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消毒灭菌问题分析

2024-06-27

医院消毒灭菌问题分析(共10篇)

医院消毒灭菌问题分析 篇1

关键词:医院,消毒,灭菌,质量监测

为掌握吉林省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的消毒质量和感染控制的薄弱环节, 笔者对该省两所三级甲等医院2007-2009年的消毒质量监测进行了分析。

1 内容与方法

1.1 监测内容

手术室空气质量、物体表面消毒、医护人员手消毒、内镜清洗消毒、口腔科用水质量、医院污水消毒、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

1.2 监测方法

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下发的《全国医院消毒与感染控制监测方案》 (2007、2008年) 要求进行监测。

2 结果

2007-2009年的监测结果显示, 灭菌器生物监测合格率均为100%, 物体表面监测合格率均达到90%以上, 医护人员外科手、污水监测的合格率逐年提高, 口腔科水合格率仍然很低。监测结果见表1。

注: () 内为合格率 (%) 。

3 讨论

医院消毒与感染控制监测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防止传染性疾病传播、维护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及医护人员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有计划、连续、系统地进行医院消毒与感染监测, 是有效开展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和传染性疾病在医院内暴发流行的重要内容。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监测时存在一些具体问题, 如空气消毒监测时监测采样的时间是在空气消毒处理后, 没有人员进入环境中之前开展消毒效果监测, 而在实际医疗活动中, 当工作人员一旦进入环境后, 空气污染量会很快恢复甚至超过消毒前污染水平, 而疾控机构没有开展此阶段的污染监测工作, 但此时正是可能感染发生的主要环节[1]。手部消毒监测的采样时间是在消毒处理后、接触病人前进行, 但是在实际医疗活动中, 如果没有开展监测时, 医护人员常常没有进行清洁消毒处理而接触病人, 此时对接触病人危险性更大[2,3]。医院污水消毒采用二氧化氯消毒法, 但由于医院污水处理设备陈旧、管理不到位、操作人员对污水消毒技术掌握不熟练, 致使医院污水消毒合格率较低[4]。口腔科用水包括手机喷水和冲洗水, 由于国内至今没有口腔科用水国家标准, 按生活饮用水标准判断污染严重, 已成为医疗单位医源性感染的重大隐患[5]。

医院消毒工作现状不容乐观, 笔者建议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监测、监督与管理工作,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与监测对象应更加紧密配合, 积极开展部门协作, 充分利用监测信息, 发挥其监测评价、监督、危害预警与指导干预的作用。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工作职责, 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

突出监测重点与目标性, 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效果。常规监测是在医院充分准备的情况下, 即消毒后、操作前采样, 虽然监测结果令人满意, 但却不是日常医院消毒工作的真实反映。采用问题目标监测的方法, 阳性率高, 管理既有针对性, 又具有前瞻性, 有利于控制感染, 降低医院感染管理成本, 具有操作的可行性及经济上的合算性, 更有利于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效果、效率和效益。同时应不断修订监测方案, 改进监测内容与监测方法, 突出监测重点, 更加准确、真实地发现问题, 为制订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商桂珍, 王英人.影响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的原因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9, 26 (5) :589-591.

[2]高志坤, 杜凤芹, 王艳军.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与控制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9, 26 (6) :687-688.

[3]李亚洁, 谭琳玲, 周春兰, 等.手部卫生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06;20 (2A) :286.

[4]孙利群, 黄新宇, 王艳秋, 等.2007-2008年吉林省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工程学, 2010, 9 (1) :58-59.

[5]张芳, 叶发明, 周楠, 等.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6) :814.

医院消毒灭菌问题分析 篇2

医院消毒工作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防止传染性疾病传播、维护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及医护人员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有计划、连续、系统地开展医院消毒与感染监测,是有效开展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和传染性疾病在医院内暴发流行的重要内容。检验科于2013年8月27号组织了医院消毒与灭菌知识培训。培训总结如下:

一、主要内容:消毒与灭菌的概念,消毒水平等级,消毒与灭菌的方法、原则,消毒液的配制。

二、培训效果:本次培训应到13人,实到13人,收回有效答卷13份。培训期间,检验科全体人员认真记录,积极提问,现场讨论热烈。通过这次培训不仅能增加消毒灭菌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能改变临床医务人员对消毒灭菌制度执行中的抵触情绪,加强医务人员自我职业防范措施,也熟知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的流程、规范的行为,增强消毒灭菌意识。

三、培训、工作中的不足:这次培训存在不足的地方,时间紧,内容较多,所以在前期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各检验科消毒管理人员进行消毒知识培训,加强对《消毒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感染管理办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消毒专业知识的讲解。在日常的消毒灭菌工作中争取做到科学规范工作,持续质量改进,加强专科内涵,提高服务质量。健全岗位职责,规范岗位培训,加强科学管理,加大质量控制,保证医疗安全。我们将把检验科的消毒管理工作作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

