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补奖

2024-09-22

草原补奖(共6篇)

草原补奖 篇1

2013年1月7日, 全省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全面安排部署我省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落实工作, 确保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副省长王守臣到会并讲话。

我省西部半农半牧区有10个县, 草原面积2069.9万亩, 这些草原既是西部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半农半牧区农牧民的重要生产资料, 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 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 也是构建国土生态安全屏障的迫切需要, 更是推进和谐吉林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去年我省纳入草原生态保护补奖范围, 为我省进一步加强草原生态保护, 促进牧区发展、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推动现代农业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王守臣用四个“着力”和四个“坚持”来体现任务目标, 强调工作要求, 以及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的重要遵循。着力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 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着力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 积极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着力促进牧区经济全面发展, 开辟牧民增收和就业新途径;着力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不断提高广大牧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坚持生态受保护, 农牧民得实惠;坚持明细责权、补奖到户;坚持政府主导, 农牧民主体;坚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把握政策界限, 防止偏差, 严格程序。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要以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为主线, 以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 维护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为目标, 切实落实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构建“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发展格局。吉

草原补奖 篇2

主办QQ群2012年第05号通知

关于开展全县草原补奖档案归档

工作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

我县草原补奖已经完成了草原划定、草原禁牧、草原承包、权证发放等各阶段的工作任务,进入档案归档阶段,现将具体要求通知如下:

1、分类归档

我县草原补奖档案保管期限分为永久、30年、10年三种。分为前期文件类、资源调查类、合同类、证件类、草原承包登记类、补助类、综合类、声像实物档案类共8大类。草原承包档案为专业档案,要用专门档案柜存档。

2、装订要求

草原承包档案,要用长尾夹或者打孔装订,不能用订书针装订。乡镇草原补奖档案归档范围与期限、文书(件)盒脊(样本)、档号章(样本)、归档文件目录(样本)详见附件1-附件4.3、时间要求

各乡镇五月底完成草原补奖档案的归档工作,草原承包经营权证、合同书没有盖章的乡镇,先对前期文件类、资源调查类、草原承包登记类、补助类、综合类、声像实物档案类整理类进行归档。

县草原补奖办公室邮箱:znxcyb6121072@163.com,联系电话:6121072。

附:

1、乡镇草原补奖档案归档范围与期限

2、文书(件)盒脊(样本)

3、档号章(样本)

4、归档文件目录(样本)

草原补奖 篇3

谱生态曲:再造绿色屏障

伴随着草原补奖政策的深入实施, 全国各大牧区的生态、牧业生产和牧民生活发生了可喜变化, 政策效果明显, 尤其是草原的生态环境得以加快恢复。据监测数据显示, 2013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为54.2%, 较2010年增加3.2个百分点;2011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产量首次突破10亿t, 2012年达到10.5亿t, 2013年达到了10.6亿t, 较2010年增加8.1%, 13省区2013年草原鲜草产量达7.7亿t, 占全国总产量的73%。

青海省将补奖政策推进与重大生态工程有机结合、同步实施, 使全省退化植被得以休养生息, 从根本上遏制了草原退化加剧的趋势。截至目前, 全省已累计建设草原围栏1.62亿亩 (1亩=0.067 hm2, 下同) , 人工饲草料基地669万亩。通过各项重点生态保护工程实施, 草原植被恢复较快, 增草效果明显。内蒙古通过实施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保护工程, 落实草原补奖政策, 草原生态持续改善。2012年内蒙古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0.3%, 较2006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天然草原鲜草产量达20 145.9万t, 较2006年增产20.9%。

十八大以来, 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美丽中国, 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与草原补奖政策要求是一致的。2011年至2013年, 草原补奖政策实施范围已涵盖13个省 (区) 的所有牧区半牧区县, 共惠及全国13个草原省区的657个县 (旗、区、团场) , 政策资金达到159.46亿元, 全国12.3亿亩草原实行禁牧休养生息, 26.1亿亩草原实现草畜平衡。

作惠牧词:促牧民持续稳定增收

财政补奖政策实施过程中, 各省区一手抓政策落实, 通过发放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 确保政策资金及时准确发放到草场牧户, 增加牧民政策性收入;一手抓生产方式转变, 在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同时, 推行划区轮牧和舍饲圈养等措施, 优化畜群结构, 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传统草原畜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方向迈进, 促进产业增收, 努力实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的政策目标。

