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皮肤病(精选5篇)
猪皮肤病 篇1
猪皮肤病是一类多病因性疾病, 包括传染病性损害, 如葡萄球菌病、猪丹毒、放线杆菌病、坏死杆菌病、链球菌病、真菌性皮炎、圆环病毒继发性皮炎及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等;寄生虫性皮肤病, 如疥螨病和吸血昆虫 (蚊、蝇和虱) 叮咬等;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如猪湿疹、荨麻疹、饲料疹、药物疹及玫瑰糠疹等;神经性损害, 如皮肤瘙痒病等;营养性损害, 如厚皮病和角化症等。皮肤病可引起猪生长迟滞、饲料转化率显著降低, 如猪疥螨病及角化症等;也可引起仔猪急性大批死亡和种猪繁殖障碍, 如渗出性皮炎及猪丹毒等。
1 仔猪葡萄球菌感染
1.1 病 因
仔猪葡萄球菌感染, 又称渗出性皮炎、油皮病, 由葡萄球菌感染皮肤引起。此病一般发生在卫生状况较差、消毒不彻底的猪场, 多发于仔猪断奶期间。常由病原通过由咬架、粗糙地面摩擦及患疥螨病时抓痒等造成的伤口 (最为普遍的是四肢、蹄部的创伤) 感染引起。
1.2 症 状
发生此病的仔猪精神状况较差, 生长发育受阻, 皮肤潮红, 耳朵上最先出现点状到块状痂皮, 然后发展至全身严重结痂, 痂皮颜色不一 (从橙色到黑色) , 毛皱在一起 (像掉进了泥水沟, 如图1和2所示) , 有皮屑、瘙痒;逐渐形成厚膜, 皮肤变得黏湿并呈油脂状, 随后形成龟裂硬层, 皮毛粗硬;严重病例的皮肤会出现溃烂、脱皮;体温41 ℃, 3~7 d死亡, 死亡率一般为30%, 有时高达80%。
1.3 治 疗
如能及时进行药物治疗, 该病可以得到控制。常用药物有, 青霉素G, 8~10万IU/kg体重, 肌内注射, 2次/d, 连用3 d;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 5.0 mg/kg体重, 肌内注射, 1次/d, 连用3 d;硫酸头孢喹肟, 2.5 mg/kg体重, 肌内注射, 1次/d, 连用3 d。
2 猪丹毒
2.1 病 因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传染病。猪丹毒杆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健康带菌猪的扁桃体和淋巴组织内均有本菌;有学者曾从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体内分离到本菌, 因此它们可能是本病的传染源。猪丹毒杆菌常由消化道侵入, 随之在扁桃体内繁殖, 继而侵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 病菌可滞留在皮肤、关节或心脏瓣膜。通过皮肤伤口感染的病例亦有报道。该病主要发生于3月龄至上市龄猪群, 有时后备母猪亦发生感染。
2.2 症 状
猪丹毒的典型症状是患猪皮肤出现红斑与疹块, 其特征是1只或数只猪突然死亡, 未死患猪体温升至42 ℃以上, 高热稽留。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或慢性型。
急性型猪丹毒的特征为败血症和突然死亡, 可使妊娠母猪发生流产。初期部分病猪皮肤潮红, 继而发紫, 以耳、颈及背等部位较多见, 指压褪色、指去复原;感染后2~3 d, 皮肤表面出现凸起红斑, 大小、形状不一, 多见于耳后、颈下、胸腹下部及四肢内侧;病情好转时, 红斑可消失;病情恶化时, 则融合成片。病程为3~4 d, 患猪不死则转为亚急性型或慢性型。
亚急性型猪丹毒的特征是皮肤出现疹块。通常于患猪发病后2~3 d在其胸、腹、背、肩及四肢等部位的皮肤出现疹块, 呈方形、菱形或圆形, 稍突出于皮肤表面 (如图3和4所示) 。初期疹块充血, 指压褪色;后期疹块瘀血、蓝紫色, 指压不褪色。
慢性型猪丹毒常由急性型或亚急性型猪丹毒耐过后转变而来, 以跛行和皮肤坏死为特征。发病初期患猪表现为关节疼痛和发热, 随后变为肿胀和僵硬。
2.3 治 疗
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是在发病后立即使用药物控制, 晚期治疗效果不理想。首先, 对病猪立即注射给药, 青霉素G, 8~10万IU/kg体重, 肌内注射, 2次/d, 连用3 d;或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 5.0 mg/kg体重, 肌内注射, 1次/d, 连用3 d;或硫酸头孢喹肟注射液, 2.5 mg/kg体重, 肌内注射, 1次/d, 连用3 d。其次, 对发病猪场的全群猪混饲给药, 每吨饲料添加阿莫西林200 g、舒巴坦50 g, 连续使用1~2周。最后, 按免疫程序接种猪丹毒疫苗。
3 皮肤型猪链球菌病
3.1 病 因
由猪链球菌感染引起。
3.2 症 状
