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实施方案范文

2024-09-06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实施方案范文(通用6篇)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实施方案范文 篇1

西昌市2011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交流材料尊敬的祝钧局长、同志们大家好!按照会议安排,我就西昌市2011年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工作实施情况作简要发言,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2010年10月12日,国务院常委会决定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以来,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四川省2011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实施意见》(川办函【2011】179号)文件精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在省、州相关部门的统一领导和悉心指导下,我市各级政府、财政、畜牧等相关部门积极行动,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完成了各项基础数据的调查和核实工作并编制了第一次实施方案,2011年4-8月,完成了省级牧户信息系系统的导入工作和进一步开展各项基础数据的核实工作,2011年9月至11月完成了部级牧户信息系统的录入和第二次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2011年12月完成了补奖资金兑现工作的93.18%。现将2011西昌市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工作实施情况简述如下:

一、西昌市基本概况西昌市位于四川凉山中部,成昆铁路中段,安宁河谷腹部。居于东径101°44′--102°25′,北纬27°32′--28°10′之间,幅员总面积2654平方公里。辖37个乡镇,总人口65万人,其中牧业人口22.98万人,牧户数21200户。2010年,全市草食畜存栏43.96万头(只),出栏27.42万头(只);牧业产值达19.5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3.46%,全市农牧民人均牧业现金收入达2164元,其中年新增牧业纯收入249元。西昌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山脉为横断山的延续,地势自北而南差峨绵延,北高南低,东倾西斜。全市有天然草原112.65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94万亩。天然草地主要类型有高寒草甸草地、高寒灌丛草地、山地灌木草地、山地草甸草地、山地疏林草地、农隙地草地等7类14个组32个型。主要牧草类型以禾本科、豆科、蓼科、莎草科和杂草类为主。

二、政策落实及开展情况

1、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相关事宜市政府多次召集相关部门专题听取汇报,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工作,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有力推动了该项工作的进程。市政府办印发了西府办发[2011]22号文《西昌市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前期工作实施意见》;西昌市畜牧局、西昌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了西牧发[2011]14号文《关于做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前期工作的通知》。2011年2月18日,9月22日,市政府两次召开了西昌市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会,副市长余勇,市农委、市财政、畜牧、发改、国土、公安、统计、审计、监察等部门负责人,以及21个项目实施乡镇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各项目实施乡镇成立了领导小组,一把手负总责,确定一名分管领导抓好具体工作。

2、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市政府于2011年3月14日,成立西昌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各相关乡镇亦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抽调各相关精干人员,专门负责落实本乡镇补奖政策工作的具体事务。明确责任主体和工作分工,市乡(镇)人民政府是第一责任人,畜牧、财政等相关部门按照政府的要求明确工作职责和责任人,市政府将补奖政策的落实纳入政务和民生目标考核,层层落实目标责任,签订责任书。建立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到乡、到村、到组、到户”的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做到组织领导到位、监督管理到位、考核奖惩到位,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3、落实配套工作经费,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5月初市政府配套60万元工作经费。

4、开展调查,分析协调基本数据,突出重点落实任务以83年全国草调资料为依据,在充分分析第一手资料的情况下,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统筹兼顾草原生态、牧民生计、牧业生产的工作思路,坚持适度集中,成片推进,突出重点,兼顾全面的原则,确立以村或组为基本单元,将高山生态脆弱、生存环境恶劣以及位于大江大河水源涵养区域的乡镇或村组作为享受生产资料补贴的牧户,将工作重点集中突出在21个乡镇实施,并与各相关乡镇积极协调,核准全市草原承包牧户21200户,承包可利用天然草原94万亩,占全市的100%;实施草原生态补助奖励牧户21160户;划定我市5.2万亩的禁牧实施乡镇和禁牧区域,涉及130户;划定88万亩实施草畜平衡的乡镇和区域,涉及21137户。

5、加强生态补奖系统录入和实施方案编制由于部、省系统的调整和调试,我市利用国庆节和彝族年放长假的时间,抽调37人次,历时15天,突击完成了今年实施生态补奖21200户的相关信息录入到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管理信息系统,并对已录入的基础信息进行了多次核对,确保录入信息准确无误。10月按时完成了我市实施方案的编制和上报工作,州政府以凉府办函〔2011〕297号文件已批复,按此方案实施。

6、资金到位情况目前已到位资金671.2万元,除由省上统一采购的4万剂肉牛冻精的20万元,资金全部到位。

7、建立完善牧户资金兑现账户为确实将补奖资金安全及时兑现到牧户手中,各项目乡镇与就近的金融网点衔接,将牧户手中的各种信用卡进行整合和新办理,做到全部补奖资金通过“一卡通”直接兑现到牧户手中。为缓解开户压力,市农村信用联社还在洛古波乡新成立了分社。目前,西昌市农村信用联社的各分社正加紧为牧户办理信用卡。截止12月6日已有11个乡镇的牧户交了银行信息,其余10个乡镇,正在办理中。

8、加强舆论宣传2月20日,西昌电视台,西昌新闻栏目做了西昌市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专题报道;2月22日,《凉山日报》作了题为“五年国家投入6792万元西昌市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前期工作全面启动”的报道。各相关乡镇结合三干会、护林防火或召开各村专题会议并由村开到组、组开到户,认真学习讲解部、省、州建立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相关文件,使项目实施区牧户对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目的意义、牧户的确认、实施草原禁牧、草畜平衡的要求和相关补助标准做到户户有明白人。

9、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市畜牧局多次组织各站室人员认真学习、研讨相关文件,并于2010年12月27日、2011年1月28日、2月22日、9月28日召开了局机关各站室和相关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参加的建立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工作培训会,就相关文件精神和表格、数据、标准逐一进行了分析和讲解,统一了口径和标准。市畜牧局举全局之力,抽调精干人员成立了16个业务指导组,实施对口包乡,责任落实到组到人。分别对21个项目乡镇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截止11月25日,已对各项目乡镇开展技术培训63次,技术指导372次。

10、积极与科研院所衔接凉山草原多为高山草原,山地地形复杂,气候恶劣、山势起伏大。山里流传一句“闻其声,见其面,走一天”。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开展草原监理工作难度极大。为提高草原监理工作的效率,降低工作成本,市畜牧局积极与西昌学院汽电学院衔接,合作寻求将现代电子科技技术引入草原监理工作中,提高天然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制度和责任的全面落实,目前合作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民族地区草原远程监测系统的开发》项目已在凉山州科学技术局立项。为确保我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有效实施,加强技术支撑和技术指导。我市于2011年,力邀我省草原老专家郭万祥研究员和省草原总站肖飙研究员,深入项目实施区开展实地调研,为今后我市天然草原植被的恢复、人工种草的实施奠定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11、良种改良落实情况今年,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奖项目下达我市山羊良种改良任务为:调购良种山羊种公羊300只,国家每只种公羊补助800元。从省上公布的良种山羊种公羊目录中每只山羊种公羊价格在2200至4000元(不含运费)。虽经我局大力宣传,但由于补助金额与实际价格之间差额达1400至3200元,加之我市该项目实施地集中在高山彝族聚居乡镇,牧户经济基础差,牧户无力承担几千元的差价。为积极争取国家今后对我市山羊良种的补贴,促进我市山羊良种改良的步伐和进程。市政府按每只种公羊配套500元,300只共配套资金壹拾伍万元(150000元)。现已落实160只种公羊,正积极办理相关手续。