全国268个牧区半牧区县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 870元, 较2010年增加2 376元, 增幅为52.9%, 初步实现了上述政策目标。内蒙古每年直接发放农牧民草原补奖资金35.93亿元, 涉及全区146万户农牧民, 户均增收2 461元。青海省落实草原禁牧面积2.45亿亩、草畜平衡面积2.29亿亩、牧草良种补贴330万亩、生产资料综合补贴17.2万户, 核减超载牲畜570万羊单位, 已累计兑现补奖资金58.41亿元, 全省76.53万户牧民享受了补奖政策。

草原补奖政策既有效减轻了天然草原承载力, 又促进了富余劳动力转移, 缓解了人草畜之间的矛盾, 推进农牧民向旅游业、城镇服务业、畜产品加工流通业等二三产业转移, 丰富了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空间和农牧民转产就业增收渠道。四川省大力发展草原文化生态旅游业, 围绕大九寨、大香格里拉等牧区精品旅游景区及线路, 结合牧民新村和彝家新寨建设, 建设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牧家乐、家庭旅馆、自驾游营地, 促进农牧民转产分流, 实现牧区变景区、牧场变景点、牧民变业主。

唱改革歌:谋畜牧业转型升级

在推进草原补奖政策落实中, 按照“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 各省牧区深化改革, 制订了一系列配套新政策, 积极引导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 逐步探索建立了家庭牧场、牧业合作社、规模化养殖小区等多种现代草原畜牧业经营主体和发展模式, 向现代畜牧业建设迈出坚实有力步伐, 草食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2013年, 全国牛肉、羊肉、奶类和毛绒产量达到673.2万t、408.1万t、3649.5万t和47.1万t。其中, 全国268个牧区半牧区县分别达到143.97万t、135.14万t、1007.12万t和22.7万t, 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21.4%、33.1%、27.6%和48.2%。

四川省为了推进牧区畜牧业转型提质增效, 不断提升优质牧草种子基地建设水平, 大力推广优良牧草品种, 开展人工种草、免耕种草, 推广草料开发加工新技术, 牧区草地生产能力和饲草料供给能力不断提高;引导支持牧民以牲畜、草场入股, 建立专业合作社, 推行标准化养殖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转变牧民“惜杀惜售”传统观念, 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

农牧交错是甘肃省农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 针对牧区自然条件严酷、植物生长期短、饲草料缺乏, 而相邻的农区种植业比较发达、饲草资源丰富、舍饲养殖发展较快的实际, 甘肃省提出了农牧优势互补的战略构想, 坚持走“牧区繁育、农区育肥、农区种草、牧区补饲”的路子。各地依托退牧还草工程和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 积极支持农牧民修建牲畜棚圈、建设人工饲草料基地, 大力更换牲畜品种、调整畜群结构、加快出栏周转, 舍饲养殖规模进一步加大, 牧民定居工作进一步加强, 有效巩固了草原保护建设成效, 推动了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逐步转变。

青海省在推进补奖机制政策落实过程中, 各地按照“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牧民收入不下降”的要求, 坚持生态畜牧业建设、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游牧民定居工程和发展饲草料产业“四位一体”有机结合, 全面推动牧业生产的组织化发展;以畜牧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 推广先进实用的种草养畜、科学养畜技术, 调整优化畜群结构, 引导牧民加大羔羊、犊牛育肥出栏, 挖掘草原畜牧业生产潜力, 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 推动草原畜牧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提高畜牧业生产综合效益。目前, 全省已组建961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 牧户入社率和牲畜、草场整合率分别达到72.5%、67.8%和66.9%, 其中天然草原转移到合作社或养殖场进行舍饲半舍饲养殖的牲畜达到324.8万羊单位, 天然草场的放牧压力切实得以减轻, 畜产品产量稳定增加。

