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慢性疼痛(精选10篇)
老年人慢性疼痛 篇1
1994年国际疼痛研究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 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1]。有研究[2]显示, 老年慢性疼痛的发生率为25%~50%, 其中有45%~80%患有慢性疼痛的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和护理, 且会伴随产生抑郁、睡眠障碍、关节活动减低、生理和社会认知障碍等。老年患者的疼痛仍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 对我科收治的128例老年慢性非癌性疼痛患者, 进行规范化疼痛护理, 取得较好的效果,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入住我科的128例老年慢性非癌性疼痛患者。128例患者中男性78例, 女性50例, 年龄60~85岁,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82例, 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46例。病程平均为 (16.9±3.6) 个月, 疾病种类包括:骨质疏松症35例, 膝关节骨性关节病25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24例, 颈椎病18例,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6例, 肩周炎12例。纳入标准:符合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的慢性疼痛诊断标准, 即疼痛时间3个月以上, 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3分。排除标准:有恶性肿瘤、严重心、肝、肾、神经系统疾病;既往曾经神经科或精神科医师诊断的器质性疾病 (如脑梗死等) 或重型精神病 (如精神分裂症等) ;智力低下者。
1.2研究方法
1.2.1分组:将128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 (n=64) 患者在入院时给予规范化疼痛护理, 并实施常规护理和常规镇痛治疗, 常规护理主要包括:饮食护理、药物指导、防跌倒护理和康复护理。对照组 (n=64) 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和常规镇痛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分别在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进行疼痛评估。
1.2.2规范化疼痛护理方法。①疼痛健康教育内容:疼痛的概念及机制。规范化疼痛治疗方法, 无需忍痛的观念。教会患者正确评估疼痛强度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镇痛药物相关知识。正确理解阿片类药物的成瘾性和耐受性。社会支持在疼痛控制中的作用。②情感支持疗法:与患者展开有效沟通, 以耐心倾听和良好亲和力赢取患者的信任, 建立良好的护患信任关系, 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励, 对患者的负性心理情绪及时疏导。③松弛疗法。运用深呼吸放松法:以安静舒适的环境为宜, 让患者靠在沙发上, 以轻柔愉快的声音指导。一般先从双手开始, 吸气时, 逐渐握紧拳头 (约5 s) , 吐气时缓缓放松 (约10 s) 。借此感到紧张与放松的感觉, 然后用类似方法从前臂、上臂、脸部、颈部、肩部、腹部、大腿、小腿等部位肌肉逐步放松, 整个训练过程与呼吸密切配合, 一般每次重复30 min。
1.2.3疼痛控制效果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在纸上面划一条10 cm的横线, 横线的一端为0, 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 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一记号, 表示疼痛的程度。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平均值为4~6分;重度疼痛7~10。评分越高, 表明患者的疼痛程度越重。
2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组间VAS疼痛评分无差异性, 见表1, 但治疗护理出院时试验组VAS疼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性 (P<0.05) 。
3讨论
3.1近年来, 疼痛治疗质量日益受到关注。美国老年协会等[3]陆续出版老年疼痛相关循症指南。有研究表明[4], 老年人不愿意讲述疼痛, 采取忍耐的态度, 不愿服药或对治疗无信心是对疼痛和疼痛管理的常见认知。Arnstein等[5]提出对患者的疼痛教育无论是单独进行还是作为认知行为治疗的一部分, 均可使患者从中受益。而且对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提供疼痛教育时不管其方式是结构性还是非结构性、有序还是无序, 都是有益于患者了解和使用疼痛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管理自身的疼痛, 从而有助于获得更为舒适和积极的生活, 并恢复至疼痛发生之前的生活质量。健康宣教可以使患者掌握正确的疼痛评估方法, 增强其对疼痛的自控能力, 减少患者对使用阿片类药物成瘾性的担忧, 从而主动提高控制疼痛的意识, 积极要求治疗, 并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用药。健康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改变患者不健康的行为, 建立积极向上的健康行为, 而行为的根本过程要经历服从、同化、内化的态度转化阶段, 遵循健康教育知信行的行为改变模式[6]。
3.2通过一定的肌肉松弛训练程序, 有意识的控制自身的生理心理活动, 降低唤醒水平, 改善躯体及心理功能紊乱状态,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7]。
3.3长期的病痛更易引发患者的产生焦虑、烦躁和抑郁等心理障碍, 进而加剧疼痛感受。情感支持疗法给予患者充分支持和鼓励, 减轻患者的心理障碍。
本研究通过开展规范化疼痛护理, 结果显示, 试验组患者的疼痛控制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提示规范化疼痛护理可以提高老年慢性非癌性疼痛控制的效果。护理人员要及时正确地评估患者的疼痛, 实施规范化疼痛护理, 使老年人经常保持精神舒畅, 增强患者积极治疗的信心, 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韩继生.疼痛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2.
[2]娄强.老年病人规范化疼痛治疗的原则[J].老年医学与保健, 2005, 11 (3) :182-183.
[3]AGS Panel on Persistent pain in older Persons.The management of persistent Pain in older persons[J].J Am Geriatr Soc, 2002, 50 (6Suppl) :205-224.
[4]李红艳, 李世红, 卞春华.老年患者慢性疼痛的特点及护理对策[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3, 20 (2) :131-132.
[5]Arnstein P.Chronic neuropathic pain issues in patient education[J].Pain Manag Nurs, 2004, 5 (4) :34-41.
[6]包佳明.霍杰.护理健康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212-213.
[7]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疼痛学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248.
