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灭菌效果与环境卫生学监测手册

2024-09-23

消毒灭菌效果与环境卫生学监测手册(共12篇)

消毒灭菌效果与环境卫生学监测手册 篇1

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质量持续改进制度

一、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各类监测要求如下:

1、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进行生物监测和化学监测。生物监测: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每季度一次;使用中灭菌用消毒液每月监测一次,无菌生长;清洁用品的消毒效果监测,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使用中的戊二醛应加强监测,常规监测每周不少于一次。用于内镜消毒或灭菌的戊二醛必须每日或使用前进行监测。

2、消毒、灭菌物品:应同时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毒物品每季度监测一次,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3、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时间等灭菌参数;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高度危险物品包、大包和难以达到消毒部位中央的物品包等包内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试验;生物监测应每周进行。

4、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必须做到每锅进行工艺监测,无菌包包内、外进行化学监测,每锅进行生物监测;移植物必须等生物监测结果为阴性时方可使用。

5、紫外线灯管:紫外线消毒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对新灯管和使用中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30W普通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uW/cm2,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uW/cm2,每半年监测一次。累计时间超过1000h,应加强监测。

6、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严格执行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内镜清洗消毒机消毒效果检验技术规范(试行)》。各种消毒后的内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等)及其消毒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其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凡穿破黏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细胞刷、切开刀、导丝、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异物钳等灭菌物品必须每月进行生物监测;其合格标准为:无菌检测合格;各种灭菌后的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宫腔镜、胸腔镜、脑室镜等)及附件应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其合格标准为:无菌检测合格;

7、血液净化系统的监测:包括对透析液和可重复使用的透析器的监测;必须每月对透析液进行监测,标准值为:透析液细菌菌落总数必须≤100cfu/ml;当疑有透析液污染或有严重感染病例时,应增加采样点如原水口、软化水出口、反渗水出口、透析液配液口等,并及时进行监测。当检验结果超过规定标准值时,须再复查;

二、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感染高风险部门如手术室、产房、导管室、层流病房、血透室每季度进行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与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

三、院感办负责对全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问题及时书面或电话反馈,并协助科室查找不合格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四、临床质控护士为科室自测项目的主要责任人,按规定时间和检测项目完成本科室自测项目,对检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改进,并重新采样监测,直到合格为止。

五、院感办负责定期对全院质控医生、质控护士进行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相关新技术、新方法的培训。

消毒灭菌效果与环境卫生学监测手册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对2008年全院35个临床科室的处置室的空气、使用中的消毒液、高压蒸汽灭菌效果、医护人员手和物体表面进行监测。

1.2 采样方法

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消毒技术规范》[1]中规定的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法进行无菌效果采样:空气监测采用普通琼脂平板暴露法;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 (直径为9cm) 分别放在各科室内进行采样。采样高度为距地面1.5m, 采样时将平板打开, 扣放于平板旁暴露5min, 待监测压迫完毕, 把所测的样品放置于37℃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 并分离致病菌, 使用中的消毒液监测用无菌吸管抽取消毒液1.0mL加入9.0mL含相应中和剂的试管内混匀, 再从管内取上述溶液0.2mL, 滴于普通琼脂平板, 平板置35℃温箱培养, 记菌落数, 高压蒸汽灭菌效果的监测采用生物指示剂 (嗜热芽胞杆菌) , 医务人员手监测在“六步洗手法”洗后立即采样, 用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棉拭子, 在双手指屈面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 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 剪去手接触部位后, 将棉拭子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试管内立即送检。物体表面在消毒处理后采样, 用5cm×5cm的灭菌规格板, 放在物体表面, 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 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擦5次, 并随之转动棉拭子, 剪去手接触部分, 将棉拭子放入装10mL采样液中送检。

1.3 判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空气中细菌总数≤500 CFU/cm3;物体表面及医护人员手≤10CFU/cm2;Ⅱ类科室空气中细菌总数≤200CFU/cm3;物体表面及医务人员手≤5CFU/cm2;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 消毒液的染菌量≤100CFU/mL为合格。

2 结果

全院35个临床科室2008年共采集空气505份, 合格465份, 合格率为92.07%;使用的消毒液120份, 高压蒸汽61份均合格;医务人员手278份, 合格268份, 合格率为96.40%;物体表面280份, 合格252份, 合格率为90%。

