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类课程计算机软件

2024-06-23

应用类课程计算机软件(精选12篇)

应用类课程计算机软件 篇1

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一般包含以下教学步骤, 即课堂教学部分、机房练习部分。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老师先在课堂应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学生再去机房练习。这种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课堂老师往往习惯性地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 学生也习惯了去记忆。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 看老师讲解演示的时候感觉非常简单, 一学就会, 但是当学生自己坐到计算机前动手时, 却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 面对问题也往往会束手无策。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 全国微课比赛也受到了广大学校和教师的极大关注, 已成为教育界的热点, 人们对微课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 (重点难点疑点) 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把微课引入到教学中, 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理论和实际脱节, 学生眼高手低的不足, 还可以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学生可以利用各种移动终端 (笔记本电脑、pad, 智能手机等) 随时随地学习。

1构建以微视频为核心的教学环境

教师可以通过微视频导入教学内容, 也可以提前发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各种移动终端在课前学习基本理论和知识, 或者在课后复习老师课堂上讲解的内容。但是也不能完全依靠微视频来完成一门软件类课程的教学, 毕竟这类课程有较强的实践性, 需要大量的训练。因此, 必须以微视频为核心构建一个教学环境, 如图1所示。

该教学环境应该包括基础知识微视频和典型案例微视频。

基础知识微视频可以代替传统教学模式下, 老师在课堂讲授的部分内容, 制作成微视频的好处是, 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碎片时间初步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 大大节约课堂时间, 还可以在课后自行复习或者进一步拓展知识。而典型案例微视频则是针对该部分知识的应用而制作的视频, 在教学阶段, 学生需要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老师可以只是简要介绍思路或让学生分组讨论, 然后让每一个学生动手实操, 如果不能独立完成, 这时案例视频就派上用场了。对于几十人组成的班级, 教师不可能做到对每一个学生遇到的问题都能及时给与指导, 所以学生可以在操作训练遇到问题时, 观看案例视频自行解决, 观看视频仍然解决不了的再向老师求助。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在有限的时间里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答疑解惑, 而不是基础知识点的灌输。

2形成有效的微课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主体, 课堂上以教为主。教师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学生作为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载体, 并不能够获得良好的、有效的学习效果。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做过类似的研究, 并提出了学习金字塔 (Learning Pyramid) 理论, 如图2。图中听讲、阅读、声音/图片、示范/演示都属于被动学习, 而主动的参与讨论、演练和教授别人则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可见, 要想提高学习效果, 必须变被动为主动。新的教学模式下, 要求教师作为引导者对学生进行组织和引导, 而学生则作为教学的主体对知识进行掌握和应用, 即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基于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的学习, 教师应该充分体现自身的组织能力和引导能力, 积极地调动学生的思想和情绪, 使学生能够主动的进行程序的设计与制作, 而不是机械地跟从老师的演示来操作, 更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来应付专门的考核。

要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必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因此, 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彻头彻尾的改革。而改革后的教学模式便是充分利用微视频的优势来构建的。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离不开以下三个环节:

(1) 新知的传递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新知识的学习不再依赖教师课堂的讲授和演示, 而是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等信息技术设备, 通过线上或线下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的各类教学材料, 如教学视频、典型案例、相关学习任务等。

(2) 针对性练习

在学生通过微视频自主学习之后, 已基本了解了该软件的实用方法, 但是要达到能够熟练操作、灵活使用、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度, 还需要进行一定数量的针对性的练习。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这将是在课堂上着重要解决的问题。事先学生已对新知识通过视频进行了学习, 可能会有部分没有搞清楚的地方,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来重点讲解。或者在做具体练习时, 可能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可以讨论或由老师讲解, 从而强化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知识固化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Hermann Ebbinghaus) 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 他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 把实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 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图3所示, 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 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 以后逐渐缓慢, 到了相当的时间, 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可见, 如果我们不及时地巩固所学, 一周之后能保持的只剩下四分之一。鉴于人们对知识的遗忘规律, 应该在学完基础知识后的短时间内进行强化, 达到长期记忆的目的。

3制作用之有效的微课

微课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全面否定, 而是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的改进和必要补充。因此, 在实用微课教学或制作微课过程中, 要做到四个“结合”:

(1) 与常规教学相结合。微课是常规教学的有益补充, 就要体现其作用。要根据其作用制作微课。一类是比较基础的知识点, 可以在微课中让学生自学。另一类是重点知识的应用。

(2) 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程度相结合。在教学中, 每位学生的兴趣、悟性、接受程度差异较大, 微课中可以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选择。例如, 可以将内容分为基础、提高和拓展三个层次, 学生根据自己水平层析选择合适的视频学习, 而不能整齐划一。

(3) 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结合。在微课设计时, 尽量选用学生感兴趣的、较为关注的内容和案例, 提高学生的兴趣, 才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4) 与完善的考评机制相结合。微课教学主要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学生学习与否及学习的有效性无从保证。因此, 需加强对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核, 包括考核学生的个人作品、学习反思、学生互评与自评和教师评价等信息。

4搭建有效的微课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对于软件类课程的教学来说, 其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软件开发的能力, 能够在运行、调试、编写程序的过程中解决和处理具体的问题。计算机教学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笔试答卷的考试形式, 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对软件的应用能力, 而为了进一步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就要对传统的考试模式进行转变, 通过上机考试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考核。以这种方式进行考核, 学生仅仅靠死记硬背是难以通过的,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所学的技能进行实践, 以此全面掌握知识的应用和发挥。另外, 调试程序、编写程序、程序设计等实践操作类题目的增加, 对学生综合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同样有利。

5结束语

总之, 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的学习对工科类的学生是其构建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也是未来从事相关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项技能。怎样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笔者做了几年的尝试和探索, 对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改革, 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有效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增强学生工程实践的能力。

摘要: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强, 要求不但能学会用, 而且要熟练灵活应用。而当前在授课课时一再压缩的情况下, 很难实现。微课是以教学视音频为主要载体的简短的完整的课程教学, 微课的授课方式和录制形式也多种多样, 具有时间短、内容精、易操作、适合自主学习的特点, 可以弥补课时不足带来的局限。本文将微课教学模式应用于计算机软件的教学, 分析了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教学对微课的要求, 并进一步对微课的制作注意事项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微课,教学模式,微课设计

参考文献

[1]谈潘攀.将微课应用于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 2014, 6.

[2]汪岩.微课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模式设计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 5.

[3]张文, 马秀芳.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 2015, 3.

应用类课程计算机软件 篇2

3.1 充分利用局域网,搭建网络教学平台。总体而言,因特网上的教学信息层次多,品种多样,良莠不分,分散无序,内容庞杂。如仍由学生个人在网上获取,既浪费时间,效率低下,又难以控制,效果不好。而利用目前局域网上的教学平台,则避免了以上的问题。但如何把具体的一门课上好,管理好,获得学生的认可,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3.1.1 要选择或制作一个精良的网络教学课件。一个好的网络课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当然更重要的是它能授课内容讲解的透彻,易懂。

3.1.2 专业教师在网上搜索各课程的教学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取舍,在网上发布,或建立丰富的网上导航和相关的信息链结,供学生学习和从事相关研究,这样有助于学生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

3.1.3 搭建网上信息交流平台,利用电子邮件、BBS和聊天室等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3.1.4 组建虚拟班级。虚拟班级是指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技术构筑成的教与学的环境,可使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虚拟班级与传统的班级不同,它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由一套软件构成的群体通讯系统、工作空间和辅助设备构成的“虚拟”的班级。这种方式让学习同一门课的学生有了一个集体一个组织,方便了学员之间以及学员和老师之间的交流。这样一种形式,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程的凝聚力和趣味性。

3.2 利用网络资源,搭建课程数据库。课程数据库是将各个学科的资料进行精选并汇总在共享的数据库中,通过平台进行发布,从而让所有老师和学生利用其中的丰富数据。教学服务的学科数据库内容多样,主要包括:

3.2.1 课程资料数据库:我们可为每门课程组织信息数据库,库中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师配备等,这样管理人员能高效管理课程配置。

3.2.2 有关课程的试题库:将课程试题组织在数据库中,范围上包括知识点、节、单元、章等试题,形式上有填空、选择、简答、问答等。最终能进行计算机出题、组卷、判别、评分与分析,实现高效的计算机化考试。

3.2.3 媒体素材库:课件中提到和涉及到的一些相关素材,通过素材数据库可查找出所需素材。

3.3 搭建模拟的操作环境。在教学软件的支撑下,能提供各科教学所需要的实验环境。并通过将各课程知识结构化和模块化,提供模拟环境,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4 积极鼓励教师个人教育网站的建设。教师通过建立个人网站或主题网站,可以介绍学习方法,提供相关课程学习资料和研究课题,链接相关的站或网页,开设相互交流的专栏。教师个人网站的建立便于学生获取相关学习资料,有利于师生的互动和交流。

