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消毒供应

2024-07-12

集中消毒供应(共12篇)

集中消毒供应 篇1

接受呼吸机通气治疗的患者较容易通过呼吸机管道引发感染, 对治疗产生不利影响。本院近些年将使用过的呼吸机管道送至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 消毒效果比较理想,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我院消毒供应中心采用消毒设备为全自动消毒干燥清洗机及配套的管道消毒清洗架, 配备纯化水, 3M多酶消毒清洗液;自封口包装袋必须经过严格灭菌操作;呼吸机的管道来自于我院各个科室。包括湿化罐、螺纹管、管道接头、集水杯、Y型管等, 需要清洗消毒的管道材料必须具有可重复性及耐高温性;实施检验及检验结果均由检验科负责完成。

1.2 方法

工作地点为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内设立的专门管道清点、发放台, 清点台位置距干燥柜不远, 有利于将消毒干燥处理后的呼吸机管道进行包装;发放台靠近发放窗口, 有利于摆放或发放包装完毕的呼吸机管道。消毒供应中心的集中处理实施过程包括回收管道、管道拆卸分离、清洗、消毒及包装和发放。

(1) 管道回收。呼吸机管道由各科室护理人员负责将需要消毒的呼吸机管道与相关配件收入自封袋, 将管道类型及数量在包装袋上做好标记。由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负责到各科室与科室护理人员进行清点, 准确填写登记单后签名, 将回收的管道送至清洗消毒区。 (2) 管道拆卸、分离、装放。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负责将回收来的管道进行核对, 核对完成后将管道逐套拆卸完全, 将拆解后的配件放置在消毒机配备的专用消毒架上, 做好记录。放置过程中注意将拆解下的螺纹管放置在消毒机架喷水接口处;湿化罐倒置在消毒架上;将Y型管、接头、集水杯等配件分别放置在合适的清洗框内。 (3) 清洗、消毒。将清洗架装入消毒清洗机器, 关闭舱门。设置专用的清洗程序, 启动清洗机。清洗机将自动运行清洗、消毒液冲洗、消毒及干燥程序。程序运行过程大概需要50 min, 干燥柜再次烘干大概120 min。 (4) 管道包装。清洗消毒程序结束后, 打开清洗机舱门, 工作人员需严格遵照无菌操作原则, 将无菌手套戴在双手取出经过清洗、消毒的管道, 放置在应用乙醇擦拭并垫好无菌台布的包装台上, 由2名工作人员检查清洗管道的配件数量与清洗治疗, 确认无问题后装入经过灭菌操作的自封袋内, 封口并标记好消毒日期、送回科室名称、配件数量。 (5) 管道发放。包装完毕后由负责回收、发放的工作人员送至各个科室, 与科室护理人员交接、清点消毒后的管道, 双方签字, 收回登记单。

1.3 检测标准

呼吸机管道按以下方法检测每套设备配件的消毒效果: (1) 目测检验法:管道清洗完毕后即对各部分进行仔细检查, 检查内容包括管道清洁程度、通畅程度、干燥程度, 配件是否存在污垢。 (2) 实验室检测:采用无菌操作方法将清洗消毒完毕的管道包裹无菌布, 送至实验室接受检验。将10 ml无菌洗脱液倒进管道内, 将管道转动使液体充分对管内壁进行荡洗, 随后用无菌试管收取液体以备检验;其他配件使用经洗脱液沾湿的无菌拭子进行反复擦拭, 涂抹均匀, 随后将拭子与手接触部分剪掉, 剩余部分放进无菌试管。上述标本均转种进培养皿, 恒温箱温度预设至37℃后放入培养皿, 48 h后取出, 检测细菌总数并实施菌种鉴定操作。参照《消毒供应中心操作技术规范》进行评定:单件送检标本细菌总数未超过20 CFU, 无致病菌, 为合格。

2 讨论

机械通气是临床治疗重症呼吸衰竭的主要方法[1]。能够给予此类患者有效的呼吸支持, 减轻临床症状。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呼吸机的管道经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后会接触到患者呼吸道的黏膜, 容易使患者发生感染。文献[2]指出, 因机械通气引起的肺炎在医院感染中所占比重极高。而相关致病菌的主要来源多为呼吸机的管道。研究发现, 对接受呼吸机辅助治疗的患者呼吸道进行细菌检测, 若超过24 h未更换管道, 发生感染的概率明显增加, 检测出的致病菌和患者气道的菌群高度一致[3]。因此, 我们建议为患者更换呼吸机管道的时间不应超过24 h。过去对于更换后的管道清洗与消毒, 主要由各科室的护理人员使用消毒液进行手工消毒、清洗,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无法把全部精力用在护理服务上;同时由于相关处理程序不够规范, 消毒与清洗质量的把控也并不算严格, 加上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 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概率。目前我院将使用过的呼吸机管道送至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 应用全自动消毒清洗机进行操作, 不仅避免了人工消毒的不规范, 提高了消毒质量, 也为床边护理人员节省了非护理工作时间, 提升了护理效率。

利用消毒供应中心的清洗机对呼吸机管道进行处理, 通过对清洗机操作温度的准确控制, 能够达到对管道的高水平清洗、消毒;以其湿热的消毒环境破坏相关微生物的核酸、蛋白质、细胞壁与细胞膜, 起到有效灭杀微生物的作用;清洗过程中加入3M多酶消毒清洗液, 对管道进行反复冲洗, 能够增强消毒效果, 使清洗工作更加彻底;通过对清洗机操作温度的准确控制, 能够达到对管道的高水平清洗、消毒[4]。

综上所述, 呼吸机管道在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具有积极作用与良好的消毒效果。呼吸机管道送至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 合理的操作流程与有效的清洗消毒, 能够保证消毒治疗, 改善环境污染, 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是医院整体质量的良好体现。

摘要:目的 分析呼吸机管道送至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的消毒效果。方法 对消毒供应中心呼吸管道集中处理的工作流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呼吸机管道在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具有积极作用与良好的消毒效果。结论 呼吸机管道送至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 合理的操作流程与有效的清洗消毒, 能够保证消毒治疗, 改善环境污染, 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是医院整体质量的良好体现。

关键词:呼吸机管道,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

参考文献

[1]郑培英, 许娟娟.消毒供应中心对呼吸机管道实行集中消毒处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8) :3933.

[2]戴红霞.呼吸机管道清洗与消毒灭菌方法的改进[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8) :1822.

[3]戴新娥, 莫军军, 倪玲美, 等.清洗消毒机清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J].浙江预防医学, 2013, 25 (4) :52-53.

[4]任爱芝, 徐婷, 彭琛.全自动清洗消毒机集中处理呼吸机附件的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6) :3595-3596.

