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生态发展经济管理(精选3篇)
湖泊生态发展经济管理 篇1
1 前言
自生态旅游的概念[1]提出以来, 湿地一直出现在生态旅游研究中, 但并未成为生态旅游研究的热点[2]。Christopoulou等[3]曾提出发展生态旅游首先应发展湿地生态旅游, 因为湿地具有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 以及拥有最好的环境教育功能和社区参与功能。湿地生态旅游追求旅游经济与湿地保护的协调发展, 逐渐引起许多国家政府、国际组织和湿地周边社区的关注。国外研究者认为, 在湿地开展生态旅游, 不仅能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实现对湿地生态环境的积极保护, 还可对旅游者进行生动的环境教育,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西凉湖是素有“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省的第五大湖, 为典型的浅水草型通江湖泊, 水生生物资源极其丰富, 其中多种水产品已列入国家农业部优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名录。但近20年来的过度渔业开发, 多种野生鱼类面临枯竭, 水生生物多样性锐减, 湿地生态环境面临压力, 传统的经济开发模式严重影响了西凉湖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西凉湖为例, 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质量、开发潜力及规划方案进行了分析, 以寻找最适合湖泊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方式和途径, 为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
2 旅游资源环境概况
西凉湖位于湖北省咸宁市境内, 长江中游南岸, 跨嘉鱼、赤壁、咸安市区交界处, 界于114°00′—114°10′E、29°51′—30°01′N。西凉湖是湖北省的第五大湖泊, 属长江中游浅水草型湖泊, 现有水域面积80km2。西凉湖东侧距咸宁市中心城区8km, 京珠高速、107国道均从湖区边缘通过, 与湖北省境内公路相连接。
西凉湖区现有鱼类57种、浮游动物68种、底栖动物19种。据资料记载证实, 西凉湖有鸟类110种、两栖动物8种、爬行动物15种;植物资源主要包括浮游植物和高等水生植物;浮游藻类90种, 其中以绿藻门最多, 共43种;水生高等植物49种, 隶属于29科[4]。在众多的动植物中, 历史上有国家二级保护鱼类1种 (胭脂鱼) 、湖北省重点保护类鱼3种;国家Ⅰ级保护鸟类6种 (黑鹳、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白头鹤、白鹤、丹顶鹤) , 国家Ⅱ级保护鸟类4种 (白额雁、大天鹅、灰鹤、鸳鸯) 。西凉湖高等植物有70种[5], 按植物生活类型分, 湿生和水生植物39种、漂浮植物8种、浮叶植物9种、沉水植物14种。丰富的物种资源加上西凉湖是长江中游一个理化环境良好的中型浅水湖泊, 其养殖条件优越。在西凉湖实施水生生物的保护, 对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 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3.1 评价指标
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需要选取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国内外已有较多的研究[6,7,8,9]。本文以有关研究成果为参照, 并结合本地实际共选取了20个指标 (表1) 。指标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构成。在所选指标中, 将水环境质量列为重要指标, 水域面积作为评价指标。湿地是敏感的资源环境, 生态系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因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生态安全性如何, 监控措施的有效性与否被选作评价指标。在旅游价值中, 物种珍稀度也是个重要的评判标准。Blangy和Wood的研究将资源的观赏价值作为评价旅游资源的重要指标。社区特点将影响人们对生态旅游、社会变化和对旅游业保护工作的态度。在当地社区中, 区位和经济条件、人口素质和服务设施在Ecotourism Working Group、Pearce等的研究中也将其作为旅游业的发展背景。文化独特性将决定今后开发是否可作为依托的资源, 社会开放程度将影响社区社会是否接受外来文化和游客。考虑到我国的具体情况, 当地执法力度是保障游客安全的因素, 因此将其和社会开发程度一起列入评价指标。在旅游条件中, 科普教育是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在旅游发展潜力中, 旅游经济占当地比重和旅游发展潜力也是重要的指标。
3.2 指标权重
表2中各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改进了的三标度层次分析法[10], 并结合专家经验确定各级指标权重。首先, 根据各层次指标相互隶属关系,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然后, 请专家对各层指标进行相对重要性的两两比较。在汇总各专家评判意见后, 得到各层级指标相对重要性的判断矩阵, 再通过矩阵计算和一致性检验, 得到各指标的权重 (表2) 。
