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管理

2024-07-12

湖泊管理(通用9篇)

湖泊管理 篇1

今年8月1日起施行的《武汉市湖泊整治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重点针对水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强调“整治”二字,对各种破坏湖泊的行径明确说“不”。

资料显示,这是自2002年以来,武汉市政府颁布的第3个有关湖泊保护的规章制度。2001年,武汉市成立水务局,对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实施一体化管理;2002年3月,武汉市出台全国首部湖泊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湖泊保护走上法制化轨道;2005年,武汉市配套出台政府规章《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实施细则》,依法治湖更具可操作性。针对湖泊保护制定了如此完备的地方性法律规章体系,全国罕见,也彰显了武汉市保护湖泊的决心。

背景调查:四大问题困扰武汉湖泊整治

武汉有“百湖之市”的美誉,全市有166个湖泊,全市25.6%的面积为水域面积。水是武汉市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最大的优势。据了解,武汉市近几年来加大投入,通过“清水入湖”、“一湖一景”、“湖泊提档升级”等工程,使三镇湖泊水环境明显改善,但湖泊水环境现状与城市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四大问题困扰着武汉市湖泊保护工作。

湖泊周边环境有待改善

据介绍,武汉市部分湖泊周边滨湖地区相关工程建设、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区域存在的问题很多,脏乱差问题突出,没有固定清晰的湖泊岸线,没有通畅的沿湖道路,无序开发依然存在,填湖现象时有发生。

湖泊水质污染问题仍相当严重

武汉市中心城区还有14个劣V类水质湖泊,局部水域黑臭现象仍然存在。去年实现水质提档升级的16个湖泊,因季节、气候变化水质仍有波动,后续管理维护任务重,巩固成果难度大。

污水处理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

据介绍,一方面,武汉市沙湖、二郎庙、落步咀等5座污水处理厂收集管网需要进一步完善,黄埔深排、南太子湖等3座污水处理厂扩建升级改造任务繁重;另一方面,部分区域的设施还未充分发挥应有效益,管理任务艰巨。

远城区湖泊保护亟待加强

武汉市远城区湖泊特别是近郊湖泊的保护相对滞后,面临重走中心城区侵占污染湖泊老路的危险,中心城关镇污水管网覆盖率偏低。

据武汉市水务局最新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武汉市166个湖泊中,仅有3个湖泊水质达标,中心城区40个湖泊水质全部超标,还有20个湖泊岸线存在严重垃圾带;全市70个主要湖泊中,水质符合功能区类别的仅占27.14%,47个湖泊仍呈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其中约半数湖泊水质为劣五类。由此可见,武汉市湖泊亟待整治。

《办法》解读:四大规定力图重现湖泊美景

武汉市湖泊现状突出地反映出当前加快湖泊治理的急迫性。据《办法》规定,湖泊整治是指通过截污、清淤、岸线整治、绿化、水生态修复、生态调水、湖泊规划控制范围内养殖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实施的湖泊保护与水环境治理活动。涉及到湖泊整治的重点问题,《办法》都作出了具体规定,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关于责任主体:166个湖泊均有了“湖长”

湖泊整治,由谁负责,这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根据《办法》要求,武汉市将对全市现有的166个湖泊确定责任单位,严控开发。

明确规定,各城区政府、开发区以及东湖风景区管委会负责各自管理区域内的湖泊整治工作;跨区湖泊按照岸线和水面相结合的原则,确定湖泊整治责任主体。

与此同时,《办法》强调,市水务局作为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筹、组织、协调全市湖泊整治工作,并对各区湖泊整治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考核。

湖泊整治成果,如何巩固保持?《办法》对此为全市166个湖泊指定了“湖长”,建立湖泊日常维护管理的长效机制。湖泊日常维护管理实行区、街 (乡、镇、场) 行政首长负责制和沿湖社区 (村) 、企事业单位责任制。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名单每年向社会公布。

《办法》要求,要建立湖泊保护问责制,对不制订湖泊整治规划、不实施湖泊整治计划等不履行整治职责行为或者履行整治职责时乱作为的必须改正。责任单位在规定期限内不整改或者整改不符合要求的,由监察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关于环湖开发:湖泊水域线30米内不准搞开发

一段时间以来,武汉加大湖泊整治和保护的力度却敌不过房地产开发贪婪的脚步。武汉三镇湖景房日益盛行,一些湖泊被楼盘层层包围,美丽的湖泊岸线被逐步蚕食。

对此,《办法》为环湖开发划出红线——湖泊水域线为湖泊最高控制水位;湖泊绿化用地线以湖泊水域线为基线,向外延伸不少于30米;湖泊外围控制范围以湖泊绿化用地为基线,向岸上延伸不少于300米,同时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此范围内建设建筑物、构筑物。

绝版湖景房、坐在阳台上就能钓鱼……这些频现于临湖高档楼盘的广告词,印证着—种令人尴尬的现象:原本属于公共资源的湖泊,正渐渐沦为少数有钱人的“私家花园”。

记者发现,夺回渐逝的公众亲湖权,是《办法》着墨较多的重点内容,大幅章节、多项条款对环湖开发作出了严格限定。

《办法》规定,湖泊外围控制范围内土地的开发利用,应当与湖泊的社会公共使用功能相协调,预留公共进出通道和视线通廊;国土规划部门应当按照城市规划和湖泊保护的要求,科学控制湖泊外围控制范围内建筑物、构筑物的高度、体量、密度和间距等规划设计条件。违法审批的,—律无效。

同时强调,市水务局会同有关部门对湖泊规划控制范围内已有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进行清理,对不符合湖泊保护规划、严重影响湖泊保护的,逐步予以整治。各区政府则应在市政府规定的期限内,完成辖区湖泊岸线整治和固定工作,防止湖泊被继续蚕食,形成环湖绿化带,方便市民亲水赏湖。

关于水质保护:“一湖一策”整治全市湖泊

《办法》明确,武汉市将根据每个湖泊的不同特点,遵循有利于湖泊自然修复、有利于良性生态系统的原则,采取“—湖—策、—湖—景”的方法,制定湖泊整治项目实施方案,整治全市大小湖泊,以重现碧波美景。

《办法》规定,湖泊整治应达到下列目标——湖泊水质达到湖泊水功能区水质管理目标,入湖水质不低于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标准;湖泊自然修复能力恢复或者增强;湖泊岸线固定;湖泊配套建设的排水泵站、污水处理设施、园林小品等市政设施应当与湖泊景观相协调;湖泊周边污染源得到有效防治。

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无序排入湖中、渔业养殖盛行……不少湖泊背负着各种污染压力,水质日益恶化。鉴于此,《办法》要求,要科学合理调整湖泊周边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规范水上养殖,防止污染湖泊:

——禁止有污染的建设项目在湖泊规划控制范围内选址,依法关闭、停办、并合、转产湖泊周边小煤矿、小炼油、小水泥、小玻璃、小火电等企业,组织搬迁湖泊规划控制范围内的规模化牲畜养殖场,控制面源污染;

——禁止向中心城区湖泊水域投药、投肥进行渔业养殖;

——远城区现有的养殖湖泊,水质恶化的,区政府应当立即治理,并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水质尚好的,应当制订5年期产业结构调整规划,逐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办法》明确,禁止向湖泊排放未经处理或者虽经处理但未达到国家、省、市规定标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禁止向湖泊倾倒垃圾、渣土及有毒、有害物质。

《办法》还积极呼吁每位市民呵护身边的湖泊,要求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公开湖泊整治信息,保障社会公众知情权,鼓励社会公众以志愿者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湖泊整治和湖泊保护活动;单位或个人有权对填占、侵害湖泊的行为进行举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公布举报电话,及时受理举报,并限期予以处理。

关于资金保障:建立湖泊整治专项资金

治湖工程浩大,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保障。《办法》明确,市、区财政部门均要建立湖泊整治专项资金,并建立稳定的专项资金增长机制,同时鼓励多渠道筹措资金投资湖泊整治,探索建立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治理投融资平台和投融资机制。

据了解,武汉市今年计划投资近3.5亿元,实施六大工程,为湖泊打造“绿色围墙”,具体内容包括:

