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消毒

2024-09-29

集中消毒(共10篇)

集中消毒 篇1

接受呼吸机通气治疗的患者较容易通过呼吸机管道引发感染, 对治疗产生不利影响。本院近些年将使用过的呼吸机管道送至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 消毒效果比较理想,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我院消毒供应中心采用消毒设备为全自动消毒干燥清洗机及配套的管道消毒清洗架, 配备纯化水, 3M多酶消毒清洗液;自封口包装袋必须经过严格灭菌操作;呼吸机的管道来自于我院各个科室。包括湿化罐、螺纹管、管道接头、集水杯、Y型管等, 需要清洗消毒的管道材料必须具有可重复性及耐高温性;实施检验及检验结果均由检验科负责完成。

1.2 方法

工作地点为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内设立的专门管道清点、发放台, 清点台位置距干燥柜不远, 有利于将消毒干燥处理后的呼吸机管道进行包装;发放台靠近发放窗口, 有利于摆放或发放包装完毕的呼吸机管道。消毒供应中心的集中处理实施过程包括回收管道、管道拆卸分离、清洗、消毒及包装和发放。

(1) 管道回收。呼吸机管道由各科室护理人员负责将需要消毒的呼吸机管道与相关配件收入自封袋, 将管道类型及数量在包装袋上做好标记。由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负责到各科室与科室护理人员进行清点, 准确填写登记单后签名, 将回收的管道送至清洗消毒区。 (2) 管道拆卸、分离、装放。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负责将回收来的管道进行核对, 核对完成后将管道逐套拆卸完全, 将拆解后的配件放置在消毒机配备的专用消毒架上, 做好记录。放置过程中注意将拆解下的螺纹管放置在消毒机架喷水接口处;湿化罐倒置在消毒架上;将Y型管、接头、集水杯等配件分别放置在合适的清洗框内。 (3) 清洗、消毒。将清洗架装入消毒清洗机器, 关闭舱门。设置专用的清洗程序, 启动清洗机。清洗机将自动运行清洗、消毒液冲洗、消毒及干燥程序。程序运行过程大概需要50 min, 干燥柜再次烘干大概120 min。 (4) 管道包装。清洗消毒程序结束后, 打开清洗机舱门, 工作人员需严格遵照无菌操作原则, 将无菌手套戴在双手取出经过清洗、消毒的管道, 放置在应用乙醇擦拭并垫好无菌台布的包装台上, 由2名工作人员检查清洗管道的配件数量与清洗治疗, 确认无问题后装入经过灭菌操作的自封袋内, 封口并标记好消毒日期、送回科室名称、配件数量。 (5) 管道发放。包装完毕后由负责回收、发放的工作人员送至各个科室, 与科室护理人员交接、清点消毒后的管道, 双方签字, 收回登记单。

1.3 检测标准

呼吸机管道按以下方法检测每套设备配件的消毒效果: (1) 目测检验法:管道清洗完毕后即对各部分进行仔细检查, 检查内容包括管道清洁程度、通畅程度、干燥程度, 配件是否存在污垢。 (2) 实验室检测:采用无菌操作方法将清洗消毒完毕的管道包裹无菌布, 送至实验室接受检验。将10 ml无菌洗脱液倒进管道内, 将管道转动使液体充分对管内壁进行荡洗, 随后用无菌试管收取液体以备检验;其他配件使用经洗脱液沾湿的无菌拭子进行反复擦拭, 涂抹均匀, 随后将拭子与手接触部分剪掉, 剩余部分放进无菌试管。上述标本均转种进培养皿, 恒温箱温度预设至37℃后放入培养皿, 48 h后取出, 检测细菌总数并实施菌种鉴定操作。参照《消毒供应中心操作技术规范》进行评定:单件送检标本细菌总数未超过20 CFU, 无致病菌, 为合格。

2 讨论

机械通气是临床治疗重症呼吸衰竭的主要方法[1]。能够给予此类患者有效的呼吸支持, 减轻临床症状。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呼吸机的管道经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后会接触到患者呼吸道的黏膜, 容易使患者发生感染。文献[2]指出, 因机械通气引起的肺炎在医院感染中所占比重极高。而相关致病菌的主要来源多为呼吸机的管道。研究发现, 对接受呼吸机辅助治疗的患者呼吸道进行细菌检测, 若超过24 h未更换管道, 发生感染的概率明显增加, 检测出的致病菌和患者气道的菌群高度一致[3]。因此, 我们建议为患者更换呼吸机管道的时间不应超过24 h。过去对于更换后的管道清洗与消毒, 主要由各科室的护理人员使用消毒液进行手工消毒、清洗,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无法把全部精力用在护理服务上;同时由于相关处理程序不够规范, 消毒与清洗质量的把控也并不算严格, 加上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 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概率。目前我院将使用过的呼吸机管道送至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 应用全自动消毒清洗机进行操作, 不仅避免了人工消毒的不规范, 提高了消毒质量, 也为床边护理人员节省了非护理工作时间, 提升了护理效率。

利用消毒供应中心的清洗机对呼吸机管道进行处理, 通过对清洗机操作温度的准确控制, 能够达到对管道的高水平清洗、消毒;以其湿热的消毒环境破坏相关微生物的核酸、蛋白质、细胞壁与细胞膜, 起到有效灭杀微生物的作用;清洗过程中加入3M多酶消毒清洗液, 对管道进行反复冲洗, 能够增强消毒效果, 使清洗工作更加彻底;通过对清洗机操作温度的准确控制, 能够达到对管道的高水平清洗、消毒[4]。

综上所述, 呼吸机管道在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具有积极作用与良好的消毒效果。呼吸机管道送至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 合理的操作流程与有效的清洗消毒, 能够保证消毒治疗, 改善环境污染, 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是医院整体质量的良好体现。

摘要:目的 分析呼吸机管道送至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的消毒效果。方法 对消毒供应中心呼吸管道集中处理的工作流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呼吸机管道在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具有积极作用与良好的消毒效果。结论 呼吸机管道送至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 合理的操作流程与有效的清洗消毒, 能够保证消毒治疗, 改善环境污染, 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是医院整体质量的良好体现。

关键词:呼吸机管道,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

参考文献

[1]郑培英, 许娟娟.消毒供应中心对呼吸机管道实行集中消毒处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8) :3933.

[2]戴红霞.呼吸机管道清洗与消毒灭菌方法的改进[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8) :1822.

[3]戴新娥, 莫军军, 倪玲美, 等.清洗消毒机清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J].浙江预防医学, 2013, 25 (4) :52-53.

[4]任爱芝, 徐婷, 彭琛.全自动清洗消毒机集中处理呼吸机附件的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6) :3595-3596.