皮肤型猪链球菌病常发生于断奶后仔猪、中猪和大猪, 发病率为5%。临床表现为皮肤出血、潮红 (如图5所示) , 皮下出现脓肿 (如图6所示) , 后期体温升高。若不及时治疗, 患猪则会发生败血症而死亡。
3.3 治 疗
1) 手术治疗。
用注射器抽出脓汁, 破损部位使用0.5%碘甘油 (配制方法:取碘0.5 g、碘化钾1.5 g, 加95%乙醇10 mL, 搅拌溶解, 用甘油定容至100 mL) 涂搽。
2) 药物治疗。
青霉素G, 肌内注射, 8~10万IU/kg体重, 2次/d, 连用3 d;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 肌内注射, 5.0 mg/kg体重, 1次/d, 连用3 d;硫酸头孢喹肟注射液, 肌内注射, 2.5 mg/kg体重, 1次/d, 连用3 d。
4 坏死杆菌病
4.1 病 因
因皮肤受伤而继发坏死梭状杆菌感染, 化脓放线菌及葡萄球菌等常起协同致病作用。
4.2 症 状
常见病变为双侧脸颊或口腔溃疡。膝、肘节、蹄、蹄冠、乳房及尾巴的皮肤也可发生坏死病变。皮肤坏死病变部位覆以棕黑色痂皮。临床上表现有坏死性口炎 (如图7所示) 、鼻炎、皮炎和肠炎。
4.3 治 疗
先将痂皮刮除, 然后用双氧水或高锰酸钾溶液冲洗, 再涂以0.5%碘甘油。
严重的病例应同时注射抗生素, 如万特肺灵注射液, 2.5 mg/kg体重, 肌内注射;或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 5 mg/kg体重, 肌内注射, 1次/d, 连用3 d;或卡那霉素, 15 mg/kg体重, 肌内注射, 2次/d, 连用3 d;或恩诺沙星, 5 mg/kg体重, 肌内注射, 1次/d, 连用3 d。
5 猪 痘
5.1 病 因
由猪痘病毒引起, 直接接触感染。皮肤损伤是猪痘感染的必要条件, 常因猪虱及其它吸血昆虫造成皮肤损伤, 使病毒得以进入皮肤。
5.2 症 状
皮肤和黏膜上出现痘疹 (如图8、9和10所示) 。易出现痘疹的皮肤位于腰背部、胸腹部及大腿内侧, 开始为丘疹, 然后发展成水疱, 水疱容易破裂, 若继发感染会形成脓疱。一般水疱破裂后会结痂, 大多数痂皮在感染3周后脱落。
5.3 治 疗
全身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防治继发感染;用0.5%碘甘油涂抹患部。加强卫生管理, 清除体外寄生虫。
6 皮肤霉菌病
6.1 病 因
皮肤霉菌病, 又称钱癣, 主要由石膏样毛癣菌和小孢霉菌引起。此病全年均可发生, 主要是小、中猪发病较多且症状严重;发病率与猪的品种、性别无关, 一般为5%~10%, 致死率极低。
6.2 症 状
发病初期, 患猪的皮肤潮红, 几天后颜色逐渐变成紫红色, 并伴有渗出性炎症, 此时患猪食欲、精神及体温正常;再过2~3 d后, 猪皮肤逐渐出现铁锈色或褐色斑块病灶 (如图11所示) , 多发于耳根、肩胛或颈部, 严重的出现在四肢、甚至波及全身;后因皮下结缔组织大量增生、淋巴和血液回流受阻、皮肤增厚而发生“象皮病” (如图12所示) 。
6.3 治 疗
发病期间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防治继发混合感染;可肌内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 以抗过敏;用0.2%高锰酸钾溶液洗刷全身 (注意避开眼睛) 后, 再用0.5%碘甘油涂搽癣部。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 尽量保持环境的洁净与干燥。
7 猪疥癣
7.1 病 因
由猪疥螨感染引起。
7.2 症 状
疥癣症的主要临床症状是瘙痒 (如图13所示) , 皮肤会因充血和渗出而形成小结节 (如图14所示) 。患猪会摩擦其患部, 使皮肤变红、损伤和脱毛, 进而使表皮过度角化。被疥螨感染的仔猪, 可能会出现其他病原 (如坏死杆菌、葡萄球菌或痘病毒) 的继发感染, 继发感染后可形成脓疱 (如图15所示) 或化脓性结节 (如图16所示) , 脓疱或化脓性结节破溃后内容物干枯形成痂皮。
7.3 治 疗
可选择大环内酯类抗寄生虫药物, 如伊维菌素、阿维菌素、乙酰氨基阿维菌素、多拉菌素和莫西菌素等, 0.3 mg/kg体重, 肌内注射;混饲给药, 0.5 mg/kg饲料。可选择的制剂有乐去虫等。
8 玫瑰糠疹
8.1 病 因
猪的玫瑰糠疹是指只发生于青年猪 (9~13周) 的外观呈环状疱疹的脓疱性炎, 又称银屑样脓疱性皮炎。病因尚不清楚, 已证实该病具有遗传性;一般认为与机体免疫机能有关;高温、高湿会加重患猪皮肤病变, 并易引起继发性感染 (如葡萄球菌、坏死杆菌) 。
8.2 症 状
病变初期患猪腹部、股内侧皮肤出现小的红斑丘疹, 丘疹隆起但中央低, 呈火山口状;表皮有破损, 一般形成圆形、玫瑰色或白色的斑疹, 有的皮损会呈现出环状。皮肤有糠状鳞屑脱落, 尤其是在皮疹缘部位, 鳞屑更加密集;通常不脱毛, 少见痛痒。玫瑰糠疹的疹斑如图17、18、19和20所示。
8.3 治 疗
