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灭菌实验(共8篇)
消毒灭菌实验 篇1
“不积跬步, 无以成千里。”是说不能小看每个细小的动作和忽视每一次可以避免的错误, 要把大事做好, 往往都得从小处着手。无菌操作是医学生医学生涯中必须掌握的一个技术组成, 一个小板块, 但通过学习严格自律, 点滴积累, 从学习中养成的良好技术习惯会成为将来临床检验每一个工作中成败的关键, 严格做到无菌操作可以大大减少医院感染率, 在微生物检验技术里也经常涉及这一内容。医务人员的不良职业习惯是平时逐渐养成的。[1]现在培养医学人才都以就业为导向, 以适应临床工作为培养目的。在医疗纠纷高速增长的今天, 提高认识增强良好观念的培养, 做好每一医疗操作步骤, 无异于保护了医护人员和病患。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相关医学类专业。[2]目前实训课和理论课时比例几乎达到1:1。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强化实践, 从实践中加强操作性和应用性的综合培养是该专业教学的一个重点。细菌看不到, 摸不着, 是个真实存在, 但无法感知的东西。从消毒灭菌实验入手, 由抽象变形象, 通过细菌的培养和细菌生长情况的观察对实验进行统计分析, 让学生真切认识到细菌的存在, 学会独立思考和总结在操作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和不足, 激发学生上实验课的兴趣, 最终使学生增强无菌观念意识, 真正掌握无菌操作技术。也为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 进行教学改革, 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 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做的尝试提供可靠的依据。
1 消毒灭菌实验的基本情况
1.1 实验对象
我校2013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1~2班和2014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1~2班学生, 共182人。实验对象为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校的全体同学, 故实验统计的结果可以反映学生的整体技能操作水平, 对后期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可靠的依据。
1.2 实验内容
实验情况包括空气中细菌的检查、正常人体咽喉中细菌的检查、手指皮肤上细菌的检查。实验课时为2节课, 每节课40分钟, 共80分钟。
2 消毒灭菌实验的方法
2.1 空气中细菌的检查 (自然沉降法)
实验中每人取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一个, 打开后盖面朝下斜扣到底盘, 与地面垂直高度约80~150厘米, 准确暴露10分钟盖好平皿盖。置37℃培养箱培养18~24小时后观察结果。
2.2 正常人体咽喉中细菌的检查 (咳碟法)
实验中每人取血液琼脂平板培养基一个, 打开皿盖, 快速对准平板底部用力大声咳2~3声, 立即盖上皿盖。置37℃培养箱培养18~24小时后观察结果。
2.3 手指皮肤上细菌的检查 (印迹法)
实验中每两个同学共用一个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 在平板底部玻璃正中央上贴好标签, 用记号笔把底部均匀的分成5个区域。任意取同一个手指做未消毒和消毒的印迹法细菌培养, 其中1和3区分别为甲同学未消毒和已消毒的区域, 2和4区分别为乙同学未消毒和已消毒的区域, 第5区为对照区。消毒用无菌棉签和0.5%的碘伏。选取的该手指指腹在培养基表面相应的区域轻轻摁压或涂抹, 操作完毕快速盖上皿盖。置37℃培养箱培养18~24小时后观察结果。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1 空气中细菌的检查
3.1.1 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见表1)
3.1.2 结果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学生在做空气培养的时候问题都集中表现在细菌采集点位置不正确百分比最高 (13.7%) , 其次是细菌采集离地面高度不足 (13.2%) , 细菌采集时间过长 (12.6%) , 空气培养后细菌布满培养基 (11.5%) , 这几个出现人数和百分比最多的问题前两个涉及到了采集点的选点上, 这是学生忽视较多的, 规定高度是80~150cm, 对于目测来说的确有些难度, 这就更需要要对实验的环境要更加了解。而细菌采集时间过长和空气培养后细菌布满培养基可能会有相关联性, 因为采用的是自然沉降法采集细菌, 那么时间增加培养的细菌数量也会相应会增加。细菌采集过程中平皿盖污染 (10.4%) , 该问题反映了学生操作中无菌观念的缺失, 没有考虑到污染了的平皿盖实验结果的可信度会下降, 同时也是操作中容易忽视的问题。细菌采集时间不足 (7.7%) 、细菌采集点离地面高度超标 (1.6%) 、空气培养后培养基细菌生长微弱 (8.8%) 这三项也可以相应归到采集点和时间上, 采集点及采集时间都会直接影响实验结果, 时间减少培养后细菌收集数量减少, 因此培养基上生长微弱。因此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 就应该从这次实验吸取经验, 操作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 不正确的人为因素导致了失败的实验乃至医疗实施, 从而树立无菌观念!
