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伦理道德建设(通用9篇)
旅游伦理道德建设 篇1
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是广大旅游从业人员群体在长期的旅游实践活动中根据社会一般道德, 结合旅游行业的特点, 提炼、概括、总结了许多调节旅游从业人员与旅游者、旅游部门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如顾客至上、服务第一, 诚实无欺、信誉至上, 微笑服务等。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 严重地影响到旅游行业的声誉和企业的效益, 同时也影响到当地旅游业的形象乃至是国家的形象。近年来, 在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同时, 从业人员群体却出现了严重的职业道德缺失现象。因此, 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刻不容缓。
一、江苏省旅游职业道德建设现状
自2009年至2012年, 江苏省旅游投诉总量由482件上升到883件, 但是年增长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从年增长35%下降到年增长12.91%, 这也说明江苏省的旅游服务质量总体情况在逐年改善。从投诉类型发现, 以旅行社投诉的案件最多, 景点投诉案件所占比例其次, 投诉案件起数最少的饭店行业。结合2012年数据分析旅行社投诉案件的内容, 可以发现:降低标准占11.53%, 擅自增减项目占11.23%, 导游未尽职责占17.07%, 延误变更行程占6.44%, 其他综合占53.74%。由此可见旅行社在旅游发展中的综合功能以及重大作用。此外, 也应该看到, 对于导游的投诉, 在其余的四项中所占比例最高。
关于旅游职业道德的内容, 我省只有24.2%的员工对此表示非常了解, 还有4.8%的员工对旅游职业道德的概念完全不清晰。这说明, 我省旅游职业道德相关教育还有待普及。此外, 目前很多企业关于职业道德的培训往往在于岗前培训。在员工正式工作之后, 便很少再有类似的培训。
从旅游企业管理者角度而言, 目前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从业人员自身素质不高, 缺乏责任感、使命感与敬业精神;服务意识淡薄, 缺乏职业荣誉感;从业者之间过分讲求经济因素, 矛盾摩擦不断;业务技能差, 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等。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三方面:一是江苏省旅游质监所网站的数据;二是面向旅游企业管理者的访谈数据;三是问卷调查的数据。本文问卷是在江苏的几个重要旅游城市, 如南京、无锡、苏州等地进行发放。其中, 面向游客发放500份, 面向从业人员发放200份, 面向院校学生发放100份, 面向业内专家发放30份。发放问卷共830份, 问卷有效率均在86%以上。
(二) 研究方法
1. AHP法。
AHP法也称之层次分析法, 首先将要识别的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 由专家对所列指标通过两两比较重要程度而逐层进行判断评分。本文运用该法为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中的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
2. IPA分析模型。
IPA模型也称为多因素贡献模型, 主要是通过对游客 (包括业内专家) 关于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构成要素的重要性和实际表现的满意程度进行组合评价3, 最终区分出4种类型:一是优势发挥型要素, 这类要素对职业道德的建设很重要且游客的满意度较高;二是亟待改进型要素, 这类要素很重要, 但是游客的满意度较低;三是后期努力型要素, 重要性和满意度评价均较低, 可以为后期改进提高提供方向;四是维持稳定型要素, 这类要素虽然对职业道德的建设不重要, 但满意度评价颇高。如图1。
三、实证分析
(一) 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构建
根据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定义及旅游企业管理层人员对目前我省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现状的存在问题的描述, 我们可以把旅游职业道德的内容看作由两部分因素复合而成:一部分是做人的基本素养, 包括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 另一部分是履行职责的特殊素养, 包括爱岗敬业素养、锐意创新素养、团结合作素养。二者融为一体, 构成了职业道德。把每一项素养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后, 本文得到如下的指标体系 (如表1) :
(二) 调研结果与分析
1. 调研结果。
本文邀请有关专家比较各个同一级各个指标之间的重要性, 通过AHP法, 为表1的指标体系进行了权重的确定。同时, 本文调查了游客对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各个指标的满意程度。调查问卷主要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形式描述游客对旅游从业者职业道德的满意度, 分别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 对应的等级向量分数分别为:[5, 4, 3, 2, 1]。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把12个因素用IPA模型分析, 见图2。
2. 调研结果分析。
位于优势发挥区的要素有C2 (遵纪守法) 、C4 (热忱) 、C6 (文明) 、C12 (团队合作) 。这几项要素对旅游职业道德建设影响重大, 且游客的满意度也较高, 这和江苏省近几年为推进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如创建“优秀旅游县”、“青年文明号”、“文明旅游风景区”、文明餐桌行动、道德讲堂等活动。对于这四大要素, 江苏省在今后的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中应该进一步加强, 让优势充分凸显。
位于亟待改进区的要素C5 (诚信) 、C7 (忠于职守) 、C8 (耐心细致) 。这几个要素虽然重要但游客满意度低下。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工作强度过大。在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调查中发现, 63.8的从业者认为自己经常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 甚至是几个人的活, 这种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使从业者无法高质高量地完成企业所交给的每一项工作;二是信息系统建设相对滞后。旅游从业人员与游客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信息优势, 很多从业者在旅游活动中故意隐瞒真实信息, 甚至故意发布一些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虚假信息, 丧失了诚信的基本原则;三是企业培训不力。现在很多旅游企业只重视岗前培训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有悖于职业道德教育的终身性, 最终只能流于形式。今后江苏省旅游职业道德建设的重点应放于这三大要素上。
位于后期努力区的要素有C3 (正直无私) 、C9 (勇于竞争) 、C10 (刻苦专研) 、C11 (敢于创新) 。从调查显示的情况看, 游客对这几个要素的满意度程度低下主要指向导游队伍。在基本工资没有保障的情况下, 导游员只能依靠回扣和小费来维持生活。由于缺乏物质的激励, 导游人员没有工作热情, 带团过程中难免对游客缺乏耐心, 服务态度差。另一方面, 在我国庞大的导游队伍中, 高级导游人员非常稀缺, 其原因主要是导游证书级别未与任何福利待遇挂钩, 初级和高级导游人员得到的收入没有差别, 所以导游人员一般都不会主动为自己的证书升级, 更缺乏学习的动力。此外, 兼职及实习员工在从业者中所占比例较大也是导致游客对这几项要素满意度低下的原因。这四大要素为江苏省旅游职业道德建设的后期进一步努力指明了方向。
位于维持稳定区的要素有C1 (爱国) 。大多数游客对于江苏省旅游从业者在“爱国”这一点上是认可的。今后江苏省依然要继续贯彻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爱国主义教育, 保持游客对从业者该要素的满意度。
四、对策和建议
(一) 政府层面
1. 监督导游薪酬体系改革落实。
《旅游法》规定了旅行社必须与导游依法订立劳动合同, 支付劳动报酬, 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全额向导游支付导游服务费用等。建议旅游主管部门可以把该项制度是否真正落实纳入旅行社星级评定的考核内容当中, 督促旅行社按照《旅游法》的规定来真正落实导游薪酬制度, 从而把优质的导游资源留在行业内部。
2. 设立统一的旅游投诉受理机构。
不管何种性质的投诉案件, 旅游者都可以将投诉案件送往该处, 然后由该部门再根据案件性质移交至有关部门去。
(二) 行业 (企业) 层面
1. 加大培训力度。
在实施职业道德培训时要注重培训时间上的连续性, 每年这方面培训的学时不能少于8课时;要强调培训内容中的服务意识和诚信意识;还要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和活泼性, 可以通过观看视频电影、组织专题演讲、举办文艺演和转发微信等多种旅游从业人员易于接受的形式来提高他们对职业道德培训的兴趣, 以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2. 建立旅游服务质量监察制度。
旅游行业协会等组织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建立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信誉档案和除名公告制度, 并将他们的评价作为服务人员评优的重要依据。也可以建立旅游论坛、旅游公告等网络平台, 爆光旅游业中存在的违规行为, 为其他旅游者出行提供借鉴。
3. 实施薪酬激励。
首先可以设置学历、职称工资。在很多旅游企业中, 员工的职称和工资无关, 这使旅游企业员工在从业中不思进取, 影响服务质量。因此, 要把旅游行业的职称也列入我国的技术职称行列, 把初、中、高、特级与基本工资水平由低到高进行设置, 同时按照学历水平进行不同的底薪设置。
4. 控制工作强度和兼职、实习员工的比例。
为了保证员工能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企业应合理把握员工的工作强度。同时, 尽量控制兼职及实习员工的比例以保证责任心。
(三) 从业者层面
1. 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拥有良好的职业技能是践行职业道德的基础。为更好地服务游客, 从业者必须勤于练习技能, 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其次要刻苦专研, 勇于创新。
2.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旅游从业人员尤其要学会排解负面情绪。当遇到负面情绪时, 应通过转移环境、话题、注意力等方式去避免负面情绪的积累。
(四) 院校层面
1. 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我国大部分的导游从业人员都来自于各院校的旅游相关专业, 学校可以通过邀请模范导游、先进个人等进行校园演讲, 宣传优秀从业人员先进事迹等方式来营造校园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2. 开设旅游职业道德课程。
这是进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同时, 在相关的课程中进行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建议把旅游质监所中真实的案例放入课堂, 让学生对其进行讨论、剖析, 从而防止课堂教学枯燥化。
3. 践行旅游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的形成必须在实践中不断重复, 才会成为一种习惯, 从而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学校可以通过设立职业养成周、上岗实习及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把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五) 游客层面
1. 树立正确维权意识。
游客必须树立维权意识, 这不仅是维护自己的权益, 也是为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提升指明方向。在游客权益受到侵害时, 游客必须通过合法渠道, 比如同一的旅游投诉受理机构, 向旅游质监部门、消费者协会等机构进行投诉。也可以把投诉处理的结果, 通过微信的方式, 发给周边的亲朋好友, 让主管部门的工作也受到游客的监督。
2. 积极成为旅游职业道德监督体系一员。
游客应该积极主动地成为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体系中的一员, 配合参与网上调查, 为真实反映我省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水平贡献力量。
摘要:近年来, 在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同时, 旅游从业人员群体却出现了严重的职业道德缺失现象。通过以江苏省为例, 运用IPA模型对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构成要素的重要性和实际表现的满意度进行了评价, 在有效了解了江苏省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现状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建议, 即政府:监督导游薪酬体系改革落实, 设立统一的旅游投诉受理机构;行业 (企业) :加大培训力度, 建立旅游服务质量监察制度, 实施薪酬激励, 控制工作强度和兼职、实习员工的比例;从业者: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院校: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开设旅游职业道德课程, 践行旅游职业道德教育;游客:树立正确维权意识, 积极成为旅游职业道德监督体系一员。
关键词:江苏省,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IPA模型,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旅游质监所网站[EB/OL].
