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话绿色发展

2024-10-13

生态经济话绿色发展(精选9篇)

生态经济话绿色发展 篇1

绿色经济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必然产物,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绿色经济作出强大的支撑,将市场和生态有机相结合,最终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将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有机融合在一起。绿色生态经济是一种经济良性发展模式,它将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有机结合,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环保产业、绿色服务业等绿色生态经济,能够促进环境良性循环、节约资源,具有循环经济的特征。倡导绿色生态经济对于中国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性的意义。

中国经济处于腾飞并实施赶超战略的阶段,应该在各个方面卓有成效地吸取他国的经济教训,无论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还是在市场化、国际化的大趋势中避免走先造成污染,再花力气去治理的弯路,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高效解决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的主要矛盾,是经济持续向前的必要保证,是实现绿色生态经济目标的战略选择,进而最终实现新型工业化。

一、绿色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传统产业经济对能源与资源有着巨大的浪费,环境污染损害人体健康,是一种损耗式经济;绿色经济重点保护生存环境、节约资源与能源,进而有益于人体健康,因此它是一种平衡式经济,不以损害人类将来社会的幸福为代价。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问题突出,解决办法就是要发展“绿色生态经济”,这就要求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强化绿色生态经济:

第一,技术手段方面,大力推行废物利用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

第二,资源利用方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相互利用和再造利用的比例;

第三,市场领域方面,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市场、回收再造市场和循环经济咨询服务市场;

第四,产业发展方面,从企业的角度注意清洁生产,降低污染排放;从区域的角度,各个企业间促进物质和能源的充分循环;从社会的角度,建立废旧物分类、回收、再造系统,生态型产业系统等,逐步实现循环型社会;

第五,从园区建设方面,注意土地集约利用,产业结构合理;明确入园企业投资强度,对园区生态环境进行及时监控管理。

二、促进绿色生态经济模式持续发展的策略

中国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受到资源环境瓶颈的约束。让绿色产业培育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才能促进绿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保证绿色经济持续有效的发展:

第一,加快提升传统的产业改造,提高降低资源的利用率、漏损率。针对工业增速下降、企业效益下滑的现象状况,促进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加强企业的绿色升级改造,对于“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高碳排放”的诸如钢铁、平板玻璃、水泥、煤炭等行业的低效能产业应该加大控制和淘汰力度,推进企业的转型,鼓励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提升资源能源的循环再利用。根据产品工艺和生产工序的内在联系进行工业生态的链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第二,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绿色产业,推动绿色产业集聚,强化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培育其成为新兴支柱产业。为发展循环经济、延长产业链、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节能环保产业不仅为其他产业绿色发展提供装备、产品和服务等,而且自身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推广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两型产业,推动绿色产业集群化,为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动力。

第三,注重绿色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和支持绿色人才培养机制。适当培育绿色产学研合作体系,推进引进、吸收和集成技术创新并设立专项基金;加大对绿色技术的公共研发投入,形成生产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生态,在绿色技术方面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研究的绿色技术成果要注重扩散和商业转化。通过完善绿色技术和产品的质量认证标准,逐步让对生态环境危害较大的企业无立足之地,符合绿色生产标准的先进企业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绿色经济技术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人才储备基础上。

第四,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减少单位产出的物质消耗,提高经济发展的绿色含量。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降低绿色生产的成本;对能源和水资源、建设用地等进行调控;推动把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增长模式转变为物质闭环流动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形成产业循环式组合;注重发展非化石能源,同时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提高电动车产业化水平,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实现碳排放的主动有效控制。

三、绿色生态经济价值分析

首先,绿色经济可以让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绿色经济模式改变了传统经济大量占有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特征,最大化节约资源,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并且良性循环。自然环境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之间通过绿色经济是可以相互兼容的,绿色经济模式是新型经济发展方式,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同时,通过政府市场的导向,制定实施符合生态系统规律的制度安排,进一步推动和保障了社会各个环节的绿色化,让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其次,自然环境的价值通过绿色经济得到进一步提升。绿色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传统经济的封闭性和独立性,在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实行绿色先导原则可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不会加剧全球环境危机的恶化,甚至可以改善环境资源条件。绿色经济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开放性和协调性,绿色经济在运行过程中保护环境资源并合理利用,最终转化为社会经济价值。其承认经济的发展需要消耗环境资源,所以应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再次,绿色经济的自然资源利用具有公平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维持自然资源利用的公平性,失去公平性就等于失去可持续发展。虽然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但是如果以自然资源系统遭受严重破坏和污染为代价获得,不考虑后代人和欠发达区域人的生存需要,将是透支未来社会人类的环境资源,这是不科学、不公平的。绿色经济模式将会通过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来提高自然环境的利用率和再生能力,理论上可以同时兼顾几代人的利益平衡。

第四,绿色经济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营造绿色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产业结构的更新遵循优胜劣汰的客观规律,进而促进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工业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前提是发展绿色经济。绿色经济可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产者的环境保护责任意识,最大化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流通领域内不再是完全自由贸易原则,而是附加了环境保护义务的自由贸易,生产企业需要控制和禁止污染源的转移;这样会在全社会营造绿色经济模式氛围来引导全社会转变消费观念,推动绿色消费,最终引起工业社会向绿色社会的回归,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的良性互动机制。

参考文献

[1]郑新立.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C].求是,2015(21).

[2]洪传春,张雅静.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企业竞争优势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4(5).

[3]冯南平.循环经济的若干运行模式及其政策支撑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3).

生态经济话绿色发展 篇2

循环经济:五粮液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很荣幸作为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了一条低碳可持续发展转型之路企业代表参加这一盛会,下面,我将以“循环经济:五粮液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向大家汇报、介绍五粮液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情况,交流在方面的经验和体会,共同推动国内企业生态文明的建设和绿色可持续的转型发展。

近年来,五粮液集团公司全体员工团结努力,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环保工作要求,坚持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积极推行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不断求索,全面推进公司环境保护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碳减排工作、固体废弃物现场管理、环境保护队伍建设、污染治理能力、环境安全保障能力、环境管理体系运行、循环经济工作推进等九大方面成效突出。

公司凭借近年来实施循环经济在绿色、低碳、环保方面的成就,被第三届世界环保大会授予“世界低碳环境(中国)推动力百强企业”称号。五粮液是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酒类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五粮液作为酒类行业领头羊,以循环经济为发展途径,把低碳举措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在节省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和员工环保责任意识等方面,用实际行动履行着“保护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基”的诺言。五粮液作为酒类行业低碳建设的先行者和倡导企业社会责任的突出代表,为企业推动社会低碳发展起到了标杆作用。创造了循环经济“五粮液模式”,建立了国内领先水平的循环经济生产链,节约了宝贵资源,保护了环境,提高了经济效益。

