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翻译建设

2024-10-06

旅游翻译建设(共12篇)

旅游翻译建设 篇1

一、俄语旅游翻译能力体系建构

旅游翻译属于专业翻译,是“涉及旅游活动、旅游专业和行业的翻译实践和研究,同时还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

探讨旅游翻译所要求的翻译能力,必须建立在国内外对翻译能力的研究成果之上。有关翻译能力的概念界定和体系的研究成果众多,但都没有对“如何培养翻译能力”这一最后操作性的问题给出答案,缺乏对不同教学阶段翻译能力的具体构成以及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细化分析(从亚平:2012)。

王树槐在《翻译教学论》中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英汉翻译教学的综合性能力模式”,较为全面地分析了综合翻译能力的构成,并对具体的翻译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分析,该模式主要包括六个因素:(1)语言-语篇-语用能力;(2)文化能力;(3)策略能力;(4)工具能力;(5)思维能力;(6)人格统协能力。他认为,在这一模式中语言-语篇-语用能力是核心能力和终极培养目标(王树槐:2013)。并在这一综合模式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发展翻译能力的课程模块、教学原则和方法,提供了较强操作性的培养策略。这是目前国内对翻译能力及其培养提出的较为全面的论述。

俄语界学者从亚平教授,根据俄语专业教学实际,提出俄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能力可以表述为基本的翻译能力或翻译实践能力,有语言能力、转换能力、文化能力、工具能力和评估能力构成(从亚平:2012)。这为我们结合俄语学科特点和旅游翻译的特殊性和专业性探讨俄语旅游翻译能力构成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

我们结合该课程特性、专业学生能力和未来实践要设计出俄语旅游翻译课程能力体系目标,由以下6个“子能力”构成:(1)语言对比和转换能力:语言对比和转换能力是任何翻译活动的基础。(2)文化比较和交际能力:旅游翻译具有最明显的跨文化交际性质,要求译者要熟悉和掌握两种不同文化的背景文化知识,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必要注释、转换、筛选等处理,并认真选用归化和异化等翻译策略的能力。(3)语言学相关学科知识能力:旅游翻译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要求译者必须能够处理不同类型的文本或话语,要求对语言学、文体学、文本类型、语用学等多种理论的熟练应用,才能满足不同类型的翻译要求。(4)旅游业相关业务知识能力:旅游翻译的行业性要求译者必须掌握旅游行业相关的知识,语言上要掌握旅游行业专题词汇和表达,也要熟悉业务知识,了解旅游产品的营销手段、旅游行业操作流程和相关法律等。(5)翻译策略能力:根据不同文本类型和篇章结构灵活和综合运用翻译技巧的能力。(6)工具能力:使用工具书和网络资源等解决翻译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发展翻译能力的课程群建设

课程群建设是在单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整合、重组和资源优化配置,既注重基础教育,又重视专业教育;既注重人文素养的教育,又重视科学精神的教育;既充分发挥课程在课程群中的独特作用,又加强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增强其内在逻辑性,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的基础上构建人才培养的课程框架。

根据俄语专业实际情况及旅游翻译的综合能力要求,我们对相关课程进行了细致整合,形成“俄语旅游翻译课程群”体系:

语言知识课程群:基础俄语和语法(基础素养课程群)

跨文化交际基础课程群:俄罗斯历史和地理、俄罗斯社会与文化、中国文化(俄语)(基础素养课程群)

旅游业务知识课程群:旅游俄语、酒店俄语、旅游学概论(专业素养课程群)

翻译知识和技能课程群:翻译理论与实践、高级阅读、高级俄语(核心课程群)

通过设计这样的翻译课程群,能够实现对现有相关课程的资源整合和课程建设的规模效应,有利于根据社会需求、技术发展与学校特色建设市场导向型的课程体系。

三、基于翻译能力的教学内容设计

旅游翻译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在熟悉俄汉旅游语言差异的基础上,掌握旅游翻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翻译实践加强学生对旅游翻译和未来工作岗位的认知。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旅游篇章特点及其翻译技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了解翻译中涉及的汉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我们根据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旅游翻译实践过程中的需求对文本语料的选材和训练进行了具体设置,基本涵盖了旅游营销和旅游服务中的诸多要素,既有基础翻译理论的讲解,也有具体翻译操作。为了更好地完成“翻译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每一章节都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能力体系。

旅游翻译实践翻的内容千差万别,我们结合文本类型和功能理论对其进行分类,同时给出具体翻译策略的方法,这也是在翻译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能力目标。陈刚对英语旅游翻译活动的旅游文本进行了文本类型的归类,提出了单一型、契约型、复合型和预制型的分类方法(陈刚:2014),并对每一类型文本的特点都进行了概括总结,还提出了每一类文本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这对我们从事俄-汉双向旅游翻译实践提供了操作的范例和依据。

四、基于翻译能力的互动教学模式

有关翻译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国内外语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设计了多种教学模式。俄语界翻译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不少成果。翻译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建立在两种语言对比基础上的理解和表达。因此翻译翻译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关注两种语言的多个层面的对比和转换。也是俄汉旅游翻译教学中必须贯彻的核心原则。

翻译能力的培养必须要落实到具体的翻译课程和翻译实践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翻译意识的培养是前提条件,而根据本科俄语教学的现状,以提高翻译能力为导向的翻译意识主要由语言意识、转换意识、技能意识、工具意识构成相互关联的统一整体。

结合翻译能力和翻译意识的相关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对翻译意识的积极关注和训练。教学过程中建立了以“翻译工作坊”为主的、多模态的互动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以下角度:(1)以翻译工作坊模式推动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采用集体训练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对话、沟通、讨论、共同调查、分析、解决翻译实际问题。(2)以仿写为主要训练手段,培养学生翻译意识,进而生成翻译能力。翻译意识以及翻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习得的过程。而仿写这种示范性学习的形式能够帮助学生,尤其是俄语专业主要为零起点的学生,更好地建立翻译规则,提高翻译实践能力。我们认为,对于旅游翻译的教学来讲,在每一个专题都要提供仿写翻译的实践机会,要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仿写语料的收集和对比,经过多方研究和考证,在具体教学过程我们参考了谭芳和杨永和在文章《论网络环境下的仿写翻译教学》中提出的操作模式,具体由以下几个步骤构成:精选原文本-搜索可比文本-译文组稿-课堂展示-译文点评(谭芳,杨永和:2015)。通过在翻译工作坊的形式组织此类仿写训练,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由有意识的翻译仿写进入无意识的翻译创新,使翻译学习进入良性循环。

五、课程考核检测手段

翻译能力是一个动态养成的过程,考核要按照动态考核、过程考核来进行。有文章提出要依据旅游文本的多模态而采取多模态的考核标准,即除了考察语言翻译的准确和可接受性之外,还要将文字翻译的多模态性纳入考核范围。而国内俄语教学领域目前对于翻译课程的考核模式还处于较为传统的语言测试阶段,我们认为,有必要针对旅游俄语翻译课程的特殊性采取有针对性的考核方式。首先,要确定动态的考核标准,取消标准化试题和答案的考核方式,而采用动态翻译观确定翻译参考答案,鼓励学生结合具体旅游文本特征进行创造性翻译。其次,坚持和强化过程考核,通过建立学生的“翻译卷宗”,记载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翻译问题和进步,为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刚.旅游翻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2]丛亚平.俄语本科阶段的翻译能力及其培养[J].中国俄语教学,2012,(3):80-84.

[3]从亚平.论翻译教学中以提高翻译能力为导向的意识培养[J].中国俄语教学,2014,(3):1-5.

[4]李晓东.英语旅游翻译教学内容改革初探[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3).

[5]谭芳,杨永和.论网络环境下的仿写翻译教学[J].中国翻译,2015,(2):53-57.

[6]王南颖.旅游法语翻译综合能力构成及培养策略分析[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7]王树槐.翻译教学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8]张青妹,徐玲.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旅游翻译建设 篇2

一 旅游文本的文体特点

1.实用性强,文体丰富多样

例如 旅游广告属描写型,用词生动形象;旅游广告属感染型,用词短少精悍,富有创意,句式活泼简洁,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旅游合同属契约型,用词正式,规范,准确,程式化。旅游行程属信息型,用词明了简略,具有提示性。2 旅游文本涉及的知识面广,词汇量大

旅游是一门综合性的活动,它涉及政治,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甚至天文,考古等多方面知识,因此旅游英语词汇量极大。比如:inclusive tour

包餐旅游,keep-fit tour-qigong, taiji, presription on individual diagnosis, and herbal cuisine 康健旅游(气功,太极,就诊及药膳)3 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旅游英语总是运用活泼而风趣的措辞,生动而高雅的描述,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起浓厚的游兴。

例如:落泉别墅体现了动与静,变幻与永恒,强劲与易逝的对立,使人生处于矛盾之中:兴致勃勃的进取与忧虑不安。

Falling water is a study in opposites-motion and stability ,change and permanence, power and ephemerality-that make the human condition a paradox of welcome adventure and anxious uncertainty.4 活泼热情,富有感染力

旅游文本往往热情活泼,朗朗上口,融旅游与宣传于一体。例如:Where to now? I’ll tell you: the oasis, the best Mexican food at that altitude in the city-and the most spectacular sunset.现在去哪?我来告诉你去哪:绿洲餐馆,那里有全城最好的墨西哥食品和最壮观的日落景观。二 旅游资料的翻译方法 音译法与音意兼译法

音译法是根据汉语读音,将旅游景点名称直接用拼音标注,目的是尽可能保留原风景名胜,旅游饭店的原汁原味和鲜明特色

如:城隍庙 译为 Chenghuang Temple

民族饭店 译为 Mingzu Hotel 景点名称多涉及本民族文化的专有名词,单纯的音译不能传递任何实际信息。这类名称应该在音译的基础上另作释义,对音译进一步做出解释。

如 海南景点“鹿回头”可译为“ Luhuitou(turn-round deer scenic spot)