总之,网络的快速发展,企业的信息化培训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计算机应用类课程教学的新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勇于创新,探索让学校、教师、学生都满意的“三赢”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陆宝益.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J].情报学报,(2):21~23

浅谈计算机应用类课程考试改革 篇3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改革

计算机应用课程已经成为了各大高校的基本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要修这门课,学校开展这门课也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的软硬件知识,计算机的基本软件的使用方法,如word、excel以及ppt的使用方法。通过这门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但是学校在对计算机课程进行考核的时候,所采取的考试方式和内容都已经无法使用学生发展的需求。考试是作为学校用来评价学生的重要方法,学校也是依据考试的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因此对于在考试中所存在的问题,学校应用加强重视,进行考试改革,让考试能够更加准确的体现出学生的能力,让学校能够更客观对学生进行评价。

1.现在学校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校人员对于考试认识不足

学校所有人员包括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对于考试的认识都不足,没有充分的认识到考试的“导向”功能和“塑造”功能。学校领导认为实施考试,只是通过考试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课堂上老师所讲的知识,而考试成绩也只是作为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依据。这样的考试方法得出来的结果,根本就无法让学校领导深入的了解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无法找到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也就无法对教学体制进行改革,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

1.2 考试方法单一,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现在大多数学校所采用的考试方法主要闭卷考试,考试方法比较单一。而且现在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的考试现象是:闭卷多、开卷少;理论多、实践少;笔试多、口试少。总体而言,现在高校都没有脱离应用教育模式,无法培养出高技术、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1.3 考试内容设计不合理,评分方式不科学

现在高校在设计考试试卷时,都只注重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查,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而且对于考试的内容都是从教材上摘取出来的,有些教师在考试之前还会给学生划重点、划范围,使学生都不认真的对待考试,也造成了学生的成绩差异过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教师在对学生的试卷进行评分时,只是根据标准答案来进行试卷评改,这样的评分方式所得出来的结果,无法完全的准确的反映出学生的能力,影响学生培养的质量。

1.4 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课程内容重复、脱节和排斥

现在国家每年都会举办两次计算机等级考试,这些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是否已经熟练的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软件。但是近年来的等级考试的内容出现于教学课程内容一致或排斥的现象。而且有些学校在安排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时候,只注重课程教学,完全忽略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注重等级考试的重要性;而有些学校却过于夸大等级考试的重要性,只根据考试内容的要求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不过关,无法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2.计算机应用类课程考试改革措施

2.1 对计算机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改革,实行上机操作测试

计算机应用课程考试实行上机操作测试是非常合理的。学校可以将上机操作测试分为两种测试方法,分模块测试方法和综合测试方法,以此来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分模块测试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对于这方面的计算机知识的是否已经掌握。根据测试结果了解到自己的对于哪些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再进行针对性的学习,知道自己完全的将这方面知识熟练的掌握了。综合测试顾名思义就是对学生的整体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考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就将这部分的考试内容布置下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选题,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项目设计。期末考试是最重要的考试,是对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成功的考验,毕竟现在的高校的考试机会不多,期末考试的成绩就作为学校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所以学校要保证期末考试的客观性和公平性,还要是对学生的全面考察,所以测试内容要具备全面性和高效性,因此学校也就采取上机操作测试,随机挑选题目,让每个学生的题目都不尽相同,而且也可以进行全面的考查,考完后,让计算机进行自动评分,以保证学生成绩的公正性。这样的考试方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学校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2 学校应该大力推行“以证代考”的考试

现在大多数的企业在招聘人员的时候都比较注重各种证书,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也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认证考试,取得相应的证书,以此来取代相关课程的校内不考试。比如,学生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就可以不用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也就不需要参加期末考试了。而且学生获得证书之后,可以向学校申请加分,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学校推行“以证代考”考试方式不仅可以避免重复考试,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实力。

2.3 对计算机应用类课程考试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

计算机应用类课程是实践性课程,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学校在对这门课程进行考试时,不能只用期末考试就形成最终的评价结果,学校可以将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的评价和期末考试的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学校可以根据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特点,对考试评价比重进行调整,其中期末考试评价比重占40%,课堂学习过程评价比重占60%,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考查方式是教师让学生独立的完成布置的项目任务,这些项目任务都是需要学生应用自己在课堂上学习到的计算机知识来完成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项目完成情况来进行打分,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形成性评价。对于期末考试可以采取上机操作测试方式,随机选题,计算机自动打分,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4 对计算机应用类课程考试内容进行改革

计算机应用类课程是实践性课程,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所以大多数的计算机课程实践内容就占80%。这些实践课程包括word、excel、ppt和Internet网络操作等内容。所以在考试中,要将考试的重点放在实践操作上,多增加一些实践操作题,尤其是综合性的实践操作题。这样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可以考查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技术的应用。

3.结语

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在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学校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就必须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技术,并进行计算机应用类课程考试,以考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应用能力。但是就目前而言,大多数的高校的考试制度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学校要对计算机应用类课程考试进行改革,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对计算机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改革,实行上机操作测试;大力推行“以证代考”的考试;对计算机应用类课程考试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实现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对计算机应用类课程考试内容进行改革,增加实践题。实施科学的考试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让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宏滨.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初探[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0(5).

[2]黄晓丹,朱国华.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州大学学报,2010(9).

[3]钱纪初.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改革初探[J].时代教育,2011(12).

应用类课程计算机软件 篇4

已有的软件课程教学中,项目案例教学是热点,重在课程内容的项目化组织,可人的因素仍经常游离在项目化之外。教师设计的实际生动的项目案例,刚开始大家都还兴致很足,但过了一段时间,学生的学习状态便又流于形式,真正坚持到底的只是小部分同学。是课程涉及的知识技术的难度太高,还是放弃学习的这些学生基础太差?软件工程失败,通常是由于协同工作的问题,包括领导与成员、成员之间,而不是技术问题;而软件课程的学习成效,实质上也是学生在学习相关软件技术的同时生产软件的过程,不纯是技术难度或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与否,很大程度由学生学习的乐趣,学习目标的明确性,学习进程与项目安排的合理性,学习环境的友好性所造就。所以从学生角度,学习更大范围上是一个团队协作中如何管理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从教师角度,则是如何组织协调一个团队,如何划分项目任务,确立项目目标,追踪项目执行以及评价的过程。而小组软件开发过程导论TSPi较系统的论述了如何以开发小组的形式进行软件开发,并对开发过程作出了具体详尽的指导,其小组建立、小组成员间的协调、进度管理、质量控制等对软件类课程的教学组织具有很好的借鉴指导作用。

2 TSPi在软件课程教学的应用

2.1 TSPi概述

TSPi的设计是基于小组开发大型软件系统的工业化过程TSP,最初由美国Embry-Riddle Aeronautical大学开设,它提供了一套规范和程序,提供了在开发过程、产品和小组协作之间平衡的重点,在规划和管理软件工程中利用了广泛的工业经验基础。TSPi指导如何通过一个小组软件工程的每个步骤,如何在一个小组协同工作中应用项目开发的软件工程原理,在PSP(个人软件过程)基础上,规划管理一个小组项目。同时还有角色分配的机制,进度跟踪,质量控制等,让小组成员从不同层面理解明确在过程中的职责。TSPi实质上是一套系统思想,工程方法组织管理整个小组项目开发的规范和程序。

2.2 软件课程教学特点分析

软件课程的教学通常采用项目化教学,其实本质上也是一个大规模小组的软件开发过程,只是小组成员在技术上没有软件工程师富有开发经验而已。通常软件课程较抽象,学生觉得较难理解,所以首先在内容上项目化,使其具有项目背景。同时引进学生因素,以人为本,用系统的思想,工程的方法,把人的因素纳入组织进系统,让教师明确该做什么,该如何做,及该什么时候做;通过现代管理思想,制定系列规范,以小组的方式组织引导学生,让学生在遵循规范的前提下朝着共同的项目目标,相互间交流、信任、解决问题、承担义务、奉献、同学间的情感、牵引带动、相互学习工作方法等,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进展的新因素,更是协作素养的培养基。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先进学生的技能更为熟练,知识理解更为扎实,运用更为灵活,而后进学生,则更有信心和途径克服自身困难,掌握技能;同时由于学生之间协同学习机制的养成,学生学习的时空从课堂拓展到课外。因此软件类课程的教学,引进TSPi的思想方法和规范,在项目案例的基础上,整和融通系统各要素,对实现完全意义的软件课程项目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2.3 TSPi与软件课程教学的结合点