本病没有特效药物。全身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防治继发感染;用0.2%高锰酸钾溶液洗刷全身 (注意避开眼睛) , 然后用0.5%碘甘油涂搽患部;抗过敏, 可肌内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 (使用2~3次, 不可长期使用) 。
9 小 结
治疗皮肤病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药物的选择。目前国内对猪的寄生虫病用药一般首选阿维菌素类药物, 包括伊维菌素、阿维菌素、多拉菌素和莫西菌素, 该类药物对吸血昆虫和线虫有较好的驱杀作用, 但对吸虫和绦虫无效。复方制剂是较安全的抗虫药物, 为国际抗寄生虫的首选药物。②给药方式。习惯性驱虫方式 (单次给药) 是造成猪寄生虫反复感染的主要原因, 因为寄生虫在动物体内的生活周期一般为7~21 d (即从虫卵发育到成虫的时间) , 而单次给药的药效维持时间一般为5~7 d, 只能杀死成虫, 对虫卵无效。因此, 较好的驱虫给药方式是将药物添加到饲料中连续使用1周左右。③对母猪可采用季节性驱虫 (每年3~4次) , 对小猪一定要采用阶段性驱虫 (断奶后2周开始) 。④母猪妊娠初期的驱虫程序需适当调整。⑤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环境卫生。
注:文中部分图片源自陈怀涛主编的兽医病理学原色图谱,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年, 第一版。
复方油脂合剂治疗猪的三种皮肤病 篇2
1 临床症状
这三种皮肤病多单独发生,有时也会混合发生。
1.1 共同症状
病猪患部皮肤发红,肿胀,局部发痒,时常磨蹭红痒部位,使该处红肿加重,折毛脱毛,皮肤增厚。病猪有时烦躁不安,休息不好,采食减少,躯体渐瘦,生长迟缓,抗病力下降,且有复发倾向。
1.2 单独症状
1.2.1 疥螨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初春和秋季发病较多,尤其是在阴雨天气发病增多。由于疥螨虫破坏皮肤和毛囊的正常代谢而造成被毛脱落,皮肤红肿。患部连成片,皮肤增厚,可出现皱褶。疥螨虫多在夜间活动,刺激皮肤,故患猪在夜间瘙痒剧烈,严重影响患猪休息,导致生长缓慢。
1.2.2 过敏性皮炎常见于5~8月份,多由吸血昆虫及蚊蠓等叮咬引起,还与空气湿度过大或过小、光线照射过强有关。起初为红色的散在小疙瘩,渐成丘疹状。多见于耳背部,躯体的背部及两侧,下腹部较少见。脱毛不明显,发痒较明显,但次于猪疥螨病的发痒程度。过几天可看到部分丘疹破溃面和黑痂。
1.2.3 皮肤炎性脱毛症在北方7~9月份比较多见,多在耳背部,躯体的背部,呈现散在的斑块状,红肿轻微,发痒不明显,脱毛较明显。患处皮肤稍有增厚,比较干燥,部分患猪皮肤裂出小口子,并翘起大小不等的皮屑。少数猪的患处皮肤触摸有光滑感。
2 药物组成、作用和对比实验
2.1 药物组成
自制苦参粉30 g,水杨酸20 g,苯甲酸22 g,乌洛托品10 g,樟脑粉8 g,去水明矾7 g,豆油200 g,猪脂800 g,把上述药物研磨成细粉状,充分混合后待用。将称量好的猪脂放入搪瓷盆中加温,待猪脂全部溶化成液体状态后,加入称量好的豆油,把两者搅动混合之后撤离热源,掺入前面混好的粉末药品,再把粉末药品与油脂反复搅拌混合均匀,待凉后就成了所用的合剂。把合剂装入干净的罐头瓶中,便于使用携带。
2.2 药物作用
2.2.1 苦参能清热除湿,祛风杀虫,抑菌消炎。
2.2.2 水杨酸止痒较好,并能促成角质形成,具有溶解角质的作用,能将角质层中的细胞间粘合剂溶解,从而使角质松开起层脱屑;还有防腐、消毒、退热和镇痛的效果。
2.2.3 苯甲酸有杀菌、防腐和抗真菌作用。
2.2.4 乌洛托品有防腐、消毒、杀菌、消炎和收敛的功效。
2.2.5 樟脑粉,辛凉、芳香,增加渗透性,外用对局部组织有激活作用,并能杀虫、杀菌和清热。
2.2.6 去水明矾,有吸湿、止痒、抑菌和收敛作用。
2.2.7 油脂,能侵润和软化皮肤,有滋润和营养皮肤的作用;作为有机溶剂,能使药物较好地溶解,促进药物的吸收,还能延长药物对局部皮肤的作用时间。
2.3 药物对比实验
用此合剂对三种皮肤病进行对比治疗,对于同一种皮肤病,用复方油脂合剂与除癞灵和伊维菌素相比较,疗程短,疗效好,价格低廉等优点。
3 治疗方法
用温肥皂水清洗患部,擦干后即可涂抹此药。患部面积小的每次可全部涂到,每天涂抹1次或隔天涂抹1次。对患部总面积较大的猪只,要分部位,分次涂抹,在猪采食时,涂抹更为方便,在较冷的天气,也可随时涂抹。有复发的患猪可再次用药。
4 预防措施
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及时清除粪尿,保持猪舍清洁,猪床干燥,定期消毒猪体、猪舍和用具。经常给猪刷毛,发现有被毛和皮肤不正常的,或有皮肤瘙痒的,要及时给予诊治。从外面新购进的猪,应隔离观察饲养,确定无病患后,再消毒猪体进行合圈。
5 体会
