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沙化

2024-09-06

草原沙化(共7篇)

草原沙化 篇1

为了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 改善恶劣的生态环境, 也由于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特殊性, 相关政府部门应提出合理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加快草原沙化的治理, 这是无上光荣, 造福子孙, 的积善事业。

1 辽西北草原沙化的现状及背景

辽西北地区与蒙古科尔沁接壤的县 (市) 总共有10个, 这10个县是辽西北地区的主要土地沙漠化区, 其环境特点为干旱频繁, 降雨量十分少, 土壤类型大多不可当做耕种地, 同时风力特别大, 这个地区是辽西北地区最脆弱敏感的地区。

目前, 这十个县 (市) 的可使用土地的面积在不断地下降, 大多数草原已经沙化, 植被覆盖率日益下降。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造成当地居民不得不搬迁的局面。沙化造成的恶劣环境, 不但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对辽西北地区附近的城市以及华北地区的某些城市的生态安全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2 辽西北草原沙化的原因

1) 可能的人为因素由于当地居民对草原的无节制开垦最直接地造成了草原沙化。建国以来, 由于辽西北草原肥沃的草原和大片的土地, 吸引了许多外来人口, 使得当地的人口数目不断膨胀。随着不断增加的人口总数, 辽西北地区已无法承受如此重的人口压力, 土地的生态环境不断地恶化, 草原逐渐演变为裸地, 最后变成无人居住的沙地。

辽西北地区当地居民每年喂养的牲畜数量不断上升, 使得牲畜在草原上过度蚕食, 牧草的生长速度比牲畜采食的速度慢很多, 使得牧草不能很快的生长出来, 优良牧草的数量和质量大大降低, 而同时一些破坏草原的杂草数目不断增加。同时, 由于当地居民的过度放牧, 使得牲畜破坏了草原的土壤植被和蓄水量, 导致草原沙化现象日益严重。

近年来, 上述造成草原沙漠化的主要原因都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和改善, 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大管理和实施的力度, 大力开展保护草原的行动, 提高当地居民保护草原的意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日益提高, 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也在急剧增加, 如果放任置之, 势必会导致草原沙漠化现象的不断恶化。

2) 自然因素由于辽西北地区身处内蒙古科尔沁的南部, 属于科尔沁地区的包围地带, 难免会受到南部吹来的风沙。而随着科尔沁沙地表面积不断增大, 也势必会影响到辽西北地区的草原的生态环境。风沙的破坏力极强, 它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使草原的植被地表结构破坏, 这严重的影响了辽西北地区草原的生态环境。同时, 辽西北地区的气候干燥, 常年少雨, 土地结构大多为沙质土壤, 因此生态稳定性极其脆弱。

3 针对辽西北草原沙化的有效对策

3.1 政府部门加大实施管理力度

每个项目的领导和总指挥都要切实负起应有的责任, 做好施工的管理工作。各项目所属的政府要明确落实每个人的责任, 同时建立奖惩制度, 促进项目的良性进展。

3.2 制定合理有效的技术路线并严格实施

项目进展的同时要严格按照标准来实施, 在进行施工之前要现在沙化治理去进行试验, 确保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 要有效的把握最佳种植的季节, 确保牧草良好地生长;同时要加强沙化治理去的杀虫害工作, 防止治理区内新生长出来的牧草受到破坏。在治理的同时, 也需要将治理区围封起来, 避免人畜的践踏和破坏, 促进治理区牧草的快速良性的生长。

3.3 加强施工部门的监督力度, 确保项目在规定日期内的完成

为了确保项目的良好高效的运作, 应加强施工部门的监督力度, 及时跟进项目进度, 定期向指挥部汇报项目的进展情况, 以便于及时的改进方案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项目下达的资金, 相关部门也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资金管理体系, 严格按照手续进行审批, 确保下方资金的有效合理的利用, 防止资金的浪费。

3.4 引进新技术, 提高保护草原植被的意识

引进心得草原沙化治理技术, 加强与有关科研单位的合作与联系, 在治理的过程中, 不断研究出解决的新方案和建设模式。也可以引进已有的科研成果, 在治理区内进行大力推广, 不断提高项目的工程质量和建设速度。同时, 相关部门通过一些宣传手段和教育手段, 使当地居民和每一个项目实施者都深刻的认识到草原对于他们的重要性。最后政府部门应该颁布有力的草原管理条例, 大力打击破坏, 开垦草原的行为。

4 结论

辽西北草原沙化的治理, 在正确合理的管理和技术指导下, 大面积的草原植被得到了良好的回复, 治理区的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改善, 有效的提高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拉动当地的旅游效应, 使得昔日的荒山野岭变身为绿水青山。辽西北草原沙化的治理, 最根本的有效措施就是恢复草原植被, 只要不断地努力, 恢复所有面积的草原的目标将不久实现。草原沙化治理工程是一项不仅能够改善生态环境而且也能造福后代的工程。

参考文献

[1]齐凤林, 彭爽.草原沙化治理围封补播效果的研究.现代畜牧兽医, 2010 (9) .

[2]许成安, 王昊.杨青西部地区草原沙画的原因及对策.青海社会科学, 2001 (2) .

[3]刘文辉, 金宏凯, 陈俊娥, 董文霞.草原沙化治理围栏技术探讨.现代畜牧兽医, 2010 (2) .

[4]彭爽, 王凤芝啥话草原补播优良牧草效果观察初报[期刊论文].现代畜牧兽医, 2011 (8) .

[5]焦树仁, 邢兆凯, 赵冰, 潘文利, 刘畅, 刘洋.辽西北地区植被分部组成与土地沙化关系的调查.辽宁林业科技, 2006 (1) .