TSPi的将开发过程、产品和小组间的协同作用系列的方法规范统一融合,同时拥有的激发小组成员主动性的一套良好机制,是软件课程项目化教学中最需要借鉴的地方。工作划分两个层面,一个是项目案例及过程的设计,另一个是积极高效率学习小组的组建。前者以项目为核心,用软件工程原理规划学习的目标和内容,用TSPi组建一套规划好的程序和规范的学习过程,后者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兴趣能力等因素组织建立学习小组,通过共同的项目目标,一致的工作流程,小组内不同角色的分配互换,进度的跟踪,质量的评价,相互间自由,经常性的互通信息,教师具体问题环境下更高层次的指导,组员之间的长短补缺,由能干组员和项目案例的引领,让学生在项目的环境中轻松主动的学习掌握技能。引进TSPi的项目化教学,具体内容大致安排如下:

2.3.1 项目案例的设计

这块内容的设计主要关系课程内容的项目化组织安排,以一项工程或项目方式来组织一门课程,遵照软件工程的开发过程,教师需要设计好课程目标,课程总体的知识框架,阶段目标,内容的模块化与划分,以软件需求形式导入课程模块的情景设计,每个阶段框架问题的设计,相应技能训练包的要求与具体内容的设计,及考核评价细则确立。

2.3.2 学习过程的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项目总规划、总协调的角度设计学习过程。基本上是教师项目情景导入,学生小组形式围绕教师给出的项目框架组织学习交流训练,然后讨论评价汇总的过程,并随时作好记录。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随时对出现的问题及解决作好记录。

2.3.3 小组的整体设计

小组的设计主要包括:小组规模,人数不足难以应付工作的各个层面,多了不利于成员间亲密关系的发展,通常界于4人到8人之间;小组的内聚力,成员间互相尊重、支持,经常自由交流,建立紧密联系,以至于整体实力大于个人实力之和;挑战性目标的设计,可度量的、具一定挑战性的并被跟踪的小组目标会使小组更加高效。计划跟踪与反馈的设计,由此可见小组向目标的进展过程,同时可以一定程度的暴露个人义务感的缺乏者。最后,达成一致意见的工作框架的设计,以便成员明确完成的计划目标、自己的角色责任以及如何达成目标。

2.3.4 小组的角色设计

TSPi通过角色的指定来明确成员的工作职责。TSPi的角色包括小组领导、开发经理、计划经理、质量/生产经理和技术支持经理,这些角色覆盖了小组活动的主要范围,同时在课程项目的不同阶段,可以执行角色轮换的方式让成员感受不同的角色职责。

2.3.5 进度跟踪设计

进度跟踪的目的是确定工作进行的程度和质量,同时有助于成员的自我管理及对导师的工作汇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际工作时间的记录,实际完成时间的记录;更新原有的任务表和日程安排表,备份一份给计划经理对照原先的计划;填写缺陷记录/问题记录,修正缺陷的情况记录;实际完成结果的记录,包括文档、源程序代码等的细节参数;小组总的工作状况等。

2.3.6 质量评价设计

质量评价给出项目过程中每一模块的质量情况,主要包括:无缺陷比率;单位时间的总效率;代码后期的重用率;每阶段小组花费的时间比率;缺陷引入比率;劣质部分的处理,由此可以查出成员在整个工程过程中问题的根源。

3 结束语

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管理组织整个教学系统,由项目案例驱动,小组成员间的协调、进度的管理、质量的控制等作为调控,引进大型软件工程TSP的一些科学的计划和管理,使项目化教学由客体扩展至主体,实现全方位的项目化同时将大大降低教师由学生角度产生的一些重复性的劳力成本,进而根据小组具体提升教学质量。学生则根据规范知晓如何更好的管理自我,发挥特长,明确自我和自制的重要性及相关性,同时在获得小组带来的学习上的帮助的同时,通过不同角色更明白对小组该履行的义务。

摘要:软件工程失败,通常是由于协同工作的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软件课程的学习成效,也不纯是技术难度或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与否。软件课程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在学习相关软件技术的同时作为一个大规模小组进行软件开发的过程,吸取小组软件开发过程初步TSPi的模式来组织教学可以更好的调动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软件课程,软件工程,小组软件开发过程初步,TSPi

参考文献

[1]Watts S.Humphrey.小组软件开发过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3-370.

[2]David C.Hay.需求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283.

应用类课程计算机软件 篇5

中国专利局《审查指南》规定:当一件涉及计算机程序的发明专利申请是为了解决技术问题,利用了技术手段和能够产生技术效果时,该专利申请属于可给予专利保护的客体。因此,计算机软件可以申请专利保护。根据软件的特点,涉及计算机软件的技术方案只能申请为方法类的发明专利。在进行技术交底之前,有以下几点需要发明人特别明确:

1.涉及计算机程序的发明专利申请的说明书除了应当从整体上描述该发明的技术方案之外,还必须清楚、完整地描述该计算机程序的设计构思及其技术特征以及达到其技术效果的实施方式。为了清楚、完整地描述该计算机程序的主要技术特征,说明书附图中应当给出该计算机程序的主要流程图。说明书中应当以所给出的计算机程序流程为基础,按照该流程的时间顺序,以自然语言对该计算机程序的各步骤进行描述。说明书对该计算机程序主要技术特征的公开程度应当以本专业技术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根据说明书所公开的流程图及其说明自行编制出能够达到所述技术效果的计算机程序为准。为了清楚起见,如有必要,申请人可以用惯用的标记性程序语言简短摘录某些关键部分的计算机源程序以供参考,但不需要提交全部计算机源程序。

2.对于电子商务、银行及计费相关专利申请,发明人往往公开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区别仅仅在于:通过计算机实现的商业流程、银行业务流程及计费流程的自动化,而所述的商业流程、银行业务流程及计费流程恰恰是人为规定,属于智力活动规则,同样往往被驳回。此类专利申请换个角度思考以避免被认为是智力活动规则,例如,着重挖掘数据处理,且只是该数据处理的技术方案应用领域可以是电子商务、银行或计费等。

3.关于单纯应用类的专利申请,例如:网络聊天、短信服务、手机铃声、软件升级、检索、网络发布等,切忌公开的技术方案是用户操作说明或者产品使用说明,只是强调其功能应用。这类说明根本不是技术方案,不可能获得专利授权。下面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介绍如何有效地进行技术交底,交底大致可以遵循下列的步骤进行。

一.例如:支持……的本地XML中使用非本地XML的方法,解决支持……的本地XML中如何实现使用非本地XML的问题。

二.例如:近年来各种标记语言己经广为流行。作为其中的一种,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是一种通用的标记语言,它提供了识别、交换和处理各种数据的方法。比如,用XML产生的各种文档可用于各种应用程序。XML文件中的元素有相关的命名空间和模式。

可扩展标记语言XML中,命名空间通常被用来作为每个XML文档的唯一标识。每个XML文档通过使用命名空间使得程序能够容易地区分出与该文档相关的XML类型。该唯一的命名空间也同样支持区分来自不同文件而恰好有着相同名字的标记无素。

在XML环境中,XML模式提供了描述和确认数据有效性的途径。模式说明了什么样的元素和属性可用来描述在XML文档中的内容,元素可出现在哪里,哪些元素可出现在其它元素之中。模式的使用保证了文件结构的一致性。模式可由用户产生,通常由像XML这样的标记语言提供支持。通过支持模式的XML编辑器,用户可以操纵XML文件,并产生遵从用户创建模式的XML文档。

需注意的是,这部分内容对代理人快速、准确地理解发明十分重要,请尽可能详细说明,不要敷衍了事。

三.例如:所创建的XML文档可能遵从一个或多个模式。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传统的确认机制在评价基于多个模式的元素的有效性时常常无法达到要求。本发明或实用新型的名称,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什么(简单介绍);

详细介绍技术背景,并描述已有的相关的实现方案(现有技术详细介绍,可以用附图说明);

客观评价现有技术的缺点(应与本发明技术特点相对应); 如果与第一模式相关联的元素嵌套在与第二模式相关联的元素中,那么,所述嵌套元素的任何子元素都无法对第一模式进行确认,除非两个模式都被组织成可相互解释的方式。换句话说,现存的合法性确认确认机制只能针对一个模式的元素和它的子元素作确认而不能直接对它的孙元素作确认。通常,只有父元素能给子元素制定规则。如果子元素在一个不同的模式中,那么要想在父元素的模式中插入一孙元素,子元素的模式必须参照父元素的模式。以前没有办法宣称说子元素的模式是透明的,也不许可父元素定义它的孙元素该如何。直到今天,这种限制已经对标记语言工具的开发者造成了困扰。

四.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详细阐述,应该结合流程图、原理框图、电路图、时序图等进行说明(除非实在不能提供附图时);

例如:图1是根据本发明产生混合XML文档的示例过程的逻辑流程图。其中混合XML文件已经由字处理应用程序的用户事先产生,处理过程转到块502。

在块502处,混合XML文件的元素得到处理。处理每个元素的过程中,要判定XML元素是本地的还是非本地的。每个元素如何处理取决于它们的类型。当元素是非本地XML元素时,对应于该元素的节点被插入到并行XML树中,这会结合图2进一步说明。

