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消毒

2024-07-27

皮肤消毒(共6篇)

皮肤消毒 篇1

注射和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是无菌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防止医源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皮肤消毒应该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范。一般肌肉、静脉或其他部位注射与穿刺前的皮肤消毒方法主要是涂擦。用无菌棉签浸润安尔碘Ⅱ型皮肤消毒剂, 直接涂擦注射部位皮肤2遍, 以注射或穿刺部位为中心, 由内向外缓慢旋转, 逐步涂擦。消毒皮肤面积不小于5 cm×5 cm, 待半干燥。即可注射, 此为常规消毒法。但在实际工作中, 有些护理工作者常采用常规消毒或习惯消毒法, 消毒后自然干燥或用无菌棉签擦干的方法。本研究通过对消毒时间、消毒区内采样细菌培养的对比, 分析两种消毒法及后续是否用无菌擦干的消毒效果, 为规范医疗护理操作提供实验依据。

所谓习惯消毒法, 即有很多医护人员为了省时快捷, 而不按照常规方法, 以自己的习惯上下左右往返平行擦拭消毒。为了证明这两种习惯法的消毒效果, 本研究通过选择志愿受试者160人, 分为常规法组和习惯法组, 每组均为80人, 实验采取配对分组法。无菌棉签为市售产品 (扬州市美康用品厂) 。使用上海利康公司生产的安尔碘Ⅱ型皮肤消毒剂 (有效氯含量为0.09~0.12%, 醋酸氯己定含量为0.45~0.50%, 乙醇含量为65~75%)

1 常规消毒方法与习惯消毒方法

1.1 消毒方法

(1) 常规法:以注射点为中心作环形螺旋式棉拭擦拭消毒, 消毒面积5cm×5cm以上。分别在受试者左右手的手背面, 一只手擦拭l遍, 另一只手擦拭2遍。 (2) 习惯法:以注射点为中心, 上移2cm处从上向下拉长条状后再以顺时针方向绕长条两缘行椭圆形擦拭消毒, 椭圆形的横径在5cm×5cm以上。同样作2遍消毒。

两组均在消毒处理过程中, 记录消毒时间和待干时间。

1.2 采样和检测方法

消毒待干后, 用规范方法分别在消毒区中心直径1 cm范围内用血琼脂培养基作压印法采样, 然后, 置于37℃培养36h后观察结果。对阳性样本再分别进行菌落培养和菌种鉴定。

1.3 结果

结果证明, 习惯法擦拭l遍所需时间比常规消毒法明显缩短 (P<0.05) ;无论是常规消毒法还是习惯法, 消毒后的待干时间基本相同, 无明显差异。

分别采用两种消毒法后细菌培养结果证明, 消毒1遍后采样, 两种消毒法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 (P>0.05) ;而1遍消毒法污染指数与2遍消毒污染指数交叉比较差异非常显著 (P<0.05) , 提示1遍消毒污染指数明显严重, 故应采用二次消毒。2遍消毒后采样检验结果, 习惯消毒法的阳性率则明显高于常规消毒法 (表1, 2) , 差异非常显著 (P<0.05) 。

注:经配对χ2检验, χ2=12.964, P<O.05, 具有显著性差异

经对阳性样本进行菌种鉴定结果表明, 消毒后仍然存在污染的例数为46例, 经细菌生化鉴定均为非发酵细菌, 且都不是体表常住菌, 为手部接触物品后污染的条件致病菌。

2 常规消毒后使用无菌棉签擦干的消毒效果

为了研究常规消毒法后是否用无菌棉签擦干的消毒效果, 在上述接受常规消毒法的80人中, 后续又随机分为两组, 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2.1 方法

常规消毒组待干后采样, 消后擦拭组在消毒后用无菌棉签擦干后取样。用秒表分别记录消毒时间。专人消毒、专人取样并在同一环境下进行, 以免实验中的人为因素和假阳性的出现。

2.2 采样与培养

常规组每次消毒待干后和消后擦拭组用无菌棉签擦干后, 分别用无菌棉签在注射点中心直径1 cm范围内涂抹, 将棉签上操作者手接触部位在酒精灯火焰上灭菌后置于增菌培养液试管中。所有培养液均被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 h后观察结果, 有细菌生长为阳性, 由细菌培养室的专业人员实施。

2.3 统计学分析

收集实验数据。, 对比分析常规消毒法和消后擦拭法两种方法的消毒效果、消毒时间。为规范正确消毒方法提供依据。

2.4 结果

对两种消毒法所耗时间的比较结果证明, 消后擦拭法消毒时间比常规消毒法消毒时间明显缩短 (P<0.05) 见表3。

对分别采用两种消毒法后, 消毒部位采样细菌培养的阳性率比较, 结果证明, 消后擦拭法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常规消毒法,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3 讨论