3.3 评价指标的聚合
本文所运用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中, 一个主要的技术问题是将单项指标合成为综合指标。单项指标及其权重只反映了湿地旅游资源质量的某一个方面, 要了解湿地旅游资源的整体综合情况就必须将单项指标值进行综合。确定综合指数常用的数学方法有指数加和法、指数乘积法、指数加乘混合法等。本文拟选用加法模型对各评价系统的指标进行聚合:undefined。式中, yj为第j个子系统评价指标的综合值, wundefined为第j个子系统的第i个指标的权重, xji为第j个子系统的第i个指标的标准值。
3.4 评价结果与分析
指标原始值的获得是根据20位专家、旅游管理者、社区居民、利益相关者采用1—10分制打分, 1表示级别最低, 10分表示级别最高。依次将得出的评价结果导入模型中计算, 得到最后结果 (表3) 。从评价结果来看, 西凉湖生态环境得分较高 (8.03) , 说明西凉湖自然旅游资源质量好, 可为生态旅游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这主要得益于西凉湖宽广的水域和良好的水质, 以及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相较而言, 社区环境一般, 得分为6.67。主要是由于经济水平较低, 社会服务设施落后, 但交通条件较好, 可进入性好, 加之地域文化特色, 使社区环境总体上可满足旅游开发的要求。旅游开发得分最低 (3.12) , 说明旅游发展尚处在刚起步的阶段。主要原因是旅游基础设施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几乎为空白, 只有零散分布的码头和餐饮服务。但如果有外部资金投入建设, 旅游发展潜力将很高。总体来看, 西凉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得分不高, 为5.39分, 旅游发展处在萌芽阶段, 没有正式成为生态旅游的目的地, 要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得到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支持和外部资金的大力投入。
4 旅游客源市场潜力
4.1 市场预测模型
作为咸宁市最大的湖泊, 西凉湖成为咸宁市独自拥有的特色旅游资源, 其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必然成为全市旅游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西凉湖湿地旅游市场依赖于咸宁市整体旅游客源市场, 全市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必然带动其发展, 因此湖泊湿地生态旅游市场可根据所在区域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动态变化来进行预测。目前, 旅游客源市场预测可采用不同的模型进行预测, 主要有引力模型、指数曲线模型、环境容量模型和经验期望值阶段增长模型等[11]。咸宁市旅游业目前仍属于新兴产业, 具有初期阶段增长较缓、近期快速发展的特点, 符合典型旅游地不同市场发展阶段增长率显著变化的规律。
2009年前咸宁市客源数量呈直线变化, 根据历年统计数据计算得到平均年增长率为24.4%。 2010年客源数达到1155.95万人, 年际增长率高达61.5%。可以预见, 随着旅游规划的完善、新项目的投入运营以及城际高速铁路的开通, 2010年后咸宁市旅游市场已进入了一个腾飞期。但由于旅游环境容量的限制, 此后将进入一个平稳期。因此, 旅游客源市场的变化规律适应逻辑斯蒂方程:undefined。式中, Nt为t时间客源人数, K为环境容量, r为增长率, t为时间, a为参数, 其值取决于N0。环境容量K的计算采用以下公式[11]:K日=A/B×D;K年=K日×T×C。式中, K日、K年分别为日环境容量和年环境容量, A为区域面积, B为人均指标 (取0.1km2) , D为日周转率 (取2d) , T为全年可旅游天数 (取180d) , C为游人系数 (取0.6) 。根据上述公式经过计算, 得到咸宁市旅游环境容量为2131.704万人, 最终得到咸宁市旅游客源市场预测模型为:undefined。
4.2 预测结果与分析
根据该公式计算2011年以后咸宁市各年旅游人数, 见图1。由图1可见, 2010年是咸宁市旅游市场腾飞的拐点, 5年将达到一个新的拐点, 2015年咸宁市客源市场人数为2051.71万人, 此后将缓慢平稳增长。西凉湖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 根据咸宁市政府提出的“一江两湖”发展战略, 目前西凉湖已纳入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 为将来逐步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打下基础。由此看来, 西凉湖湿地生态旅游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西凉湖作为咸宁市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将共享咸宁市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客源市场, 全市旅游客源市场的增长将会成为西凉湖湿地生态旅游未来的潜在客源。
