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害防治(精选12篇)
虫害防治 篇1
花木的害虫种类繁多, 大体可分为食叶害虫、刺吸害虫及螨类、枝干害虫、地下害虫等4类。
1 食叶害虫
主要有刺蛾、蓑蛾、毒蛾、夜蛾、舟蛾、卷叶蛾、枯叶蛾、尺蛾、天蛾、凤蝶、粉蝶等幼虫及金龟子、金花虫、叶蜂等。这类害虫用咀嚼式口器取食, 有的能把花木叶片食成缺刻, 咬食花蕾使之残缺不全, 或啃食叶肉仅留叶脉, 甚至把叶全部吃光, 有的卷叶为害等。
1.1 刺蛾防治
刺蛾又名痒辣子、刺毛虫、毛辣虫, 我国各地均有发生, 是一种花卉上常见的食叶性害虫, 1年发生1~2代。危害较重的主要是黄刺蛾, 由于黄刺蛾的成虫有趋光性, 可用灯诱杀成虫, 幼虫危害初期约6~7月喷施敌百虫、敌敌畏、杀螟松1000倍液或辛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
1.2 蓑蛾防治
蓑蛾又名避债虫、口袋虫、皮虫、吊死鬼。一般1年发生1代, 少数2代。以老熟幼虫在枝条上的虫囊中越冬, 夏季开始活动。可在冬春季节人工摘除越冬虫囊, 以消灭虫源;也可悬挂黑光灯诱杀雄蛾。药剂防治应在5~6月份孵卵期和幼龄幼虫期进行, 喷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90%敌百虫或50%马拉松乳剂1000倍液, 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喷药时间以傍晚为好。
2 刺吸害虫
主要有介壳虫、蚜虫、红蜘蛛、粉虱、蓟马、叶蝉、蝽象等。这类害虫用针状刺吸式口器刺入花木组织内, 吸取汁液, 常使花木卷叶或叶片上出现斑点、枯黄、或因局部组织受刺激, 使细胞增生形成虫瘿等症状。
2.1 介壳虫防治
介壳虫为花卉的常见害虫, 1年发生2~3代, 以若虫与雌成虫在树梢上过冬, 多数虫体上被有蜡质分泌物。由于介壳虫有介壳, 抗药性强, 因而是一种难以除治的害虫。药剂防治应在孵化盛期、介壳未形成时进行。通常可在6~7月, 每隔10天喷1次50%氧化乐果乳剂、50%马拉硫磷、25%亚胺硫磷乳剂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
2.2 蚜虫防治
蚜虫分为苹果蚜、桃蚜、棉蚜、草蚜、桃粉蚜, 是花卉的主要害虫之一。1年可繁殖几代至几十代, 以口器刺吸花卉养分, 常见成百头蚜虫聚集在叶片、嫩茎、花蕾和顶芽上, 造成叶片皱缩、卷曲甚至脱落, 严重影响生长。可用40%氧化乐果或马拉硫磷乳剂1000~15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或杀灭菊酯2000~3000倍液喷洒, 隔7天再喷1次。
2.3 红蜘蛛防治
红蜘蛛是一种螨类, 1年可发生十几代。用口器刺入叶内吮吸汁液, 被害叶叶绿素受到破坏;严重时, 叶片逐渐枯黄脱落, 甚至全株叶片落光。生长期可用0.3~0.5°Be石硫合剂喷洒, 杀死虫卵;休眠期用3~5°Be石硫合剂, 可杀死越冬雌成虫。注意对准叶背面, 喷洒内膛枝叶。
3 蛀干害虫
如天牛、钻心虫等, 蛀入花木枝梢及茎干内取食, 造成孔洞或隧道, 直接影响主干和主梢的生长, 易遭风折。防治方法: (1) 剪除虫枝、消灭幼虫; (2) 人工捕杀或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3) 喷80%敌敌畏500倍液或用40%氧化乐果20~50倍液注射孔内或浸药棉塞孔, 再用黏泥封孔。
4 地下害虫
常见的有地老虎、蛴螬、金针虫、蝼蛄等。这类害虫在土中为害花木的根部及基茎。防治方法: (1) 圃地要精耕细作, 消除杂草, 并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可减少蝼蛄、金龟子产卵。 (2) 毒谷毒杀。煮半熟的谷子, 晾后拌上50%辛硫磷乳剂制成毒谷, 1hm2用量15~30kg, 随同种子播下, 可防治蝼蛄、蛴螬、金针虫等。 (3) 毒饵诱杀。取90%敌百虫50g, 拌入5kg煮至半熟或炒香的饵料 (如麦麸、饼肥等) 中作毒饵, 在傍晚撒入花木根部附近, 可诱杀蝼蛄、地老虎。
(收稿:2009-12-15)
虫害防治 篇2
水稻主要虫害防治技术
作者:张晶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21期
一、稻飞虱
稻飞虱是远距离迁飞、具有暴发性和突发性的害虫。
1.为害状
这两种飞虱均以成虫和若虫群集稻株基部刺吸汁液,造成叶片枯黄,严重时全株枯死,出现“落窝”现象,导致减产。
2.发生特点
稻飞虱一年发生8代,世代重叠。成虫具有趋光性强,卵多产于叶鞘里;短翅型成虫产卵量大,如数量多为大发生预兆。早稻一般5月上旬始见,以第三、四代为主害代,发生为害高峰期分别为5月底至6月上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白背飞虱以分蘖期、大胎期最为适宜取食,褐飞虱穗期最为适宜取食,因此,第三、六代以白背飞虱为主,第四、七代以褐飞虱为主。温暖高湿的气候有利于稻飞虱繁殖为害。一般初夏多雨、盛夏干旱的年份,易导致白背飞虱大发生;夏秋多雨,盛夏不热、晚秋暖和,有利于褐飞虱发生。水稻后期贪青徒长、田间荫蔽、高湿,对褐飞虱的发生与繁殖非常有利。
3.主要防治方法
3.1农业防治
做到科学用水,浅水勤灌,适时露晒田,合理施肥,避免禾苗徒长贪青,抑制稻飞虱的生长繁殖。
3.2保护利用天敌
如减少甲胺磷等剧毒并对天敌有杀伤作用的农药,采用选择性药剂,调整用药时间,减少用药次数,以避免大量杀伤天敌,发挥天敌控制作用。
3.3药剂防治
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集速效、长效、残效三段效应于一体,防治稻飞虱效果达95%,药效可维持30天以上。在防治上发挥大功臣长效的特点,早稻主治第三代即可基本控制整个
季节稻飞虱的为害。使用方法:每亩用大功臣10克,或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30克,加水60公斤喷雾。
二、稻瘿蚊
稻瘿蚊,俗称标葱虫,是晚稻大害虫。
1.为害状
稻瘿蚊主要为害水稻生长点以及附近的腋芽。幼虫侵害水稻生长点,被害叶鞘愈合,形成淡绿色而中空的葱管状,俗称“标葱”。葱管分为甲、乙、丙型三种标葱。禾苗受害后,只长葱,不长苗,不结实。稻瘿蚊以第二代为害早稻无效分蘖为主。
2.发生特点