5.1 此复方油脂合剂安全性好,既使被猪舔食,也不会发生中毒,不用特殊防备。
5.2 在治疗猪的皮肤病时,止痒是至关重要的。由于猪体某部位发痒,不能忍受,就会不时地蹭痒,这样会加重局部皮肤的损伤,同时也会破坏皮肤的屏障作用,使病情加重,延期痊愈。此合剂止痒效果比较理想。
浅谈猪皮肤发白现象 篇3
动物皮肤颜色主要来源于两方面, 一是皮肤色素细胞产生的色素颗粒, 颗粒颜色和多少决定了肤色的底色;二是皮肤的血液循环状态, 皮肤微循环的毛细血管分布及充盈状态是皮肤颜色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猪 (这里指白皮肤品种, 其他如杜洛克、黑猪、野猪等品种由于本身皮肤色素较重, 在实践中不可能见到它们出现皮肤发白的现象) 的皮肤颜色由于色素缺乏, 所以皮肤的血液循环状态基本决定了皮肤所呈现出来的颜色。皮肤微循环血管内充满富氧的血液且循环状态良好时, 猪的皮肤会发红;如果皮肤微循环血管循环状态不良, 血液淤积流动缓慢, 血氧消耗, 血液乏氧时, 猪皮肤就会发绀, 发紫;如果微循环血管内血流不足或微循环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或血液中主要呈现颜色的红细胞比较少时, 皮肤就会呈现发白的症状了。这些能够导致皮肤发白的情况大多由贫血引起, 所以皮肤发白的最直接最主要原因就是贫血。下面把贫血的原因归纳一下也就不难找出猪皮肤发白的原因了。
1 缺铁性贫血
铁是造血必须的原材料, 缺铁血液生成会减少, 这属于营养一类, 常见于哺乳仔猪阶段, 主要是由于仔猪出生时铁储备不能满足生长需要, 而母乳中铁含量亦不能及时补充, 如果不人为的补充铁剂, 仔猪就会出现因缺铁而呈现的贫血, 表现为皮肤苍白。有的还有腹泻, 呼吸快, 心音亢进, 疾跑中突然死亡的现象。解决方案就是在仔猪出生后按时补充铁制剂, 可以注射右旋糖酐铁、葡萄糖铁钴注射液、山梨醇铁等, 也可口服硫酸亚铁、焦磷酸铁、乳酸铁及还原铁等, 其中以硫酸亚铁为首选药物。另外其他阶段的猪主要从饲料当中摄取铁元素, 一些影响铁吸收的原因需要在必要时进行调查, 如高铜会抑制铁吸收, 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等, 这些是饲料方面的原因, 在正常应用标准饲料的情况下出现的几率不大, 但在一些自配料养殖户需要注意详细询问, 由饲料原因引起的多会全群发生, 而且是一个缓慢变化的过程。高铜的添加会使粪便发黑, 这比较容易发现。
2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由于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导致红细胞不能正常发育成熟而造成的血液生成减少, 添加科丰金倍素与益康宝即可。
3 恶性贫血
因缺乏内因子而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 再生障碍性贫血
能涉及到的应该就是一些药物的使用, 如氯霉素 (已禁用) 、磺胺类、退热止痛药等都会产生抑制骨髓造血功能, 使用时应当谨慎。
5 出血性贫血
这属于血液流失范畴, 能引起出血的疾病如下。
5.1 外伤
能够见到伤口和流出的血液, 这个不难判断, 按外伤的处理方法处理即可。
5.2 胃溃疡
严重的胃溃疡会引起消化道出血, 多数情况是一个慢性过程。猪逐渐的苍白, 从猪临床吃完吐, 吐完吃的表现, 和粪便的颜色变黑来判断。此时使用科丰胃肠康复散与金倍素来治疗效果良好。
5.3 猪痢疾
猪密螺旋体引起猪严重的肠道出血性病变, 比较严重时可能会见到猪只迅速苍白而未见血痢, 急性死亡。特效药物是利科惠健Ⅱ。
5.4 鞭虫病
该寄生虫可以钻入肠道粘膜造成出血, 引发贫血。用科丰康达驱虫治疗。
5.5 增生性肠病
此病原菌——胞内劳森菌是一种寄生于细胞内的病原菌, 普通抗菌药物效果不好, 表现为顽固性腹泻, 水泥样粪便, 严重的可引起出血。造成猪苍白, 治疗时可用利好佳, 对此病有特效。
5.6 肠型猪瘟
这种病就不用详细说了, 养猪人士基本都能辨别一二, 值得说明的要防止肠毒血症的发生, 可选择菌炎宁。
5.7 母猪产后出血
此现象少见, 如不加注意很容易造成母子均失的惨重后果。此时母猪很快苍白, 可以大剂量注射催产素, 同时应用止血药, 如止血敏、安络血、维生素K、Ca制剂等, 严重的要给予输液以补充血容量, 防止失血性休克。
5.8 吸血动物叮咬
在蚊虫滋生的季节里, 危害极其严重, 笔者以前也未重视此现象, 经领导督查指导才加以留意, 发现没有防蚊设施的猪确实失血很严重, 笔者曾见到很多次猪在鼻盘和鼻梁交接的凹陷处, 耳廓及耳根处有大块干的血液结痂, 仔细观察为蚊虫叮咬所致, 即使猪的造血系统再坚强恐怕也禁不住那么多吸血鬼长期的折磨, 最终也只能以猪发生贫血告终。
5.9 还有就是更加少见的肿瘤及肝脏、脾脏等实质脏器破裂引发的出血, 这些猪没有治疗价值, 淘汰即可。
6 溶血性贫血
还有一些因素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 而造成单位血量红细胞数量的减少, 导致猪外观发白。