湖泊岸线固定工程——今年计划投资490.2万元,通过界桩加密和树木密植等措施,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持较好的岸线进行强化固定,计划完成固定长度约130公里。

垃圾渣土清挖工程——今年计划投资515万元,主要对22个湖泊规划绿线范围内岸边垃圾渣土和湖面垃圾全面清除干净,并外运到指定堆场;重点开展其中4个湖泊的垃圾渣土和湖面垃圾清理工作。

违章建筑物拆除工程——今年计划投资5200万元,主要对影响环湖道路畅通、阻碍群众游湖赏景的湖泊周边违章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进行清理拆除,确保湖泊岸线不受侵占侵害,保障湖泊的社会公共使用功能。

环湖路畅通工程——今年计划投资2682.4万元,主要对15个市民活动频繁区域岸线周边实施环湖路建设工程,保障群众游湖赏景的需求。计划完成亲水步道38.3公里,并逐步提高标准,建设可供人车通行的环湖路。

排污口截流工程——今年计划投资约1.51亿元,主要对龙阳湖、汤逊湖、南湖、黄家湖、严西湖等6个湖泊计14个遗留难点排污口全部截流。

岸坡整修工程——今年计划投资9929.5万元,主要对21个湖泊岸线通过岸坡整形、驳岸整修、生态护坡等措施固稳岸线,计划完成岸坡整修长度约93.5公里。

湖泊管理 篇2

为了加强对花莲湖生态修复与保护、湖岸线管理及资源综合开发工作有序进行,特制定以下管理制度。

一、日常巡湖制度

1、每天昼夜安排专人对湖岸线及湖面进行巡视2遍,领班人员为第一责任人,做到认真负责,不得无故缺勤,不得随意应付。

2、巡湖期间如发现湖面及岸线周边有违法捕鱼或侵占湖岸线等现象,要及时依法制止,不得徇私,不得违法越权处理,制止不了的,应立即向公司汇报,避免事态恶化。

3、巡湖人员要对湖内渔业资源进行保护,确保无损失,发现有偷盗行为,应立即制止。

二、办公制度

1、坚持正常上班制度,如无特殊情况,不得擅离职守。

2、按照公司要求,认真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3、保持办公场地周边环境卫生整洁,严禁随地吐痰、乱扔烟头、垃圾、杂物乱摆乱放等现象,如有发现及时清理。

4、办公室要保持干净,墙面无污迹、无乱贴乱挂,地面无垃圾,家具摆放整齐,暴露面无灰尘,不得放置与工作无关的物品。

5、办公桌上文件摆放整齐,文件柜文档摆放有序。

6、爱护办公设施,办公设备无缺损毁坏。下班及时关闭好门窗。节约用水、用电、用办公耗材,按规定使用电器。

三、巡湖驻点管理制度

1、巡湖驻点必须有专人坚守,不得无故脱岗。

2、驻点停靠船只停放有序,不得乱停乱靠。

3、网具、机船、零部件、燃油桶等物资,必须设专门仓库保管,不得随意丢弃或乱放。

4、驻点周边水域渔具不得丢弃水中,不能使用的渔具应及时销毁,不得影响岸线周边环境。

四、员工管理制度

1、事业部员工必须严格遵守公司员工管理制度和员工行为规范。

2、巡湖人员实行责任到岗制,遇到突发事件应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不得漏报、隐报、瞒报,不得随意越权处理。

3、工作时间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不得擅自外出和随意请假。

4、巡湖人员对巡湖时间、巡湖地点严格保守秘密。

5、对员工之间发生纠纷要主动劝阻,化解矛盾,维护团结。

五、工资考勤制度

1、事业部全体员工实行每月6天休息制,具体休息时间按排班时间表执行。

2、员工工资按岗位不同、职能不同,实行底薪+生活补助发放。

3、员工无故早退或旷工,按100元/次扣罚工资;休息日安

排加班,按50元/天发放奖金。

六、员工奖惩制度

1、巡湖人员如发现湖上违法违规捕鱼行为,没收网具按5元/个奖励,没收违规捕鱼船只按400元/只奖励。

2、发现有徇私舞弊,视而不管者,扣除当月工资与奖金,违法违规者按相应办法处罚。

湖泊管理 篇3

开幕式上,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 (ILEC) 理事长滨中裕德、武汉市政府市长阮成发等分别致词,围绕“让湖泊休养生息,全球挑战与中国创新—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主题进行讨论。

会议期间,16位中外国际湖泊领域知名专家及领导人将相继做大会报告。大会共接收来自国内外41个著名学术机构和组织提交的《学术交流分会场方案》,经筛选最终确定大会设33场学术分会场和一个论文展板交流分会场,每天同时举行9~13场分会场。学术交流安排约420多名中外代表作口头交流,400多人作论文展板交流。各学术分会场中方外方主席均由国内外湖泊环境保护领域权威专家担任。

作为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的重要成果,大会将汇集与会中外代表在大会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和观点,向全球发出突出“让湖泊修养生息”为核心理念的《武汉宣言》。并争取将宣言写入联合国议程。

浅析苏州市湖泊保护与管理 篇4

梅新敏陈习庆(苏州市水利局)

【摘要】:湖泊是苏州市最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负面环境效应,湖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并已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后果,危及苏州市河湖水系的生态平衡。文章分析比较了国内外湖泊保护、治理方面的先进措施,并针对苏州市湖泊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苏州市;湖泊保护;管理绪论

苏州市湖泊资源非常丰富,苏州的阳澄淀泖(含滨湖)区范围内共有60个面积大于0.5 km2湖泊,这些湖泊总面积为310.73 km2。湖泊是苏州市最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加,导致湖泊富营养化加剧、湖泊萎缩、湖泊水质日益恶化。

众所周知,江河湖泊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巨大的生态系统,每一个子系统都是相互关联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遭到破坏都将危及整个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保护子系统的生态环境也就是保护整个系统的生态安全,湖泊在维系整个系统总体生态平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苏州市湖泊的生态环境现状,对目前仍然具有良性生态结构的湖泊应实施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正在受到破坏、威胁或生态系统结构呈现退化趋势的湖泊应得到有效的治理;生态系统结构已经遭受破坏的湖泊湿地系统应得到切实的恢复和重建。对湖泊进行保护、治理和管理工作已经刻不容缓,这也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国内外湖泊保护和管理对策措施

2.1 国内湖泊保护和管理对策措施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湖泊陆续出现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污染、湖泊萎缩与剧减、湖水咸化等四大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各界人士的关注。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全国各地主管部门纷纷制定了一系列湖泊保护、治理以及管理措施,以解决湖泊的环境问题,使湖泊资源实现持续利用。

2.1.1 滇池综合治理

滇池是国家重点保护的“三湖”之一,位于昆明市城区西南面,是昆明市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的主要水源,滇池水质对昆明市发展有重大影响。但是,随着湖泊周围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农田灌溉水直接排入滇池,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水质污染日趋严重。为防止滇池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云南省采取了以下综合措施:1)加强水源区保护工作,1989年颁布了《昆明市松华坝保护区管理规定》,对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内采取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综合治理措施,并且对保护区内的工业污染源采取关、停、转、迁措施,禁止保护区内建设污染企业;2)开展全面系统的科研工作,摸清滇池污染情况;3)制定《滇池保护条例》,依法保护滇池;4)对滇池进行综合治理,包括点源治理、面源治理、内源治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四大工程;5)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市民环境意识。滇池经过多年的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滇池的水生态环境仍在遭到一定程度的恶化,滇池的污染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1]。

2.1.2太湖综合治理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也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水体,近年来太湖的水生态系统受到很大冲击、水质恶化,生态环境受到明显损害,太湖湖体生态修复和富营养化治理成为

当务之急[2]。太湖治理的主要措施有:1)太湖重污染区底泥的生态疏浚,减少底泥释放二次污染;2)利用浮床陆生植物治理太湖典型富营养化水域,利用生物吸收、降解,继而富集营养盐,净化水质;3)建立环湖湿地保护带;4)恢复和重建湖滨带水生植被,实现长效生态管理和调控。5)生态渔业工程,有效控制过度养殖,恢复湖泊生态良性循环;6)藻类采集和资源化再利用;7)强化流域管理、通过水力调控改善湖体水动力[3]。经过多年治理,太湖的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然而太湖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工作还要走很长的路。

