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甸草原

2024-09-25

草甸草原(共4篇)

草甸草原 篇1

松土补播就是把草地进行松土, 再在原草群中播种一些优良牧草, 以提高草群产量的品质的改良方法.松土补播可有效保留原植被, 在原生植被不变的情况下, 辅以播种适合的牧草品种, 达到改良草场的目的。本试验利用轻重耙耙地补播的方式进行草场改良。

1 试验材料

松土机械采用农用齿耙、圆盘耙、镇压器。试验草种为草木樨、披碱草。

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松嫩平原西部的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呼店镇, 面积213km2, 试验地块属草甸草原类, 植被类型为萎陵菜+羊草+杂类草, 平均植被高度13cm, 盖度40%, 产草量380.55kg/km2, 土壤类型为草甸土, p H值7.5, 为重度退化草场。试验区地势平坦开阔, 略有起伏, 属大陆性中温带季风气候区, 春季多风、少雨;夏季雨多、炎热;秋季温差大、多早霜;冬季严寒少雪。年平均降水量为415.5mm, 年平均气温3.2℃, 年蒸发量为1483mm, 年有效积温2700℃, 平均无霜期136d, 年平均日照为2867h。

3 试验方法

实施松土补播草场面积203km2, 试验区内留出10km2作为对照区, 对照区的管理使用与试验区相同。

将重耙 (齿耙) 和轻耙 (圆盘耙) 联在一起, 后面加捞子和镇压器, 达到一次重、轻耙草场一遍的效果, 补播草种实施人工随耙随播种, 人工撒播草种在重耙和轻耕之后, 播种后被捞子覆土, 镇压器在捞子后面镇压, 使草种埋入土层下。依据地块土壤情况调节重耙 (齿耙) 和轻耙 (圆盘耙) 的角度, 使重耙和轻耙松土深度在12~15cm, 播种深度在3cm左右, 补播品种为披碱草、草木樨混播, 播种量披碱草30kg/hm2, 草木樨15kg/hm2。

试验于2007年6月12~18日进行, 松土补播结束后对试验区进行围栏封育。适时观测补播牧草的出苗、生长情况, 产草量测定时间为每年的7月中下旬, 2008年对牧草进行返青测定。

4 结果与分析

试验实施后, 测得重耙深度平均17cm, 最深20cm, 轻耙深度平均13cm, 最深15cm, 重轻耙前后联合作业, 作业辐宽2m, 补播时间为6月12~18日, 重耙带轻耙的方法虽然比较原始, 但松土效果好, 大多地块达到了土壤疏松, 改善土壤通透性的效果。缺点是个别地块有时由于角度大将植被翻起, 还有补播草种使用人工随机械播种操作比较困难, 存在撒播及播种深度不均匀等不足, 到7月4日补播牧草苗出齐。2008年4月25日进行了返青调查, 返青率平均为85%, 草木樨返青比例不高, 返青率仅36%左右。当年7月30日、次年7月25日和第3年的7月23日对试验小区进行植被平均高度、盖度、产草量测定。草群平均高度第1年较对照增加3.3cm, 第2年增加9.8cm, 第3年增加12.9cm;草群平均盖度第1年较对照增加32.5%, 第2年增加142.86%, 第3年增加150%;草场第1年产草量较对照增加9.28%, 第2年增加119.97%, 第3年增加610.46%;补播草场自身产量第2年较第1年增加91.38%, 第3年较第2年增加249.90%, 较第1年增加569.63%。补播第2年开始, 披碱草在草群中所占比例明显增加, 到第3年已基本形成了以披碱草为主要建群种的优质草场。

5结论

草甸草原松土补播可有效保留原植被60%以上, 当年不影响对草场进行利用, 轻重耙松土补播达到了改善土壤结构, 明显提高牧草高度、盖度和产草量, 改善了草群结构, 使优良牧草在草群中的比重明显增加。总之, 草甸草原利用松土补播的方法进行改良, 增产、改土效果明显, 同时此种方法较为经济, 完全可以在草甸草原上应用。