胡锦涛、江泽民两任总书记视察五粮液集团时,给予了”五粮液的质量非常好“、“环境保护得很好”的高度评价,并嘱托五粮液人“要好好保护好五粮液这块牌子”。

全国人大环资委、国家环保总局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全国人大环资委循环经济立法调研组调研后,写下了“酒香不怕巷子深,循环经济助腾飞”的佳句。国家环保总局的领导说:五粮液实现了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使传统企业实现了现代清洁生产。这是循环经济模式。

五粮液集团的杰出贡献,获得了以下殊荣:四川省首批“生态工业园区”称号,被国家六部委列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全国清洁生产示范单位”,被国家评为全国“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先后荣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优秀企业”称号和“科技进步优秀企业五连冠”特别荣誉奖。

长期以来,五粮液集团一直追求着一个目标,走绿色生态化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一个污染物产生量相对较高的行业,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我们认为,可持续发展、生态化生产,才是企业的前途。

我们五粮液集团,是国家六部委确定的全国42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中白酒行业唯一的一家企业。众所周知,酿酒企业是一个污染物产生量相对较高的行业,酿酒过程中,不仅消耗不少水、蒸汽和粮食,而且产生大量废水和酒糟。五粮液集团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破解了这一难题。

其关键是把治理“三废”的重点转移到产前和生产的过程中,化腐朽为神奇。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观念指导下,五粮液集团应用循环经济的3R原则,对生产经营活动过程进行诊断,对公司资源消耗活动和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认真分析,确定白酒生产过程主要消耗粮、曲、糠、蒸汽、水、电等资源能源,排放的“三废”主要是废水、废渣和燃煤烟气,因此,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目标就是降低生产过程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物,并对酿酒污水和固体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

为此,公司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战略:

第一步,采用减量化原则优化工艺和管理,重点是改进管理,尽可能降低资源消耗,削减污染物的产生量;

第二步,在减量化基础上,对生产过程中的“三废”充分进行再利用,研究开发出酿酒废弃物资源化配套技术,并初步完成工业化应用,形成循环经济雏形;

第三步,扩大酿酒废弃物资源化成果,进一步完善酿酒废弃物资源化产业链条,形成基本的循环经济模式;

第四步,综合运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3R 原则,进一步优化管理和工艺装备,形成完备的白酒企业循环经济模式。

公司按照这一战略部署,分步推进,逐步实施,最终在业界率先形成了白酒企业循环经济模式。

生态化战略核心是生态化的生产。过去企业最令人头疼的是“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本着污染物“源头化、无害化、减量化”的原则,五粮液集团积极开展综合治理。从1995年以来,相继投资 7亿多元,探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循环经济模式。

比如: 废水废物治理方面。我们建成了4个废水处理站,开发了日产10万立方米沼气的“废水压氧发酵生产沼气”技术,形成了日处理高浓度废水12000吨能力。不仅使公司实现了废水达标排放,还可每天代替原煤100吨,减少煤渣排放量约4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6吨。

在无害化效益化处理丢糟“二次发酵”生产复糟酒技术方面。1996年为解决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所排放的丢糟,集团公司成立了以王国春为项目负责人的课题组,对丢糟进行深入研究。1998年国内首创利用丢糟酿酒和燃烧供热及利用稻壳灰生产白碳黑的“无害化、效益化处理丢弃酒糟成套工艺技术与设备”研究成功并运用于实践,形成了年处理丢糟50万吨、增产原酒15000多吨的效益,同时降低了成本,节约了粮食。此项技术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在丢糟“多级链式综合利用”生产白碳黑方面。又投资2.167亿元建成了“丢糟多级链式综合利用”设施,将废弃丢糟送至锅炉房作燃料产生蒸汽、丢糟灰生产白碳黑。形成了年丢糟燃烧产蒸汽90万吨、白碳黑5000吨的生产规模.还有在酿酒底锅水生产乳酸及乳酸钙技术方面。针对酿酒底锅水有机物浓度高达100000毫克/升的特点,集团公司1995年组织人员开发了酿酒底锅水生产乳酸及乳酸钙技术。1997年国内领先水平的底锅水生产乳酸研制成功,并获得专利;1999年即投资3300万元建成乳酸工程,该工程年处理高浓度底锅水60000吨,年产乳酸1800吨,乳酸钙300吨;酿酒底锅水COD排放量降低75%以上,每年降低COD排放量7000多吨,而年新增销售收入800万元,利税50万元。

五粮液集团的生态化的生产,把治理“三废”的重点转移到产前和生产的过程中,创造了国内首创和国内领先水平的循环经济生产链,节约了宝贵资源,保护了环境,提高了经济效益。2005年仅此项产生的经济效益1.96亿元。利税2870万元。

在全国白酒产业循环经济经验交流会上,五粮液的一系列生态化生产循环经济生产链得到专家和与会者的高度评价。一致认为,“五粮液模式”不可多得,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循环经济“五粮液模式”,更是震动了同行,参加全国白酒产业循环经济现场经验交流会的中国白酒50强的代表,听取了五粮液集团实施循环经济的典型经验,并到现场参观和学习考察,感概尤深。茅台、汾酒、古井贡、宋河、洋河等酒厂的代表说,五粮液的循环经济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良好实践,表示一定要认真学习五粮液集团的经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良好型企业,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部等上级部门到公司检查指导工作时,均对五粮液的环保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此外,五粮液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唐桥荣获2011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影响力人物,公司荣获2011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影响力企业,这也充分肯定了五粮液环保工作的实效性和实用度。

生态经济话绿色发展 篇3

12月1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暨省际协商合作机制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李克强总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出席会议,并作了《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统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讲话。会议审议了有关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政策性文件,重庆、四川、云南、贵州4省市签署了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协议,湖北、江西、湖南3省签署了长江中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协议和长江中游湖泊保护与生态修复联合宣言,上海、湖北、重庆3省市政府负责同志介绍了开展省协商合作有关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何立峰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组负责同志和成员单位有关同志,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沿江11省市政府负责同志和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同志,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会议指出,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科学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做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决策部署。今年以来,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和沿江11省市,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抓紧完善顶层设计,及时出台政策组合,加快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推进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新的成效。

会议强调,要凝聚共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新突破再上新台阶,重点抓好4方面工作: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思想上形成一条心,在行动上要形成一盘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进一步增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统筹度和整体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二是抓紧制定配套实施方案,全面贯彻实施《规划纲要》,编制生态环保、林业、旅游等专项规划,尽早形成有机衔接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体系;三是找准重点突破口,加快推进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综合交通建设、产业优化升级等“三大工程”;四是积极探索创新,抓紧建立健全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长江流域管理体制、长江生态保护法律制度等“三项制度”。