3.2 正常人体咽喉中细菌的检查
3.2.1 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见表2)
3.2.2 结果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 学生在正常人体咽喉细菌的检查实验中, 细菌培养后无菌生长 (27.5%) 问题出现的最多, 实验要求打开皿盖, 快速对准平板底部用力大声咳2~3声, 立即盖上皿盖, 但是许多学生没有领悟到操作要点, 大声二字强调的是要求细菌采集的过程中要通过用力咳的动作把口腔里面的细菌带出到培养皿, 正常人体的口腔和咽喉内含有大量不同种类的细菌, 只要操作得当都应该在培养后看到生长的细菌菌落, 而并非无菌生长。细菌培养后培养基布满菌落 (6.6%) 、打开皿盖过大 (18.1%) 、打开皿盖时间过长 (24.7%) , 这三个集中出现的问题也反映了操作中对咳的控制, 咳的技巧, 而不是力度。培养结果为菌落数很多, 分析结果有两种情况: (1) 是操作不存在失误, 结果可信; (2) 是操作存在失误, 大声咳的过程带入了过多的唾沫和其它组织细胞以及打开平皿的时间和范围过大。两者的结果是截然相反的, 那么就要求认真的登记操作过程, 尝试总结和归纳, 并会对结果进行分析。并由此例引导更多的学生, 联想到无菌操作和无菌观念, 错误的开始必定注定错误的结果, 在实施医疗操作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情况, 才不会导致误判或者重大的医疗事故, 从一开始就要严格做到认真执行无菌操作, 从细节入手。
3.3 手指皮肤上细菌的检查
3.3.1 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见表3)
3.3.2 结果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 手指皮肤上细菌的检查中, 细菌培养后已消毒区有菌生长 (26.4%) 百分比最高, 其次是手指消毒方法不当 (25.3%) , 再次是消毒不彻底 (17.6) , 这三个集中出现的问题, 都出现在了消毒手指的环节。在已消毒的培养基区域, 手指消毒后摁压涂抹培养细菌理论上是不能有菌生长的, 消毒方法是由里向外顺时针, 消毒不彻底指进行了消毒但是没有到位, 包括时间、消毒的范围等。未按标签指示区域进行操作 (5.5%) 、细菌培养后未消毒区无菌生长 (4.9%) 、对照区有菌生长 (6.0%) 都有可能是所做标记和过程不相符, 问题出现的百分比不是很高, 但是存在少部分同学身上, 结果张冠李戴使有菌变成无菌, 无菌变成有菌。思想意识不高, 掉以轻心。无菌观念不仅仅表现在操作上, 思想上更要做好, 思想指导操作。对照区有菌生长 (6.0%) 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开盖的时候非检测目标带入的细菌。在实验中如果没有无菌观念是考虑不到这样的情况发生的, 即使发生几率不大但是也有可能发生, 这就要求无菌操作实际上也是要减少操作时间、控制好范围、合理正确的操作。
4 结语
综上所述, 细菌肉眼无法观察得到, 无孔不入, 平时讲太多也没有一次亲身体验来得真实, 通过培养物能直观看到空气、人体内外均存在各种细菌。从进行的消毒灭菌试验中看到, 学生从无菌操作技术缺失, 观念淡薄, 在实践中集中出现不同问题, 有待加强, 所以培养无菌观念势在必行!秉承着为人民服务, 做合格医务人员的原则, 不断的在实践中总结、从思想认识上更加严谨、从操作实践中提高自我技能, 处处小心不掉以轻心,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通过以上实验学生出现的问题, 总结在无菌观念的培养方面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 (1) 增加小组合作机会, 小组合作能起到监督和共享的作用, 增强同伴互助及学习兴趣; (2) 施行对课堂教学结果的调查, 调查是总结, 能直观反映存在的问题, 有问题必须马上解决; (3) 提高教师的临床实践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 可以在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如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课件有丰富的表现力, 提供生动立体的情境, 能设计出优化的教学程序, 有利于形象思维、创设思维的发展。[3]讲解更加言简意赅, 使学生更易掌握; (4) 加强实训强度, 熟能生巧, 坚信技能和无菌观念能从不断的练习中得到强化; (5) 重视安全防护知识和人文素养传授, 开阔学生视野。
摘要:目的 :通过消毒灭菌实验及结果观察了解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容易出现的问题, 让学生了解无菌操作的重要性。结合临床实际为培养医学生独立的思考的能力和无菌观念, 提高无菌操作技术, 为今后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在我校2013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12班和2014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12班学生开展消毒灭菌实验, 对实验集中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12班和2014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12班学生消毒灭菌实验存在细菌采集时间不足、细菌采集选点不正确、细菌采集过程中平皿盖污染等问题。结论:培养学生无菌观念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无菌观念,无菌操作,消毒灭菌实验
参考文献
[1]胡建红.强化无菌观念教学之我见[J].卫生职业教育, 2003 (3) :93-94.
[2]徐文慧.浅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J].继续医学教育, 2009 (5) :7-9.
[3]李欣.强化护生无菌观念的教学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3) :92-93.
消毒灭菌实验 篇2
(一)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及《传染病管理法》等法规,并达到以下要求:
1. 凡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2. 凡接触皮肤、黏膜的医疗器械的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3. 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4.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和器具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和器具不得重复使用,用后的一次性物品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
(二)加强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管理,包括口腔科、手术室、供应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内镜室、血液透析室、层流室、肠道门诊、发热门诊等,并达到以下要求:
1.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对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有相应的措施。
2. 各部门对消毒灭菌效果检测有原始记录。