2.2 国外湖泊保护和管理对策措施

目前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的湖泊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些国家对湖泊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值得我们借鉴。

琵琶湖是日本最大的淡水湖,是京都、大阪和神户地区的生活和工业水源,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琵琶湖也出现了自然环境、生态水循环恶化的情况,为保护琵琶湖水质,使其生态系统不遭到破坏,日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其主要思路可概括为20个字:源水培育、湖水治理、生态建设、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具体措施为:1)森林为琵琶湖水的发源地,通过造林、育林、砂防、治山等措施来保护森林,以确保琵琶湖水源水量充足、稳定;2)外源截留,内源治理,改善湖区水质;3)保护湖心水域的生物生存环境,回复湖边水域生态系统的生物生息空间,最终恢复全流域的生态系统;4)政府总体规划,民众积极参与。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后,琵琶湖最终成为具有自循环功能的生态湖泊[4]。澳大利亚湖泊富营养化现象也非常严重,为控制湖泊的富营养化,澳大利亚采取了下列措施:采取工程和管理措施减少进入水体的营养物数量,通过调节河流流量、水库管理以及化学措施来控制水华的发生;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开展科学研究,包括污染物的定量计算与预测、磷浓度与水华发生的关系、污染物消减的方法和管理策略等,通过研究进一步揭示湖泊富营养化的机理,从而可以更好的保护湖泊[5]。苏州市湖泊保护

3.1湖泊功能概述

湖泊除具有调蓄功能外,还具有供水、养殖、景观、航运等功能。苏州市阳澄淀泖(含滨湖)区内的60个湖泊都是综合性功能湖泊,按其功能现状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供水型湖泊,如阳澄湖、澄湖、尚湖、傀儡湖、同里湖、下淹湖等湖泊;第二类养殖型湖泊,如阳澄湖、澄湖、昆承湖、金鸡湖、独墅湖、漕湖、九里湖、巴城湖、白砚湖等湖泊;第三类为景观型湖泊,如金鸡湖、独墅湖、尚湖、石湖、同里湖、春申湖、沙湖等湖泊;第四类为航运型湖泊,如九里湖、白砚湖、钁底潭、急水荡、漕湖、昆承湖、巴城湖等湖泊。苏州市将对不同功能类型湖泊采取不同的保护、治理及管理措施,目前《苏州市湖泊保护规划》正在编制之中,预计将在近期内完成,将对苏州市的湖泊保护起指导作用。

3.2 苏州市部分湖泊保护现行措施

为了改善区域内湖泊的生态环境,苏州市已经针对区域内一些重要湖泊进行了环境综合治理,实施了一系列工程,这些湖泊的环境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3.2.1 金鸡湖环境治理工程

金鸡湖位于苏州工业园区中部偏西,是一天然湖泊,面积为7.38km2,是苏州工业园区内最主要的水面,主要以有机污染为主,按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要求,金鸡湖将从农村型湖泊转变成城市型湖泊,并从过去农灌、养殖和调洪等作用为主转变为供观赏娱乐和美化环境之用,兼有洪涝调蓄排水功效。

其主要环境治理工程措施有:1)截污控制工程,分别为沿娄江截污、沿苏州外城河截污、金鸡湖周围控制工程、湖西地区河道换水工程等;2)阳澄湖引水工程;3)湖底清淤工程。

金鸡湖环境治理工程全部实施后,将建成一个高标准的以文体娱乐、休闲景观、调蓄排水功能为主的公园型湖泊,分城市广场、湖滨大道、水巷邻里、望湖角、金姬墩、文化走廊、玲珑湾和波心岛八大功能区,成为苏州市工业园区中心商贸行政区的景观亮点。

3.2.2 阳澄湖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阳澄湖位于苏州市区的东北,是苏州市区、昆山市及沿湖乡镇近百万人民的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同时兼有渔业养殖、工业用水、农业灌溉、旅游、航运及防洪抗旱等多种功能。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依靠沿湖广大群众的密切配合,阳澄湖水源水质保护工作取得明显进展。然而“十一五”期间阳澄湖水源水质保护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湖体和饮用水源水质富营养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工业、生活和农业面源等污染依然存在,沿湖地区的大力开发建设,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难度进一步增大,为指导“十一五”期间阳澄湖水污染防治工作,切实有效地治理阳澄湖水污染,保护饮用水水源水质,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区域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编制《苏州市阳澄湖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计划》(以下简称“计划”)。

“计划”中确定了“十一五”期间阳澄湖水质污染防治的主要任务为:1)控制污染源,包括生活污染防治、工业污染防治、农业污染控制、旅游服务业污染防治、水上交通污染防治五方面;2)加快湖滨生态建设及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沿湖纵深1000米的生态保护区;沿湖市(县)、区和中心镇均要建设一定数量的森林公园,建设一批富有水乡特色的生态型城镇和村庄。加强对沿湖湿地、沿湖绿色生态岸线、湖滨生态缓冲带、生态资源保护区等生态保护及修复工程的力度;3)引清、清淤工程,一是实施杨林塘清水通道工程,引长江水直接入阳澄湖,二是打通永昌泾、渭塘泾,新开渭塘泾至阳澄湖河道,连通望虞河与阳澄湖,引进长江水或太湖水进阳澄湖,三是2010底前对阳澄湖水源保护区内的河道进行第三次疏浚和清淤,在湖区重点地区进行底泥疏浚工程,对污泥进行合理处置及综合利用;4)加强阳澄湖保护法制建设和科学规划工作,组织修订《苏州市阳澄湖水源水质保护条例》,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5)普及宣传教育,增强环境意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使公众特别是阳澄湖保护区内的居民,能自觉地参与阳澄湖水质保护工作。4 小结

根据上述不同湖泊的治理措施及效果,总结苏州市湖泊保护和管理的对策和建议:1)实施退田还湖,严禁围垦;2)严格控制湖泊围网养殖;3)增强湖泊生态自我自我修复能力;

4)推进湖泊生态保护区建设;5)调整工程调度,在不影响防洪的前提下,改善湖泊水动力条件;6)加强湖泊立法,实现依法制湖;7)扩大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意识。

首届中国湖泊论坛在南京举办 篇5

2011年12月10~11日, 首届中国湖泊论坛在南京举办。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牵头有关部门、单位承办。本届论坛主题是“湖泊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包括主论坛、四个专题分论坛、成果发布会和专题调研座谈会。河海大学王乘校长及140多位师生出席了论坛并全面参与了论坛的各项活动。

水利部部长陈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出席了论坛的开幕式并在主论坛上分别作了“加强湖泊管理与保护促进湖泊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和“强化湖泊分类管理促进湖泊生命健康”的主旨报告;江苏省省长李学勇主持了论坛的开幕式, 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陈希、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中国工程院孟伟院士、王浩院士出席论坛并分别作了“中国的水环境特征、问题与保护策略”和“内陆河流域典型湖泊生态水文机理与生态需水”的主题报告。

本次论坛旨在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中发[2011]1号) 有关精神, 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积极为我国从事湖泊综合治理和研究工作的科技工作者搭建交流平台, 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建言献策, 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大水面湖泊高效生态混养试验 篇6

1 养殖条件

试验地点位于宣州区狸桥镇颇箕湖, 湖泊面积1 800×667 m2, 水位1.5~1.8 m, 水源充足, 水质优良, 无工农业污染, 水中挺水和沉水植物较多, 螺蛳资源丰富, 水面开阔。沿湖四周内侧用银鱼网围起, 入泥50 cm, 且高出埂面5 m, 间隔5 m设一竹桩支撑。用60目双层筛网过滤进水, 蟹种入池前l天在水位相对深的区域用网片圈成暂养区, 待水草长至30~40 cm, 覆盖率达40%以上时拆除暂养区网片, 蟹种暂养时间为5月中下旬。进排水口设置双层钢丝网, 以防蟹、虾、鱼外逃。