会议要求,要坚持共商共建,充分发挥省际协商合作机制作用,力争在环境保护联防联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一體化市场体系建设等4个方面取得新突破。沿江省市和有关部门要纵横联动、密切配合、敢于担当,加强战略实施的统筹谋划、重点工作的协调服务、部门地方的协同合作,加快形成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强大合力。

生态经济话绿色发展 篇4

发展生态经济是西部民族地区在绿色发展视阈下的战略选择,西部民族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经济发展落后,生态系统脆弱,但是生态环境保持良好、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良好的基础。目前,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仍然处于资源高浪费、 能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阶段。面对西部民族地区资源日益枯竭和环境的压力日趋增加的窘境,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绿色发展成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绿色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经济,其发展态势如何,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民族地区来说,意义重大。

一、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生态经济可行性分析

西部民族地区,包括西北部民族地区和西南部民族地区,下辖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 贵州省及甘肃、四川部分地区。西部民族地区面积667.46万平方千米,占西部地区总面积98.12%。从西部民族地区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生态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和可行性。

1、政策的引导与激励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我国绿色发展的政策从近二十年来党中央的报告与会议中集中体现出来,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反映出党中央对绿色发展的重视。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举措,表明党中央对绿色发展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绿色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战略被写入“十二五”规划及党的十八大报告。党中央提出的绿色发展战略,成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和风向标,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

在绿色发展战略政策的指引下,西部民族地区10个省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当地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与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绿色农业、生态立体农业的推行与实施。西部民族地区每个乡镇根据本地实情,有计划有目的实施“一乡一品”绿色生态农业工程。 其中生态果蔬、生态稻谷种植、生态鱼类养殖、生态林业养护、生态家禽和生态畜牧饲养等绿色农业、生态立体农业的实施,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源头保障。二是生态旅游业的开发与建设。当前,生态旅游经济正成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又称为“无烟工业”,能够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商机。而生态旅游业不仅能刺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优化和净化旅游环境,提高民族地区生态系统的强度。三是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目前, 西部民族地区正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发展能耗低、污染小、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这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2、日趋增加的绿色消费需求和少数民族生态保护的传统理念催化可加速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

西部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如光、热、水、土地资源等,相对丰富,物种资源繁多,这些自然禀赋为绿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近年来,绿色消费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接受。鉴于对生命健康的重视和绿色消费的青睐,消费者对西部民族地区绿色产品市场需求量与日俱增,加速该地区绿色产业的发展,客观上刺激和加速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另外,西部少数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丰富的环保理念,对自然的崇尚,视山、水、土地等为神灵的宗教观念,有力地保护生态环境。如藏族人视山为神灵,禁止入神山进行垦殖、采伐、狩猎等活动;蒙古族人视土地为神灵,禁止乱挖洞、乱动土;藏族人视水为神灵,认为污染水体会触怒神灵招致天罚;蒙古族人在“逐水草而居”这一游动性意识形态中包含许多关于防止水面污染和水源干涸的宗教观念与禁忌规范。维吾尔族人对水的推崇和保护极为强烈,千古以来一直信奉“在饮用水源里解手是最严重的罪恶”等信条。由此可知,西部民族地区对山、水、土地等自然物虔诚与珍视的宗教观念与民族习俗,体现出少数民族原始朴素的生态环保理念。因此, 西部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态保护理念,催化和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

3、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西部民族地区气候类型主要有三种,青海、西藏2省区位于青藏高原地区,属于高原气候,其余8个省区属于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显著的特征是温和湿润, 昼夜温差大,这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气候条件。加之西部民族地区土地比较肥沃,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清新,水质良好,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比较适合生态农业的发展,所有这些为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础。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52个少数民族分布于西部民族地区,占西部地区总人口69.73%。众多的少数民族,孕育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文化要素资源,这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比较优势基础。如广西阳朔充分挖掘当地传统刘三姐文化资源,推出“印象刘三姐”人文资源旅游项目, 带动阳朔县域经济发展;云南随后推出了“印象丽江”等与地方文化紧密结合的项目,人文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成功。

二、发展生态经济是西部民族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历史时期,生态经济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现实形态就是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也有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向生态经济过渡的历史形态。目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正处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关键时刻,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首先必须从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方面入手。从产业构成来看,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在民族地区还处于基础地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比较缓慢。尽管农业在西部民族地区占据重要地位,但是粗放式发展方式已经严重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高毒农药、化肥的滥用,对水体、土壤、大气污染严重;激素的滥用,对人畜生命健康造成较大威胁; 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滥采滥伐,造成资源日益枯竭;工业 “三废”和生活废水任意排放,加之生活垃圾任意丢弃, 对环境污染大。随着西部民族地区资源过度浪费、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持续,这就倒逼西部民族地区产业必须要转型升级。生态经济是基于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视角,用生态学的有关理论来指导经济发展活动,以期实现经济和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活动。生态经济不仅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实现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和谐发展,最终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民族地区的生态经济,则是实现西部民族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三、发展生态经济必须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和包容性发展观

西部民族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是资源禀赋富足,资源优势显著。其所处的生态地位,要求民族经济的发展必须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因此,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违背自然规律来发展民族经济,短时期内经济收效明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生产活动必然受到自然的报复与惩罚,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就会产生矛盾,这样就会造成经济与自然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同时,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要遵循经济规律。违背经济规律来发展民族经济,就会造成经济的畸形发展和盲目性发展。最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还要遵循社会规律。违背社会规律来发展民族经济,就会导致经济发展的独占性、排他性和低包容性。因此,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生态经济必须要遵循三种发展观即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观、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观及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观。

四、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策略

目前,西部地区生态经济已经渐趋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正在向创新发展的高级阶段迈进。加快西部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树立生态经济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而且需要加强生态经济教育,同时通过技术创新优化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来实现。众所周知,西部民族地区属于西部地区范畴。因此,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既要借鉴西部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的思路,又要考虑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运用现代科技的力量,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加速传统产业升级与优化,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

1、发展低碳产业,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的最基本形态就是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这意味着发展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必须从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方面入手。在西部民族地区,要实现低碳产业的发展,首先要积极发展生态立体农业。重点开发无公害、绿色、生态有机食品,建立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绿色、无公害、生态有机食品基地和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其次,要积极发展民族地区生态工业经济。西部民族地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天然气资源、森林资源等,但是资源开采利用率较低,仍处于以资源开采初级加工为主的粗放型阶段,导致资源浪费严重,工业污染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发展生态工业经济。再次,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充分利用西部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构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圈。同时,要结合西部民族地区的物流模式特征,建立低碳视野下生鲜农产品配送机制。最后,要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着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按照节能减排和循环发展模式的要求,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构筑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循环圈、农业循环圈、城乡服务领域循环圈,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提升,开创西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之路。