集中消毒供应 篇2

消毒供应室消毒隔离制度

1、消毒供应中心布局应按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办公生活区,严格划分;路线采取强制通过的方式,不准逆行,各区人员不得随意在各区来回穿梭.2.、工作人员必须着装整洁.换鞋入室,按要求洗手,必要时着防护服.口罩.戴手套,严格遵守各区操作原则.3、严格划分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三区标志醒目,非灭菌物品不得与灭菌物品混放.灭菌物品应存放于灭菌物品存放间的货柜或架上.4、分别设置污染.清洁.灭菌物品的发放窗口和通道,不得交叉.回收的污染物品均应经过标准清洗流程后再包装灭菌.5、下送车和下收车应分开放置.分开使用.每天下送下收完毕回科室后应对车辆进行清洗消毒处理.清洗用具如拖把.盆.桶.抹布等严格按小区分开专用, 不得交叉使用, 不得污染环境和工作人员.6、去污区所有回收人员必须遵循标准防护原则和操作流程.被朊毒体污染的一次性诊疗器械应直接焚烧.接触污染物品后必须洗手.7、去污区、敷料室、无菌物品存放区的传递窗每日用空气消毒器消毒一次.每日用空气消毒器照射或消毒溶液擦洗消毒一次.8、质量监测员应认真履行职责,做好各项监测工作.

集中消毒供应 篇3

1 基层医院分散管理存在的不利因素

1.1清洗质量不合格 分散管理模式时手术护士和临床护士在处理大量手术和诊疗服务同时要处置手术器械,导致清洗不彻底,器械出现锈渍、污渍;复杂的器械和手术吸头没有专用清洗用具,清洗后器械和管壁有黑色附着物,临床科室使用包布做不到一用一洗,包布出现不洁有破损,总之所有污染物污物形成的生物膜影响清洗质量,最终造成灭菌失败。

1.2 清洁剂、器械润滑剂等耗材使用 酶清洁剂去污能力强,器械润滑剂在器械上形成保护膜,不会影响蒸汽穿透力但成本大,科室在清洗时做不到用以上耗材,影响清洗质量和器械保养。而消毒供应室在使用以上耗材时不能很好做成本控制。

2 针对存在缺陷依据新标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两规一标进行改进措施

2.1方法

2.1.1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过渡 我院供应室于2008年对全院换药碗进行集中清洗,清洗后换药碗、镊子清洁,无血渍、锈渍,使清洗质量得到了提高,器械使用寿命延长降低了成本。

2.1.2临床科室的缝合包等物品集中管理 2009年12月1日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三项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实施后,消毒供应室与临床各科室积极沟通,了解各科室专业特点,制定了不同规格的缝合包,实行标准化生产,减少同种手术不同规格的差异,同时配制器械卡,粘贴于不同规格的标准配制包上,使标示清晰便于识别。随后又推出不同科室专用包,让操作者使用更方便灵活,最终实现集中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及供应。。集中管理后器械关节齿牙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功能完好无损伤,标准化生产很好地控制了质量并达到成本控制。

2.1.3器械装配的技术规程式图示 制定各类包的装配图,依据装配图核对器械种类、规格、数量,拆卸器械组装配套,使包装规范化,减少了工作中的差错。

2.1.4手术器械的集中管理 手术室工作量大,器械种类、规格较多,我院供应室先从部分器械包回收、清洗消毒、灭菌供应开始,逐渐增加到全部的集中管理,使资源共享节省了人力、物力,减轻了手术护士工作量。

2.1.5消毒后直接使用物品的集中管理 压脉带、湿化瓶,呼吸机管道等回收后按清洗消毒操作作流程进行,集中消毒既控制了医院内感染又降低了成本。

2.1.6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 按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三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则标准;加强质量监测,物理检测每锅进行,不合格不发放。化学检测每包放置不合格不得发放。生物监测每周进行,不合格尽快召回。植入物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脉动真空压力灭菌器每日空锅进行B-D则试,新安装的灭菌器连续三次生物监测测试合格方可使用,质量监测贯穿整个工作流程。

2.2建立建全制度

CSSD是院内感染控制的中心,而行之有效的科学的规章制度又为院内感染的控制起保驾护航作用,我院CSSD建立建全岗位职责、各岗位技术操作规程,消毒隔离、质量管理、监测、设备管理、器械管理及职业安全防护等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质量管理追溯制度,完善质量控制过程相关记录,保证了物品安全。

2.3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护理培训

2.3.1 我院对CSSD护士同过外出进修培训和院内培训相接合进行有针对性专业技术培训,不断强化专科知识和医院内感染知识,使人人都了解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重大意义,只有把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各项计划和措施变为护理人员的原望和自觉行为,才能切实控制或防止感染发生。

2.3.2工作质量提高不仅需要管理者加强管理也需要护理人员的共同努力,提高护理人员质量意识,团队意识让他们自觉参与到质量管理中来,是不断提高工作质量的前提和保证。

2.3.3组织领导

分管院领导、医院感染科、护理部每月定期对CSSD进行检查,使得控制院感措施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2.4改善建筑結构与增添必要设施。

2.4.1我院对原有的供应室进行了扩建和改建使物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流,遵循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原则,而且在新院的建设中请相关专家进行设计使建筑面积兼顾医院发展规划需要。

2.4.2在集中管理过程中我院按三项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要求增添了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等设备设施,使其符合同家相关标准。

3 管理效应

集中管理确保了清洗消毒及灭菌质量,有效降低了医院内感染率,确保了全院医疗护理质量安全,实施集中管理后使人力,物力最大化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并达到成本控制,同时也健全了制度、操作流程,提升了专科护士业务技术,增加了专科护士质量管理意识。

参考文献:

[1]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式管理的实践 篇4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 CSSD) 是医院内各种无菌物品的供应单位, 是保障患者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的基础[1]。目前, 我国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大致分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供应模式。分散式是指由科室自行清洗污染的医疗器械, 集中式是指将医院所有需要消毒、灭菌的物品回收至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 由有经验和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来完成[2]。现在国际上推广的趋势是集中式消毒供应。集中式消毒供应可提高效率、节约资源、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和职业安全, 有利于医院感染控制, 有效保障无菌物品的供应质量, 从而满足现代医院质量管理和建设发展的需要。2009年4月1号我国卫生部发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1部分:管理规范》, 要求CSSD应采取集中管理的方式, 对所有需要消毒或灭菌后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由CSSD回收, 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和供应[1]。

1实施集中式消毒供应前的准备工作

1.1 建立消毒供应中心岗位技能培训基地

为提高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整体素质及专业技能, 应分别对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长、骨干、消毒员等进行培训, 学习标准规范。明确要求消毒员必须参加压力容器培训及专业理论技能学习, 取得两证后方能上岗[3]。2004年中华护理学会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成立了我国第一个CSSD实践培训基地[4]。2009年12月, 广东省医院消毒供应质控中心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建立消毒供应中心岗位技能培训基地, 应用“实践-讲座-研讨”每天循环的培训方法对学员实施培训[5], 每期培训后进行考核。通过培训, 提高了学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有助于学员正确理解和落实卫生部《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

1.2 人员的配备

护理部将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手术室的工勤人员重新调配、分工, 按照工作需求及时添配人员。消毒供应中心一般划分为去污区、检查包装区、灭菌区和灭菌物品存放区。根据每个区域工作的不同来分类配备相关的护理人员。每个区域分区负责, 分别由主管护师为小组长, 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明确各组的岗位和职责, 让护理人员各尽其职。这样一旦出现医疗事故, 能够快速有效地追究责任人。