6.1 附红细胞体病
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红细胞表面, 造成红细胞畸形、破裂, 发生溶血, 造成贫血。不过由于破坏红细胞会产生大量的血红素, 当产生血红素的量超出了机体正常的代谢、排泄量时, 这些物质就会蓄积体内, 或经肾脏进入尿液, 从而出现黄疸和红尿或茶色尿等现象;出现黄疸时, 皮肤就不是发白而是发黄了。附红细胞体病治疗时可用混感附弓康注射或附弓红宁拌料饲喂。
6.2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可以产生溶血毒素, 细胞毒因子, 内毒素样物质, 还可以破坏毛细血管壁, 使通透性增大, 造成出血, 破坏肾脏造成血尿, 但此病更多是发生黄疸, 所以出现苍白的可能不大。其对青霉素和金霉素等敏感。
7 结论
还有一些血液原虫会破坏红细胞造成溶血, 一些物质慢性中毒时会表现出发白的现象。
除此六个方面以外, 营养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血液的生成需要蛋白质, 维生素等很多物质的共同参与, 所以蛋白质水平过低 (多见于散户, 饲料质量粗劣) , 顽固性腹泻造成营养吸收不良, 慢性病长期消耗 (如喘气病、寄生虫病等) , 各种原因造成的僵猪等也多表现为皮肤发白。
夏季猪皮肤性疾病的防控措施 篇4
1 流行病学
猪皮肤性疾病与蚊虫滋生季节吻合。多集中于4~8月份, 尤其6、7月份多发, 南方可能更早, 北方进入6月份后更常见。主要表现为接触性传播, 同圈猪只往往全部发生, 在一个养殖场内缓慢传播, 最后甚至全场猪只都会发病。
2 病因分析
2.1 湿疹
夏季天气闷热潮湿, 猪单侧皮肤长时间躺卧固定地方, 尤其舍内温度较高时, 生猪喜躺卧在有水的地方, 导致局部皮肤不通风、湿热从而发病。
2.2 蚊虫叮咬
主要为吸血昆虫叮咬。但此说法较受怀疑。
2.3 传染性疾病或变态反应
由于受病原的潜伏感染、免疫抑制以及集约化养殖环境下的持续性应激等因素影响, 猪只出现皮肤型的变态反应或可导致皮肤损伤的疫病等, 均可引起猪只皮肤性疾病。
2.4 寄生虫
主要为疥螨等体表寄生虫感染。
3 临床表现
发病猪精神、采食、饮水均无明显变化。轻者仅背部出现少许斑疹, 严重者背部、耳朵及四肢外侧皮肤均可出现丘疹, 大小集中在直径0.5~3 cm。个别猪因皮肤瘙痒, 不断的蹭圈舍墙壁, 导致皮肤破损引起继发感染。细菌性继发感染后, 多表现食欲下降、发热等。蚧螨癣多出现在猪只耳朵四周、颈部、胸腹部、背部、体侧和股内侧, 患部擦破出血, 脱毛、结痂, 皮肤增生, 形成皱褶和龟裂。
4 防治措施
4.1 加强饲养管理
可安装窗纱、灭蚊灯等, 做好通风工作, 保持猪舍干燥。猪舍管理员每日清扫栏舍、无积水、收集粪便、冲洗排污沟。每周 (必要时每日) 使用化学消毒剂对猪舍进行1次常规喷雾消毒。
4.2 加强药物保健
可使用具清热解毒的中药如解益康等, 配合组织分布广泛的广谱抗生素如君毕妥等, 提高免疫力同时防止细菌性继发感染。
4.3 做好驱虫工作
可使用阿伊达1 000 g拌料1 t, 连续使用7 d, 可驱除含蚧螨在内的体内外寄生虫。
4.4 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主要是做好猪瘟、圆环等的免疫接种工作。
5 治疗
猪皮肤病 篇5
建立稳定、高效、易操作的成纤维细胞培养方法是开展各项研究的基础。猪器官的组织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与人类相近, 利用克隆转基因技术生产经遗传修饰的克隆猪, 可作为异种器官移植的供体, 因此猪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关于猪成纤维细胞培养方法的报道较多[6,7,8];但因试验条件、品种、取样部位的不同, 采用的方法不尽相同, 且对不同组织成纤维细胞培养方法比较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法, 培养了猪胎儿成纤维细胞和耳皮肤成纤维细胞, 对比培养效果, 旨在筛选出最佳的培养方法,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
卡那霉素、青霉素、链霉素、DMEM/F12培养基、血清, 购自Gibco公司;胰酶、配制PBS所用的试剂, 购自Sigma公司;台盼蓝、EDTA、DMSO, Amresco公司产品;细胞培养所用的耗材, JET BIOFIL (广州) 公司产品。
2 方法
2.1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猪胎儿采自昆明某屠宰场。把妊娠约30 d的猪胎儿 (约3 cm长) 连带一段子宫浸泡在PBS (含有50μg/m L卡那霉素、100 IU/m L青霉素和100μg/m L链霉素) 中, 立即带回实验室。剪开子宫壁和胎膜, 取出胎儿, 移入超净工作台 (型号为BCM-1300A, AIRTECH公司生产) , 用镊子去除胎儿头、尾、四肢、心脏及其他脏器, 用PBS清洗后用眼科剪将胚胎充分剪碎, 用PBS冲洗几次, 备用。