这次培训总体来看还是达到了我们预期培训的效果。通过本次培训,使我科人员加强了消毒方面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在今后我们更要尽可能多地加大培训次数和力度,以提高检验科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

医院消毒灭菌问题分析 篇3

【关键词】:个体医疗机构;消毒灭菌;质量监测

【中图分类号】R187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053-01

为了解个体医疗机构的消毒效果,加强对个体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的监督监测,控制交叉感染和医源性感染,保证患者就医安全,按照《消毒管理办法》对辖区内个体医疗机构消毒质量进行监督并采样检测,现将本县2005~2007年的监测结果报告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和种类 2005~2007年采集本县65家个体医疗机构的环境空气、物体表面、消毒液、医务人员手四类样品,共1838份。

1.2 检验方法 依据卫生部2002年《消毒技术规范》[2]进行检验,每年3~4次。

1.3 结果判定 依据GB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3]进行判定。

2 结果

2005~2007年对个体医疗机构共采样1838份,合格1241份,合格率为67.5%。其中2005年最低为60.1%(445/740),2006年为74.6%(417/559),2007年为70.3%(379/539)。环境空气、物体表面、消毒液、工作人员手检测结果,见表1。

3 讨论

2005~2007年,本县个体医疗机构检测结果表明:各医疗机构重点环节消毒灭菌质量均不同程度存在问题,尤其是空气质量不合格率更高(78.9%)。这与个体诊所消毒意识淡薄,消毒知识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有关;也有经济利益驱动,不愿配置消毒设施与用品有关。尽管各医疗机构一般均采用紫外线灯管消毒,但空气合格率很低,主要原因是紫外灯安装数量不足,使用率低。有些紫外灯照度不够,或照射时间不足。消毒药物配制及使用方法不正确,是影响物体表面和消毒液合格率的主要因素。3年来,消毒灭菌质量监督各项指标合格率不稳定,考虑与监管力度和监督频次也有一定的关系[4]。针对以上情况,应采取如下措施:①加大对《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的宣传力度,加大消毒管理工作的监督监测力度,增加监督监测频率,对所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②强化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加强个体医疗机构领导、工作人员对消毒工作的重视程度,各医疗机构应按照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建立一套规范的消毒工作程序,把消毒灭菌工作纳入到单位的重要内容长抓不懈,使消毒工作不流于形式;③对工作人员的消毒知识和技能进行培训,提高消毒质量,确保消毒效果。只有切实做好这几项工作,才能有效预防交叉性感染和医源性感染,确保患者就医安全。

参考文献

[1]谷银凤.包头市青山区2005年医疗机构消毒效果评价[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6,23(3):256-25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S].2002-1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S].2000,11-20.

[4]黄中.1999-2002年渝北区医院消毒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12(4):327.

医院消毒灭菌问题分析 篇4

关键词:口腔器械,消毒灭菌,问题,对策

目前,人们的卫生意识和审美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口腔问题的关注度迅速上升。在解决口腔问题的过程中,口腔机械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口腔服务的水平,就必须对这些器械进行严格的消毒和灭菌处理,保证口腔治疗的安全性。但是从当前口腔器械消毒灭菌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我院展开了专门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我院口腔科2015年3月~2016年8月回收的口腔器械中选取500份进行研究。其中持针器60份、缝合针55份、牙挺30份、拔牙装置90份、探针30份、镊子70份、针头20份、针孔20份、牙凿30份、医用剪刀30份、刀片30份、骨凿20份、牙科手机15份。

1.2 研究方法

500份口腔器械均采用常规消毒法予以灭菌,取适量消毒液倒入清洗槽中,完成消毒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总结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采取加强防护意识、完善消毒灭菌流程、强化专业技术培训和检测成效等对策。

1.3观察指标

对消毒灭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和总结,并比较实施前后500份口腔器械的消毒灭菌效果,具体评价标准为:①显效:消毒率≥95%;②有效:消毒率为75~94%;③无效:消毒率60~74%;(总例数-无效)/总例数×100%=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本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实施对策前后的消毒灭菌效果进行x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消毒灭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经分析,灭菌不达标,消毒意识薄弱,设备相对落后,缺乏病菌防护意识是当前口腔器械消毒灭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所占比例分别为26.8%、13.4%、25.2%和17.8%(详见表1)。

2.2 实施前后的消毒灭菌效果比较

经比较,实施后消毒灭菌的总有效率为97.6%,明显高于实施前的69.0%,组间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3.1 口腔器械消毒灭菌中存在的问题