草原沙化治理围栏技术探讨 篇2

1 放线

对于沙化围栏的技术性、实用性, 放线很关键, 应遵循以下原则。

1.1 围栏的路线尽量靠近山下, 便于围栏施工, 省工、省力。

1.2 围栏的路线靠近路边的, 必须保证距路3 m远, 保证道路宽阔、畅通。

1.3 围栏的路线应距耕地边缘3 m以上, 以便于农户耕种。

1.4 围栏的路线是石质山的, 应尽量避开石岩, 这样能省工、省力, 但不能随弯就弯, 一定要打直角弯绕开。

1.5 围栏的路线尽量利用天然屏障, 如峭壁、水库等, 这样省时、省工、省原材料。

1.6 确定的围栏路线, 靠近果园的, 应先与果农协商, 同意围栏的可以围上, 否则, 应绕开果园围栏。

1.7 围栏的路线尽量最大限度地放直线。

2 定点

放线定点时, 必须有5人。用标杆定直线, 绳子不能少于50 m长, 能直则直, 不直的尽量拐直角弯, 这样既美观又省力。

3 挖坑

按照定点的直线挖坑, 坑口应尽量小, 以能放入水泥立柱为限, 坑深为小立柱0.5m左右, 中立柱0.7~0.8 m。

4 埋杆

在起点埋第1根杆, 填土并夯实, 系上放线绳, 在视野能看得见的并且成一条直线的前方尽最大长度埋第2根杆 (拐角处先埋杆) , 再把放线绳系好, 每根杆挂线面都紧挨着绳线, 这样杆都能在一条直线上。

埋杆的要点是: (1) 杆本身必须垂直, 不能歪斜。 (2) 用土或砂石填到坑一半时, 用大锤四面夯实, 然后用土或砂石填满, 再用大锤夯实。 (3) 石质山埋杆尽量挖深一些, 然后用石头砌起, 再用水泥灌浆。

5 挂线

5.1 挂线方法

正常向前挂的时候, 起点杆必须用杆顶住, 第1条线挂出一段后, 挂第2条线, 第1条线与第2条线距离必须保持2个杆位以上, 以此类推分别挂第3条、第4条、第5条线, 阶梯式挂线, 以防同时推进挂线把末端的杆拉倒。从中间和起点挂线分别参照图1和图2。

5.2 角柱挂线

在拐角处, 向挂线面拐弯时, 角柱的挂线面与其他的挂线面相反, 这样线挂得牢固且美观。

5.3 紧线

用自制紧线器把线拉紧, 紧线器见图3。

5.4 紧线方法

把紧线器勾挂在刺线的刺上, 把短端别在水泥杆上, 人握长端借助杠杆原理把线拉直, 另一个人用钳子把线拧好, 用锤子把拧结处砸实, 一根根依次挂线。紧线程度应适度, 以防冬季寒冷时刺线拉断, 通过这样方法挂线既直又紧, 而且美观大方、省时、省力。

6 门的选择

科尔沁沙化草原治理工程效果观察 篇3

一、对象与方法

科尔沁沙化草原治理工程项目由彰武县草原监理站负责, 重点在科尔沁沙地南端的彰武县予以实施, 项目从2008开始, 到2011结束, 采取围封和补播等技术措施, 共完成沙化草原治理面积22.74万亩。

根据本地区的气候和沙化草原特点, 对项目区实施了刺线水泥杆围封和补播沙打旺、胡枝子、羊草等优良牧草的治理改良措施。试验样地选择9块, 分别在彰武县阿尔乡、章古台、大德、后新邱4个乡镇, 能够代表工程区基本特征和反映草原沙化治理效果;对照样地选择9块, 能够代表非治理区的情况。

按照样方设置要求进行设置编号, 在每年的4、6、8月中旬开展3次监测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沙化草原治理项目区的草原类别、草原植被盖度、高度、产草量及植物种数变化情况等。应用3S技术, 通过地面监测与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法, 对沙化治理项目区实施全面系统的监测调查。

二、结果与分析

1. 植被状况

采取围封和补播方法, 项目区植被状况明显改善, 试验区植被盖度平均为91%, 而对照区植被盖度平均为28%, 治理前植被盖度平均为19%, 与对照区和治理前相比, 植被盖度平均提高了63%和72%。

植物种数在原有差巴嘎蒿、铁秆蒿、白蒿、叶廖、百里香、唐松草、绿藜、猪毛菜、白草、隐子草等群落为主的基础上, 增加了紫花苜蓿、沙打旺、草木樨、锦鸡儿、沙蒿、羊草、荆条和胡枝子等8种植物, 使草原植物群落发生质的转变。调查结果显示, 紫花苜蓿、沙打旺等优质豆科牧草和羊草等优良禾本科牧草的加入, 改变了原本退化、沙化草地内的植物群落结构, 促使草地开始向正向演替方向发展。

2. 植被平均高度

项目区牧草生长茂盛, 据测定试验区围封补播牧草平均高度为66.9厘米, 对照区牧草平均高度为11.5厘米, 治理前牧草平均高度为11.8厘米, 试验区比对照区牧草高度增长4.8倍、比治理前增加4.7倍。沙化草地通过有效的治理后, 为牧草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3. 产草量

试验区干草产量每公顷平均为3064公斤, 对照区干草量每公顷平均为776公斤, 治理前干草产量每公顷平均为450公斤, 试验区干草产量比对照区增加3倍;比治理前增加5.8倍。沙化草原经围封和补播改良后, 草原生产力明显提高。

4. 土壤性状变化

草地植被在土壤表层下的稠密根系和残留有机质通过微生物作用, 可以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 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豆科牧草与根瘤菌结合的共生体是一个高效固氮系统, 豆科牧草每年每亩固氮15.7公斤。经测算, 治理前的沙化草地氮含量平均为65毫克/公斤、磷含量平均为7~10毫克/公斤、钾含量平均为45~80毫克/公斤、有机质含量为1.014%。经治理改良后, 氮含量提高到95毫克/公斤, 提高46%;磷含量提高到25毫克/公斤, 提高15%;钾含量提高到135~250毫克/公斤, 提高212%;有机质含量提高到1.7%, 提高67%。因此使原本十分瘠薄的沙化草地, 在3~5年内, 土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三、结论

项目实施4年来, 对沙化草原实施围封和补播优良牧草, 草原生态功能开始恢复, 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通过治理不仅使围封区域内的草地沙化面积减少, 而且也可以控制对照区域内的流动和半流动沙丘的流动速度, 使天然草地内的流动和半流动沙丘得到固定, 沙打旺等多年生牧草, 其根系比树木有更大的保持地表水土的能力, 使草地具备了巨大的减少地面径流作用, 更有利于水土保持, 并且提高土壤肥力。

草原综合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研究结果显示:沙化草原治理项目区的牧草产量明显高于对照区和治理前, 而且牧草质量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草原载畜量增加。从2009~2011年, 彰武县共完成沙化草原治理面积22.74万亩、种苗区每年可增产牧草3400万公斤, 可增养48000个标准羊单位, 按每只羊获利350元计算, 可获纯利1680万元。草原内植物群落结构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以沙打旺、胡枝子、羊草等优质牧草为建群种和优势种的生态型高效生产草地, 逐渐替代沙化退化草地, 实现沙化草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渡和跨跃。

