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恢复

2024-06-25

植被恢复(共12篇)

植被恢复 篇1

西气东输是我国的重大建设项目, 从西部边陲到东方明珠, 横亘于我国中部, 它的建成运行, 对于缓解我国华东、中原地区的能源紧缺, 促进沿线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 在管道铺设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对沿线的植被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对当地的生态平衡产生巨大影响。为了落实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西气东输委托有关科研设计单位进行论证、设计, 对管道及扰动区域的植被进行恢复。受聘于施工企业陕西长实华润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笔者承担了陕北黄土高原至河西走廊西端的管道植被恢复技术和施工管理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 以“突出人与自然和谐, 紧紧围绕植被恢复的关键, 立足种草植灌, 注重促进原生植被的发育, 因地制宜, 确保实现绿色管线的目标”为指导思想, 坚持建植与培育并重, 适地适树适草, 草灌结合, 加强了施工的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环境管理, 植被恢复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造林整地工程经过多个雨季考验, 保存完好, 保证了管线安全, 为林草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管线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生物措施虽然遭受了干旱影响, 林草的成活、生长仍然较好, 部分区域的林草成活率和覆盖率超过设计标准, 明显高于周边原生植被, 由于实施了松土培育措施, 管线内的原有植物母株也发育良好。主体工程水土保持措施顺利通过水利部验收, 被水利部命名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一、掌握自然条件是实施生态工程的基础

陕西靖边至甘肃瓜州段的管道植被恢复工程, 途经陕西、宁夏和甘肃3省8个市的16个县 (区) , 管线长1500多千米, 跨越了毛乌素、腾格里、巴丹吉林三大沙漠的边缘地区和河西走廊千里戈壁, 地形地貌复杂, 有黄土梁卯沟壑、风沙滩地、砾石山地、固定半固定沙丘、盐碱湿地等不同类型, 自然条件极其严酷。

该区域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干旱、寒冷、多风是本区域气候的主要特征, 降雨量自东向西递减, 由靖边的390毫米逐渐降至瓜州的100毫米以下, 年均温5.6摄氏度~8.8摄氏度。年蒸发量多在3000毫米以上, 干燥度3.0~16.0。土壤主要有灰钙土、栗钙土、风沙土等, 缺乏有机质、肥力低下。该区域以荒漠植被为主, 由于生态环境严酷, 十分稀疏的植被或不毛的裸地是本区域植被的主要特征, 沿线分布着沙柳、沙蒿、柠条、霸王、红砂、珍珠等灌丛和苦豆子、针茅等旱生植物群落, 植被的结构十分简化, 往往只有一个很稀疏的建群层片, 或偶尔在多雨年份勃兴一年生草类层片, 如黄蒿、沙米、沙芥等在荒漠及半固定沙丘上作用较为明显, 通常在1月~2月内就可成整个生活史, 结籽后迅速枯萎, 但随年度降雨量的多少而有很大变动。由于干旱、风沙、盐碱、粗砺、植被稀疏, 导致物理风化强烈, 风蚀为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 该区域成为我国沙尘暴的主要路径之一。

对在本区域进行植被恢复工程, 困难无疑是巨大的, 任务是艰巨的。由于对管道沿线自然条件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才能确定合理的治理思路和实施方案, 确保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因地制宜是实施水土保持工程的关键

在领会主体工程水土保持设计的前提下, 深入沿线进行现场调查, 与当地的林业、草原主管部门进行座谈和访问农户, 了解植被建设领域的经验和方法。按照“存在就是合理”的基本准则, 对原设计进行了修正调整:开展植被调查工作, 通过对各类型植被中植物的多度、高度、频度、盖度和生物量的测定, 确定了不同类型植被的优势种、亚优势种、显著伴生种和伴生种, 按照植被参与程度的梯次筛选当地适宜物种, 摒弃了原设计中紫花苜蓿、小冠花等与当地自然条件不相适应的草种, 结合植物生物学特性的一般要求, 按照种苗、种子来源的可能性, 选择沙蒿、柠条、苦豆子、沙打旺、冰草、芨芨草、白刺等当地适宜草灌种, 按照不同立地条件进行植物配置, 加强到原设计中进行实施, 这些物种的加入, 提高了种植出苗概率, 保证了恢复植被与原生植被的相近程度和植被群落的稳定性。

三、科学施工是创建优质工程的保证

在管道回填过程中, 一些植物的根和种子仍然存活在土壤中萌发生长, 零星分布在管线扰动区域, 为了减少因整地方式不当而引起水土流失, 合理保护遗存的植物母株, 同时为植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治理效果, 在施工中采用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按照不同的环境条件采用不同的整地方式;在黄土高原地区, 降雨量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 且暴雨等极端气候时有发生, 冲沟延伸, 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也危及管线安全, 对山坡上部和管线侧坡等集流面较大的区域, 布设了围堰保护措施, 防止了径流冲刷, 确保了管线内无冲沟, 造林整地工程无冲毁。为了提高新种树草种的生存条件, 平缓区域进行全面翻耕, 梁卯坡地配套鱼鳞坑、水平阶等造林整地工程, 按照20年一遇的一日最大点暴雨确定工程设计标准, 造林整地工程之间采用人工中耕全面整地方式, 为种子和苗木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在宁夏滩地, 年降雨量200毫米左右, 管线上遗存部分植物, 加之周围一年生植物有良好的发育, 故采用园盘耙耙礳的整地方式, 保护原有植株, 促进新种草籽和风力运送到管线的原生一年生植物种子的覆土, 同时减少了扰动程度, 控制风力侵蚀;在河西走廊地区, 重点放在保护遗存植株和减少风力侵蚀上, 种草整地选用浅坑穴播, 降低开垦程度, 减少风蚀, 保证穴内有蓄集雨水的能力, 促进种子出苗生长。在流动沙丘区域, 风的作用常使沙丘频繁移动, 威胁着植物的存活生长, 为此, 按照施工设计实施高标准的造林整地工程和低立式柴草沙障, 增强了防风固沙能力, 结合沙障施工,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半固定沙丘进行了生物沙障的尝试, 为今后的防风固沙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所有这些施工方式的灵活运用, 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保护性治理、注重促进原生植被发育的建设思路,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强化管理是实现工程目标的保障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 项目部制定了《工程质量管理制度》《施工安全管理制度》, 规范了管理程序, 明晰了管理内容和管理方法, 确定了责任和奖罚措施, 实现了施工管理经常化、具体化、系统化, 工程质量全方位检查。机制的约束, 增强了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 施工质量稳定在较高水平。在抓质量管理的同时, 重视加强安全和环境管理, 进入工地后, 首先对施工人员进行环境和安全培训, 树立环境意识和安全意识, 通过培训和宣传教育, 施工人员较好的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使用过的农药包装物和带餐用的塑料袋等均统一处理, 使周围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为了实现治理目标, 保证种植效果, 在技术管理上, 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操作, 确保就近采购良种壮苗, 种植中严格按照划线定位开挖、栽植苗木和“一提、二踩、三覆土”的程序进行操作, 达到根系舒展, 踩踏紧实, 用ABT生根粉进行处理, 促进苗木和种子生根, 提高了种植成活率。对缺苗断垅区域进行补植补种, 春、秋补植造林, 夏初补播种草, 一年种植, 三年养护, 力求栽一棵活一棵, 种一片成一片, 达到最好效果。

摘要:西气东输是国家的重大建设项目, 在建设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对沿线的植被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对当地的生态平衡产生巨大影响。为了确保植被恢复, 打造绿色管线。笔者认为, 应突出“人与自然和谐, 紧紧围绕植被恢复的关键, 立足种草植灌, 注重促进原生植被的发育, 因地制宜, 才能确保实现绿色管线的目标”。

关键词:石油管道,植被恢复,探索

植被恢复 篇2

矿藏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长期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大风扬尘影响着当地的空气质量。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不仅造成植被破坏、山体创伤、形成采空区、切断地下水系,埋下安全隐患,同时大量的废石、弃渣等固体废弃物占用大量土地,破坏了自然景观;而且长期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

一、是矿业活动造成了一系列地质灾害及生态环境问题,包括采煤引起地面裂缝、地面塌陷、地下水疏干及污染,超采地下水引起的城市地面沉降、地下水位降落形成漏斗等,造成的部分土壤沙化、大气扬尘等;

二、是矿山的“三废”已成为大气、水体、地质环境等的重要污染源;

三、是采矿造成地质景观和地质遗迹的破坏、以及地质灾害等。

基于上述情况,国家将在未来的几年来加大对矿山恢复的治理。这里就关于矿山恢复治理的一些措施,与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一)绘制矿山现状图(有条件可以用全站仪进行精确测量)(二)进行地质勘测、坡面处理和弃渣平整(消除安全隐患)(三)挡渣墙(浆砌、干砌、格宾、植生袋)规格依具体情况决定 格宾挡渣墙;

格宾是指由机编双绞合六边形金属网面构成的箱形结构,将抗腐耐磨高强的低碳高镀锌钢丝或铝锌合金钢丝(或同质包塑钢丝),由机械编织成双绞、六边形网目的网片.根据工程设计要求组装成箱笼,并装入块石等填充料后连接成一体的结构,用做堤防、路基防护等工程的新技术。

网片的钢丝由锤炼过且热镀锌的软钢所做成。如在低碳高镀锌或铝锌合金钢丝表面包覆上一层经特殊优化的高抗腐蚀树脂。其成品结构具有防锈防、静电、抗老化、耐腐蚀、高抗压、高抗剪等特点,能有效抵抗海水或高度污染环境的侵蚀。

