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茶园虫害防治技术(精选8篇)
有机茶园虫害防治技术 篇1
有机茶园禁止使用化学农药, 而茶园病虫害的发生却又影响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病虫害防治是有机茶生产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农业措施、物理措施和生物防治方法建立合理的茶树生长体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提高茶园系统内的自然生态调控能力, 从而抑制病虫害暴发, 使茶制品达到有机食品的标准[1]。
1 农业防治
1.1 特点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常绿植物, 一般茶园均已形成较稳定的特殊生态环境, 茶树害虫作为茶园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茶园环境中任何组成部分的变动都可能影响害虫的发生及种群数量变动。茶园栽培管理既是茶叶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措施, 又是害虫防治的重要手段, 它具有预防和长期控制害虫的作用。它不仅影响害虫赖以生存的茶树和其他生物的生长发育, 也影响土壤、小气候以及天敌的变化, 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害虫的发生与消长。大多数农业防治可结合茶园管理技术进行, 无需另增投资;防治方法有效、安全, 易于推广, 措施多样, 对害虫的抑制作用持久、综合。其缺点是见效缓慢, 不易觉察, 易被忽略;防治效果不明显, 或仅能在某种程度上减轻虫害, 某些措施有时可能与防治害虫矛盾[2]。
1.2 常用措施
选品种时, 除考虑其产品质量水平、茶类适应性外, 还应考虑其对当地主要病虫害的抗性程度。选品质好、产量高, 抗病虫性强的品种。根据害虫的生活习性, 大多数栖叶性茶树害虫可采用采摘或修剪和台刈的方法去除。在采摘季节要及时分批多次采摘, 可减轻蚜虫、小绿叶蝉、条细蛾、茶踉线螨、茶橙疲螨、丽纹象甲等多种危险性病虫的危害;通过采摘, 也可恶化这些害虫的营养条件, 破坏害虫的产卵场所;对有虫芽叶还要注意重采、强采, 如遇春暖早, 要早开园采摘, 夏秋季节尽量少留叶采摘。合理修剪、台刈可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条件, 抑制喜湿或郁蔽条件下的黑刺粉虱、介壳虫等发生。冬季结合施用有机肥进行深耕培土, 可将土表层和落叶层中越冬和害虫如茶尺蠖、扁剌蛾蛹, 茶叶斑蛾幼虫、茶叶夜蛾、茶短须螨等害虫的蛹、幼虫和卵及多种病原物深埋入土中;同时也可将深土层中越冬的害虫如蛴螬、象甲类幼虫暴露于地面, 使之因环境不适或被天敌捕食而致死, 翻土时结合适当镇压, 可造成机械死亡或虫蛹翌年无法羽化出土。中耕可促进土壤通风透气, 促进根系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动, 破坏害虫的地下栖息场所, 一般夏秋季节翻土1~2次为宜, 对丽纹象甲发生严重的田块, 在春茶开采前可深翻1次, 能大量减少害虫的发生量。开辟新茶园时选用无病虫的种子和苗木, 一般情况下, 尽量采用丛栽或条栽 (播) 的方式, 避免过度密植, 以利于创造良好的茶园生态环境。小绿叶蝉发生严重的茶区, 茶园不宜间作花生、猪屎豆等豆科作物, 斜纹夜蛾发生地区不宜与甘薯间作, 茶园附近的果树或种植遮荫树也是介壳虫、黑剌粉虱、蓑蛾等害虫的寄主植物。实践表明, 大面积单一栽培松树由于物种单纯, 易诱发特定病虫害猖獗, 如小绿叶蝉、茶饼病、茶云纹枯病。因此, 有机茶园的周围以保持较为丰富的植被为宜。合理施肥可改善茶树营养条件和提高抗害及补偿能力, 或因加速生长发育而避开害虫危害期, 或可改变土壤性状恶化某些害虫的生存环境, 甚至直接引起害虫死亡。如施用氮肥可提高茶树对茶橙瘿螨的抗性。石灰不利于蓟马、叶蝉的生存等。过磷酸钙作根外追肥, 对红蜘蛛有杀伤作用。杂草防碍茶树正常生长, 助长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象甲、地老虎等害虫的生育和繁殖。对于茶园恶性杂草需采取人工除草, 至于一般杂草不必除净, 保留一定数量的杂草有利于天敌栖息, 调节茶园小气候, 改善生态环境。其他农业措施也各有防治效果, 如:及时清除残枝落叶, 能减少虫源;适时灌溉、排水能迅速改变田间环境条件并可兼治某些害虫。
2 生物防治
2.1 特点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及其产物控制害虫的方法。包括传统的天敌利用和昆虫不育、昆虫激素及信息素的利用等。天敌包括病原微生物、线虫、蛛形纲、昆虫纲和一些脊椎动物;生物防治可克服化学防治导致害虫抗药性、杀伤天敌和污染环境等缺点, 是有机茶害虫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天敌是一类用不竭的自然资源, 异地引种或人工大量繁殖、释放、生产, 成本也不高;天敌常能长期控制害虫, 捕食量大, 天敌能广泛扩散, 自动搜索隐蔽分散寄主或导致害虫疾病流行;天敌对作物、益虫、人、畜基本无害, 是病虫害生态调控的重要措施之一。
2.2 具体措施
一是保护天敌, 给天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茶园周围可种植杉、棕、苦楝等防护林或行道树, 或林茶间种、茶果间种, 幼龄茶园间种绿肥, 夏冬季在茶树行间铺草, 给天敌创造良好的栖息繁衍场所, 以加大对害虫的自然控制能力。茶园修剪、台刈下来的茶树枝叶, 先集中堆放在茶园附近, 让天敌飞回茶园后再处理。二是释放天敌, 引种天敌。主要引种天敌昆虫。利用茶园生态环境较稳定, 温、湿度适宜, 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流行的条件, 在有条件的茶园可将各种害虫的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等有益微生物人为培养后, 散放到茶园中, 使其侵染有害生物, 并造成重复侵染和流行。
3 物理防治
一是灯光诱杀法。茶园害虫趋光性较强的种类有茶尺蠖、茶毛虫、茶刺蛾和茶叶斑蛾等。灯光引诱效果最好的是东方红电子灭蛾灯、佳多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 其次是日光灯和白炽灯。每年在害虫发生期, 每3.33~4.00 hm2装1盏东方红杀虫灯, 6 666.67 m2装1盏20~30 W的黑光灯, 进行诱杀, 根据诱杀的害虫种类、数量进行测报和分析。二是嗜色诱杀法。利用害虫对不同颜色的偏嗜性进行诱杀, 如茶尺蠖初孵幼虫对黄色、茶蚜对黄绿色、茶黄蓟马对黄色和绿色、茶假小眼小绿叶蝉成虫对琥珀色都有趋性。可以在茶园行中安装害虫喜爱颜色的纸片, 每天及时收集纸上的害虫集中杀灭。三是人工捕杀法。人工捕杀是传统的捕杀方法, 利用害虫的栖息场所或特殊习性进行捕杀。如茶毛虫以卵成堆产在茶树叶背越冬, 可在每年11月至翌年3月摘除叶背越冬卵块, 其幼虫1~2龄群集在叶片背面, 被害状明显极易发现, 可以将带虫的枝叶剪下, 就地踩死。又如蓑蛾类常有为害中心, 被害状明显, 可在冬季或早春结合茶园管理, 随手摘除虫囊。四是外激素诱杀。用昆虫性外激素防治害虫, 主要是采取直接诱杀和干扰交配2种方式。诱捕法是在一定区域内使用足够数量的诱捕器, 并使诱得的雄虫比雌虫多, 从而造成田间雌虫保持不孕状态, 降低下一代虫口数量;干扰交配即迷向法, 其依据是在田间释放大量性外激素, 破坏雌雄之间的正常信息联系, 使雄虫失去寻找雌虫的定向能力, 而不能进行交配。生产上已经开始利用茶卷叶蛾的性外激素干扰和防治茶卷叶蛾。实际生产中也可将未交配的活体雌虫灾如茶尺蠖、黑毒蛾固定在1个小笼中, 下置水盆, 利用其释放的性外激素诱杀求偶雄虫。
4 其他防治措施
一是病虫检疫。病虫检疫是一项预防性的措施, 对于新辟有机茶园在引进茶树或无性系茶苗时, 应做好茶苗的检疫工作, 杜绝异地病虫夹带传入, 防范于未然[4]。二是药剂防治。使用非化合物的昆虫提取液、植物提取液、海洋动植物残体、天然皂类物质。可使用生物农药 (包括植物制剂和微生物农药) 防治茶树病虫害。
摘要:介绍了有机茶园虫害防治技术, 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其他防治措施, 以期为有机茶园病虫害防治提供指导。
关键词:有机茶园,虫害,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刘伟, 方敏, 陈麒, 等.有机茶园害虫防治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 2009 (24) :25.