四川若尔盖草原沙化问题的研究 篇4

关键词:若尔盖,沙化,原因,建议

0 引言

若尔盖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N33°11′~33°57′,E102°02′~102°52′),平均海拔3 500 m,面积30万km。它西临巴颜喀拉山,东抵岷山,北起西倾山,南至邛崃山,地貌上属于被高山围绕的丘状高原盆地。西部草原丘陵起伏,广袤无垠,蕴育了丰富的植被类型,是世界面积最大的沼泽湿地,我国六大草原之一,素有“中国西部高原之肾”的美称,同时被誉为黄河的“蓄水池”,它的生态功能不仅包括了水源涵养,防风固沙以及维持生物的多样性,同时还是北半球气候的启动区和调节区。

1 土地沙化现状

若尔盖草原正以每年11.65%的速度在沙化,其沙化分惊人,直逼成都平原,不仅使黄河成为一个潜在的“沙库”,而且严重危及了30个村庄以及20 km的公路,给人们带来了生存上的威胁。目前,典型沙化区域达到88%左右,沙漠化面积已达92.87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7.6%[1]。

2 沙化后果

由于湿地的严重退化与区域气候的改变、水资源贫乏、土地盐碱沙漠化、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等环境问题形成恶性循环。在气候、土地、生物、经济等方面已显著产生了惊人的不利影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构成了极大影响,主要表现在:

若尔盖是长江黄河上游地区的重要水源涵养区,草原不断沙化,将使我们两大“母亲河”受到威胁,黄河将会发展成为一个内陆河,同时有成为一个大沙库的可能[2]。

仅仅距离若尔盖有200 km的成都平原也将受到威胁,引发的沙尘暴将会使“天府之国”蒙受水比油贵的灾难。著名的旅游景点九寨沟,堪称是美丽的童话世界,也将因为土地沙化而面临着不复存在的危险。

草原受到破坏,草地质量和草地产量下降,大量的毒草代替了优良牧草,牲畜将面临生计问题,若尔盖草原上的人很可能成为生态难民,引发很多社会,经济和民族问题。

五花草甸上毒草杂草的生长,导致牧草的生存空间受到影响,严重导致湿地上原有的又是植物种类和数量都在减少。许多珍贵的野生药材在数量和分布地点都在减少。同时,以此高寒草地繁衍生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都在逐年减少。湿地上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沙漠化越来越严重。

局部地区土壤盐渍化具有代表性,地表植被稀疏,覆盖度不足30%,呈一片焦土状。当沼泽处于过度利用状态或排水疏干后,沼泽土壤水分减少,水热条件改善,通气性变好,甚至地温升高,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增加,活性增强,加速有机质分解和养分转化,使一些潜在养分转化为可溶性养分,沼泽土壤营养元素总量呈下降趋势。

3 草地沙化原因

若尔盖草原沙化是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因素是沙化发生的大环境,而人文因素是近几十年来草地退化、沙化的主导因素[3]。

3.1 自然原因

3.1.1 地质构造因素

若尔盖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松潘-甘孜构造系巴颜喀拉冒地槽褶皱带中的中间地块内,区内最主要的地质属第四纪冰川运动发育来的冲积,湖积以及冰碛、冰水堆积,高原上裸露的岩石为新生代喜马拉雅强烈运动所导致的,在地质强烈的变化下,三叠系松散堆积而成的岩石多被风化,土壤中沙质为主,充填有粉沙和粘土,抗蚀力很低,形成了重要的沙源。多风少雨的气候,使沙砾在雨水冲蚀以及风蚀下,向其他地方扩散,草地被沙砾所覆盖,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沙化。地壳的新构造运动,使地壳缓慢间歇性上升,为沼泽的向自然疏干演化提供了条件。

3.1.2 区域气候以及温室效应的因素

若尔盖草原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是我国自然地理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的过渡带,属高原大陆季风气候,冬季受到西风南支流和北方寒流控制,春季受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再加上高大的横断山脉对于风向的改变,使得大气层结构不稳定,不断变干变暖,气温不断升高,导致土壤湿度变小,降水量少,蒸发量大,风速在冬春季节一般很大,逐渐使草原表层疏松,呈现出原有沙地在风力作用下前移扩大,而无沙地中沙丘逐渐堆积的趋势。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湖泊干涸,湿地萎缩,草原大面积的沙化。

3.1.3 高原冻土层破坏

高原冻土层是经过近万年的时间形成的,它一方面能防止地表水和土壤水下渗,保证植被的根系有较多的水分,另一方面还能使活动层淋溶或淋滤的多种营养成分在此聚集,并维持土壤的低温条件而易于有机质的积累。但如今由于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不仅使冻土层开始融化,而且形成冻土层必要的气候条件也消失了,再加上沼泽土层的冻结能力比矿质土层缓慢,尤其表现在厚层的泥炭沼泽地,土壤水分减少,结构发生变化,逐渐向旱化发展。

3.2 人为因素

3.2.1 过度放牧

长期的过度放牧是草原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牲畜数量不断增加,草地生产力逐年下降,草质变劣。牧民们以原始的“靠天养畜”,传统放牧,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人工草地和半人工划时基础,采取掠夺式的放牧方式,不仅对一片草地重复无节制地利用,而且不断扩大,对脆弱的沙地也践踏利用,家畜践踏土壤,啃食植被,草皮被剥落,造成水土流失,土壤的渗透力下降,在雨季的储水力低,固沙能力被限制,使草地失去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不能够自我修复,牧草来不及生长,加速了土壤的板结,沙化[4]。

3.2.2 草场围栏

草场围栏虽然使牲畜的数量得到控制,将草场分到各家各户,对于草场的过度利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草原和湿地也因此遭到破坏,被分得四分五裂,严重影响到草场的环境,大量野生动物因其生境被破坏而被迫迁移。

3.2.3 乱采乱挖

近年来对泥炭的不合理开采,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使草地千疮百孔。由于特定的自然环境,这里有许多昂贵的中草药,要求的条件高,周期长,目前还没有人工种植,对野生中药材的乱采乱伐导致土地几乎被翻新了一遍,局部地区甚至株草不生。地表植物覆盖率大幅度下降,进而导致腐殖质减少,同时沙层活化,为土地沙化创造了条件,对湿地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盲目的大面积砍伐沼泽周边的山坡上针叶林,森林覆盖面急剧减少,天然挡风屏障消失了,土壤得不到保护而流失严重,导致了退化,沙化。

