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2024-06-22

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精选7篇)

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篇1

XX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逐步建立XX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现草原保护利用可持续发展目标,有效遏制我乡草原退化,实现草原永续利用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牧民增收,切实把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促进我乡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XX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开展有关工作。现将工作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大力动员宣传

我乡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机遇,深刻领会此次重大决策的重要意义,全面贯彻落实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文件精神。为确保草场承包责任制工作顺利开展,我乡于8月初召开了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和部署全面工作,并充实完善了以行政一把手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落实草场承包责任制领导小组,明确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目标,任务,切实把责任制层层落实到人,把工作安排细化到各工作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小组人员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在整个工作中我乡通过制作横幅标语、发放藏文宣传书册、召开各种类型会议讲解政策内容,发放宣传册等各种各种方式,确保政策政策执行不走样,使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国家实施草补政策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国家对草地生态

环境的高度重视,对牧区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的极度关心。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营造良好氛围,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积极配合。

二、安排部署,落实相关工作

我乡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和统筹兼顾,坚持保护与建设并举,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以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为前提,以实行补助奖励为手段,以生态改善和牧民增收为目标,在可利用天然草原范围内,实施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落实牧民生产性补贴,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基本实现草畜平衡,从源头上扭转草原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切实提高牧民增收能力,全面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一)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实施方案

我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领导小组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准确掌握政策要求和技术要领,借鉴经验,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和上级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拟定了《XX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和《XX乡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减畜工作实施方案》,并按照方案积极稳妥有序的开展相关工作。

(二)搞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基础数据和牧民基础情况统计核查

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搞好草原生态保护补

助奖励机制基础数据和牧民基础情况统计核查工作,也是最为关键的一项工作。为了真实反映我乡草地生态和畜牧业现状、草场承包经营情况、牲畜数量、牧民基本等情况,我乡从2011年9月至12月,在下发相关文件的同时,组成工作组深入各村认真开展数据统计核查工作,加强与统计部门的衔接,确保相关数据真实、可靠。通过这次工作,在原来草场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落实了草场承包责任制,明晰了牧民的“责、权、利”。通过草原和牧民基础情况统计核查,真实、可靠的数据为科学编制实施方案,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打下了基础。

(三)认真落实禁牧划分工作

落实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前提条件。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落实是一项具体复杂的工作,近几年来,我乡在县农牧等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积极组织广大牧区群众及基层干部致力于推进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落实工作。从2011年9月开始,我乡组织工作小组深入各村开展实地测量划分工作,在11月底前完成每块禁牧草地的面积测量和每个拐点GPS定位。经统计XX乡可利用天然草地面积XXX亩,但我乡天然草原主要分布在海拔XXX米以上的区域,该区域生态脆弱、生存环境恶劣,草地植被盖度低。根据自治区气象局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卫星遥感监测资料,结合各县天然草原退化情况,核定实施禁牧面积为共计XXX亩(其中XXX村XXX亩、XXX村XXX亩、XXX村XXX亩)。我乡根据财政部、农业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

补助奖励机制的要求,把禁牧时限定为5年,将禁牧草原面积落实到每块草场和牧户,在禁牧期间,牧民不得再对禁牧草原进行放牧利用。选举管护人员加强对禁牧草地的监管,若经发现或举报查实违法规定在禁牧草场放牧的,及时上报,视情取消禁牧补助。

(四)认真落实草畜平衡工作

实现草畜平衡是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根本要求,也是落实政策的核心和难点,减畜是实现草畜平衡的主要手段,以草定畜是实现草畜平衡的主要途径。我乡在县农牧局等相关部分的指导帮助下,综合考虑《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NY/T635-2002)、《西藏自治区草地资源》、牲畜代谢体重比等因素,按照草地实际承载能力,制定草场载畜量,防止超载反弹,实现草场休养生息目的。经统计,全县可利用草地面积XXX亩,实施禁牧面积XXX亩实施草畜平衡XXX亩。我县减畜任务是XXXX个绵羊单位,具体落实到我乡分别为:XX村15816.4绵羊单位XX村30270.1绵羊单位XX村XXX绵羊单位。目前XXX村和XXX村的减畜目标在我乡全体干部职工和农牧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已经完成,XXX村由于草地面积大、农牧民太过分散加之减畜任务又较为最重,所以尚未完成减畜目标,但各项工作还在有序开展中,相信不久也即将完成。

(五)建立健全草原监督管护制度

XX乡党委、政府严格按照自治区制订的《西藏自治区草畜平衡管理办法》和《西藏自治区天然草原管护员管理办法》

规定,高度重视草原监理和管护队伍建设。为加强对草原的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建立健全草原监理机构和草原管护网络,完善草原监督管理手段,我乡严格遵循程序,安排工作组在各村组织指导选举村级天然草原监督员,对禁牧草原进行监管、对草畜平衡情况进行核查,确保草原“禁得住”、牲畜“减得下”。对监督到位,工作尽责,确保监督区域内禁牧、草畜平衡相关考核措施到位的天然草原监督员,视情况年末从限定最高补助金额后的结余补助奖励资金中兑现监督补助奖励资金,村草原管护员在村委会统一组织下组成管护组,负责对禁牧草场和草畜平衡进行管护和监督。草原管护员实行定期选聘轮换制度和相邻村交叉监督检查制度。

三、下一步工作

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涉及面广、参与部门多、协调任务重、事关长远。XX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工作协调,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落实监管责任,全力推动工作开展,把这一民生政策落到实处,下一步将认真抓好以下工作:

1、严格把握好国家、自治区关于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做好牧民政策宣传、引导工作,确保草补工作的顺利进行。

2、领导小组及专项工作办公室,认真抓好政策制定、工作部署、组织和协调工作,确保机构正常运行。各乡镇与村、各村与牧户要逐级签订禁牧、草畜平衡合同书,明确责任、权利与义务,调动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原的积极性。对发

生偷牧或强行放牧等违反责任书规定的牧户,要取消禁牧补助奖励资格。对不执行草畜平衡规定的牧户,要依照村规民约有关规定进行约束。

3、落实草场禁牧、草畜平衡、良种引进等各项具体工作。

4、按照项目资金管理要求,加强补奖资金的监管,确保牧户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牧户手中。对牧户草原承包面积、牲畜数量、禁牧面积、草畜平衡奖励面积、补助奖励情况等,每户建立登记卡,并在村委会、全村牧户之间进行公示,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加强牧户间相互监督,确保信息准确可靠、真实有效。

5、稳妥开展牧区劳动力转移工作。进一步提高牧民子女入学率,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牧区人口自然转移。进一步加大对牧民的技能培训,实现转移就业,减少依靠草原牲畜生活的群体。有效控制牧区人口,降低草原人为影响,促进草原生态恢复和牧民增收。

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篇2

(1) 赤峰市草原概况及草原生态补奖项目区分布。赤峰市的草原以典型草原为主要类型, 计5793万亩, 占赤峰市草原的67.36%;草甸草原类为1990万亩, 占赤峰市草原总面积的23.13%[1,2,3]。从2011年开始实施的草原生态补奖项目, 覆盖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敖汉旗和林西县共7个旗县、65个苏木镇、4个街道办事处、872个嘎查村、33.1232万农牧户、124.0545万人, 补奖总面积6672.5万亩, 其中禁牧区面积3682.64万亩、草畜平衡区面积2989.86万亩。

(2) 评价方法。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区域的阿鲁科尔沁旗、克什克腾旗和翁牛特旗典型草原, 通过样地调查、遥感判读和植被指数计算等, 在禁牧区、草畜平衡区和自由利用区选取监测样点, 分别测量草群高度、盖度和产草量[4], 用2013年测出的数据与补奖政策实施前2010年的数据进行比较, 得出草群高度、盖度和产草量等草地植被群落学变化趋势。