3 讨论

医院环境中病人密集, 是各种病原菌汇集的场所, 种类繁多耐药性强, 众多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患者及医护人员, 而且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因此, 做好消毒灭菌质量的监测工作, 是控制医院感染病原菌传播途径的有效措施之一[2]。病原微生物以空气传播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通过监测发现, 我院Ⅰ、Ⅱ类科室空气合格率较高, (包括手术室、ICU、产房、消毒供应室、新生儿监护室) 这类科室的消毒设施先进, 都采用紫外线循环风消毒, 而Ⅲ类科室 (处置室、治疗室、换药室) 由于房屋布局不合理, 人员流动频繁, 致使空气监测合格率低。因此, 改善工作环境, 增强无菌观念, 提高环境的消毒质量。 随着我院对医疗安全的重视, 也对供应室的管理力度加大。消毒供应室是医院供应各种无菌器械、一次性物品的重要科室。定期对物品的洗涤、包装、灭菌等进行全面质量检查控制, 定期做好生物监测并有记录[3], 保证了高压蒸汽灭菌效果的合格率。对消毒液的管理药剂科做到, 依据当日的消耗量进行配制分装, 做到当日配、当日清, 保证了消毒剂的效果, 减少了消毒剂的污染, 使消毒液的监测合格率为100%。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 医院感染通常是直接或间接由手传播, 这一途径比经空气传播更具危险性。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病原菌而造成医院感染约占30%[4]。就我院医务人员手监测来看, 没有达到100%合格, 分析问题原因是医务人员工作量大、时间紧、洗手时间不够, 洗手依从性低, 我院应提高手卫生的意识, 全院动员起来, 营造手卫生的氛围[5], 使用正确的洗手设施、正确的洗手时间, 选择适当的手消毒剂和手护理。医院感染管理科现将“六步洗手法”图片贴在洗手池旁, 以引导医务人员正确的洗手方法, 达到洗手程序的标准化, 减少和杜绝由医护人员手传播的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消毒技术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2, 200-201

[2]董明驹, 史莉.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1) :73-74

[3]张瑾, 黄桂芝.消毒供应室流程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12) :1709

[4]何红燕, 林伟青, 黄雪琴, 等.手污染的控制与医院感染的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10) :1407-1409

消毒灭菌效果与环境卫生学监测手册 篇3

一、应专人负责质量监测工作。

二、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质量的监测

1、日常监测 在检查包装时进行,应目测和/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

2、定期抽查 每月应至少随机抽查3个~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检查的内容同日常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

三、灭菌质量的监测 4.4.1 通用要求

4.4.1.1 对灭菌质量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进行,监测结果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4.4.1.2 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4.4.1.3 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4.4.1.4 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应分析不合格的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4.4.1.5 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4.4.1.6 按照灭菌装载物品的种类,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PCD进行灭菌效果的监测。

4.4.2 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

4.4.2.1 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温度波动范围在+3℃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4.4.2.2 化学监测法

4.4.2.2.1 应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定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4.4.2.2.2 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4.4.2.3 生物监测法

4.4.2.3.1 应每周监测一次,监测方法见附录A。

4.4.2.3.2 紧急情况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PCD中加入5类化学指示物。5类化学指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

4.4.2.3.3 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进行灭菌时应进行生物监测。

4.4.2.3.4 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因一般无标准生物监测包,应选择灭菌器常用的、有代表性的灭菌制作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置于灭菌器最难灭菌的部位,且灭菌器应处于满载状态。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应侧放,体积大时可平放。

4.4.2.3.5 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支生物指示物,置于空载的灭菌器内,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规定条件下培养,观察结果。

4.4.2.3.6 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遵循4.4.1.4的规定。

4.4.2.4 B-D试验 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气灭菌器应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进行B-D测试,B-D测试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B-D测试失败,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医院消毒与灭菌知识培训总结 篇4

医院消毒工作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防止传染性疾病传播、维护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及医护人员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有计划、连续、系统地开展医院消毒与感染监测,是有效开展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和传染性疾病在医院内暴发流行的重要内容。检验科于2013年8月27号组织了医院消毒与灭菌知识培训。培训总结如下:

一、主要内容:消毒与灭菌的概念,消毒水平等级,消毒与灭菌的方法、原则,消毒液的配制。

二、培训效果:本次培训应到13人,实到13人,收回有效答卷13份。培训期间,检验科全体人员认真记录,积极提问,现场讨论热烈。通过这次培训不仅能增加消毒灭菌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能改变临床医务人员对消毒灭菌制度执行中的抵触情绪,加强医务人员自我职业防范措施,也熟知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的流程、规范的行为,增强消毒灭菌意识。