3.2.4 开沟排水

人为地将沼泽变成草地,并对其翻耕,大量种植牧草,沼泽盐渍化,牧草无法生长,气候的恶劣使乔木更加难以存活,湿地失去了生态调节的功能,逐渐由沼泽—半沼泽—草甸—草原—荒漠演变。湖泊干涸,河床裸露,地下水位下降,经大风一吹,就使沙砾不断扩散,同时又反过来影响气候,加剧了气候的变化。

3.2.5 旅游压力

近年来若尔盖开展旅游业,大面积的修筑公路,兴建城镇,开发旅游景点,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少数外来人员也参与在草地上的采石,挖沙,取土,地质普查,开采泥炭,淘金等,游客们各有各的需求,同时加剧了环境的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不仅如此,居民开始使用包装食品,这些自然降解非常缓慢的固体废弃物的增加,也造成了环境和生物的破坏。

3.2.6 政策因素

草场建设与保护投入不足,投入与发展比例失调,使珍贵的中草药日益枯竭,对于开发的旅游业,缺少有关的法律条款对游客的数量以及旅游开发加以限制,导致景区环境的承载力负荷过重。大批的游客对草原植被多样性,土壤结构,水土保持等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3.2.7 鼠虫天敌减少

大量啮齿动物的出现,是湿地退化的重要标志。面对资源的紧缺,人类被迫使用化肥毒剂对啮齿类动物进行大规模毒杀,累计面积达2 330 km2,然而却对鼠虫的影响很小,相反,导致了土壤受到严重污染,营养物质含量严重减少,牛羊误食后,又使食肉动物二次中毒。

4 建议

4.1 适度放牧

在草地承载力的角度分析特定生产能力的草地载畜量的数值,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确定科学的放牧时间和强度。通过引进优良品种进行畜种改良,充分利用杂种优势,加大科学饲养,走优质高产之路,严格控制载畜量,使得草地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5]。

4.2 严禁开沟排水,适度挖采

对丰富的煤炭资源科学地开采,采挖后需要回填原挖掘的水沟,保护原有的生态,对过去修建“草库仑”时挖掉的草皮以及采集中草药后留下的空白,要补种当地牧草,逐年恢复原生植被,逐渐提高沼泽草地生产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在生态系统已经遭到严重破坏,极其脆弱的地方,采取营造固沙林带、沙障固沙、营造沙棘林、牛羊粪固沙、混播优良牧草、设置围栏等措施,禁止放牧。

4.3 草地生物灾害的综合防治

针对草原的主要鼠种,应用已研制的毒真菌生物灭鼠剂防治草原鼠害。采用草原毛虫病毒杀虫剂防治草原毛虫,采用研制的新型植物杀虫剂和细菌灭蝗剂防治,针对一些量大的毒杂草进行人工防除。

4.4 改变传统经营理念

改变传统单一的畜牧业经营理念,一方面,国家应在畜种改良、建设人工草场、发展饲料加工业等方面,对若尔盖高寒沼泽地区进行政策、资金、技术倾斜和支持;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和部门要充分利用本地畜牧业优势,开展畜牧产品的深加工以获取畜牧产品的更大效益,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6]。

4.5 政府要加强工作

完善法律机制,进一步健全执法体系,实现依法治沙。严厉打击破坏沙区植被的行为,强化保护措施,控制沙化扩展。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和保护草原、湿地的相关法律。建议建立保护区,原地保护草原资源,通过采取退牧还草还水、轮牧禁牧、填埋沟渠提高地下水位以及荒漠化治理等湿地恢复工程措施,使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4.6 加大宣传力度

利用“世界湿地日”,“地球日”等机会,向当地牧民介绍草场保护的重要性。牧民要认识到草原沙化对自身,对环境,对国家造成的危害。要加强自身的教育,做到不再过度放牧,不再乱开沟排水,不再乱挖植物,少用化肥。自觉保护草场,配合政府的保护措施[7]。

4.7 加大监测力度

有关部门每年定时定点地对草场进行监测,对近期草原上的生态环境,放牧情况,生物多样性以及鼠虫害数量分布进行分析总结,及时地制定出相配套的治理措施。政府加大投入以完善和加强草地监理站、监测站、鼠虫害测报站和草地技术培训等机构,为开展草场建设提供可靠地科学依据[8]。

5 结语

综上所述,四川若尔盖湿地的退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叠加的结果,但是外界自然是成百上千年才形成的,不足以在几十年内对沙化造成直接影响,而恰恰人为原因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不适当的活动将几千年形成的沙源活化,从而导致了今天的沙化若尔盖。如今,人们认识到了保护其生态的重要性,就要及时做出相应的措施,政府应当在其保护和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最终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协调。

参考文献

[1]http://www.farmer.com.cn/hy/st/cy/200709040583.htm

[2]王进.若尔盖草原沙化治理刻不容缓[J].四川统一战线:诤友之声,2003(12):28-29.

[3]李斌,董锁成,江晓波等.若尔盖湿地草原沙化驱动因素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3):112-121.

[4]赵桂事.若尔盖沙化的社会学探析[J].资源与人类环境:心得版,2008(10下):60-61.

[5]何飞,何亚平,黄登才等.放牧的环境效应及其对环境保护的负面影响[J].四川林业科技,2009,30(3):43-54.

[6]王岩春,干友民,张锦华等.若尔盖高寒沼泽退化旱化趋势分析与保护对策[J].四川高牧兽医,2006,(5):6-9.

[7]张晓云,吕宪国,顾海军.若尔盖湿地面临的威胁,保护现状及对策分析[J].湿地科学,2005,3(4):292-297.

