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服饰

2024-07-10

绿色生态服饰(精选10篇)

绿色生态服饰 篇1

我国的服装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自主创新还不够完善,但不可否认未来服装设计的发展趋势和潮流必定为生态设计。生态理念下的服装设计是采用生态材料的简约风格或可二次利用的设计,服装工业应以绿色生态为价值标准。 生态服装伴随着民族风和怀旧思潮的流行,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追捧和青睐。本文希望将赣客家人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服饰文化积淀,从生态角度引导现代人树立环保、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观念,对当代服装设计产生启发。

一、客家服饰概述

客家,顾名思义便是客居他乡。在古代,由于饥荒战乱等原因,一大批来自中原地区的汉人,经过长久的向南迁徙,终于在唐末时在赣南一带定居下来并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也就是现在所称的客家人。客家服饰的面料讲究朴素实用,普遍穿素色,尤以蓝、黑、白色最为流行,从原料生产到加工完全没有任何化学试剂的参与。客家服饰面料符合生态、环保使身体免受伤害,并有无毒、安全的优点,是回归自然、消除疲劳,让人心情舒畅的纺织品。客家服饰的款式宽敞简便,多为家庭妇女自制,在使用和穿着时给人以舒适、松弛的感觉。

二、赣客家服饰的文化特征

赣客家传统服饰是中原文化艺术元素为基础变化发展而来的文化艺术形式。客家服饰的这种“宽大”的特点,正和古代中原汉服“宽博” 特征一脉相承。当今社会,服装设计界亟待解决的课题是在适度考虑服装美感的同时,应从可持续发展和维护人类的健康为宗旨来进行设计,并加强服装的舒适性、生态性、实用性等方面的研究。

(一)赣客家服饰中的面料表现——生态服装材料

生态设计首先要求原材料的生态化,服装设计中所使用的材料应该安全,不能危害人体健康,则应该首选生态环保的服装材料。赣客家传统服饰的主要原料就是用本地所产的夏布、葛布。苎麻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纤维作物之一,作为优良的纺织原料,因赣南的自然条件不适宜种棉花而得以盛产,也称为麻布或夏布,是客家服饰最重要的制作原料。其单纤维长、强度大,吸湿和散湿快,热传导性能好,脱胶后洁白有丝光,至明清时期,宁都“州俗无不缉麻之家”,纺织夏布成为当地妇女最为重要的产业。 以往人们选择服装时,人们更重视的是款式、色彩和面料,至于服装是否是健康环保的少有关注。随着生态服装的流行,纯天然的生态面料, 满足了当下流行的“环保风”和现代人返璞归真的美好愿望。

(二)赣客家服饰中的色彩表现——生态服装染料

当下社会积极倡导构建节约型社会,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考虑,比如理性消费提倡生态环保等,简约风格更是近年来服装流行不变的主题。客家服饰不像少数民族服饰那样斑斓多姿、绚丽多彩,其服饰的色彩较单一,以黑、 灰、蓝、白为主色调,讲究朴素实用,以简洁见长。“蓝衫”已被视为客家这一族群的重要识别标志,依据对客家文化及服饰的调研,特别是赣南客家传统服饰的蓝色体现了客家人智慧深邃的特质,显现出客家人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平和心态。并且蓝调在客家这一族群中长久不变也显现了其族群的团结与长久的文化特征,因此长久以来,客家服饰主色调依然是蓝、青、红三色。“蓝衫”在我国古代主要是小官吏和儒生的服装主色调,后人穿着蓝衫则表现出人们敬仰崇拜有文化知识的人,当然随着男女平等思想的灌输,客家妇女的地位不断提高,所以可能也是蓝色得以普及的重要原因。

在客家服饰色彩中,蓝色调大多采用当地广泛种植的植物,学名叫“蓝靛”。因为棉纺织物增多以后,需要大量的染料,后从闽西一带传入赣南。赣南一带地域气候特别适宜蓝靛这种植物的生长,因此也促成了蓝靛大规模的种植, 并成为大宗外销的商品。从蓝靛中提取的蓝色染料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不仅使客家人的生活水平日益得到提高,而且也促成了蓝色成为客家服饰永恒的流行色。蓝靛不仅可以提取到蓝色,同样也可以得到青、黑色。客家服饰的色彩深邃而宁静,低调而平和,正是客家人长久以来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崇尚节约的生活本色,并显现出稳重内敛的性格特征。平时也可以见到客家女性传统服饰黑、白、灰、青等色调的朴素衣衫,这些色彩搭配都让人感觉既素雅又明快。这也表现出客家人深受中原文化长期渗入和时代风尚对其的影响。客家传统服饰从大自然中获取天然染料,其用色多受当时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当时染织技术所限,但这种纯天然的染料以及节水且低污染的染整技术不正是我们当代社会所向往的吗?我们的服装既要使人们穿着优质又要让人们穿着舒适美观;另一方面要求生态环保,减少纺织企业对环境的过度污染,当然纯绿色天然的织物染料在开发利用中还需要不断开发研究,改善色谱过于单一等缺点。

(三)赣客家服饰中的款式表现——生态简约式样

简约风格一直是近年来服装流行不变的主题,特点是倡导珍惜自然资源运用简单化的材料,用最精炼、最准确的设计语言来追求服装的美感。朴素、方便、实用是客家衣着的特性。客家服饰主要由大襟衫和大裤裆,以及内衣鞋袜等几部分组成。由于赣南客家来自中原,对襟衫和大裤裆就是现在所谓的“唐装”。当然,纯粹用黑、灰、蓝的颜色染成的衣服穿着起来未免显得沉闷、单调,所以一些色彩鲜艳的花边或图案被客家人绣在这些衣物上做装饰,这就使得客家服饰庄重而又有几分情趣和活力,使得客家服饰有了画龙点睛的一笔。建议当代服装设计希望能从传统服饰中吸取到更多对我们当代社会生活有利的生产生活方式方法。应在款式设计中采用多功能的设计,简洁化的款式廓形及精致化的结构细节来体现现代人简单而高贵的生活理念。并使服装便于拆卸搭配及能够对旧材料进行工艺技术处理和二次再造设计及材料的循环利用,才符合当代社会打造生态设计的概念。

(四)赣客家服饰中的图案表现——生态吉祥图案

在赣客家服饰文化中也体现了多元族群文化的特征。这个族群一方面是来自中原的汉人移民,后又融入了畲瑶等南方土著族群,因此是一个多元族群文化交流融合的共同体。客家服饰的结构特征与赣南地区当地的族群文化密切相关。例如:在客家服饰图案的设计上,运用了大量来自中原地区的传统吉祥文化图案,如牡丹图案象征富贵,鲤鱼象征鱼跃龙门,元宝图案象征金玉满堂,但也包含了畲瑶土著文化的因素。又如,客家服饰的肥大宽松,就是古代中原汉服“宽衣博带”特征的遗留,但又传承了当地穿裤不穿裙以便于山区劳作的习俗。面对客家服饰渐行渐远的现状,希望通过研究、传承让传统服饰能有新的生机。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从赣客家服饰的面料、色彩、款式、图案等特点分析其服饰生态文化特色,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将深入挖掘客家服饰的文化底蕴,呈现出具有生态美学价值的服装, 树立现代人生态的时尚理念和审美价值取向, 改变现行的消费方式,真正达到像客家服饰那样人、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现代的服装设计和企业生产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绿色生态服饰 篇2