1.3 硬件的配备

总体设计原则按照医疗机构消毒供应中心验收标准, 建筑位置接近住院部、门诊和手术室, 彼此之间有专用通道。严格区分生活区、无菌区、污染区, 各区域有实际的屏障相隔, 人、物分流, 物流路径做到从污到洁, 强制通过, 不交叉运行, 在此基础上加强硬件的提升, 配备高温、低温、干热灭菌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烘干机等, 配齐工作人员的防护设备, 使集中式供应得以实施。

2工作流程及管理

2.1 加强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的学术交流与协调合作

消毒供应中心选派护理人员分批次到手术室轮转, 熟悉手术室的工作流程和器械的使用保养等配套专业知识。护理部、医院感染科、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共同对工作流程进行规范的设计, 并要求每一名工作人员严格执行。

2.2 临床科室物品的存放

非感染患者使用后的器械放入所在科室处置室回收箱中密封湿式存放, 如器械直接接触血液或组织液, 由使用者用后在处置室及时用流动水冲洗后再放入回收箱内。感染患者使用后的器械放入专用回收箱中。气性坏疽、破伤风等患者使用后的器械则用双层黄色塑料袋包装后, 再放入专用回收箱中。

2.3 器械回收

中心工作人员每天两次到各科室回收, 即使用后的污染器械连同回收箱一起装入密闭回收车里运送至消毒供应中心的污染区。对气性坏疽等患者使用后的器械则用黄色塑料袋双层密闭包装并标记后再放入专用回收车内, 单独由中心统一集中处理。

2.4 分类清洗

在器械分类台进行清点并按器械功能、特性及污染严重程度进行分类。有机物污染较重, 用肉眼可见血迹和污迹的器械放入超声波清洗机中进行处理, 精密及复杂器械如鼻窥、导管等用手工清洗。一般器械分类后直接放入全自动清洗机中, 对污渍重的器械分拣后, 浸泡在多酶清洗剂中30min, 初洗后一并放入清洗机中;对有管腔的器械应采用超声、手工、机洗相结合, 避免了传统方法使消毒液在器械表面形成微生物保护膜, 影响器械的清洗效果。气性坏疽、破伤风等患者使用后的器械用2 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后再按常规清洗。

2.5 包装和灭菌

建立严格的查对审核制度, 设立专人负责器械质量检测工作, 采取肉眼观察加带光源五倍放大镜相结合检测器械的清洁度, 双人查对包中内容物无误予以包装, 包外贴指示胶带, 注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日期、责任者及核对者, 并在2h内进入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进行灭菌。灭菌前消毒员对所有高危险的器械包采取打码法, 打印具体锅号、锅次、日期、操作人员代码。灭菌后的器械包逐一质检, 加盖合格签章后发放。对临床科室部分使用频率较低, 使用量较小的诊疗包, 中心统一回收清洗后, 采用纸塑袋包装。

2.6 储存

灭菌后的器材严格执行无菌物品储存原则, 由专人负责, 分类存放, 固定位置。设计物品发放警示标识, 张贴于醒目处。

2.7 发送

无菌室护士根据电脑打印的换物单, 将无菌物品按科室分别装入经环氧乙烷灭菌的包装袋中。另一护士核对后经过双门单向传递窗传至无菌物品发放间, 由发放组专人接收放入密封无菌车内并运送至科室, 科室护士清点无误后放入无菌柜中[2]。

3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

建立医院物品消毒灭菌感染控制信息系统, 利用计算机、条形码技术, 对可复用医疗器械回收、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发放的整个过程进行跟踪记录, 实现全部操作流程质量控制和追溯。从无菌物品的生产、购进、发放和使用形成了一条紧密的物流链。手术时将手术器械和手术包的条形码贴在病历上, 手术后系统自动记录在手术管理系统中。当手术伤口出现问题时, 通过条形码可逆向追踪到消毒包[6], 扫描该器械包上的条形码, 可以显示清洗、打包、灭菌、发放流程中的各个环节, 从而找到相关人员调查原因, 追查责任。如果造成质量问题是由于清洗消毒或灭菌不合格, 可以回溯查找同批次的所有器械包及所在科室, 及时追回处理。

4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的建立与展望

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这一概念及实践源于本世纪初的英国。2006年左右, 英国、法国、科威特等国陆续建立起各自的现代化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7]。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又叫超级消毒供应中心, 指那些具备对所在区域内多家医疗机构的全部可复用医疗器械进行接收、清洗、消毒、灭菌、发放功能的消毒供应中心。区域性消毒供应模式有利于确保消毒灭菌的全过程控制, 有效控制医源性感染, 提高处理效率, 达到了资源共享。2007年1月珠海市香洲区卫生局建立了“珠海市香洲区消毒供应中心”, 对全区4家公立医院物品的消毒、灭菌、供应工作进行区域性集中统一管理[8]。2008年, 江苏省溧阳市建立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9], 对全市28家医疗机构可复用医疗器械集中处理。2009年4月, 我国第一家外商投资的社会化消毒供应中心在江苏省苏州市开始运营。2009年12月, 江苏省吴江市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成立[10], 将全市24所医疗单位的可复用医疗器械进行统一管理。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这一观念代表了今后可复用器械处理的新模式。由于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配有完善的清洗包装、消毒灭菌及运送设施, 护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均经过专业培训并持证上岗, 使无菌物品的供应质量得到有效保障;来自各医疗机构的同类医疗器械, 可以采用长龙清洗消毒器集中处理, 大大提高了处理效率;各医疗机构不用再设立自己的消毒供应中心, 节约了土地、设备和人员的使用, 减轻了医院的管理负荷, 获得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其投资主体可以为政府、医院, 也可以为社会力量;管理及运营者可为投资主体本身, 也可以为受投资主体委托的第三方。无论投资主体和管理者是谁, 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的建设、设计、装修、设备、运行等均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并接受当地卫生主管部门的监管。管理者及操作者均应具备相关的资质并接受定期考核合格。目前我国最可行的方式是建立在本地区某一大型综合医院内。其建筑要求应符合医疗机构消毒供应中心验收标准。设备应为全自动化、全信息化、双门通道式。应利用计算机、条形码技术, 全面记录器械来源、接收者、处理者、处理程序、结果是否合格等资料备查, 使器械处理具有可追溯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由卫生局组织召开协调会及时沟通、不断改进, 才能提供合格的灭菌物品以满足临床科室的需要。

随着社会向前发展,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集中管理的模式会发展为社区的集团化模式;消毒供应中心将深入地融合于社会;管理手段将更加智能化, 高科技的信息流将贯穿于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消毒供应中心的专业地位和作用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4]。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 (S) .2009.

[2]于翠香, 梁云霞, 吴可平, 等.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式管理及实施效果 (J) .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7) :660-661.

[3]赵莉萍.推行集中管理落实国家标准促进供应室规范化建设 (J) .中国护理管理, 2010, 10 (12) :16-17.

[4]任伍爱, 牛进霞, 冉秀菊, 等.消毒供应中心专业护士培训的实践 (J) .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6) :494-496.

[5]吴可萍, 冯秀兰, 于翠香, 等.消毒供应中心岗位技能培训基地的实践 (J) .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5) :494-495.