草甸草原 篇2

1 科尔沁沙地草甸草原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原来是科尔沁草原, 是中国四大草原之一, 地处内蒙古东部, 大兴安岭南坡, 松辽平原西端。历史上曾为河川众多、水草丰茂之地, 但是近年来由于人类对草原的不合理利用, 超载放牧, 加上气候干旱, 导致甸子地不断缩小, 坨子地扩大, 沙化面积急剧增加, 最终形成了大片沙地, 使得优质草原逐渐沙化成了沙地, 从而打破了草场的自然休养周期, 致使草原的生产力和自我修复能力不断下降, 生态环境变得非常脆弱。目前坨甸两者所占相对面积大约为3∶1, 使生产发展和人类生活受到直接威胁。

1) 天然草场的面积不断下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由于人口的持续增加, 耕地面积和其他社会用地需求的不断加大, 内蒙古地区天然草场面积在不断减少。基本上开垦的天然草场, 都是曾经非常丰美的天然草场。

2) 天然草场退化严重。目前, 全国相当数量的天然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内蒙古科尔沁草场的退化和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也在不断加深。据调查由于长期过度、超载放牧, 外加近年来干旱、风沙等恶劣气候的影响, 目前大概有90%的草地已经出现退化, 约有50%~60%已经出现严重退化, 从而导致了大量动植物的消失, 最终将打破生物链。

3) 传统放牧方式的影响。已经延续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传统季节轮换放牧制度, 虽然很好地结合了当地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 但是由于草场放牧量的不断增加和农区耕地的不断侵蚀, 使得草场的生态环境不平衡程度更加突出, 牧草生长、更新变得非常困难, 尤其是在当前过度超载的情况下, 其对草场的生产能力的影响更加突出。

4) 草场建设发展滞后。由于种草养畜效益比较低, 因此一直没有形成饲草种植、加工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同时由于饲草产品的需求呈季节性变化且不稳定, 也直接降低了相关企业和个人发展人工饲草产业的积极性和动力。还有, 牧民们千百年来的游牧方式在短期内也难以迅速改变, 这一传统习惯也制约了人工饲草的产业化发展和经营。

2 加强科尔沁沙地草甸草原保护与建设的措施

1) 要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草畜平衡制度和禁牧休牧制度。加强草原的保护和利用, 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 落实基本草原的保护制度, 向保护基本农田一样保护基本草原, 底线也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同时要对养殖的实际存栏量进行摸底调查, 严禁过度养殖和过度放牧, 并采取一定的激励和强制措施来建立和不断完善草畜平衡制度。2016年3月30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对《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原保护条例》进行了重新修订。强调要全面落实基本草原保护、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等制度, 促进草原生态环境稳步恢复, 初步建立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长效机制。

2) 要不断加强饲草料生产基地建设。为防止沙化、草场退化和土壤盐化, 要逐步建立起稳固的人工草场, 以提高在春末、冬初牧草生长贫乏期间的草料供应能力, 减轻草原畜牧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这样还可以促进草原植被和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 提高单位面积的载畜水平, 还能提高牲畜的生产力水平和畜产品的品质, 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3) 要不断加强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生态环保新理念。加强对草场的保护意识, 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首先要优先考虑草原的生态效益, 可以采取围栏建设、人工播种、人工改良、封育保护以及轮牧、休牧和禁牧等措施, 来加强退化严重草原的保护和治理力度, 促进草原植被的自我恢复, 自我更新, 不断增强草原的生产能力和自我抵抗保护能力。同时不断降低沙尘天气的发生频率和减轻沙尘天气的发生程度, 使荒漠化、沙漠化的草原得到有效的治理和修复,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达到从整体上遏制草原持续荒漠化、沙漠化的退化趋势[2]。

4) 要不断加强草原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草原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是做好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要注重逐步建立健全科尔沁沙地草甸草原监测预警工作体系, 并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管理规范、数据精确的草原监测预警网络, 为草原生态保护、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立中.草原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11 (12) :51-56.

