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生态恢复

2024-07-26

植被生态恢复(精选12篇)

植被生态恢复 篇1

随着社会建设发展的需求, 大量的工程投入建设。待建区域内的地会不可避免地遭到一定破坏, 随着大量裸露坡面的出现, 会带来诸如水土流失, 冲毁路面, 污染环境等一系列问题。边坡植被生态恢复技术的出现, 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一、边坡生态恢复处理形式

1. 厚层基材喷射技术

层基材喷射技术是用混凝土喷射机把基材与植被种子的混合物按照设计厚度均匀喷射到需防护的工程坡面的绿色防护技术。利用客土掺混粘结剂和锚杆加固铁丝网技术, 运用特制喷混机械将土壤、肥料、有机物质、保水材料、粘结材料、植物种子等混合干料加水后喷射到岩面上, 形成近10 cm厚度的具有连续空隙的硬化体, 种子可以在空隙中生根、发芽、生长, 而一定程度的硬化又可防止雨水冲刷, 从而达到恢复植被、改善景观、保护环境的目的。

层基材喷射技术主要应用于硬质岩边坡、混凝土面、浆砌片石面, 也适用于稳定的无框架防护措施的碎石坡面边坡以及各类软质岩边坡等。

2. 客土喷播技术

将客土与水、种子、肥料、保护材 (木质纤维) 等投入车载型客土喷播专用机, 混和搅拌后通过压缩空气或泵喷播于施工面, 厚度约为1~6 cm。

客土喷播适用于本技术适用于所有有框架防护措施的全岩质边坡、碎石坡面边坡和全风化及强风化边坡、土质边坡等。

3. 种子喷播技术

种子喷播技术是把催芽后的植物种子、水、保护材料、粘合剂、肥料、染色剂等投入车载型喷播专用机中混和搅拌, 通过压缩机向施工面喷播, 形成均匀覆盖的种子层, 多余的水分渗入土表。由纤维等形成的保湿表层, 减少水分蒸发, 给种子发芽提供水份、养份和遮荫条件。由于种子经过催芽, 播种后2~3天即可生根和长出真叶, 快速成坪起到快速保持水土的作用。

种子喷播技术主要应用于填土后的边坡和土质边坡的植被建植。

4. 植生带技术

植生带成品化较高, 是将种子及其他所需成分按照一定的密度均匀定植在可以自然降解的非织造布基带上形成的一种化工产品。播种量精确稳定, 种子分布均匀一致;使种子保持在相同的土壤深度, 因而出苗率高, 出苗齐, 成坪快。具有施工方便、绿化速度快的优点, 但成本相对较高。早期对杂草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等优点。

植生带技术主要应用于有框架全岩质边坡、有框架碎石边坡、土质边坡和边坡分级平台填土后的植被建植。

二、不同条件下边坡的植物配置原则

1. 全岩质边坡

对于全岩质边坡, 因植物根系无法扎入, 必须在岩面上敷上一层植物生长基质。由于基质厚度有限, 选择植物时主要考虑浅根系的草本植物为主, 辅以其他草种和少量灌木。有工程框架结构的边坡, 框架结构内可以填充20~40 cm厚的种植基质, 可在每个单位格内种植小乔木、花灌木, 增强边坡的景观性。无框架结构的全岩边坡, 只能采取厚层基材喷射施工技术进行绿化, 附着在岩面上的种植基质较薄, 不适宜种植灌木, 直接采用混合草种即可, 如果岩面有微风化, 表面有较多裂缝, 可以加入部分的小灌木种子。

2. 碎石坡面

碎石坡面因为表面不稳定, 基本都做了框架护坡结构;坡面存在空隙和裂缝, 植物根系可以部分深入;因此在选择植物时可以考虑根系较深的草本植物和灌木植物。

3. 土质坡

同时由于土质坡易垮塌, 其开挖坡度也相对较小, 这对于保持水肥是非常有利的。土质坡面是边坡中最易绿化的, 草坪尽量选择外观差异不大的同类草混播, 也可混入一定比例的草花, 形成缀花草坪。

4. 边坡分级平台

高陡边坡都按8~10 m一级削成台阶状, 以利于边坡稳定, 每级都设置了碎落台。在平台上设种植槽, 填土后可栽种乔、灌木, 建植草坪。在平台边缘, 可种植具有攀爬性的灌木或藤本植物, 以丰富坡面景观。

5. 填方路基边坡

在一些项目中, 靠近公路路基的边坡下沿一般都采用了浆砌块石的方法做了护坡处理。如果完全不做绿化, 显得和上部景观不协调。可在填方路基坡面进行人工撒播草籽、坡脚种植一些攀爬性好的藤本植物, 实现绿化恢复。

三、边坡生态恢复选择的植物材料及其特性

生态边坡绿化防护采用混播的形式, 草本植物、景观野花、灌木、藤本都可以作为绿化材料, 混播的比例控制一般为:灌木选择3~4种, 用量15克左右;草种选择2~3种, 用量每平方10~15克;野花选择1~2种, 用量每平方米3~5克;藤本3克左右。坡度大应该适当加大播种量。

1. 草本植物

可用于护坡的草本植物大部分属于禾本科和豆科。禾本科植物一般生长较快, 根量大, 护坡效果好, 但需肥较多。而豆科植物苗期生长较慢, 但由于可以固氮, 故较耐瘠薄, 耐粗放管理, 其花色较鲜艳, 开花期景观效果较好。草种分为暖季型与冷季型两类, 冷季型草比较耐寒, 但耐热性和耐旱性较差;而暖季型草较耐热, 耐旱, 但不耐寒, 以地下茎或匍匐茎过冬, 故冬季景观效果较差, 但其管理较冷季型草粗放。

常采用的草坪植物有狗牙根, 马尼拉, 高羊茅, 白三叶, 一年生、多年生黑麦草等。

2. 景观野花

景观野花开花而色彩丰富, 季相变化明显, 观赏性好。景观野花具有种类繁多, 特性各异、播种期比草种更加多样化、抗性强, 适应性广、发芽快等方面的特点。金鸡菊、波斯菊、二月兰、紫茉莉、蓝香芥等都是常用的品种。现阶段一些边坡水土保持和岩面修复工程中在都在使用景观野花做为边坡防护的材质。

3. 灌木植物

灌木植物有较之草坪植物更深的根系, 在一些易于坍塌的坡面特别是人工修复的岩面上, 施工中最好考虑加入一些灌木种子。灌木植物多为强阳性先锋树种, 耐瘠薄, 生长强健, 根系发达, 抗旱能力强。选择时注意与草坪植物的兼容性, 其他方面尽可能与草坪植物的相似。

常采用的灌木品种有胡枝子、刺槐、紫穗槐、火棘、多花木蓝、马棘、伞房决明等。

4. 藤木植物

藤本植物宜栽植在靠山一侧裸露岩石下一般不易坍方或滑坡的地段, 坡度较缓的土石边坡或者垂直边坡的区域, 藤本植物主要采用扦插的方式进行繁殖。爬山虎、常春藤、络石、葛藤等都经常在施工中采用。

四、结语

边坡植被生态恢复技术的应用, 有效地改善了工程环境, 实现了自然环境美化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护坡草种植后, 还要重视以后的管理, 太干旱时应及时浇水, 否则会使刚建植的草坪退化, 还要考虑种植一些灌木或乔木, 使植被稳定下来, 达到长久水土保持的目的。

摘要:本文通过对不同边坡生态恢复处理形式的研究, 提出在不同条件下的植物配置原则。生态边坡绿化防护采用苗木混播的形式, 在坡面上形成一道植物根茎交织而成的保护网, 以达到固坡护土、水土保持、美化环境的效果。

关键词:边坡防护,生态恢复,植物配置,苗木混播

参考文献

[1]王代军, 胡贵馨, 高洁.公路边坡侵蚀及坡面生态工程的应用现状[J].草原与草坪, 2000 (06) .

[2]张华君.边坡生态防护方法和植物的选择[J].公路交通技术, 2004 (04) .