该工艺起源于欧洲,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作为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成功地应用于水利工程、公路、铁路工程、堤防的保护工程中。较好地实现了工程结构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同时与一些常用结构比较起来有其自身的优点,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保护河床、治理滑坡、防治泥石流、防止落石兼顾环境保护的首选结构型式。植生袋挡渣墙: 植生袋,也叫绿生BAG

1、植生袋的构成:

植生袋是用编织网缝成40X60厘米的口袋,在袋的内表面粘贴上双层特制纸,在两层纸的中间均匀地附着草种(或草、花种混合)和有机复合肥料而成。

2、植生袋施工方法:

向袋里装满土将袋口扎紧待用,施工时要将带标识线的那面朝上,垛放在工作面上。在植生袋上浇水并保持湿润,十天左右草就长出来了。

植生袋

植生袋施工中的注意事项:

A、植生袋的内表面是由纸粘合而成的很脆弱,所以在施工中一定要轻拿轻放,以保证草籽附着的完好。

B、一定要将母土运至施工现场再装袋,装完的袋子应及时垛到施工面上。C、植生袋一旦装土就不要再运输,以免搬上搬下及挤压弄坏内表面使种子脱落。D、袋内一定要装干土,不能装带水的湿土。

E、每垛完一层植生袋后,应该将植生袋与基面、植生袋与植生袋之间的缝隙用土填严踩实,以免透风造成种子和草干死。

F、如果是在山石或砂石基面等坡度大的坡面上施工,一定要从底部开始,每隔一米远放置一根硬PVC管,直径在3至4厘米左右,长度从基面至新垒的植生袋墙外即可,(如果是砂石基,应该将另一头插入砂石基面5厘米以上。)在每垒到1米的高度时再放置一层PVC管,距离还是一米。这样可以把基面里或基面表的水排出来,以免长时间浸泡植生袋使袋里的土成稀泥状而造成塌方。G、如果是垂直叠摞或接近垂直叠摞植生袋,每叠摞1米高时,还应该在基面上打固定桩,用绳把这整层植生袋绑紧、分别固定在固定桩上,防止墙体倒塌。

3、植生袋的特点:

见效快,成本低;但其坚固程度不够。

(四)客土喷播:

1、地形整理:在挂网前清除杂草及松动岩石,对坡面转角处及坡顶部的棱角进行修整,使之呈弧状,对低洼处适当覆土夯实或以草包土回上,使坡面基本平整。

2.挂网:目前防护所用网的种类很多。一般常用的有金属网、三维土工网垫等,通过锚杆将成品网固定在岩石上,起到防护作用,一般来说,边坡坡度少于45度的多用三维土工网垫,而当边坡大于45度时则多用金属网,金属网所用的材料多用金属材料和铅丝,一般采用12号或14号镀锌棱形铁丝网(直径2㎜),网孔40㎜*40㎜,铺设面积100%,网锚杆与网之间采用平行对接,不重复搭接,铁丝网与坡面间隙小于20㎜。三维土工网垫是采用高分子材料聚乙烯及抗紫外线助剂加工而成。

3.钻锚孔:石质边坡硬度大,必须用风机钻锚孔,并用沙浆固锚杆,锚杆直径18-20罗纹钢,长度大于80-100㎝,矿山岩石坡面锚杆长度不少于3M,每平方米不少于3根,陡坡和光滑岩石坡面要加密锚杆数量。

4.喷播材料要求:对施工单位的喷播材料和配比进行认真检查,材料由泥炭土、耕作土、粘合剂、保水剂、着色剂等组成。具体配比:①厚层基材喷附基层:泥炭土20%,耕作土75%,有机质3%(核心料由蘑菇肥、谷壳、木屑等加工而成)、保水剂3%、粘合剂0.5%;表层:粘土34%、泥炭土56%、有机质4%、保水剂2%、化肥2% ;②客土液力喷附:泥炭土50%、栽植土20%、草纤维8%、锯木/谷糠12%、保水剂5%、粘合剂1%、复合肥2%。

5.喷播厚度:厚层基材喷附厚度不低于10㎝,其中基层7㎝,表层3㎝,不挂网喷播厚度不低于7㎝,其中基层4㎝,表层3㎝;液力喷播厚度不低于8㎝,不挂网喷播厚度不低于 6㎝,水和纤维覆盖物的重量一般为30:1。6.喷播前一定要督促施工单位对批量种子发芽率进行测定并根据实际面积测定计算种子用量。

7.对施工单位种子催芽处理进行严格检查,待种子开始萌动发芽时才能播种。

8.草和草花与灌木种子的配比要合理,一般控制在30%-70%之间。9.坡面上所选择的苗木以常绿为主,两年生、无病虫害、根系发达。10.喷完后盖好无纺布,加强养护管理,水的养护管理是关键因素。在炎热的夏季,三天内保证18毫米水的供应。

11.严格要求督促施工单位安全质检人员深入现场把好喷播的每道关键部位,上道工序未经检验,不得进行下道工序,并做好自检。

12、工序流程:坡面整理→局部地形整平→铺网→钉网→喷播→植物种子的喷播→加盖无纺布→栽植苗木→苗木补植→养护管理→最后竣工验收。

挂网喷播见效快但不持久,遇暴雨冲刷易脱落,不建议大面积使用!

(五)拦渣坝(浆砌)规格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六)植生毯

植生毯是利用椰棕等天然纤维原料经过物理加工与生化处理编织成的绿色植物培养基床,配以不同等的营养原料、保水剂或生物肥料,并将植物种子直接织附在载体中,从而形成的新型生态环保工程产品。

1、特点:

有草坪植生毯是由基层,加固层和草种承接层等几部分组成,其基层通常用无纺布,纸或其它纤维等组成,而加固层则为尼龙网,草种承接层为纸,其结构相对较为复杂。植生结构简单,采取天然椰棕纤维,产品呈多层网孔结构。

2、性能优点:

1、突破草坪生产和利用的地域限制;

2、草坪的农业化操作转变为工业化操作;

3、物理保护作用;

4、生物保护作用;

5、可转化生态材料;

6、节水性好;

7、结构简单性能好;

8、保护土壤资源。

3、操作技术规范:

1、铺植前对场地的土表进行粗平整,消除地表的各种杂物,为植物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2、对于土壤环境较差的情况,如:贫瘠、地下害虫,病菌较多时,可根据情况进行土壤处理。

3、产品铺设前,应按产品标识或其它方法确定产品正反面,以防反向铺设,影响工程质量。

4、铺设时,注意不能紧绷草皮,否则容易造成部分草皮无法接触地面而影响幼苗正常扎根生长。

5、应根据施工场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水平或垂直铺设;

6、各个草皮之间应由5厘米左右的重叠部分,并用公司提供的竹钎进行固定,竹钎的密度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7、将铺设在施工场地边缘的植生毯外缘埋入地表下,使其与地面紧密结,同时可抵抗风、沙等的侵袭;

(七)生态袋挡墙 ,它是由100%聚丙烯人造纤维材料针刺成网的高强度平面稳定的材料。这种特殊配制的聚丙烯可以抵抗紫外线的侵蚀,不受土壤中化学物质的影响。这种材料不会发生质变或腐烂,永久不可降解并可抵抗虫害的侵蚀。

生态袋是一种无纺织的土工布料 其施工流程为;清理现场-----挖出地基将生态袋放入、夯实-------封装生态袋-------设置排水设备------垒放生态袋-------回填--------安装格栅--------栽种植被

(八)连锁砖(六棱砖)护坡

(九)客土

分为全面客土和局部客土两部分,全面客土厚度不超过30cm,局部客土厚度不超过60cm!

(十)设置截、排水沟

应在坡度较大的坡顶和分级平台处设置,其规格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十一)设置蓄水池

其位置选取应根据附近水源和其辐射面积来决定,适宜设在二级平台处,其大小也应根据当地降雨量和人工量来决定!

(十二)树种和苗木规格的选择

浅谈鸡西地区植被恢复与保护途径 篇3

【关键词】植被;恢复与保护;途径

原始森林被毁后,如果合理经营,天然次生林的发展完全可以恢复森林植被,但当时并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而是对残林和天然次生林继续破坏。这一地区的茂密森林被破坏殆尽,其生态平衡日趋失调,境内山泉基本枯竭,河流水量大为减少,甚至呈季节性干涸,水土流失严重。为了改善这种局面,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以来,我省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种草,植被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但是,植物群落不稳定,病虫害大面积发生,森林生态效益低下,森林火灾隐患严重。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研究如何恢复被破坏的天然植被,使人工植被与生态环境重新融合为一体,并获得与天然植被相当的生态功能和生态产出效益。

1.植被恢复状况评价

所谓生态恢复理论包括三个方面,即恢复、重建和改建等三个方面。生态恢复就是使受损害的生态系统从远离其初始状态的方向回到干扰、开发或破坏前的初始状态所做的努力。而重建是将生态系统现有状态进行改善,增加了人类所期望的某些特点,压低那些人类不希望的某些自然特点。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以及工程的技术与方法,人为地改变和切断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过程及其时空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成功地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乃至更高的水平。改建则是将恢复和重建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突出表现是植被破坏后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恢复与重建的重要目标是恢复地力,使其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能力。