草甸草原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时间与物候期

试验时间, 2008年5月30日—10月15日;物候期分为返青期 (5月30日—6月25日) 、盛草期 (6月26日—8月5日) 、成熟期 (8月6—30日) 、枯草期 (8月31日—10月15日) 。每个物候期试验预试期10 d, 正试期5 d。

1.2 地点

试验在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谢尔塔拉十二队乾地。该地地处呼伦贝尔草原腹地, 地理坐标为东经119°42′48″, 北纬49°5′44″。草地类型为草甸草原, 主要建群牧草为羊草、贝加尔针茅。该地属于寒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350 mm, 春季大风少雨, 夏季降水集中, 雨热同季, 秋季雨水较春季多。养殖户采用的饲养方式为夏秋季节全天放牧, 归牧后补饲精料;冬春季节舍饲。

1.3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选用体况、胎次、体重、产奶量相近的泌乳中期健康荷斯坦奶牛10头。 饲养管理与当地相同, 5:30—10:30、12:40—16:30为放牧时间;日挤奶3次, 挤奶前补饲精料。每个物候期头均精料喂量均为5 kg/d。归牧后奶牛自由饮水。

1.4 牧草与精料采集

人工模拟采样法。采样时跟随牛群走动, 为了不影响奶牛的正常采食, 使用望远镜对牛的采食频率、采食种类、采食部位进行全天侯观察。牧草样品连续采集3 d, 日采集2次, 每次采样500 g后立即称鲜重, 迅速于-20 ℃冷冻保存。待分析完采食组成后于65 ℃烘干8 h, 称重之后磨成1 mm的粉末, 制成分析样本。精料每个物候期采集300 g。

1.5 粪样采集

采用全收粪法采集粪样。正试期间每3 h采集粪样1次, 每次取样50 g于-20 ℃冷冻保存, 65 ℃烘干48 h, 40目筛粉碎, 用于样品分析。粪样连续采集5 d, 每期试验均相同。

1.6 计算公式

1.6.1 4N盐酸不溶灰分法undefined。

式中:I为放牧采食量 (kg) ;A为日排干粪量 (kg) ;B为粪中4N盐酸不溶灰分含量 (%) ;C为牧草中4N盐酸不溶灰分含量 (%) 。

1.6.2 粪粗蛋白指数 (FCPI) 法 I=[ (1-DOM) ×A×B+C×D]/[ (1-DOM) ×E];DOM=79.76-107.7×e-0.015 15×FCP。

式中:I为放牧采食量 (kg) ;DOM为有机物质消化率 (%) ;A为精补料饲喂量 (kg) ;B为精补料中有机物质含量 (%) ;C为日排干粪量 (kg) ;D为粪中有机物质含量 (%) ;E为牧草中有机物质含量 (%) ;FCP为粪中粗蛋白含量 (g/kg) (以上均以干物质为基础) 。

1.7 数据分析与处理

数据整理使用Excel 2003软件, 结果用SAS 9.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用邓肯氏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候生态环境变化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每个物候期的气候生态环境是不同的。盛草期与成熟期气温、羊草高度、针茅高度相差不大, 雨热同步, 适于牧草生长;返青期气温偏低且降水量偏低, 牧草高度较低 (均为8 cm) ;枯草期气温较低, 但降水量比返青期和成熟期大, 牧草高度为18 cm。

2.2 奶牛放牧采食量动态变化 (见表2、图2)

注:同行数据肩注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数据肩注*表示与同期AIA法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