植被生态恢复 篇2

大凌河是与辽河并列入海的一级河流,因近1来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采伐和其他生态破坏.大凌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已日趋恶化.目前,该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已达70%以上.旱涝灾害频发.综合分析大凌河流域自然和人为干扰引起的植被景观变化与全境内土壤类型与气候因子、水分因子之间互作的关系为核心,揭示流域尺度上植被景观与流域景观群落化、多样化生态恢复的方法,提出朝阳境内景观重建与生态恢复行政区划级别上的`优先级.用多种手段来因地制宜地进行可持续性的生态恢复.为朝阳地区类似的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作 者:解维威 周广柱 郭延旭 李怀 作者单位:解维威,周广柱(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辽宁沈阳,110161)

郭延旭,李怀(朝阳市大凌河防洪工程建设管理局)

林业治山 震后恢复森林植被 篇3

汶川大地震不僅彻底破坏了当地的城镇和村庄,夺去了成千上万的宝贵生命,也造成了大规模、大范围的山体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灾区的山坡上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痕迹,并时刻威胁着灾区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在这样的背景下,经中日两国政府协商同意,中日林业技术合作四川地震灾区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示范项目于2010年2月正式启动。该项目的实施期为五年,旨在引进日本先进的治山技术及丰富的灾后森林植被恢复经验,提高我国林业技术人员灾后森林植被恢复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适宜当地实际情况的森林植被恢复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五年的时间里,该项目在受灾严重的汶川县、北川县和绵竹市制定森林恢复规划、开展示范性恢复工程。

汶川大地震灾区地处龙门山系,地形地貌复杂,山高坡陡谷深,岩体松散破碎。该区域的岷江、嘉陵江和涪江等主要江河流域,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之一,是四川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区。汶川大地震使该区域植被损失面积达600多万亩,这里多次发生滑坡、泥石流和山石滚落等次生灾害。地震灾区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难度大、任务重。

日本在地震灾后重建的“治山与植被恢复综合技术”和“治山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结合技术”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项目实施过程中,日本专家对受灾严重的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制定森林恢复规划、开展示范性恢复工程的同时,还培训当地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让他们达到在受灾地区顺利开展植被恢复工作的水平。

地震灾后生态修复不同于一般的生态建设,不是简单植树造林。灾后的山体地表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崩塌坡面的土块不稳定,地表容易被雨水侵蚀,易导致次生灾害的发生,而对于植物的生长而言,关键是生长地方的地基和根系发育的土壤的稳定,所以首先要治山,采取工程措施将松动的山体固定起来。在项目实施中,他们用横向的挡土墙、纵向的龙骨(石埂)将山体包扎,然后修排水沟,给山洪导流,避免水害。最后在用土袋垒成的台地上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使瘫痪颓废的山体健康起来。

据了解,中日两国政府之间的本次双边技术合作,主要目标是提高四川地震灾区从事具有代表性的灾后森林植被恢复工作的相关人员的技术能力,总体目标在于推动四川省地震受灾地区的森林植被恢复工作得以持续性、自主性的开展。同时项目引进的日本治山技术将为四川和我国林区山地灾害治理及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后的植被恢复提供有效的技术示范。

在会上,发布了项目评估结果报告,林业规划院、北川县林业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对项目治山示范地建设的实施情况、技术转移、成效与自主治山创新等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与会代表还参观了中日技术合作四川省地震灾后森林植被恢复项目在汶川县、北川县擂鼓镇的治山成果。

煤矿废弃地生态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篇4

关键词:煤矿废弃地,生态恢复,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0 引言

矿产资源不仅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推动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对全球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面对如此复杂的矿区环境问题,以及由此诱发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目前我们希望能从生态植被恢复中找到解决方案。

1 煤矿区废弃地立地条件与评价

1.1 地形地貌条件

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开挖、剥离、废弃物的堆放造成地表形态的改变。在采矿基建过程都需要挖、填大量的土石方,发生地貌重塑,采矿活动产生的废弃物改变了地表原貌,使其高低起伏,支离破碎,从而使矿山周围地形地貌发生较大改变。

1.2 地质条件

矿区废弃地是指由采矿活动所破坏的且未经治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1]。矿区开采影响了山体、斜坡的稳定,导致地面塌陷、开裂;排土场水土流失严重,沉陷区大面积积水。煤矿区废弃地中排土场和煤矸石山风化的土质中粉砂岩、石砾比例较大,水土保持能力差[2,3,4]。动的剧烈扰动,使煤矿废弃地的表层破坏,土壤有机质含量极低,毒性物质含量过高,存在限制植物生长的物质。

1.3 生物多样性条件

矿山开采对天然植被的砍伐、矿山废弃地的有害物质对周围环境所造成的毒害和污染都严重摧毁了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水土流失导致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地面沉降、土壤退化、水体污染,导致水生物资源系统的破坏。同时,矿山开采导致的大气、噪音污染对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产生恶劣影响,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

1.4 地下水系统条件

由于矿山疏干排水及废水废渣的排放,导致区域性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地下水疏干漏斗,破坏了整个地下水均衡系统。同时煤矿区废弃地具有众多不良的理化性质,矿山雨水淋滤采矿堆积的尾砂矿,下渗进入地下含水层,将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2 国内外煤矿废弃地生态植被恢复理论和技术研究进展

2.1 国内外煤矿区废弃地生态植被恢复理论研究进展

2.1.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植被恢复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但是直到80年代这项工作还是处于零星、分散、小规模和低水平的状况。在1988年,我国颁布了《土地复垦规定》,这也标志着我国矿区废弃地的植被恢复工作开始步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并且恢复速度和质量均有较大的提高。当前,我国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中,主要采用植草和植树的两种途径。据统计[5,6],1990~1995年全国累计恢复各类废弃土地约53.3万hm2,其中1526家大、中型矿山恢复矿区废弃地约为4.67万hm2,占全国累计矿区废弃地面积的1.62%,但是对389座乡镇矿区的调查表明,乡镇小型矿区对土地破坏十分严重,生态恢复率几乎为零。从总体上看,我国各类矿区废弃地的植被恢复工作并不乐观。

2.1.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以及实施工程起步比较早,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其基础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而大规模的生态恢复工程在20世纪中期普遍展开,并在施工技术、土壤改造、政策法规、现场管理等领域取得了大量成果和成功的经验,且各有特色。如美国[7]于1977年年颁布了《露天采矿管理与恢复(复垦)法》,除此之外,各州均出台了许多土地复垦相关法规,使土地复垦工作走上了正规的法制轨道。德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采煤国家,年产煤达2亿t,以露采为主。而德国政府对煤矿废弃地的复垦、植被恢复十分重视,早在20年代20年代就开始对露天煤矿矿区废弃地进行重建和植被恢复。澳大利亚的矿区植被恢复被认为是世界上先进而成功的处理扰动土地和恢复草业、森林植被的国家。与国外的矿区生态重建和植被恢复工作相比,我国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2.2 国内外矿区废弃地生态植被恢复技术研究进展

2.2.1 土壤基质改良研究

①物理处理和化学处理。即在废弃地恢复中常用挖松紧实的土壤、整理土壤表面的措施克服物理因子的不足,通过向土壤中添加碱性物质以调整土壤的p H值改善化学环境;②覆盖土壤。这能快速全面地解决矿区土壤问题,但覆盖土壤的费用很高,只在经济条件好、生态环保意识较强的矿山适合使用此法;③表土转换。即在开发之前,先把30cm(表层)及30~60cm(亚层)的土壤剥离并保存封藏,以便于工程结束后再把它们放回原处;④添加营养物质。即通过对露天采矿地的理化性质、矿质元素、生物特性分析,制定施肥类型及其最佳比例;⑤去除有害物质。矿区废弃地的重金属污染严重,人们通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克隆重金属污染的基因,筛选耐重金属污染物种的基因资源,培育适宜物种;⑥添加物种。即通过人工选择物种,使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得到改良,从而缩短植被演替的进程,加快矿山废弃地的生态重建。在添加的物种时,往往是按照草本-灌木-木本植物的顺序进行的;⑦客土改良。即在岩土中掺入具有一定机械组成的黏土或土壤来中和其机械成分;⑧生物土壤改良。即在人工林间种植豆科绿肥,引入具有固氮能力的树种是促进人工林生长和防止岩土风蚀的有效生物学措施。第十,粉煤灰复田改良。即在地面撒均匀混在土里,提高粉煤灰的利用率。粉煤灰可改变土壤结构,增加土层的保水能力和孔隙度。

通过以上研究综述,笔者归纳出按时间顺序可选择的技术方法,如图1所示:

2.2.2 人工林营造技术①整地。平整土地是植被恢复的一个重要步骤。②造林、播种方式。在梯田化后排弃场和采矿场的边坡上,采用山地、沟壑造林技术;在排弃场顶面平地和宽梯级上先平整,然后应用机械化造林技术;在排弃场坡面上及毗邻的地段上营造防蚀林。③造林密度和树种配置。按岩土适宜性、植物中的生态学特征、自然生态和经济条件等因素来确定乔灌木树种配置和造林密度,也可采用带状营造人工林。④抚育措施。根据不同地质条件采用不同的抚育措施。

3 山西阳泉煤矿区废弃地生态植被恢复技术选择

3.1 阳泉市自然环境

阳泉地处山西黄土高原东部,地貌系由土石山、黄土丘陵和山间盆地组成的间有少量石质山的复合土石山地。气候属温暖带半湿润气候,降水量一般为550-650mm。土壤以褐土性土分布面积最大,植被为典型的温带树种。

3.2 阳泉市煤矿区森林立地条件

“煤铁之乡”阳泉是单位面积产煤最多的城市,全国无烟煤生产基地。阳泉市煤矿区废弃地具有特点:物理结构不良,持水保肥能力差极端贫瘠或养分不平衡;重金属含量过高;极端ph值;干旱或生理干旱严重。如表1所示:

3.3 技术选择

3.3.1 土壤基质改良选择

①阳泉煤矿区在未来的进程中,应注意采用表土转换法。这样虽然植被已破坏,但土壤基本保持原样,土壤的营养条件及种子库基本保证了原有植物种群迅速定居建植,无需更多的投入。②由于阳泉煤矿区废弃地土壤呈现酸性,因此可以向土壤添加碱性物质以调整土壤的p H值。土壤覆盖适合于任何类型的矿山废弃地,因此结合阳泉实际经济条件和生态环保意识而加以采用。③可施用矿质肥料能提高人工林的生产力,有效调节土壤中氮磷钾比例含量。此外,可将污水处理厂和林地复垦相结合,节约生态植被恢复成本。④阳泉市煤矿区废弃地土壤中含有重金属元素,因此需要在乡土树种中选择耐重金属污染的物种作为先锋物种,来有效去除土壤中的有害物种。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在岩石中掺入具有一定机械组成的粘土或土壤来中和其机械成分,比如沙质岩土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后,可以施用粉煤灰作改良剂改良土壤,在面撒均匀混在土里。

3.3.2 人工林营造技术选择

树种选择上,根据阳泉矿区的地质地貌及植被现状,建议采用乡土树种和固氮树种混交造林方式。由于阳泉矿区的土地破坏状况并非十分严重,因此在种植前先进行整地工作,同时作出截水沟,以避免水土流失问题的发生。同时可采用山地、沟壑造林技术,营造防蚀林,以60%的主要树种,20%伴随树种,20%灌木的比例进行种植,并定期进行抚育除草防病害等工作。

4 结论

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的核心问题在于解决植物生长的环境,其关键在于改良土壤环境。基于土壤环境改良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植物景观的营造手法,结合生态学要求构建近自然群落,增强物种的多样性。本文在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山西阳泉矿业废弃地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恰当的生态恢复技术。如何准确、科学及客观的评价特定的煤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结果评价,以及生态恢复和重建给煤矿区废弃地社会、经济和生态带来的影响,这是我们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麦少芝,徐颂军,梁志娇.矿业废弃地的特点及环境影响[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5):23-27.

[2]王黎.浅谈煤矸石山生态植被恢复技术[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1,34(3):11-12.

[3]赵方莹.铁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与效应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10.

[4]魏艳,侯明明,卿华,李若愚.矿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J].矿业工程,2007,5(1):52-55.

[5]林惠琴.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矿山复垦[J].福建水土保持,2004(1):40-43.

[6]张震云,张晋昌,张中慧等.山西平朔ATB矿退化土地的林业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J].山西林业科技,2000,(6):17-23.

植被生态恢复 篇5

【文件来源】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命名的通知

(环函〔2006〕418号)

东北师范大学:

你校《关于对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进行验收的申请报告》(东师科字〔2005〕第8号)收悉。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我局组织验收委员会对你校提出申请的重点实验室进行了验收。经验收委员现场考察和综合评议,认为该重点实验室在建设期内,能紧密围绕湿地生态与环境研究、景观生态设计与植被恢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生态系统过程模拟与监测的研究方向,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完善必要的实验设施和条件,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形成了较高的研发能力,取得重要研究成果,为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管理、湿地保护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完成了预期建设任务,达到了验收要求。经研究,同意对该重点实验室予以正式命名(见附件)。

请你校按照《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和验收委员会所提建议,继续做好对该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和保障工作,加强该重点实验室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使之成为具有创新能力、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技术支撑的科研实体,成为国家高水平应用基础研究、培养优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为国家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附件: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名称

二○○六年十月二十六日

附件: 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名称

名 称

实验室主任

依托单位

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

盛连喜

东北师范大学

植被生态恢复 篇6

关键词:植被恢复;土壤质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 S153.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9.030

贵州是世界上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贵州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约为3.6万平方公里,占贵州面积的20.39%,约 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属于潜在石漠化地区,并且以每年9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黔中地区石漠化问题日趋严重,一经破坏很难恢复,治理形势更加严峻。因此,探索喀斯特山区土壤质量状况,对促进当地农业持续发展和维持生态平衡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系列的方法,以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外环城林带的修文示范区沙溪村不同植被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选取立地条件相似的草坡、灌草、灌木、乔灌和乔木五个植被恢复阶段,对其土壤质量状况进行分析,初步总结了不同植被演替阶段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含量以及土壤结构破坏率的差异,为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研究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本研究选择贵州省贵阳市修文示范区沙溪村,该区域位于贵州中部,海拔1100~1500米,岩石主要为白云质灰岩。属于典型的中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6℃,年均相对湿度83%,年降雨量1235毫米,全年日照时数1359.4小时,日照百分率31%。土壤以黄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为主,土被浅薄且不连续,石砾含量较高。

1.2 样品采集及测定

在实验样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地(样地面积为10×10米),每个实验样地设置3个小样地,取土约1公斤。选择传统梅花形三点混合取样法采集土壤样品,采集样品约0.5公斤。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风干过筛,并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以及土壤微团聚体。土壤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全氮采用高氯酸——硫酸消化法、微团聚体采用吸管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全氮含量变化

相关研究指出,随着退化喀斯特森林植被的恢复,土壤全氮含量呈波动增加趋势。如图1所示,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全氮含量的差异图。图1中表明,乔木植被类型的土壤全氮含量最高,其次是灌丛,最低的是灌草。可以看出随着森林植被恢复阶段由低级到高级,其土壤全氮含量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森林植被恢复阶段越高,土壤全氮含量越高。

2.2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

土壤有机质有助于形成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疏松性和透水性,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有研究表明,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不断丰富,土壤结构也得到了不断的改善,从而增强了土壤的抗蚀抗冲性。如图2所示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图。图2中表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依次为:乔木>乔灌>灌木>草坡>灌草。

2.3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结构破坏率变化

土壤结构破坏率是反映土壤抗蚀性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土壤结构破坏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土壤中水稳性团聚体的数量,土壤结构破坏率越大,水稳性团聚体越少,土壤结构性能越差,抵抗侵蚀能力越差,不利于侵蚀环境的生态恢复。如图3所示,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结构破坏率的变化图。图3中,土壤结构破坏率的大小依次为:灌草>灌木>乔木>草坡>乔灌。一般认为,处于森林植被高级阶段的乔木土壤结构破坏率最小,草坡的土壤结构破坏率最高,但是本研究结果与一般规律存在差异。研究者认为主要因为研究区域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多,导致土壤结构破坏率没有随着植被恢复类型的升高而变小。因此,在研究喀斯特地区土壤质量的时候,土壤结构破坏率是否能作为其评价的一项指标,仍然值得探讨。

3 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随着森林植被恢复阶段由低级到高级,其土壤全氮含量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森林植被恢复阶段越高,土壤全氮含量越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依次为:乔木>乔灌>灌木>草坡>灌草。土壤结构破坏率的大小依次为:灌草>灌木>乔木>草坡>乔灌。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理化分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123-342.

植被生态恢复 篇7

1 原州区“十二五”期间生态移民任务

根据《宁夏“十二五”生态移民搬迁规划》, “十二五”期间, 原州区共计划实施生态移民15 204户61 948人。其中, 县内搬迁移民5 983户24 377人, 占移民总户数的39.4%;县外搬迁移民9 221户37 571人, 占移民总户数的60.6%。移民涉及11个乡镇109个行政村412个自然村。

2 移民迁出区生态环境现状

原州区移民迁出区均处于道路不畅、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偏远山区, 区内植被稀少, 林草资源匮乏, 干旱、冰雹、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严重, 生态环境恶劣, 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 土地肥力大幅下降, 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农业生态平衡失调, 群众生活长期贫困。当地农民为了生存, 出现了靠山吃山的情况, 违背自然规律, 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经营, 对林草植被滥垦、滥牧, 破坏了赖以生产、生活的资源, 陷入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由于过度开荒、过度放牧, 生态环境承载负荷日益加重, 昔日林草茂密的大山日渐呈现出不堪重负的“病态”。要改变这一现状, 最有效的措施就是进行生态移民, 杜绝人类在这些地区的开发性活动, 把这些区域强行保护起来, 由里而外, 大规模地进行保护和恢复生态。这是一种适应客观规律的主动策略, 是深入贯彻落实第2轮西部大开发“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战略的重要举措, 是促进固原市原州区生态良性循环的战略选择。