5 西凉湖湿地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根据咸宁市政府提出的“保护‘南山北水’的自然生态格局, 建成拥江抱湖、城林相间、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城市”的区域定位, 西凉湖作为湿地生态旅游在整个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凸显出来。根据西凉湖的区位和交通优势、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周边自然景观结构和土地利用状况, 本研究制定了以下发展规划方案。
5.1 旅游项目设计
生态渔业观光旅游:生态渔业主要有水生生态模式 (鱼—莲藕—水禽) 、畜—沼—渔模式 (猪—沼—鱼) 、特种养殖 (包括精养鱼池, 品种有甲鱼、乌龟、虾、蟹、野鸭) 等。西凉湖湖区周边是低丘岗地, 把果林蔬菜种植、家禽家畜养殖与渔业相综合发展生态渔业具有天然优势。渔业观光旅游是观光农业的一种, 把渔业生产和捕捞过程作为一种观赏物进行利用和开发。我国渔业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 长江中游水产资源丰富、渔业发达, 通过建设生态渔业养殖基地并提供对外旅游观光服务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观光渔业辅以游览路线与憩息亭, 可形成别具风格的观光旅游产品系列, 通过规划和合理安排形成规模, 必然吸引大量城市居民前来参观游览。
休闲渔业—休闲乡居:休闲渔业是渔业的一种新形式, 是对渔业资源的综合利用, 是实现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同时, 休闲渔业也是一项新兴的旅游资源。通过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 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结合配置, 有助于渔业产业的扩展、渔民收入的提高、渔区经济的繁荣, 对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垂钓爱好者大部分是经济较宽裕的人士, 他们对垂钓的钟爱而不计成本, 在享受垂钓过程中愿意花钱买快乐。休闲垂钓主要花费包括渔获物支付费、水路运输费、住宿费、生活消费、渔获物加工费等。即休闲垂钓需要多种服务, 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休闲垂钓一旦形成规模, 每一项服务都会带来大量工作岗位, 渔民收入将大大提高。除了垂钓还有休闲居住、渔家生活体验。这部分群体不仅是观赏者, 也是参与者, 他们关注整个湖区包括水域和周边的林地、农田、果园和村舍。因此, 他们的需求是多方面的, 驻留时间长、消费较高, 但人数相对要少。如按5000人/a、人均消费5000元计算, 可带来2500万元的效益。把渔业生产从过去单纯的产品生产 (养殖与捕捞) 与旅游、度假、游钓、观光、美食结合起来, 对振兴渔区经济, 引导渔民致富, 美化渔村自然环境, 减少天然水域中资源捕捞的压力, 促进城乡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水产展销—水产品鲜: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 对原生态和绿色食品需求的增长, 野生鱼类和虾蟹贝类已成为城市居民喜爱的食物。西凉湖水产品品质优良、种类丰富, 其中鳜鱼和黄颡鱼已列入国家农业部优质水产品保护名录。选择交通便利的湖区乡镇作为水产品展销区和餐饮服务区, 每年定期 (10月份) 举办水产品品鲜节推动水产品销售, 坚持多年就可形成品牌效应。同时, 通过对特色水产品进行地理标志保护工作, 即可形成生产—加工—销售—运输一条龙服务的产业链, 将带来永久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科研教学—科普教育:在湖区选择适当的自然景观地点, 设计湖泊湿地科学考察路线, 为候鸟常规统计、水生生态学和水禽环志科学研究提供便利。同时, 建设两座观测保护站, 为水生生物专业科技人员的学术会议和实地考察, 有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实习与科研提供必备的场所。此外, 每年11月至第二年3月在湖区可观赏到几十种国家一、二级保护物种, 候鸟的周期性迁徙为观鸟活动提供了固定的时空。可通过建设沿湖嘹望台 (塔) 、草洲观赏平台, 辅以高倍望远镜吸引大批鸟类摄影爱好者来拍摄和欣赏鸟类飞行、取食、起舞、嬉戏等有趣的生活习性场景。
5.2 湿地生态旅游功能区划
根据西凉湖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景观特征, 在原有自然保护区功能规划的基础上, 本研究制定了西凉湖湿地生态旅游规划, 规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和湖岸生态旅游区4类功能区。其中, 湖岸生态旅游区又制定了4类小区, 主要包括生态渔业观光区、水产品品鲜商业区、湖岸休闲居住区、休闲垂钓区和科普教育区 (图2) 。
所有功能区的面积分别为:湖岸区2330hm2、核心区2000hm2、缓冲区1800hm2、实验区4059hm2。其中, 核心区作为保护区用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不能进行任何人类活动;缓冲区作为过渡区, 生态环境较敏感, 开发利用价值较小;生态旅游开发主要集中在实验区和湖岸区。在实验区可利用来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活动, 以生态渔业养殖和观光旅游为主, 通过修建码头和渔港, 让游客坐船观赏西凉湖的美景和鸟类。此外, 当地还可以开发众多水上游乐项目。在湖岸区主要进行生态旅游开发, 建立水产品鲜区、休闲垂钓区、休闲居住区、科普教育区等生态旅游区, 通过招商引资的方法, 在旅游规划部门的指导下实施合理建设。