2、制定发展生态经济的相关政策,建立评价机制

政策支持是推动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央政府应该从国家宏观发展战略角度出发,制定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政策。西部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应根据本地区的区情,出台一系列发展生态经济的政策与措施,改变目前以GDP为主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与完善生态经济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发展生态经济的税收与财政政策,推进资源产品的价格改革,建立与完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创新生态经济领域的金融服务机制,加强金融机构对生态经济信贷支持力度。构建生态经济评价体系,实现对生态经济的运行、环境保护等状况进行评估,通过评估与反馈,检测生态经济发育的程度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3、强化科技创新,推广绿色技术

绿色技术是发展生态经济的技术基础。西部民族地区要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新产品研发,应用高效降耗节能和环保的新技术、 新工艺、新设备;大力开发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技术;积极发展环境无害化技术、绿色生产技术、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和环保绿色建筑技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与农副产品加工利用技术。完善生态经济标准体系和绿色产品认证体系,形成西部民族地区绿色制造的技术体系和自主创新能力。要大力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绿色物流技术,构建基于生态经济的绿色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加强产业宏观决策与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摒弃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浪费的粗放式发展方式,推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使三大产业努力向技术化、集约化、生态化方向发展,以期实现西部少数民族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4、制定与完善生态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程度如何,从某种程度上讲,与发展生态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的程度密切相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西部民族地区省区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应制定与完善生态经济方面的法律和地方性法规,中央政府及民族地区省区一级政府应制定发展生态经济方面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通过构建与完善生态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利用法治力量和法治思想来保障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和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西部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区位条件和历史原因,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是发展生态经济的要求与日俱增。传统的通过规模扩张获得经济效益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发展生态经济成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和战略选择。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生态经济可行性,论述发展生态经济是西部民族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阐述发展生态经济必须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和包容性发展观,从发展低碳产业,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制定发展生态经济的相关政策,建立评价机制,强化科技创新,推广绿色技术,制定与完善生态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等方面提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生态经济,发展策略,绿色发展,西部民族地区

参考文献

[1]陈端计.绿色发展:中国“十二五”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11(8):153-157.

[2]高红贵,刘忠超.创建多元性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及实现形式[J].贵州社会科学,2014(2):9-16.

[3]贾登勋.西部少数民族环境保护意识研究[J].开发研究,2007(1):57.

[4]王金叶,梁佳,张静.加快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13(6):38-41.

[5]刘思华,方时娇.绿色发展和绿色崛起的两大引擎—论生态文明创新经济的两个基本形态[J].经济纵横,2012(7):38-43.

[6]张连国.低碳经济:向生态经济过渡的历史形态[J].生态经济,2012(12):69-72.

[7]伍国勇,段豫川.论超循环经济—兼论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异同[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1):5-6.

[8]严雪晴.西部民族地区农产品物流模式分析[J].物流技术,2011(11):30-32.

[9]严雪晴.低碳视野下西部民族地区生鲜农产品配送[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1):101-102.

生态经济话绿色发展 篇5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我所在的四川成都作为长江上游的岷江水系,是典型的“长江头”,近年来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号召下,江河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振奋精神,扎实抓好生态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落实河(湖)长制,给位于长江下游的“长江尾”输送清澈的江水,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生态保护筑底线,共饮一江绿水。加强长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要增强上游意识,进行通盘考虑,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全面承担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责任,对存在的问题,要进行追根溯源,查找原因,追查责任,落实系统治疗措施。要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要善于一叶知秋,透过现象看本质,坚决防止生态保护中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强化历史担当,加强协同联动,抓好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全面治理,要通过不断提升植被覆盖率,改善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把一江绿水输送给长江下游。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污染防治重实效,共饮一江清水。长江是我们共同的长江,长江流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必须对污染问题下重拳进行整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生活污水处理,加快污水处理厂改造升级,对损坏或不能正常运行的处理设施,要及时维修,确保正常运转,坚决防止把污水处理设施当作摆设。要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理工作,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科学使用农药和化肥,完善规模养殖的畜禽粪便处理,坚决防止污水污物直接排入天然水体。要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坚决实施整改,确保把一江清水输送给长江下游。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河湖长制夯责任,共饮一江净水。建立河(湖)长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江河湖泊等水环境治理的创举,实施以来效果明显,有力地促进了天然水域水质改善。在新形势下,各级河(湖)长要进一步认清河(湖)长制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切实担起责任,主动作为。要把解决河库水资源保护、水域岸

生态经济话绿色发展 篇6

关键词: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思路

农业经济是我国立国的根本,目前农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实现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标,各地农业部门应积极探索加快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思路,从而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绿色化、现代化以及技术化发展。

一、增强农民群众的农业绿色生态循环经济意识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水平偏低,整体的农业资源的利用和环保等公共意识较为淡薄,因此在增强农民群众的农业绿色生态循环经济意识时,可通过展示一部分典型示范项目等形式,指导农民群众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从中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使农民群众亲身感受和掌握农业资源和环境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提高其对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认知度。同时,还可以积极宣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给农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运用可预见的经济收益以激发出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增强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观能动性,做到自觉了解循环经济原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设过程中来,从而营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良好氛围,进而取得理想的经济成效。

二、立足农业生态环保推进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设

首先,加大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一要制定有利于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安排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划好生态建设、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和试验示范的补助方案,同时减免相应的税费,提高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补贴;二要拓宽投入渠道,建立多种形式的投入机制,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进行投资,以此来保障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具备充足的资金;三是金融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金融部门应制定优惠的生态循环农业信贷政策,增加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政策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在有效解决农户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资金需求的同时,全面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此外,建立健全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发展的激励体系以及奖惩机制,要积极倡导、鼓励开展植树绿化与水土保持等农业领域的综合性开发,加大对大型农业生态工程以及农业资源保护区的投入。

其次,强化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当地农业部门要综合分析、研究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倡导、引领农民群众依据当地生态资源环境来有效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等各类化学物质的使用,加强有机肥、无毒性生物肥料的引进和施用力度,进而有效降低各类农业生产污染源,同时还要注重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此外,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还必须强化农业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标准化建设的导向作用,从而保证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明确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及职能,做到管理和建设同行。故此,应当建立健全引领机制,有效指导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发展,积极引导各地方政府以及农民群众的行为,有效配置及重新组合城乡资源,并不断进行改进与优化,全力扶持与鼓励环境友好型措施的具体实施。与此同时,还要建立政府资金与金融资金之间的相互联动体系,并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效形成社会资本引领机制,拓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所需资金的投资渠道。另外,各地政府要设置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专业机构并组织与协调农业生态环境取得可持续发展,做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兼顾工作。