皮肤消毒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疗护理质量。对治疗疾病、挽救病人生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护士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实验结果表明, 常规消毒法明显优于习惯消毒法的消毒效果。待干后注射或穿刺, 明显优于消后擦拭法的消毒效果。之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不按操作规程操作的消毒方法, 其主要原因无非是人员少。工作量大, 为节省时间而采用不规范的操作。单从时间上计算。确实可以节省时间, 加快工作速度, 但从消毒效果看, 则可能增加感染的机率, 易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注意统筹安排.使皮肤消毒操作达到最佳的消毒效果, 将可能造成的感染因素降到最低限度.尽量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技术规范[S].

[2]李会玲.静脉输液前皮肤消毒时间探讨[J].护理研究, 2007, 21 (3) :716~717.

[3]孙心宁, 霍雅丽, 王伟.碘伏皮肤消毒时间探讨[J].护理研究, 2001, 15 (4) :192.

皮肤消毒 篇2

1 材料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受试者582人 (手) , 年龄为19~23岁, 平均年龄21.0±0.4岁。由于自愿参与的受试对象时间原因, 每组之间不能做到人数均等, 但组内受试者为随机分组。

1.2 实验材料

消毒棉签为南昌市富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市售产品, 经再次高压蒸汽灭菌后使用。碘伏消毒液为山东利尔康消毒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效碘含量为4.5g/L~5.5g/L消毒液, 复合碘为杭州杨驰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复合碘医用消毒液。洁芙柔消毒凝胶采用上海利康消毒高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医用产品, 湿巾和香皂采用市售的普通家用型无杀菌作用的即可。

增菌培养液为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生产的市售产品血液增菌培养基配制, 准确称取粉剂29g加蒸馏水1000ml溶解后, 取3ml增菌培养液置于干燥试管内, 经高压蒸汽灭菌后待用;菌种培养基为该公司生产的生物试剂血琼脂基础培养基, 高压灭菌后待用;菌种鉴定在无菌室内对消毒后检测阳性的结果采用平板分离法, 依据细菌革兰染色、细菌菌落、细菌生化反应进行鉴定[1]。

1.3 方法

1.3.1 分组与方法

随机分成3个项目实验组。

第一组为不同消毒液消毒次数与干预后消毒次数组。

分为酒精1组和酒精2组, 碘伏1组和碘伏2组, 复合碘1组和复合碘2组, 1组为消毒1次, 2组为消毒2次。实验采取配对分组法, 1次和2次消毒法每组均为80人。干预措施采用消毒前对注射区域皮肤涂擦肥皂, 用自来水冲洗干净擦干即可, 干预1组消毒1次, 干预2组消毒2次的方法。

第二组为同一消毒液棉签蘸取不同量消毒液的对比研究组。

从第一组筛选出理想的消毒液, 进行第二组实验。随机分为4组, 即棉签长度1组采用棉签蘸取≤1/3棉签头长度消毒液, 棉签长度2组为蘸取>1/3≤1/2棉签头长度消毒液的受试者, 棉签长度3组为蘸取>1/2≤2/3棉签头长度消毒液的受试者, 棉签长度4组为蘸取整个棉签头长度。

第三组为不同手部清洁法的效果比较研究。

分为空白组 (不做任何处理直接采样) 、湿巾组 (取普通湿巾擦手) 、洗手组 (用普通香皂洗手并用毛巾擦干) 和消毒凝胶组 (消毒凝胶擦手后待干) 。

1.3.2 消毒方法

依据《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 在受试者的左手背或右手背进行消毒试验。

消毒前选好注射点, 以注射点为中心用卡尺测出直径1cm范围, 用记号笔做好标记。以注射点为中心螺旋式外展消毒, 分别采用连续消毒1次和2次后待干 (约30s) , 待干后立即在消毒区标记后的1cm范围内采样进行细菌培养。

1.3.3 细菌培养

用灭菌棉签蘸无菌生理盐水在标记后注射点中心直径1cm范围内采样[3], 采样后用无菌剪刀剪下棉签头立即放入无菌的血液细菌增菌培养液中, 在37℃恒温箱中培养36h后观察结果, 对阳性样本再进行菌种鉴定。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4.0统计分析软件, 数据采用χ2检验, 分析结果, 确定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3种不同消毒液消毒后污染情况和干预措施后消毒效果比较证明, 其消毒次数和洗手干预措施后消毒次数4组之间比较, χ2=2.222, P>0.05, 其消毒效果无显著差异。洗手干预后消毒1次与未干预消毒2次效果比较, χ2=0.990, P>0.05, 其消毒效果无显著差异。洗手后消毒1次与洗手后消毒2次比较, χ2=0.104, P>0.05, 其消毒效果无显著差异, 见表1。