由表1可知,灭菌不达标,消毒意识薄弱,设备相对落后,缺乏病菌防护意识是当前口腔器械消毒灭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3.1.1 灭菌不达标

这个问题就是指在消毒的过程中,灭菌率低于相关规范的要求。目前,消毒制剂中具有较高效率的有戊二醛消毒剂,通常要浸泡10min后才能发挥应有的消毒和灭菌效果。而且,牙挺、手机钻头、牙钳等器械的使用率较高,需要频繁转运,如果浸泡的时间不足,就无法达到应有的灭菌效果,会残留很多的细菌。如果使用浓度为0.6%聚维酮碘作为消毒剂,则只能完成表面消毒,无法清除深层次的细菌,尤其是污染比较严重的器械。

3.1.2 消毒意识薄弱

这也是口腔器械消毒灭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约占13.4%,主要表现在:部分消毒人员没有对器械消毒灭菌工作的重要性引起重视,再加上卫生部门对一些诊所的消毒工作未实施有效监管,还有的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管理,导致消毒人员缺乏足够的消毒意识。还有的消毒工作人员虽然根据规定的流程完成了口腔器械的消毒灭菌,但是却根本没有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没有从内心产生认同感,流于形式。除此之外,还有的工作人员对消毒知识的了解有限,也没有接受过相关的培训,导致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并未能严格执行消毒操作。

3.1.3 设备相对落后

目前,大部分医院的床位都比较紧张,内部用房有限,很多医院甚至没有专用的消毒室来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和灭菌处理。而且,由于资金投入有限,清洗位置的设置并不科学,清洗设备数量不足,很多清洗工作只能依靠自来水完成冲洗。正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硬件设备,导致口腔器械的消毒灭菌并不彻底,影响了消毒的质量。

3.1.4 缺乏病菌防护意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极少数消毒工作人员在具体的消毒操作中,对病菌的防护意识不足,没有按照规定的要求佩戴消毒手套,尤其是在对患者的分泌物质或者血液等进行处理时,一定要佩戴消毒手套,否则就很容易引起病菌感染。同时,在消毒完成之后,部分工作人员没有及时按照正确的方法清洁手部。

3.2 解决口腔器械消毒灭菌问题的主要对策

3.2.1 加强防护意识

手部是消毒人员完成消毒灭菌工作的主要部分,也是传播细菌和病毒的主要方式,所以为了确保口腔器械消毒的质量,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佩戴手套,并佩戴好口罩、帽子等消毒工具。同时,严格执行消毒灭菌的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在佩戴消毒手套时,一定不要触碰到其他的无菌物品,避免污染,尽量使用脚控开关来调节患者的座椅。另外,在对患者进行口腔治疗时,一定要保持谨慎的态度,不要给患者和自己造成误伤。除了上述措施之外,还可以开展全面和广泛的预防教育,很多口腔疾病患者很有可能合并乙型肝炎病毒和其他病毒感染,这就需要口腔医师在进行具体的治疗时,一定要时刻保持谨慎,做好消毒和防护工作,避免患者的疾病和血液传染。

3.2.2 完善消毒灭菌流程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口腔器械消毒的方法也在逐渐增多,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有三种,分别是干热法、化学法和真空法。其中耐高温的玻璃、金属等器械,可使用干热法;刺激性和腐蚀性较小的器械则可以应用化学法,并且需要配合使用强效的消毒液;高温高压消毒是最为有效的消毒方法,主要应用于牙科手术器械消毒装置中。在口腔器械的消毒工作中,共需要实施3次真空消毒,利用气管将其中的水分抽干,再进行高温高压消毒。

3.2.3 强化专业技术培训

提高消毒灭菌人员消毒意识,并加强消毒人员培训工作。让消毒人员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消毒灭菌工作的重要性,并引起重视,不能一味强调经济效益。严格按照消毒流程进行消毒工作,如果器械不是一次性设备,应按照制定流程实施消毒措施。将清洗后的器械分类包装,然后将其放入高温蒸汽灭菌装置进行灭菌操作。

3.2.4 检测成效

口腔器械在完成消毒之后,还需要进行检测,确定灭菌质量符合要求之后才能再次使用。根据卫生部制定的消毒规范和医院内部感染管理的要求,严把检测关。同时,消毒灭菌中使用的消毒液体和其他制剂等,也要按照规定予以检测,检测的标准为微生物细菌数量为0。

参考文献

[1]王丽萍.探讨口腔科诊疗器械消毒灭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8:)193-194.

[2]缪珩华.口腔器械消毒灭菌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5):205-207.

[3]王春燕.口腔科诊疗器械消毒灭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67-68.

