。在对住区的街巷进行调查时发现:小区路上的落叶、树枝、花草、卵石子是最好的“玩具”。
2)他人有趣的活动。成人或其他儿童有趣的活动往往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甚至激发其加入的兴趣。山西路广场中有一处供搭建露天舞台的场所,当临时舞台没有搭建时,这里的圆形空地就是天然的儿童溜冰场。稍大一点的孩子欢快的溜着冰,小一点的孩子睁大眼睛看着,追逐着,跃跃欲试。
3)不被准许去的的地方(往往较不安全)。通过调查,这一因素多见于“第一逆反期”(1.5岁~3岁间)的幼儿。他们对事物的接触和认识极其有限,既好奇,又过于执拗,因而很难沟通,越是大人不让做就越要去尝试。所以,有不少孩子会进入那些不太安全的场所。
4)鲜艳的卡通造型。
综上所述,儿童活动地点不仅分布于专用儿童活动场所,还广泛分布于多种公共活动场所中,而无明确界限。因此可以说:城市公共活动场所也极有可能成为广义上的儿童活动场所,而且,活动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无法预测的。
2.3 儿童活动的行为心理特征
儿童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行为心理发展有十分明显的婴儿期(2周岁以内)、幼年期(3周岁~6周岁)、童年期(7周岁~12周岁)、少年期(12周岁~15周岁)4个阶段[3]。由于儿童随着年龄增长,行为能力的完善和行为心理的变化,儿童活动场所的服务对象主要是3岁~12岁的孩子。这一对象的行为心理特征包括:
1)聚众性。调研中发现:当儿童发现别的孩子在游戏时,就非常想参与并加入游戏。如山西路广场上一旦有一个儿童开始溜冰,越来越多的儿童就会加入。
2)主动性。儿童常为体验快乐而游戏,因而游戏是一种具有主动性行为。游戏中任何新的发现、行动的自由、成功的体验都会给她们带来喜悦。这使她们不断在游戏中尝试、发现、练习与表现,表达意愿,宣泄情绪和展示能力。
3)连续性(随意性、移动性)。好奇和好动的特点使儿童活动既不定时也不定点,不仅在指定场地上(具备传统器械的儿童游戏场)活动,还有可能到达具有吸引力的潜在的活动场地,并且停留的时间也会更长。比如从家门口、到宅前空地、到人行道、再玩到街头,即儿童的游戏是连续而随意的。
4)探索性。好奇心使儿童善于发现游戏中更隐含的东西,如卵石、掉落的纽扣和小饰品、树枝等,并爱摆弄可塑性强的沙、泥土、积木、油泥等。他们还很爱冒险,杂草众生、无人看管、具有一定神秘色彩的场所都是孩子们喜欢光顾的地方[1]。
5)专注性。儿童在活动时往往过于专注,而忽视周围环境的刺激,一旦投入到游戏,就会忘乎所以,而忽视潜在的安全隐患。
6)亲自然性。儿童活动喜欢接近草地水池和泥沙,喜欢在草地上奔跑,作各种活动。
3 城市儿童公共活动场所的现状问题分析
近来,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热潮中,设计师们普遍关注于“人”本身,并开始考虑残疾人的需求,这是可喜的进步。然而,儿童这一弱势群体作为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重要因素,其内在需求却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专用儿童活动场所的缺乏
不难发现,在城市公共场所中,为成年人精心设计的富有人情味的活动场所很多,但是专为儿童设计、符合其生理尺度和心理需求的活动空间却很缺乏。人们常感叹:城市中的孩子可玩的东西太少了。城市的建设过多地侵占了自然因素,吞噬了孩子们心中理想的自然乐园,而人造的儿童活动空间又少之又少。小区中、街区中的健身器材场地里,也是人满为患(见图1)。
3.2 儿童活动设施的单一
一些公共场所也有专用的儿童活动空间,但大多是简单地划出一块场地,放置一些游乐休闲设施供孩子们做一些机械活动,“场地+游乐设施”似乎已成为儿童游戏场设计的惯用手法。但是这远不能满足孩子们多样的需求。
3.3 监护人滞留空间的缺乏
很多时候,儿童游戏少不了成人的陪护。调查发现,凡是专用的儿童活动场所周围,总围着疲惫的成年人,无处栖身(见图2)。笔者在对时代超市的儿童游戏场调查时就看到:一位带着孩子来玩的妈妈同时还带着自家的小凳,坐在场外认真的背着英语,那种场景让人既感动又感叹。
3.4 安全隐患众多
专用的儿童活动场所内,其尺度与设施的安全自然不用担心。但由于专用场地的缺乏以及儿童自身的行为心理特征,儿童会涉足更多的公共活动场所。而它们大多只具备成人尺度,缺乏针对儿童的安全防范措施,因此潜在的安全隐患是多方面的。
4 城市儿童公共活动场所的营造
4.1 增设儿童活动场所
在尽可能多的城市公共活动场所辟建专用的儿童活动空间。除了色彩、尺度、安全问题外,还要注重空间和设施的多样性,以满足儿童的选择性和智力的发育要求。