2.2 棉签头蘸取不同量的碘伏消毒液比较表明, 蘸取消毒液的量达到1/2高度以上时比不足这一高度的组, 其效果具有显著差异χ2=8.268, P<0.05, 说明棉签头吸附消毒液的量决定了消毒的效果, 见表2。

2.3 4种手部清洁法污染例数比较表明, 洗手及消毒凝胶组处理后采样, 其皮肤污染无显著差异χ2=1.141, P>0.05;空白组和湿巾组比较无显著差异χ2=2.114, P>0.05, 洗手组、消毒凝胶组与湿巾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 分别为χ2=3.903 , P<0.05 , χ2=9.062, P<0.01, 提示采用洗手和消毒凝胶均能有效去除细菌。实验结果也表明, 右手与左手的污染情况无显著差异χ2=0.142, P>0.05, 提示选择手背注射时无需考虑左、右手, 这与临床操作相一致, 见表3。

3 讨论

临床上常采用酒精、碘伏和复合碘作为皮肤消毒溶液使用, 笔者发现医务人员常常只消毒1次, 且有的基层医疗单位仅仅使用酒精进行皮肤消毒。经过实验研究, 虽经统计学处理各种消毒液之间消毒次数和洗手干预后消毒效果虽无显著差异, 但从数据上直观观察其碘伏和复合碘消毒2次后污染例数显示减少, 故应该以消毒2次为佳。为了增强其消毒液使用的效果, 皮肤消毒前, 适当的皮肤清洁教育, 使病人在注射区域皮肤消毒前先行普通皮肤清洁, 可增强消毒液的消毒效果。清洁后, 可采用1次消毒法, 即能达到未进行皮肤清洁处理的2次消毒效果。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 又可以节约成本消耗。

采用棉签蘸取消毒液时, 其消毒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蘸取<1/3棉签长度的碘伏消毒液的受试者, 通过采样进行细菌培养, 阳性标本例数最多;而蘸取棉签头长度1/2以上的受试者, 通过采样进行细菌培养, 阳性标本例数均显著减少。这与棉签吸附消毒液的量有关, 足够量的消毒液其消毒作用的时间得到保证。而不足浸湿1/2棉签头的消毒液, 消毒后很快就会干燥, 其消毒液作用时间不够, 故而达不到消毒效果。临床上之所以蘸取消毒液少于1/2的棉签头长度, 是因为可使待干时间缩短, 极大地节省操作所耗时间[4], 但达不到消毒效果。故此, 医院感染控制管理时应引起重视。

笔者又发现, 湿巾已广泛应用于生活中, 而临床在进行注射前皮肤清洁教育时, 很多患者会采用湿巾擦拭。实验结果表明, 湿巾擦拭后, 与普通洗手和采用医用消毒凝胶手部除菌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 说明皮肤清洁效果不及洗手和消毒凝胶好, 而洗手和凝胶之间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根据具体情况应用洗手和消毒凝胶行皮肤清洁最为理想。在实验中, 也发现左手的污染情况少于右手, 但无显著差异, 这与临床注射时, 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随意选位相一致。

细菌培养检测结果显示, 多数阳性标本为条件致病菌[3], 如蜡样芽孢杆菌属的大肠杆菌, 克雷伯氏菌属的肺炎杆菌以及致病的金黄葡萄球菌等。患者由于疾病导致机体抵抗能力降低, 加之治疗方法导致皮肤完整的屏障作用受损, 特别是应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造成机体免疫力降低时, 极易引起致病。故此, 选用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消毒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 皮肤的清洁、消毒液的选择、注射区域的消毒和消毒液消毒时量的保证, 是医院感染控制应关注的要点, 也是提高抗感染的措施保证。

参考文献

[1]王红明, 李春卉, 董薇, 等.不同消毒法皮肤消毒效果的比较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20) :4083-408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技术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4:175-176.

[3]李春卉, 石玮, 王红明, 等.不同皮肤消毒法消毒效果的实验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8, 25 (5) :499-501.