3. 护理人员能正确掌握控制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标准预防、消毒隔离方法。
(三)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
1.制定有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规程进行。
2.消毒隔离制度与相关措施到位,人流、物流有明确的流程标识。3.有手卫生规范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凡接触病人及操作前后均要进行卫生学洗手,接触传染病人按传染病房刷手法。
(四)按照规定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消毒或灭菌,达到以下要求: 1.建立有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消毒或灭菌制度、操作常规与合格的标识目录和可使用范围(器械、穿刺包、换药碗、碘酒、酒精瓶、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管道等),由供应室统一处理。2.有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对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定期与不定期监测的原始资料与记录。
3.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合格率达100%。包内有化学指示卡,包外贴3M指示带。无菌物品专室,专柜存放,每日检查品名、有效期。无菌包一经打开不超过24小时;铺无菌盘不超过4小时;无菌干罐持物钳不超过4小时。
4.对监测不合格的医疗器械有处理程序和记录。
(五)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各项监测,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整改、并有记录。
(六)护理人员要加强自身防护,在班时必须穿工作衣、裤,着装整齐;无菌操作时戴口罩、帽子;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当接触血液、体液或损伤之皮肤、黏膜或组织时,均应戴手套。
(七)病人安置的原则: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室安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传染病和可疑传染病要的各类污染物品和排泄物,严格按先消毒后排放的原则进行处理。
(八)病人床单位、布类、用品、餐具、便器,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进行终末处理。
(九)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等区域每日湿式清扫,拖布专用,标识明确,分类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消毒灭菌实验 篇3
1 方法
1.1 物理监测
主要反映灭菌器的状态, 每一锅次均进行检测。每次设备运行前检查灭菌器压力表处在“零”位, 灭菌器柜门密封圈平整无损坏, 柜门安全锁扣灵活, 安全有效;灭菌柜门冷凝水排出通畅, 柜内壁清洁;电源、水源、蒸汽等运行条件符合设备要求, 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灭菌温度、时间和压力等灭菌参数及设备运行状况等, 结果应符合灭菌要求。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 并分析原因进行改进, 直至监测合格。
1.2 化学监测
应进行包内包外化学指示物的监测, 每锅必测。化学指示卡, 将化学指示卡放入大包和怀疑难以消毒部位的中央, 灭菌后取出指示卡, 根据其颜色及性状的改变判断是否达到灭菌条件。如化学指示卡颜色由淡黄色变为与指示黑色一致, 说明灭菌合格;如化学指示卡颜色比指示黑色颜色浅或变色不均, 说明灭菌不合格。化学指示胶带, 将化学指示胶带粘贴于每个待灭菌物品包外, 并注明物品名称、打包者姓名、锅批次号、灭菌日期、失效日期。化学指示胶带变色不能说明灭菌是否合格, 只能表示该物品是否经过灭菌处理。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 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
1.3 B-D试验监测
每次灭菌前空锅做B-D试验。将专用的B-D测试图放于标准测试包中间, 标准包由纯棉布折叠成25 cm×25 cm×30 cm大小的包裹, 重约4~5 kg, 包外贴化学指示胶带, 将测试包水平放于灭菌室内排气口处, 关闭柜门, 进行134℃, 3.5 min灭菌处理后, 取出测试图, 观察其颜色变化。如测试图由淡黄色变为均匀一致的黑色, B-D试验合格, 表示冷空气排除彻底, 灭菌器工作良好无泄漏, 可以正常使用;如B-D测试图变色不均, 中央部分比边缘部分颜色浅, B-D试验不合格, 表示空气排除不彻底或有泄漏, 灭菌器故障, 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造, 监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B-D试验注意事项:试验在每天第1次灭菌前灭菌器空载下进行, 试验包应松紧适宜, 放在灭菌器底层, 靠近柜门与排气口处, 时间不超过4 min.B-D试验可用于日常灭菌中空气排除效果的监测、灭菌器维修后性能的测定、新灭菌器安装后效果的测定, 不能作为压力蒸汽灭菌效果检测用品。
1.4 生物监测
每周监测1次, 用于压力灭菌器灭菌效果的检测。将由嗜热脂肪杆菌芽孢菌片制成的生物指示剂管放入由纯棉手术巾折叠成的23 cm×23 cm×15 cm大小的标准检测包中心, 按照灭菌操作程序, 灭菌结束取出生物指示剂管, 盖朝上垂直握于手中, 用镊子将管内安瓿夹碎, 培养液流出, 浸没菌片将其置于56℃培养器内, 同时放1支未经灭菌处理的生物指示管作为阳性对照。经48 h培养后, 如生物指示管内培养液由紫色变为黄色, 表示有细菌生长, 灭菌不合格;如仍为紫色, 表示无细菌生长判定灭菌合格。同时, 阳性对照管生长正常, 呈黄色。
生物监测注意事项:生物指示剂管从压力灭菌器内取出后需在室温下放10 min左右, 再将安瓿夹碎, 生物指示剂在4℃条件下存储。生物监测不合格时, 应通知使用部门停止使用, 并召回上次监测合格以来尚未使用的所有灭菌物品, 重新处理, 并分析不合格的原因进行改进, 生物监测连续3次合格后, 方可发放。
灭菌植入型器械时, 应进行生物监测, 合格后方可发放。紧急情况下, 可在生物PCD中加用5类化学指示卡, 5类化学指示物合格, 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 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
1.5 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的监测
应进行B-D测试并重复3次, 物理、化学监测合格后, 生物监测应空载连续监测3次, 合格后方可使用。
1.6 灭菌物品细菌培养
每月对灭菌过的无菌物品抽样检测, 进行细菌培养, 培养结果达到无任何细菌生长方判定合格。
2 结果
B-D试验不合格1次, 及时查找并分析失败原因为:测试包包扎过紧、新棉布清洗不彻底影响蒸汽穿透。化学指示胶带、化学指示卡、生物指示管测试均合格, 为临床科室提供了100%合格的灭菌物品。
3 讨论