天涯海角可译为 Tianya-Haijiao(the end of the earth and th edge of the sea)2.意译法

有些景点名称文化含义丰富,而直译又不能把相应的文化含义翻译出来,此类名称翻译时要突出其内在含义或相应典故与传说,便于游客理解,记忆。对此类名称多采用意译,即用意义相同而形式不同的词语来译。意译的特点在于能够填补文化空缺,消除文化差异。如“兵马俑”译为“Terra 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十三陵”译为“Ming Tombs”,“故宫”译为“the Imperial Palace”,“颐和园”译为“the Palace Museum 3 增译法

增译是指为了使外国游客更好的理解某些字,词,名而增加一些相关资料,对旅游资料中的一些人名,地名,朝代,历史事件以及典故等做出背景资料的增加和说明。元宵节那天,大红灯笼高高挂。译文: “During the Yuanxiao Festival, also called Lantern Festival, which falls on the 15th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red lanter。antern Festival exhibition began in the Han Dynasty, about 2,000 years ago, some people believe its origin to be related to Buddhism)can be seen everywhere.” 这份旅游资料中对“元宵节”和“灯笼”的补充解释,便于外国游客对元宵节有个较为透彻的了解。4.删减法

在旅游资料中,有些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产物,若逐字逐句翻译,对理解原文没有任何帮助,甚至外国游客根本看不懂,这时就应该适当的删改

关于华清池有这样一段文字描写:

华清池内有一贵妃池,相传是杨贵妃当年沐浴的地方。唐代名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诗句。

译文:Inside the HuaChingchihh Spring, there is a bathing pool called Kueifeichih, which is said to have been the bathing place of Yang Kuerfei.原文不过是想陈述华清池内有杨贵妃当年沐浴的贵妃池。如果逐字翻译原文的古诗,对

英文读者说,从这些诗句的译文中得到的仍不

过是杨贵妃曾在此沐浴这个信息,译文把汉语中的古诗全部删除,但并不影响译文读者对原文其他部分的理解。

5.创造性翻译

创造性翻译指在不损害原文信息的前提下,不拘泥于原文,对原文不符合译语习惯的词句、语序进行必要的改造和调整,以期更好地服务于读者。

三 旅游翻译中异域文化的传递策略

1.旅游翻译中文化因素导致的翻译障碍

(1)历史制度,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导致的翻译障碍

由于中西文化有很大差异,不同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社会习俗都会使两种语言出现不对应现象,有的只是词汇空缺(lexical gap)或词义空白(semantic zero)

比如“春节”如果简单翻译成“Spring Festival”,外国游客会理解为“春天的一个节日,是中国人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但过春节家家户户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等文化信息却丢失了

(2)语篇层面和修辞方面的差异造成的翻译障碍

由于中国人和西方人思维方式,审美观念,文化心理有很大不同,反映在语言中就是谋篇布局,修辞方法等行文习惯的差异。汉民族强调客观融入主观,喜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书画,建筑,诗歌等都讲究神似重于形似,简隽空灵的风格,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了汉语词藻华丽,情感横溢,讲究声律对仗,音韵和美的特点。

2.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1)地名,景点名称的翻译

景点名称翻译可以采用直译,意译,音译或几种方法的结合。

完全音译适用于对地名的翻译,这一般不会引起游客的理解障碍,如北京(Beijing),上海(Shanghai)等。

在景点和景区的翻译中,音译加意译的方法更为常用。比如,把“中山陵”译为Dr Sun Yat-sen’s mausoleum, 把苏州著名园林“拙政园”译为Garden of Humble Administrator,这样能使旅游者更好的把眼前的景色和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相结合,增加游览兴致。

(2)历史人物、事件等的说明性翻译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在介绍文物古迹的时候,总会联系到大量的历史事件和朝代名称,而国外游客对我国的历史朝代并不熟悉,因此最好补充一个朝代的公元年份。在翻译国外游客不熟悉的历史名人时,可以添加相关的背景资料,补充这个人的身份,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功绩等,以增加国外游客对此人的了解。例如清朝乾隆年间,可译为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1736-1795)of the QingDynasty(1644-1911)”。这样的翻译才能使外国游客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历史人物及朝代。(3)特殊文化、事物的解释性翻译

对一些中国特有的历史事物、历史上的典故、神话传奇和独特的民族传统节日的翻译,应增添一些解释性文字加以说明,以便更好地让国外游客理解。

如三月三节,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极富民族色彩。在阴历三月初三日,青年男女聚在一起举行民歌大赛,并借此互交朋友。如果不加上解释性翻译,则外国游客很难理解其真正涵义。

可译为San Yue San Festival(a festival that usually takes place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lunar third

month,when minority people,especially the young

get together for folk song contest or making friends with each other)(4)注重民俗风情的理解与翻译

风水”和“阴阳”是我国文化中独有的传统概念,在中文里,“风水”和“阴阳”不但与地理有关,更与信仰有关。在翻译的时候,可采用译出指称寓意,同时加适当注释的方法。例如 大乘寺坐北朝南,院墙按八卦建造。

译文 The Great Vehicle Temple faes south with its walls shaped after the Eight Diagrams(combinations of the whole or broken lines formerly used in divination).八卦是我国古代的占卜符号,是中国特色词汇,需要经过说明才能为外国读者所接受。(5)文化借用

文化借用,就是借用西方文化中比较知名的人物或事件来解释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内容。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西方客人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增加他们的印象,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特有的内容

比如,把西施比作埃及艳后,把梁山伯与祝英台比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把苏州比作意大利的威尼斯,把银川市比作小麦加等等

再如

故宫耗时14年,整个工程于1420年结束。如果这份旅游资料针对北美市场发行,译 者则可处理为: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rbidden City took 14 years, and was finished in 1420, 72 years before Christopher Columbus discovered the New World.若这份资料的目标市场是欧洲,则可在“in 1420”后加上“14 years before Shakespeare was born”

四 中国菜名翻译方法

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菜历史悠久,其高超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令外国游客大开眼界。但是因为东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要把中国菜名翻译得准确生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翻译菜名要抓住用料,刀法,烹调法,口味几个关键。1.直译法

由于汉语和英语的差异很大,把中餐菜名翻译成英文时大部分情况下都应采用写实性译法,特别是对于写实性的菜名,应尽量把菜肴的原料、烹制方法、菜肴的味型等翻译出来,以便让客人一目了然。

(1)以烹调方法开头的翻译方法

a.烹调法+主料(形状)

炒鳝片 Stir-fried Eel Slices

煨牛肉 Simmered Beef

清蒸鳊鱼 Steamed Limande b.烹调法+主料(形状)+(with)辅料

醋溜仔鸡 Fried Spring Chicken with Vinegar Sauce 蟹粉蒸鱼肚 Stewed Fish Tripe with Crab Meat 辣子炒肉丁 Stir-fried Diced Pork with Green Pepper c.烹调法+主料(形状)+(with,in)调料

清炖猪蹄 Stewed Pig Hoof in Clean Soup 茄汁鱼丸

Fried Fish Balls with Tomato Sauce 2以主料开头的的翻译方法

有些菜肴名称不反应烹调方法,在不明确制作方法的情况下只需译出其主料,再用介词with或in接其辅料或调料。a.主料(形状)+(with)辅料

鲜菇大虾

Fried Prawn with Fresh Mushrooms 玉米肉丸

meatball with corn b.主料(形状)+(with,in)调料

糖醋鱼 Fish with Sweet and Sour Sauce 2.直译+音译法

对于一些有地方特色的名菜 ,翻译时若用“音译地名/人名+直译原料”这种译法可能更有“中国味儿”。

东坡肉 Dongpo Braised Pork 麻婆豆腐

Ma Po Toufu 北京烤鸭 Beijing Roast Duck 3音译+释意法

音译(即以汉语拼音代替英文进入菜谱)最为省事,但外国人看不懂,中国人也不一定懂因此纯粹的音译要尽量避免。

4.对于艺术命名法的菜名,其名称本身既不反映菜的原料,也不反映烹调方法,若要讲清其意义,必须讲述一个故事或一段历史。翻译时则先直译出菜名的中文意思,再进行解释。

佛跳墙 The Buddhist monk jumping over the wall---Ingredients used for the casserole are all delicacies of Chinese cooking: shark’s fin, sea cucumber, abalone, dried scallop, ham, chicken, duck, lamb, bamboo shoots, mushrooms and various spices.These are sealed inside the casserole and boiled for long hours, ensuring the essence of each ingredient is being extracted.Thus, besides the wonderful taste, the casserole also has high nutritive values.The meaning of “the Buddhist monk jumping over the wall” is that, this dish is so delicious that the Buddhist monk can not help to jump over the wall and have a taste.5意译法

旅游翻译建设 篇3

关键词:旅游翻译;呼唤性;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1-0069-02

1功能翻译理论综述

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其核心在于3个方面:翻译的实质、翻译过程的参与者以及翻译功能理论的原则。其代表人物有赖斯、贾斯塔•赫兹•曼塔利和诺德等。1971年,赖斯在她的著作《翻译的批评性和限制》一书中,首先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她在认同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论的同时,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形式,也就是从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评价译文,从而建立了功能翻译理论的雏形。1984年,曼塔利将功能翻译理论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她以“行为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她的“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这一概念。传统的“翻译”只涉及原文的使用,她则把“翻译行为”看作是一种“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为”,从而区分了“翻译”(translation)与“翻译行为”(translation action)两个概念。德国功能学派的最后一位主导人物诺德则对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阐释。并针对功能翻译理论的不足提出了翻译的“功能+忠诚”(functionality+loyalty)原则。总之,文本类型和翻译类型学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依据。功能翻译理论跳出了对原语文本一一对应转换的樊篱,将“翻译放到了一个综合原文作者、译文作者和译文读者多重关系的动态的行为范畴,从文本的交际功能方面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

2旅游翻译的特点

2.1行文用词华美

汉语旅游材料讲究四言八句,言辞华美。显得“文采浓郁”,辞藻的渲染加上汉语言常采用的对偶平行结构和连珠四字句,使得文字力求达到音形意皆美、诗意盎然的境效,给人以美感。