医院消毒灭菌问题分析 篇5

根据消毒因子的适当剂量(浓度)或强度和作用时间对微生物的杀菌能力,可将其分为四个作用水平的消毒方法。

1.灭菌——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达到灭菌保证水平的方法。属于此类的方法有:热力灭菌、电离辐射灭菌、微波灭菌、等离子体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以及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消毒剂进行灭菌的方法。

2.高水平消毒法——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对细菌芽孢杀灭达到消毒效果的方法。这类消毒方法应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结核分支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属于此类的方法有:热力、电离辐射、微波和紫外线等以及用含氯、二氧化氯、过氧乙酸、过氧化氢、含溴消毒剂、臭氧、二溴海因等甲基乙内酰脲类化合物和一些复配的消毒剂等消毒因子进行消毒的方法。

3.中水平消毒法——是可以杀灭和去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消毒方法,包括超声波、碘类消毒剂(碘伏、碘酊等)、醇类、醇类和氯己定的复方,醇类和季铵盐(包括双链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酚类等消毒剂进行消毒的方法。

4.低水平消毒法——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支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剂和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如单链季铵盐类消毒剂(苯扎溴铵等)、双胍类消毒剂如氯己啶、植物类消毒剂和汞、银、铜等金属离子消毒剂等进行消毒的方法。

二、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

一般认为,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从高到低的顺序为:

1.亲脂病毒(有脂质膜的病毒):例如乙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等。

2.细菌繁殖体。

3.真菌。

4.亲水病毒(没有脂质包膜的病毒),例如甲型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5.分支杆菌,例如结核分支杆菌、龟分支杆菌等。

6.细菌芽孢,例如炭疽杆菌芽孢、枯草杆菌芽孢等。

7.朊毒(感染性蛋白质)。

医用物品对人体的危险性是指物品污染后造成危害的程度。根据其危害程度将其分为三类:

1.高度危险性物品——这类物品是穿过皮肤或黏膜而进入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材,或与破损的组织、皮肤黏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

2.中度危险性物品——这类物品仅和皮肤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的组织内。

医院消毒灭菌问题分析 篇6

1 牙科高速手机易被污染及消毒不彻底的原因

(1) 在口腔疾病治疗过程中, 高速手机密切接触患者唾液、血液、龈沟液和牙菌斑等, 它们均含有大量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 特别是在牙体预备和开髓时, 高速手机更易被血液中的病毒污染, 如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2) 高速手机转速可高达3×105r/min, 在高速手机高速涡轮停止转动的瞬间形成的负压可将患者口腔中的致病微生物回吸至高速手机内部, 从而造成高速手机管道、腔隙污染。 (3) 牙科高速手机结构精密, 被金属外壳严密封闭, 内有复杂的水、气管道及腔隙, 使高速手机内部一旦被污染, 难以彻底消毒。 (4) 使用传统的化学消毒剂擦拭法或消毒液浸泡法, 难以达到灭菌标准。

2 我科以前采用的消毒灭菌方法

2.1 化学消毒剂擦拭法

2%碘酊、75%乙醇擦拭消毒方法:用2%碘酊擦拭、75%乙醇脱碘, 此法只能处理牙科高速手机表面的病原微生物, 不能进入高速手机内部污染的涡轮腔隙和管道进行消毒, 不能达到灭菌效果, 对预防交叉感染还存在隐患。

2.2 化学消毒液浸泡法

2%戊二醛消毒液浸泡10h, 0.9%生理盐水冲洗, 此法能够杀灭充分暴露于消毒液中的细菌和病毒, 但据报道, 不论哪种消毒剂浸泡内部结构复杂的牙科高速手机, 均很难达到灭菌标准, 而且2%的戊二醛对高速手机和人体的损害较大。我科使用2%戊二醛浸泡高速手机, 一年使用损坏率达52%, 极大地影响高速手机使用周转率, 同时还在感染管理安全方面存在隐患。

3 我科采用的新消毒灭菌方法

3.1 压力蒸汽灭菌法

我科自2006年以来使用STATIM2000卡式高压灭菌器对牙科高速手机进行消毒灭菌, 此法具有灭菌效果可靠、安全及快速的优点。首先将使用后的高速手机表面污渍清洗并消毒, 再用TPC牙科手机清洁注油机进行清洗注油及干燥, 然后用医用灭菌袋封装, 最后进行压力蒸汽灭菌。灭菌前先预真空, 预真空可将牙科高速手机内部的水、气管道和腔隙内的空气抽出, 使高温高压热蒸汽能到达高速手机的各个部位, 灭菌效果可靠, 我科采用温度136℃对高速手机消毒10min, 可达到灭菌标准。

3.2 微生物学监测

我科自使用卡式高压灭菌器对高速手机和部分口腔治疗器械进行消毒灭菌以来, 每周进行生物学监测, 结果都合格;每月对灭菌后在有效期内的牙科高速手机和口腔诊疗器械进行细菌培养1次。结果均未检出病原微生物。

