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鼠虫害

2024-09-20

草原鼠虫害(精选4篇)

草原鼠虫害 篇1

2015年甘肃省各级草原技术推广部门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重点任务, 及早谋划, 全面安排, 抓主抓重, 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促进了全省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草畜产业发展。一是草原生态不断改善。全省草原植被盖度达到52.03%, 主要草原区在气候比较干旱的情况下, 植被状况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年完成草原鼠虫害防治1 070万亩, 有效遏制了突发性虫灾的发生。退牧还草、鼠害治理等重点工程区的植被恢复明显加快, 保护和建设成效显著。二是牧草产业持续发展。全省人工草地面积达到2 410万亩, 其中苜蓿留床面积达到1 010万亩, 继续位居全国第一。规模种植基地面积达到118万亩, 以紫花苜蓿和燕麦为主的草产品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秸秆饲料化利用稳步推进。全省秸秆饲料化利用总量达到1 510万吨, 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三是草原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经过3年的努力, 基本完成了野外调查和大部分内业工作。初步查明全省草原面积为3.83亿亩, 比原来增加1.15亿亩。四是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确立了“地面、遥感、气象”三位一体草原监测方法, 提升草原监测手段和水平。以22个国家级草原固定监测点和584个省级草原固定监测点为依托, 建立完善了全省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网络, 制定了《甘肃省草原固定监测站 (点) 管理办法》, 规范草原固定监测点工作。广泛应用遥感技术, 结合气象数据, 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各项草原监测工作, 为政府制定草原保护政策、加强草原监督管理、指导农牧民生产发挥了信息支撑作用。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 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负责人介绍, 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工作要围绕草原生态建设、草食畜牧业发展和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三大任务, 继续构建草原生物灾害防控、草原生态监测预警和草业生产技术三大体系。按照甘肃省农牧厅和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 开拓创新, 抓主抓重, 推动全省草原保护工作和草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努力为全省草原生态建设和草食畜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一是继续加强草原保护工作。强化草原生物灾害防控力度, 完成草原鼠虫害防治790万亩。以13个省级测报站和30个县为重点, 做好鼠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着力组织好突发性虫害的防控工作, 切实减轻灾害损失。进一步做好天然草原保护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以加快退化草原植被恢复重建为目标, 探索不同类型退化草原治理模式。二是不断提升草原监测水平。依托22个国家级监测站和606个草原固定监测点, 利用遥感和地面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开展草原生态、草原生产力、工程效益和重点牧区草畜平衡监测评价, 为完善草原保护政策、加强草原监督管理和指导草原畜牧业生产提供信息服务与技术支撑。三是着力推进牧草产业发展。完成人工种草710万亩。加大牧草良种推广力度, 力争使牧草良种覆盖率提高3个百分点, 达到75%。组织10个区域试验站开展牧草区域试验、人工草地监测和草产品质量监测。联合相关院所和草业企业组建草业科技创新联盟, 开展牧草种子繁育和种植技术集成示范, 引导牧草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四是稳步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工作。完成秸秆饲料化利用总量1525万吨。在推进面上工作的同时, 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继续开展示范创建行动, 努力提升甘肃省秸秆饲料化利用水平。五是加快草原资源普查工作进度。对外业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全面的整理、分析和审查, 加快草原类、型的划界和草原生产能力计算、草原等级划分等工作, 组织起草草原普查报告。六是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主要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着力做好规划编制发布工作, 切实加强队伍和能力建设, 加强宣传和草原信息化建设进程。

草原鼠虫害 篇2

一、草原虫害基本情况和防治情况

2007年**市天然草原虫害发生面积为330万亩,严重危害面积为125万亩。发生区域分布在乌拉特前旗60万亩,乌拉特中旗120万亩,乌拉特后旗110万亩,磴口县40万亩。严重危害区主要分布在乌拉特前旗的额尔登布拉格苏木、巴彦花镇

;[站的领头羊—:http:///]乌拉特中旗的海流图镇;乌拉特后旗的潮格温都尔镇和磴口县的沙金套海苏木。主要种类: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以突鼻蝗为主,平均密度2头/平方米,最高达15头/平方米;磴口县以戈壁棘硕螽为主,平均密度13头/平方米,最高达20头/平方米。在虫卵孵化期由于牧区降雨分布不均,造成虫害分布不均匀,为此,我们因地制宜,在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针对虫龄不整齐,高密度发生区面积小、不连片而且集中在山地草场等特点,开展人工防治;而在磴口县以柠条锦鸡儿为主的灌木草场上开展飞机防治。在市、旗两级草原站及虫害发生区苏木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先后抽调科技人员25人,投入劳力1698人次,背负式喷雾器90台套,车辆13辆,共完成防治面积51.8万亩,其中飞机防治40.1万亩、人工防治11.7万亩。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针对去年冬季和今年春季草原虫卵调查情况,市草原防虫灭虫指挥部对牧区四个旗县就害虫监测时间、监测地点、监测内容等做了统一安排部署,并强调要强化领导、精心组织、落实责任,确保草原虫害防治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2、强化预测预报,落实监测责任制。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站内草发[2007]7号“关于开展春季草原虫害(蝗卵)调查的通知”,市旗两级草原站及时开展调查工作。全市共设样地38个,样方114个,并详细记录样地(方)设立日期、面积、编号,行政编码,地点名称、坐标、高程,土壤质地、类型、外貌特征,草场类型,主要植物,指示植物,载畜量,害虫种类,天敌种类等基础信息。根据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我市天然草原平均每平方米的卵块数为0.8块,卵粒数为24个,越冬后活卵率为80.5,卵粒寄生率为0.7,卵块捕食率为0.5。预测:如果温湿条件适宜,发生面积为650万亩,平均密度为19头/平方米,重度危害面积为225万亩。根据预测预报结果,从4月10日开始,进入实际监测阶段,责成专人负责监测上报;从6月份开始安排专人实行虫害情况定期报告和值班制度,一般情况每三天上报一次,重大灾情立即上报。为防治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