综合服饰厅展示各民族的服装服饰,收藏有各民族服装4000余件,其中清代至20世纪初的传世服装藏品占总数的1/2,有蒙古族绣花长袍坎肩、哈尼族爱尼女装、藏族银镶珊瑚佩饰等,其中有全世界保存最完整的赫哲族鱼皮衣;苗族服饰展厅收藏苗族百余个支系的服饰1000余件;民族金工首饰的收藏也是独一无二的,收藏有蒙、藏、苗、瑶、侗、维吾尔等民族的金工首饰,巴尔虎蒙古族银冠、汉族银头钗、满族银鎏金耳饰等;织锦、刺绣、蜡染的收藏也精品众多,各成体系,收藏有八大织锦及蜡染、织品1000余件,有侗族绣花背带盖、侗族织锦、革家蜡染方巾等;同时还收藏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批十分珍贵的民族考察图片资料。

民族服饰博物馆长期以来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对于即将消失的民族服饰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征集和研究,并实地拍摄了大量图片、音像资料。随着现代社会的大变革、大发展,很多民族的传统服饰正在迅速消失。北服民族服饰博物馆采取了重点征集的方式,深入民族地区,将既有民族学意义又具有审美价值的民族服饰尽可能收集整理。对于那些即将消失的民族服饰,则投入更大的力量进行了抢救工作,使博物馆的整体工作更具有重要意义。

北服民族服饰博物馆

来到北京服装学院的主教学楼,跟着指示牌上楼梯,沿梯两侧的墙壁上贴着民族服饰图片,格外有趣。走到三楼便到达了民族服饰博物馆的入口。

馆内灯光微暗,为的是保护藏品。大玻璃橱窗里架放各个民族的传统服饰,都是平常人难得一见的服饰形制。走近细看服饰上精致的刺绣、五花八门的图案、绚丽的色彩,除了赞叹就是觉得怎么也看不够;馆内还摆放着数架传统的织布机,这可是男耕女织、自然经济社会下的产物,现代人再看着实觉得特别。唯一的金工首饰厅也相当精彩,每样饰品都是如此考究、华丽,银饰尤为夺目。

浓缩的就是精华,在北服民族博物馆,样样展品都是那样精美,我国各族人民的工艺智慧、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似乎都存留在了这里。

Q=《文化月刊》

A=贺阳

Q:馆藏的服饰都是从哪里、怎样收集过来的?能被称为文物的藏品有多少呢?

A: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博物馆还收藏有近千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极为珍贵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饰的图片。这些藏品均是从各个少数民族地区征集的,还有一部分来自知名收藏家的收藏。其中很多藏品为清代传世,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Q:每个民族各个时代的服饰都有吗?还是选取每个民族典型的服饰收藏?现在还会不断有新品入馆收藏吗?

A:博物馆收藏有各民族的服饰藏品,有的为节日盛装,有的为日常着装,都是各民族典型的服饰。还有的服饰为宗教及特殊仪式穿着的,具有民族文化代表性的服饰。现在博物馆每年还在继续征集服饰精品。

Q:馆藏的哪个民族服饰最多?汉族所占的比例有多少?

A:苗族服饰藏品最为丰富,汉族服饰所占比例有六分之一左右。

Q: 馆里对民族服饰所作的学术研究侧重点是什么呢?

A:北服是一所综合的高校,设置有材料学院、服装设计学院、造型艺术学院等等,每个学院的老师有各自的研究方向,我们把他们组合起来,利用他们各自专业领域的强项共同来研究馆藏的服饰,如此一来,我们与其他博物馆纯粹收藏、展示,从文化角度来研究就不大一样。比如我们拿到一套裙子,会从纤维材料、色彩、图案、装饰工艺几个方面整理出一个数据库,我们请艺术设计系研究色彩的老师来标好色号,做出色卡;请材料系用仪器把衣服纤维结构放大,对比老工艺用的纤维材料与新纤维材料质地、组织的不同,还有的仪器可以测出服装染料里面含的元素,像铜、铁等等,通过这个可以判断这些物品的信息;最后,负责研究服饰结构、打板的老师再对衣服进行测量,从衣服大轮廓的比例,到小的拼接细节的比例,把数据进行分析,看看这其中蕴含的与中国传统造物观的关系。

Q:您怎样看待传统民族服饰在当今时代的传承和应用?

A:现在的社会就是商业社会,快速生产,快速淘汰,不可能再有过去的环境,我觉得可以去思考怎么提取传统里最经典的东西,少用一点,适合工业生产,比如一条围巾就绣一只蝴蝶,这样工序不算复杂,成本也不大,还是可以接受的,在整体现代的服饰中点缀一点传统的东西也是非常有韵味的。我觉得应该搞双轨制,传统的东西保留它不要变,把老的东西收藏起来,现在的东西就按现在的来,可以搞创新,但是传统的就一定要保留,因为那是一种文化,很多东西哪怕现在很多人不理解,但保存下来会有趣味比较高的人理解,这对整个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织锦

中国各民族都有纺织的传统,北方民族善于纺织毛织品,南方民族擅长纺织棉麻布或织锦。早在汉代,中国织锦工艺就已很发达,此后不断发展,杰作倍出。南方民族的织锦吸收了历代织锦的精华,并融入了本民族的生活习俗与文化特征,使织锦成为我国南方民族中最具特色的民间织造艺术。

简言之,织锦就是用染好颜色的彩色经纬线,经提花、织造工艺织出图案的织物。我国的织锦产地广,种类繁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云锦、蜀锦、宋锦和壮锦,合称四大名锦。

其中,云锦中属于织锦类的织物有许多品种,民间作坊中习惯的名称有:“二色金库锦”、“彩花库锦”、“抹梭妆花”、“抹梭金宝地”、“芙蓉妆”。

云锦

南京云锦是至善至臻的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珍品之一。吴村梅有一句诗就是用来描写南京云锦的:“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南京云锦是南京传统的提花丝织工艺品,是南京工艺“三宝”之首。南京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运用 “色晕”层层推出主花,富丽典雅、质地坚实、花纹浑厚优美、色彩浓艳庄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由于用料考究,织工精细,图案色彩典雅富丽,宛如天上彩云般的瑰丽,故称“云锦”。现代只有南京生产,常称为“南京云锦”,至今已有1580年历史。

蜀锦

蜀锦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汉至三国时蜀郡(今四川成都一带)所产特色锦的通称。以经向彩条和彩条添花为特色。蜀锦兴起于汉代,早期以多重经丝起花(经锦)为主,唐代以后品种日趋丰富,图案大多是团花、龟甲、格子、莲花、对禽、对兽、翔凤等。清代以后,蜀锦受江南织锦影响,又产生了月华锦、雨丝锦、方方锦、浣花锦等品种,其中尤以色晕彩条的雨丝、月华最具特色。现代蜀锦用染色熟丝织造,质地坚韧,色彩鲜艳。

宋锦

宋锦起源于宋代,发源地在中国的苏州,故又称之为“苏州宋锦”。宋锦历史悠久,可追溯至隋唐,它是在隋唐的织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高宗为了满足当时宫廷服饰及书画装裱大力推广宋锦,并专门在苏州设立了宋锦织造署。苏州是我国著名的丝绸古城,为锦绣之乡、绫罗之地。苏州宋锦,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被赋予中国“锦绣之冠”。明清以后织出的宋锦称为“仿古宋锦”或“宋式锦”,统称“宋锦”。

壮锦

壮锦是中国壮族传统手工织锦,据传约起源于宋代,以棉、麻线作地经、地纬平纹交织,用粗而无拈的真丝作彩纬织入起花,在织物正反面形成对称花纹,并将地组织完全覆盖,增加织物厚度。其色彩对比强烈,纹样多为菱形几何图案,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具有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用于制做衣裙、巾被、背包、台布等。主要产地分布于广西靖西、忻城、宾阳等县。传统沿用的纹样主要有二龙戏珠、回纹、水纹、云纹、花卉、动物等20多种。

