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改造(精选11篇)
数据中心改造 篇1
交通银行是中国第五大国有股份制银行, 在国内率先实现全球数据大集中。作为支撑其全球数据大集中基础设施的“两地三中心”, 包括上海张江数据主中心、上海漕河泾副中心 (同城灾备中心) 和武汉异地灾备中心。交通银行IT的基础架构建设和业务应用架构建设是基于整个集团的“两化一行”发展战略而部署的, 即“走国际化、综合化道路”, 建设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一流公众持股银行集团, 在3~5年内实现总资产和利润倍增, “再造一个交通银行”。
交通银行IT的发展是在上述战略的大框架下推进的。作为交通银行南京支行 (本文简称“南京交行”) IT基础设施的数据机房, 其一期布线升级改造项目是本文阐述的重点。
该数据机房为南京交行的通信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和金融业务信息传输与处理提供高速稳定的网络基础支撑。但随着业务的迅猛发展, 其容量、性能、带宽、运行环境等严重受限, 基础布线的高带宽、可管理性、可扩展性和高可靠性开始受到严峻挑战。
南京交行数据机房原有大部分网络设备运行于千兆以太网, 光纤介质采用OM2光纤。一期布线改造主要集中在替换原有的核心部分, 特别在提高核心交换与路由器带宽方面向万兆及更高过渡, 在提高空间利用率的同时, 增加核心光纤链路的数量, 顺应未来3~5年的发展需要。原有的布线方式采用点对点的跳线连接, 在服务器、交换机和存储设备之间直接进行跳线连接。随着设备的增加和移动, 敷设跳线变得越来越困难, 而且这种“飞线”的组织管理也非常复杂。一旦发生网络故障, 诊断定位非常困难。对于日常维护、系统扩容和性能升级都带来前所未有的障碍。如图1所示。
针对基础布线现有的被动局面, 康宁公司依照TIA 942标准关于数据中心布线星型结构的定义, 采用“即插即用”、“结构化”的布线解决方案, 运用分区域管理方式对原有布线系统进行改造。该“结构化”的布线方式符合TIA 942标准, 其定义星型结构如图2所示。
鉴于在线运行机房的特点, 务必确保基础设施的改造不对系统运行产生不良影响。康宁公司根据现有设备的机房布局, 为原有的设备区 (EDA) 增设主配线区 (MDA) 和水平配线区 (HDA) , 通过“即插即用”预制主干光缆连接MDA—HDA—EDA区域。
采用容纳288芯的PCH机架式光配箱部署MDA, 是基于核心区域高密度光纤端口连接的迫切要求考虑的。针对设备机柜空间不足、无法安装机架式光配箱的现状, 康宁公司采用架空地板下增设灵活小巧的SPH光配盒来设置HDA。这样, 原有的设备机柜作为EDA无需改动, 只要光纤跳线便可与HDA相互连接。在一期改造工程中, 部署10根24芯“即插即用”预制主干光缆, 1个PCH机架式光配箱, 5个SPH光纤配线盒, 10个MTP-LC光纤转换模块及OM3多模万兆光纤跳线。如图3所示。
由于采用预制主干光缆, 地板下和机柜内的线缆管理非常容易, 而且系统的移动和更改只要简单地改动部分跳线。这样不仅简化了原有光纤跳线所占的地板下空间, 而且对于维护和检修而言, 相当容易。如图4所示。
说明:MTP连接器是一种类似SC单芯连接器大小的12芯插拔式光纤连接器, 12芯光纤模塑在一个合成套管内。不带导向针的MTP连接器通常用于主干光缆, 带有导向针的MTP连接器主要应用于互连跳线、分支跳线或MTP连接器模块。通过使用这种高密度连接器可以显著加速网络布线进程, 错误最小化, 有效提高光纤配架面板的空间利用率。
需要提及的是, 南京交行选择基于MTP技术的“即插即用”解决方案的另一深层技术原因是MTP连接器作为光纤收发器的标准接口, 支持现有网络系统平滑演进到即将普及的基于并行光学技术的40G/100G以太网高速应用。如图5所示。
因为部署“即插即用”光纤系统只需三步:其一安装光配箱/光配盒、MTP-LC光纤转换模块;其二敷设预制主干光缆;其三连接主干光缆与光纤转换模块, 并且整个安装过程除了螺丝刀之外不需要任何工具。因此在一期改造工程实施时, 整个系统的安装调试工作在2.5小时内完成, 从而确保项目按时交付并投入高效、稳定运营。
采用康宁“即插即用”解决方案实施改造后的基础布线, 传输介质由OM2光纤升级为OM3光纤, 网络性能达到万兆, 在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管理性和灵活多变性等诸多方面显著提升。
早在2006年交通银行就开始全面开展数据大集中工程, 遍布全国的34家省、直分行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两化一行”战略, 必将顺应数据中心未来发展和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 按计划、分步骤地升级改造其IT基础设施。
数据中心改造 篇2
4配送中心建设与改造规范
一、配送中心选址
(一)符合当地的商业网点规划和当地市政物流规划布局。
(二)根据农家店规模与分布特点,充分考虑配送成本与速度,按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原则,设置配送中心。
(三)交通便利。靠近公路、铁路、水路等运输节点,方便配送、运输作业的进行。
(四)其他成本、劳动力、地理等因素。
二、配送中心主体建筑的规模与结构
配送中心主体建筑面积,应根据配送半径内农家店的门店数、各店所经营的品种数、配送频次(销售速度)与安全库存等因素来确定。
(一)门店数。东部地区的配送中心所配送的门店数不低于100家,中西部地区配送中心所配送的门店数不低于50家。
(二)品种数:日用品配送中心东部地区配送品种3000个以上,中西部地区1500个以上。农资配送中心配送品种500个以上。
(三)主体建筑面积:东部地区配送中心主体建筑面积在
12000平方米以上,其他地区配送中心主体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
(四)3000平方米以下的库房,有效净高不低于6米,设置3层托盘货架,可以不设置装卸平台(月台);3000平方米以上库房有效净高不低于9米,设置5层托盘货架,5000平方米以上的库房应设置装卸平台(月台),并配置升降平台。
三、配送中心布局
(一)配送中心由主建筑、车辆道路、装卸作业区与绿化地带构成。主建筑(仓库)占总面积的45%左右,道路与装卸作业区占35%左右,绿化带在20%左右。严格遵守当地消防等相关法制法规。
(二)配送中心车辆进出大门分离,车辆主通道宽度不低于7米,有独立的员工通道。
(三)配送中心主体建筑内的功能布局:包含进货暂存区、出货暂存区、存储/拣选区、退货处理区、单据室5种功能区域;各功能区域标识清晰。
四、配送中心设施设备
(一)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监控设备。
(二)3000平方米以下库房,配置3层托盘货架,叉车或堆高车不少于2台,无线手持终端不少于5台。