一年发生8代,世代重叠。成虫春末羽化,有趋光性,卵多散产在叶片上,初孵幼虫借露水在叶上爬行,由叶鞘间隙侵入生长点为害,老熟后在葱管内化蛹。羽化时,成虫从管顶穿孔而出。7—9月份多雨高湿年份有利于发生;凡“倒春寒”年份都有大发生的趋势。秧苗起针至现青期,本田分蘖期是最易侵害的危险期,如发生条件吻合,禾苗就会受害严重。
3.主要防治方法
3.1加强农业防治和健身控制栽培
稻田收割后,及时犁田耙沤并铲除田基、沟边杂草,消灭杂草及稻根腋芽、再生稻上的虫源。施足基施,施分蘖肥,促进禾苗早生快发,及早分蘖够苗,减少为害。
3.2科学用药
重抓秧田防治关,可减少本田受害和防治难度。秧田防治采用毒土畦面撤施方法,效果好。每亩秧田用3%呋喃丹5~7公斤,拌细沙15公斤均匀撤施。施药时秧田要保持水层,并让其自然落干。旱育秧田使用喷雾法。每亩用三唑磷250克,或杀虫双200克加乐果150克加水50公斤,隔5天喷一次,连喷3次。水育秧也可用此法。
三、三化螟(钻心虫)
1.为害状
为害苗期、分蘖期,造成枯心苗,为害孕穗期,造成枯孕穗,为害破口抽穗期,造成白穗。
2.发生特点
以幼虫在稻桩中越冬,春季化蛹羽化,成虫具趋光性,喜在多肥、嫩绿的水稻上产卵,一块卵有卵粒几十至一—百多粒。水稻分蘖期、孕穗后期至抽穗期,蚁螟侵入率高。一个卵块孵化的蚊螟在附近稻株侵入为害,造成“枯心窝”或“白穗团”。冬春干旱暖和,有利幼虫越冬和化蛹,当年发生将较重。
3.主要防治方法
3.1消灭越冬虫源
晚稻收割后进行冬耕冬种,不留板田过冬,并在开春化蛹盛期即一般在3月中旬前,适当提早灌水耙田沤田,浸死幼虫和蛹。
3.2药剂防治
玉米主要虫害防治技术初探 篇3
1.玉米螟 又叫钻心虫,是玉米的主要害虫,常在幼嫩茎叶处钻入咬食,破坏茎叶组织,使养分和水分不能输送,影响玉米生长,抽穗后钻进雌穗使果穗折断影响授粉。
防治方法 当田间危害株率达到10%时,每667平方米用3.2%的甲维·氯氰45毫升,加水30千克喷雾。
2.蝼蛄 以成虫和若虫在靠近地表处咬断玉米幼苗,或在土壤表面开掘隧道,咬断幼苗主根使幼苗枯死。
防治方法 可采取毒饵法防治,用10千克炒熟的麦麸或豆饼,加入90%的美曲膦酯晶体100克、或50%的辛硫磷乳油50毫升,制成毒饵,傍晚时,把毒饵撒入玉米行间,每667平方米用量2千克,防效很好。
3.蚜虫 又名棉蚜虫。以成虫在叶背和嫩茎上吸取汁液,受害瓜株叶片卷缩,瓜苗萎蔫、甚至枯死。老叶受害,提早枯落,缩短结果期,造成减产。
防治方法 百株蚜虫1000头时,用10%吡虫啉4000倍液或25%避蚜雾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当益害比处于1∶100~150时,不必喷药,利用天敌自然控制。
4.蛴螬 蛴螬是金龟子的幼虫,食性杂,咬断植物幼苗、根茎,使幼苗枯黄而死。
防治方法 用5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2%~0.4%拌种,堆闷好时再播种,或每667平方米5%辛硫磷颗粒剂+细土40~50千克顺玉米垅撒施,结合中耕埋入土中,或用50%辛硫磷乳油每667平方米300~350毫升+水200~250千克浇灌受害植株根际周围。
5.小地老虎 食性很杂。初孵化的幼虫日夜群集在作物幼苗的心叶或叶片背面,把叶片咬成缺口或孔洞。3龄后进入暴食阶段,白天隐藏在土表下,天将亮露水多时出来活动,将玉米从地面3~4厘米高处茎部咬断把断苗拉至洞中取食。
防治方法 (1)除草灭虫:杂草是地老虎产卵的主要场所,也是幼虫向玉米幼苗迁移的危害桥梁。(2)堆草诱杀:用米糠+花生麸或豆饼粉碎炒香拌5%美曲膦酯,于傍晚每667平方米地分散放10堆,每堆250克,并盖新鲜嫩草,引诱小地老虎幼虫来取食。
6.黏虫 幼虫食叶,大发生可将作物叶片食光,幼虫有群聚性、杂食性、暴食性,成虫有迁飞性。华南地区年6~8代终年繁殖, 成虫潜伏在草丛和田间,夜里活动产独生子卵,孵化后幼虫多聚集在玉米心叶、叶背等,幼虫受惊即吐丝下垂或蜷缩落地假死。
防治方法 (1)诱杀成虫:可用糖、醋、酒+美曲膦酯盆诱杀成虫,或草把引诱成虫来产卵,或用黑光灯诱杀成虫。(2)化学防治:用2.5%的高效氯氟氰菊酯2000~2500倍,或用25%天达灭幼脲1500~2000倍液细致叶洒植株。
7.斜纹夜蛾、银纹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
在3龄以前取食叶片,造成缺刻,3龄之后蛀食雌穗,造成烂穗,危害很大。
防治方法:生物防治:利用杀虫灯诱杀成虫,人工摘除卵块和带集中幼虫的叶片。利用生物制剂如:核型多角体病毒10亿PIB奥绿1号500倍液或“BT”500~1000倍液在幼虫3龄期前,点片发生期喷雾。(2)化学防治:在傍晚前后,选用5%抑太保乳油或5%卡死克乳油1500倍液(须在卵孵化高峰期用药)、40%毒死蜱(乐斯本)1000倍液、52.5%农地乐1000~1500倍液、10%氯氰菊酯(灭百可)1000倍液,在幼虫3龄前喷雾,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以延缓抗药性产生。
8.蓟马 又名棕榈蓟马,成虫和若虫都吸食瓜的嫩梢嫩叶、花和幼果的汁液,被害枝叶硬化、萎缩。
玉米虫害防治试验 篇4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剂
8000IU/μL苏云金杆菌油悬浮剂 (湖北康欣农用药业有限公司) 、46%杀单·苏云菌可湿性粉剂 (湖北康欣农用药业有限公司) 、1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 (江苏省农用激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40%福戈 (氯虫·噻虫嗪) (先正达公司) 。
1.2 试验基本情况