2 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2.1 清湖消毒

2012年12月下旬进行清塘除害, 先将湖水抽干, 网捕其中的敌害鱼类, 再用70 kg/667 m2生石灰干法清塘, 并曝晒10~15 d, 以达到杀灭有害生物及各种病原菌的目的, 而且还能增加池水中的钙离子含量, 提高p H值, 有利于蟹、虾的蜕壳生长。

2.2 种草移螺

水草不仅是蟹、虾喜食的植物性饵料, 同时也是蟹、虾栖息和蜕壳的隐蔽场所, 还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一般以种植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为主, 水草覆盖率为60%~70%, 水草不足, 要及时补充;水草过密, 要人工割除。螺蛳是河蟹喜食的动物性饵料, 其价格低, 来源广, 有利降低蟹、虾的养殖成本, 同样具有改良水质的作用。螺蛳一般采用2次投放法, 第1次投放时间在2月中旬, 投放量为200 kg/667 m2。第2次投放时间在6月份, 投放量为100 kg/667 m2左右。

2.3 投施基肥

投施用畜禽粪 (最好是鸡粪) 、生石灰、磷肥混合发酵而成的有机粪肥50 kg/667 m2, 3~4 d后追施EM菌、单细胞藻类激活素等, 增强培水、净水效果, 满足青虾、螺蛳、水草生长发育需要。一星期后可见池水中有大量的浮游生物繁殖起来, 此时可选择晴好天气投放苗种。

3 苗种放养

3.1 河蟹苗种放养

河蟹苗种的放养规格宜大, 一般放养规格为120~140只/kg, 放养密度为300只/667 m2, 放养时间在条件允许时宜早不宜迟, 一般在1月底或2月初, 要求规格均匀一致, 附肢完整无伤, 无附着物, 活力强。

3.2 青虾苗种放养

虾种放养前, 先试水, 在湖中架设网箱, 取少量虾苗, 放入网箱, 2~3 h后虾苗安全才可大面积放养。1月底至2月初放养, 一般放养规格为每千克800~1 000尾的青虾种5 kg/667 m2。放养的虾种要求规格整齐, 肢体完整, 无病无伤, 活动能力强的越冬过池虾种。

3.3 鳜鱼种饵料鱼的配置

鳜鱼饵料鱼选用2龄异育银鲫繁育的乌仔, 4月10日左右按常规方法在湖内进行鲫鱼发塘, 每667 m2放养200 g/尾异育银鲫雌雄各50尾, 至5月底达到饵料鱼1万尾/kg, 成为鳜鱼的适口饵料。

3.4 鳜鱼放养

5月底6月初以100尾/667 m2左右的密度放养鳜鱼种, 规格5 cm/尾, 饵料鱼则与鳜鱼同塘混养, 即将鳜鱼与饵料鱼按1∶300的比例混养, 这种密度可以使鳜鱼得到充足的饵料, 满足鳜鱼摄食需要, 促进生长。为满足饵料鱼的生长需要, 每天每667 m2投喂1次2 kg豆饼, 以后视情况投喂量逐渐增加。

3.5 合理混养

为了充分利用养殖水体空间, 提高养殖产量可适当放养在食性和生态上与蟹、虾无冲突的鳙鱼和细鳞斜颌鲴鱼种, 放养规格为1 kg/尾, 放养密度为5尾/667 m2, 细鳞斜颌鲴100尾/667 m2, 放养时间在4月份。放养滤食性鱼类, 可起到水中清洁工的作用, 以维护良好的养殖水体环境。

3.6 苗种消毒

苗种放养前均用苗种净浸浴5~10 min, 以杀灭苗种体表的细菌和寄生虫, 提高苗种放养成活率。

4 养殖管理

饵料投喂以河蟹、青虾、鲫鱼为主, 鲫鱼主要在白天活动, 虾蟹在傍晚后活动, 鲫鱼每天投喂2次配合饲料, 以下午投喂为主, 傍晚 (鲫鱼投喂饵料1小时后) 投喂虾蟹饲料, 日投饵率3%~5%左右。养殖前期 (3—6月) 投喂蛋白含量为40%左右的颗粒饲料, 养殖中期 (7—8月份) 投喂蛋白含量为30%左右的颗粒饲料, 养殖后期 (9—l1月份) 开始再投喂蛋白含量40%左右的颗粒饲料。具体的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水质、虾蟹鱼吃食生长等情况灵活掌握。鳜鱼主要以2龄鲫鱼繁殖的苗种为活饵, 放养的草鱼和细鳞斜颌鲴以养殖池塘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丝状藻为饵, 人工投喂饵料可不作考虑。

4.1 水质管理

保持前期水质较肥, 后期水质较瘦。6月份, 水体透明度为30~40 cm, 水位从放种时0.5~0.6 m开始, 随着气温升高视水草长势每隔10~15 d加深水位10~15 cm, 6—8月后水位保持在1.5~2.0 m, 9—10月水位保持在1.0~1.2 m左右。每月使用1次生石灰, 用量为5 kg/667 m2, 方法是加水溶解后全池均匀泼洒。使用生石灰不仅能调节酸碱度, 而且还增加了水中钙离子的含量, 可抑制池内微生物病菌滋生, 有利于蟹、虾的蜕壳生长。高温季节采用光合细菌、枯草杆菌、底质改良剂等, 分解水中和水底有毒物质硫化氢、亚硝酸盐等, 改良水质和底质。

4.2 蜕壳期管理

成蟹养殖全年蜕壳5次, 要掌握河蟹蜕壳规律 (一般比池塘养殖蜕壳滞后7~10 d) , 并预测下一次蜕壳高峰期, 蜕壳高峰期前5 d泼洒1次生石灰, 投喂饲料时添加蜕壳素、磷酸二氮钙、维生素C、三黄散等。在蜕壳高峰期内减少投喂量, 注意保持环境稳定。

4.3 疾病防治

湖泊大水面水质好, 溶氧充足, 一般病害较少, 但也不可掉以轻心, 应坚持“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原则, 将防病与治病贯穿于整个生产环节之中。应采取选择优质苗种、彻底清塘、种草投螺、合理放养、投喂药饵、生物制剂等综合措施, 以减少疾病的发生率。

4.4 巡湖检查

养殖期间应坚持早、晚各巡塘1次, 检查水位、水质的变化情况, 观察虾蟹鱼的活动、摄食、生长情况, 检查防逃设施损坏情况, 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并认真填写塘口记录并保存3年以上, 记录的内容主要包括放苗、投料、用药、收获等方面, 以便统计分析, 为来年制订生产计划、完善管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4.5 捕捞上市

按照不同品种的捕捞时间而定。青虾4月根据市场及时使用虾笼起捕上市, 10—11月是河蟹起捕的最佳时节, 捕捞方法主要为地笼张捕, 捕获的成蟹用清水洗净后暂养, 等待出售, 其他鱼类可在年底干湖起捕。

5 养殖结果

5.1 亩投放投入和收获情况

见表1、表2。

5.2 经济效益

全年总产值16 849 800元, 总投人5 166 000, 总利润为11 683 800元, 平均利润6 491元/667m2, 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6 讨论与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 该养殖模式合理, 养殖空间运用得当, 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该区及周边属江南“鱼米之乡”, 类似湖泊较多, 因此值得水产推广部门大力推广的一种全新的养殖模式。

鳜鱼属底栖凶猛性鱼类, 吃活饵, 混养时注意放苗时间差, 一般在5月下旬或6月上旬投放, 本次试验投放饵料鱼亲本2龄鲫鱼 (重0.2 kg) , 其个体生殖力高, 怀卵量多 (2万~5万尾) , 通过繁殖鲫鱼幼苗供鳜鱼摄食, 一般不需另外投饵, 使水质“肥、活、嫩、爽”, 鲫鱼繁殖时期, 白天要足量投喂, 保障鲫鱼的繁殖生长所需, 若饵料鱼幼苗饵料不足时, 可适当投喂麸皮、豆浆。

用地笼捕捉青虾时, 钻入地笼内的青虾常会被河蟹残食。因此, 应将地笼口缩小到只能使青虾自由进入, 而河蟹不能进入, 地笼放入时间不宜太长, 尤其防止下半夜地笼内青虾密度过高导致缺氧死亡。