4.2 结合专用儿童活动空间和附属空间
主要的专用活动场所和附属的活动场地结合布置。前者供儿童运动、游戏;后者供陪护的成人闲坐、休息、交谈,这样既便于陪护人看管与休息,又为儿童观摩学习游戏技能、补充体力提供了场地。
4.3 重视公共场所的细部设计
由于儿童活动场所的分布特点,单纯关注于专用儿童活动空间尺度与安全防范的思维定势必须改变。设计师考虑儿童使用的范围要更为广泛与细致,在设计城市公共活动场所及空间时,从细部入手,兼顾儿童的适用性,尽可能减少对儿童可能造成的潜在危险与伤害。我想这样的空间成人也同样适用,因为毕竟成年人的适应性要远高于儿童。
5 结语
儿童是城市公共空间使用频率很高的群体,但他们不会为自己的需求呐喊,因此更需要我们的帮助与关爱。研究儿童的行为心理,并立足于此,以尽快改善城市儿童公共活动场所发展不足的现状,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克莱尔.库柏,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章俊华.幼儿园户外环境绿地[J].中国园林,2004(3):57-58.
[3]张路红.在游戏中成长———试论居住区儿童游戏环境设计[J].安徽建筑,2005(4):17-18.
[4]毛华松,詹燕.关注城市公共场所中的儿童活动空间[J].中国园林,2005(9):95-96.
[5]孙培芳,方绪明.广场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研究[J].山西建筑,2007,33(17):34-35.
城市公共活动场所 篇2
陈宝明
一、室内禁烟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障碍
《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将于2011年1月9日起在我国全面实施,意味着我国要在两年实现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但目前的状况不令人乐观。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制造和消费国家,正面临着吸烟带来的巨大健康危机。中国有超过3.5亿烟民,每年有超过1百万的人死于吸烟的相关疾病,并且有10万人死于二手烟的危害。如果按照目前的吸烟趋势发展到2020年这些数目将会是现在的两倍。被动吸烟的主要受害者是妇女和儿童,经常在家庭、公共场所遭受他人吸烟的危害,卫生部的数据表明,我国有超过5.4亿的人遭受着二手烟的危害,其中还有1.8亿是不满l5岁的儿童。在室内公共场所吸烟不仅对本人健康有害,而且危及他人健康,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但仅有道德谴责是不够的。有鉴于此,世界上不少国家均已出台了在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的法律,有的国际友人戏称,在他们国家,只要是屋顶以下的公共场所一律禁烟,违者重罚。在法律和经济惩罚的强大威慑下,这些国家室内公共场所的吸烟现象几乎绝迹,吸烟人数不断增长的势头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国际经验证明禁烟法令不但能有效的减少二手烟在公共场所甚至家里的暴露,而且还能减少烟草制品的消耗以及降低吸烟率,通过减少吸烟机会和不良吸烟行为达到目的。
目前禁烟的障碍主要有,烟草是地方政府的主要税收来源;社会民众对禁烟问题的认识;落后的社会风尚导致吸烟的随意;禁烟立法的执法难以落到实处等。
近几年国内的政策环境也已经有了新的变化,奥运会成为北京实施禁烟法令的加速器,同时上海、广州和青岛也在考虑相关的室内禁烟政策。北京新修订的《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可望在2010年获得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新法将取消目前在宾馆、饭店、办公楼随处可见的吸烟区和吸烟室,明确除家庭外的室内公共场所完全禁烟。我省青岛等也已明确在2011年之前对辖区内的7区5县的公共场所实行全面禁烟。此外我国政府还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控烟框架,彰显国家对国民健康状况越来越关注,这些都将有利于未来全面禁烟法令的实施。这些利好现象为公共场所室内全面禁烟奠定了好的基础。
二、关于实施室内禁烟的几点建议
1、通过人大立法,首先在我省大中城市,明确规定禁止在一切室内公共场所(包括学校、医院、影剧院、公共交
