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中风恢复期

2024-07-18

老年人中风恢复期(通用7篇)

老年人中风恢复期 篇1

中风后容易出现肢体偏瘫、功能障碍等后遗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且增加社会负担。而中风后医师和患者往往重视强调患者的生命, 对于恢复期后仅指导患者进行肢体的功能锻炼, 但是缺乏有效的临床护理。笔者就本人采用中医康复护理护理老年中风恢复期患者的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本院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的患者, 共计11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6例:男40例, 女16例;年龄最小48岁, 最大78岁, 平均年龄64.94岁;观察组56例:男39例, 女17例;年龄最小47岁, 最大80岁, 平均年龄64.63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以上病例均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脑血管病诊断标准, 均经CT或者MRI证实, 生命体征稳定且无意识障碍等情况。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的恢复期宣教护理, 指导患者肢体训练, 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如何进行语言功能的恢复。

观察组予以以下护理: (1) 生活护理。环境的舒适护理, 保持病房室温湿度, 冬季注意保暖, 室温在22~25℃, 湿度在50%左右;妥善安排患者的体位, 根据患者的体型选择合适的体位垫;长期予以口腔以及皮肤护理, 防止肺部感染以及压疮的出现。 (2) 情志护理。用和蔼的态度向患者解释有些症状属于功能性的, 可以恢复, 鼓励尽早自理。要做好患者的康复指导,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促进早日康复。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多接近多安慰, 护理说教时不急躁, 教患者一些生理常识及讲解恢复期的有利因素。鼓励患者与病区内已经恢复良好的患者多交流经验, 或者讲解以前成功的病例, 增进患者的信心。 (3) 饮食护理。以清淡干寒为主, 调整人体气机。阴虚者给予甘凉食物, 如绿豆、小米等;阳虚者宜食甘温食物, 如麦面、胡萝卜等;肝肾不足, 头晕目眩者, 宜多食白菜、黄瓜等蔬菜;便秘者宜食高纤维素食物, 如蔬菜、水果等;体质虚弱和消化不良的患者给予温热、易消化的软食, 忌生冷硬食品。 (4) 二便护理。对于便秘患者予以行为改变训练以及活动干预和提肛训练。通过抬臀提肛收腹动作, 增强盆底、腰腹肌力量, 对于小便不利患者予以定期会阴部护理。 (5) 认知功能康复护理, 通过指定患者进行注意力训练, 如视觉跟踪、猜测及电脑游戏等;计算机训练, 如模拟在超市购物等情景;记忆力训练。可采用背数字、默写词语等, 并运用一些记忆方法如联想法加强记忆。也可结合笔记本等辅助记忆;思维训练, 安排一些简单的活动如拼图、切苹果等。 (6) 肢体功能康复护理。通过患者早期主动功能锻炼配合针灸、按摩、理疗等综合疗法恢复肢体功能, 一般是先被动按摩, 再指导患者主动锻炼, 先做大关节, 后做小关节。由近端到远端, 由上到下, 幅度由小到大, 以患者耐受为准, 并嘱患者用力, 尽量使瘫痪的肌肉收缩, 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1.3 疗效观察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86年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为准[1]。

2 结果

经护理后所有病例中,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2%。两组间有明显的效果差异,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中医以为, 中风是人体正气不足、五志过极、饮食不节等内外因素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 产生虚、火、痰、瘀等病理变化而致气机逆乱发病。通过对患者的康复护理, 使患者阴平阳秘, 气血通达内外, 肢体经络疏通, 强筋壮骨, 对于缩短疗程, 促进肢体、语言康复, 减少致残率, 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 预防并发症, 减少后遗症起到了十分积极地作用[2]。所以, 中医康复护理在护理老年中风恢复期上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运用中医康复护理老年中风恢复期的临床效果, 总结护理经验。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12例老年中风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分成2组, 观察组对所有患者予以中医康复护理措施。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 比较2组护理后的效果情况。结果 经护理后所有病例中,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2%。两组间有明显的效果差异,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医康复护理能明显促进中风恢复期患者功能恢复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医康复,护理,老年人中风恢复期,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丽华, 刘秀娥, 庄淑萍, 等.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25 (21) :32-33.

[2]单琴.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26) :16-17.