集中消毒 篇2

1、你单位必须合理安排餐饮具集中消毒操作流程。你单位具体可参考下图,按照污染区(包括餐具回收、清点区,除渣分类区,餐余垃圾垃圾暂存区)、半污染区(餐具及筷子的浸泡、初洗区)、半洁净区(餐具及筷子的冲洗、消毒、烘干区,盛放器具的清洗、消毒区)、洁净区(餐具包装间、检验室、洁净盛放器具堆放储存区、洁净餐具成品堆放储存区)、辅助性区域(办公室、更衣室、各类原材料仓库)进行划分,流程严格按照从污染区到洁净区单向流动,物流、人流及餐余垃圾通道必须分离,不得交叉及逆向。

2、整体设计及设施的卫生要求:

(1)给排水系统应能适应生产需要,设施应合理有效,经常保持畅通,有防止污染水源和鼠类、昆虫通过排水管道潜入车间的有效措施。

(2)生产用水应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的要求。

(3)生产车间地面应使用不渗水、不吸水、无毒、防滑材料(如耐酸砖、水磨石、混凝土等)铺砌,应有适当坡度,在地面最低点设置地漏,以保证不积水。地面应平整、无裂隙、略高于道路路面,便于清扫和消毒。排水沟应用明渠,排水沟水流应由准清洁操作区流向一般操作区;排水沟与外界的出口处应有网眼孔径小于6mm的金属隔栅或网罩式防鼠网。在保洁包装和成品仓库内不得设置有明渠。

(4)天花板应易于清洁,设内高外低的斜面,能防止害虫隐匿和灰尘积聚,避免长霉、滴水或脱落;一般操作区天花板高度应能满足设备要求和卫生要求;保洁包装区天花板高度应不低于3米。

(5)生产车间墙壁要用浅色、不吸水、不渗水、无毒材料覆涂,并用白瓷砖或其他防腐蚀材料装修,高度根据功能区要求进行调整。墙壁表面应平整光滑,其四壁和地面交界面要呈漫弯形,防止污垢积存,并便于清洗。

(6)门、窗、天窗要严密不变形,防护门要能两面开,设置位置适当,并便于卫生防护设施的设置。车间、门、窗应有防蚊蝇、防尘设施,纱门应便于拆下洗刷。

(7)建筑物及各项设施应根据生产工艺卫生要求和原材料贮存等特点;相应设置有效的防鼠、防蚊蝇、防尘及有害昆虫等侵入、隐藏和孳生的设施,防止受其危害和污染。

(8)更衣室应设在车间入口处,内设洗手和更衣设施。洗手设施应分别设置在车间进口处和车间包装间附属预进间内等适当的地点,应采用非手动式。

(9)生产车间的厕所应设置在车间外侧,为水冲式,备有洗手设施和排臭装置,其出入口不得正对车间门,要避开通道;其排污管道应与车间排水管道分设。

(10)厂内禁止饲养家禽、家畜。

3、操作区各功能间(区)具体要求如下:

(1)餐具回收、清点区及餐余垃圾垃圾暂存区:分别用于堆放回收的餐具、清点餐具及暂时堆放消毒服务过程中产生的餐余垃圾。使用半墙作为间隔,墙壁贴瓷片不低于1.5米。厂区设置餐余垃圾垃圾暂存区的污物收集设施,应为密闭式或带盖,要定期清洗、消毒,污物不得外溢,应于24h之内运出厂区处理。做到日产日清,防止有害动物集聚孳生。

(2)除渣分类区:使用半墙作为间隔,墙壁贴瓷片不低于1.5米。使用机械式清渣设备的必须每天对清渣设备进行清洗及维护。清渣分类区产生的餐余垃圾应及时转运到餐余垃圾垃圾暂存区中集中存放,区内所使用的垃圾收集设施,应为密闭式或带盖的。经分类后,餐饮具、筷子、盛放器具及装运箱必须按照各自的清洗流程独立进行。

(3)餐具及筷子的浸泡、初洗区:使用半墙作为间隔,墙壁贴瓷片不低于1.5米。应设置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水池2个,一个水池用于浸泡、软化餐具在初次刮渣过程中由于干结而残留在餐具表面的食物残渣,一个水池用于初次的清洗。餐具及筷子的浸泡、初洗区内应设置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操作台及废物盛放容器并加盖。

(4)餐具及筷子的冲洗、消毒、烘干区及盛放器具的清洗、消毒区:使用半墙作为间隔,墙壁贴瓷片不低于1.5米。清洗冲洗、消毒、烘干区内应设置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洗涤池或清洗机,餐饮具、筷子、盛放器具及装运箱必须有专用的洗消区及流程,必须使用物理或化学消毒方法进行消毒。餐饮具冲淋、消毒应采用冲淋与消毒为一体的机械设备,不得采用手工操作,消毒方法应采用热力消毒。提倡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使用超声波洗碗机、专用的筷子清洗机及装运箱清洗机。

消毒单位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并向生产厂商索取生产许可证及相关检验报告及批文。

(5)餐具包装间、检验室、洁净盛放器具堆放储存区、洁净餐具成品堆放储存区:上述区域必须安装天花,并不得设置明渠。屋顶或天花板应选用不吸水、表面光洁、耐腐蚀、耐温、浅色材料覆涂或装修,要有适当的坡度,在结构上减少凝结水滴落,防止虫害和霉菌孳生,以便于洗刷、消毒。使用完全墙体进行区间间断,墙壁贴瓷片至天花底缘。

餐具包装间面积不得少于30平方米。包装间入口处必须设更衣室,室内应当有衣柜、鞋架等更衣设施,并配备流动水洗手、手消毒设施。餐饮具包装车间应设置空气消毒设施。车间空气宜采用室内悬吊式紫外线消毒,消毒时要求每m3不少于15W,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灯管距离地面小于2.5m。工作台表面消毒时,灯管距离工作台表面为1.2m~1.5m,应使照射表面受到直接照射,且应达到足够的照射剂量。盛放已包装和待包装的消毒食(饮)具包装箱,不得直接着地堆放,必须设立专用的存放架隔墙离地10cm以上暂时存放。

洁净盛放器具堆放仓储区及洁净餐具成品堆放储存区应当有通风、防尘、防鼠、放虫等设施,并有堆放垫板、货物架等。消毒后的待检验餐饮具、合格餐饮具、不合格餐饮具应分开存放,并有易于识别的明显标记。

该单位必须建立检验室和抽检制度,具备对各类餐饮具消毒效果进行自检的能力,检验室内必须配套恒温箱、试纸、培养基平板、蒸馏水制造设备等能完成能对消毒后成品进行感官、大肠菌群等项目进行检验的硬件设备及经培训后上岗的检验人员。消毒单位每个批次抽检样品不得少于6-10件,按《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GB14934-94)中规定进行大肠菌群等项目检验,检验及格后出具该批次餐饮具消毒合格证方能出厂,并做好相关检验记录,保存2年。

(6)更衣室及厕所:更衣室应设在车间入口处,内设洗手和衣柜、鞋架等更衣设施,并配备流动式水洗手、手消毒设施。生产车间的厕所应设置在车间外侧,为水冲式,备有洗手设施和排臭装置,其出入口不得正对车间门,要避开通道;其排污管道应与车间排水管道分设。

4、消毒后包装封装要求:消毒后的餐饮具应密封包装,在包装物上应标注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消毒方法、消毒日期、保质日期、该批次自检合格证编号等。

5、从业人员管理要求:从业人员(包括临时工)应接受健康检查,并取得体检合格证者,方可参加生产。从业人员上岗前,要先经过卫生培训,方可上岗。进车间前,应穿戴整洁的工作服、帽、鞋,工作服应盖住外衣,头发不得露于帽外,并要把双手洗净。不允许佩戴饰物,进入车间。包装车间宜带口罩、手套。

集中消毒 篇3

【关键词】二级医院;集中清洗;难点;对策

我院是一家二级专科医院。按照国家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和卫生部《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的要求:医院应采取集中管理的方式,对所有需要消毒或灭菌后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由CSSD回收、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和供应。我院消毒供应室将初步对全院复用性医疗器械实施集中清洗。由于临床医疗专业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较难清洗、精密,昂贵、高风险复用器械进入临床医疗活动中。但在二级医院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下,我院消毒供应室原有的人力资源状况,工作模式等难以适应转型所带来的新的挑战。现将我院消毒供应室实施全院复用器械集中清洗面临的难点及对策报告如下。

1 难点

1.1 人力资源 供应室工作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不属于临床一线科室,因为不需要直接面对患者,工作相对单纯,自然就成为老弱病残与照顾对象集中的科室。老少比例失调造成消毒供应室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另二级医院病床规模较三级医院要小,自然相应护士比例随之减少,在工作量不饱和的情况下,人员配置自然也不饱和,原来临床科室的清洗工作轉移到供应室集中处理,工作量与工作人员增长比例不同步导致人员不足。所以,供应室工作普遍存在人员年龄较大,学历低,身体差,人员少,缺乏学习的动力等特点。