6 讨论
西凉湖具有独特的湿地风景资源, 拥有便利的交通和区位条件, 具有发展湿地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虽然目前西凉湖尚处于待开发阶段, 但随着咸宁市作为旅游城市实现旅游业快速发展, 西凉湖在区域旅游业中的地位已经引起了有关决策部门的高度关注。西凉湖作为典型的通江滨江湖泊, 发展湿地生态旅游是其必然选择, 也是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佳途径。 西凉湖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将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福利, 并带来生态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由此看来, 本研究对于同类型滨江湖泊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Lindberg K, Hawkins DE.Ecotourism, A Guide for Planners and Managers[Z].North Benningeon, Vermont:The Ecotourism Society, 1993.
[2]王立龙, 陆林.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 2009, 20 (6) ∶1517-1524.
[3]Christopoulou OG, Tsachalidis E.Conservation Policies for Protected Areas (Wetland) in Greece:A Survey ofLocal Residen′ts,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J].Focus, 2004, (4) ∶445-457.
[4]粱彦龄, 刘伙泉.草型湖泊生态、资源环境与渔业生态学管理 (一) [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
[5]彭映辉, 简永兴, 倪乐意, 等.西凉湖水生植物多样性研究[J].广西植物, 2003, 23 (3) ∶211-216.
[6]Wallace G N, Pierce S M, An Evaluation of Ecotourism in Amazonas, Brazil[J].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 1996, 23 (4) ∶843-873.
[7]Lindberg K, et al.Ecotourism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Issues and Out-look[M].Ecotourism Society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Forestry Policy and Planning Division, Rome regional Office for Asia and Pa-cific, Bangkok, 1998∶53-54.
[8]李占海, 柯贤坤, 周旅复, 等.海滩旅游资源质量评价体系[J].自然资源学报, 2000, 15 (1) ∶229-235.
[9]徐菲菲, 杨达源, 黄震方, 等.基于层次熵分析法的湿地生态旅游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 2005, 25 (5) ∶707-711.
[10]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321-322.
[11]张志宏, 李悦铮.海岛型旅游地市场需求分析与预测[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9, 26 (7) ∶48-57.
湖泊生态发展经济管理 篇2
财建〔2011〕464号
有关省、自治区财政厅、环境保护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战略部署,为保护湖泊生态环境,改善湖泊水质,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决定开展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工作,建立优质生态湖泊保护机制。为确保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工作取得实效,我们制定了《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管理办法》,现印发你们。请根据此办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做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工作。附件: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管理办法
财政部 环境保护部
二 ○一一年六月三十日
附件: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战略部署,为保护湖泊生态环境,改善湖泊水质,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决定开展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工作,建立优质生态湖泊保护机制。