3 移民迁出区生态植被恢复治理措施

林业生态建设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和保证。原州区移民迁出区生态脆弱、环境恶劣, 而要走出这一困境, 最有效的措施是遵循自然规律, 加大林业生态建设力度, 坚持宜造则造、宜封则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原则, 对移民迁出区全面实施植树造林和封禁保护, 最终实现人退林进、恢复生态、造福子孙的目标。移民迁出区立地条件差, 地形复杂多样, 因此要坚持因地制宜、分区分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 进行规模化综合治理, 达到移出一片、治理一片、见效一片的目的。一是对迁出区所有耕地要实施退耕还林。二是对宜林荒山、荒地、荒沟、荒滩要进行人工造林。三是对立地条件过差、难以造林的地块要进行封山育林, 让其自然修复。四是要将巩固成果与新建工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对原有造林地进行补植补造, 做到应补尽补, 不留死角[2]。

3.1 退耕还林

由于部分移民群众广种薄收的思想还未根本改变, 虽然搬迁了, 但依然放不下种植多年的耕地, 随时会回来耕种。因此, 在迁出区, 除留1~2间较好的房屋做护林点以外, 对其余住宅区要全部拆除平整, 拆除电力线路, 对所有耕地进行退耕还林。退耕还林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 选用云杉、油松、落叶松、杜梨子、山桃、山杏、结杏、早酥梨、刺槐、沙棘、杞柳、柠条等乡土树种, 采用鱼鳞坑、反坡带子田、水平沟、集水坑等集流整地方式, 进行乔灌草合理搭配[3,4]。在六盘山外缘区的黄铎堡、彭堡2个镇部分区域及张易、开城、中河3个乡镇营造以落叶松、云杉、油松、山桃、山杏、刺槐、沙棘等乡土树种为主的水源涵养林, 其主要树种配置模式为:在>25°的坡耕地采用鱼鳞坑整地方式, 配置沙棘、山桃等灌木树种;在15~25°坡耕地采用鱼鳞坑、集水坑整地方式, 进行针阔混交、乔灌搭配, 配置落叶松、云杉、油松、山桃、山杏、沙棘、刺槐等树种;在<15°的坡耕地采用集水坑整地方式, 配置落叶松、云杉、山杏、刺槐等乔木树种。

在东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三营、头营、彭堡、黄铎堡4个乡镇的部分区域及官厅、河川、寨科、炭山4个乡镇营造以杜梨子、山桃、山杏、结杏、早酥梨、刺槐、杞柳、沙棘、柳树、榆树、新疆杨、柠条等乡土树种为主的水土保持林, 其主要树种配置模式为:在>25°的坡耕地采用鱼鳞坑整地方式, 配置沙棘、山桃、柠条等灌木树种;在15~25°采用反坡带子田、鱼鳞坑整地方式, 进行乔灌搭配, 配置山桃、山杏、沙棘、刺槐、杜梨子、杞柳等树种;在<15°的坡耕地采用集水坑、水平沟、带子田整地方式, 配置刺槐、杞柳、榆树、柳树、新疆杨等树种;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沟道及台塬地, 配置早酥梨、结杏等经果林树种。

3.2 荒山造林

对移民迁出区的宜林荒山、荒沟、荒滩进行人工造林, 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 选用油松、落叶松、杜梨子、山桃、山杏、刺槐、沙棘、柠条等乡土树种, 采用鱼鳞坑、反坡带子田、水平沟等集流整地方式, 进行乔灌草合理搭配。其树种配置模式与退耕还林相同。

3.3 封山育林

对移民迁出区立地条件差, 难以造林的地块实施封山育林。封育采取机械围栏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 在封育区进行机械围栏、设立固定标志牌、标准样地, 并设置专职护林员, 加强巡护, 提高封育成效。

参考文献

[1]於方, 周昊, 许申来.生态恢复的环境效应评价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 :382-387.

[2]李贵祥, 方向京, 邵金平, 等.昆阳磷矿山损毁林地生态植被恢复技术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 2012 (3) :49-52.

[3]陈兴祥.景洪市沧江新区生态植被恢复中的树种选择与配置[J].林业调查规划, 2009 (3) :139-142.

植被生态恢复 篇8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 公路生态景观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在道路雪崩、落石等自然灾害防范治理的同时, 结合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对公路路域景观环境问题一并进行治理, 对公路安全运营环境起到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给出行游客带来景观享受, 使得公路建设对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做出贡献。但是, 国内外此方面的研究一般多在湿润地区, 针对干旱区公路和路域生态环境条件下的边坡生态植被恢复方面的研究与实施案例鲜有见到。本文就此从设计角度谈一些认识。

2 国内外边坡生态植被恢复技术发展概况

生态恢复技术在发达国家的研究应用历史较早, 美国在1936年就已将生态护坡技术应用于公路边坡治理, 而日本生态护坡技术几乎与公路建设同步发展。1976年日本率先开发出厚层基材喷射绿化护坡技术, 主要用于软弱岩石边坡的生态防护。此后, 喷混植物生殖基质绿化技术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成为日本应用最为广泛的生态护坡技术。目前, 在岩石边坡绿化方面, 日本已开发形成了一系列技术体系, 除客土喷射绿化技术外, 还有框架梁格构护坡绿化技术、透水型 (植被型) 混凝土技术、植生袋绿化技术等。

我国公路建设早期, 因为顾及成本, 推广应用较少。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公路建设事业不断发展, 川滇区域先行引进应用, 目前已推广至全国, 获得较快发展。针对国内情况, 一些学者针对性地展开了一系列研究, 也取得较丰硕的成果, 基础理论与基础方法未脱离国外原理论技术体系, 针对具体工程建设条件, 在水土保持辅助工艺技术与材料技术方面获得较大进步, 植被选择应用趋于多样化, 对山岭区公路路域景观环境美化发挥巨大作用, 同时, 也使得一些公路边坡灾害治理手法呈现多样化和生态化。

尽管如此, 该领域技术研究少有在干旱与半干旱区域应用实践研究的案例, 尤其是西北干旱区。2003~2006年新疆林业规划设计院所承担的新疆布尔津至喀纳斯湖旅游公路和哈巴河至白哈巴旅游公路路域边坡生态植被恢复设计及先导性试验示范工程施工也几乎是新疆少有的实践活动, 该项目实施区也处于阿尔泰山岭区, 气候类型基本上属于湿润气候区, 与干旱区亦有差异。

3 干旱区边坡生态植被恢复主要技术问题

生态恢复技术主要包括生态植被恢复技术和辅助工程技术, 生态植被恢复技术和辅助工程技术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干旱区由于降水稀少, 生态环境脆弱, 土壤和植被物种与相应纬度湿润地区有显著不同, 土壤多处于干燥状态, 成土作用微弱, 母质较粗, 植被以旱生草类与旱生灌木为主, 表被盖度较低, 呈现荒漠化景观形态。尤其西北干寒气候条件下适生物种更为稀少, 荒漠化程度更高。因此, 在干旱区解决边坡生态植被恢复与重建, 首要是如何应用辅助工程技术解决生境创建和水土保持这两个关键问题, 而边坡条件下的植被生殖又是生境维系、水土保持的重要保障条件, 因此干旱地域公路边坡生态植被恢复相比较而言难度较大, 一般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与矛盾。

3.1 适生植物选择问题

干旱区旱生植物多表现为疏丛状态, 地上生物量相对少, 而地下生物量相对较多, 地表覆盖度较低, 一般开放与半开放型边坡客土生境改良方式下, 水土保持效应较差, 水土流失又使得植物生境恶化而无以附着, 因而以往边坡生态植被恢复与重建一般较少选用旱生植物。

适生的中生植物在干旱区边坡生态植被恢复与重建中的适用性状要求应为枝冠体呈密丛性, 根系在土体浅表层中的分布量以多为好, 以发挥较好的水土保持性状。而选用中生植物, 则土层厚度及灌溉量与灌溉频度均需满足植物在干旱区环境条件下的正常生长需求。然而, 在干旱区生态环境条件下, 中生植物适生表现均呈现一定局限性, 因此, 在干旱环境下, 有限覆土厚度及灌溉效能条件下, 中生植物的适生及适用性均应重新评价。

在干旱区选择中生植物, 均需持续灌溉干预, 优化的植物种选择与配置技术以及种植基质配方技术使用都有减少人工干预水平和减少资源耗费的作用, 但还是属于逆立地生境条件下的绿化, 将会长期受到自然制约, 需要长期的投入。

3.2 辅助工程技术适用局限性问题

辅助工程技术在边坡绿化范畴内一般包括SNS柔性防护网技术、三维植草网垫技术、土工格室技术、生态袋技术、预应力锚索混凝土格构梁技术以及种植基质配方技术等, 分别属于客土辅助技术、水土保持技术、坡面支护技术等。在边坡生态植被恢复工程实际应用中或单一、或组合使用。

除应对不同坡面地质基础而选择适用的坡面支护技术外, 上述客土辅助技术类与水土保持类技术适用与否均与植被恢复相关的工程建设性状以及能否形成有效水土保持相关。

如土表开放或半开放型客土技术均可支持喷播籽种建植方式。特殊施工工艺下亦可支持植苗建植方式, 此种方式在干旱区适用与否受限于建植后土表水土保持状况, 而土表封闭型客土再行喷播建植方式在干旱区则难以成功, 表层含籽种的种植基质会因为灌溉而无法附着, 小籽粒植物种浅表层播种亦难以抵御大气干旱的胁迫, 而一般方式的强化灌溉会导致布种土层水土流失。生态袋客土技术即属于此类。