皮肤消毒 篇3

关键词:白内障患者,皮肤消毒液,碘伏,PVP-Ⅰ

碘伏是碘与聚乙烯吡咯酮的有机复合物, 可与表面活性剂结合而形成水溶液, 通过缓慢释放游离碘而发挥温和而持久的消毒作用, 是一种高效、广谱的外用消毒剂, 临床中应用广泛, 用于皮肤黏膜消毒有效率达100%[1]。但是碘伏的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在白内障手术前用0.5%碘伏消毒皮肤后, 极易造成碘伏液误流入眼内, 引起术后眼损伤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造成手术患者不必要的痛苦。我科从2011年1月开始使用0.5%聚乙烯吡咯烷酮碘 (PVP-Ⅰ) (深圳市安多福消毒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20010025) 消毒皮肤,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12月随机抽取白内障手术患者100例, 将其分为碘伏组 (50例) 和PVP-Ⅰ组 (50例) 。所有患者均排除以下情况:患眼部感染性疾病者, 全身或局部使用抗生素者, 碘过敏者, 近2周眼外伤者,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1.2 方法

1.2.1 皮肤消毒。

患者均予术前结膜囊冲洗消毒准备, 常规术眼周围皮肤及睑缘消毒, 碘伏组0.5%碘伏消毒和PVP-Ⅰ组0.5%PVP-Ⅰ消毒各2次, 消毒范围每次自睑裂部开始逐渐向外扩大, 单眼消毒范围上至发际, 颞侧至耳前, 下方至上唇, 鼻侧超过中线[2], 并做眼周围皮肤及睑缘细菌培养。之后行标准小切口ECCE+IOL术或Phaco+IOL术。所有手术操作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1.2.2 观察指标。

术中询问患者有无眼部不适并于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术眼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角膜上皮脱落情况。术后第1天行裂隙灯检查, 观察术眼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角膜上皮脱落和其他异常体征; 并让患者填写眼部不适调查表, 包括术中眼部刺激感、 术后眼部异物感、眼球刺痛, 将不适症状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细菌培养检测结果。术后观察随访患者有无眼内炎发生, 若出现眼内炎, 立即予以治疗。

1.2.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处理, 组内采用t检验, 组间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阳性率

两组病例眼周围皮肤及睑缘细菌培养结果无细菌生长、无眼内炎发生。

2.2 药物不良反应

两组术后眼部不适情况见表1, 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角膜水肿、浑浊情况

碘伏组19例角膜水肿、浑浊, PVP-Ⅰ组仅1例角膜水肿、浑浊, 两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碘伏是一种新型广谱消毒剂, 无毒、无刺激性, 杀菌力强, 消毒作用强, 用于皮肤黏膜消毒有效率达100%[1]。正因为如此, 碘伏的应用潜能正在不断得到开发, 但是碘伏的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庞淑芬报道碘伏消毒皮肤可引起皮肤过敏反应[2];肖文芝报道眼科手术时使用碘伏消毒液行皮肤消毒, 可引起角膜上皮剥脱[3];碘伏可经皮肤吸收, 如长期使用可发生一系列中毒症状, 如:头痛、失眠、发热、乏力、皮疹、红斑、结膜炎、喉炎、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症状[4]。而且碘伏的有机复合物具有表面活性剂作用, 其在皮肤的粘附力较PVP-Ⅰ弱;而碘伏的水溶性强, 进行白内障手术皮肤消毒时极易流入眼内, 引起角膜水肿、浑浊, 影响手术操作, 甚至引起角膜烧伤等不良反应。

PVP-Ⅰ是一种前体药物制剂, 系由聚乙烯吡咯烷酮与碘结合形成的一种无定形复合物, 对其敏感的微生物包括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病毒、口腔类杆菌、淋病奈瑟菌、结核杆菌、嗜酸性细菌、沙眼衣原体、梅毒螺旋体等, 对临床上常见的细菌几乎都能杀灭。此外, PVP-Ⅰ具有性质稳定、水溶性好、无刺激性和挥发性、作用缓和持久、使用安全、色泽容易洗脱等特点, 是一种高效、广谱、低毒的消毒杀菌剂。经本组研究PVP-Ⅰ组较碘伏组在阳性率和药物不良反应方面无明显差异, 但角膜水肿、浑浊情况明显优于碘伏组, 因此值得在白内障手术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仕筑.强力碘皮肤黏膜消毒80例临床效果观察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1991, 7 (8) :6.

[2]庞淑芬.由1例碘伏过敏引起的思考 (J) .护理研究, 2004, 18 (4) :671.

[3]肖文芝, 陈涌, 张莉.碘伏消毒致角膜上皮剥脱12例 (J) .中国美容医学, 2001, 10 (1) :32.