(三)3000平方米以上库房,配置5层托盘货架,叉车或堆高车不少于3台,无线手持终端不少于10台。
(四)鼓励有条件的库房配置DPS系统(电子标签拣货系统)。
五、信息化系统
(一)配置仓储管理系统(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包含进货、出货、盘点、补货整理、退货、储位管理、统计分析功能。
(二)仓储管理系统有完善的接口系统,支持电子订单信息交互和配送中心使用的自动化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
(三)配置服务器、电脑、农家店收款机等硬件设备。
六、配送中心运营管理
(一)组织架构完整清晰,岗位职责明确。
(二)标准化的作业流程与操作规范(SOP)。
(三)有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
七、配送中心运营绩效指标
(一)门店订单满足率不低于90%。
(二)门店配送差错率不高于5‰。
数据中心改造 篇3
【关键词】数据中心;空调系统;水泵变频;节能减排
前言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4年发布的《关于2011年以来我国数据中心规划建设情况的通报》:255个在规划建设的IDC的设计PUE平均为1.73,同时,据行业估计,美国的IDC行业耗费了其国内发电量的2%,中国的IDC行业耗费了本国发电量的1.5%,是典型的“电老虎”。因此,革新IDC设计模式、降低IDC能耗和运营成本,已经成为数据中心行业相当现实和迫切的课题,同时也是一个影响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
中央空调系统作为数据中心的专用制冷设备,承担着调节机房环境温湿度,保障IT设备稳定运行的重任,同时也是主力耗电设备之一(约占总体能耗的30%-40%)。因此,开展中央空调节能改造,即确保机房供冷正常,又可减少能耗、压缩电费成本,创造双赢的局面。
一、中央空调水泵变频节能理论分析
由于空调系统设计多以夏季最大冷负荷设计且留有余量,数据中心IT负荷也存在业务逐步增加、波峰波谷等影响热负荷大小的因素,这造成不同时期、不同发展进程中,实际热负荷与空调系统输出冷量之间存在差值,在空调传统配置状态下形成电能浪费[1]。因此,中央空调系统均有一定的节能空间。
目前数据中心空调主机和末端精密空调大部分采用智能化设备,能实时根据负荷情况调整冷量输出,一定程度上实现节能控制,但水循环系统(水泵)按初期额定流量、压力配置下,当实际负荷低于设计预期时,绝大部分时间运行在低温差、大流量情况下,造成空调主机和水泵能耗的浪费。通过调节冷冻水泵的频率(转速),节约低负载时水系统的输送能量,可达到理想的节能效果。
水循环系统中重要的耗电设备为水泵,改变水系统的输送能量亦主要靠调节水泵的转速,由于水泵类负载的转速与转子的频率成正比[2],因此对水泵系统进行变频控制即可达到节能效果,分析如下。
交流异步电动机的转速公式为:,其中n为转速,f为频率,s为转差率,p为极对数。水泵属于平方转矩负载,即转矩T与转速n的平方成正比,即,而电机轴的输出功率,由此可见,当电机的转速稍有下降时,电机功率损耗就会大幅度地下降,耗电量也就大为减少。
二、中央空调水泵变频改造设计思路
考虑到投资成本和实际运用效果,本次对南方某数据中心中央空调的冷冻水泵进行变频改造(图1、2、3),利用温度传感器、数模转换模块、控制模块、变频器等器件的有机结合,构成温差闭环自动控制系统,根据冷冻水的供回水温差、压力,以温控为主、压力流量为辅,利用变频技术在线调整水泵电机的转速,在满足机房制冷的需求下使冷冻水泵做出相应调节,以达到节能目的。
方案设计关键点如下:
1)综合考虑在不同空调冷负荷情况下空调主机和变(工)频冷冻水泵开启情况,控制策略应使冷冻水水泵具备自动和人工两种模式下启动、轮换和停止功能,确保空调系统供冷充足、节能高效。
2)本次使用变频节能装置的最低频率应满足每栋机楼最远端机房空调(或供水最不利端)扬程及流量要求,因此需有效地布放温度和压力传感器,制定控制策略以及设置相关阀值,确保整栋机楼供冷正常。
3)每台变频器控制的装置可以人工或自动选择在工频模式和变频模式下运行,即在变频模式故障时可自动转为工频运行。
4)变频器控制系统并联在现有启动控制系统上,两者间有电气连锁及机械连锁,当变频器启动某一台水泵工作的同时,相应的旧启动主电路将被切断,禁止其启动工作,反之亦然。
三、中央空调水泵变频改造效益分析
此数据中心空调系统配置中央空调主机4台(1300RT*3+800RT*1),冷冻水泵6台(75kw*4+55kw*2),实际运行1300RT主机1台、冷冻水泵1台,系统冗余量较大。变频改造前后节电情况如表1所示,测试时间为2015年4月2日。
根据本期变频改造完成后的实测数据,在当前机楼负荷下变频水泵较原水泵功耗下降约53%,并且机房末端供冷不受影响,节能效果理想。按全年将一半时间2台冷冻水泵变频运行,一半时间3台冷冻水泵变频运行,以每台冷冻水泵运行时平均频率可降至45Hz计算,本次变频改造每年节约电费约为35万元,预计一年收回投资成本,效益可观。
四、结束语
本次数据中心中央空调水泵变频改造在不影响空调系统正常供冷的前提下,通过对冷冻水泵进行有效控制,实现水泵的变频节能、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陈建东.中央空调系统水泵变频节能技术的应用分析[J].制冷技术,2006,4:12-14.
[2]黄建恩.空调系统冷冻水循环水泵变频运行的节能机理[J].节能技术,2005,3(2):139-142.
作者简介
数据中心机房的升级与改造 篇4
而数据中心机房的升级与改造的目的不外乎是解决现有机房存在的问题, 但是在什么地方改以及如何改, 一直是困惑大家的一个问题。机房改造大有讲究, 首先要满足在改造的同时确保现有机房的正常运行。其次要根据原有建筑的实际情况深入设计, 对机房所能实现的功能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取舍。再次, 机房的升级与改造, 不能盲目地追求, 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以及满足改造经费的允许下, 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理念来追求可能达到的最佳效果, 这样的升级与改造才能够有意义。
对此, 本期专题安排“数据中心机房的升级与改造”, 通过数个机房改造的案例, 从改造工程中的思考、原有机房运行情况分析、工程的设计、在线改造的衔接、实施方案等方面的介绍延伸到机房建筑结构的承重、机房的装修、机房能耗 (供电、空调等) 、机房的布线以及产品的选型等, 较为客观地探析本期专题。但是本期专题在消防、防雷接地等方面没有具体地谈及, 而此方面也关乎整个机房运行的性能, 在此本刊建议此方面也不容忽视。总之, 通过本期专题的安排希望能为您带来有价值的信息。
本栏目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与建议, 感谢您的参与与支持!