四、强化农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加大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开发力度并加以支持,有效提高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水平。目前我国不断加大对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财政投入,各地政府在此基础上应不断地吸引社会各方资金,形成多元化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投入机制,致力于生态循环农业科学技术体系的建设和研发上,逐步形成投资与收益相挂钩的新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相应的基础。一是为了进一步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要加快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率和转化率;二是加强推广应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畜禽排泄物治理、秸秆还田等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深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和示范工程,推广立体养殖、生态种植以及物质循环多级利用的生产养殖模式,扩大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空间,达到资源循环发展以及节约的目标。

(二)现阶段我国农业种植的间作套种、休耕轮作以及精耕细作等技术与经验已十分成熟和丰富,因此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创新应在充分汲收传统农业技术之精华的基础上有效进行。但现代社会是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的时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还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部分发达国家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已开始广泛应用生态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有效实现了生态循环农业的信息化、技术化以及标准化生产,这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

五、结束语

总之,在我国农业资源不断紧缺、农业环境不断恶化的现阶段,加强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各地农业部门应积极宣传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加大农业发展支持投入力度,包括资金和技术等各个方面,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为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峰.我国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大学,2013.

[2]贾佳.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3.

[3]薛丽敏.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

生态经济话绿色发展 篇7

人们普遍认为,20世纪是经济发展的狂飙时代。在21世纪的帷幕拉开的时候,有鉴于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其他要素的明显失衡,人们苦苦寻找承载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优方式。在我国,十八大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从而弘扬生态文明有了更加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生态文明是以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为宗旨,以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最终实现持续发展的高级文明形式。由此可见,生态文明不仅包含“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联,而且也内含“人与人”之间的生态关联,展示了自然、人类、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生态文明的立论基础

1866年,德国学者E.H.Haeckel提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纵观生态学200年的发展史,是人与自然关系趋向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并逐渐由此进入生态学时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生态学范式中出现了新的生态学理论,使人对这个发展相对失衡的世界有了不同的新看法,因之,大自然表象背后的有机性、联系性、整体性等本质属性开始深入人心。新的生态学理论可归结如下。

1. 盖娅假说理论。

“盖娅”是希腊大地女神的名字,古希腊人用来代表大地和大地上所有的生命。盖娅假说认为,所有生命构成的整体具有一个活人所具有的全部特征,即整个地球至少地表系统是一个有生命的、能够自我调节的活的系统,包括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在内,整体地发挥着作用。①该假说的核心想表达这样一个信仰——地球是一个整体的“生命有机体”,尽管自然界存在着“丛林法则”,但其最基本的规则是合作与共生。“盖娅”理论表明,有机物必须相互依赖以维持生存,人不再只是为资源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人们将自身视为在同一生物圈生活的地球公民,去共同保卫身处其中的地球生态系统,寻求共同发展的可持续性。

2. 混沌理论。

混沌研究始于“蝴蝶效应”理论,该理论可以比喻为:一只蝴蝶今天在中国扑打翅膀煽动了空气,可能会变成下个月在北美上空出现的风暴系统。其含义就是,投入中的细微差别可能很快就变成产出中的实质性巨大的差距。②由此说明,大自然从本质上讲,其运行过程是非线性的,传统工业的发展造成空气污染,导致全球变暖等一系列的全球气候灾难。对生态学领域来说,“蝴蝶效应”的含义是深刻的,现在发生着的改变世界自然结构的,有可能是不起眼的变化发生着微妙作用。严格说来,混沌原理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事务中,混沌理论所依靠的数学把秩序与混沌当作基本决定论的两个明显形式。自然界虽然存在多种状态,但加以归类,无非两种:有的井然有序,有的混乱无序。秩序和混沌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的、交织的自然系列。

3. 生态价值理论。

“生态价值”理论认为,地球上任何生物个体,在生存竞争中不仅实现着自身的利益,而且也创造着其他物种和生命个体的生存条件。在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个生物物种和个体,对其他物种和个体的生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价值);同时,地球上的任何一个物种及其个体的存在,对于地球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都发挥着作用。由此延伸,自然系统的整体稳定和平衡是人类存在(生存)的必要条件,因而这一必要条件对人类生存具有“环境价值”。

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消费应该限制在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所能容忍的限度内,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减少人类对自然的消费,以维护自然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关于这一点,十八大报告讲得已够清楚:“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方针”,为的是“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以推进绿色发展。

4. 责任与公平理论。

在环境伦理学看来,生态系统是所有地球人的生存环境,而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生存环境,这就是环境价值的“公共性”。由环境价值的“公共性”所引出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公平原则。从反面说,任何企业、个人为了经济私利对环境的破坏,都是侵犯了他人享有环境价值的权力,这就是不公平。要解决这种不公平,就必须追问“不公平”责任问题:谁为了经济私利破坏了公共环境,谁就应该为此承担责任。解决公平问题,必须通过追问责任来实现。谁破坏了自然环境,谁就应该为他的行为承担经济责任,这才是公平的。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必须坚持补偿与惩罚统一的原则,为了保护公共环境而牺牲了自己的经济利益的国家、地区、企业和个人,应该得到经济上的补偿,因为他们为了保护全人类的公共环境牺牲了自己的经济利益。

二、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的云南省绿色经济实践

云南省在绿色发展的基调下,把生态立省思想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生态是云南最大的省情,是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希望之所在,为此,我们要在理论上强调生态功能是有价值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生产力。绿色经济也是辩证的,既要保护好环境,又要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生态环境。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判断,云南省多次提出,“良好的生态就是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建设生产力”。多年来,云南省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了积极的无私贡献。在中国今天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盘大棋中,云南省要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唯有如此,云南省建设生态文明的步伐才能越走越宽。为此,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的云南绿色经济实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1. 依托生态文明理论支持的绿色新政实施。

所谓绿色新政,就是体现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情,把建设资源型和环境友好型作为重要的着力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①绿色新政是2008年联合国提出的口号,这个口号提出来以后,英国、美国等几十个国家都在做绿色新政,为的是抢占绿色产业的先机。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绿色新政对我们制度性的改造非常重要。因此,从绿色发展入手,从阻力比较小,到条件成熟,大规模的绿色新政改革就成熟了。