综上所述, 用高温高压蒸汽灭菌法对牙科高速手机进行灭菌处理是最可靠、安全、有效的方法 , 这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医源性的交叉感染, 同时对防控医疗风险, 确保医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医院消毒灭菌问题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从2011年7月~2012年6月期间, 选取本院的产房、手术室、烧伤病房和新出生儿的卧室等房间, 对于感染和管理相关的科室等方面, 要积极的更换室内的空气, 对医护人员、患者接触的物体表面以及消毒灭菌等方面的物品都要进行消毒处理, 通常在科学的使用消毒液过程中, 通过科学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采样检查, 对于感染患者要对其进行科学的测试, 和评价中患者的合格率出现怎样变化的趋势。并且, 在对于本院的感染发生的几率进行科学的统计, 包括在消毒灭菌工作患者对统计医务人员中的满意程度。

1.2 方法

1.2.1 医院为供应室人员加强自我防范的意识, 对于传染性相对较强的器械方面的要求, 对其要做科学的消毒工作, 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医护人员自己, 以及防止人员与器械等交叉感染。这是为了加强医护人员对感染知识方面了解的同时, 也要提高对医护人员组织教育供应室人员应该学习的制度、规范、条例等专业知识规范化制度化。还要积极进行考试方面的组织活动, 对供应室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进行不定期的考核检测。目的是为了不断的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大力提高消毒意识[1]。

1.2.2 各部门如果不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将会严重影响医院的医疗质量。因此在制定文件的基础上, 把医院感染控制的工作作为护理质量考核的项目之一, 并实行个人考核制度, 使护理人员能从根本上提高无菌意识, 从思想上重视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医院对于出现感染管理以及护理管理工作相结合, 对此, 不仅是预防医院感染管理方面工作中的体现的重要问题, 也是能够体现出护理工作核心管理的内容。

这样对灭菌消毒和隔离工作方面都能够减少医院出现感染病症的发现几率, 对此, 本院要努力的对消毒灭菌各项工作环节努力的做到完善, 这样不仅能够使医院感染工作不断的加强认识, 也能够使本院的感染几率明显的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1.2.3 各部门一旦出现不健全的制度, 对管理工作方面就会出现严重差错, 甚至影响到医院在医疗方面出现的质量。对此, 通过制定相关文件的基础上, 通常在对控制感染工作作为本院的考核护理质量的主要方面。同时, 对本院的医护人员在实际的临床实践方面认识能够有显著的提高, 从思想上对本院的感染控制方面的工作不断的进行重视。在本院出现的感染管理与护理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的结合, 这样能够让患者减少在医院出现感染的几率, 从根本上能够体现出医院的感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以及使本院的感染工作核心得到重视。因而, 消毒灭菌工作以及隔离工作的质量都将会决定医院出现感染的几率。

2 结果

通过加强对护理管理的实施工作以后, 在本院的感染率在5%左右, 比之前10%明显的下降5%, 有显著的差异效果,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医院要对医护人员通过选择进行组织培训方面的学习, 这样能够加强本院对医护人员在自我防护意识方面的深入了解, 并且能够积极的调动护理人员在工作方面的主动性, 从而也能够进一步的提高医护人员在工作方面的质量, 确保工作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性的护理制度等方面的工作, 这样能够有效的对患者降低医院出现的感染率, 大大的降低了职业的感染率, 使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有明显的提高。由于护理管理在医院消毒灭菌的工作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为此, 在本院根本上降低医院出现的感染几率, 要切实的解决在以往工作中所留下的问题, 通过改变本院的管理模式, 由于职业的损害率相对过大, 本院的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很大, 对此, 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医护人员的意识水平, 这样会使本院的感染率明显降低。

参考文献

医院消毒灭菌问题分析 篇8

关键词:内窥镜,消毒,灭菌,医院感染

内窥镜作为侵入性医疗器械,在临床疾病诊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材质特殊、结构复杂、精密度高,使用后消毒灭菌难度大,从而常常导致内窥镜消毒工作不到位,从而导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因此,加强内窥镜的消毒与管理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笔者现将近年国内内窥镜清洗消毒灭菌的现状进行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1内窥镜清洗消毒灭菌现状

1.1内窥镜的种类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内窥镜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但从消毒角度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消毒的内窥镜,如胃镜、肠镜、支气管镜、喉镜、阴道镜等,另一类是需要灭菌的内窥镜,如腹腔镜、胸腔镜、胆道镜、膀胱镜、脑室镜、神经内窥镜、宫腔镜、椎间盘镜等,这两类内窥镜在用于诊疗操作前,前者需要达到高水平消毒,后者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1.2常用内窥镜消毒灭菌法