处理每个节点的示例过程在图2中详细说明。一旦元素被处理,过程就转移到了判定块503。判定块503处,要做出判定:混合XML文件中的每个元素是否已经被处理了?在从混合XML文件构造文档时,所有元素在字处理器到达混合XML文件末尾的结束标签时都已经经过了处理。如果还有元素未被处理,过程返回到程序块502处,开始处理。如果所有的元素已经处理完成,那么处理过程转到程序块504。

在块504中,并行XML树被进行确认。……一旦并行XML树被确认,处理过程在505继续。

在块505处,由字处理器产生对应于混合XML文件的文档。根据字处理器提供的本地XML模式,文档进行格式化,并且显示与混合XML文件中的非本地XML元素相关联的标签。过程转到块506,至此整个处理过程结束。

图 1 图2是根据本发明,处理混合XML文档中元素的示例过程的逻辑流程图。当图1描述的处理过程500进入程序块502时,处理过程600也从程序块601开始了。处理过程在程序块602继续。

……

在块604,元素根据字处理器的本地格式(如本地XML)进行处理。在一个实施例中,字处理器以自身格式为元素提供内部确认。通过识别本地格式的元素是否有效,字处理器可随处理过程的继续建立起对应于这些元素的文档。一旦本地XML元素被依照本地XML处理后,处理过程就转到607,进而返回到图1中的块503。

图 2

五.例如:本发明的关键点和保护点即……。

六.绍)。

应用类课程计算机软件 篇6

关键词:项目、项目化教学研究、问题

TP3-4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专业包括建筑、自动化、艺术类等各方面均开始走信息化、规范化的道路,以提高生产率和提高管理水平,其标志就是各种软件技术(WORD、CAD、3DMAX等)的广泛应用。对于这些软件来说,其功能是多方面的,操作也非常多,且各种操作之间并无明显的联系,知识点较为零散,不利于学生的深入理解和联系记忆。

1、项目化教学法及特点

笔者的项目化教学基于市政CAD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完成一个或者多个完整的项目,从而达到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效果提高,最终完成预期的教学效果。通常项目化教学经过三个阶段:首先提出学习任务、设计学习任务;其次合理组织、执行任务;最后总结评价。

项目化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实践性:项目来源于实际工程中的典型案例,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2)自主性:学习项目可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制定,学生可以自主进行学习,从而发展学生创造力。(3)综合性:具有学科交叉和综合能力的运用的特点。(4)开放性: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学习的方式、方法和展示、评价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5)评价特点:注重过程考核。

2、项目化教学法在《市政CAD》教学中的研究

2.1确定课程总体培养目标

该课程总体培养目标主要表现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拓展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制图规范,理解有关概念,掌握软件的绘图、编辑工具和尺寸标注文字等常用功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用该软件绘制符合要求的施工图。通过项目任务的实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团队精神、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2.2项目的选取

实施项目化教学时,项目的选取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个训练项目。做到学生完成项目的同时,掌握知识,实现项目内涵里提到的教学效果。在确定项目着重考虑两个问题:任何项目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实用性和真实性,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并能将教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设计项目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项目的难易程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识规律来确定。笔者在教学中安排了以下几个项目:

项目一初步认识AutoCAD2007

首先介绍软件的发展和应用情况,使学生对该软件有个简单的了解;其次介绍软件的安装程序及安装中需注意的问题;最后熟悉该软件的绘图空间。

项目二绘制道路平面布置图

图形的选择要具有实用性和真实性,尽量减少重复使用同一命令的情况。该项目涵盖了较多的知识点,以学生自学为主,具体操作时,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教师负责指点各种命令的灵活使用并回答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为了让学生具有成就感,便于学习,可以将该项目划分成若干个任务。

项目三绘制道路纵断面布置图

纵断面布置图在平面图的基础上进行绘制,要求学生使用前面没有学过的新命令绘图,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

项目四绘制道路标准横断面图和路面结构图

使学生能够根据规范使用图例并能调整填充命令的各项参数,对软件中没有自带的图例,能够采用第三方文件嵌入。

项目五图形输出与打印

通过学习,熟悉模型空间和图纸空间的切换,掌握打印样式的设置,掌握打印输出操作方式。

2.3合理组织、执行任务

该过程大致分为两步走:第一,教师以项目为纲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第二,学生围绕项目展开学习的过程。此过程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阶段。该过程教师尽量避免直接告知学生如何解决面临问题,可以给与适当的启发,合理建议,提供学生所需资料。教师是该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

2.4总结和评价

如何知道在学生身上是否已经实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是否已经形成了我们所期望的职业岗位能力。对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教学方式,要想达到这点,必须采用一种动态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重在把握发展方向,指导教学工作,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评价要努力实现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手段方法的动态发展,努力实现评价主体的动态组合。评价信息的采集应是连续的过程,并不断修正信息误差,使评价符合客观实际。

3、项目化教学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实施准备阶段,部分学生反映教师讲的知识点较少,不能支撑学生去制作一个项目,课后要自学的东西太多。而制作项目要查阅大量资源,时间有限,工作量太大,不能很好的进行项目的策划。因此,将教师所授知识和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进行合理比例划分是该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题。

(2)项目实施阶段,因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方面的差距及教师监控措施不够完善,造成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参与度不够,影响了学习积极性。如何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有效实施该教学的一个新问题。

(3)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能力目标在本质上难以界定,内涵上难以量化,能力提升数据收集非常困难。因此,项目化教学的评价标准以及量规的设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4)从教学内容、学生方面和教师方面等做到转变观念,更新知识,用行动体系导向教学。

(5)教材的匮乏,项目化教学进入高职院校的时间不是很长,教学资源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教材。

4、结语

实践证明,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设计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符合;教学内容与企业发展需求相一致;教学过程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整合智能、知识、技术的学习环境;团队成员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岗位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然而,实施项目化教学过程中仍遇到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仍需积极探索与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克服困难,将改革推向更深、更有效層次。

参考文献:

[1]虞春隆,建筑CAD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华中建筑,2008.4,第26卷,198-203.

应用类课程计算机软件 篇7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各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软件类课程。当前,计算机软件类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教学方式单一”、“课堂两级分化”、“师生沟通少”等问题,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面对真实的任务不知所措。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1]。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翻转课堂创造性地改变了教学的结构——将知识传递移至课外,在课内主要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进行知识的内化。因此,对翻转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进行研究,满足了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的要求。

中田纳西州大学的Justin G. Gardner指出翻转课堂适合以下3类课程的学习:(1)强调问题解决技巧和批判性思维的学科;(2)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3)基于实验的课程[2]。而以《多媒体动画制作(Flash)》课程为代表的计算机软件类课程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和逻辑性,强调问题解决技巧。一般来说,此类课程的教学多采用多媒体环境理论课和机房实验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安排方式,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因此,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类属于翻转课堂适用的课程。此外,国外的学者已经对Java、Excel、C++、Matlab等多门计算机软件类课程进行了案例研究。综上,将翻转课堂运用于计算机软件类课程中有其现实可能性。

二、研究基础

(一)翻转课堂的理论解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情感和操作三个领域,共同构成教育目标体系。他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从低到高的六个层次: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3]。根据上述教育认知目标的分类,翻转课堂就是学生在课外完成低层次的认知工作(知识和理解),在课堂上完成高层次的认知工作(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种模式与传统的模式(在课上进行知识的传递,在课后通过家庭作业进行吸收内化)是相反的。翻转课堂实质上是一种增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实现个性化沟通的方法,旨在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个性化的教育。翻转课堂必须包含以下关键因素:(1)为学生提供课前学习相关材料的机会;(2)提供检验课前学习成效的机制;(3)对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进行即时的反馈和恰当的激励;(4)在课堂上开展高水平的认知活动[4]。

(二)翻转课堂的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现状

1.翻转课堂的国外研究现状与实践现状

国外对翻转课堂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十多年,因此,积累了很多的翻转课堂的研究和实践的案例。翻转课堂在国外的研究已覆盖k-12和大学教育的各个年级。在大学的课程研究中,其对应的英文术语一般为“invertedclassroom”。这一术语是由迈阿密大学的一些经济学教授创造的[5]。2010年前后,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 (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 in Colorado) 的教师乔纳森·伯格曼 ( Jonathan Bergmann) 和亚伦·萨姆斯 (Aaron Sams) 以及可汗学院的创始人萨尔曼·汗 (Salman Khan) 逐渐成为翻转课堂实践领域的领军人物。受他们惯用“flipped classroom”的影响,在k-12领域中,现在更多地用术语“flipped classroom”来表述。本文中笔者认为两者含义相同,因此对两者不做区分。

国外翻转课堂的研究和实践呈现如下特点:

(1)国外翻转课堂的个案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其研究路径大致相同,就是选择某一门或几门课程进行翻转课堂教学,从而验证其实施效果。

(2)国外的研究以应用研究为主。研究人员根据自己对翻转课堂的理解,采用不用的实施方法,开展教学,并研究其实施效果。其中,有些学者致力于将翻转课堂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还有些学者侧重于对翻转课堂实施步骤的探索。

(3)国外对翻转课堂教学实验的开展已经比较成熟,形成了一些比较固定的实施模型(如美国林地公园高中模型、可汗学院模型、加州河畔联合学区模型、哈佛大学模型、斯坦福大学模型等),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国外翻转课堂教学实验的实施力度比较大,有很多的大学、非盈利性机构、教育基金会等参与其中。

(4)国外的翻转课堂研究和实践积累了很多案例和经验,但是这些研究还是比较零碎,没有从系统的角度全面总结翻转课堂的内涵、构成要素等,更没有对翻转课堂中学习活动的设计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2.翻转课堂的国内研究与实践现状

国内对翻转课堂的研究和实践是从2011年之后,受“可汗学院”的影响才开始兴起的。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翻转课堂案例的介绍、对翻转课堂的理论探讨以及翻转课堂在国内的应用研究。

国内翻转课堂的研究和实践呈现如下特点:

(1)国内翻转课堂研究以介绍国外的典型案例和对翻转课堂进行理论探讨为主。通过对国外典型案例的介绍和分析,探讨翻转课堂的相关理论背景、实施步骤、优劣势、实现手段,同时国内研究者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2)国内翻转课堂的应用研究虽然占一定的比例,但大都是对实践过程的总结,缺乏系统的教育研究方法的使用,其科学性还有待提高。此外,国内的应用研究基本集中在中小学,在高校的应用研究比较少。

(三)翻转课堂的资源与平台

1.微视频

翻转课堂的实现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资源。其中,教学视频是重要的课前学习资源。教学视频包括视频讲座、屏幕录播视频等。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教学微视频。本研究主要探讨微视频在教育教学的应用,因此,笔者界定的微视频是指以传递教学内容为目标,多以5分钟左右长度呈现,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制作的供学习者自定步调学习,自主实践、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视频片段,可以让学习者通过手机、平板电脑、MP4等视频终端随时随地反复播放的视频资源。微视频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两种:(1)利用摄像机或手机等设备直接拍摄;(2)屏幕录制。本研究主要采用屏幕录制的方式。

2.学习管理平台

在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为了方便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管理,教师必须要提供相应的学习管理平台。学习管理平台可以是付费使用的学习管理系统,如Desire2Learn、Web Ct、Blackboard等;也可以是开源的学习管理系统,如Moodle。技术能力强的教师可以自己设计、开发学习管理网站。如果预算不足或是缺少技术支持,那么,教师可以使用优酷、土豆等视频分享网站,也可以借助博客和微博来实现学习管理。

三、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翻转课堂学习活动的要素分析

学习活动可以看成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因此,在学习活动的设计过程中,要素分析至关重要。本文将从活动理论、翻转课堂以及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的特征出发充分剖析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翻转课堂学习活动的要素,推导过程及结果见表1。

四、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翻转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方法

(一)设计原则

1.关注对课前学习活动的质量监控

翻转课堂学习活动的特殊之处在于将“信息传递”的过程放置在课前。而课前的学习活动是在没有教师直接监督的情况下发生的,属于自主学习的范畴。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学习者对于自主学习存在诸多困难,主要表现为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因此,在设计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活动时一定要关注自主学习的质量监控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课前的学习效果。

2.注重对学习环境和资源的设计

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是翻转课堂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主要指课程管理平台等用于学习管理、沟通互动的协作化平台,如,艾尔蒙湖小学采用的就是开源的Moodle平台。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的特征和不同的学习者特征搭建不用的课程平台。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教学资源以教学微视频为主。教学微视频制作的质量对学生课前的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关注教学微视频的质量,从技术性、教学性、艺术性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全面衡量。

3.注重学习任务的设计

学习任务的确定是翻转课堂学习活动设计的基础。高质量的学习任务不仅有助于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能实现学习者新旧知识的连接。为了确保学习任务的设计科学合理,在确定学习任务时必须考虑:(1)学习任务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即允许学习者有多种的解决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2)活动任务应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这样可以使学习者能够将获取的知识技能更好地迁移到实际生活工作中;(3)学习任务要难易适中,不能过分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4)考虑时间的安排,任务不宜太多。

(二)设计流程

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翻转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学习专题,对学习者特征和学习目标等进行分析,确定学习活动支撑环境、学习资源和课前学习任务,设计课前学习活动流程,然后根据课前学习效果的诊断,设计课中的学习任务以及课中学习活动流程,最后对学习活动的评价方式进行设计。此外,在设计的每一步都要考虑到所使用到的学习活动支撑环境,为学习活动开展制定合适的策略和规则。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翻转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五、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翻转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方法的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总体目标

本行动研究的总目标是根据理论分析提出的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翻转课堂学习活动的基本设计方法,开展行动研究,通过对该方法不断地修正、完善,提出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翻转课堂学习活动的具体设计流程及促进学习活动实施效果的策略。

(二)行动研究的教学内容选取

本研究参考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Flash动画制作与应用》这本教材,选取了“制作基本动画(下)”、“制作高级动画”、“制作交互式动画”三个主题,涉及到《多媒体动画制作(Flash)》这门课最核心的教学内容。行动研究的教学内容见表2。

(三)行动研究的学习环境支持

本研究中的学习环境由学习管理平台、即时聊天软件(QQ)、课堂教学管理软件构成组成。根据研究需要,笔者借助Blackboard平台搭建了《多媒体动画开发(Flash)》学习管理平台。该学习管理平台最重要的两个版块是“学习专题”和“学习论坛”。其中“学习专题”以学习任务单的方式提供了各个专题的学习目标,经过凝练的学习内容(包括文字资料和微视频)以及相关的课前学习任务。

“学习论坛”版块包括作业提交、问题交流、教学建议、资源分享四个子模块。其中作业提交模块主要用于课前和课中作业的提交,问题交流主要用于分享问题解决经验以及班级范围内的提问和解答,教学建议主要用于向任课教师和研究人员提出教学的意见和建议,资源分享模块用于教师在课上下达教学资料和学生之间的学习资料分享。

(四)行动研究的实施过程

根据实际情况,本行动研究设计成三轮循环,每轮行动研究按照计划、行动、观察与反思过程开展。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目标是初步应用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翻转课堂学习活动的基本设计方法,细化教师和学生活动的设计方法。第二轮行动研究的目标是修改、完善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翻转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方法,分析相关活动策略及规则的设计。在第一、二轮行动研究中,根据计划,实施的行动包括:(1)制定课前学习活动设计方案;(2)录制教学微视频,编制相应的学习任务单;(3)开展课前学习活动,诊断课前学习成效;(4)制定课中学习活动设计方案;(5)开展课中学习活动。

第三轮行动研究的目标是总结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翻转课堂学习活动设计的具体设计过程和方法。经过本轮教学试验,通过对课前、课中学习活动的观察以及对教师、学生的访谈,笔者发现在设计翻转课堂学习活动时,要特别注重学习任务的设计和相关活动策略、规则的设计。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翻转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行为。这种设计方法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同,并希望在其他学科中也能开展翻转教学。

经过三轮的行动研究,实现了对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翻转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方法初型的修改和完善,三轮行动研究实施过程小结见表3。

六、研究结论

通过三轮的行动研究,笔者得出了比较成熟的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翻转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方法,并对课前、课中学习活动流程进行了细化。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翻转课堂学习活动的一般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包括课前和课中两个部分。针对这两个部分的设计,笔者设计了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翻转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表格,以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操作使用。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翻转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以下四方面的因素:(1)学习资源(主要是教学微视频)的质量;(2)学习环境的支撑作用;(3)学习任务的设计;(4)活动策略和规则的制定。

(一)课前学习活动流程的具体操作

课前学习活动的基本流程是“知识传递——学习检测——诊断评价”。在此活动流程中,教师和学生分别执行不同的活动,学习支持环境和活动策略 / 规则也分别提供了不同的支持作用。具体如图3所示。

(二)课中学习活动流程的具体操作课中学习活动的流程分为“前情总结”和“吸收内化”两个部分。其中“吸收内化”部分包括“布置任务——分析规划——设计制作——成果交流”四个环节,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多轮。具体如图4所示。

摘要: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翻转课堂为改进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在分析翻转课堂的内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了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翻转课堂学习活动的要素分析,提出了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翻转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方法,以《多媒体动画制作(Flash)》课程为依托,对所提出的设计方法开展三轮的行动研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翻转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方法,并对课前、课中学习活动流程进行了细化。研究成果可以为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应用类课程计算机软件 篇8

