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恢复

2024-11-07

草原生态恢复(通用12篇)

草原生态恢复 篇1

1地震灾区草原生态修复技术

1.1草原生态修复的目的和意义

5·12汶川大地震波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10省(区、市)的417个县(市、区),总面积约50万km2。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达到里氏8.0级,最大烈度达到11度,并带来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等严重次生灾害。人员伤亡惨重,城乡居民住房大量损毁,北川县城、汶川县映秀镇等部分城镇和大量村庄几乎被夷为平地。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耕地大面积损毁,主要产业、众多企业遭受重创。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森林大片损毁,野生动物栖息地丧失与破碎,生态功能退化。地震造成山体崩塌、滑坡,损毁了大量的植被,形成大面积裸露地表。没有植被覆盖地表,雨天极易造成泥石流和塌方,晴天易造成大风扬尘,直接威胁着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安全。严重的水土流失、泥石流和塌方,导致大量的泥沙流入岷江、涪江、嘉陵江等江河,造成水体污染、泥沙淤积,威胁整个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和生活用水安全。因此,需要尽快启动以种草为主的草地植被恢复工程,其主要的目的和意义是:

1.1.1可以尽快覆盖裸露地面。

牧草具有发芽快、适应性强、出苗能力强、容易成活等特点,在地震灾区造成的滑坡等裸露地面播种多年生牧草种子,1个月内可以发芽生根,在3~4个月内可以很好地覆盖地面,较播种的树种或栽植树苗覆盖裸露地面快。

1.1.2保持水土。

牧草根系集中分布于0~30 cm的表土层中,根系盘根错节,形成致密的生草层,象“地毯”一样覆盖地面。可以减少裸露区域被雨水冲刷,减少地面径流,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1.1.3种草成本低。

生态修复的牧草种子主要是多年生牧草种子,一亩地的种子费用约20~30元,低于一亩地的树种费用100元左右,更低于树苗的费用。1.1.4种草有利于植物生态系统的尽快形成。种草先固定土壤、涵养土壤水分,再种植灌木或乔木,有利于树苗的成活和生长,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植物生态系统。

1.1.5利用牧草养畜。

生态修复播种的牧草,经过一段时间的围栏封育后,在地势比较平缓且无安全隐患的区域,根据牧草的生长情况适度刈割饲喂牲畜或进行放牧利用养畜,可以增加农牧民的收入,实现生产自救。

1.2地震灾区主要地形地貌

汶川地震造成龙门山山脉大部分地区受灾,其受灾严重的县(市、区)有51个,四川有39个。地震灾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生物多样性、植被以及人文资源汇萃的一条重要过渡交错带(岷山-邛崃山脉)及其向四周延伸区域内,面积约15万km2,横跨岷江、涪江、嘉陵江上游,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的生态屏障。灾区自然条件复杂,由高山、中低山、丘陵以及山间平原等地貌类型组成,包括高山峡谷区、四川盆周山地、成都平原、川中丘陵以及秦巴山地等地理单元,区域内植被类型多样,但生态脆弱性强,抗干扰能力弱,严重破坏或退化后恢复困难。根据海拔高度将该区域概括为高山区、中山区、低山丘陵区三个区域。由于汶川、理县、茂县部分地区气候属干旱河谷区,其自然条件与其他区域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将该区域单独列出,统称为干旱河谷区。其分区主要特点如下:

1.2.1高山区。

主要分布于山体顶部,海拔3 500 m以上,由于山高,气候寒冷,年均温度在6℃以下,交通不便,生活条件恶劣,人烟稀少。该区域的山体大部分相对平缓,植被较好,主要植被以四川蒿草等莎草科和羊茅、草地早熟禾等禾本科以及蓼、蒲公英等杂类草为主的高山草甸,还有锦鸡儿、杜鹃、小叶柳、箭竹和沙棘等为主的高山灌木。地震引发产生的滑坡裸地对灾区人民生活的影响相对不太直接,但对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等生态服务功能带来一定影响。

1.2.2中山区。

主要分布于海拔1 500~3 500 m,气候温凉湿润,年均温10.6℃,多雾、温差大、日照短、土壤瘠薄。主要草原植被以白茅、芸香草、扭黄茅等禾本科,芒、蕨类等杂类草为主的山地草甸草地,还有马尾松、柏木、桤木、黄荆和映山红等山地乔灌木。本区域有少量人定居,从事农牧业生产。因此,地震引发的滑坡裸地不仅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有较为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对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造成较大的影响。

1.2.3低山丘陵区。

主要分布于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盆地周围各类大小河流的谷地末端。山体地势差别大,有的较为陡峭,海拔在1 500 m以下,年均温度16℃,雨热同季,年降雨量900 mm以上,雨季多集中在5~10月,无霜期较长。土壤相对肥沃,植物生长茂密,主要植被以白茅、芒、拟金茅、画眉草、十字马唐等山地草丛草地为主,常散生有柏木、黄荆等乔灌木。本区由于地处四川盆地边沿,经济发达,人口较多,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和植被裸露不仅损毁房屋、公路、电力、水利设施等,对灾区的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有较为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对成都平原以及成(都)德(阳)绵(阳)经济产业带的生态安全直接构造威胁。

1.2.4干旱河谷区。

主要分布于岷江上游的中山河谷地带,海拔在800~2 600 m之间。本区山势陡峭,土壤瘠薄,气候干燥,降水少而不均,年均降雨量520 mm左右,蒸发量大、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类型多样、垂直变化显著等特点。植被主要以扭黄茅、兰香草、狗尾草、荩草、白茅等旱生半旱生草丛草地为主,常散生有金合欢、清香木、小叶黄荆等灌丛。该区植被覆盖度一般在40%左右,生态脆弱,抗干扰能力弱,本身就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加之本次地震引发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造成的植被毁损,使山体裸露极为严重。本区多处于交通干线地带,同时也是重要水电开发、矿物开采区和工业生产区,人口较多,地震引发产生的滑坡裸地不仅对灾区的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有较为直接的影响,而且还会对其下游经济发达地区的用水、用电和生态安全造成威胁。代表区域为岷江河谷从映秀到汶川、理县、茂县一带,是植被恢复的重点区域,也是难点区域。

1.3草原生态修复的技术路线

根据植物群落按照草-灌-乔的植被演替规律,灾区的生态修复以草本作为先锋植物,采用草、灌、乔相结合植被恢复方法。植被恢复时,首先根据灾区的海拔、土壤、坡度和气候等条件划分不同的区域类型和选择播区,对播区采用适宜的地面处理方式,选择适宜生长的草种、树种,进行混播组合,因地制宜采用人工、机械、飞机播种等播种方式,利用草本植物易着生,耐土壤瘠薄、对裸露地面覆盖快的特点,尽快形成根系和植冠,覆盖地表,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灌木和乔木等树种逐步定植、生长,形成草灌乔相结合的稳定植被,达到修复地震灾害损毁植被的目的。

1.4草种选择及组合

1.4.1草种选择的原则

1.4.1.1选择适宜灾区条件的草种。

选择适宜灾区气候、土壤等条件的草种,选择的草种要适应性强、根系发达、耐瘠薄、抗逆性强和保水固土能力强。

1.4.1.2选择多品种搭配的草种组合。

由于地震引发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造成的植被毁损、地面裸露,播区土地条件差、土壤瘠薄,所以应选择以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为主的多品种混播,可以利用各种牧草的性能互补,保持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发生。豆科牧草具有根瘤菌固氮作用,可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牧草的生长,能有效促进植被恢复。

1.4.1.3选择多年生与一年生牧草搭配的草种组合。

一年生牧草生长快,具有在短时间内覆盖地表的速生特性,而多年生牧草前期虽生长缓慢,但一次种植可多年生长,二者搭配既可加快覆盖地表速度,也可确保草地植被长期发挥保水固土的效果。

(未完待续)

草原生态恢复 篇2

通过采用科学技术,恢复天然草原植被,提高草原再生能力和牧草产量及品质,实现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畜牧业经济快速增长.