灭菌质量是供应室工作的核心内容, 而控制的手段是监测[2], 灭菌质量的好坏与灭菌物品的无菌程度及医院感染密切相关, 我们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确保每批次灭菌过程合格, 并详细记录, 灭菌质量监测资料和记录的保留期应≥3年。凡未达到灭菌要求, 应及时查找原因, 重新灭菌。因此, 要加强供应室的科学化管理, 提高供应室质量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灭菌监测制度, 提高操作人员业务素质, 定期进行专项培训, 定期检修和维护灭菌设备,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保证灭菌物品的质量, 杜绝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胡广, 陈良珠, 劳静华.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效果监测[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8) :1245.
消毒灭菌实验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消毒供应室120次 (件) 消毒灭菌物品, 其中40例使用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法灭菌, 40例使用环氧乙烷低温灭菌法灭菌, 40例使用2%戊二醛浸泡灭菌法灭菌 (该院消毒供应室于2007年取消此灭菌方法, 在此仅用于灭菌效果的比较) 。灭菌的器械包括各类腔镜、金属或非金属制品等手术器械, 灭菌方法的选择均符合其各灭菌方法的适用范围, 所有操作流程均符合规范要求, 各灭菌方法在该研究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法:将使用后器械进行分拣, 拆卸到最小单位, 流动水下初步清洗后放入1∶200~1∶400多酶洗液的超声波清洗机中浸泡、超声清洗10 min, 然后用各种合适的毛刷在流动水下刷洗器械 (注意不易清洗的部位如内壁、弯曲、关节部位的刷净, 管腔器械内壁用毛刷刷洗后, 高压水枪冲洗) , 最后纯净水或软水进行漂洗, 消毒干燥后用专用包装盒或包装袋包装好, 放入灭菌炉内, 注意物品摆放的位置和间距[2], 启动设备后根据灭菌器械的大小和材料选择合适的循环时间。
环氧乙烷低温灭菌法:灭菌前的准备按上述方法进行, 之后将灭菌器械用专用包装袋包装后置入环氧乙烷灭菌炉内, 整个灭菌流程需时间为8~12 h。
2%戊二醛浸泡灭菌法:灭菌前的准备同上, 干燥后置于2%戊二醛内浸泡10 h。
1.3 评价标准
用无菌棉签在灭菌后的器械表面、内壁等不同部位涂抹数次后接种在无菌培养试管内, 接种后立即送检验科培养, 计算活菌数目。对管腔器械可以用无菌注射液抽取10 ml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从活检口注入, 再用无菌试管收集送检验科检测。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4.0的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3种灭菌方法效果对比
3种灭菌方法无菌检测合格率都是100%, 无一例有细菌污染。见表1。
2.2 3种灭菌方法灭菌时间、安全程度对比
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法灭菌时间是55 min, 环氧乙烷低温灭菌法灭菌时间是8~12 h, 2%戊二醛浸泡灭菌法灭菌时间是10 h, 3种灭菌方法的事故率分别为0%、2.5%、5%, 环氧乙烷低温灭菌法和2%戊二醛浸泡灭菌法与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法相比较, χ2值分别是2.58和5.1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在抗生素滥用的背景下, 医院感染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目前临床上造成院内感染的原因主要就是医疗器械消毒灭菌不合格[3]。医院消毒供应室承担着医院大部分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工作, 而且经其处理的医疗器械和敷料多数是供临床科室共同使用的, 因此其消毒灭菌彻不彻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随着微创技术的普及, 目前各种腔镜和内镜附件成为医院消毒供应室常见的灭菌器械, 因为其具有不耐高温的特点, 低温灭菌技术就成了唯一选择。低温灭菌技术具有灭菌温度低和操作简单的优点, 一般灭菌的温度都在40~60℃之间, 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法、环氧乙烷低温灭菌法和2%戊二醛浸泡灭菌法作为经常使用的低温灭菌技术, 各有其优缺点, 临床上应根据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4]。
环氧乙烷低温灭菌法:是利用环氧乙烷烷化剂的功能来破坏细菌的DNA达到灭菌目的, 其适用的灭菌器械比较广泛, 穿透性很强:没有管腔长度, 形状, 大小的限制, 对器械没有腐蚀, 可以灭菌结构复杂的物品, 包装材料可选范围广, 装载率高。完善的监测手段, 最快的生物监测4 h。但灭菌时间长、气体毒性大、通气时间不足时易残留等给其应用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尤其是环氧乙烷易燃易爆, 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 平时工作时要注意气体泄漏的防护。
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法是利用强氧化的羟自由基达到破坏微生物细胞机构, 从而杀死细菌的目的, 它具有灭菌时间短、物品周转快、无毒无害、安全环保、没有安装要求, 不需要安装通风管道。但穿透性差, 对器械的管腔长度、管腔大小、器械的材质有严格的限制;成本昂贵;灭菌时器械需绝对干燥、不能上油等。
2%戊二醛浸泡灭菌法是应用戊二醛浸泡液的杀菌作用达到灭菌的目的, 在平时使用时, 因为它的有效时间仅为14 d, 反复使用容易失效, 要特别注意它的浓度稀释和器械上的残留带来的危害, 戊二醛对皮肤和呼吸道黏膜有刺激作用, 对手术器械也有腐蚀作用, 工作时要注意防护, 应每天测量灭菌液的浓度, 眼科器械应避免使用这种方法[5]。有研究显示[6], 邻苯二甲醛作为一种新兴的灭菌剂, 在未来有可能取代戊二醛的地位, 因为它具有毒性小、腐蚀轻、消毒浓度小的优点, 可以完全避免戊二醛的不足。
灭菌技术的合理选择不仅仅是降低医院感染的唯一方法, 还与消毒供应室的合理管理、监测制度的落实有着密切联系, 掌握科学的管理体系和有效的检测方法可以避免更多的人为操作的失误。
在该研究中, 通过对3种灭菌方法的对比, 结果显示3种灭菌方法的合格率都是100%, 都能适用于临床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法因为其灭菌时间短、无毒副作用、操作简单等比起其他两种方法能较快满足手术器械的周转, 但对需灭菌的器械、物品有一定的限制性。而环氧乙烷有几十年使用经验, 几乎可用于所有医疗用品的灭菌。全程负压灭菌、门锁联动保险装置, 内含式独立EO气罐, 避免操作人员接触EO。
综上所述, 环氧乙烷作为一种高效的灭菌剂, 有专门针对的国际标准ISO 11138-2来提供灭菌物品的安全保证, 可以作为低温灭菌技术的首选。
参考文献
[1]王秀清, 刘伟荣, 李淑华.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器在手术室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2, 28 (5) :93-94.
[2]张流波, 张剑, 沈瑾.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及其定量控制[J].中国护理管理, 2012, 12 (7) :18-19.
[3]黄丽, 王岸冰, 陈丽燕.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系统在手术室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12) :112-113.