[6]徐宇红, 戴小明, 李小娜, 等.6Sigma管理模式在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一体化手术器械管理中的应用 (J) .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10) :927-929.

[7]李东兵.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 (J) .中华护理教育, 2009, 6 (5) :239-240.

[8]许章英.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的建立与管理 (J) .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2) :148-149.

[9]蒋文华, 孙晓平.溧阳市建立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的实践 (J) .中国护理管理, 2011, 11 (11) :45-47.

消毒供应中心面积 篇5

江苏省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室)验收标准(试行):消毒供应中心(室)应有相应的面积,其使用总面积与床位之比为0.8-1.0:1

河南省医疗机构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床位与建筑面积之比为1:0.5~0.75平方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消毒供应室审核验收评分标准(一级医院):床位与建筑面积之比为1:0.5~0.7m2

广东省医疗卫生机构消毒供应室(中心)审核验收标准:床位与建筑面积之比达到1:0.7~0.9m2(参照《关于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建标[1996]547号)。

消毒供应中心教学查房 篇6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护理实习生;教学查房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疗机构中医疗、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门,具有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现代护理学教材中缺乏消毒供应方面的详细及先进的有关知识。护理实习生在未到消毒供应中心学习之前,也认为消毒供应中心无可学习的特殊的技能,学不学无所谓,故在实习生进科学习第一天进行教学查房,护理教学查房是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和工作质量的有效方法[1],是解决护理问题的一种手段,是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临床带教的常用方法 [2]。要求实习生在意识方面转变观念,更要体现在行为上,从而自觉完成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学习任务。

1组织

1.1教学查房的时间每批实习生入科第一天。有护士长主持,由科内一名高年资且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师主讲。

1.2教学查房对象本批实习生。

1.3查房内容消毒供应中心各项规章制度;工作区的分区及各区的工作流程;工作中的职业防护及手卫生;灭菌器的使用及监测的相关知识;无菌物品储存、发放;医疗废物的处理[3]。

2实施

2.1由护士长讲解消毒供应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

2.2由一位高年资护师带实习生现场讲解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环境。首先进入器械清点分类区:讲解器械回收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器械清点及分类工作及防护的要求及注意事项。进入器械清洗区:重点讲解器械的清洗流程、目的及意义,要求实习生必须要掌握。掌握进入清洗区的着装要求及目的;熟悉清洗剂、消毒剂、润滑剂、除锈剂的配制方法及使用时间;个人防护知识及发生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处理;各类器械清洗流程;特殊污染器械和外来器械处理流程[4];工作中所产生废物的分类及处理。进入质检区:讲解各类器械的质检要求及流程。进入包装区:讲解各类器械包装要求及注意事项;包装材料的选择,封包要求及各种不同封包材料的灭菌有效期;各类化学消毒指示物的使用;各类器械包装材料的使用及注意事项。进入消毒区:讲解压力蒸汽灭菌器的基本构造、原理、使用及监测要求;灭菌物品的裝载要求、卸载要求。进入无菌区:讲解进入无菌区时的着装要求及手卫生要求;无菌物品的储存要求;各类包装材料的储存时限;各类化学指示物变色的识别;无菌物品的发放要求及原则。

3结果

通过教学查房,首先使护理实习生在意识改变了以往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看法,懂得了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学到了在学校的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基本了解了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流程及工作中的要求、注意事项。

4讨论

通过教学查房,也促进了带教老师自觉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提高了护士的专业技能及业务素质。消毒供应室虽然不直接服务于病人,但其工作质量高低关系到医疗及护理质量特别是与院内感染控制息息相关,是医院的“肝脏”。通过本次护理查房增强了消毒供应室和临床科室的关系,加深了对供应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只有两者之间密切合作才能保证医疗护理质量,才能保证医疗安全。因此,消毒供应室切实树立以临床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完善管理制度,全方位为临床提供优质安全合格的无菌物品。

参考文献

[1]梁涛,李峥.论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几个重要环节[J].中华护理杂志,1999,33(3):167-169.

[2]李一明,应文娟,许若侨.运用护理程序进行护理教学查房的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24(11):1279.

[3]何珍,陈少岚.消毒供应中心护理实习生带教探讨[J].中外健康文摘,2011,(05).

集中式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体会 篇7

我院自2007年按照上级相关要求成立消毒供应中心, 对全院需要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物品均采取集中式消毒供应以来, 工作任务大幅增加, 工作模式全面转换。近年来经过不断探索, 消毒灭菌供应工作任务完成较好, 而且主动到各临床科室下送下收物品为临床服务, 临床科室满意度越来越高, 取得了一定得成效, 现将管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人员管理, 以人为本, 柔性管理[1]

1.1 加强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产生信任的基础。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年龄偏大者多, 身体欠佳。管理者应真正从关心人的角度去了解员工的心理状态, 工作生活状况, 多与之交谈, 及时排解他们的困难, 与她们真正交朋友, 多用鼓励性语言使人产生满足感, 才能取得信任和支持, 从而干好她们的本职工作。

1.2 激发潜能

合理安排工作, 处事公平, 用人所长, 鼓励争先, 按劳计酬, 按质分配, 开展安全优质服务的月评比、季评比及年评比, 要求全员做到无差错、无投诉、无违规违纪现象。

1.3 帮助提高

定期组织学习专科新知识、新技能, 定期请院感科、护理部到科室讲课, 创造机会派人外出学习, 使员工从观念和行动上紧跟学科发展形势, 不断提高。

2 流程管理, 质量第一, 刚性管理

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与医院感染、热源反应的发生、微粒的危害密切相关, 直接影响医疗和护理质量的效果, 甚至病人的生命安全[2]。我科建立了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各项操作流程, 制订了明确的岗位职责, 人员必须培训上岗, 以老带新。工作环境按相关要求严格划分三大区域, 各区域人员相对固定, 并从细节处抓各项工作的落实。

2.1 规范下送下收

下送下收环节均采用密闭方式进行, 专人专车专线, 严格防止灭菌物品被污染, 防止污染物扩散。工作人员按要求做好个人防护。

2.2 改变物品清洗程序

国际上特别强调清洗对器械消毒的作用[3]。我科均采用多酶清洗物品, 一般物品酶洗→消毒→灭菌;特殊感染物品先消毒→酶洗→消毒→灭菌。每批次抽检清洗效果, 确保清洗质量达标。

2.3 改进包装

根据物品性质及使用要求选用合格的不同的包装材料, 规范包装, 包重、规格大小均在限定范围内, 每包内放置化学指示卡, 包外贴指示胶贴, 标明物品名称、操作者、核对者、灭菌有效期等, 做到每包均可追溯。

2.4 确保灭菌质量

灭菌员均经培训并持证上岗, 严守各类灭菌操作流程, 把好质量监测及控制关[4]。科内成立质控组, 制定质控标准, 随时监管, 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并纠正, 实行动态质量控制。