12、积极筹备牧草良种购进工作由于项目资金到位时已过牧草播种期,考虑到增加草种的仓储成本等因素,明年再进行牧草良种采购,现正积极准备挂网招标采购工作。

三、积极开展草补资金兑现工作。

1、兑付草补资金,有利于调动牧民用好、管好草场的积极性,促使牧区牧民增收。2011年12月1日,省畜牧局牧区处李幼平处长一行4人以及州畜牧局副局长杨文儒、州草原站站长刘勇对我市开展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情况进行了督查。对我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从政策落实、方案编制、工作经费落实、宣传动员、部门配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肯定。认为我市开展此项工作思路清晰,工作扎实,目标明确,总结材料祥实,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但对今后工作也提出了要求:一是财政、畜牧部门要密切配合规范实施程序,抓紧完成畜牧良种和牧草良种补贴工作。二是要抓紧落实草补资金的兑付工作。中央财政将按照各地的工作开展情况、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草原生态保护效果、牧民增收情况以及地方配套投入情况等进行综合绩效考评。资金兑付工作完成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这一国家级项目在我市的完成指标,为了不影响西昌的绩效考核,采取边考核边兑付资金的方式,在12月15日前将草补资金兑付到位。

2、12月7日,西昌市召开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奖资金兑付工作会议,标志着西昌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兑现工作全面启动。市财政局、畜牧局以及21个项目实施乡镇政府和兽医站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西昌市2011年草原生态补奖资金兑付工作涉及21个乡镇21160户牧户的563.2万元的草补资金兑现。涉及面广,且多数牧户系我市高山乡镇,牧民居住分散。根据省、州草原生态补奖领导小组的要求,2011年我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要在12月15日前兑现,按目前我市的办卡进度及资金帐户建立情况根本无法兑现。经西昌市草原生态补奖领导小组研究报市分管领导同意,2011年我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采取:草补资金划拨到各项目乡镇,由各项目乡镇采取现金兑付方式直接发放到牧户手中。为确保项目资金安全兑现到户,西昌市草原生态补奖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西草补奖办[2011]1号《关于兑现2011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的通知》,请各项目乡镇严格按照通知要求,保证安全稳妥把草补资金兑现到农户手中。

3、全市130户禁牧户补奖资金兑付工作安排。涉及禁牧的130户牧户,要在签订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禁牧合同,并且处理完所有牦牛的情况下,12月31前以“一卡通”方式一起兑现禁牧奖励资金、草畜平衡奖励资金、牧户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资金38.387525万元。

4、继续加紧完善牧户资金兑现账户。今年由于有部分账户系统和新开户未完成,加之补奖资金兑付时间紧,不得已采取了现金兑付的方式,接下来4年的草补资金兑付必须通过农村信用联社各分社打入牧户“一卡通”帐户。要求还未完成开户的乡镇加紧落实此项工作,确保明年资金及农户信息导入农村信用联社,再划拨到农户“一卡通”账户。今年是实施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的第一年和关键年。关系到千家万户,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更关系到改善生态环境和草原良性可持续发展。全市上下有信心和决心把我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这一重大的强农惠农政策有力有序有效地按照部省州文件精神和相关程序完成好、落实好。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实施方案范文 篇2

1 草原生态奖补机制落实成效

1.1 草原生态奖补政策落实迅速有力

自2011年乌拉特前旗在启动实施补奖政策2年来, 旗委政府严格按照国家、自治区的要求, 认真组织实施。2011年、2012年该旗草原奖补机制实际发放各项补贴7337.8万元。其中, 禁牧和草畜平衡补贴4832.52万元;牧民生产资料补贴416万元;牧民转移安置项目1764万元;草原管护员12万元;牧草良种补贴313.28万元。共涉及大佘太镇、小佘太镇、明安镇等7个苏木镇39个嘎查村, 1.78万户、6.39万人。

1.2 草原生态环境改善显著

草原补奖机制等草原保护建设项目实施以来, 乌拉特前旗草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成效十分显著。草原监测数据表明, 2010年、2011年和2012年植被盖度、高度、亩产干草量3年平均值分别为28%、20.5cm、25.7kg。2012年与3年平均值相比分别提高了6个百分点、2.5cm、14kg。具体见表1、表3与图1、图3。

在草原植被盖度、高度、亩产干草量增加的同时, 草群结构也由单一型逐步向多样型转变, 增加了柠条、沙蒿、沙打旺、针茅等优质种类。草原植被恢复后, 水源涵养能力明显增强, 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沙尘和大风天气日益减少, 年均风速由来原来5~6米/秒下降到目前的3~4米/秒。

1.3 草原生态建设成果得到巩固

乌拉特前旗草原多属温暖干旱、半干旱区, 降水量多在350mm以下, 牧草有效生长期只有5个月左右, 天然草场的产草量 (按干草计算) 仅为100~200㎏/亩。该旗将草原补奖机制牧民转移安置项目与旗退牧转移项目结合起来, 对生存环境恶劣及就地扶持成本高且效益差的白彦花镇点不斯格嘎查实施了生态移民。落实移民资金1764万元, 已转移安置牧民441人。通过生态移民, 围封禁牧, 草畜平衡等措施的实施, 有力地巩固了草原生态建设成果。从该旗农牧部门了解到, 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 该旗天然草原草群结构发生很大变化, 优良牧草比例有所增加。特别是近两年来, 草群盖度达到20%, 暖季生物产量达到40kg, 植被高度提高了30%。

1.4 促进了畜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调查发现, 在实行草原补奖机制之前, 该旗大部分牲畜群圈舍简陋, 饲养管理方式粗放, 牲畜出栏率低, 饲草料大量浪费, 饲养成本不断攀升。在草原奖补机制实行后, 加大了对农牧民在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刈割利用、封滩育草、松土施肥、舍饲圈养、防止病虫鼠害等方面的培训和示范, 逐步改变农牧民的传统粗放的饲养管理方式。再加上该旗结合农技推广和牲畜棚圈建设及牲畜良种补贴项目, 积极推行舍饲圈养的养殖模式, 畜牧业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深刻调整, 现代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