猪耳皮肤采自版纳微型猪。尽量挑选猪耳组织上血管较细少的部位, 用乙醇擦拭消毒, 剪下一小块猪耳组织, 将组织块放入PBS (含有50μg/m L卡那霉素、100 IU/m L青霉素、100μg/m L链霉素) 中, 立即带回实验室。在超净工作台上, 将猪耳组织块浸入75%乙醇10 s, 然后置于无菌培养皿中, 用眼科剪剪去毛, 再用PBS清洗5~10次, 然后剪成1~2 mm3的小块, 备用。
2.2 培养
2.2.1 胰酶热消化法
向剪碎的组织块中加入约2倍组织块体积的37℃预温的0.25%胰酶-0.04%EDTA, 在37℃培养箱 (Thermo) 中消化1 h (期间有规律地摇晃几次, 以充分消化) ;加入DMEM/F12培养液 (含10%FBS) 终止消化;取上清液, 以8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液, 然后加入培养液, 轻轻吹打重新悬浮细胞, 以5×104/m L的密度接种于培养瓶中, 利用台盼蓝染色法计算细胞存活率。
2.2.2 胰酶冷热结合消化法
向剪碎的组织块中加入少量0.25%胰酶-0.04%EDTA, 置于4℃冰箱中冷消化3~4 h;在37℃培养箱中消化30~60 min;终止消化, 收集细胞, 离心, 重悬细胞, 培养并计数。
2.2.3 胰酶室温消化法
在组织块中加入室温的0.25%胰酶-0.04%EDTA, 在室温条件下, 置于摇床上消化1~2 h;终止消化, 收集细胞, 离心, 重悬细胞, 培养并计数。
2.2.4 组织块培养法
将组织块剪碎后, 加入37℃预温的DMEM/F12培养液, 转移至50 m L培养瓶内, 并均匀铺开, 吸去多余的培养液, 放入培养箱, 使组织块充分吸附于瓶底, 5 h后再加入37℃预温的DMEM/F12培养液, 24~48 h后观察组织块旁细胞生长情况。
2.3 成纤维细胞的传代、培养与纯化
细胞形成细胞单层 (80%~90%汇合) 时进行传代培养。在传代过程中成纤维细胞被纯化, 用PBS冲洗3次, 去除血清和脱落的组织块及死细胞, 加入1~2 m L 0.25%胰酶-0.04%EDTA, 显微镜下观察, 细胞收缩变圆时倒掉消化液, 加入含10%血清的DMEM/F12终止消化。轻敲瓶底, 用吸管反复吹打培养瓶瓶壁, 使成纤维细胞脱落, 并把细胞团分散为单细胞, 分瓶继续培养。
2.4 成纤维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
选择生长状态良好的成纤维细胞, 用常规消化法消化, 制成细胞悬液, 计数;再以1×104/m L密度接种于24孔培养板, 于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从接种时间算起, 每天对3个孔中的细胞进行计数, 算出平均值。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细胞密度为纵坐标绘制生长曲线。
2.5 成纤维细胞的冻存、复苏
冻存:常规消化, 计算冻存细胞数量, 收集细胞, 弃去上清液, 用冻存液 (70%DMEM+20%FBS+10%DMSO) 调节细胞密度为1×106/m L, 分装于冻存管中。将冷冻管放入细胞程序冷冻盒 (型号为5100-0001, NALGENE公司生产) , 置于超低温冰箱冷冻2~3 h, 然后转入液氮罐中长期保存。
复苏:从液氮中取出冻存管, 立即放入38℃温水中并不停搅动, 令其快速解冻。将细胞悬液移入离心管中, 加入DMEM/F12培养液5 m L, 8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液, 加入培养液, 充分吹打, 利用台盼蓝染色法计算复苏率。以5×104/m L的密度接种于培养瓶, 放入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 观察。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培养方法的培养效果
猪胎儿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分别采用了胰酶热消化法、胰酶冷热结合消化法、胰酶室温消化法和组织块培养法, 其中胰酶热消化法解离细胞量多, 但细胞存活率显著地低于胰酶冷热结合消化法、胰酶室温消化法 (P<0.05) , 且细胞贴壁效果较差;与胰酶冷热结合消化法相比, 胰酶室温消化法所获得的细胞量略少, 但细胞存活率显著提高 (P<0.05) , 且贴壁效果也较好, 所得到的细胞透明度好, 细胞内颗粒少, 立体感强, 界限明显, 而且胰酶室温消化法操作简单, 操作时间短, 不用反复离开操作台, 减少污染的可能性;组织块培养法培养所需要的时间长, 1~2 d游离出少量细胞, 7 d可生长出大量细胞。综上所述, 胰酶室温消化法操作简单, 细胞培养效果好, 是猪胎儿成纤维细胞较好的培养方法。