试验地属黑壤土, 前茬作物为大豆, 有机质含量6.6%, pH值6.01, 秋整地, 秋起垄。供试玉米品种为德美亚2号, 5月10日播种, 用马斯奇奥气吸式精量播种机垄上双行播种, 种植密度为每公顷9万株。种肥施磷酸二铵60kg/hm2;深施肥磷酸二铵157kg/hm2, 尿素69kg/hm2, 硫酸钾90kg/hm2;追施尿素150kg/hm2。深松1次, 中耕2次。化学除草, 玉米苗期用40g/L烟嘧磺隆悬浮剂1800mL/hm2, 喷液量120kg/hm2茎叶处理。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对比法, 不设重复, 垄距1.1m, 6垄区, 垄长20m, 小区面积132m2。试验设8个处理, 处理1、4为8000IU/μL苏云金杆菌油悬浮剂750mL/hm2;处理2、5为46%杀单·苏云菌可湿性粉剂600g/hm2;处理3、6为1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600mL/hm2;处理7为40%福戈 (氯虫·噻虫嗪) 150g/hm2;处理8为空白对照。处理1~3玉米拔节期 (6月21日) 喷施防治粘虫, 处理4~7玉米14~15叶, 抽雄期前 (7月3日) 进行喷施防治玉米螟。人工茎叶喷雾处理, 用背负式喷雾器HD-400型新加波 (农利) , 扇型喷头8015, 配100筛目, 喷液量225L/hm2。6月21日施药时, 下午18时40分至19时30分结束, 天气有云, 下午18时40分最大风速1.6m/s, 最小风速0.8m/s, 平均风速0.9m/s, 温度为27.7℃, 空气相对湿度为40%;19时30分最大风速4.9m/s, 最小风速2.2m/s, 平均风速2.3m/s, 温度为25.5℃, 空气相对湿度为44%。7月3日施药时, 下午17时至17时40分结束, 天气有云, 下午17时最大风速0.8m/s, 最小风速0m/s, 平均风速0.2m/s, 温度为24.8℃, 空气相对湿度为58%;17时40分最大风速1.1m/s, 最小风速0m/s, 平均风速0.6m/s, 温度为25.3℃, 空气相对湿度为51%。
1.4 调查内容
粘虫调查施药前虫口基数, 施药后1、3、5d各调查一次, 每小区5点取样, 每点取1m2, 直接计数作物上及调查点内的活虫数;玉米螟调查于施药后10、15d (或30、50d) , 每小区调查100株, 统计被害株率, 剥查受害株的活虫数, 与对照区比较计算相对防效。在每处理区取连续10株考种;实收每处理取5m2, 测实际产量。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对作物的直接影响
施药后7、14d调查对玉米没有药害影响。
2.2 药效评价
8000IU/μL苏云金杆菌油悬浮剂750mL/hm2, 拔节期防治粘虫100%, 前期喷施对后期玉米螟防效不如喇叭口末期效果好, 后期用药可有效防治玉米螟。处理1玉米螟蛀雄防效为0、玉米螟蛀穗防效42.9%, 两年产量比对照增产6.8%;处理4玉米螟蛀雄防效80.2%、玉米螟蛀穗防效85.9%, 两年产量比对照增产7.3%, 药效长, 后期药效明显。
46%杀单·苏云菌可湿性粉剂600g/hm2, 拔节期防治粘虫100%, 前期喷施对后期玉米螟防效比喇叭口末期喷施效果差, 后期用药可有效防治玉米螟。处理2玉米螟蛀雄防效20.4%、玉米螟蛀穗防效28.3%, 两年产量比对照增产5.5%;处理5玉米螟蛀雄防效40.1%、玉米螟蛀穗防效42.9%, 两年产量比对照增产11.8%, 持效长, 后期药效明显。
1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600mL/hm2, 拔节期防治粘虫100%, 前期喷施对后期玉米螟防效比喇叭口末期喷施效果差, 后期用药可有效防治玉米螟。处理3玉米螟蛀雄防效20.4%、玉米螟蛀穗防效42.9%, 两年产量比对照增产5.7%;处理6玉米螟蛀雄防效100%、玉米螟蛀穗防效100%, 两年产量比对照增产10.0%, 持效长, 后期药效明显。
40%福戈 (氯虫·噻虫嗪) 150g/hm2, 大喇叭口期喷施, 有效防治玉米螟, 玉米螟蛀雄防效80.2%、玉米螟蛀穗防效100%, 两年产量比对照增产8.7%, 持效长, 后期药效明显。
3 小结
适宜施药时期:玉米拔节期防治粘虫, 玉米大喇叭口末期或抽雄前防治玉米螟, 一次用药。根据田间虫情进行防治, 粘虫防治指标:诱蛾器调查, 3d内出现20~30头成虫时, 15d左右, 田间局部出现2~3龄幼虫, 田间每10株玉米有粘虫1头2~3龄幼虫需进行防治;玉米螟防治指标:杀虫灯下调查, 3d连续出现高峰期 (50头左右) , 10d后为防治最佳期。
樱花有哪些常见虫害防治? 篇5
1、介壳虫
为害樱花的介壳虫种类颇多,主要有水木坚介、糠片盾介、长白介壳虫、日本龟蜡介等,成虫、若虫刺吸枝叶汁液使植株生长衰弱,同时有些种类分泌出大量排泄物,易诱发煤污病,影响其生长和开花,
防治方法:
(1)防治介壳虫的最有利时期,是若虫孵化盛期,喷施25%亚胺硫磷600至8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剂1000倍液。
(2)在冬春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3%至5%柴油乳剂,消灭越冬若虫。效果较好。
2、梨网蝽
主要为害樱花的叶片背面,刺吸汁液,被害处有许多斑斑点点的褐色粪便和产卵时留下的蝇粪状黑色,整个受害叶片背面呈锈黄色,正面形成苍白色斑点,受害严重时,叶片上斑点成片,全叶失绿色呈苍白色,提早落叶。
防治方法:
(1)冬季清除杂草,枯枝败叶,集中销毁。
(2)当叶片上若虫群中发现刚刚羽化的个别白色成虫时,表明第一代若虫已基本孵化出,应及时喷药防治。这是防治的有利时期,可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000倍液
3、小透翅蛾
幼虫蛀食樱花的干皮内侧,成虫身体呈蓝黑色,每年发生一次,幼虫在皮下过冬,故自早春就可危害,至8、9月时羽化,卵产于树皮间隙或干皮的伤口处。
防治方法:
(1)在樱花枝干上涂抹石灰涂剂以防产卵,
(2)在春季见干枝上有孔向外流胶或有虫粪时,可用榔头敲打以压死内部的幼虫或用小刀削开干皮捕杀幼虫。再涂上杀菌剂。
(3)用50%辛硫磷乳油700倍液涂抹蛀入处或对枝干全部喷布以杀死低龄幼虫。
4、红蜘蛛
红蜘蛛在6至7月高温干旱时,繁殖迅速,数量猛增,此时严重,它主要刺吸樱花叶片汁液,使受害叶片失绿呈灰黄色斑点,造成枯焦及提早落叶,被害嫩芽发黄枯焦,不能展叶,影响正常生长与观赏,且能导致其他病虫侵害。
防治方法:
(1)发现个别樱花有红蜘蛛时,应及时摘除。
(2)在早春樱花发芽前,用晶体石硫合剂300至500倍液喷树干,以消灭越冬雌成虫及卵。
(3)为害期喷施50%溴螨酯乳剂2500倍液或氧化乐果、三氯杀螨醇等药剂。
(4)因螨类易产生抗药性,所以要注意杀螨剂的交替使用。
5、蚜虫
蚜虫主要危害樱花芽、新叶花蕾部位,以刺吸式口器吸吮植物体内的汁液,被害的植株部分生长缓慢,叶片皱缩卷曲,严重者脱落,花蕾被害则不能正常发育,导致脱落。该虫还能分泌大量蜜露,诱发严重的煤污病,大大降低被害樱花的观赏性。
防治方法:
(1)虫量不多时,可喷清水冲洗或结合修剪,剪掉虫枝处理。
(2)于4月中下旬在樱树周围须根最多处埋施15%涕灭威颗粒剂,每棵树用药1至2克埋入土深为2厘米,效果良好。
林业管理与虫害防治技术 篇6