2 评估结论

(1) 草原植被状况呈现明显改善的趋势。2010年赤峰市天然草原草群平均高度为24.2cm, 盖度为31.23%, 平均亩产干草65.06kg;2013年草群平均高度为26.3cm, 盖度为59.27%, 平均亩产干草111.49kg。2013年赤峰市草原植被高度、盖度和产草量分别较2010年提高了0.9、28.04和70个百分点, 草原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2) 夯实了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草原生态补奖项目中与禁牧、草畜平衡措施相配套的牧草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等政策, 有力地推进了以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为主的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赤峰市补奖区节水灌溉人工草地已发展到104.52万亩, 年产优质青干草60万吨, 棚圈建设达到1152.32万平方米, 储草棚达到23.16万平方米。

(3) 草原在农牧民心中的价值取向得到了提高。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落实, 使牧民在实施禁牧和草畜平衡时能够得到补贴和奖励, 草原的价值在牧民心中有了很大提高, 牧民已经成为保护草原的主力军。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补奖标准偏低。补奖项目实施前, 赤峰市牧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畜牧业。补奖项目实施后, 禁牧区牧民减畜60%左右, 草畜平衡区牧民减畜约40%, 牲畜的减少直接导致了牧民收入下降。赤峰市的补奖标准为禁牧区每亩草原补贴7.56元、草畜平衡区每亩草原奖励1.89元, 禁牧区人均补助1068.24元、草畜平衡区人均奖励72.05元。补奖资金不足以弥补牧民减畜造成的损失。

(2) 牧民就业空间狭窄。由于受传统游牧生活的影响, 牧民除了放牧养畜外基本没有其他生产技能, 加之文化层次不高, 就业面很窄。目前, 赤峰市禁牧区牧民单纯依靠草原生态补贴维持生活的牧民较多, 劳动力闲置现象突出。

(3) 草原管护难度大。禁牧后牧民从牧点转移出去, 形成大面积的无人区。赤峰市从事禁牧、草畜平衡监管的草原监理人员仅308名, 平均每人负责21.66万亩草原的监督管理, 草原牧区交通不便, 进一步增加了管护难度。因此, 禁牧区偷牧、夜牧、偷采野生植物等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

4 改进建议

(1) 适度增加草原生态补奖额度。因为赤峰市人均草原面积较小, 现有的禁牧补贴和草畜平衡奖励标准偏低, 大部分地区农牧民减畜付出的代价远高于补贴资金额度。所以为了补偿农牧民为改善草原生态而作出的牺牲, 应当适度提高草原补奖标准。

(2) 加强草原管护工作力度。建议加强草原保护管理体系建设, 尤其要增加苏木乡镇级草原监理队伍人员编制, 加强基层草原监理队伍, 以提高草原管护和监督执法力度, 确保草原补奖机制区生态持续恢复。

(3) 加强草原生态补偿科学研究。建议启动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政策及技术研究课题, 对草原补奖的关键政策及技术进行专题研究。要简化补奖机制程序, 便于基层部门操作, 为补奖机制的有效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田艳丽.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 31 (2) :170-175.

[2]文明, 图亚等.内蒙古部分地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13, 67 (1) :16-19.

[3]李晓蕙.草原生态重建的国家补偿[J].内蒙古大学学报, 2010, 42 (2) :21-26.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启动等 篇3

财政部、农业部在北京召开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实施动员布置会,宣布正式启动实施对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以推动草原生态加快恢复和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促进牧民持续增收。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指出,从今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民生产性补贴和绩效考核奖励等方面,支持上述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36亿元,按照每年每亩6元的测算标准对禁牧牧民给予禁牧补助;按照每年每亩1.5元的测算标准对未超载的牧民给予草畜平衡奖励;按照每年每亩10元的标准给予牧草良种补贴;按照每年每户500元的标准对牧民生产用柴油、饲草料等生产资料给予补贴;进一步扩大畜牧良种补贴政策覆盖范围;对工作突出、成效显著的省份给予绩效考核奖励。

(摘自《农民日报》)

干旱导致粮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偏少四至六成,受降水明显偏少影响,湖北、湖南、江西等省旱情严重,农业生产面临严峻挑战,这让民众担心因旱会导致粮价大幅上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梅旭荣表示,干旱对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夏粮影响不大,旱情对农业的减产预期主要体现在水稻上,只要抗旱措施得力,水稻生产仍有回旋余地。

农业部种植业司提供的数据显示,近期旱区的降雨有效增加了土壤墒情,补充了田间沟渠堰塘蓄水。这对受灾早稻及时补种改种,中稻出苗以及加快中稻育秧栽插进度,确保中稻适期栽插十分有利。目前,三省旱田作物和早稻旱情基本解除,早稻栽插已基本结束,比去年增加150多万亩。针对确实因缺水无法栽插水稻的地区,农业部门也指导农民及时改种玉米、薯类、杂粮、杂豆等旱粮作物,确保不空田、不荒田。

从全国看,今年早稻面积增加,基本苗充足,个体发育健壮,生产形势是近几年较好的一年。据农业部农情调度,预计全国早稻种植面积8850多万亩,比上年增加160多万亩。湖南、江西等省大力推进“单改双”,扩大早稻种植,湖南增加110万亩,江西增加34万亩。

另外,目前我国小麦主产区已全面开镰,有望再获好收成。西南地区夏粮收获已过八成,黄淮海麦区小麦已进入成熟收获期。据农业部农情调度和专家测产分析,今年夏粮将喜获丰收,冬小麦可望实现连续第八年增产。夏收油菜籽将实现恢复性增产。专家认为,夏粮连续8年丰收,对于稳定市场预期,缓解旱情带来的紧张气氛,将起到重要作用。

(摘自农博网)

生猪产品市场形势分析及走势预测

今年上半年生猪产品集贸市场价格继续上涨,价格创2009年以来的新高,仔猪价格涨幅明显。根据农业部监测,活猪、仔猪和猪肉4月份全国集贸市场平均价格分别为15.05元/公斤、24.99元/公斤和23.39元/公斤,环比分别上涨1.8%、9.5%和1.3%,同比分别上涨57.9%、69.1%和44.3%。

生猪产品价格走势 截至5月第三周,与年初价格相比,猪肉价格累计上涨9.9%,价格为24.09元/公斤,同比上涨50%;活猪价格累计上涨14%,价格为15.63元/公斤,同比上涨62.8%,猪肉和活猪价格连续20周稳中有升;仔猪价格累计上涨45.5%,价格为26.98元/公斤,连续19周上涨,同比上涨71.6%。今年3月底猪粮比升至7.1,创2010年以来的新高,4月份以来猪粮比一直保持7以上,生猪养殖效益保持向好势头。据农业部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4月份生猪存栏先降后升,能繁母猪存栏则连续下降。2月份生猪存栏降至44410万头后开始回升,当月能繁母猪存栏4730万头,同比下降3.3%。4月份生猪存栏44920万头,较上年同期增长3.03%;能繁母猪存栏4695万头,较上年同期下降1.37%,连续4个月下降。在生猪产品进出口贸易方面,今年一季度我国生猪产品贸易逆差1.16亿美元。累计出口2.29亿美元,同比上涨16.8%,其中加工猪肉和鲜冷冻猪肉分别占猪肉产品出口总额的36.8%和35.2%。累计进口3.45亿美元,同比大幅增加1.4倍,其中猪杂碎和鲜冷冻猪肉分别占进口总额的75.2%和24.1%。

走势预测 瘦肉精事件影响已经逐渐平息,同时玉米价格依旧保持稳中有升态势,对猪肉价格具有支撑作用。在没有明显的利空因素出现之前,生猪市场不会很快出现大幅回调的现象。目前仔猪价格涨幅明显,养殖户补栏积极性提高,预计下半年补栏的生猪将陆续上市,出栏将有所增加,猪肉产量将增加。随着供应量的增加,生猪价格将有可能回落,但降幅不会太大。

(摘自《农民日报》)

影响生猪市场的因素分析

一是生产成本特别是饲料成本为生猪价格上涨提供了支撑。饲料成本占生猪养殖成本70%左右。今年4月底全国育肥猪配合饲料农贸市场价格2.88元/公斤,同比上涨7.1%。作为主要饲料原料的玉米价格自2009年初1.53元/公斤保持涨势,今年4月份价格为2.19元/公斤,同比上涨10.6%。同时,仔猪价格涨幅较大,也大幅增加了养殖投入成本。此外,劳动力、运输、防疫、水电等费用的增加也推高了饲养成本。