注:同列数据肩标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在猪耳皮肤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中, 胰酶热消化法和胰酶室温消化法分离的细胞数量少, 组织块几乎不能被分离;胰酶冷热结合消化法在冷处理时, 胰酶可充分与组织接触, 对细胞的伤害也小一些, 所得的细胞较胰酶热消化法和胰酶室温消化法多, 可培养成功;组织块培养法所需的组织量少, 6~12 h部分组织块可贴壁, 2~3 d大部分组织块贴壁, 并游离出个别成纤维细胞, 细胞生长很快, 逐渐向周围铺开, 长成单层。10 d左右连生, 并铺满瓶底 (见180页彩图1) 。鉴于新生猪耳皮肤组织可供的试验取材量少, 且耳皮肤组织比猪胎儿难消化, 在4种方法中组织块培养法是猪耳皮肤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的理想培养方法。
3.2 成纤维细胞传代、培养与纯化
试验中培养的细胞经原代培养长成单层并铺满瓶底时进行传代。传代几次后生长状态基本相似, 生长繁殖旺盛, 4~5 d即可长满, 继续传代。所培养的细胞呈梭形、多角形等, 为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 胞质近中央处有椭圆形胞核, 核仁清晰可见。但仍然可见到上皮样细胞 (呈星型或三角状) 、神经细胞、游走型细胞。这些杂细胞会在反复传代过程中被逐渐淘汰。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 整个细胞群体呈现火焰状和旋涡状, 成群细胞呈现放射状、漩涡状等走行形式。
3.3 成纤维细胞生长曲线
试验绘制出细胞生长曲线, 为掌握细胞传代周期提供参考。接种后第1天细胞计数略微下降, 2~4 d为缓慢生长期, 5~6 d细胞开始加速生长, 7~8 d细胞成倍增长 (为细胞对数期) , 8 d以后细胞转为缓慢增长, 为细胞增长平台期 (见图2) 。
3.4 成纤维细胞的冻存、复苏
试验采用的冻存方法得到的细胞复苏率在85%以上, 可满足试验要求。细胞复苏后贴壁很快, 24 h后观察已有半数细胞呈现梭形或三角形, 细胞生长状态与冻存前相同, 为典型的成纤维细胞状态。4~5 d已基本汇合成单层并铺满培养瓶底部。
4 讨论
提高细胞在体外培养的成功率和效率是细胞培养试验工作的首要问题。动物细胞的培养方法主要有2种, 即组织块培养法和酶消化法。组织块培养法简单方便, 虽获得传代细胞需较长的时间, 收获的细胞量不大, 但长出的细胞比较整齐且便于选择, 培养动物皮肤成纤维细胞常用此法。体外培养中最常用的消化酶是胰酶。胰酶是一种能够破坏基质和黏附蛋白的蛋白水解酶, 容易破坏以单层方式生长的细胞所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和黏附蛋白;因此必须严格控制酶浓度、作用时间长短以及酶处理温度, 并且要根据不同的组织选择合适的细胞分离方法。本试验分别采用胰酶热消化法、胰酶冷热结合消化法、胰酶室温消化法和组织块培养法培养猪胎儿成纤维细胞和猪耳皮肤成纤维细胞, 以筛选合适的原代细胞分离方法。试验中发现, 采用常规的胰酶消化法对猪胎儿组织进行分离与培养时, 分离效果良好, 传代细胞与原代细胞在形态上无明显差异。但是采用胰酶热处理法处理猪耳皮肤成纤维细胞时, 发现细胞分离效果差, 得到的细胞量少, 难以继续培养, 其原因是耳皮肤表皮上有角质, 结缔组织多, 比胎儿组织难消化。
不同消化方法对细胞贴壁和生长增殖有明显影响。试验对常规的胰酶热消化法进行改进, 对比了胰酶热消化法、胰酶冷热结合消化法、胰酶室温消化法获得细胞的存活率和细胞贴壁情况。在猪胎儿成纤维细胞培养中, 胰酶热消化法解离细胞多, 但细胞存活率显著低于胰酶冷热结合消化法、胰酶室温消化法 (P<0.05) , 且细胞贴壁效果也差一些。于珠玲等[8]的研究也表明, 胰酶冷热结合消化法的细胞存活率明显高于胰酶热处理法, 胰酶冷热结合消化法对细胞的损伤较少。孙兴参等[9]的研究也认为, 室温消化法与常规的热消化法相比, 是一种能够获得高成活率、高收获量、细胞形态和生长状况良好的胎儿成纤维细胞培养方法, 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试验中室温消化法所获得的细胞量略少于胰酶冷热结合消化法, 但细胞存活率显著提高 (P<0.05) , 且贴壁效果也较好, 得到的细胞透明度好, 细胞内颗粒少, 立体感强, 界限明显。由此可见, 在4种培养方法中, 胰酶室温消化法最适合于猪胎儿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