洪山镇中心学校食堂改造申请 篇5
随县教育局:
我校食堂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由于年久失修,厨房顶棚已经脱离严重,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需要更换。
一、对食堂和三用堂的墙裙进行“添砖加瓦”处理:
食堂的墙裙、柱裙等过去使用的是涂料已经污损脱落,室内墙裙瓷片低矮破损,需要加贴。整个贴瓷片(砖)面积为481.36平方米,按照单价60元/平方米计算,所需资金为28881.60元。
二、对食堂内部顶面进行防水防脱落的“保容美肤”处理: 我校食堂内墙顶部因长期受蒸汽的影响,仿瓷脱落,墙壁污损,需要涂刷防水漆,总面积为193.75平方米,按照单价20元/平方米计算,总造价为3875元。
三、更换食堂的蒸饭车和门窗等设施:
我校食堂的蒸饭车严重老化变形,门窗腐蚀破损严重,防蚊设施不全,需要更换或添置。
四、增加、更改食堂的通风换气、水电线路和存储防盗等设施 对原有的清洗池进行改造,使之“一池两用”,即学生的洗碗间和食堂的粗加工间,增设供水管道,改造粗加工间;对包括食堂在内的综合楼的所有老化电线(含部分灯具)进行全部更换;新增大功率换气扇,增开通风孔,安装排气管道,添置物品摆放架、储衣柜以及学生餐桌椅,加设粮油储藏间防护网,购置粮食存放架等。
以上初步估算均属于包工包料性质,也许与当前物价、工价等有出入,但我校确实需要对食堂进行上述改造更新,恳请县教育局领导给予指导和支持。届时,我校将以良好的后勤服务迎接全市后勤现场会的召开,同时充分利用完善的设施为师生服好务
数据中心改造 篇6
关键词:旧城改造,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2015)01-0021-27收稿日期:2014-12-12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城市在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和土地财政为重要手段的发展模式中,新区建设盛行。然而一些城市忽视人口和经济的实际发展水平,导致新城建成后无人居住,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十二五”期间,针对过去30多年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我国提出了转型发展策略。更加紧凑的城市形态才更适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也才更能使城市发挥聚集经济的优势,催生创新发展的源动力,这就要求各地方政府将城市发展思路从城市扩张逐步转变为城市结构重组和城市质量提升。因此,旧城改造将在未来城市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是重中之重,它可以作为旧城改造的触媒,激发并引领整个旧城的改造,这一过程中又涉及中心区经济社会结构调整、人口调配、基础设施更新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本文将针对城市中心区的空间转型发展模式展开研究论述。
1 城市中心区空间发展历程
1.1 国外城市中心区发展历程
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例,城市中心区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西方城市中心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阶段密不可分,自工业革命至城市扩张时期,集中化的工厂生产使城市发展呈现出大规模扩张状态,工厂在城市中心区的聚集以及解决工人的居住问题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特征,城市的快速扩张带来了城市环境的下降,从而引发了城市中心区的复兴发展时期。按照佩蒂—克拉克定律,上述发展转变体现了城市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过渡,城市中心区生产制造业迁出、产业结构重组以及中心区空间结构转型是发展的必然。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特征看,目前我国基本处于城市中心区复兴阶段,同样面临着西方国家曾经面对的中心区职能超载、环境恶化等问题。西方国家经历了中心区更新到中心区复兴历程,从最初的大拆大建、城市美化运动到城市中心区有机更新、注重文脉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西方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摸索出城市中心区复兴的方法。在时间节点上,我国目前出现的“城市中心区复兴”晚于西方国家近50年,这为我国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2 中西方城市中心区转型发展对比
自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西方国家城市中心区面临人口、资源、环境、产业转型等问题,其逐步进入转型发展阶段。该时期,我国城市中心区同样存在转型发展现象。中西方在同一时期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发展存在明显差异(见表2)。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同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发展历程存在相同点,但自身又具有鲜明特点。
1.2.1 发展阶段可寻
我国城市中心区发展和转型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我国可以从西方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阶段中找到自身发展历程大致对应阶段,为我国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提供宝贵经验。就目前而言,我国城市中心区转型阶段与西方国家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做法非常相似:注重城市空间层面转变,忽视城市文脉保留和邻里关系维护。在发展过程中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转型经验可以让我国中心区空间转型少走弯路。
1.2.2 转型主体空间特征不同
我国城市中心区空间特征与西方国家存在明显差异。从中心区人口角度看,以美国为例:美国在城市中心区转型中,由于小汽车的大量普及,出现了城市中心区空心化现象。而在我国,城市中心区自始至终都是人口高密度聚集区;从土地利用角度看,国外城市为了完成中心区复兴,强调复兴过程中的城市用地混合利用,而我国城市中心区始终呈现出土地高度混合利用的特征。
1.2.3 外部客观条件差异明显
尽管我国城市中心区转型发展阶段可以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找到对应阶段,但同一阶段全球客观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最具代表性的包括: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等。此外,西方国家在旧城改造中心区转型过程中,伴随着经济发展增速的减缓,中国经济和城市发展始终呈现高速增长势头。
2 国内外近期研究动态
2.1 国外近期研究动态
欧洲和美国的一些相关研究关注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中心区发展受到的冲击,以及城市中心区人居环境的提升。日本的相关研究则立足于城市灾害频发的实际问题,重点制定城市中心区空间防灾减灾规划(见表3)。
美国从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角度推动城市中心区的空间转型;欧洲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相对稳步缓慢,注重城市空间舒适度、中心区空间转型交通方式构建、文化及地域特色等软层面;日本立足于城市自然灾害频发这一实际问题,从防灾减灾的角度进行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考虑到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日本的做法对我国也具有一定启示。以上三个国家和地区分别从城市中心区转型的不同角度为我国提供了借鉴意义。
2.2 国内研究动态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逐步重视对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研究,根据不同的理论基础,可将研究分为三类:以社会学理论为基础的,侧重城市中心区空间社会问题,以人口普查或抽样调查为数据依据,通过生态分析界定主因子,聚类分析划分社会区,建立社会空间结构模型;以地理学理论为基础的,侧重城市内外空间研究,使用形态分析方法,依据住宅等物质居住空间分异特征资料,通过划分物质居住空间的类型讨论社会空间的分异特征和居住的隔离程度;以城市空间理论为基础的,侧重城市空间、交通、景观设计研究,以实际方案设计研究为主,通过对方案的介绍、回顾和总结得出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的设计原则。目前,我国对于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的研究,具有以下特征。
(1)研究方向多样,但各研究方向之间交叉交流较少,一方面受制于研究主体的知识背景,另一方面受制于学科的分离。
(2)城市实证模型建构较少。近年来,随着城乡规划技术的应用,有学者使用GIS技术进行旧城城市中心区空间开发容量研究,以及城市中心区空间范围界定研究,也有学者从城市中心区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入手进行研究,但总体而言,研究数目不多,研究深度不够。