二是生猪供应影响。2010年底及今春低温天气及动物疫病影响,母猪产仔率下降,导致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下降。虽然生猪存栏自3月份开始回升,但根据商务部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统计,自2月以来当月屠宰量均少于上年同期水平,同时能繁母猪存栏下降导致仔猪销售紧俏,价格涨幅较大。生猪供应量的下降促进生猪价格淡季不淡,养殖户补栏积极。

三是宏观经济形势刺激。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涨,拉动包括猪肉在内的农产品价格上涨。2010年至今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资本使用成本增加。

四是突发事件影响。今年以来,年初的低温冻雨、3月份的瘦肉精事件以及5月份湖北等省区市干旱对生猪生产和运输造成一定影响,影响局部地区的猪肉供应,对价格上涨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摘自《农民日报》)

青海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应用取得成功

去年,青海省组织技术人员赴西藏拉萨考察设施农业,成功引进了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并在省级(小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示范推广了30个日光节能温室。主要种植番茄、黄瓜、迷你黄瓜、樱桃番茄、西葫芦、小西瓜等品种,目前已经陆续上市。由于采用了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杜绝了农药化肥的污染,蔬菜天然成分保持较好,保留了食物的原来味道,深受消费者欢迎,产品供不应求,市场价格普遍较同类产品高。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通过一定的设施工艺,实现资源利用、生态改良、蔬菜高产、优质、无公害,是一项全新的增产、增质、增效的有机栽培技术。主要特点是以秸秆替代化肥,以植物疫苗替代农药,可使环境内二氧化碳浓度提高4~6倍,有机质含量增加10倍以上,光利用率提高2.5倍,水利用率提高3.3倍,植物发病率降低90%以上,生育期提前10~15天,平均增产30%~50%。

(摘自《农民日报》)

兰州大学选育成功首个牧草新品种

近日,由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南志标院士主持,王彦荣、聂斌、李春杰、张卫国等参加,选育完成的“兰箭3号”春箭 豌豆,成为国家级牧草新品种中的育成品种。这是兰州大学选育成功的首个牧草新品种,也为草地农业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提供了积累。

据了解,“兰箭3号”春箭 豌豆新品种具有早熟、生育期短,抗寒性强等特点。适宜在我国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草原牧区种植生产。自1997年以来,在甘肃省攻关项目和国家973项目的支持下,课题组根据生产需求,以早熟、能在青藏高原完成生活周期、种子产量高为育种目标,经过十余年不懈的努力,选育而成。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表明,该品种也适合黄土高原雨养农耕区,作为小麦等秋播作物收后的复种作物种植。

(摘自中国农业新闻网)

蓝耳病鉴别诊断试剂盒研制成功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俗称蓝耳病)是影响养殖业的首要传染病。过去因PRRS弱毒疫苗散毒、致病力返强及疫苗毒本身有很强的免疫抑制性等原因,对该病的防控束手无策。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研制的高致病性蓝耳病基因缺失疫苗(TJM株)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

为了在猪群中有效地区别接种疫苗和受野毒感染的猪,华威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日前研发成功了首个可鉴别诊断高致病性PRRS野毒和疫苗株(TJM)RT-PCR一步法试剂盒。应用本方法能快速确诊蓝耳病野毒感染,为蓝耳病疫情监测、优化防疫方案及蓝耳病毒的净化提供了关键技术手段,是使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TJM株)时必需的配套技术。

本试剂盒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操作简单,可在县级防疫中心及具备相似条件的实验室使用。由于对每个反应都进行标准化测试,不受操作人员技术熟练程度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二是灵敏度和特异性高,能检测到样品中数个病毒粒子的存在,不受样品种类的干扰。三是用时短,直接把样品RNA样品加入每个反应管后放入扩增仪即可,完成整个反应所需时间不超过4个小时。四是结果可靠、符合率高。

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篇4

为遏制草场退化态势,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使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发展步入良性轨道。国务院决定,从2011年起,在全国8个主要草原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其主要内容是:科学确定禁牧和草畜平衡;合理确定禁牧补助标准;认真落实良性补贴和各种生产资料补贴;做好补奖政策与退牧还草等政策的有效衔接。

青海在三江源生态治理、环湖地区生态综合治理及全省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基础上,又一次在全省范围内拉开了划时代的草原变革大幕。

省委、省政府站在保护国家生态安全、从根本上遏制草原退化、促使牧区经济发展、生活宽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高度,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心,奋力拼搏,把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政策贯彻好,落实好。

省农牧厅、省财政厅等有关厅局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做好各项前期工作,建立管理机制,制定进度计划,倒排工作日程,废寝忘食、昼夜兼程,将各项政策加以细化。同时,采取厅级领导联州、处站领导联县、县连乡、乡连村、村连户的层层目标责任制,明确工作任务,责任落实到人。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其最大的难点是在科学划分草场界线的基础上,稳定牧民草原使用权和承包经营权。为此,各州、县依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了多种形式,将此项工作做得扎实到位。

祁连县抽调17名专业技术人员,历时半年之久,或乘车、或骑马分赴全县7个乡镇,进行禁牧和草畜平衡区的调查,对中度以上退化草原和草畜平衡区域的分布、面积、鼠害发生情况全面进行调查摸底,将禁牧和草畜平衡区现场勾绘到地形图,并做GPS定位。同时,从全县有关部门抽调100余人,对县属每一户牧民的草场、牲畜、人口和家庭收入进行了详实的调查。在此基础上,聘请省测绘局有关专家协同民政、林业、国土资源等部门联合成立工作组,完善草原承包及基本草原划定,登记造册,进入牧户信息电子档案。

贵南县针对过去草原承包工作遗留问题多、工作任务重、难度大的情况,成立“草管会”,先后调解处理了乡村草原纠纷256起,做到了草场勘界清楚、不留矛盾、群众满意。

天峻、刚察、泽库等县在工作过程中采取“两个民主”、“两个三分之二”、“五通报、五公示”和“一实地、六现场”的方式,规范操作,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两个民主”,即民主选举草原承包评议小组成员,民主制定草原承包方案;“两个三分之二”,即要求参会人数必须超过村民总数的三分之二,结果表决的票数必须超过参会人数的三分之二;“五通报、五公示”,即草原勘界结果进行通报及公示,承包方案进行通报及公示,基本草原划定结果进行通报及公示,禁牧区域划定结果进行通报及公示,承包到户面积进行通报及公示;“一实地、六现场”,即实地勘查乡村界限,现场划分草原、现场核对到户面积、现场勾图、现场划定禁牧区域、现场评估草原等级、现场签字确认。

为确保补奖政策落实到户,各地认真贯彻并严格执行国家和青海省制定的补奖机制实施指导意见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设立专户,专款专用,杜绝了挤占、截留、克扣和挪用等违规现象的发生。在资金发放过程中,严格按照先落实草原承包,经验收后核发草原使用权证、草原承包经营权证、签订草原承包合同,然后录入牧民信息的程序,严格审核,并依照补奖标准和“封顶保底”原则,分解落实各项任务指标及补奖资金,在切实完成禁牧及超载牲畜核减任务,经县、乡两级政府核审确定后,将完成的各项任务指标在乡、村两级公示,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公示期满无异议的,由县或乡级政府部门采取“一卡通”或直补形式将补奖资金发放到牧民手中。监督、审计部门对补奖资金的发放、使用等进行了全程监督,开展经常性检查,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确保补奖资金使用规范有序、运行安全。

通过艰苦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自2011年到今年8月底,全省各地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禁牧到户(联户)面积2.45亿亩、草畜平衡面积2.29亿亩,均占计划的100%;完成减畜456万羊单位,占计划的100%;落实牧草良种补贴面积210万亩,占计划的100%;落实畜牧良种补贴2.1万头只,占计划的100%;落实生产资料综合补贴17.2万户,占计划的100%;录入牧民信息76.06万户,占计划的99.4%;共落实到户(联户)补奖资金19.45亿元,占计划的99.9%,其中禁牧补助14.69亿元,草畜平衡奖励3.43亿元,牧民良种补贴0.45亿元,生产资料综合补贴0.86亿元,涉及牧户76.5万户。