2.2文化上强调“意与境混”

汉民族的写作美学一贯追求那种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高度和谐、融为一体的浑然之美,因而人们常常将景物的内在意蕴依附于其外在的表象之上,使具体的景象获得抽象的人格与情感,做到情与景相融、虚与实相生、意与境相谐,在描绘外界自然美的同时无时不在传递一种内在和朦胧之美。其语言表达常常人文色彩浓郁,物我一体,一景一物,皆有灵性,主观色彩极浓。

总之,汉语旅游材料讲究四言八句,言辞华美,文采浓郁,大多依靠华丽辞藻的渲染而不是物象的明晰展示。其语言表达常常伴有大量的对偶平行结构和连珠四字句,以求行为工整,声律对仗,文意对比,达到意境美、色彩美、音韵美和情感美,以及诗情画意、情意盎然的效果。这极大地迎合了汉民族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汉语旅游文体特征和表达风格上的差异,在翻译的理解与表达过程中,如何采用适当的方法和策略,是旅游翻译能否实现其“呼唤”功能,有效达到交际目的的关键所在。

3汉语旅游材料的翻译策略

汉语旅游材料文本的多样性决定了翻译策略的多重性,常用的翻译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3.1省 译

一些旅游资料中会存在无多大实用价值的表达,若全盘直译出,会破坏译文美感,致使臃肿堆砌。为保证译文流畅,必须对原文进行删改,以有效吸引读者。

例如:她(黄河)奔腾不息,勇往直前,忽而惊涛裂岸,势不可挡,使群山动容;忽而安如处子,风平浪静,波光粼粼。

It tears and boils along turbulently through the mountains and,at some place, flows on quietly with a sedate appearance and glistening ripples.

3.2增 译

增译就是对原文中一些带有源语文化色彩和历史背景的重要信息,在译文中,采用适当阐释或加注释的形式来明确原义,避免译语读者的误解或不解。

例如:(桃花源)始建于晋,初兴于唐,鼎盛于宋,大毁于元。时兴时衰于明清,萧条于民国,渐复于解放后,大规模修复开发于1990。——《桃花源》画册

Taohuayuan(the peach flower source)was first built in the Jin Dynasty(256~439A.D), began to take shape in the Tang Dynasty(618~709), flourished in the Song Dynasty(960~1297), and went to ruin in the Yuan Dynasty(1279~1368).With ups and downs through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1368~1911), it was almost abandoned in the tim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1912~1949).Its restoration was made from the year 1949 and a large-scale expansion and development began in 1990.(贾文波,2003)

3.3拆 译

由于汉语不可能在句型结构上与英语完全对应,翻译时必须从结构上对原文进行相应的处理。

例如: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1]

Carrying distant mountains in the mouth and swallowing the Yangtze River, the vast and mighty Dongting Lake stretches endlessly. It turns brilliant in the morning and gloomy at dusk. The scenery abounds in changes.

3.4改 写

在语言表达形式上,汉语讲究声韵和谐,整齐对偶,表现为大量使用四字结构和华丽辞藻。在描写景物时,喜欢用大量形容词,讲究诗情画意。因此,对景物描写中过多的言辞渲染,有可能被英语读者认为是极度夸张。英译时,不应将原文内容以及大段的华丽辞藻和平行结构逐一直译,而应根据英语景物描写的规范加以调整。

例如:西湖在杭州市区的中部,面积约6.03平方公里。沿湖四周,花木繁茂;群山之中,溪泉竞流;亭台楼阁,交相辉映;湖光山色,千古风情,令多少人流连忘返。“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赞语真是恰如其分。[2]

Situated to the west of Hangzhou, the West Lake area covers 6.03 square kilometers. The causeways. bridges, pavilions, springs, trees and flowers in and around the West Lake make it a paradise on earth, where one can’t tear himself away.

3.5篇章整合

一些旅游资料中会出现许多中国特有的表达方式以及汉语独特的语言结构,如果按字面翻译成英语,必然使不熟悉中国文化背景的外国游客难以理解。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预期的译文功能,达到吸引游客的宣传效果,可酌情对那些一时无法翻译或者勉强译出却让人不知所云的段落进行重新组织,甚至可根据译人处理同类语篇的习惯加以改写。

例如:“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位于黄浦江畔,浦东陆家嘴嘴尖上,塔高468米,三面环水,与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隔江相望,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高塔。”[3]

这是一个由散句组成,典型的汉语句子,句中短句一个接着一个。英语讲究句子结构的完整与严密。如果按常规直译,造成的结果或是不合英语语法,或拖沓冗长。因此,我们可采用改译法化零为整,将其缩合成符合英语习惯表达的译文:

Situated on the Huangpu River and at the point of Lujiazui in Pudong. The Oriental Pearl Radio and Television Tower is surrounded by waters on three sides and faces a row of buildings of variegated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al styles in the Bund across the river. This 468-meter-tall tower ranks first in Asia an d third in the world in height.

综上所述,旅游翻译是架在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与外国游客之间的一座桥梁,它有助于向西方国家传播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为有效达到旅游材料的翻译目的,译者应以翻译功能理论为依据,从传播中国文化与实现语篇的预期功能出发,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需求,同时把握好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不拘泥于原文形式,酌情选择适当的翻译技巧,使原文的意图及内容能准确得体的再现给译文读者,进而获得他们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贾文波.汉英时文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126~127

2 张建平、陈二春.论旅游文本的语篇功能与英译[J].商场现代化,2007(493):207~208

3 Janry.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旅游风景区导游词,2007.9.11.http://

www.ruizh.com/article.asp? id=216

On the Tourist Translation in the Light of the Functional Theory

Zhang Lisa,Li Xijun

Abstract:Tourist Translation falls into vocative text. Breaking through the binding of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adopting a completely new angle to analyze tourist materials. This paper is centered on the C-E translation on tourist materials, analyzing the function of them featuring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tourist appealing and external propaganda. It also puts forward some concret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like omission、amplification、splitting、rewriting and restructuring to fulfill its communication function.

旅游翻译建设 篇4

关键词:翻译学科,吉林旅游,旅游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旅游业已成为吉林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也是促进文化交流与社会和谐的战略性产业。根据《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精神,五年之后,我省将努力建设成为中国生态旅游强省、旅游经济大省、东北亚地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旅游胜地。

为了达到旅游强省的目标,我省不断投入巨资打造旅游项目,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以2013年为例,我省旅游收入达1477亿元,占GDP的11.37%,然而,国外旅游的收入仅为30亿元,据统计,境外游客的来源主要集中在韩国、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旅游目的地主要集中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区以及长白山地区,由此可见,英语国家的旅游人数在吉林省旅游收入中的贡献率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因此,从长远来看,欧美国家和英语国家的游客应该是吉林省扩大旅游市场的重要的利益增长点。

我国的翻译行业正快速发展并逐步形成一支重要的文化产业。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始于2007年,这成为了翻译学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奠定了培养高层次、专业化、应用型的翻译人才的基础。2009年,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获得国家审核通过,标志着我省开始了翻译学科的建设,2010年、2011年,吉林师范大学和华侨外院先后通过国家审核,建立翻译学科。

一、旅游翻译的重要性与交际翻译理论

旅游翻译属于跨语言、跨文化的学科,也属于应用型翻译,应用翻译理论研究包括由宏观—中观—微观的理论体系。宏观上的应用翻译学包括应用翻译研究的建构及研究范畴体系和方法论。比如旅游翻译就是应用翻译研究体系中的一个具体的门类。中观理论意为“不同文类的翻译策略与方法”,特别是结合具体门类进行的研究,如旅游翻译策略、公示牌翻译策略等。微观研究往往需要联系翻译的实践来进行,如研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翻译旅游书面资料的方法,研究在翻译理论指导下把汉语的旅游财校翻译成英语的问题等等。

伴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的不断蓬勃壮大,我们需要把更多大量的旅游景点资料翻译成外文,尤其是英语,因此,英译旅游景点资料这项工作成为了重中之重,发挥着向外国参观者介绍传播我国传统文化以及地域特色的作用。但是,不难发现,在我国英译旅游资料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亟待相关专业人士的关注和解决。分析原因,可以看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译者对旅游景点资料功能的忽略,比如寒暄功能、表情功能、指称功能、诉求功能等等。翻译绝不是简单地把词翻译成词、句子翻译成句子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要适应不同受众,根据不同文本的功能的改变形式来进行翻译。因此,在进行旅游景点资料翻译时,我们必须将文本的特点和翻译的目的也放在翻译的标准之列。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翻译的完善,因此,旅游翻译行业必须发挥其实用性的功能,从宏观上来看,要能够积极地宣传我国的国际形象、物产资源以及历史文化,以吸引更多国外游客的参观访问;从微观上能够让每一位来自国外的游客了解并懂得整个旅游过程中的行程安排、车票或机票的信息;能够正确理解并填写相关的合同及表格;能够正确解读每一处景点或是每一处公示牌。

英国知名翻译家彼得纽马特提出了著名的交际翻译理论。所谓交际理论,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在兼顾原文精髓的前提下,使译文达到如同原文对源语读者一样的效果。交际翻译理论的重点是根据译文目的语的语用方式、语言特点和文化信息,对原文本进行重新建构和梳理。相对来说,在进行交际翻译时,翻译者比较自由,可以有较大的空间对原文本进行解释说明,对问题进行注释以排除歧义,有时甚至可以改正原文本的错误。这就要求翻译者要具有母语和目的语方面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要具有灵活应变、适当转换的能力。

二、旅游翻译核心要求及翻译策略

(一)旅游翻译的核心要求

众所周知,旅游翻译属于应用型翻译,也属于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范畴,因此,要特别注意译文语言地道,用词得当,效果明显。同时还必须发挥其实用的具体功能,既可以介绍本地(国)的旅游景点以宣传国家形象,来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同时也能让外国游客看懂旅游的行程安排、旅游时的机场或车站的屏幕预告,正确填写旅游合同表格。由于旅游翻译的目的是服务于旅游业,也就是要以旅游者为导向,因此,旅游翻译方法与技巧的运用必须紧密结合旅游业的特点,并要考虑游客、旅游市场、资料出版、社会经济效益等诸多因素,最重要的是要遵守翻译的职业道德及职业规范。