中风恢复期的康复护理观察 篇2

关键词:中风,恢复期,康复护理

中风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 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患者发病时多伴有语言障碍, 口眼㖞斜, 不省人事, 半身不遂等症状[1]。中风致残率高,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风易导致患者出现肢体偏瘫以及功能障碍等症状, 影响患者自理能力, 增加患者家庭及社会负担[2]。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 中风患者死亡率显著下降, 但因中风患者恢复期的不当康复护理, 患者的致残率未呈现下降趋势[3]。因此中风恢复期的护理对患者的后遗症恢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2012年9月-2013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30例中风恢复期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30例中风恢复期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65例。试验组男30例, 女35例, 年龄52~84岁, 平均 (62.16±3.02) 岁;住院时间为27~42 d, 平均 (34.67±7.95) d;左侧偏瘫29例, 右侧偏瘫36例。对照组男34例, 女31例, 年龄54~86岁, 平均 (63.79±3.42) 岁;住院时间25~44 d, 平均 (35.76±7.52) d;左侧偏瘫35例, 右侧偏瘫30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中风, 同时伴有肢体功能障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 主要护理措施如下:患者由于肢体障碍, 会导致患者出现心理障碍, 多表现为焦虑、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 患者因不能保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不能积极配合治疗, 甚至对生存丧失信心, 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护理人员需为患者提供周到的护理, 微笑同患者沟通, 使患者在轻松, 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治疗和康复[4]。向患者讲解情绪调节方法, 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争取家属配合, 家属需掌握相关护理和沟通技巧, 鼓励家属采取正确的交流方式, 以愉快、平静、轻松的心态感染患者, 避免患者产生被冷落和遗弃心理[5]。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心理疏导, 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使患者和家属了解自身在患者康复护理过程中的重要性[6]。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进行肢体康复训练, 刺激患者的主动肌和拮抗肌, 牵扯患者上肢, 降低肌张力, 进行活动度训练。患者取仰卧位, 进行高抬腿, 敲膝, 翘腿运动, 同时进行下肢负重训练。同时对患者进行更衣、进食等日常生活训练。患者在康复护理过程中配合针灸治疗。保证患者居住在温度湿度适宜的病房, 定期对房间进行消毒。对长时间卧床的患者每天定时进行口腔和皮肤护理, 避免发生肺部感染[7]。患者饮食应以清淡为主, 喂食时患者应保证半坐位, 对出现吞咽困难的患者应食用半流质饮食, 避免发生呛咳, 多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 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为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证睡眠, 按时排便。患者定时进行复查, 防止疾病的复发。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疗效判定标准: (1)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检查结果完全恢复; (2)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 检查结果基本恢复正常; (3) 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 但检查结果半数及以上未恢复; (4) 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未见缓解甚至出现加重[8]。总有效=治愈+显效。通过FMA评分和Barthel积分对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75.38%高于对照组的52.31%, 无效率1.54%低于对照组的7.69%,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0.05

2.2 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试验组患者FMA评分和Barthel积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中风患者以老年人居多, 老年患者身体机能处于衰退状态, 加上疾病带来的损伤, 加速其身体损耗[9]。中风恢复期患者在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 在护理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针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同时进行安全管理, 鼓励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康复过程[10]。缓解患者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 为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康复护理需要细心、耐心、爱心, 康复护理在照顾患者日常生活的基础上, 给予功能康复及恢复训练[11]。中风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护理是长期、持续的过程, 需要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 促进患者的恢复[12]。

本研究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试验组总有效率75.38%高于对照组的52.31%, 无效率1.54%低于对照组的7.69%,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FMA评分和Barthel积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中风恢复期病人的中医康复护理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人均为2009年3月—200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特色病房收治的中风恢复期病人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40岁~77岁(59.3岁±11.5岁),其中40岁~50岁6例,51岁~60岁4例,61岁~70岁6例,71岁~77岁4例;病程:<3个月14例,3个月~6个月6例;住院时间为30.7 d±11.87 d,其中<1个月10例,1个月~2个月9例,2个月~3个月 1例。

1.2 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定

ADL评定方法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入院时ADL评分为41.80分±14.44分,其中基本能完成(>60分)1例,需要帮助(40分~60分)10例,需要很大帮助(20分~40分)7例,完全需要帮助(<20分)2例。出院时ADL评分为56.30分±17.23分,其中基本能完成11例,需要帮助5例,需要很大帮助3例,完全需要帮助1例。

2 中医康复护理

病人入院第1天由责任护士填写入院评估表及Barthel指数表,制订护理计划,每日上午进行常规护理工作,下午统一进行康复训练。出院当天填写Barthel指数表。

2.1 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

训练总原则是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量。无自主活动能力的卧床病人,由陪护人员帮助做肢体被动活动或循经按摩,推拿肩、肘、膝、手足等部位,从远端到近端,幅度由小到大,每日2次或3次,每次20 min~30 min。功能锻炼时,上肢应多做前臂、腕、指的伸展动作;下肢应多做伸屈、外展动作。出现自主运动后,以自主运动为主、被动运动为辅,由健肢带动患肢,可根据自身情况选做脚踩木板、手指爬杆、手搓核桃等活动[3]。