作 者:张小平马向东 庞焕焕 刘随林 刘延东  作者单位:张小平,马向东,刘随林(陕西省延川县畜牧技术推广站,陕西,延川,717200)

庞焕焕,刘延东(陕西省延川县动物卫生监督所,陕西,延川,717200)

刊 名:草业与畜牧 英文刊名:PRATACULTURE & ANIMAL HUSBANDRY 年,卷(期): “”(2) 分类号:S812.5 关键词:草原   建设   评价  

草原人家的原生态生活 篇3

世界上还有几个民族是用马奶招待客人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民族是穿着大袍、腰带、靴子呢?

这就是——蒙古人。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历史上蒙古人骑着马横扫欧亚大陆,成为欧洲和亚洲的领主,开创了大元国。现在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对这个彪悍而伟大的民族,我一直充满了好奇,他们的草原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草原的蒙古包里飘出来的不是烟,是蒙古人家的幸福生活

千百年来,蒙古人以游牧为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在56个民族中,蒙古人每日与蓝天为伴,与白云相处,与牛羊为友,在这种单一的生活中,他们隔绝了世外纷争,以及外界的喧嚣,独守着内心的一片清静。

提起蒙古人家,我们最不能忽略的就是矗立在广袤草原上的蒙古包。经过千百年来的摸索,蒙古用木料、毛毡建造了造型独特的蒙古包,不但能够经受大自然的考验,也非常适合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

蒙古人用羊胃形容自己的毡包,因为十三世纪的蒙古包其形如此。蒙古包顶上圆中有尖,中间宽大浑圆,下面可以算作“准圆”这种形式特点,使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受到蒙古包的缓冲以后,会在它后面适当的距离,形成一个新月形的缓坡堆积下来。蒙古地方自古奇寒,然而蒙古人世世代代居住蒙古包,没听说一个冻坏的。因为其一,包内有火,牛羊的粪就是最好的燃料。其二,冬天毡包外面加厚,里面又绑毡子一层,隔风性能较好。其三,还可以在包内盘暖炕,加上皮褥皮被怎么会冷呢?

蒙古包冬暖夏凉。因为它系球体,通体发白,有较好的反光作用。其背面还可以开风窗,还可把围毡边撩起来。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从事游牧生产,蒙古包的应运而生,给千万里长距离的自由迁徙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放牧也好,打仗也好,都是连家一起走的。所以蒙古语有一个习惯的说法,把“家园”称为——格日特日格(家车)。

按蒙古人传统,不论是不是亲戚故旧,认识不认识,来家就是客,一律茶、食招待

蒙古人喜欢养狗。狗有护畜作用,还能传递信息。狗一叫,孩子们首先跑出来,之后,向大人汇报观察到的情况。如果来的是长辈,全家人都出来迎接。迎客人时,服装要整齐。

主人中有长辈和老人时,客人要在营子外下马,牵着马进营子。客人是长辈或老人,主人要接马缰拴在马桩上。晚辈要向刚见面的长辈问候请安。请安礼仪,男人是将双手置于跻部鞠躬或打千,妇女行单跪礼请安。

献茶敬酒照例以长辈 、老人为先。有时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而先客后主,客人接过来要放在长者面前。献茶要站起身双手奉上,不能坐着献茶。晚辈如果是男性,敬酒时作单跪姿势。

客人递过礼物, 家长向客人敬酒。 如果家长年高辈长,一般由少辈人代替。晚辈忌讳在长辈面前喝酒吸烟,但必须接过酒杯并酹酒之后,将杯放在桌子上。如果客人好喝酒,长辈便借故回避,给机会让同辈人饮酒娱乐。多么好喝酒的老人,也不同青年人一道饮酒。即使大规模喜庆,也必须按年龄、辈分、地位、性别分开排坐。避席的长辈待年轻人饮到差不多时返回,与客人共同斟满一杯酒放在桌子上,大家开始用饭。如果以整羊待客,则先由长者动刀。和客人一起吃饭的,必须是家庭主事人。

蒙古包的西北隅和灶口处是不能贸然去坐的。要沿房门西侧坐在门里或被主人让到正北延东一排坐下。不论天气多冷,不得在火盆 、锅撑子上烤脚 、磕烟袋、吐痰和进出跨越。鞭子、棍子之类禁忌带入室内。

有些地方,蒙古人生孩子,总要在屋檐下挂个标志,如果挂的是弓箭,说明生的是男孩;挂的是红布,说明生的是女孩,即寓男用弓箭、女用针线之意。凡遇这些标志,客人须注意,不要贸然闯进妇女坐月子的屋里。

蒙古族去参加各种喜庆宴会和庆典仪式,都要佩戴彩饰,穿上节日的盛装,尽力打扮得庄重典雅

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爱穿的长袍,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装饰。现在,每逢节庆、集会才着装。蒙古袍长而宽大,下端左右一般不开岔,长袖,领子较高,大襟右钉扣,领口、袖口、衣边常用花边镶嵌。男袍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多为红色、绿色、紫色。男子要将袍子、靴帽穿戴整洁,佩刀、烟壶携带齐全,择骑好马,从鞍辔到手提的马鞭都要精心装饰一番。

女子则穿上齐肩长褂,戴好耳坠、簪钗、手镯、戒指等服饰。首饰是用玛瑙、珍珠、珊瑚、翡翠、宝石、金银玉器等精制而成的,可组成各种图案、珠帘垂面,琳琅璀璨。尤以鄂尔多斯妇女头饰最为典型,选料珍贵,工艺精湛,一般达15—20公斤。

如果是新郎、新娘,穿戴打扮更要有派头和生气。新郎要穿长袍,戴圆帽,系丝绸腰带,踏大绒或香牛皮靴,右侧腰间佩带银鞘钢刀、火镰带板、佩带弓箭撒袋,弓的上端还有蓝色绸子弓罩,尽力打扮得英俊威武。新娘头戴镶嵌红珊瑚宝石的簪钗、珊瑚绿松石额箍、赤色珍珠垂饰,金银珍珠耳坠、金银宝石耳环戒指、金银翡翠手镯等手饰,尽力装饰得光彩夺目、华丽端庄。察哈尔妇女梳盘羊头,衣服多用红、绿、紫花色布料。如是新婚妇女,外出做客时,必须在衣服外套一个坎肩,意为新婚不久。

草原生态恢复 篇4

1.4.2各区域草种选择与组合。根据灾区植被毁损的山体裸露区的气候、土地条件和各种牧草的特性,结合草种选择的原则,灾区各区域生态修复主要草种及其组合如下:

1.4.2.1高山区。主要选择适应于高原气候生长、耐寒能力强、生长快、根系较为发达的草种。主要有垂穗披碱草、老芒麦、中华羊茅、无芒雀麦、冷季早熟禾、沙生冰草、燕麦、沙蒿、草木樨等。

1.4.2.2中山区。选择适应于温凉湿润气候,并具有一定耐寒能力,耐瘠能力强,根系发达,春季返青早的草种。主要有鸭茅、多年生黑麦草、一年生黑麦草、披碱草、老芒麦、冷季早熟禾、苇状羊茅、紫花苜蓿、红三叶、白三叶、燕麦等。

1.4.2.3低山丘陵区。该区海拔较低,气候温凉湿润,冬季低温冰冻天气不多,气温一般不会低于-5℃,而夏季则常有高温伏旱天气出现。因此,该区应选择喜温凉、湿润气候,能耐夏季高温伏旱的草种。主要有苇状羊茅、紫花苜蓿、白三叶、鸭茅、草木樨、多花黑麦草等。

1.4.2.4干旱河谷区。该区根据日照情况,可分为阳坡干旱带和阴坡湿润带,其土壤和植被状况差异较大。一般阳坡较阴坡干旱,土壤相对贫瘠。主要应选择适宜于温凉干热气候,根系发达,耐瘠,春季返青早的草种。主要有苇状羊茅、垂穗披碱草、紫花苜蓿、红三叶、白三叶、鸭茅、多花黑麦草等草种。阴坡应选择适应于温凉湿润气候,耐荫,根系发达,耐瘠薄,春季返青早的草种。主要有苇状羊茅、垂穗披碱草、鸭茅、白三叶、紫花苜蓿、多花黑麦草、草木樨等草种。

1.4.3草种质量要求。用于灾区草原生态修复的草种应经过清选、除芒加工处理,经省级以上草种质量检验机构检验合格,质量达到四川省种子质量分级标准二级以上的种子。首次播种苜蓿等豆科牧草种子的区域,应接种相应的根瘤菌。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采用经过包衣和丸粒化处理的种子,以增加种肥及其他生长辅助剂,促进种子落种、快速萌发、生长。

