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茶园

2024-11-07

绿色生态茶园(精选12篇)

绿色生态茶园 篇1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木本常绿植物,一年中多次采收嫩梢、嫩叶,养分消耗大,为了获得优质高产的名优茶叶,施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措施。除了满足茶树生长所需的养分外,还要遵循无公害茶园的要求。

1 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

肥料是茶叶增产和提高品质的物质基础,对茶树的生长以及茶叶的产量与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我省茶园的土壤多为红壤、黄壤及砾壤,其有机质含量少。在具体施肥中,要以有机肥为主,根据无公害茶叶生产的具体要求,因地制宣确定是否配合施用速效性化学肥料及其用量,实行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施肥的增产作用,保持和提高茶叶的优良品质,维持茶叶的旺盛生长态势,同时利于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但茶叶是嗜好品,对品质要求很高。不同茶类,其品质特征差异较大,如红茶要求含有较高的多酚类含量;绿茶要求含有较高的含N化合物;乌龙茶类要求有较高的芳香物质和氨基酸。这些品质特征的形成与茶树施肥有密切关系,因此必须施用适合不同茶类的肥料,才能保证和提高茶叶品质。肥料的用量视不同树龄、土壤肥力、不同生产管理水平的茶园而定。一般幼龄茶树比生长旺盛的成龄茶树施用量少;土地肥沃的茶园施肥量可少些。生产茶园施肥量可根据茶叶生产量而定,一般每增施1kg的N素,鲜叶可增产12kg~40kg。基肥与追肥的比例视肥的种类而定。茶树在一年中对营养需求量不一致,次数与时间在施用量上应采用“前多后少”的原则。基肥施肥方法一般用开沟深施,追肥可开浅沟或穴施,施后及时复土,切忌在茶行撒施。

2 平衡施肥

2.1 氮、磷、钾配施

幼龄茶树主要是为培养广阔的树冠和发达的根系,要提高磷、钾的比例,一般1-2年生茶树氮、磷、钾比例为1:1.5:1.5,3~4年生茶树氮、磷、钾比例为2:1:1。随着树龄增长,逐步提高氮素比例,生产上一般可采用氮、磷、钾比例为(3-4):1:(1-1.5)。

2.2 镁、锌的施用

我省红黄壤茶园土壤的测定结果表明,土壤有效镁和有效锌普遍缺乏。在施用氮、磷、钾基础上,也要补充土壤的镁和锌。土壤中镁、锌的补充,一方面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来解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土壤施肥和叶面喷施。茶树施锌以叶面喷施为宜,缺锌茶树可喷施0.2%硫酸锌。

3 改善各季肥料比例,增加春秋产量

施足基肥,配施追肥。根据茶树生长特性,一年中以春茶、秋茶质量最好,尤其是乌龙茶的秋冬茶香气高,有时市场价格甚至超过春茶,因此应施足基肥,适当提高春季催芽肥和秋肥的比例。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分春、夏、暑、秋4次追肥,比例为30:30:10:30;春、秋2次追肥的比例为60:40,磷、钾肥可作基肥施用。

基肥的施用宜早不宜迟。通常每年秋茶采后,结合深耕深翻改土施用基肥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为防止茶树在秋冬季节新生的新梢遭受冻害,因此基肥施用时间还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灵活掌握。基肥可采用经过高温发酵的饼肥、堆肥或厩肥,再掺合部分钙镁磷肥或磷矿粉,以及矿产钾肥或硫酸钾。基肥应适当深施至25cm左右,以利于茶树吸收,同时诱导茶树根系向土壤深层发展,以提高茶树抗性。

催芽肥应适当早施,春芽前的追肥施用时间以春茶开采前40天左右施入为宜。此外,可结合进行叶面追肥。有机茶园中施用叶面肥不得含有化学合成的生长调节剂,一般以天然有机物萃取液或接种一些有益菌类的发酵液,再配加一些腐植酸类、氨基酸类等配制而成的肥料。叶面肥的喷施应注意叶面、叶背同时喷施,以提高养分充分吸收能力,叶面施肥时期应以一芽一叶为宜。

4 绿肥的间作和使用

茶园绿肥是无公害茶园主要肥源,茶园种绿肥应避免与茶树争肥、争水、争光等现象发生。在1~2年生幼龄茶园套种豆科绿肥主要选用矮生或葡萄型绿肥,如花生、绿豆;3-4年生茶园,可选用早熟、矮生的绿肥,如草决明或园叶决明、羽叶决明、印度豇豆、乌豇豆、小绿豆等;每亩播种5公斤;绿肥的种植应及时数次割青及埋青。此外,要充分发挥茶树回归茶园的措施,每年修剪下来的枯枝落叶,都要全部归还给土壤,可直接作肥料深翻入土,也可作茶园土壤覆盖物铺于土壤表面。种植护梯植物,在茶园外埂及梯壁种植平托花生、草决明、爬地兰等护坡植物,对树龄18年以上的老茶园、品种混杂、质量低劣的茶园进行技术改造,改造后的茶园行间亦可种植绿肥与铺草覆盖。

参考文献

[1]石春华,虞轶俊.茶叶无公害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3:55-62.

绿色生态茶园 篇2

题目:高优生态茶园建设调研报告

班级:电子信息工程07-02 姓名:杨晓坤

2010年1月

-1-2009

整合资源 优化布局

加快高优生态茶园建设步伐

近年来,我县按照“绿色、生态、环保、安全”的茶叶消费时尚,切实加大生态茶园建设力度,不断开发绿色食品茶、有机茶,有效占领无公害茶叶市场,茶园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与目前国际、国内茶叶市场的总体需求相比较,我县茶叶在品质上、规模上仍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合理的整合改造现有低产茶园资源,突出重点优化茶园布局结构,打造高产、质优、园林化生态茶园基地是壮大我县茶叶产业发展必然之路。温泉是昌宁县的茶叶大乡,同时茶叶也是温泉乡主要的传统优势产业,根据我到温泉一个月的调查研究,结合近年茶叶市场供求情况,就我乡茶叶产业的发展谈几点意见:

一、温泉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一)温泉茶叶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温泉乡境内自然条件优越,适宜茶树生长,茶树品种资源丰富,是尼诺绿茶的主要产地。全乡现已建立完善的茶叶种植、加工、营销和技术推广体系,并积累了丰富的茶叶种植、生产经验,已实现传统生产工艺向现代生产工艺转变,已创制出红茶、绿茶、普洱茶等多个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其中尼诺绿茶曾获“陆羽杯”奖、金钟奖、马来西亚国际工商展机构金奖和中国昆明科技成果暨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交易会金奖。目前,全乡共有茶园面积26433.5亩,投采面积达25388.5亩,有茶叶初制加工企业86个,精制茶厂4个,茶叶精制生产线4条,初精制生产能力170万公斤以上,初具茶叶产业化经营企业3个。

(二)茶叶是促进温泉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骨干产业

温泉乡茶叶涉及面广、影响力大、茶叶遍及全乡168个村民小组的99%以上农户,茶叶生产、加工、流通从业人员近千人,占全乡总人口4%,全乡农业人口中近三分之二为茶农。茶叶发展集中在光山村、联席村、温泉村、下六甲村、尼诺村、松山村、鹿塘村,这些村村民的人均收入有近80%为茶叶收入。

(三)温泉乡茶叶产业发展已出现良好态势

全乡茶叶面积不断增加,茶农思想认识不断提高,茶叶产业发展科技含量不断提升。龙头企业基本培植成功,并且实力逐渐增强。有机茶无性系良种无公害茶生产基地步伐加快,全乡已建立15000多亩无性系良种茶叶基地,2007年计

划发展3500亩高优生态茶园,5700亩低产老茶园改造正在进行当中。有2家茶叶企业取得了茶叶生产市场准入“QS”认证。普洱茶及以生产普洱茶为原料的晒青绿茶数量不断增加,温泉乡有普洱茶生产企业5家,产量近百吨。茶文化底蕴不断提升,借“千年茶乡”系列活动之机,大力宣扬了温泉茶品牌,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提高了温泉茶品牌对外的知名度,同时引进了新的普洱茶生产企业,提升了温泉茶文化底蕴。茶叶价格迅猛增长,茶农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户从事茶叶生产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二、温泉茶叶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十一五”以来,温泉乡茶叶产业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发展中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茶叶作为产业发展的地位及作用认识不足,个别村与农户对茶叶作为产业长远发展重视程度不够

今年温泉乡春茶收鲜均价达15.29元/公斤,销售干茶均价达63.9元/公斤。仅春茶期间,全乡户均茶叶收入就达9446元,人均收入达2233元,人均茶叶收入比上年同期499元增1734元,增合347.4%,收入在2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农户有1539户,就目前温泉农村经济而言,茶叶产业是任何产业无法替代的。

(二)茶园基础设施差,管理粗放,单产低,效益差

在温泉26433.5亩茶园中,有11000多亩茶园因管理不善,产量、质量较差,茶园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加之茶农对鲜叶的采摘质量不高,导致部分茶园单产低,综合效益相对较低。

(三)投入不足,管理滞后,“温泉茶”品牌效应不高

外地茶叶流入我乡掺充温泉茶出售的情况突出,管理滞后,资金投入不足,科技措施不到位,有面积规模而没有规模效益,发展层次较低,制茶企业多而小,品牌多而杂,茶叶资源没有得到较好整合。

(四)观念落后,外资引进困难,牵动力不强

部分干部群众的观念落后,存在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小农思想,投资环境还不够理想,招商引资工作难度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外商对茶叶产业的投资开发。产品结构不合理,还有大量低档次的晒青毛茶,群众发展茶叶的效益还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三、加快温泉乡茶叶产业发展的措施

(一)抓好种植加工,提高茶叶产业化水平

为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全面提高茶叶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使茶叶进一步向良种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一是优化区域布局。按照“改造一批、淘汰一批、新植一批”的原则对茶叶继续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良种化种植。二是切实加大中低产茶园改造力度,要通过强化茶园水利基础设施,改植换种等手段,全面对中低产茶园实施改造提升,提高单产水平。三是全力抓好新植茶园建设,对新植的茶园按生态、无公害的技术要求进行发展。四是对现有茶叶初制加工企业实施整合改造。五是努力推进茶叶深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对基础好、规模大的加工企业实施重点支持,促进其进行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加工水平。六是调整产品结构,加快适销对路产品查发。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产品结构,既要巩固传统产品生产,又要切实加快适销对路产品开发。

(二)弘扬茶文化,促进茶叶贸易

温泉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要充分挖掘我乡茶历史、文化遗存,向外推介我乡茶资源、茶产品、茶企业、茶贸易,提升温泉茶文化底蕴和茶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茶叶销售,重点要抓好三方面工作:一要完善市场网络;二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三要继续发挥茶叶协会的作用,进一步规范全乡茶叶交易市场。