[4]陈幼琼, 方茜, 罗梅梅.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技术在手术室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3) :274-275.
[5]屈桂超, 张英利, 肖秋维.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过程问题与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24) :767-768.
消毒供应中心灭菌质量控制策略 篇5
1 灭菌质量控制措施
1.1 加大人员培训与教育力度
关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 对其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端正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 树立零缺陷意识。要求医院感染科以及相关科室制订具体的规章制度, 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对其防范意识进行有效强化。要求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规范化进行独立操作, 强化无菌观念, 对其操作行为加以明确规范, 使其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在各个工作环节中, 应保证质量第一, 有效处理医院感染同消毒供应中心间的关系[3]。
1.2 有效落实各项制度
院感科以及护理部门应研究有效的措施以提高消毒供应中心的整体工作质量, 防止出现医院感染。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定期对每项工作进行认真检查并指导。在护士长带领下, 创建质量控制小组, 加以完善并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制订具体的岗位职责, 对操作流程以及质量标准明确规范。尽最大努力避免产生缺陷, 有效防止出现医院感染[4]。
1.3 实施消毒隔离制度
(1) 明确划分各区域, 医院供应中心的整体环境布局同院内感染有重要关系, 要求四周的环境需保持清洁, 无污染的情况出现, 形成相对独立整洁的区域。 (2) 对相关物品进行明确区分, 如污染物品、清洁物品、消毒物品以及无菌物品等, 防止出现混淆;完成灭菌后的物品也需要进行分类, 并认真进行分架存放, 发放过程中, 应对无菌物品的有效性加以确认。 (3) 针对有特殊感染的患者, 制订合理正确的器械处理程序, 如先消毒、后清洗等, 将使用后的器械进行独立预消毒后清洗。 (4) 创建具体的质量监督力度, 针对无菌物品、纯化水、空气消毒效果以及灭菌器的效能定期进行监测。低温等离子灭菌器每日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高温预真空灭菌器每周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每月完成一次无菌物品抽样生物监测。 (5) 正确掌握消毒灭菌技术, 合理进行消毒液配制, 并且告知正确的使用方法, 与此同时, 做好具体的监测工作[5]。
1.4 对清洗消毒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在进行物品灭菌过程中, 首先进行清洗去污。使用器械后, 残留的有机物质 (脓液、血液以及蛋白质黏液等) 会防碍微生物同消毒液以及蒸汽之间的接触, 从而产生细菌保护屏障, 影响灭菌效果。在进行洗涤时, 需遵守先清洗、后消毒的原则。临床科室用过的污染器械以及物品, 在回收过程中应根据器械的特征以及受污染情况予以分类, 进行手工预处理后选择机械的清洗方法[6]。
1.5 包装质量控制
包装是保证灭菌物品在无菌状态下有效存放的一种方法, 有效保证包装物品完成灭菌后以及使用前始终确保在无菌状态。包装前应对各类器械的具体性能进行检查, 有效确保清洗质量。主要选择目测或利用放大镜的方法对各种器械的清洗质量加以检查, 清洗完成后, 应保证器械光亮、干燥以及性能良好等。在进行包装时, 应选择透气性良好的医用材料进行包装, 并要求工作人员每天即时对完成包装后的器械包进行检查, 不合格的物品严禁进入灭菌室待灭菌[7]。
2 灭菌保障的经验归纳
2.1 清洗属于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进行灭菌保障过程中, 清洗属于极为重要环节。为了纠正手工清洗的不规范操作, 可选择全自动清洗消毒机以获得明显效果。针对大批量的手术器械, 可以有效进行清洗消毒, 有效保证手术器械的清洗质量。同时选择集中清洗模式进行手术器械消毒, 防止出现院内感染情况, 从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2.2 包装对无菌效果的影响
包装间属于包装无菌物品的重要场所, 完成清洗处理的器材, 若在此清洁区暴露, 易导致出现再次污染的情况。对此, 应对包装操作流程进行密切规范, 检查包装材料有无破损。在进行包装过程中, 需要将相关物品按照规定顺序放置, 有效保证待灭菌物品的包装质量。
2.3灭菌属于最为重要的环节
每月应对消毒供应中心的无菌物品进行准确抽查, 一经发现问题, 应立即研究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在进行灭菌过程中, 需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实现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可明显提高灭菌工作质量, 避免出现院内感染。
2.4 质量监控属于有利保障
质量监测制度的有效建立, 能够对灭菌保障的良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且针对相关医疗器械实施专业化处理, 也已演变成为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我院消毒供应中心主要选择护士长负责制, 针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定期进行考核。针对无菌物品进行有效管理, 通过质量监督力度的有效创建, 保证灭菌保障工作顺利执行。
使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 可确保灭菌器械的清洗质量。选择集中清洗模式, 能够成功实现医疗以及护理双方工作质量的提升[8], 实现资源共享, 发挥降低成本、节约资源的明显效果, 从而提高临床科室的工作效率以及满意度。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完全按照具体的包装灭菌操作规程进行, 定期对包装、灭菌、存放间空气质量进行监测;为了充分保证灭菌物品的质量, 根据不同灭菌器选择相应的生物监测方法定期监测。
总之, 消毒供应中心的灭菌质量控制的每一环节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有效创建质量监督力度, 以促进灭菌保障良性发展, 真正实现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摘要:灭菌保障主要是通过清洗、包装、灭菌以及质量监控的诸多环节共同实现, 彼此之间密切相连, 缺一不可。若任一环节出现差错, 均可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对此消毒供应中心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工作质量以及具体管理, 对最终的医疗护理质量以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就消毒供应中心灭菌质量研究控制策略, 以保障消毒供中心管理规范良性发展。