1.5牧草播种技术

1.5.1播种区的选择

1.5.1.1播种区选择。地震灾区面积大,气候和立地状况差异大,首先要根据海拔、降水、土壤、坡度和气候等条件,确定播区所在的区域,根据不同的区域类型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

1.5.1.2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地震灾区需要植被恢复的区域很多,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植被恢复应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将重点放在受灾比较严重、气候比较好和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地区和公路沿线、村庄附近、水利设施等,以保护公路、耕地、水利、电力设施、房屋、城镇为重点。

1.5.1.3先易后难、先近后远。首先对靠近城镇、村庄、交通要道、农田等对人们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区域进行植被恢复;逐步向电站、水库周围、公路边坡等植被损毁区域发展;最后以河流、沟谷等集水流域为单元,对植被损毁区进行恢复;在财力、物力和人力允许的条件下,对边远、地形复杂的区域进行恢复。

1.5.2播种时间

1.5.2.1高山区。以春播为主,在4~6月播种。

1.5.2.2中山区。海拔2 500~3 500 m区域在4~6月春季播种。海拔1 500~2 500 m在8月秋季播种,也可在3~5月春季播种,以秋播为主。

1.5.2.3低山丘陵区。在8~11月秋季播种,或3~5月春季播种,以秋播为主。

1.5.2.4干旱河谷区。海拔1500~2 600 m以在3~5月春播为主,也可8~11月秋季播种;海拔1 500 m以下,以秋播为主。

播种时间可根据当地温度、降水、播区立地条件和用途进行适当调整。

1.5.3播种方式

1.5.3.1人工播种。在距集中居住区较近,坡面已基本稳定,其播种活动在能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采用人工撒播或手摇播种机撒播。人工播种是灾区草原生态修复采用的主要播种方式。

1.5.3.2机械喷播。对公路、水库边坡以及坡度较大,人工无法播种,但又未具有交通条件的坡面,采用机械喷播。

1.5.3.3飞机播种。对地形复杂、地处边远、交通不便、面积较大、有飞机飞行条件的区域,可采用飞机播种。

1.6播后管护

1.6.1播后检查出苗情况并及时补播。播种后要组织人员检查,观察出苗情况,对缺苗漏播面积较大的区域要及时进行补播。播种后,播区发生新的植被损毁的,如再次发生局部泥石流、滑坡的区域,也要及时进行补播草种。

1.6.2补种灌丛、树木。在牧草生长覆盖地面,植被相对稳定后,要种植适宜的灌木和乔木,形成草、灌、乔稳定的植被生态系统。

1.6.3围栏封育。植被恢复区域距离居住村庄较近,牲畜自由放牧,容易在植被还未形成时受到啃食践踏破坏,应采用围栏进行封育。围栏可采用网围栏、刺丝围栏等围栏方式,钢丝网围栏生产和安装标准按农业部NY/T1237-2006《草原围栏建设技术规程》标准和国家机械工业局《JB/T围栏标准》执行。围栏具体安装技术简介如下:

1.6.3.1围栏定线。一是平地定线。根据围栏地块地形规划图,确定围栏线路走向,确定起始标桩,每隔30 m设一标桩,直至全线完成,线路封闭。二是起伏地段定线。对拟建围栏地块线路的两端各设一标桩,定准方位,若中间遇小丘或凹地,要依据地形的复杂程度增设标桩,要求观察者能同时看到三个标桩,使各标桩成一条直线。

1.6.3.2线路清理。清除围栏线路上的土丘或石块等,便于施工。

1.6.3.3围栏中间柱的设置及埋设。根据围栏网片长度在预接处设置中间柱,埋深0.7~1.0 m,地上部分与小立柱取齐,然后在其受力的方向上加支撑杆。

1.6.3.4小立柱间距及埋深的设置。地势平坦且土质疏松的地段,小立柱间距4~6 m;土壤紧实的地段,小立柱间距8~12 m,埋深0.55 m;地形起伏的地段,小立柱间距3~5 m。

1.6.3.5角柱、地锚埋设和支撑架设。角柱埋深0.8 m,在角柱受力的反向埋设地锚或在角柱内侧加支撑杆。

1.6.3.6门的安装。根据围栏门的用途和需要,预先将围栏门留好,门宽2~4 m,高1.25 m。门柱要用支撑杆与地锚予以加固,用门柱穿环与门连接,加网前将门柱及受力柱固定好。

1.6.4合理利用。对于草原植被恢复区,要加强管理,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封育管理,防止人畜活动对恢复区再次造成破坏。重点区域除采取围栏封育的措施外,还要采取建立封育管护制度,制定乡规民约、建立警示牌等,划定封育区,严禁在封育区放牧、开挖等影响植被恢复的行为。播种区的乡、镇、村、社要做好宣传动员和教育工作,使农牧民群众充分认识到植被恢复及封育的重要性。在播种封育2~3年植被恢复后,对于地势较为平缓、又无安全隐患的区域,根据植被情况可适度刈割或放牧利用。对于坡度大的,水土流失严重的、易跨塌区域,要实行长期封育,禁止放牧利用。

2种草养畜恢复生产技术

5·12汶川大地震导致灾区畜禽圈舍倒塌、大量畜禽死亡,给畜牧业和农牧民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使农牧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急需开展抗震救灾恢复生产。利用耕地、果园地和天然草地开展种草养畜,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特点,是灾区农牧民恢复生产、增加收入的一个有效措施。

2.1牧草种植技术

2.1.1地块选择

2.1.1.1根据牲畜需要选择。根据不同牲畜的采食特点和饲喂量计算出牧草需要量,再根据牧草需要量合理安排种草面积。

草原生态恢复 篇5

谈城市绿地的生态恢复

11环科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剧,特别是最近几年物质生活的提高和对精神需求的日益迫切,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有一个舒适的家庭环境,对城市的生态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希望有一个良好的城市环境。要想建设生态城市,必须要以尊重自然为前提。最大限度的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并通过具体政策支持,结合生态环境的恢复理念,不折不扣的将城市生态环境恢复到最好的程度,给城市、给市民一个满意的生态和谐城市家园。

下面以山东轰轰烈烈的城改运动潍坊市为例,简单讲述恢复生态学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山东潍坊是一个沿海城市,工业比较发达。整个城市自然环境比较不错,但是, 市区内有比较严重的矿坑,遭到严重污染的湖泊,几家污染比较大的企业,像晨鸣纸业等,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很多城区绿化严重不足, 生态环境有待改善。由于潍坊是一个严重依赖公路运输的城市,公路四通八达,但路边的绿化带却是另一番景象。白浪河横贯于整个城区,但是水质很差,水中的生态系统很脆弱。这些状况,都冲击和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加剧了整个城市的环境恶化。作为城市绿地,潍坊市有很多且面积很大,但绿地大多生长状况不好,有的甚至在逐渐退化)

1目标

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城市建设的决策者在本来就不多的绿地用地指标面前极力缩减绿地面积。其次缺少长远的规划,大多数绿地为了适应人类的“审美观”,植物的种类比较单一,甚至用一些不适合当地环境的外来草皮,植物多样性缺失,几乎看不见比较高的树木,土壤养分含量低,水分涵养量不高。更有甚者,几乎做的都是面子工程,只管种植,不关心后期的维护和管理,导致绿地的生态作用很差,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这些都严重违背了生态学的原则。因此,有必要利用生态学的原则,对潍坊市的绿地进行必要的生态恢复,提高其物种丰富度,完善植被的垂直结构,增加多个变量,以此来调节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2,依据的原则 ——自然法则、社会经济原则、美学原则。2.1自然原则

根据生态学理论,模拟自然绿地的生态系统,是使得绿地能够稳定持续的基本指导思想。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技术,完全依据绿地的生态系统进行和养护。兼顾到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变规律,合理的选择植物,使其适应当地的水分,温度,光照等自然条件,尽量的不破坏原来的生态系统。同时,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位特征,避免植物种之间的直接竞争,形成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一定要避免选择单一植物。利用植物种间互相补充,既能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规划、建设、养护等过程中,都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思想,所有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生态学基础。真正做到从规划到后期养护完全的专业运作,真正做到“师法自然”,城市与自然共生。