实践证明, 草原补奖政策作为草原牧区一项重大惠牧富牧强牧政策, 为转变草原牧区生产方式、带动草原畜牧业发展、稳定和提高农牧民收入提供了强有力保障。据农业部最新监测数据, 2014年6月份全国有83%天然草原与常年相比偏好或持平。但是, 我国草原面积达类型多, 牧区牧业牧民情况复杂多样, 现实仍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只有继续保持并加大草原政策扶持力度, 切实把各项强牧惠草政策落实到草场牧户, 实现草原牧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到2020年全面实现草畜平衡, 实现草原生态良性循环”的目标 (国务院17号文件) 才可能得以实现。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已实施4年, 2016年将进入第二个政策实施周期, 总结政策实施效应已提上议程。2014年, 为了落实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 农业部会同其他相关部门着力建章立制, 确保政策资金及时落实到草场牧户, 提高广大牧民保护草原、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今年以来, 农业部会同财政部出台了一整套保护建设南方草地、促进草地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据了解, 近期中央财政安排3亿元专项资金, 在安徽等10省区启动实施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 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保障牛羊肉供给, 促进农民增收。这项政策与北方草原政策遥相呼应, 已初步形成了我国较为完善的草原政策体系。

草原补奖 篇4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生态发展战略,以保护草原生态、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落实草原经营管理制度为基础,强化草原执法监督,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全面落实补奖政策,促进我县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提升草原畜牧业生产水平,稳定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牧业持续发展。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1.总体思路。按照国家和省、市的相关规定,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做到“三个到位”,坚持“四项原则”,做到“五个公开”。“一个中心”即:集体草原划分承包到户。“三个到位”即:依法明确草原所有权,将草原划分承包到户,落实草原经营管理权,保障承包经营者合法收益权落实到位;草原补贴资金落实到户,严格补贴发放标准,理顺补贴程序,规范补助资金运行,保障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落实到位;明确经营责任主体,确保草原用途不变、数量不减、质量不降,保护草原生态,保障草畜平衡机制落实到位。“四项原则”即:坚持尊重民意、民主决策的原则;坚持依法承包、稳步推进的原则;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坚持促进草原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五个公开”即:做到政策、办法、程序、内容、结果五公开。

2.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强化基础,健全制度;封顶保底,注重公平;明确责任,稳步推进。

3.主要目标。通过落实补奖政策,进一步巩固草原保护建设成果,推动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落实草原禁牧,减轻草原放牧压力,改善草原生态环境,调整牧草种植结构,扩大优良牧草种植基地建设,改良畜牧品种,开展舍饲养殖和异地育肥,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

草原补奖 篇5

1 草原补奖政策实施效果明显

1.1 草原家庭承包工作得到全面落实

通过基本草原划定、明晰草原权属、落实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强化“两证一合同”管理等工作,庆城县圆满完成了草原家庭承包工作,明确了草原权、责、利的问题,为草原生态的保护、建设、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庆城县天然草原总面积为251.59万亩,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原222.5万亩,参与草原承包的有15个乡镇154个村(1个社区)共计52 950户农户,覆盖全县所有乡镇、村组,占全县农户总数的80%。全县共承包天然可利用草原222.5万亩,已颁发《草原使用权证》154本、《草原承包经营权证》52 950本,签订草原承包合同158 850份(每户一式三份),绘制草原承包县、乡承包图16份,草原承包到户率100%。

1.2 基本草原信息得到规范管理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工作程序严、内容多、信息量大,产生大量的基础信息资料。为强化痕迹资料管理,全县从基本草原划定台账、“两证一合同”、基本草原上图和牧户信息维护等台账资料均实行严格、规范管理,特别是对基本草原和人工种草进行转绘上图,实行数字化、信息化、动态化管理,确保档案资料完整、准确。

1.3 草原生态得到逐步恢复

通过采取封山禁牧、草地改良和合理利用等措施,有效控制了草地放牧和滥采乱挖行为,改善了牧草生长条件,草地植被的覆盖度明显提高。经测算,2015年天然草原牧草平均盖度为77.4%,较2014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草层高度平均23.7 cm,较2014年提高了1.6 cm;鲜草产量平均4 862 kg/hm2,较2014年提高了3.16%;牧草风干产量2 139 kg/hm2,较2014年提高了0.89%。

1.4 草原畜牧业得到大力发展

庆城县按照“以草定畜、增草增畜,舍饲圈养、依靠科技,加快出栏、保障供给”的思路,在保护草原生态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现代草食畜牧业。截至目前,全县共扶持发展各类规模养殖户3 120户,其中“玄马十里养殖长廊”建成“四配套”(品种改良繁肓技术配套、科学饲养管理技术配套、饲草料加工与调制技术配套、疫病防治技术配套)规模养殖户200户;依托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中央现代农业羊产业发展、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等重点项目,扶持建成桐川丽园养牛、土桥永兴养猪、驿马五岳养羊等35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肉牛饲养量达到8.3万头;肉绒羊饲养量达到63.4万只;生猪饲养量达到12.35万口。