[2]李良静, 张林, 冉隆粦, 等.云南省有机茶园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初探[J].中国植保导刊, 2010 (1) :28-30.
[3]刘宝传, 王恒华, 许博, 等.无公害茶园病虫害可持续综合治理措施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6 (2) :33, 43.
[4]陈志刚, 徐向荣, 王路德, 等.有机茶园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策略[J].中国园艺文摘, 2010 (3) :172-175.
有机茶园虫害防治技术 篇2
宁波***有机蔬菜产业化基地种植的有机蔬菜种类较多,主要有番茄、青菜、青瓜、茄子、毛豆、萝卜、黄秋葵等三十余种,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多,程度重。在防治过程中不允许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农药,要坚持农业防治为主,物理、生物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原则,切实将病虫危害降到最低。
一、农业措施
(1)选用抗病、抗虫新品种。
(2)合理轮作和间作。合理的轮作、间作不但能经济的利用土地,并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作物的抗病、抗虫害能力。不同作物轮作,切断了某种病菌寄主源,使其无法侵染为害。
(3)施足无菌有机肥料。有机种植施用有机肥料,不管植物肥、动物肥都要彻底腐熟。特别是植物性肥料,易把病残体的病菌带入田中。在腐熟过程中,通过肥料的高温发酵将病菌杀死。否则,施肥易将病菌带入土壤,导致作物感染病害。
(4)种子处理。为杀灭附在种子表面的病菌、虫卵,在播种前应进行种子消毒,方法有:一是日光晒种,选择晴天将蔬菜种子晒2-3天;二是盐水浸种,将蔬菜种子放入10%的盐水浸泡10分钟;三是温汤浸种,用50-60℃的热水浸泡种子,并不停搅拌。
(5)清理田园。上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清理田园,将杂草、作物残体等全部清理干净,以防止杂草和作物残体上的病菌、虫害在田园中继续传播。
(6)推广高垄栽培。高垄栽培有利于水肥、地温管理,便于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有利于提高寄主抗病力,减轻病害。
(7)合理密植。合理确定株行距,适当稀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状况,提高植株的综合抗病、虫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8)培育壮苗。通过对种子和苗床进行高温消毒处理,深冬采用电热温床、火炕育苗、夏秋采用遮阳网、防虫网覆盖、营养钵育苗、穴盘育苗等育苗方式,加强苗期管理,保证苗全苗旺,提高植株抗逆性,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试验表明,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种类多,数量大,且对天敌伤害小。诱集种类主要有鳞翅目的夜蛾科、螟蛾科、天蛾科、灯蛾科、菜蛾科,鞘翅目的叶甲科、金龟甲科,直翅目的蝼蛄科、蟋蟀科,半翅目的蝽科、盲蝽科,双翅目的丽蝇科,还有少量天敌如寄生蜂、瓢虫、草蛉等。其中鳞翅目害虫占诱集总量的66.4%,天敌仅占诱集总量的0.86%。作物田尤其是蔬菜田应用该项技术,基本能控制害虫的危害,不用再喷杀虫剂。
二、物理措施
(1)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技术
应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作物害虫,是在作物害虫防治中广泛应用的物理措施之一。它是利用害虫成虫的趋光、波、颜色等特性,引诱成虫扑灯,灯外配以高压电网将害虫击晕落入接虫袋。由于频振式杀虫灯将害虫直接诱杀在成虫期,降低了田间落卵量,从而减少了田间幼虫数量,达到了杀灭害虫控制危害的目的。
使用方法:在每年3月初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到10月底收灯。每50亩地安装1盏,每盏灯间距不小于200米,灯距地面1.5米,确定专人定时开关(每天20:00—次日6:00开灯)。若安装PS-15Ⅱ光控型频振式杀虫灯则不需专人开关。
(2)新型性诱剂诱捕器诱杀害虫技术
害虫雌蛾在性成熟后释放出一种称为性信息素的化学信息素。通过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叫性诱剂。把带有害虫性诱剂的诱芯放在能使雄蛾顺利钻进、但不能跑出的诱捕器中,由于性诱剂在诱捕器中连续不断的释放,能吸引同种寻求交配的雄蛾,把害虫雄蛾诱杀在诱捕器中,使雌虫失去交配的机会,不能有效地繁殖后代进行危害,从而减少田间虫卵量,减低后代种群数量而达到防治的目的。
使用方法:不同的性诱芯控制范围不同,甜菜夜蛾每2亩地设置1套诱捕器,小菜蛾每亩地需设置2-3套诱捕器。使用时,将诱捕器固定在木棍上,插在菜地中,性诱芯距地面1.5米,或直接将诱捕器挂在树枝上,性诱芯距地面1.5米。甜菜夜蛾、小菜蛾性诱芯半月更换一次。适时清理诱捕器中的死虫深埋。
性诱芯防治对象专一,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是生产有机蔬菜的较好技术。试验表明,与非防治区比较,应用性诱芯的区域,甜菜夜蛾和小菜蛾田间落卵量减少15-20%,被害株率减少10-20%,防治效果明显。
(3)黄板诱杀害虫技术
黄板诱杀害虫的作用原理就是利用蚜虫、粉虱等多种害虫成虫对黄色敏感,具有强烈趋向的特性,应用带有粘性的特制黄板挂置于田间诱杀害虫成虫。
使用方法:每亩地用20-25张,使用时将黄板固定在木棍上,插在菜田中,高度以黄板底部高出植株顶部20cm为宜。当黄板沾满害虫后,可用木棍剥下或用水冲掉,重复使用。
试验表明,应用黄板对蚜虫、粉虱等趋黄性害虫效果明显,与非防治区比较,虫株率减少60%,单株虫量平均减少30-50头。
(4)防虫网防虫技术