细鳞斜颔鲴以附着藻类、水生植物的枝叶和有机碎屑为主要食物。在池塘养殖条件下, 该鱼常栖息于水体中下层, 刮取有机碎屑、青苔泥及水表面残渣泡沫中的裸藻等为食, 起着“清洁夫”的作用, 可有效控制青苔及蓝藻的发生, 鳙鱼俗称胖头鱼, 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饵料, 生活在水体中上层, 较好地利用水体空间、调节水质并增加养殖产量和效益。

湖泊水体生态工程原理与应用 篇7

水生生态系统修复 (Aquatic Ecosystem Restoration, 简称AER) 是指通过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将已经退化的水生生态系统恢复或修复到使其能够长久保持稳定的水平, 即补救已经退化的水生生态系统, 减轻其影响, 使水生生态系统具有更高的生态耐受性。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理的科学。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对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的生态学过程, 包括各类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和驱动力、退化过程、特点等;二是通过生态工程技术对各种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模式的试验示范研究[4]。

1 湖泊水体退化的原因

近年来, 我国湖泊退化严重, 太湖蓝藻频繁暴发, 究其原因主要是城市和农村污水排入太湖造成的富营养化。G·P·Shang&J·C·Shang分析了巢湖尤其是西巢湖富营养化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认为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适宜绿藻生长、环境恶化污染增多、玉溪关建设以及人口增长等[5]。

Thomas Neumann等使用13C和18O标记观察了湖泊许多年来来的演变过程, 阐述了湖泊富营养化的机理以及可能受12C、13C和少量CO2影响的可能原因, 并发现增加的TIC、TOC、TN和TP富集是由1971到1974年邻近湿地排水进入的营养负荷和悬浮物引起的[6]。

在一些酸性矿区附近的湖泊酸化是湖泊退化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2 湖泊水体生态修复措施

除了依靠水生态系统本身的自适应、自组织、自调节能力恢复破坏的水生态系统外, 还可采取人工方法恢复, 这被称为生态修复。这种方法就是充分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以自然演化为主, 通过人工强化, 加速自然演替过程。

目前, 针对湖泊富营养化的控制技术主要分为3大类:一是营养盐控制, 二是直接除藻, 此方法难以从根本上消除水华现象。三是生物调控和生态恢复, 以浮游动物及鱼类控制浮游植物, 以水生高等植物控制水体营养盐, 同时结合环境工程和生态工程, 恢复受损生态系统, 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通常采取控制污染源、恢复生态和控制水华及实施流域管理3个步骤。其中恢复水生高等植物是生态恢复与水华控制的主要步骤。因为水生植物可以遏制沉积物的动力悬浮, 同时可以吸收水体与沉积物中的营养盐, 降低营养盐负荷, 遏制水华的发生。在太湖地区, 北太湖的梅梁湾与东太湖的营养盐浓度都比较高, 但是前者表现为蓝藻水华大量发生, 水体浑浊;而后者清澈见底, 表现为高等水生植物茂盛。通过恢复水生植物, 可以有效达到改善水质, 控制富营养化发展的目的。因此恢复水生植物, 净化水质成为湖泊生态修复的核心内容。

一般的湖泊水体富营养修复方法有化学法、物理法和生物修复等。

2.1 化学法

一些化学物质可以络合氮磷营养物质从而降低水体的营养负荷。向湖泊投加化学络合剂可以降低氮磷营养含量。Alan J·Martina等研究了受采矿影响的富营养化湖泊, 认为是由于矿区的N、P营养盐, 限制因素是磷。系统后来趋于贫营养的原因是P的减少和由于Fe (Ⅲ) 氧化还原层的加深使得As转移建立的贫营养环境[7]。G·Yuan, L·Wu指出含铝蒙脱土是一种环境友好而且经济的材料, 可以吸附磷, 从而降低富营养化[8]。

2.2 物理法

2.2.1 底泥疏浚

疏浚底泥可在短期内减少表层底泥的营养盐浓度、减少藻类种群和孢子现存量, 改善水质, 但从长时间来看, 疏浚底泥不是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充要条件。疏浚工程处理不当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9]。应考虑采用环保疏浚技术, 环保疏浚技术要求疏浚精度高, 在疏浚过程中采取措施防止二次污染, 并对清除的底泥进行安全处置等[10,11]。

濮培民等研究了玄武湖清淤的效果, 认为即使截污后比较彻底的清淤, 对于水质的改善也并不明显, 透明度仍然只有20 cm, 离控制富营养化相差很远。

J·G·M.Roelofs等对荷兰的酸化和富营养两种湖泊的植物修复试验发现, 仅仅底泥疏浚不能使软水植物恢复, 附加的对抗酸性的措施是必要的。只撒石灰而不疏浚底泥会导致水质再次酸化。底泥疏浚后在水层撒石灰会使得植物在撒石灰后的几年重建, 但是会造成很高的浊度和底泥富营养[12]。

2.2.2 物理生态工程

物理生态工程 (PEEN) 技术以4 m高等水生植物、宏观仿生学、微生物及管理为核心, 主要技术有4个方面:一是能适应多种底质、风浪、湖流条件的软隔离墙过滤技术;二是水生生物群落镶嵌技术;三是捕藻技术;四是固定化氮循环细菌技术。PEEN已经在太湖梅梁湾、五里湖、贵阳红枫湖和南京莫愁湖等地试验过[13]。

2.3 植物修复

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有一定的净化能力, 在污染水体中种植对污染物吸收能力强且耐性好的植物, 应用植物对污染物的吸附、吸收、富集和降解以及植物根系—根际微生物的联合作用等, 将水体中污染物去除或固定, 从而实现水体修复。常用于水体修复的植物包括各种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湿生植物, 如凤眼莲、芦苇、香蒲、喜旱莲子草、水芹、浮萍、菱和菖蒲等等[14]。

植物修复可以和其他方法联合实施。童昌华等采用水生植物修复和物理措施处理底泥, 结果表明, 水生植物能有效抑制底泥中硝态氮和氨态氮的释放, 沉水植物狐尾藻比漂浮植物凤眼莲的效果好。水生植物修复能有效抑制底泥中营养盐的释放[15]。

引清调水是一种利用水利工程改善河湖水环境的新思路。将引清调水与生物修复相结合, 能发挥各自优势, 弥补其局限性。何用等以汉阳4湖为例, 通过3种主要途径将引清调水与生物修复结合, 即短期引清调水与长期生物修复相结合, 局部生物修复与大区域调水置换结合, 水力调度调控与湖泊生物恢复结合, 最终达到生态恢复的目的[16]。

低温季节植物修复对环境的要求更严格。童昌华等利用人工模拟的方法, 在低温季节用金鱼藻等6种植物对养鱼池污水进行净化处理。结果表明, 即使在冬季或低温条件下, 6种植物对TN、TP和硝态氮仍有较好的吸收效果, 对氨态氮的吸收效果稍差。处理4~8 d后能显著提高水体透明度, 改善水质, 但对改善COD和DO的效果不理想。另外, 冬季或低温使植株或部分组织衰老枯死, 并不会使水中的营养盐浓度增加, 但会导致COD上升。为了提高修复工程在冬季净化水质的能力, 胡春华等在太湖引种耐寒的飘浮物种, 采取若干防寒措施后, 水生植物能青翠越冬并改善水质。水质净化的机理为高等水生植物及其共生细菌的共同作用, 使其成为能够抵抗环境变化的稳定的生态系统, 从而净化水体[17,18]。

另外, 水生植物的死亡会导致水质下降。成小英等在莫愁湖生态工程围区内, 将凤眼莲压入水下, 待其自然腐烂分解, 跟踪监测水质变化情况, 研究凤眼莲腐烂分解对湖泊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初冬压入水下的凤眼莲腐烂并对湖泊水体产生污染, 水质变化呈抛物线状。由于残体释放量与水体自净力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提高湖泊水体自净能力是降低冬季水生植物死亡污染水体的关键所在[19]。