慢性疼痛切莫“硬扛” 篇2
10年前,梁大伯就开始出现颈部疼痛,到当地医院就诊后,医生给他开了一些止痛药,服用后症状有所好转。此后只要出现颈部疼痛,梁大伯就自行按此方服药。直至今年,梁大伯的颈部疼痛明显加剧,有时扩散至肩膀手臂,原来一直服用的药已经难以止痛。梁大伯看到子女平时工作很忙,一辈子都心疼子女的老人于是就选择了自己硬扛,结果疼痛愈发加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患有慢性疼痛时,大多数人却选择“硬扛”,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持续3个月以上、难以缓解的慢性疼痛,对于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都会起到破坏作用。病人长期处于疼痛之中,会因机体各系统功能失调、免疫力低下而诱发各种并发症。疼痛带来的持续性精神紧张、不安会直接诱发患者出现睡眠紊乱、食欲降低、精神恍惚甚至人格扭曲等后果。家中有人长期忍受疼痛,对一个家庭的负面影响甚至要超过疾病本身。其中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类风湿性关节炎、三叉神经痛等是困扰人们的常见慢性疼痛。更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情况下,慢性疼痛可能是某些恶性疾患的一种预警信号,提示机体需要进一步检查。
从当今世界范围来看,疼痛已经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也是造成人们生活及劳动能力降低和工作日减少的最普通、最直接的因素。大多数有顽固疼痛疾病的患者,由疼痛造成的健康寿命损失往往要高于疾病本身。因此,慢性疼痛受到广泛的重视。2008年卫生部批准二、三级医院建立疼痛科,疼痛患者的规范化治疗已经纳入了国家卫生部的重要医疗项目之内。
有机构对慢性疼痛患者自我用药习惯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约60%的慢性疼痛患者都在自行服用止痛药,医生特别提醒广大疼痛病人,切勿自行盲目服用止痛药物。比如偏头痛,患者偶尔自行服用药物可以止痛。但对于经常偏头痛的患者,长期服用药物极易出现药物依赖性,也可能引起胃肠道损害以及肝脏等损伤。曾经有位偏头痛患者在服用止痛药后去赴酒宴,结果造成了严重的肝脏中毒损伤。
医生特别告诫读者,对于慢性疼痛应该及早诊治。目前,科学的发展使治疗疼痛的方法日益增多,疗效也越来越好,大部分的慢性疼痛都可以得到治疗。慢性疼痛患者首先要明确诊断,针对病因进行镇痛、恢复功能。比如颈、肩、腰、腿这四个部位,经常会在运动的过程中发生磨损。而磨损早期并没有明显的骨骼和肌肉改变,仅表现为疼痛。单纯服用药物或者进行盲目锻炼并不能完全改善疾病的转归,而针对炎症的发生过程、疼痛的病理过程进行靶向性消炎、消痛治疗,解决了疼痛的问题,同时筋骨、肌肉、关节疼痛的部位血液循环得到改善,既治标又治本,还减少了止痛药物给人体造成的伤害,这才是正确的止痛治疗之道。
医生为梁大伯进行了检查,又让他拍了X线片。确诊为颈椎病,给他制订了全面的治疗方案,包括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药物中包括活血化瘀的中药和消炎止痛药。老伴每周陪梁大伯到医院做两次理疗。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梁大伯的颈椎痛明显缓解,心情也开朗起来。对老伴和孩子们说,以后有病痛再也不要硬扛了。
(本文作者为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付安荣整理)
(编辑林妙)
科学家绘制疼痛地图量化慢性疼痛 篇3
医生在评价病人的疼痛时, 会遇到很多困难, 只能依赖病人自己的描述来判断疼痛的位置和等级 (目前疼痛分10级, 蚊虫叮咬等几乎感觉不到的疼痛为1级, 妇女分娩为10级) 。协助构建疼痛地图的伦敦大学学院认知神经科学家弗莱维娅·曼西尼说:“这种给疼痛定量的方法并不可靠, 如果病人不愿交流的话就更困难。将来, 我们通过脑部信号跟踪疼痛, 能精确反应出病人所经受的疼痛情况, 还能提供一种数量标准, 检查给病人用的止痛药是否有效。”
“身体的不同部位遭受疼痛时, 会引起不同脑区的神经元放电。”曼西尼说。他们用激光激活志愿者的手或手指部位的疼痛受体, 用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仪能观察到志愿者脑部的清晰信号。每次发射激光产生疼痛, 都会引发体觉皮层区 (负责探测触觉的脑区) 的一小部分神经元放电。
此外, 还有研究人员正在研究怎样定量检测痛觉强度。日本爱知学院大学报告了另一项发现, 当志愿者经历牙痛时, 脑部的电流活动会改变。
慢性疼痛让人老30岁 篇4
慢性疼痛作为一种病症,已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很多病理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的疾病。根据欧洲大规模流行病学数据,疼痛史超过6个月、过去1周内疼痛发作2次以上且强度超过5分(因为疼痛是主观体验,所以需要使用分数评估:0分是无痛, 10分是可以想象到的最剧烈的疼痛)的成年人占19%,46%呈持续疼痛,56%有间歇性疼痛,49%疼痛超过2年,21%确诊为因痛抑郁,61%工作能力降低,13%因痛调整岗位,19%因痛失业。
美国科学家曾研究了1.8万多名患者的病例,这些患者年龄都在50岁以上。在50~59岁没有慢性疼痛的参与者里,37%的人能慢跑1英里(编者注:1英里约为1.6公里),91%的人能轻松地走过几个街区。而有慢性疼痛的人,仅9%的人能慢跑1英里,且只有一半人能走完上述路程。研究还发现,那些50多岁的慢性疼痛者跟80多岁没疼痛的老人体力相当,即只有4%的人能慢跑1英里,仅55%的人能走完全程。也就是说,慢性疼痛让人老了将近30岁。
国内的研究表明,有50%~73%的老年人遭受不同程度的慢性疼痛的折磨,是慢性疼痛的高发人群。中华疼痛学会微创疼痛治疗学组组长、北京医学会疼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疼痛科主任刘延青教授提醒,长期慢性疼痛对机体的损害是全身性的,它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伤害会使躯体和心理双重损伤,其伤害程度远远大于短暂性的急性疼痛。长期慢性疼痛持续不缓解,对机体可继发一系列的损害,犹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一触即发,相继倒下,尤其对老年体弱患者更为明显。首先,慢性疼痛可致患者睡眠障碍、情绪紧张、心慌易汗、焦虑抑郁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之表现;其次,患者不欲饮食,恶心呕吐,逐渐消瘦,继而出现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还会进一步发展为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等的功能紊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诊疗科武百山博士介绍,在临床病例中,约有40%的慢性疼痛患者合并抑郁、焦虑症状,严重者能引起自杀。很多晚期癌症患者,并非因为癌细胞扩散致命,而是因为备受疼痛折磨,造成精神紧张、失眠、焦虑,无法进食,加速了其死亡速度。由此可见,慢性疼痛危害较大,不容忽视,应该引起重视。
老年人慢性疼痛 篇5
1 单药治疗
1.1 抗生素
抗生素常用于治疗CPPS, 但大多为经验性治疗, 而不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有两项质量较高的随机对照试验报道了抗生素治疗CPPS的疗效, 环丙沙星 (500mg口服, 每日2次) 或左氧氟沙星 (500mg口服, 每日4次) 治疗6周, 与安慰剂相比症状改善并无统计学意义。Zhou[2]等报道四环素 (500mg口服, 每日2次) 治疗CPPS12周后, 患者平均NIH-CPSI降低了18.5分, 然而该研究在设计上存在一些缺陷。迄今为止, 没有证据表明抗生素可作为治疗CPPS的一线用药。
1.2 α-受体阻滞剂
有7篇评价α-受体阻滞剂单药治疗CPPS疗效的文献符合纳入标准[3,4,5,6,7,8,9]。7个研究的结论不一致。某些研究中, 不同的α-受体阻滞剂治疗至少12周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而在另一些短疗程研究中, α-受体阻滞剂治疗6周后患者NIH-CPSI改善并无统计学意义。值得注意的是, 关于坦索罗辛治疗CPPS (疗程6周) 的临床研究的结论并不一致。Alexander等认为坦索罗辛无明显疗效, 而Nickel等[4]支持坦索罗辛的使用。α-受体阻滞剂是否有确切疗效目前尚无定论, 但如果患者有明显的下尿路症状且从未使用过α-受体阻滞剂, 则可以考虑使用α-受体阻滞剂治疗, 疗程至少12周。
1.3 抗炎药
目前认为炎症和免疫反应异常参与了CPPS的病理生理过程。检索共纳入5个RCTs[9,10,11,12,13,14], 其中2篇研究只关注ⅢA型。2篇研究分别比较环氧化酶-2 (Cyclooxygenase-2) 抑制剂罗非考昔 (25或50mg口服, 每日4次) [9]和塞来昔布 (200mg口服, 每日4次) [12]与安慰剂治疗CPPS的疗效, 疗程6周。但只有Zhao等的研究显示塞来昔布治疗CPPS (ⅢA型) 有效, 疗效在治疗结束2周后消失。同时, 研究显示小剂量口服泼尼松龙治疗CPPS4周后无明显疗效[14]。另外, 和安慰剂相比, 抑制神经生长因子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他尼珠单抗[10]和白三烯拮抗剂扎鲁斯特[13]均未显示出明显的疗效。同时, 从18株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大肠埃希氏菌中提取的细菌免疫刺激成分OM-89仍无显著的疗效[14]。综上, 单一使用抗炎药及免疫调节剂治疗CPPS疗效并不理想。