2.2社会经济原则

在提高居民收入, 改善人居环境, 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的同时, 会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 在规划建设城市绿地的时候,必须要考虑成本和利益的关系。城市绿地的直接利益是不能体现在政府的功绩上的,它带来的更多的是社会利益。因此在获取一定的社会利益时, 不仅要使得为此所花费的经济成本最低, 而且要考虑它所带来的收益,即追求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其次,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城市绿地生态恢复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这就要求在整体的运行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它的风险存在,综合评估,把风险降到最低。在绿地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是前期建设成本远远低于后期养护成本。因此,前期的规划建设工作中,选择植被的时候,在充分考虑到植被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植被的后期养护成本,考虑到后期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入,如果成本过高,必定会出现城市绿地与其所本该拥有的功能不协调的现象。使其与前期规划所要达到的目标相去甚远,失去根本价值。

2.3美学原则

为了体现绿地环境与人文的融合, 在宏观尺度上要创造有差异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使其更富特色, 摆脱目前全国千篇一律的城市绿地模式。在兼顾自然、经济性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使绿地美观和多样,使得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又能与整体和谐, 其次,融入生态恢复观念, 可以利用原有的自然景观,比如河流,湖泊等,设计出完美的以绿地为主的生态环境,使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趋近生态合理化。协调周围的各功能片区, 最大限度地提高规划与建设的综合效益,而不仅仅是一个为了“目的”而“目的”的生态建设,使其成为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贡献者。

3措施

为满足城市绿地对水分、光照、温度等的要求,城市绿地在规划建设中要注意一下几种主要措施:水分的补充在北方是一个难题,而坐落在华北平原的潍坊市是一个缺水的城市。因此,必须最大限度的利用水分。其措施是不断地改变土壤结构,便于雨水的渗透以及地下水的上升,使土壤的含水量增加;尽量的利用原先的地形,设计出合适的排水渠道,使雨水等来不及渗入地下的水能够储存在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中,减少灌溉的成本;在建设规划时期,要考虑到灌溉设施的铺设,尽量使用滴灌等节水的设施,又能对土壤的透气性有很好的保证,避免土壤板结。避免“只种不管”的误区,把城市绿地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后期的养护管理上来,真正做到从初期到后期的全程管理。城市绿地恢复要综合多种技术措施和长期的管理投入, 恢复重建的成本、难度极大,时间长。城市绿地具有高成本与低收益等特征, 即便是成功的恢复, 其本身的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发挥也需要一定的过程。这就使得其“政绩”不是特别明显,决策者不愿意支持,使得后期的管理跟不上,造成绿地大面积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难充分发挥。现代城市绿地工作应该把管理养护放在第一位,建设初期就应该考虑到后期的管理需要,在保证绿地能够健康生长的前提下,通过有效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减少人为因素和环境变化等可抗拒因素给城市绿地带来的影响。整体上来讲现阶段我国的国民素质还不是完全能够和社会发展相协调,践踏草坪,乱折树枝,乱采花朵等现象还时常出现,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城市居民素质。其次,环境恶化也会影响到植物的生长,污水的乱排乱放等直接会导致植物的不适应甚至是死亡。这就要求政府部门拿出相应的资金对城市居民进行宣传教育;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法律法规约束城市居民的不良行为,还有就是要考虑到冬天的低温问题以及初春的冰冻天气。

4程序

首先确定城市绿地的时空范围,找出导致城市绿地退化的原因及其关键因素,并据此找到控制退化和恢复的可行性方法;根据生态学原理、社会需求、经济条件等共同决定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目标;制定易于测量的成功标准,与土地规划与管理部门进行必要的沟通;检测恢复过程中的关键变量,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对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和即将造成的环境破坏进行恢复和保持,使其最后能最大程度的恢复到原来的状况甚至更好的水平。

5结语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启动等 篇6

财政部、农业部在北京召开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实施动员布置会,宣布正式启动实施对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以推动草原生态加快恢复和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促进牧民持续增收。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指出,从今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民生产性补贴和绩效考核奖励等方面,支持上述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36亿元,按照每年每亩6元的测算标准对禁牧牧民给予禁牧补助;按照每年每亩1.5元的测算标准对未超载的牧民给予草畜平衡奖励;按照每年每亩10元的标准给予牧草良种补贴;按照每年每户500元的标准对牧民生产用柴油、饲草料等生产资料给予补贴;进一步扩大畜牧良种补贴政策覆盖范围;对工作突出、成效显著的省份给予绩效考核奖励。

(摘自《农民日报》)

干旱导致粮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偏少四至六成,受降水明显偏少影响,湖北、湖南、江西等省旱情严重,农业生产面临严峻挑战,这让民众担心因旱会导致粮价大幅上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梅旭荣表示,干旱对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夏粮影响不大,旱情对农业的减产预期主要体现在水稻上,只要抗旱措施得力,水稻生产仍有回旋余地。

农业部种植业司提供的数据显示,近期旱区的降雨有效增加了土壤墒情,补充了田间沟渠堰塘蓄水。这对受灾早稻及时补种改种,中稻出苗以及加快中稻育秧栽插进度,确保中稻适期栽插十分有利。目前,三省旱田作物和早稻旱情基本解除,早稻栽插已基本结束,比去年增加150多万亩。针对确实因缺水无法栽插水稻的地区,农业部门也指导农民及时改种玉米、薯类、杂粮、杂豆等旱粮作物,确保不空田、不荒田。

从全国看,今年早稻面积增加,基本苗充足,个体发育健壮,生产形势是近几年较好的一年。据农业部农情调度,预计全国早稻种植面积8850多万亩,比上年增加160多万亩。湖南、江西等省大力推进“单改双”,扩大早稻种植,湖南增加110万亩,江西增加34万亩。

另外,目前我国小麦主产区已全面开镰,有望再获好收成。西南地区夏粮收获已过八成,黄淮海麦区小麦已进入成熟收获期。据农业部农情调度和专家测产分析,今年夏粮将喜获丰收,冬小麦可望实现连续第八年增产。夏收油菜籽将实现恢复性增产。专家认为,夏粮连续8年丰收,对于稳定市场预期,缓解旱情带来的紧张气氛,将起到重要作用。

(摘自农博网)

生猪产品市场形势分析及走势预测

今年上半年生猪产品集贸市场价格继续上涨,价格创2009年以来的新高,仔猪价格涨幅明显。根据农业部监测,活猪、仔猪和猪肉4月份全国集贸市场平均价格分别为15.05元/公斤、24.99元/公斤和23.39元/公斤,环比分别上涨1.8%、9.5%和1.3%,同比分别上涨57.9%、69.1%和44.3%。

生猪产品价格走势 截至5月第三周,与年初价格相比,猪肉价格累计上涨9.9%,价格为24.09元/公斤,同比上涨50%;活猪价格累计上涨14%,价格为15.63元/公斤,同比上涨62.8%,猪肉和活猪价格连续20周稳中有升;仔猪价格累计上涨45.5%,价格为26.98元/公斤,连续19周上涨,同比上涨71.6%。今年3月底猪粮比升至7.1,创2010年以来的新高,4月份以来猪粮比一直保持7以上,生猪养殖效益保持向好势头。据农业部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4月份生猪存栏先降后升,能繁母猪存栏则连续下降。2月份生猪存栏降至44410万头后开始回升,当月能繁母猪存栏4730万头,同比下降3.3%。4月份生猪存栏44920万头,较上年同期增长3.03%;能繁母猪存栏4695万头,较上年同期下降1.37%,连续4个月下降。在生猪产品进出口贸易方面,今年一季度我国生猪产品贸易逆差1.16亿美元。累计出口2.29亿美元,同比上涨16.8%,其中加工猪肉和鲜冷冻猪肉分别占猪肉产品出口总额的36.8%和35.2%。累计进口3.45亿美元,同比大幅增加1.4倍,其中猪杂碎和鲜冷冻猪肉分别占进口总额的75.2%和24.1%。