在全面完成禁牧及草畜平衡区域落实到户的基础上,全省各地把禁牧减畜及实施草畜平衡工作作为落实补奖机制的重中之重,多数牧区县均以政府名义发布《草原禁牧令》和《草原禁牧管理办法》,将草原禁牧纳入到规范的程序之内。

在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草原监管中,各地都创出了不少的新鲜经验,归纳起来为:建立县、乡、村及牧户四级目标责任制,逐级签订禁牧减畜及草畜平衡责任书,落实核减牲畜及草畜平衡责任;积极引导鼓励牧民加大牧畜出栏,并依托合作社将核减的超载牲畜进行舍饲圈养、规模育肥;对牧户的放牧牲畜数量和奖补资金实行村级公示制,发挥合作社和牧民群众相互监督作用;通过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与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签订销售订单,采取统一集中育肥,统一出栏,并以出售牲畜票据和台账为依据,核定牲畜出栏数量;采取农牧结合、异地育肥办法,将牧区超载的非生产畜和淘汰母畜转移到农区集中育肥;充分发挥县草原监理部门监管职能,通过对草畜平衡区放牧牲畜头数进行巡查,对违反规定的超载牲畜依法处罚。

通过两年多的努力,青海省草原生态奖补机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天然草原禁牧、休牧、草畜平衡三项基本制度得到全面落实,使全省中度以上退化植被得以休养生息,基本上遏制草原退化加剧的趋势,草原生态环境也得到逐步恢复和改善。

通过对全省草原生产力监测结果显示,政策实施两年以来,禁牧区平均植被盖度由政策实施前40%提高到50%以上;草畜平衡区局部地区草原生态呈现好转。另据全省草原生态监测结果,2012年天然草原平均鲜草产量2130.23公斤/公顷,植被平均盖度66.74%,植被平均高度7.16厘米,分别比补奖政策实施前的2010年提高225.93公斤、3.1个百分点和2.77厘米。

草原笑了,笑的那样灿烂,她从党的政策中得到了阳光和雨露,正在恢复着生命的活力,显露出迷人的笑脸。

牲畜逐步撤离禁牧区,畜产品能否保持禁牧前的总量?草畜平衡区开始核减超载牲畜,牧民的收入会不会减少?季节性休牧及划区轮牧,如何保持牧区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系列的矛盾,摆在了全省各级干部和广大牧民群众的面前。

令人欣喜的是,省委、省政府及广大干部群众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用聪明才智和首创精神,探索出了一条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游牧民定居工程、生态畜牧业建设和大力发展饲草业的“四位一体”的协同发展路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实施,草场流转加快,全省883个牧业村累计流转草场达1.95亿亩,整合牲畜838万羊单位,能繁母畜比例提高了4.2个百分点,草原畜牧业规模化逐步发展,各地结合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草原围栏建设的推进,规模养殖场建设牛羊开始走进棚圈舍饲半舍饲,科学育种、合作经营、设施牧业、高效先进牛羊养殖技术及畜产品竞拍等多种现代生产经营模式开始在草原牧区日渐兴起。

为支持后续产业的发展,全省各部门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后续产业配套政策,当年投入支农资金4.4亿元,建设牧区畜用暖棚2.72万栋、贮草棚2785栋、青南地区建设饲草料贮备中心(站)13处、16850平方米,并通过整合项目资金,使牧业基础设施条件切实得到加强。与此同时,结合建立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后续产业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农牧民自主创业和转产转业,努力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扶持生态畜牧业、采集加工业、家庭种养业发展,吸纳更多农牧民转移就业;增加建设养畜、草地围栏、草地鼠虫害及毒杂草防治、牲畜良种工程建设等项目建设投入,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草原生态治理,以恢复草原植被和生产力,巩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成果。

为了推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青海省在“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产,减畜不减收”的方针指引下,结合各地区的实际,实施优势互补和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农区良好的水热条件和饲草料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实施“牧减农补”战略,大力发展饲草业,形成草畜联动。

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字,近几年来,全省已建设人工饲草基地保留面积657万亩,年饲草(鲜草)生产能力达498万吨以上,规模养殖数量比政策实施前增加69.8万羊单位。

在采访中,贵南县森多镇元义村牧民尕多加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家里八口人,承包草场2800亩。补奖机制实施后,禁牧500亩,国家每亩补贴9.5元,计4750元;草畜平衡2300亩,每亩补贴1.5元,计3450元;生产资料综合补贴500元,退耕还林还草920亩,共补贴1.62万元;种植一年生饲草130亩,每亩补贴10元,计1300元;在草畜平衡区放羊130只、牛40头,今年出栏30%,收入3万元;种草130亩,每亩产草1700公斤,除去成本,净收3.5万元,今年合计他家总收入9.1万元,较禁牧前的2010年纯收入增加了3万元左右。

尕多加家庭收入的变化,在牧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省农牧厅厅长张黄元介绍:补奖机制的落实,增加了牧民政策性收入,据测算,2013年通过兑现2012年和2013年补奖资金,全省农牧民人均增收1016元,其中牧民人均增收将达到5176元。通过组建村级草原生态管护员公益性岗位,解决了9489名牧民就业,牧民通过开展草原生态管护领取劳动报酬,管护员人均年增加收入16540元。通过补奖机制落实,制定出台配套扶持政策和资金,积极发展后续产业,鼓励和引导牧民从事民族工艺品加工、农畜产品加工及特色文化旅游等二、三产业,增加牧民收入。

内蒙古草原补奖机制政策落实调查

内蒙古草原有支歌,歌词中有句“草原就在我的梦里”,饱含对辽阔草原的深情赞美和向往。然而有一组数字却显示:因为工业开发及超载过牧等原因,进入2000年,内蒙古天然草原退化面积达到4626万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53%,并且每年还在以数十万公顷的速度退化和沙化。

日前,记者从内蒙古农牧业厅有关部门获知,2011年,国家在内蒙古等8个省区率先启动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草原牧区投入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牧民受益最多的一项政策。这个政策被当地人普遍认为来得正是时候。截至去年底,草原植被盖度较2010年提高了6.52个百分点,连续3年稳定在40%以上,146万户、534万农牧民从中受益。内蒙古的草原补奖政策落实绩效连续4年被评为“全国第一”。

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乌兰希热嘎查牧民额尔登没有想到,还在向他们宣传草原补奖机制和核对草场时,他就领到了一张“银行卡”,已经近4年了,每年在这张卡里都按时打入补助禁牧款73950元。他所在的嘎查草原沙化相当严重,昔日的草原已经变成了戈壁滩,生活生产条件极其恶劣,如遇干旱年份很难维持生计,需要到外地倒场放牧。草原补奖政策落实后,这里牧民的生活比过去好多了。

早在国家政策还没有落地前,内蒙古就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出了《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内蒙古东西跨度大,草原类型多样,载畜能力差别很大。如果补奖政策只考虑面积因素,对草场质量好、载畜能力高的地区明显不公平,怎么使用和发放最科学,是我们主要要研究的。”有关部门对《农民日报》记者说。它的创新就在于以“标准亩”的计算方法,实行了农牧户补奖额封顶和保底措施、实施分期减畜等制度,并设立嘎查(村)级牧民草原管护员公益性岗位等。实践证明,这一系列实施方案避免了以往搞“一刀切”做法,符合实际,切实可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地方落实补奖政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政策实施第一年,内蒙古就实现了任务、资金落实两个“98%”的良好开局,并为连续4年政策落实绩效评价全国第一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关于严明纪律确保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安全发放的意见》等相继出台,从而达到了常态化监督和新政约束奖惩机制基本建立。再加上“一卡通”直接发放,对享受补奖的地区、类型等情况张榜公布,自治区财政部门又与移动通信部门联合为受惠农牧民免费开通了草原补奖资金到账短信服务,通过“一卡通”系统准确掌握资金发放额度和进度,进一步加强了社会监督力度,保障了资金的安全高效。