皮肤消毒 篇4

1 重症水痘

刘某, 女, 6岁, 先有轻度发热, 一昼夜后躯干、面部、四肢均出现红色斑疹上有水疱, 较稠密, 扁桃腺Ⅱ度肿大, 西医诊断为水痘合并扁桃腺炎。先经抗生素治疗3d后仍发热, 体温39.1℃, 求中医治疗。患儿高热神疲, 水痘呈嚣张之势, 遍布躯干四肢颜面, 基底色鲜红浆液混浊, 舌质红, 苔薄黄, 脉滑数。诊为外感流毒湿热嚣张宜疏散风热清解湿热之毒, 普济消毒饮加生石膏150g、射干10g水煎服。2剂后水痘发瘪, 基底红斑色转淡, 3剂后体温36.5℃, 诸症痊愈。

2 手足口病

王某, 女, 5岁, 发热3d, 口腔粘膜、舌体、手心、足跟部均有米粒大小的溃疡, 诊为手足口病, 该患儿所在幼儿园因广泛流行手足口病已关闭。现患儿疲乏烦躁, 发热38.5℃, 口中疼痛, 舌质红, 苔薄白, 脉浮。脉证合参为外感疫毒, 宜疏散风热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加生石膏150g, 大青叶30g, 水煎服。5剂痊愈。近年来手足口病患儿死亡报导增多, 因病毒侵犯患儿呼吸系统引起呼吸衰竭, 或合并病毒性脑炎。可见早期发现和有效治疗是预防其并发症的关键。普济消毒饮是治疗手足口病的有效方剂, 对于患儿预防并发症, 缩短疗程意义重大

3 风疹

丘某, 女, 23岁, 发热咽痛流涕2d, 面部出现红色斑丘疹较密集, 迅速蔓延到躯干、上肢, 伴口腔软腭上出现散在红色紫癜, 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触痛, 初步诊断为风疹。现发热为38.9℃, 舌边红, 苔薄, 脉浮。辨为风热温毒发斑, 以普济消毒饮加双花30g连翘20g, 生石膏150g, 3剂痊愈。

4 脓胞疮

严某, 女, 28岁, 左下颌部由于蚊虫叮咬后出现红斑, 继而上面出现直径半厘米大小的水疱2个, 外用百多邦2d后变成脓胞, 浆液浑浊, 破裂后形成黄色脓痂搔痒, 黄痂面积迅速扩大, 舌质红, 苔薄黄, 脉滑, 诊为外感流毒发为脓胞疮。普济消毒饮加双花30g, 地丁30g, 野菊花20g, 4剂收功。

5 过敏引起红皮病并发紫癜

赵某, 女, 46岁, 使用某种新型化妆品20余天, 突发面部红斑迅速覆盖整个颜面, 呈醉酒样, 并延及颈部向躯干扩展, 同时上肢出现紫癜。疑似流行性出血热, 遂去专科医院确诊, 经详细检查排除其他病, 确诊为过敏引起。患者遂又返中医科求治, 此时下肢亦出现紫癜, 躯干已呈红皮样改变, 发热39℃, 因屡为之治愈他病, 故强烈要求中药治疗。舌质红, 苔薄, 脉洪数。诊为毒邪外袭化热发斑, 过敏引起红皮病并发紫癜, 以普济消毒饮加生石膏200g, 紫草15g, 茜草20g, 茅根50g, 生地30g, 大青叶30g, 以加强凉血解毒之功, 4剂后上身红斑色转浅, 紫癜部分转黑, 留有色素沉着, 肌肤干燥大量脱屑, 面部皮肤有紧绷感, 上方加滋阴之品, 天冬、麦冬、天花粉各20g, 继服5剂, 症状大见好转, 又继服10剂痊愈。

6 丘疹样荨麻疹

曲某, 男, 5岁, 面颈部起红色丘疹, 似蚊虫叮咬, 此起彼伏半年不愈。细加诊视每个丘疹似黄豆至小指甲大小, 形似风团, 顶端有一极小的小水疱, 多数已搔破结痂, 舌质稍红, 苔薄, 脉滑。诊为风湿毒热外侵, 发为丘疹样荨麻疹。宜疏散风热、解毒利湿。普济消毒饮加薏米20g, 车前子10g, 马齿苋20g, 5剂痊愈。