在干旱区地带, 土壤一般较薄, 机械组成粗糙, 多为不适用土壤, 所以干旱区边坡植被恢复需要采用种植基质配方技术解决施工机械设备作业性状需要的、满足所选植物正常生长需求的轻质、附着性、保水、肥力缓释以及水土保持性状优良的配置土壤, 一般使用有粘土、泥炭、保水剂、粘着剂、纤维、复合缓释肥料等复合组成, 然而, 在干旱区干燥气候条件下, 该类配方土某些组分具双向作用, 如吸水和释放水分, 极端情况下反而影响植物健全生长, 而这一点在干旱区是不可避免的;再如, 保水剂容易使表层土壤在灌溉条件下形成饱和持水而影响水分向下层渗透, 影响水分在土体中的分布, 从而影响植物根系生长分布, 并且容易形成径流;而在干寒条件下保水剂与粘着剂则会固结土壤, 倒提植物体水分而影响植物生命存活;含盐土壤基质或环境基底条件下则不宜使用保水剂和粘着剂, 侵染盐分后将难以淋除。而保水剂和粘着剂又是解决配方土水土保持的主要组分, 因此, 针对干旱区不同立地条件应进行试验研究, 以实现设计合理的组分配比, 克服上述负效应。

4 设计解决技术

(1) 植物适生性表现:选择干旱区强适生型植物, 以降低人工灌溉干预水平, 降低因为灌溉而导致的水土流失;一般宜以灌木类为主, 应为枝冠密丛型、多萌蘖、多须根量的种类品种, 以期在人工生境条件下形成较高的地表盖度。结合坡面表面强化型水土保持技术应用, 绿化方式可选择植苗或压苗建植方式, 需配以特殊器型苗木或植苗工艺技术实施, 可以较快速度实现绿化目标。

(2) 坡面表面强化型水土保持技术应用:如选择生态袋类客土技术, 其袋面表层有强化了的水土保持性状, 同时可实现相对较厚的客土土量, 以满足植物生长需求, 并且能持有相对较多的水分与养分, 促进植物正常生长, 降低灌溉频率, 从而实现节水降耗, 减少维护管理强度的目的。生态袋袋体材料应设计选择较强拉结力和抗紫外线、抗老化的材料, 若需要选择使用坡面强化支护技术, 则宜选择小网孔径的柔性网材料与工艺技术配合, 以复合增强水土保持效能。

(3) 灌溉干预技术应用:结合上述技术, 可以选择使用侵润灌或滴灌方式进行灌溉, 以减少其他灌溉方式可能导致的坡表径流, 并且可以布管于袋间, 以保护灌溉系统使用寿命。该类方式也是最节水灌溉方式。

(4) 就景观建设目标而言, 选择旱生型植物以及景观型旱生植物, 在景观形态上与以中生草被为主植物所营造的景观会有显著的不同, 但是, 若通过采用适合旱生型植物特点的多样设计手法, 相信能够创建独特而优美的景观。比如选择旱生型抗寒月季、马蔺、薰衣草、蔷薇、锦鸡儿、紫穗槐、沙枣等间色配置设计, 定能实现五彩景观。

(5) 选择旱生型植物应用, 所对应的生境亦可较中生植物粗放, 因此, 种植土配方技术在具体应用中亦可降低标准, 应会有更广泛的适用建设条件基础, 将会使工程建设更为经济, 维护管理也较中生植物简捷, 能耗与物耗也会较低。

5 干旱区绿地建设目标决策与建议

干旱区绿地建设目标客观上受限于干旱区自然环境条件, 而人们对生存空间环境景观的心理期盼与要求往往超越自然环境局限, 在城市尤为如此, 这在以人为本的人类社会则是很现实的思维。但是对于规划、建设各相关专业设计特别是建设决策者而言, 制定的建设目标与自然环境和资源承载力相适应是绝对智慧的行为, 这是一个老话题, 但是, 我们还是看到了很多不符合上述原则的建设实例。

因而, 干旱区各项建设目标应由受限资源限定, 开发强度与规模、开发利用模式以及景观形态等等均应由资源先决。对于城市绿地建设而言, 在有限度的城市用地中, 在较高的土地利用状态下, 实现适宜比例的绿地, 并体现其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以及功能与景观方面的表现, 实现资源利用可持续, 对于特殊立地条件下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应依托研究开发绿地建设新技术, 实现符合自然资源环境条件限定的建设成果, 以实现更大的资源节约效应。

摘要:指出了公路边坡生态植被恢复与重建在国内外历经数十年发展历程, 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与经验, 干旱区以往经济活动相对贫乏, 加之环境条件局限, 所以较少专项治理。随着经济发展, 道路交通事业迅猛发展, 该类建设项目不断涌现。从干旱区生态植被恢复与重建所涉及的生境改良设计出发, 论述了生态植被恢复与若干辅助工程技术及灌溉干预技术组合配套应用的相关技术问题, 对解决干旱区生态植被恢复等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干旱区,公路边坡,植被,恢复,重建,节水降耗

参考文献

[1]李西, 罗承德, 廖心北.九寨沟景区改造公路边坡景观植被恢复议[J].四川草原, 2003 (4) .

植被生态恢复 篇9

1 生态毯概述

1.1 生态毯含义

生态毯也叫生态植被毯, 使用稻草以及麦秸等作为主要原材料, 然后在承载面加入草种以及营养土等混合形成[1]。在选用草种的过程中应该注意, 必须选择具备耐寒特性的草种, 才能够适应川西高原的自然环境。在本项目当中, 为了结合川西高原的自然生态特点, 一般选用披碱草、黑麦草等。

1.2 生态毯技术特性

其在使用的过程中, 不仅制作流程相对较为简便, 而且与传统的植被恢复方法相比, 可以节省很多资金, 能够在应用之后获得较好的实际效果, 水土流失等也得到较佳控制[2]。而且在使用之后还可以将地表的土壤进行控制, 使其难以发生位移, 并且可以增强地表的摩擦力, 径流的各种参数得到有效控制, 一旦遭遇较为严重的大雨也不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其还可以实现保湿保墒, 让降雨较少的地区可以顺利实现草类的生长, 让原本受到破坏的植被快速得到恢复[3]。由于其是在原本的地表添加的, 使得其能够在现实因素的作用下可以较为明显地发挥实际作用, 在其中条件保留水分以及肥料等, 可以促进草类快速生长[4]。

2 生态毯治沙成效固定监测样地研究

2.1 固定监测样地建立

2011年成立项目专项研究小组, 由阿坝州林科所科技人员、县林业局技术人员组成, 将监测样地数目限定为6个, 每年5月、7月、9月进行定期监测和样品采集, 共获得监测数据3841个, 全面掌握项目实施沙地演变动态。其中, 露沙地治理区类型建立效益监测固定样地2个, 规格均为10m×10m。为了达到较为明显的对比效果, 其中一块监测地进行治理, 另一块无治理。流动沙地治理区水平面类型建立效益监测固定样地2个, 规格与上述监测地相同, 同样设定1个经过治理, 另外1个没有治理。流动沙地治理区坡面类型建立效益监测固定样地2个, 具体设定与上述情况相同。监测地建成之后, 主要负责监测土壤含水量变化、有机质含量变化、地上地下生物量变化等[5]。

2.2 固定监测样地试验结果分析

2.2.1土壤水含量对比分析。在传统背景下, 川西沙化治理重点使用沙障等方式实现治理目的。虽然此种情况可以较好地应对沙化的情况, 但是其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需要花费的资金过多, 使得其现实应用难以满足具体要求, 而且由于使用情况较为混乱, 对管理工作造成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6]。使用生态毯技术对现有的沙地进行治理仍在探索之中, 因此, 必须通过实验的方式对其治理效果进行对比, 判定其推广的可行性。首先对监测样地的土壤含水量进行分析, 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通过对上述表格进行对比可知, 在0~10土层厚度下, 流动沙地监测样地A004的含水量为12.8, 而对比样地的含水量为11.8, 露沙地监测样地A034含水量为14.5, 对比地为14.3, 这说明监测样地土壤水量逐渐增加, 而对比样地部分水含量变化较小;监测地样地比对比样地水含量多, 其他同类型编号的2块地也是如此。露沙地由于原本的之别覆盖度较高, 因此治理地与对比样地的变动情况较小。这说明, 使用生态毯技术可以获得良好治理效果。