具体在云南省,绿色新政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通过加快编制环境功能区划,制定不同区域的环境目标、政策和标准来实施绿色新政。又如,昆明市是云南的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心。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实施绿色生态工程,强化节能减排,推行经济增长,为积极创建国家绿色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做出了重要贡献。在2010年度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奖、绿色责任贡献奖、绿色贡献终身成就奖的评比中,云南昆明市、普洱市、江川县均上榜“2010年度中国十佳绿色城市”。②可以说,中国十佳绿色城市是对昆明市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发展绿色,实行绿色发展的一个肯定,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沿着绿色发展的道路向前奋进。昆明市将以这次获奖为契机,更加扎实地推进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下一步将在继续打造绿色交通、绿色城市、绿色生活、绿色出行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继续发挥昆明市的气候优势、自然优势和生态优势,进一步把昆明市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高原绿色生态湖滨城市。与此同时,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建议,对禁止开发区地区领导不考核GDP,因为为了保护环境导致GDP下滑从绿色新政及未来考虑是值得的。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的江川县看到两年前抚仙湖水质突然降到了二类,为了保证抚仙湖一类水质,他们铁下心肠关闭污染行业,虽然导致了GDP下滑、经济下降,但是环保上升了,所以这么做值得。在江川县,保持抚仙湖一类水质一代又一代传下去,使抚仙湖周围空气更清新、环境更美,让到抚仙湖来的人喝上一类的干净水,这就是绿色新政的一份担当。

2. 云南省绿色贡献的理论与实践伸张。

“绿色贡献”概念,或者叫绿色的外部贡献,它是指某一地区当年的GDP占全国同期GDP的比例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占全国同期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比例的比值。这一概念通过计算水资源消耗、能源消耗、SO2和COD排放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提出了以绿色贡献系数作为判断不公平因子的依据。绿色贡献又叫绿色的外部贡献。③2005年,国家环境规划院以万元GDP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SO2排放、COD排放等4个指标为基础,提出了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的绿色距离和绿色贡献概念。

应该说,云南省在保护环境、建设绿色生态屏障方面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它的绿色发展程度较高,根据2012年云南省林业厅发布的首个《云南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报告,云南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每年14 838.91亿元,约相当于全省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GDP)的2倍。其中,年涵养水量518.17亿立方米,年涵养水源价值合计为4 494.12亿元,年保育土壤价值合计为3 361.33亿元,年积累营养物质价值合计为111.40亿元,年净化大气环境价值合计为1 143.70亿元,年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为4 689.06亿元,①在我们看来,对森林价值的定量评估只是一个开始,更全面、科学、准确和系统的绿色贡献评估,仍有待相关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但是,这方面的绿色贡献在云南省的学术界还没有将其有效地转化为“理论主张”,由此,我们仅仅停留在“权利主张”的呼声应该改变。现在,中央和地方已经开始专门讲绿色财政、绿色金融,这些概念会发展起来的。因此,云南省希望从绿色贡献出发,在下一步的深化探讨中,拿出有实证研究的理论成果;更希望国家在云南省森林建设、江河湖泊保护与治理、节能减排、产业生态化建设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3. 打造云南特色的生态补偿理论体系和补偿机制体系。

生态补偿是眼下的一个热门词汇,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生态补偿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补偿既包括对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保护所获得效益的奖励或破坏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所造成损失的赔偿,也包括对造成环境污染者的收费;狭义的生态补偿则主要是指前者。

生态补偿理论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一是对生态系统本身保护(恢复)或破坏的成本进行补偿;二是通过经济手段将经济效益的外部性内部化;三是对个人或区域保护生态系统和环境的投入或放弃发展机会的损失的经济补偿;四是对具有重大生态价值的区域或对象进行保护性投入。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是以内化外部成本为原则,对保护行为的外部经济性的补偿,依据是保护者为改善生态服务功能所付出的额外的保护与相关建设成本和为此而牺牲的发展机会成本;对破坏行为的外部不经济性的补偿依据是恢复生态服务功能的成本和因破坏行为造成的被补偿者发展机会成本的损失。

云南特色的生态补偿理论体系和补偿机制构想。就中国而言,国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就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专节论述,强调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近年来,云南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水环境保护等领域探索实施了生态补偿机制,但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凸显的当下,建立完善、公平公正、积极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迫在眉睫。我们在调研走访中看到,云南省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地方经济做出了巨大牺牲,却没有得到相应补偿或补偿很少,致使有些地方的生态保护工作很难开展。以德宏为例,我们曾经调查过若干个生态区,都涉及到有没有生态补偿的问题,目前德宏的森林覆盖面积达到了67%,但是国家给予的政策是每亩森林补5块钱,省里给予的政策是每亩补10块钱,这点补助还是太少,因此这些区域在发展经济和保护流域生态环境中矛盾十分突出,不少当地百姓说“现在是生态越好补得越少”。因为保护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保护的内在驱动力不强。怎样让生态好的地方人民富裕起来、搞生态建设的人富裕起来,使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更好,已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所以,无论是就全国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还是就云南省绿色经济发展的持久性而言,都应将“生态补偿”纳入经济运行的要素中,以求得经济学上的必要补偿。作为绿色资源大省云南来说,更应保护好得天独厚的“绿色资源”,并将之转变为发展优势。如前所述,为云南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的评估,对于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推进绿色GDP核算,理论意义重大。

我们认为,云南省生态补偿理论体系的框架应是:第一,把生态补偿作为公共财政的重要内容,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形成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将符合条件的生态补偿区域都纳入补偿范围,通过征收环境税、争取中央加大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力度、试行征收排污费等方式,提高生态补偿资金来源。第二,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吸引和鼓励企业、国际组织、民间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形成补偿主体多元化、补偿方式多样化的资金筹集和投入体系。第三,探索资源环境评价方法,确定区域、流域环境容量和污染控制总量。第四,制定区域环境保护标准,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科技研发、引进、推广应用,最终形成云南特色的生态补偿理论体系。

在云南省生态补偿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的基础上,我们还需加快推动云南省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一是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优先领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示范,以建立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小流域治理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为突破口,取得经验后,逐步拓展到矿产资源开发、自然保护区、江河流域和旅游开发等领域。二是在滇西北这一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在全省生态补偿的5个重点领域,逐步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走出一条保护与开发良性互动的新道路。三是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建立覆盖面广、行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基本实现全省环境无净损失,因保护而利益受损人群得到合理补偿,全面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立足于生态文明理论支持的云南省绿色新政的实施、云南省绿色贡献的理论与实践伸张、云南省特色的生态补偿理论体系和补偿机制建立及发展,既能行之有效地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又能全面提升云南省生态文明的建设水平,为全国生态文明的理论及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1转引自比尔-麦克基本:《自然的终结》,孙晓春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54页。