(三)建设高优园林化示范样板,带动温泉茶叶深入发展

2008年,争取项目,整合资金,在“云保线”习谦桥至大桥洼子段的公路两侧常耕地内(涉及温泉村湾塘、红土、里睦、山田、王家寨、中寨、五石美、徐家寨、赵家寨、陈家寨、杨家寨、街子、澡塘、大领岗、西山、何家寨等村民小组)建设1500以上的高优生态园林化样板茶园,在提高温泉茶叶对外知名度的同时,打造昌宁县南大门的优势,叫响名符其实的“茶乡温泉”,带动温泉茶叶产业深入发展。

(四)打造“温泉茶叶”品牌,扩大温泉茶叶市场影响力

一是整合温泉乡茶叶品牌。对温泉乡茶叶现有品牌进行认真筛选,继续打造具有温泉乡特色与代表性的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同时,规范茶叶市场,打击不正当竞争,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生产,切实加大温泉乡茶叶品牌的保护工作。二是

强化茶叶市场营销,建立茶叶市场营销体系。通过发展专业化营销企业、建立茶叶专卖市场,举办各类茶营销活动,发展茶叶订单、促进温泉乡茶叶销售。通过开展温泉乡古茶树资源保护、温泉乡茶文化挖掘与温泉乡发展旅游业结合,宣传温泉乡茶叶,促进温泉乡茶业发展。

绿色生态茶园 篇3

关键词:生态;茶园;现状;对策

景东有着悠久的茶历史,生态环境良好,资源优势突出,是普洱茶产地及茶树起源中心之一,发展潜力巨大。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茶业局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我们紧紧围绕市委、政府13111工程,围绕普洱“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结合我县4+1工程的要求,景东县建设无量山、哀牢山绿色生态经济带的发展思路,坚定信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加强优质原料基地建设,加快科技推广步伐,调整产品结构,开拓市场,提高茶产业效益。全县的茶叶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1 景东县生态茶园现状

1.1 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全县建设生态茶园20.53万亩,其中采摘面积19.49万亩;有茶叶千亩村74个、百亩组493个;无公害茶叶认证面积达13.26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65%,其中绿色食品茶认证面积532亩;无性系良种面积5.6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27.3%。有野生茶树群落分布面积28.6万亩、栽培古茶树(园)面积3.7万亩。

1.2 生态茶园建设 自2010年启动生态茶园工程以来,生态茶园改造遮荫树种植20.53万亩;市级示范样板3个3332亩,书记县长示范样板6个6026亩,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示范样板40个24090亩;高密度留养茶园示范样板2000亩;茶园套种绿肥示范样板1000亩;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园登记20.53万亩;逐步规范已组建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93个、茶叶农资供应点41个。共投资2014.78万元。累计完成高密度留养4080亩,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园登记20.53万亩,向合作社、企事业单位发放《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园登记证》38本,核发面积4.8万亩。积极完善农资市场监管服务体系,加强市场清理整顿与指导服务,强化茶园管控措施和违禁化肥农药宣传,茶农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明显提高,推动了茶叶种植的绿色生态和规范化。

1.3 产业效益初步呈现 茶产业一直是我县传统产业,是山区农民主要经济来源。2013年全县实现茶叶产量10582吨,实现茶叶产值63104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0304万元。茶产业覆盖全县10镇3乡、166个村,涉茶农户达6万户、人口23.4万人。是云南省37个重点产茶县之一。茶叶总产持续增长。2013年全县实现茶叶产量10582吨,比上年增长13.78%。

2 景东县生态茶园存在的问题

(1)是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特别是干旱的能力弱,茶园水利条件滞后;

(2)是茶园老化严重,低产茶园改造任务艰巨;

(3)是组织化程度较低,发挥茶叶专业合作社作用的工作有待加强;

(4)是茶叶初加工水平不高,建设和改造初制所任务艰巨;

(5)是企业带动力不强,培植龙头企业力度有待加强;

(6)是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技术培训有待加强;

(7)是缺乏专业技术力量,科技服务水平需要提高。

(8)部分茶农存在重栽轻管现象,做好茶园后期管护面临严峻的考验;

(9)是部分山区的茶园现套种核桃树,导致无法按规格栽种遮荫树,树种多样性上存在不足。

3 景东县生态茶园采取的措施与对策

我们将继续发扬成功经验,努力克服不足,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全县生态茶园建设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促进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继续加强领导,坚持把生态茶园建设作为提升茶产业整体水平和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抓紧抓实,继续实行层层领导挂钩制度,督促检查绿色、有机、生态、立体、生物多样性复合式生态茶园。

(2)强化政策扶持,完善管护措施,加强遮荫树的后续管理,做好遮荫树中耕、浇水、施肥、修剪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禁止茶园放牧、禁止施用化学除草剂及违禁农药,提高遮荫树的成活率,提高茶叶品质。引导村民建立村规民约,强化茶园管理,坚决避免重栽轻管现象的发生,达到建得成、管得好、效益高的建设目的。

(3)按照“先搭台、后规范、再提升”的思路,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健全农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对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的指导,引进有实力、讲诚信、有责任的茶叶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初制所+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使其发挥最大作用并产生做好的效益。

(4)齐心协力建设好标准化茶叶初制所,进一步提升茶叶加工水平,推进茶叶企业标准化生产,将生態茶园建设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5)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努力提高茶农素质。对茶农开展茶叶技术培训,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是茶叶产业发展的关键之一。

(6)继续加大生态茶园建设力度,按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内容打造一批示范基地,使其成为茶叶出口基地、龙头企业原料供应基地、名牌产品生产基地;

(7)实施多元化开发战略。一是加大普洱茶、名优绿茶加工力度,提高加工能力和水平,通过努力,逐步实现我县茶产业由原料生产型向精制加工型转变。二是加快茶产品深加工步伐。根据茶叶市场需求多元化的特点,鼓励茶企业投资茶叶深加工领域,加快开发速溶茶、液体茶、保健茶、药用茶等。

(8)巩固好生态茶园建设成果,完善生态茶园遮荫树管护措施,加强茶叶专业合作社和农资市场的监管,全面做好茶园登记证书发放工作。

(9)做好生态茶园的科技培训工作,重点抓好无公害,有机茶生产技术培训。

(10)完善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严格执行相关的技术质量标准,加强从原料到产品各个环节的全过程质量监督和控制,鼓励和支持茶企业进行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

(11)抓认证,保安全。一要积极引导企业申报QS认证,并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的产品。二要按照生态茶园建设要求,实行综合防治茶树病虫害,使用生物农药,重点推广色板、太阳能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技术和冬季使用石硫合剂封园技术。三要加强质量检检测,以进行茶叶全面卫生状况检测与评估,确保我县茶叶质量安全。

(12)抓生态,保特色。一要全面推行生态茶园标准化种植,开展配方施肥,推行生物有机肥,在现有茶园推广种植绿肥、行道树为主的茶园生态改良。二要完善茶园中小型蓄水池为主的排灌系统,发挥生态优势,保住特色。

绿色生态茶园 篇4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是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的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生态文明和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良好的生态环境, 能够持续地为经济发展提供自然资源, 为社会进步创造有利条件;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 不仅可以服务于当代社会和当地民众, 而且能够惠及子孙、造福人类。今天, 生物多样性保护正日益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之一, “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认识而深入人心。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物种约占世界总数的10%。我国还拥有包括温带, 寒温带, 亚热带, 高山, 丘陵, 湖泊, 森林, 海洋等众多的生态类型, 孕育了各种生态类型中的大量物种, 使得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都居世界的前列。但是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的各种威胁,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过去遭受到的破坏和当前面临的威胁都是严重的, 生物多样性尽管丰富多彩, 但在许多方面是残破不全的。我国生物多样性退化严重, 大自然调节气候、空气和水源的能力大幅下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冲击越来越多。特别是今年南方持续干旱、北方的雪灾、四川的泥石流、高温天气等自然灾害给我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近代人口猛增, 人均自然资源的数量持续下降, 尤其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加上对生物资源掠夺式开发, 已使我国受严重威胁的生物物种占了整个区系成分的15-20%, 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生态环境的日益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严重损失, 引起各级政府逐步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保护。1994年我国制定并颁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为落实《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相关规定, 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有效应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环境保护部会同20多个部门和单位编制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2011-2030年) , 提出了我国未来2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总体目标、战略任务和优先行动。

在这样大的国际、国内背境下, 形成一个共识保护我们的地球,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云南省提出绿色强省的目标,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云南的一张名片, 保护好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是责任, 也是实现云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滇西北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最独特的地区之一。为保护滇西北的生物多样性, 2008年2月云南发布《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丽江宣言》。2010年5月26日, 云南省在保山市腾冲县召开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 发布《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云南行动腾冲纲领》, 宣称要将云南打造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好的地区。

普洱作为镶嵌在西南大地的一颗绿海明珠, 以盛产普洱茶而闻名。如何把普洱茶这张名片做大、做好、做强, 提升普洱茶的品质, 必须从源头做起, 从茶园做起, 以绿色、生态、有机的标准建设生态茶园, 打造好普洱茶原料生产的“第一车间”。保护茶园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茶园任重而道远, 是普洱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 保护茶园生物多样性建设的意义

2.1 建设生态茶园恢复茶园生物多样性是科技创新的重大举措

普洱市是云南省财政相对贫困的老、少、边、穷地区, 茶叶作为传统的支柱产业, 过去几十年受单一种植的影响, 掠夺式开垦, 毁林开荒;盲目追求高产, 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种植模式单一, 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 致使茶叶产品质下降, 农残增高, 降低普洱茶饮品的安全性, 致使茶叶出口受阻。特别是2007年的经融风暴, 使普洱茶价格从峰值跌落峰谷, 整个普洱茶产业损失惨重, 处于市场低迷的状态。

如何走出困境。经过考查、调研国内外生态茶园建设的成功经验, 科学的谋划, 普洱市提出强势推进传统茶产业, 以绿色、生态、有机的标准建设生态茶园, 把茶园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生态茶园建设作为茶产业发展的重心, 用组建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组织的方式作为保证, 从今年起力争用五年时间把全市136万亩现代茶园改造成生态茶园。使普洱茶提质, 让人们品饮健康安全的普洱茶。

2.2 科学全面的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建设生态茶园的关系

2.2.1 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物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 它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遗传基因及其变异性, 以及它们与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理景观。它们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们的未知潜力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显示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 由于全球人口的增长和人类的活动引起生物资源不合理利用及环境变化, 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遭受破坏, 许多物种已经或正在逐渐从地球上消失, 这一问题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生物多样性 (biodiversity) 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 (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他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及其变异性。一般认为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4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4个层次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和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协同的作用关系构成了维持地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平衡与稳定的防御体系, 即“地球的免疫系统”。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是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的保障。