虽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稳定关系一直有不同的观点,但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和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是极为重要的,它是森林进化和发展的基础,是森林生态系统抗干扰、自我恢复、适应环境变化的基础,也是生态系统稳定和功能优化的基础。许多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物种多样性,这种变化反过来又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退化生态系统土壤、植被严重退化,进而造成土壤抗蚀性差、涵养水源功能差等环境问题,因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最终目标是改善退化系统的环境。鸡西地区为了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开展了大规模的植被恢复、提高植被覆盖的生态建设工程,取得了世人瞩目效果,20世纪林工程开始建设,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恢复工程。但有些恢复与重建实践缺乏对恢复植被及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生态过程、健康状况等的研究和充分认识,缺乏对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恢复生态系统内由于生物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化而发生动态变化,植被恢复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具体表现为: 重乔木,轻灌、草,层次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完善; 树种单一,抗虫、抗病能力差,稳定性差; 纯林太多,缺乏树种的合理配置,土壤肥力自我维持、调节能力差,地力衰退严重; 生物多样性差。

2.植被恢复与保护途径

2.1飞播造林

飞播造林重点解决播区地面处理和种子处理。播区地面处理主要指植被处理。让飞播区保持适当的植被,有利于防止种子移位流失,减少鸟兽危害,提供幼苗遮阴等作用。但植被过高过密,枯草层过厚时,反而妨碍种子着土发芽和光照,幼苗发育不良,生长纤弱,甚至被压死亡; 相反,如植被过稀,不仅影响种子固定,幼苗也易受干旱和日灼危害。因此,在飞播前可以通过割灌措施或封育措施减少或增加植被,以提高飞播成效。种子是飞播的物质基础,飞播造林区别于天然下种更新就在于不仅可以根据立地条件选择造林树种,而且还可以根据需要,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必要的处理,以提高播种成效。一是在飞播的树种选择上,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对引进树种必须经过引种试验成功并通过鉴定后,才能大面积播种,即使同一树种,也应注意树种分布的适生区,外调种子应执行国家标准所规定的用种调拨范围调集。二是加强种子检验,提供飞播造林用种必须进行种子品质检验,达不到标准的种子,不能使用。三是根据不同树种特点,对种子分别进行筛选、风选和包衣等处理,同时,还要进行药剂拌种,使用鸟鼠驱避剂。在飞播中,注意播区和播期的选择。设计播区中的宜播面积应在70%以上,从而增加有效播种面积。播期的选择应在雨季,理想的播期应选择在播前阴雨天,播后雨连绵,飞播后种子发芽早,根生长快,出苗面积大,保证飞播有效面积,达到预期效果。

2.2封育途径

封山育林包括封山育林和封育改造。一是对宜林地、无立木林地、疏林地封禁并辅以人工促进手段,使其形成森林或灌草植被的一项技术措施。二是对低质、低效有林地、灌木林地实施封禁,并采取定向培育的育林措施,即通过保留目的树种幼苗、幼树,适当补植改造,并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是提高林分质量的一项技术措施。在现有荒山面积中,对于有天然下种母树和天然幼树分布的地块实施封山育林。采取划定区域、工程围栏、设立标牌、工程封禁等技术措施,确保植被恢复,形成天然复层异龄林良好的植被结构类型。

2.3人工造林途径

造林树种选择在恢复植被过程中,由于受恶劣自然条件的限制,造林树种选择比较单一,水土保持林主要以油松为主,其次有少量的侧柏、沙棘、刺槐、山杏等; 防风固沙林主要是樟子松、杨树等; 农田防护林主要是杨树、榆树。同时,多年来为了迫切改善生态环境,植被恢复未考虑适地适树的原则,形成了大面积的“小老树”。通过对地区立地类型分类,确定适宜的造林树种、草种, 地区恢复植被主要造林适宜树种及草种立地类型 适宜造林树种、草种低山山地立地类型华北落叶松、蒙古栎、糠椴、樟子松、侧柏、山杏、油松、紫穗槐、花曲柳、色木槭、山杨、黑桦、沙棘、胡枝子、小叶锦鸡儿沙棘、柠条、黄柳等。

主要造林技术措施 整地方法:(1)水平沟整地;(2)鱼鳞坑整地;(3)穴状整地。栽植方法: 在水平沟、鱼鳞坑或穴状整地的栽植点上采取小坑靠壁栽植方法,坑深视苗木根系长短而定,一般比原根迹深1~3cm; 苗木植于坑内先填大半坑土,进行灌水,灌水量以土壤能否手握成坨,且水应浇到苗木根部; 待水渗下后填满坑土,并将坑面全部踩实,最后坑面再覆一层活土。

3.结论

边坡植被生态恢复的应用 篇4

一、边坡生态恢复处理形式

1. 厚层基材喷射技术

层基材喷射技术是用混凝土喷射机把基材与植被种子的混合物按照设计厚度均匀喷射到需防护的工程坡面的绿色防护技术。利用客土掺混粘结剂和锚杆加固铁丝网技术, 运用特制喷混机械将土壤、肥料、有机物质、保水材料、粘结材料、植物种子等混合干料加水后喷射到岩面上, 形成近10 cm厚度的具有连续空隙的硬化体, 种子可以在空隙中生根、发芽、生长, 而一定程度的硬化又可防止雨水冲刷, 从而达到恢复植被、改善景观、保护环境的目的。

层基材喷射技术主要应用于硬质岩边坡、混凝土面、浆砌片石面, 也适用于稳定的无框架防护措施的碎石坡面边坡以及各类软质岩边坡等。

2. 客土喷播技术

将客土与水、种子、肥料、保护材 (木质纤维) 等投入车载型客土喷播专用机, 混和搅拌后通过压缩空气或泵喷播于施工面, 厚度约为1~6 cm。

客土喷播适用于本技术适用于所有有框架防护措施的全岩质边坡、碎石坡面边坡和全风化及强风化边坡、土质边坡等。

3. 种子喷播技术

种子喷播技术是把催芽后的植物种子、水、保护材料、粘合剂、肥料、染色剂等投入车载型喷播专用机中混和搅拌, 通过压缩机向施工面喷播, 形成均匀覆盖的种子层, 多余的水分渗入土表。由纤维等形成的保湿表层, 减少水分蒸发, 给种子发芽提供水份、养份和遮荫条件。由于种子经过催芽, 播种后2~3天即可生根和长出真叶, 快速成坪起到快速保持水土的作用。

种子喷播技术主要应用于填土后的边坡和土质边坡的植被建植。

4. 植生带技术

植生带成品化较高, 是将种子及其他所需成分按照一定的密度均匀定植在可以自然降解的非织造布基带上形成的一种化工产品。播种量精确稳定, 种子分布均匀一致;使种子保持在相同的土壤深度, 因而出苗率高, 出苗齐, 成坪快。具有施工方便、绿化速度快的优点, 但成本相对较高。早期对杂草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等优点。

植生带技术主要应用于有框架全岩质边坡、有框架碎石边坡、土质边坡和边坡分级平台填土后的植被建植。

二、不同条件下边坡的植物配置原则

1. 全岩质边坡

对于全岩质边坡, 因植物根系无法扎入, 必须在岩面上敷上一层植物生长基质。由于基质厚度有限, 选择植物时主要考虑浅根系的草本植物为主, 辅以其他草种和少量灌木。有工程框架结构的边坡, 框架结构内可以填充20~40 cm厚的种植基质, 可在每个单位格内种植小乔木、花灌木, 增强边坡的景观性。无框架结构的全岩边坡, 只能采取厚层基材喷射施工技术进行绿化, 附着在岩面上的种植基质较薄, 不适宜种植灌木, 直接采用混合草种即可, 如果岩面有微风化, 表面有较多裂缝, 可以加入部分的小灌木种子。

2. 碎石坡面

碎石坡面因为表面不稳定, 基本都做了框架护坡结构;坡面存在空隙和裂缝, 植物根系可以部分深入;因此在选择植物时可以考虑根系较深的草本植物和灌木植物。

3. 土质坡

同时由于土质坡易垮塌, 其开挖坡度也相对较小, 这对于保持水肥是非常有利的。土质坡面是边坡中最易绿化的, 草坪尽量选择外观差异不大的同类草混播, 也可混入一定比例的草花, 形成缀花草坪。

4. 边坡分级平台

高陡边坡都按8~10 m一级削成台阶状, 以利于边坡稳定, 每级都设置了碎落台。在平台上设种植槽, 填土后可栽种乔、灌木, 建植草坪。在平台边缘, 可种植具有攀爬性的灌木或藤本植物, 以丰富坡面景观。

5. 填方路基边坡

在一些项目中, 靠近公路路基的边坡下沿一般都采用了浆砌块石的方法做了护坡处理。如果完全不做绿化, 显得和上部景观不协调。可在填方路基坡面进行人工撒播草籽、坡脚种植一些攀爬性好的藤本植物, 实现绿化恢复。

三、边坡生态恢复选择的植物材料及其特性

生态边坡绿化防护采用混播的形式, 草本植物、景观野花、灌木、藤本都可以作为绿化材料, 混播的比例控制一般为:灌木选择3~4种, 用量15克左右;草种选择2~3种, 用量每平方10~15克;野花选择1~2种, 用量每平方米3~5克;藤本3克左右。坡度大应该适当加大播种量。

1. 草本植物

可用于护坡的草本植物大部分属于禾本科和豆科。禾本科植物一般生长较快, 根量大, 护坡效果好, 但需肥较多。而豆科植物苗期生长较慢, 但由于可以固氮, 故较耐瘠薄, 耐粗放管理, 其花色较鲜艳, 开花期景观效果较好。草种分为暖季型与冷季型两类, 冷季型草比较耐寒, 但耐热性和耐旱性较差;而暖季型草较耐热, 耐旱, 但不耐寒, 以地下茎或匍匐茎过冬, 故冬季景观效果较差, 但其管理较冷季型草粗放。