蔬菜防虫网是以防虫网构建的人工隔离屏障,将害虫拒之于网外,从而收到防虫保菜的效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几点:一是覆盖时防虫网四周要用土压严实防止害虫潜入产卵。小拱棚覆盖栽培蔬菜时,拱棚高度要高于作物高度,避免菜叶紧贴防虫网,防止网外害虫产卵于菜叶。二是应根据不同作物和季节合理选用防虫网的颜色和目数,目数过少网眼过大,起不到应有的防虫效果;目数过多,网眼小,防虫效果好,但遮光多,对作物生长不利。一般用白色防虫网,如果需加强防虫网的遮光效果,可选用银灰色、灰色或黑色防虫网。
(5)银灰反光膜拒蚜技术
在田间挂设银灰膜条,即将宽4-5cm的膜带纵横挂于作物上部,高出植株生长点20cm以上,使蚜虫不降落至植株上。调查结果表明田间挂设银灰反光膜条有较好的拒蚜效果。
三、生物措施
一是保护利用天敌,二是应用一些有机蔬菜生产中允许使用的生物药剂如清源保、龙克菌、杀螟杆菌、苏云金杆菌等。除虫菊素具有速效性、杀虫谱广、易分解、毒性低等特点,用于防治菜青虫、小菜蛾、甜菜夜蛾、蚜虫及白粉虱等害虫,使用时用5%除虫菊素乳油1000-1500倍液进行茎叶喷雾;苏云金杆菌用于防治菜青虫、小菜蛾、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卵、幼虫,在卵盛期或低龄幼虫期开始喷药,每亩用100-150ml,间隔7天再喷一次,防效比较明显。
四、其他允许使用药物
1.植物和动物来源。如印楝素、天然除虫菊素、苦参碱、鱼藤酮类等。2.矿物来源。如石灰、硫磺、高锰酸钾、硅藻土等。
3.微生物来源。如真菌制剂、细菌制剂、病毒及病毒制剂等。4.其他类。如乙醇、醋酸、软皂等。
(详见有机作物种植允许使用的植物保护产品物质和措施目录)。
有机茶园虫害防治技术 篇3
1 假眼小绿叶蝉形态特征及危害方式
假眼小绿叶蝉本虫属同翅目叶蝉科。一生经过卵、若虫、成虫3个阶段。卵新月形, 长约0.8 mm, 宽约0.15 mm, 初为乳白色, 渐转淡绿, 孵化前前端透见1对红色眼点。若虫共5龄, 初为乳白色, 随虫龄增长, 渐变淡黄转绿, 3龄时翅芽开始显露, 5龄时翅芽伸达第5腹节。成虫头至翅端3.1~3.8 mm, 淡绿至淡黄绿色, 头冠中域大多有2个绿色斑点, 头前缘有1对绿色圈, 又称为假单眼, 复眼灰褐色。中胸小盾板有白色条带, 横刻平直。前翅淡黄绿色, 前缘基部绿色, 翅端透明或微烟褐。足与体同色, 但各足胫节端部及跗节绿色。以若虫、成虫刺吸嫩梢芽叶汁液, 雌成虫在嫩梢内产卵, 导致输导组织受损, 养分丧失, 水分供应不足。芽叶受害后表现凋萎、叶脉变红、节间短缩、质地变脆, 嫩梢萎缩硬化等, 南京地区尤以春茶晚期的生产受害受损最重[2]。
2 发生特点
假眼小绿叶蝉具趋嫩性, 只为害嫩梢芽叶, 性畏光怕湿, 早晨霜水未干时不太活动, 太阳出来后逐渐向茶篷内转移, 其成虫逐渐孕卵, 卵是逐日产出, 每日产1~2粒, 决定了其发生代数不整齐。其发生发展除跟栽培管理、品种有关系外, 还有以下特点:一是年发生代数多, 在南京茶区1年可发生9~11代, 以成虫在茶园或杂草上越冬。二是世代重叠、凌乱, 茶园中可以同时见到成虫、若虫。但全年中有2个虫口高峰期, 第1个高峰期在5月左右, 第2个高峰期在9月左右。三是气候因子影响, 气温、降水量和雨日数是影响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消长的主要气候因子。适宜在平均气温17~28℃、时晴时雨的条件下发生。天敌有60多种, 最主要的有卵寄生蜂、缨小蜂、蜘蛛和虫霉等。
3 生物防治技术
3.1 茶园生态生物防治
一是利用栽培管理措施, 如修剪、采摘等。针对其趋嫩性强、主要为害嫩梢的特点, 春茶采完后立即组织茶树重修剪, 将茶树绿叶层基本剪除, 及时将枝条清理出园进行焚烧, 恶化假眼小绿叶蝉的生存环境。二是充分保护自然天敌, 发挥天敌作用。茶园各种捕食性蜘蛛、缨小蜂等, 对假眼小绿叶蝉有良好的捕食作用。蜘蛛种类多、数量多, 缨小蜂寄生率高, 则芽叶受害率低、虫口密度低。该方法省事、有效、成本低, 不会造成茶叶农药残留污染。实践中, 该法实施初期有一定风险, 即停止施农药初期, 虫口会有一定程度上升, 但当蜘蛛、寄生蜂等天敌种群数量上升时, 便能起到控制作用。
3.2 生物农药防治
5月上中旬采用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研制的植物源农药绿浪, 按照500倍液并混施1/5量的4%阿维菌素对茶树进行喷施, 防治率达75%以上。使用0.3%印楝素乳油600倍液喷施, 在幼虫低龄期, 选在阴天16:00或傍晚施药, 印楝素药效较缓慢, 应提前2~3 d施用, 防治率达70%以上。
3.3 信息素诱杀
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的寄主范围起到决定性作用, 是生物体之间起化学通讯作用的化合物的统称, 是昆虫交流的化学分子语言[3]。在自然界中, 假眼茶小绿叶蝉通过嗅觉对某种植物次生物质有特殊的趋性, 因此将这些化合物加在粘胶色板或诱芯上, 并缓释至田间, 引诱茶小绿叶蝉害虫至诱捕器, 并将其杀死, 从而减少田间虫口密度, 以利于防治[4]。茶小绿叶蝉信息素是英格尔公司人工合成的植物次生物质, 具有敏感性高、使用方便、不会伤害天敌等优点。使用方法:准备1.2 m左右长的细竹竿 (棍) , 自上尾端从中间部开约30 cm;撕开准备好的黄色粘胶板, 将之夹在剖开的竹子中间, 用金扎线绑住竹竿尾端, 使黄板固定好;用钉书机把橡皮诱芯订在黄板一面;把黄板按 (5~6) m× (5~6) m的距离插在茶园茶垄中, 竹竿插土的深度为10~15 cm, 黄板离茶叶蓬5~10 cm, 使用270~300片/hm2。
摘要:介绍了茶园常发害虫假眼小绿叶蝉的形态特征、危害方式和发生特点, 阐述了假眼小绿叶蝉的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生物农药防治、信息素诱杀等生物防治方法, 并重点描述了假眼小绿叶蝉信息素诱杀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关键词: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形态特征,发生特点,生物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王庆森, 黄建, 高香凤.有机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空间分布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 (3) :234-237.