第二条 中央财政安排资金(以下简称“中央资金”)对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工作予以支持,鼓励探索“一湖一策”的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方式,引导建立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第三条 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工作由省级政府负总责,湖泊所在市县政府具体负责保护工程项目建设和相关工作组织实施。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与省级政府签署责任协议,确保试点工作绩效目标明确,责任到省,取得实效。
第四条 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工作实行“择优保护,集中支持,分批安排,鼓励先进,注重绩效”的办法,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章 试点湖泊选择与中央资金安排
第五条 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范围由财政部、环境保护部确
定。纳入试点范围的湖泊,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湖泊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有饮用水水源地功能或重要生态功能;
2、湖泊现状总体水质或试点目标水质好于三类(含三类),流域土壤或沉积物天然背景值较低;
3、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有系统、科学的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前期工作基础扎实,落实地方资金积极性较高;
4、试点绩效目标合理,可量化、可考核。
第六条 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投入以地方政府为主,中央财政按照适当比例予以补助,具体根据试点工作进度、绩效目标等
分年安排;试点期限为3-5年,试点期满或试点绩效目标完成后,根据试点工作总体绩效评价情况奖优罚劣。
第三章 试点绩效目标与试点实施方案
第七条 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工作绩效目标是保护试点湖泊生态环境,改善湖泊水质,防止富营养化,促进湖泊流域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
第八条 省级政府在开展湖泊生态安全调查与评估基础上组织编写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要全面深入分析试点湖泊生态安全影响因素,提出试点绩效目标及具体保护措施。试点绩效目标包括总体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和具体项
目绩效目标。保护措施要针对湖泊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可行的技术路线,并列出项目清单、项目建设进度、项目绩效目标和资金需求。
第九条 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实施方案具体编写工作由省级财政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承担,报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备案。财政部、环境保护部据此与省级政府签署责任协议。
第四章 中央资金使用与具体项目实施
第十条 中央资金采取专项转移支付方式下达,由省级政府统筹安排到具体项目。省级政府可将中央资金集中安排使用,对属于中央资金支持范围的项目,可用中央资金全额打足,确保干一个项目,完一个项目,避免出现“半拉子”工程。
第十一条 地方政府要加快投资预算执行。省级财政部门收到中央财政下达的资金后,应会同同级环境保护部门,于2个月内将中央资金安排到具体项目,并将项目安排清单(具体格式详见附二)报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备案。
第十二条 中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只能用于试点实施方案中与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直接相关的项目建设,不得用于征地拆迁、公务车辆购置、办公用房购建等支出。
第十三条 地方各级政府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按照试点实施方案和责任协议,加快相关项目建设和相关工作组织实施,确保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绩效目标如期完成。
第十四条 地方各级政府要将中央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管理,但不得用于平衡本级预算。
第五章 绩效管理与奖惩机制