常采用的草坪植物有狗牙根, 马尼拉, 高羊茅, 白三叶, 一年生、多年生黑麦草等。

2. 景观野花

景观野花开花而色彩丰富, 季相变化明显, 观赏性好。景观野花具有种类繁多, 特性各异、播种期比草种更加多样化、抗性强, 适应性广、发芽快等方面的特点。金鸡菊、波斯菊、二月兰、紫茉莉、蓝香芥等都是常用的品种。现阶段一些边坡水土保持和岩面修复工程中在都在使用景观野花做为边坡防护的材质。

3. 灌木植物

灌木植物有较之草坪植物更深的根系, 在一些易于坍塌的坡面特别是人工修复的岩面上, 施工中最好考虑加入一些灌木种子。灌木植物多为强阳性先锋树种, 耐瘠薄, 生长强健, 根系发达, 抗旱能力强。选择时注意与草坪植物的兼容性, 其他方面尽可能与草坪植物的相似。

常采用的灌木品种有胡枝子、刺槐、紫穗槐、火棘、多花木蓝、马棘、伞房决明等。

4. 藤木植物

藤本植物宜栽植在靠山一侧裸露岩石下一般不易坍方或滑坡的地段, 坡度较缓的土石边坡或者垂直边坡的区域, 藤本植物主要采用扦插的方式进行繁殖。爬山虎、常春藤、络石、葛藤等都经常在施工中采用。

四、结语

边坡植被生态恢复技术的应用, 有效地改善了工程环境, 实现了自然环境美化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护坡草种植后, 还要重视以后的管理, 太干旱时应及时浇水, 否则会使刚建植的草坪退化, 还要考虑种植一些灌木或乔木, 使植被稳定下来, 达到长久水土保持的目的。

摘要:本文通过对不同边坡生态恢复处理形式的研究, 提出在不同条件下的植物配置原则。生态边坡绿化防护采用苗木混播的形式, 在坡面上形成一道植物根茎交织而成的保护网, 以达到固坡护土、水土保持、美化环境的效果。

关键词:边坡防护,生态恢复,植物配置,苗木混播

参考文献

[1]王代军, 胡贵馨, 高洁.公路边坡侵蚀及坡面生态工程的应用现状[J].草原与草坪, 2000 (06) .

植被恢复 篇5

平庄煤矿排土场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

摘要:本文在认真分析、总结国内外露天煤矿土地复垦理论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应用了土壤学、微生物学、采矿学、农林学、环境工程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研究分析了排土场的土壤理化性质及林木生长的适应性.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排土场植被特征和植被恢复措施.排土场以保护为主.并通过比较不同生境、不同植被配置模式对主要复垦植被的影响,以及主要复垦植被之间的相互影响,提出平庄矿区露天煤矿人工植被的模式.作 者:李艳秋 刘慧军 高鹏 LI Yan-qiu LIU Hui-jun GAO Peng 作者单位:内蒙古煤炭建设生态环境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010019期 刊:北方环境 Journal:INNER MONGOL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年,卷(期):,22(3)分类号:X22关键词:平庄煤矿 排土场 植被恢复 配置模式

植被恢复 篇6

关键词:金沙江;干热河谷两区;植被恢复

金沙江干热河谷四川、西藏、云南三省,全长约有2300余公里。金沙江干热河谷主要为荒山荒地的裸露红土,其森林的覆盖率不足5%,其生态环境相对较为恶劣,水土流失相对较为严重,这样对沙江干热河谷两区生态系的发展,就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但是,由于沙江干热河谷两区的地理位置相对较为良好,气候相对较为多样化,这样对沙江干热河谷两区植被恢复工作的展开,提供了相对便利的条件。在金沙江干热河谷两区植被恢复的过程中,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生态系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植被恢复措施,从而有效的提升金沙江干热河谷两区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这对我国环境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一、金沙江干热河谷两区的现状

金沙江干热河谷两区位于我国四川、西藏、云南等的地区,其地带年均的温度 大约在20℃- 23℃,年降水量大约在600mm-800mm,但是年蒸发量却是年降水量的3- 6倍,如表一所示。因此,金沙江干热河谷两区主要对呈现干湿两个季节,其中干季大约在11月到来年的5月份,其降水量仅仅是全年的10.0%- 22.2%,这样对当地植物的生长是非常不利的。一些植物由于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然而仅仅是因为降水量相对较小,蒸发量相对较大,导致土壤的含水量无法满足植物生长的需求,造成植物生长结构产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导致干枯死亡。

二、金沙江干热河谷两区植被恢复的几点措施

(一)植树造林

在金沙江干热河谷两区植被恢复的过程中,植树造林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植被方式方法。那么,植树造林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相应的树木种类。同时,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也应当对树木在成群以后的稳定性,进行综合的考虑,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我国金沙江干热河谷两区植被恢复的效果,提升了生态的经济效益。

另外,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也应当对其生长的环境,进行全面的考虑,可以选择一些乔木类的树木。因为这种树木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对提升金沙江干热河谷两区植被恢复的效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土壤蓄水检测

土壤具有良好的蓄水能力,是提升金沙江干热河谷两区植被恢复效果的重要方式。因此,在金沙江干热河谷两区植被恢复的过程中,应当全面加强对土壤蓄水能力的监测。但是,在检测的过程中,应当对金沙江干热河谷两区的降雨量,以及分布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同时对母质层的厚度和蓄水量,进行全面的监测,这样改善金沙江干热河谷两区土壤的渗透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另外,在金沙江干热河谷两区植被恢复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其检测的数据和信息,加强一些蓄水设备的建设,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因为干旱、枯水期等因素,对植被生长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而有效的提升了金沙江干热河谷两区植被恢复的效率和质量。

(三)植被的划分

由于植被的种类不同,其生长的环境也是有着很大程度上的不同的。因此,在金沙江干热河谷两区植被恢复的过程中,应当对植被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但是,划分的过程中,应当根据植被的生长环境、种类等方面的不同,其生长环境主要包括有:坡向、土壤母质特性、土层厚度、土壤入渗能力以及蓄水能力等方面,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植被的处于健康、稳定的生长状态。另外,在植被划分的过程中,应当了解植被在生长中的各种性能,根据各种不同,选择相对合适的植被,以此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金沙江干热河谷两区植被恢复的经济效益。同时,金沙江干热河谷两区植被恢复的过程中,不能过于盲目,要根据各种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展开对植被的划分,以此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植被的正常生长,改善了金沙江干热河谷两区的生态系统。

结束语:综上所述,本文利用数据和表格的形式,对金沙江干热河谷两区的年降雨量、年蒸发量等一些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和阐述,并且针对其相关的数据和分析,提出了一些金沙江干热河谷两区植被恢复的几点措施,通过植树造林、土壤蓄水检测、植被划分等各个方面,从而有效的提升了金沙江干热河谷两区植被恢复的质量,以及良好的经济效益,改善了金沙江干热河谷两区的生态环境,这对我国环境的发展,也起到促进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柴宗新 范建容.金沙江干熱河谷植被恢复的思考[J].山地学报,2014(04):381-384.

[2]段爱国.干热河谷主要植被恢复树种蒸腾耗水特性及适应机制评价[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

[4]张金盈 徐云 苏春江 刘兴亮.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2015(06):105-108.

[5]蒋俊明 费世民 何亚平 张帆 孔庆浩.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探讨[J].西南林学院学报,2014(06):11-15+29.

封育草场植被自然恢复效果观察 篇7

封区育草就是将退化草场封起来, 暂时不利用, 给牧草以生长繁殖的机会, 待草场恢复后再进行利用的一种草原改良方法。在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后五家子村和齐齐哈尔种畜场设立二个观测小区, 进行数据采集、观测、分析。经观察实施封育的草地牧草长势普遍转好、增产效果比较明显。

1 小区设置

试验区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齐齐哈尔市近郊。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 春季大风干旱、冬季严寒少雪, 夏季高温少雨, 秋季风高气爽, 四季交替明显, 年平均气温3.2℃左右, 平均降水量464.7mm, 无霜期136d。

在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后五家子村和齐齐哈尔种畜场设立两个封育区, 封育区面积分别为130hm2和215hm2。封育期2年。周边相邻未封育草场作为对照区。

1.1 小区Ⅰ

位于昂昂溪区后五家子村, 草原类型为草甸草原类, 植被类型为委陵菜+杂类草, 由于过度放牧, 土壤严重板结。

1.2 小区Ⅱ

位于铁锋区齐齐哈尔种畜场, 属草甸草原类, 植被类型为星星草+羊草+杂类草。由于过度放牧及自然因素影响草场碱化, 碱斑占草场面积的6%。土壤主要是碳酸盐草甸土, pH值8.5。

2 试验方法

2005~2006年对2块试验区草场进行封育并建立了网围栏, 封育当年不放牧不打草, 第2年、第3年分别刈割牧草一次, 实施秋打草。周边的对照区正常进行放牧利用。

3 结果与分析

2005年7月25日、2006年7月26日和2007年7月27日各刈割1次, 留茬高度4~5cm。经观测, 结果如表1。小区Ⅰ:三年植被覆盖度分别为35%、40%、56%, 分别比对照小区提高40%、60%、180%;平均草层高度分别为15cm、25cm、33cm, 分别比对照小区提高3cm、12cm、22cm;每公顷风干草产量分别为585kg、675kg、975kg, 分别增加50%、67.9%、167.1%。牧草较封育前长势茂盛, 草层的郁闭度明显提高。