[2]关瑞峰.茶假眼小绿叶蝉发生为害特点调查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 2006, 26 (6) :38-40.
[3]彭萍, 徐进, 侯渝嘉.假眼小绿叶蝉性信息素田间诱捕试验[J].南方农业, 2007 (1) :77-78.
江西省有机茶园的病虫害防治对策 篇4
1 基本原则
1.1 源头治理, 预防为主
贯彻“预防为主, 绿色植保”的方针, 做好病虫害预报工作。注重茶园健身栽培, 优化农业管理措施, 争取使茶树少得病 (虫) 、不得病 (虫) , 进而达到少用药、不用药。
1.2 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 化学防治为辅
对于任何病虫害刚发生时, 物理和生物方法均有效果, 尽量采取物理和生物方法, 到了后期不得已再采取化学防治。
2 有机茶园病虫害防治对策
2.1 调整茶园生态格局, 提高茶园自我调控能力
调整作物布局, 使茶园成为较复杂的生态系统, 从而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 增强自然调控能力, 避免群落结构及物种的单纯化导致特定害虫的猖獗。茶园立体种植、间作套种, 建立结构合理、功能稳定的茶园复合生态系统, 是提高茶园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有效途径。例如:在茶园内套种花生、大豆、甘薯或蔬菜等作物, 在梯壁上加种绿肥植物如苜蓿或黄花菜等, 在茶园内合理套种一定数量的梨、板栗或桑树等果树, 在茶园周围或梯壁上种植泡桐、松树、桂花树等林木, 既可提高茶园生物多样性, 又可在短期内迅速提高经济收益。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 可降低病虫为害3.5%~31.6%。
同时, 茶园间作套种要注意以下3点:首先, 要合理配置种间生态位, 使间作套种的作物品种能与茶树长期共存、共生互利;其次, 要求间作套种的作物与茶树没有主要的共同病虫害;再者, 要求间作套种之后的人工复合系统易于调控, 能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
2.2 提高茶园管理水平, 实行健身栽培
应用健身栽培技术, 定向地改变环境条件, 使之有利于茶树的生长, 提高对病虫害的抗性, 而不利于病虫害的生存、繁殖和扩散, 以控制病虫种群数量, 具有预防和长期控制害虫的作用。
2.2.1 选育、推广茶树抗病虫品种。
茶树品种间由于形态结构、生化成分以及生物学特性不同, 对各种病虫害有不同程度的抗性。利用茶树抗性的种质遗传特性及选种、杂交的方法定向培育出性状稳定的抗病虫茶树品种, 并积极推广应用。如茶树大叶品种比小叶品种易于感染云纹叶枯病、炭疽病等叶部病害;选用多酚类含量高而含氮量少和叶片角质膜增厚的茶树品种抗病性强。
2.2.2 及时采摘, 适时修剪与台刈。
由于芽叶营养物质高, 是害虫的食物和产卵场所, 及时采摘能够恶化这些害虫的营养条件, 破坏害虫的产卵场所。按采摘标准, 及时分批多次采摘, 可明显地减轻蚜虫、小绿叶蝉、茶叶螨类、茶芽枯病等多种病虫的为害。要注意重采、强采有病虫的芽叶, 可降低病虫为害15.5%~22.7%。适度修剪可以促进茶树生长发育, 并具有防治病虫害的效果。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茶蚜主要栖集在茶树表层叶片上, 春茶后进行轻修剪可减少这些害虫的为害;卷叶蛾、黑刺粉虱、茎干病虫害和钻蛀性害虫栖集在茶树冠面的位置要深一些, 直至中下部, 采用重修剪能达到防除这些害虫的效果;蚧类害虫发生严重的茶园, 可采用台刈进行彻底防治。修剪与台刈可降低病虫为害23.6%~31.8%, 还可以恢复和增强树势。
2.2.3 做好水、肥精细化管理。
干旱易发生云纹叶枯病、茶尺蠖等病虫害, 而土壤湿度过大、水分过多易发生根腐病等根系病害。因此, 实行科学的肥水管理至关重要, 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茶叶产量, 还可有效降低病虫为害20.7%~29.8%。茶园秋冬季节翻耕施肥, 基肥应以农家肥、沤肥、堆肥、饼肥等有机肥为主, 适当补充磷钾肥。氮肥的施用量应根据茶园的产量确定, 以补足因采叶而损耗的氮素量为标准, 过多使用会造成氮素过量而有利于吸汁性害虫及炭疽病的发生。
2.2.4 及时中耕除草, 推行行间覆草技术。
中耕可使土壤通风换气, 促进茶树根系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使病虫受到机械损伤或曝晒致死, 还能破坏地下害虫的栖息场所, 有利于天敌入土觅食, 但一般以夏秋季节浅翻1~2次为宜。中耕结合培土可使茶尺蠖等成虫不能羽化出土, 除草可以减轻茶小绿叶蝉等害虫的为害。茶园可保留一定数量的杂草, 有利于天敌栖息, 在4~5月幼龄茶园及时覆盖杂草或稻草等可起到除草、抗旱保墒及改良土壤的作用, 还可降低病虫为害13.6%~18.5%。
2.2.5 冬季清园。
及时清除茶树病虫枝叶, 并集中烧毁或深埋, 对虫口基数大的茶园, 秋茶后用0.3~0.5°Be石硫合剂进行封园, 减少病虫越冬基数。通过冬季清园, 第2年茶园病虫害可延迟9~15天发生, 可降低病虫为害25.2%~35.6%。
2.3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指应用各种物理因子和机械设备来防治病虫等有害生物的方法。主要是利用害虫的趋性、群集性和食性等习性, 通过性信息素、光、波、色、味等诱杀或机械捕捉来防治害虫。这种方法对天敌相对安全, 而对害虫诱杀量大、诱杀种类多、杀虫谱广, 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2.3.1 人工捕杀。
对茶毛虫、茶树象甲等害虫, 可采取人工捕杀的方法或剪除病虫枝。对发生较轻的蓑蛾类害虫可以及时摘除蓑囊, 集中处死。对地衣、苔藓, 可采取刮除的方法。也可采用高温下曝晒土壤的方法消灭幼虫[3]。
2.3.2 灯光诱杀。
为害茶树的害虫以鳞翅目较多, 大多具有趋光性, 可以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太阳能杀虫灯等诱杀成虫。一般每1~2 hm2安装1盏灯。
2.3.3 黄板诱杀。
黄板诱虫技术是一种快速、简便、绿色环保型捕杀害虫的高效杀虫技术。利用茶小绿叶蝉、茶树蚜虫、茶黑刺粉虱等害虫的成虫对黄色的趋性, 引诱害虫扑向带有黏胶的黄板上, 将害虫黏住, 达到防虫的目的。一般667m2茶园悬挂20cm×25cm的黄板30~40张。
2.3.4 食饵诱杀。
利用害虫的趋化性, 用糖、醋、酒等食料拌混农药诱杀害虫。如糖醋毒液可杀卷叶蛾、地下害虫等。
2.4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害虫天敌、有益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生物防治具有持久性、安全性、同步性、专一性等优点。茶园生物防治的方法主要有:
2.4.1 保护天敌。