关键词:林业管理;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S7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6-69-1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林业管理中融入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技术,逐步实现了林业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数字化,特别是林业数字信息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对林业的全方位动态监控,为管理工作提供了极大便捷。当森林遇到虫害时,可以及时准确地分析出虫害发生的范围和具体程度,为启动紧急解决措施提供准确信息。林业部门在对林区进行管理时,虫害的防治是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就以松材线虫为例,来阐述如何采取及时有效的手段将虫害灾害降到最低。
1 虫害防治技术在林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虫害防治技术,就是指对林区发生的虫害病进行仔细研究,快速找到有效的防治措施,将虫害病控制在发病潜伏期内,将其消灭,来减少虫害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所以,在林业管理中,需要管理部门对常见的灾害性虫病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擬定具体的防治措施,制定应急方案,并利用信息技术加快对林区虫害现场进行全面了解,快速采取措施控制虫害范围。林业管理必须要把虫害预防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将其作为依托,才能真正做到林区虫害的有效防治,保护森林所有权的经济利益,由此可见,虫病防治对林业管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林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以松材线虫为例阐述林业管理中虫害防治的具体措施
2.1 清楚虫害的发生时期、发生规律和发生树种等,做好预防工作
一般来说,松材线虫病多发于每年的5~10月,受温度影响,尤其是10月份是松材线虫病的高发期,被感染的松树普遍出现死亡的情况,当温度在25℃~30℃时,该病虫害的扩散会进一步加强,所以在林业管理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首先要清楚虫害的发生规律和具体演变过程,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
2.2 加强对林业的动态监管
建立信息控制系统来加强对林业的动态监督,对森林中出现的松材线虫病的具体发生情况,进行范围划分和精确定位,建立动态的监控点。每年该虫害病多发期时,对松树的病状情况进行统计和资料更新,监测虫害的扩散面积和具体的病死株数,建立监测报告制度,来实现对病区的动态监控,为预防措施的制定奠定基础。
2.3 通过强化林区的管理,做到虫害病情的有效控制
强化对虫病多发区的管理,主要目的是能有效地对病死数目移除过程的监督。因为病死林木中还潜藏着大量的虫卵和幼虫,是虫病再次发生的根源。病死林木属于林区所有者的财产,如果肆意进行买卖,就会造成病情的蔓延和进一步扩展,所以为了有效控制病源,防止病虫害的扩散,病死林木需要在管理部门的监督下做统一移除处理。因此,在管理中要严格把关对病木的处理,严禁病木非法流通运输。
2.4 具体林业管理工作中做到分层管理,责任到人
由于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涉及范围广,管理难度大,要做到有效的管理,就需要明确管理分工,做到每一项管理工作落实到个人,由各级领导进行责任分担,一级控制一级,一级管理一级,切实将虫害防治管理工作落实到位,避免责任推诿现象,切实做到对虫害病的有效预防。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使他们具备较完备的虫害管理知识,真正发挥管理工作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作用。
2.5 加强对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
不断加强对生物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措施和物理防治措施技术的研究,来提高对虫害的预防能力,保护我国森林资源免受虫害。生物防治措施就是通过生物圈内的天敌来消灭虫害,不使用任何药物,对林区无任何污染,虽然过程漫长但是效果明显。物理防治措施指将化学药剂喷射或涂抹在病虫害发生的区域,来做到对虫害的控制和消灭,从而达到防治虫害的目的。化学防治措施是利用一些简单物理工具,比如电、热、光、辐射和微波等物理技术来达到对虫害防治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饵木和灯火来诱杀害虫。
3 结语
森林资源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能源,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虫害的影响,每年有大量的森林资源被破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加强对林业管理中的虫害预防技术研究刻不容缓,这就需要清楚虫害的发生时期、发生规律和发生树种,做好预防工作;加强对林业的动态监管,建立信息控制系统来加强对林业的动态监督;通过强化林区的管理,做到虫害病情的有效控制,来减少虫害带来的森林资源破坏,促进我国林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建海.林业管理与虫害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10).
[2] 王义锋.浅谈松材线虫病的危害与防治方法[J].吉林农业.2012,(01).