2.1.1 良肢位摆放

良肢位是为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的一种治疗体位。正确的肢体摆放对预防和缓解痉挛至关重要。①健侧卧位。健侧肩在下面,处于舒适体位,躯干与床面成直角,患侧肩在上面,上肢前屈80°~90°,肩前伸,肘、腕、指关节伸展放于胸前的枕垫上,健侧上肢自然屈曲放在胸腹前面,健侧下肢稍后伸,患侧膝屈曲放在健侧下肢前,保持屈髋、屈膝,踝中立位,足不要内翻。健侧卧位有对抗偏瘫上肢屈肌痉挛和下肢伸肌作用。②患侧卧位。将患侧置于高度适中的枕头上。上颈段稍微屈曲,躯干稍向后旋,后背用枕头稳定支持。患肩前伸,肘关节伸直,前臂后旋,掌心向上,手指伸展散开,患侧下肢膝关节微屈。健侧上肢自然放在身上,避免前伸引起患侧肩胛骨相对后缩。健侧下肢呈迈步位,膝向前屈曲置于体前放好的枕上。患侧体位是偏瘫的第一体位,也是最有治疗意义的体位,该体位可以牵拉整个偏瘫肢体有助于防止痉挛,从而有利于恢复期的站立训练。③仰卧位。头在枕头上呈正中位或稍转向患侧,躯干平直,患侧肩下放一枕头使其前

1) 为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编号:Z08050703080801。

伸,上肢放在体侧的枕头上,远端比近端略抬高。保持伸肘、腕背伸和伸指的姿势。患侧臀部和大腿下面放一长枕头,使骨盆向前并防患腿外旋。膝下放一小枕头令其微屈。足底避免接触任何支撑物,预防正性支撑反射所引起的足下垂。该体位异常反射非常活跃,容易引起病理反射,因此偏瘫病人应以侧卧位为主。

2.1.2 坐位

护理人员通过手法操作,使病人采取正确的坐位来抑制异常的姿势反射、肌张力,引出或促进正常的肌张力,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可以降低躯干肌肉的痉挛。

2.1.3 被动运动

偏瘫病人除了定期翻身外,由近到远的肢体按摩可促进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由远及近的按摩则可促进血液循环。被动运动用于四肢各关节,根据关节的功能确定活动的方向,根据病情确定活动幅度和频度,起到放松痉挛肌肉,防止肌腱韧带挛缩,维持关节活动度等作用。

2.2 语言功能的康复护理

语言训练要教会病人通过口形及声音支配,控制唇舌运动,练习发音,由简入繁,逐渐强化大脑皮层,建立新的兴奋灶[4];指导练习舌及口腔肌肉的协调运动,如反复卷舌及舌的左右运动以促进病人发音。

2.2.1 早期训练

语言功能的训练越早越好,先采用最小的交流渠道和病人建立感情关系,如病人不能讲话,可用一些病人能利用来表达需求的画片,以后可采用单词或短语卡片,如病人对口语理解很差,则可采用手势或视觉信号,配合一两个意义明确的单词,避免用复杂的长句。每次训练都应耐心反复示范,并尽可能采取相同的方式,尽力避免因开始的几次失败而放弃训练,要使病人保持积极的态度。

2.2.2 根据失语类型分别训练

对不同类型的失语病人,训练的侧重点亦不同。命名性失语主要为遗忘症,护理时应有意识地反复说出有关事物的名称,强化记忆。运动性失语主要是构音困难,应着重给病人示范口型,面对面地教。

2.2.3 家庭成员参与

家庭成员与病人接触时间较长,许多后序工作主要由家庭承担,因此要告知病人家属、朋友、同事多与病人进行言语交流,为病人创造一个语言环境,使他们能够多听、多说,才能使发音、说话能力尽快恢复。

2.3 情志护理

脑卒中病人常伴有心理障碍,特别是焦虑和抑郁,严重影响了病人疾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5]。因此,医护人员应主动与病人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关心体贴病人,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因人制宜,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解除病人的不良情绪。可采用倾听、暗示解惑、以情胜情等方法进行情志护理。

2.3.1 倾听法

倾听是护患沟通的基本技巧。护士要善于抓住时机,激发病人的谈话兴趣,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症结所在,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

2.3.2 以情胜情法

创自于《内经》,是一种独特的心理治疗方法,就是有意识地采取另一种情志活动,去战胜和控制因某种情志刺激而引起的疾病,从而治愈疾病的方法。护士可采取“喜伤悲”法,利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笑话以及听相声等促使病人出现好动、好笑、高兴的欣喜状态,从而使心情舒畅。

2.3.3 暗示解惑法

暗示解惑法是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通过语言动作表情或一定的药物或物品进行暗示,以解除病人的疑虑,改善其不良的情绪状态,诱导病人在无形中接受治疗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6,7]。护士要鼓励、安慰病人、及时解释病人的疑问,解除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适用于易受暗示的病人。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中风病与脏腑功能失调、正气虚弱、劳倦内伤、饮食不节等因素密切相关,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只有通过对病人的健康问题进行全面的评估,根据病人的不同问题、不同证型对其饮食起居、治疗、康复给予全方位护理与指导,并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中医整体治疗的优势,才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以达到促进疾病康复,减低致残率,改善病人生活质量的目的。

中风的种类、部位、严重程度以及肌肉瘫痪特点等因素与预后和康复都有关系。如金代名医刘完素所说“筋挛虽势恶而易愈,诸筋缓难以平复也”。护理人员在为病人制订康复护理计划时,应遵循调和阴阳、以平为期、顺应四时、五方制宜的原则,鼓励、帮助病人持之以恒地进行康复训练,从而促进机能的尽快恢复,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同时,加强对家属的健康宣教,使家属认识到其在康复中的重要角色,尽可能多陪伴病人,给予病人支持与信心,帮助病人克服各种心理障碍,积极配合康复训练,促进功能恢复。