1.4 激素调节剂
Nickel等的研究比较了Ⅱ型5α还原酶抑制剂非那雄胺 (5mg口服, 每日4次) 与安慰剂治疗ⅢA型CPPS的疗效, 经过6个月的治疗后, 非那雄胺组NIH-CPSI并无明显改善。De Rose等研究了甲帕霉素治疗CPPS的效果。甲帕霉素可降低前列腺内雌激素水平, 因而可用于前列腺增生的治疗。研究显示甲帕霉素 (40mg口服, 每日4次) 治疗60天后, 相对于安慰剂组, 甲帕霉素组患者NIH-CPSI明显改善。目前, 激素调节剂用于治疗CPPS尚有争议。
1.5 植物制剂
Shoskes等报道了槲皮素治疗CPPS的疗效。槲皮素是一类黄酮类化合物, 具有抗氧化作用。槲皮素 (500mg口服, 每日2次) 治疗4周后, 相对于安慰剂组, 槲皮素组患者NIH-CPSI显著改善。另一个研究报道了花粉提取物舍尼通的治疗效果[15]。舍尼通片 (2片, 口服, 每日3次) 治疗12周后, 舍尼通组患者NIH-CPSI显著改善。2个RCTs均显示出植物制剂有确切的疗效, 且植物制剂副作用少, 可推荐作为治疗CPPS的药物之一。
1.6 神经调节类药物
有一个RCTs报道了普瑞巴林 (150mg到600mg口服, 每日1次) 治疗CPPS6周的疗效, 主要结局指标为NIH-CPSI疼痛症状评分。相对于安慰剂组, 普瑞巴林组患者NIH-CPSI疼痛症状评分并无显著改善, 且普瑞巴林组副作用明显增多。故神经调节类药物是否有效仍需进一步研究。
1.7 膀胱功能调节剂
多项研究发现CPPS与间质性膀胱炎在临床表现、钾敏感试验和药物治疗等方面有许多类似的地方, 故推测两组之间具有相似的发病机制, 即下尿路上皮功能障碍。戊聚糖多硫酸钠常用于治疗间质性膀胱炎。Tugcu V等用戊聚糖多硫酸钠 (300mg, 每日3次) 治疗CPPS, 疗程16周。治疗结束后, 与安慰剂组相对, 戊聚糖多硫酸钠组患者症状无显著改善。
2 物理治疗
有研究显示物理疗法可以改善CPPS患者因骨骼肌功能失调所致的疼痛症状。用于CPPS的物理疗法种类较多, 包括肌筋膜激痛点的物理治疗、经皮胫后神经刺激疗法、针刺或电针刺、经会阴体外冲击波治疗、超声电磁疗法及有氧运动。Fitzgerald等研究了肌筋膜激痛点的物理疗法治疗间质性膀胱炎和CPPS。经过10周的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NIH-CPSI总分均值下降了14.4分, 但和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 研究显示经会阴体外冲击波治疗及经皮胫后神经刺激疗法治疗CPPS (ⅢB型) 可明显改善患者NIH-CPSI。此外, 与对照组相比, 超声电磁疗法组NIH-CPSI总分无明显改善, 但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改善。研究显示, 与假针刺组相比, 针刺组治疗CPPS10周后, 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电针刺疗法对改善患者NIH-CPSI疼痛评分有意义, 但患者NIH-CPSI总分并无明显改善。另外, 有研究显示有氧运动对改善患者症状有一定作用。综上, 物理疗法种类多, 是否都有疗效还无定论, 某些CPPS患者可能从中获益。
3 联合治疗
综上所述, 单一疗法治疗CPPS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特别是传统使用的一线用药, 疗效并不理想, 反而是一些新药如植物制剂显示出了确切的疗效。联合治疗的RCTs报道较少。Alexander等报道了环丙沙星 (500mg, 每日2次) 单药治疗、坦索罗辛 (0.4mg, 每日4次) 单药治疗及联合使用环丙沙星、坦索罗辛治疗CPPS与安慰剂治疗CPPS的疗效, 疗程6周, 结果并未显示出单药治疗或联合治疗有确切的疗效。而在Tugcu等[8]的研究中, 90名诊断为CPPS (ⅢB型) 的患者随机分为多沙唑嗪组 (4mg, 每日4次) 、多沙唑嗪 (4mg, 每日4次) +布洛芬 (400mg, 每日4次) +硫秋水仙苷 (12mg, 每日4次) 联合用药组及安慰剂组, 疗程6个月。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 单药组和联合用药组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 单药组和联合用药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 且治疗结束后随访的6个月中疗效依然稳定。
4 个体化综合治疗
最近, NIH发起多中心、耗时多年的CPPS综合学科研究法, 致力于评估CPPS患者临床表型的价值。临床表型分类UPOINT包括6个临床表型域, 即泌尿系统症状 (urinary) 、社会心理症状 (psychosocial) 、器官特异症状 (organ specific) 、感染症状 (infection) 、神经系统或全身症状 (neurologic/systemic) 、骨骼肌触痛症状 (tenderness of skeletal muscles) 。研究显示CPPS患者临床表型域数量和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及病程有一定的相关性, 即患者的临床表型域数量越多, NIH-CPSI总分也越高[16,17]。因40%-70%的CPPS患者伴有性功能障碍, 故现在多数研究者认为应在UPOINT基础上增加性功能障碍的临床表型域。新的UPOINTS将为患者提供最佳的个体化综合治疗。研究显示采用UPOINT临床表型分类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后, 患者的症状及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在一个前瞻性队列研究中, 有至少符合3个UPOINT临床表型域的CPPS患者100名, 采用个体化综合治疗 (中位随访时间为50周) 后, 84%的患者治疗有效 (即NIH-CPSI总分至少降低6分) , 且NIH-CPSI疼痛评分、排尿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改善。UPOINTS临床表型决策的价值需要更多的RCTs予以验证。CPPS的UPOINTS临床表型分类见表1。
5 总结
慢性前列腺炎病因复杂, 病理生理过程至今未阐明, 在临床上治疗非常困难。本综述提示传统经验治疗的的疗效并不确切, 可能只对部分患者有效。CPP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但CPPS不能简单地归为一个病因或发病机制。另外, 同一发病机制的CPPS患者其症状也不尽相同, 所以CPPS患者应作为独立的个体来治疗, 即本综述中以UPOINTS临床表型为依据的个体化综合治疗。虽然UPOINTS临床表型决定的个体化综合治疗需要更多的研究予以验证, 但相对于以往的经验治疗, 它可能是一种更有价值的治疗方法。
摘要:前列腺炎是成年男性常见疾病, 占泌尿外科门诊患者的8%25%。虽然前列腺炎不是一种直接危及生命的疾病, 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并对公共卫生事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而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 (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s, CP/CPPS) 是前列腺炎的主要类型, 约占慢性前列腺炎的90%以上。由于目前对CPPS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还不清楚, 临床上治疗CPPS是一大难题。本文就CPPS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慢性疼痛患者自我管理的应用概况 篇6
1 慢性疼痛患者的自我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自我管理是指个体自身对事件作出的反应,也就是患者对慢性疼痛的症状、治疗、生理、心理以及作出生活方式改变的能力。换言之,自我管理是指患者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个人需要承担的一些治疗性和预防性保健活动的健康行为。慢性疼痛患者强调在自我管理中个体自身的主要作用,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使患者有能力通过自身的调控行为控制慢性疼痛反复发作,以解除或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自我管理的内容包括[2];①疾病管理(medical management)指患者管理自身疾病的能力,如服药、转移注意力、放松、自我评估、运动。②角色管理(role management)由于慢性疼痛引起功能受限使原有的生存状态被打乱,患者需要保持新的形象继续正常生活。③情绪管理(emotinal management)指患者能处理和控制因疼痛引起的各种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恐惧等。
2 慢性疼痛自我管理应对策略
2.1 合理用药管理