关键词:消毒供应,灭菌质量,控制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月玲, 岑颖, 崔妙玲, 等.广西地区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灭菌质量控制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14, 4 (5) :199-200.
[2]侯章梅, 陈春燕, 王晓渝, 等.基层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质量控制可追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11 (10) :1023-1025.
[3]任小兵, 刘焱银, 陈华丽, 等.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管理中实施PDCA的效果评估[J].华西医学, 2012, 9 (14) :325-326.
[4]王乃荣.浅析医院供应室消毒灭菌质量控制[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3 (10) :999-1000.
[5]殷玮玮, 戴霞, 施仲芬, 等.消毒供应室质量控制及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与医院感染控制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 12 (30) :465-467.
[6]汤井利, 赖紫娴, 李丽娣.浅谈供应室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 10 (30) :133-135.
[7]涂春兰, 刘彬.消毒供应社会化的成本效益分析[J].护理学报, 2013, 10 (20) :123-125.
制药用水系统的消毒与灭菌方法 篇6
消毒与灭菌技术是控制微生物指标的最普通、最重要的技术, 又是快速降低制药用水系统微生物负荷的有效手段。
消毒: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 使其达到无害化。消毒通常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体, 但不能破坏其芽孢, 所以消毒是不彻底的, 不能代替灭菌。
灭菌: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灭所有活的微生物, 包括所有细菌的繁殖体、芽孢、真菌及病毒, 从而达到安全无菌的目的。
制药用水系统中的微生物指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 使用者需采取合适的微生物抑制手段进行周期性消毒或灭菌, 以保证水中微生物符合药典的要求。表1为制药用水系统中常见的消毒与灭菌方法。
1 巴氏消毒
巴氏消毒是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发明的消毒方法, 其对象主要是病原微生物及其他生态菌。巴氏消毒是指将液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并持续一段时间, 以杀死可能导致疾病、变质或不需要的发酵微生物的过程。巴氏消毒的工作原理:在一定温度范围内, 温度越低, 细菌繁殖越慢;温度越高, 繁殖越快, 但温度太高, 细菌就会死亡。巴氏消毒其实就是利用病原体不耐热的特点, 用适当的温度和保温时间处理, 将其全部杀灭。但经巴氏消毒后, 仍保存小部分无害或有益、较耐热的细菌或细菌芽孢。因此, 巴氏消毒不是“无菌”处理过程。
对制药用水系统而言, 巴氏消毒的主要功能包括: (1) 用于纯化水系统中的活性炭等预处理单元的周期性消毒、RO/EDI单元的周期性消毒, 以及储存与分配管网单元的周期性消毒; (2) 用于注射用水系统正常运行时的微生物抑制。
选择采用巴氏消毒手段的制药用水系统, 其微生物污染水平通常能有效地控制在低于50 CFU/mL的水平。由于巴氏消毒能有效地控制系统的内源性微生物污染, 通常一个前处理能力较好的制药用水系统, 其细菌内毒素可控制在5 EU/mL的水平。
纯化水的储存与分配系统主要是通过罐体的夹套工业蒸汽加热或循环回路主管网上的热交换器进行加热升温。因为泵会产生热量, 而泵消毒后需要降温, 所以该系统需要冷却。纯化水的储存与分配系统需先加热再冷却, 其消毒操作时间相对较长, 常采用80℃以上的热水循环1~2 h来进行该系统的巴氏消毒过程。
2 紫外线杀菌
紫外线杀菌是通过减慢系统中新的菌落生长速度而影响生物膜的生成, 但其只对浮游生物部分有效。单用紫外线杀菌不是一个有效的消毒方法, 因为紫外线不能消除已形成的生物膜, 若紫外线灯与常规的热水或化学消毒方法联用, 就非常有效, 且可以延长消毒的间隔时间。另外, 使用紫外线杀菌也可促使双氧水和臭氧的降解。
紫外线主要有杀菌、降解TOC和破除臭氧等作用。水在185 nm的紫外线的照射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 生成羟基自由基, 其具有强氧化性, 能氧化水中的一部分有机物, 从而降解TOC。
水中的臭氧在253.7 nm的紫外线的作用下会发生催化分解作用, 逐步氧化成低分子中间产物, 最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该机制为破除纯化水消毒后的臭氧提供保障。
紫外线杀菌的原理较为复杂, 一般认为它与对生物体内代谢、遗传、变异等现象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核酸相关。微生物病毒、噬菌体内都含有RNA和DNA, 其共同特点是具有由磷酸二酯按照嘌呤与嘧啶碱基配对的原则相连的多核苷酸链, 它对紫外线具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并在265 nm时有最大值吸收。波长为200~300 nm的紫外线有灭菌作用, 图1为紫外线杀菌原理和吸收波长, 其灭菌效果因波长而异, 其中以254~257 nm波段的灭菌效果最好, 这是因为细菌中的脱氧核糖核酸 (DNA) 的核蛋白的紫外吸收峰值正好在254~257 nm。
紫外线的杀菌效果同紫外线的照射量不成线性关系, 即被杀死细菌的百分数并不是与照射剂量成正比的 (紫外线的照射量等于紫外线的辐照度值乘以时间) 。只有在照射量很低而细菌数目又很多的时候, 紫外线照射量才同细菌的死亡率呈线性关系。当紫外线照射量加大后, 每单位剂量的紫外线增加, 并不能杀死一定数目的细菌, 而只能杀死当时还活着的细菌中某一特定百分数的细菌。
紫外线的强度、紫外线的光谱波长和照射时间是紫外线杀菌效果的决定因素。由于波长为253.7 nm的紫外线杀菌能力最强, 因此要求用于杀菌的紫外线杀菌灯的辐射光谱能量集中在253.7 nm左右, 以取得最佳杀菌效果。紫外线杀菌灯为高强度低压汞灯, 可放射出波长为253.7 nm的紫外线, 紫外线杀菌灯的灯管是石英套管, 这是由于石英的污染系数小、耐高温, 且石英套管对253.7 nm的紫外线的透过率高达90%以上。
紫外线杀菌灯只能抑制微生物繁殖的速度, 不能快速有效地降低水中微生物的负荷, 且只能杀灭系统中90%的微生物菌, 故其不能代替巴氏消毒、臭氧消毒或纯蒸汽臭氧的周期性消毒或杀菌功能。紫外线不能瞬间杀灭细菌, 在紫外线作用下, 核酸的功能团发生变化, 出现紫外损伤, 当核酸吸收的能量达到细菌致死量而紫外线的照射又能保持一定时间时, 细菌才会大量死亡, 故紫外线杀菌灯主要安装于纯化水系统的RO/EDI循环回路和储存与分配系统的管网循环回路, 并与巴氏消毒等消毒方式组合运用, 以防止系统中微生物指标的过快增长。
紫外线杀菌灯需带有时间累计提示功能和强度报警功能, 以便提醒使用者及时更换紫外灯管。当系统为周期性巴氏消毒时, 紫外灯的设计结构还需满足耐高温的要求。
3臭氧杀菌