2 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1 草畜平衡推广难度大

该旗草原类型以荒漠为主, 无论是划为禁牧还是草畜平衡的草原, 总体生产能力都很低, 加之牧区户均草场面积小、人均牲畜差异较大, 按35亩天然草场饲养1个羊单位的标准实施草畜平衡, 有些地区连温饱问题也无法保证。而且划为禁牧的草原将享受国家4.74元/亩的补贴, 划为草畜平衡只能享受国家1.185元/亩的补贴, 虽然该旗政府为了与全旗禁牧政策相一致, 把禁牧和草畜平衡的补贴标准都提高到了4.95元/亩, 可是旗政府配套资金一旦无法到位, 农牧民实施草畜平衡将比禁牧付出的代价更大。相比之下, 牧民更愿意接受禁牧而不接受草畜平衡。

2.2 禁牧周期相对较短

根据多年的草原保护和建设实践经验, 5年的禁牧期对于该旗这样的荒漠草原来说时间太短, 即使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成效, 也禁不起二次利用。同时对于农牧民来说, 由于受舍饲圈养条件的限制, 如果实施禁牧就意味着放弃畜牧业生产, 这与"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的禁牧原则相悖, 并且势必导致农牧民收入下降。所以5年的禁牧周期不仅不利于草原生态的恢复, 也不利于农牧民增收致富。

2.3 各项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对于荒漠草原来说, 国家奖补资金的多少与牧民实际禁牧做出的牺牲不相适应, 特别是人口相对集中、户均草场面积小、草原载畜压力大、急需实施退牧转移的地区, 奖补资金额度小, 农牧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 取得的生态效果也不明显。而且在奖补资金的发放上, 没有与农牧民履行禁牧义务进行有效挂钩。对因禁牧考核扣下的补贴资金如何使用没有明确具体的操作办法。

2.4 配套资金、项目没跟上

根据该旗实际情况, 对全旗568.18万亩的草场统一以禁牧标准全覆盖后, 共需资金2812.49万元, 抵消中央下达禁牧、草畜平衡2028万元以后, 仍需旗财政补助资金784.1万元;加上管护人员工资12万元, 共需旗财政配套资金796.1万元。尽管该旗政府已全额配套2011年资金, 但由于该旗本级财力有限, 无力全部承担, 无疑给政策的实施带来变数。虽然草原奖补机制配套实施了牧民生产资料补贴、牧草良种补贴、牧民转移安置项目, 但由于补贴力度和规模没有跟上或配套项目不全面等问题, 导致草原奖补机制在项目推进上后劲不足。

3 加强草原奖补机制的对策

3.1 加大禁牧补贴面积, 保障生态安全

本着“保生态、调结构、惠民生”的实施原则, 结合荒漠草原和该旗的实际情况和农牧民群众的意愿, 加大投入力度, 进一步扩大禁牧面积, 延长禁牧期限。与此同时, 要协调好林业、畜牧草原的禁牧职能, 充分发挥草原管护员的管护作用, 力争在禁牧工作上形成合力, 真正将补贴资金落实为“禁牧补贴”而非单纯的扶贫资金。

3.2 建立政策修复机制

草原奖补机制从诞生到实施共经历3个年头, 对于这样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新政策, 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就需要建立启动政策修复机制, 以充实和完善现有政策。在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政策过程中, 制定切实可行的奖补机制奖惩办法, 对奖补工作成绩突出的苏木镇和嘎查村给予奖励, 对不履行禁牧政策或者破坏草原的农牧户进行惩罚。同时还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对于在禁牧区放牧, 对牧民奖补资金落实不到位的苏木镇, 要层层追究领导责任。

3.3 加大配套项目投入力度, 转变生产方式

草原奖补机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除了要认真落实好中央的奖补政策外, 还要切实研究禁牧和推行草畜平衡后农牧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必须着力转变农牧民生产方式, 不断提高舍饲畜牧业生产水平和效益。

(1) 落实牧草良种补贴项目

尽管国家投入资金用于牧草良种补贴, 但由于补贴标准低, 农牧民及养殖场 (户) 种植牧草的积极性不高, 难以解决草畜矛盾。各级政府应当加大投入, 提高牧草良种补贴标准, 引导广大农牧民大力实施人工种草、草地补播改良, 建立抗灾保畜打贮草基地, 提高草地生产能力, 增加饲草料供给, 减轻天然草原载畜负荷。

(2) 推广舍饲圈养技术

以落实牲畜良种补贴项目为依托, 以实施农技推广项目为契机, 整合和捆绑相关项目和资金, 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 鼓励、引导农牧民由“靠天养畜”的传统方式向科学养畜、健康养畜的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推行舍饲半舍饲养殖方式, 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推广规模养殖新技术, 加快牲畜出栏周转, 提高科学养殖水平。

(3) 加大牧民转移安置力度

牧民转移安置是系统工程, 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 才能确保牧民“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而且转移安置牧民也是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最有效、最直接、成本最高、难度最大的工程。所以要坚持不懈的通过各种方式引导转移牧民积极主动开辟属于自己的致富道路, 激发牧民就业、创业、致富热情。政府要积极落实一系列鼓励创业、就业的扶持政策。建立转移劳动力基本情况数据库, 有针对性的开展转移就业和培训服务。同时, 对转移牧民中有创业意愿的人员组织创业能力培训, 对创业牧民实施放宽创业贷款条件, 申请小额贷款给予贴息补助, 减免行政事业收费等政策。设立牧民转移安置专项基金, 用于转移牧民进城创业、居住、社会保障、技能培训等方面补助。在"稳得住, 能致富"方面, 努力形成政府搭桥, 牧民主动, 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生动局面。

3.4 建立矛盾纠纷协调解决机制

从近年来草原矛盾发生和发展情况来看, 只要涉及草原的矛盾纠纷不会单单的牵扯草原问题, 而是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 如果单凭草原监理一个部门解决这些问题, 将不利于政策的顺利实施和牧区的和谐稳定。所以在草原奖补机制领导小组成员框架下, 急需建立由旗政府牵头, 信访、农牧、国土、民政、林业等部门参与的草原矛盾协调解决机制, 理顺农牧区因草原问题而引发的各类矛盾, 集中力量解决历史遗留难题、多种利益纠葛的社会矛盾, 为政策的实施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3.5 做好草原监测与防灾减灾工作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实施方案范文 篇3

一、草原补奖机制前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各地草原补奖机制中草原清查、确权、承包和牧户统计等前期重点工作进展普遍慢于省里要求,工作细致程度不够,部分县草原面积大幅减少且缺乏解决办法,有草无畜、有畜无草等矛盾突出。截至目前,还没有县制作出符合草原实际的草原分布图。