慢性疼痛治疗仍然强调的是个体化多模式的综合方法,其中药物治疗仍然是基础[3]。慢性疼痛有多种复杂机制存在,因而慢性疼痛治疗不仅要考虑到疼痛的严重程度,还应考虑其潜在的发病机制[4]。李玉乐等[5]国内外疼痛的管理现状表明,药物治疗的原则遵循:无创给药、按时给药、按阶梯给药、用药个体化,还要注意具体细节。临床上影响合理用药的因素往往是由于对疼痛认识的不足,即使医护人员也存在对疼痛及其药物治疗手段的错误认识[6]。如对阿片类药物会引起耐受、依赖、成瘾等不良反应顾虑太多。因此患者服药依从行为存在动态决策过程,患者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等对慢性疼痛的认识与服药的相关信念影响患者的依从性行为。黎玲等[7]在慢性疼痛口服镇痛药的依从性调查也阐明了服药依从性与医护人员对疼痛的认知、具体指导方式与患者婚姻家庭支持相关。在慢性疼痛服药依从性的干预过程中,相关不良反应成为争议的重点[4]。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必须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8],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科学选择镇痛药、合理确定药量、简化用药方案、减少用药频次、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对患者来说越简单越容易接受,提高慢性疼痛自我管理的有效性。
2.2 慢性疼痛自我评估
首要原则是评估病人,而不是简单地评估疼痛[9]。慢性疼痛作为第五大生命体征,已普遍认可作为临床护理工作常规监测的内容。唐珂[10]阐明对慢性疼痛的评估是第一重要的环节。在进行疼痛评估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疼痛的特点进行全面的评估。抑郁和焦虑等并发症也同时评估和治疗[11]。慢性疼痛的评估是一个动态的综合的过程。董琼芬[12]阐明慢性疼痛评估原则:①主诉是唯一可靠的指征,不能被他人证实或否定。②全面评估疼痛。③动态评估。④注意精神状态和分析社会心理相关因素。⑤体格检查。国外医学动态阐明[13]可评估的阶梯式保健模式:①功能干预。②情绪评估。③睡眠评估。④风险评估。阶梯式保健模式可以更好地管理复杂的慢性疼痛,以全面掌握慢性疼痛患者信息,是医生选择止痛剂和制定治疗方案的基础。目前临床上使用评估疼痛程度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统一标准,选择何种方法应根据疼痛患者个体特点情况而定。常用的有:线性视觉模拟标尺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是应用最广的单维测量工具[9];口述分级评分法(Verbal rating scale VRS)也较常用;文字描述评分量表法(Verbal descriptors scale VDS);数字评分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Mcgill疼痛分级法;Wong和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Memcllan疼痛估计表法,比较适用于整体护理中评估疼痛[14];针对儿童疼痛表示法;“长海痛尺”评估法,将NRS和VRS结合的一种疼痛评估法,在VRS-5的基础上,对疼痛标尺做出更祥细的解释,使患者容易接受,结果更接近准确程度减少误差[9];体表面积评分法(BARS),反映疼痛的范围,也是疼痛定量分析的重要内容;疼痛行为评估法,对疼痛引起的行为变化做定量测定。每个慢性疼痛患者各有特点,那种方法更适合应根据患者而定,可以用一种或者结合几种评估方法进行综合评估,每一个方案都是完全针对一个人的,每一份量表应由患者完成。
2.3 心理治疗
对慢性疼痛患者来说心理治疗是不容忽视的,在国外,心理治疗已成为治疗慢性疼痛的常规手段之一,且大量研究证明对慢性疼痛有效[15,16]。国内慢性疼痛的心理治疗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治疗师的要求很高,限制了心理治疗的应用。而且临床容易将心理治疗等同于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形式,心理治疗没有标准化的操作细节,规范系统的心理治疗作为辅助手段,对改善慢性疼痛患者精神和躯体功能很有效[17]。心理治疗大体可分为理论导向和某些特殊的技术手段,最普遍应用的治疗方法是认知一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包括支持性访谈、催眠术、冥想、放松训练、生物反馈技术、认知治疗等。成晓洁等[18]荟萃分析了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疼痛患者改善精神状态及对疼痛的适应能力。目的是让患者接受疼痛,提升自身和情绪功能应对疼痛,达到减轻疼痛,更重要的是实现功能重建[19]。因此,在给予其他有效的治疗措施的同时,心理治疗占相当重要地位。
2.4 心理护理
慢性疼痛患者常有心理和情绪的改变。有研究表明[20,21],慢性疼痛与抑郁,焦虑密切相关,抑郁发生率为3.7%~58%,伴有明显的认知功能扭曲和无助感。慢性疼痛是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同疾病伴随的慢性疼痛特点各不相同[22]。导致疼痛加剧,生活质量下降。治疗慢性疼痛的有效措施之一是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和提供心理支持。有利于缓解疼痛还能减少镇痛药的使用量,慢性疼痛患者疼痛时希望护士高度重视,希望有护士、家人或朋友陪伴、关心、询问,并给予精神、情感上的安慰鼓励。护理人员要倾听患者诉求,满足患者需要,引导患者互助治疗,给予针对性心理干预等措施,增强患者自我控制能力,参与治疗,有效管理慢性疼痛。
3 慢性疼痛自我管理的促进与实施
3.1 自我效能管理
自我效能是个体能否实现某种行为的能力,包括自已完成任务的能力和忍受疼痛的耐力。慢性疼痛患者自我管理效能分4个阶段实现[23]:思考前期患者没有打算自己去应对疼痛;思考期患者有自我管理疼痛的打算;行动期患者积极接受疼痛自我管理的知识并偿试进行疼痛应对技巧;维持期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成为一种习惯。自我管理效能有赖于患者慢性疼痛自我管理认知和信心的提高。医护人员可通过授课、演讲等形式宣传及普及相关的知识,针对不同患者不同阶段有所侧重,提高患者自我效能管理,使患者有自信处理慢性疼痛所引起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改变。自我效能受自我与他人榜样作用、重要人支持、情绪等因素影响,影响患者在自我效能管理中努力程度、投入水平和适应水平。有研究显示[24]慢性疼痛自我效能感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因此,自我效能管理对慢性疼痛患者从认知到行为管理起催化剂的作用,促进自我效能管理的实施。
3.2 医疗体系的支持和促进
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的认知已达成共识2004年国际疼痛研究学会将每年10月11日定为“世界镇痛日”。把免除疼痛作为患者的一项基本权利。我国把每年10月11日至17日确定为“中国镇疼周”。提醒人们关注疼痛,设立疼痛科门诊,为慢性疼痛患者带来福音。慢性疼痛患者应得到治疗,即使是癌症疼痛患者也应当可以得到缓解,表明全球医疗卫生体系治疗控制慢性疼痛的决心。膝海如等[25]调查发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实现医院-社区-家庭无缝隙的护理管理的联动模式,应不断完善社区慢性疼痛相关设备的配套,重视医护人员的培训,实现对慢性疼痛患者住院和门诊的专病管理、电话随访、健康宣教、家庭访视,网络化远程监测和管理。研究表明由社区护士指导、社工、家属及患者共同参与的慢性疼痛自我护理管理的工作模式,使患者建立健康行为,维持健康心态,通过社区护士给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拟定相适宜护理计划,实行社区综合管理,达到控制疾病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26]。分析表明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即慢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的方案由医院专科制定,康复回社区,这样更贴近患者,有利于医患双方的相互信任与密切配合,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慢性疼痛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27]。研究表明社区干预可显著提高老年慢性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28]。
3.3 家庭的支持与促进