臭氧是一种广谱杀菌剂, 可杀灭细菌的繁殖体、芽孢、病毒和真菌等, 并可破坏肉毒杆菌毒素。臭氧杀菌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作用破坏微生物膜的结构而实现杀菌。臭氧首先作用于细胞膜, 使其构成成分受损而导致新陈代谢障碍。臭氧继续渗透穿透细胞膜, 并破坏膜内的脂蛋白和脂多糖, 改变细胞的通透性, 导致细胞溶解、死亡。臭氧杀灭病毒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作用破坏病毒核糖核酸 (RNA) 或脱氧核糖核酸 (DNA) 。臭氧的杀菌速度极快, 浓度为100μg/L的臭氧在1 min内能杀死60 000个微生物。
图2为臭氧的杀菌浓度。研究表明:水中臭氧浓度为8μg/L时, 微生物停止繁殖, 水中的臭氧浓度超过50μg/L时, 系统能有效杀灭微生物和细菌。ISPE建议, 水中臭氧浓度应控制在20~200μg/L。
臭氧的毒性主要表现为其强氧化的能力, 臭氧浓度在0.02 mg/L时, 嗅觉灵敏的人便可觉察, 称为感觉临界值;臭氧浓度在0.15 mg/L时为嗅觉临界值, 一般人都能嗅出, 也是卫生标准点;当臭氧浓度达到1~10 mg/L时, 称为刺激范围;10 mg/L以上为中毒限。臭氧能刺激人的呼吸系统, 造成呼吸系统的应激性反应, 严重时会造成可逆性伤害。不同国家和协会均制定了严格的卫生标准:
(1) 国际臭氧协会:0.1 mg/L, 接触10 h。
(2) 美国OSHA:0.1 mg/L, 接触8 h。
(3) 德、法、日等国:0.1 mg/L, 接触10 h。
(4) 中国:0.15 mg/L, 接触8 h。
安全使用臭氧可保证人的健康不受危害。相反, 在呼吸浓度为0.1 mg/L以下的臭氧时, 对人体会有保健作用。臭氧应用100多年来, 至今世界上没有发生因臭氧中毒而导致死亡的事故。
在制药用水系统中, 纯化水罐、交换柱、各种过滤器、膜和分配管网系统中均会不断滋生和繁殖微生物, 臭氧能有效除去水中的卤化物并降解生物膜, 同时经紫外线破除后完全无残留, 是纯化水系统和高纯水系统中能连续去除细菌和病毒的最好方法。臭氧杀菌已成为欧美主流的纯化水消毒方式, 在国内制药用水系统中也已经有了较多的应用和推广。
臭氧的半衰期仅为30~60 min, 为保证系统没有离子污染, 提高臭氧溶解度, 目前主要推荐采用水电解的方式产生臭氧 (图3) , 其原理是将纯化水电解变成氧元素和氢元素, 使其中的自由氧变成氧气, 在加压条件下, 能生产出较高浓度的臭氧。水电解臭氧发生器最大的优点是采用待消毒处理的纯化水来产生臭氧, 有效杜绝了来自系统外部的其他污染。
实践表明:臭氧浓度达到0.1~0.2 mg/L时, 系统能有效保证水中微生物的含量不超过1 CFU/100 mL。与巴氏消毒相比, 臭氧杀菌系统除了具有操作简单、水温无波动、消毒时间短和降解生物膜等优势外, 管道材质的选择余地也非常大。臭氧杀菌系统能采用不锈钢材质或PVDF材质进行建造, 采用PVDF材质建造的纯化水臭氧杀菌系统能有效降低系统投资。
臭氧杀菌在纯化水储存与分配系统中使用非常广泛。正常生产时, 臭氧发生器和紫外线灯均处于开启状态, 纯化水储存系统始终处于臭氧保护状态, 采用253.7 nm波长的紫外线灯将臭氧从循环管网系统中完全破除, 以保证使用时纯化水中无残留臭氧。间歇性杀菌时, 将紫外线灯关闭, 维持水中臭氧浓度并保持一定时间, 杀菌即可结束。
间歇型臭氧杀菌系统是另外一种得到了广泛使用的杀菌方式。整个系统采用1个在线臭氧探头对管网回水端的臭氧浓度进行实时监测。正常产生时, 臭氧发生器处于关闭状态。间歇性杀菌时, 开启臭氧发生器, 维持水中臭氧浓度, 并保持一定时间, 在杀菌结束后, 采用253.7 nm波长的紫外线灯将臭氧从循环管网系统中完全破除, 以保证使用时纯化水中无残留臭氧。
4 纯蒸汽杀菌
纯蒸汽杀菌属于热力灭菌范畴, 是利用高温高压蒸汽进行灭菌的方法。由于纯蒸汽的穿透力强, 蛋白质、原生质胶体在湿热条件下容易变性凝固, 酶系统容易被破坏, 蒸汽进入细胞内凝结成水, 能释放出潜在热量而提高温度, 更增强了杀菌力。
纯蒸汽杀菌可杀死一切微生物, 包括细菌的芽孢、真菌的孢子或休眠体等耐高温的个体。灭菌的蒸汽温度随蒸汽压力增加而升高, 通过增加蒸汽压力, 灭菌的时间可以大大缩短。目前常以温度121℃、灭菌30 min作为纯蒸汽杀菌参数。纯蒸汽本身具备无残留、不污染环境、不破坏产品表面、容易控制和重现等优点, 被广泛应用于纯化水系统、注射用水系统和配液系统的灭菌过程中。
纯蒸汽杀菌时, 一定要排尽罐体内的不凝性空气, 否则会大大降低灭菌效果。同时, 灭菌过程中系统所有低点的冷凝水均需得到及时排放, 在疏水器前端采用温度传感器进行在线监测, 当最低点的温度达到灭菌温度时开始计时灭菌, 同时, 系统采用消毒验证的方法进行杀菌效果的评估。纯蒸汽杀菌的优点:时间短、气化潜热、系统简单。
5 过热水杀菌
过热水杀菌属于热力杀菌范畴, 是利用高温高压过热水进行灭菌的方法。与纯蒸汽杀菌一样, 过热水能使蛋白质、原生质胶体在湿热条件下变性凝固, 酶系统被破坏, 可杀死一切微生物, 包括细菌的芽孢、真菌的孢子或休眠体等耐高温的个体。目前, 在注射用水的储存与循环系统中, 过热水杀菌已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与纯蒸汽杀菌相比, 过热水杀菌有如下优点: (1) 采用工业蒸汽为热源, 无需另外制备纯蒸汽。 (2) 灭菌过程中, 无需考虑最低点冷凝水的排放问题。高压过热水循环流经整个系统, 不会因冷凝水排放不及时而引起灭菌死角的产生。 (3) 采用注射用水系统已有的维持80℃高温循环用双板管式换热器进行系统升温, 既节省项目投资, 又方便操作。
过热水灭菌时, 注射用水罐体内的气相为高压纯蒸汽, 可有效实现罐体呼吸器的在线灭菌。但是, 灭菌过程中需考虑注射用水输送泵可能发生“气蚀现象”。
6 结语
本文以消毒与灭菌为切入点, 围绕着制药用水系统, 介绍了巴氏消毒、紫外线杀菌、臭氧杀菌、纯蒸汽杀菌与过热水杀菌5种消毒与灭菌技术, 为能找到适宜的制药用水系统的消毒与灭菌技术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陈远华.湿热蒸汽灭菌设备的发展趋势[J].机电信息, 2008 (11)
[2]冯庆, 黄浩.制药用水储存及分配系统设计[J].医药工程设计, 2010 (1)
临床科室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对2008年全院35个临床科室的处置室的空气、使用中的消毒液、高压蒸汽灭菌效果、医护人员手和物体表面进行监测。
1.2 采样方法
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消毒技术规范》[1]中规定的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法进行无菌效果采样:空气监测采用普通琼脂平板暴露法;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 (直径为9cm) 分别放在各科室内进行采样。采样高度为距地面1.5m, 采样时将平板打开, 扣放于平板旁暴露5min, 待监测压迫完毕, 把所测的样品放置于37℃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 并分离致病菌, 使用中的消毒液监测用无菌吸管抽取消毒液1.0mL加入9.0mL含相应中和剂的试管内混匀, 再从管内取上述溶液0.2mL, 滴于普通琼脂平板, 平板置35℃温箱培养, 记菌落数, 高压蒸汽灭菌效果的监测采用生物指示剂 (嗜热芽胞杆菌) , 医务人员手监测在“六步洗手法”洗后立即采样, 用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棉拭子, 在双手指屈面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 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 剪去手接触部位后, 将棉拭子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试管内立即送检。物体表面在消毒处理后采样, 用5cm×5cm的灭菌规格板, 放在物体表面, 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 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擦5次, 并随之转动棉拭子, 剪去手接触部分, 将棉拭子放入装10mL采样液中送检。
