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质量监测

2024-09-16

消毒质量监测(共12篇)

消毒质量监测 篇1

医院消毒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其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的唯一手段,因而在医院消毒、灭菌工作中必不可少[1]。为了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笔者所在医院自设立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以来,对医院的重点部门进行了连续的抽样监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为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产房、供应室、重症监护室、口腔科、内镜室以及各个治疗室等重点部位的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洗手或手消毒、消毒剂、压力蒸汽灭菌器、口腔器械、内镜、消毒或灭菌后的诊疗用品等。

1.2 采样和监测方法

空气采样为消毒处理后,用9 cm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5 min后送检培养;物表采样用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涂抹采样100 cm2;手的采样在洗手或手消毒后,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涂抹双手指曲面,从指根到指端来回涂擦各2次;医疗用品采样,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涂抹被检物体表面;使用中消毒剂取样1 ml加到9 ml相应中和剂的试管中,中和作用10 min后取样进行活菌计数;压力蒸汽灭菌效果检测用嗜热脂肪杆菌(ATCC7953)芽孢菌片放入标准包内,灭菌处理后进行培养。口腔器械及内镜监测依据《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监测方法进行。结果判定依据GB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规定的标准,判定监测对象合格与否。

2 结果

2.1 监测数量

1998~2008年共监测样本4614份,2000年监测数量最少为296份,2004年最多为684份,其余年度在307~584份之间,见表1。

2.2 不同年度监测结果

1998~2008年消毒效果监测总合格率,见表1。

2.3 不同项目的监测结果

1998~2008年检验项目逐渐增加,各项检测平均合格率详见表1。

3 讨论

从医院的连续监测中可以看出,1998年的监测项目、数量均很少,合格率也最低,消毒质量明显偏低,随着监测改进以及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1999年后医院卫生消毒质量明显提高。从历年监测结果来看,1998~2001年合格率逐年增加,2001~2004年合格率逐年下降,2004~2008年合格率又稳步增加。分析原因2002年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数量偏少,而2003和2004年的合格率下降。

从检验项目看来,压力蒸汽灭菌器合格率最高为99.54%,而曾出现的压力蒸汽灭菌器监测不合格项,均较好的提示了风险,压力蒸汽灭菌器得以及时更新。消毒物品的合格率最低,主要影响因素为湿化瓶、湿化液未及时更换或更换时有污染造成。手的监测是从手消毒监测过渡到洗手效果监测,所以出现合格率由高到低的变化情况。消毒剂的监测2003年合格率最低,其次为2004和1999年,一方面可能有使用方法和管理问题,另一方面也不能排除2003年、2004年消毒剂需求增加,供不应求,消毒剂总体质量下降。而灭菌物品、口腔器械、内镜的监测是随着《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出台,不断细化、深入和完善。空气监测由于监测为静态情况,抽测时不便操作,监测数量较少。

综上所述,虽然笔者所在医院卫生消毒质量整体较好,但仍存在薄弱环节,应有针对性地对消毒物品和手的监测情况加强管理。而因消毒灭菌工作失误而造成重大医院感染事故也时有报道,因此灭菌物品、压力蒸汽灭菌器、口腔器械等监测也不能忽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194.

消毒质量监测 篇2

供应室灭菌质量监测包括工艺监测、仪表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1、工艺监测:

⑴、满足必要的灭菌参数:根据不同类型的灭菌器,达到该产品所需要的消毒剂量、蒸汽压力、灭菌温度和灭菌时间。

⑵、正确的包装:包装材料透气性能好,可用脱脂棉布、专用包装纸及带通气孔的器具;灭菌包的体积不得大于30*30*25cm,预真空灭菌器的灭菌包体积不得大于30*30*50。

⑶、合理摆放,所有灭菌包应竖放,包与包之间留孔隙,灭菌物品的装量不得超过柜室容积80%,预蒸空灭菌器不得超过90%。

⑷、灭菌设备无技术障碍:进排气系统通畅,仪表温度和时间显示正常,蒸汽饱和度好。

2、仪表监测:

⑴、灭菌器所有仪表定期监测,每半年有设备科对压力灭菌器的安全阀、压力表、温度表进行效对鉴定,并记录。新设备启用前及旧设备维修后必须有性能鉴定记录,合格后方可使用。⑵、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每半年有院感专职监控人员监测一次。使用中的灯管强度不得低于70uw/cm2。

3、化学监测:常用的方法有:化学指示胶带、压力蒸汽化学指示卡、压力蒸汽化学指示试纸、B—D实验指示图、消毒液浓度试纸等。使用灭菌包时,应先观察化学指示卡变色情况,领取无菌包时,应先查验指示胶带变色情况。

⑴、化学指示胶带、化学指示卡作为日常监测,每个包都必须使用。121。C压力蒸汽化学指示卡专用于下排气式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132。C压力蒸汽化学指示卡专用于预真空或脉动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

⑵、B—D试纸用于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监测,是判断灭菌器内冷空气是否彻底排尽的一种方法,用于新灭菌柜安装调试之后,灭菌器维修之后及每日灭菌器使用之前。使用方法:备好标准实验包—用脱脂棉叠成25*25*30cm重量为4~5kg的敷料包,将B—D试纸放与包的中层,包好后放于灭菌器底部前端。灭菌后,B—D试纸色条变化均匀一致,说明另排气功能良好。

⑶、化学指示卡必须放于灭菌包中心,避免与金属和玻璃直接接触,以免被冷凝水浸湿,影响变色。

⑷、化学指示胶带贴于包外,可作为灭菌处理的标志。

4、生物监测:生物监测是指用国际标准抗力的细菌芽孢制成的干燥菌片或由菌片和培养基组成的指示管即生物指示剂进行监测(压力蒸汽灭菌上午指示剂为嗜热芽孢杆菌)。生物监测是判断灭菌效果的直接指标。

⑴、操作方法:将菌片装于牛皮纸袋内,放于标准实验包中心处,灭菌后将菌片接种于溴甲酚紫培养液中,经56。C培养72小时(24小时查看初步结果)。生物指示剂菌管可以现场或实验室取出,挤破玻璃管让培养液浸透菌片,置于56。C培养48小时观察结果。

⑵、结果判断:溴甲酚紫培养液仍为紫色为阴性,表示无菌生长,如颜色变黄则为阳性,表示有菌生长。

19、热原监测方法

1、热原检测用于注射器洗涤质量监测,以杜绝和预防热源反应。

2、鲎实验监测:方法抽取5ml无热原灭菌用水,注入预检的注射器,放于保温箱中,在500C左右的温度下保温1分钟,(期间转动注射器2次),取出注射器,抽取0.1ml,用鲎实验法检查热原。

3、无热原灭菌注射用水用量: 密闭式输液器

2.5ml 20ml注射器

2ml 10ml注射器

1ml

4、检验方法:

⑴、取0.1ml检品加0.1ml的鲎试剂,混合于管中,在370C左右的恒温水中放置1小时,取出试管,置于平稳处2~3分钟看结果。

⑵、设阴阳性对照:阳性对照管内加入0.1ml大肠杆菌内毒素;阴性对照管加入无热原灭菌用水0.1ml。

5、结果测定:

⑴、将试管轻轻拿起,慢慢倾斜倒转1800,观察液体是否流动,入产生凝胶则为阳性;清亮、透明或呈浑浊有絮状物,但倒转能流动均为阴性。

⑵、阳性对照出现阴性,可能为大肠杆菌毒素浓度过低或鲎试剂灵敏度下降失效。⑶、阴性对照出现阳性,说明此次实验不成立,需查找原因,重新实验。

医疗机构消毒灭菌监测结果分析 篇3

【关键词】医疗机构;消毒;灭菌;效果

【中图分类号】R18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30-02

医院感染是世界性的问题之一,受到了各方工作人员的高度关注与重视[1]。为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积极开展消毒灭菌工作是非常重要且必须的。与此同时,医疗机构消毒灭菌工作的开展对于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持续提高医疗质量而言均有着非常关键的价值。在这一过程当中,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对消毒效果进行动态监测的方式,为消毒设备的使用,消毒方法以及消毒剂的选择,消毒效果的判断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2]。为进一步掌握当前医疗机构消毒灭菌工作的开展现状与效果,为卫生行政部门消毒灭菌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2012年1月~2014年12月作为研究阶段,在该时间段内针对本地区30所直属医院的消毒灭菌工作开展效果进行了系统监测,现将相关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监测内容

遵循《消毒技术规范》中的相关要求,对医疗机构消毒灭菌工作开展过程当中,与消毒灭菌效果相关的指标进行系统监测,包括室内空气指标,物体表面指标,灭菌物品指标、消毒液指标、内镜指标、紫外线灯指标、灭菌器指标、以及医护人员手部指标这几个方面[3]。

1.2 方法

对普通室内空气消毒灭菌效果的分析在营养琼脂平板干预下实现,按照规定将营养琼脂平板放置于室内所设置的各个采样点中,采样并对细菌总数进行计算分析(洁净手术室内,需要遵循洁净手术部技术规范展开空气采样工作)。