1.2 思想观念 消毒供应室原有的分散式清洗方法已经养成了固定的工作模式,工作人员遵循习惯在工作上觉得更加得心应手,新成员的加入采取的是带教式传授,工作方法沿用老一套,甚至有一些是错误的做法。集中清洗后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工作时长也延长,惰性致使工作人员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觉得原本运行得好好的工作模式为什么要改呢?很多新的规范,方法的颁布施行基本上都首选三级或三级以上级别医院,待趋于成熟时方在二级和(或)二级以下医院全面施行,但那已经是很长时间以后的事了,这就导致二级医院新信息的获取推迟及延后,老少不均的人员配置情况使新观念的接受程度也不一,积极性也不高,人员缺乏创新精神和意识;临床科室有的怕器械损毁或耽误使用,有的斤斤计较那点成本,使集中清洗的推行也是颇费周折。供应室格局的改造,清洗设备的添置,防护用具的完善等等都需要一大笔基金,如果领导不能了解集中清洗的重要性,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将很难支持消毒供应室的转型工作。

1.3 布局和设备 由分散的科室自行清洗转变为集中清洗,大量的医疗器械集中处理,原有的供应室格局和设备满足不了工作需要,如整个供应室的扩建;清洗槽的增加;清洗器具及防护用具的完善;由台式超声波清洗机换成兼具清洗、消毒、干燥功能于一身的新型微波清洗机,这无疑需要很大一笔资金。所以,领导阶层的理解和支持是重中之重。

1.4 清洗操作技术 二级医院发展滞后,消毒供应室对医疗器械的清洗一直沿用手工清洗方法,虽然手工清洗未被淘汰,但不及首选机械清洗,新型微波清洗机的引进,虽然有工程师的技术指导,但缺乏临床实际操作的经验,目前仍在摸索阶段;一些特别器械如骨科器械、口腔器械结构复杂,精细,或需要特定的清洗溶酶、温度等,都需要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进一步的学习。

2 对策

2.1 医院管理层面 管理最注重的是大家的共识,充分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参与建立制度,设计流程,联系实际,不断地反复推进,最后形成符合规范要求的工作模式;争取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包括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按需设岗,提供良好的专业学习和交流平台,合理配置设备设施,满足工作需要,定期对其工作质量进行评价,并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对不足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推行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能使员工团结,成为一个具有战斗力的团队,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人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1]。

2.2 相关职能部门层面 感染管理部门:参与培训,认真学习标准,根据标准进行监督,指导,完善管理。后勤部门:保证水、电的供应,完善设备的售后服务等。

2.3 消毒供应室层面 人员培训——接收——建立规范。

2.3.1 人员培训 做好消毒供应室团队成员的思想更新,鼓励他们更新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是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根本。重视供应室专科技术更新,开辟多渠道的岗位培训,提高护士整体素质,丰富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使之适应新的工作模式的需要和不断变化的环境。消毒供应室人员要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培养创新意识,合作意识[2]。扩大知识面,有利于促进供应室专科知识的发展。

2.3.2 接收 基于条件不成熟的限制,可逐步从基础诊疗器械清洗开始,先易后难,如精神科优先,而后急诊室、妇科,最后口腔,手外科,不懈朝着所有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集中清洗的大目标迈进,越做越多,越做越好。

2.3.3 建立规范 建立以临床需要为中心的工作模式,根据临床科室、手术室业务需要,更新工作程序和方法,与临床科室、手术室密切沟通。制定相关制度,操作流程,应急预案。

2.4 临床科室层面 手术器械的集中清洗节省了科室的人力资源,针对工作流程的改变,不光是供应室本身,还有临床科室也需要更新观念,供应室的人要到临床沟通,知道器械使用的方法、时间、用途及注意事项,临床科室也应与供应室多协调沟通,提出宝贵建议。

3 小结

集中管理是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未来趋势,清洗作为整个器械处理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即使在施行过程中困难重重,仍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在全院领导层、相关职能部门、供应室本身以及临床相关科室的共同努力下保证医院内各种污染后的器械与设备都能在受控的标准下,以统一的流程与管理达到一致的水平,确保器械重复使用的安全性,有效降低医院内因为器械问题造成的感染,最终实现集中管理。

参考文献

[1]傅丽丽.人性化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实践[J].护理研究,2007,21(1B):165-167.

集中消毒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龙岩市区的集中式餐具消毒企业随机抽取了消毒后准备使用的餐饮具, 即碗、杯子、骨碟、汤匙、筷子进行检测。

1.2 检测方法

采样与检测方法均依据《食 (饮) 具消毒卫生标准》 (GB14934-94) 执行。

1.3 评价标准

依据《食 (饮) 具消毒卫生标准》 (GB14934-94) 规定, 大肠杆菌的判定标准为:纸片保持蓝色不变为阴性, 判定为合格。若纸片变黄并在黄色背景下呈现红色斑点或片状红晕为阳性, 判定为不合格。

2 结果

2.1 2007~2009年逐年餐具监测合格率

2007年餐具监测合格率为100.0%;2008年餐具监测合格率为88.0%;2009年餐具监测合格率为87.3%。总合格率为87.6%。其中2008、2009年合格率χ2=0.059, P>0.7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热缩膜包装中餐具合格率

碗、杯子、骨碟、汤匙的合格率分别为89.6%、86.7%、88.6%、88.9%, 合计检测444份, 合格393份, 合格率为88.5%。四种餐具合格率χ2=0.546, P>0.2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热缩膜包装中餐具与筷子合格率比较

热缩膜中餐具总合格率为88.5%, 筷子合格率为76.5%, 两者合格率比较χ2=4.233,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对龙岩市2007~2009年集中式餐具消毒配送企业的餐具消毒效果检测的结果显示, 大肠菌群总体合格率为87.7%。2007年只有一家公司, 合格率100.0%。而2008、2009年的餐具消毒合格率只有88.0%、87.3%, 合格率偏低。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监管:《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及《国务院关于第三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取消了《消毒管理办法》中规定的消毒服务机构卫生行政许可内容, 卫生监督部门不再对集中式餐饮具消毒机构发放卫生许可证[1]。消毒餐具企业注册时不需要办理卫生许可, 就能办理营业执照。因此, 卫生监督部门无法对企业从源头进行评估和监督, 没有了准入门槛。造成目前消毒餐具企业良莠不齐的局面。 (2) 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全:大部分餐具消毒企业为家庭作坊式, 厂房面积小, 无功能分区, 未严格按照回收、去残渣、浸泡、机洗、消毒、包装、储存的消毒工艺流程操作。包装车间没有设置有效的空气消毒设施, 无防尘、防鼠、防蝇设施。 (3) 现场卫生管理水平低下、操作行为不规范:餐具消毒企业的管理人员卫生知识水平低, 对消毒及食品卫生等相关卫生知识基本不懂。部分从业人员没有健康证明, 也没有上岗前的培训就直接上岗。成品包装间内上岗人员未穿戴工作衣帽、未佩戴口罩、手套, 配送餐具车辆不能做到消毒餐具与回收餐具有效隔离。热缩膜中餐具均为机器消毒定型包装, 而筷子均为统一消毒后手工包装, 包装人员缺乏无菌意识, 造成筷子消毒后的二次污染。 (4) 部分企业无规范自检:调查中发现, 目前龙岩市部分餐具集中式消毒企业联合成立行业协会, 避免恶性竞争利润过低导致产品质量下降, 同时购置仪器配备检验员对协会内单位的产品进行每周两次检测。部分未加入协会的单位无自检设备及人员, 无法对产品进行规范自检。

4 对策与建议

强化集中式餐饮具消毒企业负责人的卫生意识, 规范行业标准, 提高工艺的自动化程度, 对从业人员上岗培训。加强对餐饮集中消毒企业的监督检查, 督促各企业完善基础设施, 建立健全操作规范及产品自检制度。加大对集中消毒餐具使用单位的监督检查和监管力度。严格按照《食 (饮) 具消毒卫生标准》要求, 加强集中式餐饮具消毒企业消毒餐具消毒效果的监测工作。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 开展全市统一抽检检测, 并向社会公布检测结果[2]。

摘要:目的 了解龙岩市集中式餐具消毒企业的消毒效果现状, 为今后有目的地开展监督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龙岩市城区20072009年集中式餐具消毒企业的餐具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三年来, 龙岩市城区集中式餐具消毒企业的餐具合格率分别为100.0%、88.0%、87.3%。碗、杯、碟、匙、筷的合格率分别为89.6%、86.7%、88.6%、88.9%、76.5%。结论 集中式餐具消毒企业的餐具消毒效果不是很好, 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 确保群众健康。

关键词:集中式餐具消毒,消毒效果,监测

参考文献

[1]田礼钦, 张宁.苏州市餐饮具集中式消毒现状调查[J].江苏预防医学, 2009, 20 (2) :48-49.