我国的数字媒体近几年处于高速发展期,国内数字媒体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很多企业招不到适应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的人才[1]。为此,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应用型创新能力培养逐渐成为许多高校关注的焦点。目前,软件学院数字媒体软件类课程教学主要采用理论讲授和上机实验相分离的授课模式。教师理论授课常以软件功能模块为序,主要讲授软件的命令、参数和操作步骤,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学案例的操作步骤和实现的光影效果很难转化为课堂笔记。实验课上理论知识因时间间隔较长已被遗忘无几,更谈不上理论知识的迁移和创新应用。

为实现软件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我们实施了数字媒体软件类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目的是打破传统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分离的教学现状,形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场所融为一体、“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1 一体化教学内涵与思路

一体化教学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场所合二为一,在一个实训室内,完成师生双方的教、学、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替、直观与抽象的交错,进而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2]。这一教学模式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减少了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知识重复,推进了岗位需求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促进了应用型数字媒体专业内涵式发展。

2 一体化教学改革相关因素分析

一体化教学除了教学场所一体化外,还需要建设一体化课程师资队伍,组织开发一体化课程讲义、教材,建设一体化教学评价体制[3]。

2.1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人力资源保障,一体化教师要求兼具理论授课和实践指导两种能力。为提高教师的一体化教学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团队教师进行培养:组织承担一体化教改的教师进行技能训练,通过训练使教师熟练掌握实践教学平台,熟悉一体化教学思路、资源建设、案例使用、有效的教学组织等;邀请企业专家与教师进行技术交流,安排教师深入企业锻炼;激励教师参与改革,安排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专业培训。

2.2 课程讲义与教材

开发适合校情的数字媒体应用类课程讲义、教材。按职业技能需求不同分别制订课程建设方案,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周期、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师资配置、教学场地配置、训练课题、教学提示、教学资料积累等内容。合理的课程建设方案,能够有效贯彻一体化教学理念,规范教学过程管理,控制教学质量目标,达到一体化教学的预期效果。

2.3 一体化教学评价

一体化教学评价是判断一体化教学实施成败与否的标准,包括教学过程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一体化教学过程评价将从课程反馈、学习收获、行为变化和工作绩效4个方面着手,了解学生学习现状,明确教学目标,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包括对学生完成的具体成果(作品)质量进行评价和第三方评价(邀请企业管理人员、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对教师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3 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

结合数字媒体软件应用类课程特点,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教学组织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明确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

3.1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课堂知识点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将枯燥的软件命令、参数融入精心挑选的课堂案例之中,边操作边分析,循序渐进地传道、授业和解惑。一体化教学模式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可以实现“讲练结合”。教师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听课的反应随时开展实践教学,这样便于学生及时消化贯通。教师在指导学生上机练习过程中,主要采用 “项目驱动”和“1-7模式”。教师布置与章节知识点紧密关联的项目任务,学生以分组讨论、协作完成的形式实践。在做小项目时,“1-7”模式可以为学习讨论组,在做大项目时,“1-7”模式可以为企业项目组。

为避免学生上机练习出现“放羊”情况,教师可通过双向视频传送控制系统,控制学生机屏幕,教师授课时将学生机屏幕全部切换到教师机显示界面,学生动手实践时再解锁切换到学生机界面。

3.2 教学资源

教学案例和实践项目是实施一体化教学资源中的关键资源。数字媒体软件应用类课程技艺结合性特点,要求专业教师选择的教学资源不仅能体现课程知识点技术性的一面,还要求这些资源具有较强的艺术视听传达力。教师讲解课堂案例时不仅应完成软件应用技巧的讲授,还应包括学生艺术审美素养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复合型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具备整合技艺两方面学习资源的能力,实施好一体化教学,无疑对处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3 教学组织过程

“教学做一体化”的授课新模式必然引起教学组织过程的变革。这一授课模式不仅实现了讲练结合,还改变了传统被动观摩式学习,避免了上机课重复讲授理论知识的现象,为课堂知识迅速转换为学习感知经验提供了可能。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知识讲授,灵活开展讨论、协作等互动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为主动,由讲练结合的强化式学习逐渐转化为协作建构式学习。

教师向学生传授软件操作技能时常采用案例教学来验证,面对数字媒体作品(案例)则需要分析采用了哪些软件应用技巧。因此,理论到实践的证明性可采用案例讲授法,实践体现理论的基础性可采用案例分析法。

3.4 教学评价

一体化过程评价采取教研室层面听课评议,邀请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学督导走进课堂,对教学资源、教学组织效果、学生互动情况进行评价。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方面,采用阶段性考核和综合性考核相结合的方法。阶段性考核以学生独立作业的形式开展,依据教师制定的考核标准,由教师单独打分。综合性考核以课程设计的形式开展,学生向3位监考教师展示其完成的作品,并回答相关制作和设计问题,3位教师按照考核标准,公开透明评价学生的成绩。

4 一体化教学改革进展

4.1 教与学方面

一体化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可腾出时间增加经典作品案例分析,以拓展创作思维。通过实施“1-7模式”,教师将班级学生分组管理,通过组员协作和组间竞争,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学习能动性。教研室成员之间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提升了教师组织、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能力。彼此分享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果,提高了对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认识。

从实施效果来看,理实一体化改革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学生能够在教师讲授软件操作要点之后及时得到强化。对经典案例的分析,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提升了对数字媒体作品的鉴赏能力,通过课内外项目作业练习,将所学技能和创作灵感付诸实践。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项目作业研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彼此分享创作灵感,学习氛围和学习效果得到大大提升。

4.2 教学资源建设方面

教学资源建设对一体化教学实施非常重要。承担一体化教改的教师都有比较完善的教案、课件、实验文档、教学案例资源,建立了阶段性教学资源归档工作,并开展了软件学院优秀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以物质和荣誉奖励调动教师资源建设的积极性。目前,软件学院正在开发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校企合作,丰富、更新课堂案例教学资源,力争课堂教学与最新行业技术接轨,确保讲授的教学内容跟得上、不落伍。

4.3 学习效果评价方面

一体化改革项目作业评价标准由教师细分制定。过程性评价分阶段以课程小作业的形式完成,平时作业成绩由任课教师与学生共同决定产生,教师给每个项目作业打分,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打分,项目组长给项目组成员打分,三者分数按一定比例产生总分。综合性评价指在学期末以课程设计的形式,让学生分小组协作完成综合项目的制作,教师按照企业项目质量要求提前布置课程设计要求,由项目组长给组员分配项目任务。课程设计成绩仍采用教师打分、组间打分和组内打分相结合的形式。

4.4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采用走出去、引进来双重战略建设师资队伍。利用每年暑期时间派遣专业教师到企业调研或参与企业的培训,拓展专业技能,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鼓励教师进一步深造。通过校企联合办学,聘请企业培训教师到学校进行为期1~2个月的专业综合实训,期间学校专业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学校和企业教师相互学习,既能弥补学校综合实训教师欠缺的问题,又能提升教师专业技能素养。

5结语

一体化教学改革是新形势下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应用型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一次课程教学改革尝试。在软件学院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下,参与教学改革的教师制定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大纲,精心准备一体化教学资源,开展了案例教学、项目驱动、团队合作等教学形式,教学相长。这种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和教学督导共同参与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值得大力推广。

摘要: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数字媒体软件应用类课程教学需要。对一体化教学内涵、改革思路和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一体化教学改革取得的进展,以及实施中应注意的四大问题。

关键词:数字媒体,一体化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宋争辉.高校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及保障策略[J].河南社会科学,2012(8):152-158.

[2]郭宇环.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分销渠道开发与维护”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11):25-29.