2土壤有机质对比分析

以上2次试验结果分别来自于2012年9月11日和2013年9月11日2次实地考察, 结果表明, 治理地的各项考察指标均高于对比样地。比如, 监测样地当中的流动沙地为p H值为8.33, 有机质为2.75, 全N为0.75, 全P为0.341, 全K为14.09, 而对比样地当中的p H值为8.22, 有机质为2.68, 全N为0.14, 全P为0.225, 全K为13.08, 监测样地中的露沙地的p H为值为7.16, 有机质为13.24, 全N为0.59, 全P为0.545, 全K为13.40, 对比样地中露沙地的p H值为7.08, 有机质为12.05, 全N为0.54, 全P为0.532, 全K为12.36。这说明, 使用生态毯治理之后效果良好。

3 地上地下生物量对比分析

通过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可知, 流动沙地、露沙地使用生态毯之后, 植被盖度、地上和地下的物种数均呈现出增加局面, 这说明治理效果良好。其中, 2012年9月13日的检查当中, 流动沙地监测样地的1号地鲜重为188.2g, 干重为74g, 对比样地则为98.6g, 干重74.2g;露沙地的监测样1号地鲜重为281.8g, 干重为100g, 而对比样地则为192.5g, 干重为97.4g;其他编号的参数对比也呈现出这个趋势。

4 总结

当前, 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日益增高, 采取科学手段治理相关问题十分迫切。本文研究使用生态毯技术对川西沙化地区进行治理, 使得其可以尽快恢复原本的状况。但由于此项技术应用时间并不长, 必须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将此手段的治理效果进行展示, 进而确定其是否具有推广价值。本文通过对2块试验地的土壤含水量变化、有机质含量变化、地上地下生物量变化等指标的变化判定生态技术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 生态毯技术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摘要:川西北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部, 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林区之一, 作为五大天然草场的一员, 其能够发挥的现实作用十分之大, 但是, 由于此地区过度放牧以及乱砍滥伐等情况较为严重, 使得此地区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沙漠化情况不断蔓延, 本研究利用生态毯技术对此进行应对, 让沙漠化得到较好控制, 恢复生态平衡, 为当地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生态毯,沙化区,植被恢复

参考文献

[1] 肖建平, 庞平珍, 沈文.植被护坡技术在高速公路边坡治理中的应用[J].土工基础, 2012 (1)

[2] 李留振, 李阿根, 叶宏飞, 翟保黔.椰纤维植被护坡技术在岩石边坡上的应用[J].林业建设, 2011 (6)

[3] 孔东莲, 郭小平, 赵廷宁.植被护坡技术的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 2010 (1)

[4] 贺红亮, 王琼, 杨知建, 闫景彩.高等级公路植被护坡现状与展望[J].中南公路工程, 2012 (2)

[5] 陈莉, 曾光辉, 程心意, 史启敏.浅议植被护坡的应用及发展[J].人民长江, 2013 (9)

植被生态恢复 篇10

矿区废弃地是指因采矿活动所破坏和占用的, 未经治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1]。从景观生态学上讲, 矿区废弃地是人为剧烈干扰下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 是人类为获得矿产资源而对土地进行剧烈改造的区域。矿区废弃地是一种极端的裸地, 地表植物稀少, 水土流失严重, 造成矿区水体、土壤和大气的严重污染, 引发一系列经济、生态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矿区废弃地治理已成为制约矿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而矿区废弃地的森林植被恢复是促进采矿业与林业持续、协调发展的主要手段和保护矿区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同时也是保护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的必要条件。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是修复已退化的生态环境, 维持人类生存环境的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森林作为陆地上最大、最复杂的生态系统, 不仅具有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 还有可计量的生态效益价值。对森林在矿区废弃地发挥的具体生态效益进行价值计量, 不但能改变人们对森林生态功能的认识, 重视森林生态效益价值, 而且还能帮助政府制定有效的森林经营管理措施, 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提高矿区废弃地森林植被的恢复, 协调矿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科学数据和借鉴依据。由此可见, 计量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中的森林生态效益价值, 对矿区废弃地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矿区后期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 在矿区废弃地的植被恢复中, 基于生态功能与经济视角探讨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计量问题, 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和战略意义。

2 矿区废弃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分析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2]。矿产资源的开发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作用最强烈的活动之一, 长期的矿产资源开采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影响, 导致其功能和结构遭到严重破坏, 矿区废弃地成为人类深度扰动、脆弱而高度退化的生态系统。

矿产资源的开采活动极大地改变了矿区生态环境系统, 主要表现为:一是景观型破坏, 包括因为采矿活动破坏地表植被, 露天开采遗留的矿坑, 地下开采导致的地面沉降、塌陷, 以及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这不仅造成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 还威胁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安全, 同时也对当地的地下水与地表水循环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二是环境质量型破坏, 主要是指采矿过程中所形成的大量废弃物对矿区大气、水、土壤的严重破坏。三是生物型破坏, 主要是指采矿活动对当地生物群落的严重破坏甚至是摧毁。矿区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 会导致水土流失, 诱发地质灾害, 矿区环境污染加剧 (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 , 土壤污染 (重金属污染) , 植被破坏和微生物破坏等一系列问题[3], 这对矿区的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和严重影响。自然状态下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而矿区生态系统是通过人为和自然共同作用所形成的, 这就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矿区废弃地作为人地相互作用最为剧烈的生态系统, 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能[4]。此外, 矿区环境基础设施薄弱, 缺乏生态恢复和重建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导致矿区废弃地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的能力低, 因此矿区废弃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状况急需得到重视和解决。

当前, 矿区废弃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修复和治理的主体是林业生态建设, 这是由林业的基础地位和战略地位决定的, 也是森林植被具有的生态功能所决定的。森林生态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过程所形成和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5]。森林生态功能主要包括水源涵养功能、气候调节功能、水土保持功能、环境净化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等。森林水源涵养功能使森林在矿区废弃地生态系统中具有最大涵养水源的能力, 从而实现矿区土壤改良;森林的气候调节功能, 相对于矿区废弃地无林空旷地而言, 森林无疑起到了增加空气湿度、降低矿区气温的作用, 调节了当地小气候;森林水土保持功能对降低矿区废弃地地质灾害、防治荒漠化、保护土地资源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依靠系统的特殊结构和功能, 将矿区废弃地有毒有害气体进行降解和净化, 从而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森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为矿区废弃地生物型破坏提供了很好的解决途径, 因此矿区废弃地脆弱的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功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图1) 。结合矿区废弃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分析和森林具有的生态功能可见两者之间的关系。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 对矿区废弃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生态环境治理具有重大作用和意义。森林是实现矿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生态屏障, 它不仅能为矿区提供种类繁多的林产品, 还向当地提供良好的环境服务, 同时对维持生物圈稳定, 维护矿区气候稳定与生态平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具有可计量的森林生态效益价值。

3 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研究的现状

3.1 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研究的理论基础

目前, 关于森林生态效益的内涵和定义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在借鉴以往学者对森林生态效益定义的基础上, 笔者结合自己的理解总结出生态效益是指森林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生态功能被社会利用并产生效果的总和。中西方学者在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计量研究理论基础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着差异, 但归纳起来大致为:西方是以福利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为基础, 吸收西方经济学理论来研究生态功能价值;而我国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级差地租论、最佳效能理论和节约理论来研究森林生态功能价值。第一, 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为基础。具体地说,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级差地租理论和节约理论是研究森林生态效益计量模型的理论依据[6]。第二, 以最佳效能理论为基础。当一种资源或生产成果有若干效能或效能组合时, 应利用它对社会的影响或对国民经济建设作用最大的效能或效能组合。第三, 以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探求环境供求状况和森林环境要素对使用者所获得的效用量之间的关系。森林生态效益的大小是森林生态效益要素对使用者所获得实际效用数量与效用单位价格的乘积。该法在理论上很完美, 但在实际操作上缺乏准确性[7,8]。第四, 以能值分析法理论为基础。基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一切资源和能量都来自于太阳能, 以能值为量纲做定量分析研究, 可计量一系列反映生态与经济效益的能值综合指标体系。森林的能值分析计算, 就是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能流、物流、价值流进行能值综合评估, 把三者转化成货币值 (宏观经济价值) , 客观体现森林生态效益。上述四种理论基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这也是目前关于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计量采用的具体方法以及计量结果存在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3.2 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计量的基本方法

第一, 按照森林生态功能价值评价所采用的理论基础分类[9], 可分为:①价值法。以森林具有的生态功能而引起的土地级差收入和社会劳动节约量作为森林生态功能价值计量值。②效益法。以森林诸功能造成的社会劳动成本的节约作为公益林生态效益价值计量值。③效能法。以采取技术等其他手段获得与森林效益价值作用相似的收益结果时, 所花费的成本和代价作为计算森林效益功能价值计量的依据。第二, 按照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价的对象分类[10], 可分为:①效果评价法。以级差地租和成本节约理论为基础, 注重对森林综合效益的利用程度进行评估。②消耗评价法。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 以森林中凝结的劳动价值量为依据评价森林生态效益的大小。第三, 按照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价的角度分类, 可分为:①客观评价法。指根据因森林存在而发生环境变化所造成的客观物质影响进行经济评价。②主观评价法。根据人们的意愿或根据对人们行为的观察研究, 对可能造成的森林价值损害或收益进行的计量。第四, 按照森林生态功能价值评价以市场信息是否完全性分类[11], 可分为:①市场价值法。指在完全市场信息的情况下, 通过市场价格来计量森林生态效益价值。②替代市场法。指在不存在直接市场信息的情况下, 通过寻找替代物的市场价格来衡量森林生态效益价值。③假象市场法。指在不存在直接或间接替代市场信息的情况下, 通过意愿调查方法直接对森林生态效益价值做出估价。除此之外, 目前采用较多的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计量的基本方法是能值分析法。森林能值分析可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主要能量和能值的计算并转换成能值货币值, 从而定量评估森林的生态效益价值。