2.2.2 生物多样性价值

1) 科学研究价值:通过对4个层次的多样性研究了解地球历史的演变过程, 生命系统的起源、演化发展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关系, 是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的核心研究价值所在;

2) 经济利用价值:在物种多样性层次上, 作为人的必要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资料;

3) 潜在基因价值:作为基因资源, 主要是在遗传多样性层次上;

4) 生态服务价值:作为一种生态资源, 主要是建立在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层次上, 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服务功能;

5) 美学和文化价值:作为旅游资源为人类提供康体、休闲、审美价值, 主要是在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多个层次上。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国家战略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 其最大的价值在于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适应全球环境变化的各种机会, 谁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谁就拥有未来发展更多的选择权。

2.2.3 保护恢复茶园生物多样性是建设生态茶园的重要内容

生态茶园建设以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基因等包括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 以建设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 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发展道路。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如果不注意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将会对地球和人类本身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生态茶园建设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生态茶园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份。通过在茶园内种植不少于六个品种的高大乔木、中间种植茶树、地表种植绿肥或有根瘤菌的植物以保水保肥的立体种植措施, 建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茶园。

3 建设生态茶园的技术措施

实施生态栽培, 保持茶园生物多样性;采用高大乔木─茶树─绿肥立体复合的模式建设生态茶园, 根据所处地块的生态环境因地制益, 对茶园的山、水、园、林、路等整体规划, 合理布局。尽量保护茶园有的树林、植被, 使茶园通过种植不少于6个品种的高大乔木, 遮荫达30%;中间种植茶树;地表种植绿肥或有根瘤菌的植物以保水保肥, 对幼龄茶园还可以短养长。建成林中有茶, 茶中有林的生态茶园。

实施生态防治, 控制茶叶农药残留;化学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 不仅污染了环境, 而且造了茶叶农药的残留。在病虫害防治上采取利用植物的抗性;利用害虫的天敌;利用昆虫生长调节剂和种间信息物质等进行立体综合生物防治。

科学施肥, 促进生态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茶树对营养物质需求, 在生态茶园施肥应根据有机肥特性、茶树生长的规律、土壤性质合理的施肥。

4 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补偿机制

全球都有一个普遍现象和共同的规律, 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总是与贫困地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如何在发展贫困地区经济的同时对生物多样性进行有效保护成为世界性的难题。建设生态茶园会给茶农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但是暂时的, 我们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补偿试点, 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生态补偿机制。使保护生物多样有强大的资金支持, 充分调动茶农的积极性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证生态茶园建设顺利完成, 达到项目预期的目的。

5 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宣传

1) 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 使人们认识人与生物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懂得抢救生物多样性就是拯救人类本身的道理, 这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管理与保护的关键问题之一。只有抓好科普宣传教育才能使生物多样性的损失保持在最小程度和使生物资源达到合理管理的近期目标, 也才能实现帮助人们采用持续的、合理的方法对生物资源进行利用和管理, 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长远目标;

2) 应把自然保护包括生物多样性的科普宣传当作一项重要的科研项目来支持, 茶农是生物多样性与持续利用的直接参与者, 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 通电视、电影、网络等形式, 深入到边远地区针对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各种人群中的不同文化背景和它们与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等进行深入浅出的生动的宣传, 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3) 越是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地方越贫困, 也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其破坏程度越高。而这些地方的科普宣传尤其重要, 要加强宣传。再由于经济不发达和劳动者的素质还不高, 造成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滥用和破坏了自然资源。但是, 近几十年来, 所造成的各种生态、环境和资源等的严重问题, 有不少与各级管理者、决策者缺乏生态知识、保护意识而决策上的失误有关。所以, 对于科普宣传的对象, 除了要重视公众, 更要重视对各级管理者、决策者的科普宣传, 虽然他们的人数少, 但是能量大。

参考文献

[1]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2011年-2030年) .

[2]霍海洲.浅谈我国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

[3]杨宇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4]佚名.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研究现状.

[5]蒋高明.生物多样性受危害的原因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6]国家环保局.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环保网.

国家立体生态茶园建设标准示范区 篇5

1996年,普洱市时木茶厂的茶叶科技人员肖时英(研究员)和张木兰(高级农艺师)在垦建新茶园时,针对现在普遍存在的云南大叶种茶树进行平行修剪形成的平面化茶园中存在茶树拥挤、茶树之间互相争光热水肥,造成茶叶产量和品质下降、采茶和耕作管理不便、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针对单一无性系茶树品种集中连片种植,导致茶园对病虫和旱寒灾害的抵抗能力降低,针对茶园不种树,不养草和盲目施用化肥农药问题,以及茶园单纯生产茶叶,缺乏综合生产能力等问题,开展了立体生态茶园建设研究。例如:开展了立体茶园开垦方法试验、多品种组合种植试验、茶树不同修剪方法试验、茶园间种林木试验、茶园铺草施肥试验、茶树病虫害防控试验等科学试验研究,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成果,应用这些科研成果,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建成了独具特色的“时木立体生态茶园”,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时木立体生态茶园”列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标准化示范区工作严格按《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中的计划进度开展,2008年成立了领导小组,新建立体茶园4公顷(60亩),完成新茶园的开垦和茶苗栽培定植工作,使之早成园、优质高产高效和突显生态效果,成为新建立体生态茶园的示范样版。将现有平面化茶园改造成立体生态茶园,帮助菜农和茶场将平面化茶园转换成立体茶园。按立体茶园设计要求,已开垦茶园50亩(3.33公顷),定值了无性系茶品种云之瑰的营养袋苗,成活率达到85%,并及时进行了缺株补值,使茶苗成活率达到90%,对成活后的幼年茶树加强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并进行了“弯枝”和“短截”修剪,将现有平面化茶园改造成立体茶园,已于2008年11月结合冬季茶园管理选择三个点的茶园,将平形修剪茶树改为两个采摘面的修剪,以培训立体树形。每个点改选4亩茶园,三个点共12亩,对经过树形改造的茶园加强管理,确保其达到立体示范茶园的标准,在原有已成林的立体茶园中开展试验研究,新设立了茶树病虫害定点、定时观察和防治试验以茶树的主要害虫假眼小绿叶蝉为重点,每月调查统计其虫口数量,作了不同的茶树树形对小绿蝉的影响,喷农药与不喷农药茶园小绿叶蝉的危害程度等试验,了解小绿叶蝉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制定立体茶园病虫害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还对十个不同品种组合的茶园茶树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记载,建立了技术档案,通过项目的实施,使立体生态茶园得以提升,加以推广。

2009年对新建的立体示范茶园进行优化茶园管理,促进幼年茶树生长良好,对第一年将平面树形茶树改选成立体树形的茶园,培养成立体采摘面茶树;继续原有的立体生态茶园的各项试验研究工作,为制定立体茶园技术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对已开垦定植无性系茶树良种(云瑰品种)的50亩立体示范新茶园,在取得茶苗高成活率的基础上,加强中耕、施肥、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优化茶园管理工作,促进幼年茶树快速生长在定植立体茶园的“双行单株”茶树时,同时定植了常规茶茶园的“单行单株”茶树,经过比较发现:双行单株种植的立体茶园中的茶树,其个体生长明显优于单行单株种植的茶树;而由双行茶树组成的茶行,其行幅大于单株单行121.6%。双行单株种植方式建立的立体茶园具有明显的群体生长优势,能实现早成园采茶,双行单株种植方式建立的立体生态茶园之所以能快速增大茶行的幅度,一是将原有双行单株定植的两个茶行之间的距离由30cm-40cm扩大到80cm-100cm,大大扩展了茶树株幅生长的空间;二是对定植成活后的茶苗加强肥培管理和实行“弯枝修剪”,培养“多干型”树形。这些措施,都是建设立体生态茶园的技术创新。为了加强对立体茶园的科学研究,为制定立体生态茶园建设标准化技术提供依据,专门招收了两名茶业系大学生专门从事各项试验的观察记载工作,继续进行对茶树的主要害虫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发展规律的观察记载,对小绿蝉喷施农药与不施农药对虫口数量等的影响进行观察研究,对十个不同品种组合的茶园茶树生长情况和产量,进行了观察和记产,对平形与立体树形的茶树,进行了生长情况和产量比较发现:试验立体树形茶树的采摘面大于平面树形茶树的采摘面达128%,产量高达101.7%,说明茶树采摘面的大小与茶叶产量的高低,呈正相关,立体树形采摘面大于平面树形的采摘面一倍以上,茶叶的产量也相应增加一倍。

立体生态茶园与现有云南普遍种植的常规茶园相比,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和比较优势:一是立体生态茶园的茶树采摘面大,产量高;二是实行多品种组合种植,即在同一个梯级平台上配植两个无性系品种;三是“茶—林—鸡”植结合的立体生态茶园人工生态系统;四是适应立体生态茶园特点的管理措施,而经过多年科学试验和生产实践的经验,时木茶厂形成了一套适应立体生态茶园特点的管理法和技术措施。

立体生态茶园的茶树可充分利用空间,构成宽大的立体采摘面,一亩立体生态茶园的产量相当于1.5亩—2亩平面化茶园的产量水平其经济效益也相应提高50%—80%。再加上茶园养鸡和间种林木等收入,其综合经济利益要比单一植茶树的平面化茶园高得多,立体生态茶园生产的良种茶叶,具有绿色、安全、优质的特点,符合当今茶叶消费趋势,具有良好的市场销售前景立体生态茶园中的茶树向空间发展,树体高大,对土壤的覆盖度好,减少了土壤的裸面防止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林网化的立体生态茶园,可减轻土壤风蚀,发挥抗旱防寒作用,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立体生态茶园将激发农民和企业积极参与建设和投资的热情,为他们提供一条创业、就业和致富的门路。立体生态茶园是一先进的新茶园建园模式,发展立体生态茶园,将成为我区及我市乃至全省茶产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绿色生态茶园 篇6

关键词:生态茶园;教学基地;规划;建设

长安教学基地位于长沙县干杉乡长安村,坐落在黄花国际机场东南方,离黄花国际机场3公里,距我校20公里,交通便利。整个基地占地216.8亩。“长安茶园”位于该教学基地内(N28°09'441",E113°13'558,-N28°09'526",E113°13'724"),茶场土壤属第四纪红壤,占地面积29220平方米。在湖南农业大学1998年征用该基地以前,就主要种植茶叶和进行茶叶初加工,故称之为“长安茶场”。经过十多年的规范化建设,已将长安基地建设成为以植科类专业的生产实习基地,而且已经显示出了其在教学科研、科技推广中的优越性,在当地起到了很好的科技示范作用。

为了进一步实践科学发展观,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宽博知识面、富有创造性和较强的适应性、具有良好协作精神和敬业奉献精神、具备较强的综合实力包括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社会交流活动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21世纪人才,根据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我们结合长安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长安生态茶园多功能生态系统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一、长安常规茶园向生态茶园转化的规划