[2]方法林, 臧其猛.基于AHP法的旅游特色景观镇 (村) 评价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 (5) :53-58
[3]孙静, 刘希宋.经济型酒店顾客满意度IPA模型分析及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 2008 (11) :46-48
旅游伦理道德建设 篇2
1、什么是道德?从质的规定来看,道德是指在人类现实生活中,有经济关系决定的,用善恶标准来评价、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一类社会现象;从量的规定来看,道德是指道德观念道德意识道德品质道德修养等
2、道德的本质是怎样的?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是道德发展的原始源泉
3、为什么说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一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二所有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原则和规范;三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层关系,因此道德也有一定的阶级属性;四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会引起道德的迟早变化;五道德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会积极的能动的方式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4、什么是道德意识?道德意识是道德结构的主要部分,是反映事物善恶的主观意识,既可以表现为集体意识也可以表现为个人意识。
5、道德意识的组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
6、什么是道德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指一定道德意识调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包括:道德行为,道德选择,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
7、道德的认识作用:能够运用善恶荣辱等特有的道德概念和范畴,反映社会现象,尤其是反映人类的道德实践活动和道德关系,从而揭露内在的规律,为人们进行道德选择做出指南。道德认识作用的特点:一在道德认识中交织着理性与情感因素;二在道德认识中存在着自觉与直觉两种形式;三在道德认识中包含着现有的和应有的两种评论方式
8、道德的调节作用:通过评价与调节方式来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以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调节作用的特点:一调节范围的广泛性和对象的特殊性;二调节尺度的特殊性;三调节方式的多样性
9、职业道德指从事社会职业的人们,在履行其职责的过程中理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10、我国旅游道德的形成与发展:原始社会职业道德处于萌芽状态;奴隶社会职业道德真正形成;封建社会得以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职业道德开辟了广阔前景
11、旅游职业道德核心:全心全意为旅游者服务;具体内容:一热心为旅游者服务;二加强职业责任心和道德义务感;三努力改善服务态度,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12、集体是指:有相互依存的个体构成的又组织的社会有机体;集体对个人的重要性:集体是个人生存的依靠,是个人成长的园地,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离不开集体.集体的团结能给每个成员以鼓舞和信心,使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集体的团结可以把每个成员的长处集中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理。这种力量不是简单的个人力量的相加,而是一种聚变和升华.依靠这种力量,能够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战胜个人无法克服的困难.13、集体主义原则的基本内容:一集体主义原则是全心全意为旅游者服务这一核心的保护带和转换机制;二集体主义原则正确解决了道德与利益个人与集体间的利益关系,是调整个人与集体间的基本原则;三集体主义原则对旅游企业及每个人具有普遍约束力
14、集体主义在旅游活动中的体现:一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二团结协助精神;爱护公共财物的品德;四反对利己主义
15、敬业:敬重我们自己所从事的旅游事业,即职业荣誉感;乐业:以主人翁的姿态热爱旅游事业,乐于为广大旅游者服务,并且做好本职工作作为自己的最大快乐,即职业幸福感;勤业:要为发展我国的旅游事业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在平凡的旅游服务中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在旅游实践中忠于职守克勤克俭的好习惯;创业:要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进行创造性 的劳动,并积极参与企业管理,推动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旅游事业得到更大更健康的发展。
16、爱国主义的含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17、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一坚持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二要自觉维护祖国的独立领土完整统一和尊严;三要自觉维护各族人民的安定团结;四要自觉为祖国的繁荣而奋发;五要有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六尊重关心和支持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
18、严于职守是指职工要认真遵守工作纪律和管理条例,一丝不苟,严谨认真地按岗位规范要求履行职责,保证工作质量,维护旅游者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
19、在旅游接待过程中严于职守的具体要求:一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二团结协作精神;三爱护公共财产的品德;四反对利己主义
20、旅游职业道德主要规范:一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二真诚公道信誉第一;三热情友好宾客至上;四文明礼貌优质服务;五不卑不亢一视同仁;六团结协作顾全大局;七钻研业务提高技能
21、“真诚公道信誉第一”的具体要求:一以满足客人的需求为中心,以维护顾客利益为前提;二诚实可靠拾金不昧;三广告宣传实事求是;四严格履行承诺信守合同;五按质论价收费合理
:不卑强调我们在对客服务时始终保持民族尊严,不自卑,不
22、“不卑不亢一视同仁”媚俗,在原则上始终坚持原则决不退让;不亢就是不自夸不骄傲,在待客过程中尊重客人热情友好尽到自己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一视同仁要求我们公平对待每一位客人,让不同的客人享受同样的待遇
23、“不卑不亢一视同仁”的具体要求:一谦虚谨慎自尊自强;二一视同仁以礼相待,热情周到的接待每一位客人,高低一样、内外一样、新老一样
24、旅游职业道德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职业道德标准和规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及考核评论等方式,对他人或者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进行善恶评价,表明褒贬态度的一种评判活动
25、旅游职业道德评价的特点:一旅游职业道德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具有鲜明的行业性;二旅游职业道德评价作用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三旅游职业道德评价功能的发挥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26、旅游活动的动机是指职业劳动者在承担职业责任、履行职业义务时,在对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中自觉追求一定的目的愿望;旅游职业效果是指职业劳动者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是所作出的个别行动或者一系列行动,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的后果,这种后果是在一定的职业道德行为动机的支配下产生的,是职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的客观记录
27、旅游活动的动机和旅游职业效果联系:一动机和效果相互包容;二动机和效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三动机和效果和谐统一
28、旅游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一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职业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二是否合乎旅游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是职业道德评价的直接标准;三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是旅游职业道德评价的根本标准
一旅游职业道德评价对旅游道德行为的善恶起着裁决作用;
29、旅游职业道德评价的作用:二旅游职业道德评价有深刻的教育作用;三旅游职业道德评价有突出的调节作用
30、旅游职业道德修养是指从业人员在旅游职业活动中,按照旅游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在旅游职业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教育以使得道德品质达到崇高的境界;旅游职业道德教育是指为了使旅游从业人员接受和遵循旅游职业道德体系,自觉履行道德义务,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用其道德体系对旅游从业人员试驾影响,是之形成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旅游职业道德品质的活动
31、游职业道德修养和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职业道德意志、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识、职业道德信念和职业道德行为五个方面
32、科学把握道德境界: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把道德修养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旅游从业人员只有在职业活动中自觉修养,付诸实践才能不断的提高道德修养,才能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服务工作的强弱理念是:
33、旅游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一坚持理论联系实践;二开展自我职业道德评价严于解剖自己;三学习先进人物,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人格;四提高精神境界,努力做到“慎独”;五加强自我控制;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一传授旅游职业道德知识与进行旅游职业道德实践相结合;二因人制宜因人施教;三个人示范榜样引导;四集体影响与旅游职业道德评价相结合;五多形式全方位的立体教育
34、旅游企业文化的内涵是指旅游企业文化是有旅游企业领导层提倡、上下共同遵守的文化传统和不断革新的一套行为方式,它体现为旅游企业的价值观、经济理念和行为规范,渗透于企业的各个领域;旅游企业文化的要素:企业环境、价值观、明星员工、礼节礼仪和文化网络
35、实现优质的旅游服务,要求从业人员满足客人以下要求:舒适畅快,方便快捷,安全卫生,物美价廉,得到尊重
36、服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内容:一丰富的文化知识;二娴熟的专业技能;三熟悉所处环境的基本情况;四认真履行服务工作岗位的职责与相关制度
37、服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意义:一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服务中的不确定性;二可以减少客人对于环境状态了解的不确定性;三增加专业服务的娴熟程度,可以减少服务接待过程中的差错;四增强了服务的便捷性,可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客人的效率
文化旅游“审丑”现象伦理思考 篇3
关键词:文化旅游,审丑,伦理失范,表现,根源,对策
新世纪以来, 在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之下,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我国文化旅游业发展迅猛, 为弘扬传统文化,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当今的文化旅游大潮之中, 一股“低俗之风”愈演愈烈, 如“西门庆故里”争夺战、“奸臣纪念馆”、“土匪抢亲”、“鬼子进村”、“C罩杯采茶女招聘”等“三俗”旅游现象频生, 上演了一幕幕文化旅游开发的“审丑”闹剧, 严重影响了我国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本文从旅游伦理学的视角, 围绕文化旅游“审丑”现象的内涵、表现、根源及应对措施展开论述, 以探寻文化旅游“审丑”现象伦理失范问题的正本清源之道。