对物体表面,透析用水,消毒液,灭菌物品消毒灭菌效果的分析在遵循现行《消毒技术规范》中的相关要求展开作业[4]。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中,以内镜内腔面作为采样分析对象,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该区域含有中和剂的缓冲液,剂量在10.0ml左右,自活检口注入,使用15.0ml剂量无菌试管自活检口收集缓冲液,2h内送检并完成检测。紫外线灯管消毒灭菌监测以辐照度为主要指标,使用专用紫外线照度计在灯管垂直下行方向距离1.0m位置对辐照度取值情况进行监测记录。

1.3 观察指标

对2014年度医疗机构的消毒灭菌效果合格情况进行计算分析,同时对比以前年度的消毒灭菌合格情况。分析不同项目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合格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4 數据处理

本文数据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与计算,计数资料以%表示,以X2检验,可信区间95%,检验水准为0.05,当 P<0.05时为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较以前年度合格率数据,2014年度医疗机构消毒灭菌合格率有上升趋势,说明消毒灭菌效果逐年改善与提升。同时,不同项目对比下,灭菌器以及消毒液灭菌消毒监测合格率最高,均为100.00%,明显高于其他项目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如表1~2所示。

3 讨论

医疗机构内积极开展灭菌消毒工作对于控制院内感染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医疗机构积极开展对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工作能够实现对消毒灭菌效果的评价,获得此类数据对于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而言同样是非常关键的[5]。

本次监测结果显示:较以前年度合格率数据,2014年度医疗机构消毒灭菌合格率有上升趋势,说明消毒灭菌效果逐年改善与提升。同时,该数据也略高于国内其他文献资料中报道的平均数据,说明本地区医疗机构的消毒灭菌效果普遍较佳。同时,监测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该数据提示,本地区直属医疗机构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按照规范严格落实各项清洗消毒灭菌的方法与程序,保障了清洗消毒灭菌的工作质量的,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同时,灭菌物品的监测合格率为95.00%(190/200),主要问题在于,监测样本中出现了5件一次性物品以及5件灭菌口腔器械消毒灭菌不合格的问题,这一数据与当前医疗机构所推行的无菌物品灭菌保证水平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提示需要在后续的工作中关注对以上两类一次性物品的监管工作,提高消毒灭菌的质量保证,把好质量控制关口,落实系统性的监督机制。本次数据也有反映,院内工作人员的手以及室内空气监测合格率比较低,与其他地区的监测数据基本一致。分析认为,医院部分医护工作者无法严格按照规范步骤执行手部的清洗工作,洗手时没有按规定佩戴口罩与帽子,消毒意识比较缺乏。同时,部分医院的三类环境空气消毒方法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特别是从紫外线消毒的角度上来说,有些紫外线灯的安装位置不合理的,灯管辐照度不符合设计标准,消毒时间未达到标准等等,这些都需要引起重视。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结果认为:当前本地区的医疗机构消毒灭菌工作水平在不断的提升与发展,但部分关键项目上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医疗机构消毒灭菌工作的管理力度,首先需要医疗机构引起高度重视,然后结合实际情况,构建系统性的消毒灭菌工作制度,落实各项消毒灭菌措施,对技术手段进行合理改进,开展技术培训,从而促进消毒灭菌质量的持续改善,以尽可能的降低院内感染事件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牛若梅,刘英.手术室消毒灭菌监测与医院感染控制讨论[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8):1554-1555.

[2] 冯莉.2010~2012年汉中市人民医院手术室物品消毒灭菌监测结果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3,28(5):113-115.

[3] 李恒,李飞,江山等.某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30(9):868-869.

[4] 冯秉华,赵英男,韩凤东等.手术室连台消毒灭菌监测结果分析[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21(9):708-709.

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监测分析与改进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统计2005~2012年医院消毒内镜的活检道生物监测资料, 并按清洗消毒改进过程分为1组、2组、3组进行比较。清洗消毒方法:1组:2005~2006年, 采用手工清洗方法, 清洗设施为自制清洗槽4个, 清洗工具为纱布、清洗刷、高压汽枪、水枪, 消毒液为2%碱性戊二醛清洗流程为:初洗、次洗、消毒和末洗, 未使用酶液。清洗用水为自来水。干燥方式:使用75%酒精注入后用高压汽枪吹干, 悬挂于专用贮镜柜备用。2组:2007~2008年, 本组和1组相比, 清洗过程增加了多酶液清洗程序, 多酶液1周仅更换1~2次。其他程序和方法均未变动。3组:2009~2012年, 本组采用一体化清洗工作站, 均有定时自动的注水注气灌洗功能, 全过程包括初洗、酶洗、次洗、消毒和末洗。酶液每2~3条内镜更换1次。清洗用水为软水, 其余清洗消毒设施未有变动。按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2004年版) 》要求对消毒后使用前的内镜活检道内腔面进行采样, 检出致病菌给予报告, 未检出致病菌则不报告菌种。消毒合格标准:细菌总数<20 cfu/件, 同时未检出致病菌。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活检道检测合格率

三组共抽检内镜118件, 合格96件, 平均合格率为81.35%。各阶段内镜检测结果显示, 清洗方法的改进能有效提高内镜的检测合格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671, P<0.01) , 具体检测结果见表1。

2.2 病原体检出结果

不合格样本中大多数为菌落总数超标, 检出病原体仅14株, 以大肠埃希菌为主, 主要分布在第1组, 致病菌检出情况见表2。

注:不同阶段内镜活检道检测合格率, P<0.01

2.3 胃镜与肠镜检测结果

统计各阶段检测结果, 肠镜共监测51件, 合格39件, 合格率为76.47%;胃镜共监测51件, 合格42件, 合格率为82.3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于纤支镜为第3组新增内镜, 未予比较。

3 讨论

3.1 规范清洗程序是确保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的关键

本院早期由于成本原因和对多酶洗液的作用认识不够, 未能采用酶液清洗, 故1组合格率低, 检出致病菌最多。杨萍等[1]调查研究表明, 应用多酶洗液清洗内镜消毒合格率较单纯流动水清洗质量高。曹小青[2]的调查研究结果提出使用多酶洗液能使清洗更彻底, 消毒更可靠。本院监测结果显示, 采用多酶洗液后的2组较未采用酶洗液的1组合格率有所提高, 检出致病菌较少, 3组对清洗消毒方法进行了全面改进, 基本能按卫生部规范要求进行清洗消毒, 尤其是酶液使用得到很大的改进, 检测合格率有明显提高, 整改效果显著。因此, 规范的清洗消毒流程是保障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的关键, 特别是基层医院, 不能因为成本原因随意减少清洗程序。

3.2 清洗人员数量和责任心是保证质量的重要环节

有调查发现, 人工清洗消毒费时费力、时间不易控制, 难以做到规范操作也是内镜清洗消毒效果不理想的一大原因[3]。本院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由护理人员承担, 1组、2组阶段清洗消毒仅有1人, 工作量大、培训少。通过改进, 科内护士逐步增加到4人, 上岗前经过专业培训, 能树立质量意识并熟练掌握内镜清洗消毒流程。科内坚持每条内镜每日诊疗控制在10~12人次, 低于吴晓松等[4]的调查数据日诊量最高例数平均为21例, 确保了内镜清洗消毒质量。

3.3 多部门协作管理, 是内镜清洗消毒质量得到有效改进的重要保障

内镜室加强和职能部门的沟通, 在护理部、感控科的帮助下制定清洗流程和监测制度, 每月检查、监测内镜清洗消毒质量, 用监测数据说话, 取得院部支持, 召开多部门协调会, 解决内镜清洗消毒存在问题。通过协调会本院陆续购进了多酶洗液、超声清洗机、内镜专用贮存柜, 搬迁了内镜室, 将内镜诊疗与清洗消毒分室进行。2009年底为彻底解决内镜清洗质量问题, 多部门联合论证申请, 购进了软水机、一体化内镜清洗工作站, 并增加了内镜数量和护理人员, 使内镜清洗消毒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摘要:目的 了解本院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监测结果 , 采取改进措施, 规范医院内镜清洗消毒流程, 保障患者安全。方法 对内镜清洗消毒质量进行采样监测, 并对质量监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清洗方法的改进能有效提高内镜的检测合格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671, P<0.01) 。结论 医院应重视内镜消毒质量监测, 通过持续改进, 不断规范内镜清洗流程, 提高内镜清洗消毒质量。

关键词: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监测,改进

参考文献

[1]杨萍, 莫健莲, 李远.多酶清洗剂在消化内镜清洗中的应用.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13) :26-28.

[2]曹小青.合理使用多酶洗液在呼吸道内镜清洗中的效果.当代护士, 2013 (6) :167-168.

[3]谢亮, 周哲华, 王恒辉, 等.2009-2011年嘉兴市6所医院内镜清洗消毒效果监测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9) :4754-4756.