随着草原补奖政策的顺利实施,牧民传统放牧观念逐步改变,保护草原已成为自觉,被动减畜正在向主动减畜、责任减畜、科学减畜方向转变,内蒙古草原生态得到了很大改善。据持续监测显示,草原补奖政策实施4年来,饲草料供给能力进一步提高,天然打草场为1.35亿亩,比2010年提高了1021万亩;草原补奖区草畜矛盾得到有效缓解,与2010年相比,草原补奖区牲畜头数下降了1428万羊单位,舍饲比例从2010年的58%,提高到2014年的65%,超载率也由2010年的24.14%,下降到13.32%。

补奖资金有保障,环境民生双受益

位于锡林郭勒草原镶黄旗文贡乌拉苏木阿拉腾毛都嘎查牧民张万贵一家,是草原补奖政策的最早受益者。2010年,张万贵一家收入不足3万元,草场严重退化。补奖政策实施以来,政府为张万贵补贴新建、修建砖木结构标准化暖棚8间、普通棚3间、人畜饮水用深水机井1眼,享受牧机补贴,购置了拖拉机、打草机。前两年张万贵还加入了察哈尔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现在每年有80头基础母羊,接羔100多只,去年年底收入就达11万多元。

牲畜头数下降,效益却增加。据统计,补奖区农牧民收入显著增长,以呼伦贝尔市农牧民收入为例,2014年人均纯收入9990元,草原围栏面积4.41亿亩,各类草原畜牧业合作社1.3万家,入社农牧户124万户,较2010年分别增加了2625元,5273万亩,8049家和8万户。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沿贺兰山一带是国家重点生态保护区,是最早实施退牧还草工程的区域。由于牧民人口多,人均占有草场面积小,退牧户享受禁牧补贴相对较少。国家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以来,阿左旗沿山一带禁牧户政策性补贴收入由原来的400元~3000元增加到现在的3500元~1.2万元,牧民收入大幅增加,特别是结合项目还实施了农牧民养老保险制度。

在资金调配时,内蒙古树立发展新理念,打好政策组合拳,除了在畜牧良种补贴、牧机购置累加补贴等多个方面给予配套资金外,要求地、县两级的资金配套,从保障入手,发挥政策微观调控作用,提标、扩面,使履行禁牧责任的农牧民有一份收入、一份社保、一份工作,子女升学教育有保障。同时,为了保证倾力落实,从2011年开始,内蒙古还将草原补奖政策落实情况列为盟市政府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

问题依然存在,亟待建立长效机制

为准确掌握补奖新政实施成效,便于提针对性强、可行性强的政策调整意见,内蒙古从2011年开始,对补奖区域内的草原变化情况及120个典型牧户生产生活情况进行全面跟踪监测,建立了生态、生产、生活双向评估机制。“草原生态脆弱,破坏容易恢复难,恢复周期长,即使恢复仍然脆弱。5年的周期,对于生态退化草原,尤其荒漠化严重的地区,难以取得实质性恢复。牧民的生产周期很长,没了基础母畜,短时间根本缓不过劲来。”这些都是在评估中发现的问题。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荣禧等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持续和完善草原保护和建设的建议。代表们也担心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一旦到期,牧民们“解禁”放牧,可能带来生态的倒退。此外,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建议,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奖的长效机制,草原补奖政策在2015年实施满5年后,能作为一项长期惠牧强牧政策持续下去,形成稳定健全的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根据对典型牧户的调研发现,就目前的补贴标准而言,很难满足广大牧民特别是禁牧区牧民的持续稳定增收的要求。针对补贴标准,牧民们也提出了自己的异议。现行的禁牧补贴和草畜平衡奖励标准均是参照2010年牛羊肉价格制定的,固定不变的补贴标准,与持续走高的生产成本和畜产品价格的矛盾十分突出。“尽快提高补贴标准非常必要,应综合考虑物价上涨、货币通胀等因素,建立草原补奖机制补贴奖励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专家们建议,国家应根据肉食品价格的上涨和牧民家庭经营成本的增加,相应提高补贴标准。

同时从近几年看,由于禁牧规模不足,部分退化和沙化严重的草原没能列入到禁牧范围,部分退化程度相同的草原出现了禁牧和草畜平衡共存的“插花草场”,不利于草原植被恢复,不便于管理。专家建议国家应增加禁牧补助资金,扩大禁牧面积,将所有退化和沙化草原均列入到禁牧范围。“以达茂旗为代表的地区,已经多年实施禁牧政策,天然草场植被恢复情况良好,个别地区天然草地已经可以适度利用。今后禁牧后的草场如何利用、怎么用、谁来用,怎么与国家补奖政策衔接,需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建议有序利用草场恢复程度较高的退化草场。在政策衔接上,逐步恢复的长期禁牧草场向阶段性禁牧草场转变,阶段性禁牧草场向草畜平衡区转变。同时建立严格的禁牧、草畜平衡制度落实管护队伍,加强管护力度,严禁超载、超时放牧。”自治区财政厅农牧业处认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因为草原补奖期限为5年,农牧民十分担心政策的改变,从而出现惜售牲畜现象严重,减畜决心不足。2008年7月,号称草学界“奥林匹克”的世界草地与草原大会在呼和浩特召开,这是我国首次承办的世界草学界最高规格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世界各国著名的草业专家置身于绿草茵茵的内蒙古大草原,亲身感受了内蒙古自治区在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上的付出与成就。与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多年来,内蒙古积累了很多草原保护和建设方面的经验,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可以说,内蒙古大草原已经进入自我壮大的阶段。”

曾记否———草原生态到了最危机的时候

内蒙古草原总面积近13亿亩,居我国五大草原之首。从东到西绵延4000多公里的广袤草原,是1400万各族农牧民群众的生存根基和生命家园。同时,她还是“三北”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是我国最大的天然牧场和畜牧业生产基地,毛、绒、肉、乳、皮等畜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上世纪60年代后,随着气候恶化、超载放牧和不合理垦植,绿草逐渐稀疏,沙漠开始蔓延,草原生态日益恶化,畜牧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曾经令人怦然心动的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鄂尔多斯等闻名遐迩的几大草原,逐渐被大片大片的沙地和沙带所侵袭,黄沙漫漫,绿退沙进。

谈起8年前的惨状,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格日勒敖都苏木的牧民康二仍然心有余悸:草原生态的急剧恶化,导致旱灾、蝗灾和鼠灾连年发生,“我承包的近万亩草场连300多只羊也养活不了。由于草场不返青不能放牧,那一年我花了5万多元钱买草料,可是卖绒毛和活畜的收入才3万多元,入不敷出啊!”

从事草原工作50多个年头的邢旗,洞悉内蒙古草原生态变化的全过程。她认为,造成草原生态恶化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超载放牧当属“元凶”。人畜激增,过度放牧,使草场得不到喘息和恢复。统计资料表明,解放初期,全区牧业人口只有26.3万,到2002年增至250万左右,增长9倍多,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干旱草原区生态容量指标。个羊单位拥有的草场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3.4公顷、80年代中期的0.7公顷,下降到21世纪初的0.6公顷。载畜量大了,草刚长出来就被牲畜吃掉,加剧了草原的沙化退化。其次,滥伐树木和滥挖药材严重破坏草原植被,加速了草原的沙化。内蒙古草原上生长着丰富的药材,据估算,每挖一株甘草,就有5平方米的草地成为“陪葬品”。因滥挖甘草、麻黄、黄芪等药材,至少有7万亩草原被毁坏。再次,对草原保护认识不足,也是造成草原退化的原因。多年来,草原被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长期对其进行掠夺式攫取。而草原具有的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的功能都被忽略了。

不断恶化的草原生态,频频向世人敲响警钟:草原已经到了最危机的时候,草原保护和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退牧还草———北疆草原重现碧野蓝天

针对草原严重退化沙化这一严酷现实,2002年,国家正式启动天然草原退牧还草试点工程,涉及我区7盟市33个旗县。也在这一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果断决策:实施退牧还草政策,对沙化退化草原实行大范围的围封、休牧、轮牧、禁牧;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实施生态移民,加大对天然草场的保护;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和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走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

在草原生态建设上,内蒙古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落实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轮牧三项制度,正确处理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经济增长的关系,把保护建设与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和农牧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目标。