小区Ⅱ:三年植被覆盖度分别为38%、45%、62%, 分别比对照小区提高18.7%、36.3%、106.6%;平均草层高度分别为19cm、25cm、34cm, 分别比对照小区提高4cm、10cm、21cm;每公顷产草量分别为630kg、750kg、1020kg, 分别增加20%、40.9%、96.9%。碱斑面积没有明显变化, 碱化较轻的突起地块个别地方新长出稀疏的星星草。

4 结论

在草甸草原类的草场上进行封区育草, 使牧草得以自然恢复, 结果表明其覆盖度、高度及产草量都有较明显增加, 覆盖度平均增加18.5%, 高度平均增加12cm, 产草量平均增加317kg/hm2。牧草群落没有改变, 但牧草长势明显好转, 围栏内外反差较大, 说明了封育草场完全可以达到自然恢复植被的作用。各草场的自然特点不同, 植被恢复所需时间长短有较大区别, 如果能在轻度或中度退化时采取及时的封育措施, 其恢复时间要短、恢复效果将会更好。通过试验得出结论:在退化草场上实施封育, 是经济可行的草原改良措施。

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政策正式出台 篇8

文件规定, 进行矿藏勘查开采和工程建设征用或使用草原的单位和个人, 应向省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草原监理站 (所) 缴纳草原植被恢复费。因工程建设、勘查、旅游等活动需要临时占用草原且未履行恢复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应向县级以上地方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草原监理站 (所) 缴纳草原植被恢复费。草原植被恢复费的收费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核定, 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备案。

文件要求, 草原植被恢复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专项用于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草原植被恢复、保护和管理。使用范围包括:草原调查规划、人工草原建设、草原植被恢复、退化沙化草原改良和治理、草原生态监测、草原病虫害防治、草原防火和管护等开支。

文件还规定, 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草原监理站 (所) 不得多收、减收、缓收、停收或者侵占、截留、挪用草原植被恢复费, 并自觉接受财政、价格、审计部门和上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为切实加强草原植被恢复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工作, 农业部要求各省草原部门高度重视草原植被恢复费的征收使用管理工作, 积极配合价格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 加快推进草原植被恢复费收费标准的核定工作。

草原植被恢复费政策的出台, 对各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和草原监理机构进一步强化和规范草原征占用管理, 减少随意征用、使用、占用草原行为对草原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加大草原植被恢复和退化草原治理力度, 确保草原资源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舟曲县宜林荒山植被恢复技术初探 篇9

一、舟曲县基本概况

㈠自然概况

1. 地形条件。

舟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缘, 秦岭西翼与岷山山脉交汇地区, 县境地形呈一江两河深切, 境内山峦重叠, 沟壑纵横, 河流狭窄, 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西北高, 东南低。全县阳坡山地陡峭, 多为岩石和小片草坡, 平均坡度在30°~35°之间, 阴坡山地稍缓, 灌丛密布。

2. 土壤条件。

全县土壤共有四类二十七个土种, 其分布因海拔高度和坡向的不同而变化, 土层厚度受坡度影响较大, 缓坡厚、陡坡薄、急险坡浅薄以至岩石裸露;河谷地带土壤熟化度较高, 养分含量丰富, 质地疏松, 透气性能良好;半山地带一般干旱、缺水, 有机质含量低, N、P俱缺, 土壤质地轻, 土层薄, 易造成水土流失, 阳坡更为严重。河坝川地分布着褐土和潮土, 其主要为农用地, pH值一般在6.5~8.1之间。

3. 气候条件。

舟曲县属暖温带湿润区, 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其特点为季节交替明显,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降水不匀, 受地形影响, 高山与河谷气候变化明显。全县年平均气温为12.9℃, 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5.2℃, 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0.2℃, 全县无霜期平均为223天。

4. 降水与水文条件。

年平均降水448.9毫米, 但年分布不均, 70%的降雨量大都集中在7月~9月份。舟曲县境内河流主要有白龙江及其支流拱坝河和博峪河, 舟曲县境内还有大小支流计53条, 地下水按含水介质和埋藏条件分为基岩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

5. 植被条件。

舟曲县植被垂直变化差异显著, 植被类型复杂多样。海拔1200米~1800米之间主要是人工防护林和经济林, 海拔1800米~2500米之间为针阔混交林带, 2500米~3800米之间为针叶林带, 3800米~4200米之间为高山灌丛和草甸地带, 4200米以上多为裸露岩石、险峰或雪线。植被类型较多、分布不均, 从亚热带常绿树种到高寒区的针叶林均有分布。森林垂直分布明显, 依海拔高度从高到低分布为高山灌丛林带、常绿针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混交林带等。乔木树种主要有冷杉、云杉、落叶松、华山松、油松、铁杉、柏木、红桦、白桦、栎类、山杨等。灌木树种主要有杜鹃、箭竹、忍冬、绣线菊、蔷薇、悬钩子、小檗、高山柳、珍珠梅等, 地被物主要有苔草、藓类、蒿类、蕨类及禾本科草类等。

㈡社会经济条件

舟曲县辖17个乡, 2个镇, 全县总人口13.59万人, 其中藏族人口4.39万人。乡村总户数2.58万户, 农业人口11.88万人, 年末耕地面积0.95万公顷, 林地面积8.24万公顷, 草场面积0.85万公顷, 宜林荒山荒坡面积2.40万公顷。此次实习调查区为舟曲县城关镇, 根据2011统计资料显示, 舟曲县以农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收入, 人均收入较低, 人均产粮199千克, 人均年收入1868元。

二、植被恢复基本概况

㈠植被恢复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一是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 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0.99万公顷, 郁闭成林后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28%, 水土流失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一些多年未见的动物重新出现, 生物多样性逐步增加, 森林调节水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的生态效益都有一定程度的发挥。二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全县抢抓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有利时机, 将生态区位重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退下来植树造林, 在条件好的耕地上精耕细作, 发展经济林果、草畜养殖等特色产业, 有力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同时, 广大农民群众也不断转变观念, 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 逐步走出了一条少种、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生产路子。三是加速了新农村建设, 在发展壮大农村经济的同时, 村镇面山绿化建设等方面下工夫, 改善人居环境, 使农村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观。合理统筹退耕还林与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道路和农村能源等项目, 改建节能灶、节燃炕, 修建沼气池, 大力推广使用液化气、太阳能和电能等新型能源, 推进了农村能源结构的改革, 改变当地燃料使用习惯, 减少了对现有植被的破坏, 提高现有林保存率, 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植被恢复的目的。在退耕还林中, 舟曲县广大农民群众在享受国家政策补助的同时, 通过发展经济林果、种草养畜、产业化经营等途径不断增加了收入。同时, 通过退耕还林, 农民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

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造林目的单一。以往荒山植被恢复工作, 只以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生态效益为主要目标, 或只以短期经济效益的获取为目标, 这两类植被恢复目标和原则都是相对片面的, 植被恢复和重建必须同时考虑生态学和经济学原则, 必须同时考虑人类经济发展的愿望和环境治理的现实, 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退化山地环境的治理与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相结合并同步加以解决, 才是植被恢复和重建的正确目标。二是农林牧规划不合理, 退耕地上林种规划过于单一, 未能充分考虑到农村农林牧之间的矛盾。在退耕地和荒坡放牧频繁, 致使地表土壤松散易遭侵蚀;加之牛羊等牲畜对已有林和新造林的啃食致使林木保存率和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当地有以木材作为燃料的习惯, 乱樵对植被破坏相当大。通过营造护坡放牧林及护坡薪炭林, 可在很大程度的解决牲畜饲料, 农村生活燃料供应问题, 近一步保护现有植被, 促进植被恢复。三是造林设计不全面, 植被恢复和重建设计不够全面, 在以往的植被恢复过程中只注重造林而忽略后期的保护和管理, 致使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段造林成活率较低或形成“小老头树”, 难以达到造林目的;在规划设计时未能根据多样的土壤类型和小地形因素全面的进行造林设计, 形成不一致的林分林相;在设计时往往以纯林为造林目标, 混交林较少, 致使生物多样性较低, 所营建的林分抵御病虫害和其他干扰的能力较低。四是技术推广难度大, 施工人员在技术方面接受培训较少, 对新技术的应用不是十分的熟练, 加之对植被恢复重要性理解不足, 致使造林质量低, 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不能达到设计要求。五是保护力度不足, 造林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 但保护力度不足, 在许多封育区没有相应的设施或是现有的设施不健全, 返耕和放牧的现象还是很普遍。

三、植被恢复遵循基本原则

㈠适地适树原则

地带性植被所反映的是大气候条件, 而小地形所反映的是小气候环境。不同的地形造成的小环境不同, 是由于对光、热、水等大气候条件的重新分配而引起的生态条件不同所致。因此, 应使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 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 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产水平, 这就是造林工作应当遵循的适地适树原则。现代的造林工作不但要求造林地和造林树种相适应, 而且要求造林地和树种地理种源、生态类型或品种相适应, 即适地适树型。

㈡乔、灌、草相结合原则

干旱半干旱石质山地困难立地的植被恢复应遵循植被演替规律。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模拟天然植被结构实行乔灌草复层混交是快速建造稳定植被的科学途径。作为林地生态系统, 其结构决定功能, 天然林均有其乔灌草优势种和伴生种, 共同组成和谐、稳定的复层混交结构, 其生物量、水土保持及水源涵养等功能大大高于大部分人工林。所以人工造林中, 模拟天然林结构模式实行乔、灌、草复层混交, 是快速建设植被的有效途径。

㈢生物多样性原则

在自然条件允许的范围内, 尽可能选择常绿针叶树种与落叶阔叶树种的搭配, 乔、灌、草搭配, 形成多层次、多结构的复层林相, 逐步营造出丰富的生境, 体现出景观层次的多样性和生物的多样性, 恢复地带性植被。