一、文化旅游“审丑”现象的内涵
“审丑”主要包括两层涵义, 即文学艺术层面的“审丑”与社会学层面的“审丑”。
第一, 文艺学意义上的“审丑”。在文学艺术作品中, 丑作为一种审美形态, 是为了美而存在, “审丑”其实是“审美”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崇高或单纯的美的积极的倒错”, “从形态学角度看, 丑就是无形式, 或形式残缺, 是听觉上的紊乱、视觉上的畸形、嗅觉上的恶臭、人品上的虚伪和卑劣……或者, 是自然真实的缺乏和历史真实的缺乏”, “就主体的情感流向而言, 丑引起的效果是较少的愤怒, 较多的厌恶和鄙视”。“作为审美对象, 艺术中的丑, 往往借助讽刺性、滑稽感和喜剧性, 使主体精神从厌恶性的痛感中超越, 从而获得快感”。“从终极意义而言, 艺术中的丑, 并非真的是丑, 而是相反, 因为在艺术中, 丑已经以高度的完满形式获得了表现”[1] 。因此, 现代丑学的开创者罗森·克兰兹在其《丑的美学》中提出:“吸收丑是为了美而不是为了丑”。艺术中的丑, 通过对丑的描绘, 引起人们对丑恶事物的厌恶, 从而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渴求, 丑也因之具有了审美价值。
第二, 社会学意义上的“审丑”, 涉及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丑恶现象进行道德评价的问题, 主要针对当今的“大众审丑”现象而言。目前, “注意力经济”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 芙蓉姐姐、凤姐、犀利哥、小月月、车模兽兽、拜金女各色人等, 靠各种出位的“丑言丑行”挑战、颠覆公众传统的审美观及道德观, 迎合、刺激公众的审丑心理, 从而成为各类媒体关注的焦点。基于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 在审丑消费对象、媒体、商家等幕后推手的名利追求, 以及公众审丑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审丑文化大行其道, 一场全民审丑运动呈愈演愈烈之势。“大众审丑”文化波及到旅游业, 具体表现为文化旅游的“审丑”现象。文化旅游“审丑”现象是“大众审丑”现象的旅游缩影, 是一种典型的旅游伦理失范现象。
旅游活动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活动, 实际上是旅游相关利益主体 (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企业、政府等) 之间, 及其与自然、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从而构成了旅游伦理关系的多元维度。“利益和道德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旅游伦理的基本问题也就是旅游利益和旅游道德的关系问题”[2] 。旅游相关利益主体只有遵循一定的旅游伦理规范, 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 取得旅游利益和旅游道德关系的均衡, 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方能有望实现。否则就会导致旅游相关利益主体行为伦理失范, 致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受损。
二、文化旅游“审丑”现象的表现
当前, 我国文化旅游“审丑”现象主要表现在历史负面名人的旅游炒作, 红色旅游项目的过度娱乐化, 以及文化旅游“涉黄”问题等方面, 具体如下:
(一) 历史负面名人的旅游炒作
从道德评判的角度, 历史名人可分为两类, 即历史正面名人与历史负面名人。所谓历史负面名人, 指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或文学作品中虚构的负面名人, 前者如蔡京、秦桧、袁世凯等奸臣国贼, 后者如道德叛逆西门庆、潘金莲等文学虚构人物。因此, 历史名人旅游开发存在着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选择问题。所以, 应尊重公众的历史观、道德观, 向旅游者传递健康积极的文化信息。这既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 提高国民素质, 又可提升地方美誉度, 拉动社会经济发展。但是, 许多地方追名逐利心切, 打着“文物保护”、“历史文化教育”的幌子, 肆意炒作一些负面的历史人物和文艺形象, 利用其眼球效应获取不正当的经济收益。
第一, 历史负面名人故里之争, 究其原因难逃一个“利”字。
在经济大棒的指挥下, 历史名人所具有的眼球效应, 使其成为旅游开发所看重的“名特绝”资源。不管这些“名人”是“实”的还是“虚”的, 是“善”的还是“恶”的, 只要能增收创收, 势必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围绕《金瓶梅》开发旅游所引发的“西门庆故里之争”, 围绕西门庆所建设开发的人造旅游景观 (如“王婆茶坊”、“西门庆宅院”) 和旅游体验项目 (如“西门庆初会潘金莲”、“武大捉奸”) , 专拿西门庆和成群妻妾的奢靡生活场景做文章, 西门大官人所代表的风月文化成为旅游开发所看重的“特色”和“卖点”[3] 。
第二, 为历史负面名人修墓 (故居) 、立馆。
如福建莆田拟投巨资修复北宋奸相蔡京墓, 并以蔡京墓为核心打造旅游风景区, 作为当地旅游业的一道金字招牌[4] ;河南项城宣称要投资6 500万元对袁世凯旧居进行维修保护、开发旅游, 使文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5] ;山东荣成成山头的福如东海景区竟建有一座“奸臣纪念馆”, 馆内竖立着诸多古往今来的“奸臣”塑像, 游客可以付费扮演判官判罚下跪奸臣[6] 。为蔡京、袁世凯等历史负面名人修墓 (故居) 、立馆问题的关键, 不在于该不该修建的问题, 而在于修建目的何在的问题。如果从文物保护、历史教育的目的出发, 福建莆田、河南项城、威海荣成等地修复 (建) 蔡京、袁世凯等历史负面名人的墓葬、故居、展览馆, 从文化意义上保护这种特殊的历史遗存并无可厚非, 但福建莆田、河南项城、威海荣成修复 (建) 蔡京墓、袁世凯故居、奸臣纪念馆的真实目的, 却是以文物保护、历史教育为幌子, 借助这些历史负面名人的眼球效应进行恶俗的旅游炒作、以此牟利。因此, 利用历史负面名人大张旗鼓地搞旅游开发, 其社会危害不容小觑, 这种具有炫耀、褒扬色彩的旅游开发行为不尊重历史, 冲击、颠覆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会造成公众历史观、价值观的错乱。
(二) 红色旅游项目的过度娱乐化
相对于静态观览式的红色旅游项目, 互动体验式的红色旅游项目, 可以通过游客参与互动式的方式再现历史情境, 寓教于乐, 深受游客欢迎。但是, 红色旅游项目的娱乐体验式开发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根本宗旨, 将历史性、文化性、教育性置于首位, 否则就会误入歧途, 贻害无穷。很多地方怀着急功近利的经济利益诉求, 利用红色旅游之名, 打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幌子, 不惜采用媚俗手段, 将公众、社会、民族的屈辱史、血泪史进行娱乐化开发, 以牟取不正当的商业利益, 导致红色旅游低俗化、过度娱乐化现象愈演愈烈, 其中“土匪抢亲”、“鬼子进村”便是此类旅游项目的典型代表。这种低俗的以国耻家辱取乐赚钱的娱乐“审丑”闹剧, 彻底偏离了红色旅游的宗旨主题。
(三) 文化旅游“涉黄”问题
文化旅游策划、宣传“涉黄”是文化旅游“审丑”现象的一大典型表现, 尤以民俗旅游开发为甚。我国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多彩, 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优质的文化资源。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要科学定位, 选择那些内容积极健康的民俗文化进行旅游开发, 保证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但是, 为了追求经济利益, 有些旅游开发者竞相打着民俗旅游的幌子, 将各种宣扬色情迷信、暴力恐怖的丑民俗、伪民俗视为至宝, 有的甚至卖起了巫蛊用具——针刺偶人[7] 。至于像以“温泉裸浴民俗”、“人体艺术”为幌子, 打“黄色”擦边球的低俗旅游项目也是不胜枚举。有的旅游宣传广告中性暗示、双关语等低俗内容频现, 如江西宜春的城市旅游宣传口号“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 湖北利川在重庆的旅游广告词“我靠重庆, 凉城利川”, 其实就是抱着打“黄色”擦边球的想法, 故意利用“叫春”、“我靠”等文字歧义所引发的不雅联想吸引公众眼球, 以提升地方知名度。又如河南固始西九华山风景区开发有限公司的“C罩杯采茶处女”招聘活动, 也是打着“传承历史习俗”的幌子进行恶俗炒作, 其真实意图就是借助低俗噱头所引发的舆论争议提升景区知名度。
总之, 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和生命,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视旅游伦理道德规范, 以低俗文化来“兴奋”旅游。如果任由文化旅游“审丑”怪象发展下去, 或许会暂时取得游客量及旅游收入的增长, 但这只能是一种饮鸩止渴、杀鸡取卵之举, 违背了社会的公序良俗, 扰乱了旅游市场的正常秩序,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三、文化旅游“审丑”现象的根源
文化旅游“审丑”现象在实质上是文化旅游相关利益主体 (旅游者、旅游企业、政府) , 基于不同利益诉求而导致的各种伦理失范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 即由于旅游者低俗的旅游趣味, 旅游企业盲目、片面的逐利动机, 以及政府躁动的“GDP主义”情结导致的各种伦理失范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 旅游者消费伦理失范:低俗的旅游趣味
旅游者作为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主体, 其消费需求引导着文化旅游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从需求角度来讲, 文化旅游“审丑”现象可以说是旅游者低俗的旅游趣味和猎奇心态的产物。旅游者在文化旅游“审丑”消费中的伦理失范行为, 是内外部推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 内部心理推动因素多与旅游者在日常生活中生理或心理的不平衡状态有关。在诸如低级趣味、猎奇心态、压力解脱、行为模仿、角色扮演等内在心理因素的推动下, 能缓解旅游者身心不平衡或紧张状态的伦理失范行为就有可能发生。由于旅游消费具有异地性、暂时性的特点, 这使得旅游者暂时摆脱了客源地社会对他的角色期待, 客源地原有社会规范对旅游者的约束作用弱化, 加之旅游者在旅游地伦理失范行为的违德成本通常较低, 从而导致旅游者行为具有明显的“责任约束松弛”特征 (尤其是旅游者道德感的弱化) [8] 。这使得旅游者日常生活中潜藏的“审丑”心理需求, 由于缺乏有效的自我和外部约束而表现出来。
第二, 外部环境拉动因素。在旅游者“审丑”消费需求的推动下, 如若政府监管不到位, 旅游企业为利所惑, 就会通过开发各类低俗旅游项目, 迎合、刺激旅游者低俗的“审丑”趣味, 以此牟利。在此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 旅游者的伦理失范行为便易于发生, 旅游者、旅游企业的上述互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一种“审丑”的旅游文化氛围。
(二) 旅游企业商业伦理失范分析
旅游企业是文化旅游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主体, 为了旅游企业自身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企业不能仅仅考虑其作为“经济人”应该履行的相应责任, 更应该考虑其作为“企业公民”对社会应尽的责任[9] 。这两方面责任的履行既是旅游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 也是社会对旅游企业的要求。旅游企业在旅游伦理规范、原则的指导下, 应约束、规范自身开发经营行为, 向旅游者提供内容积极健康的文化旅游产品。
(三) 政府行政伦理失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建设成为政府部门的工作重心, 经济建设成就成为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方面。随着以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 为核心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确立, 各级政府官员陷入了集体的GDP崇拜, GDP主义[10] 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意识和最主要的政策根源。GDP主义反映到我国政府官员考核评价机制中, 就是GDP及其增速成为衡量各级政府官员政绩的主要评价标准。为求政绩, 各级政府官员将GDP奉若神明, 片面追求GDP数字的高速增长, 为此甚至不择手段, 不顾民生与环境, 对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具体到旅游业而言, 地方政府将旅游经济发展片面地等同于游客量、旅游收入及就业人数等经济统计数据的增加, 而忽视了提高民众素质、增加民众幸福指数这一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因此, 地方政府甚至不择手段, 开山毁林、拆旧建新、低俗旅游开发等现象层出不穷, 对自然资源环境、人文旅游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与冲击。
在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背景下, 政府同时扮演着旅游监管者和旅游开发者的双重角色。作为旅游发展的监管者, 政府是规范旅游市场生产经营及消费主体行为, 维护旅游市场正常秩序的“公共人”;作为旅游开发者来说, 政府是按照成本—收益原则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