(一)长安常规茶园向生态茶园转化的规划依据

在茶叶生产上,古今中外早就有生态茶园的雏形。如湖北、江西、安徽,在茶园中种植棕榈、乌桕、油桐;湖南安化在茶园中栽种梨果,有的还间种粮豆和其他经济植物;广东在茶园中普遍种植遮荫树和绿肥。在云南普文,最先实行了橡胶茶叶的间作,然后在勐满、盈江、芒市、瑞丽等农场推广。惠民农场有果茶(芒果)、药茶(金鸡纳)间作;凤庆、临沧、保山、腾冲等地在茶园中种植桤木,西双版纳勐海除了混林茶外,有大规模的樟树,这些都是根据茶树对特殊生境的要求及提高对阳光、地力等空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充实生态位原理建设而成。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所建立了胶茶人工群落的典型生态茶园;海南省的林-胶-茶新型生态茶园,为生态茶园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因此生态茶园是基于茶树与其系统发育环境的传承性,与其他生命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特性,实行生命系统的多样性,让茶树回到它完成系统发育的、含有人为意志的森林怀抱中去重演系统发育;能充分利用各种生物在茶园所占领地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物质能量摄取的时间、空间、种类、数量、质量、层次的差异性和相生、相养、相克关系,充分满足主体物种茶树的生态需求,达到茶树个体、群体的最大增长,获得生产的最佳效果;实现了对太阳能和土地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使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得到相互促进,茶园不衰,环境不败,从而使经济收益持续稳定,使三大效益圆满统一;同园艺与园林配合,与周围环境组成秀美的园林化茶园生态系统。

(二)长安生态茶园教学基地的基本情况调查

目前生态茶园当地的配伍植物主要有类茶植物、水果、药材、香料等经济作物,桤木、绿肥,粮豆,蔬菜等共7大类30余种,有些植物还兼具蜜源和色彩构图的特点。近几年来,特别是学校对长安教学基地的功能和布局进行重新定位和规划后,给长安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学校分批投入资金690多万用于基地的建设,先后修建了157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645平方米的制茶车间、880平方米的包装车间与教工宿舍、348平方米的食堂,并逐步完善了水、电、路等各项基础设施。完成了基地的绿化、美化以及亮化工作,长安基地已初步建设成为一个集教学、科研、生产、素质教育、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农业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与此同时积极协助园艺园林学院、农学院、食科院落实果树基地、旱粮作物园和类茶植物园的建设立项工作,加快了基地的站园建设进程。目前基地已拥有良种示范园、丰产示范园、品种基因库、花卉苗木园、手工茶车间、名茶车间和普通绿茶制造车间。2003年长安基地一共承担教学实习288人周,生产实习576人周,毕业实习560人周,科研课题5项,年生产手工名茶500斤,普通绿茶30担,并且经常接待校内外领导和来宾参观指导,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三)长安生态茶园基地的规划

1.生态茶园的规划原则。①根据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原理,植物种类(杂草除外)安排在4~10種以上。②根据种间相互关系原理,在多种植物配置中,用植物引来功能性动物、微生物5~10种以上,营造天敌的居住生活条件;并充分考虑与茶树有正相互用的植物种,同时引进茶树主要害虫的负相互作用种。③生态茶园收集太阳的能量要求达到最大值。④土地营养物应富集于土壤耕作层,保持土壤养分平衡,消除营养或生理限制因素。⑤保持适当长度的食物链和一定复杂性的食物网营养结构。⑥避免周边、区内的各种污染源和拒绝一切毒物或不能降解的有毒物质进入系统,使土地、水源、大气、茶叶及其他作物、天敌以及劳动者消费者受到污染损害。

2.长安生态茶园基地的规划蓝图。根据长安基地的实际社会、经济、生态条件,使其充分发挥教学实践功能、科研示范功能、社会素质教育功能、生态旅游功能,我们将长安基地建设成植物生产类教学科研为主,集教学、科研、生产、素质教育、科技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农业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规划建设长安有机生态茶园多功能生态系统。其中有机生态茶园试验实习园(80亩)、类茶植物试验实习园(15亩),茶叶加工厂(10亩),“一区”即名特优生态有机茶展示和品尝综合管理服务区(26.8亩)。通过科学建设与管理,长安基地将全面展示出我校的办学特色和建校水平,满足学校多学科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需要,成为现代农业基地的样板和学校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二、长安生态茶园的建设

(一)长安生态茶园的建设内容

生态茶园是茶树栽培学的创新与技术革命。它不是原来意义的单一茶树和平面结构的茶园,它具有植物组成多成分、多层次的立体复合结构,除了茶树、植物外,动物成分也多样化了。除了茶叶以外,还有其他经济植物的收益,对水土保持、对气候改造,对茶园小气候乃至地区气候形成均有特殊功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各种鸟类会飞来安家,各种天敌(包括引进放养)可来休息、觅食,病虫害会大为减少。自成一个系统,能抵抗不良环境,维持长久的平衡。

1.对生命成分进行选定,包括茶树品种、上层、林网网络、水土保持、色彩、蜜源等不同生态作用的植物种。我们可以按生产要求与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选定利用绿肥植物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增加物种多样性和保持系统的稳定性。

2.空间结构安排:对所选定的植物种,种在什么地方,如何排列,种多少,如林网植物分几行,外层、中层、内层种什么,茶园道路旁种什么,上层种什么,一般选经济价值高的物种,道旁5~10米1株,茶园上层每亩10~15株。

3.种群安排:采用什么茶种,每亩种多少株,如何排列,行距、株距一般以3000~5000株为宜。

4.苗木准备:建立苗圃或购进苗木,收集各种拟种植物的种子、种苗、引进天敌生物的联系定货等。

5.规划与园、厂设计:丈量土地,设计分区、分片串以道路、排灌系统,将林网、网格茶园、网格植物、碎部植物等生态茶园部件绘制成综合规划示意图和若干具体的布置详图,并请专业人员绘制工厂概图与工艺流程、设备配置图。

一切规划设计均已做好后,就组织劳动力进行开垦。开垦的第一步就是把道路网规划好,排灌系统规划开挖好,种各种植物的沟或塘挖好;第二步开茶园:开茶园与一般茶园相同,测好等高线,线上打好桩,由下往上逐梯开挖。植茶沟深50Cm,宽60~80Cm,表土回沟。开完后整理台面,施好基肥(每亩钙镁磷或磷矿粉100㎏,农家肥1000~3000㎏),与土拌匀,上盖心土5~8Cm,待雨季来到定植。

(二)长安生态茶园多功能生态系统的管理

1.基地站园的管理。站园是校内教学科研基地的基本单位,长安教学基地将根据学校学科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基地的定位和功能规划,进行产业调整与布局,建立结构布局合理、高起点、现代化的茶园、果园、旱粮作物园、类茶植物园、生活服务区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形成一个功能齐全的站园结构体系。各站园作为相对独立的农业产业单位(实体),实行目标管理,独立核算,自主经营。按照岗位目标责任制,将任务层层落实到人。学校将对各站园的管理进行宏观控制,严格考核,同时积极主动地为各站园的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认真做好基地站园的服务工作。

2.基地服务设施的管理。按照高水平管理的要求,对基地服务设施的管理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则,以服务教学科研为宗旨,以科学有效开展基地资源资产运行,最大限度提高基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实行市场运作,开放经营,建立目标责任制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并与管理者达成了目标管理协议,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状。同时,我们采取边研究、边实施、边总结、边改进的方法,制定了《长安基地餐厅管理制度》《长安基地餐厅运行管理制度》《长安基地宿舍管理制度》《长安基地门卫管理制度》《长安基地住宿须知》以及《基地多媒体设备操作规程》等规章制度,达到了规范化管理,优质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运湘,曾希柏,张杨珠,林志灵,孙楠,王道龙.湖南省丘岗茶园土壤的酸化特征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0,41(3):633-638.

[2]王曉平.茶园土壤地力退化现状及其防治途径[J].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0:335-361.

[3]程正芳,宋木兰,童云娟,等.苏南低产茶园土壤障碍因素研究[J].茶叶,1994,20(1):18-22.

[4]陆建良,梁月荣.茶树根系特性与茶园管理[J].茶叶科学简报,1994,1:1-5.

[5]张觉晚.茶园杂草的发生及无公害防治[J].茶业通报,2004,(2):67~68.

[6]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1~4册[M].1972年.

[7]张觉晚.宝山茶场茶园病虫及天敌与杂草调查[J].茶叶通迅,2001,(1):39~40.

[8]吴志丹,翁伯琦.中国有机茶发展动态与若干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246-249.

[9]田永辉.生态位理论在贵州茶园建设中的应用[J].广东茶叶,2000,(3):25-28.

[10]彭萍,李品武,侯渝嘉.不同生态茶园昆虫群落多样性研究[J].植物保护,2006,32(4):67-70.

茶园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篇7

1 葛垟茶园基地基本情况

葛垟茶园基地位于浙江省泰顺县筱村镇境内,生态环境优越,茶叶自然品质优异。该基地现有茶园面积42.67hm2,种植茶树品种主要有本地群体种、矮脚乌龙、水仙等,是泰顺县主要产茶基地之一。为减少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积极推广应用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建立了茶园绿色防控示范区40hm2。严格实行“五个统一”,即统一植保机械、统一防治人员、统一防治时间、统一药剂配方、统一安全间隔期,统防统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即减少农药污染,改善茶园生态,保障茶叶质量安全,促进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 葛垟茶园病虫害现状

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并结合实地调查,葛垟茶园病虫害主要有茶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尺蠖、茶芽枯病、茶炭疽病等[1]。笔者重点论述茶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芽枯病。

2.1 茶小绿叶蝉

该虫可刺入茶树枝叶,并吸取其中的汁液,极易引发茶树叶子老化、变黄,甚至造成茶树顶芽出现枯焦现象。如果该虫出现于3月1日~10日或4月21日~30日,其数量在5月中旬~7月上旬达到第1次高峰值,对夏茶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在8月中下旬~11月中旬达到第2次高峰值,对秋茶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茶小绿叶蝉影响着茶叶产量及质量。

2.2 黑刺粉虱

该虫通过自身结构刺入树枝、叶片,并吸取其中的汁液,影响其发育,对茶叶质量具有负面影响。

2.3 茶芽枯病

春茶的嫩叶及幼芽会受到负面影响,茶树叶片容易出现扭曲、破碎、萎缩且无法伸展的现象,该病在春茶时期发生频次较高。

3 茶园绿色防控技术

3.1 农业层面的绿色防控技术

3.1.1 清除茶园与修剪茶树。

于冬季时节,对茶树进行轻修剪,剪去树冠面上的鸡爪枝、干枯枝、病虫枝及未成熟的新梢,同时清除园内的落叶、枯枝、杂草等。此外,须作封园处理,通过喷洒石硫合剂清除越冬病虫源,以减少第2年病虫害的发生。