(一)主观问题。部分县(市)政府重视不够,没有把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助机制政策的启动工作列为当前的工作重点,在保障工作经费、人员和技术上存在不足,对草原法律法规和政策理解掌握不透,对不合法合同认定和改变用途草原清退等工作,政府决心不够大,缺乏可行有效的科学解决办法,对不合法的既成事实缺乏执行力,存在畏难情绪和拖、等、靠思想。同时对上沟通汇报不够,闭门造车,造成人、财、物力的浪费,耽误了工作进展。

(二)客观问题。15个牧区县(市)多数存在草原面积减少问题,其原因是开垦成耕地和植树造林等。其中,龙江、甘南、泰来等县草原面积较1995年统计面积减少229万亩,占全省减少面积的92%。目前,有的县通过调整滩涂、沼泽、盐碱地等其他性质土地充填草原,当地政府如不协调落实、确权到位,会引发诸多社会问题。还有个别县没有别的地类可调整为草原,难以保证草原面积不减少。

在草原确权承包方面,一是部分县草原面积确实减少或没完成改变用途草原清退工作,难以按要求完成草原確权工作;二是各县在完善草原承包合同中,历史合同多种多样,不规范、非法合同数量大,梳理认定难度大,按要求统一规范存在困难。龙江、甘南等县未落实承包草原面积比例较大,短期难以承包到户;三是草原逐步向大户流转集中和非农业户口承包大面积草原问题,出现了草原资源少数人占有与畜牧业千家万户养殖的新矛盾。如:肇源、林甸、肇州、肇东、青冈、虎林等6个县(市),草原面积662.7万亩,承包合同4423份,平均每份合同草原面积1498亩。四是草原承包价格过低。目前许多草原承包价格较低,规模又较大,这些草原承包大户,仅仅靠规模即可以获得较高收益,形成了养畜户买单,草原承包大户收益的现象,容易引起非承包草原的农户,特别是养畜户心理不平衡,造成新的社会矛盾。

(三)具体工作问题。一些县草原管理专职人员较少,所担负的工作草原面积大,外业和内业任务重,个别地方的领导刚刚进行人事调整,业务不熟,很难按时完成所交办的工作。由于前期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县组织开展的外业工作缺乏统一技术设备和操作标准,培训时间短,存在普遍工作细致程度不够,数据标准不统一,造成外业数据质量难以满足下步内业草原数据转制上图、核定补贴牧户等问题。此外,多数县还没有建立各项工作的电子档案。

二、下一步工作建议

针对前期工作中各县(市)所反映出的情况和问题,为促进全省“草原生态补奖机制”顺利启动,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明确政府职责,保障补奖机制顺利启动。牧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的落实工作,是国家关于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重大举措。该项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要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组织相关部门,协调社会各界力量,特别是畜牧和财政部门协调配合好,形成联动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分解任务、明确目标、责任到人,为我省奖补机制的按时启动和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贯彻补奖机制政策,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开展启动工作。县级政府及业务部门应认真贯彻学习国务院17号文件和全国牧区工作会议精神,严格按照政策要求落实和开展工作。省级部门做好省级补奖机制实施方案建议意见的征集整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与国家积极沟通,尽早确定省级实施方案。依据国家补奖机制政策框架,各县也要着手研究制定本地区实施方案。

三是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各地要继续运用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具体政策措施,使广大农牧民充分了解政策内容,为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营造良好氛围。省级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实施动态管理,跟踪报道。

四是继续做好各地督导推进工作。组织开展对各地的草原补奖机制启动工作的第二轮督导推进,对完成任务好的要给予宣传表扬,对影响“草原补奖机制”启动,未能按时完成任务的要通报批评。

五是严格按照政策要求解决前期开展工作遇到的难点问题。

1.确保草原面积不减少。要认真分析原因,涉及合法征占给予面积核减,非法开垦占用草原的必须退还。对现已改变草原用途,建议:一是尽早明确不可变更的面积(已经发放林地、耕地证的);二是确定可变更为草原的面积及变更需要的时间,明确哪些现在可确权为草原,享受国家补贴政策;三是明确以上两点,结合我省苜蓿人工草地建设规划,制定退耕、退林还草措施方案,尽早落实。为确保草原面积不减少,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统筹规划,合理核定草原。

2.理顺草原承包关系,换发由省级统一制定的合同格式。一是要认真清理草原承包合同,依据《草原法》与《农村土地承包法》有关条款,对我省现有的草原承包合同进行清理,对不合法(含发包程序不合法)的承包合同进行取缔,对不完善的合同进行完善,对执意不按政策进行完善的承包户要依法终止合同;草原承包合同必须按照我省合同范本签订;二是严格草原确权发证,必须按照政策要求核发,可核发到村、集体经济组织、农牧场、企事业单位(基本不改变历史使用沿革)。县级草原站可预留机动草原,由县草原监理站管理、发包,也可确权到村,由村发包,但这部分承包方式比例又不能过高;三是加快未发包和重新发包草原的承包到户进度,按照《草原法》、《黑龙江省草原条例》及省政府颁发的[1996]1号文件(黑龙江省草原承包实施方案)要求,积极落实草原承包工作,同时加大草畜结合力度,缓解有畜无草矛盾,确保在补奖机制启动前全部承包到位;四是对于草原合法流转集中到大户问题,要基于公平、公正原则,监督草原发包方与草原承包者协商,合理提高草原承包费用,达到社会和谐、稳定目的;五是确定承包草原者身份,要逐层清查核实流转承包者身份,汇总建档,按照国家政策要求,明确补助对象。

3.加快牧户信息统计工作。各地要对牧户信息进行全口径分类统计,核实确定统计信息准确无误,建立纸质和电子档案。待下一步国家和省里明确牧户标准后,结合草原承包信息,可立即完成核定享受草原生态补奖机制补贴的牧户。

4.草原制图。各地要聘请专业部门或公司,对前期获取的野外调查数据进行技术处理,对不能满足工作需求的数据,组织专业力量进行重新采集,及早按要求完成草原调查数字化并转会上图,形成乡级1∶50000、县级1∶100000的草原分布图。

5.保障补奖机制工作经费。明确补奖机制前期启动工作经费由各县财政先期垫付,待国家草原补奖机制中的奖励资金到位后,从中归还。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农业处)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实施方案范文 篇4

实施方案

为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切实加强华藏寺镇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全面推进草原保护建设的实施意见》和《甘肃省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及省、市、县有关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精神,结合华藏寺镇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方案提要