第一, 旅游开发者角色。
在旅游经济大潮下, 在区域特色文化资源贫乏, 或差异化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 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所谓的“旅游经济”, 不顾旅游伦理道德规范, 利用低俗文化, 争打“低俗”牌, 利用其所产生的轰动效应提升地方知名度, 从而成为低俗旅游开发行为的“始作俑者”。
第二, 旅游监管者角色。
担负着旅游监管者角色的地方政府, 本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 履行其旅游市场监管职能, 对各类违法、违规旅游开发行为进行严格的监控和惩戒, 维护文化旅游市场的正常秩序。但是, 有些地方政府面对各类低俗旅游开发行为, 多持默许、纵容和包庇的态度, 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以致于各类低俗旅游开发行为往往都是在被媒体曝光、遭到公众质疑批评之后, 才被相关政府主管部门以未经审批、涉嫌低俗等理由紧急叫停。此外, 当前我国的旅游法制建设尚不完善, 旅游监督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缺乏对文化旅游相关利益主体行为强有力的监督、约束与规范,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文化旅游相关利益主体行为伦理失范的程度, 客观上助长了文化旅游“审丑”之风的盛行。
四、文化旅游“审丑”现象的对策
加强旅游伦理教育, 健全旅游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旅游监督管理机制, 约束和规范文化旅游相关利益主体行为, 是消除文化旅游“审丑”现象, 促进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途径。从形而上的层面来说, 需要加强旅游伦理道德建设。通过旅游伦理教育使文化旅游相关利益主体树立合理的旅游伦理观, 加强文化旅游相关利益主体行为的自律性控制。从形而下的层面来说, 需要推进旅游伦理制度建设、健全旅游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旅游监督管理机制, 加强文化旅游相关利益主体行为的他律性控制。
(一) 加强旅游伦理教育, 增强旅游道德意识
文化旅游相关利益主体缺乏必要的旅游伦理意识和责任感, 是造成其行为伦理失范进而导致文化旅游“审丑”现象产生的内在动因。教育是伦理生成机制的重要环节, 推进旅游伦理道德建设, 应从教育入手。首先, 旅游伦理教育有助于培养、强化文化旅游相关利益主体良好的旅游伦理道德意识, 使其自觉运用旅游伦理的规范与原则来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 这是防止和消除文化旅游“审丑”现象, 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首先, 建立健全相应的旅游伦理道德准则, 如《旅游者守则》、《旅游企业行为导则》等, 以便其遵循对照。其次, 健全和扩大旅游伦理教育体系, 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深入和持久地开展旅游伦理教育, 从根本上培育文化旅游相关利益主体强烈的旅游伦理道德意识, 最终实现其行为的伦理自觉;同时, 配合以相关法律法规、旅游监管等外部约束机制, 有效约束和规范文化旅游相关利益主体行为, 使其行为符合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如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 让公众了解当前的文化旅游“审丑”现象, 借助强大的社会舆论效应, 将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伦理观念上升为全民意识, 使旅游伦理原则与规范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提高其审美情趣、文化素养与旅游伦理道德意识, 促其遵守相关旅游伦理规范, 自觉抵制各类低俗旅游项目, 从需求源头上消除文化旅游“审丑”现象的生存土壤与成长空间。
由于政府和旅游企业在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旅游规划和开发中起着主导作用, 可将旅游伦理教育内容有机融入职业培训、考评机制、企业文化建设等, 加强对政府和旅游企业相关人员的旅游伦理教育, 提高其旅游伦理道德意识, 使其能够自觉按照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原则与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文化旅游开发决策与管理, 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旅游产品。
(二) 健全旅游法律体系, 完善监管机制
旅游伦理道德的形成及其作用的发挥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且其对文化旅游相关利益主体行为的道德约束作用也是有限的, 还须推进旅游伦理监督的法制化建设, 健全旅游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旅游监督管理机制, 将旅游伦理规范转化为旅游行业的组织目标、政策依据和法律制度, 实现旅游伦理规范的组织化、政策化和法制化, 加强文化旅游相关利益主体行为他律的外部控制, 有效消除文化旅游“审丑”现象。
1.积极推动旅游法制建设。旅游伦理和旅游法制是旅游相关利益主体行为的两种约束机制, 旅游伦理以事前的伦理道德选择为基础, 实现对旅游相关利益主体行为的自我约束;旅游法制则强调对旅游相关利益主体行为制约的强制性, 是贯彻旅游伦理思想, 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旅游伦理建设只有与旅游法制建设相结合,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目前, 我国在旅游伦理监督法制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针对频发的文化旅游“审丑”现象等旅游伦理失范现象, 仍有大量的旅游相关法律、法规, 尤其是旅游伦理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亟需制定, 还应加紧制定专门的旅游伦理法律法规及其实施条例、细则, 以加强旅游伦理监督。
2.逐步完善旅游监管机制, 构建由行政监管、社会监督等组成的多元化的旅游伦理监督体系, 建立健全旅游伦理监督体系与利益保障机制, 增强文化旅游相关利益主体行为外部控制的实效性。
第一, 行政监管。从制度安排入手, 完善政府政绩考评制度, 摒弃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标准, 代之以民生标准、科学发展标准, 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 弱化地方政府过度追求GDP的制度激励。政府应逐步退出具体的旅游市场经营领域, 认真履行其作为旅游市场监管者所肩负的责任。通过制定、实施、执行相关旅游法律法规、政策措施, 设立相关旅游监管机构, 发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旅游者、旅游企业行为的规范、引导和监管职能, 维护文化旅游市场的正常秩序。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调控手段, 加强对旅游企业开发行为的行业监管力度, 建立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的道德准入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在文化旅游项目的规划、审批和实施等环节, 对其文化创意内容进行审核、监督, 对涉及宣扬暴力、色情、迷信等内容的低俗文化旅游项目, 依法坚决予以取缔, 并对相关部门和责任人进行惩戒。
第二, 社会监督。社会监督, 如社会团体监督、社会经济组织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社会成员监督等, 是不容忽视的体制外旅游伦理监督形式, 其对文化旅游相关利益主体行为的道德监督作用非常明显。因此, 应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开发的社会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大众传媒、社会公众等社会力量对旅游者、旅游企业、政府行为的道德监督作用, 约束和规范其行为。如在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中, 引入专家论证和公众监督机制, 通过公示、听证等方式征求社会公众意见, 接受社会监督, 科学规划、有序开发, 保证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管理决策制定及实施的科学性。
五、结语
文化旅游“审丑”现象是文化旅游相关利益主体各种伦理失范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 严重制约着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文化旅游相关利益主体伦理道德意识的提高及旅游法律法规体系、旅游监管机制的日益完善, 这一旅游伦理失范现象终将消失, 本真、淳美的旅游文化才是旅游发展之正途。当然, 这有赖于全体社会成员长久而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万书元.艺术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71-72.
[2]夏赞才.旅游伦理概念及理论架构引论[J].旅游学刊, 2003, 18 (2) :32.
[3]裴钰.“名人故里争夺战”之四西门庆故里:野百合也有春天[N].中国经济周刊, 2010 (17) :44-45.
[4]郑旺.“荒诞名片”何以大行其道[N].中华工商时报, 2011-09-09 (A01) .
[5]舒泰峰.河南项城:中部小城的振兴冲动[N].中国文化报, 2006-12-26 (004) .
[6]耿欣.“奸臣纪念馆”到底有多“雷”[N].中国旅游报, 2009-02-09 (005) .
[7]邱扶东.民俗旅游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6:139.
[8]谢彦君.基础旅游学 (第2版) [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62-64.
[9]赵书虹, 尹松波.旅游伦理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45-46.
旅游伦理道德建设 篇4
目前,我国的旅游业仍以观光性旅游产品为主,作为旅游主体的旅游者具有大众性、流动性、消费性的特点,他们大量进入旅游目的地来求新求智、陶冶情操、充实人生、扩展视野,其行为举止与其旅游追求在总体上是相符的.但不容忽视的是,有部分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常常表现出道德水平降低即道德弱化,这些道德弱化行为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作 者:胡映 刘轶 作者单位:胡映(西昌学院思政部,四川西昌,615013)
刘轶(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旅游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旅游伦理道德建设 篇5
近年来, 中国的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农民旅游者将是未来中国国内旅游市场的生力军。根据周国忠等的研究, 农村居民的出游动机主要是怀旧亲情、综合认为、神话历史和从众心理, 而他们对外出旅游缺乏一定的经验, 容易受到市场或企业的重重“攻击”。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的交往行为是在一定的社会规范约束下进行的社会行为, 个体对人际交往经验的总结过程就是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基于该认知, 将规范所确立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 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就是社会规范学习, 也是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
1 旅游伦理教育相关研究
国外的旅游伦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伦理主体、原则、规范等方面, 如13类旅游利益相关者的螺旋形图谱、10条伦理原则、旅游伦理实用规范。国内的旅游伦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主体、建设等方面。2000年光明日报刊登李健的《关于旅游伦理的思考》, 该文提出的旅游伦理学定义得到一些学者的认可, 该定义认为旅游伦理是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
旅游伦理教育是旅游伦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旷乐在其硕士论文中对旅游伦理教育论述如下:旅游伦理教育是指运用旅游伦理原理, 针对旅游活动中所产生的伦理行为和旅游活动中所应当遵守的伦理准则规范, 通过各种形式对旅游伦理主体所进行的教育, 使旅游伦理主体形成一定的旅游伦理观念、旅游伦理品质、旅游伦理情操, 从而进行符合旅游伦理的旅游实践活动。
国内的旅游伦理教育研究较为薄弱, 主要集中在研究旅游者、旅游管理专业及高校大学生的旅游伦理教育。中国目前的旅游伦理教育研究多强调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 忽视旅游大众伦理教育;旅游伦理建设的初始阶段, 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和旅游教化是主要的途径, 从内容上可分为生态伦理教育、交往伦理教育、经济伦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在旅游伦理教育研究中, 鲜有专门针对农民旅游者的旅游伦理教育研究。