建立茶农、茶林、茶果复合型生态系统, 或夏冬季在茶树行间铺草, 给天敌创造良好的栖息和繁殖场所。为了延长天敌昆虫的寿命和增加产卵量, 可在茶园周围种植一些不同时期开花的蜜源植物, 作为天敌昆虫的补充营养基地。
2.4.2 利用天敌。
利用鸟类、蜘蛛、瓢虫、草蛉等捕食性天敌, 也可人工释放天敌寄生蜂 (如赤眼蜂) 、捕食螨 (如钝绥螨) 等来以虫治虫。利用一些细菌、真菌、病毒等, 如在茶园中喷施0.1~0.2亿/m L白僵菌孢子液, 对茶毛虫、尺蠖、卷叶蛾类、象甲类等害虫的防治效果达70%~80%。
2.5 绿色农药防治
使用绿色农药必须在害虫幼虫低龄期适时施用, 要早和快。有机茶园严禁使用化学农药。因此, 有机茶园的病虫害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 不能等到大面积病虫害爆发时再防治。目前高效无毒的绿色农药主要有植物源农药 (如鱼藤酮乳油、苦参碱水剂、印楝素乳油) 和矿物源农药 (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机油乳剂) 。
3 结语
目前, 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技术措施为主的有机茶叶病虫害防控技术在江西省茶叶主产区大力推广使用, 不仅可以树立江西省有机茶叶的品牌, 而且能保护茶园的生态环境及生物种群的多样性, 在茶园生产中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将成为实行绿色植保、发展有机茶叶的新方向。
摘要:为实现江西省“生产有机茶叶、建设生态茶园”的目标, 特制定一整套生态茶园的病虫害防治对策, 以供生产者参考。
关键词:江西省,有机茶园,病虫害防治
参考文献
[1]金玲莉, 涂娟, 王璠.江西省茶园病虫害防治思路[J].南方农业, 2014 (8) 6:3, 4~30.
[2]洪海林, 吴旦霓, 刘恒贵.有机茶园及无公害茶园病虫害生态控制技术[J].植物医生, 2015 (28) 4:43~45.
有机茶园建设主要技术措施 篇5
有机茶园可以是常规茶园的转换, 也可以是荒芜茶园的改造恢复, 或是新种植茶园。但是在准备建园前, 首先要进行大气、水源、土壤以及周边环境质量的测试, 确保茶园条件符合有机茶叶生产要求。
2 有机茶园土壤要求
有机茶园的土壤要求自然肥力高、土层深厚、呈酸性或微酸性反应的砂质土壤, 具备通透性良好、排水良好、营养元素丰富而且平衡的质地。尤其是选择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地区作为建设园地。
3 有机茶园土壤管理
3.1 茶园行间铺草覆盖
茶园行间铺草可以减缓地表径流速度, 促使雨水向土层深处渗透, 既可防止地表水土流失, 又可增加土层蓄水量。茶园铺草还能抵制杂草生长, 有利土壤生物繁殖,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提高土壤肥力。
3.2 精耕细作勤除杂草
杂草不仅能与茶树争光、争肥、争水, 又是病虫害栖息的场所和传播的媒介, 必须及时去除。一般春芽开采前要进行1次浅耕削草, 清除越冬杂草;春芽结束后浅耕削草, 可疏松采茶时踏实的老土, 同时可推迟夏草生长。8~9月份是秋草生长、开花结籽的时期, 这时除草对防止第2年杂草生长有重要作用, 要抓紧进行。秋冬季节, 要结合施基肥进行1次行间深耕 (20~30cm) 把覆盖草料深埋土中。除草要选择晴朗的天气进行, 把杂草晒干, 使其失去再生能力, 同时可以起到杀虫消毒作用。经过曝晒后的杂草翻埋作肥料, 以提高土壤肥力。
3.3 放养生物
茶园放养蚯蚓等生物可改良土壤结构和土壤理化性状与肥力。放养食虫生物可减轻病虫危害, 达到以虫治虫目的。
3.4 茶园间作绿肥
有机茶园间作绿肥的主要目的, 是改良茶园土壤、理化性质, 增加有机肥源, 不断提高茶园土壤肥力, 为有机茶生产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促进茶树生长。绿肥种植可选用高杆、矮杆、匍匐品种混种, 也可单独种植, 分春夏秋冬季播种, 品种以大叶猪屎豆、爬地兰、飞机草、紫云英等为优。
有机茶园间作绿肥, 既要使绿肥高产优质, 又不妨碍茶树本身的生长发育, 因此必须合理间作, 适时播种。
4 有机茶园病虫防治
有机茶园病虫防治要有条件地使用植物源和矿物源农药, 严禁使用化学农药, 确保茶园不受化学农药污染。茶园除严禁使用化学农药外, 而且严禁使用化学除草剂、化学增效剂、土壤改良剂和使用被污染的水灌溉茶园等, 确保茶园无公害。
5 有机茶园的生态环境质量
有机茶园必须符合生态环境质量, 要求远离城市和工业区以及村庄与公路, 以防止城乡灰尘、废水、废气及过多人为活动给茶叶带来污染。茶地周围有山体、森林、河流等防护体系, 并且没有污染源。
6 有机茶园的生态环境保护
有机茶园与常规农业之间必须有隔离带。隔离带以山、河流、湖泊、自然植被等天然屏障为宜, 也可以是道路、人工、树木和作物, 但隔离带宽度不得小于9m, 如果隔离带上种植的是植物, 必须按有机方式栽培。
摘要:有机茶, 就是按照有机农业的方法进行生产加工的纯天然无污染的茶叶种类。生产过程完全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化学食品添加剂等物质, 并符合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 (IFOAM) 的标准。近年来, 随着茶叶经济蓬勃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茶叶的消费也朝着中高档方向转变, 喝茶的人对茶叶的多样化、无公害化和有机化的要求日益强烈。因此, 有机茶在我国的市场正逐年扩大。本文现就建设有机茶园主要技术措施进行阐述。
日照市有机茶园生产技术 篇6
日照市自“南茶北引”取得成功以来, 茶叶的生产发展较快, 目前全市茶叶面积已达2万hm2, 成为江北茶叶的主产区。从2000年开始, 对日照市茶园的生态建设、园地建设、茶园管理、鲜叶加工、商品茶和包装等5个环节进行试验研究分析, 重点对有机茶生产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总结了一套适宜于日照茶区有机茶生产较系统的技术操作规程, 并进行示范推广, 取得较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现报道如下。
1 有机茶园生态建设
1.1 基地的选择
有机茶是一种按照有机农业的方法进行生产加工的茶叶, 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茶叶生产新型技术。有机茶不同于绿色茶叶, 不仅关注茶叶的最终农药、化肥的残留量是否超标, 而且关注茶叶生产、加工、贮存、包装的全过程, 在其生产过程中, 不准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化学食品添加剂等, 按照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 (LFOAM) 的标准进行生产, 再经有机 (天然) 食品组织颁发证书方可进行生产。