1.5 农民收入得到持续增长

5年来,累计获取中央投入草原补奖政策资金5 980万元,其中禁牧补助3 280万元,牧草良种补贴2 700万元;草原补奖政策将84%的资金直补到户,有效增加了农民的政策性收入,有力促进了生态补偿脱贫。2015年,庆城县农牧业生产总值达到13.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 731元,其中发放草原补奖资金1007万元(禁牧补助656万元,人工种草补助351万元),农民人均年受益42元。

2 草原补奖政策实施保障措施

2.1 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了由县财政局、农牧局、发改局、审计局、林业局、国土局、草原站等单位为成员的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领导小组,年内适时召开工作推进会,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了补奖政策工作的有效落实。

2.2 加强制度建设

庆城县研究制定了《庆城县禁牧令》、管护人员岗位责任制等制度,定期不定期对各乡镇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考核。根据禁牧补助和牧草良种补贴资金发放要求,资金发放严格实行村级公示制,公示内容包括农户姓名、承包草原面积、补助面积、补助标准、补助资金数额等,积极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

2.3 提高管护能力

全县共确定95名兼职草原管护员,并与其签订了责任书,管护员补助根据考勤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给予发放;加强对草原管护人员的执法培训,提高了草菅员工作的责任心和管护水平。

2.4 加大宣传力度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出动宣传车辆334人(次),发放宣传材料30 000余份。同时,组织乡村干部进村入户,面对面给群众宣传讲解“草场承包使用者的权利”“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等法律法规,增强了广大农民的草原保护意识。

3 草原补奖政策实施存在问题及建议

3.1 存在问题

一是宣传工作还存在“死角”,个别群众对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理解认识不够透彻,致使补助资金带动效应不明显;二是草原管护员补助资金不足,管护责任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

3.2 工作建议

草原补奖 篇6

会上, 10个草原生态保护补奖县 (市、区) 畜牧业管理局局长分别从政府召开草原补奖工作会议、签订草原承包和流转合同、草原承包面积实地测量、牧草良种补贴工作等开展情况进行了汇报。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县 (市、区) 都能积极开动脑筋, 主动谋划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各地草原生态保护补奖工作正在加速向前推进。

调度会上, 李南钟副局长充分肯定了各地在工作中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 指出:

一、草原生态保护补奖工作是硬任务, 也是软课题, 我们要把好事做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奖工作时间紧, 任务重, 难度大, 要稳中求快, 稳中求好, 不能因为国家对草原生态实施补助奖励, 而引发新的矛盾和问题。

二、草原生态保护补奖工作, 要多动脑筋, 主动出击, 不辱使命。草原生态保护补奖工作对我省来说是新课题, 对复杂问题, 要结合实际, 按照省里提出的“六步工作法”的步骤来解决。各级畜牧部门, 既是草原生态补奖工作的主管部门, 又代表政府行使补奖政策落实任务, 既是政府落实草原补奖工作的参谋, 又是草原补奖工作的主谋。把艰难的事业做成、做好, 要创新思维, 要有使命感。草原补奖工作, 在补奖对象的确定上, 要在国家、省里相关政策范围内, 科学、合理、有效地加以解决。所谓科学, 就是制订的各项措施要有充分的理论依据;所谓合理, 就是要把各方面的利益协调好;所谓有效, 就是要合法合规, 符合广大农牧民的意愿。

三、会议起到了交流、督促、沟通答疑的目的。这次会议达到了预期目标, 既促进了工作, 又增进了团结。大家坐在一起更加现实的研究具体工作, 很好地进行了交流、沟通, 工作中相互借鉴, 取长补短, 通过我们的努力工作, 给国家、上级和百姓一个满意交待。

会后, 李南钟副局长、丁日新处长就县 (市、区) 汇报中提出的有关问题, 进行了讲解回答。会议要求, 虽然我们面临的情况复杂, 问题多样, 尤其是受天气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 但县 (市、区) 畜牧部门要对草原生态补奖工作统筹安排, 全力以赴, 加快工作进度, 确保在6月底前完成草原生态补奖工作任务。

上一篇:BOSS广电运营商下一篇:纳米中药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