4 森林生态效益计量指标的筛选

目前对森林生态效益的界定主要有:涵养水源效益、水土保持效益、防风固沙效益、改善小气候效益、净化大气效益、森林游憩效益、野生生物保护效益、提高土地自然生产力效益、吸收二氧化碳效益、消除噪音效益等。但是通过对矿区废弃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其生态系统脆弱性进行分析后, 对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中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计量, 笔者主要采用专家判断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中森林生态效益的具体计量指标进行分析和筛选, 保证研究具有可行性和客观性。

通过笔者对30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咨询、访谈和发放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30份, 回收率为100%。该问卷旨在根据专家认为在矿区废弃地中森林生态效益价值重要性进行排序, 然后筛选出专家认为较重要的前5个森林生态效益主因子, 通过应用SPSS软件对30份有效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基于SPSS软件生成的原始变量相关矩阵表 (表1) 可见, 涵养水源和防风固沙, 水土保持和提高土地自然生产力, 改善小气候和净化大气, 森林游憩和野生动物保护, 吸收二氧化碳和净化大气之间有较高相关性, 可能存在信息重叠。因此, 在矿区废弃地中森林植被的生态效益价值计量中要避免重复计算问题, 有必要筛选出能准确反映矿区废弃地中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重要指标进行计量。

基于SPSS软件生成的总方差分解表 (表2) , 前5个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 表明采用主成分分析的主因子有5个, 其方差总和达到了83.214, 说明大部分的原始信息能够被新提取的5个主成分解释, 提取的5个因子是合理的。

基于SPSS生成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表3) ,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和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值, 可计算每个观测量的各因子的得分数, 并可据此对观测量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因此, 得到因子 (主成分) 的表达式可写成:第一主成分:F1=0.348X1-0.325X2+0.332X3+0.214X4+0.671X5-0.656X6-0.349X7+0.203X8+0.005X9+0.134X10;第二主成分:F2=0.276X1-0.421X2-0.347X3-0.074X4+0.253X5-0.307X6-0.300X7-0.176X8+0.280X9+0.219X10;第三主成分:F3=0.264X1-0.044X2+0.319X3-0.392X4+0.061X5-0.324X6-0.369X7-0.031X8-0.055X9-0.213X10;第四主成分:F4=-0.239X1+0.295X2+0.003X3+0.097X4+0.408X5+0.221X6+0.100X7-0.384X8+0.175X9-0.119X10;第五主成分:F5=-0.402X1+0.199X2+0.003X3+0.144X4-0.219X5-0.313X6+0.680X7+0.314X8-0.228X9+0.263X10。其中X1、X2、X3……X10为原变量, 即森林的10个生态效益。

结合综合因子 (主成分) 的表达式可见, 综合因子F1、F2、F3、F4、F5对表达式中的变量X1、X2、X5、X6、X7要求较高。相对于森林其他效益, 森林的涵养水源效益、净化大气效益、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保持水土效益、游憩效益价值在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中的贡献率更大。同时, 为了避免在森林生态效益信息和计算中存在重复性, 因此在针对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计量中, 应侧重对森林的涵养水源效益、净化大气效益、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保持水土效益、游憩效益等方面的价值计量。

5 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可见, 森林生态效益价值是森林结构和功能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 并已进入人类生产生活领域之内为人类所实际利用, 还与人类对其利用程度和森林生态效益在具体区域发挥作用的程度息息相关。因此, 本论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中森林生态效益具体计量指标进行了筛选。通过研究, 筛选出森林的涵养水源效益、净化大气效益、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保持水土效益、游憩效益价值这5个具体指标作为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中森林生态效益计量的重要指标, 为今后矿区废弃地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计量方法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目前, 对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价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具体的计量方法缺乏可操作性, 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有待做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准确、科学、客观地评价特定的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中森林生态效益具体计量方法及其结果, 以及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给矿区废弃地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这是今后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麦少芝, 徐颂军, 梁志娇.矿业废弃地的特点及环境影响[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5, (5) :23-27.

[2]李沁, 郭福则, 吴承.山西生态脆弱区林业生态建设[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0.

[3]师雄, 许永丽, 李富平.矿区废弃地对环境的破坏及其生态恢复[J].矿业快报, 2007, (7) :35-37.

[4]张平宇, 李鹤, 佟连军, 等.矿业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5]范海兰, 洪伟, 吴承祯, 等.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33 (3) :347-351.

[6]米锋, 李吉跃.森林资源损失计量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7]青格乐图, 刘艳平, 敖特根白乙, 等.森林生态功能计量问题研究[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2, (1) :1-3.

[8]Leake Nancy Adamowicz, Wiktor L, Boxall Peter C.An Econometric Analysisof the Effect of Forest Dependence on the Economic Well——Being of Cana-dian Communities[A].Forest Science, 2006:595-604.

[9]聂华.试论森林生态功能的价值决定[J].林业经济, 1994, (4) :48-52.

[10]周毅, 苏志尧.公益林生态效益计量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 1998, (2) :13-17.

植被生态恢复 篇11

【关键词】公路工程;植被恢复技术;坡面及场地

1 前言

在1994年举行的首次以公路沿线植被恢复为议题的国际性大型会议中,将公路沿线植被恢复明确定义为“用活的植物和非生命的植物材料或者土木工程结合,以减轻公路沿线的侵蚀,加强其稳定性”。上述对公路工程坡面及场地植被恢复的定义主要强调坡面及场地植被恢复的过程,而忽略了植被恢复后的可持续性发展策略。笔者认为,公路工程坡面及场地植被恢复边主要是以生态恢复学为导向,对因公路施工而受到损害的坡面及场地植被,通过一系列规划并采取相应措施,重建及恢复良好的的生态环境,以实现植被保持水土、稳定坡面以及改善环境的作用,进而提升公路沿线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对遭受破坏的坡面及场地植被进行调查分析,选择合适的替代性植物,采用相应的技术,重建及恢复公路沿线的植被,使植被能够通过自然更替,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2 公路工程坡面及场地植被恢复的影响原因分析

2.1 公路沿线坡面及场地的形态

公路沿线坡面、场地的高度及长度是影响沿线水土流失情况以及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坡面及场地越高、高度越大,需要的恢复植被施工技术就越高。坡面越陡,其水土流失情况也就越严重,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固定水土,会造成水土的冲刷、侵蚀,坡面的泥土将无法留存,影响坡面植物的生存。基于此,在规划及施工前,要完善公路沿线的排水系统,安装坡面及场地的截水以及排水设备,以防止强降水对坡面及场地的水土的冲刷,确保公路沿线的稳定性。

2.2 公路沿线坡面及场地岩土的土质

公路沿线坡面及场地的稳定是植被生长的前提,坡面及场地的小小损坏都会造成公路沿线失去稳定性,进而影响到植物的生存及生长。公路沿线岩土的土质(如岩土结构、矿物成分、强度等)是影响坡面及场地稳定性的决定因素。岩土的土质持水性强、透水性弱、松软,能提供公路沿线植被生长所需的水分以及养分,有利于沿线植被的恢复,因而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施工技术改善坡面及场地的土质,为植物生长创设良好环境。

2.3 公路工程所在地的气候条件

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公路工程所在地的降水以及温度情况,降水及温度往往决定着所选择植物的种类以及其生长情况。公路工程所在地的降水量直接影响着植被的生存,暴雨的持续时间、暴雨的大小决定着坡面及场地水土流失程度,影响着公路沿线的稳定性。因此,必须要对公路工程所在地的气候条件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植被种类并采用适宜的技术进行植被恢复施工。

2.4 公路坡面及场地植物的选择以及养护

公路工程沿线的绿化效果一般是以所选择的植被种类来体现的,植物种类的选择以及养护在规划施工中占有重要地位,决定着植被恢复施工的质量及投入情况。从现有的坡面防护技术来看,由于坡面的植被生长土层较薄、养分蓄积不够,植被生长系统的自我供给无法实现,造成植被水分以及养分供给缺乏、造成植物生长、发育不良,给植被的养护带来困难,养护费用因此而升高。