作为专门用途英语,旅游英语有着与众不同的自身特点。中国翻译学家陈刚指出:旅游翻译的过程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扩心理、跨时空的交际活动。彼得纽马克也认为,旅游资料的翻译需要体现四大功能:1.宣传推介旅游景点的功能;2.介绍旅游地历史与文化的功能;3.审美的功能;4.吸引众多游客来旅游地游览并激发游客游览兴趣,同时还要满足游客旅游需求,并且能够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获得美感享受所施的行为。总体来说,旅游文本翻译所涉及到的内容纷繁复杂,其重点和难点是就是景点翻译,因为旅游景点资料的翻译是最具旅游文体特点的。旅游景点文本的翻译,一定要做到目的明确,也就是要通过译文,让潜在的国外游客了解该地的风土人情吸引他们前来游览,使他们能够领略我国各个景点的旅游资源以及和次景点相关的文化及历史知识,激发他们来我国旅游的兴趣,以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基于此,译者必须在翻译前做好功课,极大程度地了解译文的目的功能,以及了解目标读者的理解水平。

(二)旅游英语翻译策略

根据一项调查研究,在统计英语本族语游客对译文打分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得分最高的译文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译文都是按照英语文章的逻辑方式和信息的最佳关联度翻译而成的。因此,旅游翻译应避免使用中国式的行文特点,要努力满足国外游客的要求,多采用归化译法。同时也需要注意,旅游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应是具体文化信息的有效传达,并要满足国外游客对相关文化内容的理解需求。总而言之,旅游翻译不仅要使翻译的语言对接流畅,更要使译语与所处的文化对接成功,从而激发他们的旅游欲望,满足外国游客的需求。

三、旅游翻译学科建设的现状

在我国的翻译学科建设方面,笔者通过调研发现,由于最近几年翻译教学发展迅速,导致很多院校师资的培养都跟不上;还有很多院校尚未建立科学而系统的翻译课程体系,大多还停留在过去传统的研究型硕士的课程体系上;此外,在培养方案上也没有按照翻译专业硕士(MTI)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而且在当前的翻译教学活动中,大多没有脱离翻译文本,研讨的问题多集中于语言的转换,并没有立足翻译的实践,脱离了翻译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并未走出学术的象牙塔,因此,很难在促进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方面,尤其是与其联系密切的旅游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吉林省高等院校旅游翻译硕士学科的建设

英语旅游翻译的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并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旅游英语翻译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使用双语进行交际的能力;2.具有跨文化意识,掌握相关跨文化知识,既能够克服单一的民族中心主义,又能够避免模式泛化以及民族偏见;2.能够熟练自如地论证翻译过程中文化导入的原则、途径、技巧及具体内容。

决定旅游产品的内在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潜力的因素既包括旅游资源的外在景观,更更注重其文化的底蕴和内涵。由于文化内涵是我国旅游业的灵魂,高质量的旅游文本的翻译和高素质的旅游口译人员的培养便尤为重要。因此,如何加强我省旅游翻译学科的建设变成为了重中之重。而旅游翻译学科的建设需要建立明确的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培养模式等方面。

(一)优化旅游翻译教材的建设与课程的设置

在1988年,我国翻译学家桂诗春曾经指出,在我国翻译教材建设方面,当时大多数的翻译教材侧重理论,内容比较侧重书面语的翻译知识。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现在的翻译教材建设已经有了很大改善,翻译学家们不断地推陈出新,各大出版社也非常重视相关书籍的出版,数量得到了显著的增加,初步满足了高校翻译教学需要。据统计,旅游英语教材、词典和读物的出版,已经达到500多部。目前,我国旅游英语翻译教材出版的不足之处是对于学术写作与学术演讲的翻译研究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英汉双语教材、英文原版教材与MIT教材混为一谈;近三年内,MIT旅游英语教材只有一本出版,所以在旅游翻译授课的过程中所选择教材的余地比较小,旅游翻译专业的相关知识与英语语言习得也有待于进一步融合。

当前,一些高等院校的MTI的课程设置与研究型硕士类似,翻译专业或MTI课程存在的问题基本都是“两多两少”:两多指的是理论研究型的课程比较多,文学欣赏累的课程比较多;“两少”指的是实践性的课程比较少,翻译技术类的课程也比较少。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在设置旅游翻译课程的时候,应该加强相关专业特色课程的系统开发,将旅游翻译的专业优势与特色充分挖掘出来,建立起实践与教学均衡发展有机融合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科特点、我省现实的地域特色及市场需求,建立富有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课程。

(二)完善旅游翻译教学的师资

想要培养合格的旅游翻译专业人才,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障教师一方面要具有扎实的英语翻译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具备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也就是具备“双技能”知识。为此,首先在旅游翻译学科建设方面,各高校需要定期组织关于旅游英语方面的教育培训,还要利用“校企合作”的项目为教师提供接触并了解旅游工作实践的机会,以便于增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与社会实践岗位要求的结合。其次,高等院校可以组建由英语翻译教师和旅游专业教师组成的梯队,同时参与教学,以就某些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讨论和研究。各个高等院校可以试着打破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旅游与翻译等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学生可以进行跨系选课等行而有效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比如,可以聘用英语外籍教师,运用语料库语言学和旅游翻译共同研究的方法,设计口头采访问题等形式研究国外游客对吉林省本土旅游文化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

(三)创新旅游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

旅游翻译教学要侧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因此,教学内容不应只局限在理论层面,应该联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应该创设各种实践教学平台,也就是通过各种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翻译机会,比如通过校内外实践基地、校企合作的培训基地以及导游资格证考试鉴定基地等。

参考文献

[1]王宁.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4]Christian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4.

旅游翻译建设 篇5

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谈旅游资料的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活动.在旅游资料的翻译实践中,译者其实是在从事一种再创作.要实现旅游资料翻译的目的,译者可以运用功能派翻译理论做指导,从文本特点、读者接受、文化背景3个方面考虑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把原文的意图及内容准确得体地再现给读者.

作 者:陈霞 CHEN Xia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52刊 名: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84(3)分类号:H315.9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 旅游资料 翻译方法

旅游翻译建设 篇6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旅游文化差异 翻译策略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交通工具提供的便利性不断提高,出门旅游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普遍的现象。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市场,每年吸引的国外游客将达到1.3亿人,位居全球第一。因而,各种英译旅游文本就成为外国游客获取旅游信息、了解旅游景点、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对象的交际活动。”然而,现今旅游外宣翻译良莠不齐,“语用失误、文化失误、语言失误”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外宣失误不仅阻碍了中国文化的传播而且严重地损坏了中国的人文形象。因而,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应用得当且有针对性的翻译策略来翻译旅游外宣文本是我们成功介绍旅游景点、传播中国文化亟需解决的问题。外宣翻译“除去所有翻译工作都需要遵循的‘信、达、雅’标准之外,外宣翻译更需要翻译工作者熟知并运用‘外宣三贴近’(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原则。”如何坚持这个原则,使用得当的翻译策略将是本文将要解决的问题。

二、中西旅游文化对比分析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民族众多,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旅游外宣资料,其功能主要是向游客介绍旅游地的风景名胜、历史典故、人文习俗,传递文化信息,激发游客兴趣。然而,中西方在审美、道德观、价值观上的差异反映在旅游中则体现为旅游文化的巨大差异。首先从旅游目的来讲,西方人出门旅游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一个地方的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当地的民俗风情及风俗习惯。据对美、日、法、英、德5国游客来海南动机调查显示:他们第一是了解民众生活(100%),第二是了解历史文化(80%),第三是游览观光(40%)和品尝佳肴(40%)。而中国人出门旅游的目的多为超脱现实,远离烦恼,超然万物,当然也有欣赏风景,参观历史古迹之意。其次,从价值观差异来讲,中国长久以来深受儒家、道家思想影响,注重等级差异,宣扬“天人合一”。“忠孝仁义”是价值衡量的基本标准,强调“重义轻利”,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西方信仰上帝,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因为他们致力于控制自然、改造自然为己用。因而,他们更加致力于对外扩张,掠夺甚至屠杀以谋取暴利。最后,从审美情趣差异来讲,受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影响,西方人重物我分离、二元对立,偏向于对客体进行冷静的分析,直面物体的本质,再现事物的原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是思考、研究进而改造、征服,重逻辑思维,强调借用科学的手段对事物进行精确地观察把握,而中国人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认为艺术不在于模仿自然,而在于表达受自然感动之“心”,不在再现外物的原形原貌,而在于抒情言志。“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看我亦如是。”注重艺术感受,强调人与自然总是和谐的。

因此,正因为中西方在旅游目的、价值观、审美情趣等各方面的差异,要想让外国人理解旅游外宣文本甚至产生和国人一样的理解和感受,就需要我们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恰当的策略,加深文化层次的翻译。

三、生态翻译学

胡庚申教授将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作隐喻类比,以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基本原理为基石,以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适中尚和”的经典智慧为依归,提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翻译理论。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的过程是译者适应于译者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翻译的原则是多维度适应于适应性选择;翻译的方法是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译文的评价标准是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译者素质等,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程度”最高的翻译。翻译适应选择论探讨的是在一定的翻译生态环境中译者对翻译策略进行多维度的选择与适应,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化,使之符合社会需求。