中医学强调情志因素与中风的发病关系较为密切,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资料显示,卒中后抑郁发病率25%~60%[8,9]。有调查显示,病人抑郁程度越重其生活自理能力越差[10,11]。抑郁情绪和心理及其外在行为的变化使卒中病人治疗和康复的积极性降低,对其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有重要影响,因而直接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和功能康复[12]。因此,情志护理是中风恢复期病人的主要护理措施。

中风恢复期病人中医护理进展 篇4

1 概述

1.1 中风恢复期

中风恢复期是处于急性期和后遗症期之间的一段时期, 为中风后2周至半年以内, 是康复的关键时期, 此期若得到恰当的治疗护理可明显降低病人的致残率,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1.2 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运用整体观念, 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护, 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医疗等措施, 对病人及老幼病残者加以照料, 并施以独特的护理技术。其内容主要包括生活起居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及中医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技术主要有推拿、拔罐、刮痧、熏洗、运动调护等。近年来, 随着中医事业的蓬勃发展, 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逐步系统化、具体化, 内容更加丰富。因其具有简、便、廉、验、效等特点, 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

2 中医护理在中风恢复期病人的应用及疗效

2.1 用药护理

用药护理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中药外用。中药内服主要是临床医生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适宜的药物, 护士发放和协助病人服药, 观察用药反应、疗效等。中医护理主要体现在中药外用上。中药外用主要包括中药熏洗、中药泡洗、中药外敷。

2.1.1 中药熏洗

杨志敬等[3]对中风恢复期患侧下肢水肿的病人采用舒筋活络洗剂进行熏洗, 取得了较好疗效。黄静等[4]对该期偏瘫病人在西医常规治疗及中医针刺等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熏洗并配合推拿,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梅丽霞[5]针对该期水肿病人, 选用桂枝、当归、红花、乳香、没药、伸筋草、牛膝组成方, 每日1剂用作熏洗, 并配合推拿。经过30d的疗程后总有效率达93.33%。

2.1.2 中药泡洗

谭俊英[6]对该期病人选用红花、独活、伸筋草、丹参等煮沸后的药汁泡洗身体, 帮助改善症状, 取得明显疗效。赵超蓉等[7]对中风病恢复期肩手综合征病人, 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使用芪桂通络泡洗液泡洗, 明显提高了总有效率。朱坚等[8]对该期肩手综合征病人采用中药泡洗联合康复训练结果病人的疼痛和肿胀明显减轻, 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总有效率明显升高, 且治疗期间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陈位英[9]研究该期病人经中药护理后的睡眠情况, 以中医护理并使用中药汤足浴联合穴位按摩治疗, 并以常规护理和温开水足浴作为对照。经过15d护理干预后, 实验组中病人的睡眠质量明显比对照组高。

2.1.3 中药外敷

尤敏[10]对中风病人, 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活血化瘀中药湿敷督脉, 并以常规治疗及护理作为对照组, 68例中风恢复期病人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 中风病人运动功能评估量表 (MAS) 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 (Barthel指数) 评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李清花等[11]对中风病人在饮食疗法的同时采用中药穴位贴敷, 结果20例病人16例治愈, 2例好转, 1例无效, 1例有不良反应。

2.2 饮食调护

《养老奉亲书》[12]中指出:“主身者神, 养气者精, 益精者气, 资气者食。食者, 生民之天, 活人体之本也。”饮食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体能必不可少的物质来源, 中医饮食调护, 通过辩证, 针对病人不同情况有效地进行膳食指导, 对疾病的预防和康复均有积极的意义。刘欣等[13]对中风恢复期的病人进行辨证施膳, 根据中医的辨证分型选择不同性质的食物, 如风痰入络者选祛风的食物;风阳上扰者选用清淡、偏凉性食物;阴虚风动证者选滋补之品等。研究结果显示中医饮食调护配合药物治疗该期病人, 具有明显优势, 病人的临床症状及运动功能均明显改善。王红等[14]根据该期病人的证型选用不同的膳食配方。且将膳食交替服食, 15d为1个周期, 共服用1个月。研究结果显示辨证施膳干预后干预组三酰甘油 (TG) 、胆固醇 (TC) 、低密度脂蛋白 (LDL-C) 水平均明显降低, 高密度脂蛋白 (HDL-C) 水平升高。

2.3 情志护理

《素问》曰:“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 由五志过极, 皆为热甚故也。”中风后以肝、肾虚为根本, 若加上病人的心理障碍, 势必造成虚者更虚, 虚阳上元, 加重病情, 故心理疏导极其重要[15]。