集中消毒 篇5

为切实加强我县餐饮具卫生安全监管,有效预防食源性疾患及传染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根据《市卫生局关于开展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专项监督检查的通知》(曲卫字[]439号)文件精神,我县卫生监督局于9月25日、10月12日组织专项检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三家,即:阿波罗餐具消毒配

送连锁店,县同乐阿波罗餐具消毒配送中心,县中枢镇餐仕康消毒配送中心。两次检查共出动卫生监督人员24人次,车辆2车次。同时对三家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进行抽检,每家采样10件,共计30件样品,经检验后全部合格。三家均有工商营业执照经营。

二、主要存在问题

1、三家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生产场所总面积均小于200平方米。

2、三家均未建立索证、索票制度,所使用的消毒产品均未索取相关资料。

3、三家均未设立从业人员洗手、消毒设施和更衣室。

4、县中枢镇餐仕康消毒配送中心加工场所外是农田,防蝇、防尘设施破旧,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集中消毒 篇6

关键词:地铁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消毒效果,隧道风压

地铁作为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其客流量较大,公共区间内外的气体交换和空气处理全依靠集中空调通风排气系统,空调系统的卫生状况对整个地下空间微小气候起着关键性作用[1],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对地铁环境卫生研究多集中于室内微小气候、集中空调卫生质量等方面[2,3,4],缺乏对地铁集中空调清洗消毒效果的研究。在实际工作中,空调清洗机构通常依赖经验开展空调清洗消毒,很难保证地铁集中空调在清洗消毒后的一次监测合格率,从而造成地铁集团和检测机构的资源浪费。为提高地铁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后的合格率,保障乘客的安全出行,笔者单位于2014年底至2015年年初,以某新建地铁线为样板进行了清洗消毒实验,并在消毒后12 h后(WS/T 396-2012[5]规定“集中空调系统清洗、消毒后7日内”按要求进行检测,为减少环境因素对消毒效果影响,本次实验选择消毒后12 h进行检测)对消毒效果进行监测,以期探索地铁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效果的影响因素,为地铁集中空调清洗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1 对象与方法

1.1 抽检对象

选取武汉市某新建地铁线5个结构相似的车站,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均由新风井、风机柜、送风管、出风口、独立的回风系统组成。清洗后使用不同种类、浓度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对其风机柜除菌设备前端、风机柜除菌设备后端、站厅层近风机柜端、站厅层远风机柜端、站台层近风机柜端、站台层远风机柜端进行监测。

1.2 清洗

1.2.1 新风井人工清扫后墙面、地面后,使用负压吸尘机除尘。

1.2.2 风管清洗

分段、分区域进行,管道内设备清洗出的污染物通过风管开口处的捕集装置进行收集,风管清洗工作段与非工作段之间采取气囊封闭。

1.2.3部件清洗空气机组、新风机组等不可拆卸部件清洗首先使用负压吸尘机去除部件表面污染物,再使用一定压力的清水进行湿式清洗;风机盘管、除尘器、风栅等易于拆卸部件,拆卸后湿式清洗。

1.3 消毒

1.3.1 新风井段消毒

因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相关规范[5,6]中均未提及新风井段消毒方式,而新风井段主要为混凝土等耐腐蚀性建筑为主,参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规定“地面消毒采用400~7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6],本次试验采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对地面和墙面进行喷雾式消毒,并选取只清洗不消毒进行空白对照。

1.3.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风管消毒

在《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规范》(WS/T 396-2012)出台之前[5],集中空调管道清洗仅要求使用“对设备损害小的消毒剂”,武汉市部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公司在缺乏相关技术指导的情况下,长期采用75%酒精作为金属类空调管壁的消毒剂,其消毒效果具体如何不得而知。本次试验中采用WS/T 396-2012中规定的长效季铵盐类消毒剂(“安立久复合季铵盐消毒剂”,按说明书1∶40比例稀释)与75%酒精进行喷雾式消毒,对比其消毒效果。另外,为保证消毒条件一致,新风井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消毒后封闭各送风口12 h,监测前1 h打开风口,正常送风后对送风及风管内表面进行采样监测。

1.3.3 消毒方式的优化

新风井使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喷雾式消毒,风管内表面使用长效季铵盐类消毒剂按1∶40比例稀释后进行喷雾式消毒。消毒后封闭各送风口12 h,监测前1 h打开风口,正常送风后对送风及风管内表面进行采样监测。

1.4 采样与检测方法

1.4.1 空调送风系统采样

采样点位于送风口散流器下风方向15~20 cm处,水平方向50~100 cm处,使用BY-300型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采样,调节空气流量为28.3 L/min,在检测点采样5min。将采集细菌后的营养琼脂平皿置37℃培养48h,计数菌落数,记录结果并换算成cfu/m3。

1.4.2 空调风管内表面采样

积尘量采样与检测:将送风口散流器拆下,采集积尘时按《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WS 394-2012)附录H的方法[7],使用干燥后无纺布,在风管内采集50cm2的残留灰尘,并全部取出。将各采样点的积尘样品终重与初重之差作为各采样点的残留灰尘重量,根据各采样点的残留灰尘重量与采样面积换算成每平方米风管内表面的残留灰尘量,单位以g/m2表示。

风管内表面微生物采样与检验:采样点同积尘量。采样规格板面积为25 cm2,每点采样面积为50cm2,采用擦拭法,将擦拭物无菌操作加入到0.01%Tween-80水溶液中,做10倍梯级稀释,取适宜稀释度1 ml倾注法接种平皿,在37℃下培养48 h,计数菌落数,记录结果,并换算成cfu/cm2。

1.5 评价方法与标准

送风系统检测项目按WS394-2012中表2内容进行评价;风管内表面检测指标按WS/T 396-2012中表3进行评价[5]。

2 结果

2.1 新风井段消毒效果

使用1.3.1的消毒方式对清洗后的新风井进行消毒,消毒后对风机柜前后两端送风进行检测(风机柜除菌设备前端为风机柜近新风井端,风机柜除菌设备后端为风机近空调管道端,两端中间为风机冷凝器、除尘、除菌器等设备),检测指标为送风中细菌总数、真菌总数。检测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集中空调风机柜除尘、除菌设备仅能去除部分微生物,新风井消毒能提高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新风卫生状况。由检测结果可知含氯消毒剂消毒效果明显,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后,配合系统的除菌设备,新风中微生物检测指标能够达到《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规范》(WS/T 396-2012)中的规定。

2.2 风机柜至送风口端消毒效果

使用1.3.2两种消毒方式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风管进行消毒,检测结果见表2、表3。按多个独立样品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H),分析结果显示:各检测指标统计学检验,均P<0.0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3种方法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平均秩次进一步推断,在送风系统消毒效果上,复合季铵盐效果最好,75%酒精次之,不消毒最差。