1.语言维的选择与适应。语言维的选择与适应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

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正如奈达所说,“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征,要进行有效的交流,就必须尊重每种语言的特征。”汉语与英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不同的文字系统,在语言类型、表达结构、语法、词汇等各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英语的主谓语要求在人称、数、时态上严格一致,而汉语要求语义一致;英语词义内涵广泛,对上下文依赖性比较大,独立性比较小,而汉语词义的伸缩性和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小,独立性比较大;英语中介词多,句子喜欢用介词来形成链接,而汉语中动词多,喜欢用动态表达,比如a novel by Lu Xun(鲁迅写的一本小说),a boy from a countryside(一个来自农村的男孩)。外宣翻译和文学翻译同属翻译,根本目的都是传播信息。但是两者又分属于不同翻译类型,外宣翻译是应用型翻译,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旅游、社会等各个方面,而文学翻译属于艺术性翻译,是用一种文学语言恰如其分地再现原作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是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根据赖斯的语篇类型和语篇种类划分,外宣材料属于信息类语篇类型,其语言功能是提供物体和事实信息,语言维度是逻辑性,语篇重点是关注内容,因而译文以传递指示内容为目标,其翻译方法应该以“直白语言”,按需要明晰化为主。

nlc202309010537

2.文化维的选择与适应。文化维的选择与适应,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文化意识,认识到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过程,注意克服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每时每刻都主动或被动地被所属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因此译者在翻译这个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中要充分认识并且准确把握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理解性区别,最大限度地缩短理解差距,传播中国文化。

语言本身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历史条件、地里环境、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各方面的不足造就了语言文化的不同,使得两种语言中的词汇表现出非对应非重合的现象,无法产生语义共鸣。比如“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这个“江南”就不好直接翻译成“southern China”,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江南”的的文学意象不尽相同。又如三亚南山寺门匾上“不二”,本是佛教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强调一切无我,一切唯心,对信仰上帝基督的西方游客该怎么翻?是音译加注还是用阐释译还是关联译?可见,在旅游外宣翻译的实践中如何处理好语言中的文化个性,很大程度上也就成了文化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3.交际维的选择与适应。交际维的选择与适应,是指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转化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众所周知,外宣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旅游外宣翻译的最大目的就是让外国游客能够欣然接受中国文化,激发消费欲望,促进地区、国家的交流。因而了解游客的思想文化及交际思维习惯,将旅游文本信息最大化地传达给外来游客,以此来提高外宣翻译的交际效果是译者义不容辞的义务。

四、旅游外宣翻译策略

综上所述,因中西方旅游文化的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语言、文化、交际等各方面均要作出一定的选择与适应,因而在翻译过程中要采用针对性的翻译策略以适应不同语境下的翻译需要。

1.直译或直译加注。直译既要全面准确地阐明原作的含义,又没有任何失真或随意增加或删除原作的思想,同时还保留原有的风格。直译是旅游外宣翻译中比较广泛应用的一种策略,适用于目标语言群体能够正确、轻松地读懂并理解外宣材料的情况。比如海南省三亚市的鹿回头公园就被翻译成“Luhuitou (meaning a deer looking over its shoulder) Scenic Area”,在其公园介绍中有一句“‘鹿回头’已成为三亚的城雕,三亚市也因此得名‘鹿城’”则被翻译成“Luhuitou was the signature sculpture of Sanya city. Hence, Sanya city obtained the name ‘Lucheng’ (the city of deer)。

2.音译或音译加注。要想保留原文的内容的同时保留其语言风格,除了用直译的方法,还有一种就是音译或音译加注。音译加注适用于某些名称介绍,如人名、地名、节日名等。比如说在翻译海南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时便可适用这种翻译策略,译成“Sanyuesan, a traditional festival among Li people”,实现中国大统一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便可翻译成“Qinshihuang, 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in 221 B.C”,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科举考场的“江南贡院”可以译成“Jiangnan Gongyuan, the place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ancient China”。值得一提的是,音译或音译加注的方法可能一开始很难被外国游客接受,但是随着使用频率的加深,像“sanyuesan”, “Qinshihuang”“Jiangnan Gongyuan”这样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音译词将逐渐被游客所接受,也能实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3.意译。音译强调从意义出发,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现出来,不需要过分地注重细节,但是要求译文自然流畅。意译适用于原文词句艰涩难懂,句型结构复杂的情况。例如《神话世界九寨沟》的景点翻译:

原文:当你步入沟中,便可见林中碧海淡当荡生辉,瀑布舒洒碧玉。一到金秋,满山枫叶绛红。盛夏,湖山幽翠。仲春,树绿花艳……四时都呈献出它的天然原始,宁静幽深。

译文:Mystic lakes and sparkling waterfalls captivate your eyes as you enter the ravine. The trees are in their greenest in spring when intensified by colorful flowers. In summer, warm tints spread over the hills and lake lands. As summer merges into autumn, the maple trees turn fiery red. Splashing color through the thick forest hills… Tranquility pervades primitive Jiuzhaigou throughout the year.

从例句中可以看出,原文诗情画意,四字局、平行对偶大量使用,充分体现了汉语语言音美形美的意境,而英文则简洁干练,语言表达比较直观,但是这更符合英语语言阅读者欣赏的习惯,更能起到旅游对外宣传的效果。

4.关联翻译。关联翻译指的是用文化关联的手段来翻译原语中的文化负载词,通过“以此比彼”的方式缩小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的差距,产生亲近感及文化联想,激发游客兴趣。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劫富济贫的好汉,我们不能直接翻译成“rob the rich and help the poor”,因为西方人强调法治秩序,这种翻译会让他们以为这只是一帮强盗。可喜的是,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有一个罗宾汉,维持正义,保护弱小,因此在翻译时可以用文化关联的手段翻译成“Robin Hood in China, tricked the rich and helped the poor”。无独有偶,中国民间传说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有个号称水城的苏州,意大利有个水上城市威尼斯,等等。

五、结语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面镜子,旅游外宣翻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交流沟通信息。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外宣材料译文读者的旅游目的、价值观及审美情趣,了解中西方在语言、文化、思维上的不同,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方面对翻译生态环境进行适应与选择,采用针对性强、有效的翻译策略,缩短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差距,有效交流沟通信息。

参考文献:

[1]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328.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b(1-5).

[4]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06).

[5]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6]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增词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7]汪文.试论旅游外宣翻译中的“三维”适应性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14.

[8]肖群.功能主义视角下的红色旅游资料外宣英译——问题与对策[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83.

[9]张健.全球化语境下的外宣翻译“变通”策略刍议[J].外国语言文学,2013,(1):21-30.

课题编号:省级课题,海南省社科联主办,hnsk(2c)15-1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黎苗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研究。

作者简介:金晓霞(1979- ),女,汉族,江西宜春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主要为英语语言文学、翻译、教学法等。宁霞(1965- ),女,汉族,甘肃武威人,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为英语翻译、商务英语教学。

旅游翻译建设 篇7

关键词:旅游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一、开设《俄汉/汉俄旅游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必要性

从合作的大背景来看, 中俄之间的旅游合作已经成为中俄合作的一个新亮点, 双方互为重要的旅游客源国和旅游目的地国。而且, 在中俄互办旅游年之后, 两国旅游交流进一步升温, 达到历史上的最好水平。2012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中俄旅游合作论坛上提出, 要把旅游合作培育成中俄务实合作的新亮点, 到2015年中俄力争实现双向旅游交流500万人次, 中俄旅游文化交流必将得到进一步深入发展。目前, 俄罗斯是中国第三大客源国。而根据最新数据显示, 自2014年以来, 中国已经超过德国, 成为俄罗斯第一大客源国。双方旅游交流和合作显示出强劲的动力。在入境旅游方面, 海南一直是俄罗斯游客喜爱的海滨度假目的地之一, 虽然目前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俄罗斯游客仍然是三亚乃至整个海南的主要客源。中俄旅游文化的深入交流, 离不开广大对俄旅游营销和翻译人才的参与。旅游翻译人才的素质和数量,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营销活动的成功与否。

根据笔者近年来对三亚对俄旅游营销活动的不定期调查了解, 以及对来琼俄语国家游客的访谈, 可以发现海南在对俄国家旅游宣传营销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 不少俄语导游对于所游览景点 (如南山佛教文化苑) 的中国传统文化很难做到深入讲解, 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俄语国家游客对跨文化交流的诉求;第二, 由于对对象国游客心理缺乏足够的分析和认识, 在对外旅游营销文本的翻译和撰写方面, 还存在诸多以汉语思维为基础的营销误区。

在此背景下, 结合我院地处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中心的区位优势, 以及我院不断深入教学的课程改革和质量工程建设, 我们提出开设和建设《俄汉/汉俄旅游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一些思路, 以期能达到完善教学体系, 帮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

二、课程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俄汉/汉俄旅游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建设有着良好的课程体系基础。目前俄语专业的学科建设方向为俄语 (旅业商务) 方向, 在课程设置方面有条件进行课程整合, 形成以“旅游翻译”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目前课程设置中与“旅游”相关的课程主要有《旅游学概论》《俄罗斯历史/地理》《旅游俄语》和《酒店俄语》, 此外学生还可以选修《中国旅游文化》和《旅游市场营销》等多门课程, 这些课程为俄语专业开设专门的旅游翻译课程提供了良好的体系基础, 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学科知识的整合应用。

该课程建设有着较强的师资和教学经验与经历保障, 尤其是在俄语特色专业的建设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改革经验。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 教授了除任教科目以外的俄语专业的大部分专业课程, 课程前后涉及低年级基础俄语、语法, 高年级高级俄语、翻译理论与实践、旅游俄语等。正是这种教学科目的跨度, 让笔者有机会接触了本专业不同阶段学生的真实状态, 有机会结合教学实践思考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问题。

根据我们专业建设方向, 俄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在于旅游业和商务方向的专业人才。那么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掌握有关旅游和商贸方面的基础语言知识和形成适应相应专业要求的专业技能。为了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 我们开设了旅游俄语、商务俄语和翻译理论与实践等课程。这3门课程都是笔者曾经任教过的科目, 笔者的体会是, 这样的课程专业性比较强, 如果不保证充足的课时和更加合理的课程安排, 很难保证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专业技能。

在此, 笔者结合自身体会谈一谈课程整合的想法, 主要涉及旅游俄语和翻译课程, 建议将以上两门课程整合成《旅游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原因如下:

(一) 课时少, 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以上两门课程单独开设, 但是课时都较少, 很多重点、难点问题难以仔细展开, 重点讲解, 达不到专业以及市场的实际要求。鉴于专业实习的实际情况, 在之前的时间, 旅游俄语课程在大三上学期开设, 该课程只有7周14课时 (第8周考试) 的上课时间。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是下半学期开设, 共计32学时。在后期的教学计划修订过程中, 课时虽有所增加, 但仍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在本人任教的过程中深有感触的是:第一, 旅游俄语课程, 让学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掌握旅游行业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并非易事, 甚至是不可能的事。加之学生的后期自学能力比较差, 在毕业之前很难形成未来职业所需要的相关技能。

(二)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中存在一定问题

该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基本的翻译习惯, 熟悉基本的翻译技巧。但根据笔者的教学科研体会和学生的反馈情况发现:第一, 目前国内缺乏真正适合本专业学生层次的翻译教材, 很多教材专于理论, 也有很多教材因为编者研究范围的限制, 语料实用性不足;第二, 该课程是一门系统课程, 应该包括从语言思维习惯、跨文化交际、俄汉对比等多个层面进行教学人才培养目标, 地缘优势, 以及市场对于学生的实际能力要求, 提出以下课程整合方案:将《旅游俄语》和《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整合为“旅游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

(三) 教学内容的实际需求

选择“旅游翻译”作为课程教学内容, 所选择相关资源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和兴趣, 相比国内大量采用文学语料和科技语料的情况, 旅游相关语料更贴近学生实际, 能在阅读和翻译“有兴趣”的语料过程中更好地“习得”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

三、相关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模式设计

(一) 课程体系设计

《俄汉/汉俄旅游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建设必须依据社会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 以及我院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思路, 课程建设必须依据学生的俄语水平和学习动机, 考虑如何使学生潜能向现实的职业素质发展, 与社会岗位的需求相适应, 制订相应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我们认为, 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解决以下问题:

1. 课程定位问题。

课程定位以发展学生翻译能力为核心, 该课程借鉴跨文化交际和整合营销的传播理论, 将功能翻译理论和目的论置于跨文化交际的动态环境中来加以理解, 用“动态”的翻译观点解析旅游文本, 分析语言差异,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适合未来工作需要的“真正的”工作能力。

2. 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际应用相脱节。

在该课程的理论层面上, 强调“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 坚持理论结合实际, 为此我们提出以大量教学语料为支撑的“教学实操”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旅游翻译是一门专业应用翻译”的思路, 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 学生学习策略和翻译技巧薄弱。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 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知识, 而是掌握多少获取知识的手段和能力, 是“会不会学”的问题,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能力——即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的调节和控制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4. 学生在旅游或商务活动中翻译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

课程建设过程中强化“跨文化交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以跨文化交际为理论基础, 整合翻译理论, 构建学生的翻译能力体系。

根据以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国内有关旅游翻译的教改课程, 整改后的授课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1) 跨文化交际理论与案例分析; (2)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和俄汉语言异同 (思维层面和结构层面) ; (3) 结合旅游行业实际语料 (也可结合适当商务材料) 进行翻译思路分析; (4) 旅游相关行业俄语文案的撰写 (对俄营销和产品宣传方面) ; (5) 网络资源与俄汉旅游翻译能力的培养。

关于课程课时问题, 建议整合以后的课程在大三全年开设, 预计 (按目前课程设置估算) 46课时。具体教学课时可以按照后期总体教学大纲修订。

(二) 教学模式的创新

为了达到“真正发展学生翻译能力”的教学目标, 首要的问题就是改变以往以教师讲解为主, 学生记笔记和做练习为辅的教学模式。要做到“互动”和“以学生为中心”两个原则。

关于互动教学模式, 笔者一直在进行相关研究, 同时也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比如建立了翻译博客和以qq、微信公众平台等 (论坛、群组) 为平台的网上教学模拟平台, 目前正在进行自建“俄汉-俄汉旅游翻译语料库”的材料收集和分析工作。在课程建设过程中, 力求打造四种互动模式: (1) 课堂内互动; (2) 课堂内外互动; (3) 网上网下互动; (4) 知识与能力互动, 确保能完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要综合多方面考虑。第一, 教学内容和教学语料是否以学生为中心, 是否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第二, 教学模式是否以学生为中心, 我们要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大前提下, 结合学生实际, 综合考察多种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结合翻译教学要求的层次性、结构性等特点, 设计一体化综合教学模式。在众多的翻译教学模式中, 重点考察研究诸如“翻译工作坊”的教学模式。关于“翻译工作坊”的教学模式, 我们认为, 这种类似于商业翻译中心的形式能够将全班学生组织起来, 形成真正适应市场的能力, 能够培养学生相应的协调工作能力。该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真正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发挥“调解人、组织者、创造者、推动者、监督者和向导”的作用, 引导整个教学活动的进行。

四、结语

本文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 对开设《俄汉/汉俄旅游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提出了初步的设想, 并就该课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主张建立一种以跨文化交际为理论基础, 以“动态翻译观”为核心的一体化综合互动旅游翻译教学模式, 有关本文提出的课程建设相关理论和实践内容将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深入分析和论证。

该课程建设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俄语专业 (旅业商务) 的课程设置, 进一步提高俄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更好地服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促进中俄旅游文化的深度交流。

参考文献

[1]程尽能, 吕和发.旅游翻译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38.

[2]鲁吉.英语学习策略应用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科学, 2007 (22) :53-54.

[3]王蕾.工作坊式翻译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 2011 (12) :159.

旅游广告的翻译 篇8

旅游广告语篇属于广告文体, 在用词、句式和修辞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 可谓是一种独特的语类。从功能角度讲, 旅游广告应该归属于纽马克所说的“呼唤型 (vocative) ”文本, 其目的是向大众宣传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旅游体验、服务或其他相关信息, 以说服旅游者到目的地游览或购买旅游产品, 或改变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或旅游产品的认识, 改变他们对一种品牌的偏爱, 或者提醒游客何处并如何购买、预订旅游目的地或旅游产品。旅游广告往往语言简洁、精练、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色彩和感染力 (丁大刚, 2008) 。

2旅游广告翻译策略——交际翻译法

旅游广告文本多属信息型文本和呼唤性文本。在翻译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时, 纽马克认为可采用“交际翻译”方法来处理。交际翻译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

(1) 受文体的制约

作为一种以译语文化为向导的应用型文体翻译, 旅游文体应顺从异域文化环境的规范和标准, 使译文让读者乐于接受并能雅俗共赏。在正确传达原文文本信息内容的前提下, 有效发挥译文的优势以增强感染力。如化虚为实, 译出符合英语表达特点的实质性内容。下面是一段描绘华夏山水胜景的文字:“杭州西湖水榭歌台, 人工赋予它典雅美。蜀中仙山峨眉, 漂浮于云涛雾海, 呈秀色于烟雨浸漫的山林。誉满中华的桂林山水, 水秀山奇, 山水平分秋色……”译文:West lake in Hangzhouwith enchanting pavilions set quiet surroundings, mount Emei in Sichuan with peaks peeping through mist and clouds, Guilin in Guangxi with panoramic views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卢敏, 2011) 原文结构匀称, 行文疏放空灵, 人文色彩浓郁。译文直观具体, 意境深远, 于平实语言中弥漫着诗情画意, 颇得英语之长。

(2) 受文化差异的影响

翻译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理解的再生, 而且是文化传播的途径。在翻译旅游广告时, 应力求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统一, 向英文读者介绍中国的语言文化精华, 同时, 尽可能将原文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传达到译文中去。译文要尽可能缩小理解差距, 同时努力保持民族文化的个性, 满足外国游客渴望了解中国文化的心理需求。如下面一段是介绍我国少数民族景颇的青年男女恋爱婚嫁的文字:“串姑娘”到一定阶段, 男方便请“勒脚”到女方家提亲, 一旦女方家同意这门亲事, 双方便选定良辰吉日, 举行婚礼。译文:When courtship comes to a certain stage, the boy will ask his Lejiao (his go between) to propose marriage to the girl’s family.If the proposal is accepted, the two sides will choose a propitious day for the wedding. (卢敏, 2011) 译文将串姑娘这一现象直接意译为courtship, 准确简洁, 而将勒脚首先音译然后意译, 突出了这一信息的重要性, 同时保留了民族婚俗的特色, 读来饶有趣味。

(3) 受译者主体性影响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 处于中心地位, 既是原文读者, 同时又是译文的创造者。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阐释, 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屠国元、朱献珑, 2003) 。因此, 译者可灵活选择翻译策略, 充分发挥主体性, 进行适当的调整, 略去渲染的部分, 扼要介绍要点。

如下一则广告:在中国一提到孔子, 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 下至天真幼稚的顽童, 无人不知, 无人不晓, 人们为了纪念他, 在许多地方都建有祭祀他的寺庙, 天津也不例外。译文:Confuciusis a household name in China.Temples in memory of him could be found everywhere in China.Tianjin is noexception. (方梦之, 2004) 译文突出“信息第一”, 简洁明了, 符合英语语言习惯, 能更好地为译语读者接受, 这就需要译者发挥主体性, 选择实质信息进行翻译。

因而, 对于广告的翻译, 由于其特有的“语域”特征, 加上不同语言文本格式上的差异, 翻译过程中照搬原文形式明显不合翻译要求, 必须对原文信息进行抽象概括、归纳提炼, 这就需要译者从语篇的整体高度去考虑, 大胆调整甚至改写原文, 形成译文正确的语篇结构。总之, 广告翻译的目的就是就是尽量投目的语读者之所好, 采用读者易于接受的行文策略与风格最大程度地发挥广告的诱导作用。

摘要:本文从旅游广告翻译出发, 主要说明旅游广告翻译的特点、类别, 以及具体的翻译策略。通过大量实例举证, 指出旅游广告翻译, 会涉及原文创作者所设定的目标群体和实际的受众群体间的文化、所处社会发展阶段、心理期待和实际需求的差异, 因此, “译写”、“改写”或再创造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广告,翻译,旅游广告翻译,译写,改写

参考文献

[1]丁大刚.旅游英语的语言特点与翻译[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9) .