(一)方案名称

华藏寺镇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

(二)落实政策范围

华藏寺镇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范围包括华藏寺镇14个行政村。

二、基本情况

总土地面积54.3万亩,其中:天然草原50.30万亩,可利用天然草原面积47.5356万亩,多年生人工草地0.6万亩,一年生人工草地0.8万亩。全镇总人口1.9万人。2011年全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669元,其中牧业纯收入2281.27元;天然草原总面积50.30万亩(不含人工草地),可利用草原面积华藏寺镇 47.5356万亩;2010年华藏寺镇人工草地总面积1.4万亩,其中:多年生人工草地留床面积0.6万亩、一年生人工草地面积0.8万亩。我镇主要分布一年生人工草地小黑麦、永久444燕麦等品种;华藏寺镇草原面积50.30万亩,其中:承包到户46.24万亩,承包到联户或组4.06万亩。2010年末华藏寺镇各类牲畜存栏8.034万头(只),其中:牦牛7.11万头、能繁牦牛0.69万头,山羊0.45万只,能繁山羊0.21万只,绵羊6.65万只。草畜平衡区天然草原主要放牧畜种牦牛、绵羊、山羊,2010年 1

末草畜平衡区实际载畜量,其中绵羊1.72万只、牦牛0.33万头、山羊0.14万只。养殖小区和养殖暖棚舍饲圈养量1.4万羊单位。草原禁牧面积8.03万亩,为2004年-2010年退牧还草工程建成的禁牧围栏草原。禁牧区以外的39.505万亩可利用天然草原全部实行草畜平衡,草畜平衡区年可利用鲜草总产量4.444万吨,合理载畜量2.114万羊单位,实际载畜量2.798万羊单位,超载0.684万羊单位,超载率32.35%。

三、总体思路和建设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为载体,以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为主线,根据地处青藏高原区农牧交错带的功能区划,力争在退耕还草和草原生态治理上做出示范,创建国家级草原保护建设科技综合示范区,构筑黄河、石羊河流域草原生态安全屏障,打造草产业开发高地、名优特畜高效设施规模养殖高地、高原绿色畜产品加工高地、草原文化旅游高地,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草原生态良性循环和牧民增收双赢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原则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正确处理草原牧区人、畜、草的关系和牧民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既要保护好草原生态,又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草原畜牧业提质增效,促进牧民收入增长,改善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构建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共赢局面,实现草原牧区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坚持政府主导、牧民自愿的原则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做好政策研究、安排部署、组织实施、部门协调、监督考核等重要工作,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尊重牧民意愿,发挥牧民主体作用,明确牧民权利、义务和责任,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牧民在政策落实中直接受益。

3、坚持生态优先、生产发展的原则

以恢复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切入点,改善牧区传统的生产方式,调

整畜种和畜群结构,大力发展舍饲养殖和草畜产品加工,发展和完善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集约化、标准化的高效畜牧业,拓展牧民增收渠道。

4、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按照草原退化程度和生态承载能力,结合退牧还草工程,科学规划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突出基本草原保护为重点,禁牧和草畜平衡工作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5、坚持注重实际、客观公正的原则

根据各地草原的面积、经济和生态功能等情况,在与退牧还草饲料粮补助政策合理衔接的基础上,确定符华藏寺镇实际的补奖标准。注重各区域间的合理公平,既要避免补贴过高“垒大户”,又要防止补贴太低影响牧民生产生活。

(三)主要目标

以高标准着力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依托退牧还草工程和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的实施,整合项目实施草产业开发,牲畜品种良种、舍饲规模养殖、特色养殖培育、畜产品加工等项目;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草原生态持续退化的局面得到逐步改善,通过发展后续产业,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生态持续好转和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双赢。经过五年努力,力争在“十二五”末,全镇草原类草场和草甸类草场植被盖度分别达到75%和90%以上,比2010年分别提高10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通过实行禁牧和草畜平衡,全面完成减畜任务,实现草畜平衡;调整种植结构,扩大人工种植面积,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以上,年生产鲜草0.78万吨。

四、主要任务和要求

划定基本草原50.30万亩,占天然草原总面积的100%,落实草原分户承包经营47.53万亩,可利用草原全部承包到户,实行分户经营;着力落实国家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草良种补贴、牦牛山羊良种补贴、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政策;推进实施培育牲畜品种良种、草产业开发、舍饲规模养殖、特色养殖培育、畜产品加工等后续产业项目;建立健全草原

执法和服务体系。

(一)争创落实国家草原补奖政策示范区

1、实施禁牧补助(1)禁牧区域范围及方式

根据华藏寺镇草原生态现状,将生态脆弱、生存环境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的草原划为禁牧区,实行禁牧封育,落实禁牧补助。禁牧区范围在7个行政村,面积为8.03万亩。各村的禁牧面积见附件2。

禁牧方式以退牧还草工程性禁牧为主,实行全年禁牧。要按照《天祝藏族自治县落实草原禁牧补助政策实施方案》要求,制定《华藏寺镇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禁牧补助实施方案》。各村以本方案核定的禁牧面积为基础,将禁牧任务分解落实到户,明确禁牧要求,签订禁牧管护责任书,按照《甘肃省禁牧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落实禁牧管护制度,促进草原植被恢复。

对禁牧草原按照乡镇级1:5万比例尺转绘上图,建立永久性界桩,并用GPS进行四至界限定位,录入数据库进行数字化管理。

(2)兑付禁牧补助资金

根据省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规定,对全镇8.03万亩禁牧草原全部实行禁牧补助,补助标准按省上核定的青藏高原区20元/亩〃年标准执行。一个禁牧补助周期为5年,禁牧期满后,根据草场生态功能恢复情况,继续实施禁牧或者转入草畜平衡管理。原退牧还草工程禁牧在转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禁牧时,禁牧饲料粮补助调整为享受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禁牧补助,避免重复补贴。补助资金在镇造册核实、张榜公示的基础上,镇财政通过惠农财政补贴“一折统一册明”的方式,直接发放到户。

2、实施草畜平衡奖励

(1)实施草畜平衡的区域及面积

禁牧区以外的可利用草原均为实施草畜平衡的区域,全镇实施草畜平衡面积39.5万亩,14个行政村各类型草原均有分布。各村实施草畜平衡的

面积见附件2。

(2)核定适宜载畜量

天然草原理论载畜量的计算依据是《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635-2002)。天然草原利用率50%,草地产草量年变率100%,鲜草与干草(含水率15%)折合比为3.2:1,草地牧草再生率0,一个标准羊单位为一只体重50公斤、哺半岁以内羊羔的成年绵羊,日消耗干草1.8公斤,全年放牧以365天计算,全年消耗干草657公斤。