桑树主要虫害防治技术 篇7
1、桑蟥
1) 生活习性
桑蟥又叫白蚕, 5月下旬孵化第1代, 8月上旬孵化第2代, 幼虫老熟后在被害叶背面化蛹。雌蛾在主干或分权上产卵, 卵成块状。
2) 为害
以幼虫食害桑叶, 被害叶片呈筛孔状。
3) 防治方法
冬季刮去树干上越冬卵块; 人工捕杀幼虫, 摘除蟥茧烧毁;用90%的敌百虫2 000~3 000倍液或用80%敌敌畏乳剂2 000倍液喷杀幼虫;桑苗或接穗有蟥卵, 可放在90%敌百虫2 000倍液中浸泡1min, 毒杀虫卵。
2、桑木虱
1) 生活习性
桑木虱1年发生1代, 以成虫在树干裂缝中越冬。成虫和若虫都为害桑叶, 以若虫期为害最重, 成虫期为害时间最长。桑芽开始萌发时, 越冬成虫即飞至嫩芽产卵, 卵经10~2Od孵化。
2) 为害
若虫在枝梢上部的叶背吸食桑芽和叶片汁液, 桑叶卷缩成“耳朵叶”, 叶背和枝条上有若虫分泌的白毛。桑木虱躲在卷叶内还会分泌蜜露, 使被害叶片和下部叶片均受污染, 严重影响叶质。
3) 防治方法
在若虫大发生时, 用80%敌敌畏乳剂1 000~2 000倍液或40%乐果乳剂1 000倍液喷杀;摘除有卵叶烧毁, 捕杀密集成虫。
3、金龟子
1) 生活习性
为害桑树的有褐金龟子、黑绒金龟子和铜绿金龟子。以褐金龟子为害最重。每年发生1代, 幼虫又名蛴螬, 在土中越冬。4~5月成虫开始活动, 多在夜间飞出为害桑树, 天亮前躲入1cm左右深的土下。成虫有群集、假死和趋光等习性。
2) 为害
褐金龟子以成虫食害嫩叶, 仅留下主脉和侧脉, 嫩叶食光后继续食害嫩梢。黑绒金龟子可将桑苗的子叶、生长点食尽。对嫁接苗刚出圃的幼树嫩芽为害尤为严重。铜绿金龟子成虫为害桑叶, 幼虫为害桑根。
3) 防治方法
利用成虫的假死性, 在黄昏成虫交尾和取食时, 在树下铺塑料薄膜, 逐枝打落捕杀或在成虫发生期用黑光灯诱杀;适时耕翻, 在深翻土壤时随犁捡拾幼虫集中杀死;成虫盛发期, 用90%敌百虫1 000倍液喷杀。
4、桑天牛
1) 生活习性
桑天牛完成一个世代需1~3年, 以幼虫在桑树枝干内越冬。越冬幼虫在春季暖和时向下蛀食, 经一个冬季, 可深达主干至根部。蛀食的坑道每隔3~6cm向外蛀成不定向的排泄孔, 即幼虫所在。老熟的幼虫转头向上, 到达树干上部近外层处, 蛀成横穴, 在中间化蛹。羽化时, 向外蛀一圆形孔爬出。所留羽化孔、蛹穴常是其它害虫、病菌潜伏的场所。
2) 为害
成虫常在新枝上啃食皮层, 呈不规则状伤口, 一旦皮层被食成环状, 枝条就会枯死。产卵时, 还在新枝基部咬成伤痕, 枝条容易被风折断, 幼虫蛀食枝干, 被害桑树往往生长不良, 甚至全株枯死。
3) 防治方法
7、8月为羽化盛期, 组织人力捕捉成虫;刺杀幼虫。用细铁丝插人蛀孔, 钩捉或刺杀;合理剪伐: 产卵盛期, 进行一次秋季修剪, 剪除虫枝减轻下年为害;药剂毒杀: 在幼虫为害期由蛀孔注入灭幼脲50倍液毒杀, 或用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棉球蘸药剂堵塞虫孔, 而后用泥土封闭虫孔灭杀。
5、桑尺蠖
1) 生活习性
1年发生3~4代, 以最后1代的幼虫潜人树皮裂隙或平伏枝条背风越冬, 冬季中午气温上升, 能活动食害冬芽, 严寒时期常群集一堆, 到翌年春季3~4月又开始活动。
2) 为害
1、2龄幼虫群集于叶上咬食叶片表皮组织和叶肉, 随龄期增大, 取食量也增大, 把叶片吃成大缺刻。越冬幼虫在早春桑芽萌发时, 常将桑芽内部吃光, 严重时吃尽整株桑芽, 使桑树不能发芽。
3) 防治方法
捕捉幼虫, 束草诱杀;1月下旬至早春冬芽转青前后捕捉幼虫; 越冬前, 在桑枝上束草诱集幼虫潜入越冬, 进行诱杀;药剂毒杀: 在接近脱苞期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1 000~3000倍液喷杀。
6、桑蓟马
1) 生活习性
桑蓟马1年发生7~10代, 春季约1个月1代, 夏、秋季15~20d1代。以成虫或若虫在枯枝、落叶、 树皮、裂隙或杂草中越冬, 第2年春季桑树长出新叶时开始活动, 在叶背为害。爬行时尾端常上举, 乱飞善跳。一般虫口自春季至夏季逐渐上升, 7月中旬起为害速度加快, 9月中旬虫口下降。
2) 为害
成虫、若虫均以刺吸式口器刺破叶背或叶柄表皮, 吸取汁液, 受害部位有密集的褐色小凹点, 被害桑叶因失水而提早硬化。高温干旱季节为害更烈。成片桑园枝条中上部适熟叶全部干枯卷缩, 叶片呈锈枯死, 叶质大大降低, 不能喂蚕。
3) 防治方法
冬季清理桑园内枯枝、落叶、 杂草, 集中烧毁, 清灭潜藏越冬成虫;药剂毒杀:用40%乐果1 500倍液或90%敌百虫2 000倍液喷叶背, 也可用洗衣粉200倍液喷洒叶背。 喷药一定要均匀, 尤其是叶背。
莲藕主要虫害防治技术 篇8
危害特点:幼虫潜入泥中, 在地下茎的节位附近吮吸汁液, 造成地上部立叶细小、发黄, 生长势衰退;为害新藕后, 在藕上形成虫斑, 藕变细小, 降低产量和品质。
防治方法:食根金花虫的幼虫在水下泥中越冬, 在冬季排干田水冬耕冻垡, 则可杀死部分越冬幼虫, 减轻为害。清除藕田杂草, 尤其是眼子菜 (俗称鸭跖草) , 可减少成虫产卵场所;结合栽藕, 每667 m2用50%的西维因可湿性粉剂1.5~2 kg, 加干细土10 kg, 均匀撒入藕田后, 再耙平, 或施入米都尔1.5 kg或辛硫磷颗粒剂3 kg耖入泥中, 杀死土中幼虫。
2 蚜虫
危害特点:多由旱田作物上的有翅蚜虫迁飞而来。从5月上旬到10月都可在莲藕植株上为害, 以6月危害最严重。以成虫和若虫群集于叶芽、花蕾和新生叶片的背面刺吸汁液, 造成叶片皱缩、卷曲, 植株生长衰退, 降低产量, 影响品质。
防治方法:发生初期用40%的乐果乳剂1份, 加食醋1份, 再加洗衣粉少量作黏着剂, 加水1000倍混匀, 喷雾防治, 或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加水1000倍喷治。喷药时力求做到细致彻底。
3 斜纹夜蛾
危害特点:幼虫在6—8月啃食荷叶, 干旱少雨年份, 常在7—9月暴发, 把荷叶吃光, 只剩主脉, 造成减产。斜纹夜蛾是暴发性害虫, 一年可发生多代, 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夏季干旱少雨天气, 加强田间检查, 发现小龄幼虫, 立即喷药防治, 把幼虫消灭在3龄前, 即虫体长度还未超过1 cm时喷药。一般可用2.5%溴氰菊酯2000倍液, 或20%的氯氰菊酯2000~2500倍液, 或生物农药BT乳剂500倍液或1000倍敌敌畏乳液加少量洗衣粉喷杀, 防治低龄幼虫。对个别老熟幼虫, 则可用人工捕杀。若虫在3龄以上, 则抗药性增强, 难以防治。
有机茶园虫害防治技术 篇9
1 农业防治
1.1 特点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常绿植物, 一般茶园均已形成较稳定的特殊生态环境, 茶树害虫作为茶园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茶园环境中任何组成部分的变动都可能影响害虫的发生及种群数量变动。茶园栽培管理既是茶叶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措施, 又是害虫防治的重要手段, 它具有预防和长期控制害虫的作用。它不仅影响害虫赖以生存的茶树和其他生物的生长发育, 也影响土壤、小气候以及天敌的变化, 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害虫的发生与消长。大多数农业防治可结合茶园管理技术进行, 无需另增投资;防治方法有效、安全, 易于推广, 措施多样, 对害虫的抑制作用持久、综合。其缺点是见效缓慢, 不易觉察, 易被忽略;防治效果不明显, 或仅能在某种程度上减轻虫害, 某些措施有时可能与防治害虫矛盾[2]。