3.1.2 适时采摘与合理施肥。

茶叶采摘应严格遵循“多次、及时、分批”的原则[2]。此外,清除新梢嫩叶上的某些害虫,例如,茶树螨类、茶假小绿叶蝉等产卵害虫,以减少虫口数量,进而提升茶叶质量及保护生态环境。通常,茶树施肥频次为2~3次/年,时间分别为早春开采前2~3周、5月下旬,施肥量分别为667m2氮肥15~20kg、进口复合肥25~30kg。当完成春茶及夏茶采摘之后,应对茶树进行秋季追肥。

3.2 生态调控层面的防控技术

合理布局种植防护林、遮荫树,实行茶果、茶林间作套种等。夏季与冬季时节,为保护茶树,在茶树与茶树行之间种草。一般来说,春、夏茶之前是浅锄杂草的最佳时间,频次为1次。秋季时节,除杂草应采用深挖的方式,次数也宜为1次。为丰富茶园生物群落,可采取建立复合生态系统(人工)的措施,复合生态系统对调节茶园小气候,保护及引导天敌(具备捕食性与寄生性特点)颇有益处。

3.3 生物层面的绿色防控技术

当茶园内害虫数量达到高峰时,茶毛虫等多种鳞翅目害虫的防治可采用生物防治措施,例如,苦参碱、鱼藤酮。值得注意的是,苦参碱和鱼藤酮对茶小绿叶蝉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茶丽纹象甲、茶小绿叶蝉等害虫可采用白僵菌制剂进行防治;多种鳞翅目害虫的防治可采用苏云金杆菌制剂。

3.4 物理层面的绿色防控技术

葛垟茶园在诱杀茶园害虫时,充分考虑了其趋向性。诱杀茶黑刺粉虱与茶小绿叶蝉可采用黄色诱虫板,诱杀卷叶蛾、茶毛虫等害虫可采用太阳能杀虫灯。此外,也可采用人工捕杀措施。

3.4.1 人工捕杀。

人工摘除蓑囊虫枝。茶尺蠖在受到惊吓后,幼虫会吐丝下垂,可先摇动茶树树枝,而后再采用人工捕杀或放鸡吃虫的措施。

3.4.2 黄色诱虫板诱杀。

依照20~40片/667m2,将涂有化学信息素的黄色诱虫板插挂于茶园示范区域[3]。值得注意的是,黄色诱虫板须与茶树顶端相隔5cm。定期调查黑刺粉虱及茶假眼小绿叶蝉2种害虫的数量,并做好记录,通常每次间隔5天左右。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茶小绿叶蝉高峰出现的时间为5月下旬,5天每个黄色诱虫板约诱虫630头;茶黑刺粉虱2次高峰出现的时间分别为4月下旬和6月上旬,其5天每个黄色诱虫板分别诱虫5900头、2500头左右。当黄色诱虫板插挂时间满30天、50天时,应调查茶园(示范区及非示范区)内的百梢虫,做好记录。茶小绿叶蝉,于插板后30天,每百梢虫量为3头;插板后50天,茶小绿叶蝉每百梢虫数量为2头;茶黑刺粉虱,于插板后30天,每百梢虫量为149头;插板后50天,每百梢虫量为120头。较非示范区而言,示范区的虫量较少。

经调查、实践笔者得知,黄色诱虫板可有效防治2种害虫:茶黑刺粉虱及茶假眼小绿叶蝉。当害虫虫量较多时,黄色诱虫板能有效减少害虫种群与基数,值得推广应用。

3.4.3 太阳能杀虫灯诱杀。

在茶园示范区,每1hm2应配置安装1个太阳能杀虫灯[4],其灯管与茶树树蓬间应相隔一定的距离(一般为60cm)。观察与记录示范区及非示范区内测报灯所吸引的害虫。由观察可知,示范区内每日约有1~5只害虫(包括茶卷叶蛾、茶毛虫、茶小卷叶蛾等)被测报灯引诱。实践证明,杀虫灯可有效防治5种害虫:茶卷叶蛾、茶毛虫、茶小叶卷蛾、油桐尺蠖及茶尺蠖。

4 结论与讨论

黄色诱虫板及太阳能杀虫灯在防治虫害方面存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当茶园虫害量达到峰值时,为有效防治茶黑刺粉虱及茶小绿叶蝉,可采用绿色防控技术———黄色诱虫板,其有利于减少虫口基数,对保护茶园具有重要意义。

在黄色诱虫板的作用下,葛垟茶园内的茶黑刺粉虱及茶小绿叶蝉未对茶园示范区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茶园示范区内所使用的太阳能杀虫灯有利于防治5种虫害:茶小卷叶蛾、茶毛虫、茶卷叶蛾、茶尺蠖、油桐尺蠖[5]。在太阳能杀虫灯作用下,示范区的虫口数量明显少于非示范区。在具体应用中,将黄色诱虫板与杀虫灯有机结合,能够大大减少茶园内虫害的种群与虫口数量。如此,便能减少或避免使用农药,对保护天敌,恢复茶园生态系统,提高茶园自我恢复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

示范及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有利于改善茶园生态系统,降低虫害种群与虫口数量,减少农药使用频次,不仅提升了茶叶产量及质量,而且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对茶产业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参考文献

[1]简文双,林文海.“土楼工夫”基地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成效[J].茶叶科学技术,2011(4)

[2] 肖强.“五个一”的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方式[J].中国茶叶,2015(4)

[3] 郑庆伟.“现代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与示范”取得重要进展[J].农药市场信息,2015(27)

[4] 郑庆伟.现代茶园绿色防控技术示范与应用取得阶段性进展[J].农药市场信息,2014(5)

闽东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要点 篇8

生态茶园并非仅指“生态环境”,而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以茶树为核心,因地制宜地利用光、热、水、土、气等生态条件,合理配置茶园生态系统,提高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较大地提高生产能力。同时使园区生态有利于调控茶树病虫害,为实现茶园生态无公害治理打下基础。

2 生态茶园建立的要求

新茶园建立的基本要求是:等高梯层,条栽密植,缓路横沟,深垦基肥,良种壮苗。生态茶园应在此基础上逐步配置茶园生态系统,向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化茶园方向发展,实现茶区园林化,沟渠水利化、茶树良种化、病虫无害化、生产机械化、栽培科学化。

福建闽东为沿海山区,亚热带气候与丘陵酸性土壤均十分适合建设高标准的生态茶园。根据山区地形特点,做到具体规划,宜茶则茶,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建立等高条植缓坡茶园或梯层茶园,不能盲目开垦以免破坏原有植被,引起水土冲刷。

利用荒山及荒林地开辟茶园是当前发展我区茶叶生产基地重要措施。需彻底改变过去我区茶叶旧貌,改落后为先进,变低产为高产。并创建一批高产稳产优质茶园,成为实现茶叶现代化的生产基地。

3 园地选择和规划

3.1 园地选择

按茶树对气候等环境条件的要求,宜选择气候适宜,土壤酸性,土层深厚,山坡坡度在25°以内,相对集中连片,有发展前途的缓坡丘陵地作为建园基地。

3.2 园地规划

3.2.1路网建设

百亩以上茶园要设置干道,路宽6-7m,路坡小于6°,弯道半径不小于12m。各片茶园间要设联络支道,路宽3m,坡度小于8°,弯道半径不小于10m。连结上下层梯层要设步行道,路宽1m,路坡小于15°。在茶园四周设环园道,路宽1.5m。

3.2.2水沟建设

生态茶园要做到小雨、中雨雨水不出园,大雨暴雨积沙走水不冲园。所以对蓄排系统有一定的要求,要开园之初就规划好。

在每一梯 层内侧开 设蓄水沟, 沟宽40cm, 深20—30cm,每隔4—8m筑一坚实土埂,土埂略低于梯面。

各片茶园间的道路两侧或靠近山坑小涧内侧设排灌沟,要与蓄水沟相连接,排灌兼用。沟宽40-50cm,沟深20-30cm,排灌沟与蓄水沟连接处要挖积沙坑。

茶园面积较大的山头,在顶层或每隔3-5层的梯层内侧,设2m3的蓄水池若干个,与排灌水沟相连。雨季可排蓄部分雨水,旱季可就地解决灌溉用水。

4 园地开垦

4.1 清理地面

园地开垦之前首先要清理地面,将地面零星树木、荒草、乱石等清理运出园外,凡在规划中园地四周道路、水沟两旁属于防护林带的树木都应保留。对局部凹凸不平的地形,应从长远利益考虑,宁愿多花些工夫,也要加以平整填补。

4.2 深耕土壤

清理地面后对土壤进行深耕。缓坡茶园开垦的关键是深耕改土,它对茶树的后期生长影响极大。深垦深度根据土壤性质而定,土质疏松深厚,深垦深度可稍浅些,土质浅薄结实的,应深垦60cm以上。对于从未垦植过的生荒地,就分初垦、复垦两次进行。初垦深度一般要求达60cm以上,深翻后,不必打碎土块,以利于蓄热熟化,提高土壤深耕效果。

4.3 平地和缓坡地的开垦

平地及5°以下的丘陵或山脚缓坡地,可进行等高条植。在开垦时,按等高方式由上而下进行,同时宜采取初垦与复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即先全垦30cm左右,后按规划好的等高茶行,深挖60cm的种植沟。清除草根、石块,整细土壤,沟内下足基肥。

4.4 梯级茶园的开垦

坡度在5°以上的山地种茶,都要构筑等高梯层。筑梯级要求等高不等宽,梯面外高内低,外埂内沟,梯梯接路,沟沟相通。梯面宽度最窄不小于1.5m,梯壁高度不得超过2m,梯壁倾斜度以60-70°为宜。坡面表土层要求保留在梯面或种植沟内。 修筑梯层,可用草皮砖块、石头砌坎或修筑土坎。梯沿要比园地高出20cm,边砌边挖心土,形成外高内低。第一层做好后,把上一层表土挖下填到下层梯面,再修筑第二层,第二层修好后把第三层表土填到第二层梯面上,以此类推。

5 茶苗定植

5.1 定植时间

选择茶苗休眠期的晚秋和早春。秋季以寒露、霜降前后的小阳春气候为好,春季以立春、雨水前后为好,晚秋定植地下部生长旺盛,生根快,来年好越夏。

5.2 规格及茶苗用量

单行品字型种植行株距(1.2--1. 5)m×(0.3--0.4)m,每丛种2-3株,亩植茶苗3000—4800株左右。同时要注意早、中、迟芽茶的比例配置,一般为2:3:1为宜。