2.5 加强无菌物品管理

做到专人负责, 定期清查, 合理使用, 规范储存, 控制无菌区环境卫生在规定范围内。

3 成本管理, 开源节流, 弹性管理

消毒供应中心不直接创收, 但各项成本支出却必不可少, 如何尽可能减少支出节约成本是管理者的工作任务之一。我科的具体做法有:督促工作人员平时节约水电;清洗剂、消毒剂、一次性用品专人负责管理, 定期清查, 防止过期浪费;采用新型包装材料延长无菌物品有效期;加强常用无菌包的周转利用;加强器材设备维护延长使用寿命;按计划采购物资减少积压浪费;化学指示物选用合格的国产品不用进口品等都一定程度上为医院节约了成本支出。

4 总结

本中心自成立以来, 在护理部及院感科的大力支持下, 通过加强人性化人员管理、强化各环节质量管理及加强成本控制使本中心人员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爱岗敬业、集体意识增强, 各项工作都规范化, 消毒灭菌物品质量大大提高, 完全满足了医院工作需要, 并且降低了支出成本, 各项工作得到了各临床科室的认可, 同时提升了本专业在医院工作中的地位, 增强了本中心人员的自信心。

摘要:总结了集中式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方法。认为通过柔性管理人员, 刚性管理工作质量及弹性管理成本的管理模式, 可提升员工素质, 提高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 提升专业地位。

关键词:集中式消毒供应,管理

参考文献

[1]郑其绪.柔性管理[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6:63-64.

[2]曹桂荣.医院管理学 (中)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7.

[3]李六亿.医疗器械清洗与消毒[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10) :1253.

集中消毒供应 篇8

1方法

消毒供应室每天下午将各科室使用过的体温计回收, 同时向各科室发放消毒后体温计及另一盛0.5%过氧乙酸容器 (使用后浸泡) , 进行一对一更换。污染后的体温计统一回收后, 先用自来水冲洗10~20min, 擦干后全部浸于0.5%过氧乙酸容器内5min后取出, 用自来水冲净, 擦干后放入另一盛0.5%过氧乙酸进行第二次浸泡30min后取出 (传染病人用后的体温计需用1%过氧乙酸浸泡10min后取出, 用自来水冲净, 擦干第二次浸泡60min) , 用蒸馏水冲净后, 在YCH-21B型医用混合器将体温计水银甩在35℃以下, 再用75%酒精用消毒纱布擦干, 存放于灭菌容器内备用, 并标明消毒日期、数量。

口腔表、肛表、传染病表分别冲洗, 分别浸泡, 每次浸泡时过氧乙酸必须更换, 并现泡现用。盛消毒后体温计的容器, 每天用高压蒸汽灭菌消毒, 盛浸泡使用后体温计的容器, 每天用含有效氯1500mg/L消毒液浸泡30min后, 用清水漂洗、冲净、晾干置消毒贮槽内保存备用。对消毒后体温计用无菌生理盐水的棉拭进行涂抹采样, 进行细菌培养检测, 以得出细菌数。细菌数≤5cfu/支, 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2讨论

在医疗实践中, 体温计的清洗消毒质量是控制医源性感染的重要指标之一。以前体温计使用后由各科室自行浸泡消毒, 涉及人员多, 操作及处理场所不规范, 所用的消毒液无专人负责、把关。部分科室对使用后的体温计消毒不彻底, 或盛消毒的体温计容器未经高压蒸汽灭菌或体温计未擦干放存, 使细菌在潮湿环境孳8生。

5年来, 我院利用供应室的规范条件, 统一回收集中清洗消毒, 既减轻了临床护士的工作负担, 又有利于临床护士的职业防护。消毒供应室护士对清洗、消毒知识掌握相对全面, 能做到熟练、有效、安全地使用消毒剂和各种设备, 职业防护意识也较强。集中清洗消毒, 减少了卫生资源的浪费, 节约了成本, 同时解决了各科室自行浸泡的麻烦, 并可全院循环调节使用, 利用率高, 质量也有保证。

3临床资料

我们选取125支体温计 (普通病110支, 传染病15支) 于消毒前后分别对其进行了细菌检测, 结果发现消毒前检测出的常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经0.5%过氧乙酸第一次浸泡5min后, 用自来水冲净、擦干, 结果普通病110支合格仅79支 (71.8%) ;传染病15支用1%过氧乙酸第一次浸泡10min后, 用自来水冲净、擦干, 结果合格10支 (10/15) 。普通第二次浸泡30min后取出用蒸馏水冲净, 再用75%酒精用消毒纱布擦干, 结果未检出致病菌, 合格率达100%;传染病15支浸泡60min后取出用蒸馏水冲净, 再用75%酒精用消毒纱布擦干, 结果也未检出致病菌。

(发稿编辑:白兰芳)

相关链接

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盐不可与含乳酸钠的注射液或其他碱性药液相配伍。静脉滴注可选用等渗氯化钠注射液、5%~10%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剂。每0.5g药物用100ml溶剂, 制成5mg/ml液体, 缓缓滴入。本品应在使用前溶解, 用盐水溶解的药液只能在室温存放10h, 含葡萄糖的药液只能存放4h。

集中消毒供应 篇9

1材料与方法

1.1 实施前准备

1.1.1 布局与流程:

对消毒供应中心进行布局改造, 如增大去污区、检查包装区、无菌物品储存间, 人流、物流分开, 由污到洁, 布局合理。

1.1.2 设备、物品准备:

实施再生器械集中处理必须准备的设施设备, 如:下收下送密闭车辆、密封回收箱, 干燥箱、软水器、高压水枪、器械打包台、相应的包布、器械包名称牌 (包芯卡) , 分类台、回收浸泡池、清洗池、存放架、清洗篮筐、清洗机、清洗剂、润滑剂等。

1.1.3 管理制度:

制定各种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及质量标准。

1.1.4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准备:

开展再生器械的集中式管理工作, 彻底改变了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模式, 之前需取得医院在人力方面的支持, 增加工作人员, 才能保证工作运转。

1.1.5 观念转变:

利用晨会反复灌输主动为临床服务的理念, 增强主动为临床服务的意识。

1.1.6 专科人员培训:

消毒供应中心除每周开展一次专科知识学习外, 还要组织工作人员参加省、市、医院举办的“医院感染、消毒供应中心专业知识”培训班, 把学到新的理念新的知识在科室传达, 使其掌握质量标准和管理要求, 充分认识实施集中式管理的重要性。同时要求有专科器械的科室派工作人员到消毒供应中心进行专业指导, 如器械的识别、如何包装等特殊要求, 使消毒供应中心全体人员在思想上、技术操作上做好准备。

1.1.7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沟通配合:

在实行集中式管理前由医院护理部、感染管理科、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各科主任、护士长沟通, 说明集中式管理的目的、意义、具体实施方法等, 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了解他们的需求, 取得临床科室的配合、支持。

1.2 实施方法

1.2.1 再生器械来源及其存放要求:

来源于妇科、产科、儿科、新生儿科、产房、手术室、门诊及急诊等科室的再生医疗器械, 根据污染和危害程度存放在相应要求的密闭回收箱内:非感染患者使用的一般器械使用后用流水冲洗处理放入回收箱内;感染患者使用的器械则用双层红色塑料袋盛装并标记后再放入专用回收箱内。

1.2.2 器械回收: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每天分2次 ( 10∶00, 16∶00) 到各科室回收, 将回收箱装入密闭回收车, 再送往消毒供应中心的污染区进行集中处理。