(3)对发达国家的理论介绍较多,自身理论建构较少。尽管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但我国城市中心区的特殊性决定了西方发达国家中心区转型理论不可能完全适用于我国,我国学者应立足于实情,构建自身的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发展理论。
3 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发展模式
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发展需要“城市触媒”的创建,它类似化学反应的“催化剂”,用于加速和引领整个城市空间的转型。城市触媒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公用建筑、交通枢纽、景观地标等。从本质上说,城市触媒是对人及其活动能产生强大吸引力的场所,由此产生高强度的聚集效应,其结果造就了众多的商机,此时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发挥作用,包括商业、房地产业在内的各种资本的自发进入,进而引发“城市触媒”周边地区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本文根据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中城市触媒的构建提出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发展的四种模式:空间功能置换、区域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嵌入、地域特色与历史文化引领,并将列举每类转型发展模式下的一些具体方法和案例。
3.1 空间功能置换
从城市和土地经济学角度出发,城市中心区的空间转型与中心区地租密切相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中心区逐步由付租能力较差的工业用地、居住用地被付租能力较强的商务、商业及服务类用地所替换。伴随用地性质的转变,城市中心区产业逐步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根据我国城市中心区社会空间分异调查显示:城市中心区私营业主及个体人员群体尤为集中,其次产业工人与社会管理者群体同样相对集中。从上述转型动力出发,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模式可采用商业价值主导型,通过商业活动的开发引入,重新塑造城市中心区活力点,刺激和带动城市中心区空间发展模式的转型。
具体做法为:通过不改变原有老建筑外观,改变其内部结构功能,为更新区带来活力;或通过构造新地标重新刺激更新区活力,该方法尤其适用于原有更新区建筑质量较差的区域。近年来,我国在产权公平方面努力探索科学性的评估体系,平衡居民和开发商的利益,减少强拆,保证了城市中心区转型的进行。
3.2 区域环境改造提升
改善生活环境是我国政府实施旧城改造公共政策的重要依据和原因。在中心区空间转型区域环境改造提升过程中,可依据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罗杰·特兰克西提出的“三理论”原则。
“三理论”是指图-底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联系理论(Linkage Theory)、场所理论(Place Theory)。其基本思路是:以图-底理论为基础研究地面实体与开放虚体之间的比例关系,引进舒尔茨的场所理论考虑人性需求,文化、历史及与自然的关系,注入自己的联系理论以线连接各元素。该理论在城市中心区转型中的具体实施方法为:首先从图-底理论的角度,分析中心区建筑和空间形态,其中道路和用地就是空间和图形的关系;然后通过联系理论,重新组织建筑和道路的关系,调整建筑体量和道路空间尺度;最后通过场所理论,从人的角度出发,定义中心区功能,强化中心区文脉,创造适合人使用和交往的城市中心区空间。
3.3 基础设施嵌入
对于较大规模的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项目,可以从基础设施嵌入的角度出发引领整个城市中心区的空间转型。线性基础设施,例如公交系统、地铁、轻轨、高速公路等,可以有效地将沿线的功能串联,为原有城市中心区增加人气;环形基础设施,例如,城市中心区立体连续步行系统、滨水环形步行系统、自行车环路等,可有效连接原有城市中心区内部空间,使其重新焕发活力,并成为有机整体。
需要指出的是,在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的基础设施构建中,应注意人与生态的协调。上世纪50年代,美国波士顿兴建的穿越市中心的高架快速路,尽管暂时性复兴了城市中心区,解决了城市中心区城市交通问题,但后期由于其对城市肌理的破坏以及造成的社会问题,使其不久便成为阻碍城市中心区发展的因素,例如:切断了城市与滨水空间的联系、限制了附近区域的日常社会生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波士顿重新利用下穿式道路取代地面道路,改建形成罗斯肯尼迪走廊,从而重新带动周边衰变地块的空间转型。
对于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引领城市中心区转型的方法,我国缺少成功案例和实践经验。但从世界城市发展的大潮流看,这是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的必然发展模式。对于我国而言,这方面的方法和摸索应注重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进而实践产生适应自身国情的理论和技术方法。
3.4 地域特色与历史文脉引领
发达国家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经历过新建大量商业街区、超大购物中心等阶段,其结果是否定了城市历史和城市地域特色,过分强调自身的独立性和合理性。受上述发展历程的启示,我国旧城改造中城市中心区的空间转型应注重地域特色与历史文脉的保留。在此,我们引入城市意象的概念:任何一个城市都存在许多人意象复合而成的公众意象。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可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为了避免中心区空间转型后失去特色和个性品味,应该适度保留和延续固有的建筑和街道特色。保留的含义十分广泛,并不仅局限在形式上,它包括城市的建筑细部、色彩、尺度以及商店类型、经营模式,甚至字号、路名和标志。
事实上,国内在旧城改造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中已经注意到这一点,西安市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完整的保留了旧城城市中心区的肌理和空间结构,通过开发强度的控制,对其进行渐进式有机更新和多种形态的商业开发。但是,在我国旧城改造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中也存在“过强”和“过快”的行政干预。例如,北京市为了迎接奥运会启动的前门大街大栅栏地区的保护和整治工程,原有的部分中心区遗产得到了“急速”的“再生”,而另一部分却因此“死亡”。一些老北京人对该地区的改造失望,认为大栅栏失去了原有的城市意向和风味。
此外,城市中心区的空间转型还可以从创意产业的引入出发。创业产业的引入需要包括三个方面:设计者、生产者和消费者。设计者需要设计出符合时代品味的产品,例如艺术品、工业品或小说、影视作品,城市需要提供吸引点吸引他们在此生活;生产者需要生产设计产品;消费者需要拥有生活品味和追求,消费这些产品,消费者可以是当地居民也可以是旅游者。创意产业为主的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应该将城市形象、城市规划和建筑联系起来。高品质的建筑、居住、商业、广场、景观大道等为此提供物质前提,除此之外还应建立空间增长活力点,诸如咖啡厅、商店、餐厅、俱乐部等同样不可或缺。纵观全国,北京市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中创意产业的发展最具代表性,这与北京城市中心区的文化优势、人才优势、创新优势、产业优势、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先发优势密不可分。尽管发展创意产业是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的好方法,但该方法需要转型地区具有较强的文化基础、人力支持以及创新传统。目前我国许多二三线小城市同样提出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模式,但由于缺乏发展的客观条件很难成功。城市中心区的空间转型应综合考虑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转型发展模式。
4 结语
旧城改造是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旧城改造中城市中心区的空间转型是旧城改造的关键,直接影响旧城改造的整体进程和效果。旧城改造中的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模式是在旧城改造中物质空间变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上述分析的4种常见类型,尝试为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的规划实践提供思路。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探索新的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模式和研究各种模式的操作手法,以提高我国城市生活环境、实施新型城镇化和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参考文献:
1.Colin Clark.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California:Mcmillan.1957