第十五条 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加强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工作绩效管理,绩效评价结果与中央资金安排挂钩,以确保责任协议确定的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绩效目标和措施有效落实。第十六条 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工作绩效评价分为总体评价、评价和不定期评价。总体评价于试点期满或试点绩效目标完成后3个月内进行,评价于每年1-2月进行。评价结果作为下年中央资金安排依据之一;总体评价结果作为采取进一步安排奖励资金、停止安排后续资金或收回已安排资金等政策措施的依据。
第十七条 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工作绩效评价内容:
1、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实施方案进展及完成情况,包括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试点绩效目标完成情况、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建立情况等。
2、中央资金使用情况,包括中央资金安排情况、中央资金预算执行情况、地方资金筹集情况等。
3、相关工作进展报备情况。
第十八条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环境保护部门要积极组织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绩效评价工作,并加强日常监督和检查。省级财政部门、环境保护部门于每季度结束后20日内向财政部、环境保护部报送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对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工
作中取得的成效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上报,并总结经验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第十九条 各地区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截留、挤占、挪用中央资金,不得“报大建小”、虚列支出、进行虚假绩效评价。对存在上述问题的地区,一经查实,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将视情况采取通报批评、停止安排后续资金直至取消试点资格并追缴已拨付资金等措施,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各地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工作实施细则,报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备案。
大水面湖泊高效生态混养试验 篇3
1 养殖条件
试验地点位于宣州区狸桥镇颇箕湖, 湖泊面积1 800×667 m2, 水位1.5~1.8 m, 水源充足, 水质优良, 无工农业污染, 水中挺水和沉水植物较多, 螺蛳资源丰富, 水面开阔。沿湖四周内侧用银鱼网围起, 入泥50 cm, 且高出埂面5 m, 间隔5 m设一竹桩支撑。用60目双层筛网过滤进水, 蟹种入池前l天在水位相对深的区域用网片圈成暂养区, 待水草长至30~40 cm, 覆盖率达40%以上时拆除暂养区网片, 蟹种暂养时间为5月中下旬。进排水口设置双层钢丝网, 以防蟹、虾、鱼外逃。
2 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2.1 清湖消毒
2012年12月下旬进行清塘除害, 先将湖水抽干, 网捕其中的敌害鱼类, 再用70 kg/667 m2生石灰干法清塘, 并曝晒10~15 d, 以达到杀灭有害生物及各种病原菌的目的, 而且还能增加池水中的钙离子含量, 提高p H值, 有利于蟹、虾的蜕壳生长。
2.2 种草移螺
水草不仅是蟹、虾喜食的植物性饵料, 同时也是蟹、虾栖息和蜕壳的隐蔽场所, 还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一般以种植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为主, 水草覆盖率为60%~70%, 水草不足, 要及时补充;水草过密, 要人工割除。螺蛳是河蟹喜食的动物性饵料, 其价格低, 来源广, 有利降低蟹、虾的养殖成本, 同样具有改良水质的作用。螺蛳一般采用2次投放法, 第1次投放时间在2月中旬, 投放量为200 kg/667 m2。第2次投放时间在6月份, 投放量为100 kg/667 m2左右。
2.3 投施基肥
投施用畜禽粪 (最好是鸡粪) 、生石灰、磷肥混合发酵而成的有机粪肥50 kg/667 m2, 3~4 d后追施EM菌、单细胞藻类激活素等, 增强培水、净水效果, 满足青虾、螺蛳、水草生长发育需要。一星期后可见池水中有大量的浮游生物繁殖起来, 此时可选择晴好天气投放苗种。
3 苗种放养
3.1 河蟹苗种放养
河蟹苗种的放养规格宜大, 一般放养规格为120~140只/kg, 放养密度为300只/667 m2, 放养时间在条件允许时宜早不宜迟, 一般在1月底或2月初, 要求规格均匀一致, 附肢完整无伤, 无附着物, 活力强。
3.2 青虾苗种放养
虾种放养前, 先试水, 在湖中架设网箱, 取少量虾苗, 放入网箱, 2~3 h后虾苗安全才可大面积放养。1月底至2月初放养, 一般放养规格为每千克800~1 000尾的青虾种5 kg/667 m2。放养的虾种要求规格整齐, 肢体完整, 无病无伤, 活动能力强的越冬过池虾种。
3.3 鳜鱼种饵料鱼的配置