消毒质量监测 篇5

第3 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 ,CSSD)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的要求与方法和质量控制过程的记录与可追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医院CSSD和为医院提供消毒灭菌服务的社会化消毒灭菌机构。暂未实行消毒供应工作集中管理的医院,其手术部(室)的消毒供应工作应执行本标准。

已采取污水集中处理的其他医疗机构可参照使用。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GB 18278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工业湿热灭菌 第1 篇 压力蒸汽灭菌效果评价方法与标准)

WS 310.1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1部分:管理规范

WS 310.2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消毒技术规范

卫生部 3 术语和定义

WS 310.1和WS 310.2的术语和定义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可追溯traceability

对影响灭菌过程和结果的关键要素进行记录,保存备查,实现可追踪。

3.2 灭菌过程验证装置process challenge device,PCD

对灭菌过程有预定抗力的模拟装置,用于评价灭菌过程的有效性。其内部放置化学指示物时称化学PCD,放置生物指示物时称生物PCD。

3.3 A0值A0value

评价湿热消毒效果的指标,指当以Z值表示的微生物杀灭效果为lOK时,温度相当于80℃的时间(秒)。3.4 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table-top sterilizer 体积小于60 升的压力蒸汽灭菌器。

3.5 快速压力蒸汽灭菌flash sterilization 专门用于处理立即使用物品的压力蒸汽灭菌过程。

3.6 管腔器械hollow device

含有管腔内直径≥2mm,且其腔体中的任何一点距其与外界相通的开口处的距离≤其内直径的1500倍的器械。

3.7 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test soil 用于测试清洗消毒机清洗效果的指示物。4 监测要求及方法

4.1 通用要求

4.1.1 应专人负责质量监测工作。

4.1.2 应定期对清洁剂、消毒剂、洗涤用水、润滑剂、包装材料等进行质量检查,检查结果应符合WS 310.1的要求。

4.1.3 应定期进行监测材料的质量检查,包括抽查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及有效期等,检查结果应符合要求。自制测试标准包应符合《消毒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

4.1.4 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对清洗消毒器、灭菌器进行日常清洁和检查。

4.1.5 按照以下要求进行设备的检测与验证:

a)清洗消毒器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校验; b)压力蒸气灭菌器应每年对压力和安全阀进行检测校验;

c)干热灭菌器应每年用多点温度检测仪对灭菌器各层内、中、外各点的温度进行物理监测。

d)低温灭菌器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验证。4.2 清洗质量的监测

4.2.1 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质量的监测

4.2.1.1 日常监测 在检查包装时进行,应目测和/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

4.2.1.2 定期抽查 每月应至少随机抽查3个~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检查的内容同日常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4.2.2 清洗消毒器及其质量的监测

4.2.2.1 日常监测 应每批次监测清洗消毒器的物理参数及运转情况,并记录。

4.2.2.2 定期监测

4.2.2.2.1 对清洗消毒器的清洗效果可每年采用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进行监测。当清洗物品或清洗程序发生改变时,也可采用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进行清洗效果的监测。

4.2.2.2.2 监测方法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或指导手册;监测结果不符合要求,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检测,清洗消毒质量检测合格后,清洗消毒器方可使用。

4.3 消毒质量的监测

4.3.1 湿热消毒

4.3.1.1 应监测、记录每次消毒的温度与时间或A0值。监测结果应符合WS310.2的要求。

4.3.1.2 应每年检测清洗消毒器的主要性能参数。检测结是应符合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的要求。

4.3.2 化学消毒 应根据消毒剂的种类特点,定期监测消毒剂的浓度、消毒时间和消毒时的温度,并记录,结果应符合该消毒剂的规定。

4.3.3 消毒效果监测 消毒后直接使用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监测方法及监测结果符合GB 15982的要求。每次检测3 件~5件有代表性的物品。

4.4 灭菌质量的监测

4.4.1 通用要求

4.4.1.1 对灭菌质量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进行,监测结果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4.4.1.2 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4.4.1.3 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4.4.1.4 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应分析不合格的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4.4.1.5 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4.4.1.6 按照灭菌装载物品的种类,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PCD进行灭菌效果的监测。

4.4.2 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

4.4.2.1 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温度波动范围在+3℃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4.4.2.2 化学监测法

4.4.2.2.1 应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定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4.4.2.2.2 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4.4.2.3 生物监测法

4.4.2.3.1 应每周监测一次,监测方法见附录A。

4.4.2.3.2 紧急情况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PCD中加入5类化学指示物。5类化学指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

4.4.2.3.3 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进行灭菌时应进行生物监测。4.4.2.3.4 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因一般无标准生物监测包,应选择灭菌器常用的、有代表性的灭菌制作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置于灭菌器最难灭菌的部位,且灭菌器应处于满载状态。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应侧放,体积大时可平放。

4.4.2.3.5 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支生物指示物,置于空载的灭菌器内,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规定条件下培养,观察结果。

4.4.2.3.6 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遵循4.4.1.4的规定。

4.4.2.4 B-D试验 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气灭菌器应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进行B-D测试,B-D测试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B-D测试失败,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4.4.2.5 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的监测 应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物理监测、化学监测通过后,生物监测应空载连续监测三次,合格 后灭菌器方可使用,监测方法应符合GB 18278的有关要求。对于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生物监测应满载连续监测三次,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进行B-D测试并重复三次,连续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4.4.3 干热灭菌的监测

4.4.3.1 物理监测法:每灭菌批次应进行物理监测。监测方法为将多点温度检测仪的多个探头分别放于灭菌器各层内、中、外各点,关好柜门,引出导线,由记录仪中观察温度上升与持续时间。温度在设定时间内均达到预置温度,则物理监测合格。

4.4.3.2 化学监测法:每一灭菌包外应使用包外化学指示物,每一灭菌包内应使用包内化学指示物,并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对于未打包的物品,应使用一个或者多个包内化学指示物,放在待灭菌物品附近进行监测。经过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据其颜色的改变判断是否达到灭菌要求。

4.4.3.3 生物监测法应每周监测一次,监测方法见附录B。

4.4.3.4 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应进行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监测(重复三次),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4.4.4 低温灭菌的监测

低温灭菌方法包括环氧乙烷灭菌法、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法和低温甲醛蒸汽灭菌法等。

4.4.4.1 通用要求 新安装、移位、大修、灭菌失败、包装材料或被灭菌物品改变,应对灭菌效果进行重新评价,包括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进行监测(重复三次),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4.4.4.2 环氧乙烧灭菌的监测

4.4.4.2.1 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灭菌参数符合灭菌器的使用说明或操作手册的要求。

4.4.4.2.2 化学监测法:每个灭菌物品包外应使用包外化学指示物,作为灭菌过程的标志,每包内最难灭菌位置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其颜色变化,判定其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4.4.4.2.3 生物监测法:每灭菌批次应进行生物监测,监测方法见附录C。4.4.4.3 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的监测

4.4.4.3.1 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每个灭菌周期的临界参数如舱内压、温度、过氧化氢的浓度、电源输入和灭菌时间等灭菌参数。灭菌参数符合灭菌器的使用说明或操作手册的要求。

4.4.4.3.2 化学监测法:每个灭菌物品包外应使用包外化学指示物,作为灭菌过程的标志;每包内最难灭菌位置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其颜色变化,判定其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4.4.4.3.3 生物监测法:应每天至少进行一次灭菌循环的生物监测,监测方法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4.4.4.4 低温甲酸蒸汽灭菌的监测

4.4.4.4.1 物理监测法:每灭菌批次应进行物理监测。详细记录灭菌过程的参数,包括灭菌温度、湿度、压力与时间。灭菌参数符合灭菌器的使用说明或操作手册的要求。

4.4.4.4.2 化学监测法:每个灭菌物品包外应使用包外化学指示物,作为灭菌过程的标志;每包内最难灭菌位置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其颜色变化,判定其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4.4.4.4.3 生物监测法:应每周监测一次,监测方法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4.4.4.5 其它低温灭菌方法的监测要求及方法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质量控制过程的记录与可追溯要求

5.1 应建立清洗、消毒、灭菌操作的过程记录,内容包括:

a)应留存清洗消毒器和灭菌器运行参数打印资料或记录。

b)应记录灭菌器每次运行情况,包括灭菌日期、灭菌器编号、批次号、装载的主要物品、灭菌程序号、主要运行参数、操作员签名或代号,及灭菌质量的监测结果等,并存档。

5.2 应对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的日常监测和定期监测进行记录。

5.3 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清洗、消毒监测资料和记录的保存期应≥6个月,灭菌质量监测资料和记录的保留期应≥3 年。

5.4 灭菌标识的要求

5.4.1 灭菌包外应有标识,内容包括物品名称、检查打包者姓名或编号、灭菌器编号、批次号、灭菌日期和失效日期。

5.4.2 使用者应检查并确认包内化学指示物是否合格、器械干燥、洁净等,合格后方可使用。同时将包外标识留存或记录于手术护理记录单上。

5.5 应建立持续质量改进制度及措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应建立灭菌物品召回制度。