近年来,英国消化协会(BSG)推荐:胃、肠镜以中性或含酶洗涤剂清洗→2%戊二醛浸泡4 min,支气管镜浸泡20 min,如果疑有TB或HIV患者用后则浸泡60 min以上[2]。美国感染控制与流行病学专业协会APIC推荐:2%戊二醛于20℃20 min能高水平消毒[3]。国内内窥镜大多为三槽冲洗→酶洗→浸泡消毒与冲洗一体,但有不少研究性报告表明内窥镜消毒效果均存在一定问题。

1.3存在问题

国内很多医院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只注重经济收入而忽视内窥镜质量管理。医院消化内窥镜使用率高,污染严重,管理和监测不统一且不力,缺乏系统、规范的化学监测和生物学监测。国产清洗消毒机多数不合格,进口消毒机效果肯定,但价格昂贵。内窥镜消毒效果评价实验用具不一致。消毒剂使用混乱,国内外常用和推荐虽然是戊二醛,但其对皮肤黏膜有致敏和刺激等作用,含氯消毒剂对内窥镜有一定腐蚀性,洗必泰类等低效消毒剂达不到高水平消毒[4]。另外,自动清洗消毒机还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2采取措施

为了减少由内窥镜诊治、再处理工作引起的医院感染,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2.1建立相关制度

(1)制定有关内窥镜灭菌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总结并制定各项工作制度,如各种内窥镜的清洗灭菌规程、使用登记制度、存放制度、工作人员职责、手术配合、清洗及灭菌监测等。(2)设立专职人员:指定具备内窥镜清洗灭菌方面知识、接受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的专职人员从事清洗灭菌工作。(3)建立健全各项清洗灭菌工作:严格执行《内窥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切实保证消毒质量,严格控制和预防内窥镜消毒问题导致的医院感染。

2.2规范清洗消毒工作程序

2.2.1清洗

(1)水洗:使用后的内窥镜器械立即用流动水彻底清洗,除去血液、黏液等残留物质,内窥镜可拆卸的部件、器械的轴节部、弯曲部毛刷清洗,管道用高压水枪彻底反复冲洗等。(2)酶洗:配置多酶洗液,彻底清洗后的各部件入超声清洗机中,管腔器械及管道接酶洗液循环水接口,其余器械打开轴节置于清洗篮中进行20 min的超声酶洗。(3)清洗:多酶洗液超声清洗后的内窥镜,进行彻底冲洗,去除管道内及器械表面的多酶洗液及松脱的污物,将各部件用流动水反复冲洗,管道用高压水枪冲洗。(4)烘干:各部件及器械表面用软布擦干,管腔用干燥器向管道内冲气排出水分吹干。

2.2.2消毒

适于压力蒸汽灭菌的内窥镜或者内窥镜部件,选用其所要求选择的温度和时间进行压力蒸汽灭菌;不可高压灭菌的器械均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无菌保护套保持纤维导光束的无菌状态,与内窥镜镜头连接。

2.3加强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消毒剂浓度每天监测并做好记录,低于有效浓度时及时更换,以保证消毒效果;消毒后的内窥镜应当每季度经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消毒后的内窥镜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 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灭菌后内窥镜合格标准为:无菌。

2.4改善和提高内窥镜清洗消毒的硬件水平

改善硬件条件是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医院领导必须将内窥镜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高到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增加医院信誉等高度来认识,因此,必须增加必要的设备投入,使诊疗区和洗消环境和条件基本上均达到了《内窥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要求。

医院内窥镜的消毒灭菌质量管理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医院应加强对所有内窥镜的监测和管理,使其常规化、制度化,只有这样才能杜绝因内窥镜的操作而导致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育英,陈朝华.10所医院胃镜室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2):171-172.

[2]Babb JR,Bradley CR.The mechanics of endoscope disinfention.J Hosp Infect,1991,18(Supplement A):130.

[3]Rutala WA.APIC guidelines for infection control practice.Am J Infect Control,1995,23:35 -67.