慢性持续性疼痛以神经疾病的方式显示与认知损害有关。可见慢性疼痛与认知、情绪、情感有着重要的关系[1]。因此,对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法应针对慢性疼痛患者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患者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自我管理执行的依从性,干扰患者自我管理的执行能力,家庭成员最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性格特征,家属是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和精神支柱。研究显示,家庭的支持和关爱,会增加他们被接纳、被尊重、被理解等的积极的情感体验[29]。有效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让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慢性疼痛的自我管理全过程,通过家庭成员干预和家庭教育,建立一个以家庭成员为基础的护理管理模式,内容涉及基础护理、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支持等,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建立家庭治疗护理环境,家庭成员共同护理、关心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模式。
4 展望
大量研究证实慢性疼痛患者的自我管理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关系,它需要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实现患者的自我有效管理来减轻疼痛、以恢复机体的功能。未来可开展更多有关心理治疗相关知识的培训、心理治疗对慢性疼痛患者的心理状态的研究,关注农村广大慢性疼痛疾病的患者,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报导较少。完善和键全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配置,借鉴国外经验,培养更多的疼痛专科护士,实现以护士作为主体的慢性疼痛管理模式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是实现全程、全面、连续的整体规范化护理服务的基础,提高对慢性疼痛管理水平。
摘要:自我管理对慢性疼痛患者预防和控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慢性疼痛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可有效地控制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文对慢性疼痛患者自我管理应用的对策、促进和实施等方面进行综述。
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与防治 篇7
术后慢性疼痛是由特定发病因素-手术所引起的, 继发于术后急性疼痛之后的一种不良的感觉和情感体验。与急性疼痛相比, 它有以下特点:①其疼痛主诉与其在常规体格检查和诊断的结果以及异常情况的严重程度不成比例, 常常存在手术刀口已愈合、局部炎症已消失的情况下患者仍有疼痛主诉;②疼痛主诉的时间超过预期恢复时间;③客观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碍或功能减退;④患者常有抑郁或焦虑性的心理问题。
常规手术之后约10%~50%的患者会发生慢性疼痛 (表1) , 通常持续3~6个月[1], 而其中2%~10%的患者症状会很严重[2]。由于目前并无特效的对症治疗, 使得它作为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临床问题而日益突出。
1 发病机制
1.1 术中神经损伤
有学者认为, 大部分的术后慢性疼痛均与术中损伤周围神经组织有关[3]。这种伴有神经损伤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与通常手术后的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炎症导致的疼痛有着很大区别 (表2) 。而一旦确诊为神经病理性疼痛, 则阿片类和神经阻滞等镇痛方法的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
当外周神经受损时, 首先引起的是伤害感受性和炎症性疼痛, 这是急性疼痛的发生原因, 而随后会发生一种神经免疫学的变化, 疑为导致慢性疼痛的机制之一。此时炎性细胞包围在被切断的轴索远端, 刺激组织释放特定的引起疼痛的分子信号, 如肿瘤坏死因子[4], 而它作用于轴索, 引发远隔部位神经原兴奋, 使得小神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 (脊髓) 大量聚集, 并产生分子信号作用于脊髓背角神经原, 引起痛觉过敏。这种过高的痛觉敏感性使得机体对无害的轻微的刺激也产生痛觉反应。由于此变化持续时间较长, 从而导致慢性疼痛的发生。
另一个更重要的可能原因就是神经受损后重塑过程中分子水平和基因表达上的变化。和炎症产生的重塑不同, 神经损伤引发的重塑更加持久[5]。外周的感觉神经原及其相邻的神经原受损后会产生钠离子通道的通透性增高, 或者是钠离子通道在细胞膜上的表达增高 (有时为异常) , 产生自发的去极化 (这或者和自发性疼痛有关) 。这种冲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 会如同分子信号一样诱发中枢的痛觉敏感化[6]。有研究表明, 在神经受损之后, 钙离子通道的α2δ亚单位表达也会明显上调[7]。这一亚单位是加巴贲丁和普瑞巴林 (pregabalin) 的结合位点, 因而导致中枢高敏感化的发生。此种痛觉敏感化过程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某些与神经原兴奋性和传导性相关的基因表达活动异常, 最终导致了痛觉敏感化的长期存在。在这一过程中, 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存在超过数周, 外周无髓鞘的小的感觉神经原就开始死亡。此现象并非限于局部, 脊髓背角的神经原也会发生死亡, 其中包括抑制性的中间神经原, 而大脑皮层会出现局部解剖功能上的变化, 灰质的成分也会丢失。此现象似乎与伤害性氨基酸, 如谷氨酸的释放有关。其最终结果是抑制性冲动在神经系统中传递减少, 因而神经系统的敏感性增加, 且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慢性疼痛可持续如此之长的时间, 甚或永久存在。
1.2 慢性炎症
局部长期存在的慢性炎症亦是引起术后慢性疼痛的原因之一。由于炎症释放的一些致炎因子, 如前列腺素, 使得感觉神经原阈值下降, 兴奋性增高, 促进了慢性疼痛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外科手术使用了越来越多的体内植入物, 例如腹股沟疝修补使用的补片, 由此引发的炎症有增多的趋势[8]。
1.3 其他原因
除上述两点之外, 还存在其他一些可能的发病机制。
在一项对下颌骨切除术的调查中发现, 在有严重术中神经损伤的患者中, 仅有10%术后出现了慢性疼痛[9], 而同时, 患者对于治疗的敏感性也大不相同, 这表明虽然对大多数患者来说神经损伤是一个必要的前提, 但它并非是一个充分条件。鉴于个体表现是如此之大, 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遗传方面的因素。实验已经证明, 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 (COMT) 相关基因与人们对疼痛的敏感性有关[10,11];而黑皮质素-1受体相关基因则被证明与女性特有的κ阿片受体介导的痛觉缺失有关[12]。
心理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术前焦虑、对疼痛的恐惧都会对术后疼痛的发生发展起到负面作用。
在剖胸术、乳腺手术、疝修补术中, 术后急性疼痛的强度与是否发生慢性疼痛成正相关。在截肢术中, 早期即具有严重幻肢痛的患者术后发生慢性疼痛的强度和几率均较大[13]。
年龄和性别方面, 老年人发生慢性疼痛的几率较低[8] (也有人认为较高[14]) , 女性的发病率则要高于男性。
2 预防与治疗
2.1 手术技术的改进
更精细的操作手法和分离技巧, 以及尽量避免主要神经的损伤无疑会减少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在剖胸术中, 由于肋骨牵开器的使用, 对肋间神经的损伤一度高达50%~100%。现在, 随着胸腔镜手术以及小切口剖胸术的推广, 这一比率明显下降。对于那些使用体内植入物的手术来说, 选用更好的、机体排斥更少的低分子材料无疑是有益的。
2.2 早期多方式联合治疗
对于术后慢性疼痛, 单纯的阿片类药物和神经阻滞已被证明效果不佳。氯胺酮、加巴贲丁或普瑞巴林[15]与早期神经阻滞疗法联合应用对于防止神经中枢在重塑过程中产生的改变有抑制作用, 这或许是一种有益的方法, 但仍须假以时日。在乳腺手术后, 早期应用文拉法新[16]、加巴贲丁、EMLA[17] (一种局麻药混合液) , 或EMLA联合加巴贲丁[18]使得慢性疼痛的发生率有明显下降, 但其效果仍然有待大样本临床实验的证实。
2.3 心理疗法
心理治疗目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传统的生物-医学治疗模式正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对70例低位截肢术患者的研究发现, 原本预期会持续两年的幻肢痛, 在接受了心理治疗和社会关爱疗法后, 疼痛仅持续了一个月[19]。
2.4 其他
随着技术进步, 有些疗法或许会对慢性疼痛起到较好的效果。例如神经生长因子的使用, 会阻止伤害诱导产生的神经原基因转录方面的变化。使用神经保护因子阻止脊髓背角神经原的凋亡看起来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其他作用于离子通道或降低细胞兴奋性的药物, 以及谷氨酸载体都有着潜在的临床价值。