7 多形性红斑药疹

黄某, 女, 55岁, 因咽炎使用多种抗生素后发生过敏性反应, 四肢及胸背出现圆形和椭圆形水肿性红斑丘疹, 中央有水疱, 红斑有鸡卵至巴掌大小不等, 水疱直径1~2cm不等, 奇痒难忍, 伴发热38.2℃, 舌质艳红, 苔黄腻。辨为湿热壅盛, 郁毒发斑。治宜清热解毒, 利湿凉血。以普济消毒饮加生石膏200g, 大青叶30g, 公英30g, 苦参20g, 紫草10g, 赤芍20g, 防己10g, 以加强利湿解毒凉血之功。5剂后斑片水肿稍敛, 水疱变干, 10剂后, 斑片色转淡, 水疱消失。但热水淋浴时红色斑片仍显露, 此余毒未尽, 又继服10剂, 全身留有色素沉着印而痊愈。

8 焊铜中毒引起环状红斑

皮肤消毒 篇5

关键词:安尔碘,乙醇,皮肤消毒,临床价值

皮肤消毒是临床上最基本的一项操作,皮肤表面毛囊、汗腺发达,容易隐藏细菌,其又分为暂住菌和常驻菌,暂住菌一般不在皮肤上繁殖,但会在皮肤表面存活,部分会出现繁殖,常见有大肠埃希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若皮肤消毒不彻底,将直接影响临床工作质量[1]。常见的皮肤消毒液有乙醇、安尔碘、碘酒等,本文主要观察安尔碘与乙醇皮肤消毒液的消毒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3月在我院住院需要行静脉穿刺的患者60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20~62岁,平均40.5±5.3岁;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19~61岁,平均41.3±4.7岁。皮肤消毒部位均无伤口、皮疹及其他感染,消毒前未使用过任何消毒剂,且无酒精、碘及药物过敏史。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皮肤状况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消毒剂概况

安尔碘、乙醇均为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规定使用的消毒剂,安尔碘有效碘含量为0.2%,醋酸氯己定含量0.45%,乙醇含量为70%~75%。

1.2.2 消毒方法

所用棉签要求棉絮以浸入0.3mL消毒液为准,并进行灭菌处理;在进行消毒前对皮肤污染程度进行采样记录作为消毒后的对照,以注射部位为中心画圆,由内至外消毒直径为5cm进行采样;消毒后采集标本,必须在消毒剂涂擦范围内,不可接触到未消毒的皮肤,取下标本后进行活菌计数。

1.2.3 消毒剂使用方法

安尔碘和乙醇消毒液均按照相关说明书使用,在注射部位皮肤上涂擦1遍即可,消毒范围大于5cm×5cm。

1.3 观察指标

在室温20℃、相对湿度60%的条件下,记录两组患者使用消毒剂后干燥所用时间、消毒后杀菌能力及静脉穿刺后半小时注射部位胶布牢固程度,其中牢固程度分为非常牢固:胶布与穿刺点附近皮肤贴合紧密,胶布无卷起现象;基本牢固:胶布与皮肤接触部位四周有轻微卷起,卷边面积小于1/4,不影响穿刺针使用;半脱落:胶布四周卷起面积较大,占3/4;完全脱落:需要更新胶布,重新粘贴[2];将非常牢固、基本牢固纳入牢固度的计算。1.4统计方法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1.4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干燥时间及消毒效果

消毒前,两组患者的菌落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毒后,两组患者的菌落数均较消毒前显著减少(P<0.05),两组消毒后的菌落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干燥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消毒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 胶布牢固程度

穿刺半小时后,观察组总牢固度为96.7%,对照组为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2。

3 讨论

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皮肤消毒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常见,其是阻断细菌传播的有效武器,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然而,消毒液的种类非常多,常用皮肤消毒液可分为氧化剂类、表面活性剂及醇类,常用有乙醇和安尔碘。

安尔碘是由强化醋酸双氯苯双胍乙烷碘络合物、增效剂、干燥剂和缓释剂等合成的一种醇溶液,对皮肤无刺激性,可缓慢释放碘分子达到快速、持久的杀菌效果,且在着色方面比碘伏更浅[3];其主要机制为碘元素直接卤化菌体蛋白质,产生相应沉淀物,可以穿透细胞壁对细菌进行氧化作用,用游离碘代替微生物的内容物,进而消灭微生物。安尔碘又分为两种,一种为含醇型,另一种则为无醇型,在含醇型安尔碘内含有0.2%有效碘,而无醇型中含有0.5%有效碘。安尔碘主要有如下特点:①安尔碘消毒液可以直接使用原液,不需要后期配置、测试浓度等一系列复杂程序,避免了各种环节中的污染,使用时亦不需要脱碘,涂擦一次即可杀菌;②安尔碘干燥时间短,消毒区域不粘不滑,方便手术贴膜或胶布固定;③消毒持续时间较长,具有6小时以上的抗菌能力,可以防止皮肤再污染,尤其是大手术,手术时间较长,安尔碘消毒液是最佳选择;④安尔碘有淡淡的黄色,是含碘皮肤消毒剂,消毒过后有明显的区域划分,比无色消毒液更安全。但在使用过程中,安尔碘的用量不宜过多。