通工具、车站、机场、银行、超市、商场、宾馆、饭店、餐厅、舞厅、酒吧等)的吸烟行为,明确违反规定的处罚标准,逐步杜绝在室内公共场所吸烟现象发生。
2、政府部门首先应该禁止公款吸烟,同时还要加强宣传教育与立法手段。一方面,公共场所禁烟需要通过宣传教育手段,提高公众对立法禁烟规定的认识,建立个人自律和尊重他人健康的无烟环境。另一方面,控烟立法的完善能够通过规范社会行为,提供法律依据,以保障公共场所禁烟工作,形成具体的地方法规和条文以有力保障禁烟的实施。
3、完善执法监督主体的职责,形成多部门联动,成立一个政府部门间控烟协调委员会(工作小组),设常务办公室在卫生行政部门。餐饮、消防、环保、民航、铁路、交通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指定行业禁烟规定。
4、通过媒体宣传,加强对民众的宣传教育,促进社会风尚的改变,使更多的民众参与自觉的抵制吸烟的行动;劝告每一位烟民主动戒烟,庞大的烟民群体的主动戒烟不仅关乎到控烟成败,也是预防妇女和儿童被动吸烟的关键所在。
城市公共活动场所 篇3
城市公共场所是人民群众活动频繁、人流较集中的场所。如在节假日期间,大中城市的公园每天人流量可超过10万人次[1]。公共场所大量的人群聚集大大增加了安全隐患,当人群密度达到一定阈值后,可能会因一些很小的意外事件造成严重 的踩踏等 公共安全 事故,甚至发生 灾难。如1990年7月2日在麦加米纳广场朝圣仪礼中因人群拥挤发生的踩踏事件,直接造成1 246人被踩死或窒息死亡,是历来踩踏事件中最为惨烈的一次;2010年11月22日柬埔寨庆祝“送水节”,在一座窄桥上发生的踩踏事件至少造成450人死亡,700多人受伤;2014年12月31日发生的上海外滩踩踏事故,造成了36人死亡,49人受伤。因此,研究人群聚集量与时间分布规律,采取全面、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于降低人群聚集风险、保障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对人群聚集在时间上分布规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景点和轨道交通等方面。例如,牛亚菲等[2]对北京市旅游客流的长周期时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殷红梅[3]对贵州织金洞客流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探索;刘娜、陶志祥、乐逸详等[4,5,6]研究了城市轨道交通在一天中的客流变化规律。旅游景点以日客流为基础,侧重于周、月、季度和年度等较长时间尺度的客流变化,人民公园等开放性公共场所的人群聚集量除呈现较长周期的变化外,其在不同季节、每一天的变化也很显著。除此之外,人民公园与旅游景点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大多数旅游景点具有盈利性,所以对人群开放的范围是局部的,而人民公园对所有人群开放;2很多旅游 景点的人 流量不受 地域影响。因此,现有研究成果尚不能揭示城市公园等公共场所在较小时间段内的人流量聚集特征。针对较小时段的精细化人群流量研究成果还很少,包括佟瑞鹏等[7]提出的聚集指数方法,Yukio[8]等提出的时间序列数据的图形可视化聚类方法等。
城市公共场所是开放性公共场所,而传统的研究方法对公共场所内人群流量的全天候监控比较困难(研究对象具有动态性、随机型和不确定性,易受时间、地点、季节、天气等因素影响)。因此,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将计算科学、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到公共安全领域,对人群聚集特征进行虚拟现实模拟,建立模型以实现对人群流量的监控,为公共安全决策提供依据。
通过对人民公园移动基站接入设备量的研究,结合传统观察形式进行实地数据收集,然后通过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拟合,建立人群聚集量与时间的模型,最后通过回归分析进一步改进模型。
1模型建立基础
1.1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是确定两 种或两种 以上变数之间相互依 赖的定量 关系的一 种统计分 析方法。 通过回归分析能够处理变量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回归分析法可以从大量现实中观测的离散数据中发现反映事物内部特征的统计规律,并能用便于计算的数学模型表示出来。