1.2 常用措施
选品种时, 除考虑其产品质量水平、茶类适应性外, 还应考虑其对当地主要病虫害的抗性程度。选品质好、产量高, 抗病虫性强的品种。根据害虫的生活习性, 大多数栖叶性茶树害虫可采用采摘或修剪和台刈的方法去除。在采摘季节要及时分批多次采摘, 可减轻蚜虫、小绿叶蝉、条细蛾、茶踉线螨、茶橙疲螨、丽纹象甲等多种危险性病虫的危害;通过采摘, 也可恶化这些害虫的营养条件, 破坏害虫的产卵场所;对有虫芽叶还要注意重采、强采, 如遇春暖早, 要早开园采摘, 夏秋季节尽量少留叶采摘。合理修剪、台刈可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条件, 抑制喜湿或郁蔽条件下的黑刺粉虱、介壳虫等发生。冬季结合施用有机肥进行深耕培土, 可将土表层和落叶层中越冬和害虫如茶尺蠖、扁剌蛾蛹, 茶叶斑蛾幼虫、茶叶夜蛾、茶短须螨等害虫的蛹、幼虫和卵及多种病原物深埋入土中;同时也可将深土层中越冬的害虫如蛴螬、象甲类幼虫暴露于地面, 使之因环境不适或被天敌捕食而致死, 翻土时结合适当镇压, 可造成机械死亡或虫蛹翌年无法羽化出土。中耕可促进土壤通风透气, 促进根系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动, 破坏害虫的地下栖息场所, 一般夏秋季节翻土1~2次为宜, 对丽纹象甲发生严重的田块, 在春茶开采前可深翻1次, 能大量减少害虫的发生量。开辟新茶园时选用无病虫的种子和苗木, 一般情况下, 尽量采用丛栽或条栽 (播) 的方式, 避免过度密植, 以利于创造良好的茶园生态环境。小绿叶蝉发生严重的茶区, 茶园不宜间作花生、猪屎豆等豆科作物, 斜纹夜蛾发生地区不宜与甘薯间作, 茶园附近的果树或种植遮荫树也是介壳虫、黑剌粉虱、蓑蛾等害虫的寄主植物。实践表明, 大面积单一栽培松树由于物种单纯, 易诱发特定病虫害猖獗, 如小绿叶蝉、茶饼病、茶云纹枯病。因此, 有机茶园的周围以保持较为丰富的植被为宜。合理施肥可改善茶树营养条件和提高抗害及补偿能力, 或因加速生长发育而避开害虫危害期, 或可改变土壤性状恶化某些害虫的生存环境, 甚至直接引起害虫死亡。如施用氮肥可提高茶树对茶橙瘿螨的抗性。石灰不利于蓟马、叶蝉的生存等。过磷酸钙作根外追肥, 对红蜘蛛有杀伤作用。杂草防碍茶树正常生长, 助长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象甲、地老虎等害虫的生育和繁殖。对于茶园恶性杂草需采取人工除草, 至于一般杂草不必除净, 保留一定数量的杂草有利于天敌栖息, 调节茶园小气候, 改善生态环境。其他农业措施也各有防治效果, 如:及时清除残枝落叶, 能减少虫源;适时灌溉、排水能迅速改变田间环境条件并可兼治某些害虫。
2 生物防治
2.1 特点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及其产物控制害虫的方法。包括传统的天敌利用和昆虫不育、昆虫激素及信息素的利用等。天敌包括病原微生物、线虫、蛛形纲、昆虫纲和一些脊椎动物;生物防治可克服化学防治导致害虫抗药性、杀伤天敌和污染环境等缺点, 是有机茶害虫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天敌是一类用不竭的自然资源, 异地引种或人工大量繁殖、释放、生产, 成本也不高;天敌常能长期控制害虫, 捕食量大, 天敌能广泛扩散, 自动搜索隐蔽分散寄主或导致害虫疾病流行;天敌对作物、益虫、人、畜基本无害, 是病虫害生态调控的重要措施之一。
2.2 具体措施
一是保护天敌, 给天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茶园周围可种植杉、棕、苦楝等防护林或行道树, 或林茶间种、茶果间种, 幼龄茶园间种绿肥, 夏冬季在茶树行间铺草, 给天敌创造良好的栖息繁衍场所, 以加大对害虫的自然控制能力。茶园修剪、台刈下来的茶树枝叶, 先集中堆放在茶园附近, 让天敌飞回茶园后再处理。二是释放天敌, 引种天敌。主要引种天敌昆虫。利用茶园生态环境较稳定, 温、湿度适宜, 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流行的条件, 在有条件的茶园可将各种害虫的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等有益微生物人为培养后, 散放到茶园中, 使其侵染有害生物, 并造成重复侵染和流行。
3 物理防治
一是灯光诱杀法。茶园害虫趋光性较强的种类有茶尺蠖、茶毛虫、茶刺蛾和茶叶斑蛾等。灯光引诱效果最好的是东方红电子灭蛾灯、佳多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 其次是日光灯和白炽灯。每年在害虫发生期, 每3.33~4.00 hm2装1盏东方红杀虫灯, 6 666.67 m2装1盏20~30 W的黑光灯, 进行诱杀, 根据诱杀的害虫种类、数量进行测报和分析。二是嗜色诱杀法。利用害虫对不同颜色的偏嗜性进行诱杀, 如茶尺蠖初孵幼虫对黄色、茶蚜对黄绿色、茶黄蓟马对黄色和绿色、茶假小眼小绿叶蝉成虫对琥珀色都有趋性。可以在茶园行中安装害虫喜爱颜色的纸片, 每天及时收集纸上的害虫集中杀灭。三是人工捕杀法。人工捕杀是传统的捕杀方法, 利用害虫的栖息场所或特殊习性进行捕杀。如茶毛虫以卵成堆产在茶树叶背越冬, 可在每年11月至翌年3月摘除叶背越冬卵块, 其幼虫1~2龄群集在叶片背面, 被害状明显极易发现, 可以将带虫的枝叶剪下, 就地踩死。又如蓑蛾类常有为害中心, 被害状明显, 可在冬季或早春结合茶园管理, 随手摘除虫囊。四是外激素诱杀。用昆虫性外激素防治害虫, 主要是采取直接诱杀和干扰交配2种方式。诱捕法是在一定区域内使用足够数量的诱捕器, 并使诱得的雄虫比雌虫多, 从而造成田间雌虫保持不孕状态, 降低下一代虫口数量;干扰交配即迷向法, 其依据是在田间释放大量性外激素, 破坏雌雄之间的正常信息联系, 使雄虫失去寻找雌虫的定向能力, 而不能进行交配。生产上已经开始利用茶卷叶蛾的性外激素干扰和防治茶卷叶蛾。实际生产中也可将未交配的活体雌虫灾如茶尺蠖、黑毒蛾固定在1个小笼中, 下置水盆, 利用其释放的性外激素诱杀求偶雄虫。
4 其他防治措施
一是病虫检疫。病虫检疫是一项预防性的措施, 对于新辟有机茶园在引进茶树或无性系茶苗时, 应做好茶苗的检疫工作, 杜绝异地病虫夹带传入, 防范于未然[4]。二是药剂防治。使用非化合物的昆虫提取液、植物提取液、海洋动植物残体、天然皂类物质。可使用生物农药 (包括植物制剂和微生物农药) 防治茶树病虫害。
摘要:介绍了有机茶园虫害防治技术, 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其他防治措施, 以期为有机茶园病虫害防治提供指导。
关键词:有机茶园,虫害,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刘伟, 方敏, 陈麒, 等.有机茶园害虫防治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 2009 (24) :25.