2.田艳平.旧城改造对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影响:以武汉市为例.人口学报.2012.6
3.Wayne Attoe.American Urban Architecture:Catalysts in the Design of Cities Architecture——Urban studies.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
4.(德)克里斯塔勒著.常正文 王兴中等译.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商务印书馆.2010
5.臧佳明.基于嵌入式城市设计理念城市中心区复兴的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10
6.Roger Trancik.Finding Lost Space-Theories of Urban Design.New York:John Wiley.1986
7.Kevin Lynch.The Image of the City.Cambridge:MIT Press.1960
8.张杰.“大事件”下旧城遗产保护“门、槛极化论”的文化分析: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旧城遗产保护研究.城市规划.2009.10
9.郭培宜.北京市中心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定位.北京城市规划.2010.05
10.蒋慧.城市创意产业发展及其空间特征研究.西北大学.2009
作者简介:
石坚,天津城投集团高级规划师,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经济、城市规划、区域规划。
王娟,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城市设计。
浅谈大港油田的数据中心网络改造 篇7
关键词:大港油田,数据中心,网络改造
随着我国近几年能源行业的不断发展, 大港油田集团公司的信息化程度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这几年,在大港油田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的信息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各种信息化的产品与应用都进入大港油田的网络领域当中, 为企业发展撑起一片蓝天。
1大港油田数据中心原有情况概述
从2002年开始,大港油田集团公司就有了自己的数据中心与机房,那时主要是放置一些小型交换机、服务器、共享磁带等一些监控设备。 通过集团公司近几年的发展,公司的所有业务基本上都集中到了数据中心,从此,让大港油田数据中心成为了公司的核心部门。 随着公司业务需求的不断增大,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已经增加到了100台,并且还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油田数据中心的信息日交换量非常的大, 使得数据中心的交换能力逐渐显出不足。
大港油田数据中心主要由1台核心层交换机Cisco Catalyst 6508和2条主干网络组成 , 通过网络捆绑的方式将这2条主干网络捆绑到数据中心中, 并且让这2条主干网络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从而保证数据中心信息的均衡。
2数据中心主要存在的问题
对大港油田数据中心的网络环境分析后, 发现当中存在着一些危害数据中心安全的问题。
2.1数据中心安全性较低
单纯的防火墙设备在进行保护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以目前网络入侵的情况来看, 功能单一的防火墙不能有效阻止木马病毒和网络黑客的入侵,对相关设备不能形成有效的保护网,从而让数据中心的安全性降低。
2.2现有设备较为陈旧,相关技术比较落后
目前,大港油田数据中心还在使用老旧的Alteon设备,这种设备的负载均衡技术较为落后, 可以说已经成为网络发展的过去式,过去的技术远远不能满足目前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并且Alteon设备的技术会遏制数据中心的发展 ,成为数据中的瓶颈 。
2.3存在一定的单点故障
大港油田数据中心的网络结构是在防火墙前后分别布置2台Altcon, 并且让数据中心的核心层交换机转变为单机运转模式,如果这些设备中任意一台出现问题,就可能让整个数据中心的网络出现多个单项故障点。
2.4网络结构不是很标准,不易于网络的扩展
数据中心原有的网路结构不是很科学, 虽然是一套常规的网络服务框架,但是不利于企业网络结构的发展与转型,对后期扩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数据中心的设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用于服务器接入的设备是固定配置的交换机,其接入能力与方式有限,随着企业业务不断的扩展,这种硬件上的局限性不利于数据中心的发展,就算是有扩展范围,其范围也是相当的小, 与目前常见的网络框架有较大的反差。 同时,这种扩展也给后期维护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从而影响到数据中心的整体结构与工作效率。
3大港油田数据中心的改造和升级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问题挖掘, 作者从大港油田数据中心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以下几点数据中心改造的原则。
(1)对于数据中心的网络结构要具有层次化 ,避免单系统与单设备的情况出现,从而提升政工数据中心的可靠性。
(2)及时更换落后设备与相关技术 ,提升数据中的信息交换能力。
(3)对数据中心内部还具有生命力的设备进行升级处理 ,首先从技术上保障设备的运行效果。
(4)提升网络防火墙的防御性能 ,使用更佳有效的网络防御技术,提升数据中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5)网络接入速度要达到千兆以上 ,从而满足油田几年后的网络速度需求。
(6) 在满足以上条件后 , 尽量节约投入的资金 , 规划资金的使用方向,每一个环节进行升级前应该做好性价比的对比工作。
数据中心的网络框架要分以下3层来设计:
第一层设计要根据数据中心网络安全的实际情况, 增加一定的网络防御技术。 考虑到数据中心要具有一定的管理性,并且结合目前网络安全防御技术的发展,可以选用UMT设备,来集中、高效解决数据中心的网络安全问题。 这次设计我们主要选用了FortiGate3016B替换了老旧的Pix 526。
第二层为负载均衡层。 这层的主要任务是将数据中心的信息传输到最前端, 并且根据信息需求将其分配在不同的服务器上。 这次我们使用Radware App Director 3130替换掉数据中心中老旧的Alteon 180。
第三层是服务器接入层。 这层主要是接入不同的服务器设备。 数据中心原有的Catalyst 6310,无论是技术上还是设备上都是数据行业当中的主流设备, 只需要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完成不同的接入工作。
4结语
数据中心改造 篇8
近年来, 随着运营商自身业务增长与企业IDC外包服务不断膨胀, 运营商数据中心的新建和改造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比如中国移动在IDC整体规划中, 已经形成了“集中式”的建设思路——通过“南北基地”的建立逐渐取代各地零散的IDC分布, 由此实现集团层面数据业务共享。
但在IDC改造方面, 运营商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广东省电信规划设计院专家吴劲松告诉记者:“目前各地运营商的数据中心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着诸多弊病, 伴随着运营商运行应用数量越来越多, 应用间彼此独立的现象也愈发地严重, 而且这些应用都运行在使用率低下、相关隔绝的不同的IT环境中。”
与此同时, 为了适应这种“孤立”状态, 运营商不得不迫使自身数据中心需要支持多种操作系统、计算平台和存储系统。然而, 这种用于需要支持多个应用“孤岛”的分立式基础设施不仅难以变化和扩展, 而且管理、集成、安全和备份成本也很高。
传统机房改造难度大
对此, 某IT厂商技术人告诉记者, 由于一些地方运营商机房建设较早, 其中的很多数据中心是由原来的交换机房改造而成, 这就导致了现有机房条件与数据中心需求不匹配。
“举例而言, 传统机房中交换机都是长条型的, 且配线很多, 导致了机房占地面积过大, 在旧有机房改造中, 需要重点解决机架空间、机房布局以及电源设计等很多方面的问题。”
据记者了解, 在此过程中, 由于需要考虑和顾及的因素过多, 一些运营商碍于改造成本和维护难度, 最后甚至放弃了旧机房改造, 而选择了新建数据中心。
对此, 电信规划设计院专家也表示, 在IDC改造中, 大量的设备开销、机架空间、电源消耗及管理费用, 这些都将导致了数据中心运维的整体复杂性以及成本的大量增加, 运营商确实需要综合考虑以上成本因素。
业务与IT部门“脱节”
除了基础设备的限制, 机构制度和行业标准也是阻碍运营商数据中心转型的主要因素之一。
“业务部门只管卖机柜, 建设部门只管投资建设备, 运维部门单看运维标准, 不同部门间协作脱节现象严重, 数据中心在转向节能、绿色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比如站在运维角度, 机房温度升高1度, 整年下来可以节省很大一笔能耗费用, 但如何让企业客户同意机房温度升高, 则需要业务部门的配合, 而目前还缺乏比较好的机制来推动不同部门间的合作。”电信运营商内部人士表示。
前述IT厂商人士还表示, 数据中心的改造项目不仅需要运营商内部机制的配合, 还需要联合行业标准的制定。“在制定电信标准时, 如何做到在保证IDC系统安全、稳定的前提下, 兼顾整个机房的低碳和降耗需求, 当下正在成为运营商、设计院等探讨的重点话题。”
实现“云”能力的四项基础特性
那么, 面对上述电信级数据中心的改造难题, 以及在后续必须要考虑的云计算能力, 运营商的数据中心应该重点关注哪些因素?