面对日益严重的草原生态危机,各级各地纷纷行动起来,向沙化退化宣战。2000年,鄂尔多斯市把推行舍饲养殖、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作为建设绿色大市的主要举措,及时制定了补偿机制,在全区率先实行禁牧政策,禁牧面积占到全市草原面积的38%。经过多年治理,鄂尔多斯草原的植被覆盖率由不足20%提高到了现在的70%。紧随其后,锡林郭勒盟的围封转移、阿拉善盟的收缩发展、乌兰察布市的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遏制了草原退化速度,实现了草畜平衡和对草原的有效保护,使草原退化沙化面积由7亿亩减少到5亿亩,60%的草原生态正在往好的方面转变,还有20%到30%正在逐步恢复中。

据了解,实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项目区的牧民,还可以享受到补贴:禁牧饲料粮补贴标准为5.5公斤/亩,休牧饲料粮补贴标准为1.375公斤/亩。拿到补贴的牧民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退牧还草工程中,积极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走舍饲圈养和禁牧休牧之路,调整和优化了农村牧区生产力。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家先后为我区退牧还草工程安排资金54.9亿元,其中工程投资29.2亿元,饲料粮补贴款25.7亿元。实施了围栏建设等工程,有效遏制了沙化蔓延的脚步。到2009年,全区共实施草原围栏面积19040万亩,其中禁牧7732万亩、休牧10668万亩、划区轮牧640万亩,同时补播3913万亩,全区草原禁牧休牧轮牧总面积达到7.81亿亩。

据草原部门监测,全区草原植被盖度目前达到38.85%,比2000年提高了8.27个百分点,全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生态治理区内草产量提高了0.5至3倍,牧草高度提高了4.7至22.6厘米,林草盖度达到50%左右。

昔日的绿草如茵、蓝天碧野,如今重现于北疆草原。

转变生产方式———富了牧民美了家园

走进锡林郭勒草原,沿途的乡镇苏木里到处可见牧民开办的商业店铺。从2002年开始,该盟大规模实施移民工程,把生态极度恶化地区的农牧民集中搬迁到具备一定生产生活条件的城镇周边,从事新的生产活动。在移民户原有草场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围封禁牧,给草原以休养生息的空间和时间。

住进多伦县新仓移民村的赵成祥,说起自己现在的生活,难掩满脸喜色:“5头奶牛,每头1年的纯收入有两三千元,退牧还草补贴可以享受8年,再加上开小卖部挣的钱,1年能收入4万元左右。

这要放在以前,那是做梦!”

赵成祥原住多伦县黑山嘴乡王营子村,由于生态环境恶化,他饱尝了沙进人退之苦。2001年,赵成祥搬到新仓移民村,家里的草场全部围封禁牧。如今,沙地上留下的旧房子四周一片绿色,当年的树苗长成了大树,老赵开始在昔日的家园里收割牧草。“以前是沙进人退,如今这人退了,沙也退了!”赵成祥显得很兴奋。

盛夏时节,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台吉召乡广胜村牧民杜五子家门口的沙打旺郁郁葱葱。“以前只知道盲目放牧,结果100多亩草场退化沙化严重,草长得又矮又稀,只能放个十来只羊,就这还吃不饱,个个皮包骨头。那时全家1年的收入只有2000多元,穷得叮当响,除了几间破土房甚也没有。现在,政府鼓励我们舍饲圈养、禁牧休牧、为养而种,我还学会了种地,成了名副其实的‘田把式’,承包地里种了28亩饲料玉米、40亩加拿大紫花苜蓿和80亩沙打旺。去年圈养的76只白绒山羊,仅卖羊绒和小羊羔就收入了5万多,是过去的25倍。”杜五子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

据统计,到2009年底,我区累计移民40万人左右,保护了近2亿亩草原。为保障移民工作的顺利实施,各地结合地区实际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较好地促进了生态移民工作的有序开展。

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篇5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会议精神,切实把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逐步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现草原保护利用可持续发展目标,促进我团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我团党委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开展草原家庭承包工作。现将2011年工作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草原补奖工作落实进展情况

1、基本情况: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七十七团位于昭苏盆地中部偏北, 地理坐标为北纬:42°55″~43°17″;东经:80°07″~80°08″,海拔1640~3678米,年降雨量498.2毫米,年平均气温1.1℃,平均无霜期87天,东隔康苏沟与昭苏军马场相邻,西接76团,南邻特克斯河,北部西段以沙尔套吾山与哈萨克斯坦为界,国境线长25.5公里,东段抵中天山克特敏山脊与察布察尔县接壤。地势北高南低,东西最长18公里,南北最长43公里,团部东距昭苏县城21公里,距伊宁市224公里。这里水草丰美,有着广袤的天然草场,历来是畜牧业重点发展区域,不仅是伊犁挽马的培育故乡,同时也是新疆细毛羊发展的主要基地,更有着新疆褐牛之乡的美誉。

2、计划任务:2011年,兵师下达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草原面积36.36万亩(实施禁牧面积9.17万亩,草畜平衡面积19.82万亩),实施牧草良种补贴面积7.86万亩,其中:一年生牧草良种补贴面积0.5万亩,多年生人工草地牧草良种补贴面积0.5万亩。

3、工作完成情况:截止2011年底,已落实草原承包到户面积36.36万亩,涉及补奖农户959户,其中承包到户面积36.36万亩。落实禁牧面积9.17万亩,落实草畜平衡面积19.82万亩。发放上级拨款禁牧、草畜平衡、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计123.65万元,全额发放到户。牧草良种补助资金以项目资金管理,给牧民以划分人工草地和天然补播改良打草地形式,兑现予牧民。

二、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明确目标

草原家庭承包工作,是继土地改革、林权改革之后,党在农村又一项重要改革,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是党中央对边疆民族地方的又一重要强农惠农政策,事关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安全。3月17日,全市草原家庭承包工作会议在昌宁召开,副市长刘刚做了重要讲话,全面启动全市草原家庭承包工作。8月10日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草原家庭承包工作推进会”,刘刚副市长对我市开展草原保护工作的目标任务、补助奖励标准、工作时间进度、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进一步引起各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对草原保护工作的重视,刘副市长分别给五县(区)长写了一封亲笔信,要求各县(区)要站在对党和人民负责的高度,统一思想认识,加强领导、集中精力,按国家、省和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切实把工作抓紧抓好。

(二)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2011年4月,我市全面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市级成立以主管畜牧的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秘书长、市畜牧兽医局局长、市财政局局长任副组长,发改、农业、林业、国土、档案、司法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保山市草原家庭承包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保山市畜牧兽医局,抽调各部门人员组织开展全市草原家庭承包工作。各县区及乡镇、村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各项工作迅速按计划开展实施。

(三)搞好宣传,营造氛围

我市各县(区)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印发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国家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保山日报》8月12日第3版全文刊发了刘副市长及市畜牧兽医局长在全市推进草原今天承包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并对会议情况进行了宣传报道,保山市草原家庭承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写的《草原家庭承包及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知识问答》也在同一版面登载。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让全市人民及时了解国家实施草原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草原工作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关心和支持。

(四)加强培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隆阳区作为先行实施的40个县市之一,及时组织草原家庭承包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到昭通市巧家县考察学习草原家庭承包工作经验,回来后又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了补充完善。市草原办三次举办培训班,两次深入县区进行现场培训和技术指导,围绕“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管理信息系统暨草畜平衡”对各县区草原办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还及时组织县(区)草原办业务人员到开展进度工作较快的隆阳区进行考察观摩、学习。通过学习、交流,查找和探讨共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了提高业务人员的工作能力,为草原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实施方案

我市业务人员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准确掌握政策要求和技术要领,借鉴外地经验,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拟定了我市加快推进草原家庭承包工作意见和市级实施方案。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和上级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指导各县区制定《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和《牧草良种补助实施方案》。