由表2和图2可以看出, FCPI法与AIA法测得牧草成熟期与枯草期之间奶牛放牧采食量差异不显著 (P>0.05) 。主要原因是枯草期降水量较高, 使得牧草产量下降较慢。返青期、盛草期、成熟期之间采食量差异均显著 (P<0.05) 。主要原因是返青期、盛草期、成熟期之间气候生态环境条件不同所致, 尤其气温与降水量是导致差异显著的最重要因素。FCPI法与AIA法测得放牧采食量在牧草成熟期前均随物候期的推移而增加;FCPI法测得放牧采食量在成熟期后继续小幅度增加, 而AIA法则具有降低的趋势。

返青期AIA法测得奶牛放牧采食量明显高于FCPI法。究其原因, 由于春季干旱少雨, 牧草生长受到较大限制, 甚至出现了牧草茎叶变黄的现象, 牧草高度较低, 使得奶牛食入部分泥沙, 导致AIA法测得采食量偏高;盛草期FCPI法测得奶牛放牧采食量低于AIA法, 且差异极显著 (P<0.01) 。原因可能为通过回归方程计算出日粮有机物质消化率较低, 导致FCPI法测得的采食量与AIA法差异较大;此期由于雨热同步使得牧草生长速度较快, 奶牛食入泥沙较少, 因此AIA法应更可靠些。

3 讨论

放牧条件下测定采食量的难度较大, 许多方面不同于舍饲家畜, 而且影响因素很多。4N盐酸不溶灰分作为一种可靠、稳定的内源指示剂被广大研究者用来测定放牧家畜采食量。从4N盐酸不溶灰分法在不同放牧家畜采食量测定的结果来看, 此法是一种测定放牧家畜采食量较为准确的方法。 崔占鸿[1]在测定三江源区放牧牦牛采食量时认为, 4N盐酸不溶灰分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4N盐酸不溶灰分法的难度主要体现在牧草样本的采集方面, 尤其是在牧草返青期, 放牧家畜会采食较多的泥沙而导致测定结果偏高[2]。其他指示剂如木质素也可用来测定放牧家畜采食量, 但木质素消化率变动范围在0~46%之间, 尤其是幼嫩期牧草木质素消化率较高, 从而使得回收率和采食量与实际值相差较大[3]。

通过粪粗蛋白指数法与4N盐酸不溶灰分法测定结果的比较, 试验对粪粗蛋白指数法在草甸草原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与评估。从试验对比结果可以看出, 粪粗蛋白指数法关于粪中粗蛋白含量与有机物质消化率的方程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方法来计算放牧采食量 (尤其是在牧草成熟期与枯草期) , 比较适用于成熟牧草的放牧采食量, 且准确性较高。非成熟期牧草采食量之间的差异较大, 原因可能为人工模拟采样法与奶牛实际采食组成不同所致。Holechek 认为, 利用食道瘘管采集牧草样本来测定放牧反刍动物采食饲草组成是较为准确的一种方法。因此建议最好采用食道瘘管采样法, 这种方法能够真实地代表奶牛牧草采食组成。

参考文献

[1]崔占鸿.三江源区高寒草甸草场放牧牦牛采食量的测定[J].中国草食动物, 2007, 27 (6) :25-26.

[2]杨诗兴.测量放牧牛羊采食牧草量及消化率的方法[J].草食家畜, 1987 (5) ∶38-41.

草甸草原 篇4

一、温性草甸草原分布及评价

我国的温性草甸草原带主要分布在东北部, 包括呼伦贝尔高原东部、锡林郭勒高平原东部、松嫩平原东南部地区, 面积达900多万公顷, 占全国温性草甸草原面积的90%。其中, 以分布于大兴安岭岭西呼伦贝尔高平原东部和锡林郭勒高平原东端的面积最大, 约占温性草甸草原总面积80%。草甸草原处于森林向草原的过渡地带, 呈现森林植被与草原植被共存的景观。自然条件优越, 河流密布, 地下水位较高, 年均降雨量在350毫米以上, 湿润系数处在0.6—1.0之间, 是温性草原带中湿润程度最高的地区。