2.3 隧道风风压对清洗消毒效果影响

为掌握地铁隧道风压对消毒效果的影响,对站台层各出风口分别采取消毒完成后至监测期间封闭和不封闭两种方式进行处理,对两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按两个独立样品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结果显示见表4。

注:β-溶血性链球菌在两种方式中均未检出。

注:β-溶血性链球菌均未检出。

注:积尘量检测结果均<1 g/m2。

注:β-溶血性链球菌在两种方式中均未检出。

注:β-溶血性链球菌未检出。

站台层送风系统各检测指标均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平均秩次进一步推断,封闭送风口能够改善站台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

2.4 优化后的消毒效果

使用1.3.3中所示方法对新风井、风管系统进行消毒,检测结果见表5、表6。显示地铁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中送风系统与风管内表面各项指标检测合格率均为100.00%,站台层与站厅层各项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新风的影响

根据WS/T 396-2012规定,清洗消毒部位应包括风管、冷却水、空气处理机组等部位,但在这其中未提及新风井至风机柜这段距离的清洗消毒。目前,我国城市的空气质量恶化[8],室外空气质量对地铁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的影响也少有研究报道。本次研究中采用含氯消毒剂(500 mg/L)两种消毒方式,并与只清洗不消毒的空白样本进行对比,检测结果提示,在只清洗不消毒的模式下,仅靠风机柜内的除尘、除菌设备,难以解决新风中微生物污染问题。当使用75%酒精或含氯消毒剂后,新风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其中含氯消毒剂(500 mg/L)的消毒效果更为明显,消毒后的微生物指标已能达到WS/T 396-2012规定限值。

3.2 管道消毒效果测试

新风和部分回风经风柜混合后,进入风管系统送至各出风口,这段部位的清洗消毒尤为重要,本次研究中根据WS/T 396-2012规定选择季铵盐类消毒剂“安立久复合季铵盐消毒剂”按说明书1∶40比例稀释后进行消毒,同时选用75%酒精消毒进行比对。检测结果显示,复合季铵盐消毒效果总体优于酒精。风管系统经过复合季铵盐类消毒剂的合理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一次性监测合格率可达到100%,符合WS/T 396-2012消毒后的要求。

3.3 隧道风压影响

地铁作为一类特殊的公共场所,其环境卫生易受人流量、地铁运行时带来的隧道风压影响[4],而地铁站台层的隧道风压研究结果显示[9,10],在屏蔽门开启时段内,由于站台和隧道内的压差波动,部分时刻气流流入站台,其产生风压可能会对空调清洗消毒后的效果维持存在影响。本次调查中在相同环境下通过清洗消毒后封闭送风口来验证隧道风压是否存在影响,结果显示,封闭送风口对地铁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效果有明显的改善,这表明地铁隧道风压在地铁站台层对集中空调系统存在一定程度影响,地铁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后极易在短时间内被隧道风再次污染,如何长期维护其卫生状况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3.4 优化后的清洗消毒措施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综合采用以下措施可以保证地铁集中空调送风系统和风管内表面清洗消毒后达到WS/T 396-2012的要求:(1)新风井至风机柜部分采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消毒;(2)空调风管使用安立久复合季铵盐消毒剂按1∶40比例稀释后进行消毒;(3)清洗消毒后,封闭站台层送风口12 h,检测前1 h打开风口进行送风。

本次研究结果提示,通过消毒剂的合理使用以及地铁隧道风压的控制,地铁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后的一次性监测合格率完全能够符合WS/T396-2012消毒后的要求,据此建议:(1)地铁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应增加新风井的清洗消毒,改善新风质量;(2)集中空调清洗消毒应严格执行WS/T 396-2012中对消毒剂的规定,提高消毒效果;(3)加强地铁隧道风压影响因素研究,探索长期维持地铁集中空调清洗消毒后效果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刘萍,张峰,马金龙,等.西安市地铁2号线运营前集中空调系统微生物污染状况〔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3,30(8):616-618.

〔2〕刘国红,黄广文,李锦,等.深圳市地铁2号线17座车站竣工验收时卫生质量分析〔J〕.环境卫生学杂志,2011,1(6):11-15.

〔3〕刘萍,张峰,马金龙,等.西安市地铁2号线运营前后空调系统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4,41(12):2140-2142.

〔4〕王芳,于莹莹,王育珩,等.地铁车站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现状研究〔J〕.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2013,3(4):195-19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S/T 396-2012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2012.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S/T 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S 394-2012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J〕.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2012.

〔8〕夏飞.浅谈城市空气质量及监测技术研究〔J〕.大陆桥视野,2014,(4):107-108.

〔9〕杨伟超,彭立敏,施成华,等.地铁活塞风作用下屏蔽门的气动特性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30(2):120-124.

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式管理的实践 篇7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 CSSD) 是医院内各种无菌物品的供应单位, 是保障患者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的基础[1]。目前, 我国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大致分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供应模式。分散式是指由科室自行清洗污染的医疗器械, 集中式是指将医院所有需要消毒、灭菌的物品回收至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 由有经验和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来完成[2]。现在国际上推广的趋势是集中式消毒供应。集中式消毒供应可提高效率、节约资源、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和职业安全, 有利于医院感染控制, 有效保障无菌物品的供应质量, 从而满足现代医院质量管理和建设发展的需要。2009年4月1号我国卫生部发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1部分:管理规范》, 要求CSSD应采取集中管理的方式, 对所有需要消毒或灭菌后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由CSSD回收, 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和供应[1]。

1实施集中式消毒供应前的准备工作

1.1 建立消毒供应中心岗位技能培训基地

为提高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整体素质及专业技能, 应分别对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长、骨干、消毒员等进行培训, 学习标准规范。明确要求消毒员必须参加压力容器培训及专业理论技能学习, 取得两证后方能上岗[3]。2004年中华护理学会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成立了我国第一个CSSD实践培训基地[4]。2009年12月, 广东省医院消毒供应质控中心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建立消毒供应中心岗位技能培训基地, 应用“实践-讲座-研讨”每天循环的培训方法对学员实施培训[5], 每期培训后进行考核。通过培训, 提高了学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有助于学员正确理解和落实卫生部《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

1.2 人员的配备

护理部将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手术室的工勤人员重新调配、分工, 按照工作需求及时添配人员。消毒供应中心一般划分为去污区、检查包装区、灭菌区和灭菌物品存放区。根据每个区域工作的不同来分类配备相关的护理人员。每个区域分区负责, 分别由主管护师为小组长, 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明确各组的岗位和职责, 让护理人员各尽其职。这样一旦出现医疗事故, 能够快速有效地追究责任人。

1.3 硬件的配备

总体设计原则按照医疗机构消毒供应中心验收标准, 建筑位置接近住院部、门诊和手术室, 彼此之间有专用通道。严格区分生活区、无菌区、污染区, 各区域有实际的屏障相隔, 人、物分流, 物流路径做到从污到洁, 强制通过, 不交叉运行, 在此基础上加强硬件的提升, 配备高温、低温、干热灭菌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烘干机等, 配齐工作人员的防护设备, 使集中式供应得以实施。

2工作流程及管理

2.1 加强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的学术交流与协调合作

消毒供应中心选派护理人员分批次到手术室轮转, 熟悉手术室的工作流程和器械的使用保养等配套专业知识。护理部、医院感染科、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共同对工作流程进行规范的设计, 并要求每一名工作人员严格执行。

2.2 临床科室物品的存放

非感染患者使用后的器械放入所在科室处置室回收箱中密封湿式存放, 如器械直接接触血液或组织液, 由使用者用后在处置室及时用流动水冲洗后再放入回收箱内。感染患者使用后的器械放入专用回收箱中。气性坏疽、破伤风等患者使用后的器械则用双层黄色塑料袋包装后, 再放入专用回收箱中。