走势预测 瘦肉精事件影响已经逐渐平息,同时玉米价格依旧保持稳中有升态势,对猪肉价格具有支撑作用。在没有明显的利空因素出现之前,生猪市场不会很快出现大幅回调的现象。目前仔猪价格涨幅明显,养殖户补栏积极性提高,预计下半年补栏的生猪将陆续上市,出栏将有所增加,猪肉产量将增加。随着供应量的增加,生猪价格将有可能回落,但降幅不会太大。

(摘自《农民日报》)

影响生猪市场的因素分析

一是生产成本特别是饲料成本为生猪价格上涨提供了支撑。饲料成本占生猪养殖成本70%左右。今年4月底全国育肥猪配合饲料农贸市场价格2.88元/公斤,同比上涨7.1%。作为主要饲料原料的玉米价格自2009年初1.53元/公斤保持涨势,今年4月份价格为2.19元/公斤,同比上涨10.6%。同时,仔猪价格涨幅较大,也大幅增加了养殖投入成本。此外,劳动力、运输、防疫、水电等费用的增加也推高了饲养成本。

二是生猪供应影响。2010年底及今春低温天气及动物疫病影响,母猪产仔率下降,导致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下降。虽然生猪存栏自3月份开始回升,但根据商务部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统计,自2月以来当月屠宰量均少于上年同期水平,同时能繁母猪存栏下降导致仔猪销售紧俏,价格涨幅较大。生猪供应量的下降促进生猪价格淡季不淡,养殖户补栏积极。

三是宏观经济形势刺激。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涨,拉动包括猪肉在内的农产品价格上涨。2010年至今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资本使用成本增加。

四是突发事件影响。今年以来,年初的低温冻雨、3月份的瘦肉精事件以及5月份湖北等省区市干旱对生猪生产和运输造成一定影响,影响局部地区的猪肉供应,对价格上涨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摘自《农民日报》)

青海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应用取得成功

去年,青海省组织技术人员赴西藏拉萨考察设施农业,成功引进了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并在省级(小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示范推广了30个日光节能温室。主要种植番茄、黄瓜、迷你黄瓜、樱桃番茄、西葫芦、小西瓜等品种,目前已经陆续上市。由于采用了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杜绝了农药化肥的污染,蔬菜天然成分保持较好,保留了食物的原来味道,深受消费者欢迎,产品供不应求,市场价格普遍较同类产品高。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通过一定的设施工艺,实现资源利用、生态改良、蔬菜高产、优质、无公害,是一项全新的增产、增质、增效的有机栽培技术。主要特点是以秸秆替代化肥,以植物疫苗替代农药,可使环境内二氧化碳浓度提高4~6倍,有机质含量增加10倍以上,光利用率提高2.5倍,水利用率提高3.3倍,植物发病率降低90%以上,生育期提前10~15天,平均增产30%~50%。

(摘自《农民日报》)

兰州大学选育成功首个牧草新品种

近日,由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南志标院士主持,王彦荣、聂斌、李春杰、张卫国等参加,选育完成的“兰箭3号”春箭 豌豆,成为国家级牧草新品种中的育成品种。这是兰州大学选育成功的首个牧草新品种,也为草地农业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提供了积累。

据了解,“兰箭3号”春箭 豌豆新品种具有早熟、生育期短,抗寒性强等特点。适宜在我国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草原牧区种植生产。自1997年以来,在甘肃省攻关项目和国家973项目的支持下,课题组根据生产需求,以早熟、能在青藏高原完成生活周期、种子产量高为育种目标,经过十余年不懈的努力,选育而成。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表明,该品种也适合黄土高原雨养农耕区,作为小麦等秋播作物收后的复种作物种植。

(摘自中国农业新闻网)

蓝耳病鉴别诊断试剂盒研制成功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俗称蓝耳病)是影响养殖业的首要传染病。过去因PRRS弱毒疫苗散毒、致病力返强及疫苗毒本身有很强的免疫抑制性等原因,对该病的防控束手无策。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研制的高致病性蓝耳病基因缺失疫苗(TJM株)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

为了在猪群中有效地区别接种疫苗和受野毒感染的猪,华威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日前研发成功了首个可鉴别诊断高致病性PRRS野毒和疫苗株(TJM)RT-PCR一步法试剂盒。应用本方法能快速确诊蓝耳病野毒感染,为蓝耳病疫情监测、优化防疫方案及蓝耳病毒的净化提供了关键技术手段,是使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TJM株)时必需的配套技术。

本试剂盒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操作简单,可在县级防疫中心及具备相似条件的实验室使用。由于对每个反应都进行标准化测试,不受操作人员技术熟练程度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二是灵敏度和特异性高,能检测到样品中数个病毒粒子的存在,不受样品种类的干扰。三是用时短,直接把样品RNA样品加入每个反应管后放入扩增仪即可,完成整个反应所需时间不超过4个小时。四是结果可靠、符合率高。

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政策正式出台 篇7

文件规定,进行矿藏勘查开采和工程建设征用或使用草原的单位和个人,应向省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草原监理站(所)缴纳草原植被恢复费。因工程建设、勘查、旅游等活动需要临时占用草原且未履行恢复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应向县级以上地方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草原监理站(所)缴纳草原植被恢复费。草原植被恢复费的收费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核定,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备案。

文件要求,草原植被恢复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专项用于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草原植被恢复、保护和管理。使用范围包括:草原调查规划、人工草原建设、草原植被恢复、退化沙化草原改良和治理、草原生态监测、草原病虫害防治、草原防火和管护等开支。

文件还规定,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草原监理站(所)不得多收、减收、缓收、停收或者侵占、截留、挪用草原植被恢复费,并自觉接受财政、价格、审计部门和上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为切实加强草原植被恢复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工作,农业部要求各省草原部门高度重视草原植被恢复费的征收使用管理工作,积极配合价格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加快推进草原植被恢复费收费标准的核定工作。

草原生态恢复 篇8

关键词:荒漠,草原恢复,Web of Science,文献统计分析

0 引言

地球上最干旱的草地是荒漠草原。它是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 也是干草原和沙漠之间的特殊和敏感的生态过渡带, 年正积温高, 热量资源比较丰富, 常年少雨, 平均年降水量在150~200毫米, 水分的蒸发量超过降水量的数十倍。荒漠草原主要以非常稀疏的真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 同时混杂有大量旱生小半灌木所组成的植被类型;土壤主要为栗钙土、棕钙土和灰钙土, 腐殖质层较薄, 肥力较低。荒漠草原在我国草原中占总面积的22.6%, 主要分布于亚洲大陆内部, 如内蒙古西部和新疆。

荒漠草原退化是荒漠生态系统在演替过程中, 草原结构特征和能量与物质循环等功能恶化的过程, 即植物、动物、微生物群落和它们赖以生存环境的恶化。由于长期以来, 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荒漠草原退化日益严重, 退化草原面积呈急速增加的趋势, 已影响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等。因此, 必须加强对荒漠草原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系统修复是草地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需要对荒漠草原进行综合多因素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以促进荒漠草原中、地、畜的健康发展。

1 文献来源与处理方法

Web of Science是美国Thomson Scientific (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 基于Web开发的大型综合性、多学科、核心期刊索引数据库系统。Web of Science是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经过同行专家评审的高质量的文献数据库。以荒漠草原恢复为主题, 在线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 共检索到文献159篇, 文献类型包括:论文143篇、会议文献18篇、述评4篇、笔记1篇。文献来源于26个国家, 其中:美国79篇、中国52篇、澳大利亚8篇、西班牙和德国各6篇、日本5篇、英国4篇, 加拿大、墨西哥、荷兰、突尼斯、阿根廷各3篇, 其余国家和地区1~2篇。由此可以发现, 相对其他研究领域, 除中美两国外, 其他各国涉及的荒漠草原恢复方面的研究文献比较少, 这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基金资助和学科研究深度都有极大的关系。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量分析

文献量是指某一学科领域内科技工作者或相关学者在某一时间段内所发表论文的数量, 可以反映出该学科的成长过程, 较系统地揭示了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发展状况。图一显示出1994—2013年荒漠草原恢复文献量变化趋势。

从图一可以看出, 荒漠草原恢复研究的文献从l994—2004年间发文量很少 (0~7篇) 。2005—2013年间基本保持平稳增长的趋势, 年均发文量也只有14篇, 总体发文量呈现波动增长态势, 但保持较低发文水平。资料显示, 美、中两国是荒漠草原恢复研究的主要国家, 2005年以来一直保持相对较高的发文量, 其研究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已经逐渐增加了Web of Science各种期刊对荒漠草原恢复研究的重视。