苏绣

苏绣已有两千六百多年历史,在宋代已具相当规模,在苏州就出现有绣衣坊、绣花弄、滚绣坊、绣线巷等生产集中的坊巷。明代苏绣已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影响较广。清代为盛期,当时的皇室绣品,多出自苏绣艺人之手;民间刺绣更是丰富多彩。苏州刺绣素以精细、雅洁著称。图案秀丽,色泽文静,针法灵活,绣工细致,形象传神。技巧特点可概括为“平、光、齐、匀、和、顺、细、密”八个字。针法有几十种,常用的有齐针、抢针、套针、网绣、纱绣等。绣品分两大类:一类是实用品,有被面、枕套、绣衣、戏衣、台毯、靠垫等;一类是欣赏品,有台屏、挂轴、屏风等。取材广泛,有花卉、动物、人物、山水、书法等。双面绣《金鱼》、《小猫》是苏绣的代表作。

湘绣

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是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的。早期湘绣以绣制日用装饰品为主,以后逐渐增加绘画性题材的作品。湘绣的主要特点是用丝绒线(无拈绒线)绣花,劈丝细致,绣件绒面花型具有真实感。常以中国画为蓝本,色彩丰富鲜艳,十分强调颜色的阴阳浓淡,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湘绣以特殊的毛针绣出的狮、虎等动物,毛丝有力、威武雄健。

粤绣

粤绣亦称“广绣”,泛指广东近两三个世纪的刺绣品而言。粤绣历史悠久,相传最初创始于少数民族,与黎族所制织锦同出一源。国内收藏以故宫藏最多而有代表性。构图繁而不乱,色彩富丽夺目,针步均匀,针法多变,纹理分明,善留水路。粤绣品类繁多,欣赏品主要有条幅、挂屏、台屏等;实用品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头巾、台帷和绣服等。一般多作写生花鸟,富于装饰味,常以凤凰、牡丹、松鹤、猿、鹿以及鸡、鹅等为题材,混合组成画面。妇女衣袖、裙面,则多作满地折枝花,铺绒极薄,平贴绸面。配色选用反差强烈的色线,常用红绿相间,眩耀人眼,宜于渲染欢乐热闹气氛。18世纪纳丝绣,则底层多用羊皮金(广东称“皮金绣”)作衬,金光闪烁,格外精美。

蜀绣

蜀绣又名“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历史悠久。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载,当时蜀中刺绣已很闻名,同蜀锦齐名,都被誉为蜀中之宝。清代道光时期,蜀绣已形成专业生产,成都市内发展有很多绣花铺,既绣又卖。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题材内容有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针法经初步整理,有套针、晕针、斜滚针、旋流针、参针、棚参针、编织针等100多种。品种有被面、枕套、绣衣、鞋面等日用品和台屏、挂屏等欣赏品。以绣制龙凤软缎被面和传统产品《芙蓉鲤鱼》最为著名。蜀绣色彩鲜艳,富有立体感,短针细密,针脚平齐,片线光亮,变化丰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蜡染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靛蓝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唐代时,蜡染的绘制工艺便已发展到鼎盛阶段。当中原蜡染渐被缂丝、织锦、刺绣等工艺取代时,在西南、中南的苗、瑶、布依、仡佬等民族中,蜡染却依然世代相传,并以其朴素清新的风格展现出永恒的魅力。

蜡染的基本原理是在需要白色花型的地方涂抹蜡质(古代是蜂蜡,现代是石蜡、蜂蜡、木蜡等混合蜡),然后去染色,将没有涂蜡的地方染成蓝色,有蜡的地方因为没有上色而呈现白色,行话叫做“留白”。但是无论哪种蜡,在高温下都会融化,因此用于蜡染的染料只能在低温下染布,否则蜡一融化,就无法留白了。但是古代没有化学染料,只有天然植物染料,能满足低温染色的只有靛蓝一种。当然,可以制作靛蓝的植物油多种,比如蓼科的蓼蓝、十字花科的菘蓝、豆科的木蓝等多种植物茎叶都可以发酵制造靛蓝染料。

锡伯族服饰女子服饰文化探究 篇3

(一) 锡伯族的历史起源。锡伯族是发源于我国东北的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 史称“席伯、西伯、席北”。锡伯族数千年繁衍生息在大兴安岭、嫩江和松花江一带, 以捕鱼为生, 后来历史上有两次较大的迁徙使锡伯族分居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辽宁省两大地区, 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 其社会格局与形式发生变化, 生产方式转入农业经济, 18世纪中叶, 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 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 锡伯族人西迁展现了锡伯族人民艰苦朴素、坚忍不拔、团聚和睦的优良品质。

(二) 锡伯族的文化融合。锡伯族从民族的迁徙到现在稳定社会的形成, 始终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吸收异族的文化, 这是兼容并包的良好品质。在迁徙的过程中, 既保留鲜明的锡伯族本民族的文化特质, 又吸收多样文化, 体现出锡伯人面对外来文化融入时那种坦荡的心胸和平和的心态。辽朝时期, 契丹族压制于辽, 契丹和锡伯族同是东胡鲜卑遗族, 故在文化上没有很大的冲突, 更多的是融合。女真兴起后, 受女真文化的影响很多, 后来又吸收了满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以及汉族的文化。

二、锡伯族女子服装配饰

(一) 锡伯族女子日常服装。锡伯族的服饰文化既吸收了其他外来民族的精华, 又有自己民族古老的特色。锡伯族年轻妇女的服饰与其他民族一样款式较多, 她们平日里多穿滚边旗袍, 由各色花布和方格布制成, 讲究色彩搭配, 将不同颜色、滚边的旗袍套着穿, 在前胸和下摆四周处绣有牡丹、莲花、花鸟蝴蝶图案, 寓意生活美好。与旗袍相配的还有坎肩, 侧开衩的大襟坎肩或者对襟无袖无领、无袖有领的坎肩, 显示自己婀娜多姿的身材。坎肩的款式有圆领、方形领、梨形领、桃形领、鸡心领等, 有的口袋便于装随身物品, 或起到装饰作用, 缝花边、绣花等。下装女子则扎裤脚、穿白袜和穿绣有植物、花卉、动物等图案的绣花鞋, 这一身的搭配寓意了女子对美好生活和事物的向往。

(二) 锡伯族女子婚嫁服装。锡伯族女子的盛装是新娘服饰, 绣满吉祥花卉图案的红色长袍, 跟满族差不多的盛装礼服。长袍上会佩戴一种特殊的饰物“腋饰”, 从长袍右衽的腋窝下到脚面, 样式大概为3-5个荷包组成一组, 有好几组, 每只荷包与丝带的接口处配玛瑙、琥珀、铜镜、水晶石、玉石等各色珠宝装饰物, 光彩艳丽、寓意吉祥。每个荷包都绣有牡丹、桃花, 蝴蝶、藤蔓等色彩鲜艳、图案丰富, 再搭配小铃铛、银饰、小镜子、中国结, 使得新娘妖娆动人, 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寄托和祝福。

三、锡伯族刺绣工艺

传统的民间锡伯族刺绣艺术风格是原始、古朴的, 又孕育着古老的民族文化, 展现了锡伯族日常的生活习俗。由于长期与其他民族杂居, 所以其刺绣图案和纹样吸收了其他民族优秀的刺绣手艺, 如蒙古粗犷而又均匀的手法;满族以红、黄、蓝为主色调的上下穿刺;汉族强烈的色彩与面料对比等, 还有本身配色大胆、别出新格, 互补色对比强烈、饱满均匀、修饰性强, 或淡雅朴素或艳丽诱人, 因此形成了刺绣的多样性。其刺绣图案都来自于生活的自然环境, 把种植的莲花、牡丹、藤蔓等刺绣到服饰上, 传达了锡伯族人民纯朴、自由、活泼的真性情, 寄托着她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保护。