有机茶叶是一种无污染纯天然的茶叶, 开发有机茶叶的目的是通过有机茶农业生产来保护和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 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的茶叶[1]。调查表明, 目前我国的农业环境污染较严重, 一些茶区可能存在污染源或潜在污染源。因此, 在选择有机茶基地时, 要远离城镇和交通干线, 要求茶园周围植被丰富, 林木覆盖率高, 园内空气清新。并符合国家大气环境质量1级标准, 水源清洁无污染, 土壤未受污染, 周围也无任何污染源或潜在污染源, 生态环境优越, 园地产权清晰。
1.2 营造防护林
在生态资源不是很丰富的地方建有机茶园, 茶园周围要配置防护林网, 以保持水土, 涵养水源, 提高空气的相对湿度。降低风速, 调节寒冬和炎夏的气温, 减轻茶树遭受冻害和旱害。另外, 在园内的沟边路坎, 植树种草, 种植绿肥及经济作物等, 以增加生物多样化。切实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在日照茶区, 防护林一般选择黑松、侧柏等常绿树种, 防护林分主林带和副林带, 主林带为黑松2行 (行株距100cm×50 cm) +侧柏3行 (行株距50 cm×30 cm) ;副林带为1行黑松 (株距为50 cm) +侧柏2行 (行株距为50 cm×30 cm) 。
1.3 种植方式
有机茶园的茶树采用双行丛播, 区畦宽和深为70 cm× (15~20) cm。播种密度 (行丛距为100、30、30 cm) 4~5株/丛, 播种时间为春分至清明期间。施农家肥 (畜栏、厩肥等) 75t/hm2、糠皮果壳及作物秸叶等15 t/hm2、饼肥1 500 kg/hm2、磷矿粉1 500 kg/hm2, 肥料拌匀后深施于地下50 cm处。
2 有机茶园管理
2.1 土壤深翻
有机茶园播种前深翻80~100 cm, 然后深刨30 cm, 并整平地面作好畦, 对有坡度的茶园应整成等高水平小梯田, 并开设隔离沟、截水沟及蓄水坑等, 防止水土流失。
2.2 土壤深耕
土壤深耕一般结合除草施肥进行, 每年深耕4~5次, 第1次在4月初进行松土, 其深度10~15 cm;第2次于6月初结合追肥进行深耕, 其深度5~10 cm;第3次在白露时进行, 第4次于11月上旬, 其深度均为10~15 cm。实践表明, 深耕能改善茶园土壤的理化性质, 提高土壤肥力, 对茶园增产增效及提高茶叶品质效果显著。深耕是有机茶生产的重要土壤管理措施。但由于深耕容易伤害茶树根系, 为此深耕要因园制宜, 适时适度。其具体作法是:四年生以下的茶园可每年深耕1次, 五年生以上的茶园2~3年深耕1次;茶树郁闭度大, 茶园土壤较为疏松, 可进行浅耕。
2.3 茶园铺草
通过铺草可以减缓地表径流速度, 保蓄土壤水分, 抑制杂草丛生, 有利于土壤生物的繁殖,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提高土壤肥力, 可以稳定土壤温度, 减轻茶树的冻害。茶园铺草每年进行2次, 第1次于6月上旬进行, 其目的是保肥保水, 抑制杂草生长, 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在寒露前后, 结合土壤耕作翻埋地下。第2次在越冬前进行, 其目的是稳定土壤温度, 保护茶树安全越冬, 在翌年春天, 结合茶树施肥埋于地下。铺草主要采用麦秸、麦糠、树叶杂草、花生皮等, 厚度约20 cm[2]。其上压少许土, 以防风吹走, 铺草量为1.5 t/hm2。
2.4 茶园行间饲养蚯蚓
此项技术是有机茶园土壤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蚯蚓能吞噬茶园的枯枝烂叶及未分解的有机肥料, 促进土壤有机物的分解, 加速有效养分的释放, 能熟化土壤, 提高土壤肥力, 有利于茶树根系生长, 促进茶树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其做法:在茶树行间挖一条宽、深各20 cm的放养沟, 沟里铺放沤肥、草肥、栏肥及枯枝烂叶杂草等。加上少量表土搅拌均匀后, 将蚯蚓分撒到放养沟中, 然后盖松土并浇水。
2.5 茶园施肥
有机茶园的施肥要按照因园施肥、按需施肥、平衡施肥的原则进行, 茶树对N、P、K的消耗量大。为此, 茶园要适时、适量增加N、P、K。日照茶区有效氮、有效磷的含量较低, 在肥料搭配上N∶P的比例要高些。试验表明, 日照茶区追肥比例以50∶35∶15为宜 (春肥∶夏肥∶秋肥) ;一至二年生茶园N∶P∶K为1∶1∶1;二至四年生茶园N∶P∶K为2.5∶2.0∶1.0;五年生以上茶园N∶P∶K为4.5∶2.5∶1.0为宜。有机茶园施有机肥料, 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 有机肥必须经过堆制腐熟, 高温发酵, 达到无害化处理的要求。其种类有饼肥、厩肥、人粪尿肥、海肥、堆肥、沤肥及商品化生物肥 (国家有机颁证机构认证) 及天然矿产肥料等。调查表明, 日照有机茶园的土壤经过改良培肥后, 土壤肥力已达到2级肥力水平[3]。
2.5.1 基肥。
日照茶区施基肥的最佳时期是“白露”前后。在茶树行间挖30 cm深沟。行施农家肥60~75 t/hm2 (或商品用有机肥3 750 kg/hm2) 、饼肥2 250 kg/hm2、磷矿粉750 kg/hm2, 施后浇水覆土, 可促进茶树伤根的愈合, 增发新根、增强树势, 提高茶树的抗寒能力, 为翌年茶芽萌发提供营养。
2.5.2 追肥。
春茶早发、多发的物质基础是基肥。为保证春茶快长多长必须追肥。春肥 (催芽肥) 于春分前后10 d内进行;夏肥于6月上旬施用;秋肥7月中旬施用。每次施有机茶专用肥3 000 kg/hm2+磷矿粉750 kg/hm2。于茶树行间开10cm深的沟施入, 或采用腐熟后的有机液肥 (饼肥、圈肥、人粪尿、磷矿粉等混合的液肥) 4 500 kg/hm2于茶树根际处浇施。2.5.3绿肥。日照有机茶园行间主要间作花生、绿豆、生姜、苜蓿、豌豆等。地头坎边种植紫穗槐、草木犀等多年生绿肥, 进行多次压青。
2.6 灌水
有机茶园采取喷灌技术, 每天于10:30、13:00或15:00各喷灌1次。试验表明, 喷灌可使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由较干旱的70%以下逐渐达到茶树较适宜的90%左右。并能提高土壤的供肥水平;能使茶园地温、树冠温度和空气温度发生变化。调查表明, 喷灌园比漫灌园增产30%左右。
2.7 防治杂草
有机茶园杂草的控制以能达到与茶树间协调平衡为度, 不必将园内杂草全部清除。有机茶园禁止使用化学除草剂。对产生危害的杂草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 (1) 茶树种植前结合土壤深翻将有害宿根性杂草植物的根茎彻底清除干净。 (2) 于结籽前将杂草铲除干净, 防止种子的传播;厩肥、栏肥、畜粪等农家肥要充分堆制腐熟后再施用。 (3) 茶园覆盖有机遮荫网来控制杂草的萌发。 (4) 适时进行机械或人工除草。 (5) 采用棕榈疫霉等真菌除草剂, 控制杂草生长。
2.8 综合防治病虫害
日照茶区主要的病害有:茶云纹叶枯病、茶轮斑病;虫害主要有:小绿叶蝉、墨刺分虱和螨类。其防治措施如下。