三、培训、工作中的不足:这次培训存在不足的地方,时间紧,内容较多,所以在前期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各检验科消毒管理人员进行消毒知识培训,加强对《消毒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感染管理办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消毒专业知识的讲解。在日常的消毒灭菌工作中争取做到科学规范工作,持续质量改进,加强专科内涵,提高服务质量。健全岗位职责,规范岗位培训,加强科学管理,加大质量控制,保证医疗安全。我们将把检验科的消毒管理工作作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

这次培训总体来看还是达到了我们预期培训的效果。通过本次培训,使我科人员加强了消毒方面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在今后我们更要尽可能多地加大培训次数和力度,以提高检验科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

消毒灭菌效果与环境卫生学监测手册 篇5

一、监测结果

4月24日郑州金域检验中心对我院重点科室做了环境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共采样44份,分别为10份物体表面,19份空气,10份手的消毒效果,3份诊疗器械监测,2份消毒液监测,监测合格率100%。

二、结果分析

1、空气监测情况

监测手术室Ⅰ室、手术Ⅱ室、手术室Ⅲ室、手术室无菌间、麻醉准备间、急诊科治疗室、供应室包装间、供应室无菌间、外科治疗室、内科治疗室、骨科治疗室、中医科治疗室的空气监测情况,监测结果均合格。

2、医护人员手监测情况

监测急诊科陈美华、内科王莹莹、外科王光辉、骨科庄少帅、中医科朱春丽、手术室张付化和李亚楠的医护人员手检测情况,监测结果都合格。

3、物体表面监测情况

监测内科治疗室台面、外科治疗室台面、骨科治疗室台面、中医科治疗室台面、急诊室治疗室台面、手术室Ⅰ室工作台面,监测结果均均合格。

4、消毒液监测情况

监测手术室碘伏、供应室含氯消毒剂,监测合格。

5、诊疗器械监测情况

监测手术室手术包(弯钳)、供应室换药包(镊子)、供应室消毒后的止血带,监测结果合格。

三、今后要求

1、提高认识,健全管理制度。今后进一步认真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消毒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制意识。要求感染控制委员会及感染控制小组成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做好监督工作。要把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作为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从实、从严抓好。

2、强化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加强全体医务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及时更新知识,努力提高操作技能。要按国家标准要求,加强医院消毒质量自我控制,对消毒效果进行定期检查。

3、加强管理,确保消毒效果。加强灭菌剂使用规范化的管理,在购买消毒剂时,应索取卫生部的生产批准文号和同批产品合格的检测报告,以保证消毒剂的质量。

消毒灭菌效果与环境卫生学监测手册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抽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共计39所, 其中省属综合医院4所、市直医疗机构19所、部队医院3所、企业医院2所、区级医院10所、民营医院1所。监测重点科室为手术室、ICU、血液净化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内镜室、口腔科和产房等。监测样品包括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后物品、内镜、消毒剂、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血液透析处理水、污水等。

1.2 检测项目

压力蒸汽灭菌器检测嗜热脂肪杆菌芽胞指示菌杀灭情况;灭菌后物品进行无菌检查;消毒剂样品检测细菌总数、致病菌, 或有效含量测定;污水检测粪大肠菌群数;其他样品检测细菌总数、致病菌。

1.3 检测方法和判定依据

卫生部颁布《消毒技术规范》 (2002年版) 、《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GB 15981-1995) [1],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GB 15982-1995) [2]。

2 结果

共采集各类样品709份, 合格653份, 总合格率为92.10%。

2.1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结果

医疗机构监测合格率最高的是民营医院和企业医院, 均为100.00%;合格率最低的是部队医院, 为80.77%;市直医疗机构合格率为96.40%, 区级医院合格率为88.30%, 省属院校附属医院合格率为86.14%。见表1。

2.2 各类样品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结果

样品监测合格率最高的是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后物品和使用中消毒剂, 合格率均达到了100.00%;物体表面合格率为98.15%, 肠镜合格率为93.33%, 污水合格率为93.10%, 血液透析处理水合格率为89.47%, 医护人员手合格率为86.20%, 胃镜合格率为85.71%。见表2。