2.2 学科研究方向分析 (见表一)

对学科研究方向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主要研究集中在环境生态学方面, 占65.4%, 其中生态学占80.769%, 环境科学占53.846%。而植物科学、农业科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分列其后, 分别占发文量的15.1%、13.8%、10.1%。林业、地质、工程学、自然地理发文量仅为8~12篇, 占5.0%~7.5%。值得强调的是, 涉及水资源研究的4篇文献均出现于2009年前, 近4年未在Web of Science期刊上发表过高水平研究文献, 文献分别来自中国、美国和日本;涉及动物学方面的4篇研究文献来源于美国 (含墨西哥) , 没有来源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文献。涉及遥感的三篇文献集中在2002年和2006年, 全部是会议文献, 文献全部出自中国, 近7年未在Web of Science期刊上发表过较高水平的相关研究文献;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涉及气象学和大气科学方面的2篇研究文献出现在2011年和2012年, 属于近2年新出现的研究领域文献均来自中国;而涉及材料科学方面的2篇研究文献出现在2012年和2013年, 是近两年最新出现的研究领域, 文献也同样来自中国, 说明荒漠草原恢复在这两个方向的研究刚刚起步。

2.3 荒漠草原恢复研究中中国作者Web of Sci-ence发文情况分析

中国作者对荒漠草原恢复研究方面在Web of Science发文始于2001年 (2篇) , 此后的2002—2004年每年发文1篇, 最高的2012年发文8篇。从整体情况看, 中国作者在Web of Science发文较晚, 在2005年前发文量不大, 5年间发文8篇;而2009—2013年5年发文32, 比最初5年整整高出3倍。这与我国开始重视对荒漠草原恢复的研究, 以及研究层次、水平、深度的大幅度提高, 同时与学科研究基金资助都有很大关系。

从发文的学科研究基金资助情况来分析。2009年前, 各类基金均未对荒漠草原恢复项目进行资助, 除2006年外, 其余各年份发文均为4篇以下。2009年起, 各类基金资助项目实施对荒漠草原研究的资助, 发文量、研究水平、研究深度大为提高, 结果充分显示出各种科学基金资助对提高荒漠草原项目整体研究水平、推动科研创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高层次人才发挥的重要作用。如表二所示。

从发文的学科研究方向来分析。中国与美国在荒漠草原研究方面进行比较, 中国在遥感、材料科学、气象和大气科学研究方面占绝对优势, 工程学、农业和地质研究方面占据相对优势, 自然地理、林业方面研究水平比较均衡, 环境生态学、水资源、植物科学方面有一些差距, 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方面具有较大差距, 动物学研究方面差距明显。如表三所示。

3 讨论

综合以上对1994—2013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荒漠草原恢复研究文献看, 中国与美国两国的发文量之和, 在除林业科学方面 (合并占50%) 的研究外的各个方面, 占发文总量的75%以上, 也就是说, 中美两国在荒漠草原恢复的研究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特别是2009年以后, 中国加大了对荒漠草原恢复研究的基金支持力度, 使得该研究成为科学家研究的一个热点, Web of Science论文产出愈加丰富, 研究水平和深度大为提高。

从国家的发文情况、研究方向看, 遥感、材料科学、气象和大气科学是荒漠草原恢复研究的三个新兴领域。在这三个领域, 中国都占有绝对优势。中国应该全面提高这三个新兴领域的发文数量和质量。而在生态环境恢复的传统领域, 如环境生态学、植物科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 中国应该加大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发文质量。同时, 各类基金资助应该加大对该领域的科研资金投入, 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也可以扩大与国内外重要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等的合作, 以争取经费资助。

参考文献

[1]李宏建, 李文芯, 陈洁.2012年新疆ISTP论文统计分析[J].科技广场, 2013, (04) :159-162.

[2]蒋谦, 杨长平.生物多样性文献的分析与评价[J].四川图书馆学报, 2010, (06) :76-79.

草原生态恢复 篇9

关键词:基本草牧场,植被,保护恢复,技术研究

1研究依据

自20世纪中叶开始, 由于全球性气候的旱化和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导致草原退化沙化日益严重, 草原鼠虫害频繁发生, 草场得不到应有的恢复, 致使生态环境恶性循环。据内蒙古自治区第4次草地资源调查显示, 截止2002年底, 草原退化沙化面积388.3万hm2, 超过全市草地总面积的40%以上。植被盖度降低10.2%, 草层高度下降7~15cm, 牧草产量下降28%~48%, 优质牧草比例明显降低[1], 优良禾草比例下降10%~40%, 杂草比例上升10%~45%。草原的退化趋势, 逐步演化为制约草原畜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

21世纪, 草原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国家退牧还草、牧草种子基地和人工草地建设等重大草原保护建设项目的推动下, 草原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在一定程度上退化的草场得到了局部改善, 但是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遏制, 草原灾害仍然频繁发生, 生态功能十分脆弱, 生产力科技含量不高。基本草牧场作为草原畜牧业的物资基础和生产资料, 其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无疑是巨大的, 因此当务之急保护基本草牧场, 提高天然草地生产力, 实现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研究方法

以呼伦贝尔天然放牧场和打草场为研究对象, 本着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共赢的原则, 根据天然草地类型、退化等级和利用方式的不同, 利用天然植被, 因势利导地融入相关的草原保护建设适用增产技术, 巩固完善各项技术成果, 集成配套, 发挥整体功能, 分析比对了技术实施前后植被的特征变化, 并进行质效评估, 为决策部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3基本草牧场保护恢复技术

3.1围栏封育+禁牧

对退化的放牧场进行围栏封育+禁牧, 确定合理的休 (禁) 牧期, 可以有效地促进天然草地的自我修复。一般采取季节休牧, 休牧期为春季4月20日~5月20日, 秋季8月20日~9月30日, 共计2个多月时间。实践证明, 春季牧草生长敏感期休牧, 有利于当年盖度和产草量的提高。秋季休牧有利于牧草越冬及营养的积累, 同时利于牧草翌年的返青。

3.2带状补播技术

重度退化的草甸草原围栏后进行带状补播, 以羊草+贝加尔针茅+日阴菅为建群种的退化草甸草场为例, 产干草低于50kg/667m2, 土层厚度在15cm以上的地块, 每个改良单元面积为33.33~66.67hm2为宜, 每条补播带浅耕20m宽留隔离带40m, 耕深15cm。补播行距15cm, 播深1~2cm, 播后及时镇压。补播时间为月中旬, 草种以中长寿命牧草为主, 如披碱草属的一些草种, 最好采用禾本科牧草与豆科牧草混播或粮草混播技术, 通常采取“油菜+披碱草”、“大麦+披碱草”、“公主岭苜蓿+冰草+披碱草”、“冰草+披碱草”四个组合, 可以改善土壤结构, 对植被进行更新复壮。

3.3切根改良退化的羊草草原

以根茎型禾草 (羊草) 为建群种的中轻度退化草地, 羊草比例不低于草群20%, 产青干草低于50kg/667m2, 地表板结、地形起伏较小的地段。时间为早春4月下旬~5月中旬, 晚秋8月中旬~9月中旬, 切根程度以切碎或破碎草皮并稍加松动为宜, 作业地面相对平整, 不可翻动草皮。最佳切根深度8~10cm, 行距30~60cm, 利于羊草高度和密度的提高。

3.4免耕补播技术

当年或上一年的弃耕地, 天然草场植被盖度低于10%, 种类单一, 地形起伏不大的草地。补播最佳时间为6月下旬~7月雨季, 草种选择适宜当地生境, 能快速发芽, 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和杂草竞争性的优良牧草, 多以禾本科牧草与豆科牧草混播为宜。用牧草免耕补播机, 补播方式以条播为主, 补播后须围封, 利于出苗保苗。

4效果与分析

4.1生态效益

综合分析, 草场得以休养生息, 草群中优良牧草种类和比例明显增加, 植被盖度平均提高20%~30%, 草群平均高度增加10~15cm, 既提高了草场的质量, 也减少了地表水分的蒸发量, 使中、重度退化草场的土壤理化性能明显改善, 提高了土壤肥力, 草地退化初步得到遏制, 促进了草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4.2经济效益