(六)勇于探索,制定工作流程

我市草原办学习借鉴林改工作经验,结合草原工作要求,制定草原改革工作流程及说明,指导各县区按步骤制定工作计划,大大加快了草原工作步。

(七)依托林改成果,精心组织实施

我市结合1986年全市草原普查资料和六类草原界定(山地草丛类草场、山地灌木草丛类草场、疏林草丛类草场、宜牧林地草丛草场、撩荒地类草场、农隙闲地类草场),根据省级核定到县级的草原面积,从政策和技术层面确定本次草原改革范围,确定为草原的条件:一是没有纳入林权改革的纯草地;二是纳入了林权改革,但草本植物覆盖度大于80%,林木郁闭度小于70%的林地。经济林地、林改时有纠纷的土地、已改变土地用途性质、单块面积小于200亩以下、国营林地等五类情形不纳入草改。根据以上条件在县级将符合草原改革条件的宗地在林改成果图上勾画出来,利用GPS定位系统,面积划分至乡、村、户。并建立属性表(宗地号,四至界限,涉及的村组、户、人口,宗地图等)。利用林改成果,不再组织开展外业调查,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为工作的顺利完成赢得了时间。

(八)强化措施,有序推进

各县区草原办组成文秘工作组、宣传发动组、业务指导组、矛盾纠纷调处组、确权发证组、督查指导组,制定明确的工作职责,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划区分片、责任到人,用力推进草改工作进程。隆阳区集中足够的人员投入草原改革,其中抽调35名技术人员在畜牧兽医局集中进行数据录入、编印“两证(草原所有权证、草原使用权证)一合同(草原承包合同)”、信息采集表、公示表、小组实施方案等,人员到位,保证了改革的有序快速推进。草改工作开展走在了全省前列,创造了远近闻名的隆阳经验。

(九)加强督促检查,确保进度质量

我市草原办严格按照省级要求半月一次的工作进度报表及信息上报,及时掌握各县区工作进展情况,对各县区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多次派出工作组深入县、乡、村进行协调和现场指导。建立QQ工作群,及时传达省级的各种要求和信息,同时及时向省级反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经费不足。保山市市级及五县(区)地方财政比较困难,安排的前期工作经费不足,相应设备无法购置,影响工作进度。

二是缺乏统一的操作技术规程。上级部门政策变化大,下级部门疲于应对,数据收集及相应指标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在指导下级工作时,尺度难以把握。

三是网络系统功能不健全、性能不稳定,信息平台系统不稳定,造成信息录入进度缓慢。同时,微机录入信息平台系统与打证程序不兼容,给打证工作及今后草权流转带来不便。四是技术力量薄弱。全市涉及外业勘查和草地示意图制作需要专业性较强的业务人员,各县(区)、乡镇技术人员和设备参差不齐,也影响了工作进度。

四、建议和意见

一是草原家庭承包工作量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市、县级财政困难,请求省农业厅帮助解决部分工作经费,确保我市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草原家庭承包工作。

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篇6

(2016-2020年)的通知 天政办发〔2016〕9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

《天水市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2016-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7月28日

天水市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2016-2020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全省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进一步加强我市草原保护与建设,促进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贯彻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意见(2016-2020年)的通知》(甘政办发〔2016〕75号)和省农牧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甘肃省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甘农牧发〔2016〕123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保护全市草原生态、加强草原建设、促进群众增收为目标,切实加强全市基本草原管理,规范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加强草原监测,强化草原执法监督,认真落实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促进全市草原生态环境与畜牧业经济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保护生态,绿色发展。以恢复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切入点,坚持“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既保护好草原生态,又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草食畜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二)政府主导,有序实施。全市各级政府是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落实的责任主体,负责政策细化、动员部署、绩效评价等,相关部门负责完善机制、监督管理、政策实施等。坚持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资金、任务、目标、责任“四到县区”,逐级建立政策落实目标责任制,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分级落实,稳步推进。

(三)封顶保底,公开透明。充分发挥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的引导作用,对每户禁牧补助奖励资金发放总额实行封顶保底,既避免补贴过高“垒大户”,又防止补贴资金过渡分散造成的发放难。做好与上一轮草原承包工作的衔接,保证政策落实公平、公正、公开。

(四)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全面落实草原保护各项制度,规范完善基本草原划定、草原承包和草原信息管理等工作。加强草原监理监测,健全绩效评价制度,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构建政策落实长效机制。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禁牧补助

1.核定禁牧区域和面积。按照国家“对生态脆弱、生存环境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以及位于大江大河水源涵养区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的要求,省上将我市可利用天然草原全部划定为禁牧草原,实行禁牧封育。我市可利用天然草原223.09万亩(其中,秦州区13万亩,麦积区74.92万亩,甘谷县27.2万亩,武山县40.53万亩,清水县46.71万亩,张家川县18.73万亩,秦安县2万亩),在第一轮政策实施中已全部划定为基本草原并实施禁牧。各县区要在与第一轮政策禁牧面积和范围合理衔接的基础上,以村为基本单元,确定禁牧区域,核定禁牧面积,继续将禁牧任务分解落实到村、到户;每年对分解到户的任务进行逐户逐地复审,确保农牧户的草原承包面积、禁牧面积与实际地界相一致。

2.落实禁牧措施。各县区要按照《甘肃省禁牧管理办法》的规定,细化禁牧方案,制

定违反禁牧规定的处罚措施,明确禁牧要求,层层签订禁牧管护责任书,严格落实禁牧制度和管护责任,保护草原资源,促进草原植被恢复。

3.兑付禁牧补助资金。对实施禁牧的农牧户,严格落实好中央财政下达的禁牧补助资金。5年为一个禁牧补助周期。禁牧期满后,根据草场生态功能恢复情况,继续实施禁牧或者转入草畜平衡管理。省上确定我市天然草原禁牧补助标准为每年4.62元/亩,我市对禁牧草原补助标准不再调整。对落实禁牧措施、实行禁牧管护的农牧户,在核实造册、张榜公示的基础上,将禁牧补助资金通过惠农财政补贴“一折统”的方式,直接发放到户。

4.加强档案资料管理。对划定的禁牧草原逐级登记填报禁牧草原登记汇总表,编绘《禁牧草原分布图》。对开展禁牧工作形成的图表、文字、数据等资料信息,建立数据库,由草原主管部门归档保存。

(二)实行绩效考核奖励

1..制定绩效考评办法。根据国家和省上落实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绩效评价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全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各县区要依据国家、省、市办法,细化考评指标,制定符合实际的绩效考评办法。

2.开展绩效考核评价。按照“县级自评、市级复评、省级考评”的程序,逐级开展年度政策落实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依据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打分,形成书面考评意见。

3.安排绩效考核奖励资金。中央财政每年安排绩效考核奖励资金。省上将依据绩效考核结果,对工作落实到位、成效显著的县区给予资金奖励。奖励资金统筹用于草原生态保护、发展草牧业、促进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和第二次草原普查、新增草原管护等工作。

四、资金概算

按照我市禁牧草原面积,2016-2020年省上每年将下达我市草原补奖资金1030.6758万元,全部为禁牧补助资金。5年将累计下达草原补奖资金5153.379万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落实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研究解决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各县区也要成立领导小组,完善部门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县区实施方案经市草原补奖政策落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实施。要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工作规程和绩效考核制度,规范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各县区要将落实补奖政策的业务费用和工作费用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给予保障,县区财政要安排落实村级草原管护员补助报酬,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二)完善基础工作。各县区要进一步完善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县区政府要对基本草原进行公告,并设置基本草原保护标示牌,明确面积和四至界限,统一绘图建档。加强基本草原保护,确保草原面积基本稳定、用途始终不变,严守草原生态红线。继续完善草原承包工作,坚持权属明确、管理规范、承包到户、长期不变的原则,以全面承包到户、部分承包到户和联户承包等方式,明确草原权属及用途。对承包到户或联户承包的草原要确认界限、核准面积、划分等级和勾绘上图。要签订草原承包经营合同,明确承包户落实草原禁牧的义务和责任。实行联户承包的,必须在合同中明确联户成员的具体权利和义务。完善草原承包“两证一合同”的规范填写与签发管理,做到承包草原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各县区要做好新旧两轮政策数据的衔接工作,及时规范填报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管理信息系统各项基础数据,实现草原信息电子化管理。按照国家落实补奖政策的要求,确定专人,在认真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切实做好农牧户基本情况、草原承包和禁牧等基础数据的采集录入工作,为落实补奖政策奠定基础。