[2]李良静, 张林, 冉隆粦, 等.云南省有机茶园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初探[J].中国植保导刊, 2010 (1) :28-30.
[3]刘宝传, 王恒华, 许博, 等.无公害茶园病虫害可持续综合治理措施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6 (2) :33, 43.
木耳菜虫害防治技术 篇10
全面贯彻执行“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 药剂防治为辅的防治原则。
2主要虫害及防治
主要有蚜虫、红蜘蛛。
2.1蚜虫
2.1.1为害症状以成蚜和若蚜在木耳菜叶背面吸食汁液, 造成叶片卷缩, 生长受到抑制。蚜虫分泌的蜜露, 是霉菌寄主, 影响光合作用, 造成植株早衰。
2.1.2发生规律蚜虫每年发生10余代, 在适宜的条件下, 温度24℃~26℃, 相对湿度60%~70%, 蚜虫繁殖力强;温度大于30℃, 相对湿度小于40%, 或大于80%对其繁殖生长都不利。
2.1.3农业防治及时清洁田园、拔除病叶, 清除田间及周边杂草, 减少虫源。
2.1.4物理防治采用30cm×40cm的黄板诱杀蚜虫, 插25块/亩~30块/亩, 黄板比木耳菜顶部高20cm左右, 当黄板粘满蚜虫时, 及时把黄板上残留的蚜虫清除干净, 再重涂一层机油。
2.1.5药剂防治百株蚜量达到500头时, 及时进行防治。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000倍液, 药剂安全间隔期7~10d, 或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药剂安全间隔期7~10d, 或用5%除虫菊素乳油1500倍液喷雾, 药剂安全间隔期2~3d, 或用20%氰戊菊酯乳油1500倍液~2000倍液, 药剂安全间隔期7d~10d, 或用2.5%氯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2500倍液, 药剂安全间隔期7d~10d, 药剂交替使用, 隔7~10d防治1次, 连续防治2次~3次, 采收前15d停止用药。
2.2红蜘蛛
2.2.1为害症状红蜘蛛以若虫常群集于叶背上, 以刺吸式口器吮吸汁液而为害植株。造成叶片失绿、叶缘向上翻卷, 以致枯萎、脱落, 造成空心菜早期萎缩, 严重时植株死亡。
2.2.2发生规律红蜘蛛在每年7月~8月为害严重, 对植株要经常进行观察检查, 在气温高、湿度大、通风不良的情况下, 红蜘蛛繁殖极快, 是造成植株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2.3农业防治及时彻底清除田间、地埂、渠边杂草, 减少叶螨的食料和繁殖场所, 降低虫源基数, 防止其转入田间。
2.2.4药剂防治点片发生时, 及时防治。用73%g螨特乳油3000倍液, 或用1.8%多虫螨丁乳油2000倍液, 药剂安全间隔期7~10d, 药剂交替使用, 隔7~10d防治1次, 连续防治2次~3次, 采收前15d停止用药。
摘要:笔者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 总结出绿色农产品木耳菜防治原则、主要虫害及防治的技术要求。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11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6.061
1玉米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
1.1蓟马
蓟马是玉米苗期主要发生的虫害,成虫、幼虫均可为害,蓟马会吸食玉米叶片汁液,并会释放出毒素,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蓟马的为害盛期是6月中下旬,此时玉米为3~5叶期,如果蓟马为害玉米叶片,会造成叶片点状失绿,呈现银灰色斑,严重时叶片扭曲变形,影响其生物功能。如果心叶被严重破坏,则会造成多个分叉,不能结穗,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防治方法: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45毫升,或40%氧乐果乳油100毫升对水30公斤喷雾防治。要经常查看玉米秧苗,一旦发现蓟马,及时喷药,喷药时要重点喷洒到心叶内。
1.2粘虫
玉米粘虫是一种能够远距离迁飞,具有“暴食性”的害虫,主要以幼虫吃食叶片进行为害,被粘虫为害的玉米,轻者叶片缺刻,重者叶片全无只剩叶脉,对玉米造成严重危害。粘虫成虫一般潜伏在田间和草丛中,夜间进行产卵,孵化后的幼虫一般聚集在心叶内或叶片背面。据观测,粘虫成虫发生盛期在5月底,据此预计6月中旬则是幼虫发生的盛期。粘虫的食性较杂,玉米、大豆、花生、蔬菜、花卉等均会受到粘虫的侵害,因此,要注意进行综合防治。
防治方法:生物防治。用适量糖、醋、酒和敌百虫混拌均匀放入盆中或用草把浸入此混合液,对粘虫的成虫进行诱杀,或者用黑光灯对成虫进行诱杀。在低龄幼虫期也可以使用生物制剂灭幼脲1~3号200ppm进行防治,这种生物制剂安全有效,同时也不会伤害天敌;化学防治。用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48%勒斯本乳油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化学防治要掌握有利时机,最好在幼虫3龄前,防治效果较好。
1.3玉米螟
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又叫钻心虫。主要通过取食心叶、叶片、钻食茎秆、幼穗等方式进行为害,也就是说玉米螟虫在玉米的整个生长期都会对玉米造成危害,因此,要加强防治。
防治方法:消灭越冬虫源,降低虫害基数。玉米螟的越冬幼虫抗寒力较强,冬季的严寒对其不会造成伤害。因此,要在越冬幼虫羽化前对其进行处理,可以将越冬幼虫喜待场所,如玉米、高粱秸秆,在幼虫羽化前进行砸碎堆沤,是消灭越冬虫源的有效措施。生物防治:一是使用白僵菌颗粒,将适量白僵菌孢子粉与过筛的煤渣混拌均匀,撒于玉米的心叶中进行防治。二是释放赤眼蜂,一般观察幼虫羽化率达到20%左右时,即可释放赤眼蜂,一亩放蜂15000~30000头,每亩设置5~10个放蜂点;化学防治:每亩1.5%辛硫磷颗粒剂1.5~2公斤撒施于玉米心叶内防治玉米螟效果较好,或用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喷雾于玉米心叶内。玉米螟的化学防治要在心叶末期进行,防治效果较好。
2玉米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2.1玉米黑粉病
玉米黑粉病在玉米的整个生长期间均可发病,以抽穗期表现明显。受害部位会出现大小不同的瘤状物,大的直径可达15厘米,小的仅1~2厘米。一株玉米可以产生多个病瘤。玉米的根、茎、叶、叶鞘及玉米穗均可受害。一般叶片和叶鞘的瘤状物较小,茎和穗上的瘤较大。病瘤的表面最初呈白色、淡红色,而后逐渐转变为褐色的薄膜,最终薄膜破裂,散发出褐色粉末。一般小的病瘤不会产生粉末,大的病瘤才能产生。一般玉米种植密度过大,氮肥使用过多,湿度大,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化学防治。在播种时用20%的粉锈宁乳油拌种,同时用杀菌剂对土壤和粪肥进行灭菌处理。