2.3 不同危险等级物品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结果

经统计分析, 高危险性物品合格率为96.15%, 中危险性物品合格率为88.89%, 低危险性物品合格率为98.15%。

2.4 其他样品监测结果

抽检消毒液25份, 检测有效含量等于或高于标记值18份, 占样品总数的72.00%, 低于标记值的7份, 占样品总数的28.00%;抽检医用紫外线灯20支, 合格19支, 合格率为95.00%。

3 讨论

从抽检总体情况看, 大连市医疗机构消毒灭菌效果较好, 市直医疗机构好于省属综合医院, 部队医院情况较差。管理部门应针对薄弱环节加强消毒管理。医疗机构应提高对控制医院感染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消毒隔离知识和卫生标准的培训, 提高无菌操作水平, 按要求切实做好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工作, 及时发现医院感染隐患, 落实责任, 完善消毒各项管理制度。部队医院应加强与地方管理部门及医疗部门的沟通与交流, 及时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和发展动态, 提高消毒隔离意识。

从监测的样品看, 消毒灭菌合格率较高, 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后物品和使用中消毒剂合格率均达到了100.00%。合格率最低的是空气, 其次是胃镜、医护人员的手, 这与相关文献报道基本一致[3]。医院对空气消毒工作重视不够, 由于人员流动频繁, 加之床位紧张, 便疏于对空气的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的管理。医护人员轻视手卫生, 不认为手卫生与医疗质量有关, 或洗手方法不规范。

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要求开展对医院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管理。医疗机构要认真落实《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 进行空调卫生监测, 做好空气消毒工作。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管理, 制定有效措施, 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胃镜等中度危险性医疗物品的消毒是薄弱环节, 应加强消毒管理。

摘要:目的 了解大连市医疗机构消毒灭菌效果, 进一步加强消毒管理, 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依据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规定的采样、检验方法, 对大连市39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进行现场抽样检测。共采集各类样品709份, 对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合格率统计、分析。结果 大连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消毒灭菌效果总合格率为92.10%, 医疗机构监测合格率最高的是民营医院和企业医院, 均为100.00%, 合格率最低的是部队医院, 为80.77%;样品监测合格率最高的是灭菌器、灭菌后物品和使用中消毒剂, 合格率均达到了100.00%, 合格率最低的是医院动态空气, 合格率为64.29%。结论 大连市医疗机构消毒灭菌效果较好, 合格率较高, 但应加强薄弱环节的消毒管理。

关键词:医疗机构,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参考文献

[1]国家技术监督局.GB 15981-1995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5.

[2]国家技术监督局.GB 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5.

消毒灭菌隔离制度 篇7

1.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及《传染病管理法》等法规,并达到以下要求:

(1)凡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2)凡接触皮肤、黏膜的医疗器械的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3)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4)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和器具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和器具不得重复使用,用后的一次性物品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

2.加强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管理,包括口腔科、手术室、供应室、产房、新生儿病房、肠道门诊、发热门诊等,并达到以下要求:

(1)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对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有相应的措施。

(2)各部门对消毒灭菌效果检测有原始记录。(3)护理人员能正确掌握控制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标准预防、消毒隔离方法。

3.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

(1)制定有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规程进行。

(2)消毒隔离制度与相关措施到位,人流、物流有明确的流程标识。

(3)有手卫生规范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凡接触病人及操作前后均要进行卫生学洗手,接触传染病人按传染病房刷手法。

4.按照规定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消毒或灭菌,达到以下要求:

(1)建立有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消毒或灭菌制度、操作常规。对可重复使用的器材如手术器械、换药碗、消毒瓶、氧气湿化瓶及管道、止血带、雾化管道等,由供应室统一处理。

(2)有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对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定期与不定期监测的原始资料与记录。(3)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合格率达100%。包内有化学指示卡,包外贴3M指示带。无菌物品专室,专柜存放,每日检查品名、有效期。无菌包一经打开不超过24小时;铺无菌盘不超过4小时;无菌干罐持物钳不超过4小时。(4)对监测不合格的医疗器械有处理程序和记录。5.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各项监测,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整改、并有记录。

6.护理人员要加强自身防护,在班时必须穿工作衣、裤,着装整齐;无菌操作时戴口罩、帽子;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当接触血液、体液或损伤之皮肤、黏膜或组织时,均应戴手套。