㈣可行性原则

尊重科学, 尊重自然, 针对舟曲县荒山不同的立地条件合理地进行合理改造, 全面考虑当地所能接受的技术手段、植物选择和经济投入的可行性。

四、不同立地条件植被恢复技术

舟曲县立地类型多样, 和笔者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 针对不同立地类型也要求相应的恢复技术及措施。

㈠石质荒山植被恢复技术

舟曲石质荒山一般位于白龙江西岸。坡度较大土层薄植被覆盖度较差水土流失严重, 没有乔木生长只有少量灌木和草本生长, 放牧频繁使得植被大量减少, 水土流失更加严重, 石质荒山是植被恢与重建最困难的立地, 荒山的造林应坚持不破坏或少破坏植被为原则。封山育林对植被的恢复有着人工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荒山绿化模式。全封育林在植被盖度、土壤养分含量、及水土保持作用都优于半封及非封育林, 因此恢复森林植被的封育地点应选择在干旱瘠薄和坡度大的地方, 在这些地方栽植乔木林, 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又降低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得不偿失。即使勉强成活、成林, 生长也很差。因此, 封山育林是石质山地植被恢复, 荒山绿化的主要途径之一。

㈡土石山地植被恢复技术

舟曲县土石山坡面多为凹形及阶梯形, 山体下部坡度较大, 碎石含量较多, 其土层很薄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较少, 多以小灌木和蒿草为主, 山坡中上部坡度较小, 土层较厚, 土壤条件较好灌木和小乔木分布, 水土流失较轻。村落常分布于土石山附近, 是主要的农林牧交错地带, 农牧生产对山地植被的破坏较大, 土石荒山植被恢复是舟曲县植被恢复的重点, 土石山区的植被恢复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舟曲植被恢复的质量高低。

1. 沟滩荒地植被恢复技术。

有大量的洪积物, 坡度较小, 土壤有一定的肥力, 植被生长茂盛丰富。可进行改造加之和农田相接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⑴林种选择。本地段主要营建护坡薪炭林及护坡放牧林, 可同时解决农村生活用能源、放牧与植被恢复之间的矛盾。可充分发挥山区生产潜力, 发展山区经济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 也可控制坡面的水土流失。一是薪炭林选择耐干旱瘠薄, 萌芽能力强, 耐平茬生物量高, 热值高的乔灌木树种。二是放牧林要求适应性强, 耐干旱瘠薄;适口性好, 营养价值高;生长迅速, 萌蘖力强耐啃食;树冠茂密根系发达。因此多选择灌木树种即便选择乔木树种由于立地的因素其生长不良, 且放牧不便顾多采用丛状作用。由于本地的条件薪炭林和放牧林的树种选择上基本一致因此将两者一起配置能够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 主要树种确定为柠条和刺槐。⑵配置方法。采用带状配置方式, 柠条与刺槐相间带状配置, 深根系与浅根系树种相间配置充分利用不同深度的土壤, 在带与带之间播种豆科草本植物增加牧草种类, 如红豆草和紫花苜蓿。⑶造林整地。为了保持其原有植被覆盖又满足造林施工要求, 因此采用水平带状整地, 带宽0.5米, 整地深度0.2米, 带间距2米, 带长依据具体地形而定, 整地在雨季前进行。⑷造林方法。柠条采用雨季直播造林, 刺槐在雨季采用植苗造林方式进行。雨季造林要掌握适时偏早的原则, 一般应在透雨后的连阴天及再一次降雨之前造林, 要注意短期与中期天气预报, 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提前整好地, 准备好苗木, 及时了解雨季气候变化及发展趋势, 掌握降雨情况与土壤墒情及时组织造林。⑸林地管理。造林后前2年~3年林木主要以地下部分生长为主, 实施严格封育, 禁止牲畜进入林地, 两年后进行平茬促进地上部分生长, 平茬部分可作为舍畜饲料和燃料。为了保证林木正常萌发更新, 保持有丰富的采食枝叶要求轮封轮牧, 柠条两年为一轮牧周期刺槐3年, 嫩枝条可作为牲畜饲料, 较老枝条作为薪材。

2. 山坡植被恢复技术。

舟曲县特殊的山体特点, 山腰地段坡度较大, 一般在15°~35°, 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瘠薄, 有一定的植被覆盖度, 以多年生小灌木和多年生宿根草本为主。本地段植被恢复的重点是控制人为扰动, 严格控制放牧和樵伐, 因此以封禁措施为主, 在坡度较小和土壤条件较好的地方实行片状造林和点状造林的方式实现快速植被恢复的目标。⑴封育育林技术。舟曲县是全国生态县之一, 但在封育工程建设方面的工作相对较为滞后, 或是许多工程不够完善。封育地点主要选择在阳坡, 封育点实施封育主要是完善工程建设, 在封育区建立完备的用封育网, 客观的实施封育。⑵人工造林技术。山坡局部地段土层较为深厚坡度一致, 其海拔较低可选择乡土乔木树种和灌木树种形成立体配置, 可快速恢复当地退化植被。树种选择华北珍珠梅白桦, 枫杨等乡土树种。采用片状造林, 大多土层较厚的地段坡度较小且较为完整, 采用反坡梯田和雁翅状整地为主 (燕翅形整地:在面积较小的地段, 首先沿等高线按株行距开挖中鱼鳞坑, 坑与坑排列成三角形, 然后沿坑的上缘两角向外倾斜60°, 开挖两条宽和深10厘米, 长100厘米的小沟, 外侧培埂高10厘米) 。荒坡地坡度大水分难以保持, 结合集水整地措施采用“三水造林”方法提高苗木栽植成活率和保存率, 以达快速成林提高林分质量目的。整体配置立体结构林分, 山杨和白桦成行间混交和片状混交两种配置方式, 华北珍珠梅配置在白桦和山杨株间。

3. 山顶天然植被保护。

舟曲县土石山顶部坡度小, 有机质含和土壤水分量高, 植被丰富对水源涵养的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自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该地段植被迅速恢复, 天然更新良好, 因此山顶实施, 已有林天然更新是一种经济可行且效果良好的植被恢复措施。做好沟滩地放牧林及薪炭林的管护, 使其持续的发挥功能, 在坡地做好防护网建设工作, 减少人畜上山次数, 是山顶天然植被保护经济可行的途径。

㈢退耕弃耕地植被恢复技术

舟曲县绝大多数退耕弃耕地位于山坡中上部海拔1200米~1900米, 退耕地和弃耕地土层较厚, 坡度小一般在5°~25°地块面积较大, 且距离村庄较近, 有发展经济林的条件, 经济林的营造在植被恢复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长期的耕种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含量降低再加之当地的降雨分布不均, 通过常规的造林方法难以实现高产林的目标, 必须保水, 集水, 供水“三水造林”等保活技术, 后期管理等综合技术措施实现山地经济林丰产。一是保活技术措施。集水造林技术结合集水整地措施在时间和空间上对有限的降水资源进行再分配, 在干旱的环境中为树种的成活与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 并促使该地区较为丰富的光、热、气、养资源的生产潜力充分发挥来。二是秸秆及地膜覆盖造林技术。秸秆及地膜覆盖造林, 对保水增温、促进幼苗的迅速生长、尽快恢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秸秆与地膜覆盖可以避免晚霜或春寒、春旱、大风等寒流的侵袭造成的冻害, 同时也提高了地温, 促进了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 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释放。从而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吸收及营养物质的合成和转化, 保证苗木的成活和生长;且可以保持和充分利用地表蒸发的水分, 提供了苗木成活后生长所需的水分, 防止苗木因干旱造成生理缺水而死亡。三是套袋造林技术。将农用塑膜加工改制成适当尺寸的塑膜袋。苗木栽植后, 将塑膜袋套在苗干上, 顶部封严, 下部埋入土中踩实。待苗木成活后, 陆续去掉塑膜套袋。套袋技术的应用, 可以降低苗木在栽植初期的蒸腾耗水, 有效防止抽条, 提高造林成活率。四是生根粉应用技术。制剂所含的多种营养物质和刺激生根的物质能够直接渗入根系, 使苗木尽快长出新根, 恢复吸收功能, 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 在荒山造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五是保水剂应用技术。施入土壤中, 始终与土壤形成相对湿度, 当天旱也就是土壤失水后, 土壤水分含量低于保水剂含水量时, 保水剂开始释放水分给土壤;当下雨或人工浇水, 水分进入土壤, 土壤含水量高于保水剂时, 保水剂开始吸水, 从而维持土壤水分平衡持续供给植为所需水分。六是栽后管理。通过对当地荒山已有的核桃进行调查, 对栽植核桃的荒山及撂荒地每年进行中耕除草、深翻土壤, 树体的生长情况明显优于未耕作地段, 山区经济林要达到丰产除了选好适应的品种科学的栽植方法, 后期管理如定期的中耕除草、深翻土壤, 合理的树体及花果管理、病虫防治等也是决定性的因素。

五、小结

大同市矿区植被恢复主要途径探讨 篇10

1 矿区自然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 地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 地理坐标为东经112°6′~112°59′, 北纬39°3′~40°44′, 由于受燕山造山运动的影响, 其地貌轮廓类型复杂多样, 山地、丘陵、平川兼备。全市一般海拔在1 000 m~1 500 m之间, 桑干河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全市, 将本市截成西北、东南两大区域, 形成了周围高、中间低, 两山夹进行2次~3次, 以氮肥为主。入伏以后苗木停止高生长, 不必再进行施肥。但是, 还要继续加强田间管理。