四、锡伯族女子节日服装及文化传承

(一) 锡伯族女子节日服装。锡伯族有个特别值得庆祝的日子就是每年农的四月十八日的西迁节, 各地的锡伯族同胞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团聚。贝伦舞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 经过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 形成了独具特色、生动活泼的舞种, 它源于古代锡伯族人在艰苦生产劳作中模仿生活、生产的姿势, 人们穿盛装载歌载舞。同时举行骑马、射箭活动, 女孩子也不例外, 骑射时锡伯族女子大多下装穿裤和靴, 上面也会有精美的刺绣图案, 上装穿短一些的袍子, 外套坎肩, 既精致干练又舒适美观。西迁节的庆典仪式也是一种文化展示, 张扬了锡伯族的民族个性和文化特色, 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二) 锡伯族女子服饰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变迁, 锡伯族服饰也在慢慢演变。清代锡伯族的服饰受满族影响, 与满族旗袍服制很相似。清代中后期, 汉族的服饰元素逐渐融入锡伯族服饰之中, 汉族妇女以上衣下裙为时尚, 样式及品种越来越多, 锡伯族女子也接受了这样的服装样式。近代受辛亥革命的影响, 出现了中山装和旗袍等代表进步思想的服装。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 旗袍在中国大地流行开来, 款式几经变化, 展现着女性的体态美和S型曲线, 被封为时尚的风向标。现在的锡伯族少女们还喜欢穿各种改良款式的旗袍, 款式花型更大胆和潮流, 当然, 也会穿连衣裙、迷你裙和休闲夹克、牛仔裤, 还会自己动手设计和改良服装款式。锡伯族文化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 紧跟时代的步伐, 使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如此才能具生命力。

摘要:锡伯族服饰可以看作是一个民族活态文化的展演, 是内蕴深厚、彰显本民族文化的服饰系统。本文结合锡伯族的历史文化对锡伯族女子服饰进行研究, 剖析其民族特有的服装款式、配饰以及刺绣工艺等, 旨在探讨这一民族服饰背后的文化及形成这一文化的溯源, 使锡伯族文化服饰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 得到传承与发展。

绿色生态服饰 篇4

关键词:唐朝服饰文化;少数民族服饰;胡服

前言:胡服并不是在唐朝才开始进入中原地区的,根据史记记载赵武灵王时期就有了胡服骑射的传统,这是汉服和胡服的第一次碰撞。到唐朝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全面繁荣,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这种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在唐朝服饰文化中可见一斑。唐朝服饰成功运用拿来主义,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发展,吸收了很多少数民族的服饰元素,使唐朝服饰对外对后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唐朝胡服盛行

(一)女穿胡服着男装

唐朝是华夏文明的鼎盛时期,唐朝服饰文化是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体现,可以反映出当时人们的人文心态,对于后世研究唐朝的历史文化具有深远的价值和意义。任何时代都是女子服饰更丰富和具有特色,所以要研究唐朝服饰中少数民族元素最好的方式也是从唐朝女性服饰入手[1]。唐朝服饰材质精良,造型多姿、新奇时尚,其艺术风格博大辉煌、富丽华美、仪态万千,是大唐开放雍容、博大自由的体现。唐代女子喜欢穿全套的胡服,戴绣花尖帽,穿窄袖的紧身外翻领的长袍,里面衬圆领的丝质衣服与敞口合裆裤,脚上穿高勒皮靴,腰扎皮带。这些服饰中帽子、翻领、皮靴、皮带有鲜明的异域风情,属于胡人的服饰形制。

胡人男女同装,受到胡人的影响,在唐朝开放的背景下女子们也都喜欢着男装。有的女子只是穿男子主服,有的穿上男子全身的装束。这是借鉴了胡服中不分男女界限,可以通穿的特色。史料记载唐朝女着男装不但在民间非常盛行,同时对于宫廷贵族也有深刻的影响。《新唐书》中记载太平公主着男装,帝后只是取笑默许,并没有斥责,这时候女着男装还没有盛行[2]。到开元年间,男女官员同装,宫人骑马着胡服无障蔽,可见到开元起,胡服男装成为女子普遍着装的一种。

(二)胡服的特点:

胡人是古代人们对少数民族的统称,唐人所穿的胡服除了少数民族还包括异国装束。唐朝开明昌盛,国度居住着大量回鹘人、南诏人、新罗人、波斯人、甚至印度和阿拉伯人。这些民族的服饰文化让唐朝人耳目一新,在兼容并蓄的唐朝文化下,胡服席卷中原而风靡一时。

胡服是指少数民族服装,我国地大物博各民族间的服饰文化差异较大,汉服宽袍大袖,少数民族渔猎卫生,其服饰多短衣、腰间系革、长裤高靴,便于活动,统称为胡服。到了唐朝将西北少数民族和西域地区民族服装统称为胡服。其中回鹘族的服装在贵族妇女中广为流传。回鹘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在开元年间少数民族政权中回鹘是最强盛的一支。回鹘和汉族密切友好往来,保持着长期的文化和经济上的交流。回鹘装束男子长袍宽大曳地、翻领窄袖,下着长裙束带。领袖镶边,颜色偏暖,红色最受欢迎,材料多为织锦[3]。穿回鹘装要将长发束成椎髻,上戴桃形金冠,插替钗,耳上和颈上带精美手势,穿桥头的锦鞋。从服装形制看是希腊、波斯文化与大唐文化融合的产物。

唐朝胡服盛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主要受到西域、龟兹等国影响,间接受到波斯影响,主要特征为头戴浑脱帽,身穿圆领、小领窄袖上衣,带条纹的卷口长裤,脚穿软底紧靴,骑马戴帷帽。后期多做乌蛮椎髻、八字眉、黄粉乌唇妆,主要是受到吐蕃的影响。

(二)胡服盛行的原因:

唐朝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商贸往来加强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商品交换不但对于地区间的经济和贸易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传播。服饰是文化的范畴,文化的传播也包含了服饰文化的交流。所以商贸对于服饰文化传播的促进作用,成就了唐朝多元和充满异域风情的服饰艺术[4]。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唐朝都城长安,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在唐朝发展到鼎盛时期,在汉朝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唐朝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扩大和延伸,为保护商旅安全,唐政府在西域设置了军政官员和地方机构。因为交通便利安全又有保障,所以很多波斯国、阿拉伯、中亚等国家的商人通过丝绸之路来长安交易。这些胡人聚居在长安西市。这里商业繁荣,具有异域风情的商品琳琅满目,这些新奇事物使唐朝人们眼界大开。同时唐朝时期我国海上交通也进一步发展,很多外国商人从广州等港口子进入唐朝贸易[5]。所以在当时不但长安聚集了大批胡人,在全国各地都有胡人商贸往来,在这种情况下胡商将异域文化传播到大唐。在频繁的经济交流活动中,唐朝人接触到胡人的衣食住行等文化。随着商贸活动的频繁和持续,加强了大唐和胡商间的文化传播和互动,在中原地区流行异域文化也成为历史必然,当然这其中就包括服饰文化的传播[6]。

结束语:任何民族都身处在服饰文化中,对自身服饰文化的传承,对异族文化的交流和态度,是服饰文化发展的命脉。唐朝开放和各国频繁交流,对外族文化采取接纳吸收的态度,唐朝胡服盛行就是唐朝开放在服饰文化中的体现。唐朝经济繁荣、思想开放,对外交流频繁,对少数民族和外国服饰和异域服饰文化采取接纳吸收的态度,这将唐朝服饰文化推向极致,体现出唐人博大自由的胸怀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桂芬.唐朝服饰审美文化研究[D].安徽大学,2013.