7.病人安置的原则: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室安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传染病和可疑传染病要的各类污染物品和排泄物,严格按先消毒后排放的原则进行处理。

8.病人床单位、布类、用品、餐具、便器,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进行终末处理。

9.治疗室、病室、厕所等区域每日湿式清扫,拖布专用,标识明确,分类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消毒灭菌隔离管理制度 篇8

科室根据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供应室验

收标准试行》及附件、《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消毒灭菌与隔离的规定,特制定以下制度:

1、执行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凡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严格执行注射、穿刺和采血用具一人一用一灭菌,一般诊疗用品一人一用一消毒。

2、医务人员应遵循无菌技术操作的基本原则,熟练掌握无菌持物钳、无菌容器、无菌包的使用和戴无菌手套、取用无菌溶液等基本操作技能,并保证无菌操作技术的效果。

3、医院一次性用品用后及污物、污水必须严格执行无害化处理后销毁。一次性使用医疗无菌器具的使用、保管、用后处理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4隔离制度: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落在实处。具体要

(1)严格传染病人和普通病人分开放置。

(2)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区/室安置。

(3)感染病人与高度易感病人分别安置。

(4)同种病原体感染病人可同住一室。

(5)可疑感染病人必须单间隔离。

(6)根据疾病种类、病人病情、传染病病期分别安置病人。

(7)成人与婴幼儿感染病人分别放置。

5接触隔离使用橙色隔离标记。

6呼吸道隔离使用蓝色隔离标记。

7肠道隔离使用棕色隔离标记。

8血液一体液隔离使用红色隔离标记。

9严格隔离:使用黄色隔离标记。

10引流物分泌物隔离:使用绿色隔离标记。

一般诊疗用品包括: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袖带、压舌板、吸引器、引流瓶、胃肠减压器、氧气湿化瓶、氧气面罩等。

消毒灭菌效果与环境卫生学监测手册 篇9

甲方:

乙方:

为了使灭菌物品达到标准要求,保障医疗安全,防止发生医院内感染,乙方委托甲方对乙方应灭菌物品进行灭菌,经甲乙双方协商,达成以下协议:

一、协议内容

1、甲方应为二级(含二级)以上医院并具备有效的消毒供应室合格证,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

2、乙方需灭菌的物品由乙方派专人负责回收、收集,于每日上午九时前用密闭容器送到甲方供应室,双方当面清点物品。

3、甲方负责器械分类、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监测。必须保证乙方消毒、灭菌物品达到标准要求。

4、乙方派专人定时到甲方供应室取已消毒、灭菌合格的的物品,当面清点。由乙方用灭菌密闭容器运回,由乙方根据科室负责发放。

5、乙方应按时支付甲方的消毒费用。

二、责任

1、如甲方对乙方应消毒、灭菌的物品没有达到消毒、灭菌标准要求,可拒绝使用。造成感染等后果经查实属消毒灭菌不严所致者由甲方承担责任。

2、如乙方对已消毒、灭菌的物品在运输存放过程中导致破损、污染、开包、过期使用等,造成感染后果的由乙方承担责任。

3、被血液、体液、分泌物、呕吐物污染及阳性病人使用后的器 1

械由乙方负责用流动水冲洗干净后,置于双层黄色塑料袋内双层包扎,标识明确。因乙方冲洗、包装不合格给甲方工作人员造成职业暴露的应由乙方承担责任。

4、若乙方在使用消毒物品中发现“指示卡”未达到标准要求退回重消,不另计消毒费用。

三、如遇特殊情况,临时急需消毒,甲方不得拒绝。

四、合同生效期间,乙方不得自行清洗、包装、灭菌物品。

五、如乙方的消毒供应室验收合格投入使用,乙方可随时解除合同。

六、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本协议有效期为________年____月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甲方:医院(盖章)乙方:医院(盖章)