在以后的管理过程中, 应当根据苗木培育目的, 对侧枝进行拉枝整形, 以塔形、圆顶形或者散开形为主。一川的槽型盆地。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基本特征是四季分明, 冬季漫长且寒冷干燥, 夏季短暂且温热多雨, 春秋凉爽, 昼夜温差明显。境内降水量多集中于7月~9月, 年均降水360 mm~450 mm之间, 而年平均蒸发量高达1 700 mm~2 000 mm。气温由东南向西递减, 市内各县 (区) 年平均气温在3.6℃~7.5℃之间, 一般平川、盆地气温较高, 山地和丘陵气温较低。如桑干河平川年平均气温在6℃以上, 而浑源县南山年平均气温较低, 最低达3.4℃。土壤类型复杂多样, 全市共有10个土类、22个亚类。10个土类为山地草甸土、褐土、栗褐土、栗钙土、潮土、盐土、石质土、粗骨土、红粘土、风砂土。

1.2 自然植被

1.2.1 水平分布特点

自然植被群落组成从东南向西北分为暖温性针阔叶混交林带、温性落叶阔叶灌丛带、温性半干旱灌丛草原带3种类型。

1) 暖温性针阔叶混交林带主要分布在恒山以南地区, 包括灵丘、广灵和浑源县大部分地区。在中山地带

参考文献

[1]郭晓光, 边丽华, 赵宏伟.白皮松育

苗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 2006, (2) :70[2]汪明润, 刘祖伦.稀土对白皮松育苗

的效应研究.种子, 2000, (3) :7-9

[3]《中条山树木志》编委会编.中条山

生长有云杉、油松、辽东栎、白桦、红桦、山杨等乔木;次生灌丛有胡枝子、山桃、山杏、荆条等。草本植物以林下植物为主, 有白羊草、马蔺等。

2) 温性落叶阔叶灌丛带分布于采凉山以南、洪涛山以东、恒山以北地区, 包括天镇、阳高、大同县、南郊区等地。自然植被组成以落叶阔叶灌丛为主, 山地有华北落叶松、油松、山杨和桦;灌丛主要有沙棘、虎榛子、绣线菊等, 草本植物多为旱生、中生植物。

3) 温性半干旱灌丛草原带主要分布于西北部黄土丘陵地带, 包括左云县、新荣区等。植被类型处于灌木向草原的过渡地带, 仅有山杨、桦、辽东栎在个别沟谷出现;灌木主要以虎榛子、沙棘等为主, 但分布稀疏。

1.2.2 垂直变化规律

全市植物分布垂直变化明显, 旱生植被垂直带十分发达, 中生植被垂直带较窄, 发育不健全。山地草甸中有许多草原种类侵入, 亚高山植被也具有草原化特征。

1.3 社会经济条件

大同市是1984年被国务院确定的全国13个较大城市之一, 也是山西

树木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年山西林业学校毕业, 现任山西省中条山国有林管理局助理工程师。

第二大城市。全市辖11个县 (区) , 总人口310多万。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70亿元, 财政总收入61.99亿元。

2 矿区矿产资源与开发利用情况

2.1 矿产资源概况

大同市地域内矿藏主要有煤、铁、铜、锰、金及灰岩类。矿产资源总储量600亿t。煤矿主要分布在南郊区、左云区、新荣区等地, 铜、铁、锰、金主要分布在灵丘县、天镇县、阳高县。灰岩主要分布在浑源县、大同县。据统计, 在全国重点矿种中, 大同市煤炭储量85亿t, 铁矿储量300亿t, 铜矿储量10亿t, 灰岩类储量57亿t。

2.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截至2006年底, 大同市已开发利用矿产7种, 共有各类矿山企业618家, 从业人员12万人。总体而言, 煤、铁、锰、铜、灰岩类等资源利用程度较高, 煤的开采回采率一般在65%~75%左右, 其他非金属及建筑材料类矿山大部分采用露天开采, 回采率70%左右。矿业开发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矿产品, 促进了后续加工业的形成和发展, 以矿业为基础的能源、建材工业已成为大同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3 矿区生态破坏现状

矿藏的开采, 对生态环境都会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在开采过程中, 除产生粉尘、噪音、尾矿、固体废料和污水对矿山环境产生严重污染外, 还会地表沉陷、滑坡、塌陷坑、开裂、引起地下水渗漏, 造成局部水资源短缺, 影响植被生长甚至枯萎死亡、沙漠化土地的产生。矿区生态破坏:一是挖损地, 主要是挖完矿石后留下的采矿平台;二是压占地, 主要是修路、挖矿废料压占的土地;三是退化地, 主要是开矿石引起水土流失、沙漠化, 造成土地退化。

大同市矿区周边受影响的生态破坏面积达218 912.30 hm2。矿界范围内共占地136 792.09 hm2, 其中占用有林地12 959.10 hm2, 疏林地907 hm2, 灌木林地8 810.70 hm2, 未成林的造林地19 360.90 hm2, 无立木林地594 hm2, 宜林地22 354 hm2, 苗圃地215.50 hm2, 辅助林业用地7.70 hm2;全市矿区占用非林地17 634.59 hm2。其中, 采矿场占地10 200.30 hm2, 堆场占地3 814.30 hm2, 建筑物占地1 890.99 hm2, 专用运输道路占地1 729 hm2, 湿地占地13 hm2, 沙地占地68 298.50 hm2。

4 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治理模式

对因矿山开采所造成的植被破坏的生态恢复, 应按照典型示范、分类指导、分区治理的原则, 以景观生态学思想和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 确定矿区植被保护和生态恢复治理模式。

4.1 封山育林治理模式

对矿区采空区及周围低质、低效有林地、灌木林地, 根据封山育林技术规程要求, 实施封山育林植被恢复治理模式, 并采取定向培育的育林措施, 即通过保留目的树种幼苗、幼树, 适当补植改造, 并充分利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提高林分质量。

4.2 造林生态恢复治理模式

对闭坑矿生产区域、生产矿区的道路, 以及矿区所有空地进行实施造林生态恢复治理模式, 通过造林生产技术, 采取直播、植苗等方式恢复植被。

4.3 客土造林生态恢复治理模式

对矿区界内裸露地块和矿渣上的地块, 通过强制营林生产技术, 实施人工客土造林、喷灌技术等方式恢复植被。

4.4 实施工程建设生态恢复治理模式

对有较大粉尘污染、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的矿山, 实施环境保护技术改造或关闭、停产等措施, 确保矿山周围植被不受破坏;对基岩裸露、裸岩上又无土壤能满足植被生长地块, 其生态区域地位极其重要, 通过实施工程措施, 恢复矿山地区植被。

5 保障措施

5.1 坚持规划、分类指导、分区治理的原则

首先, 要成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导机构, 负责工程的设计和技术指导。其次, 在树种选择上要适地适树, 以乡土树种为主, 绝不追逐新异引进外地品种, 造成成活率不高, 或者是不能越冬大面积死亡。再次, 造林环节增加科技含量, 科学整地有效保水, 使用根宝蘸根、地膜覆盖等技术。在造林模式上实行多样化, 树种搭配要坚持乔灌、针阔混交和复层, 提高森林稳定性, 增强景观美化效果。

5.2 加强审批管理, 防止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对不符合建设条件和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又无条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的新建矿山, 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同时, 在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文物保护区、国家天然林重点公益林区、交通干线沿线地区和城镇周边等区域, 严格禁止矿产开采。

5.3 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评估, 提高监管力度

新建、改 (扩) 建矿山必须严格执行矿山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经批准确定的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必须与主题工程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和同时使用。新建矿山必须定时向政府主管部门如实报告矿山生态环境状况, 监管部门必须按相关法规履行监管职责。

5.4 控制“三废”排放, 防止生态破坏

对现有矿山采矿活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最大限度地减少矿山废气、废水、废渣对矿区相邻地区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和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作者简介】张利芳 (1970-) , 女, 2004

业调查规划院工程师。

【收稿日期】2008-11-18

摘要:矿产资源开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地表沉陷、植被破坏、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本文针对大同市矿区生态破坏的实际, 提出植被恢复和生态保护的措施。

植被恢复 篇11

关键词: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植被恢复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5-0076-02

三峡工程是一项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三峡工程于 2009 年如期完成了初步设计确定的建设任务,2010 年 10 月试验性蓄水成功达到了正常蓄水位175 m,开始全面发挥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三峡工程是一个多目标、多效益的系统工程,涉及因素复杂。在发挥其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水库蓄水运行也对库区、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但总体上有利有弊,利大于弊[1]。同时,由于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与该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历史原因形成的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累积性。这些问题有的是论证和设计中已预见到需要在运行后加以解决的;有的是工程建设期已经认识到、但受当时条件限制难以有效解决的;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上述问题直接影响到库区社会和谐稳定、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和综合效益的可持续发挥,必须妥善解决。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为妥善解决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问题,需有序开展三峡后续工作。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植被恢复与建设是三峡后续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1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范围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按照国务院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体系的要求,为从源头上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削减入库污染负荷,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和三峡水库水质,拟在三峡水库土地淹没线(坝前正常蓄水位 175 m 接 5年一遇洪水和 11 月份 5 年一遇来水的回水水面线)至第一道山脊线之间的区域建立生态屏障区。包括库周生态保护带和生态利用区,库周生态保护带是指沿三峡水库土地淹没线向背库侧水平投影100 m 宽度范围内的区域。生态屏障区农村范围按“图上定线→与村组界线拟合→实地踏勘复核”的程序确定。经规划人员现场勾绘,并与库区各区县有关部门充分交流和沟通,划定生态屏障区农村区域面积4 99082 km2,占库区涉及区县总幅员面积57 6091 km2的87%,涉及库区213个乡镇、1 393个村、6 945个村民小组(其中农村移民后靠安置组3 268 个,占生态屏障区涉及总组数的4706%)。