2李浙生:《倏忽之间:混沌与认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2页。

3绿色新政是由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提出的概念,呼吁全球领导人在投资方面,转向能够创造更多工作机会的环境项目,以修复支撑全球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编者注。

4第三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在昆明举行。论坛公布了2010年度中国十佳绿色城市,昆明市荣获2010年度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奖。编者注。

5绿色指标包括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减少量,以及增加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新增森林面积等直接增强固碳能力的量化指标。

生态经济话绿色发展 篇8

一、甜叶菊的功能特性及其意义

甜叶菊又称甜菊糖甙, 是一种纯天然、高甜度、低热量的绿色保健食品和饮料甜味剂, 是我国继甘蔗、甜菜之后的第三种纯天然糖源。甜叶菊具有以下功能特性: (1) 安全性高。在人体内易于吸收, 安全无毒, 无残留或产生副作用, 并已通过了美国FDA权威测定为“非致癌物质”;我国多项毒性试验也证明它是安全无毒的。 (2) 保健性好。其甜度虽然高出蔗糖的200-300倍, 但热量低, 仅为蔗糖的1/300。长期食用不会使人发胖, 具有降血糖、防龋齿、健胃解疲劳之功效, 并对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动脉血管硬化和消化道溃疡等病症均有保健辅助疗效。 (3) 稳定性强。不属于发酵性物质, 性质稳定, 具有加工不变色, 耐高温, 对热酸和碱 (PH3-10) 稳定性都优于蔗糖。

其意义:目前, 国际市场上其它天然甜味剂, 如蔗糖和甜菜糖因热量高而易于使人患肥胖症、糖尿病、龋齿等诸多疾病。因此甜叶菊的功效特性, 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 需求大于供给的局面凸显且售价居高不下, 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不可估量的。面对当前世界金融危机, 应抓住甜叶菊产业发展机遇, 使之成为富民兴赣、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力发展甜叶菊产业的优势与路径

甜叶菊在江西省种植已有20多年的历史, 但是由于过去农民分散种植, 组织程度低, 种植规模难以扩大, 无法形成效益和提高市场竞争力。随着国内外甜叶菊产业市场的快速扩展,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优势更加显而易见。

(一) 甜叶菊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种植的优势

1.气候土壤条件适宜。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有北亚热带与暖流带过渡的气候特点, 阳光充沛, 四季分明, 梅雨显著, 雨热同季;区域排灌方便, 土壤肥沃的沙壤土或壤土 (有机质含量>1.2%, 速效氮为90ppm, 速效磷为23ppm, 速效钾为150ppm, PH值为5.5-7.5) , 地下水丰富, 每年平均蒸发量为1114.0mm, 年平均气温为16.3℃, 与省内其它地区相比,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常适宜甜叶菊产业的连片种植、成片开发, 易于形成规模, 既可粗放栽培, 又可精细培育。

2.种植甜叶菊的优势比较。

实践表明, 甜叶菊与水稻、花生、棉花等经济作物要求基本相当, 但是收益却明显不同, 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如种植一亩甜叶菊的亩产值可以达到2400元左右, 扣除成本, 每亩纯收入可以达到1780元以上。

种植经济作物效益分析表如下所示:

目前, 国家鼓励农民发展粮食生产, 种植甜叶菊可有效地节约土地, 为粮食生产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且发展甜叶菊生产有利于轮作倒茬。

3.效益预测。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甜叶菊大面积种植和种苗培育基地, 不仅可以带动当地农民致富, 同时还可以带动当地运输等行业的发展, 实现区域内保经济增长、保农民增收、保社会稳定的目标。以种植面积20万亩为例, 每亩地年产干叶200公斤计, 每年可收购甜叶菊干叶4万吨, 按2008年甜叶菊干叶收购价1460元/吨计算, 每年将可以为当地种植农户增加收入5.84亿元, 带动农户/万多户致富;以每亩甜叶菊大田种植需要幼苗8000-10000株, 按每株幼苗约4分钱 (分两年使用) , 每亩地需要幼苗8500株、种植面积20万亩计算, 一年光幼苗一项即需要8.5万株、产值3400万元, 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二) 发展甜叶菊产业的路径

发展甜叶菊产业的路径要在打造甜叶菊产业的同时,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施“三大”工程: (1) 良种繁育工程。大力推进良种繁育, 保障充足的良种供应和种源的纯正性。以构造一级良种繁育体系为主要目标, 积极开展组织培养育苗和母本苗的提纯复壮工作, 通过引进和试种、自我培养开发新品种等方式, 构造甜叶菊产业种植资源库, 建成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化、标准化、高质量的一级种苗繁育基地;以发展二级种苗繁育体系为目标, 在鄱阳湖区域充分调动专业种植户的积极性, 建立专业化设施的二级育苗基地满足甜叶菊种苗的供应。 (2) 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在鄱阳湖区域结合新农村建设, 以乡镇为基点, 拿出一批100亩以上示范田, 让专业种植户种植甜叶菊而带动农民种植。 (3) 质量标准建设工程。加强从种苗到干叶收购各环节的全过程质量监督和保障, 提高种苗繁育、种植生产、流通各环节标准化技术水平。 (4) 建立种苗繁育许可证。统筹协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供应种苗制度, 从根本上保障专业种植户、农民获得应有的利益。进一步完善甜叶菊干叶质量标准体系, 强化产品质量管理, 维护市场收购秩序, 建立许可证制度, 实现专业种植户与农民双赢。

发展甜叶菊产业的路径要在打造甜叶菊产业的同时, 着力“三大”体系的保障: (1) 技术培训体系。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二级培训体系。做好科技培训、技术引进和试验示范工作, 对技术人员、专业种植户等进行专业培训。根据甜叶菊生产的关键环节, 就整地作畦、盖膜待栽、大田移栽定植、田间管理、收割脱叶和秋季杆插育苗等技术进行实地培训, 采取课堂讲解、现场演练和媒体传播等方式相结合, 系统培训与单项技术培训相结合的方法, 不断提高培训实效。 (2) 金融支持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 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运作、专业种植户出资的办法发展甜叶菊绿色产业。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各种渠道、多种方式进行投资。增加信贷规模, 采取多种形式, 加大对甜叶菊产业的小额信贷支持, 尤其是对甜叶菊专业种植合作社的信贷支持力度。 (3) 政府支撑体系。政府扶持应采取项目管理制度的方法, 实行以奖代补方式:①培养一、二级种苗繁育基地, 鼓励有条件的专业种植户作为三级优质种苗繁育基地的发展。②农资部门要积极组织调运好运销对路的肥料、农药、农膜等物资, 为专业种植户提供及时的农资服务, 严把质量关, 杜绝伪劣农资流入生产环节。③推行最低保护价政策, 做到产前签订种苗繁育合同和产品购销合同, 产中订立技术服务合同, 产后包收合同, 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 如果市场价高于最低收购保护价, 则按市场价收购, 以维护专业种植户和农民的积极性, 让他们真正得到实惠。