1.2.3 规范器械分类清洗程序:

专职清点核对人员戴一次性防水口罩、防水胶鞋、乳胶手套、防水隔离衣、眼罩等职业防护用具, 将回收的污染器械在污染区按器械的功能、特性及污染程度进行分类。回收后的器械尽快进行洗涤以防止污染物干结, 不能及时清洗的器械浸泡在多酶清洗剂中保湿存放。如无多酶清洗剂也可采用清水保湿方法[3]。对血迹、污迹明显的器械先用多酶浸泡刷洗;感染患者使用后的器械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 特殊感染患者如破伤风患者使用后的器械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再按常规方法清洗[4], 其他一般器械分类后清洗。

1.2.4 包装与灭菌:

清洗、消毒、润滑、烘干后的器械进入包装区, 由专业护士检查、维护器械, 经双人查对包内容物无误后包装, 包外贴双胶带 (一条贴在包封口处, 一条贴在包的侧面) , 以利于交接班, 减少无菌包污染机会, 并在2h内进入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进行灭菌, 灭菌合格的无菌物品放置于无菌室储存。

1.2.5 无菌物品的发送:

无菌物品专管护士根据换物清单将无菌物品按科室需要发放, 经双门单向传递窗传至无菌物品发放间, 由发放组护士核对无误后放入密闭无菌车内送往各科室, 科室护士洗手清点无菌物品, 无误后放入无菌柜中, 并签字认可。

2结果

消毒供应中心实施再生器械集中式管理, 改变了以往临床科室不统一处理的无序管理状况, 加强了对再生器械的质量监控管理, 强化质量管理意识, 严格质量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5,6]。提高了再生器械灭菌后的质量, 从外观上灭菌包的质量明显改观, 整洁美观, 院感科抽样检查各项指标符合医院感染管理标准, 避免了器械清洗包装不规范、人力物质资源浪费等弊端, 同时, 为医院节约了成本, 减少了环境污染, 保证了医务人员职业安全, 减轻了临床护士的间接护理工作量, 使临床护士有更多时间更多精力为患者服务, 消毒供应中心为临床服务由被动变为主动, 提高了临床科室的满意度, 扩大了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知识面, 促进了消毒供应中心专业知识的发展。

3讨论

3.1 集中式管理是无菌物品质量的保障

消毒供应中心拥有现代化的操作设备、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工作人员经过专业化培训并持证上岗, 有利于形成有效且规范的清洗、包装、消毒灭菌、收送循环体系, 使全院无菌物品的质量得到保证。

3.2 人力资源的合理应用, 降低科室成本消耗

将过去临床打包的护士解脱出来服务患者, 为医院解决了临床护士短缺的困难。实施集中式清点管理前, 器械使用后在科室先用化学消毒剂浸泡处理, 因长期化学消毒剂浸泡可降低器械的锐利度而缩减使用寿命;实施集中式清点管理可有效避免这一弊端, 从而减少含氯消毒剂和特殊职业防护用具费用的支出, 这样既节省了人力, 也间接降低了环保方面的费用。因此, 能为医院节约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减少资源的浪费。

3.3 集中式管理有利于环保及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 减少职业暴露

集中式管理减少了化学消毒剂的使用, 有利于环境保护;根据标准预防的要求, 所有患者使用后的再生医疗器械都应视为可致病的污染物, 由于临床护理人员对污染物品处理知识认识不足, 未能很好地使用防护设施, 因而发生锐器伤几率相对专职人员高。取消了使用后器械在病房清点的程序, 避免了污染器械对工作人员、周围环境及设施的再次污染;消毒供应中心配备了完善的防护用具, 如防水胶鞋、乳胶手套、防水围裙、防护面罩、眼罩等, 进入不同的区域均设有缓冲间, 备有更衣换鞋、洗手设施, 能更有效地实施职业安全防护, 从而达到避免工作人员被污染或感染, 保护员工的自身安全。

3.4 加强了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的沟通配合, 增强了服务意识

临床科室与消毒供应中心沟通配合是再生器械集中式管理的重要环节。利用每天下收下送、护士长例会、每月一次主动到临床科室收集信息, 征求意见, 了解集中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以改进工作。沟通配合的内容:器械包的周转是否受到影响, 固定基数是否合理, 与科室沟通达成共识;器械回收数目是否准确, 重新建立各种器械包档案 (器械包内容物清单, 即包芯卡) , 双方各一份, 方便科室在移交器械时作清点核对使用, 做到准确无误移交器械。

3.5 拓展了消毒供应中心的专业知识

实施再生器械集中式管理后, 要求科室工作人员熟悉器械性能、数目、名称、种类等, 在实践中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学习了妇产科、手术室、产房、儿科等专科的相关知识, 扩大了知识面, 有利于促进消毒供应中心专业知识的发展。总之, 消毒供应中心在预防与控制院内感染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采用集中式管理可以充分发挥现代消毒供应中心的作用[7], 保障医院无菌物品供应的质量, 有效地预防与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同时可提高工作效率, 降低成本, 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减少职业暴露, 保证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 从而满足现代医院质量管理和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再生器械,集中管理

参考文献

[1]孙雪莹, 王华生, 宋婉丽.消毒供应室对再生医疗器械的全程质控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12) :1398-1399.

[2]胡宪兰.供应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6) :829-830.

[3]黄洁, 刘葆华.手术器械保湿处理对清洁效果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9) :1032-103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消毒技术规范[M].北京.2002:157-158.

[5]刘承军, 邹佩珍, 邱玲玲, 等.现代医院中心供应室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9) :1027-1028.

[6]占敏.现代化消毒供应中心质控管理[J].中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12) :1409-1410.

集中消毒供应 篇10

1 基层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领导对消毒供应工作欠了解, 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发展

缺乏规划或重视不够, 未能将供应室建设和管理纳入医院发展规划, 从而导致供应室的建筑布局、流程不合理, 设施陈旧, 投入不足, 人员老化且结构不合理, 不能适应现代医院日益增长的消毒供应服务需求和行业标准要求。

1.2 职能科室对消毒供应中心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工

作人员岗位职责不明确, 将医院的老弱病残需要照顾的人员安置在消毒供应中心, 文化素质低, 医院感染防控意识和责任心不强, 供应室工作人员观念陈旧, 知识得不到更新, 不能适应现代消毒供应工作发展的需要。

1.3 消毒供应中心用于清洗消毒包装与灭菌的设备陈

旧, 技术落后, 未能使用酶洗液、除锈剂及水溶性润滑剂, 器械与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质量难以保证。

1.4 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意识淡薄, 制度陈旧不健全, 缺乏

可操作性, 关键的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环节缺乏制度性保证, 物品处理流程不规范, 缺乏无菌物品的持续质量改进意识和执行力。

1.5 分散式管理理念滞后, 不能适应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三个规范的要求和医院感染管理发展的需要。

2 对策

2.1 结合我院二级甲等医院复审, 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的三个规范详细地向领导作了汇报, 对我院消毒供应中心的整体布局流程、人员、设备、制度职责做了细致的说明, 取得了院领导的支持。请专业的医疗消毒供应设计公司为我院设计了既符合三个规范又符合我院实际情况的新消毒供应中心。