5.5.1 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通知使用部门停止使用,并召回上次监测合格以来尚未使用的所有灭菌物品。同时应书面报告相关管理部门,说明召回的原因。

5.5.2 相关管理部门应通知使用部门对已使用该期间无菌物品的病人进行密切观察。

5.5.3 检查灭菌过程的各个环节,查找灭菌失败的可能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后,重新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该灭菌器方可正常使用。

5.5.4 应对该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并向相关管理部门汇报。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压力蒸汽灭菌的生物监测方法

A.l 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将嗜热脂肪杆菌芽胞菌片制成标准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或使用一次性标准生物测试包,对灭菌器的灭菌质量进行生物监测。标准生物监测包置于灭菌器排气口的上方或生产厂家建议的灭菌器内最难灭菌的部位,并设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如果一天内进行多次生物监测,且生物指示剂为同一批号,则只设一次阳性对照即可。

A.2 具体监测方法为:将生物指示物置于标准试验包的中心部位,标准试验包由1 6条41cm×66cm 的全棉手术巾制成。制作方法:将每条手术巾的长边先折成3 层,短边折成2 层,然后叠放,制成23cm×23cm×15cm大小的测试包。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标准试验包的指示菌片,投入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经56℃±1℃培养7d(自含式生物指示物按产品说明书执行),观察培养结果。

A.3 结果判定: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阴性对照组培养阴性,试验组培养阴性,判定为灭菌合格。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阴性对照组培养阴性,试验组培养阳性,则灭菌不合格;同时应进一步鉴定试验组阳性的细菌是否为指示菌或是污染所致。

附录 B(规范性附录)干热灭菌的生物监测方法

B.1 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采用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菌片,制成标准生物测试包,置于灭菌器最难灭菌的部位,对灭菌器的灭菌质量进行生物监测,并设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B.2 具体监测方法为:将枯草杆菌芽抱菌片分别装入无菌试管内(1片/管)。灭菌器与每层门把手对角线内,外角处放置2个含菌片的试管,试管帽置于试管旁,关好柜门,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待温度降至80℃时,加盖试管帽后取出试管。在无菌条件下,加入普通营养肉汤培养基(5ml/管),36℃±1℃培养48h,观察初步结果,无菌生长管继续培养至第7 日。

B.3 结果判定: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阴性对照组培养阴性,若每个指示菌片接种的肉汤管均澄清,判为灭菌合格;若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阴性对照组培养阴性,而指示菌片之一接种的肉汤管混浊,判为不合格;对难以判定的肉汤管,取O.lml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用灭菌L棒或接种环涂匀,置36℃±l℃培养48h,观察菌落形态,并做涂片染色镜检,判断是否有指示菌生长,若有指示菌生长,判为灭菌不合格;若无指示菌生长,判为灭菌合格。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环氧乙烷灭菌的生物监测方法

C.l 用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置于常规生物测试包内,对灭菌器的灭菌质量进行监测。常规生物测试包放在灭菌器最难灭菌的部位(整个装载灭菌包的中心部位)。灭菌周期完成后应立即将生物指示物从被灭菌物品中取出,36℃±l℃培养7d(自含式生物指示物应遵循产品说明),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同时设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C.2 常规生物测试包的制备:取一个20ml无菌注射器,去掉针头,拔出针栓,将生物指示剂放入针筒内,带孔的塑料帽应朝向针头处,再将注射器的针栓插回针筒(注意不要碰及生物指示物),之后用一条全棉小毛巾两层包裹,置于纸塑包装袋中,封装。

如何做好消毒供应中心质量控制 篇6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64-02

对于消毒供应中心而言,其隶属于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部门。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目的在于,更好的控制医院感染,减少各种危险因素的出现,提高对患者和医院的保护效果。本研究主要对消毒供应中心质量控制进行讨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作为研究对象。我院是2级综合医院,共计800张床位。

1.2 方法

通过人员素质的提高,建立较为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各项监测的质量管理等办法,从客观上解决了消毒供应中心的各项问题,并且积极提升了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为医院的安全提供了较强的保障。

1.2.1 人员素质的提高

消毒供应中心与其他的部门不同,如果想要从客观上提升工作质量,就必须确保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够提升。首先,应更新工作观念,优化工作流程。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日常虽然表现出了简单、繁琐的状态,但在科学性方面还是保持了一个高水平状态。为此,应对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进行培训和进修,确保所有消毒人员,都会按照正确的顺序来消毒,提高对病菌的处理能力[1]。其次,合理配备人员。对于消毒供应中心而言,在日常的工作中,应合理的配备工作人员,不要造成员工集中或者是员工过分稀少的情况,应确保日常的消毒供应工作可得到全面处理,简化工作流程[2]。

1.2.2 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

就消毒供应中心本身而言,在工作质量提升的过程中,还必须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该体系有助于敦促工作人员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减少个人主观臆断和一些错误的经验。本研究认为,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应在以下几项工作中努力:第一,应根据相关的规范和制度来完成体系的建立,包括《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等医院感染的相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要确保制度的落实和规章的遵守[3]。第二,根据医院的需求,成立科内感染质量控制小组,该小组主要是负责各个科室的消毒控制工作,并且对消毒供应中心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逐步健全工作内容,减少不必要的操作。

1.2.3 加强各项监测的质量管理

在环境的监测工作中,每季对供应室无菌物品存放区和检查、包装区、去污区的空气、物表和工作人员手进行细菌学监测[4],要求无菌物品存放区空气细菌总数≤200cfu/m3,检查、包装区空气细菌总数≤500cfu/m3,去污区空气细菌总数≤500cfu/m3物体表面细菌总数≤10cfu/cm2,护士手的细菌总数≤10cfu/cm2。

2 结果

经过长期的执行和努力,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控制总体上比较理想,在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干燥、检查保养、包装、灭菌、储存、发放等工作上,合格率均达到了100%,未出现感染问题或者是病菌传播,医院对此认可程度高。

3 讨论

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控制,是今后需要重点关注的工作,并且要在各项措施、制度、体系等方面,实现逐步的提升和健全,要减少不必要的操作,从客观上提高消毒的指标,而不是单纯的在某一数值上努力。同时,还要考虑到患者流动、外来人员、医院内部感染因素等影响,实施多元化的手段,确保消毒质量。

3.1 加强物理、化学方面的工作

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控制,应从客观工作的类别进行着手,我们应确保所有的工作都达到较高的水准,而不是仅仅在表面上努力。相对而言,物理、化学方面的工作,往往是按照流程来进行,未充分考虑到客观实际情况。本研究认为,物理方面的工作,必须在清洗前、清洗中、清洗后进行足够的改善和健全。例如,在清洗过程中,应根据器械污染的具体程度、器械的自身材质,选择比较有针对性的洗涤剂、清洗方式来完成。同时,倘若是污染程度比较严重的器械,则应先用含有碱性酶的清洗液对其浸泡,时间为5min--10min,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清洗。化学方面的工作,应在客观标准上进一步的细致化开展。在实际的工作当中,灭菌物品存放区应清洁、干燥,柜橱或存放架、传递窗口每天用 500 ng/L 含氯消毒液擦拭,灭菌物品的存放应分类放置,标识清楚,并按有效期顺序排列已灭菌物品不得与未灭菌物品混放。

3.2 加强生物监测方面的工作

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控制,直接关系到临床医疗工作的进展和安全,除了要在物理、化学方面加强外,还需要根据实际的需求,积极的加强生物监测方面的工作。在灭菌包方面,应在每个月都对其进行细菌学的相关监测工作,要对压力蒸汽灭菌锅进行工艺方面的监测,利用生物指示剂进行灭菌效果的监测,通过多元化的途径,确保生物监测是符合要求的,减少各种细菌滋生的可能。

参考文献:

[1]费利萍.PDCA循环在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中的实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06(07):99-100.

[2]李乓.JCI標准下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新思考[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02(03):274.

[3]周萍.消毒供应中心集中管理的医院感染控制探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04(05):282-283.