辽宁省草原沙化治理三年成效斐然 篇5

一、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带来的显著变化

三年前, 我们曾对辽西北草原沙化情况进行过专题调研。当时描述的状况是:“长期以来, 受连年干旱、开荒和超载过牧等因素影响, 内蒙古科尔沁沙地不断南侵。据监测, 在辽蒙边界已形成一条西南东北走向, 长约600公里、宽达70公里, 总面积为4.4万平方公里的风沙危害带。距离沈阳最近的沙区只有40公里, 而且每年还以5米以上的速度向南推进。辽宁省每年被剥蚀的表土厚度多达5-7厘米, 土地沙化、荒漠化面积已由800万亩扩大到1800万亩, 仅彰武县被沙地侵蚀的耕地就超过7万亩。随着草原特有的生态功能日渐消失, 辽西北75%的草原面积沦为沙地、半沙地, 致使水土流失、风沙和干旱等现象同步发生, 沙尘暴越来越严重。辽西北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沙赶人走、沙进人退的态势非常严峻, 其后果触目惊心。”

三年后, 我们再次对辽西北草原沙化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 草场实地考察, 到承包户家坐客, 随机走访周边村镇等方式, 耳闻目睹了沙化治理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 刮风不扬尘, 围栏育草使沙地变成了绿洲, 荒山铺上了绿毯

彰武县曾是辽宁省发生沙尘暴最多的地方, 如今一望无际的草场犹如厚厚的绿毯, 牢牢盖住了下面的白沙。走进彰武县大德乡韩家村西大沟3000亩沙化治理区, 满眼郁郁葱葱, 各类齐腰深的牧草密集分布, 与围栏外白花花的沙地形成了鲜明对比。

陪同调研的彰武县草原监理站副站长姚凤军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他虽略有遗憾, 但脸上却掩不住兴奋, 他说:“以前一刮风, 沙坨子上就冒烟, 这刚治理二年就不冒了。今年刚开春, 我们站搞个草原沙化治理成果录相, 想补录一下前几年刮沙尘暴的镜头, 好进行治理前后的对比。结果等了两个多月, 这沙尘暴也没刮起来”。

根据有关部门连续三年监测对比结果表明:全省300万亩治理区内植被盖度平均为75%, 区外平均盖度31%;治理区内植物平均株高51公分;而区外植物平均株高只有24公分。夕日流动的沙丘和荒山秃岭, 如今长出了茂密的草原植被, 辽西北脆弱的生态环境, 在治理区内已得到明显改善。

(二) 下雨不发洪, 围栏育草使流到山下的水速度放慢了, 水质变清了

在调研中, 朝阳市草原监理所所长张玉杰通过对比向我们介绍说:“三年来, 朝阳市共治理草原沙化面积175万亩, 分布在390个荒山荒坡, 这对畜水固沙、减少净流, 起到了明显作用。尽管今夏朝阳下了几场大雨, 但治理区河道内的流水, 却明显少于往年, 至今没听说哪有大的山洪发生”。随后我们在北票治理区进行实地考察时, 恰逢一阵倾盆大雨, 雨过天晴后, 我们在山脚下, 亲眼看到了清澈见底的溪流, 正顺坡涓涓而下。山上茂密的各种野草和优质牧草, 完全护住了周围的水土。草对涵养水源、固沙护坡, 竟能产生这么大的生态功效, 这是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

据省水土保持研究所监测:三年来, 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区的土壤侵蚀模数, 已由原来的每年每平方公里土壤侵蚀2800吨, 下降到现在的550吨, 由中度侵蚀变为轻度侵蚀;补播前每亩每年土壤流失量为1860公斤, 现在下降为367公斤;土壤蓄水效率已达到79%, 比三年前提高58个百分点。

(三) 栽树不失水, 围栏育草使树木成活率大幅提升, 树长高长粗了

辽西北地区十年九旱, 水土流失严重, 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 个别旱年更是不足300毫米, 不但造林成活率低, 即使已经成林的树木, 遇到大旱年份也成片死亡。“栽树容易成活难”是辽西北地区长期以来生态治理的最大难题。三年前, 我们曾参加过全省在阜新市彰武县阿尔乡镇举行的草原沙化治理启动仪式。当年, 我们看到在沙地上, 稀稀落落长着只有1米左右高的树, 据说已有几十年的树龄。三年后, 再看到这些“小老树”时, 它们已明显长高了, 而且枝叶繁茂, 草丛里的灌木条也增加了不少, 当地的草原专家解释说:以前由于这儿降雨量小, 沙地存不住水, 树根系扎不下去, 所以永远长不大。现在树周围长满了杂草, 涵养住了地下水分, 大大促进了树的成活率, 也使树长高长壮了。

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区内, 树草相得宜彰, 草茂林壮的成功实践, 再一次验证了治理沙地荒山, 要按照“先种草、在草原上长灌木、在灌木中成乔木, 最后成森林”的自然植被演进顺序来实施。

(四) 野鸡不怕人, 围栏育草使野生动物明显增多, 民间再闻狼来了

走进今日辽西北沙地荒山治理区, “草长莺飞”绝不仅仅是动人的诗句, 你在观赏绿草如茵的景色时, 还要小心各种小野生动物突然窜出惊吓一跳。在彰武、阜新、朝阳等县调研时, 当地农民说, 在治理区内经常能看到山兔、獾子、野狸、狍子、黄羊、野梅花鹿、老鹰及各种鸟类。在北票调研时, 传说有人驾车在草原治理区旁的公路上, 撞死过一只狼, 狼皮卖了4000多块钱。30多年不见的狼又回来了, 这在当地一度引起了不小的恐慌。有分析人士说, 现在治理区内草长得又深又密, 狍子、黄羊等动物, 在这里既有草吃, 又有水喝, 还能藏得住身, 所以又有狼了。在建平县, 也传闻有人见过野生梅花鹿。

通过三年的治理, 辽西北治理区的生态得到有效修复, 区内的植物种类增加迅速。我们相信, 随着食物链的形成, 一些食草、食肉动物, 在治理区内将会不期而至, 繁衍生息, 种类会越来越多。

(五) 牛羊不缺料, 围栏育草使畜牧业发展有保障, 周边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实施封山禁牧、围栏育草, 是省委、省政府对保护辽西北生态提出的战略举措。全省通过设立围栏把人和牲畜禁封在治理区外, 已使区内的自然野草和补播牧草得到严格保护, 使沙地荒山也得到充分休养生息。

在治理区内补播家畜喜食优良牧草, 不仅具有明显的生态作用, 而且还使草地利用的经济价值大幅提高, 也为全省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据省畜牧兽医局初步估算, 沙化草原经过二至三年的治理, 平均5亩地可养1只羊, 辽西北300万亩治理草场可养羊60万只, 1只羊保守估算纯利200元, 平均每年治理区农民可获纯利润1.2亿元以上。