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大中华区数据中心和智能化集成服务资深架构师陈亮告诉记者, 在IBM看来, 数据中心拥有“云”计算的能力需要具备基本的四项特性, 分别是高度的灵活性、高效运营能力、主动管控能力、端到端的服务能力;在具体的改造项目中, 运营商客户则应该从延长数据中心的生命周期、数据中心的合理化、实现数据中心的灵活设计以及统一的综合管控四项工作开始着手。
同时, 电信设计院专家也表示, 业界不断涌现出的技术创新, 包括服务器虚拟化、以太网存储、新的业务应用交付模式等, 都能够推进企业数据中心效益的进一步提升。如数据中心的融合和虚拟化趋势可以加速资源的优化和成本的下降;而服务器虚拟化不仅大幅提高了服务器资源的使用率, 也能够显著增加网络内部的数据业务量。
上海电信“绿化”IDC
近年来, 数据中心能耗问题成为困扰企业的难题。上海电信拥有中国电信集团内最大的本地网, 为1600多万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综合信息服务, 无疑也面临着严峻的节能挑战。
为了全面掌握准确的能耗数据, 并对下一步普及绿色IDC提出高可行性解决方案, 上海电信采用了IBM绿色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中的“数据中心能耗评估服务”, 对目前正在运营的两个IDC机房“云莲”与“同普”进行了试点性的能源评估和分析。
经过评估, IBM提出了绿色IDC改造与建设方案, 包括了四个方面:“云莲”与“同普”IDC面积相当 (同是600多平方米) , 分别承载着上百个机柜的运营, 而采用虚拟化技术后, 每个IDC内机柜的数量可以减少到20个, 节能效果不言而喻;采用新风系统, IBM不仅设计了搭建新风系统的具体方案, 还预估出建成后的投资回报;CFD (模拟气流分析) 分析用以提高空调效率;改善机房内的墙体封堵与线槽走向等装修布置, 帮助上海电信降低能耗。
中心机房一体化改造设想 篇9
信息化机房是一个集设备监控、信息处理及数据存储于一体的中心机房, 不同的设备有不同的工作特性, 其中服务器、交换机、硬件防火墙等电子设备, 对工作环境有较高要求, 一旦环境参数发生变化, 若不能得到及时处理, 有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因此中心机房不能只是一个简单设备摆放的场所, 应当全面系统地考虑机房布局, 为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中心机房一体化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 机房系统工程是包括机房环境、机房动力电源及UPS供电、机房集中监控等系统组成的综合系统。各子系统均不是独立存在, 而是密切相关的。作者所在的中心机房在环境、电源、监控等各方面均不能满足当前信息化发展和管理维护的需要, 经过分析、调研设计出改造方案, 最终实现了“集中监控、集中维护、集中管理”的现代化维护管理目标。
2 外在因素对设备的影响
设备在使用过程中, 机房现有的环境和供电因素对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有效利用有着很大的影响。各种类型的技术设备、网络设备和信息记录介质, 对环境条件的参数范围都有技术规定, 超过或达不到这个规定, 会使计算机的可靠性降低, 寿命缩短。
2.1 机房环境的影响
机房环境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温度、湿度和清洁度。温度较高, 会加快电气设备内部元器件的老化速度;湿度较低, 说明环境较干燥容易引起静电, 对计算机产生干扰;湿度较大, 会造成元器件受潮锈蚀, 久而久之造成电子元件短路;灰尘, 是衡量清洁度的指标, 灰尘过大会造成存储器件损伤, 给数据存储带来极大的危害。
本地夏季炎热干燥, 降水较少;冬季寒冷干燥, 机房内会安装暖气供热。大厅内虽安装空调, 由于空间较大, 机房内温度基本都在25~30℃之间, 环境各项指标均难以控制。机房采用标准的42U惠普服务器机柜, 每台服务器安装均留有较大空间散热, 为避免灰尘对服务器等设备造成影响, 每半个月清除机柜及服务器表面灰尘, 每季度拆卸并抬出服务器至室外进行内部除尘, 拆开服务器可以发现灰尘覆盖整个机箱内容, 尤其主板及电源各风扇叶片, 虽然清洁力度很大, 服务器硬盘和电源仍旧损坏较多。
2.2 机房供电的影响
供电的稳定性是机房设备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如果电源不稳定, 对服务器、网络等精密设备会造成致命伤。从市电输入到UPS, 从UPS输出到各级ATS、各级开关, 然后到输出端的各个接线盒及插座, 每个环节都十分重要, 特别是处于供配电上游的UPS输入总开关和输出总开关以及ATS, 其中任何一个出现问题, 都会引发严重的停电事故, 后果将不堪设想。
机房设备由网络设备和专业设备组成, 由于输入电缆为25mm2线径, 无法安装大功率的UPS电源。
且各类设备的安装时间不同, 不同机柜安装不同品牌的UPS电源, 最终安装超过10台3k VA UPS电源, 当其中一台UPS故障, 其所带负载就会掉电。由于机房环境较差, 每年会定期拆卸UPS至室外进行内部清洁, 由于数量较多, 维护人员就会很辛苦。因为品牌及型号不同, 无法在同一平台软件上监测, 为了掌握UPS主机和电池的运行状态, 每季度会对所有UPS进行放电测试, 由于各台UPS负载不同, 放电时间也不同。当UPS电池达到使用寿命时, 不同品牌及型号的电池也不能混用, 给备件资源带来了极大的浪费。
2.3 机房设备现状
中心机房长21m、宽18m、高5m, 所有设备安装在一个空间里, 未根据设备功能进行隔离, 大厅四角安装5P普通柜式空调降温, 温湿度、灰尘、静电、噪音等环境较差。电视墙、控制桌以及网络设备机柜均安装在地沟上方, 电缆等布线未区分强弱电, 直接铺设在地沟中, 地沟内灰尘较多, 强、弱电线路相互缠绕, 走线不规范, 易对弱电线路造成电磁干扰。值班人员与设备在一个空间, 长时间工作, 噪声会对人体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原机房平面图, 如图1所示。
3 机房改造设计
中心机房是人与设备的结合体, 设备的稳定运行依赖机房的环境和人员的值班维护。依据空间划分合理、功能明确的原则, 以及机房区域按其使用功能和各功能间之间的相互关系, 将整个机房区域划分为主机房区、控制区、及辅助设备区。平面布局图如图2所示。
机房改造功能区域划分是外部条件, 各功能区域内部环境 (供电、监控、温湿度等辅助设施) 改造是内部条件, 当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实现完美结合时, 既有利于设备稳定运行, 又造就了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
3.1 功能区域划分
3.1.1 主机房区
主机房区主要为安装核心设备机柜组的独立空间, 地面采用防静电架高地板, 地板高度不得低于20cm, 地板下线路需使用PVC或铝质线槽对电源线和信号线分开固定, 以避免产生交错干扰。使用紫铜带连接地板钢架和防静电地板底的金属板, 起到了良好的电磁屏蔽和静电消除效果。主机室与控制室之间采用通透玻璃隔断, 工作人员随时能观察主机房内部, 应对突发状况的发生, 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在机房一角安装一台空气清净机, 另一角安装具有恒温恒湿功能的精密空调, 保持室内温度及湿度。
3.1.2 控制区
控制区主要由控制桌和电视墙组成, 宽阔的空间让值班人员感到舒适, 控制区与主机房区出入口处需放置防静电脚垫, 以防止人员进出时将静电及灰尘带入机房。控制区属于人长时间停留、工作的地方, 二氧化碳的允许浓度为1L/m3 (1.5g) 。因此, 机房补充新风量的多少, 直接关系到机房空气的卫生条件, 为克服工作人员长时间在机房内操作产生缺氧、头晕、胸闷、心慌等不适之感, 即所谓“空调病”, 安装新风机, 使机房空气总处于正压, 新风必须经过加压后送入机房, 同时为了避免室外的热负荷及不洁净的空气进入, 对机房的恒温恒湿环境造成影响, 这就要求新风机具有处理空气的能力, 有制冷和滤尘的功能。同时, 应设有与消防系统连动的装置, 发生火灾时自动关闭新风机和风机隔离筏, 防止火灾扩大。该新风配合进风管上安装的粗、精两级过滤, 对室外空气净化、预冷等处理后, 经安装于精密空调机房的新风机排风口进入精密空调顶部的回风口, 再经空调恒温恒湿处理后送入机房。
3.1.3 辅助设备区
一套完善的消防设备, 讲求环保观念、空间划分、在何种状况下使用哪种药剂才能达到灭火功能。选择一套功能强又能在发生火灾时发挥最大效率的设备, 将人员伤害减少到最低, 是必需的要求。
3.2 UPS供电一体化改造
3.2.1 UPS一体化系统
随着设备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应用, 对UPS供电系统的要求呈现出高可靠性、可管理性和经济性并重的趋势, 集不间断电源、机柜、电源管理、散热、电力电缆和数据布线为一体的全套电源供应与管理, 可大大降低日常管理维护的成本。集中供电机房已不再是传统意义的UPS设备, 而是网络关键物理基础设施的体现, 它是一套集成系统, UPS设备只能说成是该系统的核心部件。
由于UPS电源保障系统是支持大型电脑、电子设备、电机设备系统的, 这些系统要有集中测控的设备来监控整个过程的运行。要求有两套来自不同电网的功率均分并机系统, 两台UPS再并机, 即用双总线系统来保证高可靠性与高可用性。如一台UPS出故障, 可由并机的另一台承担。一路市电出问题, 还有另一路市电来承担。与此同时, 还要求能监控每一块电池, 对发电机组也需监控, 对电机的起动电池也得监控。于是, 电源就成了一个与负载——电脑设备、电子设备、机电设备同等重要而复杂的一体化系统。