2.2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生严重时也会为害苞叶和叶鞘,病斑呈现褐色,呈长梭形,湿度大时,在病斑上可出现黑色霉层。
防治方法:生物防治。选择种植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化学防治。发病初期使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液或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液喷施,每亩用量为50~75公斤,每隔7~10天防治一次,共进行2~3次即可。
2.3玉米小斑病
从玉米苗期到生长后期均可发生。发病是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斑初期呈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斑,而后逐渐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赤褐色晕纹,发生严重时会造成叶片枯死。玉米小斑病以玉米抽穗时最易发生。湿度较高时,病斑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物。
防治方法:生物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残体,消灭菌源。在玉米播种前及早处理完秸秆。加强栽培管理,早播早管,增施有机肥,穗期追施氮肥,加强中耕、排水等田间管理,以增强植株抗病力;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每亩用50~75公斤,隔7~10天喷1次,共防2~3次。
林业管理与虫害防治技术 篇12
随着人工林面积的不断扩张, 人工树种种植较为单一, 令生态系统尤为薄弱, 森林虫害发生率明显提高。天然林长时间被大量砍伐, 令数量与品质逐步降低, 森林原始结构、生态环境惨遭迫害, 森林虫害频繁发生。林业虫害是十分严重的问题, 林业环境一旦湿度较大, 落叶腐蚀则会产生害虫。当前, 我国的林业分布并不均匀, 尤其对于西北地区较为寒冷之地而言, 森林覆盖率较少, 所以更应加强保护工作。通过研究可以看出, 西北地区病虫害发病率较高, 并且虫害种类较多, 有的甚至高达上百种, 类型较为丰富。所以, 我国十分注重林业管理问题, 利用新型技术, 增加投入资金, 并通过科学方式的管理及预防, 令我国在森林虫害防治方面获得显著提升, 森林虫害成灾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并获得了一些成绩[1]。
2 林业虫害高发的原因
2.1 人为原因
森林自身不具备抵抗新病虫害的预防能力, 令害虫大肆繁衍, 并且, 人们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 经常对森林进行滥砍乱伐, 对森林的生态系统具有严重的破坏性, 令森林的防御能力大打折扣。
2.2 自然原因
林业虫害高发区大部分处在森林覆盖率较低、长期遭受滥砍乱伐并重建的人工林中。因为人工林在建设时破坏了原本的生态环境, 由于物种较为单一, 令生态系统的免疫功能较低, 为病虫害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2.3 其它原因
林业虫害高发不仅存在人为原因及自然原因, 还会被其它原因所影响。比如, 林业管理部门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并且国家对森林虫害预防政策的规定也不够清楚, 欠缺相对的扶持政策[2]。
3 虫害防治的具体措施
3.1 林业基础预防技术
选择栽种树苗时, 也需对树苗进行筛选, 在栽种时, 需随时确保苗圃中的环境卫生, 及时清理杂草及枯落植物。对于林木的生长而言, 需严格依照林木生长情况及当地重要的虫害类别乃至产生状况, 准确对树木进行生长伐、透光伐、除伐等工作。并且在生长当中, 需尤为注重抚育伐的时间, 在操作当中, 需采取相关的防虫害方法。对于工作而言, 需先将已经受损的树木割除, 并将已经受损的树木表皮剥除进行焚烧, 剩余的木枕需运出林区。
3.2 化学药物的防治
在运用化学方式管理和防治虫害时, 需要通过农药等化学药品控制、预防、消灭有害生物, 为林区提供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在运用化学方式时, 需要通过人工涂抹的方式, 或通过专业工具共同进行。人工方式则是人对树苗采取病虫害防治措施, 通过包扎、涂抹等方式防治树木病虫害的发生。此种方式会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 所以, 在执行当中, 通常仅对于较为贵重的树木才会采用这一方式。专业工具则是将化学制剂溶解在水中进行喷雾, 其优势在于不会浪费药量, 操作简便、污染较低、符合大范围操作。可是运用化学方式进行防治也存在一个问题, 相同药物持续使用时效果则不够明显, 因此, 需时常更换药物, 才可确保效果。
3.3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作为当前较为先进的方式, 其主要通过生物链对病虫害进行控制, 实现保护林木的效果。当前时期, 因为技术的发展, 生物防治方法早已不是单纯含义中的解决方法。除去最原始以虫治虫的方式外, 还可以通过有机生物体或活性物质, 经由物理或化学方式令害虫无法继续繁衍, 以此降低害虫的发病率。
3.4 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通过物理学原理及方式起到防治害虫的目的。对已经感染了病虫害的森林可以通过高温杀菌的方式消灭病菌及害虫, 透过此种方式可以有效规避害虫扩散及传播。经过物理方式防治可以确保真正消除害虫, 并且此类方式并未对森林的生态平衡造成影响, 也不会对物种产生威胁, 可以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推广。
4 结语
总而言之, 森林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能源, 能够有效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林业的管理力度, 加强管理病虫害的发生时间、范围及树种, 强化动态管理, 以便对病虫害进行控制, 降低其对森林的破坏率, 才能加快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娜.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成灾原因及治理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