郑丽芬[16]对该期病人采用手法按摩结合情志护理。情志护理在常规心理护理基础上, 根据其文化程度、爱好、性格等为其播放同质音乐;其后, 播放娱乐身心的节目, 并鼓励病人多与他人交流;此外, 指导病人静卧、静坐、引导冥想等, 以缓解负性情绪。研究结果显示, 病人的感觉、心理、运动、行为能力等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张燕[17]对230例该期病人通过实施有效的情志护理, 结合合理膳食和功能锻炼,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樊林[18]对该期病人在手法按摩等康复期治疗的同时, 进行情志护理, 并以仅进行手法按摩等基本治疗和护理作为对照, 68例病人经治疗后焦虑评分和抑郁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进行情志护理时要注意中医证候特点, 根据辨证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情志护理。如对气虚血滞者应强调静养, 保持心情舒畅, 减少情绪变化, 使气行有声, 以发挥脏腑正常生理功能;对风痰阻络者, 应减少不必要的思虑, 促其脾之运化功能, 使之心情开朗, 积极主动配合治疗[2]。

2.4 耳穴贴压

黄宏敏等[19]针对中风后 (恢复期) 抑郁症采用耳穴贴压法, 选取神门、脑、内分泌、耳背肾、肝的位置。结果抑郁评分量表 (HAMD) 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下降, BI评分提高, 取得较好疗效。邹生燕[20]应用居室环境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等护理方法结合耳穴贴压治疗中风恢复期由心脾两虚导致的失眠, 56例病人经过为期4周的综合治疗后, 其病情均有明显改善。

2.5 其他

鲁剑萍等[21]对该期病人在常规治疗及康复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自创疏经通络操进行康复锻炼, 结果显示疏经通络操可促进中风病人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3 小结

老年人中风恢复期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8年8月到2009年8月本院共收治脑梗塞患者128例, 所有患者行CT确诊, 均符合神经精神学术会分类诊断标准。男69例, 女59例。最小年龄23岁, 最大年龄77岁, 平均46.8岁。发病类型:原发病95例, 情绪波动诱发20例, 酒后发病13例。并发病:冠心病14例, 风湿性心脏病12例, 高血压31例, 冠心病14例, 慢性支气管炎8例, 糖尿病1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并发病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6例, 对照组62例, 两组在年龄、性别、发病类型、并发病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性护理, 实验组患者通过查阅患者病历和与患者家属交谈等方式, 制定针对化的护理方案, 在基础护理的前提下, 着重从康复训练、心理护理、营养指导3个方面加强, 并在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实时调整方案, 具体方法如下:

1.2.1 功能恢复 (1) 语言训练

要尊重患者, 耐心地和患者交流, 创造良好的说话环境, 部分患者由于羞怯或不能准确表达等原因, 不愿开口说话, 应鼓励患者多开口, 在对话中, 对患者出现的口吃, 发音不准等情况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训练内容可以从简单的对话和患者感兴趣的话题开始, 逐步深入交流的内容和范围。为了刺激患者的听觉神经, 可以让患者听一些熟悉或喜欢的歌曲、录音、相声等, 还可以用眼神、手势、对话板等加强交流[1]; (2) 肢体训练应结合患者具体身体状况,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恢复方案, 并督导和鼓励患者坚持实施。对有一定自主活动能力的患者, 应鼓励其积极进行自我锻炼, 如在床上坐立, 并逐步过渡到下床直立和走动等。对于活动严重不便的患者, 可给予按摩、针灸、被动活动关节等多种措施, 刺激患者神经, 加强关节灵活性, 防止肌肉萎缩。肢体和语言训练强应调循序渐进, 由慢到快, 由简到难, 由部分到整体原则。鼓励患者持之以恒, 对患者的每一次进步都给予及时的鼓励, 使患者始终以积极的心态配合训练, 逐步恢复。

1.2.2 心理疏导

综合多种表现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 仔细观察患者的临床特征, 制定个性化心理护理方案。要加强同患者的交流, 倾听患者声音, 尊重患者意见, 对患者在康复期间的疑问给予耐心、准确的解答, 帮助患者消除疑虑。部分患者由于存在语言和功能障碍, 在护理的过程中要准确揣摩患者的一些语义模糊的词汇以及患者的一些模糊的手势, 从中体会患者的护理要求, 并及时给予解决。部分患者悲观、焦虑情绪较重, 对这部分患者要多极强关注[2]。除了常规的语言慰藉外, 还可通过眼神、手势等暗示多方面鼓励患者, 并发动患者家属和朋友共同鼓励患者, 帮患者加强恢复的信心。

1.2.3 饮食指导

中风患者常伴有失语, 不能正确表达意愿, 饮食常有不足或过多, 或有呛咳、下咽等困难, 因此要加强饮食的护理指导。应加强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的摄入, 如新鲜的蔬菜水果、瘦肉等, 以防止便秘。同时要忌食高热量、高固醇、辛辣油腻的食物, 如动物内脏、煎炸食品等。喂食时患者取半坐位, 将少量食物由患者健侧放入口中, 以利下行, 把握少食多餐、定时定量的原则。