通过监测, 草地的生产力和草场的载畜量都明显提高。中、重度退化区在围封+禁牧 (休牧) 的第一、二年, 效益不显著, 只有在围封后第三年, 可作为打草和放牧利用, 盖度提高45%, 产干草增加15~50kg/667m2。经过补播、切根和免耕补播后, 获得了产量和质量较高的半人工草地, 实施当年即可受益, 据测定, 产干草增产25~30kg/667m2。

4.3社会效益

目前农牧民思想观念落后, 对草原保护的投入能力较弱,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通过综合技术的实施, 使牧区生态转好, 牧民生产生活提高, 由此激发了牧民群众保护草原的主动性和自觉意识, 促进了草原畜牧业的集约化经营管理, 为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 实现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结论

该技术的实施是从过去的“一般性建设”过渡到“建立丰产稳产的基本草牧场”。特点是集成了稳定、优质、高产的多种技术措施的综合运用, 实现了草原畜牧业的增产增收, 同时也为北方牧区以及与呼伦贝尔草原相似特点的草地提供了可参考的范例。

参考文献

草原生态恢复 篇10

谱生态曲:再造绿色屏障

伴随着草原补奖政策的深入实施, 全国各大牧区的生态、牧业生产和牧民生活发生了可喜变化, 政策效果明显, 尤其是草原的生态环境得以加快恢复。据监测数据显示, 2013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为54.2%, 较2010年增加3.2个百分点;2011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产量首次突破10亿t, 2012年达到10.5亿t, 2013年达到了10.6亿t, 较2010年增加8.1%, 13省区2013年草原鲜草产量达7.7亿t, 占全国总产量的73%。

青海省将补奖政策推进与重大生态工程有机结合、同步实施, 使全省退化植被得以休养生息, 从根本上遏制了草原退化加剧的趋势。截至目前, 全省已累计建设草原围栏1.62亿亩 (1亩=0.067 hm2, 下同) , 人工饲草料基地669万亩。通过各项重点生态保护工程实施, 草原植被恢复较快, 增草效果明显。内蒙古通过实施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保护工程, 落实草原补奖政策, 草原生态持续改善。2012年内蒙古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0.3%, 较2006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天然草原鲜草产量达20 145.9万t, 较2006年增产20.9%。

十八大以来, 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美丽中国, 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与草原补奖政策要求是一致的。2011年至2013年, 草原补奖政策实施范围已涵盖13个省 (区) 的所有牧区半牧区县, 共惠及全国13个草原省区的657个县 (旗、区、团场) , 政策资金达到159.46亿元, 全国12.3亿亩草原实行禁牧休养生息, 26.1亿亩草原实现草畜平衡。

作惠牧词:促牧民持续稳定增收

财政补奖政策实施过程中, 各省区一手抓政策落实, 通过发放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 确保政策资金及时准确发放到草场牧户, 增加牧民政策性收入;一手抓生产方式转变, 在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同时, 推行划区轮牧和舍饲圈养等措施, 优化畜群结构, 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传统草原畜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方向迈进, 促进产业增收, 努力实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的政策目标。

全国268个牧区半牧区县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 870元, 较2010年增加2 376元, 增幅为52.9%, 初步实现了上述政策目标。内蒙古每年直接发放农牧民草原补奖资金35.93亿元, 涉及全区146万户农牧民, 户均增收2 461元。青海省落实草原禁牧面积2.45亿亩、草畜平衡面积2.29亿亩、牧草良种补贴330万亩、生产资料综合补贴17.2万户, 核减超载牲畜570万羊单位, 已累计兑现补奖资金58.41亿元, 全省76.53万户牧民享受了补奖政策。

草原补奖政策既有效减轻了天然草原承载力, 又促进了富余劳动力转移, 缓解了人草畜之间的矛盾, 推进农牧民向旅游业、城镇服务业、畜产品加工流通业等二三产业转移, 丰富了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空间和农牧民转产就业增收渠道。四川省大力发展草原文化生态旅游业, 围绕大九寨、大香格里拉等牧区精品旅游景区及线路, 结合牧民新村和彝家新寨建设, 建设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牧家乐、家庭旅馆、自驾游营地, 促进农牧民转产分流, 实现牧区变景区、牧场变景点、牧民变业主。

唱改革歌:谋畜牧业转型升级

在推进草原补奖政策落实中, 按照“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 各省牧区深化改革, 制订了一系列配套新政策, 积极引导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 逐步探索建立了家庭牧场、牧业合作社、规模化养殖小区等多种现代草原畜牧业经营主体和发展模式, 向现代畜牧业建设迈出坚实有力步伐, 草食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2013年, 全国牛肉、羊肉、奶类和毛绒产量达到673.2万t、408.1万t、3649.5万t和47.1万t。其中, 全国268个牧区半牧区县分别达到143.97万t、135.14万t、1007.12万t和22.7万t, 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21.4%、33.1%、27.6%和48.2%。

四川省为了推进牧区畜牧业转型提质增效, 不断提升优质牧草种子基地建设水平, 大力推广优良牧草品种, 开展人工种草、免耕种草, 推广草料开发加工新技术, 牧区草地生产能力和饲草料供给能力不断提高;引导支持牧民以牲畜、草场入股, 建立专业合作社, 推行标准化养殖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转变牧民“惜杀惜售”传统观念, 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

农牧交错是甘肃省农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 针对牧区自然条件严酷、植物生长期短、饲草料缺乏, 而相邻的农区种植业比较发达、饲草资源丰富、舍饲养殖发展较快的实际, 甘肃省提出了农牧优势互补的战略构想, 坚持走“牧区繁育、农区育肥、农区种草、牧区补饲”的路子。各地依托退牧还草工程和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 积极支持农牧民修建牲畜棚圈、建设人工饲草料基地, 大力更换牲畜品种、调整畜群结构、加快出栏周转, 舍饲养殖规模进一步加大, 牧民定居工作进一步加强, 有效巩固了草原保护建设成效, 推动了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逐步转变。

青海省在推进补奖机制政策落实过程中, 各地按照“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牧民收入不下降”的要求, 坚持生态畜牧业建设、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游牧民定居工程和发展饲草料产业“四位一体”有机结合, 全面推动牧业生产的组织化发展;以畜牧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 推广先进实用的种草养畜、科学养畜技术, 调整优化畜群结构, 引导牧民加大羔羊、犊牛育肥出栏, 挖掘草原畜牧业生产潜力, 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 推动草原畜牧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提高畜牧业生产综合效益。目前, 全省已组建961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 牧户入社率和牲畜、草场整合率分别达到72.5%、67.8%和66.9%, 其中天然草原转移到合作社或养殖场进行舍饲半舍饲养殖的牲畜达到324.8万羊单位, 天然草场的放牧压力切实得以减轻, 畜产品产量稳定增加。

实践证明, 草原补奖政策作为草原牧区一项重大惠牧富牧强牧政策, 为转变草原牧区生产方式、带动草原畜牧业发展、稳定和提高农牧民收入提供了强有力保障。据农业部最新监测数据, 2014年6月份全国有83%天然草原与常年相比偏好或持平。但是, 我国草原面积达类型多, 牧区牧业牧民情况复杂多样, 现实仍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只有继续保持并加大草原政策扶持力度, 切实把各项强牧惠草政策落实到草场牧户, 实现草原牧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到2020年全面实现草畜平衡, 实现草原生态良性循环”的目标 (国务院17号文件) 才可能得以实现。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已实施4年, 2016年将进入第二个政策实施周期, 总结政策实施效应已提上议程。2014年, 为了落实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 农业部会同其他相关部门着力建章立制, 确保政策资金及时落实到草场牧户, 提高广大牧民保护草原、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今年以来, 农业部会同财政部出台了一整套保护建设南方草地、促进草地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据了解, 近期中央财政安排3亿元专项资金, 在安徽等10省区启动实施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 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保障牛羊肉供给, 促进农民增收。这项政策与北方草原政策遥相呼应, 已初步形成了我国较为完善的草原政策体系。

新型生态恢复剂通过鉴定等 篇11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邮编:730000,电话:0931-8277682)王爱勤研究员主持开发的一种荒漠化植被恢复多功能复合材料——生态恢复剂,前不久通过了专家鉴定。