根据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 社会规范的学习的过程可分为遵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第一, 遵从阶段。行为主体即便对行为规范的必要性缺乏认识, 他们通常也会遵照执行, 分为从众和服从两类。从众的个体自主性不强、盲目跟随他人行动, 服从的个体迫于权威或现实压力、被动遵从某种行为要求。第二, 认同阶段。行为者在认识、思想、情感方面对规范趋于认同, 主动接受社会规范, 分为偶像认同和价值认同两类。偶像认同的个体因崇拜和仰慕他人而认同他人认同的规范, 价值认同的个体因对规范本身的意义及重要性的认识而对规范认同。第三, 内化阶段。行为主体有很高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坚定性, 社会规范的内化行为是一种高水平的接受和遵从态度。
2 农民旅游者特征及其旅游伦理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农民旅游者特征
虽然中国的农民数量众多, 农民旅游发展潜力具大, 但是农民旅游者的特征不利于旅游伦理教育的开展。首先, 农民旅游者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 对有着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旅游者的教育方式难以在其身上适用。其次, 农民旅游者学习动机不足, 如何激发其自我教育的动机和兴趣是对其进行旅游伦理教育的突破口。再者, 农民旅游者自主意识不强, 有较强的从众行为, 如何利用其身边有影响力的人物去影响其行为成为旅游伦理教育的关键。农民旅游者的邻里联系融洽, 人际交往圈较大, 互帮互助的场合和机会较多, 这是开展旅游伦理教育的先天优势。
2.2 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面临的问题
农民旅游者的旅游伦理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是缺乏系统化的教育内容、教育主体单一、教育时间和空间受限制、缺乏教育媒介等。
第一, 教育内容方面。旅游伦理是伦理学在旅游领域的应用分支, 涉及内容广泛, 但目前农民旅游者的旅游伦理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存在许多盲区。因缺乏系统的旅游伦理常识而导致农民旅游者在陌生文化背景旅游时出现系列问题。
第二, 教育主体方面。农民旅游者的旅游伦理教育主体往往局限于旅游企业及旅游从业者, 但他们自身同样欠缺旅游伦理意识, 轻视旅游伦理教育。
第三, 教育时间和空间方面。农民旅游者的旅游伦理教育主要局限于某次具体旅行过程中, 旅游前和旅游后的旅游伦理教育相对缺失。而且因旅游者的猎奇、求异心理, 导致每次旅游差异较大, 导致上次的旅游伦理教育不具普适性。
第四, 教育媒介方面。农民旅游者接触较广的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涉及旅游伦理教育的内容较少。同时, 因受教育程度制约, 农民旅游者对微博、微信、旅游网站等新媒介的应用水平有限。
3 旅游伦理教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为探索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案, 首先应了解旅游伦理教育过程的一般规律。旅游活动的开展及社会规范学习都存在一定的过程, 因此本部分从旅游活动自身规律及社会规范学习过程角度分析旅游伦理教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3.1 旅游活动自身规律
根据旅游者是否正在进行旅游活动, 将旅游伦理教育划分为旅游活动开展前、旅游过程中和旅游活动结束后的旅游伦理教育。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旅游活动开展前的旅游伦理教育, 属于积淀期。这一时期应主要发挥国家、社区及家庭教育的力量, 如在旅游者居住社区张贴旅游伦理宣传漫画、组织其参观旅游伦理的影视作品等。旅游伦理教育的家庭教育从先接受旅游伦理教育的成员向其他家庭成员普及。
旅游过程中的旅游伦理教育, 属于黄金期。在旅游活动进行中, 旅游者有学习旅游伦理规范的愿望和兴趣, 这样就能使其在实践中深化对旅游伦理的认识。这一时期应主要发挥旅游行业的教育力量, 主要是旅游目的地本地居民、景区、宾馆、旅游交通的从业人员。当居民和旅游从业人员应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同时应承担起对农民旅游者进行旅游伦理教育的责任。
旅游活动结束后的旅游伦理教育, 属于深化期。农民旅游者某次旅游活动结束, 但对其的旅游伦理教育教育才刚刚起步。这一时期的教育主体依然是国家、旅游行业和家庭。
3.2 社会规范学习过程
根据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 根据遵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遵从阶段的旅游伦理教育, 应发挥国家和政府教育主体的作用。一方面, 针对农民旅游者普遍存在的从众心理, 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旅游伦理的宣传, 在全社会营造氛围, 促使其产生旅游伦理的从众行为。另一方面, 制定合理的旅游伦理规范和建设旅游伦理法制, 严格规范其旅游行为。同时, 健全监督机制, 构建全社会的旅游伦理监督氛围, 督促其在旅游活动中遵从旅游伦理。
认同阶段的旅游伦理教育, 主要通过榜样教育和价值认同进行。一方面, 在农民旅游者中树立严格遵从旅游伦理规范的榜样, 如利用农村题材影视明星作为形象代言, 促使其产生偶像认同。另一方面, 结合农民旅游者的切身利益, 在农村地区广泛宣传旅游伦理规范相关内容, 使其产生价值认同。
内化阶段的旅游伦理教育, 主要通过内容更新和情绪体验进行。一方面, 结合旅游业和旅游伦理发展的现实, 不断更新旅游伦理教育的内容, 深化其对旅游伦理规范的认识。另一方面, 结合农民旅游者的已有旅游经验, 开展针对旅游伦理的良性影响情绪体验和不良影响情绪体验的相关情景评价。
4 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对策
4.1 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主要内容
社会规范学习过程的三个阶段可渗透于积淀期、黄金期和深化期等各个时期, 但每个阶段主要的对应时期有所不同。遵从阶段主要对应积淀期的宣传和黄金期的实施, 认同阶段主要对应黄金期的实施和深化期的观念强化, 内化阶段则是在经历一个或多个时期后旅游者自身素质的提升。因此, 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主要内容包括生态保护、旅游文化、旅游交往、社会公德、旅游消费等五方面。
第一, 生态保护。针对农民旅游者生态保护的自主意识不强的特点, 在旅游活动的三个阶段重点宣传生态保护的意义、国家和地方法规、破坏生态环境后面临的处罚等, 以使其自觉保护旅游区的自然环境、动植物和人文景观设施等。
第二, 旅游文化。针对农民旅游者旅游经验及常识缺乏的特点, 在旅游活动的积淀期和黄金期两个阶段重点宣传食、住、行、游、购、娱等过程中的旅游文化, 尤其强调宗教和民俗文化。同时, 在宣传过程中引导农民旅游者正确认识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文化, 减小其旅游体验预期与真实体验的差距, 以避免因预期过高带来的问题。
第三, 旅游交往和社会公德。农民旅游者自身交往圈大, 带有浓重的地域特点。在其前往外地旅游的过程中, 将与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从业人员、当地居民和景区游客产生交往和互动。在旅游活动的积淀期和黄金期两个阶段, 配合社会“正能量”、主旋律的公德宣传, 使农民旅游者在潜意识中形成文明礼貌、友爱互助、爱护环境、遵纪守法的交往习惯。
第四, 旅游消费。农民旅游者的旅游消费因旅游经验及常识的缺乏而导致对旅游项目、产品的价值认知参次不齐, 在进行消费时缺乏信心。在旅游活动的积淀期, 引导农民旅游者在学习旅游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绿色、环保的消费观, 在旅游活动的黄金期引导其在经济水平的限度内理性消费。
4.2 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的主体、时空、媒介
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涉及的内容较多且具有各自的特点, 因而, 开展旅游伦理教育的主体、时间和空间、媒介应有各自的特点。
第一, 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的主体。国家机关、政府相关部门是旅游活动积淀期和深化期的教育主体, 积淀期的教育以旅游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一般性的旅游常识、普适性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不同地域旅游文化宣传为主要内容 (主要在旅游、交通、环保等职能机关) , 深化期的教育是对旅游活动的总结和认知的升华 (主要在社区、村委会等基层政府机构) 。
第二, 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时间上, 不仅要在旅游的过程中进行即时的旅游伦理教育, 更要在旅游前进行提前教育, 在旅游后进行强化教育。空间上, 不仅在旅游目的地进行旅游伦理教育, 更要在农民旅游者的客源地即广大农村地区开展。
第三, 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的媒介。一方面, 针对传统农民旅游者以电视、广播等农民旅游者最为普遍接受的方式的为主。另一方面, 针对新生代的农民旅游者应拓展网络视频和公益宣传、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运用。
4.3 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的具体形式
农民旅游者有其自身的特征, 对其开展旅游伦理教育时需注意教育形式、教育方式、时间和场合、核心影响人物的问题。
第一, 教育形式通俗化。对农民旅游者的教育不能采用传统的学校教育的方式, 如讲座, 报告等。必须根据农民旅游者的接受程度, 选择其感兴趣的形式。如:可采用歌谣、韵语的形式将旅游伦理的内容进行加工, 便于农民旅游者进行记忆;宣传教育形式要图文搭配, 以简单明了、生动具体的形象在河南农民旅游者形成对旅游伦理直观鲜明的印象, 加深旅游伦理的理解。如:制作宣传精良的旅游伦理公益广告宣传片在主流电视媒体上播放, 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民旅游者的旅游伦理观念。
第二, 教育方式奖惩化。所谓教育方式奖惩化, 是指建立有效的奖励和惩罚机制, 促使农民旅游者产生符合旅游伦理规范的行为, 强化旅游伦理教育的效果。根据教育心理学中斯金纳的强化原理, 强化是一种能够增加反应出现概率的事件。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 是因为受到了相应事件的强化。在旅游伦理规范的学习过程中, 建立合理有效的奖惩机制, 可以激发农民旅游者的学习动机, 引起相应的学习行为, 形成遵从旅游伦理规范的行为习惯。比如:对遵从旅游伦理规范农民旅游者赠送旅游纪念品, 公布“文明游客名单”进行表扬;反之, 则不送旅游纪念品, 公布“不文明游客名单”进行批评。
第三, 选择恰当的时空。农民旅游者有其特定的时空活动范围。空间上, 他们活动范围较小, 常年生活在村镇, 很少外出。因此, 对农民旅游者的伦理教育应深入到其生活的范围中;时间上, 农事活动是农民旅游者一年之中的重大事宜。农民旅游者的旅游伦理教育应避开农忙时节, 选择恰当的时机。因此, 对农民旅游者进行旅游伦理教育必须选择恰当的时空。
结束语
本文选择农民旅游者作为旅游伦理教育的对象, 通过对农民旅游者整体特征和旅游伦理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从多方面寻求旅游伦理教育的对策。一方面, 立足“社会规范学习过程”的理论, 从遵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入手。另一方面, 考虑农民旅游者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三个阶段的不同教育价值。在寻求对策时, 以农民旅游伦理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 提出具体策略。
本文的研究从消费伦理教育、生态伦理教育、交往伦理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旅游常识教育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并对其教育的主体、时空和媒介进行了详细分析。进一步, 给出了教育形式通俗化、教育方式奖惩化、选择适当的时空和发挥核心人物影响力的具体形式。研究的结论对农民旅游者的旅游伦理教育有一定指导价值, 对相关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旅游活动。因其缺乏旅游伦理意识, 在旅游过程中更易引发旅游伦理问题。因此, 针对农民旅游者的旅游伦理教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 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民旅游者的特征和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面临的问题, 从遵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和旅游活动前、过程中、活动后三个阶段分析旅游伦理教育的规律。最后, 针对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旅游伦理教育
参考文献
[1]谢春江.现代旅游伦理建构的传统伦理资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4.
[2]余梅.农民旅游者-未来中国国内游市场的生力军[J].统计与决策, 2004 (7) :107-108.
[3]周国忠, 郎富平.农民旅游者出游特征、影响因素及对策-以浙江省为例[J].经济地理, 2009 (4) :688-692.
[4]陈琦, 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旷乐.中国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初探[D].四川大学, 2007.