猪耳皮肤成纤维细胞最好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胰酶消化法得到的细胞数量少, 组织块几乎不能被分离;胰酶冷热结合消化法所得到的细胞比其他两种消化法多, 冷处理时胰酶可充分与组织接触, 对细胞的伤害也小一些, 可培养成功。组织块培养法需要的组织量少, 操作简便, 易于掌握, 10天左右爬片细胞就可以铺满瓶底。鉴于新生猪耳皮肤组织可供的试验取材量少, 且耳皮肤组织比猪胎儿难消化, 在4种方法中组织块培养法是猪耳皮肤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的理想培养方法。丁生财等[7]的研究也表明, 组织块培养法培养猪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效果优于胰酶消化法。一些研究均采用了组织培养块法培养不同物种的耳皮肤成纤维细胞[10,11]。
胰酶和胶原酶是消化、分离动物组织的常用酶。胰酶常用于消化细胞间质较少的软组织, 是源于胰腺的蛋白水解酶, 不仅消化力强, 残留酶活性很容易用血清中和, 且对组织的消化较彻底, 但对细胞的损伤较大。胶原酶是从细菌中提取的酶, 在pH值为6.5~7.8的范围内都有活性, 且其活性不依赖于Ca2+、Mg2+, 也不受血清影响, 虽然对组织的消化不完全, 但对细胞损伤小。本试验未采用胶原酶处理组织,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无论是用消化分散的单细胞培养还是组织块培养, 混合生长的原代细胞都有多种细胞类型, 大多是上皮细胞与成纤维样细胞的混合物。组织培养初期, 由于细胞仍基于原组织生长, 还保持着较强的增生能力, 因此组织块周围首先移出的是上皮样细胞。成纤维细胞在体外生存能力强, 生长速度快, 3~4 d后呈优势生长。上皮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分区生长, 这一特征与牛、人、山羊皮肤组织细胞的体外生长特征相似[12]。成纤维细胞较上皮细胞贴壁快, 对胰酶的敏感性高, 容易消化脱落, 依据这一特征收集不同消化时间的细胞, 经多次选择传代, 可纯化成纤维细胞。本研究也采用该方法得到了纯化的猪胎儿成纤维细胞和猪耳皮肤成纤维细胞。
由生长曲线可以看出, 成纤维细胞在离体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曲线呈“S”型, 与杨素芳等[6]得到的广西巴马香猪、丁生财等[7]得到的贵州小香猪的皮肤成纤维细胞生长曲线相似。
本研究以含10%DMSO、20%FBS的DMEM/F12为冻存液保存成纤维细胞效果较好。丁生财等[7]的研究也采用了相同的方法。任芳丽等[13]证明10%DMSO保护液对牛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冷冻效果较其他浓度的DMSO及乙醇 (EG) 、甘油 (GL) 作为冷冻液的效果更好, 表现出较稳定的保护效果, 平均贴壁率达87.9%。还有报道称, 用含一定浓度的BSA、EG和蔗糖的PBS液为冻存液冻存小鼠胎儿和牛睾丸成纤维细胞的效果优于10%DMSO和血清的DMEM冻存液, 用此冷冻液保存猪成纤维细胞的效果是否更好,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猪胎儿成纤维细胞和耳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体系, 根据取样组织的不同, 筛选出最佳的培养方法, 试验以猪胎儿和耳皮肤为试验材料, 用4种不同的培养分离方法, 即胰酶热消化法、胰酶冷热结合消化法、胰酶室温消化法和组织块培养法, 分离培养猪胎儿成纤维细胞和耳皮肤成纤维细胞, 对比培养效果, 筛选出最佳的培养方法。结果表明:胰酶室温消化法分离的猪胎儿成纤维细胞存活率显著高于胰酶热消化法和胰酶冷热结合消化法 (P<0.05) , 细胞贴壁效果好, 且操作简单;猪耳皮肤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中, 胰酶热消化法和胰酶室温消化法分离的细胞数量少, 组织块培养法所需的组织量少, 且较胰酶冷热结合消化法操作简单。试验中培养的细胞呈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 生长曲线呈“S”型, 经冻存复苏后生长状态良好, 说明胰酶室温消化法是猪胎儿成纤维细胞较好的培养方法, 胰酶热消化法和胰酶室温消化法是猪耳皮肤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的理想培养方法。
【猪皮肤病】推荐阅读:
皮肤病09-29
病毒性皮肤病06-12
大疱性皮肤病06-22
中医治疗皮肤病优势08-03
常见皮肤病的治疗08-28
夏季常见皮肤病防治09-10
中医治疗皮肤病的体会09-09
换季时节当心“穿”出皮肤病11-14
有关皮肤病医院的广告词09-06
皮肤湿疹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