(3)严格执行草畜平衡区减畜计划

根据华藏寺镇草畜平衡区牲畜超载实际,充分考虑全镇牲畜品种改良、开展舍饲圈养和异地育肥、加快出栏周转、饲草料基地建设、转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因素,计划在三年内完成0.684万羊单位超载牲畜的减畜任务,具体减畜计划为:2011年减畜0.274万羊单位,占超载牲畜的40%;2012年减畜0.274万羊单位,占超载牲畜的40%;2013年减0.137万羊单位,占超载牲畜的20%。各村减畜计划详见附件3。

各村要按照《天祝藏族自治县落实草畜平衡奖励政策实施方案》的要求和本方案制定的减畜数量和减畜计划将具体的减畜任务及数量分解落实到户,按照《甘肃省草畜平衡管理办法》的规定,明确减少放牧牲畜、牧草恢复生长和草畜平衡的要求,与村、户签订草畜平衡及减畜责任书,落实减畜任务,三年努力实现草畜平衡的目标。

(4)兑现草畜平衡奖励资金

对实行草畜平衡管理的草原,在根据载畜能力合理核定载畜量,制定并完成减畜计划的基础上,按省上核定的青藏高原区2.18元/亩〃年标准,对实施草畜平衡的牧户进行奖励。原退牧还草工程休牧饲料粮补助调整为享受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草畜平衡奖励资金,避免重复补贴。奖励资金在落实草畜平衡面积、确定超载牲畜数量、制定了减畜计划并完成减畜任务、草原植被恢复生长、实现草畜平衡的牧户,由县畜牧兽医局提出奖励意见,镇上造册核实、张榜公示,镇财政通过惠农财政补贴“一折统一册明”的方式,直接发放到户。

3、实施牧草良种补贴(1)确定牧草良种补贴面积

2011牧草良种补贴面积以2010年人工草地面积1.4万亩为基数,其中多年生人工草地0.6万亩、一年生人工草地0.8万亩。

(2)兑现牧草良种补贴资金

对已达到良种化的多年生牧草0.5万亩,按10元/亩〃年标准直接补贴到户。牧草良种补贴直补资金在县财政草原补奖资金专户下设牧草良种补贴直补资金明细账户,由县畜牧兽医局提出补贴意见,镇上造册核实、张榜公示,镇财政通过惠农财政补贴“一折统一册明”的方式,直接发放到户,逐年发放。

未达到良种化0.56万亩,由省上统一组织按项目管理形式分五年完成更新或改造任务,每年更新或改造其1/5,合计为0.15万亩,一次性补贴50元,2011年共计补助资金7.5万元。

对继续保留为一年生良种化人工种草0.34万亩实行项目管理,即按10元/亩〃年标准统筹资金,有计划、有重点向种植牧户供应种子,所购草种差额部分资金通过整合退牧还草工程等项目、县上补助和种植牧户自筹解决。种子品种为小黑麦、永久444燕麦等良种。所供应种子实行招投标制,按有关规定统一招标采购,统一管理,统一发放。各村人工草地面积详见附件2。

4、实施牦牛山羊良种补贴

按照国家对牦牛、山羊纳入良种补贴的规定和《甘肃省畜牧良种补贴实施方案》的要求,由省上集中统筹使用补贴资金,采取项目管理形式,通过招标采购和养殖户选育调配,引进种公畜和冻精,对存栏牲畜进行品种改良。

5、实施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1)确定牧户数量

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发放对象为以草原畜牧业为主要生产经营方式和收入来源的草原承包牧户,省上核定华藏寺镇牧户4587户,全镇14个行政村均有分布,按500元/户的标准,将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按人口平均分配,主要用于牧民购置生产用柴油等生产资料。

(2)兑付牧户补贴

补贴资金在县财政草原补奖资金专户下设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资金明细账户,在兑付牧户补贴时,由镇上做好牧户确认登记、核实造册、张榜公示,镇财政通过惠农财政补贴“一折统一册明”的方式,直接发放到户。

(二)推进实施培育后续产业

大力实施草原鼠虫害防治、补播改良、生态移民、牧区沼气池等生态工程,构筑黄河、石羊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着力实施牲畜品种良种、草产业开发、舍饲规模养殖、特色养殖培育、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等项目,建立“农牧互补、良性互动、生态和谐、协调发展”的草畜产业新模式,达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产、限牧不减收”的目标,切实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落到实处,使草原生态持续恢复,牧民收入稳定增长,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1、构筑黄河、石羊河流域草原生态安全屏障

为保护和巩固黄河、石羊河流域源头草原生态安全和建设成果,实施生态移民战略。按照《天祝县2012-2014年高海拔地区生态移民规划》对居住在2800米以上高海拔、生态核心地区的牧民,逐步采取向县城安置、县内异地搬迁、劳务移民、教育移民、新彊农场移民等方式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实施生态脆弱区及重要水源涵养区牧民“下山入川”工程,将高海拔山区、生态核心区的农牧民有计划地移居到川区,减轻生态压力。

建设牧区沼气池“生态家园”兴办沼气:一是改善卫生条件,处理农村大量畜禽粪便,发酵物沤制出大量优质有机肥,扩大有机肥的来源。二是有利于促进畜牧业的发展,解决燃料、饲料和肥料的矛盾。三是保护生态环境,解决牧民的燃料问题,减少森林砍伐和牛羊对山场的破坏,利于保护林草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四是“以电代薪”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一座容积十立方米的沼气池可解决牧民一家3—4口人点灯、做饭的燃料问题,无烟无尘,清洁方便。

抓好鼠虫害防治和补播改良为重点的草原生态治理项目,加强退化综

合治理,促进草原生态恢复,提高天然草原生产能力。草原鼠虫害防治坚持“统防统治”的工作机制,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制剂、天敌控制、物理防治和生态治理等可持续控制措施,进一步提高招鹰灭鼠、C型肉毒素灭鼠、人工捕捉和牧鸡灭蝗等生物防治比例。草原补播改良以退化严重的草甸类草场为重点,选择垂穗披碱草、老芒麦等牧草品种,通过草种组合、免耕补播和划破草皮等补播方式开展补播改良,以提高草原植被覆盖度,恢复草原生产能力。

3、打造草产业开发高地

草产业开发不仅前景广阔,而且经济效益非常明显,通过引良种、建基地、兴加工、搞流通,逐步形成种、加、销一体化的草产业发展格局。利用3-5年时间,逐步创建全国一流的草业科技;开发优质批量的草产品,一是优质牧草种子生产;二是优质牧草规模种植,按照“压粮扩经、压常规扩优质”的思路,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以小黑麦为主推品种的人工种草面积,为农区发展舍饲规模养殖、牧区减轻天然草原压力提供可靠的饲草料支撑。

抓好农作物桔杆的综合加工利用,建立完善“农牧互补”发展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生产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前,全镇农作物种植品种以小麦、青稞、豌豆为主,通过加大青贮、氨化加工调制及粉碎加工、制作草粉等技术应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解决草原禁牧后饲草料相对紧缺的问题。