关于旅游环境保护的环境伦理思考 篇6
随着旅游环境问题的出现, 分析和探讨旅游环境问题的学术著作和论文不断涌现。加拿大学者Geoffery Wall和Alister Mathieson[1]分析了旅游活动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和冲突关系, 冲突关系主要指旅游活动对植被、土壤、水质、野生生命、地质等干扰和破坏, 对海岸线、海洋生态系统、山区、极地环境、热带雨林等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汤春琳和唐翀[2]从水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和土壤板结五个方面分析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汪朝辉[3]认为目前旅游发展中暴露出来的环境保护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环境承载力超载、政府管理不到位、环境监测系统有待完善等方面。陈国生[4]认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利益驱使的短期行为已严重危及旅游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因缺乏合理规模和有效规划, 近年来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也破坏了旅游业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由于超容量接待游人, 也造成了严重的旅游环境问题等。孟永琴[5]认为造成旅游资源破坏和旅游环境质量下降的因素主要来自片面强调生产造成旅游环境破坏和旅游活动本身带来的环境问题。总的看来, 旅游环境问题出现的主要因素有:
1. 旅游企业的忽视。
许多旅游企业在开发景区之前缺乏详细周密的规划, 对景区定位不明确, 目标市场不清晰, 导致在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和对景区特色的削弱。可能出现由于开发者的无知, 导致濒危物种的灭绝。例如张家界核心风景区内有两条高空游览索道和近四百公里的高标准游道不仅破坏了森林植被, 将区域生态环境弄得支离破碎, 而且压缩了珍稀动物的生存空间, 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还有些企业一味地追求景区的经济效益, 不考虑旅游的社会效益和景区环境承载力的阀值, 由于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导致了景区植被的破坏和土地的板结, 特别是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如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故宫的门槛都被踏平。
2. 政府部门的管理不到位。
自改革开放旅游业加速发展以来, 中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旅游环境保护法规的出台, 虽有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护法》等环境保护法规。其次, 相关政府部门对旅游法律法规的实施管理不到位, 虽然有法可依, 但没有做到有法必依。再次, 没有权威的旅游环境管理部门, 一个景区往往由几个部门领导, 管理机构和管理层次混乱, 这些给旅游环境保护带来极大的不便。例如黄山风景区的多头管理现象给旅游环境保护带来的不便。
3. 来自旅游者的破坏。
由于大众旅游的兴起, 特别是旅游旺季, 大量游客同时涌入景区, 由于游客人数超出了景区接待能力, 使得一些历史古迹和自然风光受到严重破坏。如长城上的台阶已磨得高低不平, 越来越薄。再者, 由于旅游者个人原因的限制, 没有意识到个人对环境小小破坏的严重性。如有些人随手摘下一朵花、随手扔一个塑料袋等等。
二、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
面对以上分析的众多旅游环境破坏问题, 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等意识到问题存在的严重性和保护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并且提出了一些保护措施。许多专家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林越英[6]着重从经济方面考虑, 提出十种旅游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 如旅游税、旅游发展基金、旅游风景区资源税、信贷、保证金与押金、排污收费制度、保险、环境污染和破坏罚款赔款和物质奖励。张国勇等[7]从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与行政管理工作, 搞好对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规划和控制景区的环境容量等三个方面提出保护措施。汤春琳和唐翀[2]提出完善现有的相关旅游法律法规;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加强旅游企业和政府间的相互合作;加强宣传和教育, 提高旅游地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重视导游在旅游活动中的作用。王木树[8]强调旅游环境的科学保护、生态保护、文化保护和审美保护等。肖红根[9]提出对一个景区的旅游环境保护, 应和该景区的发展演变的历史阶段相对应, 呈周期循环保护状态。即根据景区发展的每个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 各个击破。笔者认为旅游环境问题的出现, 其内在原因是人们缺乏环境伦理意识, 以人为中心, 其他非人类存在物 (诸如树木、花草、动物、生态环境等) 都是为了人类生活得更好而存在的。在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下, 旅游环境保护只得依靠经济手段、政策手段等外部措施来制约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因此, 本文将从环境伦理学的视角来探讨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
三、旅游环境保护的环境伦理思考
中国古代的游记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学思想, 比如中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游历楚地时看到“自州至永明, 松之夹道者七十里”, 不禁由衷地赞叹“栽者之功, 亦不啻甘棠矣”[10]。这流露出人应爱护自然、珍惜资源的思想。然而, 大自然的经济价值可以换算成金钱, 审美价值则根本不能换算成金钱。任何自然的经济价值是有限的, 而自然的审美价值是无限的。特别是, 自然物的审美价值是不可再生的, 已经破坏, 任多少金钱的投入也无法恢复[11]。然而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 大多数开发者只注重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开发或优先考虑经济价值, 而忽视旅游资源审美价值及其他价值的开发和保护。1999年10月, 《全球旅游伦理规范》在世界旅游组织第13次大会获得107个与会成员的“一致通过”, 并于2001年12月21日得到联合国大会决议 (A/RES/56/212) 的核准[12]。这标志着伦理思想在旅游业中的逐步受到重视。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 应把环境伦理思想的贯彻放在重要位置, 这才能从根源上消除旅游环境的破坏。只有人人都意识到旅游环境的重要性和旅游资源的稀缺性和价值性, 才能人人做到自觉地保护旅游环境。具体看来,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环境伦理教育。旅游从业人员是旅
游环境保护的主打力量, 环境伦理思想应成为其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景区景点的开发规划人员、导游人员和景区的管理人员, 环境伦理思想应成为其工作的基础理论知识。只有人们把环境伦理当成是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后, 在具体的实际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才有望从根本上消除。
2. 对政府主管部门的从业人员的环境伦理教育。
旅游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能否避免只看重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经济价值的缺憾, 能否平衡资源和环境的众多价值, 能否做到善待自然和生态系统, 都有赖于政府主管部门从业人员丰富的环境伦理知识。因此, 政府主管部门从人员的环境伦理认识水平的提升, 也将促进旅游环境保护和避免不必要的破坏。
3. 在大学开设环境伦理的相关课程。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 国内外许多大学都设立了旅游学院 (系) 。在学校课程的设置方面, 应把环境伦理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使其成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 我们需要更多的人从事环境伦理方面的研究, 丰富环境伦理思想。而旅游伦理思想的研究则更加迫切。
4. 在景区景点设置小标语, 随时提醒游客。
在景区景点游览的时候, 我们经常看到许多路标指示牌, 提醒游客各个景点的具体位置。那么我们也可以在景区景点设置许多小标语, 随时提醒游客善待花丛树木, 善待大自然, 善待生命。比如, 在坦桑尼亚门雅拉湖国家公园有这样一则告示:“我们不想提醒您, 那样会使您羞愧;在你来到这里之前, 这里的一切都很完美。”当然, 这些标语告示的设计和在景区的具体位置需要景区开发管理人员的智慧和理论知识的积累。
5. 在导游的讲解过程中, 注重环境伦理思想的讲解。
导游人员对景点的讲解过程中, 除了注重讲解景点的特色和与之相关的典故等内容之外, 还要注重讲解过程环境伦理思想的应用, 特别是在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动植物园等以自然资源为主的景区, 善待生命和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应成为自然保护区讲解的重点内容。对游客的环境伦理思想的灌输除了游客自觉学习以外, 主要通过导游的讲解、标语的提示等间接手段来实现。
摘要:旅游环境是指在旅游活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各种因素的存在状况和综合作用的结果。就范围而言, 它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和相关的旅游依托地;就内容而言, 则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状况以及与旅游活动有关的自然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因素。许多学者从经济手段和政策手段等方面探讨旅游环境保护的问题。旅游环境遭到破坏的根源是人们没有意识到旅游环境的重要性和不具有环境伦理思想, 未从环境伦理学的视角来思考关于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问题。
关键词:旅游环境,保护,环境伦理
参考文献
[1][加]Geoffery Wall, Alister Mathieson.旅游变化影响与机遇[M].肖贵蓉, 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43-178.
[2]汤春琳, 唐翀.中国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08, (7) .
[3]汪朝辉.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9) .
[4]陈国生.旅游环境保护与政府干预[J].旅游科学, 2004, (9) .
[5]孟永琴.浅谈旅游环境保护[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 (8) .
[6]林越英.论旅游环境保护的十大经济手段[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6, (6) .
[7]张国勇, 张建立, 燕浩鹏.浅析旅游环境保护[J].商场现代化, 2006, (10) .
[8]王木树.谈旅游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1, (1) .
[9]肖红根.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 (2) .
[10]徐弘祖.徐霞客游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55-1262.
[11][加]艾伦.卡尔松.自然与景观[M].陈李波, 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6.