2.8.1 农业防治。
(1) 选用抗病性强的龙井43、鸠坑等茶叶品种。 (2) 及时分期分批采摘茶叶。 (3) 适时进行茶园耕作。 (4) 秋末冬初疏除病虫枝, 彻底清扫园内落叶及杂草并集中烧毁, 减少越冬病虫源。
2.8.2 生物防治。
(1) 保护和利用天敌, 在茶园内设寄生峰保护器, 秋末在茶树上设置草把供瓢虫等栖息越冬, 达到以虫抑虫的目的。 (2) 采取真菌、细菌和病毒等病源微生物治虫。
2.8.3 物理防治。茶园采用设置黑光灯挂糖醋罐、性诱剂及诱饵等来诱杀害虫。
2.8.4 药剂防治。茶园发生病虫害主要采取植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进行防治。
3 有机茶叶加工与包装
3.1 加工厂的环境
加工厂的环境和生产园的要求条件一致, 厂区周边环境无污染, 空气质量优, 加工厂规划布局要科学合理, 厂房车间墙壁地面应干净、光洁、卫生、环保。
3.2 盛装鲜叶器具
为了不影响茶叶的品质, 盛装鲜叶的器具应采用清洁、通风性能良好的竹编、网眼茶篮或篓筐, 禁止使用布袋、塑料袋等软包装材料[4]。
3.3 茶叶炒制
炒茶叶所用的机械和器具必须干净无污染, 炒制过程中与茶叶直接接触的地方必须用不锈钢制作, 防止铜、铁、铅等污染。
3.4 茶叶包装
有机茶的包装必须符合《食品包装用纸卫生标准》 (GB11680-1989) 。所有包装必须不受杀菌剂、防腐剂、熏蒸剂等化学物品的污染。所用包装材料必须是食品级包装材料, 如木板、纸板等。接触产品的包装材料必须具有防潮、阻氧等保鲜性能。
4 示范推广及效益分析
目前, 日照所辖3区2县 (东港区、岚山区、经济开发区、莒县和五莲县) 已示范推广有机茶园2 500 hm2, 每年可产茶叶4 100 t, 按近3年市场平均价260元/kg粗略计算, 每年可创产值10.66亿元,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由于有机茶园生产管理无污染, 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摘要:阐述了有机茶叶的发展现状, 总结有机茶园生态建设、茶园管理及有机茶叶加工与包装的要求, 为有机茶叶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有机茶叶,茶园管理,加工,包装,山东日照
参考文献
[1]田芦明, 陈金海.庆元县生态茶园建设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4) :122, 125.
[2]周理飞.生态茶园标准化技术要素[J].中国茶叶, 2010 (3) :23.
[3]周理飞.生态茶园标准化建设的技术要素[J].茶叶科学技术, 2009 (4) :35-36.
“槎湾3号”有机茶园栽培技术 篇7
1 有机茶园土壤要求
有机茶园的土壤要求是自然肥力高、土层深厚、呈酸性或微酸性反应的砂质土壤, 具备通透性良好、排水良好、营养元素丰富而且平衡的质地。尤其是选择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地区作为建设园地。
2 有机茶园土壤管理
2.1 茶园行间铺草覆盖
茶园行间铺草可以减缓地表径流速度, 促使雨水向土层深处渗透, 既可防止地表水土流失, 又可增加土层蓄水量。茶园铺草还能抵制杂草生长, 有利土壤生物繁殖,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提高土壤肥力。
2.2 精耕细作勤除杂草
杂草不仅能与茶树争光、争肥、争水, 又是病虫害栖息的场所和传播的媒介, 必须及时去除。一般春芽开采前要进行1次浅耕削草, 清除越冬杂草;春芽结束后浅耕削草, 可疏松采茶时踏实的老土, 同时可推迟夏草生长。8~9月份是秋草生长、开花结籽的时期, 这时除草对防止第2年杂草生长有重要作用, 要抓紧进行。秋冬季节, 要结合施基肥进行1次行间深耕 (20~30cm) , 把覆盖草料深埋土中。除草要选择晴朗的天气进行, 把杂草晒干, 使其失去再生能力, 同时可以起到杀虫消毒作用。经过曝晒后的杂草翻埋作肥料, 可提高土壤肥力。
2.3 茶园间作绿肥
有机茶园间作绿肥的主要目的是改良茶园土壤理化性质, 增加有机肥源, 不断提高茶园土壤肥力, 为有机茶生产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促进茶树生长。绿肥种植可选用高秆、矮秆、匍匐品种混种, 也可单独种植, 分春夏秋冬季播种, 品种以大叶猪屎豆、爬地兰、飞机草、紫云英等为优。有机茶园间作绿肥, 既要使绿肥高产优质, 又不妨碍茶树本身的生长发育, 因此必须合理间作, 适时播种。
3 有机茶园病虫害防治
3.1 有机茶病虫害防治基本原则
尊重自然规律, 应用生态学的基本方法, 充分发挥自然生态调控能力, 以农业防治措施为主, 以适当微生物和物理防治为辅, 并利用有机茶生产标准中允许使用的植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控制病虫害, 从而维持茶园生态平衡, 保证茶树的正常生长。
3.2 病虫害防治
茶树的主要病害有炭疽病和赤星病等。主要害虫有小绿叶蝉、黑刺飞虱、茶蚜和白蜡蚧等。防治病虫害要采取综合措施, 包括农业、生物和物理等措施。禁止使用化学农药及增效剂。要着重改善茶树的生长环境, 增强茶树的抗性, 控制及减少病虫草害的发生。及时采茶, 适度修剪, 勤锄杂草, 秋冬深耕和清园。释放寄生性及捕食性的天敌昆虫, 如释放纹狼蛛防治茶小绿叶蝉;使用生物制剂如活体病原微生物、性激素、昆虫病毒以及用植物源药剂杀虫、杀菌等。还可辅助用黑光灯、黄粘板、糖醋罐诱杀或人工捕杀害虫, 利用防虫网拒避害虫。发现病虫枝随时剪除, 并在茶园外深埋。
3.2.1 假眼小绿叶蝉。
该虫以成虫和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为害, 被害芽梢生长受阻, 新芽不发, 为害严重时幼嫩芽叶呈枯焦状, 无茶可采, 全年以夏茶受害最重。成虫多栖息于茶丛叶层中, 无趋光性, 卵产于嫩梢组织中;若虫畏光, 常栖息在嫩叶背面。
1年发生9~12代, 以成虫越冬, 翌年早春成虫开始取食孕卵, 茶树发芽后开始产卵繁殖。成虫有陆续孕卵和分批产卵习性, 尤其是越冬代成虫的产卵期可长达1个月之久, 因此各虫态混杂和世代重叠现象十分严重。全年一般有2个发生高峰, 即5月下旬~6月上旬和9~10月份。防治要点: (1) 分批及时采茶或轻修剪能除去大量的卵和若虫, 抑制其发展; (2) 喷洒白僵菌或植物源药剂进行防治; (3) 虫口发生量较多的年份, 冬季用石硫合剂封园。
3.2.2 茶尺蠖。
一般1年发生5~6代, 以蛹在茶丛根际上越冬。翌年3月成虫羽化, 成虫有趋光性。幼虫1~2龄多在叶面, 3龄后怕光, 常躲于茶丛荫蔽处, 幼虫具吐丝下垂习性, 老熟时入土化蛹。防治要点: (1) 结合秋冬深耕, 消灭虫蛹; (2) 灯光诱杀成虫; (3) 利用雌成虫性信息素诱杀雄虫, 干扰交配。
4 茶树越冬防冻
为保护安全越冬, 扣小拱棚是茶园最有效的防冻措施。防冻的拱棚根据茶蓬高度、冠幅大小搭建。一般拱棚的高度40~120cm, 宽度60~120cm, 长度30~50m。扣棚前, 在行间及根部铺草, 就地取材利用麦秆、豆秸、落叶和木屑等均可, 铺草厚度10cm左右。