5.3 定植方法

划行,平地茶园按预定行距直线划行;梯园,距梯沿70-80cm划行。梯面宽2.7m以上种两行。开沟施基肥,根据已划行,在全垦30cm基础上挖深60cm、宽40—60cm的种植沟。挖沟时,表土放边,然后施下有机肥和磷肥,将表土与肥混和后,再填上细土即可栽茶。要求亩施有机肥5000kg,饼肥200kg,磷肥40-50kg。

5.4 茶苗定植时

茶苗根茎部入土深2-3cm,品字型种植。定植时茶根要自然伸展 ,栽后覆土压实,盖一层松土,保持10cm浅沟,再浇水,铺草覆盖。

6 生态茶园的立体复合种植

6.1 草本作物套种

在新定植的新茶园或树冠覆盖度较小的幼龄茶园或台刈改造和缺株断行的稀植茶园中,套种具有固氮作用或经济效益较高的草本作物,如花生、黄豆、绿肥、草本中药材等,形成茶——草两层结构,以增加地表覆盖,保持水分,提高茶苗成活率。幼龄茶园套种花生、黄豆,每亩可增加200元左右收入 , 间种饲料经济效益可达每亩200 ~ 300元。

6.2 经济林果间作

在茶园中按适宜的密度和当地水肥条件,栽植没有共同病虫为害 , 分枝层次较高 , 效益好 , 投产快的果树或经济林木。如间作香樟、桃、柿、柏树等 , 配置乔——灌结构。间作的经济林果不仅具有改善茶园小气候,提高生态效益 ,而且能增加茶园效益。

6.3 防护林的复合种植

选择适宜闽东山区种植的树种如杉、松、椿树、香樟树等。在茶园周围及茶园内种植防护林带3 ~ 5行,以调节茶园小气候,增强茶树抵御干旱的能力。闽东山区茶园大多是坡地 ,可按20% ~ 30% 的荫蔽度在茶行中栽植上述适宜树种 , 达到降低茶园光照强度和温度 ,提高春茶育芽能力。在高山茶区可在山顶及山腰营造林带,以减缓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

摘要:从生态茶园的内涵说起,对园地建设基本要求、选择与规划以及开垦技术、定植技术和以及立体复合种植等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

山区生态茶园养鸡的综合措施 篇9

1 鸡苗的投放数量和鸡舍的修建要与茶园结合

1.1 首先, 要考虑有与养殖规模相适宜的茶园地。

每户家庭选择地势高燥, 有一定坡度的5~10亩茶园, 按照100~200只/亩的标准投放鸡苗。

1.2 选择在茶园旁修建简易鸡舍。

按照10~15只/m2的标准修建简易鸡舍, 要符合防疫、通风、防火、光照要求, 选择坐北朝南方向进行修建, 可用竹子和木条等, 修建平网、栖架、栅栏、料槽等设施。

1.3 养殖品种一次只能选择一个品种, 便于防疫和饲养管理。

1.4 修建相应的防疫设施。

如:鸡场出入口的消毒池、隔离墙或栅栏、排污沟、病死禽及粪便处理设施等。

2 选择耐粗饲、抵抗力强的品种

如荔波瑶山鸡、三都柳源鸡、长顺鼓扬绿壳蛋鸡、贵州本地土杂鸡、皖南麻鸡等。

3 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抵抗力

3.1 育雏是关键

首先, 确定育雏房, 育雏密度:30~35只/m2。配置取暖设备:地灶、煤炉、红外线灯等采取地面或网上育雏, 垫料、平网等不能有带刺或硬的东西, 以免刺、磨破鸡脚掌, 感染发炎, 导致跛行, 甚至死亡。温度控制:1周龄34~32℃;2周龄31~28℃;3周龄27~26℃、4周龄22~21℃。条件允许的话, 可直接采购专业养禽场的脱温鸡苗进行养殖, 成功率更高。

3.2 加强育成鸡饲养管理, 提高鸡群抵抗力

购买塑料拦网在茶园将鸡群拦挡在一定范围内, 在宽敞的地方放置塑料饮水器和饲料槽。保证充足的饮水, 早晚各补料1次, 不得饲喂腐败变质的饲料。放牧要掌握几个原则:晴天放, 下雨收;围栅栏, 轮流牧;勤照看, 防天敌, 个体差, 分群管。

3.3 饲料的选择

育雏饲料:育雏期间使用市售的品牌雏鸡颗粒料, 如:希望饲料、正大饲料等。育成鸡饲料:使用浓缩饲料加上玉米、糠麸等。

3.4 育雏期间和刚脱温的鸡要饮用洁净的水

可将生水煮沸, 放凉后饮用;或在生水中添加0.1%的高锰酸钾。可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侵入, 减少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3.5 若天气、环境等情况突然变化, 可在饲料或饮水中分别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 如土霉素、诺氟沙星和氧氟沙星等。

一般以连用3~5 d为宜 (剂量和休药期遵照使用说明) , 可防止或减少禽霍乱及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m L/羽

4 建立相应的防疫制度、养殖档案和可行的免疫程序

4.1 养鸡场所的防疫制度

要保证每天一清扫, 一周一消毒;粪便的处理, 要在指定地点堆积发酵后才能使用;禁止闲杂人员进入, 饲养人员的衣服、工具和圈舍的设备要定期更换、清洗和消毒;灭蚊蝇、灭鼠;家禽出栏后, 鸡舍和场地进行彻底清扫、消毒, 空置1个月左右, 再进行第二批养殖。

4.2 养殖档案

包括饲养管理档案、免疫档案以及饲料、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的使用记录。严禁使用禁用的添加剂、兽药, 严格执行兽用药品的休药期制度, 防止药物残留引发安全事故。

4.3 制定可行的免疫程序

主要免疫的病种:禽流感、鸡新城疫、禽霍乱、鸡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等。

5 防疫措施

5.1 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种苗引入前应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部门申报, 经批准后, 方可引入;商品禽出栏时, 要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部门申报检疫, 合格后, 开具产地检疫合格证明, 方可调出销售。

5.2 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

一旦发现所养鸡只短时间内出现大批发病、死亡的情况, 不得随意处理病死鸡, 要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部门报告, 同时配合做好疫情的处置。

5.3 严格执行消毒制度

对场地、圈舍、用具等按照制定的制度, 定期进行清扫、清洗、消毒。一般常备两种以上消毒药, 交替使用。常用的消毒药有二氯异氰尿酸纳灭菌剂、亚氯酸纳水溶液消毒剂、过氧乙酸、福尔马林、碘伏、双链季胺盐等。

5.4 勤观察, 发现病禽, 及时隔离治疗和处置

平时注意观察家禽的饮食、活动及呼吸等情况, 发现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离群、卧地不起的家禽, 要及时隔离, 进行积极救治, 防止传染鸡群。不治而亡的鸡, 不得食用和随意抛丢, 要焚烧或深埋。

5.5 不准将来路不明的家禽带回混养

鸡最好是全进全出, 一旦出栏销售, 剩下的不得带回, 防止带回病原造成疫病传播。

5.6 寄生虫病的防治

生态观光茶园的规划设计 篇10

1佛冈观音山生态观光茶园的建设规划简介

佛冈观音山生态观光茶园能够体现地方经济蓬勃发展,能够展示地方人民追求自我目标的热情。佛冈观音山生态观光茶园位于潖江湖畔、观音山下,整体规划与设计的风格无不显露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它集聚地方水土精华,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无比,纯净的自然水、干净湿润的空气和肥沃厚实的土壤等条件均利好于茶叶苗木种植。该茶园紧邻英佛高速公路,交通便利,且与城市中心仅九公里车程,因而可以说该生态观光茶园是一处较为理想的旅游观光景区。

地方政府致力于秉承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子孙造福的办企方针来规划项目推动地区经济水平增长,佛冈观音山生态观光茶园便是实例之一。观音山地区以“天然氧吧”文明于世,天然环境保持得非常好,尤其是肥沃厚实的土壤和纯净的自然水、干净湿润的空气为种植茶树苗木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佛冈观音山生态观光茶园一期规划的总面积约为1×106平米,以保护自然生态作为基本原则,以绿色环保作为主要要求,以自然生态环境作为规划基础,合理设计,科学规划,准确定位。

优质水源是茶叶种植茶树苗木的关键。佛冈观音山生态观光茶园在规划与设计阶段将保护优质水源作为首要任务。然后,根据该茶园种植茶树苗木的特性以立体复合式栽植令其产生茶木共生的效果,且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引导观音山优质水源实现茶园浇灌的自动化控制。另外,茶园管理同样遵循自然生态学科,不施用化学肥料,不喷施化学农药,结合生物多样性原则巧妙搭配,让整座茶园的环境保持无污染、无虫害。佛冈观音山生态茶园基地便是遵循以上生态循环理念建成完整的生态产业链。

2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途径与开发措施

生态观光茶园于中国茶文化的挖掘与表现可谓首要特色。中国是茶之故乡,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涉及茶文化的东西很多。显然,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必然要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同行,逐步丰富自我内涵,不断提升自我价值。中国茶文化发展至今包罗万象,由起初单纯的土地耕种、日常饮食逐渐演化成囊括书词文化、品画艺术、历史典故和茶道精神等多种形式,还涉及茶树苗木种植、茶叶烤制和产品营销等多个内容。中国茶文化在我国生态观光茶园的规划设计中得以体现使之必然。

2.1规划设计途径

2.1.1总体设计

生态观光茶园的规划总体设计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观光园林的自然风景、经济因素和其他社会条件等。生态观光园林规划与设计根据不同种茶树苗木的芽期搭配种植。在无倒春寒的地区,通常可将不同种茶树苗木以特早生、早生、中生依次按4:3:3的比例予以配置,既可增添观赏性又可一定程度上延长茶树苗木芽期生长期。同时,我们也可以适当增多晚生茶树苗木的比例,按照特早生、早生、中生、晚生依次按4:3:2:2的比例予以配置,这一点与一般的以早生茶树苗木为主的观光茶园有所区别。另外,考虑到观光茶园的规划规模,主要分为综合性茶园、大型观光茶园和特殊观光茶园三种,规划规模不同所采用的规划方式与设计理念也会有所差异。在观光茶园功能定位方面,一般观光茶园内将整片区域分别分为茶园丰产区、设施栽培区、特色品种展示区、观光休闲区、茶文化区、游客体验区等多个功能块。根据观光茶园当地的情况,规划功能区也应因地制宜。通常,观光茶园不仅限于观光旅游功能,还应兼顾生产功能。观光旅游功能实现主要经济收益,生产功能实现次要经济收益。倘若观光茶园的功能定位不同,其园内的区块划分也将作出相应的调整。生态观光茶园的规划与设计要保证不同区块的功能独立性,也要关注不同区块之间的关联性,通过联系各个区块体现整体美。茶树苗木成行成列布局,构成一种井然有序、脉络清晰的景观。另外,还须考虑到不同块之间的关联性,交叉栽植各种特色品种的茶树苗木,以此可以展示出茶园景区的特制美,最终能够设计出丰富交替、韵律渐变的茶园空间,保证生态茶园景观在多样性中体现统一性。