回归分析的过程包括:1数据采集和清洗,并确定相关变量;2建立回归数学模型,即构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所构建的数学模型需要以最简单的形式反映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3用计算机对所建模型进行模拟,不断调整相关参数,使模型结果尽可能逼近真实值;4将模型用于实际,并在实际使用中根据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调整。
1.2决定系数
当因变量y与自变量x之间可以用一个回归方程式解释时,有必要对x的解释能力进行进一步验证。该解释能力的程度大小,即回归分 析的配合 度,由决定系 数R2(Multiple R-squared)表示。总变量 (y-y)由两部分 组成:配和值与平均值之间的差 (^y-y),以及观测值与配合值之差 (y-^y)。前者 (^y-y)是由建立回归方程的变量x所引起的,而后者 (y-^y)是随机方差引起的。由变量x引起的平方和占总变量平方和的比例成为决定系数,即:
R2的值在0~1之间,其数值的大小表示自变量x对因变量y的影响程度。R2的值越靠近1,表明方程的变量x对变量y的影响程度越大,所建立的模型更精确,也更容易被使用。
2公共场所人流量聚集分析
2.1游客人群结构分析
对人民公园的人流量变化情况进行数据实地采集时, 发现各个时间段呈现的人群结构比例各不相同。首先,早晨公园的人流量 以附近的 老年人为 主;中午在12:00~ 14:00之间人流量 变化较大,主要以放 学经过人 民公园 (公园周围有学校)的学生为主;14:00~16:30之间公园的人流量最大,主要以中青年人为主;16:30~21:00之间的人群结构最为复杂,其中小孩人数较少,且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下降较快,中青年人数较多,老年人处于两者之间。晚上人群中女性 所占比例 较大,而且以青 年女性为 主,主要活动方式是跳健美操、广场舞,唱山歌等;而男性老年人的主要活动是演奏乐器,如二胡、喇叭、吉他等,或作为活动的观看者。因此,人民公园一天的人群结构中, 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大(在公园停留时间较长)。
2.2游客客流量分析
图1为人民公园一天内不同时间段的游客人流量分布,其中,游客人流量统计是基于每小时的总人数。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人民公园的游客人流量分别在8:00 ~9:00及18:00~19:00两个时间 段出现峰 值,11:00~ 12:00出现低谷,这也与居民的生活习惯相符。一般老年人会在早晨到公园晨练,而许多家庭会在晚饭后来公园散步,因此会出现公园人流量峰值;而中午大部分人会回家吃饭或午休,因此人流量呈现低谷状态。综上所述,公园等公共场所一天内客流量的变化特征是随时间和空间不均匀分布的,因此在公共场所的固定区域内,游客人流量在时间的动态特性上呈现出典型的双峰型分布模式。
通过采集人民公 园周边的 移动基站 手机用户 接入数,并根据一定比例计算未使用移动设备而在公园内的人群数量。通过统计发现,该数据与在人民公园不同时段实地人工采集的数据存在一定关系,即在相同时间段内,人群聚集量随时间的分布态势基本吻合。因此,所采集到的数据可用性很高,同时也为 准确建立 模型提供 了科学依 据。
2.3单位时间内的游客流量
人群进入到公园等公共场所对个人而言属于随机事件,因此单位时间内进入某公共场所特定区域的人群量也属于随机变量。根据调查,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平均人流量均不相等,而且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很大。
假设N(t)为时间[0,t]内游客到达某特定场所的总人数,则对于任意时刻t,N(t)都是一个随机变量。则随机变量族{N(t)|t∈[0,T]}构成一个随机过程。
则称随机过程{N(t)|t∈ [0,T]}为马尔柯 夫过程。 公式(1)表示的性质为“无后效性”,其实际意义是:如果用tn表示当前时刻,tn+1表示下一个时刻,t1,t2,…,tn-1表示已经过去的时刻,则人的聚集过程在tn以前所处的状态 (即到达数)不会影响将来人群的聚集过程。
若随机过程{N(t)|t∈[0,T]}有“独立增量性”,即对任一组t1<t2<…<tn(n≥3),随机变量N(t2)-N(t1),N (t3)-N(t2),…,N(tn)-N(tn-1)相互独立,且对t∈[0, T],有:
其中,参数k = 0,1,2,,参数λ>0。