2.2 建立健全了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岗位职责及规章制

度, 清洗、消毒隔离、灭菌、职业防护、设备管理、器械管理 (包括外来器械) 的标准操作规程, 质量追溯管理机制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配备了专业的个人防护用品并每年对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进行健康体检。

2.3 消毒供应中心遵循三个规范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原则, 布局流程合理, 配备了预真空压力灭菌器、清洗槽、超声清洗机、立式干燥箱、纯水处理系统、高压气水枪等必需设备设施, 为严格执行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流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2.4 建立健全了消毒灭菌质量追溯控制机制, 生物监测每周1次, B-D试验每日1次, 并有详细的过程监测记录。

2.5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管理方面。配备了年轻的护士长

和6名护理人员, 制定了各级各类人员职责及制度, 对新进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进行了理论和实际业务知识培训和考核, 确保人员知识及技能方面符合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要求。

2.6 护理部、感染办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的日常监督和管

理, 每日不定时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质量进行督查, 每月对空气、物表、消毒灭菌效果, 压力灭菌器及医务人员的手进行监测, 结果存档以备检查。

2.7 加强消毒供应中心人员专业知识培训, 每年选派骨

干护士外出学习, 每月科室组织相关业务知识培训, 每季度进行业务技术考核, 成绩与绩效工资挂钩。充分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保障了消毒供应中心的良性运转, 得到了临床科室的一致好评, 各临床科室对消毒供应中心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3 总结

随着现代诊疗技术、行业新标准及医院规模的不断发展, 无菌物品呈现品种多、数量大、周转快等特点,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备受关注[1]。通过对消毒供应中心的改建, 我院的消毒供应中心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划分明确, 工作流程从污到洁不交叉不逆行, 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2], 人员资质、设备配备规范合理, 为全院提供安全合格的灭菌产品, 成为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赵晓琨.现代消毒供应中心的追溯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7) :1531.

如何做好消毒供应中心质量控制 篇11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64-02

对于消毒供应中心而言,其隶属于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部门。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目的在于,更好的控制医院感染,减少各种危险因素的出现,提高对患者和医院的保护效果。本研究主要对消毒供应中心质量控制进行讨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作为研究对象。我院是2级综合医院,共计800张床位。

1.2 方法

通过人员素质的提高,建立较为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各项监测的质量管理等办法,从客观上解决了消毒供应中心的各项问题,并且积极提升了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为医院的安全提供了较强的保障。

1.2.1 人员素质的提高

消毒供应中心与其他的部门不同,如果想要从客观上提升工作质量,就必须确保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够提升。首先,应更新工作观念,优化工作流程。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日常虽然表现出了简单、繁琐的状态,但在科学性方面还是保持了一个高水平状态。为此,应对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进行培训和进修,确保所有消毒人员,都会按照正确的顺序来消毒,提高对病菌的处理能力[1]。其次,合理配备人员。对于消毒供应中心而言,在日常的工作中,应合理的配备工作人员,不要造成员工集中或者是员工过分稀少的情况,应确保日常的消毒供应工作可得到全面处理,简化工作流程[2]。

1.2.2 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

就消毒供应中心本身而言,在工作质量提升的过程中,还必须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该体系有助于敦促工作人员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减少个人主观臆断和一些错误的经验。本研究认为,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应在以下几项工作中努力:第一,应根据相关的规范和制度来完成体系的建立,包括《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等医院感染的相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要确保制度的落实和规章的遵守[3]。第二,根据医院的需求,成立科内感染质量控制小组,该小组主要是负责各个科室的消毒控制工作,并且对消毒供应中心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逐步健全工作内容,减少不必要的操作。

1.2.3 加强各项监测的质量管理

在环境的监测工作中,每季对供应室无菌物品存放区和检查、包装区、去污区的空气、物表和工作人员手进行细菌学监测[4],要求无菌物品存放区空气细菌总数≤200cfu/m3,检查、包装区空气细菌总数≤500cfu/m3,去污区空气细菌总数≤500cfu/m3物体表面细菌总数≤10cfu/cm2,护士手的细菌总数≤10cfu/cm2。

2 结果

经过长期的执行和努力,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控制总体上比较理想,在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干燥、检查保养、包装、灭菌、储存、发放等工作上,合格率均达到了100%,未出现感染问题或者是病菌传播,医院对此认可程度高。

3 讨论

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控制,是今后需要重点关注的工作,并且要在各项措施、制度、体系等方面,实现逐步的提升和健全,要减少不必要的操作,从客观上提高消毒的指标,而不是单纯的在某一数值上努力。同时,还要考虑到患者流动、外来人员、医院内部感染因素等影响,实施多元化的手段,确保消毒质量。

3.1 加强物理、化学方面的工作

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控制,应从客观工作的类别进行着手,我们应确保所有的工作都达到较高的水准,而不是仅仅在表面上努力。相对而言,物理、化学方面的工作,往往是按照流程来进行,未充分考虑到客观实际情况。本研究认为,物理方面的工作,必须在清洗前、清洗中、清洗后进行足够的改善和健全。例如,在清洗过程中,应根据器械污染的具体程度、器械的自身材质,选择比较有针对性的洗涤剂、清洗方式来完成。同时,倘若是污染程度比较严重的器械,则应先用含有碱性酶的清洗液对其浸泡,时间为5min--10min,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清洗。化学方面的工作,应在客观标准上进一步的细致化开展。在实际的工作当中,灭菌物品存放区应清洁、干燥,柜橱或存放架、传递窗口每天用 500 ng/L 含氯消毒液擦拭,灭菌物品的存放应分类放置,标识清楚,并按有效期顺序排列已灭菌物品不得与未灭菌物品混放。

3.2 加强生物监测方面的工作

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控制,直接关系到临床医疗工作的进展和安全,除了要在物理、化学方面加强外,还需要根据实际的需求,积极的加强生物监测方面的工作。在灭菌包方面,应在每个月都对其进行细菌学的相关监测工作,要对压力蒸汽灭菌锅进行工艺方面的监测,利用生物指示剂进行灭菌效果的监测,通过多元化的途径,确保生物监测是符合要求的,减少各种细菌滋生的可能。

参考文献:

[1]费利萍.PDCA循环在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中的实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06(07):99-100.

[2]李乓.JCI標准下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新思考[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02(03):274.

[3]周萍.消毒供应中心集中管理的医院感染控制探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04(05):282-283.