责任人签字责任人签字

消毒灭菌效果与环境卫生学监测手册 篇10

一、清洗消毒内镜时工作人员防护要求

1、穿工作服、戴帽子、口罩。

2、穿戴防水服或防渗透围裙、袖套、手套、戴防护面罩。

二、消毒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流程

1、送洗

①内镜使用后立即用清洁湿纱布擦拭内镜插入部,并反复送气、送水10秒钟。

②关闭内镜图像处理机器电源。

③盖上防水帽,置于内镜存放盒或运送车送至清洗消毒室。

2、测漏

①内镜轻放于水槽内,再次检查防水帽是否盖紧。

②进行内镜测漏试验,一般情况下选用湿测,紧急情况下采用干测,在清洗消毒前确保内镜无渗漏。

3、初洗

①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用纱布反复擦洗镜身及操作部至干净;纱布一用一换。

②取下活检入口阀门、吸引器按钮和送气送水按钮进行清洗,高压水枪冲洗内镜各孔道;用清洁毛刷彻底刷洗活检孔道和导光软管的吸引器管道至少3次(吸引器管道分别从 45°、90°刷洗),刷洗时应两头见刷头,并洗净刷头上的污物。④正确安装内镜清洗专用按钮,将全自动灌流器中的注液口与内镜口连接,轻触全自动灌流器的“启动”键,对内镜进行充分的清洗。

⑤清洗纱布一次性使用,清洗刷一用一消毒。

4、酶洗

①根据多酶液的比例正确的配置。

②将带有全自动灌流器的内镜及各类按钮擦干后置于多酶洗液,内镜进行全自动灌流。

③内镜折卸后部件用超声清洗机清洗 5~10分钟。

④含酶洗液一镜一换。

5、次洗

①将带有全自动灌流器的内镜及各类按钮擦干后置于次清洗槽内,内镜进行全自动灌流5分钟。

②彻底冲洗内镜各部件,管腔用高压水枪彻底冲洗。

③充分清洗内镜外表面及内腔,去除残留的多酶。

6、消毒

①将带有全自动灌流器的内镜及各类按钮擦干后置于消毒液中,内镜进行全自动灌流。非全浸式内镜的操作部,必须用清水擦拭后再用 75%乙醇擦拭消毒。

②胃、肠镜、喉镜用2%戊二醛消毒时间不少于10分钟;支气管镜消毒时间不少于20分钟;结核杆菌、其他分枝杆菌等特殊感染患者使用后消毒时间不少于45 分钟;当日不再使用的内镜应当延长消毒时间至30分钟。使用酸性氧化电位水进行内镜消毒,按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使用说明书进行。

7、末洗

①更换手套。

②将带有全自动灌流器的内镜及各类按钮擦干后置于末洗槽内,内镜进行全自动灌流。

③卸下内镜清洗专用按钮及全自动灌流器。

④内镜消毒后,管腔用高压水枪彻底冲洗。

8、干燥

①将内镜及各类按钮置于内镜干燥台,用高压气枪干燥各孔道。

②内镜镜身用酒精纱布擦干。

③每日诊疗结束用75%酒精或洁净空气吹气干燥。

9、备用

①每日诊疗结束将干燥后的软式内镜储存于专用洁净柜内或镜房内,垂直自然悬挂。

②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必须对当日拟使用的消毒类内镜进行再次消毒。采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时间不少于20分钟,冲洗、干燥后,方可用于诊疗。使用酸性氧化电位水进行内镜消毒,按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使用说明书进行。

10、附件清洗与消毒

内镜附件(活检钳、细胞刷、切开刀、导丝等)使用后,按上述程序随内镜清洗消毒流程进行初洗—加酶超声—漂洗—干燥—按要求包装—灭菌—备用。

三、消毒内镜清洗消毒机操作步骤

按《规范》索证,使用按说明书。程序应具备:机器自检—预清洗—酶洗—消毒—漂洗—酒精注入—干燥。

四、内镜清洗消毒设施及储存设施消毒

吸引瓶、吸引管、注水瓶及连接管消毒;每日诊疗结束用500mg /L有效氯消毒液消毒 30分钟,消毒后用无菌流动水彻底冲洗干净,刷洗干净、干燥备用。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消毒槽:每日诊疗结束经充分刷洗后,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消毒30分钟。消毒槽在更换消毒剂时必须彻底刷洗,清水冲洗,备用。专用洁净柜或镜房:每日保持清洁干燥。

五、内镜清洗与消毒注意事项

1、使用的消毒剂,消毒器械或者其它消毒设备,必须符合《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

2、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时间应当使用计时器控制。

3、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

六、内镜清洗消毒登记及监督管理

1、内镜清洗消毒每日必须做好登记工作,登记内容包括:日期、病人姓名、内镜编号、清洗消毒起止时间、操作人员签名等事项。2%戊二醛消毒剂必须每日进行浓度监测并登记,发现浓度不符合要求需立即更换。