三、甜叶菊绿色生态产业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对策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核心, 大力发展甜叶菊绿色生态产业, 以市场为向导, 以效益为中心,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 以科技为支撑, 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甜叶菊绿色产业的发展道路, 通过加快建设“种苗繁育、示范基地建设、质量标准建设”, 倾力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甜叶菊种植带”, 使之成为生态之带, 产业之带, 富民之带。

(一) 积极引导,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甜叶菊绿色生态产业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 以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种植的优势,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甜叶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实施办法, 并把推广任务层层分解, 具体落实。变指令为指导, 为广大种植户及时提供国内外、省内外准确的甜叶菊市场信息、技术信息以及生产信息, 合理布局以“公司#专业种植户#合作社 (农户) ”模式, 大力发展种植生产, 并制定一系列的产业扶持优惠政策, 为甜叶菊产业发展制造良好的环境。

(二) 加大科技投入, 加快甜叶菊育种进程。

利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适宜培苗育种的地理位置, 在区域内发展3-4个育苗基地, 与农业院校、农科院 (所) 等科研单位合作, 进行常规育种, 建立稳定长久的良种繁育基地, 以确保区域内种苗的需求。

(三) 以技术专业化提高产业增效。

广大的专业种植户和农技人员要积极主动学习国内外甜叶菊生产的先进技术, 以提高种植水平为重点, 以规范种植为目的, 以高产高效为宗旨, 推行专业化、标准化, 提高产量, 追求最高效益, 促进甜叶菊产业的专业化、集约化发展。

(四)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实现区域化布局, 专业化产业和发展。

以鄱阳湖区域优势为依托, 发展健全“公司#专业种植户#合作社 (农户) ”的发展模式, 带动农民, 使政府、企业、农民有机地结合, 以市场和生产相结合, 拉长产业链, 带动周边甜叶菊的种植和运输等行业的发展, 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走出一条绿色生态与经济发展多, 生产经营收效快的道路, 带动全国整个甜叶菊产业的大发展。

摘要:近些年来, “三农”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在促进农民增收及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应重新审视农业产业化对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为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 充分利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适宜大力发展甜叶菊绿色生态产业的优势条件, 重点扶持龙头产业, 统一规划, 合理安排, 把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以甜叶菊绿色生态产业的大项目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大发展。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甜叶菊产业,绿色生态,对策

参考文献

[1][8]唐志发.甜叶菊的崛起与发展战略[J].中国食品工业杂志, 1999, (2) .

[2]朱钦龙.甜叶菊——天然添加剂[J].国外医药, 1997, (3) .

[3]赵珍藏, 张运申.甜菊的化学成分及开发利用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0, (2) .

[4]苑振忠.发展甜菊糖前景极其广阔[J].中国种业, 2004, (4) .

[5][6][7]倪军明, 李军平.甜菊糖工业发展现状与前景[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 2004, (3) .

[9]张桂玲, 温四民.甜味植物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6) .

[10]赵金荣.建议种植甜叶菊保持水土[J].中国水土保持, 1983, (1) .

[11]赵松娥.甜叶菊种植正当时[J].农家致富, 2009, (6) .

生态经济话绿色发展 篇9

1 来源及含义

1.1 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 在学术界尚存争议, 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 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用社会生产投入自然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1.2 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在经济学界, 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分配、绿色技术此起彼伏, 使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命题。但直到目前对绿色经济的内涵、外延以及特征等方面都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 相关理论正处于不断探讨和完善之中。

绿色经济的“绿色”, 不是人们感知意义上的颜色, 而是一种象征性用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 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

1.3 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末, 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他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术语, 成为生态经济学学科的最早倡导者。他在该书中倡导用市场经济体制控制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和协调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后, 生态经济学在西方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毫无疑问, 生态经济学就是以生态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应该指出的是, 尽管国内外的生态经济学家对生态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但是, 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一,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 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 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 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 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第二, 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 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 使生产系统自持, 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是理想化阶段, 在知识经济的后期才有可能做到。目前, 各个国家生态经济的发展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势。

2 相同的理念和支撑点

2.1 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新的价值观念包括:在考虑自然资源时, 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 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 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 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 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 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 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的消费观念摈弃过渡浪费和奢侈之风, 提倡绿色消费, 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 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 减少一次性消费。而且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 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2.2 支撑点是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为支撑点。

绿色科技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 因而又称之为生态科技, 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 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绿色科学技术或者生态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 目的是促使人与自然协同演进、共同发展, 是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 受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约束的科学技术, 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 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越融洽,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优化也就越有保障。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

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的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而产生一种新经济伦理。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生态经济伦理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伦理追求平衡、和谐的道德境界;生态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

3 不同的侧重点、突破口和核心

3.1 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 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 鼓励创造, 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 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生态经济则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 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 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 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 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而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 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和温室气候, 使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 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3.2 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都是以人为本, 解决人类生存危机, 但是它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各异。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来体现的;绿色经济实施绿色分配, 如保证最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消费和费用支出;生态经济则将人类看成是具有最高级智慧的生物, 通过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创造、依存和协同进化的关系达到人类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减少碳排放量, 使得地球大气层中温室气体 (CO2) 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 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和气候条件。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将引起现代经济发展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支撑这场变革的重要条件:绿色科技的进步, 市场机制的建立, 价值观念、消费模式的改变, 生态经济伦理形成都需要时间。我国也面临着从传统的资源依赖过量消耗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用循环型、集约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们应理性的对待, 清醒地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 克服盲目地不切实际地攀高。因此, 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 (下转第107页) (上接第137页) 济转型。也就是说, 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 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S

摘要: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产生后, 相继出现的几种经济形态, 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们有相同的理念, 内容有交叉, 极易产生混淆, 却又在研究的侧重点、突破口和研究核心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它们都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完成这一转变需要相关条件。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 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 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钟建平.生态伦理与绿色经济[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报, 2003 (6) .

[2]韩锦芳.试论绿色经济的发展[J].山西能源与节能, 2005 (4) .

[3]王育德, 步秀君, 贾东水.绿色经济论[J].经济论坛, 2004 (16) .

上一篇:护理专业教学下一篇:电视专题片的语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