应用类课程计算机软件 篇9

关键词:Matlab,高等数学,应用

Matlab是一种具有科学计算功能的应用软件, 包括符号运算、数值运算、图像处理、统计分析及编程可视化等功能。其特点是语句简单、功能强大。自1984年推出正式版本以来, 该软件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应用于科学研究工作中。随着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的普及, 电脑已成为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辅助教学工具之一, 使得将Matlab软件引入课堂教学过程更容易实现。

数学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是高等院校理工类和经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三门数学类基础课程, 是学生学好其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高等数学课程在这三门数学课程中又是“重中之重”, 也是绝大多数专业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必考课程。刚刚经历高考进入高等学校的学生都知道高等数学课程的重要性, 但突然面对抽象的符号、严密的逻辑、高深的理论, 许多学生都望而却步, 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本学期, 我系组建了一个Matlab软件兴趣小组, 定期开展活动, 活动内容主要是向学生介绍Matlab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引导学生将Matlab软件应用到数学类课程中,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兴趣小组中的学生, 基本上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 活动中所选取的内容都是学生上课过程中碰到的知识点。

一Matlab软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尽量地将抽象变得直观, 变成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图形展示。Matlab软件具有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 能形象直观地展现空间几何关系, 在教学中展示复杂的函数图形, 曲面、曲线相对位置变化, 甚至利用动画模拟空间曲线、曲面和立体图形的生成过程, 使原本难以想象的空间图形变得具体生动。编程过程中还可以改变参数, 使图形画面亮丽多彩, 营造了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例如, 在利用定积分计算旋转体的体积一节中, 首先介绍的是旋转体的概念, 如果仅通过教师口述旋转体的定义, 缺乏感官的刺激, 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可通过Matlab编程, 动态演示旋转体的形成过程,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有兴趣跟着教师的引导进入后续的学习环节。

2.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高等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增加了学生理解知识点的难度。如计算曲边梯形面积的方法是将曲边梯形分割成n个小曲边梯形, 构造相应小矩形作为小曲边梯形的近似, 将小矩形面积求和, 最后取极限得到曲边梯形的面积。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 可以通过Matlab软件编程, 用图形形式介绍这四个步骤: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 动态展示随着分割的不断加细, 小曲边梯形面积不断趋近小矩形面积的过程, 让学生加深记忆, 进一步理解这种方法的思想本质:先化整为零、再化零为整、最后取极限。

3. 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多是数学课程的一大特点。许多知识点需要配上图像加以讲解, 如果利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图, 会耗费比较多的时间, 而且图形的精确度也不高。利用Matlab软件可以画出精确的图形, 而且节约了时间,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加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

二Matlab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应用实例

例1, 作出函数y=0.5 (ex-e-x) 及其反函数的图像, 观察它们之间的联系。

本题主要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原函数和反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这一性质, 在Matlab命令窗口中输入如下命令语句:

显示图形如图1所示。

例2, 将窗口分成上、下两部分, 上部分窗口显示函数y=sinx及其一阶导函数的图像;下部分窗口显示函数y=sinx及其二阶导函数的图像。

本题主要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一阶导函数之间的关系;函数的凹凸性和二阶导函数之间的关系”, 在Matlab命令窗口中输入如下命令语句:

显示图形如图2所示。

例3, 设某企业生产甲种产品的总产量P (吨) 与所用的两种原材料A、B间的数量x1、x2 (吨) 之间的关系式为P (x1, x2) =x10.75x20.25, 现准备用自有资金80万元购买原材料, 已知A、B两种原材料的每吨单价分别为1万元和2万元。问如何选择购买两种原材料的数量, 才能使产量最高。

本题就是求解如下有约束最优化问题:

编写一个如下的M文件dest.m, 返回目标函数:

再编写一个约束条件M文件destcon.m:

在命令窗口中给定初值:

运行结果如下:

所以购进A原材料60万吨, B原材料10万吨, 可使生产甲种产品的总产量最高。

三结束语

Matlab是一种界面友好的软件, 利用该软件可画出复杂的函数图像, 可对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进行数值运算。将该软件引入数学课堂, 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学生掌握适当的Matlab编程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邢棉.MATLAB绘图功能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8)

[2]马丽娜、刘烁.MATLAB数学软件在线性代数教学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10)

[3]朱汉敏.MATLAB用于《高等数学》的教学[J].计算机辅助工程, 2004 (2)

[4]崔秋珍、王淑玉.几何图形在高等数学中的作用及在matlab下的实现[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 (5)

应用类课程计算机软件 篇10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线性代数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但是当前许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对线性代数对数学的抵触心理一直延续到对线性代数的学习当中;还有的学生抱有“数学无用”的思想, 即使基础很好的学生也不愿意学习数学。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大学是文理兼收的专业, 由于高中阶段文理科数学的教学大纲要求不同, 学生不仅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差异大, 知识背景、数学基础差异也很大, 因而学习效果也不尽相同。所以线性代数课程必须采取相应的方式, 以改进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学以致用, 成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针对线性代数课程概念繁多,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是板书演算讲解, 造成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实质领会存在困难。把工程类软件应用到本课程教学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提高教学效率, 让学生直接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工程实践, 进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和逻辑的理解, 对工程软件的交叉应用的能力也会得到很高的提高。下面以Matlab的应用为例子, 对工程软件的具体应用进行举例研究。

Matlab是一种高性能的、用于工程计算的编程软件, 它把科学计算、结果的可视化和编程都集中在一个使用非常方便的环境中。在国外的高校中已普遍把Matlab作为专用的科学计算语言来开设, 已成为大学生、研究生、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Matlab可以进行矩阵运算、数据可视化、实现算法、创建用户界面、连接其他编程语言程序等。如今, Matlab已经成为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自动控制理论、时间序列分析、动态系统仿真等高等课程的基本教学工具。通过人机交互任意改变各参量值, 使学生对各种抽象概念的理解图形直观化, 可以通过改变参数使学生对图形变化与各参量间的关系有一个直观感受, 从而可以加深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这也是工程类软件和理论课结合的最好体现。将Matlab软件和抽象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各专业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把数学方法和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将来其他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应用打好基础。长期以来, 由于“线性代数”课程中的概念繁多、抽象, 再加上授课教师一直沿袭传统的口授笔演的教学方式, 这些都造成学生学习该门课程有着诸多困难, 教学效果也总是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要尝试对教学手段、课堂形式等教学模式改革,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建模与实践能力。线性代数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 更是一种分析能力的训练, 一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 应该增加工程训练的内容, 结合数学理论教学偏重理论讲解的特点, 在课堂中引入工程软件就显得非常合适和必要了。

Matlab语言简单易学, 其强大的科学计算与图形图像功能的完美结合使之成为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的首选。特别是通过人机交互任意改变各参量值, 使学生对各种抽象概念的理解图形直观化, 可以通过改变参数使学生对图形变化与各参量间的关系有一个直观感受, 从而可以加深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和理解。线性代数的基础知识尤其是行列式和矩阵的定义和表示形式、计算等都可以用Matlab编写, 尤其是研究基础知识的性质的时候, 在计算机上演示比较直观, 在改变了一些参数的时候, 计算机上的图形和结果也随着改变, 直观、明显, 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抽象的概念。

将Matlab软件和抽象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开发制作各种数学模型仿真软件, 运用计算机支持课堂教学, 作为理论教学的直观演示,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 去研究课程中的一些更深入的问题。作为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 最终的目的就是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用, 工程原件的应用可以直接是学生深入接触到工程实践中, 认识到本课程的重大学习意义, 在教学中进行一些线性代数的工程问题的训练。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 让学生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然后利用Matlab编写程序, 去完成对知识的巩固与拓宽, 这是一种工程探索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是学生独立进行也可以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通过教学实践, 学生不但能理解、应用线性代数的知识, 还能从训练中认识到线性代数的广泛应用和学习它的重要性,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程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明显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既可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又可以提高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今后的工作或研究打下基础, 这正是本课程教学的目标。通过进一步的开发和完善之后, 必将对课程的教学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

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以提高质量的宗旨下, 基础科目教学尤其要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接受质量, 工程应用质量, 工程应用软件与基础教学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结合和尝试, 在进行对线性代数课堂结合的尝试后, 要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 改进基础科目教学的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线性代数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 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文理兼收, 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知识背景、数学基础差异很大, 造成学生在学习线性代数时存在一定困难。本文提出改革课堂教学内容, 突出经济应用;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对策。结合工程软件的特点, 以Matlab软件为例子, 结合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通过把Matlab软件引入“线性代数”教学中将“线性代数”的理论教学和工程软件紧密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 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提高学生自己动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经管类,线性代数,工程软件,Matlab,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学飞.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1949-1999[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5.

[2]薛定宇, 陈阳泉.高等应用数学问题的Matlab求解[M].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4]王丹丹, 田雪玲.浅谈经济类高等数学教学[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6.