消毒质量监测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普查济宁市辖区内306家托幼机构, 其中包括公立托幼机构121家和私立托幼机构185家;监测项目包括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餐饮具、饮用水、紫外线灯以及使用中的消毒液等;监测指标为细菌菌落总数、致病菌、大肠菌群以及紫外线灯辐照强度。

1.2 方法

室内空气、物体表面、手、玩具、餐饮具、紫外线灯、消毒液、饮用水等严格按照《山东省托幼机构消毒质量监测方案》 (2010年版)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2002年版) 以及GB 14934-94《食 (饮) 具消毒卫生标准》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与评价。室内空气采样采用平板暴露法, 餐具采样采用纸片法, 玩具、桌椅等物体表面采用棉拭子涂抹法。

1.3 评价标准

按《山东省托幼机构消毒质量监测方案》 (2010年版) 进行评价, 空气细菌总数≤2 000 cfu/m3 (动态) 、空气细菌总数≤500 cfu/m3 (静态) , 物体表面、玩具细菌总数≤10 cfu/cm2, 手细菌总数≤300 cfu/cm2;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沙门菌、溶血性链球菌不得检出;餐饮具纸片法大肠菌群 (cfu/50 cm2) 不得检出;饮用水细菌菌落总数≤100 cfu/mL, 30 W紫外线灯辐照强度≥70 μW/cm2。

1.4 统计分析

采用SAS 9.1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一般情况采用描述统计, 各样本合格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共监测托幼机构306家, 检测样品6 036份, 合格4 889份, 总合格率为81.0%。其中公立托幼机构共监测121家, 检测样品2 515份, 合格2 187份, 合格率为86.9%;私立托幼机构共监测185家, 检测样品3 521份, 合格2 702份, 合格率为7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8.929, P<0.01) 。

2.2 各项物品检测情况

306家托幼机构中, 采集室内空气、物体表面、手、玩具、餐饮用具、紫外线灯、消毒液、饮用水共8类物品进行检测。其中空气检测合格率为58.2%, 物体表面检测合格率为81.1%, 手检测合格率为87.2%, 餐饮用具合格率为83.6%, 紫外线灯合格率为79.3%, 玩具合格率为79.0%, 使用中消毒液合格率为91.8%, 饮用水合格率为95.5%。见表1。

注: () 内数字为合格率/%。

3 讨论

近几年来, 由于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的流行, 各级疾病预防机构加大了对托幼机构传染病控制及消毒工作的检查与指导, 使各级各类托幼机构的消毒质量大有提高。从2011年济宁市306家托幼机构消毒质量监测结果可见, 总体日常预防性消毒工作开展正常, 基本满足传染病防控需要, 但在细节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公立托幼机构的消毒卫生质量明显好于私立托幼机构, 与国内其他研究报道一致[7,8,9], 可能是随着消毒相关各项法规及卫生标准的制定和完善, 多数公立托幼机构对消毒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普遍较高, 相关部门对公立托幼机构的指导检查相对较多, 日常消毒工作制度更加健全, 卫生法规和标准的执行落实比较到位, 消毒卫生质量得到有效提高;而私立托幼机构因缺乏财政拨款, 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力度较差, 日常消毒工作制度不够健全, 各项消毒措施落实不到位, 消毒工作质量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建议卫生监督部门加强对私立托幼机构的卫生监督管理, 针对存在问题, 提出相应整改措施, 促进消毒卫生质量的提高。

调查显示, 托幼机构空气卫生质量检测合格率最低, 其他研究亦有类似结论[7,8]。原因可能为: (1) 室内空气不流通或流通性差, 紫外线灯辐射强度不够 (辐射强度检测合格率不足80%) 及消毒时间不足等; (2) 由于托幼机构空间小、儿童多, 大部分将儿童活动室和卧室合二为一, 上课时摆课桌, 睡觉时摆床, 空气污染相对较重。建议经常开窗保证室内的空气流通, 定期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保证紫外线灯的辐射强度及足够的消毒时间。正常使用中的紫外线灯要专人负责管理 (使用登记、定期清洁、及时更换) , 同时严格操作, 防止对儿童造成伤害。值得注意的是, 餐饮具检测消毒效果也不理想。现场监测时发现部分托幼机构没有餐饮具消毒柜, 对餐饮具根本不进行消毒, 或者仅用开水简单冲洗, 存在肠道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隐患。因此, 各级职能部门要加大对托幼机构硬件建设的督导, 对消毒设施不全, 不按规范操作的单位, 一律不予审批或者令其停业整顿, 以确保广大儿童的身体健康。

摘要:目的 了解济宁市辖区内托幼机构消毒质量状况, 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普查方法, 对济宁市306家托幼机构进行消毒效果监测, 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共监测济宁市托幼机构306家, 检测样品6 036份, 合格4 889份, 总合格率为81.0%。其中公立托幼机构共检测121家, 合格率为86.9%;私立托幼机构共检测185家, 合格率为7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济宁市托幼机构日常预防性消毒工作开展正常, 基本满足儿童传染病防控需要, 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应进一步加强托幼机构消毒技术指导。

关键词:消毒,合格鉴定,儿童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古展东, 邓冰锋, 廖安娜.一起托幼机构儿童水痘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 (8) :727.

[2]BUTZ AM, FOSARELLI P, DICK J, et al.Prevalence of rotavirus on high-risk fomltes in day caIe facilities[J].Pediatrics, 1993, 92 (2) :202-205.

[3]罗引珍, 侯立光, 王臻, 等.托幼机构传染病发病情况与影响因素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 (11) :2171-2172.

[4]KRILOV LR, BARONE SR, MANDEL FS, et al.Impact of afl infec-tion control program in a specialized preschool[J].Am J Infect Con-trol, 1996, 24 (3) :167-173.

[5]UHARI M, MOTTONEN M.An ope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infection prevention in child day-care enters[J].Pediatr Infect Dis J, 1999, 18 (8) :672-677.

[6]FALSEY AR, CRIDDLE MM, KOLASSA JE, et al.Evaluation of a hand-washing intervention to reduce respiratory illness rates in senior day-care centers[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1999, 20 (3) :200-202.

[7]陆永梅, 章迎春, 沈小芳, 等.绍兴市越城区托幼机构消毒质量现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06, 33 (12) :2444-2448.

[8]姚嵘海, 谢锦荣.诸暨市托幼机构预防性消毒质量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 2011, 23 (10) :66-69.

消毒质量监测 篇8

1 消毒灭菌质量监测方法

1.1 B-D试验

压力蒸汽灭菌器要求每天灭菌前第一锅进行B-D试验。或检修后进行B-D试验, 检测灭菌器空气排除效果, 检修后需要连续进行3次。具体方法:将B-D试验专用图水平放入试验包的中央层布, 或使用一次性使用的B-D试验包, 将测试包放在灭菌器排气口上方, 温度达到134℃时持续4 min, 取出B-D测试纸观察颜色, 当颜色变成均匀的深褐色时, 表明灭菌器排除冷空气性能满意, 若颜色较淡或不均匀代表机器有冷空气残留, 不能使用。该方法对灭菌监测十分方便, 能有效保证消毒供应室的物品以及空气消毒灭菌合格率。冷空气是造成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失败的主要原因。如B-D测试纸应保存在15℃~3O℃干燥、避光的地方, 并注意监测材料的有效期, 避免无效检验, 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及有效性。

1.2 化学监测

每次灭菌前进行监测, 采用消毒外用指示胶带贴于消毒包的封口处, 包内放置132℃化学指示卡, 及时判定每个包裹灭菌是否合格。并且, 每锅最难灭菌的地方 (排气口的上方) 放置化学指示物监测, 由于指示剂经过消毒灭菌过程后会发生化学反应, 因此, 灭菌周期结束, 要对每包的指示卡、指示胶带的颜色进行观察, 当化学指示胶带颜色变为黑色, 证明灭菌要求达标, 该物品灭菌合格可以发放, 需要工作人员注意掌握消毒时间长短和蒸汽温度高低。

1.3 生物监测

是利用嗜热脂肪杆菌芽胞对灭菌过程进行监测, 以及对终末质量进行监测, 确保消毒灭菌合格的方法。采用新的包装材料或新的灭菌方法, 用生物指示剂验证灭菌效果合格后方可使用。具体方法:将分别装有湿热脂肪杆菌芽胞菌片的2个灭菌小纸袋放在试验包的中央位置, 将监测包置于灭菌器排气口上方, 每层设置9个检测点。一个灭菌周期后, 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标准试验包中的指示菌片, 经60℃条件下培养48 h后, 观察培养基颜色情况。若颜色无变化表示灭菌合格, 有效确保灭菌质量。

1.4 清洗效果监测

每日对消毒器进行监测、清洗, 可采用目测和或借助光源放大镜检查清洗后的器械表面是否留有血迹、污渍、水垢等残留物以及锈斑。对物理参数及运行情况进行日常监测, 定期进行消毒器械的清洗效果监测, 每月至少随机抽查3个待灭菌包的物品清洗质量, 对不符合要求的物品包应停止清洗, 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2 消毒灭菌质量管理方法

加强供应室人员的素质教育及技术培训,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重视人员素质培养, 无论在硬件还是在软件方面采取有效管理措施, 制定无菌物品质量追溯召回制度,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 强化质量“零缺陷”意识。进入消毒供应室工作的人员要经过正规的专业技术培训, 加强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和讲座, 监测人员要熟练掌握各项监测技术, 经考核持证上岗, 认真执行各项监测程序及要求, 且要接受定期培训。不断组织科室人员加强业务学习以及法律法规学习, 增强防范意识。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 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慎独。严格环节监控、做好无菌物品的使用, 保证无菌物品的质量。对监测结果详细记录, 资料妥善保存3年, 把质量第一的观念落实到各个环节的工作中。严格按照卫生部关于《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消毒技术规范》和《消毒管理办法》的制度管理[3]。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掌握先进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规程, 让每一位供应室护士懂得虽然供应室工作繁琐、细碎, 但责任重大。质检人员要全面掌握各项监测标准, 熟练技术操作规程, 肩负起科室的质量检测以及日常带教指导工作。综上, 供应室供应的用品牵涉到方方面面, 质量反映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充分认识医院感染与消毒供应室的重要关系, 每周抽查1次, 检查结果进行评价及缺陷追踪, 记录存档, 定期主动去临床科室进行意见和建议的调研, 按照新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要求进行有效质控。最大限度地满足临床需求, 提高对消毒灭菌质量监测的重要性, 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专业知识的指导及无菌观念水平的培养, 做到有章可循, 责任到人。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 严格地执行各种操作规程, 有效减少缺陷,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3 效果