2 结果

运动评定量表 (MAS) 测定内容:共有仰卧到床边, 仰卧到侧卧, 坐立平衡, 从坐到站再到行走, 上肢功能等9项指标, 每项0~6分。焦虑抑郁量表 (HAD) 得分共为3级:无表现:0~7分, 可疑:8~10分, 有反应:11~21分, 其中A为焦虑评定, D为由于评定。经过我们的护理, 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HAD和MAS评分如表1所示, 实验组在HAD和MAS评分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注:组间比较★P<0.05, 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中风患者急性期抢救后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但如果在恢复期间给予合适的护理和指导, 则可以大大降低致残率[3]。功能恢复训练应该及早开始, 但部分患者不愿开始或训练方法不当, 达不到预期效果, 因此科学的指导就显得很有必要。另外患者的心理状况也不容忽视, 不良的情绪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患者恢复, 相反, 积极的情绪不仅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还能间接的促进康复, 常规的心理护理往往从整体出发, 对个体的要求重视不够, 而这恰恰是患者最需要的。另外合理的饮食可以提供科学的营养, 提高患者的体质和免疫力, 为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提供支持和保证。

我们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 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从临床统计数据来看, 患者在心理恢复和功能恢复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显示了较好的疗效。因此我们认为, 在基础护理的前提下, 结合针对性的营养支持、心理疏导和功能恢复, 能加强恢复效果, 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郑英华, 冯鹏雄, 郑纯.脑卒中失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J].2009, 3 (31) :538-539.

[2]王丽君.护理干预对提高中风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6, 12 (4A) :599.

老年人中风恢复期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7月住院的409例脑中风恢复期病人,符合中医中风病诊断,辨证为中经络气虚血瘀兼阴虚证,西医诊断符合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或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中脑出血的诊断标准。采用随机、阳性药平行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共观察病例409例,试验组306例,对照组103例。试验组男性154例,女性152例;年龄(61.31±9.24)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7.24±1.61)分。对照组男性56例,女性57例;年龄(60.67±9.54)岁;NIHSS评分(6.97±1.57)分。两组病人性别、年龄以及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选病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40岁~80岁,男女均可;符合上述1.1中诊断标准;病程为发病大于2周,小于6个月病人;NIHSS评分≥5分且≤20分。排除标准:NIHSS评分<5分或>20分,或中风病伴意识障碍者;疾病早期进行了血管开通(如溶栓、动脉取栓、超早期血栓抽吸和支架成形术等)等治疗的病人;脑出血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者;或可能为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肿瘤、血液病所致出血者等以及疾病较重不能口服药物治疗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栓塞、出血性脑梗死、无症状性脑梗死、颅内异常血管网症者,腔隙性脑梗死者等以及疾病较重不能口服药物治疗者;合并有严重心、肺、肝、肾疾病病人;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精神病病人;严重关节畸形影响功能恢复者,活动性溃疡及有出血倾向者。

1.3研究方法

试验组给予脑塞通丸(药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54569,由陕西摩美得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提供),1丸/次,2次/日,疗程12周。对照组给予佛山人参再造丸,1丸/次,2次/日,疗程12周。

1.4观察项目

①入组病人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12周进行巴氏指数、改良的Ranking量表、卒中量表、改良Ashworth量表的评分及中医证候治疗前后变化。②入组病人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12周的血尿粪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心电图结果。

1.5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巴氏指数评分、改良的Ranking量表评分、卒中量表评分及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中医证候改善程度评定。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0%;显效:中医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症状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好转,症状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症状积分减少不足30%。

1.6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9.2软件分析,数据库双份录入及核对用Epidata3.1软件。P<0.05认为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病人治疗前后量表评分

两组病人治疗前各量表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用药后巴氏指数评分逐步增加,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逐步减少,12周后试验组上述两项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1),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改良的Ranking量表及卒中量表评分方面,试验组在用药8周、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2.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3.99%,高于对照组的67.9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安全性比较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经双向无序的CMH检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西医称中风病为脑卒中,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高血压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心脏病等为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多以抗血小板聚集、调控血压、营养脑神经及血管介入治疗为主。中医认为中风属“痹症”范畴,多因情志郁怒、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气候变化、血液瘀滞等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于脑。综合辨证以中药汤剂、中成药及针灸、康复等相结合治疗为法。脑塞通丸[3]是由地黄、红参、天花粉、牛膝、大黄( 制) 、列当( 酒) 、土鳖虫( 炒) 、水蛭、地龙( 炒) 、川芎、牡丹皮、桃仁、琥珀、朱砂等21 味药物组成。其中生地黄,药性甘、苦、寒,归心、肝、肾经,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以熄内风,并祛除活血药的温燥之性; 红参性甘、苦、微温,归脾、肺经,能大补元气、生津安神,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两者共为君药。方中丹皮、桃仁、川芎、水蛭、土鳖虫均为活血之品,为臣药。列当补肾、强筋骨、祛风血之品; 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引血下行,共为佐药。地龙入络之品,功能通经活络,可引诸药直达病所,为使药。方中诸药共同作用,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益气养阴之功效。杜贵友等[4]动物试验表明,脑塞通能增加脑血流,改善脑损伤及神经缺损体征,减少梗死范围,延缓血栓形成,并具有抗氧化的作用。