3 结语
目前在国内, 术后慢性疼痛的危害仍未被充分认识到。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对它的认识必将越来越深入, 解决这一疾病的愿望也会越来越迫切, 这给我国的麻醉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我们对于它的发病机制仍未十分明了;另一方面, 可用的治疗方法很少, 效果欠佳。而伴随这一问题所发生的治疗费用将使它不仅仅是一个临床问题, 更将进一步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老年人慢性疼痛 篇8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6年3月~2007年10月我院口腔门诊筛选20~55岁之间无明显诱因而发病(病程大于3个月)的,颞颌关节紊乱病伴慢性口颌面痛患者73例。
入选条件:①无深覆(牙合)、开(牙合)、反(牙合)、锁(牙合)以及其它错(牙合)情况时,上下后牙同名牙尖对应等不可能通过调(牙合)来消除的异常咬合表现;②无外伤史及全身相关疾病;③所有患者就诊前均未接受任何针对该症的治疗。
1.2 均衡性检验
29例治疗组患者(男10例,女19例),年龄为30±10.71岁,病程为16.89±8.91月;33例对照组患者男14例,女19例,年龄33.67±11.14岁,病程为15.73±9.43月。每位患者均摄薛氏位及侧位体层摄影片,观察有无器质性改变见图1:治疗组中3例未见明确异常,12例髁突后位(右侧后位3例、左侧2例、双侧7例),14例髁突有磨损、增生等骨质改变(右侧7例、左侧3例、双侧4例);对照组中6例未见明显异常,10例髁突后位(右侧2例、左侧4例、双侧4例),17例有骨质改变(右侧8例、左侧5例、双侧4例)。咬合研究模分析:62例患者中52例为全牙列(不包括第三磨牙),其中4例(治疗组3例,对照组1例)牙列正常(但有不同程度的异常磨耗),48例(治疗组22例,对照组26例)有不同程度的拥挤错位或异常磨耗表现。另外10例(治疗组4例,对照组6例)有牙齿缺失(缺失1~5颗)并伴有一定的拥挤错位表现,其中5例(治疗组3例,对照组2例)有固定义齿或可摘部分义齿修复。t检验、χ2检验和多元方差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和颞下颌关节影像检查及咬合类型分布方面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图1。
1.3统计方法
采用t检验和检验,显著水平为P<0.05。
2 结果
2.1 疼痛检查结果
治疗前62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反应:治疗组29例患者中3例自发痛、4例压痛、15例咬合痛、7例运动痛;对照组33例患者中5例有自发痛、5例压痛、14例咬合痛、9例运动痛。一月后,治疗组8例疼痛症状消失,另有3例自发痛、3例压痛、10例咬合痛、5例运动痛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对照组模拟调(牙合)前后疼痛检查结果无变化。
(1)疼痛指数
治疗组:一月后VAS指数(2.83±1.58)明显低于调(牙合)前(5.38±1.59)(P~0.000)。对照组:一月后VAS指数(5.18±2.11)与模拟调(牙合)前(5.55±1.94)无明显差异(P=0.469)。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调(牙合)前VAS指数无明显差异(P=0.716),但一月后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
(2)压力性疼痛域值(PPT)(表1、2)
治疗组调(牙合)一月后颞肌前束、咬肌的PPT值均显著上升(P<0.05),对照者模拟调(牙合)前后颞肌前束、咬肌的PPT变化不明显(P>0.05)。
2.2 张口度
两组检查结果分布情况:治疗组7例张口度正常(>40mm),22例有轻重不同的张口受限(张口度35~40mm者5例、25~35mm者13例、(25mm者4例);对照组10例张口度正常(≥40mm),23例有轻重不同的张口受限(张口度35~40mm者6例、25~35mm者12例、25mm者5例)。治疗组:调(牙合)一月后张口度(41.70±9.01mm)比调(牙合)前(32.90±9.20mm)明显增大(P=0.001);对照组:模拟调(牙合)前(32.55±9.12mm)与模拟调(牙合)一月后张口度(33.55±9.35mm)无明显差异(P=0.662)。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调(牙合)前张口度无明显差异(P=0.881),但一月后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 1),见图2。
2.3 咬合力
治疗组:调(牙合)一月后咬合力(49.32±9.85Kg)比调(牙合)前(38.18±10.61Kg)明显增大(P=0.001);对照组:一月后咬合力(39.95±10.61Kg)与模拟调(牙合)前(36.57±11.64Kg)无明显差异(P=0.222)。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调(牙合)前咬合力无明显差异(P=0.574),但一月后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见图3。
2.4 咬合接触(T-Scan)
(1)咬合接触点总数(图4)
治疗组:调(牙合)一月后(9.62±1.70个)比调(牙合)前咬合接触点总数(4.03±1.32个)明显增多(P~0.000)。对照组:模拟调(牙合)前(4.61±1.41个)后(4.76±1.60个)差异不显著(P=0.68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调(牙合)前咬合接触点总数无明显差异(P=0.107),但一月后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
(2)咬合对称性变化情况(图5)
治疗组:调(牙合)一月后|L-R|(0.90±0.72个)比调(牙合)之前(2.66±1.32个)明显减小(P=0.002)。对照组:模拟调(牙合)前(2.52±1.12个)后(2.76±1.09个)|L-R|差异不显著(P=0.377)。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调(牙合)前|L-R|无明显差异(P=0.653),但一月后治疗组|L-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
3 讨论
咬合异常在TMD中的致病意义很早就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Mohlinde的调查报告表明,在前牙反(牙合)和开(牙合)患者中TMD的发生率较高;也有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下颌后牙缺失以及安氏Ⅱ错(牙合)都与TMD有关。因目前临床上所有的咬合接触检查方法都很难达到人类感觉咬合接触的(牙合)度(0.02mm),所以调(牙合)治疗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如及时反馈咬合是否还有不平衡的情况等。本研究结果表明:调(牙合)治疗一个月后,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各项评价指标均有明显改善,说明本治疗方法疗效显著。因此采用本调(牙合)方法对于改善TMD疼痛具有积极的意义。
摘要:目的:调除咬合干扰,建立稳定的咬合接触关系,观察缓解、治疗TMD慢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按我院口腔门诊颞颌关节紊乱病伴慢性疼痛患者73例(11例失访)就诊的先后顺序编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作调(牙合)治疗,对照组作模拟调(牙合)操作,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一月后对所有患者疼痛视觉模拟指数(VAS)、压力性疼痛域值(PPT)、关节弹响、最大张口度、咬舍接触(T—Scan)、咬合力、咀嚼运动轨迹、颞肌前束和咬肌的肌电值(EMG)等进行测试和评价。结果:上述指标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调(牙合)前|L—R|无明显差异,但一月后治疗组|L—R|均有明显改善。结论: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各项评价指标均有明显改善,说明本治疗方法疗效显著。因此采用调(牙合)治疗TMD疼痛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TMD慢性疼痛,调(牙合)治疗,疼痛指数,张口度,咬合力,咬合接触
参考文献
[1]邱蔚六,张震康.口腔颌面外科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0~181.
[2]马绪臣.颞下颌关节病的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2~106.
[3]李晓光.咬合恢复对偏侧咀嚼大鼠咀嚼肌影响的实验研究[J].上海口腔医学,2005,14(5):499~503.
[4]李幼华,胡珍玉,杨生刚.颞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心理学相关因素分析[J].口腔医学,2003,(2):32~34.