手术室灭菌消毒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9

1 手术室消毒灭菌存在的问题

1.1 岗位制度不健全

由于手术室消毒灭菌的流程不够健全, 不能给消毒灭菌工作人员明确的指导, 造成工作人员无据可依, 加上部分人员专业知识缺乏, 常造成器械物品的丢失, 或灭菌质量的不达标。而手术室对于消毒灭菌工作的好坏没有量化的标准以及严格的质量监测跟踪, 也进一步降低了消毒灭菌的质量[3]。另外, 部分工作人员观念落后, 对业务的学习不感兴趣, 而随着消毒灭菌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型的消毒灭菌设备不断应用, 再加上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 已经使得消毒灭菌的工作性质产生了巨大转变, 而某些工作人员却难以适应新的工作模式。

1.2 手术室环境管理不当

手术室中无菌管理混乱, 不能够严格执行三通道路线。手术室的空气消毒达不到要求, 手术安排不合理, 手术时间混乱。参观制度执行不彻底, 不能严格的控制人员的出入。以上因素均易造成手术室的洁净度降低, 增加了患者医院感染的几率[4]。另外, 手术室的净化系统的管理不规范, 不能做到定期的检查、维修及保养。

1.3 手术室灭菌物品管理不当

手术室灭菌物品中存在未标明有效期或已经超过有效期的物品;部分消毒物品的包布层数未达到标准, 或存在包装破损的灭菌包;已灭菌的物品与未灭菌的物品存放混乱;运送灭菌物品所使用的工具不干燥或未经过清洗消毒。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手术室对护理人员的管理不严格, 护理人员不了解无菌管理办法, 缺乏一定的灭菌物品存放知识, 责任心不强, 业务水平不高, 对手术室的相关管理不够重视。

2 手术室中消毒灭菌管理措施

2.1 健全组织机构功能

针对岗位制度不健全的问题, 成立了由护士长和护士组成的科室感染管理领导小组。小组负责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与工作标准, 使管理有章可循, 消毒灭菌工作的质量评价也有了量化标准和跟踪机制, 做到各项监测工作落实到人[5]。每月必须做的检测项目包括:无菌物品存放间、手术间以及一次性物品存储间的空气细菌培养, 一次性物品的细菌培养, 灭菌过的常规器械、腹腔镜器械、灭菌纱布等的采样细菌培养, 快速蒸汽灭菌锅和高压蒸汽灭菌锅的细菌培养, 医务工作者手的细菌培养等。为提高工作人员消毒灭菌观念, 应加强其业务学习, 将培训指导和自学结合起来, 做到充分掌握消毒灭菌的方法, 消毒灭菌的注意事项, 保证消毒灭菌的质量。

2.2 加强手术室环境管理

2.2.1 手术室的清洁管理

为防止手术间的交叉感染, 不同的手术间应各自配备手术清洁用具, 并且做清楚标识。使用后的清洁用具经高效消毒液浸泡后, 悬挂晾干。每周彻底清洁一次手术间回风口及送风口, 保证手术室的空气质量。对层流手术间进行清洁时, 应在净化空调系统运行中进行, 完成清洁工作后, 继续运行净化空调系统, 时间一般不少于手术间的自净时间, 百级自净时间为10min, 千级为15min, 万级为20min[6]。医务人员及保洁员在运行净化系统时, 应严格按照其管理制度及操作规范进行, 整个净化系统应有专人负责检查、维修及保养。为保证净化系统湿度、温度的正常, 应对净化系统进行每天检查,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 应及时的联系设备科进行维修, 另外, 还应定期更换或清洗净化机组的过滤器。

2.2.2 手术室无菌管理

手术室的污染物出口、无菌物品出口、工作人员出入口、患者出入口的布局应严格执行三通道路线。手术室内外运输车应严格区分, 有标识明显, 并分室放置, 运输车出入应分车分道运行。每次手术室的空气净化时间应超过30min, 对于不常使用的手术间应净化1h以上, 所有物体表面在手术结束后都应在空气净化系统运行下用含氯消毒液做充分擦拭。手术的安排应根据手术级别的不同进行, 心脏手术和器官移植手术应安排在百级手术间进行, 骨科及I类切口的无菌手术应安排在千级手术间进行, II类切口的手术应安排在万级手术间。另外, 由于空气污染是手术室污染的主要途径, 而医护人员则是手术室空气流动的主要外力, 因此, 手术室应严格的执行参观制度, 严格的控制人员的出入, 手术间的物品应配置完备, 减少手术中搬运物品, 手术时的参观人数不能超过两人, 术中不得来回串间参观。

2.3 加强手术室灭菌物品的管理

灭菌物品的管理直接关系着手术的进展及患者的生命健康。灭菌物品的管理应由专人负责, 分类定位存放, 并按失效期先后次序排放, 取用时按照次序发放[7]。灭菌物品在清洗、包扎、灭菌的过程中应做到包包监测, 每批物品灭菌处理后, 均按照顺序做好登记, 并记录物品包的种类、数量、灭菌日期、操作者、灭菌时间等。灭菌物品的存储量应有限定, 根据手术室的需求量确定, 某些使用频次比较低的物品应现用现消毒。

参考文献

[1]蒋健梅.手术室消毒灭菌管理与医院感染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8) :1664-1665.

[2]吴清香, 丁小容, 刘远新, 等.门诊手术室消毒灭菌质量监测与管理[J].护理学杂志, 2008, 23 (6) :66-68.