乙醇消毒液杀菌的原理主要为乙醇能够吸收细菌蛋白的水分,使细菌脱水变形凝固而达到杀菌目的[4]。首先乙醇作用于细菌细胞进行脱水,让乙醇分子进入到蛋白质分子的肽链环节,让细菌蛋白质产生沉淀,加上乙醇超强的渗透作用,破坏细菌细胞壁,尤其是浓度达到60%~85%的乙醇渗透更明显,进而抑制细菌酶系统,尤其是脱氢酶和氧化酶,阻碍细菌的正常新陈代谢,抑制细菌生长,达到杀菌效果。但并非浓度越高的乙醇杀菌效果越好,相反高浓度乙醇对细菌蛋白脱水过程过于迅速,变性凝固快会形成一层坚固的薄膜,影响乙醇分子进入细菌体破坏细胞。75%乙醇其渗透压与细菌相近,可在变性凝固前进入细菌内部进行破坏,从而起到杀菌作用。乙醇主要可以杀灭如下病原体种类:①乙醇可以抑制和杀灭真菌,但杀灭真菌孢子需要时间较长(0.5~1小时),可以抑制细菌芽孢但不能杀灭芽孢。②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效果不强,60%~75%浓度乙醇对化脓性链球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及淋球菌作用迅速,1min内可以灭菌。③乙醇在较高体积分数时可以很好地杀灭病毒,包括核糖核酸病毒和乙肝病毒,所需时间为3~10min;乙醇对亲水性病毒效果较差,其可以溶于水降低浓度,而对亲脂性病毒效果好。乙醇有一定弊端,虽然在消毒情况下对人体无毒,但个别人群会出现过敏现象,接触后皮肤发痒,起皮疹、红疹;经常使用乙醇进行洗手消毒会使手部皮肤干燥、粗糙;乙醇气味大、有刺激性,若使用后未立即加盖密封则易挥发,导致浓度不足,杀菌效果降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乙醇消毒液干燥时间长,不利于胶布固定;而安尔碘消毒液干燥时间短,穿刺部位胶布粘贴牢固,观察组胶布总牢固度为96.7%,对照组为76.7%,安尔碘操作更方便、效果更好,且不伤害皮肤、不引起过敏反应、杀菌持续时间长,尤其是手术时可尽量长时间保持无菌状态,减少感染。

综上所述,安尔碘消毒液比乙醇消毒液的消毒效果更好,更利于临床操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肖兴玲,孙晓晶.消毒剂涂抹方式对普通静脉穿刺皮肤消毒效果的影响[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4,36(10):1137-1139.

[2]廖燕,张仲满,杜爱平,等.两种皮肤消毒液在重症监护病房静脉置管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28(9):3272-3273.

[3]胡琼,杨丽明.安尔碘棉球湿敷在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的护理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4,20(13):110-111.

皮肤消毒 篇6

造成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原因很多, 如患者的自身因素、插管部位周围皮肤细菌移位生长、导管因素等, 其中皮肤表面的微生物是导致中心静脉相关性感染的重要因素[1]。经皮肤穿刺置入导管时, 破坏了皮肤的屏障作用, 导管插入血管后, 病原菌可经皮肤伤口侵入皮下组织及血管内也可经导管内腔直接进入血循环, 从而引发导管感染[2]。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居多。有效地皮肤消毒可降低感染率[3]。有研究发现, 尽管使用皮肤消毒剂和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在穿刺后90min内即会产生微生物的定植和生物膜的形成。另有研究显示, 65%的细菌性感染是由生物膜造成。因此, 识别和选择能改善皮肤消毒状况的消毒剂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之一。

1 目前国内常用的皮肤消毒方法

1.1 碘酊皮肤消毒剂

碘酊作为比较传统的皮肤消毒剂, 因其具有强大、快速的杀菌效果, 也被认可使用, 但是其强大的致蛋白质变性作用, 对皮肤有一定刺激, 用后需用乙醇脱碘, 以免造成皮肤损伤。