2.1.2立体设计

生态观光园林内苗木成长强弱有别,且造型、树姿多种多样。茶树苗木的长势非常利于造型设计。生态观光茶园的立体设计应做到以下两点:

2.1.2.1整形修剪。通过对茶树苗木进行整形修剪,设计形态各异的树冠造型如屋脊状、圆弧状、斜坡状、马鞍状和水平板状等,同时辅以或半开张、或直立、或张开的小型乔木和灌木丛,与自然野生植被形成较为鲜明的环境对比。

2.1.2.2栽植丰富多样的茶树苗木。茶园小道、不同功能区域或临边区域栽植多种茶树苗木,合理规划与搭配增进茶叶各个功能区域的观赏性,总体呈现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效果。在保证生态观光茶园茶树苗木多样化的情况下,尽量合理搭配各种不同类型的茶树苗木。茶叶物种多样化是我国生态观光茶园规划与建设的基本需求,它可以拓展各类茶叶苗木的生长抗逆性能,也可以进一步保证整座生态茶园的景观品质。

2.1.3群落季相设计

我国大部分植茶区除冬季以外均为茶树苗木成长有效期。然而,不同类型的茶树苗木的春季萌芽期也会有所差异,主要分为四种情况,即特早生、早生、中生和晚生四个品种。将以上四个品种的茶树苗木相间搭配予以栽植,有意将不同种茶树苗木的芽期相间20天左右。而在夏季期间可以通过修剪不同茶树苗木,这段时期即可达到不同芽叶大小和不同色泽等整体视觉效果。

2.1.4色彩变化设计

不同茶树苗木在春季长芽阶段会以色彩各异的效果来呈现,而同一茶树苗木在不同季节反映的色彩效果各有所异,而成熟的花瓣和树叶也会呈现不同颜色和体状,从整体造型来看观赏性极好。栽植特色茶树苗木以搭配不同花期、不同颜色和不同种类合理规划,保证生态观光茶园能够在一年四季均能为广大观光者展示色彩纷呈的景观。

2.2开发措施

2.2.1以保护生态为前提开发自然资源

生态观光茶园的规划设计最大优势体现于自然资源。而良好的自然资源正是生态观光茶园的环境需求,不管是自然水,还是自然空气都须具有一定的标准。通常,我国茶叶主产区多为一些自然资源较为优越的观光景区,因而我们也将自然资源视为可充分规划与设计的生态茶园要素。同时,随着国民养生、健康产业的不断发展,以茶叶产区拥有的丰富自然资源作为内核,继续创造良好的产业链,进而以保护生态为前提开发自然资源并规划建设观光茶园。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过程必须要遵守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这与国家倡导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谋而合。

2.2.2以产业创新引导规划设计

我国旅游事业发展渐渐趋于成熟,国民对旅游观光的需求与标准随之提高,传统的产业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因此,生态观光茶叶规划与设计也应对其运营模式做出一系列的调整与改造,而产业创新可作为驱动改造深度的一种策略。以产业创新为前提,良好的创意才是满足国民多样化需求的保障,也可理解为创意提升竞争实力。生态观光茶园规划与设计,不能仅限于多种链条元素的简化或拆分,我们应该将更多、更新颖且代表时代特色的元素引入进来,关注规划创意和设计创新,不断深化规划开发力度。

2.2.4以小品设计增添茶园趣味性

从生态观光茶园的建筑体量来看,设计体量偏小的建筑物可以体现茶园“精致”与“雅致”的特性,形成小品风格可以作为点缀茶园所用。将建筑小品的设计风格定位于为当地少数民族的民居住房风格,如“四壁落地屋”,该屋主体结构呈“栏杆式”,以三组长叉用作结构主梁,以平直木条作为椽子,屋顶到房檐的坡度极大,椽子上表面以茅草遮覆,房屋四壁以柱笆编织成墙体,东面开设主门。同时,将此类建筑小品从北、西和南三个方向依次排列。中部空间由四壁围合形成民族特色小广场,小广场的进出两口留于东面。小广场进出口两边则分别布置象征吉祥如意的雕塑饰品,让观光游客能够充分领略到地方文化特色,无疑将增添更多的趣味性。另外,建筑小品也能在潜移默化之间将观光游客与茶园紧密联系,形成一种和谐的人与物的沟通关系。

3结束语

生态观光茶园的规划与设计应该起到传承地方茶文化的作用,结合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则,规划建设出集聚国人思想的景观产品,为观光旅游者创造追求茶文化意境的条件。与此同时,追求个人目标并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是本文讨论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的初衷。茶园既可以看作是景观产品,又可视其为凝聚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艺术品,无内涵、无原则的对茶叶进行规划与设计,至多为我们呈现一具没有精神的躯壳。自然环境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场地条件,通过人为的规划与设计应该使其成为“有若自然”不差人工之势的景观艺术品。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佛冈观音山生态观光茶园的建设规划基础及原则,重点就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途径与开发措施展开阐述。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的途径主要有总体设计、立体设计、群落季相设计和色彩变化设计组成,其开发措施则涉及以保护生态为前提开发自然资源、以产业创新引导规划设计和以小品设计增添茶园趣味性三个内容。笔者希望通过此文让更多人了解生态观光茶园规划与设计的原则,也希望通过了解认识到保护生态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关键词:生态观光茶园,自然资源,规划设计,开发措施

参考文献

[1]周小苹,杨海军.生态观光茶园景观创设[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13):34-36.

[2]孙雅玲,张涛,段大娟,等.曲阳县唐河农林科技园区总体规划[J].河北林果研究,2012(4):109-111.

[3]薛巧英,王振康.屏南县发展高山生态观光茶园的设想[J].茶叶科学技术,2011(2):55-55.

[4]李大算,西乡茶文化初探[J],茶业通报,2014(4):7-8.

绿色生态茶园 篇11

摘    要:以遮光率分别为70%,50%,30%的黑色遮阳网为试验材料,以不遮光(0%)为对照,研究高温干旱季节不同遮光处理对茶园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遮阴可有效改善茶园生态环境,且遮光率越高, 效果越明显。与对照茶园相比,70%,50%,30%遮光率处理的茶园光合有效辐射明显降低,各处理的光合有效辐射大小依次为70%遮光率<50%遮光率<30%遮光率<0%(CK);茶树叶面的日平均温度均比对照茶园低3.4,2.6,1.3 ℃,茶树叶面≥35 ℃的不适高温出现频率减少了43.6%,38.0%和13.4%,≥39 ℃的有害高温出现频率减少了62.6%,47.5%和28.8%;遮阴茶园空气相对湿度高于对照茶园;70%和50%遮光率处理茶园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茶园,30%遮光率处理茶园5~10 cm、15~20 cm、25~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和对照茶园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高温干旱;遮阴;茶园;生态环境;光合有效辐射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11.027

Effects of Different Shading Degrees on Eco-Environment of Tea Plantations during Hot Dry Season

WU Shu-ping,LYU Li-zhe,JIN Kai-mei,ZHAO Feng-hua,ZHENG Jie,DANG Yong-chao,JIANG Shuang-feng

(Henan Tea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Xiny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Xinyang,Henan 464000,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hading treatments on the eco-environment of tea plantation during hot dry season, 70%,50%,30% and 0% (CK) black shading nets were desig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hading improved the eco-environment of tea plantation, the effect were enhanced with increase in shading degree. In comparison with unshaded tea plantation, the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of tea plantation under 70%, 50% and 30% shading treatment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was in the order of 70%<50%<30%<0%;the daily average air temperature of tea leaves surface decreased by 3.4,2.6 and 1.3 ℃; the frequency ≥35 ℃ dangerous high temperature of tea leaves surface decreased by 43.6%,38.0% and 13.4%,the frequency ≥39 ℃ dangerous high temperature decreased by 62.6%,47.5% and28.8%;the relative air humidity of tea plantation increased;for 70% and 50%shading treatments, the soil water contents of different soil horizon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unshaded tea plantation, the soil water contents of 5~10 cm,15~20 cm and 25~30 cm soil horizon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30% shading treatment and unshaded treatment.

Key words:hot dry;shading;tea plantation;eco-environment;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茶树在长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喜漫射光、喜阴喜湿的生态习性[1-4],其整个生长发育的过程及高产稳产的获得与茶园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过强的光照和高温干旱等气象因子直接影响了夏秋茶及丘陵茶区的产量和品质[5],中国亚热带地区夏秋季出现连续的强光、高温干旱等天气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茶树的生长发育[6]。近年来,中国茶叶科技工作者在茶园采用覆盖遮阳网或种植遮阴树等设施栽培措施,对茶树生态环境与茶叶生长、茶叶品质的关系开展了系列的探索研究[7-10],但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差异很大,适合茶树生长的遮阴条件存在较大差别,河南省信阳属亚热带地区,茶叶已成为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为了有效地改善茶区茶园的生态环境,促进茶叶优质、高效生产,在信阳特定的生态条件下,在高温干旱季节开展了不同遮阴处理对茶树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对提高茶园产量、品质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可为茶树设施栽培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及供试材料

试验于2013年在信阳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科研基地进行。试验地位于32°02′N、114°37′E,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2 ℃,极端最高气温40 ℃,极端最低气温-20 ℃,全年大于等于10 ℃的活动积温为4 820~4 970 ℃,年均降雨量1 100 mm左右,土壤为砂质黏壤土。供试材料为无性系茶树品种乌牛早(7 a),茶树行距为 150 cm, 丛距33 cm,每丛定苗3 株。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70%,50%,30%遮光率和不遮光(CK)共4个处理,在春茶结束后对供试茶树进行轻修剪,将黑色遮阳网覆盖在搭建的大棚上,周边进行固定。遮阳网面积90 m2(15 m×6 m),高230 cm,试验完全随机设计,3次重复,试验茶园各项管理保持相对一致。

1.3 试验观测和测定方法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测定茶树光合作用有效辐射,在高温干旱晴好天气测定,每天从上午9:00至下午17:00每隔2 h测定1次,每次测定标记的叶片5片,共观测3次。用CB-0241红外测温仪测定茶树当季展开的第3片成熟叶的温度,每处理随机选取9片相同部位的叶子,将编好号的小标牌系于叶柄处,在高温干旱晴好天气,每天从上午7:00至下午19:00每隔2 h观测1次,共观测5次。在每个处理中央离地130 cm处定位设置通风干湿温表观测茶园空气相对湿度,每天7:00 开始测定, 隔2 h 测定1 次。在高温干旱晴好天气每个处理取5~10 cm、15~20 cm、25~30 cm和35~40 cm 4个土层土壤样品,每个土壤样品由3个样点的土壤组成混合样,用烘干法测定含水量。

1.4 数据处理

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数据分析,数据的统计和作图应用Excel 2003。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遮光率处理对茶园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