草甸草原的生境条件比较优越, 植物种类成分丰富, 草群繁茂, 一平方米内一般有20种以上植物, 盖度50%以上, 高者达70%—80%, 草层高度30—50厘米。草甸草原主要以丛生禾草、根茎禾草、多年生杂类草、多年生豆科草和阔叶灌木为主, 占该草地植被带饲用植物的83.5%。丛生禾草、根茎禾草是该草地带的基本成分, 面积最大, 主要分布于锡林郭勒草原、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南部地区, 占草甸草原总面积的38%, 贝加尔针茅草地、羊草草地是主导群系。由羊草建群组成的根茎禾草草地, 是构成草甸草原一个最重要的类群, 分布较为广泛, 面积也比较大, 大部分出现在土层厚、土壤肥沃、排水良好、平坦开阔的地形部位上, 是草甸草原中经济利用价值最高、产草量稳定的草地, 大部分为优质高产的打草地和放牧地如在呼伦贝尔盟的额尔古纳右旗, 羊草草地亩产干草可达250千克。阔叶乔木、阔叶灌木组成的丘陵、山地草地, 占该草地植被的30%, 主要分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阔叶半灌木、高类半灌木在草甸草原带分布不多, 仅占4%。杂类草成分出现于各草地类型, 只有线叶菊、地榆等是组成杂类草草地类型的建群种, 占草甸草原的23%。多年生豆科草多以伴生种出现于各草地类型。

草甸草原类产草量增加速度快, 相对生长速率高。而典型草原类、荒漠草原类及草原化荒漠类产草量增长较慢, 相对生长速率低。产草量达到高峰后, 由于植物本身生物学特性及气温的降低, 植物生长发育停止, 开始枯黄。地上部分营养物质向地下转移, 因而产草量逐渐下降, 到次年春季产量达最低。

根茎禾草、丛生禾草组成的平原丘陵草地适合于羊的饲养, 其次是马和牛。其乔木、灌木草地饲养羊和牛, 不适宜养马, 以杂类草组成的草地类型, 草质高大、多汁, 无氮浸出物含量较高, 属于碳氮型草地, 养牛最为适宜。

二、畜牧业发展方向

(一) 畜种发展方向

由温性草甸草原的生物特性和不同畜种的采食习性决定, 本区适合发展绵羊、山羊饲养业和养牛、养马业。市场需求是决定畜种发展方向的重要因子, 依据畜产品市场前景可知, 牛羊肉市场前景广阔, 牛奶亦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而马的役用功能正在萎缩, 只有少部分牧民用马作为放牧和交通的骑乘工具, 养马业没有市场前景;加之马的奔驰能力强, 蹄踏力重, 对草原的破坏比较严重, 尤其是在退化的草原上, 为觅食而长途跋涉, 对草原的破坏力更强, 因此, 大畜的发展方向是养牛业。目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不顾山羊绒的市场走势, 东北草甸草原出现了盲目发展山羊的势头。根据羊绒市场分析, 应该采取控制、压缩山羊发展的战略, 避免产生恶性过度竞争。因而, 本区应重点发展绵羊饲养业和养牛业。

(二) 产品发展方向

温性草甸草原区绵羊和牛的饲养业历史悠久, 专用肉羊品种的数量大, 加之内蒙古草原兴发股份有限公司在该区的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乌兰浩特市、科右前旗、扎赉特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旗、扎鲁特旗设有肉羊屠宰加工厂, 年屠宰加工能力100万只以上, 对肉羊生产的带动作用强。因此, 养羊业的发展方向是肉羊业。羊毛的国内市场需求量很大, 但该区域生产的羊毛质量差, 缺乏竞争力, 没有市场开发前景。