[2]杨晶.唐朝服饰审美文化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7(21):260-261.

[3]张旻.浅谈唐朝服饰里的民族文化[J].青年文学家,2013,07(14):141-142.

[4]向勇.中国服装史研究——浅析“唐朝服饰”[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2,01(09):64-67.

[5]刘永东.论唐朝服饰对现代服饰的影响[J].山东纺织科技,2002,05(10):37-39.

[6]向勇.试析"唐朝服饰"[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05(23):32-34.

作者简介:朱颖(1990-01)女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硕士,西安工程大学服装学院。

浅论服饰文化中的服饰伦理 篇5

服饰伦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服饰文化中的道德现象。服饰道德现象存在于人们服饰活动的各个方面,它存在于服饰心理、服饰审美、以及服饰社会制度等各个领域,表现为服饰伦理活动、服饰伦理意识以及服饰伦理规范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服饰伦理活动是指人们在着装过程中用善恶、荣辱进行评价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以及为了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达到一定道德境界而进行的个体行为和群体活动;服饰伦理意识,是指着装者在着装过程中所反映出的具有服饰道德特征的服饰观念、审美倾向、以及社会意识等。服饰伦理规范是指人们在服饰文化活动中已形成的评价和指导人们着装行为的规范和准则的总和。上述三个方面既相互对应,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服饰伦理学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服饰伦理中的道德功能。通过这种道德功能的揭示,从而更好地培养着装的审美情趣,引导着装者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念,在倡导服饰美的多元化的同时,坚持服饰美的和谐与统一,最终通过服饰这一文化载体达到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之目的。服饰本身是没有思想的,但是服饰作为创造物和穿着物,势必带有人的意识、情绪与情感。三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我们的服饰文明,从而也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服饰观念及审美心理,这些观念及心理在封建社会被统治阶级以“礼法”的形式予以规定,服务于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在社会主义的今天,这些所谓的“礼法”虽已丧失了其阶级意义,但仍以民风、民俗等形或存于民众的观念之中,并以道德意识的形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服饰伦理学是一门应用型伦理科学,它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的实践性品格决定了我们在研究伦理学时,必须要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点,也是服饰伦理学研究的最根本的方法。应用这个方法,需要我们结合服饰文化的美学特征与道德功能,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服饰伦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抓住服饰伦理的道德本质,揭示其规律,结合服饰文化中的具体实例,提出适应社会进步要求的规则和规范。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出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结论,建立起服饰伦理学的科学体系。

蔡元培在论及伦理学时曾指出:“伦理界之通例,非先有学说以为实行道德之标准。实乃伦理之现象,早流行于社会,而后有学者观察之、研究之、组织之、以成为学说也。”可见,服饰伦理的产生并非理论先于实践,而是形成于人们对服饰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应用。从时间上来看,自从人类开始用天然石块、树枝等捕击野兽,用兽皮来掩盖保护身体、御寒保暖时,便表明人类已开始脱离动物的境界,开始了属于人的实践性活动。所以当人们开始用服装及饰物表达善恶、区别美丑、彰显阶级的时候,服饰伦理便开始出现了。

“服装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所以,服饰伦理的发生与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文化观念、阶级意识以及人们审美趋向的影响,并在这种影响下,反映阶级意志,体现社会道德,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例如在我国古代,服饰的理念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认为,服饰作为一个人的仪表,在待人接物时,必须符合“礼”的伦理特征。孔子曾云:“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在儒家看来,衣冠代表着一种社会身份和人格尊严,它体现并维护着社会秩序,可以说是君子与小人的标志区别。

但在与儒家文化的纷争抗礼中,道家与墨家虽没有儒家影响那么巨大,却仍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在服饰伦理中,亦有其不同表现。与儒家不同,道、墨两家认为虽然“礼”在维护阶级统治上有其积极功效,但却压抑了人性,束缚了人的自由。与儒家不同,道、墨两家偏重于强调人的内在德行,不注重衣服这种外在的东西,他们提出了“衣必常暖,然后求丽”的服饰伦理观,这种观念在崇尚庄老玄学之道的魏晋时代得到了体现。在我国唐代,由于国力昌盛,多种文化相互激荡,当时的服饰在追求华丽的同时,还追求新颖别致。在上层贵族妇女中,所着衣装多为半袖、低领露胸的款式,有“慢束裙腰半露胸”之说。在妇女的化装上,有残妆、酒晕妆等。唐宇文氏《妆台记》曾载:“美人妆,面既傅粉,复以胭脂调匀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淡者为桃花妆。”据说在当时的上流社会,“乞丐装”似乎也曾流行过一段时间。当然这仅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现象,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儒家思想的回潮,服饰再度回归到宗法礼仪之中。

论民族服饰文化对现代服饰的影响 篇6

一、民族服饰的文化特点

服饰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载体,它体现出了民族的时代和理念。我国是一个具有着悠久的服饰文化历史的多民族国家,因此具有着丰富的多元化民族服饰文化。

1. 地域性

由于民族风俗习惯和自然环境的不同,中国民族的服饰风格,呈现出草原及山区、南方及北方的差别,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以及不同的特点。比如生活在北方草场上,并从事畜牧业的蒙古族,穿着多以牲畜皮毛为主,有的在袖口、衣领、下摆以细毛皮作为装饰,如图1 所示;而南方的民族,如黎族,多以麻布和土布是衣裙的主要用料,如图2 所示。

2. 装饰性

中国民族的服饰具有着强烈的装饰效果,具有丰富的含义和底蕴。如,景颇族女子枣红色自织羊毛花围裙加黑色短上衣,并佩戴各种银饰物,如图3 所示。

3. 多样性

由于中国的民族众多,也就决定了中国民族的服饰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也为现代服饰的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二、民族服饰对现代服饰的影响

现代的服饰,通常被人们当作生活与艺术相结合的表现,牵引着服饰的生产市场,传播和弘扬服饰的文化。现代的服饰,不仅仅是功能的需要、技术的标准和商业化的需求,更多的是服饰肩负着营造时代精神风貌的日常生活环境的重任。

1. 民族文化符号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展现

服饰是一个国家文化传递的一种途径,它以物态的形式将文化保留下来,目前,中国已经有很多的品牌将这些文化符号运用到了服装设计中,比如,“牡丹”、“龙凤”等图案,都是中国传统服饰图案的特征。由于文化符号是多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在服饰设计作品中,所以,它容易被大家理解和认识。也有一些服饰,是我们直观看不到的文化符号,但是却能感觉到服饰所能散发出来的民族气息。

2. 民族服饰文化的现代运用

民族服饰文化精神博大精深,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审美意蕴,给现代的服饰文化增添了新的亮点,也给现代的服饰带来了新的冲击。

在色彩上,各个民族崇尚的色彩都体现了他们民族的观念,在许多的现代服饰品牌中,都或隐或现的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信息,或者烙上了民族文化符号的印迹。中国的旗袍,一直被称为“国服”,表现中国女性服饰文化,这些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风韵和风俗。这都是为了提高服饰的产品个性、文化品位、提高品牌知名度以及扩大展品的市场占有等,通过这些服饰,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特有的气息。比如,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以中国传统元素打造的奥运会颁奖礼服,“丝绸”、“玉佩”、“青花瓷”、“玉脂白”、“盘金秀”,都呈现了中国女性的柔美曲线和高贵的气质。奥运服饰体现了中国民族元素和时代的特征。

从这些可以看出,各个民族服饰风格的互补和回归,不仅仅反映了社会的文化现象,页反映了人们的心理。

总结

民族风格随着服饰文化的逐渐发展,已经不再以纯粹的形式出现了,而更多的体现为多种多样的时代特征。每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是其情感、性格、心理在长期的社会意识和物质生产实践中演化以及积淀的结果。

摘要:在中国这个广袤的大地上,各个民族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国的服饰,服饰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展示各个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气质和民族性格的外化形态,它记载了人类成长的足迹,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现代中华民族的服装时尚,每个时期无不展现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和人们的审美情趣,无不展现这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内涵。

关键词:民族服饰,现代服饰,文化

参考文献

[1]孙竹梅.东西方文化对服饰的不同影响[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2]陈乃红.服装流行规律探索[J].文化月刊,2009年09期.