2.4 动物修复

动物修复是指利用湖泊中的动物如田螺、鱼类等对水体的净化。

A·G·Rogozin在5个湖泊中, 用片段取样和平均取样法测定了水体中浮游动物的数量, 表明浮游动物的数量和湖泊营养情况指数TSI相关性良好[20]。但是植物、动物的培育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 生物修复往往受湖泊水环境制约, 周期长, 见效慢, 净化效果受季节变化影响。因此, 并非所有污染物都能被生物吸收、利用和降解, 其处理能力受环境因子制约[21,22]。

3 湖泊水体生态工程实例

3.1 五里湖示范工程

陈开宁等在五里湖建立了生态重建示范工程。地点设在五里湖西部南岸水域。大型围隔示范工程区地处风浪冲击带, 岸线长735 m, 其中除150 m的硬质水泥立岸外, 水陆交错带由碎石和粗沙组成。

经过生态重建, 示范区内的水生植物种类增多, 多个月份总氮<2.5 mg/L;总磷<0.08 mg/L, 透明度也有较大幅度提高, 逐步实现水体从浮游植物占优势的浊水态向大型水生植物占优势的清水态转变。

结论一是五里湖生态系统退化、水体严重富营养化造成的因素较多。二是水生植物的恢复与重建要从湖岸带挺水植物与浮叶植物着手, 随整个湖区水质改善后逐步建立与发展沉水植物群落。三是清除鱼类是初期建立沉水植物群落的关键。特别是一些小体型野杂鱼不仅增殖速度快, 而且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 扰动沉积物再悬浮, 对沉水植物初期生长有较大破坏性[23]。

3.2 梅梁湾示范区

针对蓝藻水华浓度高和易于堆积的特点, 秦伯强等建立的示范区采用了PVC围隔挡藻, 围绕牵龙口水厂取水口组成两道隔离。除了软围隔挡藻外, 还在生态净化区布设了滤食性鱼控藻、贝控藻、机械除藻和絮凝除藻等其他辅助措施。在基础环境改善与综合控藻除藻的基础上, 强化净化区实施水生植物恢复与生态系统构建, 进一步实施水质净化的各种生物或非生物措施。沉水植物主要在浅水水域种植, 深水水域种植了漂浮植物和浮叶植物。工程建成后许多水质指标都有好转, 但就叶绿素a而言, 改善并不显著[24]。

3.3 骆马湖生态工程

影响骆马湖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有京杭大运河和沂河来水携带的营养物质和水生高等植物的破坏。

骆马湖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南水北调骆马湖水源保护区、骆马湖湖滨生态林业建设和骆马湖东大堤多功能生态堤岸建设。示范工程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建设入湖口人工湿地、发展生态渔业和生态旅游从而实现了骆马湖周边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5,26]。

3.4 什刹海生态工程

以物理除藻为前提, 通过实施基底修复而开展水体充氧等手段, 达到恢复水生植被的目的。应用的修复技术有臭氧/超声波除藻、基底修复、水下曝气充氧及冬季冰下底部充氧等。工程实施近一年后效果明显, 总氮和总磷去除率大幅提高, 后海的水体水质正向着良性生态的方向发展[27]。

3.5 滇池生态工程

为了加快治理滇池的富营养化水体, 采取了污染源治理和控制措施, 包括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和控制、城市生活污水治理和控制及面源污染控制等。滇池内源综合治理包括了草海底泥疏浚工程、取水口净化工程、捕获水体中的蓝藻和湖滨带水生植被和湿地的恢复。此外还进行了滇池水污染防治管理和法制建设[28]。

4 结论

湖泊水生态工程已经成为湖泊生态系统恢复的必要工程。目前, 主要是采用物理、化学、生物联合修复的方法。大型的示范工程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大多是在靠陆地的湖泊沿岸设围隔, 然后进行处理。要在更大规模上取得成功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如何克服外界环境的影响, 对自然环境恶化的治理以及人类污染排放的限制管理措施等, 这些都需要我们关注。而在工程措施上则要进一步研究各种措施之间的相互关系, 用最低的成本达到最有利的生态修复程度, 从而净化水源地, 美化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摘要:湖泊作为陆地水系, 与人类生活用水、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主要介绍富营养化湖泊和酸化湖泊的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污染湖泊修复的生态工程复杂多样, 且都是以自然生态为基础的, 其中采用物理化学生物联合修复, 以恢复大型植物为标志的方法是主要的。目前, 各种生态示范工程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湖泊水质的完全恢复还有漫长的道路。

湖泊环境会计要素内容及特点探析 篇8

(一) 湖泊环境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湖泊众多的国家, 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0.8%。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类与湖泊环境的关系由被动顺应发展到主动改造, 由于20世纪以来人口不断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对湖泊环境的影响已超过湖泊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 生活污水和工农业污染引起的营养物质 (N、P) 富集以及过度用水等正在引起湖泊生态环境的恶化, 已危及湖区生存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过去50年, 我国有近千个自然湖泊已经消失, 这已对我国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自2005年底松花江污染事件以来, 我国共发生140多起水污染事故, 2007年5月底太湖蓝藻的爆发又一次向人类敲起警钟。

(二) 湖泊环境问题的会计信息反映

随着各地湖泊环境问题的恶化, 我国政府每年都要投入大笔资金对湖泊环境进行治理, 但湖泊污染事故屡治不止,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也在经济上造成极大的损失。一方面, 人们利用湖泊资源发展了经济, 取得了收益;另一方面, 人们为维护湖泊正常的环境效应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些都需要引进会计信息进行反映, 同时也需要环境会计对人类以后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 将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纳入会计核算, 以会计的特有方法全面地反映人类生产经营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防止以牺牲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现象继续出现, 以期对湖泊的环境保护进行监督。

二、湖泊环境会计要素的内容

(一) 环境会计要素的内容

对于环境会计要素, 理论界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三要素论”, 认为环境会计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和环境成本, 或环境资产、环境费用和环境效益, 或环境成本、环境收入和环境会计收益。二是“四要素论”, 认为环境会计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支出和环境收益, 或资源价值、环境成本、环境收益和环境利润。三是“五要素论”, 认为环境会计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资本、环境费用和环境效益。四是“六要素论”, 认为环境会计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入、环境费用和环境利润。从湖泊环境会计的角度来看, “三要素论”不够全面。“四要素论”中没有与环境资产相对应的账户环境权益, 不利于复式记账的需要。“五要素”没有将费用和效益进行配比, 不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对环境进行管理和保护最终产生的结果。“六要素论”的基本思路是按照传统会计要素来确定环境会计要素, 目的是追求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注重环境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的衔接与协调, 在国际上也得到广泛的认可。如果将环境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六要素是最具完整性和独立性, 使环境会计能全面、独立地反映环境内容、提供相关环境信息。

(二) 湖泊环境会计要素的内容

湖泊环境会计要素是对湖泊环境会计对象的进一步分类, 湖泊环境会计的对象应包括会计主体占用或使用的湖泊资源以及资源的所有权;会计主体由于利用湖泊资源而享有的环境效益及发生的费用;以及收取企业环保费用而形成的负债。同时环境会计目标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而信息表达的载体是环境会计报表, 环境会计报表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因此对会计对象的分类, 也构成了会计报表要素的分类。依据湖泊环境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以及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湖泊环境会计要素应确定为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效益、环境费用以及环境利润六类。湖泊环境会计要素在数量上和财务会计要素相一致, 内容却不同于财务会计要素, 具有湖泊环境事项的特点。

三、湖泊环境会计要素的特点

(一) 湖泊环境资产的特点

首先, 湖泊环境资产的开发利用具有不可逆性。也就是说开发利用湖泊资源的行为破坏其原始状态后, 再改变现状将其恢复到未开发状态, 在技术上不可行。其次, 湖泊环境资产的变化符合生态平衡机制。在一定限度内的湖泊资源消耗, 可能通过湖泊生态资源系统的自我调节机能和再生机能得以补偿。否则, 将会引起湖泊生态系统的退化和失衡。最后, 湖泊环境资产具有稀缺性。随着人口的剧增和经济的高速发展, 一方面人类对湖泊资源的需要量越来越大, 已远远超出了其自身的更新能力;另一方面人类排放到湖泊中的废弃物越来越多, 超出其环境容量的承受能力, 使湖泊面积不断减少以及现有湖泊资源清洁程度不断降低, 使其具有稀缺性。