3、启动虫害防治应急预案。

根据**市虫害发生地区的实际情况,启动三套防治方案,即人工、机械和飞机防治方案,重点以飞机防治为主,人工和机械防治为辅,为及时开展防治工作做好准备。

4、及时开展防治工作。

4月18日,磴口县上报2007年第一例虫情报告后,市草原站立即组织科技人员到实地调查,及时向市政府和自治区草原站上报。市政府高度重视,带领市农牧业局、市草原站有关人员专题向自治区农牧业厅进行了汇报,得到自治区农牧业厅的大力支持,自治区草原站有关人员先后到我市视察虫情,对防虫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确保了我市灭虫工作顺利开展。6月13日与鄂尔多斯航空公司签定了飞机灭虫协议,6月27日成功调机。由于连续下雨,飞防工作从7月2日开始,7月8日结束。乌前旗、乌中旗、乌后旗 6月26日开始人工防治,7月31日结束。

5、加强灭效调查。

防治区域由专人负责进行灭效调查,通过走访和样方调查,对防治前和防治后的虫口密度及药品的残留时间、喷药后3--7天内的中毒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根据调查灭效达到95以上。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2004、2005、2006年牧区四个旗县的害虫主要优势种为亚洲小车蝗,而今年的优势种为突鼻蝗和戈壁棘硕螽,这使我们对新的优势种的生活习性、生物学特性等方面了解不够,需要从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内容上要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做的更好。

草原鼠虫害防治成为草原工作重点 篇3

改革开放后,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 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跃上了新台阶。国务院和相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草原保护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 全面推进了草原保护建设的进程。上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在牧区大部分地方实行了以草原公有、分户承包为主要内容的草原承包制, 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加快了草原保护事业的发展。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的颁布实施, 宣布了草原保护建设进入法制时代, 1985年农业部颁布《草原治虫灭鼠实施规定》使草原鼠害防治工作进入标准化实施过程。新世纪以来, 国务院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草原保护建设成为国家工作中的重点。中央财政给予草原鼠虫害防治补助资金稳步提高, 由改革开放初期的每年1 00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1亿元, 为草原鼠虫害防治切实起到了保障作用。

30年来, 全国草原鼠虫害防治技术推广机构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体系逐步建立健全。目前, 全国共有草原技术推广机构1 034个, 其中, 国家级1个, 省级25个, 地级145个, 县级863个。全国草原技术推广机构人员共有12 007人。2006年, 全国草原保护建设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按照“坚持精干高效, 科学设置机构, 优化队伍结构, 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的原则开展工作, 草原保护建设技术支撑体系逐步健全。

草原虫害监测技术要点 篇4

一、监测重点

2014年5月要重点关注毛足棒角蝗等早期蝗虫、叶甲和春尺蠖发生动态, 6月要重点关注亚洲小车蝗、西伯利亚蝗、意大利蝗、西藏飞蝗、草原毛虫和草地螟发生动态, 7月要密切关注境外亚洲飞蝗发生动态。当前, 各级草原技术推广部门要组织做好虫卵调查和孵化进度监测工作,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二、技术要点

㈠草原蝗虫当前, 草原蝗虫监测重点是卵期调查和发生期调查。

1.卵期调查。蝗虫越冬卵死亡率和发育进度调查应在当地春季土壤解冻时开始, 每间隔5d挖一次卵, 共查3次, 每次至少挖取5个卵块, 检查时需将卵块剖成卵粒。通过掌握虫卵越冬情况和发育进度, 预测当年灾害发生情况。为准确预测当年的发生面积和程度, 应在蝗卵孵化前调查1次, 并记录虫卵密度。上年若为一般发生年份, 只需在上年残蝗分布区域内调查。若为严重发生年份或成虫有远距离迁飞习性, 应扩大调查面积。

2.发生期调查。自蝗蝻出土始期3 d后, 每3 d调查一次直至3龄结束。在蝗蝻出土盛期和2~3龄期各进行1次调查, 调查蝗蝻发生面积及密度, 记录蝗蝻发生情况, 通过蝗蝻发育进度, 预测当年灾害发生面积、程度和时间, 以便提前准备防治工作。

㈡其他害虫叶甲、春尺蠖、草原毛虫、草地螟等害虫要做好越冬幼虫发育进度调查。早春土壤解冻后, 在既发地或越冬地进行定点调查, 直至成虫羽化, 记录幼虫密度, 并观察发育进度, 预测当年的发生面积、程度和时间。对于草地螟等具有迁飞习性的害虫要利用诱虫灯进行成虫调查, 在此基础上结合气象数据, 严密监视种群的迁移路线和扩散地, 调查其分布面积及虫口密度, 预测下一代或翌年灾害发生情况。

三、注意事项

㈠及时发布灾害信息。积极组织人员开展监测, 密切注意害虫发生动态, 准确掌握发生趋势, 及时准确发布中、短期虫害预报, 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

㈡严格执行技术规范。严格执行相关的国家 (行业) 技术标准, 强化责任, 加强管理, 规范调查工作。

㈢适时开展防治工作。及时汇总、分析监测数据, 根据发生特点和趋势制定预案, 储备物资, 发动群众。一旦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标, 迅速开展防治工作, 避免贻误战机。

上一篇:信息能源系统下一篇:风雨兼程为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