(三)强化监督管理。要加快形成县区有草原监理机构专职行使草原监管职责,乡镇有分管领导、专(兼)职干部负责草原监督工作,村级有干部负责、村级草原管护员管护草原的工作格局。要按照《甘肃省草原管护员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加强对聘用的村级草原管护员的监督管理,严格聘用条件,完善聘用手续,强化技术培训,提高工作报酬,督促草原管护员切实履行职责,持证上岗,加强巡查,及时报告草原灾害和非法占有、破坏草原等行为。进一步加大对草原禁牧制度落实情况和草原征占用审批审核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补奖政策全面有效落实。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要围绕补奖政策落实的关键环节,采取定期检查、适时抽查和跟踪督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政策任务和资金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

问题及时整改完善,切实巩固政策实施成效。要建立市级随机抽查、县区全面督查落实的监管机制。市上根据全省草补绩效考评办法,科学制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指标,每年对各县区落实补奖政策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各县区要坚持每年对各乡镇草原补奖政策落实情况,特别是补奖资金发放情况进行两次以上的督查,确保补奖政策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四)严格草原监测。草原监测是评价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实施成效的主要依据。要切实加强草原监测体系建设,合理确定和建设固定监测点,加强监测人员培训,改进监测手段,创新监测方法,完善监测指标,全面开展监测工作,按时完成监测任务,及时编制监测报告,发布监测信息,客观反映草原植被恢复情况,为每年科学评估草原禁牧实施效果提供依据。要将监测结果作为考核禁牧效果、兑现补奖资金的重要依据。要开展优良牧草品种筛选、退化草原治理研究工作,推广草原鼠虫害防控、草原补播改良、优良牧草丰产栽培等先进技术,为补奖政策落实提供技术支撑。

(五)加大宣传力度。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要开展形式多样、贴近实际的宣传活动,特别要讲明新旧政策的变化内容和要求。要注重听取基层干部和农牧民的意见建议,切实增强政策实施的透明度,保证政策平稳过渡和全面落实。

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篇7

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是继2003年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是加快草原保护, 建设草原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 是完善强农惠农政策, 增加牧民收入的具体体现。落实好这项政策, 要树立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理念, 统筹草原生态、牧业生产和牧民生计, 以落实草原承包经营制度为基础, 以推行草畜平衡、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为核心, 以保护草原生态安全、保障畜产品供给和促进牧业增效、牧民增收为目标, 构建“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共赢局面。畜牧兽医部门作为草原主管部门, 承担着推进草原保护建设重大政策实施, 促进牧区畜牧经济发展的重任。按照财政部、农业部要求, 在下半年迅速将政策落实到2.12亿亩草原和68.4万户牧户, 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充分认识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下, 密切配合财政等有关部门, 从大处着眼、细处着手, 把政策研究得更深更透, 把握得更准更细, 发挥技术优势, 整合工作力量, 全力以赴推进政策实施, 尽快将政策落实到牧区、草场、牧户。

2 切实强化推进政策实施的工作措施

今年, 我省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包括草原禁牧补助7000万亩、草畜平衡奖励14200万亩、牧草良种补贴860万亩、45.2万纯牧户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及畜牧良种补贴, 补奖资金总额9.6亿多元, 目前已有5.7亿元资金由省下拨三州。

2.1 强化基础工作

按照今年1月22日全省实施补奖机制前期工作布置会议要求, 各地开展了统计核查、草原承包等前期准备工作, 为了确保补奖政策顺利启动实施, 当前还要进一步强化六个方面的基础工作。一是深化完善草原承包。加快推进和规范草原承包工作, 确保纳入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政策范围的草原承包到户, 做到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要进一步规范承包合同内容, 特别要明确承包经营者落实草原禁牧、草畜平衡, 保护草原生态的义务和责任。二是科学划定基本草原。严格执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 确保基本草原用途不改变, 数量不减少, 质量不下降。三是合理确定禁牧和草畜平衡区域。根据国家和省禁牧划定标准, 结合草原生态和牧业生产现状, 牧区要科学合理确定草原禁牧区域, 以乡镇或村为基本单元实行禁牧封育管理。把禁牧区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全部列为草畜平衡区域, 以乡镇或村为单位进行草畜平衡管护, 逐村逐户核定天然草原合理载畜量, 对超载区域和牧户按照“稳步推进, 三年到位”的原则, 制定实施减畜计划, 落实减畜目标, 推进草畜平衡。禁牧和草畜平衡区域都要设立醒目的标识标牌, 接受社会监督。四是加强信息系统运行管理。要指定人员专门负责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 尽快将牧户信息、草原承包、禁牧、草畜平衡和相关政策等信息资料录入、审核和上传省局, 省局审核后上传农业部。五是完善上报实施方案。三州及48个县畜牧兽医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 按照两部指导意见和我省实施意见的要求, 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及时完成2011年度实施方案制定工作, 逐级审核上报, 经省政府批准后实施。六是配套制定规章制度。在前期出台《天然草原载畜量及草畜平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 省上即将制定出台政策实施管理办法、禁牧及草畜平衡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禁牧及草畜平衡考核评价标准、绩效考核办法等具体标准和办法, 州县要结合实际, 分别制定配套规章, 确保政策实施有章可循。

2.2 强化政策兑现工作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做到“五到户”, 即任务落实到户、补助发放到户、服务指导到户、监督管理到户、建档立卡到户。对违反禁牧制度、草畜平衡制度、不按计划减畜的村或牧户, 通过财政部门暂停或取消当年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资金, 从而有力、有序、有效推进补奖政策的实施, 确保政策平稳高效运行。2.3强化政策培训宣传落实好政策, 首要的是要加强对广大畜牧兽医干部、技术人员的政策和技术培训, 确保宣传政策、实施政策不走样。在实施政策中, 要使中央惠牧惠民政策真正做到“入村入户、入脑入心”, 从而让广大牧民群众自觉支持和参与政策实施, 形成促进政策实施的良好氛围。

2.4 强化草原监理监测

各级草原监理机构要整合力量, 充实人员, 提高工作水平, 完善禁牧管护和草畜平衡核查机制, 加大对享受政策牧民履行禁牧、草畜平衡等相关义务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 会同乡村坚决及时纠正牧民违反禁牧休牧、草畜平衡管理规定的行为。

2.5 强化工作纪律

各级畜牧兽医部门既要统筹兼顾退牧还草工程等草原保护建设项目的实施进度, 又要按照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组织, 充分调动整合基层畜牧兽医系统干部职工的工作力量, 集中精力抓好补奖政策的实施。在实施政策中, 对牧民反映的意见和问题, 要讲究工作方法, 耐心细致地做好政策解释和引导, 确保把好事办好, 绝不能激化矛盾, 把好事变成坏事。

3 切实加快转变牧区畜牧业发展方式

我省牧区草畜矛盾比较突出, 牲畜超载严重, 牧业基础设施差, 生产方式落后, 加之受传统观念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牲畜出栏率低, 养殖效益低。落实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 我们承担着既要保护草原生态安全, 又要促进牧民增收的双重任务和压力。面对牧区畜牧业现状和实施草原新政策要求, 要确保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目标的实现, 改变牧区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 加快推进草原畜牧业从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刻不容缓。3.1科学规划布局我省牧区畜草资源丰富, 区域特色鲜明, 各地要根据国家划分的四大主体功能区 (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 , 从牧区、半牧区、农区资源分布特点和畜牧产业发展实际出发, 科学划定高寒牧区、半牧区和低海拔河谷区三大草原功能区, 因地制宜编制牧区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 优化区域生产布局, 并有针对性地规划设计好重点项目, 争取得到国家支持。

3.2 改善生产条件

结合退牧还草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牧区扶贫综合开发工程、优良牧草种植推广、牧草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现有项目和政策, 加大投入, 大力开展人工饲草基地、牲畜棚圈、暖棚、巷道圈和牧道等基础设施建设, 因地制宜布局草原围栏、节水灌溉设施和牲畜品种改良点, 添置充实牧业机具, 建立饲草料储备体系, 切实改善牧业生产条件, 提高牧区畜牧业生产水平和抗灾保畜能力。

3.3 转变生产方式

上一篇:招聘办法笔试下一篇:崖城水质净化厂工程监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