3.2.2 UPS设备选型
UPS的工作方式分为后备式、互动式和在线式, 容量分为小功率 (1~10k VA) 、中功率 (20~60k) 、大功率 (80~1000k VA) , 适用环境分为商业级、工业级、电厂专用、车载或船用, 按输出变压器分为高频机和工频机。根据负载功率大小选择UPS容量, 根据断电负载所需待机时间选择工作方式, 根据施工地点所处的电磁环境和物理环境选择确认是否为工业级和工频机。
正确的选择UPS后备电池容量, 对UPS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电池容量选择偏小, 不仅不能满足UPS后备时间, 还会因电池放电倍率太大, 严重影响电池的性能及使用寿命, 给系统的稳定运行带来极大的隐患。蓄电池容量是指在标准环境温度下, 电池在给定时间指点终止电压时, 可提供的恒定电流 (A) 与持续放电时间 (h) 的乘积。在确定了UPS的品牌和后备时间下, 可根据蓄电池品牌样本数据中提供的恒功率放电数据表或者横流放电曲线, 通过功率法、估算法及电源法等计算方法来计算确定蓄电池的型号和容量。
3.2.3 UPS供电原理及供电图
UPS系统选用具有“双总线输入”和“双总线输出”供电功能的UPS冗余供电系统。两套独立的UPS系统为双电源负载提供两路电源, 对关键类单电源负载使用小型STS高速静态切换开关, 在母线电压异常时静态切换, 一般性单电源负载由任意一路UPS输出供电。当任何一台UPS出现故障, 将会由另一台UPS供电输出, 整个系统的双输出母线正常, 对双、单电源负载无任何影响。UPS实际供电图, 如图3所示。
3.3 机房集中监控系统
综合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新型传感技术等构成的计算机网络, 采用多功能机房动力环境综合监控仪采集设备, 实现防盗报警、故障告警、紧急事件处理、记录并处理相关数据, 对机房现有的智能设备、高低压配电设备、蓄电池组、空调以及环境、图像、声音实行监控, 从而实现对一个区域或不同区域里的各个设备及工作区域进行集中监控。中心机房集中监控功能图, 详见图4。
4 结束语
中心机房一体化改造实现了环境、供电、监控联动, 简化了机房管理人员的维护工作, 为中心机房安全、可靠的运行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摘要:本文结合基层台站中心机房所处的现状, 针对诸多不利因素提出整改方案, 最终实现中心机房一体化, 从而为设备稳定运行和人员工作环境改善起到建设性的作用。
数据中心改造 篇10
1. 1 太原市棚户区改造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 存量土地改造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存量土地包括现状棚户区用地、现状污染企业搬迁收储用地、城中村改造用地和现状土地利用效率较低需进行改造的用地等, 其中棚户区改造已经成为全国的重点工作之一, 国务院于2013 年和2014 年两次下文要求全国各地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
为了对太原市棚户区改造统筹进行考虑, 太原市分别于2013 年和2015 年编制《太原市城市棚户区总体规划》, 希望通过编制棚户区改造总体规划对棚户区改造的宏观工作和微观工作进行指导。
1. 2 太原市棚户区改造存在问题
1) 缺乏统筹规划。
太原市棚户区改造工作启动伊始, 由于缺乏总体规划的指导, 基本属于需要改造哪片就改造哪片, 哪片容易改造就改造哪片。经过数年的棚户区改造, 剩余的棚户区基本属于改造难度较大的片区, 一部分棚户区由于周边建设基本完成导致该地块进行改造时会对周边造成较大的影响而无法改造; 一部分棚户区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规划为城市的绿地、中小学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 由于没有利润导致这些棚户区没有开发商愿意改造。
2) 棚户区改造基础数据缺乏, 年度实施计划操作性不强。
太原市棚户区改造缺乏基础数据, 包括太原市建设用地范围内棚户区总数量和总户数、各片棚户区的房屋建设年代和建筑质量、各片棚户区的户数人数及人口年龄构成、各片棚户区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规划控制情况、各片棚户区住户的改造意愿与诉求等数据。由于缺乏棚户区改造的基础数据, 管理部门不能直接了解全市棚户区住户的改造意愿, 而棚户区的住户也不能直接了解全市棚户区改造的政策方针和改造计划, 同时也不能直接了解目前所在地块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情况, 上述问题都是基于缺乏棚户区改造的数据库。
3) 现状存在问题总结。
结合对太原市棚户区改造的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得知, 前阶段太原市棚户区改造工作正是由于缺乏基础数据的统计和分析造成棚户区改造工作机制不健全, 同时没有建立公众参与的平台, 使得公众没有深入的参与到棚户区改造工作中, 造成居民的实际改造意愿不能在规划中落实。
2 太原市2015 年棚户区改造数据库建立方法及其作用
2. 1 现状调研阶段数据库
在2015 棚户区专项规划中, 总结之前的规划经验, 将太原市棚户区数据库的建立作为本次棚户区改造规划编制的重要版块。本次规划集合多个部门对棚改项目进行摸底调研, 太原市房地局、太原市国土局、太原市规划局、各区级房地局及相关部门进行数据的提供, 设计院对数据进行整理后分类统计。
现状数据统计首先由太原市各城区进行收集, 各城区按照太原市棚改办的要求对准备列入棚户区改造的项目进行摸底调查如表1 所示 ( 以太原市其中一个城区的局部为例) , 表1 将汇总至太原市规划局, 太原市规划局将各个城区的表格汇总后得到表2, 通过表2 就掌握了太原市近期需要进行棚户区改造的基本概况。
结合表1 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将与各自负责的棚户区居民进行座谈, 需要了解居民的回迁安置需求 ( 安置户型面积、需要原址回迁或者异地安置还是货币补偿、公共配套设施的需求等) 。街道办事处将每片棚户区改造的调研情况汇总至区政府, 区政府将该意见进行总结后汇总至太原市规划局, 为下一步编制《太原市棚户区改造总体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2. 2 规划阶段数据库
太原市规划局与太原市房地局按照国家的要求进行编制《太原市棚户区改造总体规划》, 在获得基础数据后太原市规划局委托规划院进行编制总体规划。规划院对基础数据进行控规核实如表3 所示 ( 以太原市其中一个城区的局部为例) , 可以得到每片棚户区改造用地的详细情况。该数据库可以得知每片棚户区在城市控规中是否满足安置的需求, 若不满足还需要进行异地安置的户数, 这样的一些数据给政府进行保障房建设决策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规划院对表3 进行数据统计后得知各个城区需要进行异地安置的总量, 规划院会同各城区政府、太原市房地局、太原市规划局等相关部门初步划定异地安置用地如表4 所示, 基本保证棚户区改造后所有居民均得到安置。
2. 3 棚户区改造“效益”分析
棚户区改造是一项惠民工程, 同样也使城市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也给城市带来了其他一些效益, 释放了城市的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市政基础设施用地和教育用地等如表5 所示。
2. 4 经验总结
太原市2015 年棚户区改造编制工作建立在详细的数据库基础上, 在现状调研阶段、规划编制阶段、规划效益阶段均通过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 总结出每片棚户区改造工作的特性, 结合这些特性进行规划编制, 为下一步的年度实施计划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3 结语
城市规划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 在规划编制、管理和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和运行的各个方面, 为了使城市能够进行有序的发展, 就需要在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进行科学合理的决断, 这就需要科学数据的支撑, 而大数据及其分析正好能够解决城市规划所需的数据支撑。笔者希望通过介绍太原市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应用数据分析进行科学规划编制的方法能够应用于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 在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及其相关规划的编制过程中都能进行数据分析保证规划的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陆伟芳.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改造思考[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 2003 (3) :53-55.