独立增量性说明在相互独立的时间区间[t1,t2),[t2, t3),…,[tn-1,tn)内,人群的到达也是相互独立的。因为:
所以N(t)的期望值为:
故:
因此,参数λ是单位时间内的聚集人数。此外,还可以得到随机变量N(t)的方差为:
综上所述,通过某一时刻断面的游客人流量呈现泊松分布规律。
2.4人流量随时间分布模型
除某一时刻断面的游客人流量分布规律之外,还对在人民公园区域内全天候游客量随时间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根据全天候统计所得的人民公园游客量(见图2), 以00:00为时间零点建立时间横坐标,并对这些散点进行数据拟合,寻找游客人数随时间分布的规律。
采用CGAS算法对数据进行拟合。CGAS算法的方程式如式(8)所示。
其中,y0、A、w、x0、a3、a4为常数,x为变量。所得参数如表1所示,所得的拟合曲线如图5所示。经多次拟合后,所得到的Multiple R-squared为0.984 94。
由此可见,采用CGAS算法对人流量随时间分布的曲线拟合得很好,MultipleR-squared也最接近于1。因此,对于人民公园全天候游客人流量的研究使用该算法较为合理。
3结语
城市公共活动场所 篇4
第一条 为了加强本市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管理,保持和维护市容环境整洁,根据《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环境卫生,按照本规定管理。
第三条 市和区、县市政管理委员会按照规定的职责,负责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的组织、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第四条 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的清扫保洁责任区域,按照《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执行。
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设置的交通、电信、邮政、电力、环境卫生等各类设施的清洗保洁责任,按照《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执行。
第五条 环境卫生清扫、清洗保洁的具体范围和责任要求,由区、县市政管理委员会书面告知责任人。
第六条 负责城市道路及其相关设施和公共场所清扫、清洗保洁工作的环境卫生专业作业单位、责任人必须按照作业规范和环境卫生标准要求,遵守下列规定:
(一)每日清扫作业时间为21:00时至次日6∶00时(冬季7∶30时,下同)。环境卫生专业作业单位应当实行夜间清扫,白天保洁。
(二)做好保洁工作,保持环境卫生整洁,无暴露垃圾、污物和废弃物。主要道路、重点地区、人行过街桥和公共场所的保洁工作应当从6∶30时至21∶00时。一般道路、街巷、胡同的保洁工作从6∶00时至19∶00时(夏季21:00)。遇有特殊天气和重大活动期间,清扫和保洁时间可适当延长。
(三)在城市道路上清扫保洁作业应当避开交通高峰时段(6:00时至9:00时、17:00时-21:00时)。作业车辆不得违章调头,造成交通阻塞。遇有特殊情况除外。
(四)城市道路实行机械清扫保洁、冲刷清洗和喷雾压尘作业,主要道路和重点地区的人行步道实行定期清洗作业。
(五)清扫的垃圾、污物和废弃物,必须及时倒入垃圾收集站或者垃圾收集容器,不得露天堆放,不得扫入绿地内和道路的雨水口内。
(六)果皮箱、垃圾箱,必须及时清理,保持箱体和箱体周围整洁。
(七)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上的遗撒物,清扫保洁责任单位应当及时清运干净。
第七条 在城市道路上进行维修、清疏排水管道、沟渠,维修、更换路灯、电线杆及其他公共设施所产生的废弃物,栽培、修剪树木或者花卉等作业,应当在不干扰居民的情况下,尽可能安排在夜间或者避开交通高峰时段。
维修、清疏排水管道、沟渠,维修、更换路灯、电线杆及其他公共设施所产生的废弃物,栽培、修剪树木或者花卉等作业所产生的枝叶、泥土,由作业单位随时清扫保洁,并在12小时内清运干净。
第八条 在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应当按照规定设置围挡,做好施工期间的压尘和清扫保洁工作,施工产生的垃圾渣土,应当随时清运。建设工程施工后,施工单位或者建设单位应当及时将弃物弃料和围挡清除干净。