(二) 湖泊环境负债的特点

环境经济学所说的环境负债是指当代人对下代下为保证环境资产的保值所负的责任, 是指当代人对未来人类在环境资源方面的“代际欠债”。当人类的生产经营活动对湖泊资源过度消耗或造成污染时, 责任主体应付出一定的代价做为修复湖泊环境的未来支出, 湖泊环境负债是指为净化环境而直接发生的的负债和为净化环境而预测发生的各种支出。由于企业是环境资源的使用者和污染者, 是环境负债的真正承担者, 环境会计主体收取责任企业应支付的和环境资源使用及环境保护有关的各种费用后, 作为保护湖泊环境的未来支出从而形成负债。湖泊环境会计主体在处理该项业务时对企业应支付的费用做应收款项处理, 但是绝不能把这些应收款项做为会计主体的收入。在湖泊环境会计体系中引进环境负债的概念是为了提醒人类环境资源是有限的, 要合理适度地使用环境资源。

(三) 湖泊环境权益的特点

由于湖泊环境资产大部分是不花代价取得的, 即使有些环境资产是花代价取得, 其代价也很难反映环境资产的价值, 因此谈不上存在与资产相对应的权益。但是从复式记账的要求出发, 可以以环境资本反映环境资产的价值及其结构, 反映环境资产作为一种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对应的资本。而且当湖泊经过治理水资源质量升级, 或利用模糊数学法计算水资源价值选取的因素发生变化导致水资源价值增长时, 可通过资本公积科目来反映, 资本公积和环境资本都属于环境权益类账户, 可将环境资本和资本公积设置为明细账户, 同时设总账账户———环境权益进行总分类核算。湖泊环境权益是指国家对湖泊环境资产的权益, 是国家在湖泊环境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传统会计中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的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所有者权益等于资产减去负债, 基本上不存在专门的计量问题。湖泊环境权益也只是某种数学运算的结果, 是一个平衡数, 环境权益等于环境资产减去环境负债, 只需要通过对相应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的计量间接进行。

(四) 湖泊环境效益的特点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收益的意思是生产上或商业上的收入, 效益是指效果和利益。由于湖泊资源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利用其进行生产后得到的收入, 还有其提供的间接生态效益, 体现湖泊资源存在给人类带来的效果和利益, 所以有关湖泊资源带来的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用“环境效益”而不是“环境收益”要素进行反映。环境效益的增加与环境资产的增加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反, 环境效益的产生往往伴随着环境资产的减少。当湖泊被用来灌溉时, 带来的环境效益便是以湖泊环境资产价值的耗减为代价。另外, 即使环境资产价值不发生变动也有可能产生环境效益, 如湖泊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繁衍生物多样性产生的生态效益。

(五) 湖泊环境费用的特点

环境费用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环境资产的减少, 有时也体现为社会经济系统内物质资产的减少。如湖泊资源的耗减费用直接表现为湖泊环境资产价值的降低, 湖泊资源的保护费用直接体现为社会经济系统物质资产的减少。另外, 湖泊环境费用的规模有逐渐扩大的趋势。随着生产规模扩大, 一方面加剧了湖泊资源存量的耗减, 使湖泊资源的耗减费用增加,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 又必须增加维护湖泊资源基本存量费用;另一方面废弃物的排放超过环境容量的界限, 使湖泊生态资源的降级费用增加, 为了保护和改善湖泊环境, 须增加生态资源的保护费用。因此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人口的增加, 要维护湖泊环境的现状, 必须相应地增加湖泊环境费用, 所以湖泊环境费用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六) 湖泊环境利润的特点

首先, 湖泊管理者应以获取环境利润为管理的基本目的, 但由于湖泊环境管理最终取得的是社会利益, 所以湖泊利润也可能为负数, 表示净损失。在对湖泊保护治理初期湖泊环境利润往往是负数, 随着对湖泊污染的逐步控制、对湖泊环境的日益美化, 从湖泊环境获得的效益将逐渐大于支出, 从面获得湖泊利润。其次, 新会计准则中配比原则不再做为基本原则进行强调, 主要是由于收入和费用狭义配比存在一定的难度, 强调广义收入与广义费用的配比, 从而产生利润。在湖泊环境会计中, 环境费用与环境效益之间也不存在直接的配比关系, 如由于废弃物的排放超过湖泊环境容量而使生态资源质量下降所造成的损失没有相应的收益进行补偿。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 环境费用的发生就是为了维持和增加湖泊能提供的环境效益, 所以在湖泊环境会计中也将二者进行配比, 从而产生环境利润, 反映环境管理者管理环境的一种结果以及环境资源带来人类的效益。

(七) 湖泊环境要素计量的模糊性

在湖泊环境会计要素中, 存在着许多模糊现象, 如果强调计量方法的精确性, 就会与事物复杂性之间产生矛盾, 当复杂性超过一定界限时, 模糊性就不容忽视了。当会计核算资料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 并能如实反映其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会计信息使用者作为决策的依据时, 该会计核算资料就具有了可靠性。由于会计计量方法和反映技术的局限性以及湖泊资源的复杂性, 会产生所反映的事实具有模糊性的特点, 这不属于偏向, 仍可认为其具有可靠性。当湖泊资源是花代价取得的, 其价值可以按所花代价进行计量;当湖泊资源是大自然赐予时, 可以依据合理的估算进行计量, 只要估计具有合理性, 就可按估计的结果进行计量。

参考文献

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技术探析 篇9

虽然, 近年来我国已经意识到并加大防治湖泊污染方面的力度, 但是湖泊富营养化状态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例如我国几个重要湖泊水库太湖、巢湖、滇池等相继爆发水华, 其中2007年6月太湖蓝藻爆发, 造成水质恶化, 严重影响到湖区数十万居民的饮用水安全。湖泊富营养化影响社会安定, 制约湖区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因此, 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与改善已经迫在眉睫。

1 目前国内外湖泊污染主要治理技术

目前世界上现有的湖泊污染主要治理技术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以工业和工程治理技术为主, 如沉积物疏浚、湖泊理化性质改善、沉积物覆盖等;一类以生物修复技术为主, 如生物操纵控藻技术、微生物净化技术、植物净化技术等, 见表1。

(1) 湖泊沉积物疏浚技术。沉积物疏浚技术能有效去除湖泊内污染物, 改善湖水质量, 例如经过沉淀物疏浚技术的治理, 美国的Lmy湖水的磷含量降低55%, 瑞典Trummen湖水磷含量降低90%;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湖泊疏浚工程有起到理想的效果, 湖泊疏浚技术影响因素复杂、涉及面广。1998年南京玄武湖采用湖泊沉积物疏浚技术治理后, 半年湖中水体的透明度、溶解氧和总磷又基本回复到清淤前的状态[2]。

(2) 湖泊理化性质改善技术。湖泊理化性质改善技术主要是对湖泊注入化学试剂, 添加吸附剂来改善其理化性质, 并吸附沉淀水底的各种物质。将明矾、硫酸铝、聚合氯化铝等投放入湖泊中能钝化和沉淀湖水中富含的磷;投放二氧化氯、硫酸铜或其他除藻剂能快速杀死藻类。

(3) 沉积物覆盖技术。沉积物覆盖技术是用用砂子、卵石等物质覆盖于污染沉积物之上, 形成阻隔带, 使得沉积物和水体隔开, 起到抑制污染沉积物营养物质释放的作用。覆盖物的种类、覆盖厚度直接影响着污染沉积物营养物质释放, 采用几种覆盖物质组成复合层形成无氧环境有利于污染物的降解[3]。

(4) 生态控藻技术。生态控藻技术主要分为植物控藻技术和动物控藻技术和微生物控藻技术等。植物控藻技术是通过增加挺水植物、沉水植物等水生植物的比例, 削减湖泊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达到净化水质和控藻的效果;动物操纵控藻技术是通过增加植食性浮游动物和鱼类, 减少浮游植物的生物量, 来控制蓝、绿藻生长;微生物控藻技术是通过溶藻细胞等细菌来直接或间接抑藻和除藻, 具有繁殖快, 效率高等优点, 是非常有效的控藻技术。