4、打造名优特畜高效设施规模养殖高地

建立和完善畜种改良体系,加快畜种改良步伐,是提高畜种单产及产业整体效益,建立完善“农牧互补”发展机制的关键环节。绵羊改良方面,结合开展培育超细毛羊、美利奴新类群项目实施和绵羊穿衣技术推广应用,稳定提高细毛羊羊毛品质和综合性能。同时,以培育“甘肃中部肉羊天祝型”新类群项目实施为带动,将50%的甘肃高山细毛羊适繁母羊,利用特克赛尔、陶赛特等肉羊和肉毛兼用羊生产杂交肉羔,提高个体产肉能力,提升肉羊生产水平。加快“牧区繁育、农区育肥”技术的推广应用,着力培

育“高原有机羔羊肉生产基地”特色优势产业,并使其逐渐上升到精品品牌。

按照《天祝县关于加快推进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扶持意见(试行)》,加强和改善养殖暖棚、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等规模养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扶持优良地方畜种岔口驿马品种培育及产业开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布局,培育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为农牧民增收开拓新的渠道。计划加大对优良地方畜种岔口驿马的产业开发力度,以保护繁育优势种群、发展走马产业为重点,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促其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吸引牧民转产就业。

草原生态鸡产业,是近年来为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落实草畜平衡制度,促进草原生态保护,而培育发展起来的新型特色产业。我镇按照天祝县出台地方扶持政策,对养殖龙头企业和养殖户购买鸡苗提供补贴,协调小额贷款等形式,通过采取“政府引导扶持,带动多元投资、市场运作发展,业主自愿参加”的方式,利用荒山荒地、林区边缘、灌丛草地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草原生态鸡产业, 并将产业链延伸至牧鸡灭蝗应用,治理草原蝗虫灾害。

5、打造高原绿色畜产品加工高地

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鼓励、引导企业通过牧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加农户、定向收购、订单收购等形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延长畜牧业产业链,吸引牧民转产就业。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按照“优质、高效、安全、环保”的要求,积极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绿色、无公害畜产品的认证、认定工作,强化“天祝白牦牛”、“高原羔羊肉”、“草原生态鸡”等特色畜产品品牌带动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

培育完善城乡集市贸易,积极开拓县外市场,加速多元化市场流通体系的形成。加快培育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专合组织的中介服务功能和

联系龙头企业与农户在政策传递、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桥梁作用,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为农牧民进入市场提供服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产业发展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不断增强市场拉动草畜产业发展的能力。

(三)建立健全草原执法和服务体系

为了落实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培育好后续产业,切实加强草原执法监督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确保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落实顺利进行。

加强草原监理和技术服务机构建设,争取编制设立镇草原监理站和工作站,明确草原工作的分管领导和工作职责,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原则上在每个行政村配备1名草原管护员,为固定公益性岗位,由乡村推荐,县畜牧兽医局统一考察录用,采取一年一聘,统一管理,工资由县财政负担。形成县、乡有草原监理站和工作站,村有草原管护员的县、乡、村三级草原执法监督和技术服务体系。

组织开展优良牧草品种选育、退化草原治理、划区轮牧模式等试验研究,大力推广草原鼠虫害综合防控、补播改良、优良牧草丰产栽培等先进适用技术,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落实提供技术支撑。

五、2011年工作进度

2011年1月-2012年2月:宣传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组建工作机构,开展前期调研,核定基本数据,编制实施方案,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工作规程;开展基本草原划定工作,规范草原经营承包;在核定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面积的基础上,划定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区域,落实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措施。

2012年3-4月:完成牧户申报信息网上录入工作,通过核查登记、上册公示,向牧户兑付补助奖励资金,全面检查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工作落实情况;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合同,核发草原承包经营权证;聘用牧民草原管护员;开展人工种草和后续产业建设工作。

2012年5-6月:完成资料汇总建档与数字化管理,对全镇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对村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

政策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和验收;申请县上对华藏寺镇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和验收。

六、资金概算

华藏寺镇2011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预算总额491.98万元。其中:直补资金481.08万元、项目管理补贴资金10.9万元。补助奖励资金由国家统一安排,其中:直补资金由省上拨付,直补到户;项目管理补贴资金按项目管理专项补贴人工种草。

1、禁牧补助

直补资金:8.03万亩×20元/亩=160.6万元。

2、草畜平衡奖励

直补资金:39.51万亩×2.18元/亩=86.12万元。

3、牧草良种补贴 总计:15.90万元。其中:

直补资金:按每亩10元计,0.5万亩×10元/亩=5万元。省上项目管理补贴资金:0.15万亩×50元/亩=7.5万元。县上统筹项目管理补贴资金:0.34万亩×10元/亩=3.4万元。

4、牦牛山羊良种补贴

采取项目管理形式,由省上集中统筹使用补贴资金,按项目补贴。(本方案补助奖励资金概算未预算本项补贴资金)

5、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

直补资金:4587户×500元/户=229.4万元。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保障

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工作环节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华藏寺镇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构。成立由镇长任组长,主管副镇长任副组长的“华藏寺镇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领导小组”,镇财政所、司法所、派出所、国土所、民政办、统计站、畜牧兽医站等部门为成员单位。负责政策制定,方案审批,组织

协调,指导监督,解决重大问题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办理政策落实中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党政办,由党政办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村组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机构,明确村组领导,配备专职人员,明确职责任务,为全面落实草原补奖政策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政策宣传保障

积极开展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充分运用标语、版报、入户宣讲、政策明白纸、举办重大宣传活动等形式,大力宣传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使牧区广大牧民群众充分了解政策的各项内容和要求,不断提高全社会关心草原、爱护草原的意识,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落实创造良好氛围。

(三)资金管理保障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由县上统一管理,县财政设立草原补奖资金专户,下设分项资金明细账户,分项核算,专款专用。按镇核定的牧户数由镇财政通过“一折统一册明”形式直接向牧户兑现补助奖励资金。各村组每年要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的兑现情况进行公示,做到详实、准确、公正、公开、透明,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四)执法监督保障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甘肃省草原条例》、农业部《草畜平衡管理办法》、《天祝藏族自治县草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草原执法力度,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落实提供保障。强化草原监督管理工作,全面落实监管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强化责任意识,镇政府要将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纳入考核范围,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健全禁牧管护机制,加强草原监理和管护队伍建设,配备必要的执法监督装备,建立健全镇、村联动的管护网络。完善草畜平衡核查机制,镇草原监理部门要不断完善草原载畜量标准和草畜平衡管理办法,加强对各村草畜平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实行公示制度,充分发挥牧民自我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