供应室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科室, 与临床各个科室均有联系, 做好供应室消毒灭菌工作是有效预防院内感染的关键。笔者所在医院通过加强对消毒供应室的硬件、软件投入, 对消毒灭菌质量进行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B-D试验指示图等系统监测, 布局上工作间与生活间分开、污物品与清洁物品分开、初洗与精洗分开、未灭菌与灭菌分开。采取护理人员自我控制、科室互控、医院监控等形式, 有效预防院内发生交叉感染。消毒灭菌质量逐年提高, 确保了消毒灭菌效果, 至今未出现过发放物品不合格情况, 保证了医院医疗、护理工作质量的安全。作为供应室工作人员质量是永恒的话题, 除不断加强对消毒供应室的管理, 对消毒灭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进一步规范各项制度, 加强人员业务培训, 确保消毒灭菌合格。随着医院现代化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 科室工作人员尽快熟悉掌握各个环节质量控制标准, 采用指示卡质量要有保证, 确保万无一失, 采购正规厂家, 避免因指示卡质量问题造成的消毒灭菌不合格问题。根据时间进行包包监测、每日每锅监测、每月生物监测, 并对物品包装方法、摆放空隙、体积大小等做到规范化处理, 物品的包装要有良好的蒸汽穿透性能, 摆放时注意采用竖式摆放, 有效预防堵塞蒸汽流通, 灭菌时应尽量将同类物品放在一起, 并根据品种不同做到分别灭菌。切实保证消毒物品的合格率。在物品回收时, 应做到由专人专车, 分类回收, 再进行物品浸泡、清洗、打包、消毒灭菌的各个环节, 均应做到规范化处理。消毒供应室无不合格物品, 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有效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4 讨论

随着人们对卫生意识的不断加强, 对医院护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医院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保证医疗护理工作质量, 因此, 医院对消毒供应室的消毒灭菌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应室人员面临新的挑战, 必须对消毒灭菌质量进行严格有效的监测及管理。进行消毒灭菌监测是检验消毒灭菌效果的关键, 供应室应全员参与为基础, 变事后把关为事先预防, 为医院提供一个牢靠的“安全阀”和”保护屏”, 作为医院供应室人员, 认真遵守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消毒灭菌监测, 将这一重大责任用心完成, 强调过程管理, 在进行消毒灭菌时, 确保经消毒供应室处理的所有物品合格率均能达到100%, 实现灭菌物品零缺陷的目标, 从而有效杜绝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为患者临床就医提供最有效保证[3]。

参考文献

[1]喻红, 胡民勤.消毒供应室高职护生实习代缴管理思路与实践[J].中华医学感染杂志, 2011, 21 (7) :1404-1405.

[2]王平, 宋敏, 胡珊珊, 等.医院消毒供应室管理细节控制[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4, 31 (2) :176-178.

消毒质量监测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市级医疗机构6所, 镇级医疗机构28所, 私立医疗机构11所, 社区医疗机构14所。

1.2 监测项目

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无菌医疗用品的微生物污染情况。

1.3 方法

采样在消毒后和工作前进行, 用直径9 cm普通营养琼脂平板采集室内空气样品, 于各采样点暴露5 min采样, 检测细菌总数和致病菌。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进行涂抹采样, 将棉拭子头部剪入10 ml采样液中, 检测细菌总数和致病菌。取1 ml使用中消毒液加入9 ml含相应中和剂的采样管中, 中和作用后进行染菌量和致病菌检验。按无菌检验法对无菌医疗用品作无菌检测。结果判定依照GB 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规定的指标进行。

1.4 资料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0.5统计学软件进行卡方检验, 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体情况

共检样品4941份, 合格4712份, 总合格率为95.37%。不同监测类别中合格率最高的是无菌医疗用品, 达到100.00%;合格率最低的是空气, 为84.11%。市级医疗机构的使用中消毒液和无菌医疗用品合格率均达到100.00%, 社区医疗机构空气合格率最低, 为74.47%。

2.2 不同年度监测结果

连续5年监测结果表明, 中山市医疗机构的消毒卫生质量呈逐年提高趋势。2003—2007年监测样品数依次为1044、822、950、977、1148份, 合格率依次为91.86%、95.74%、95.79%、96.72%、96.78%, 经统计学检验, 各年度的整体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8.96, P<0.01) , 见表1。

2.3 不同项目监测结果

5年来, 所有监测项目中, 空气监测合格率最低, 在72.12%~90.38%之间, 消毒质量年间波动大, 但呈现上升趋势 (P<0.05) ;无菌医疗用品的合格率最高, 均为100.00%;物体表面合格率为97.27%, 各年度间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医务人员手合格率为97.76%, 各年度间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使用中消毒液合格率为99.07%, 各年度间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这5项监测指标, 各项目间整体合格率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78.73, P<0.01) 。

2.4 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监测结果

对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消毒与灭菌综合质量进行监测, 表2结果显示, ①各级医疗机构包括市级、私立、镇级、社区共监测样品数依次为1060、 320、3279、282份, 合格率依次为97.64%、97.19%、94.63%、93.26%, 经统计学处理, 四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1.64, P<0.01) , 整体合格率从市级→私立→镇级→社区呈逐渐降低的趋势;②空气消毒效果调查, 市级医疗机构合格率为94.12%, 镇级为80.69%, 私立为92.75%, 社区为74.47%, χ2=29.70, 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物体表面消毒效果调查, 市级医疗机构合格率为97.52%, 镇级为97.26%, 私立为95.71%, 社区为98.0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83, P>0.05) ;④医护人员手消毒效果调查, 市级医疗机构合格率为97.18%, 镇级为97.72%, 私立为100.00%, 社区为98.04%,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52, P>0.05) ;⑤使用中消毒液调查, 市级医疗机构合格率为100.00%, 镇级为99.18%, 私立为99.12%, 社区为94.62%, 前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社区合格率却比市级、镇级和私立都低 (P<0.05) ;⑥各级医疗机构的无菌医疗用品合格率都达很高水平, 为100.00%。

3 讨论

医疗机构是病人聚集的公共场所, 极易造成传染性病原微生物的污染, 医疗机构的消毒直接关系到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质量。本次经过对中山市59所医疗机构进行连续 5年消毒效果动态监测结果显示, 医院消毒与灭菌工作整体质量较好, 总合格率95.37%, 所监测的5项指标合格率除了空气消毒合格率相对较低外, 其余均较高, 达到97%以上, 特别是无菌医疗用品合格率均达到100.00%, 这比一般文献报道的结果好得多[1,2]。上述分析结果表明, 2003—2007年, 中山市医疗机构的消毒效果呈逐年上升趋势, 特别是经历了2003年的SARS以后, 各级医疗机构加强了消毒管理工作, 各项指标的合格率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这说明了我们日常监测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出, 同时体现了医疗机构消毒管理制度比较完善, 机构负责人消毒意识的提高, 有效地促进医疗机构的消毒工作。但是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 有待解决。

从总的检测结果看, 各监测项目合格率存在明显的差别, 其中空气消毒合格率最低, 与其他报道一致[3,4]。①有些医院手术室等房间密封性差, 结构不合理, 房间消毒后与外界气流相通, 导致消毒后空气再次污染;②紫外线灯布局不合理, 不进行日常保洁和自检, 忽现了紫外线灯老化现象, 对过期的紫外线灯未能及时更换等;③有些医院虽然已安装空气动态消毒机, 但未能持续使用而造成消毒效果不达标。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和无菌医疗用品的消毒工作, 5年来都保持较高的水平, 但仍需按《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一步做好这几方面的消毒工作, 进一步提高消毒效果。