集中消毒供应 篇12

1 改进前存在问题

1.1 建筑布局不合理

供应室设置在二楼, 单一楼梯通道, 内部布局方面无法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三区, 无法做到洁污分开;高压灭菌锅受区域限制放置在离供应室较远的一楼, 因场地狭小、设施简陋无法完成复用器械的集中清洗工作。

1.2 设备不完善

只有压力蒸汽灭菌器, 无自动清洗机、干燥箱、生物监测仪、封口机等一些必要设备, 清洗医疗器械只能用手工来完成, 影响各项质量标准达标情况。

1.3 人员配置不足

供应室配有2名护士、1名消毒员、1名工人, 未设立护士长, 且人员构成多为老同志和体质较差的护士, 相对而言知识更新较慢。

1.4 制度不完善

供应室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和规章制度不全, 缺少有效监管, 即便有一些制度也形同虚设, 各项措施落实不到位。

1.5 人员培训不到位

供应室人员缺乏医院感染知识方面的培训, 个人防护意识不强, 进行清洗操作时没有穿防护衣及戴防护眼罩的习惯, 拿取无菌物品时也常不戴口罩、帽子, 不做手卫生。

1.6 监测不到位

人员消毒灭菌意识不强, 制度不健全, 未重视消毒灭菌监测, 只进行物理和化学监测。为节省成本, 偶尔做生物监测, 未做到每天行空锅BD测试, 植入性器材未做到每批次监测。

2 对策

2.1 合理建筑布局

参照卫生部的各项标准, 在新医院设计中合理规划, 布局划分上更趋合理。我院供应室现分为四个区域: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生活区, 区域之间建立实际屏障, 人流物流由污到洁, 不交叉逆行。整个工作流程强调按接收、清洗、干燥、包装、灭菌、监测、无菌物品分类储藏和发放等顺序进行, 各区域分别有专人负责落实, 各区域间设置缓冲间, 这样使每个区域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 医务人员生活区域与工作区域绝对分开, 最终做到避免因房屋区域设置问题引起交叉感染的可能性[1], 确保了供应室各项物品的安全。

2.2 完善设备、设施

设备是清洗、灭菌和消毒质量的重要保障, 是保证供应室工作质量的前提[2]。我院参照《消毒供应中心规范要求》配备了全自动的清洗机、超声清洗机、压力水枪、气枪、干燥箱、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封口机、酸化水生成器等。其中酸性氧化电位水作为一种环保型的高效消毒剂, 使用方便, 无易燃等隐患, 对人体和器械均无伤害, 值得在供应室的日常消毒中推行[3]。

2.3 合理的人员配置及完善的制度

设立了护士长, 共增加了3名护士及2名工人, 护士老中青搭配, 其中2名为主管护师。另外, 由手术室每天抽一名护士到供应室专门负责手术室器械的清洗包装工作, 使手术器械也全部纳入供应室管理, 真正体现手供一体化管理, 优势在于资源共享及高效利用。我院选派护士长去上级医院进修学习1个月, 对供应室三个规范的要求进行再学习, 并且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同时, 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如医院消毒灭菌监测制度、供应室消毒隔离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器械 (外来器械) 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质量控制与可追溯制度等, 确保各流程或操作的标准化和制度化, 所有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照执行。同时, 科学合理排班, 分为清洗班、包装班、消毒班、主班, 设立质量监督员及院内感染质控人员。加强规章制度的学习是强化供应室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措施, 制度符合工作的实际[4]。对科室人员每周进行供应室三个规范和制度的培训与考核, 使其在业务素养上有了大幅提高。

2.4 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管理

供应室的大多数物品都携带利器和污染物品, 必须经过消毒处理, 而消毒因子对人体伤害很大。因此, 加强对供应室工作人员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 严格遵循供应室的流程, 采取保护措施和防护器具, 强化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暴露发生后及时正确处理伤口、应用预防药物。如眼睛黏膜暴露后立即用自来水或生理盐水冲洗15min;手刺伤后立即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然后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 冲洗后用碘酒、75%酒精消毒, 包扎伤口, 并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进行暴露危险性评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 预防性用药, 并跟踪观察[5]。研究表明, 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短时间内采取适当补救治疗措施可减少感染概率[6]。我院按规范要求配置了手套、防护服、口罩、帽子、面罩、防护镜。督促临床科室使用后的物品要进行初步清洗, 特殊感染要有标志。对供应室护士建立健康档案, 每年体检1次, 必要时接种疫苗。

2.5 规范全院复用器械的集中处理

利用新医院供应室硬件上的优势, 细化各种清洗、检查包装、灭菌规范化操作, 集中抓好手术器械、临床科室、外来器械、门诊器械的管理, 真正落实复用器械的集中处理, 并确保复用器械的清洗、消毒、包装、灭菌质量。同时, 我院配有快速生物监测仪, 对有植入物的外来器械每锅都进行生物监测, 3h出结果, 生物监测结果阴性后方可放行使用, 并做好记录, 以备查验。物品包装按规定规格打包, 标有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日期、责任者和查对者, 各项达标后才能进入无菌间, 向科室发放, 运送无菌物品必须密封[7]。

2.6 加强一次性无菌物品管理

进入供应室的一次性物品必须经过灭菌, 是国家批准的医疗用品, 三证俱全, 即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 医疗器械注册证[4]。对于输液器等一次性无菌物品做到专室存放和专人验收、保管、发放, 做好记录, 严格把好进货、储存、发放、回收关, 并定期检查, 发现包装破损或不清洁, 一律不许出库。我院通过电子申领单方式实现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等无菌物品的供应, 从而实现了无菌区库存的规范化, 更实现了一次性物品的跟踪回溯及成本核算。

2.7建立质量追溯管理系统

可追溯管理是《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规定的重点, 是循证医学和建立完善法律文书的需要[8]。在信息科大力支持下, 我院供应室建立了消毒供应室追溯管理系统, 通过利用条形码技术实现了非一次性物品从回收到清洗、消毒、打包、灭菌、发放等整个过程的回溯和查询, 可以查询到同批次清洗和灭菌的其他治疗包, 对于手术器械可以追溯到患者;以电子申请单的方式实现一次性和非一次性物品的申请领用, 可解决供应室内物品消毒灭菌过程跟踪回溯问题, 优化工作流程, 减少院内感染, 从整体上提高供应室工作质量及效率, 保障医院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 小结

消毒供应室担负着医院各科室相关器械物品的消毒灭菌工作, 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质量[9]。我院对照三个规范, 从软件与硬件两手抓,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集中式管理有利于器械的管理和质量控制, 人员集中、操作集中、便于管理, 减少污染扩散, 简化流程, 保证消毒物品的质量[10]。现在, 我院供应室所有器械均已进行集中处理, 并且完善了各项质量监测设施, 并遵守正确的操作规程和严格的管理制度, 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 力求将医院感染发生率降到最低水平。笔者通过对2011年和2012年全年医院院内感染率进行统计, 发现院内感染率从2011年的3.57%下降到2012年的2.66%, 取得明显效果, 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院内感染, 保证了患者的就医安全。

参考文献

[1]胡玮, 应瑶蓉.消毒供应室各类人员管理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3, 33 (8) :894.

[2]沈惠强.供应室设备现状与配置建议[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5) :3367.

[3]李娥, 司玉梅.酸性氧化电位水对供应室器械消毒的效果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7) :3851.

[4]扈玥, 柯娜.加强供应室质量管理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3) :629.

[5]王彩琴, 于蓓莹.供应室护士职业暴露危害分析与防护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3) :383.

[6]Worthinton K.Health and safety:You’re been stuck J[J].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 2001, 101 (3) :104.

[7]王利芳.医院感染管理视角下护理质量管理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2, 32 (5) :468.

[8]程桂芬.21所医院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20) :4589.

[9]胡玮, 应瑶蓉.消毒供应室各类人员管理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3, 33 (8) :894.

上一篇:湖泊管理下一篇:中国哲学的逻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