3 公路工程坡面及场地植被恢复技术

传统的公路沿线植被恢复技术主要是选择草本植物种植进行坡面及场地植被的恢复及保护,但是传统的技术存在防护持续时间短、水土保持能力差、绿化效果差等问题。经过不断的研究及实践,选择与公路工程所在地水土情况相适应的本土植被种类(包括各种灌木、乔木、藤本、草本植物等)用于公路沿线的绿化,取得良好的效果。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观念的提高以及植被绿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公路沿线绿化技术取得良好进展。目前我国主要采用换填客土技术、液压喷播技术以及植生带技术来进行公路坡面及场地植被的恢复及养护。

3.1 客土土壤改良技术

公路工程沿线植被普遍存在一年绿、二年黄、三年死的情况,究其原因,多数是因为直接将植被种植在呗破坏的土层中,而没有对公路坡面及场地客土土壤进行改良。客土土壤改良技术主要有肥料施加技术以及土壤改良剂添加技术。

公路工程坡面及场地的植被恢复及养护一般需要用客土进行回填,尤其是对挖方坡面的回填,并改善客土的养分及水分情况。对于需要挖方的坡面及场地,岩土的结构被打乱,破坏了土壤中的机质层,使土壤的母质层以及心土层暴露在空气中,造成土壤自我调节及自我恢复的能力丧失。若直接在已被破坏的土壤上栽种植被,而不在其表面喷洒相应的土壤改良物质,即使植物能够生存,也无法取得良好的生长发育,进而形成稳定的植被保护层。对于填方坡面以及场地的客土情况而言,虽然比挖方坡面的土壤情况好,但是多数填方坡面以及场地都会有沙质及泥质颗粒暴露的情况,其所蕴含的水分及养分情况也会与工程所在地的土壤难以协调,如果不对填方土壤进行改良,所种植的植物即使能恢复也需要很长时间。

3.2 植被拌合物喷灌技术

植被水分喷灌技术的关键在于在坡面以及场地的岩石上安装一个不被大雨冲刷又可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水分机养分的稳定设备。该技术主要是利用植物水分喷灌设施将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保水肥料、有机物、植物种子以及粘合剂拌合后喷灌到坡面及场地的岩石上,粘合剂发挥粘连作用,使拌合物所形成得具有孔隙、连续的混合硬化物覆盖在岩石的表层。覆盖在岩石表层的硬化物可以防止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被冲刷,而拌合物中的保水肥料、有机营养物质则能促进植被的生根发育。

基于此,在植被恢复施工过程中,要整修坡面及场地,将坡面及场地土壤中不稳定的石块清除,确保坡面及场地土壤的稳定性。然后,要通过客土喷灌设备将呈干粉状的拌合物喷灌到坡面及场地的岩石上,并用草帘或者是无纺布覆盖在岩石表层,固定植物种子。等到植物发芽后,在进行相应的护理。

3.3 植生袋培育植物技术

植生袋培育植物技术是最新发展的公路沿线植被恢复技术,主要是采用棉麻或者化纤制品制成袋子,袋子具有较大的网眼,在袋子中装入植物的种子及适量的客土土壤,将植生袋按照事先计算好的间距均匀地固定在公路坡面及场地,亦可重叠码放在坡面极场地上,在坡面及场地上形成由植生袋组成的植物防护层。当水分以及温度適宜,一段时间后植生袋中的植物种子就会发芽,绿芽将穿透植生袋并生长发育,在公路的坡面及场地上形成一层植被层,保护坡面及场地,绿化公路沿线。植生袋培育植物技术一般适用于坡度较为平缓的坡面植被恢复。

除了上述三种公路沿线植物恢复技术,还有三维植被网恢复技术、生态袋绿化技术、浆砌石骨架植被恢复技术等。

4 结束语

在发展公路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公路坡面及场地植被恢复技术,采取相应的恢复及保护措施,尽快恢复公路沿线的植被,使防护植被与周围的生态环境有机融合,实现公路工程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名彦,丁国栋,罗俊宝,王翔宇,朴起亨,崔利强.沙地公路取土场植被恢复模式与效果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9,(01).

[2]雷学东,王薇.公路工程坡面与场地植被恢复技术综述[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8, (04).

[3]马永排.云南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 2011,(03).

[4]尚潇瑛.山区水库应对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水利,2011, (04).

[5]郭秀卿.山西省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措施及生态效益分析:以吕梁环城高速公路为例[J]. 山西科技,2011,(02).

植被生态恢复 篇12

G405线赛里木湖至果子沟口段公路改建工程路域生态植被恢复工程就是本着尊重自然、重视环保的设计理念,力求在保障便捷交通与交通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优化和恢复道路路域空间形态和生态景观,用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将该路建设成生态路、环保路、旅游路、景观路。

1 工程概况

工程全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博乐市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霍城县境内。路线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起自博乐市赛里木湖,西南止于霍城县果子沟口,是新疆西北部地区腹地与哈萨克斯坦国连接的一条重要公路,国防和经贸意义极为重要。

全线段在区域上位于北天山西段,地貌上属科古琴山脉中、高山区。纵贯位于新疆北天山西部,地貌复杂多样,土壤种类繁多,沿线有山地、平川、河谷、森林、草原,类型齐全。

G405线赛里木湖至果子沟口段公路改建工程全程56.2公里,路线海拔高程1100m至2300m。通过调查,根据不同的海拔、坡度、坡向等,分属如下立地类型区:

1)中山森林-草甸草原区(改建公路起点-K593+000):该区段路线海拔在2300~1600米之间,属于森林草甸草原带,阴坡草甸区年降水量约600~800mm,阳坡草原区年降水量约400~600mm。该区段植物主要为:天山云杉,针茅+草原苔草+杂草类型和新疆早熟禾+新疆亚菊型的丛生禾草组,新疆方枝柏+羊茅+杂草类型和多刺蔷薇+羊茅+杂草类型的具灌木丛生禾草组。2)中、低山森林-草原区(K593+000-K604+000):该区段路线海拔在1200~1600米之间,属于森林草原带,年降水量约300~500mm,地形地貌由较高的山岭、河谷组成。该区土壤质地较好,阳坡为禾草草原,平缓谷地较湿润处及阴坡的林间空地常有一定中生杂草加入形成草甸草原植被。植物主要为:天山云杉、野果林(以野苹果林为主)、欧洲山杨;羊茅、草原苔草、白羊草、新疆亚菊等组成的丛生禾草组;兔儿条、万年蒿、针茅、羊茅等组成的具灌木蒿类半灌木组;蔷薇属、新疆方枝柏、禾草、杂草等组成的具灌木丛生禾草组。3)山地荒漠草原区(K604+000-改建公路终点):该区段路线海拔在1000~1200米之间,属于荒漠草原带,年降水量约150~250mm,地表覆盖物为壤土、裸岩、含土砾石、碎岩等,植物主要优势种有沙生针茅、羊茅、冰草、新疆绢蒿等。

2 植被恢复中存在问题

1)植被恢复区域海拔不同,则降水量不同、无霜期及积温条件不同,相比情况下适生植物种有差异。2)植被恢复区域坡度不同,则水土保持效应不同,适生植物种亦有差异。3)植被恢复区域坡向不同,则降雨量不同,光热效应不同,大气及土壤干旱指数不同,因此植物种分布及其组成存在较大差异。4)植被恢复区域坡位不同,则水土保持效应不同(物种、土壤、水分、营养流不同),相比情况下植物种分布及组成存在差异。5)生态植被恢复所使用的各种植物必需符合自然保护区相关规定的限制性要求,物种选择上受到一定的限制,部分杂类草种及其它植物种需现地采收,籽种供应上受到一定的影响。

3 植被选择原则

1)生态安全原则:生态恢复工程所用植物物种为项目区原生植物物种或同类型生态区相融相近种。2)生态适应性原则:项目建设区所处立地条件与所选植物种及工程恢复方式应具高度适应性,建成后能自然生长,无需人工维护。3)景观一致性原则:项目建设区生态景观恢复工程所选用植物种类品种、组合配比及工程措施均需与原区域地貌景观协调一致。

4 植物种类选型

基于植被恢复工程对生态安全、适生和最大程度的接近原始植被群落要求的考虑,植物种应在工程实施前一年秋季籽种成熟期有选择的采收当地主体植被种籽,无法满足需求时,可考虑采购同源或同基因型商品种源。根据项目区植被分布及植物群落类型建议植被恢复工程所需植物种参照以下可选植物种:

1)可选草被植物种。针茅、沟羊茅、新疆早熟禾、鸭茅、白羊草、无芒雀麦、百花车轴草、草原苔草、细叶早熟禾等。2)可选灌木、半灌木植物种。落萼蔷薇、兔儿条、万年蒿、西伯利亚刺柏、新疆圆柏、刚毛忍冬、茶藨子等。3)可选乔木植物种。天山云杉、天山桦(柳)、花楸及山楂等。

5 技术要点说明

上一篇:构建英语高效课堂下一篇: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