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消毒与灭菌效果合格率不同, 且有明显差别, 消毒质量呈市级→私立→镇级→社区逐渐降低的趋势, 但合格率都在90%以上, 较相关报道高[5]。各医院消毒监测合格率不同与医院的主管领导对医院各项消毒工作的重视程度、经费投入、管理水平及消毒专业人员业务能力高低密切相关。个别医院通常是因为经费不足, 落后的消毒设备, 使消毒质量得不到保证。从调查分析来看, 各级医疗机构在某些监测指标上没有很大区别, 如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和无菌医疗用品, 但在空气和使用中消毒液监测中, 社区合格率明显比市级、镇级和私立低, 在这方面, 社区医疗机构还应加强消毒灭菌观念, 淘汰低效消毒液, 同时社区医疗机构是今后加强消毒监测工作的重点。私立医疗机构的合格率仅次于市级医疗机构而高于镇级医疗机构, 这是由于私立医疗机构要与市级和镇级医疗机构竞争医疗服务质量, 消毒质量成为关键因素之一。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应加强以下措施:①加强室内空气消毒与净化, 在重点科室 (如手术室、产房等) 使用洁净手术室、层流通风、多因子组合空气净化消毒器等, 可在有人条件下对空气进行持续的净化消毒, 改善空气消毒效果。②医护人员手消毒方面, 应有完善的手消毒设施, 应采用正确的洗手方法结合刷洗, 再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拭消毒;③使用合格、高效消毒剂, 统一配制、发放, 盛器清洁有盖, 并定期更换;④物体表面消毒, 由于现在很多医疗机构将清洁工作外包给清洁公司,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清洁人员进行消毒知识的培训。

综上所述, 针对医疗机构消毒灭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建议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改进措施。①疾控部门督促医疗机构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建立健全的消毒灭菌规章制度, 配备专业人员, 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与教育, 建立完善的消毒灭菌效果自检系统, 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自检,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②疾控部门对医疗机构加强消毒技术指导和技术交流, 提供消毒灭菌的最新技术和方法。③医疗机构要加大对消毒设施和设备的投入, 使消毒工作走入法规化和科学化道路, 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升消毒灭菌质量。

参考文献

[1]钟淙, 彭国华, 张志红, 等.南昌市医疗机构消毒质量调查.江西医学检验, 2005, 23 (6) :619.

[2]张贤昌, 林锦炎, 廖如燕, 等.广东省2000—2002年医疗机构消毒监测情况分析.华南预防医学, 2004, 30 (3) :41-42.

[3]郭彩香.山西省23所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4, 21 (3) :258-259.

[4]刘仲霞, 蓝才燕, 唐小兰, 等.广西壮族自治区直属医疗机构消毒工作质量调查.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5, 22 (4) :458.

消毒质量监测 篇10

1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2012年塘沽20所托幼机构, 包括公立幼儿园12所, 私立幼儿园8所。

1. 2方法

1. 2. 1室内空气监测按照天津市《托儿所幼儿园消毒卫生规范》 ( DB 12 /T 447 - 2011) [3]: 空气采用平皿沉降法, 于150 cm高度放置9 cm直径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 暴露采样5 min;

1. 2. 2物体表面监测将物体表面消毒后, 用5 cm × 5 cm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 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 将棉支头剪下放入盛有10 ml采样液的试管中。

1.2.3教职人员手监测教职员五指并拢, 将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采样液的棉拭子一支在双手指曲面从指根到指端来回涂抹各两次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 将棉支头剪下放入盛有10 ml采样液的试管中。

1.2.4餐饮具监测随机抽取消毒后使用的各类食具, 每件贴纸片两张, 每张纸片面积为25 cm2, 用无菌生理盐水湿润大肠菌群检测用纸片后, 立即贴于食具内侧表面, 30 s后取下, 置于无菌塑料袋内。

1. 3判断标准空气细菌菌落总数≤1 000 CFU / m3; 物体表面以细菌总数≤15 CFU/cm2, 致病菌 ( 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沙门氏菌和溶血性链球菌) 不得检出; 教职人员手表面细菌菌落总数≤20 CFU/cm2, 致病菌 ( 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沙门菌和溶血性链球菌) 不得检出; 餐饮具大肠菌群不得检出。

1. 4统计方法采用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 应用SPSS 15. 0进行分析汇总。

2结果

2. 1消毒合格情况2012年塘沽托幼机构总体消毒合格率为72. 50% , 上学期和下学期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4. 013, P < 0. 05) , 见表1。

2. 2不同监测物品间合格率情况上下学期室内空气合格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8. 571, P < 0. 01) , 物体表面合格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χ2= 2. 581, P > 0. 05) , 教职人员手合格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χ2= 0. 346, P > 0. 05) , 餐饮具消毒均合格。

2. 3不同性质托幼机构间合格率情况不同性质的托幼机构间消毒合格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5. 057, P < 0. 05) 。不同性质托幼机构室内空气消毒合格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χ2= 0. 635, P > 0. 05) , 物体表面合格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6. 882, P < 0. 01) , 教职人员手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χ2= 2. 078, P > 0. 05) 。见表2。

3讨论

托幼机构是幼儿集中的特殊场所, 其卫生状况将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4-5]。从全年的监测数据来看, 塘沽托幼机构消毒质量总体较好, 总体的消毒合格率为72. 50% , 餐饮具的合格率最高, 达到100% 。说明托幼机构比较重视园内的消毒管理, 餐饮具的消毒工作落实较好。

在监测工作中发现, 两个学期各类监测物品的合格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下学期托幼机构加强了消毒工作质量, 合格率有了明显提高。

在监测数据中室内空气和物体的合格率较低, 由于托幼机构是幼儿学习、活动和生活的公共场所, 幼儿聚集度高, 加之幼儿自我防范意识缺乏, 易造成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同时, 幼儿正处于生长期, 易遭受外环境中各种致病微生物的侵害[6]。托幼机构环境卫生中空气、物体表面是影响传染病流行的重要危险因素, 空气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物体表面是肠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7], 由于本次监测空气和物体表面带菌率高于其他监测物品, 因此加强托幼机构消毒至关重要。

监测发现, 公立托幼机构的消毒质量总体合格率较私立托幼机构好, 物体表面合格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室内空气、教职人员手和餐饮具间合格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私立托幼机构相对公立托幼机构来讲主要目的是盈利, 普遍存在对消毒工作重视不够的问题, 而且消毒操作不规范。

为了更好地保证托幼机构的卫生安全, 提出以下建议: 1物体表面要保持清洁, 定期用干净湿抹布擦拭, 每周用消毒液擦拭或喷洒消毒1次。2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每日应开窗通风, 上下午各1次, 每次30 min以上; 不宜开窗通风的, 应配备换气扇。 3室内空气可采用紫外线消毒法: 在室内无人条件下, 紫外线灯悬吊式或移动式直接照射。采用室内悬吊式紫外线消毒时, 将带有反射罩的紫外线灯安装于2. 0 ~ 2. 5 m高处, 安装灯的数量按不少于1. 5 W / m2计算, 在灯管紫外线强度符合要求的情况下, 照射时间不少于30 min。4按照规范中的要求进行洗手和手消毒。5做好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使大家能够充分认识到托幼机构消毒工作的重要性。用规范的操作方法来指导日常工作, 杜绝因消毒不严而导致急性传染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海娟, 吴永雄, 张文花, 等.2007—2010年深圳市龙岗布吉辖区托幼机构消毒质量监测[J].职业与健康, 2012, 28 (15) :1887-1889.

[2]李苑, 杨育明, 陈韦冰, 等.中国儿童免疫力方案[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9:159.

[3]DB 12/T 447-2011.托儿所幼儿园消毒卫生规范[Z].

[4]韩佳音, 林立丰, 黄仙钟, 等.广东省部分托幼机构传染病预防和消毒现状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9, 26 (3) :293.

[5]张雁, 陆永梅.越城区2008年托幼机构消毒效果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 2010, 22 (4) :51.

[6]袁月明, 刘鸿钧, 袁军, 等.深圳市南山区托幼机构消毒监测结果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08, 37 (1) :62-63.

消毒质量监测 篇11

发展的轨道[1]。

1 科学布局,按照要求配备相关设施

消毒供应中心建设或者改建时,应遵循医院建筑设计的原则,根据各科室的任务与功能,有效地预防或控制医疗感染,自成一体。为了方便诊疗器械和相关物品的回收与供应,消毒供应中心应尽量接近手术部,与病房和各诊室间的通道也应该清洁畅通。消毒供应中心各区域的功能应进行整体的规划,遵循单向流程的格局,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有清楚明确的划分,并相对独立,各区间的物品流动时有缓冲的地带。被污染过的诊疗器械进入消毒供应中心后,不可逆回。对物品进行分类管理时应避免多种物品的交叉存放。清洗与消毒灭菌环节应定地点、定设备,各个区域的设施与功能有明确的区分。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的物流基地,要能够高效地提供优质无菌物品,医院也应根据其规模,配备与之相应的基础性设施与设备。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环境问题,以及水、电、蒸汽的配备。比如,洗涤用水必须供应冷、热自来水,以及软化水或蒸馏水,满足不同的清洗要求。在工作区域,应配齐回收污染物的容器、分类台、手工清洗槽以及压力气枪与水枪等;各种灭菌设备、包装台、无菌物品的存放柜等设施应一一俱全,符合国家对消毒供应中心的硬件管理要求。

2 落实责任,规范消毒供应操作流程

管理出效益。消毒供应中心高质量、高效率的运行,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常规性的事务,我们应该责任到人,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规范消毒供应的操作流程,关注相关的细节,避免院内感染事件的发生。