[3]宋科新.民族服装服饰文化及其图案纹样设计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4年.

[4]李当岐.服装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5]华梅.人类服饰文化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6]刘元风,胡月.服装艺术设计.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年.

[7]张繁荣.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探索[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绿色生态服饰 篇7

关键词:和服,传承,文化认同感

中国传统服饰在历史变迁中不断演变和发展, 在唐代迎来了鼎盛时期, 明代开始出现停滞, 到了清代, 传统汉人服饰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渐渐销声匿迹。清代以后的100年, 中国服饰受西方影响, 遭遇全盘西化, 而今在国际上提起中国服饰想到的也就只有旗袍了。反观近邻日本, 日本人现在虽然也普遍穿着现代服装, 但是进行茶道等传统文化仪式时, 都会穿上传统服饰和服, 并且有众多喜爱和服的女性把和服当成时尚的日常穿戴。本文通过论述日本在茶道服饰--和服传承上的现状, 剖析日本茶道服饰文化得以很好传承和发展的原因, 为我国传统服饰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日本茶道服饰的传承与发展

明治维新之后, 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以及西方文化的传入, 日本官员率先穿起了洋服, 到大正昭和时期, 西洋服装逐渐取代和服成为流行服饰。1924年, “东京女子供服组合”发起妇女服装西洋化行动, 使西洋服装进一步取代和服成为妇女的日常着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服曾再度流行, 但日常穿着和服的人逐渐减少。在此过程中, 和服虽不再流行, 但其作为日本传统服饰的地位从未改变, 人们对其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符号的认同和定位也从未改变。进入平成年代, 在经历了历史漫长沉淀之后, 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的象征, 和服逐步走出日本, 被全世界所熟知, 重新取得了日本女性主流着装的地位。

日本的青年女学生非常喜爱和服, 认为和服是非常有魅力的服饰, 能充分展示日本女性之美, 因而无论是新年、夏季祭礼、盂兰盆节等重大传统节假日, 还是入学仪式、毕业仪式、成人仪式等庆典活动, 和服都是日本青年女学生的首选服饰之一。尤其是每年七、八月份, 一群群朝气蓬勃的青年女学生, 穿着色彩绚丽、俏美多姿的传统服饰, 三五成群的观赏烟花大会, 已经成为具有日本代表性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普遍受到良好教育的日本家庭主妇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她们除了料理家务照顾小孩, 也会隔三差五地相约聚会, 或是参加茶道之类的兴趣教室, 因此, 日本的家庭主妇在穿着打扮上甚至较之一般职业女性更讲究服饰搭配。在大部分家庭主妇的心目中, 较之洋服, “穿着和服更显端庄秀丽, 和服的色彩和花纹也更富于变化, 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搭配”。由于“作为传统服饰的和服风格高雅、高贵优美, 非常适合各类正式场合”、“和服不选择体型, 不会过时, 根据搭配可以有各种变化”, 所以不仅是出席婚葬仪式、迎接新年节日、参加小孩的入学仪式毕业典礼, 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 和服也是日本家庭女性的主流着装之一。

说到和服, 不得不提及一类特殊的女性———艺妓。艺妓常年穿着和服, 美艳柔情, 脚蹬高跟木屐, 举止优雅, 妆容精致, 擅长歌舞琴瑟, 体现了日本艺妓文化的浪漫主义情怀。徜徉于青石板路的艺妓也成为日本的一道人文景观和特殊存在。这样一群特殊女性的存在, 将和服的美也从历史带到了现实, 传承至今。

2 日本茶道服饰传承至今的启示

剖析日本和服传承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参考和借鉴。

首先, 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和服文化的传承。早在1950年日本就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无形文化遗产的范畴, 和服高居第二条。1964年日本专门成立了“装道礼法着物学院”, 着力科普着装、礼法、缝制、创意、美容等全方面的和服知识。1966年, 日本着物振兴会成立, 提议每年的11月15日为和服日, 并号召大众在七五三节穿着和服。全日本着物振兴会还与日本和裁士会、传统工艺产业振兴协会、名古屋织物卸商业组合等形成产业联盟, 成立了由日本文部科学省、经济产业省认可的全日本和服顾问协会。2002年, 日本文部科学省决定在初中进行和服教育, 让青少年们了解传统文化, 培养青少年的礼节礼仪意识。至此日本形成了一个有政府政策支持、有各种机构推广传播、有学校知识教育的全面的和服传承体系。

其次, 和服产业自身在商业化大潮中勇于改革创新, 与时俱进。在和服销售上, 过去人们只能到裁缝店选购布料量体裁衣缝制和服, 通常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拿到成衣。而在现在的和服商店, 客人不仅可以自由挑选布料单独缝制, 而且可以购买款式多样的成衣和服, 同时可以配套购买头饰、木屐等和服配饰。为了适应当代的审美眼光, 和服在花色纹样及款式上也在尝试各种新变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浴衣。浴衣是一种改良版的简式和服, 穿戴上没有正式和服复杂, 而且价格相对便宜, 花色纹样款式众多, 深受日本年轻人喜爱。在售后服务方面, 日本全国各地都有专业的洗衣店提供专业的和服清洗、修改、专业保管业务, 为繁忙的当代人穿着和服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和服文化推广方面, 和服元素不仅被广泛应用于日本的电视剧、电影、广告等媒体节目, 而且有专业的和服时尚杂志, 适时提供最新最全面的和服时尚信息。和服从制作、购买、流通、售后服务以及推广传播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 和服业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 锐意创新, 与时俱进是和服文化得以很好传承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次, 日本女性对和服及其文化的喜爱推动了和服的传承和发展。“比起洋服, 和服可以有更多的变化, 更加博大精深。和服就是一种修养, 有品位的人才能掌控。” (三十多岁年龄段女性观点) ;“从年龄上看, 穿洋服基本不会引起特别注意, 但是穿和服就会经常得到赞许。……接触茶道等日本文化的时候穿着和服则更能深入其中” (四十多岁年龄段女性观点) ;“和服虽然不如洋服便利, 但是也自有其乐趣。作为日本人愿意去体验经过漫长岁月形成的和服文化” (五十多岁年龄段女性观点) ;“作为日本人只要有机会都愿意穿和服。穿和服也非常适合学习茶道等日本文化” (六七十岁年龄段女性观点) 。根据以上引述不难看出, 各个年龄段的日本女性对和服都有着极高的评价和强烈的穿着愿望, 在她们的心目中和服不单纯是一种服饰, 更是一种可以在当代繁杂的社会生活中细细品味的日本文化。如果没有日本女性的厚爱和身体力行, 和服恐怕也难逃束之高阁的命运。