2.3 器械回收

中心工作人员每天两次到各科室回收, 即使用后的污染器械连同回收箱一起装入密闭回收车里运送至消毒供应中心的污染区。对气性坏疽等患者使用后的器械则用黄色塑料袋双层密闭包装并标记后再放入专用回收车内, 单独由中心统一集中处理。

2.4 分类清洗

在器械分类台进行清点并按器械功能、特性及污染严重程度进行分类。有机物污染较重, 用肉眼可见血迹和污迹的器械放入超声波清洗机中进行处理, 精密及复杂器械如鼻窥、导管等用手工清洗。一般器械分类后直接放入全自动清洗机中, 对污渍重的器械分拣后, 浸泡在多酶清洗剂中30min, 初洗后一并放入清洗机中;对有管腔的器械应采用超声、手工、机洗相结合, 避免了传统方法使消毒液在器械表面形成微生物保护膜, 影响器械的清洗效果。气性坏疽、破伤风等患者使用后的器械用2 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后再按常规清洗。

2.5 包装和灭菌

建立严格的查对审核制度, 设立专人负责器械质量检测工作, 采取肉眼观察加带光源五倍放大镜相结合检测器械的清洁度, 双人查对包中内容物无误予以包装, 包外贴指示胶带, 注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日期、责任者及核对者, 并在2h内进入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进行灭菌。灭菌前消毒员对所有高危险的器械包采取打码法, 打印具体锅号、锅次、日期、操作人员代码。灭菌后的器械包逐一质检, 加盖合格签章后发放。对临床科室部分使用频率较低, 使用量较小的诊疗包, 中心统一回收清洗后, 采用纸塑袋包装。

2.6 储存

灭菌后的器材严格执行无菌物品储存原则, 由专人负责, 分类存放, 固定位置。设计物品发放警示标识, 张贴于醒目处。

2.7 发送

无菌室护士根据电脑打印的换物单, 将无菌物品按科室分别装入经环氧乙烷灭菌的包装袋中。另一护士核对后经过双门单向传递窗传至无菌物品发放间, 由发放组专人接收放入密封无菌车内并运送至科室, 科室护士清点无误后放入无菌柜中[2]。

3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

建立医院物品消毒灭菌感染控制信息系统, 利用计算机、条形码技术, 对可复用医疗器械回收、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发放的整个过程进行跟踪记录, 实现全部操作流程质量控制和追溯。从无菌物品的生产、购进、发放和使用形成了一条紧密的物流链。手术时将手术器械和手术包的条形码贴在病历上, 手术后系统自动记录在手术管理系统中。当手术伤口出现问题时, 通过条形码可逆向追踪到消毒包[6], 扫描该器械包上的条形码, 可以显示清洗、打包、灭菌、发放流程中的各个环节, 从而找到相关人员调查原因, 追查责任。如果造成质量问题是由于清洗消毒或灭菌不合格, 可以回溯查找同批次的所有器械包及所在科室, 及时追回处理。

4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的建立与展望

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这一概念及实践源于本世纪初的英国。2006年左右, 英国、法国、科威特等国陆续建立起各自的现代化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7]。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又叫超级消毒供应中心, 指那些具备对所在区域内多家医疗机构的全部可复用医疗器械进行接收、清洗、消毒、灭菌、发放功能的消毒供应中心。区域性消毒供应模式有利于确保消毒灭菌的全过程控制, 有效控制医源性感染, 提高处理效率, 达到了资源共享。2007年1月珠海市香洲区卫生局建立了“珠海市香洲区消毒供应中心”, 对全区4家公立医院物品的消毒、灭菌、供应工作进行区域性集中统一管理[8]。2008年, 江苏省溧阳市建立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9], 对全市28家医疗机构可复用医疗器械集中处理。2009年4月, 我国第一家外商投资的社会化消毒供应中心在江苏省苏州市开始运营。2009年12月, 江苏省吴江市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成立[10], 将全市24所医疗单位的可复用医疗器械进行统一管理。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这一观念代表了今后可复用器械处理的新模式。由于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配有完善的清洗包装、消毒灭菌及运送设施, 护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均经过专业培训并持证上岗, 使无菌物品的供应质量得到有效保障;来自各医疗机构的同类医疗器械, 可以采用长龙清洗消毒器集中处理, 大大提高了处理效率;各医疗机构不用再设立自己的消毒供应中心, 节约了土地、设备和人员的使用, 减轻了医院的管理负荷, 获得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其投资主体可以为政府、医院, 也可以为社会力量;管理及运营者可为投资主体本身, 也可以为受投资主体委托的第三方。无论投资主体和管理者是谁, 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的建设、设计、装修、设备、运行等均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并接受当地卫生主管部门的监管。管理者及操作者均应具备相关的资质并接受定期考核合格。目前我国最可行的方式是建立在本地区某一大型综合医院内。其建筑要求应符合医疗机构消毒供应中心验收标准。设备应为全自动化、全信息化、双门通道式。应利用计算机、条形码技术, 全面记录器械来源、接收者、处理者、处理程序、结果是否合格等资料备查, 使器械处理具有可追溯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由卫生局组织召开协调会及时沟通、不断改进, 才能提供合格的灭菌物品以满足临床科室的需要。

随着社会向前发展,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集中管理的模式会发展为社区的集团化模式;消毒供应中心将深入地融合于社会;管理手段将更加智能化, 高科技的信息流将贯穿于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消毒供应中心的专业地位和作用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4]。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 (S) .2009.

[2]于翠香, 梁云霞, 吴可平, 等.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式管理及实施效果 (J) .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7) :660-661.

[3]赵莉萍.推行集中管理落实国家标准促进供应室规范化建设 (J) .中国护理管理, 2010, 10 (12) :16-17.

[4]任伍爱, 牛进霞, 冉秀菊, 等.消毒供应中心专业护士培训的实践 (J) .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6) :494-496.

[5]吴可萍, 冯秀兰, 于翠香, 等.消毒供应中心岗位技能培训基地的实践 (J) .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5) :494-495.

[6]徐宇红, 戴小明, 李小娜, 等.6Sigma管理模式在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一体化手术器械管理中的应用 (J) .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10) :927-929.

[7]李东兵.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 (J) .中华护理教育, 2009, 6 (5) :239-240.

[8]许章英.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的建立与管理 (J) .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2) :148-149.

[9]蒋文华, 孙晓平.溧阳市建立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的实践 (J) .中国护理管理, 2011, 11 (11) :45-47.

集中式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体会 篇8

我院自2007年按照上级相关要求成立消毒供应中心, 对全院需要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物品均采取集中式消毒供应以来, 工作任务大幅增加, 工作模式全面转换。近年来经过不断探索, 消毒灭菌供应工作任务完成较好, 而且主动到各临床科室下送下收物品为临床服务, 临床科室满意度越来越高, 取得了一定得成效, 现将管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人员管理, 以人为本, 柔性管理[1]

1.1 加强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产生信任的基础。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年龄偏大者多, 身体欠佳。管理者应真正从关心人的角度去了解员工的心理状态, 工作生活状况, 多与之交谈, 及时排解他们的困难, 与她们真正交朋友, 多用鼓励性语言使人产生满足感, 才能取得信任和支持, 从而干好她们的本职工作。

1.2 激发潜能

合理安排工作, 处事公平, 用人所长, 鼓励争先, 按劳计酬, 按质分配, 开展安全优质服务的月评比、季评比及年评比, 要求全员做到无差错、无投诉、无违规违纪现象。