我们从诊疗器具的回收入手,实行集中包装、运输、回收物品的封闭式管理。清洗步骤必不可少,是消毒灭菌工作的前提。手工清洗时,一般首先将被污染的器具在流动的水下冲洗,然后借助于清洁剂和软毛刷洗涤,用流水初步漂洗,最后用蒸馏水或者纯化水进行终末漂洗。清洗后的器具可进入消毒程序。我们应根据器具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控制好消毒的时间与温度。消毒后的物品,借助于干燥设备使其干燥,不同材质的器具,干燥的温度有所区别。在包装前,工作人员应组织对相关物品进行数量、功能以及洁净程度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补缺。我们应根据要求选择闭合式或者密封式的包装,标识完整,具有追溯性。灭菌环节也不容忽视,做好灭菌过程中的质量检测。无菌物品要存放于专柜中,有序分类放置,由专人专车发放到位[2]。

3 加强防护,减少工作人员的职业伤害

消毒供应中心的各项事务有着自身的特质。一些隐性的因素时刻威胁着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例如,工作人员接触、处理被患者污染的医疗器械是很正常的事,其中可能携带了大量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清洗消毒的护士如果被HBV、HIV污染过的器械刮伤,容易引起自身的感染,对个体的身体健康形成威胁。由于工作的需要,消毒供应中心经常使用一些化学灭菌消毒剂,环氧乙烷、戊二醛等,有害气体常常挥发、残留在消毒供应中心内,长期的累积,对护士的呼吸道以及皮肤黏膜都有影响,甚至对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另外,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操作相关的医疗设备时,应该遵守技术规范指导,严格执行操作制度,否则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3]。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应增强个人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在日常工作中,做好自身的防护措施,接触被污染的医疗器械时,帽子、口罩、鞋套等保护措施一一到位,让存在隐患的血液以及其他污染物无机可乘,在工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手卫生工作也要常抓不懈,学会科学的手卫生方法,这是预防感染最为有效的措施。使用相关仪器前,应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定期开展相关设备的检查与维护工作,确保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科学合理的建筑布局、完善齐全的硬件配备是消毒供应中心正常运转的前提,规范有效的操作流程是控制院内感染的基本途径与方法,做好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凸显管理的人文情怀,才能促进医院各项工作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年10月

[2] 孙雪莹,《中华医院感染学》,2009年3月

消毒质量监测 篇12

1 监测管理的要求及方法

1.1 工艺监测

1.1.1 记录必要的灭菌参数根据不同类型的灭菌器, 达到该产品所需要的压力蒸汽、灭菌时间和温度。

1.1.2 正确的包装包装材料通气性能好, 可用脱脂棉布、专用包纸

及带通气孔的器具, 灭菌包的体积不得大于30cm×30cm×25cm, 预真空灭菌器的灭菌包体积不得大于30cm×30cm×50cm。

1.1.3 合理摆放所有灭菌包应竖放, 包与包之间留孔隙, 灭菌物品的装量不得超过柜容积80%, 预蒸真空灭亡菌器不得超过90%[2]。

1.1.4 灭菌设备无技术障碍进排气系统通畅, 仪表温度和时间显示正常, 蒸汽饱和度好。

1.2 仪表监测

1.2.1 灭菌器所有仪表定期监测, 每半年有设备科对压力灭菌器的安全阀、压力表、温度表进行效对监定, 并记录。

新设备启用前及旧设备维修后必须有性能监定记录, 合格后方可使用。

1.2.2 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 每半年有院感专职监控人员监测一次。

使用中的灯管强度不得低度于70Um/cm2。

1.3 化学监测有化学指示胶带, 压力蒸汽化学指示卡, 压力蒸汽化学指示试纸, B-D实验指示图, 消毒液浓度试纸等。

使用灭菌包时, 应先观察化学指示卡变色情况, 领取无菌包时应先查验指示胶带变色情况。化学指示卡作为日常监测, 每个包都必须使用, 121℃压力蒸汽化学指示卡专用于下排气式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 132℃压力蒸汽化学指示卡专用于预真空式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3]。化学指示卡必须放于灭菌包中心, 避免与人、金属和玻璃直接接触, 以免被凝水浸湿, 影响变色[4]。化学指示胶带用于包外监测, 每包监测。将化学指示胶带粘贴于每个待灭菌物品包外 (可用于封口) , 经一个灭菌周期后, 观察其颜色的改变, 以指示是否经过灭菌处理[5], 以区分已灭菌和未灭菌物品[6]。化学指示胶带及化学指示卡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效果的监测操作简单, 敏感度高, 经济实用, 每天每包每锅进行监测, 能直观高压蒸汽灭菌效果, 可作为灭菌可靠指标, 现已为医疗机构进行灭菌质量控制的最主要手段[7]。B-D试纸的监测是判断灭菌器内冷空气是否彻底排尽的一种方法, 用于新灭菌柜安装调试之后, 灭菌器维修之后及每日灭菌器使用之前。操作方法:备好标准实验包, 用脱脂棉布叠成25cm×25cm×30cm, 重量为4~5kg[8]的敷料包, 将B-D试纸放在包的中层, 包好后放于灭菌器底部前端。灭菌后, B-D纸色条变化均匀一致, 说明排气功能良好。

1.4 生物监测生物监测是判断灭菌效果的直接指示[9]。

操作方法:将菌片装于牛皮纸袋内, 放于标准实验包中心处, 灭菌后将菌片接种于溴甲酚紫培养液中, 经56℃培养72h (24h查看初步结果) , 挤破玻璃管让培养液浸透菌片, 置于56℃培养48h观察结果。结果判断:溴甲酚紫培养液仍紫色为阴性, 表示无菌生长, 如颜色变黄色则为阳性, 表示有细菌生长。

2 影响灭菌质量的因素

影响灭菌质量的因素包括选择正确的灭菌方法, 有保证的清洁过程, 正确的包装方法, 灭菌锅的正确装载和操作, 有效的灭菌监测等[10]。

2.1 生物监测对日常灭菌效果的指示性差, 缺乏实用性, 只能作为阶段性监测。

《消毒技术规范》[11]要求:压力蒸汽灭菌生物监测包应布放在灭菌柜的上层、中层中央和排气口处, 每一个点平行置两个生物指示菌管, 任何一个生物指示菌管呈阳性结果 (有细菌生长) 时, 均为灭菌失败。我国新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12]要求:对日常使用的灭菌柜应每周进行生物监测, 新购进的灭菌柜, 使用前必须进行3次以上生物监测, 均合格后方可正式使用, 对于新启用的包装容器、材料、摆放方式、排气方式等改变时, 均应连续进行3次生物监测, 合格后才能启用。

2.2 虽然B-D测试纸对灭菌过程中温度、压力的变化比较敏感, 但其

结果只说明预真空灭菌柜排除冷空气的程度而不能表达灭菌是否合格, 只适用于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柜, 不适用于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锅 (柜)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柜做B-D测试前必须先预热, 按规定应在134℃条件下, 作用3.5min (最长不应>4min) , 若任意延长时间, 会使原来出现的变色不均匀变为均匀, 掩盖了存在冷空气团的可能, 因此判断灭菌效果时, 应参考多方面的监测结果。

2.3 化学指示卡主要反映灭菌的某些关键参数, 用于检查每个包内的

灭菌情况, 但只能代表其所在包的灭菌状态, 而不能通过灭菌柜内布点来反映其他包裹的灭菌效果。化学指示卡虽然经济方便、快捷直观, 但对温度、压力变化不敏感, 误差有时>25%, 在达不到所规定的温度、压力时仍能变色合格, 同时, 包内化学指示卡颜色变化受蒸汽饱和度和放置位置的影响, 易出现假阳性结果造成误判, 缺乏一定的准确性[13]。

3 建立管理制度

3.1 建立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追溯召回制度。

3.1.1 消毒供应中心对影响灭菌过程和结果的关键要素进行记录, 保存备查, 实现可追踪。

物理监测法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 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 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3.1.2 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 包内化学监测不合

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 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 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3.1.3 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

生物监测合格后, 无菌物品方可发放。

3.1.4 生物监测不合格时, 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 重新处理;

并应分析不合格的原因, 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能使用。

3.2 建立灭菌质量的监测制度

3.2.1 物理检测和包外化学检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

包内化学检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并分析原因进行改进, 直至检测合格。

3.2.2 生物监测不合格时, 通知相关科室停止使用, 并尽快召回上次

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 重新处理, 并分析原因, 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3.2.3 灭菌植入性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 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3.2.4 灭菌物品每月进行卫生学监测一次。

3.3 建立环境卫生监测制度

3.3.1 每月对无菌物品存放间及一次性医疗用品库存进行空气监测一次。

3.3.2 每月对消毒供应室物体表面进行监测一次。

3.3.3 每季度对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手进行监测一次。

3.3.4 每季度对使用中的消毒剂监测一次, 每月对使用中的灭菌剂监测一次。

上一篇:图书信息查询系统下一篇: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