(五)动态监测与评估保障

为了及时掌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的成效,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村,根据草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建立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对各村草原的变化情况进行全面监测与评估。监测指标包括植被生长状况、生态状况、家畜状况等,评价指标包括植物种数量、盖度、产量、超载率等。禁牧区每年进行1次植被恢复状况监测与评价,草畜平衡区每年进行1次草原恢复程度与超载状况监测评价。植被恢复水平分为未恢复、初步恢复、较好恢复、恢复四级进行评价,家畜超载按达到草畜平衡、轻度超载、重度超载三级进行评价。以行政村为单位从2012年开始,在每个行政村固定一个能够代表本村草场的监测点,要求监测点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道路方便,管理良好。每年在牧草生长期结束时(8月中下旬),定点测定一次产草量。测定工作经培训后由本村草原管护员完成,数据由镇上统一汇总后报县草原监理站。

(六)技术服务保障

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工作是草原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后续重大环节之一。强化科技队伍建设,提高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产业发展科技含量。在落实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中,计划开展国家级“草原保护建设科技示范区”建设、高寒牧区草原生态监测、肉羊杂交改良、优质牧草引种推广、高寒牧区养殖暖棚牦牛、肉羔反季节育肥、细毛羊和肉牛新类群培育、细毛羊穿衣等试验示范。重点建成草原电子信息化管理平台,利用全县电子地形图对各村的基本草原、承包草原、禁牧区、草畜平衡区、连片人工草地、牧户信息等基础数据建立数据库,利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创建地图数据库,进行座标、面积、数据的图表同步管理,实现草原数据采集、存储、管理、检索和可视化输出,以及智能化、精确化、信息化管理。同时,不断加大牧民培训力度,引导牧民积极利用新技术、新科技提高养殖效益,培养有文化、有技能、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牧民为目标,使全镇从事畜牧业养殖的劳动力全部轮训一遍,户均有1名科技明白人。

八、附件

附件1.关于成立华藏寺镇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领导小组的通知

附件2.华藏寺镇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基本情况统计表 附件3.华藏寺镇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合理载畜量及减畜计划表

附件4.(2011)华藏寺镇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各项补奖资金概算表

附件1

华藏寺镇人民政府

关于成立华藏寺镇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

机制政策领导小组的通知

各村委会,镇属有关站所:

根据国务院第128次常务会议和省上有关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会议要求,将对农牧民实行草原禁牧补助、草原平衡补助、牧业生产补贴等政策措施。为切实做好我镇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的落实工作,进一步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经镇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华藏寺镇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领导小组”,组成成员如下:

组 长:逯青林 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副组长:关世清 镇纪委书记

邓发虎 镇政府副镇长、社区党工委副书记 成 员:王 斌 畜牧站站长

王德元 财政所所长

包永生 党政办主任

刘进选 农技农经站站长

安开鑫 民政办主任 赵得良 司法所所长 魏永忠 国土所所长 冯兆林 畜牧办干事 郭 嵘 畜牧办干事 黄建琴 财政所干事

董钰山 办公室干事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邓发虎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包永生、王斌二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办理政策落实中的日常工作。

(以上成员如有职务变动,有接任者自行接替,不再另行通知)

二〇一一年七月十五日

主题词:机构 成立 通知 抄送: 县畜牧兽医局、县草原补奖办公室、镇各领导。存档

(二)华藏寺镇党政办公室 2011年7月15日印发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实施方案范文 篇5

为顺利实施项目,根据《阿拉善左旗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规定,镇人民政府,与承担项目的责任单位 嘎查签订责任状。其责任目标如下:

(一)认真落实《阿拉善左旗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规定,将落实补奖机制工作作为牧区重要工作,认真组织实施。

(二)按照全镇统一安排,制定本级的补奖机制工作计划,抽调专门人员,落实补奖机制督查、检查、管护工作。

(三)按照上级要求,及时填报相关资料。

(四)保证本辖区补奖项目区牧户于 年 月底前出栏超限牲畜,并防止其将超限牲畜转移到其他地区放养。

(五)配合草原监理工作人员开展草场监理工作。

(六)建立有效监督制度,设立举报电话、举报箱,接受群众、社会和舆论监督,帮助排解和处理侵犯禁牧户合法权利的行为。

(七)大力宣传补奖机制有关政策和具体措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调动依法保护草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八)组织召开嘎查牧民大会,研究讨论嘎查实施补奖机制工作方案,并形成决议或村规民约,使之成为牧民自主制定、自觉执行、自我监督的行为规范。

二〇一一年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实施方案范文 篇6

会上, 10个草原生态保护补奖县 (市、区) 畜牧业管理局局长分别从政府召开草原补奖工作会议、签订草原承包和流转合同、草原承包面积实地测量、牧草良种补贴工作等开展情况进行了汇报。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县 (市、区) 都能积极开动脑筋, 主动谋划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各地草原生态保护补奖工作正在加速向前推进。

调度会上, 李南钟副局长充分肯定了各地在工作中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 指出:

一、草原生态保护补奖工作是硬任务, 也是软课题, 我们要把好事做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奖工作时间紧, 任务重, 难度大, 要稳中求快, 稳中求好, 不能因为国家对草原生态实施补助奖励, 而引发新的矛盾和问题。

二、草原生态保护补奖工作, 要多动脑筋, 主动出击, 不辱使命。草原生态保护补奖工作对我省来说是新课题, 对复杂问题, 要结合实际, 按照省里提出的“六步工作法”的步骤来解决。各级畜牧部门, 既是草原生态补奖工作的主管部门, 又代表政府行使补奖政策落实任务, 既是政府落实草原补奖工作的参谋, 又是草原补奖工作的主谋。把艰难的事业做成、做好, 要创新思维, 要有使命感。草原补奖工作, 在补奖对象的确定上, 要在国家、省里相关政策范围内, 科学、合理、有效地加以解决。所谓科学, 就是制订的各项措施要有充分的理论依据;所谓合理, 就是要把各方面的利益协调好;所谓有效, 就是要合法合规, 符合广大农牧民的意愿。

三、会议起到了交流、督促、沟通答疑的目的。这次会议达到了预期目标, 既促进了工作, 又增进了团结。大家坐在一起更加现实的研究具体工作, 很好地进行了交流、沟通, 工作中相互借鉴, 取长补短, 通过我们的努力工作, 给国家、上级和百姓一个满意交待。

会后, 李南钟副局长、丁日新处长就县 (市、区) 汇报中提出的有关问题, 进行了讲解回答。会议要求, 虽然我们面临的情况复杂, 问题多样, 尤其是受天气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 但县 (市、区) 畜牧部门要对草原生态补奖工作统筹安排, 全力以赴, 加快工作进度, 确保在6月底前完成草原生态补奖工作任务。

上一篇:学习会议精神报告说明下一篇:办公室局务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