旅游伦理道德建设 篇7
湖南省教育厅于2015年5月发布湖南省卓越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湘教通[2015]167号文件) 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服务发展为宗旨,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以改革为根本动力, 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的发展思路, 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为职业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外语服务专业群”的一个特色专业, 要强化德育首要地位, 积极探索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12361”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对培养业务能力强、具有敬业精神、诚实守信等旅游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旅游职业道德内涵
职业道德, 即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中, 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职业行为规范的总和。旅游职业道德是旅游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所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品质以及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道德规范。旅游职业道德准则包括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诚信公道、宾客至上、文明服务、一视同仁、团结协作、钻研业务等方面, 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强烈的服务意识、崇高的敬业精神、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和良好的礼仪修养。
二、旅游职业道德培养存在的问题
首先职业道德教育系统化不够。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基本开设了“两课”, 没有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 出现职业道德培养、专业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等相互脱节现象;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联系松散;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学生社团、企业老师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其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设计不够。目前高校“两课”主要强调的是思想政治素质, 由于时间短、内容多, 涉及的专业多, 旅游职业道德教育难以融入。此外, 职业道德培养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传统的旅游职业道德教学主要以说教为主, 缺少全方位、整体性的体验以及岗位实践, 直接影响了旅游职业道德的教学效果。
三、旅游职业道德12361培养模式的构建
旅游职业道德“12361”培养模式内涵:确定1个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旅游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大核心——以“诚实守信、宾客至上”为核心;构建3个模块——“理论模块”、“体验模块”和“实践模块”相结合;采用6种途径——“课内、课外”学习、“线上、线下”体验、“校内、校外”实践六维一体;设置1个评价体系——探索旅游职业道德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如下图:
(一) 旅游职业道德培养的目标和核心
突出一个目标:该模式把知识传授、道德养成、能力培养一体化, 最终达到“知”、“信”、“行”合一的旅游职业道德培养目标。
抓住两个核心。“诚实守信、宾客至上”是旅游职业道德培养的重心, 旅游业是服务业, 服务质量是旅游业的生命线。“诚实守信”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诚实守信是社会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 是旅游工作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灵魂。“宾客至上”是旅游接待服务工作的精髓。它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在服务中要对每一位客人心存感激, 主动热情, 面带微笑, 耐心周到为客人提供优质服务。
(二) 旅游职业道德培养的三大模块
理论知识模块。“理论知识模块”包括道德基础知识、旅游职业道德知识和旅游职业道德修养等三个子模块, 是旅游职业道德培养的基础。通过道德基础知识模块的教学, 使学生初步了解道德的本质、结构与作用、道德规范、社会公德、家庭道德等内容。旅游职业道德模块教学使学生掌握职业道德的含义、特点与基本内容, 掌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旅游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及旅游职业道德规范等。
体验感悟模块。“体验感悟模块”包括生活体验、学习体验、情境模拟等三个子模块, 是旅游职业道德培养的关键。“生活体验子模块”即以真实生活为背景, 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按照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进行自我完善和提升。“学习体验子模块”, 通过学习模范榜样的先进事迹等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在体验中不断感悟。“情境模拟子模块”通过创设旅游相关情境, 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 培养团结协作、全心全意为游客服务的职业信念。
实践提升模块。“实践提升模块”包括校内实训、合作实体和顶岗实习三个子模块, 是旅游职业道德培养的升华。该模块以职业训练为主, 使学生在校内课程实训、校企合作实体和校外实习中通过“学训交替、能力递进”的旅游服务实践活动, 养成良好的旅游职业道德习惯。
(三) 旅游职业道德培养的六种途径
根据C= (K+S) A教育理念, 我们认为旅游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应包括学习旅游职业道德理论知识 (K) 、培养旅游职业服务技能 (S) 和养成旅游职业态度 (A) 等方面, 可通过六种途径来实现。
1.在课堂学习中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课堂教学是职业道德最基本的培养形式。首先要发挥“两课”在职业道德培养的主渠道作用, 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作用,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需求,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行业规则等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其次, 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如在《导游实务》中可进行导游服务原则、导游人员职责、导游人员素质、服务质量等具体的旅游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把职业道德基本理论内化为一种人生信念和行为准则, 进行自我剖析、自我约束, 有利于形成良好旅游职业道德观念。
2.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职业道德行为的最大特点是自觉性和习惯性, 良好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首先要重视新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在新生入学时, 通过专业介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了解专业培养目标、专业优势和发展方向, 从而热爱自己的所学专业, 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 树立初步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其次重视学生行为规范, 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培养学生守时、守纪, 做事认真、细致、有始有终的好品质, 培养学生讲文明、讲礼貌, 热爱集体、服务大众、与人友好合作等职业道德品质。再次要开展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在日常教学和思想教育过程中, 有意识培养学生“诚实守信”, 自觉地形成以诚信为本, 为未来的旅游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每个学期期末进行诚信迎考主题班会、在校园或景点周边捡垃圾、建立学生的诚信档案都可以帮助学生道德修养的形成。四是加强学校、家庭和企业之间的沟通。通过致家长一封信让家长了解这个专业的优势、未来的就业前景及要求, 以获得家庭的理解和支持。
3.利用网络在线拓展职业道德的培养空间。利用信息化教学可创设生动活泼的旅游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又能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建设旅游职业道德教学资源库等网络资源, 涵盖旅游职业道德相关知识、专题讲座、典型案例库、教学视频库, 体验前厅服务操作与职业道德规范、客房服务操作与职业道德规范, 餐饮服务操作与职业道德规范, 导游全程服务与职业道德规范等视频资料等等。设置职业道德空间交流群组、QQ群和微信群, 对相关职业道德话题进行讨论、对案例进行分析, 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或寒暑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把活动的相关视频和感想展示在大学城空间, 通过分享可以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4.在专业学习中训练学生职业道德素养。通过校内实训、企业实习和社会实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职业道德的体验, 增强学生职业道德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及团队协作精神。首先利用校内导游实训室、餐饮实训室、酒吧实训室、茶艺实训室等专业实训室, 按岗位要求把实习实训环境模拟成为旅行社、前厅、餐厅、客房工作场景, 在模拟操作中使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得到熏陶。其次, 利用每个学期末1-2周的实践教学可培养学生旅游职业道德素养。如第一学年组织旅游认知实践活动, 带学生到旅行社或酒店参观, 请企业专家进行指导讲座。第二学年组织环校游, 或到凤凰古城、岳阳楼、衡山、张家界、桂林等景点景区进行实践性教学, 让学生在具体的职业场景中培养服务意识和服从意识, 尝试解决职业情境中的问题。除此之外, 还组织学生参加导游或酒店服务技能竞赛培养职业道德素质。
5.在社会实践中陶冶职业道德情感。实践是人们养成道德品质的源泉。教师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访问, 听取行业先进模范的事迹讲座, 利用空间资源网站案例学习、讨论, 使学生内心产生一定的共鸣, 对榜样产生敬仰之情。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 鼓励学生做兼职工作, 多接触社会, 并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做义工等活动, 通过成果汇报等形式检验实践效果。
6.在顶岗实习中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水平。顶岗实习作为高职学生重要的实践教学方式, 是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要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水准, 首先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渗透旅游企业文化。利用在旅行社、酒店等单位实习, 指导学生了解企业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中, 树立高尚的职业精神和正确的就业观。二是要发挥职业导师的作用。企业导师要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介绍本企业或行业的发展前景、企业生产和管理规章制度, 优秀人才成功案例。三是加大顶岗实习期间职业道德考核的比重, 以企业考核为主。
(四) 旅游职业道德评价指标
旅游专业学生职业道德评价应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 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理论知识、日常道德品质和旅游职业道德实践等三个考核指标。职业道德理论知识主要考核学生对职业道德和旅游职业道德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 以笔试为主, 由校内教师组织进行评价。日常职业道德主要考核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中是否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合作、乐于奉献等, 由导师、辅导员、教师共同考核。旅游职业道德实践能力主要考核学生在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期间职业道德表现。
各部分权重分别是:理论知识占30%, 日常道德品质占20%, 旅游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占50%。分五个级别, A为优秀 (90分以上) , B为良好 (80~89分) , C为中等 (70~79分) , D为及格 (60~69分) , F为不及格 (60分以下) 。
旅游伦理道德建设 篇8
为了使旅游对环境和文化传统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同时使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利益最大化, 世界旅游组织在1999年制定了《全球旅游伦理规范》, 并在其中明确规定:“旅游时一种最经常和休息、放松及健身相联系且接近文化与自然的活动, 它应当作为一种实现个人和集体满足的特殊方式进行规划和从事;当怀着一种非常开放的观念从事旅游活动时, 它便成为自我教育、相互容忍和了解不同人民和文化之间的合理差异及其多样性的一种不可替代的因素”、“在尊重人们将闲暇时间用于休闲或旅行方面的选择的基础上, 促进负责任的、可持续的、可为全球所接受的旅游”、“自然旅游和生态旅游被认为特别有利于强化和提高旅游的地位, 但是它们必须尊重自然遗产和当地人民, 不超越其活动场地的承载力”。
现在黄金周除了是中国人外出旅游的重要时期, 还是重要的经济杠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国人的基本素质、文化修养等的折射。然而, 黄金周假日旅游却存在着众多与世界旅游伦理规范不相适应的事实。为此, 从旅游伦理视角提出相应措施, 对促进黄金周假日旅游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1 旅游伦理对促进黄金周假日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1 规范旅游者、旅游企业、政府机构、旅游地居民等利益相关者行为
纵观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 旅游伦理是以伦理学为基础的应用学科, 是指在旅游活动中的道德规范综合。
黄金周假日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者、旅游企业、政府机构、旅游地居民等利益相关者存在利益冲突, 具体冲突关系可以概括旅游者对旅游服务要求更高, 但同时又不想受约束;旅游企业要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就必须要控制成本;政府部门为了政绩不惜过度开发资源;旅游地居民因旅游开发而失去了土地和相关资源, 而未能分享到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可见要协调好这些利益关系者, 仅靠冰冷的法律制度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必须依靠旅游伦理来强化教育和激励功能, 通过伦理教育来培养利益相关者的道德信念、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 并通过伦理激励功能来激发利益相关者的内在主动性, 使旅游中各利益相关者关系进一步和谐。