[2]石晓东.大数据时代的城乡规划与智慧城市[J].城市规划, 2014 (3) :50-54.
数据中心改造 篇11
作为澳大利亚最大的配送中心改造工程,旨在大幅提高吞吐量,支持Woolworths未来10年的业务发展,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并提高成本效益。
近十年来,澳大利亚最大的零售商Woolworths实施了大量端到端供应链改造项目。这是该公司业务重组计划Project Refresh的一部分。通过实施该计划,公司共节省资金超过80亿美元。
Project Refresh的关键行动之一是重组Woolworths覆盖全国的配送中心(DC)网络,将原来31个配送中心组成的物流网络整合成由2个全国配送中心(NDC)和9个区域配送中心(RDC)构成的全国性配送网络。
在Woolworths所有需要改造的配送中心里,位于M ulgrave的配送中心升级项目是难度最大的一个。该配送中心原来仅是对维多利亚州160家门店供货的区域配送中心,现已成为服务于800多家门店的全国配送中心。升级改造的关键驱动因素是,最大限度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保证系统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冗余,以应对不断变化的订单形态和突发的输送机停机时间。全球领先的物流系统集成商德马泰克承担了该项目,为其顺利实现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升级改造难度大要求高
Mulgrave配送中心改造项目绝对称得上高难度。
首先,在进行系统升级的同时,要保证该配送中心1周6天、24小时正常运转。德马泰克团队把这一改造工程比喻为给头脑保持清醒的患者实施心脏和开颅手术。主要工程的实施由于受到现场环境的限制,开工面积最多只能占配送中心的30%。
其次,由于改造过程中有些系统会停用,配送中心还会安装新的输送机,因此纸箱流每周都要重新调整一次方向。在这一过程中,施工虽然可以全天候进行,但测试和调试工作只能压缩在每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完成。
另外,升级要求达到军事级的精准度。在此期间,需要从全面运行的系统切换到升级环境。这意味着在安装、调试和测试新设备及软件之前,需要对系统进行完整备份。一旦测试完成后,系统就可恢复到全面运行模式,并在该模式下再次进行测试。
更换新IT系统以增强指挥能力
改造前,Mulgrave配送中心日常运营中风险最高的是其陈旧的IT系统和软件。而对于全国配送中心来说,必须保证其IT系统和软件更加稳定,并且能本地支持使用。为此,该配送中心引入了德马泰克全新的订单履行系统(OFS),用一个用户友好的软件系统取代了5个独立的旧软件。换用新软件后,解决了原有软件难以支持数据库和操作系统的问题,使订单拣选准确率和批次控制方面都有所提高,同时显著降低了与IT系统和软件老化相关的风险。
系统升级是Woolworths未来计划的一部分。升级完成后,将支持无线拣选和GTIN (全球贸易项目编号)分拣,并不再需要拣选标签,同时像标签打印和应用等其他无增值的任务也一并除去。新系统还引入了语音拣选,这使该配送中心成为Woolworths第16个改用语音拣选的配送中心。
分拣系统效率大幅提高
Mulgrave配送中心的核心是自动化交叉带分拣系统,该系统可从配送中心多个区域批量拣选货品,然后将货品自动分拣到相关发货通道。改造之前,该系统将整箱和拆零货品分开分拣。为了进一步提高分拣能力,德马泰克在料箱订单引入了更高效的预分拣和包装拆零订单的新方法,支持拆零订单作为整箱货分拣,从而大大提高了分拣效率。
之前用于导入拆零品规的四个分拣站经过重新配置,现在可以处理整箱分拣。分拣机设置了两个整箱导入口,提高了单位时间内分拣机可处理的整箱数量。每个料箱绕行240米长的分拣机一圈,就能完成两次分拣。预分拣扫描器将货品直接送到最合适的分拣机端,从而使其效益最大化。
另一项旨在提高交叉带分拣机效率的举措是,在存储系统和分拣机进料口之间安装零压力积放式输送机。此类输送机能堆放纸箱起到暂存作用,并将纸箱间的空隙缩短至最小,以确保纸箱在分拣机导入口上稳定流动,使拣选区的输送机停滞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在升级之前,分拣机的最高处理能力为6400箱/小时。改造后,通过从拆零进料转变为处理整箱,再加上另外安装了一些分拣滑道和积放式输送机,并在每个分拣机端预分拣货品,以及采用了各种IT系统的增强功能,使分拣系统的处理能力达到平均每小时约11500箱,增幅高达80%。
整箱和拆零拣选模块中的批量拣选纸箱会被搬运、预分拣和导人至交叉带分拣机。升级改造项目增加了分拣机吞吐量,从原先的6400箱/小时提高到现在的11500箱/小时。
升级改造整体解决方案
▶引入适用于订单拆零作业的新型拣选理念
▶重新布局和扩展各种存储系统,发货暂存区容量提高了47%
▶采用全新拣选模块,对现有区域进行重新配置
▶在交叉带分拣机导入前端安装了零压力积放式输送机
▶引入了预分拣扫描器和输送机
▶增加了新的分拣机导入口,并新增了28条分拣滑道
▶安装了新型5面扫描阵列,准备用于GTIN (全球贸易项目编号)扫描
▶去除了冗余的自动化立体仓库和电子标签拣选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