参考文献
[1] 翁伯琦, 吴志丹, 尤志明等.茶树有机栽培及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 2008 (04)
[2] 张磊, 杨如兴.福建红茶的生产现状与技术创新[J].茶叶科学技术, 2011 (02)
[3] 吕雪莉, 陈伟安.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高山茶园生态建设与管理技术[J].林业勘察设计, 2010 (02)
[4] 陈菲.无公害茶树栽培技术要点探讨[J].吉林农业C, 2011 (05)
[5] 管曦.技术创新与提升福建茶叶竞争力问题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04
[6] 黄华岩.德化县发展高标准生态茶园的技术措施.福建茶叶.2011
[7] 王夫彬.普通茶园如何转变成有机茶园.福建茶叶.2012
[8] 姚信恩等.著无公害茶树栽培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9] 胡绍德, 杨晓弟, 李红等.无公害茶园栽培管理技术.茶叶经济信息, 2004 (4)
[10] 余根梅.无公害茶园高效施肥技术探讨.现代农业科技, 2009 (9)
茶园绿色高效无害化防治技术 篇8
1 茶园中的主要病虫害种类
据调查资料, 我国茶区中已发现茶树害虫500余种, 茶树病害近100种。其中常见茶树害虫40多种, 常见病害30多种。不同茶区由于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和种植历史的不同, 其发生种类也不相同, 各自构成较独特的病虫区系。这些病虫害每年对茶树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但总体而言, 虫害对茶树所造成经济损失远比病害更严重。
1.1 茶树害虫主要类别
茶树病虫害种类繁多, 危害方式多种多样, 根据为害部位和取食方式, 可以将主要害虫分为吸汁型害虫 (叶蝉、粉虱、蚜虫、蓟马、蚧类、网蝽以及螨类等) 、食叶害虫 (尺蠖类、毒蛾类、刺蛾类、象甲类和蓑蛾、茶卷叶蛾、茶细蛾、茶谷蛾等) 、钻蛀害虫 (茶枝镰蛾、茶堆砂蛀蛾、茶梢蛾、茶枝木蠹蛾、茶天牛、吉丁虫等) 和地下害虫 (蛴螬、地老虎、白蚁等) 等四种类型。
1.2 茶树病害主要类别
茶树病害按其发生部位可将分为芽叶病害 (茶饼病、云纹叶枯病、茶白星病、茶芽枯病和茶炭疽病等) 、茎部病害 (茶黑腐病、茶枝梢黑点病、茶膏药病和地衣苔藓类等) 和根部病害 (茶苗根结线虫病、茶白绢病、茶紫纹羽病和茶根腐病等) 三种类型。
2 建立茶园无害化防治技术体系
建立茶树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技术体系, 以保护茶园生态系统中有害生物和有益生物之间的种群平衡为目标, 以农业防治技术为基础, 尽可能应用生物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 辅以化学防治方法, 协调各项措施与环境因素, 将病虫调控在经济为害水平以下。
2.1 农业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是茶树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技术的基础。对于茶树这种饮用作物而言, 农业防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改善茶园生态环境、选育抗病虫品种、强化茶园管理等农业技术措施, 有目的地改变某些环境因素, 从而抑制病虫害的发生为害。例如及时分批多次采摘, 可恶化害虫的营养条件, 减轻蚜虫、叶蝉、细蛾、叶螨、叶甲等趋嫩性害虫的为害;茶园增施有机肥可改变芽叶中氨基酸的组成, 进而影响螨类的生长发育。
2.2 生物防治技术
茶叶作为一种饮料作物, 加强生物防治更具有现实意义。据初步调查结果, 我国茶区中有400多种有益天敌昆虫资源和数以百计的能使茶树害虫致病的病毒、真菌和细菌。例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普遍用于防治鳞翅目类幼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防治茶尺蠖、茶毛虫;红点唇瓢虫防治蚧类、茧蜂控制茶毛虫、赤眼蜂控制卷叶蛾等以虫治虫在局部范围内已显示出较高的治虫效果。
2.3 物理防治技术
在绿色有机农业发展的今天, 物理防治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新型的杀虫灯运用光、波、色、味四种诱杀方式, 对植食性害虫有极强的诱杀力的光源、波长、波段, 对害虫诱杀量大, 种类多, 杀虫谱广, 而对天敌相对安全, 而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明显。茶园中应用灯光诱杀鳞翅目类害虫 (茶毛虫、茶尺蠖等成虫) , 色板诱杀粉虱、叶蝉成虫。
2.4 化学防治技术
茶树与其他作物相比, 其产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茶树芽叶的表面积较大, 收获部位 (嫩梢) 就是直接施药部位;其次鲜叶采收时间长, 次数多, 鲜叶不经洗涤即加工成茶。这就决定了在相同的施药剂量下, 茶叶中农药残留水平将高于其他作物。然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形象, 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因此, 茶园科学用药, 严格控制农药残留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 我们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 建立科学用药体系。充分发挥农药高效、快速的作用, 尽可能减少副作用 (污染环境、茶叶农药残留和病虫抗药性等) 。综合考虑农药、防治对象、环境条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合理选用农药。根据病虫发生情况优先考虑选用植物源、矿物源农药和生物农药, 禁用剧毒、高毒、残留期过长和有强异味的农药 (表1) 。
(3) 适时施用农药。充分了解防治对象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 按照防治指标, 选择适宜的防治时期 (表2) , 掌握正确的施药方法、使用剂量、次数以及药后安全间隔期, 尽可能减少对天敌等有益生物的影响。
(4) 合理轮用和混用农药。注意轮换用药和合理混用农药来延缓病虫抗药性的产生, 以求达到安全、经济、有效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表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