[2]方梦之.应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卢敏.英语笔译实务[M].外文出版社, 2011.

[4]屠国元, 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 2003 (3) .

旅游翻译认知过程探析 篇9

1 罗杰·贝尔的图式理论——文本的转换过程

翻译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研究过程, 它产生于人的大脑, 无影无形, 无法触及, 很难用实验或者直观现象来说明这个复杂的过程。归根到底, 翻译过程是两种语言文本的转换过程, 是从源语文本到目的语文本转换的过程。那就是说, 译者对源语文本的输入再到目的语文本的输出过程。译者不仅作为源语文本信息的接受者, 同时还是目的语文本的输出者。在这个翻译过程中, 译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译者的任务是实现两种语言的转换。译者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达者。译者不仅要充分理解源语文本, 在对其充分理解之后, 以目的语文本的形式重新组合输出。这样双重角色就决定了译者本身作用和地位的重要性。众多语言学家对翻译过程进行了研究, 其中罗杰·贝尔采用简单而又清晰明了的图示方式进行说明, 如下图 (1) 。罗杰·贝尔认为, 人类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感知都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其记忆中储存的意义也要通过语言来表达, 译者实际上是用书面形式进行双语交际的沟通者。

通过图表1 我们可以看出, 罗杰·贝尔的认知翻译模式详细描述述了了译译者者的的认认知知过过程程, , 也也就就是是译译者者的的翻翻译译过过程程。。这这种种图图示示认知翻译模式简明而深化了我们对翻译的认识。译者需要在过去所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 理解接收到的新信息, 再把新旧知识组织整理, 然后以目的语的形式重新表达出相同意义的文本内容。因此译者作为双语交际者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编写文本知识的能力和至少两种语言的理解能力。就文本知识而言, 他必须了解不同的文本类型及相应特征; 就写作而言, 语法、语义、语用三方面的知识不可或缺 (张美芳, 2005: 158-159) 。

翻译是把源语文本 (第一种语言) 所表达的内容用目的语文本 (第二种语言) 重新整理组合表达出来。上图 (1) 中, 罗杰·贝尔充分记忆源语文本的基础之后, 对源语文本进行理解分析, 整理出语义文本, 然后在译者大脑中删选相关信息对其进行综合, 最后输出成为目的语文本。在翻译的认知过程中, 译者需要把带有语言特征的第一种语言, 整理出不具有语言特征的语义文本, 然后用带有目的语语言特征的第二种语言输出出来, 即完成了整个过程。

2 罗杰·贝尔的图示认知模式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

旅游文本作为一种应用文本, 形式多样, 篇幅短小精湛, 又有宣传推广之作用。那么译者对不同类型的旅游文本也不是完全一样的, 根据上文提到的罗杰·贝尔的认知翻译模式, 我们可以将其应用到旅游翻译中。

例 (1) :容闳, 生于公元1828年, 卒于公元1912年, 号纯铺, 广东香山人, 近代中国著名的爱国者、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和向西方学习的先驱。

例 (1) 是一个人物介绍的文本, 这样的文本所代表的旅游资源属于人文景观。人文景观中会出现人物、事件、地点、朝代, 采用的是叙述性的表达, 在介绍景观的同时, 让游客感受到中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相关的文化特点。例 (1) 中的关键词是容闳, 译者看到此处, 根据自己大脑中所储存的相关知识, 理解并把相关信息整合梳理出来。同时, 例 (1) 中的号是中国特有的文化, 直译会很难被外国读者理解, 并且需要做大量的补充说明, 所以译文中简单说明这只是容闳的另外一个名字即可。

源语文本带有一定的语言特征, 译者理解源语文本的内容和意义后, 需要将其整理成不具有语言特征的语义文本, 最后再用具有目的语语言特征的第二种语言输出出来。在译者理解并生成语义文本之后, 结合大脑中存在的经验和知识, 对其进行删选, 选择相关有用信息, 从而产生高质量的译文。因为旅游翻译目的不紧紧是为了翻译而翻译, 还要考虑旅游文本的特殊性, 来吸引外国游客。

通过选择, 译者只保留了有用信息, 把其他大量对宣传无用的信息舍弃, 另外, 对广东香山这个地点做出解释说明, 既保证了对原文的忠实性, 又确保了译文的通顺性。译文如下:

Rong Hong, also called Chunpu, was born in Xiangshan (now Zhongshan Country)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1828 and died in1912. He was a famous patriot, a social activist and a pioneer learning from the west of modern China.

例 (2) 玉皇顶是伏牛山主峰, 系中原地区最高峰, 海拔2216米, 因峰插天宫, 顶如皇冠, 故名玉皇顶。登临玉皇极顶, 三市五县风光、楚长城遗址、植被垂直带一览无余, 尽收眼底。

例 (2) 属于自然景观的旅游文本。译者要在理解源语文本信息的基础上, 提取有用信息, 也就是罗杰·贝尔所说的程序知识 (procedural knowledge) , 然后运用相关的翻译技巧、翻译策略, 实现向事实知识 (factual knowledge) 的转化, 从而有效传递原文信息。

在对旅游翻译文本进行分析的过程中, 译者对两种语言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直接影响译文质量。例 (2) 中“峰插天宫, 顶如皇冠”等四字短语, 结构紧凑, 勾勒出中文的意境美, 因此译者首先要能理解并且能够。然后在理解源语文本信息后, 能够整理成不具有语义特征的语义文本, 经过删选整理, 再把语义文本用目的语文本也就是具有语言特征的第二种文本表达出来。

玉皇顶作为地名, 有着中国人对其特殊的情感, 但是这是旅游文本, 不宜对其做过多的解释说明。三市五县在认知过程中, 我们可以简化, 因为这是为了体现玉皇顶的视野范围, 而不是为了说明该地点。如果一一说明, 译文显得啰嗦, 不符合英文中的简洁通俗的原则。通过选择, 译文如下:

Yuhuangding, the main peak of Funiu Mountain, is the highest peak for its 2, 216 meters height. The name is after its height and shape. Standing there, you will enjoy the scenery of all the villages in this area, the Great Wall site of Chu and vertical vegetation zone.

3 结语

罗杰·贝尔的认知翻译模式是一种虚构的模式, 并不存在日常生活中。译者对于源语文本的理解和目的语文本的表达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产生于人的大脑, 是无影无形的, 谁也无法真正触及。但是能够根据相关现象进行一些解释, 对认知过程进行整理总结。没有实物能够展示该认知模式, 只能用图示的方式来实现。但是图示方式能够比文字方式更加清楚说明译者的认知过程。本文运用这一理论模式, 展现出旅游翻译的认知过程, 探索其表面意义隐藏下深层的认知过程, 揭示认知规律, 从而更好地理解翻译的认知过程。

参考文献

[1]Bel1 R T.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 1991.

[2]Gutt Ernst 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Oxford:Basi1 Blackwe11, 1991.

[3]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4]陈刚.旅游英汉互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5]张美芳, 柯飞.罗杰·贝尔的语言学翻译研究视角[J].外语与翻译, 2001.

英语旅游文体翻译简析 篇10

旅游文体是一种信息性文本、呼唤型文体, 或者信息—呼唤复合型文体, 以描述见长, 具有以下特点:短小精悍, 生动活泼, 通俗易懂, 信息量大, 又不失文学性、艺术性、宣传性和广告性。这种文体涉及很多文化历史概念和地理知识, 在翻译中要充分考虑读者的文化接受能力, 有时甚至要考虑读者的宗教政治信仰和思维方式, 以及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词汇空缺。这就需要你译者基既要具备相当高的汉语造诣及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又要具备相当娴熟的英语表达能力, 了解西方国家的民俗文化, 译者要仔细阅读源文本, 仔细推敲研究其文化含义, 力求两种语言文字和信息的等效, 是目标文本尽量实现其呼唤功能, 达到交际目的。

1. 旅游文体的词汇特点

从选词来看, 不同文体风格的词语使用于不同的语境。汉语是词汇丰富的语言之一, 有不少文言词, 也吸收了不少外来词, 外来词多用来表达新的意思, 文言词主要表达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英语中具有语体色彩的同义词有三类:一类是英语本族词 (native words) , 一类是外来词 (loan words:拉丁语、法语、希腊语等) , 另一类为习语同义词 (synonymous idioms) 。从翻译的角度来看, 由于语体是其要素在整个语篇上的表现, 翻译时不需要也不可能在字面上一一对应。只要某一种语体的词汇之总量在译文中都占到相当比例, 就可以使源文的语体风格在一文中得到体现。

旅游文体最显著的特点就体现在词汇上面, 其词汇特点又体现在其丰富性上面, 旅游词汇涉及文化、经济、政治、宗教、地理、历史、民俗休闲与娱乐等, 有时会使用某一领域的术语, 这类术语名词主要用于建筑和地理风貌的描述, 词义明确, 根据专业词典翻译即可。

旅游文体中大量使用特定文化专有名词 (proper names) , 这类专有名词需要附加说明性文字。中文旅游文本的语言特点是文字使用比较文学化, 常用夸张的手法, 而英语旅游文本则常用口语体、文化用语和大量的描述性文字, 力求体现艺术性和美感, 常常会使用优美和文学性较强的形容词。旅游文体切忌刻板, 以至失去生动性和趣味性。

2. 旅游文体的句法特点

在旅游资料中, 英汉句式有所不同。汉语讲究用词富于变化, 句子讲究对仗工整, 整体风格协调一致。而为了体现旅游文体的生动活泼, 突出情趣, 英语旅游文体句型灵活多变, 长短不一。短句通俗易懂, 利于宣传;长句显示其艺术性和美感, 用于烘托景点的美丽。旅游文体描述的大多是不因时间而异的自然或人文景观的风貌、艺术活观赏价值, 所以多用一般现在时, 有时也会讲述景点的发展史或关于景点的历史故事、人物轶事及深化传说, 这时英语会用到过去时, 因为英语必须通过语法手段明确表明时态, 而汉语呈“无时间性” (timeless) , 只能通过词汇手段来强调时间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3. 旅游文体的语篇特点