最后, 和服与茶道逐渐融为一体, 在其传承过程中逐渐成为日本文化符号。日本是一个岛国, 四面环海, 与周边国家交流起来不是很方便,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人的性格形成, 保守、内敛, 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和服从款式设计、色彩搭配上也体现了日本人的国民性格, 符合日本人的审美情趣。这使和服在传承中得到了日本人们的强烈文化认同。日本政府政策性的保护, 日本和服业自身的与时俱进、日本女性的厚爱等原因使得和服得到很好的传承和保护, 但归根结底这些只是措施与手段, 和服能够流行至今, 最重要的原因是和服逐渐成为一种日本文化符号, 并得到了大众的认同。日本政府之所以花大力气去推动是对其自身文化的保护和认同, 是一种文化自豪感的体现。

3 结语

日本政府的政策保护, 相关协会机构的宣传推广以及和服业自身的与时俱进, 茶道服饰--和服的传承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 在这种体系下, 培养出来的是日本人强烈而浓厚的和服情怀, 从而形成了日本人对自身文化的一种深入骨髓的认同感。因此, 和服没有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变革而尘封在历史的记忆之中, 而是真真实实地走进了当代, 走向了世界, 生动而美丽地传承着日本的服饰文化、丰富着人们的时尚生活, 与茶道融为一体, 逐渐成为一种日本文化符号, 成为日本值得夸耀的文化资产。

近现代的中国国力衰败、内忧外患, 中国传统服饰承受了与日本服饰文化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 民族自豪感的缺失使得本土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出现了断层和缺失, 社会动荡和政治因素的介入使得中国传统服饰文化遭到破坏, 迅猛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却又使得传统服饰与现代社会生活格格不入, 中国传统服饰未得到很好的传承, 在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中,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使得人们在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上很难达到完全的统一。通过政策支持、行业推进、加强宣传、从而形成一套系统的制度体系, 并逐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自豪感, 促使中国传统服饰走出历史博物馆, 以更加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形式重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 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软实力”的代表。

参考文献

[1]近藤信子, 冨氣久江.女子学生の和服に対する意識――1990年調査と2007年調査の比較.中国学園紀要[J]2008 (7) :14

[2]東朋美, 森理恵.日常的着物着用者 (女性) の着物着用実践のありかたと着物に対する意識.京都府立大学学術報告[J]2008 (60) :12

[3]古川智恵子, 豊田幸子.和服に関する研究 (第1報) :既製和服に対する消費者意識と実態.名古屋女子大学紀要[J]1979 (25) :38

[4]王鸣.合众艺术馆:中国服装史[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5

[5]顾申.认知日本系列:和服[M].青岛出版社, 2012

[6]馬場まみ.着物の大研究:伝統的な日本の衣装:和の文化に触れてみよう![M].PHP研究所, 2006

[7]大久保信子.着物の事典:伝統を知り、今様に着る[M].池田書店, 2011

绿色生态服饰 篇8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游戏角色,服饰设计

游戏是集虚拟性与互动性于一身的休闲娱乐方式,是其它娱乐方式所无法比拟的。飞速发展的游戏,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为我们缓解紧张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逐渐成为人们喜欢的娱乐方式。在游戏设计中,游戏公司对硬件不断的换代升级,对故事背景,场景设定,游戏角色设计等整体精度的不断提升,从侧面证明了电子游戏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影响力。要想使我国的游戏产业健康发展,在世界游戏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深入的研究我国的传统文化,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树立自己的游戏品牌,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进而设计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游戏产品。

一、我国传统服饰的特点

在游戏设计中,游戏角色是决定一款游戏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游戏人物设定的重点是服装和饰品的设计,服装和饰品是展现角色性格特点最直接的形式。我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称。五十六个民族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服装特征,传统服将为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游戏角色提供必要的原创动力。

中国传统服饰主要包括衣着、冠制、履制、发式、头饰、佩饰、甲胃等多个组成部分。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传统服饰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自衣领部位开始自然下垂,不夸张肩部,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筒形的袍裙、纵向的装饰等手法,善于表达含蓄和谐之美。含蓄有时通过款式展现,有时表达通过造型、线条、等裁剪手法给人以整体和谐之美。服饰虽造型简练,但是装饰的手法多种多样,运用中国传统的镶、嵌、滚、盘、绣几大工艺,使得服饰纹样服有飞禽走兽、四季花卉、山峦亭阁、几何纹样等,抽象、写实等风格俱全,图案纹样不仅精美,而且具有丰富的内涵。

二、传统服饰在游戏角色服饰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我国的传统服饰样式较多,如:汉族的衫袄、满族的旗袍、苗族的背牌、褶裙等。在传统服饰的影响下,游戏角色设计师们将传统服饰融入现代生活理念被广泛应用到游戏角色服饰设计中,塑造了许多经典的游戏角色形象,受到了广大游戏爱好者的喜爱。

我国传统服饰旗袍,是传统服饰与现代时尚完美结合的典范,造型完美,结构适体。旗袍不仅能够衬托出女性优美的身段,又能显现出穿者优雅的气质。早期风靡全球的《街头霸王》,就是把我国的传统旗袍运用到了游戏角色服饰设计中,对传统的旗袍进行了改装,塑造了一个具有东方性格,身材性感火辣的春丽形象,给游戏玩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旗袍可根据游戏角色的性格进行变化,角色性格是活泼好动型,旗袍可由长变短,穿上两边开岔的旗袍更能显出形体的优势,无论是身材瘦小还是身材粗大的女性角色,穿上旗袍后都能尽显出角色性感的身材。传统的旗袍作为游戏角色服饰设计时,可与具有时代感的流行颜色和图案相结合,来进行设计,能增加现代时尚感。在游戏服饰材质的设计中可将金属材质与绸缎相结合,在旗袍的肩部及领子填入适当金属,在战士类型的女性角色中,既凸显曲线身材,又英气逼人。

在我国传统饰物中还有很多可以作为角色的道具使用,如:流苏、飘带、中国结等等,如古代女子所带步摇,可用于游戏女性角色的发髻上,在美观的同时可在战斗中可发挥防御的功能。这些传统饰物不但能够起到装饰美观的作用,还可使游戏中的角色更具中国特色,更加逼真,在玩的过程中犹如身临其境。

三、传统服饰对游戏角色设计的影响

游戏的服饰设计主要依据剧情和角色设定之后来进行设计的,在游戏设计中服饰在表现人物角色性格特点方面占了大部分比重。从玩家角度来讲,看到游戏人物的第一感觉,就决定着他们对于此款游戏的理解和看法。在具有我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三国》游戏中。进入游戏界面后,映入眼帘的是绿锦战袍随风荡漾,只见此人左手拿一把大刀,刀长约九尺来寸,约重几十斤,刀身上镶有蟠龙吞月的图案。看到这些服饰特征不禁让人联想“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的诗句。没错他就是关羽,左手拿的正是青龙偃月刀。这些优秀的游戏设计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通过贴切的游戏角色和游戏服饰设计,玩家便能够较快的了解人物姓名和性格特征,玩家只需对游戏的操作进行熟悉,便可使玩家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戏中来。深受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熏陶,即使在世界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传统文化的审美与认知,依然根植于民心。对于本土玩家来讲,具有民族特色的游戏更容易与玩家产生文化共鸣。深入血脉的民族文化能够较好的激发本土玩家的热情,所以具有传统服饰特色的游戏角色更能快速的接受和理解,得到大家的认同。有了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包装与支撑,游戏才更有魅力,更符合玩家的喜好。

结语

我国传统服饰渗透着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人类宝贵文化遗产,是艺术创作者灵感的源泉。二十一世纪的市场竞争是文化的较量,中国的游戏产业要想真正树立自己的品牌,设计出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游戏,使游戏产业健康且可持续性的发展,就要深入研究我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传统服饰与现代时尚设计理念相结合,才能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游戏角色服饰。从而使玩家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体会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张竞琼、蔡毅.中外服装史对览[M].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2.7