1.2 红霉素软膏

红霉素软膏、百多邦在延长中心静脉置管使用时间中的应用。方法:聚维酮碘常规消毒穿刺点皮肤后, 加用红霉素软膏或百多邦涂擦穿刺点皮肤1次。2种方法置管时间的比较:用聚维酮碘消毒静脉穿刺点皮肤留置时间为10~60d, 而加用红霉素软膏则能保留142d。应用百多邦软膏可预防血液透析患者股静脉置管感染, 降低置管感染率。

红霉素软膏的药理作用:红霉素软膏具有油性成分, 一方面可使汗液及细菌不易侵入皮肤而在其表面形成水珠失去, 皮肤免受损害;另一方面红霉素具有消炎作用。

2 氯已定用于导管出口部位消毒的研究进展

氯己定 (CHG, 曾用名:洗必泰, 双氯苯双胍) 是上世纪50年代南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开发的抗菌剂。局部应用时, 其氯苯基与皮肤黏膜的蛋白质以共价结合于细菌细胞壁蛋白质组分的磷脂部分而产生持续的抗菌作用。高浓度呈杀菌作用。

国外有关不同浓度CHG作为穿刺部位皮肤消毒剂与聚维酮碘 (PI) 比较预防感染的作用, 研究表明, CHG与PI相比, 对于预防导管相关感染更加有效。Chalyakunapruk等[4]汇总分析结果显示, CHG进行穿刺部位消毒, 可比PI更有效地预防导管相关感染, 发生血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CRBSI) 的风险降低近50%。Chaiyakunapruk[5]等研究表明, CHG消毒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相比PI消毒感染率发生概率低1.6%, 病死率降低0.23%, 而且能够节约导管费用。但是外周导管的结果却和中心静脉导管相同。有相关研究表明, 由乙醇性CHG及扩大铺巾范围组成的系统性干预, 可降低CRBSI的发生, 从而可以为医院每年节约35万美元。

研究者通过比较观察聚维酮碘与氯己定消毒皮肤的效果, 在使用以上2种皮肤消毒剂30s后, 杀菌效果两者无显著性差异, 但在3h后, 聚维酮碘消毒的皮肤表面细菌数有明显回升, 而氯己定消毒的皮肤仍存有显著的残留抗菌活性, 证明其具有长效的抗菌消毒性, 且相对血液等有机物氯己定消毒剂的灭菌作不存在任何影响。

有关CHG的过敏反应文献[6]显示, CHG的皮肤刺激反应发生概率很小。Goon等的调查结果表面, 在约3万例受试者中通过洗必泰水溶液对皮肤刺激斑贴进行试验, 仅出现过敏性接触性皮炎5例。

3 洗必泰的国内应用状况

3.1 醋酸洗必太 (CHA) 在国内最初的使用

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 当时尝试将CHA用于手术人员的泡手消毒、注射前皮肤消毒、手术野消毒以及手术器械等的浸泡消毒, 至今约有40年的历史。近年有研究表明, 2%的氯已定消毒皮肤比采用10%碘酊或70%乙醇消毒更能有效地降低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3.2 洗必泰消毒剂在国内的认可

在2002年, 我国卫生部颁布了《消毒技术规范》, 规范中批准含碘类以及醋酸氯己定一醇类消毒剂用于皮肤黏膜消毒。

4 结论

近年来, 美国CDC及医疗保健质量促进协会 (IHI) 等机构一直倡导将护理套餐五要素措施用于预防血管导管的相关感染中, 其分别为:最大无菌屏障;手卫生;选择适当的导管部位;洗必泰皮肤消毒剂;每天评估导管留置的必要性。洗必泰消毒剂便是其中之一, 其对于预防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综上所述, 洗必泰消毒剂, 尤其是含CHG的消毒剂, 鉴于其显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其在血管导管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方面的应用, 将会成为改善医疗安全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黄青敏.红霉素软膏在延长中心静脉置管中使用时间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医学, 2009, 17 (1) :10.

[2] Elliott T, Moss H, Tebbs S, et al.Novel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a source of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J].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 1997, 16 (3) :210-213.

[3] Ryder M.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the management of vas-cular access devices for home parenteral nutrition therapy[J].Parenter Entera, 2006, 30 (Supp1) :S82-S93.

[4] Chalyakunapruk N, Veenstra D, Lipsky B, et al.Chlorhexi-dine compared with povidone~iodine solution for vascular cathe~ter-site care:A metaanalysis[J].Ann Intern Med, 2002, 136 (11) :792-801.

[5] Chaiyakunapruk N, Veenstra D L, Lipsky B A, et al.Vascu~lar catheter site care:the clin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chlorhexidine gluconate compared with povidone iodine[J].Clin Infect Dis, 2003, 37 (6) :764-771.

上一篇:三维标测下一篇:铬吸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