辽西人能卖畜草, 过去没听说过, 但现在可不是新鲜事。义县刘龙沟乡下高家沟村农民杨永武2009年承包5000亩沙化治理草原后, 年出栏牛10头, 羊70多只。从今年端午节起一直在打草喂牛羊, 用不完的草料还可卖掉。就连荆条等灌木, 也被收走加工成密度板。据初步核算, 老杨每年从草地上可直接获利20万元。北票市大阪镇黄土坎村2000亩沙化草原, 村委会当初以4000元公示一周无人承包。村民付国昌经过两年承包治理, 有人要出20万元转包, 被老付一口拒绝。老付得意地算了一笔账:这2000亩草场, 每年可产草籽2万公斤以上, 值10万多元;打牧草和加工草粉可养羊400只, 年收入10万元很轻松。老付用8000元, 两年就换回了20万元, 真是又一个没想到。细算起来, 在辽西北300万亩草原沙化治理中, 应该有上千个“老杨”、“老付”从中受益了。

二、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的主要做法

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 是建国以来辽宁省规模最大、投入最多、对全省草原生态环境影响最深远的宏大工程。为完成这一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 全省草原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 为此付出了艰苦不懈的努力。截至2010年末, 全省开展草原确权1327万亩, 共调动近2000人行走GPS航迹, 总长度约50万公里, 相当于绕地球12圈。三年来, 10个县的草原工作人员历尽千难万险, 克服沙地、高山运杆、运刺线, 岩石挖坑等困难, 共筑建延长线约10万公里的草原围栏, 相当于从北京至意大利罗马飞行距离的12倍。

(一) 高度重视, 明确责任

2008年8月, 省政府提出《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建设方案》之后, 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得到社会广泛关注。朝阳、阜新等市人大、政协多次组织调研组, 到沙化治理区域进行考察, 对沙化治理工程提出扩大范围、延长期限、提高补贴标准等对策建议。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出台政策并狠抓落实, 明确责任, 成立了工程领导小组, 制定了资金管理、检查验收等一整套制度规定。目前, 全省对300万亩沙化治理区都实行了承包经营管理, 与12000余户农民签订了规范的《草原承包合同书》。

(二) 精心组织, 敢打硬仗

省有关部门统一制定了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围栏、补播、效果监测等一系列技术规程。各县 (市) 畜牧部门一把手, 在补播、埋杆、架线现场亲自督战, 严格把关。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许多草原沙化治理的感人事迹, 也正是这些勇于付出的草原人不仅高标准地保证了全县沙化治理工程质量, 也锻炼了一支开拓创新、务实肯干、勇于吃苦、敢打硬仗的战斗集体。

副局长李忠富说:今年春季, 建昌县举办机关及直属单位登山比赛, 全县有几百人参赛, 还包括一些坚持长期锻炼的体校老师。但没想到, 包揽赛事前5名的获奖者, 都是草原沙化治理工程中的主力队员。三年来, 他们不知爬了多少山, 流了多少汗。荒山治理区就是他们的登山训练场, 成绩就是在草原沙化治理中提高的。

据朝阳县草原监理所反映, 在草原确权和工程围栏施工期间, 平均每人每月穿破5双厚底胶鞋。正是靠这样一些敢打硬仗、无私奉献的草原人, 才筑就了辽西北大地上的一片片绿色屏障。

(三) 规范管理, 公开运作

每年1亿元的资金投入, 平均每县 (市) 2000万元, 如何用好这笔钱、干好这件事, 保证不出事?在工程启动前, 省畜牧兽医局与省财政厅就联合下达了有关资金管理办法。工程启动后, 每年开展两次财务跟踪审计。工程需要的所有物资, 均实行政府公开招投标采购, 确保“一分钱不流失, 项目钱全都花在项目上”。

在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的实践中, 辽宁省也逐步形成了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并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首先, 权属确定是前提。通过及时确定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 为搞好沙化治理工程建设和管护, 实现“山定权、人定心、草定根”提供了法律依据。其次, 承包经营是基础。通过对全部地块实行承包经营管理, 有效实现了责权利的有机统一, 对充分调动承包户管护草原的积极性, 发挥了出人意料的重要作用。再次, 围栏封育是关键。通过在工程区建立高质量的围栏设施, 实现全封育保护, 对杜绝偷牧偷草、减少人畜践踏、修复草原自然植被, 起到了明显效果。同时, 牧草补播是重点。通过人工补播抗沙耐旱、牛羊喜食的优良牧草, 既能够加快草原植被恢复, 又有大量牧草可利用, 产生了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此外, 依法管护是保障。通过设立护草员, 邀请公安部门介入等办法, 加大管护力度, 有效遏制了偷盗破坏草原及其设施的现象, 确保了沙化治理工程成果显现。

三、几点建议

国务院于今年6月1日印发了《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又于8月11日召开了全国牧区工作会议, 把草原生态建设作为牧区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调研我们感到:目前, 全省实施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 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作为全国13个草原生态建设重点发展省份之一, 辽宁省要落实好国务院的重要工作部署, 就必须紧密结合沙化治理的实际, 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投入, 扩大规模, 确保重点区域恢复生态, 创造环境, 改写历史, 取得更快更好的成效。

(一) 继续推进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

辽宁省虽然取得了超预期的显著成效, 但是目前治理面积仅为300万亩, 不足沙化、荒漠化面积的17%, 且多零散分布, 规模化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从生态退化演替规律看, 草原沙化治理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仅靠几年的治理是远远不够的。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也一再反映, 这么好、这么大的项目, 对辽西北的生态来讲, 是治到根上了, 但就三年短了点, 盼望再延长几年。为此, 建议省政府在“十二五”期间, 继续组织实施草原沙化治理工程。从2011年开始, 每年筹措1亿元资金, 治理沙化草原100万亩;再利用4年的时间, 使未治理的草原尽快得到治理。力争到2015年末, 辽西北的草原围栏、补播改良总面积达到700万亩, 围栏总长度约25万公里, 在沿科尔沁沙地南缘形成集中连片的草原阻沙带, 草原植被盖度平均达75%以上, 使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

(二) 进一步完善沙化治理的管护机制

在调研中广大干部群众纷纷向我们反映:如果只有前期的投入, 而没有后期的管护和维修, 就不可能保住沙化治理建设的三年成果;而单纯依靠有关管护制度和承包合同, 也不能有效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为此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增设管护资金。全国各省 (区) 上世纪80年代都曾开展过草原围栏建设, 由于后期管护不到位, 几年间毁坏殆尽。在原有补播、围封投资基础上, 要加强治理区管护力度, 把草原围栏设施管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确保工程建设成果持续有效。二是开展生态补偿。草原承包户为了维护草原生态功能, 被迫减少了牧草用量, 降低了饲养量, 建议政府实施生态补偿, 真正兑现谁投资谁受益。三是实行种草补贴。大力倡导人工种草, 发展种草养畜, 将种草等同于种粮和造林, 享受各项补贴, 以充分调动农民种草积极性, 从根本上解决草原超载过牧问题。四是加大草原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破坏工程设施、乱开矿、乱开垦、乱挖药材等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 为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 创造一个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良好氛围。