[3]牛若梅, 刘英.手术室消毒灭菌监测与医院感染控制讨论[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8) :1554-1555.

[4]姜月华.手术室消毒灭菌问题研究[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2, 11 (7) :509-510.

[5]任明霞.手术室消毒灭菌的管理与感染控制[J].中外女性健康 (下半月) , 2012, 20 (12) :162-163.

[6]吴福丽, 张丽, 孙建荷, 等.洁净手术室感染管理体系的建立及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23) :69-70.

医院消毒灭菌问题分析 篇10

1 消毒灭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消毒药剂准备不够充分

消毒药剂是医疗队的必配用品,主要用于医疗器械、伤员伤口和医护人员手部等的消毒,因此消毒药剂也是开展外科救治的基本保障。按卫生部办公厅关于“5.12”四川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医疗救治的有关标准规定,每个医疗队应配备2%戊二醛20000ml以上,以保证开展应急救护手术所需医疗器械的高水平消毒需求,但事实上多数医疗队都没有足够的配备,部分医疗队甚至还没有配备。特别是在救灾前期,面对交通中断、救灾物资匮乏的恶劣条件和伤病员多的情况下,多数医疗队所携带的消毒药剂很快消耗殆尽,只好采用一些中、低效的化学消毒剂替代使用,严重影响了医疗救治工作的开展和伤病员的生存质量。

1.2 实用型消毒设备缺乏

在这次救灾一线的医疗队中,最缺乏的除了药品和器械以外,实用型的消毒灭菌设备更是严重缺乏。原本多数医疗队都配备有高压蒸汽灭菌锅,并且该灭菌锅具有安全、高效和无毒性物质残留等优点,可发挥医疗器材消毒灭菌的主导作用,能快速处理大量的医疗器械和伤口敷料,满足医疗器械快速周转使用。但因灭菌锅较笨重和交通中断的原因,大多数医疗队都没有把它带到一线,即使有带去的也因缺乏清洁的水源和电力供应而无法正常使用,只好完全依赖使用各种化学消毒剂,这进一步导致了化学消毒剂的紧缺。由此看出,医疗队现有灭菌锅的结构,制约了其运输和使用,不太适用于机动性强的救灾医疗队。另外,与灭菌锅配套以及外科救治使用的水质净化设备,原本有便携式的相关设备,但此次也未见有在灾区一线的医疗队中使用。

1.3 消毒效果控制欠缺

医疗器材的消毒效果不仅关系到外科救治工作的成功与否,更关系到伤病员的生存质量。一件消毒不合格的手术器械,可使手术成功的伤病员发生严重的后续伤口感染,增加其痛苦程度甚至由此失去其生命。由于这次各救灾医疗队的工作量很大和消毒药剂缺乏,常发生消毒液浓度和消毒作用时间不规范的现象。如手术器械采用2%戊二醛作用10h以上才能达到高水平的灭菌效果,手术器械才能安全使用,但在救灾现场却变得难以实现,通常都采用2%戊二醛作用不到1h就立即使用,否则不能适应当时繁重的救治需求。部分医疗队还采用0.5%的碘伏或75%的乙醇对器械进行消毒,不但达不到器械消毒灭菌的要求,而且缺乏相应的消毒效果评价措施。

2 野战或野外救灾医疗器材消毒设施的改进建议

通过参与这次救灾,笔者深刻体会到各医疗队在医疗器材消毒灭菌方面存在较多欠缺的地方,也给救治工作带来了较大的被动,需要进行必要的改进。一是在抗震救灾中面对的是大量外伤患者,在医疗救助中消毒药剂和灭菌设备对抗震救灾医疗队和伤员来说是何等的需要和重要,应该引起卫生装备保障体系的高度重视,保障部门应该不断调整保障重心,精心组织、科学实施、才能达到很好的保障效果。二是要加大战地医疗设备的科研力度,研制出适用于缺水缺电且便于携带的战地消毒灭菌设备和检测设备,以应对野外医疗救助的需要。三是完善军民结合一体保障模式。投入这次抗震救灾的部队医疗队很多,其整体装备明显比地方医疗队强,但在消毒灭菌药剂和设备上的配备也同地方医疗队一样明显不足。因此,必须完善军民结合一体保障模式,结合务实的实施措施,才能充分应对今后更加困难的自然灾害和高技术战争,开展各种高效的救治工作。

摘要:本文介绍医疗队在汶川地震前线进行消毒灭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对今后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医疗设备配置,消毒药剂,消毒设备

参考文献

[1]李杰,纪春雷,孙喜文.抗震救灾卫生装备技术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疗卫生装备,2008(12):70-71.

上一篇: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下一篇: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