中风/慢性疼痛/抑郁症/肛肠病 篇9
问:中风是不是就是被邪风吹到了?家有老人,怎么知道他们是不是中风了?
范薇:中风其实就是急性脑血管病,通常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也就是脑梗死和脑出血,是由于脑血管发生了梗死或是破裂出血所致,并不是被什么邪风吹到了。这类疾病通常起病都很快,很突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言行举止”来判别,如:突然讲话不清楚,犹如含水或大舌头,喝水呛咳:听不懂他人的言语,或是自己不能表达言语;出现口角歪斜、一侧手脚麻木、不能动弹,突然走路不稳、天旋地转、视物成双等。如果出现以上这些症状,一定要及时送患者去医院就诊。
问:医生说,我父亲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发生中风的危险性比较大。哪些因素容易导致中风?如何预防?
范薇:中风的危险因素有许多,其中主要包括男性、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吸烟、酗酒、肥胖、遗传因素等。性别和年龄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你父亲可以通过适当的体育活动、减肥、戒烟、少喝酒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减少中风的发生,并且通过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进一步避免中风的发生。
问:我父亲上个月突然出现口角歪斜,右侧手脚不能动弹的症状,我当时吓得不知所措。以后如果再碰到类似的情况,我该怎么办呢?
范薇:发生这种情况要高度怀疑中风的可能性,以后再碰到类似的情况,你应该首先拨打120急救电话,及时将患者送医院抢救。同时,还应该使患者平躺,头偏向一侧,保持安静,在医生到来之前,应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因为患者容易有呕吐、舌根后坠等情况,这些都易使呼吸道堵塞,危及生命。中风患者常有神志不清、躁动、抽搐或瘫痪等症状,以致从床上摔下,引起外伤,加重病情,因而防止患者摔伤也是十分必要的。
问:我母亲上个月中风后,至今右侧手脚活动起来还是不方便。应该怎么帮助她进行康复锻炼?
范薇:中风患者的康复治疗要尽早开始。首先,应让你母亲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还要多与她交流,使其保持乐观的态度。可以为她加配床栏以及床上用的台板,家庭生活护理要尽量从患侧进行,这样有利于促进和刺激患侧身体的活动。其次,要耐心帮助和诱导你母亲逐渐恢复日常活动,让她经常从床上坐起,至少每次吃饭时要扶她坐起。等你母亲开始能自己洗脸、刷牙、梳头、穿衣时,即使花的时间较长,也要让她自己去做。此外,你还要帮助母亲进行肢体锻炼,练习时要循序渐进,你可在患侧给予支撑,等练习熟练后,逐渐减少支撑。
问:我去年发生过一次脑梗,是否需要经常去医院输液预防再次脑梗?
范薇:对于发生过一次中风的人来说,再次发生中风的可能性比一般人大很多,的确需要进行积极的预防。但是,怎样做才是正确的预防措施呢?脑梗死的发生主要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密切相关,因此,正确的预防措施就是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最重要的是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因此,你没有必要定期去医院输液。
问:我奶奶上个月发生过3次右侧手脚突然不听使唤、无法动弹的现象,但是半个小时以后就自行好转了。这种情况是中风吗?需不需要去医院就诊?
范薇:通过你的描述,我高度怀疑你奶奶患的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小中风。这种疾病被公认是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患者极有可能发生脑梗死。因此,建议你及时带奶奶就诊,及时治疗,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
慢性疼痛
问:我父亲是肝癌晚期,背部严重疼痛,夜间无法入睡,经常说自己生不如死。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父亲缓解疼痛?
李殿友:晚期癌痛一旦影响到患者的睡眠和饮食,已经是重度疼痛了,用一般镇痛药或可待因等弱效阿片类药物镇痛,效果不好。此时,应该正规使用吗啡等强效阿片类镇痛药。口服药中比较常用的是美施康定。若患者不能口服,也可经肛门给药。此外,还可以使用新型透皮贴剂多瑞吉或镇痛泵鞘内给药,以达到最佳镇痛效果。由于许多慢性疼痛患者都伴有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甚至有自杀的念头,也可以同时使用安定(地西泮)、多虑平等镇静和抗抑郁类药物。
问:我3年前做过腰椎间盘摘除手术。术后半年,我的腿又痛了,像放电一样的疼痛。做过几次磁共振检查,但都没有发现神经压迫。服药和理疗都没效果。这是怎么回事?
李殿友:你可能患有背部手术后综合征,即在接受腰骶部脊柱手术后持续存在或重新出现的疼痛。其原因很复杂,可能与术后硬膜纤维化,局部软组织粘连,瘢痕形成或蛛网膜炎等导致附近神经压迫或损伤有关。对这种疼痛,即使口服吗啡类药物,效果也不是很明显,而再次手术清除瘢痕或狭窄的成功率也只有20%~30%。你可以考虑尝试脊髓电刺激或鞘内给药以缓解疼痛。
问:我今年46岁,患偏头痛20年,发作比较频繁,约1周1次,有时还会呕吐。我吃过很多药,但效果都不是太好,还有其他办法可以治疗吗?
李殿友:偏头痛在女性中非常多见。此病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若患者已系统地服用过麦角胺类药、抗癫痫药、抗抑郁药、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均不能有效缓解疼痛时,可以考虑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高压氧、低频脉;中磁场等非药物疗法。最近,国外采用枕大神经电刺激治疗顽固性偏头痛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偏头痛在女性中非常多见。此病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最近,国外采用枕大神经电刺激治疗顽固性偏头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问:我母亲70岁,腰部带状疱疹痊愈后,出现了神经痛。2个多月来,疼痛难忍。她服用过加巴喷丁,但疼痛没有缓解。还有其他办法吗?
李殿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极其难治的顽固性疼痛之一,一旦出现,要及时治疗。若服用药物效果不佳,可以考虑在疼痛部位应用利多卡因等麻醉剂做局部封闭治疗。此外,根据疼痛部位选择性地阻断传导疼痛的神经,如交感神经阻滞或毁损,可达到长期缓解疼痛的目的。部分患者还可考虑应用镇痛起搏器、椎管内注药等中枢镇痛治疗。
问:最近几个月,我的左腿痛得很厉害。只要走一段路以后,疼痛就会加重,但停下来休息一会儿会好,骑自行车时反倒不疼了。医生诊断我患了“腰4~5椎管狭窄症”。该怎么治疗?
李殿友:你的症状就是典型的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常出现的“间歇性跛行”。由于腰椎管的容积在直立时变小,前屈时变大,因此该病患者在直立行走时疼痛会加重,手扶购物车行走、上楼或骑自行车时,反而感觉正常。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通过服用
阿司匹林、消炎痛(吲哚美辛)等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或硬膜外腔注射激素的方法来缓解疼痛。此外,通过健身器材和一些特殊的保健操活动腰椎关节、伸展肢体,也有一定的效果。
问:我今年63岁,1年前发生左侧丘脑出血,之后3个月便出现右侧胳膊痛。现在,我每天吃5片曲马朵都没效果,还有其他好药吗?
李殿友:约1.5%的丘脑出血或梗死患者会出现“丘脑痛”。那是一种十分顽固的神经源性疼痛,使用吗啡等强阿片类药物、周围神经阻滞、交感神经毁损甚至脊髓刺激等方法都收效甚微。你可以尝试服用加巴喷丁、阿米替林等药物,若无效,可考虑外科治疗,如脑皮质电刺激等。
抑郁症
问:我退休4年了。最近1年,我总感觉自己没有精神。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没有开心的时候。到医院检查身体。什么都正常,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陈珏:你可能患了一种叫“抑郁症”的心理疾病。抑郁症患者在心理方面常表现为情绪持续低落,对很多事情失去兴趣或动力,愉快感丧失。有的患者经常感到烦躁、忧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负累他人,甚至会出现自杀的想法或行动。在身体方面则表现为食欲下降或体重下降、失眠或早醒、性欲减退、疲倦、行动迟缓等。如上述表现有4项以上,且这些表现不是由身体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所引起的,则抑郁症的可能性很大。
问:我最近很不顺利,情绪不好,吃饭不香,晚上睡不着,这是不是抑郁症?