呼伦贝尔市奶牛饲养业发展迅猛, 近年牛奶产量达到100多万吨, 奶源丰富。该区的乳品加工业具有相当规模, 除伊利、蒙牛在这里设有牛奶加工分厂外, 还有“蒙兴”、“长富”、“光明”等乳品加工企业, 通过产业化经营, 推动着奶产业发展。可见, 养牛业的产品发展方向是牛奶和牛肉。

在全国的农产品优势区布局中, 该区域是牛奶和羊肉的优势区。结合上述分析, 畜产品的主攻方向是羊肉、牛奶和牛肉。

(三) 品种发展方向

该区域是全国知名的肉用羊专用品种———乌珠穆沁羊的原产地, 同时, 育成的品种还有呼伦贝尔羊。所以, 在锡林郭勒高平原东部和科尔沁草原北部, 应大力发展肉羊业。在对乌珠穆沁羊复壮的同时, 可以通过萨福克、多赛特羊和德国美利奴, 与当地的毛肉兼用和肉毛兼用羊进行经济杂交, 提高其肉质和产肉量。在呼伦贝尔高原中、东部, 重点发展养牛业。这里是三河牛的原产地, 该品种属于乳肉兼用品种, 产奶量和肉的品质都比较好, 要对该品种进行选育、复壮。同时, 购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奶牛品种或胚胎, 通过人工受精和胚胎移植技术, 发展适合草原牧区半舍饲的草原奶业。这样, 既可以降低成本, 适应牧民的饲养习惯, 又可以提高牛奶的品质。

三、畜牧业主导项目的选择

项目按照在牧区产业结构和畜牧业生产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为主导项目、补充项目和辅助项目, 以利于确定专业化方向与组合经营项目。不同的产业层次, 都有对应的主导项目、补充项目和辅助项目。

畜牧业经营主导项目, 是指在畜牧业生产结构中, 占用劳动力、草原和其他生产资料较多, 总产值和销售收入中占主要地位并体现专业化方向的经营项目。畜牧业补充项目是为促进主导项目的发展,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或主导项目的副产品而经营的项目。辅助项目是指不直接提供畜产品, 为主导项目和补充项目提供服务的项目。

(一) 主导项目选择的依据

畜牧业主导项目的选择, 首先要充分考虑生产上的可行性, 同时, 必须遵循经济上的合理性和保护草原生态的原则。因此, 按照比较优势, 确定畜牧业布局和畜牧业生产结构, 进而确定畜牧业的主导生产项目。主要依据:1.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要与畜牧业优势区域布局相一致, 体现各地区畜牧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方向;2.畜产品市场供求与价格的变化趋势;3.草甸草原区自然、资源状况、条件及其优势;4.草甸草原区的畜产品加工、运销条件及其它经济、社会、科技环境和条件。

概言之, 选择主导项目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畜产品的社会需求与草甸草原区资源优势之间的关系, 以提高畜牧业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并使草原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改善。

(二) 畜牧业主导项目的选择

资源优势是选择主导项目的内在依据, 只有最有效地利用草甸草原牧区的资源优势, 才能产出质量优、成本低的畜产品。市场需求是选择主导项目最主要的外在依据, 通过市场调查和预测市场变化, 找出草甸草原区畅销的畜产品;依据比较优势, 选择主导项目。据此, 草甸草原区的畜牧业主导项目为:肉羊业、肉牛业和奶牛业。

锡林郭勒草原东部的草甸草原区, 以乌珠穆沁羊为主, 重点发展肉羊业。呼伦贝尔草原东部的草甸草原区, 以三河牛为主, 通过西门塔尔牛对现有品种进一步提纯、复壮, 引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奶牛, 利用人工受精和胚胎移植技术, 扩大放牧型奶牛品种规模, 重点发展肉牛业和奶牛业。科尔沁草原北部和呼伦贝尔草原东部的草甸草原区, 以呼伦贝尔羊和兴安毛肉兼用细毛羊为母本, 以多赛特、德国美利奴为父本, 通过经济杂交, 发展肉羊业。

上一篇:土建现场施工的管理下一篇:气动弹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