(三)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草原防火

实施草原沙化治理工程以来, 治理区植被盖度、牧草高度都出人意料, 产草量也大幅增加, 但如果到了冬天, 草原火灾必将成为最大的隐患, 如果稍有不慎就将造成巨大损失。为此, 建议把草原防火资金纳入省、市、县各级财政预算, 依托国家草原防火物资库及物资站建设, 科学储备一系列防火交通工具、灭火器械和通信器材等物资。要进一步完善草原防火应急体系和应急预案, 切实加强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提高对草原火情、火灾的监控和应急扑救能力。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教育, 提高对草原防火的认识。加强野外巡查和火灾隐患的排查, 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扑救。特别在清明节、元旦、春节等防火期, 要采取严控防范措施, 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

草原沙化 篇6

阜蒙县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果,重点做到了“九个字”。

1 工程组织确保一个“强”字

沙化草原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和配合。阜蒙县政府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以畜牧、财政、发改、监察、水利、林果、公安、国土、环保和项目区乡镇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法人为第一责任人。在畜牧局设立了项目建设办公室,局长任主任。项目区乡(镇)成立了专业施工队,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层层签订了责任状,实行目标量化管理。县政府把草原沙化治理工程纳入到全县的政绩考核,作为重要考评指标之一。各部门按职能分工,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正是这支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工程管理体现一个“严”字

为保证工程顺利实施,阜蒙县制定了一系列工程规章制度,严格遵照执行。在工程技术管理上,落实了项目监管责任人、技术责任人等相关制度。县与乡签订施工合同,乡与工程队签订施工协议。在地块选择、图纸设计、播种围栏等各个环节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和技术承包制度。根据乡、村和地块分布, 把项目区划分成片, 确定包片负责人, 每个地块都有包块技术员, 把各项工作细化到每个点, 落实到每个人, 实行优奖劣惩。在工程材料管理上, 严格实行招投标制度, 对刺线、水泥柱等围栏材料和地方自采品种牧草种子严格进行招标采购, 依法与中标方签订供货合同, 指派专业人员对刺线、水泥柱等物资的生产情况进行监督。为防止项目材料流失, 对工程物资的下拨和领用设立专门台帐, 将沙打旺和草木樨按7∶3的比例、羊草和披碱草按6∶3的比例充分混合后下拨, 水泥柱印上绿色“草”字作为标志, 严格工程管理。

3工程建设强调一个“硬”字

为保证工程建设做到硬质高效, 阜蒙县按照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各项技术规程要求, 结合本地实际, 制订并印发了《技术规程》、《检查验收标准》等技术资料, 统一技术要求, 加强监督管理。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 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队、队不漏人。县、乡、村、队严格按照工程实施方案和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由畜牧局、财政局、监察局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工程自查验收小组,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 随时进行进度和质量抽查。技术过硬、监管得力的人才队伍保证了工程质量全部达标, 无一例返工。

4 工程地块遵循一个“需”字

阜蒙县属低山丘陵地带,全县天然草原面积220万亩。根据阜蒙县的自然生态、地形地貌、草原等级、土壤类型等特点,科学选择治理地块。在植被盖度不足30%的确需治理的“三化”草原中,选择已核发草原使用权证、面积较大且集中连片的地块作为沙化治理区,达到了治理目的。

5 工程补播提出一个“早”字

辽西地区十年九旱,尤其春旱每年都有发生。阜蒙县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提出了早播、干埋等雨的补播方案。根据当年气温变化情况,在地温允许的情况下,4月中旬开始全面补播。第一场降雨,种子就能迅速发芽、破土,出苗时间较雨后播种提前了4~5 d,牧草的出苗率和保苗率都有较大程度提高。实践证明,早播在保苗上具有明显优势。

6 工程围栏注重一个“固”字

刺线围栏有一定的使用年限,一旦老化围栏草场就会处于开放状态。在进行围栏施工前,经专家小组研究论证,决定采取“双围栏”的围封模式,即:在进行工程围栏施工的同时,沿围栏线路播种柠条带。柠条长成后,就形成一道与工程围栏共建的生物围栏,即使没有了工程围栏,生物围栏仍起到围封作用,保证了围栏的一建永固。

7 工程资金做到一个“专”字

为保证项目资金合理使用,阜蒙县专门制定了《阜蒙县草原沙化治理项目财政扶持资金管理实施细则》、《阜蒙县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建设项目专用物资领用管理办法》等,对项目资金实行专帐管理、专款专用。由财政局负责项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每一笔支出都有经手人、验收人。做到了资金管理规范,审批手续齐全,无截留、挤占、挪用等现象发生。

8 工程档案实现一个“全”字

为了健全工程档案,阜蒙县对工程各类文件、方案、制度、协议、合同、图片、声像等项目材料、资料设定专人负责采集、整理、报送,专人保管,专柜保存。所有材料都保留有纸质和电子两套档案,可随时查阅,确保了档案齐全,有据可查。

9 工程设施着重一个“护”字

草原沙化 篇7

1 工程建设管理的评价

1.1技术路线正确可行

工程建设实践充分证明了选择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主要采取以草本植被为建设主体, 在确权承包的基础上采取围栏封育、补播改良和鼠虫害防治等综合技术路线是正确可行。

1.1.1 以草本植被为主体是辽西北植被恢复的最佳选择

辽西北地区降雨量在400 mm上下, 虽然有些地方降雨量略高于400 mm, 但由于该地区蒸发量高达1 500 mm, 是降雨量的3~4倍, 成为该地区难以形成森林的根本原因。确切地说, 位于欧亚草原带东端的辽西北地区就是温性草原区, 草原是该地区的建群植被群落和顶级植被群落。根据草→灌→林逐步递进的植被正向演替序列, 现阶段辽西北地区生态治理的根本出路在于恢复草原植被, 是完全符合自然规律和植被演替规律的。

1.1.2 补播改良是植被恢复的重点措施

补播改良可以弥补围封对丰富植物物种组成、种群密度和分布格局未产生明显影响的不足, 通过补播改良, 在提高牧草产量、盖度的同时, 能有效提高优良牧草比例, 从而提高草原牧草的品质和质量。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选择沙打旺等多年生豆科植物, 其根系上的根瘤菌具有共生固氮功能, 能够提高土壤肥力。选择两年生的草木樨是其它补播牧草的优良保护播种品种。3年的工程建设实践, 充分证明了品种选择正确。