陈珏:情绪不好不一定就是抑郁症。正常人在生活中都有情绪的起伏,有时情绪高一些,做事兴致勃勃,有时情绪低一些,无精打采。正常人的情绪不好和抑郁症的情绪不好有着本质区别。正常人有着良好的情绪调节功能,情绪不好持续的时间短暂,一般不会超过2周,且其情绪基本不会影响其社会功能(包括工作、生活自理及人际交往)。而抑郁症患者的情绪调节失控,情绪不好的状态往往持续2周以上,且程度较严重,常影响其社会功能。
问:我去年被诊断为抑郁症,经药物治疗后,病情已得到控制。请问,抑郁症能不能治好?
陈珏:抑郁症是一种能被治愈的疾病。通常,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疗效较好。如今,新一代的抗抑郁剂品种较多,作用好、副作用小,患者容易耐受,不会上瘾。抗抑郁药一般在服药后1~2周起效,8~12周病情大部分缓解。通常,第一次患病需服药1年。复发数次者,则与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需要提醒的是,整个服药、减药过程都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治疗主要有认知一行为治疗、以精神分析为导向的心理治疗、家庭治疗等。
问:我太太患上了抑郁症,她常说活着没意思,并多次试图自杀,所幸都被家人及时发现。现在,我一天到晚提心吊胆,该怎么办?
陈珏:你应尽快带你太太去精神卫生中心就诊,必要时可住院治疗。此外,你也可采取以下措施,以避免你太太实施自杀行为 家里藏好利器、收妥药物,避免让她接触到;尽量减少她一个人独处的时间,最好24小时有人轮流陪伴她;注意她是否忽然变得似乎很平静,或者把心爱的物件送给别人;如果自杀意图很强烈,家人又不知该如何处理,应尽快把她送到精神卫生中心的急诊室或报警求助。
问:我性格比较内向,工作压力也较大。我不想自己以后得抑郁症,平时生活上需要注意些什么?
陈珏:有一些方法能有效减少患抑郁症的机会。例如,专注现在,想想如何把眼前的事情做好,而不要过分着眼过去或将来;改变认知方式,将时常挂在嘴边的消极话语,如“一定失败”“我办不到”换成积极进取的语句,如“我一定可以”“一定能做到”等,以鼓励自己;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工作即可,不要给自己定过高的要求,以免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及更大的挫败感,即使遇到挫折,亦应视为学习的机会失落的时候,尽量把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找信任的人倾诉或者哭泣一旦发生问题,应积极寻求解决方法,不要选择逃避,以免带来更坏的后果。
肛肠病
问:我有长期腹泻史,最近查出患了肛瘘,这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办?
黄志坚:肛瘘的发生与你长期腹泻有关。腹泻患者的肠道抵抗力下降,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在肛门和直肠之间,有一个特定的部位叫肛窦。由于腹泻,稀薄的大便容易进入肛窦部位,肛窦受粪便污染,容易引发肛窦炎症,甚至产生肛旁脓肿。当脓肿溃破后,肛瘘就形成了。
你首先需要做一次肠镜,以排除克隆病及其他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如医生认为你需要做肛瘘切除术,必须等腹泻控制后,方可施行。
问:我患痔疮多年,本来准备去做手术,但听人说痔疮开了刀也不能断根,该怎么办?
黄志坚:目前,痔疮并没有根治的方法。痔疮手术之后,确实有复发的可能性。痔疮是否需要手术,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即痔疮的治疗原则是消除症状,而不是根治。痔疮是否需要开刀是根据痔疮症状的轻重来决定的。症状轻或没有症状的,即使痔核比较大,也不需要开刀。症状重的痔疮,如出血量多,肛门口痔核脱出肿胀、疼痛等,不管痔核大小,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都需要手术治疗。
问:我妈妈痔疮很严重,但她又有高血压,心脏病,可以开刀吗?
黄志坚:痔疮患者伴高血压、心脏病是临床常见的情况。你母亲究竟能不能开刀,医生要根据她的血压、心脏情况来决定。若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心电图检查正常,一般是可以开刀的。若血压、心脏病无法控制稳定,就不能开刀,以免诱发心血管事件。另外,高血压患者最好选择在夏季开刀,因为夏天气温高,全身血管扩张,血压波动小,易控制。
问:我儿子今年17岁,这两天肛门口突然出现一粒花生大小的肿块,疼痛剧烈,是痔疮吗?
黄志坚:你儿子极有可能患了血栓性外痔。该病主要是由于肛门皮下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块所致。治疗上可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肛门部位敷消痔膏,让血块逐渐自动吸收;另一种是在局麻下将血块剥除。
问:我平时经常有大便出血现象,这是不是痔疮引起的?
老年人慢性疼痛 篇10
关键词:慢性盆腔疼痛症,妇科,中医
慢性盆腔疼痛症是临床妇科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生殖系统疾病, 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致使病情发生迁延是导致其发病的主因, 中年女性是该病的主要患病人群, 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在白带异常、月经不调、下腹疼痛等方面,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若不及时进行治疗, 则可能导致不孕甚至更严重的情况[1]。本文选取我院妇科收治的116例慢性盆腔疼痛症患者作为观察目标, 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妇科收治的116例慢性盆腔疼痛症患者作为观察目标, 均符合慢性盆腔疼痛症的临床诊断标准[2], 且患者知情同意。患者年龄24~56岁, 平均年龄 (43.6±3.7) 岁;病程8个月~10年, 平均病程 (5.6±1.6) 年。按照数字法分为A组和B组, 各58例。两组自然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A组予以中医治疗, 主要方剂:香附、红花、桃仁、丹皮、赤芍、川芎、白术各10 g, 甘草、五灵脂各15 g, 乌药、茯苓、当归各12 g, 强化活血化瘀治疗者加莪术10 g, 丹参12 g;严重气血者加黄芪12 g, 大枣10 g;严重化热者加红藤12 g, 冬青10 g;月经量过多者将桃仁、红花量适当减少。以水煎服, 1剂/d, 早晚各1次, 200 m L/次, 共进行14 d的治疗。B组予以西药治疗, 即静脉滴注400 m L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 1次/d, 7 d为1疗程。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所有疼痛和不适症状消失, B超检查结果显示盆腔无异常;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B超检查结果显示积液或盆腔肿块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盆腔积液或包块均无任何改变或病情出现严重化的趋势[3]。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 以百分数 (%) 表示疗效并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 4.8%, 其中治愈3 0例, 有效2 5例, 无效3例;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 9.3%, 其中治愈26例, 有效20例, 无效12例, 组间统计比较结果显示, A组高于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疼痛症主要是由于内生殖系统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发生感染导致的, 其病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治愈难度大, 且容易反复发作, 对患者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4,5,6]。常规止痛、消炎等西医治疗方法, 效果并不理想。中医将该病纳入“痛症”范畴, 认为包块或积液堵塞是导致疼痛的根本所在, 选择行气活血、疏肝解郁的药物进行治疗效果最佳[7,8]。本方中的丹参、赤芍、当归、白术等是活血化瘀、补气通络的良药[9,10], 在此基础上实施辨证治疗, 效果确切, 且中药性质温和, 安全可靠, 价格合理, 可帮助患者减轻经济负担, 患者普遍可以接受[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