第九条 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及其人行过街桥、人行地下过街通道竣工后,清扫保洁工作的交接,由市或者区、县市政管理行政部门负责组织落实、监督执行。
第十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给予处罚:
(一)未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清扫工作的,或者未按照作业规范要求清扫保洁的,或者未按照环境卫生标准要求清扫保洁的,责令改正,并可处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二)不及时清理果皮箱、垃圾箱的,或者未保持果皮箱、垃圾箱体整洁的,或者果皮箱、垃圾箱体周围严重脏乱的,责令改正,并可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三)未及时清除因作业产生的废弃物、枝叶、泥土的,责令限期清理,并可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四)未做好施工期间压尘和清扫保洁的,或者在建设工程竣工后未及时清除弃物弃料和围挡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城市公共活动场所 篇5
1丨历史照片2
1丨历史照片3
城市公共绿地是长久以来伴随城市发展,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承载城市记忆的公共空间。 它为城市提供综合生态效益的同时,对社会文化认同具有积极作用。重视场所和记忆的营造,能避免一些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城市公共绿地在大规模建设中丧失地域文化。
1、记忆与记忆场所
与城市场所密切相关的记忆,是集体记忆, 而非个人记忆。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 源于社会学的“集体意识”研究。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在《记忆的社会性结构》一书中将“集体记忆”初次正式定义为人类所构成的聚合体中持续存在着的共同记忆,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哈布瓦赫,郭金华译, 2002)。可见,“集体记忆”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化的概念,从时间维度上,包含过去、现在与将来;从关联对象上,与任何广泛或持久的载体都有可能产生关联,例如物件、事件、社会群体、 场所、环境。
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Pierre Nora) 在其研究历史与集体记忆的过程中发现地方空间对于文化认同和集体记忆的建构有重要贡献, 并于1978年较为系统地提出了“记忆场所” (memory place)理念。但诺拉定义的记忆场所,仅特指少数的历史性文化纪念场所(沈坚,2010)。近年,学术界对“记忆场所” (memory place)的研究范围逐渐拓宽,其概念延伸到现存的、蕴含集体记忆的历史场所(陆邵明,2013a)。鉴于上述集体记忆的动态发展特性,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孕育集体记忆的场所。
2城市公共绿地承载的记忆
城市公共绿地作为记忆场所,承载的记忆可以归结为自然要素、人工要素与事件活动的记忆(表1)。
自然要素是场地变迁的自然地理信息, 从中西方古典园林的景观原型追溯(胡赞英, 2007),到一些现代景观作品的设计语言应用, 都证明了人类记忆与自然要素的天生联系。人工要素是人类对土地进行利用时营建的物件、构筑和建筑空间,是当时人类社会科技文化与意识形态的物化,其形成过程与城市和社会发展交织。 最后,长期的活动参与和大事件的发生是场所活力的直接源泉,事件的再现与营造也成为越来越常用的遗产保护方式(陆邵明,2013b)。
3城市公共绿地记忆重构
虽然目前相关法律法规严格保护着绿线范围内的公共绿地用地,但保留了绿地范围并不能代表保留了一个生活、文化和记忆场所。绿地的随意改造、区域性的城市变迁和社会变化,消灭了定义场所的要素:邻里尺度和空间关系,以及人对场所的生活认同(Friedmann,2010)。一个丧失了定义的记忆场所,将无法挽回地方文化被消解、被同化的危机(陆邵明,2012)。