由图1可以看出,不同遮光率处理茶园光合有效辐射先增强,且均在中午11:00时达到一天中的最高值,后又逐渐降低。同一时刻观测的光合有效辐射随着遮光率的升高而降低,变化趋势为70%遮光率处理<50%遮光率处理<30%遮光率处理<CK处理。对照茶园的光合有效辐射值峰为1 734.48 μmol·m-2·s-1, 70%,50%和30%遮光率处理茶园的峰值依次为470.14,568.35和943.65 μmol·m-2·s-1,与对照茶园差异显著。因此,茶园遮阴能大大降低茶树树冠的光照强度,遮光率越大光合有效辐射越小。

2.2 不同遮光率处理对茶树叶面温度的影响

由图2可以看出,茶树叶面温度在早上7:00观测时差异不大,随着光照强度的不断增强,叶面温度变化是先升高后下降,均在中午13:00 时达到最高值。同一时刻点观测的叶面温度不同,由低到高排序依次为70%遮光率处理<50%遮光率处理<30%遮光率处理<CK处理。由表1可以看出,70%,50%和30%遮光率处理茶园的茶树叶面日平均温度均比对照处理低3.4,2.6,1.3 ℃。

黄寿波[11]研究表明,20~30 ℃是茶树生长发育的最适宜空气温度,高于35 ℃时不适宜茶树生长发育,超过39 ℃茶树无净光合作用。由表1可以看出,70%,50%和30%遮光率处理茶树叶面≥39 ℃的有害高温出现频率均比对照茶园减少62.6%,47.5%和28.8%,≥35 ℃的不适高温出现频率均比对照茶园减少43.6%,38.0%和13.4%。

2.3 不同遮光率处理对茶园空气相对湿度的影响

由图3可以看出,在高温干旱季节不同遮阴处理茶园空气相对湿度与茶树叶面温度变化趋势相反,遮阴茶园空气相对湿度均高于对照茶园。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逐渐降低,到15:00时达到最低值,此时70%,50%和30%遮光率处理茶园的空气相对湿度均比对照茶园增加64.8%,50.5%和44.8%。

2.4 不同遮光率处理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同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是70%遮光率处理>50%遮光率处理>30%遮光率处理>CK处理;70%,50%遮光茶园5~10 cm、15~20 cm、25~30 cm和35~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极显著高于30%遮光茶园和对照茶园,30%遮光率处理茶园35~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极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其它土层土壤含水量和对照茶园差异不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光合有效辐射影响着茶树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12],茶园采用不同遮阳网遮阴,光照强度明显得到改善,随着遮光率增大光合有效辐射逐渐降低[13]。本试验结果表明,70%,50%和30%遮光处理茶园光合有效辐射先增强,中午11:00达到最高值后又逐渐降低,同时随着遮光率的升高光合有效辐射逐渐降低,同一时刻测定的光合有效辐射变化趋势为70%遮光率处理<50%遮光率处理<30%遮光率处理<CK处理。因此在高温干旱季节茶园遮阴能有效降低茶园光合有效辐射,且随着遮光率的提高光合有效辐射逐渐降低。

本试验结果表明,高温干旱季节茶园采用遮阳网遮阴,茶园田间小气候得到明显改善,尤其是茶园叶面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含水状况,在高温干旱季节晴天7:00—9:00之间各个观测时段茶园叶面温度均低于对照茶园,70%,50%和30%遮阴处理茶树叶面日平均温度均比对照茶园低3.4,2.6,1.3 ℃,遮阴处理茶树叶温及高温出现频率显著低于对照茶园,70%,50%和30%的遮阴处理茶园茶树的叶面温度≥39 ℃有害高温出现频率减少62.6%,47.5%和28.8%,≥35 ℃的高温出现频率均比对照茶园减少43.6%,38.0%和13.4%。采用遮阴处理的茶园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水分含量均高于对照,70%和50%遮光率处理土层土壤含水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30%遮光率处理茶园35~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极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其它土层土壤含水量和对照茶园差异不显著。

因此,高温干旱季节茶园采用遮阴网遮阴,可有效改善茶园生态环境,降低茶园光合有效辐射,改善茶园的温湿条件,降低茶树叶温,加大茶园空气相对湿度,提高茶园土壤含水量。遮光率越高降温效果越明显,茶园空气相对湿度及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刚好相反,随遮光率的增加而增加,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连续高温干旱天气对茶树造成的热害,可以缓解或消除光合午休现象的发生,为茶园营造有利于茶树生长的条件, 从而提高茶叶产量。

参考文献:

[1] 王广铭.信阳茶区栗茶间作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1):2207-2211.

[2] 陈佩,杨知建,肖润林,等.遮阴对茶园生态环境及其茶树光合作用和产量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11):5604-5605, 5639.

[3] 肖润林, 王久荣, 陈正法, 等. 亚热带丘陵茶园面临生态问题与对策[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25(5): 360- 363.

[4] 张文锦, 林春莲, 熊明民. 茶树遮阴效应研究进展[J].福建农业学报,2007,22( 4):457- 460.

[5] 王玉花,秦志敏,肖润林,等. 遮光水平对丘陵茶园茶叶生长指标和品质的影响[J]. 经济林研究,2011,29(2):48-53.

[6] 肖润林,彭晚霞,宋同清,等.稻草覆盖对红壤丘陵茶园的生态调控效应[J].生态学杂志,2006,25(5):507-511.

[7] 肖润林,王久荣,单武雄,等.不同遮荫水平对茶树光合环境及茶叶品质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6):6-11.

[8] 汪春园,荣光明. 茶叶品质与海拔高度及其生态因子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1996, 15(1):59-60.

[9] 段建真,郭素英.丘陵地区茶树生态的研究[J].生态学杂志,1991,10(6):19-23.

[10] 彭萍, 徐泽, 侯渝嘉.复合生态茶园的建设目标及模式[J].西南园艺,2002,30( 3):45.

[11] 黄寿波. 茶树生长的农业气象指标[J]. 中国农业气象,1981,2( 3):54-57.

[12] BARMAN T S, BARUAH U, SAIKIA J K. Irradiance influences tea leaf(Camellia sinensis L.) photosynthesis and transpiration[J].Photosynthetica, 2008,46(4):618-621.

茶园绿色高效无害化防治技术 篇12

1 茶园中的主要病虫害种类

据调查资料, 我国茶区中已发现茶树害虫500余种, 茶树病害近100种。其中常见茶树害虫40多种, 常见病害30多种。不同茶区由于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和种植历史的不同, 其发生种类也不相同, 各自构成较独特的病虫区系。这些病虫害每年对茶树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但总体而言, 虫害对茶树所造成经济损失远比病害更严重。

1.1 茶树害虫主要类别

茶树病虫害种类繁多, 危害方式多种多样, 根据为害部位和取食方式, 可以将主要害虫分为吸汁型害虫 (叶蝉、粉虱、蚜虫、蓟马、蚧类、网蝽以及螨类等) 、食叶害虫 (尺蠖类、毒蛾类、刺蛾类、象甲类和蓑蛾、茶卷叶蛾、茶细蛾、茶谷蛾等) 、钻蛀害虫 (茶枝镰蛾、茶堆砂蛀蛾、茶梢蛾、茶枝木蠹蛾、茶天牛、吉丁虫等) 和地下害虫 (蛴螬、地老虎、白蚁等) 等四种类型。

1.2 茶树病害主要类别

茶树病害按其发生部位可将分为芽叶病害 (茶饼病、云纹叶枯病、茶白星病、茶芽枯病和茶炭疽病等) 、茎部病害 (茶黑腐病、茶枝梢黑点病、茶膏药病和地衣苔藓类等) 和根部病害 (茶苗根结线虫病、茶白绢病、茶紫纹羽病和茶根腐病等) 三种类型。

2 建立茶园无害化防治技术体系

建立茶树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技术体系, 以保护茶园生态系统中有害生物和有益生物之间的种群平衡为目标, 以农业防治技术为基础, 尽可能应用生物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 辅以化学防治方法, 协调各项措施与环境因素, 将病虫调控在经济为害水平以下。

2.1 农业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是茶树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技术的基础。对于茶树这种饮用作物而言, 农业防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改善茶园生态环境、选育抗病虫品种、强化茶园管理等农业技术措施, 有目的地改变某些环境因素, 从而抑制病虫害的发生为害。例如及时分批多次采摘, 可恶化害虫的营养条件, 减轻蚜虫、叶蝉、细蛾、叶螨、叶甲等趋嫩性害虫的为害;茶园增施有机肥可改变芽叶中氨基酸的组成, 进而影响螨类的生长发育。

2.2 生物防治技术

茶叶作为一种饮料作物, 加强生物防治更具有现实意义。据初步调查结果, 我国茶区中有400多种有益天敌昆虫资源和数以百计的能使茶树害虫致病的病毒、真菌和细菌。例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普遍用于防治鳞翅目类幼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防治茶尺蠖、茶毛虫;红点唇瓢虫防治蚧类、茧蜂控制茶毛虫、赤眼蜂控制卷叶蛾等以虫治虫在局部范围内已显示出较高的治虫效果。

2.3 物理防治技术

在绿色有机农业发展的今天, 物理防治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新型的杀虫灯运用光、波、色、味四种诱杀方式, 对植食性害虫有极强的诱杀力的光源、波长、波段, 对害虫诱杀量大, 种类多, 杀虫谱广, 而对天敌相对安全, 而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明显。茶园中应用灯光诱杀鳞翅目类害虫 (茶毛虫、茶尺蠖等成虫) , 色板诱杀粉虱、叶蝉成虫。

2.4 化学防治技术

茶树与其他作物相比, 其产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茶树芽叶的表面积较大, 收获部位 (嫩梢) 就是直接施药部位;其次鲜叶采收时间长, 次数多, 鲜叶不经洗涤即加工成茶。这就决定了在相同的施药剂量下, 茶叶中农药残留水平将高于其他作物。然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形象, 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因此, 茶园科学用药, 严格控制农药残留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 我们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 建立科学用药体系。充分发挥农药高效、快速的作用, 尽可能减少副作用 (污染环境、茶叶农药残留和病虫抗药性等) 。综合考虑农药、防治对象、环境条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合理选用农药。根据病虫发生情况优先考虑选用植物源、矿物源农药和生物农药, 禁用剧毒、高毒、残留期过长和有强异味的农药 (表1) 。

(3) 适时施用农药。充分了解防治对象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 按照防治指标, 选择适宜的防治时期 (表2) , 掌握正确的施药方法、使用剂量、次数以及药后安全间隔期, 尽可能减少对天敌等有益生物的影响。

(4) 合理轮用和混用农药。注意轮换用药和合理混用农药来延缓病虫抗药性的产生, 以求达到安全、经济、有效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表3) 。

上一篇:项目更新下一篇:等级保护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