1.3 判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空气中细菌总数≤500 CFU/cm3;物体表面及医护人员手≤10CFU/cm2;Ⅱ类科室空气中细菌总数≤200CFU/cm3;物体表面及医务人员手≤5CFU/cm2;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 消毒液的染菌量≤100CFU/mL为合格。
2 结果
全院35个临床科室2008年共采集空气505份, 合格465份, 合格率为92.07%;使用的消毒液120份, 高压蒸汽61份均合格;医务人员手278份, 合格268份, 合格率为96.40%;物体表面280份, 合格252份, 合格率为90%。
3 讨论
医院环境中病人密集, 是各种病原菌汇集的场所, 种类繁多耐药性强, 众多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患者及医护人员, 而且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因此, 做好消毒灭菌质量的监测工作, 是控制医院感染病原菌传播途径的有效措施之一[2]。病原微生物以空气传播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通过监测发现, 我院Ⅰ、Ⅱ类科室空气合格率较高, (包括手术室、ICU、产房、消毒供应室、新生儿监护室) 这类科室的消毒设施先进, 都采用紫外线循环风消毒, 而Ⅲ类科室 (处置室、治疗室、换药室) 由于房屋布局不合理, 人员流动频繁, 致使空气监测合格率低。因此, 改善工作环境, 增强无菌观念, 提高环境的消毒质量。 随着我院对医疗安全的重视, 也对供应室的管理力度加大。消毒供应室是医院供应各种无菌器械、一次性物品的重要科室。定期对物品的洗涤、包装、灭菌等进行全面质量检查控制, 定期做好生物监测并有记录[3], 保证了高压蒸汽灭菌效果的合格率。对消毒液的管理药剂科做到, 依据当日的消耗量进行配制分装, 做到当日配、当日清, 保证了消毒剂的效果, 减少了消毒剂的污染, 使消毒液的监测合格率为100%。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 医院感染通常是直接或间接由手传播, 这一途径比经空气传播更具危险性。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病原菌而造成医院感染约占30%[4]。就我院医务人员手监测来看, 没有达到100%合格, 分析问题原因是医务人员工作量大、时间紧、洗手时间不够, 洗手依从性低, 我院应提高手卫生的意识, 全院动员起来, 营造手卫生的氛围[5], 使用正确的洗手设施、正确的洗手时间, 选择适当的手消毒剂和手护理。医院感染管理科现将“六步洗手法”图片贴在洗手池旁, 以引导医务人员正确的洗手方法, 达到洗手程序的标准化, 减少和杜绝由医护人员手传播的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消毒技术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2, 200-201
[2]董明驹, 史莉.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1) :73-74
[3]张瑾, 黄桂芝.消毒供应室流程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12) :1709
[4]何红燕, 林伟青, 黄雪琴, 等.手污染的控制与医院感染的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10) :1407-1409
消毒灭菌实验 篇8
1 护理查房发现存在问题
①科室无菌物品柜内欠整洁, 无菌包标志不清, 包布欠清洁或有破损;②不按规定及时更换泡钳桶及敷料缸;③换药室不整洁, 有无关物品存放;④体温计的浸泡消毒存在有浓度不够, 消毒液过浅等问题;⑤氧气湿化瓶、雾化吸入器管路、面罩、螺纹管消毒后保存不规范等。
2 对策
2.1 规范病区物品的管理
2.1.1 规范病区治疗室、换药室、处置室、抢救室的消毒隔离措施, 严格分清清洁区、污染区、拖把、毛巾严格分区使用放置。
2.1.2 制定标准和细则 ①各科室的无菌镊、泡钳桶使用干桶, 4 h更换一次, 棉球缸每日更换并灭菌;②取缔科室自备包, 所有诊疗包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回收处理, 按照标准化进行清洗、包装、灭菌后储存在科室的灭菌物品柜, 柜内保持清洁, 每周用消毒液擦拭2次;③换药物品由大贮槽改为小包装, 取缔器械包浸泡器械, 改为高压灭菌处理, 做到换药物品一人一用一灭菌, 避免交叉感染;④体温计消毒液更换每周2次, 浸泡盘灭菌每周2次;⑤氧气湿化瓶、雾化吸入器管理、氧气面罩、呼吸机和麻醉机的螺纹管等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回收处理, 干燥密闭保存;⑥止血带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进行清洗消毒, 按配发基数和科室需要每天进行交换, 一人一带执行率达到100%。
2.2 护理部 院感办定期检查, 按照标准逐条检查, 对存在的问题反馈到科室, 科室制定整改措施, 并在每月召开的护士大会上进行讲评。要求科室认真学习标准, 按标准指导临床工作, 对存在的问题按质控管理标准扣分。
2.3 组织感染知识讲座, 使医护人员不断提高理论水平, 从而认识到控制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性, 以及如何运用控感理论知识指导护理实践。克服懒惰思想, 抱着对患者负责, 对社会负责, 为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做好最基础的护理工作。为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发挥应有的作用。
3 讨论
医院感染与护理学密切相关, 涉及护理护理工作的众多方面, 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各项关键措施无一不与护理学密切相关。医院感染管理中许多重要内容, 如消毒隔离技术与管理、物品的消毒、灭菌、无菌操作技术、患者的清洁和护理等, 无一不是基础护理中的重要内容。吸氧是临床最常见的护理操作, 正确的操作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如果不遵循消毒规范, 不对湿化瓶进行及时消毒和更换湿化瓶, 有可能造成交叉感染而加重病情。住院患者每天测体温, 重病患者测量次数更多, 如果不加强对体温表的消毒, 同样可能造成疾病的传播。换药室管理不规范, 无菌物品使用、储存不当, 势必造成伤口的感染。据不完全统计, 在当前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系统中, 护理工作占75%~80%, 这支队伍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护理工作直接接触患者, 是易发交叉感染的最前沿, 各项工作稍有疏忽, 势必引起医院感染及疾病的流行。近几年来, 国内相继发生新生儿感染流行, 无一不说明与护理工作消毒隔离有关。只有加强对临床常规物品消毒灭菌的监控, 实行标准预防, 科学的做好护理工作, 才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消毒灭菌实验】推荐阅读:
清洗消毒灭菌05-18
消毒灭菌效果10-04
医院消毒灭菌问题分析06-27
消毒灭菌器械的管理论文01-13
消毒灭菌药械管理制度06-08
消毒供应室灭菌管理01-06
消毒灭菌效果与环境卫生学监测手册09-23
初级检验技师《微生物检验》讲义第31章医院感染和消毒灭菌06-10
实验室消毒措施07-05
检验科实验室消毒办法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