应用类课程计算机软件 篇11

关键词:CDIO;教学项目;高职软件

目前,高职软件开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设定为满足程序员等类似岗位的职业需求上。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相关开发工具以及开发语言的使用,能够参与到相关项目的开发工作当中。但随着软件系统的业务需求越来越多样、系统规模越来越庞大、应用环境越来越复杂,软件系统的开发无论是在技术上、结构上以及工具上对开发人员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导致了教学效果差,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等问题。另一方面从学校走出来的学生又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软件类专业都开展了课程建设和改革,在技术及实践类课程中采用了项目化教学等方式方法。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职业素质。在项目化课程中教学项目承载着知识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能否合理地设计教学项目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项目化教学的效果。目前,高职院校软件类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项目都具备一定的实用性背景,能覆盖课程相关的主要知识技能,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在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开发内容以及工具使用上还与实际开发和企业的工程项目需求有较大的差异。学生在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后还难以马上投入到实际工作中。

CDIO工程教育模式作为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已被越来越多的本科及高职院校的工科类专业借鉴和采用。CDIO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分成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在培养学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是通过贴近现实的工程场景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工程能力作为CDIO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对刚刚踏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而言,他能够融入实际工程中的能力显然比他所具备的专业技能的深度更为实际。因此,如何融入CDIO的理念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是软件开发类课程教学项目设计的关键问题。

一、注重增强学生的工程体验

软件开发是一项对语言技术和逻辑思维有一定要求的工作,也是一项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实践积累才能逐步提高的工作。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类专业中的一种开发技术的课程最多也只能安排到两门课,一般为120个左右的课时。这样的时间对于学生掌握一种开发技术而言显然是不够的。目前,很多院校课程的教学还是侧重于技术的培养,总是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更多的技术传授给学生,将教学项目设计的过于实用,功能复杂规模庞大。但是这种做法对我们高职的学生而言,收效甚微。

因此,在课程教学项目的设计上不要过分追求项目的功能丰富层度和覆盖的知识技能面。应将关键点设定为整个项目的开发流程和实现过程上。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该教学项目的实施,能够了解到软件项目的实际开发流程,以及在开发过程中每一步要做的工作,并能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在教学项目中尽可能设置一些沟通交流的环节,让同学们在模拟真实环境的同时能够培养沟通交流的能力。从而通过工程体验的增强来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二、突出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高职软件开发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是技术精英,而是能干技术活的开发人员。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面既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又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就需要对知识技能进行优化,梳理出其中核心的部分,并作为教学和训练的重点。在实际设计时可以通过如下的几个步骤来进行:(1)对区域内主要软件应用进行汇总分类,了解学生毕业在区域就业后可能从事开发或运营的软件项目类型;(2)对这些项目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它们中类同的、通用的功能模块以及所对应的知识技能;(3)梳理这些功能模块,并将它们转化成需要进行教学的核心内容。

在进行教学项目设计时,首先从增强学生工程体验出发,根据实际的工作流程来将教学项目划分为多个子项目,每一个或多个子项目能覆盖实际工程的某一个典型环节。然后,将前面所归纳出的核心内容以工作过程的形式分布在各个子项目中。这样,在实际教学中就可以通过各核心知识技能的掌握来完成各子项目,然后通过各子项目的开发来实践整个软件系统的工程。当然,在设计核心内容时,一定要把握重精不重量的原则,让学生能够把各个关键任务的每一个环节都做清楚、做到位。这样,学生就较为扎实地掌握软件开发中的一些实用性和关键性部分,就为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的说来,对现在的高职类软件开发类课程而言,注重学生在工程能力方面的培养比学生在知识技能深度广度上的培养更为重要。用人单位对我们高职学生的要求并不是体现在其专业能力的深入层度上,而是要求高职学生能顺利的融入工作环境上。因此,在课程的教学项目上一方面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工程体验,让学生对软件开发的各个环节能有较好的了解和认识,帮助他们能够较快较好地融入实际工作中;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让学生能在相对短的教学时间内掌握实用的、核心的知识技能,从而面对更为多样的项目类型和职场环境。

参考文献:

[1]金伟祖.CDIO教育理念在课程项目设计中的运用.计算机教育,2010.

[2]赵娜.基于CDIO的“软件项目开发入门”综合技能实践课程.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1.

[3]贾小妮.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项目管理”之应用.价值工程,2012.

[4]刘思远.基于CDIO项目式教学的课程改革与实践:教学研究,2012.

应用类课程计算机软件 篇12

西部地区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涵盖的知识和技能节点多而杂,涉及到将近十款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及相关知识,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教分离,实行省(区)统考,考核内容是理论和操作同步,教学任务重;其二,课程开设对象为全校一年级各专业学生,开课学生人数多,学情复杂,西部地区高职生普遍存在着前期预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薄弱,接受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水平偏低等情况,预期的教学目标往往难以达到,教学难度大,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有一定的压力。而课程教辅软件在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等的作用上优势较为突出,是解决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手段。

2 课程教辅软件现状

现阶段,随着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具有高职特色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一批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在课程教学一线逐步推行,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练三合一教学模式等等,而现行的课程教辅软件存在的问题亦逐步显现出来:第一,大多数侧重于教学练的某一环节,功能不够全面,无法有效有力地满足教学练三合一的教学需求;其二,缺少开放性、交互性,无法满足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及时更新教学案例等的教学需求;其三,缺少教学练质量的跟踪、数据分析功能,等等。总之,现行的课程教辅软件相对滞后,无法满足新形势下课程教学的实际需求,优越性没能充分发挥出来,已影响到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大力度研发具有先进性、实用性的教辅软件。

3 课程教辅软件的研发思路

课程教辅软件的研发应遵循先进、务实的设计理念,以解决课程教学中现实问题为前提,以提升教学效果、学习效率、拓展教学时空等为目标设计和实现。

3.1 自主研发课程教辅软件

目前,由于受到教学软件制作技术难度大、财力支持不足、制作队伍的建设缺少规划等等因素的直接制约,教学软件的研发严重滞后甚至停滞不前,教学软件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创新性、适用性的课程专用教学软件尤其缺少,因此,西部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计算机专业教师既懂软件开发技术又熟悉课程教学的特长和优势,走自主研发课程教学软件的道路。基于管理信息系统(简称MIS)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辅软件(本文以下简称教辅软件)就是一个成功实例。

3.2 教辅软件的设计原则

教辅软件的设计原则遵循:坚决贯彻、推行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和方法,以学生为本,以课程教学为主线,努力促进学生和课程的适应度,确保课程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3.3 教辅软件设计的指导思想

1) 教辅软件贯彻和推行案例式教学改革,按案例和模块二维结构组织、疏理、整合课程教学资源并实现快速定位;教辅软件用户界面的设计与课程操作训练场景(即真实的工作情境)深度融合,窗体可在其中隐藏、还原、移动,从而使操作训练过程变得简约、明确,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操作训练的时间,提高操作训练的速度。

2) 教辅软件支持课程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在功能设计上力求高效、自主、开放、趣味,学生可根据自身的专业、兴趣、爱好选择案例和训练内容,并设计有教学演示视频的链接点,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播放,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也能自我训练,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学一线的压力,最终达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3) 教辅软件支持课程推行分层式教学改革,课程案例设计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并可实时更新。在具体的教、学、练过程中,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案例,也可根据同班学生的不同水平安排多个案例进行教、学、练,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学效果。

4) 为了避免网络拥堵或网络异常造成的困境甚至时间损失,确保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辅软件支持单机运行。教辅软件运行条件要求低,一般普通的PC机均可以安装运行,非常便利,确保了教辅软件的应用和推广。

4 教辅软件设计的特色和创新点

4.1 教辅软件的特色

教辅软件由六大功能模块构成:课程网站模块、教学案例模块、操作训练模块、理论训练模块、操作测试模块及理论测试模块,可在课程的教、学、练各个环节中运用。教辅软件前端应用程序界面设计新颖、别致、灵巧、简洁环保、操作简易,对学生和老师颇具吸引力;教辅软件检索能力快、准、精,存储的课程案例丰富,展现的媒体形式多样化,不但能够显示文本,还能链接和显示相关点的图片,及链接和播放相关点的教学演示视频;教辅软件功能强大,图标隐藏一个后台管理程序入口,可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等等;教辅软件后台采用Access 2010和SQL Server 2008双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单机模式运行和C/S模式运行等。

4.2 教辅软件的创新点

4.2.1 融合度高

教辅软件基于MIS设计和实现,是课程教学与现代信息化技术应用深度融合的新成果,教辅软件与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等的紧密融合度是现行教学手段无法比拟和达到的。

4.2.2 贯彻力强

教辅软件对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的贯彻力、对先进教学方式方法等的融合力、执行力均高于其他教学手段,为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保驾护航;

4.2.3 高效、自主、开放

教辅软件高效、自主、开放、趣味,可渗透到课程教、学、练各个环节,将课堂由课内延申至课外,拓展了课程教学的时空;各取所需,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循序渐进式地增强学生和课程的适应度,教学效果和效率明显提高。

4.2.4 多模式集成

教辅软件设计充分考虑到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多模式集成,功能增强,保障了教学、训练正常开展,避免了采用单一课程网站教学时可能出现网络不畅带来的困境。

5 教辅软件推广应用效果

教辅软件的操作训练功能模块首先实施,从2011年起就开始在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室安装使用,运行稳定,授课教师和学生满意度较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全院各专业各班级的公共必修课,受益学生数呈逐年递增趋势。教辅教辅软件渗透到课程的教、学、练三大环节,各环节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得以大幅提升。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使用了本教辅软件学习的班级学生学习情绪、学习兴趣、学习自主性、学习成绩等明显高于没有使用本教辅软件学习的班级学生,教辅软件有极佳的应用效果和极高的推广价值。图1是2014年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校区部分班级参加全区统考机试成绩比较图,结果表明:使用本教辅软件教学的班级机试统考成绩远远高于没有使用的班级。

6 结束语

上一篇:城市公共活动场所下一篇:存在现状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