消毒灭菌效果与环境卫生学监测手册 篇11

1.清洁——是清除物品上的污垢。

2.消毒——是清除或杀灭物品上的致病微生物。

3.灭菌——是杀灭物品上的一切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包括芽胞。

二、物理消毒灭菌法

1.热力消毒灭菌——利用热力物理作用,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及酶变性凝固,达到消毒或灭菌目的。

(1)燃烧法:常用于无保留价值的物品急用或无条件用其他方法消毒时也可用之。

(2)干烤法:利用特制的烤箱,通电升温后进行灭菌,效果可靠。常用于油剂、粉剂、玻璃器皿、金属和陶瓷制品等的灭菌。

(3)煮沸法:可用于不怕潮湿、耐高温的搪瓷、金属、玻璃、橡胶类物品。此法不能用于外科手术器械的灭菌。橡胶类物品消毒后及时取出,以免变软。尖锐器械不宜用此法,以免受热变钝。

(4)压力蒸汽灭菌法:是一种医院使用最普遍、效果最可靠的首选灭菌方法。适用于耐高温、耐高压和耐潮湿的物品,目前医院常用的压力蒸汽灭菌器有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卧式压力蒸汽灭菌器和预真空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等。

测定压力蒸汽灭菌效果,可用留点温度计、化学指示剂、化学指示胶带、生物监测法等,生物监测法是最可靠的监测法。

2.光照消毒法(辐射消毒)——主要利用紫外线、臭氧及高能射线,使菌体蛋白发生光解、变性,菌体内的核酸、酶遭到破坏而致微生物死亡。

(1)日光曝晒法:常用于衣服、书籍、床垫、毛毯等的消毒。

(2)紫外线灯管消毒法:常用在空气和物品表面的消毒。

(3)臭氧灭菌灯消毒法:利用臭氧的强大氧化作用而杀菌。

(4)电离辐射灭菌法:又称冷灭菌。应用射线或高能电子束穿透物品,杀死其中的微生物。

3.微波消毒灭菌法——是一种超高频电磁波,可使物品中的极性分子发生高速运动并引起互相摩擦、碰撞,使温度迅速升高而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多用于食品及餐具的处理、化验单据及票证的消毒、医疗药品及耐热非金属材料器械的消毒灭菌。微波不能用于金属物品的消毒。

4.生物净化法——采用生物洁净技术,用不同的气流方式通过三级空气过滤器除掉空气中的尘埃,达到洁净空气的目的。主要用于烧伤病房或手术室等。

三、化学消毒灭菌法:是利用化学药物渗透到菌体内,使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酶蛋白失去活性,而致微生物代谢障碍,或破坏细胞膜结构,改变其通透性,使细胞破裂、溶解,从而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

1.化学消毒灭菌剂的使用原则

(1)根据物品的性能及病原体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2)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时间和使用方法,易挥发的药物应加盖。

(3)消毒物品应洗净擦干,全部浸没在消毒液内,。并打开物品的轴节或套盖。

(4)浸泡消毒后的物品,使用前应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气体消毒后的物品,应待气体散发后再使用,以免药物刺激组织。

2.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

(1)擦拭法:用易溶于水的医消毒剂配置成规定的浓度,擦拭被污染的物品。用于桌椅、墙壁、地面等的消毒。

(2)浸泡法:将需消毒的物品洗净擦干,完全浸泡在有效浓度的消毒液中,达到规定时间。适用于耐湿不耐热物品的消毒,如锐利器械、精密器材等。

(3)喷雾法:将化学消毒剂喷洒在空间中进行消毒。

(4)熏蒸法:将消毒剂加热或加入氧化剂使之气化,在规定的时间和浓度内利用消毒剂产生的气体进行消毒。用于室内物品、空气及不耐湿不耐高温物品的消毒。

(5)环氧乙烷气体密闭消毒法:利用灭菌剂气体,在密闭容器内,经标准的浓度、温度和时间达到消毒灭菌的作用。消毒时应使用专用的灭菌器械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3.常用化学消毒剂

(1)高效类消毒剂: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芽胞。

(2)中效类消毒剂:杀灭细菌繁殖体、病毒,不能杀灭芽胞。

消毒灭菌效果与环境卫生学监测手册 篇12

为掌握农村环境卫生健康危害因素水平动态变化,客观评价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反映我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成果,为制订政策措施提供基础依据。按照《2015广东省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技术方案》的要求,对我县5个乡镇,20个行政村,100户家庭和10所学校进行农村环境卫生监测工作。于2015年9月20日顺利完成了此项目的前期准备、现场调查、土壤采集、数据整理、录入工作。现将此次工作总结如下:

一、组织与实施

中心抽调了5名业务骨干组成了由张裕新科长任组长的调查小组,分别负责现场调查、土壤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录入工作。中心对项目参与人员进行了学习实施方案,调查技巧、表格填写、土壤采集、数据录入的再培训。

二、范围与对象

监测县按照东、西、南、北、中5个不同地理位置,选择5个乡镇(不含城关镇),每个乡镇选择4个行政村作为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选择5户家庭作为监测户,每个乡镇选择初中、小学各一所学校进行学校卫生状况监测。

三、调查结果

(一)全县基本情况

全县总人口数:36.81万人,总户数:12.82万户,其中农村人口数:21.04万人,农村户数:5.94万户。全县乡镇数9个,行政村102个。全县上一GDP330.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301.7元。全县有垃圾处理厂一个,设计日处理能力800吨/天,覆盖人口:县城15.77万人,县城以外人口21.04万人。全县9个行政村建有污水处理厂12个,处理工艺为三级处理。

(二)监测点

本次调查5个乡镇(永湖、镇隆、沙田、良井、平潭)20个监测点,共有:10111户,常住人口:41899人,户籍人口:45291人。其主要经济来源:55%为种植业,35%为外出务工;平均人均收入:10651.55元;村民饮用水类型以集中式供水为主占70%;监测点一年死亡人数为188人;50%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80%生活垃圾定点堆放,80%以填埋方式处理生活垃圾,20%以焚烧方式处理生活垃圾;所有监测点都有专职保洁员;80%开展过灭鼠工作,75%开展过灭蝇工作,80%开展过灭蚊工作,65%开展过灭蟑螂工作。

(三)入户调查情况

1、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监测户主要收入来源51%为农业,41%为外出务工;上一家庭收入平均为32337.37元,医疗费用平均支出为4588.5元;家庭饮用水类型66%为集中式供水;96%饭前便后有洗手习惯。

2、厕所与粪便无害化处理

家庭厕所类型:75%三格式,21%是完整下水道水冲,8%有臭味,13%有蝇蛆。

3、垃圾、污水

家庭生活垃圾产生量平均2.727公斤/天,72%的生活垃圾丢弃在垃圾箱/池内;生活污水排放方式84%为管道排放,污水排放点12%为河流,20%为坑塘,11%为污水处理厂。

4、农药使用

71%的家庭有购买使用农药,60%的家庭在使用农药时有使用防护措施,47%的农药存放在杂屋内。

5、病媒生物

房屋周围以鸡/鸭/鹅圈为主要病媒生物滋生地为主,其次是垃圾投放点;厨房内四害密度较高,68%家庭发现蟑螂成虫。

(四)农村学校卫生调查

经过调查:10所学校共有学生:8743人,其中男生:4664人,女生:4079人;教职工620人。学校学生主要饮水方式为学校提供开水和学生自带水;独立式公厕14座,独立式公厕卫生厕所14座,卫生厕所类型80%为三格式。

(五)土壤采集与检测结果

在20个村级监测点,共采集20份土壤,检测项目有PH值、蛔虫卵、铅、镉、铬含量。土壤样品均没有检出蛔虫卵;铅含量在20mg/kg~39mg/kg的占50%,40mg/kg~60mg/kg的占40%;铬含量在0mg/kg~20mg/kg的占65%;镉含量在0.1mg/kg~0.30mg/kg的占85%。

四、存在问题

通过对监测点的环境卫生调查和样品检测结果,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至河流、坑塘等地。

2、生活垃圾未进行处理,堆放点多有臭味和成蝇,造成较大的环境负担。

3、家庭厕所卫生状况差,有蝇蛆,有臭味,粪便未经处理进入排水系统,卫生厕以三格式为主。

4、在使用农药过程中未使用防护措施,发生口干的症状,废弃包装药瓶(袋)多放于田边或垃圾堆。

5、居民环境卫生意识差,房屋周围较多病媒生物滋生地,厨房四害密度较高。

惠阳区CDC

上一篇:“效能风暴”活动自查情况作自我剖析材料下一篇:2011`2012学年七年级下册英语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