1.3 帮助提高

定期组织学习专科新知识、新技能, 定期请院感科、护理部到科室讲课, 创造机会派人外出学习, 使员工从观念和行动上紧跟学科发展形势, 不断提高。

2 流程管理, 质量第一, 刚性管理

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与医院感染、热源反应的发生、微粒的危害密切相关, 直接影响医疗和护理质量的效果, 甚至病人的生命安全[2]。我科建立了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各项操作流程, 制订了明确的岗位职责, 人员必须培训上岗, 以老带新。工作环境按相关要求严格划分三大区域, 各区域人员相对固定, 并从细节处抓各项工作的落实。

2.1 规范下送下收

下送下收环节均采用密闭方式进行, 专人专车专线, 严格防止灭菌物品被污染, 防止污染物扩散。工作人员按要求做好个人防护。

2.2 改变物品清洗程序

国际上特别强调清洗对器械消毒的作用[3]。我科均采用多酶清洗物品, 一般物品酶洗→消毒→灭菌;特殊感染物品先消毒→酶洗→消毒→灭菌。每批次抽检清洗效果, 确保清洗质量达标。

2.3 改进包装

根据物品性质及使用要求选用合格的不同的包装材料, 规范包装, 包重、规格大小均在限定范围内, 每包内放置化学指示卡, 包外贴指示胶贴, 标明物品名称、操作者、核对者、灭菌有效期等, 做到每包均可追溯。

2.4 确保灭菌质量

灭菌员均经培训并持证上岗, 严守各类灭菌操作流程, 把好质量监测及控制关[4]。科内成立质控组, 制定质控标准, 随时监管, 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并纠正, 实行动态质量控制。

2.5 加强无菌物品管理

做到专人负责, 定期清查, 合理使用, 规范储存, 控制无菌区环境卫生在规定范围内。

3 成本管理, 开源节流, 弹性管理

消毒供应中心不直接创收, 但各项成本支出却必不可少, 如何尽可能减少支出节约成本是管理者的工作任务之一。我科的具体做法有:督促工作人员平时节约水电;清洗剂、消毒剂、一次性用品专人负责管理, 定期清查, 防止过期浪费;采用新型包装材料延长无菌物品有效期;加强常用无菌包的周转利用;加强器材设备维护延长使用寿命;按计划采购物资减少积压浪费;化学指示物选用合格的国产品不用进口品等都一定程度上为医院节约了成本支出。

4 总结

本中心自成立以来, 在护理部及院感科的大力支持下, 通过加强人性化人员管理、强化各环节质量管理及加强成本控制使本中心人员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爱岗敬业、集体意识增强, 各项工作都规范化, 消毒灭菌物品质量大大提高, 完全满足了医院工作需要, 并且降低了支出成本, 各项工作得到了各临床科室的认可, 同时提升了本专业在医院工作中的地位, 增强了本中心人员的自信心。

摘要:总结了集中式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方法。认为通过柔性管理人员, 刚性管理工作质量及弹性管理成本的管理模式, 可提升员工素质, 提高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 提升专业地位。

关键词:集中式消毒供应,管理

参考文献

[1]郑其绪.柔性管理[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6:63-64.

[2]曹桂荣.医院管理学 (中)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7.

[3]李六亿.医疗器械清洗与消毒[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10) :1253.

集中消毒 篇9

1 餐饮具集中消毒行业的卫生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合格率下降

餐饮具集中消毒行业之所以能够生存并发展, 能够被餐饮单位和消费者接受和认可, 除了它所提供的新型餐饮具洗消工作模式外, 根本的原因是人们对其提供的餐饮具消毒质量的信赖。但是, 近年来, 餐饮具集中消毒合格率呈现下降趋势, 甚至一些消毒后餐饮具上还残留污渍, 包装袋内存有异物。辽宁省调兵山市卫生监督所对其辖区内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的消毒餐具进行监督抽检, 结果合格率仅为64%[4]。

1.2 追求利润放松管理

部分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单纯为了追求利润, 恶性竞争, 放松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管理, 导致生产过程不符合要求。主要表现在卫生设施如通风、防鼠、防潮、包装间空气消毒设施设置不全, 如:上海市嘉定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的陆建等对辖区6家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检查后发现, 所有单位均未配备包装专间[5], 辽宁省调兵山市卫生监督所李永兰对辖区7家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进行了调查, 均没有通风、防鼠、防潮等卫生设施[4];专用粗洗、浸泡、清洗水池配置不够;直接在地面上用塑料周转箱替代水池对餐饮具进行洗刷;使用的套装塑料袋不符合食品包装要求, 存在再次污染的隐患等方面。

1.3 一些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使用的消毒设备不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不正常使用

主要表现为消毒设备铭牌上未标注或标注无效的消毒设备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号。随着许可监管的取消, 有些企业甚至连消毒设备都不配备, 完全是小作坊式运营, 以手工操作, 消毒剂浸泡消毒为主;在价格竞争中, 一些本来购置了消毒设备的单位为了降低成本而停止使用消毒设备;有些单位因消毒设备用电量大、成本高, 将购置的设备停止使用, 改用手工操作, 或者调低消毒温度。

1.4 多数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没有自检能力, 未设置检验室

在向社会提供消毒服务前, 由于不需要经过卫生许可, 所采用的消毒方法和程序未经过验证, 出厂的消毒餐具未经批次检验。深圳市宝安区龙华卫生监督所林孟端等对所辖区6家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检查时发现, 所有单位均未建立消毒质量检验室, 消毒餐饮具出厂前未经质量自检[6]。

1.5 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了从业人员对餐饮具消毒方法、消毒意义的掌握和认识, 并间接影响餐饮具的消毒效果。由于利润低, 目前, 绝大多数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所用的工人都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工, 而且很少有单位对这些工人进行健康检查, 办理健康合格证明;也很少有单位对工人进行消毒知识的培训。上海市嘉定区6家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共有从业人员125人, 仅3人能出示健康证, 有证率仅为2.4%[5]。再好的设备、再好的场所, 没有一个具有良好卫生习惯、掌握消毒知识和认识消毒意义的工人去操作, 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消毒效果, 有时还会造成二次污染。目前, 餐饮具集中消毒行业亟待规范和整治。2011年, 国家、省、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均将餐饮具集中消毒行业的整治列入重点工作项目。

2 分析

2.1 缺少法律法规的约束

自2004年5月19日起, 省级卫生政部门不再对消毒服务机构进行卫生许可, 消毒服务机构的消毒服务人员资格不需要资质认定, 消毒服务机构卫生监管的模式由事前许可、全程监督变革为事后监督。由于该行业目前没有卫生行政许可的法律依据, 使得进入餐饮具集中消毒行业的门槛底, 一些不具备餐饮具集中消毒条件的单位进入到这个行业。另外, 由于对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没有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 卫生监督和处罚的难度加大。

2.2 企业缺乏自律意识

在没有法律法规约束, 没有外部监管控制时, 企业的自律显得尤为重要。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 只有当每个食品生产经营者真正承担起责任, 主动把住安全关时, 食品安全才有保障[6]。餐具集中消毒行业也是如此。而当前我国餐具集中消毒行业的企业自律明显不够, 一些企业不惜牺牲消费者健康权益, 恶性竞争, 严重滞后了产业的发展。

2.3 恶性竞争日益严重

随着行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单位加入到这一行业, 而市场就是那么大, 每个单位的市场份额也就下降。据中国经营报报道, 餐馆使用消毒餐具可以从中获取0.2~0.5元 (每套) 的利润, 配送成本高, 直接影响了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的利润, 进入门槛低, 也使这一新兴市场打起了价格战[7]。为了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每个单位都压低价格提高回扣, 导致恶性竞争的发生。恶性竞争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自2004年取消消毒服务机构卫生许可以来, 一些条件简陋、消毒方式落后、管理混乱的企业进入此领域, 报道中将这些企业称为“餐饮具消毒黑作坊”。“餐饮具消毒黑作坊”的餐饮具消毒条件达不到基本要求, 成本低, 价格便宜, 使得正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这些恶性竞争的背后, 是单位为了确保利润而降低生产成本, 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放松甚至放弃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和管理, 使用劣质消毒剂、劣质包装材料、停用自动清洗消毒设备。