鳜鱼饵料鱼选用2龄异育银鲫繁育的乌仔, 4月10日左右按常规方法在湖内进行鲫鱼发塘, 每667 m2放养200 g/尾异育银鲫雌雄各50尾, 至5月底达到饵料鱼1万尾/kg, 成为鳜鱼的适口饵料。
3.4 鳜鱼放养
5月底6月初以100尾/667 m2左右的密度放养鳜鱼种, 规格5 cm/尾, 饵料鱼则与鳜鱼同塘混养, 即将鳜鱼与饵料鱼按1∶300的比例混养, 这种密度可以使鳜鱼得到充足的饵料, 满足鳜鱼摄食需要, 促进生长。为满足饵料鱼的生长需要, 每天每667 m2投喂1次2 kg豆饼, 以后视情况投喂量逐渐增加。
3.5 合理混养
为了充分利用养殖水体空间, 提高养殖产量可适当放养在食性和生态上与蟹、虾无冲突的鳙鱼和细鳞斜颌鲴鱼种, 放养规格为1 kg/尾, 放养密度为5尾/667 m2, 细鳞斜颌鲴100尾/667 m2, 放养时间在4月份。放养滤食性鱼类, 可起到水中清洁工的作用, 以维护良好的养殖水体环境。
3.6 苗种消毒
苗种放养前均用苗种净浸浴5~10 min, 以杀灭苗种体表的细菌和寄生虫, 提高苗种放养成活率。
4 养殖管理
饵料投喂以河蟹、青虾、鲫鱼为主, 鲫鱼主要在白天活动, 虾蟹在傍晚后活动, 鲫鱼每天投喂2次配合饲料, 以下午投喂为主, 傍晚 (鲫鱼投喂饵料1小时后) 投喂虾蟹饲料, 日投饵率3%~5%左右。养殖前期 (3—6月) 投喂蛋白含量为40%左右的颗粒饲料, 养殖中期 (7—8月份) 投喂蛋白含量为30%左右的颗粒饲料, 养殖后期 (9—l1月份) 开始再投喂蛋白含量40%左右的颗粒饲料。具体的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水质、虾蟹鱼吃食生长等情况灵活掌握。鳜鱼主要以2龄鲫鱼繁殖的苗种为活饵, 放养的草鱼和细鳞斜颌鲴以养殖池塘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丝状藻为饵, 人工投喂饵料可不作考虑。
4.1 水质管理
保持前期水质较肥, 后期水质较瘦。6月份, 水体透明度为30~40 cm, 水位从放种时0.5~0.6 m开始, 随着气温升高视水草长势每隔10~15 d加深水位10~15 cm, 6—8月后水位保持在1.5~2.0 m, 9—10月水位保持在1.0~1.2 m左右。每月使用1次生石灰, 用量为5 kg/667 m2, 方法是加水溶解后全池均匀泼洒。使用生石灰不仅能调节酸碱度, 而且还增加了水中钙离子的含量, 可抑制池内微生物病菌滋生, 有利于蟹、虾的蜕壳生长。高温季节采用光合细菌、枯草杆菌、底质改良剂等, 分解水中和水底有毒物质硫化氢、亚硝酸盐等, 改良水质和底质。
4.2 蜕壳期管理
成蟹养殖全年蜕壳5次, 要掌握河蟹蜕壳规律 (一般比池塘养殖蜕壳滞后7~10 d) , 并预测下一次蜕壳高峰期, 蜕壳高峰期前5 d泼洒1次生石灰, 投喂饲料时添加蜕壳素、磷酸二氮钙、维生素C、三黄散等。在蜕壳高峰期内减少投喂量, 注意保持环境稳定。
4.3 疾病防治
湖泊大水面水质好, 溶氧充足, 一般病害较少, 但也不可掉以轻心, 应坚持“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原则, 将防病与治病贯穿于整个生产环节之中。应采取选择优质苗种、彻底清塘、种草投螺、合理放养、投喂药饵、生物制剂等综合措施, 以减少疾病的发生率。
4.4 巡湖检查
养殖期间应坚持早、晚各巡塘1次, 检查水位、水质的变化情况, 观察虾蟹鱼的活动、摄食、生长情况, 检查防逃设施损坏情况, 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并认真填写塘口记录并保存3年以上, 记录的内容主要包括放苗、投料、用药、收获等方面, 以便统计分析, 为来年制订生产计划、完善管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4.5 捕捞上市
按照不同品种的捕捞时间而定。青虾4月根据市场及时使用虾笼起捕上市, 10—11月是河蟹起捕的最佳时节, 捕捞方法主要为地笼张捕, 捕获的成蟹用清水洗净后暂养, 等待出售, 其他鱼类可在年底干湖起捕。
5 养殖结果
5.1 亩投放投入和收获情况
见表1、表2。
5.2 经济效益
全年总产值16 849 800元, 总投人5 166 000, 总利润为11 683 800元, 平均利润6 491元/667m2, 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6 讨论与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 该养殖模式合理, 养殖空间运用得当, 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该区及周边属江南“鱼米之乡”, 类似湖泊较多, 因此值得水产推广部门大力推广的一种全新的养殖模式。
鳜鱼属底栖凶猛性鱼类, 吃活饵, 混养时注意放苗时间差, 一般在5月下旬或6月上旬投放, 本次试验投放饵料鱼亲本2龄鲫鱼 (重0.2 kg) , 其个体生殖力高, 怀卵量多 (2万~5万尾) , 通过繁殖鲫鱼幼苗供鳜鱼摄食, 一般不需另外投饵, 使水质“肥、活、嫩、爽”, 鲫鱼繁殖时期, 白天要足量投喂, 保障鲫鱼的繁殖生长所需, 若饵料鱼幼苗饵料不足时, 可适当投喂麸皮、豆浆。
用地笼捕捉青虾时, 钻入地笼内的青虾常会被河蟹残食。因此, 应将地笼口缩小到只能使青虾自由进入, 而河蟹不能进入, 地笼放入时间不宜太长, 尤其防止下半夜地笼内青虾密度过高导致缺氧死亡。
细鳞斜颔鲴以附着藻类、水生植物的枝叶和有机碎屑为主要食物。在池塘养殖条件下, 该鱼常栖息于水体中下层, 刮取有机碎屑、青苔泥及水表面残渣泡沫中的裸藻等为食, 起着“清洁夫”的作用, 可有效控制青苔及蓝藻的发生, 鳙鱼俗称胖头鱼, 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饵料, 生活在水体中上层, 较好地利用水体空间、调节水质并增加养殖产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