现代试验研究表明[5,6,7],脑塞通中川芎、水蛭、地龙和桃仁及其成分均有改善血液流变学以及减少脑血栓等作用。本临床试验显示,试验组病人用药8 周、12周后和治疗前比较,其改良Ranking量表评分、卒中量表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 < 0. 01) 。用药12 周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病人的巴氏指数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 。治疗1 2 周后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总有效率为83. 99% ,高于对照组的67. 96% (P < 0. 05 ) 。临床试验期间无消化道及颅内出血病例,试验前后病人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等无明显差异。脑塞通丸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病人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脑塞通丸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阳性药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共观察病例409例,其中试验组306例,对照组103例,按3∶1对照原则设计本试验方案。试验组给予脑塞通丸,对照组给予人参再造丸。疗程为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巴氏指数(Bathel-Index)评分、改良的Ranking量表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变化及中医证候治疗前后变化。结果 试验组病人用药8周、12周后和治疗前比较,改良Ranking量表评分、卒中量表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12周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病人的巴氏指数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总有效率为83.99%,高于对照组的67.9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试验室检查结果前后变化经双向无序的CMH检验,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塞通丸在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的临床治疗中,安全性高,且能明显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风,恢复期,随机,阳性药平行对照,脑塞通丸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0,2(4):56-65.

[2]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739.

[3]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17-229.

[4]杜贵友,赵雍.脑塞通的脑保护作用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9):856-861.

[5]杨文清,王四旺,谢艳华,等.水蛭提取物对大鼠脑血栓后脑组织MDA,SOD和NO含量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2(2):116-118.

[6]闫慧俊,曲京峰.黄芪三七水蛭益母草对缺血中风急性脑水肿作用的实验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5(4):290-292.

老年人中风恢复期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2例患者中男29例, 女13例, 年龄40岁~50岁9例, 51岁~60岁19例, 61岁~82岁14例。发病诱因:病前曾情绪激动5例, 劳累诱发9例, 无明显诱因28例。脑血栓形成22例, 脑出血8例, 脑栓塞2例, 脑供血不足4例, 高血压脑病6例。上肢重, 下肢轻, 36例;上肢轻, 下肢重, 2例;上下肢症状轻重相同, 4例。面瘫、言语不利、半身不遂7例;半身不遂、口舌斜22例;半身不遂13例。左侧偏瘫28例, 右侧偏瘫14例。多为程度不同的不完全瘫痪, 其中有6例为完全性瘫痪。

1.2 诊断标准

(1) 病发常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先兆症状; (2) 发病2周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 40岁以上中年人多见, 冬春两季多发; (3) 以突然昏仆, 半身不遂, 口舌斜, 舌强言謇或不语, 偏身麻木为主证; (4) 颅脑CT、MRI等检查, 有助于诊断。

2 治疗方法

2.1 中医认为中风恢复期多为气阴不足、阳气虚衰、虚实夹杂。

治疗:益气活血, 育阴熄风, 扶正祛邪。药物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地黄饮子, 每日1剂, 取汁400 m L, 早晚分服200 m L。

2.2 中风多为经络脏腑功能失常, 阴阳失调, 气血逆乱, 属本虚标实之证。

治疗:调和气血, 疏通经络。以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辅以足太阳、足少阳经等的腧穴。针灸穴位选用: (1) 主穴:前神聪透健侧悬厘、百会透健侧双曲鬓。人中、中极、曲池、内关、合谷、环跳、风市、伏兔、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绝骨、昆仑、太冲。 (2) 配穴:尺泽、手三里、十宣穴、丰隆、委中、太溪、行间等。

中药结合针灸治疗25 d为1个疗程。

针刺手法:阴经阳经交替 (泻阳经补阴经) 、健患侧交替 (泻健侧补患侧) 、透刺、电针等交替应用。提插、捻转手法, 根据病情虚实选用。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1) 痊愈:临床症状与检查阳性所见完全恢复正常, 或仅上肢或下肢稍有不灵便; (2) 显效:临床症状与检查阳性所见显著好转, 肢体活动近于常人; (3) 好转:临床症状与检查阳性所见均见不同程度好转。 (4) 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

3.2 治疗结果

痊愈20例, 占47.62%;显效13例, 占30.95%;好转6例, 占14.29%;无效3例, 占7.14%。

4 典型病例

患者, 女, 70岁。2010年10月9日晨起用力大便时突然摔倒, 当时意识清楚, 说话含糊不清, 左上肢不遂, 由120急送山医二院, 行头颅MRI:双侧额颞叶多发缺血, 右侧额叶、颞叶及顶枕叶多发梗死灶, 鼻旁窦炎, 老年性脑改变。后因心脏病心房纤颤发作转入心内科, 经20余天治疗意识清楚, 心房纤颤已基本控制, 言语流利, 左半身无法活动, 后转入我院治疗。以脑梗死偏瘫伴运动障碍;冠心病;心房纤颤收入院。查体:体温37℃, 脉搏90次/min, 呼吸22次/min, 血压150/90 mm Hg, 发育正常, 营养较差, 伸舌不能, 偏向左侧, 应答欠准确, 饮水时偶有呛咳。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双肺呼吸音弱, 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及胸膜摩擦音, 心音强弱不等, 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 无压痛及反跳痛, 肠鸣音3次/min, 肝脾肋下未触及。左上肢肌力0级, 肌张力低, 反射尚可, 左下肢肌力0级, 肌张力低, 反射弱。右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 反射弱。左侧巴彬斯基征阳性, 右侧病理反射未引出。左下肢轻度水肿, 四肢末梢循环均差。采用药针结合治疗1个疗程取得了显效, 基本恢复正常。