餐饮具集中消毒行业所暴露的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许多专家学者通过各种平台向政府献言建策, 就如何引导餐饮具集中消毒行业健康发展, 确保餐饮具集中消毒质量的方法进行探讨。百姓的呼吁、专家的建议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肯定。一些地方政府已近着手解决餐饮具集中消毒行业所暴露的问题, 相应出台了当地餐饮具集中消毒行业的监管办法。郴州日报报道[8], 南方很多城市已经出台了关于消毒餐具的相关立法, 对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的资质、厂房大小、工艺流程和消毒程度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北京、湖北、浙江杭州、湖南长沙、江苏张家港等地先后出台地方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的卫生管理规范。所有这些都表明, 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规范, 尽快将餐饮具集中消毒行业纳入许可范围, 加强监督管理是引导餐饮具集中消毒行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有效手段。在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 行业存在的问题也必将得到解决。

关键词:餐饮具,集中消毒,卫生现况

参考文献

[1]申向群, 向辉勇, 柳德明.长沙市集中式餐饮具消毒服务机构卫生管理现状及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 2009, 16 (5) :1663-1665.

[2]胡小军, 王菁.湖州市餐具集中消毒服务机构现状调查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 2009, 21 (3) :37-38.

[3]李永兰.调兵山市餐具消毒服务机构卫生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杂志, 2010, 26 (2) :223.

[4]陆健, 吴海波, 刘炎靓, 等.嘉定区餐具集中消毒企业卫生情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杂志, 2010, 26 (4) :365-366.

[5]林孟端, 刘开钳, 陈美施, 等.深圳市宝安区龙华地区餐具集中消毒服务机构的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9, 10 (12) :1072-1073.

[6]冯向明.浅谈日本的食品卫生监督指导工作[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8, 15 (6) :447.

[7]姜蓉.餐具消毒市场是块难咽的香饽饽[N].中国经营报, 2007-10-29.

集中消毒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丹阳市城区及各乡镇所有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

1.2 调查内容

按照卫生部卫监督发[2011]25号文件通知中“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现场监督检查表”的内容, 对调查对象进行现场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信息 (餐饮具消毒服务机构名称、地址、负责人、有无营业执照、加工经营场所面积、消毒方法、日产量等) 、选址要求、生产用水、设备要求、卫生要求、人员要求、出厂检验、卫生制度、包装要求等。

2 结果

丹阳市共有18家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 18家单位在选址要求、专用餐具回收、储运器具及销售记录等方面符合要求, 但在车间布局要求、设备要求、卫生要求、人员要求、出厂检验、卫生制度及包装要求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 (1) 生产车间布局不合理。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很多单位生产加工场所面积偏小, 其中符合要求面积≥200m2的仅有6家, 合格率为33.3%;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生产加工场所流程设置不合理。虽然很多单位生产车间内设有污染区、清洁区、成品区, 但各功能专间没有按照从污染区→准清洁区→清洁区→成品区的流程设置, 存在交叉污染的现象, 还有部分单位各功能专间没有单独隔断, 敞开式的生产加工。工艺流程设置、专间单独隔断符合要求的仅有4家, 合格率为22.2%。 (2) 清洗消毒一体机未正常使用。检查中发现18家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均配备了清洗消毒一体机, 但很多单位为了节约成本开支, 在日常生产过程中没有正常开启, 或消毒温度没有达到正常的温度 (远红外线消毒机要求消毒温度380℃, 红外线消毒机要求消毒温度120℃) , 清洗消毒一体机正常使用的仅有8家, 正常使用率为44.4%。 (3) 卫生设施不符合要求。最突出的问题是生产车间没有配备相应的通风、粉尘、防鼠、防蚊蝇等设施;各功能专间地面、墙面没有铺设瓷砖或高度太低, 工作场所及洗消设备没有定期清洗及消毒。 (4) 餐饮具清洗消毒场所卫生状况差, 交叉污染严重。由于生产加工场所面积偏小, 很多单位餐饮具在清洗消毒和包装时常常捉襟见肘, 尤其粗洗回收间, 在同一时间内近千只各类餐饮具要同时操作, 缺少临时存放的地方, 回收来的餐饮具任意堆放, 甚至摆放到其他功能间内, 导致交叉污染;还有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虽然设有餐具回收、储存、转运的专用容器, 但实际操作时没有严格区分使用, 装盛回收餐饮具的容器与装盛洁净餐饮具容器混用, 此外, 容器使用前也未经消毒处理, 存在交叉污染的现象。 (5) 企业缺乏自检能力, 产品未经检验合格就出厂。由于取消了对消毒服务单位的行政许可, 卫生监督机构对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的监管都属于事后管理, 缺乏事前管理导致很多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入行门槛大大降低。检查中发现全市18家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都未配备检验室及相关的检验设备, 无法判断产品的卫生质量, 难以及时发现和改进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6) 包装材料不符合要求, 产品标识不规范。调查中发现18家单位中仅有2家能提供餐饮具外包装封膜的生产厂家资质和产品检验合格证明材料, 合格率为22.2%;18家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消毒餐饮具独立外包装上标注的内容也不规范, 生产厂家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限等重要信息都没有标注, 包装标识合格率为0。 (7) 卫生管理制度不健全, 从业人员健康证持证率低。此次调查有12家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建立了卫生管理制度, 另外6家单位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检查从业人员127人, 其中92人没有持健康证明上岗操作, 健康证合格率仅有27.5%。

3 讨论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造成丹阳市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基础设施条件差、日常生产经营不规范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国家卫生许可准入被取消, 产品又不实行备案, 卫生行政部门对消毒服务机构的基本情况只能在其产品投放市场后或从工商行政部门通报中获得, 在投产前缺乏监管, 即事前监管处于真空状态; (2) 卫生监督频次和监督力度不够, 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是个新兴行业, 进入市场没有几年, 因此在2010年卫生部、工商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发文《关于加强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监督管理的通知》前, 对这一行业的监管一直缺少明确的法律依据, 监管的真空造成了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日常生产经营存在诸多问题; (3) 丹阳的18家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都为中小企业, 企业缺乏资金, 卫生设施、基础设备能省则省; (4) 单位的负责人缺乏必要的卫生知识, 日常管理松懈。

4 建议

4.1 加强沟通, 主动介入, 杜绝监管空白

根据《关于加强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监督管理的通知》要求, 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 及时掌握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的基本情况, 尽早主动介入监管, 坚决不留监管空白。

4.2 积极指导, 不断规范工艺流程

主动介入后卫生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卫生规范》及《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现场监督检查表》的要求积极指导, 督促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改进建筑布局, 规范工艺流程, 确保各项指标符合卫生要求。

4.3 修订法律法规, 加大处罚力度

取消消毒服务机构许可后, 卫生行政部门缺乏严厉的行政处罚措施, 《消毒管理办法》以及新出台的《关于加强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监督管理的通知》中规定除了消毒物品未达到卫生标准和要求一项可以有明确的行政处罚条款外, 对于生产经营过程中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均没有明确处理依据, 这将直接导致监督力度不够, 监管效率底下。建议尽快修订《消毒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加大对违法经营单位的处罚力度, 确保消毒餐饮具的卫生质量。

4.4 实行量化分级管理, 推进行业发展

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关键项目、重点项目的权重对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实行量化分级管理, 根据评分多少来确定等级, 按照等级来实施相应的监管频次。这样有利于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加大监督力度, 降低监督成本, 同时也加强了企业内部的管理, 提高企业自律水平, 引导企业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4.5 借助社会监督, 引导行业发展

上一篇:公共财政信息披露下一篇:会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