1.2 推动黄金周假日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黄金周假日旅游经济能否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看旅游活动能否正常开展, 黄金周旅游活动主要依靠旅游者、旅游企业、政府机构、旅游目的地居民等利益相关者共同推进。旅游伦理则是贯穿于整个黄金周旅游经济发展全过程, 其目标就是要提高旅游经济效应。为此, 旅游伦理有助于推动黄金周假日旅游经济发展。
1.3 增强旅游者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问题是当今的国际性问题, 是威胁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问题。黄金周假日旅游环保问题随着游客的快速增长而变得日益突出, 通过强化旅游伦理道德, 提高游客的公共利益意识, 做到对景点和他人的最基本的尊重, 逐渐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为黄金周假日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作保障。
2 黄金周假日旅游的困境
黄金周假日旅游在带动旅游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出现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现已经成为了制约黄金周假日旅游发展的主要障碍。
2.1 假日时间短, 游客量大, 游客集中需求导致了旅游供给不足
虽然我国的旅游资源比较丰富, 平时旅游供需矛盾较小。但黄金周是一个全国性的假日, 外出旅游者量大, 假日的交通服务、景区服务、餐饮服务、住宿服务等很难满足游客的需求。假日游客的集中需求与现实旅游服务供给出现了矛盾, 影响了黄金周假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2.2 服务质量下降
服务质量是发展旅游业永恒的主题。但在黄金周假日到来的时候, 部分旅游企业因缺少应当游客剧增的应急机制, 或者因为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不能提供相应质量的服务;景区也因为人满为患, 导游及相关工作人员服务质量下降;部分游客住宿, 餐饮不能正常进行;此外, 有的游客可能会遭遇涨价问题。总的来说, 缺乏服务质量的标准化、系统化、常态化。
2.3 国民综合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社会伦理道德体系急需加强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国民受教育的总体水平不高, 国民素质参次不齐, 很多游客缺乏基本的旅游常识和旅游技巧, 而且现阶段国民受教育的模式中对基本的伦理道德教育涉及的内容较少, 社会对伦理道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 整个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不够健全。鉴于以上因素, 由于旅游知识的缺失, 往往出现因无知无意识的情况下做出“不文明的旅游行为”;此外由于伦理道德教育偏少, 导致了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道德感弱化”产生。加之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人们日常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假日外出旅游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日常工作压力的释放, 是对日常生活的超越和背叛, 因此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伦理道德约束力大幅下降, 各种随意性、放任性、惰性等心理因素快速上升。在旅游知识缺失和伦理道德教育边缘化因素的影响下, 出现了诸如当街随地吐痰、喝酒闹事、购票不排队、乱扔果品纸屑、景区乱刻乱画、损坏公共设施等现象发生。
3 基于旅游伦理的黄金周假日旅游发展策略
通过对黄金周假日旅游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 影响因素较多, 涉及的面较广, 情况比较复杂, 但是旅游伦理因素是贯穿于其中所有因素的核心因子。为此, 可以通过以下旅游伦理视角相关措施来促进黄金周假日旅游发展。
3.1 加强教育, 尤其是旅游伦理知识教育, 提高游客综合素质
旅游伦理对于推动现代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作用越来越大, 因为旅游业已经由过去的奢侈行业成为了大众生活的必需品之一, 要提高旅游者涵养, 规范旅游行为, 关键要能够使旅游伦理道德深入游客内心, 自觉自愿规范自身旅游行为。具体可以从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相应措施, 责成具体部门实施全社会的伦理普及教育, 民间团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伦理活动, 张贴旅游伦理标语或警示牌等, 尤其是要加强对在校学生的伦理教育工作, 增强人们的旅游伦理认识, 逐步形成“君子游客”和“绅士游客”等负责任的旅游观念。
3.2 旅游公司、旅游景点要端正经营心态, 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及社会责任关系
旅游企业如果没有经济效益, 企业将无法生存, 但是如果旅游企业、景点一味的为了追求眼前经济利益, 通过降低服务质量, 甚至坑害游客, 而失去了游客的信任, 那么旅游企业和景点必将无长远利益可谈。同时企业和景点在获取经济收入的同时, 应该放眼未来, 将景区环境承载量、游客数量等适时给予公布, 加强对景区环境保护,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增强对游客权益的保护意思, 努力为旅游事业带来更多的美好熏染, 提升旅游品质, 增强社会和广大旅游者对自身的信任感和美誉度, 构建黄金周假日旅游业新秩序, 促进假日旅游可持续发展。
3.3 强化社会舆论对旅游的正确导向, 促进黄金周假日旅游健康发展
随着新闻媒体种类的增多, 媒体舆论监督难免存在空白之处, 某些媒体为了经济利益, 炒作报道旅游, 形成不正当的竞争, 诱导出“一窝蜂”式的不正常旅游心态, 大量游客在某个既定的时段涌入具体的旅游景点, 对景区环境造成压力, 对旅游交通服务、景区服务、住宿服务等挑战较大。为此, 媒体管理部门需加强新闻媒体管理和监控, 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 引导游客以正常心态外出旅游, 理性进行消费。
3.4 调整产品结构, 加强旅游产品创新, 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促进旅游产品多元化, 实现景区分流
随着旅游消费者群体的变化, 传统的观光旅游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旅游者需求, 必须对旅游市场进行深入分析, 根据不同的年龄, 不同的消费水平, 个性化需求来提供相应丰富的旅游产品, 积极开发除传统旅游项目之后的新旅游项目, 细化旅游项目。如度假型的旅游产品可以细分为乡村度假产品和山地度假产品, 将传统的观光、休闲及度假融合起来, 达到实现产品的多元化, 以此来实现景区分流。
3.5 加强对旅游景区内居民的环保教育, 引导居民积极参加景区环保活动, 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与监督作用
旅游伦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不像国家的法律制度一样具有强制性, 而其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劝说或者亲自示范, 进而来对他人构成正向影响。景区居民是景区直接与游客接触的群体之一, 通过加强对景区居民的环保教育, 提高其素质, 号召景区居民参与环保工作, 可以增强对游客随意性的约束力, 逐渐提高游客的旅游公共环境保护意识。
摘要:随着”黄金周”假日旅游的快速发展, “黄金周”假日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黄金周”假日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以旅游伦理为视觉, 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而提出相应的“黄金周”假日旅游发展策略。
关键词:旅游伦理,黄金周,假日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思育.环境管理与环境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黄娜.加强我国旅游伦理道德建设的主要对策[J].华章, 2013, (8) .
[3]廖锌超, 刘锦莲.假日旅游可持续发展困境及策略研究[J].旅游管理研究, 2013, (8) .
旅游供应链中的伦理管理问题研究 篇9
一、旅游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供应链的问题最早在1975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关于旅游业分销渠道的报告中就已出现, 虽然没明确指出, 但是分销渠道可以看做是供应链的一部分。Tapper and Font (2004) 将旅游供应链定义为:将旅游产品传递给顾客的所有商品和服务供应商组成的一个链条。也有一些学者将旅游供应链定义为“从事不同活动的旅游组织构成的一个网络, 这些不同的活动涉及到旅游产品/服务的不同组成要素的供给, 包括从交通住宿到特定目的地最终旅游产品的分销和营销, 涉及到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的广泛参与者”。因此, 旅游供应链是围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而构建的一种既包括食、宿、行、游、购、娱各供应商, 又包括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的网链结构, 并与链上各节点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在这一网链结构中, 各节点旅游企业之间是一种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其流程图如图1所示。
旅游供应链中旅行社、商家、宾馆、饭店等上游服务供应商之间一些唯利是图的非正当合作, 引发了大量损害下游客户利益及体验的问题, 如:境内游中常存在的以虚假广告招揽游客、降低宾馆及餐饮的服务标准、强制购物、更改旅游路线、导游擅自增加购物地点、缩短游玩时间以增加在购物点的时间, 以及出境旅游中半路加价、擅自增加自费项目等方面的问题让参团游客的旅游体验直线下降。
旅行社新近推出的“纯玩团”引入的原意是消除上述问题, 然而, 在游客为该种服务支付额外费用的同时, 仍有上述问题的变相出现, 如强制购物改为推荐自费项目、宾馆饭店不达标等。
二、旅游供应链中伦理管理的理论基础
1. 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弗里曼 (1984) 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 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人”, 因此, 对于旅游供应链中的企业来说, 旅游者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消费者是旅游产业集群服务的接受者, 其对旅游服务的选择直接决定了产业的发展前景, 是旅游集群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旅游供应链中上游组织为了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目标而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代价是不明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告诉我们, 从长远来看, 应该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合理分配利润或收益。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有助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长期合作, 各个利益相关者彼此依存、唇齿相依, 任何以牺牲长期利益为代价的行为都会受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反对。
2. 体验营销的视角
体验经济时代, 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不再简单地停留在旅游产品上, 不仅追求旅游产品或服务的结果, 更强调旅游是一个过程, 旅游者是这一过程的“产品”, 因为当过程结束的时候, 记忆将长久保存对过程的“体验”。因此, 旅行社提供旅游服务后, 如果此次旅游给游客带来了失望、不满意、不愉快的体验, 从体验营销的视角来看, 该旅行社的服务是失败的。
3. 重复博弈的视角
消费者整体和旅行社行业是一个重复博弈的关系。旅游行业中的企业要面对连续不断的消费者。单个消费者感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后消费者的选择, 特别是在信息交流方便的今天。旅游中受到伤害的消费者可以很容易地在互联网中发布自己遭受损失的情况, 而那些潜在消费者也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到这些信息, 成为他们决策的重要因素。所以, 消费者与旅游集群企业之间的博弈是无限次的多阶段博弈。重复博弈下, 好的声誉的建立, 会催生消费者信任,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反之亦然。
三、旅游供应链伦理管理模型及对策
1. 模型
从国家管理旅游产业发展层面上看, Keating (2009) 的模型对旅游供应链中的伦理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一, 提供一个提升旅游供应链诚信管理的强有力支撑理由, 用以获得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例如, 倡导旅游供应链绿色化。供应链绿色化不仅是游客消费需求日益成熟的标志和要求, 也是旅游企业和相关组织树立良好市场形象和体现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必然要求。第二, 为旅游中介机构供给方和需求方建立适合的、用以参考的伦理标准。这里强调标准的适合性是指如果标准太高, 执行成本相应过高, 旅游供应方则不会执行, 因此,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标准。第三, 开发治理程序, 并辅以评估旅游中介机构伦理标准执行绩效的工具。这一点对于伦理管理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 只有通过合理评级, 才能对被管制旅游机构的伦理标准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在伦理评级结果的基础上, 必须辅以适当的合规激励措施, 如奖励或惩罚。第四, 为中介机构提供他们伦理绩效的质量反馈, 并为不合规者制定适当的惩罚措施。对于评级等级高的机构, 予以声誉激励或物质奖励, 而对于等级达不到合格标准的旅游中介机构, 予以适当的惩罚措施, 如:逐次加大惩罚力度, 即对于初次不合格, 施以相对较轻惩罚;而如果在之后的2个考核期, 仍不合格, 则加大惩罚力度, 并备案。同时, 初次惩罚的力度也不能过低, 如果罚金低于实施伦理管理的成本, 那么, 旅游中介机构有激励交罚金而不在伦理提升方面改进。此外, 惩罚可以与声誉机制结合实施, 对于屡次不合规的企业, 可以在行业内设立最差伦理管理企业排名榜, 类似于好莱坞电影行业中的最差电影奖, 使旅游消费者可以在互联网等媒介中通过此排名榜来甄别这类较差企业。第五, 设计一些项目以奖励和教育模范旅游中介者。无论是声誉激励还是奖金等物质激励, 对于模范者的奖励都会提高企业实施伦理管理的预期收益, 都可以促进行业内其他企业提升伦理管理。第六, 对实施程序进行必要的定期回顾和总结, 并对上述任一点中须修改处进行必要的调整。
2. 对策
在借鉴上述模型基础上, 以下针对供应链上游企业的对策也对提升旅游供应链中伦理管理有所助益。首先, 切实做到将旅游供应链中下游的消费者作为主要利益相关者。制定决策时, 要在自身利益与消费者利益之间进行权衡与均衡。其次, 从体验营销的视角来看, 真正将消费者满意视作企业提供服务产品的最高目标, 通过合理正当的方式赚取利润, 决不欺瞒消费者。最后, 在初次为消费者提供了好的旅游体验基础上, 建立长期的客户关系管理, 在顾客同意的条件下, 定期发送电子邮件或邮寄旅行社等上游商家的最新服务目录及促销项目等。
摘要:加强旅游供应链中的诚信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并且急需解决的问题。尽管在旅游行业规范指引下, 商家、旅行社的服务不断改进, 然而, 旅游消费者满意度问卷调查所揭示的结果表明, 提升旅行社和目的地商家的诚信管理已刻不容缓。就此, 概括了旅游供应链中存在的有悖商业伦理标准的问题, 并论述了旅游供应链中伦理管理的理论基础, 最后提出了相应的伦理管理模型及对策。
关键词:旅游业,供应链,伦理,利益相关者
参考文献
[1]肖拥军, 李必强.国内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研究回顾[J].商业研究, 2008, (7) :36-38.
[2]周富广.旅游体验营销:含义、竞争优势及实施策略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3) :75-76, 83.
[3]王兆峰.旅游产业集群与利益相关者——消费者的博弈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08, (9) :68-71.
[4]Byron Keating, Managing Ethics in the Tourism Supply Chain:The Case of Chinese Travel to Austral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09, (11) :403-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