城市公共绿地记忆的自然要素反映了绿地的自然特征,人工要素是城市建设的印记,一系列的社会活动体现了绿地的公共性。场所营造经验表明了方法的综合、多样,包括形态学方法(胡赞英,2007)、景观叙事(Potteiger and Purinton,1998;陆邵明,2013b)、本土文化策划(赵磊,吴智文,2013)、关联耦合策略(陆邵明,马成,2013)等。但无论用何种方法修复场所的记忆,都需要符合动态原则,兼顾集体记忆的自然要素、人工要素与事件活动。
4项目实践——深圳蛇口海上世界生态艺术廊
蛇口海上世界指明华轮及周边的休闲区,是新中国第一座海上娱乐中心。海上世界生态艺术廊的场地,曾是蛇口海岸线的片段,在1978年起的蛇口开发建设中,拓为分割滨海住宅区与沙滩的公共绿地(图1-2)。为发展新蛇口,1990年代后期起经两轮填海,新海岸线最远处延伸约0.75公里,成为海上世界的新核心部分。原来的海边休闲绿地成为城市道路旁无人进入的普通绿化带(图3)。 滨海特有的景观风情一去不返,所幸原有滨海居住区尚存,周边高端办公、公寓和文化艺术中心等落成,为绿化带改造提供了机遇。 海上世界艺术生态廊的命名,也是基于海上世界新规划的文化休闲发展理念,是对这条历史重要滨海休闲绿地的新愿景。
2丨海岸线变迁
4.1自然要素记忆提取
自然要素记忆反映绿地性质和自然发展历程。艺术生态廊最不能割舍的是其曾为海岸线的自然特征。对自然要素记忆提取,一方面是尊重场地现状自然条件,另一方面是对消失记忆的提取与表达。在原始状态保持良好的北段,尽力保留了原有的树木和地被,其余植物配置也以此为基础搭配,选取海芋、芒草等乡土植物,呈现自然、本土、低维护的景观。在人工改造过的南段则通过曲线平面、海浪式地景、沙石材料和海洋仿生雕塑,配合系列海洋主题节点,抽象表达海浪和历史淹没的主题,纪念已经消失的滨海景观(图4-5)。
4.2人工要素记忆重塑
绿地以绿化为主,人工要素记忆相对较少, 选择重塑的对象更应典型且具象征意义。艺术生态廊南段经过市政工程后复绿,原有景观消失殆尽。北段丛林中,仍保留了旧时园路。走在小径之上,树影婆娑,鸟语清脆,能体会到城市中少有的宁静。为了保留、提升在自然中穿梭的记忆,北段沿用曲线设计,在林间架起木栈道(图6)。栈道护栏上设计生态信息牌,在雨水花园等节点还有短暂停留的小平台,偶有趣味性的仿生雕塑,新的林间小径成为了一条名副其实的自然生态路径,唤起的生态感知更加直接、强烈。南段则配合不断变化的波浪式地景和墙体,重新规划连续性的园路(图7)。
4.3活动事件引入
活动事件记忆引入,首先要对过去值得纪念的活动事件进行提取、纪念,其次是尊重现状的活动,最后是要为新的活动事件发生提供条件, 延续集体记忆。另一方面活动事件的发生离不开区域背景,所以活动事件的引入需要对区域范围进行综合考虑。
艺术生态廊曾是海的前沿,也象征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配合不远处正在兴建的文化艺术中心,将艺术生态廊用作户外艺术展场,能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对蛇口历史、滨海文化的纪念。
除了安排艺术展示和节日庆典等特殊活动, 更为重要的是为社区的日常活动做好铺垫。北段的西北侧紧邻海滨花园小区的多层住宅和四层复式洋房,北段过度开放,将会对低矮建筑的住户产生一定干扰。因此,北段利用座椅和围栏将人流限定在车行道一侧。内部只保留1.5米宽的架空木栈道,尽量保持环境的自然、安静(图8)。北段尽头现有海湾小学,东面两块用地规划为教育和疗养,可以预见北段的日常使用者中将有大量的学生和家长,适宜在北段保留自然生态风貌的基础上,将生态示范和教育作为特色活动,通过雨水花园、光风电能转换展示,呈现科技与生态的巧妙结合(图9)。
南段西侧的碧涛苑原是深圳第一批高档别墅,建成时拥有一线海景。由于年代久远、海景消失加上社会经济因素,碧涛苑的居住功能逐渐被商业办公、餐饮住宿和其他公共用途代替。逐步转变的碧涛苑别墅,与生态艺术廊东侧新建成的高端写字楼、公寓,还有未来的文化艺术中心形成了特殊的功能联系。为保持两边流通性,南段两侧多处设有开口,也设置了更多给人停留的景观休闲节点(图10),景观设计偏重文化商务休闲,力图通过休闲空间的营造来呼应、促进别墅区沿生态艺术廊界面的公共性和开放性,使之成为片区特色商业办公界面,为片区带来新的活力,形成活动引入与场所重塑的良性循环。
3丨区位图
4丨艺术廊模型
5丨艺术廊模型2
6丨木栈道详图
5结语
深圳蛇口海上世界生态艺术廊的实践案例, 展现了从自然要素、人工要素记忆获得设计语言, 由周边功能入手引入生态教育、艺术展示、社区休闲活动以延续集体记忆,这种城市公共绿地记忆场所的典型重构过程,并不是一种固化的模式。但同类型实践,都不能脱离对集体记忆的尊重和解析, 也不能只顾呈现某个时期过去,而忽略人与自然最本质的根源和未来场所发展的动力。
7丨步道详图1
8丨北段立面图1
9丨太阳能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