5 讨论

中风现代医学统称脑血管病, 系脑部或支配脑的颈部动脉病变引起的脑局灶性血液循环障碍, 而致意识障碍和 (或) 脑局灶症状, 临床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所谓中风偏瘫, 系指脑血管病经过适当治疗, 病情稳定而机体功能康复较慢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本组病例临床症状不同, 如半身不遂、半身麻木、舌歪口喎、舌强言謇、吞咽困难等, 发病2周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就其本质而言, 无论是出血性中风 (离经之血) 还是缺血性中风 (脉内血栓) 皆出现血瘀络阻的病理改变, 无论中脏腑、中经络而后留有的后遗症大致相同, 故本病治法也无大的区别, 只有病情轻重之别。总之, 中风病经抢救后, 在中风偏瘫恢复期, 必须抓紧时机给予积极治疗, 根据所患症状部位予以辨证、辨病施治原则, 采用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等方法进行调治。总之, 完全性瘫痪难治;不完全性瘫痪易治;左半身不遂一般没有语言障碍, 故较右半身不遂易治;脑血栓、脑梗死多发于夜间、静态时, 又多见于老年人, 脑出血恢复比脑血栓效佳;初病易治, 久病难治;若头晕, 偏身麻木, 舌质黯红, 脉弦细数, 多有复中危险。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之法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补气扶正, 活血逐瘀通络。用于气虚血瘀证。主证兼面色白, 气短乏力, 自汗, 苔白, 脉缓等。

黄芪30~120 g、当归10 g、赤芍10 g、川芎10 g、桃仁10 g、红花10 g、地龙15 g、怀牛膝15 g、丹参15 g、鸡血藤15 g、白僵蚕10 g、乌梢蛇10 g、水蛭 (研冲) 6 g、蜈蚣 (冲) 3 g、甘草6 g。

地黄饮子:补肾温阳, 宣窍化痰。用于肾阴亏虚, 虚阳上越证。主证足废不能用, 舌强不能言之音厥风痱。

熟地30 g、巴戟天10 g、山茱萸12 g、石斛15 g、肉苁蓉10 g、炮附子 (煎12 h) 6 g、五味子6 g、肉桂 (后下) 3 g、云苓10 g、麦冬1 0 g、石菖蒲6 g、远志6 g、薄荷3 g、生姜3片、大枣5枚。

方解补养还五汤重用黄芪补气行血, 当归、桃仁、赤芍、川芎、红花、丹参、鸡血藤、水蛭活血逐瘀, 僵蚕、全蝎、蜈蚣、乌梢蛇化痰熄风通络。加减:下肢无力加补肾之品, 熟地15g、川断15g、杜仲15 g、桑寄生12 g。肝阳上亢 (脑出血者) 减活血药, 加天麻10 g、龟板30 g、羚羊角3 g、生龙牡各30 g、石决明30 g, 平肝潜阳。痰湿重者加半夏10 g、胆南星6 g、陈皮6 g、云苓10 g, 燥湿化痰。语言謇涩加石菖蒲10 g、郁金10 g、白附子10 g, 化痰通窍。

地黄饮子:熟地、山萸补肾填精;巴戟天、肉苁蓉、附子、肉桂温养肾阳, 且桂、附引火归元;石斛、麦冬、五味子滋阴敛液, 壮水济火;石菖蒲、远志、茯苓开窍化痰, 交通心肾;姜枣调和营卫;薄荷搜散余邪。

针灸: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百会、前神聪, 开窍醒脑安神;悬厘、曲鬓熄风通络, 清热消肿;水沟、内关开窍醒神;太冲平肝潜阳, 清泻肝火;曲池、合谷疏经络, 调气血;环跳疏通经络;阴陵泉舒经活络;委中强腰壮膝, 舒经活络。肝肾阴虚加太溪、行间, 滋补肝肾, 疏经活络;气虚血瘀足三里、三阴交健运脾胃、温化痰浊, 加丰隆增强豁痰;尺泽、手三里通经活络;手指握固合谷透后溪疏利关节, 十宣通调气血、开关窍, 亦泻热。血压高, 加内庭、太冲平肝降逆;口喁流涎, 加地仓透颊车祛风通络牵正;言语不利加金津、玉液放血, 廉泉通调舌络, 开窍利咽, 等等。

上一篇:建筑美下一篇:48″安全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