2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植被建设思路

根据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不同区域的功能需求,在生态保护带以生态林建设为主进行植被恢复,在生态利用区协调进行生态林和经济林的建设,在沿库周生态斑块间布设的生态廊道也以生态林建设为主。生态林建设包括在立地条件较差的水土流失关键地段、荒山草地、未利用地等恢复有林地,对现有灌木林、未成林地进行封育,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段和风景区营造景观林等措施。经济林建设主要是对现有经济林(主要是园林)进行改造或补植,在缓坡耕地及立地条件较好的荒山地新造经济林[2]。

3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植被建设主要内容

(1) 植被恢复。生态屏障区农村区域4991万hm2,当前森林覆盖面积为1473万hm2,森林覆盖率仅为295%。通过封育、低效林改造、补植补造等措施(含生态廊道建设与配苗工程)改造灌木林和其他林地,以及新造林,大幅提高生态屏障区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50%左右。

(2) 生态廊道建设。由于生态屏障区内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存在景观破碎和生态斑块相互隔离的现象,为沟通不同生态斑块之间联系,为关键物种在不同栖息地之间迁徙建立生态通道。生态廊道建设以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应满足建立水库岸边至高山森林之间,以及生态屏障区不同生态斑块之间生态联系的需要。

(3) 珍稀濒危植物群落及动物栖息地保护。根据不同区域的多样性保护需求,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群落及动物栖息地。其中,库区西部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偏湿性常绿阔叶林区、库区中部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常绿阔叶林区、库区东部低山、中山峡谷暖湿常绿阔叶林区具有典型代表性。

(4)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及森林公园建设与完善。在加强库区已建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基础上,与目前已有的保护区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项目相衔接,新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完善与扩建现有保护区及森林公园。

(5)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保护。根据不同区域的植被分布状况及区域生态保护需求,对库区西部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偏湿性常绿阔叶林区、库区中部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常绿阔叶林区及库区东部低山、中山峡谷暖湿常绿阔叶林区加强建设与保护。

4 讨论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植被建设通过实施植被恢复、生态廊道建设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完善区域生态系统结构,提升其过滤、吸收和转化面源污染的能力,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恢复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形成控制面源污染入库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保护三峡水库国家战略性淡水资源库的水质安全。

生态屏障区中,应严格限制导致水体污染、植被破坏的建设项目用地。根据生态屏障区农村区域功能分区开展土地生态功能建设,综合考虑影响土地生态功能的各种因素,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在保证荒山荒地造林、封山育林、恢复植被、生态廊道建设等生态建设用地的同时,对农用地进行土地整治,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提高耕地质量,适度实施人口转移提高人均耕地占有量,结合生态农业规划安排转变耕作方式、调整种植结构、改良品种等措施提高土地产出。做到既能保护屏障区生态环境,又能满足移民区社会经济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刘永贵.三峡生态屏障区生态补偿与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J].人民长江,2010,41(19):5255.

[2]梁福庆.三峡后续工作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与对策[J].水利发展研究,2012,12(11):2629.

植被恢复 篇12

1 微生物技术

微生物复垦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当前主要以现场试验为主, 尚未大规模的投入使用。微生物复垦主要是利用菌肥或微生物活化剂改善土壤和作物的生长营养条件, 它能迅速熟化土壤, 固定空气中的氮素, 参与养分的转化, 促进作物对营养的吸收, 分泌激素刺激作物的根系发育, 抑制有害生物的活动, 提高植物的抗逆性。菌肥主要用来改良土壤, 微生物活化剂主要用来使煤矸石、露天剥离物等固体废弃物充填的土层快速形成耕质土壤。

丛枝菌根真菌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土壤微生物, 85%以上的有花植物根系都可以与它形成一种有益的共生联合体, 它可以通过增加植物根系对营养的吸收来恢复矿区植被, 导致幼苗的成活及生长。菌根真菌也能够促进土壤中其他微生物群落的生长。菌根在矿区的应用, 增加了系统中的营养, 帮助生物对营养的循环利用, 将有益于矿区植被种类的重建。

筛选出的菌根微生物G.mosseae和Glomus versiform在改良矿山废弃物理化特性及植被恢复中的实验研究表明:经过菌根处理的粉煤灰较未经菌根处理的粉煤灰作物生长明显旺盛、抗病力强、生物量高, 能有效促进植物对无机养分的吸收, 提高植物对重金属的抵抗能力。在废弃物中辅施N、K, 作为基肥得到更明显的效果, 初步表明了微生物在改良矿山废弃物种植特性方面的作用和潜力。在室外进行盆栽试验的结果, 比较两种菌根真菌对生长于粉煤灰充填不同厚度土壤土玉米的生长状况及营养吸收的效应, 两种菌根都促进了植株的生长, 而对相同覆土厚度的处理G.mosseae促进植株生长更优于G.versiform。随着覆土厚度的增加, 植株生物量也增加。菌根植物比非菌根植物可以吸收更多的营养, 向地上部运移较少的Na, 可以保护植株积累过量的Na。接种菌根具有减少覆土厚度的潜力, 节约了复垦成本。这些结果表明菌根对粉煤灰充填的不同厚度土壤上植被的重建具有重要的作用。

2 生物复垦技术

生物复垦是工程复垦的延续, 是土地复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物复垦是利用生物措施, 恢复土壤肥力与生物生产能力的活动, 它是实现废弃土地农业复垦的关键环节。生物复垦主要内容为土壤改良和植被品种筛选。我国主要在排土场复垦、矸石山复垦及用固体废物充填复垦中进行了研究, 取得了成效。

植被品种筛选一般是通过实验室模拟种植试验、现场种植试验、经验类比等方法筛选确定。筛选出的品种应生产快、产量高、适应性强、抗逆性好、耐贫瘠, 尽量选用优良的当地品种, 条件适宜时引进外来速生品种。

例如排土场复垦植被恢复技术, 由于排土场存在的时间较长, 一些耐旱、耐碱、耐地表高温的草本植物“入侵”了排土场,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排土场对自然环境的危害。经调查发现天然木本植物有杨树、榆树和槐树等。草本植物有:隐子草、蒺藜、飞蓬、结缕草、狼尾草、早熟禾等。

排土场的基质主要由露天矿剥离的表土及表土母质和矸石组成。表土及其母质堆放的面积约占35%, 适于进行农业开发。矸石堆放地块基质主要是粉岩、砾岩、煤页岩和其他岩石构成。

该次复垦工程的主要特点是改变了过去“以草先行”、“以草为主”的模式, 而采用草、林、农齐头并进, 合理配置, 短期长期效益相结合的模式。克服了以往从水土保持到生态效益, 再到经济效益依次发展, 投资时间长, 见效缓慢的缺点。一般复垦中选择种植的植物有速生杨、大扁杏、紫花革草苜蓿等。

3 生态农业复垦技术

生态农业复垦有多种类型, 最典型的是塌陷地区水陆交换互补的物质循环类型, 该类型是充分利用塌陷区形成积水的特点, 根据鱼类等各种水生生物的生活规律和食性以及在水中所处的生态位, 按照生态学的食物链原理进行合理组合, 实现农-渔-禽-畜综合经营的生态农业类型。

在图1的生态系统中, 生物之间以营养为纽带的物质循环和能力流动, 构成了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为中心的三大功能群体。系统中的农作物和青饲料, 可作为畜牧生产中鸡、鸭、猪、牛等养殖动物的饲料;畜牧业生产中的粪便废弃物, 可作为养鱼或其他水产养殖的饵料, 并可直接施入农田, 经微生物分解而成为农作物或饲料的肥料, 鱼池中的塘泥亦可作为农作物的肥料;食用菌生产中的菌渣及培养床的废弃物, 可用于饲喂禽畜动物、鱼类以及作为农田作物的肥料, 由此形成多级的循环利用。

4 生态工程复垦技术

生态工程复垦就是将土地复垦工程技术与生态工程技术结合起来, 综合运用生物学、生态学、经济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系统工程学的理论, 运用生态系统的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 结合系统工程方法对破坏土地所设计的多层次利用的工艺技术 (图2) 。其目的在于促进各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实现物质, 能量的多级分层利用, 不断提高其循环转化效率和土地的生产力, 获得较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综合效益,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它不仅包括上述的各种土地复垦工程技术的选择, 常常通过平面设计、垂直设计、时间设计、食物链设计和复垦工程设计来实现。

5 土壤改良技术

土地复垦中土壤改良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绿肥法:是在复垦区种植多年生或一年生豆科草本植物, 这些植物的绿色部分经复田后, 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 除释放大量养分外, 还可以转化成腐殖质, 其根系腐烂后也有胶结和团聚作用, 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2) 施肥法:以施用大量有机肥料来提高土壤中的有机物合量, 改良土壤结构, 消除过粘、过沙土壤的不良理化特性; (3) 客土法:对过砂过粘土壤, 采用“泥入沙、沙掺沙”的方法, 调整耕作层的泥沙比例, 达到改良质量, 改善耕性, 提高肥力的目的; (4) 化学法:主要用于酸碱性土壤改良, 中和酸性土层一般用石灰作掺合剂, 变碱性为中性常用石膏、氯化、。

参考文献

[1]魏远, 顾红波, 薛亮, 江泽平.矿山废弃地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研究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2, 2.

上一篇:试管苗生根下一篇:公差配合与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