[2].穆慧玲.中国传统造型元素与服装时尚设计研究[D].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3].齐江华.游戏的灵魂——浅谈游戏角色设计[J].科技信息,2009.16

绿色生态服饰 篇9

万物灵的灵感由万物生而来。万物生描述了一个和谐统一静态的自然,万物灵则融入了伊甸园的元素,运用更多的色彩、元素,在静态中增添了几分动态,使得整个自然更加活泼。万物灵呈现了亚当、夏娃生活的伊甸园:苍劲挺拔的树丛周围花团锦簇,肥沃的土壤滋养着色彩缤纷的花果,孕育了各种鱼、鸟、蝶,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相得益彰。

关于“万物生”作品简介:

“万物生”三字出自道教,道教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和谐是传统美学的基本内涵,生态美学是以生态自然之道为基础的美学,它强调人与生态自然万物同生共运的浑然一体,强调生态系统的自然、和谐、生命和健康。世界上的一切,包括天地万物和人都是从这个“道”产生的。当万物复苏,生物和花都充满朝气的生长,天地间一切事物变得美好,此作品所展现的就是自然和谐的景象,生物朝着欣欣向荣的世界迸发而上,世界虽花团锦簇,但当浮华过后,只不过又回到最初的自然。天地万物永远是惜惜相依的。

作品的设计概念是由“万花筒”折叠翻转的感觉而来,中间图案穿杂交错,利用抽拉、旁木目、切针、档等针法辅助,画面远远看去有种千变万化的感觉。方巾图案用蝙蝠、石榴花结合,寓意深厚,它们表达出来的是吉祥,美满的含义。

关于”蝴蝶效应”设计说明:

在杭州的西子湖畔荷花丛上空一只小小的蝴蝶扇动翅膀而扰动了空气,长时间后可能导致遥远的彼地发生一场暴风雨。这就是“蝴蝶效应”,是混沌学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蝴蝶是繁美的,她的美是绚丽夺目的,而蝴蝶效应却是混沌的,是具“慎之毫厘,得之千里”之力,从而能“驾驭混沌”并能以今朝对台绣针法的创新改良,既乱针和掺针相叠加的针法,结合台绣特有的绕洞针法和渐变打籽绣的针法绣得此物,而于未来也许得来的是巨大的“福果”,或许会载人中国刺绣传统针法历史之中。“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和绣制工艺针法,更在于其深刻的混沌学的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绿色生态服饰 篇10

1 金平少数民族服饰元素

1. 1 服装元素。服装中的色彩是首先被视觉感受的, 我们在以往的生活经验里产生的色彩体验, 已形成特的元素设计语言。金平少数民族服装多采用纯天然的染布工艺, 扎染、蜡染和靛染技术, 使色彩明亮, 接近自然, 有浓郁的民族淳朴之风。服装色彩的搭配十分丰富且直接, 大量的使用纯粹的原始色系, 对比强烈, 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在流行服饰部分设计中将强烈的色彩融入黑白灰中, 通过不同的色彩比例分配, 形成多样的设计效果。图案是少数民族服装的灵魂, 每个图案都有生命, 诉说着本民族的风情文化。金平少数民族服装中的图案, 大多体现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先辈遗留下来的历史符号, 从自然中汲取灵感, 借由草木、花卉、山川、星月等象征着对自然的依赖和崇拜。还有运用简洁的几何构成的图案, 具有十分的装饰美感, 体现本民族的独特历史文化。金平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 苗、瑶、彝、哈尼、傣族等, 不同民族服饰的图案也不尽相同, 在金平这个小城镇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景象。

1. 2 配饰及手工艺。金平少数民族的配饰多以精致的银饰和编织的毛线为主, 民族图案也运用其中, 哈尼族镶满银泡的绣花马甲, 是他们盛装时的搭配; 瑶族胸前衣襟垂挂的彩色流苏, 极具个性; 红头瑶头顶红尖尖的帽子, 是为纪念勇敢的姑娘, 她勇敢的捍卫了自己的民族和心爱的家人。种种的配饰都体现了金平少数民族世代生活的历史变迁, 在流行服饰的设计中,

配饰被灵活应用, 或保留原始的佩戴方式, 或分散固定在服装局部, 增添的服饰的元素, 乐趣无穷。当今的年轻人追逐流行与个性的, 服装设计也大胆的尝试和借鉴民族配饰元素, 设计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尚感的服装, 越来越成为潮流的新宠。民族服饰的工艺源远流长, 能够完好保留至今的, 都是十分珍贵的文化财富, 我们可以进行借鉴和应用。桃花绣、印花、靛染、扎染等工艺, 已经广泛的使用在当今的流行服饰设计中, 深受人们的欢迎。金平少数民族的服饰工艺给现代服装面料设计提供了灵感, 运用工艺手法, 对面料进行再创作, 用来更好的诠释服装主题。

2 民族元素应用方法

要想借鉴和运用少数民族的服装元素, 必须探究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 而不是将原有的民族服饰元素直接摘取。如今很多服装设计师, 在创作服装的时, 对于民族的文化了解的程度只停留在表面样式, 对于背后的历史内涵没有做充分的查阅和研究, 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 是不伦不类和没有温度的, 更没有什么价值可言。因此在做服装设计时候, 要对应用的民族元素进行资料的收集、考察研究、总结归纳, 主要分析其在生活中如何适应。如在应用金平苗族服饰元素时, 从民族的生长环境、背景文化等方面和服饰的结构、搭配的为出发点, 最后对提取苗族的元素进行深入研究, 应用到流行服装设计中, 并与时尚的元素混搭其中, 碰撞出新的潮流。要想设计出标新立异的服装, 就要敢于打破陈旧的思维定式, “前怕狼后怕虎”的设计, 只会显得俗气。运用结构主义方法和构成思维, 打破以往的固有观念, 将传统的民族元素带入现代服饰的设计创作中来。

要想服装具有较强的形式美感, 就要将都成思维运用到服装创作中。合理的应用民族元素, 色彩, 服装结构和配饰的搭配和协调, 使设计服装整体性强。金平瑶族姑娘的服饰具有干练、大气的特征。服装的结构相对简洁, 外部廓形鲜明直接, 将所有的服饰元素适度的应用在创作中。在服装设计中也要把握其重点, 像山水画一样, 要有虚有实, 将想要着重表达的部分加强, 将弱化的部分省去。借鉴民族元素也要,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民族的服饰制作繁琐, 搭配也十分臃肿复杂, 这样的服饰用流行的眼光是落后的。因此要有重点有目的的将民族元素应用进来, 才符合现代服装设计审美要求。

3 结语

金平少数民族服装拥有着无穷的魅力, 提炼它的元素并应用在现代服装创作中, 会使服装的舞台更炫丽多姿。民族的元素慢慢的被人们重视, 且越来越的应用在流行服饰设计的各个部分。信息化的飞速发展, 只有获得人们的喜爱, 市场的接纳才是成功的作品。因此想将民族的元素传承发展, 就要与时尚交错融合, 使民族元素在流行服饰中占有恰当的比重, 构建属于我们民族服装设计的新理念。

摘要: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绚丽丰富, 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金平少数民族服饰元素, 承载着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积淀, 带着东方独特的时尚审美。倘若我们现代服装设计盲目的模仿和追随西方的服装理念, 我们本民族的服饰文化将无从发展。只有体现中国民族元素的服装, 才会成为立足世界独一无二的服饰潮流。

关键词:金平民族服饰,服饰元素,流行服饰,应用

参考文献

[1]胡梅芳.民族服饰要素与创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刘元风.服装设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上一篇:教师资格改革下一篇:移动软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