1.1.3围栏封育是关键措施

围栏封育消除外界因素对草原生态的干扰和影响, 使草原植被休养生息、自然恢复。根据“遵循植被演替规律, 依靠自然恢复, 实现顶级植被群落”的理论。按照植被自然恢复理论和开展的试验结果, 我们把半数以上工程建设资金投向围栏封育, 是提高植被盖度的有效保障。

1.1.4治虫灭鼠是不可少的辅助措施

辽西北地区退化草原是害鼠害虫的主要滋生地和栖息地, 一旦成灾, 不仅毁灭草原, 还会造成生态灾难。工程选用生物药剂、高效低毒化学药物、竖立招鹰架、牧鸡治蝗等综合措施防治害鼠害虫, 使治理区草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休养生息。

1.2工作措施行之有效

1.2.1领导重视是前提, 资金是保障

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 各级政府将工程建设纳入工作日程, 对工程建设实施绩效考评, 每年固定投入资金1亿元, 为顺利实施工程建设提供了组织和资金保障。

1.2.2技术是支撑, 制度是基础

围绕技术路线制定切实可行的规范、标准和管理办法, 大力开展技术培训, 确保每个技术人员准确掌握技术, 每个施工人员熟练掌握施工要点, 项项有标准, 事事有制度, 将项目管理严格置于制度管理之下, 是项目实施的强力支撑。

1.2.3管理是根本, 监督是保障

一是严把物资采购关是前提。统一的政府采购, 确保了工程物资质量, 降低了成本, 提高了效率。二是责权利落实是关键。明确分工, 落实责任, 把每项工作落实到责任人的人头上, 明确工程质量进度与负责人业绩挂钩、与兑付工程款挂钩, 确保工程质量和建设速度。明确工程管护人的管护效果与工资挂钩, 与各县下年管护费挂钩, 增强了管护的责任感。三是技术督导是根本。对工程建设关键环节, 派出技术人员现场示范讲解、指导和监督, 及时掌握工程进展, 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确保了项目质量和建设效果。四是严格规范验收是保证, 确保工程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五是资金审计不可少, 确保各项工程建设资金使用依规操作。

1.3建设成效显著

300万亩治理区草原植被得到了有效恢复, 区内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据测定, 2009~2011年300万亩治理区植被平均盖度67.21%, 比未治理区增加30.74个百分点;植被平均高度42.19 cm, 比未治理区增加15.6 cm;平均干草产量2 519.91 kg/公顷, 比未治理区增加1215.55 kg/公顷。朝阳市5县 (市) 三年工程治理区土壤有机质含量1.72%, 比未治理区增加0.07个百分点;雨水入渗率8.58 mm/min, 比未治理区增加2.51 mm/min;流失量32385 kg/公顷, 比未治理区减少了25 380 kg/公顷。彰武县工程治理区风蚀点数由治理前20个, 减少到治理后的6个;流动沙丘数由27个, 减少到治理后的6个;沙丘滚动距离1.21 m/年, 减少到治理后0.31 m/年。

2 几点启示

2.1沙化草原是可以治理的, 沙化是可以逆转的的, 沙尘暴是可以消除的

实践充分证明, 只要以草原植被为建设主体, 辽西北治理区生态环境在短短的3年内便得到有效改善, 这充分表明沙化草原是可以治理的, 沙化是可以逆转的, 沙尘暴是可以消除的。

2.2草原沙化治理技术方案需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2.2.1要因地制宜的进行补播

一是区域间牧草品种选择要因地制宜。经过3年的补播实践, 工程确定的4个主要补播牧草品种, 其中沙打旺、草木樨、小叶锦鸡儿普遍适用于全部工程区, 但荆条在干旱、沙质土壤的彰武、康平县出苗效果较差, 不宜作为当地补播主导品种。二是补播宜选择在宜播地块进行, 不宜普遍播种。只有在适宜播种的地块进行补播, 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2.2早播是关键

3年的补播实践证明, 早播好于晚播, 尤其是在干旱年份早播对保苗至关重要。不同年份早播保苗效果好于晚播;同一年份早播保苗效果好于晚播;在适宜地区采取顶凌播种, 保苗效果非常好。

2.2.3

草本植物要采取条播和撒播, 灌木可采取条播、撒播和穴播, 要严格控制播种量。

2.3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实施要与现有草原政策相结合, 要与经济效益相衔接

2.3.1工程实施要与草原补奖政策相结合

应将国家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与草原沙化治理进行有机结合, 促进本地草原生态建设与恢复。一是禁牧补助政策落实要与确保草原性质不变相结合, 确保享受政策的草原性质不变, 确保草原不被侵占、不被开垦。二是禁牧补助政策落实要与草原沙化治理工程管护相结合。确保享受政策的草原不放牧, 确保享受政策的治理草原设施完好、不被偷牧。三是牧草良种补贴要与沙化治理区天然草原改良相结合。在确保生态效益基础上, 对已治理草原进行品种改良, 增加草原治理区的经济效益。

2.3.2草原沙化治理的生态效益要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一是已治理区要进行天然草原改良, 增种饲用价值较高的优质牧草, 提高治理后草原的经济效益。二是对植被盖度70%以上的治理区草原进行牧草刈割, 或测算载畜量进行放牧, 科学合理利用草原资源。三是对计划治理区选择适宜地块, 进行精耕细作, 种植优良牧草。

2.4宣传工作必不可少

2.4.1宣传工作为工程建设创造良好氛围

开展工程建设的全方位宣传, 使更多人知道工程建设、支持工程建设、配合工程建设, 使各级领导更加重视工程建设, 也将工程建设置于民众监督之下, 督促工程建设单位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同时, 也有力促进了工程建设成效的彰显, 社会影响力的扩大。

2.4.2

宣传工作为工程延续提供了巨大支持宣传工作为争取领导支持提供了便利, 也更有力地助推了宣传工作开展, 为工程的延续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没有陈海波副省长两次对彰武县沙化治理现场实地考查, 就没有沙化治理工程的立项;没有陈政高省长、赵化明副省长的批示, 就没有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没有省人大领导对治理区的专题视察, 就不能有政府报告中提出的“在辽西北再启动400万亩草原沙化治理工程”。

2.5科学评价草原沙化治理效果

上一篇:设备维修管理技术下一篇:以就业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