(5) 微生物净化技术。微生物净化技术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分解水中的污染物质, 使水体得到净化。微生物繁殖力强, 对环境适应能力强, 能有效去除水体中氮、磷营养盐, 增加溶解氧, 改善水质。

(6) 植物净化技术。植物净化技术是通过植物的吸收、吸附作用和代谢功能将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和其它有毒有害污染物进行吸附、沉淀、分解和吸收。

2 新型湖泊富营养化—曝气技术

(1) 曝气技术原理。湖泊中溶解氧主要依靠水体复氧和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 水体复氧是溶解氧的主要来源, 水体复氧是指空气中的氧溶解到水体中的气—液传递过程, 这个过程也可称为天然曝气。只靠天然曝气的作用, 湖泊的自我净化过程非常缓慢, 因此需要采用曝气技术进行人工曝气来弥补天然曝气的不足。曝气技术是近年来所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湖泊污染治理技术, 其原理是利用水下注气方法对水体充氧, 同时增加水体的上下交换, 由此增加底层水体的溶解氧, 抑制湖底磷的释放量, 控制富营养化, 降低蓝藻爆发的可能性, 同时促进喜氧微生物的繁殖, 用来降解水体其他污染物, 进而有效的改善湖泊的整体水质, 如图1。

(2) 曝气技术的运用。西方欧美国家从本世纪初就开始注意到水下注气能改善湖水质量, 抑制水华产生, 同时水体缺氧也会影响湖泊里鱼类的生长与繁殖。不仅如此, 湖泊深水层缺氧会导致水体中的硫化氢、氨氮以及还原性铁和锰等还原性化学成分增高, 从而导致水体在气味、颜色和味道上均产生严重变质, 并使水处理用的植物需氧量大为增加, 从而增加整个湖泊的水处理成本。很多研究表明, 曝气技术通过水底注气能够有效的促进水气两相在相界面上的物质交换, 从而促进水体的表面蒸发, 降低水表面温度, 增加底层水体的溶解氧含量, 从而改善湖泊的整体水质[4,5,6,7,8]。在应用曝气技术治理湖泊甚至近海水质改善方面, 芬兰走在国际前沿, 目前曝气技术已被大规模地应用在芬兰的200多个湖泊, 甚至被应用在芬兰湾的部分海域。

我国曝气技术也有近20年的应用历程。我国曝气技术的运用多见于河道污染治理中, 如在上海苏州河、贵阳市南明河、广州朝阳涌、北京的清河、苏州城市河流等城市河流中得以成功运用[9,10,11]。河道人工曝气技术通过推流式和曝气充氧方式实现气液的完全混合, 曝气的气体可以是空气和纯氧。常见的曝气装置主要有四种:鼓风机-微孔布气管曝气装置、叶轮吸气推流式曝气装置、水下射流曝气装置、纯氧增氧装置;其应用形式通常有两种:移动式充氧平台和固定式充氧站, 其中移动式曝气是利用移动的曝气船等设备进行, 固定式曝气有机械曝气和鼓风曝气两种形式。

曝气技术可以用很小的能量来在湖底产生大量气泡, 从而达到提高水体溶氧, 促进水体垂直循环, 降低水表温度, 改善水体质量的目的, 因此曝气技术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湖泊污染治理技术。

3 湖泊曝气技术的研究方向

目前, 我国曝气技术多运用于河道污染治理中, 运用曝气技术改善湖泊这类的缓流体富营养化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 见诸报导的成果不多, 其中有潘华辰教授研究的水下液体提升技术和水下液体提升系统模型, 有扬州大学黄廷林和西安建筑大学丛海兵等研究过用扬水曝气器治理湖泊水库污染等;国际上也尚无可靠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来预测曝气机对湖泊水体流场, 温度场, 溶氧, 磷浓度等参数的影响, 如图2、图3。

曝气技术改善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的研究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理论分析。对特定湖泊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简化, 建立力学模型, 根据湖泊水体的物理特征以及流体力学的基本定律推导出相应的数学方程, 确立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的约束, 使用合理的计算方法求解方程, 解释和检验方程推导结果。正确的理论分析结果能够很好的表达与揭示湖泊水体富营养化规律和本质特性, 同时正确的理论分析也是计算机数值模拟的基础。

第二, 试验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前提下, 综合借鉴相近理论成果, 在所研究的湖泊或者试验室中搭建试验平台, 开展合理的模拟实验, 借助测量设备对湖泊研究中的实验参数进行测量, 之后将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用于检验理论方程的正确性和误差范围, 并为计算机模拟提供原始参数。

第三, 计算机模拟研究。伴随着着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进步, 数值分析和计算方法的不断改进, 过去传统方法不能解析的流体力学方程, 现在能够借助计算机对力学方程进行简化和数值离散化, 编制程序求解, 许多复杂的工程问题能够得到满足实际要求的数值解。计算机模拟更具有不受地点、气候限制、耗时少、节约财力、物力、人力等优点。

借助计算机模拟模型模拟湖泊富营养化过程, 能有很好地研究曝气作用下湖水三维流场、温度场和环境参数在湖区的三维分布以及溶氧量、磷含量变化规律, 考察季节变化、风浪作用以及各种外源性污染条件对曝气作用效果的影响, 预测湖泊对曝气技术作用机制的响应, 得出最佳的曝气治理方案, 供环保决策部门作为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决策的参考依据。

适应湖泊富营养化计算机模拟、功能完善的常用模型软件主要有:EFDC (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s Code) 模型软件、Fluent软件、Delft3D模型软件、Mike系类软件、MOHID模型软件, WASP软件等。这些软件的水环境综合模拟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强, 并且人机交互界面友好, 计算结果可靠性较高, 方便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使用。

4 结论

总体而言, 现有的几类湖泊污染治理技术中, 虽然工业和工程治理技术见效快, 治理效果明显, 但是由于其能耗大, 花费高, 并存在二次污染, 这些因素限制了工业和工程治理技术在治理湖泊污方面的应用;生物修复技术最大的优点在于具有生物修复的长期可行性, 但是治理速度慢, 而且有可能造成生物入侵, 给湖泊生态环境生物安全性所造成的二次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与评估。

曝气技术具有耗能低, 投入低, 治理速度快, 不存在二次污染等优点, 同时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方法的不断完善也为曝气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因此, 曝气技术在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综合治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湖泊富营养化的现有治理技术进行归纳探讨, 并指出曝气技术是一种新型而有效的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技术, 在湖泊富营养化综合治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技术,曝气技术

参考文献

[1]杨桂山, 马荣华, 张路, 姜加虎, 姚书春, 张民, 曾海鳌.中国湖泊现状及面临的重大问题与保护策略[J].湖泊科学, 2010, 06:799-810.

[2]敖静.污染底泥释放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J].环境保护科学, 2004, 30 (126) :29-39.

[3]程英, 裴宗平.湖泊污染特征及修复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217-218.

[4]Monzur Alam Imteaz, Takashi Asaeda, Artificial mixing of lake water by bubble plume and effects of bubbling operations on algal bloom[J], Water Research, 2000, 34 (6) :1919-1929.

[5]Littlejohn, C.L., .Influence of Artificial Destratification on Limnological Processes in Lake Samsonvale (North Pine Dam) , Queensland, Australia.MPh Thesis, Griffith University, 2004, Australia.

[6]Singleton, V.L., Little, J.C., Designing hypolimnetic aeration and oxygenation systems–a review[J].Environment Science Technology.2006, 40 (24) , 7512–7520.

[7]van Dijk, M., van Vuuren, S.J., .Destratification induced by bubble plumes as a means to reduce evaporation from open impoundments.Water SA, 2009, 35 (2) , 158–167.

[8]Helfer, F., Lemckert, C., Zhang, H., 2011a.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ir–bubble plume aeration in reducing evaporation from farm dams in Australia using modeling[J].In:6th International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Conference 2011, Riverside, USA, 2011:485–496.

[9]谢海文, 沈乐.河流曝气技术简介[J].水文, 2009, 03:59-62+27.

[10]章建波, 宋小文, 胡树根.曝气机的创新设计[J].机械制造, 2004, 03:46-48.

上一篇:车间安全生产下一篇:集中消毒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