该材料具有很好的保水抗旱、改良土壤、提高水肥涵养能力、防止水土流失、抑制土壤盐碱化、促进植物生根生长等多种作用,苗木成活率可提高15% ~ 25%。(甘肃 吴王月)

现代日光温室研制成功

辽宁省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中心(邮编:110161,电话:024-31027660)研制的“辽农I型高效现代日光温室”,前不久通过了辽宁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

该温室的周年生产能力和应用范围与连栋温室相差无几,运行成本只是连栋温室的1/10。温室内不但可以栽培普通日光温室能够种植的一切作物,而且能够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如生产高档花卉、长季节蔬菜、进行工厂化珍稀食用菌栽培等。(辽宁 付民军)

山东育出重盐碱地绿化树

山东省农科院东营分院(邮编:257000,电话:0546-8309474)农艺师徐德芳通过柽柳乔化技术培育出的松柏柽柳,成功地在重度盐碱地上生长。这项技术前不久获得国家专利。

该技术是在重盐碱地里,选用无花的变异柽柳品种为母株,以减少其生殖生长对营养的消耗,采用高肥水催苗及修剪侧芽、强化顶芽培育技术,使其由灌木化生长向乔木化生长发展。经过一年的培育,这些松柏柽柳生长高度达到了一般柽柳的2~3倍。(山东徐教连)

湾鳄人工孵化技术通过评审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水产养殖系(邮编:361021,电话:0592-2021353)洪惠馨教授和林利民教授主持的“湾鳄人工孵化技术研究”项目,前不久通过专家评审。

他们研究了人工孵化装置和孵化期环境条件控制,初步解决了湾鳄在高纬度地区繁殖技术难题,两年来共培育幼鳄68只,孵化率达84.1%~89%。(福建张筑西)

1项科研成果为农民增收13亿元

南京农业大学(邮编:210095,电话:025-84395845)曹卫星教授主持的“小麦籽粒品质形成机理及调优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前不久通过了江苏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

抓好禁牧封育保护草原生态 篇12

1 禁牧封育工作取得的成绩

1.1 全社会禁牧封育思想意识显著提升

2003年全区开始实施禁牧封育后, 绝大多数群众思想上难以接受, 对禁牧封育工作产生抵触情绪, 使得禁牧工作难度加大。随着禁牧封育工作的持续开展, 在禁牧工作人员的大力宣传和严肃的查处下, 广大群众的思想观念逐渐转变, 由过去的放牧转变为现在的舍饲圈养, 转变了过去那种掠夺式的经营方式, 从追求短期利益而变为保护草原生态的长远生态效益, 真正认识到了保护生态植被的重要性, 干部群众保护草原生态的意识明显增强。

1.2 全市生态植被逐步恢复,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通过全境内持续不间断的禁牧封育, 草原生态植被得到了明显改善。据市草原工作站每年的定位观测, 草原草群盖度由2003年的31%增加到2012年的57.6%, 牧草盖度增加了26.6%;草原产草量每公顷鲜重由2003年的631kg提高到2012年的1139kg, 草原产草量每公顷鲜重增加了508kg。这充分证明了禁牧封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草原退化、沙化的势头得到一定控制, 水土流失面积减少, 草原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1.3 山区群众通过人工种草舍饲圈养, 减少对天然草原的依赖

广大群众充分利用退牧还草生态补助项目积极开展人工种草, 补充圈舍养羊的饲草问题。2012年全市共计种草79.7万亩, 其中种植多年生优质牧草21.23万亩, 解决了圈舍饲养的饲草问题。通过种草舍饲育肥, 提高出栏率而弥补饲养量不足, 有效的保障了市场牛羊肉的供给。

1.4 禁牧后的奖补政策得到了有效实施

为了弥补禁牧后群众的经济损失, 国家实施了退牧还草项目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2003~2010年, 全市争取退牧还草项目资金建设草原围栏741万亩, 补播改良退还草场70.61万亩, 农牧民群众享受饲料粮现金补助15013.92万元。2011年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后, 每年国家直接对农牧民补助奖励资金达9404万元。使广大群众受益, 也为禁牧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主要措施

2.1 领导重视, 及时安排部署

市委、政府及领导高度重视禁牧封育工作, 多次召开全市禁牧封育工作会议, 传达学习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禁牧封育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 印发了《中共中卫市委办公室、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禁牧封育工作的紧急通知>》 (卫为党办发[2011]86号) 和《关于印发中卫市禁牧封育督查办法的通知》卫党办发[2011]93号) , 对全市禁牧封育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

2.2 明确责任主体, 层层签订责任书

禁牧封育工作的责任主体中宁、海原县人民政府和沙坡头区各镇 (乡) 人民政府, 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禁牧封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为明确职责, 杜绝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 以市委、政府与两县及沙坡头区各镇 (乡) 的主要领导分 (第一责任人) 和分管领导 (直接责任人) 签订禁牧封育管理目标责任书, 进一步落实禁牧责任制。中宁和海原县分别与辖区内各镇 (乡) 签订了禁牧封育目标管理责任书, 全市各镇 (乡) 建立和完善了乡、村两级禁牧工作责任制, 采取领导包片、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组、包户、重点区域专人负责的办法, 逐村逐户督促养殖户及早淘汰出栏羊只, 控制养殖规模, 全面落实禁牧责任, 对养殖户特别是养殖大户全方位进行监督管理。

2.3 加强督查巡查, 严格责任追究制度

为了有效遏制禁牧封育“反弹”现象, 巩固禁牧封育成果, 市委、政府成立了中卫市禁牧封育专项督查工作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市监察局, 下设2个督查组, 抽调市监察局、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市农牧局工作人员组成, 负责督查两县一区禁牧封育工作。中宁、海原县和沙坡头区各成立了2个禁牧封育巡查组, 负责巡查本辖区内的禁牧封育工作。

市禁牧封育专项督查工作办公室对全市禁牧封育工作进行全面督查, 严格按照禁牧封育“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制, 对一年内3次被通报的县 (区) 、镇 (乡) , 取消参加年度市、县 (区) 农村工作先进单位的评选资格, 年底考核中禁牧封育效能目标工作分值记为零分。全市共有5个乡镇受到了通报批评, 一人接受了诫勉谈话。

2.4 强化宣传, 提高思想认识

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封山禁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自觉保护和建设草原生态的积极性, 在市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两县一区农牧部门和各镇 (乡) 积极组织, 采取广播电视宣传、进村入户、发放宣传单、禁牧封育告知书、刷写标语、出板报等多种形式, 形成强大的舆论宣传声势, 尽量使草原禁牧工作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

2.5 严格执法, 从严从重处罚

全市各级人民政府严格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禁牧封育条例》和区、市党委、政府有关文件规定严肃处理违规放牧农户, 全市各镇乡都成立了禁牧封育工作队, 深入到村队农户家中进行宣传, 动员群众淘汰羊只, 进行舍饲圈养, 对不听劝阻进入草原、林地违法违规放牧的, 由镇人民政府处以每只羊30元的最高罚款。对阻碍禁牧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 镇 (乡) 人民政府联系市、县森林公安和草原派出所依法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由于各镇 (乡) 工作到位, 措施得力, 在极短的时间就扭转了禁牧工作被动局面, 达到了禁牧封育的预期效果。

2.6 找准抓手, 大力发展草畜产业

为了配合禁牧封育工作, 两县一区农牧部门和各镇 (乡) 把发展舍饲养殖作为确保禁牧封育工作成果的有效措施, 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改变传统饲养方式, 普及舍饲圈养, 使广大群众养殖观念由“放养”彻底向“圈养”转变, 实现禁牧封育与舍饲圈养“双赢”。中卫市农牧局利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牧草良种补贴资金, 下发《中卫市沙坡头区2011年人工种草工作安排意见》 (卫农发[2011]141号) 文件, 组织群众抓住降雨的有利时机, 积极抢墒播种, 扩大人工种草面积, 大力发展禁牧封育后续产业, 扶持和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黄贮、氨化加工应用技术, 建立完整的饲料加工、配送体系, 发展设施养殖业, 为禁牧封育创造有利条件。

上一篇:并发程序验证下一篇:奶牛蹄病的原因与治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