一般来说汉语篇章倾向使用归纳法, 先罗列具体事实, 旁征博引, 最后得出结论。英文篇章则倾向于演绎法, 主题句在文章或段落开始。但旅游文体一般都是一篇文章介绍某一个景点, 没有非常复杂的篇章结构, 所以篇章上的差异不是很显著。从篇章结构上来看, 旅游文本同样体现出英语语篇多层次、立体式结构的特点;而汉语语篇则呈平面状, 都是结构短小的句子串联在一起。但两者也有共同之处, 那就是语句之间或段落之间虽然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但这些逻辑关系并不明显。也就是说句子或段落之间使用的关联词不多, 英语语篇大多采用代词来表示衔接, 而汉语语篇则是需要从意思上体会文章的连贯。

二、旅游问题翻译的理论与方法

通过详细分析了旅游问题的特点, 比较了英汉两种旅游文体的异同, 译者翻译时应充分考虑旅游文体的语域特点, 遵循文本的翻译目的, 译出符合目的语规范、能为读者所接受的文本。

1. 词类转换与词的增减

(1) 词类转换。词类转换指翻译过程中, 根据目标语的规范, 把源文本中的某种词类转换成目的语文本中的另一种词。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句法、语序、表现法、词类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词类转换是翻译中常用的手段。相比较而言, 汉语重意合, 动态词使用较多;英语重形合, 静态词使用较多。汉译英时, 汉语动词常常转换成英语名词, 介词词组、非谓语动词形式。由于表达习惯不同, 汉语中的动词也可以转换成英语名词、形容词。

(2) 增词。增词是指在译文中增加原文中虽然没有但却隐含有这个意思的词, 可以使译文更加明白无误。增词可分为语义性增词、语法性增词、修辞性增词等。语义性增词是指为使译文语义明确, 根据意义上的需要在译文中增加原文中没有的词。语法性增词是指由于英汉词法、句法不同, 翻译时往往要补充代词、介词、连词、冠词、动词等。修辞性增词大多是处于行文上的考虑, 所增加的词多为不改变原意的语气词、强调性副词或其他修辞上需要的词汇, 以使意义明确, 或使事物特点鲜明。

(3) 减词。汉语很讲究对偶, 这种同一重复用得适当可以产生很好的修辞效果, 但如果使用不当, 则会成为赘词, 在翻译时, 冗余的排偶在大多数时候应省略不译, 而且有时候需要省略内容空洞的词语。

2. 定语性词组的翻译

定语性词组与中心词的关系可以是表示地点、条件、目的、方式、原因、主谓、主系表或复指关系。英译时, 可以借助定语从句、介词+从句、不定式、分词、介词+分词等进行转换。

3. 主动句与被动句的翻译

被动句是主动句中处于宾格的受事者被提到主语位置上。在汉语中主动句适用于强调说明施动者, 说明它的动作、行为所起的作用;而被动句强调被动者的被动地位和被动状态。所以主动句直接了当地表达思想感情, 使人易于理解, 一般的交际中用得最多;被动句作为一种特殊的句型, 用得较少。因此, 翻译过程中要注意语态的转换, 会用到变异的手法。

4. 长句的翻译

汉语的句子充分体现了汉语注重话语意思同一的句子特征。汉语的句子一般由小句组成, 用逗号分隔。小句之间的语义关系虽然没有表示特定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 但小句本身的意义隐含了他们之间的语义关系。翻译成英文时, 首先要弄清小句之间是什么样的语义关系, 再按主次原则分别译成主次句, 并加入一些逻辑关联词使原来蕴含的逻辑关系明确呈现。

5. 旅游文体的文化词翻译

翻译中, 文化因素的处理是一项十分困难但又十分重要的任务。汉语译成英语时不但文化的载体改变了, 文化环境也不复存在。这时会出现两种情形:首先, 译入语没有相应的词语来承载原文文本中的文化因素, 形成词语空缺。其次, 译文的读者缺乏理解原文所需要的汉语或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或者以自己的文化背景去理解译文, 造成误解。所以一般来说文化词的翻译有三种常用手段:音译, 汉词英化, 创造新词;意译, 近义替代, 有效沟通;音译和意译两种结合。总体来说, 文化词的翻译方法主要有:释义及增补、类比或转译。

6. 旅游文体的篇章改写

篇章翻译是指高于句子以上的语言单位的翻译, 在翻译实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进行篇章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应用翻译功能论。根据功能论, 语言符号有再现、表达和感染三大功能。旅游文体主要涉及再现和感染两大功能, 从而激发读者的某种行为。第一步是要做篇章分析, 也就是对篇章结构、风格、涉及的人、事、情、境的认识和分析。第二步是要遣词、造句、谋篇。谋篇和遣词造句是一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在这里要做到连贯、统一, 提高可读性趣味性。还要注意一点, 翻译此类文本是译者的主要人物是要不折不扣地传递原文所包含的信息。译文需选用完全符合译入语的该类文本的写作规范和语言表达习惯, 以使读者争取接收原文的信息。

摘要:旅游翻译属于“呼唤型”文体, 主要有传递信息、诱导行动的功能。从选词来看, 不同风格的词法使用于不同的语境。汉语句式整齐, 英语句型灵活多变, 长短不一。汉语篇章倾向于归纳法, 英语篇章倾向于演绎法。从汉译英的实务看, 需要注意词类转换与词的增减, 注意定语性词组翻译的句式转换, 注意主动句与被动句语态的转换, 注意长句翻译的逻辑关系, 文化词翻译要注意释义及增补、类比或转译, 旅游文体的篇章改写要体现再现、表达和感染三大功能。

关键词:旅游文体,旅游文体特点,翻译理论与方法

参考文献

[1]顾维勇.实用文体翻译[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5.

[2]李长栓.非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3]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4]冯庆华.英汉翻译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旅游翻译建设 篇11

【摘要】生态翻译作为一个跨学性的途径,是运用生态理性、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理论。如今国际旅游正发展的如火如荼,跨文化旅游翻译已成为当前的热点,本文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基于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论述旅游英语翻译的方法,让旅游英语的翻译更加切合实际。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旅游英语 翻译策略

一、前言

目前我国已是世界旅游大国,出境游的旅客逐年增多,来我国旅游的国外游客也呈增长趋势,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这对旅游行业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旅游英语的翻译显得越来越重要。很多游客在旅游观光的同时,还需要了解景点的地域历史、文化背景,同时,好的翻译可以更加吸引游客,向国外游客传播中国文化,带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运用生态学翻译旅游资料显得越来越重要。当前很多旅游翻译都不够精准,在翻译中存在很多病句,甚至翻译错误,这样则会给很多游客带来一定的误解,不能够很好地吸引游客。在生态翻译学下采取一定的翻译方法,提高当前旅游英语的翻译质量势在必行。

二、生态翻译学的释义

生态翻译学是从原文内在的生态结构出发来对翻译作品进行选择,在翻译中带有另一种语言的特色,起步于2001年,全面展开于2009年,以翻译生态、文本生态和翻译群路生态作为研究对象。生态翻译学的发生和发展,既有全球因素,又有中国因素;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内部因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人为因素。生态翻译学在21世纪之初被提出并不断发展,既有其偶然性,更有其必然性。其三个立论基础是其客观性、存在性和可持续性,翻译原则是多维度的选择,最能反映旅游翻译生态环境的是语言、交际、文化三要素。用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方法适应性的选择转换,对于旅游英语的翻译起着重要作用。

三、用三维转换方法进行旅游英语翻译

生态翻译学的翻译方法为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之间,适应性的进行相互转化,具体翻译策略上则是,相应的在旅游翻译中加入英语文化,同时保留汉语文化精髓,合理的将其表达出来给游客讲解,吸引游客。

1.语言维的转换。语言维的转换就是,翻译者在进行旅游翻译时,要充分结合英语的语言生态,英语旅游文本多是对于景物的静态描述,汉语旅游则多是对于景物的动态描述和观后感受,英文对于表达时的时态和语态的变化使用比较详细,所以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注意把握两种语言的属性,将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相结合,相互转换,做出适合的翻译。在景点介绍时,英语翻译不同于汉语翻译的押韵、对仗,英语比较简洁、直观,所以在翻译时,要进行相互调整一下,同时注意两种语言的平衡性。

例:Night Thoughts

I wake, and moonbeams play around my bed,

Glittering like hoar-frost to my wandering eyes;

Up towards the glorious moon I raise my head,

Then lay me down—and thoughts of home arise.

翻译: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中比较对称,译文朗朗上口,比较具有诗情画意。

2.交际维的转换。交际维的转换就是,翻译者在进行旅游翻译时,要注意原语言的交际意图是否能在翻译中体现。在用英语给游客介绍景点的时候,要注意表达的侧重点,让游客能够很好理解翻译,并能够让游客在英语翻译中感受到汉语的文化气息,对于不起交际作用的翻译,可以直接忽略掉,言简意赅,语言流畅,更好的与游客之间进行交流。景点名称一般都有专用的英文名字和国际通用的名字,在进行翻译时,一般使用通用名字进行直译,比如:the Great Wall(万里长城)、Peking University(北京大学),不过也有很多景点直接进行音译,比如:Hawaii(夏威夷)、Hollywood(好莱坞),这些音译逐步为游客所熟悉。在旅游中也有很多专业用语和混合式用语,如:go vacationing度假,one-day tour一日游,boarding pass登机证。

例:Between the three famous towers, only Yueyang tower is the original building of Qing Dynasty.

翻译: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是座集历史、文化、艺术、旅游、建筑诸价值于一身的古建筑精品。

例中原文对于岳阳楼的翻译十分直观,游客可以在简洁的介绍中了解到这一景点的历史文化背景。

3.文化维的转换。翻译者在对景点进行英语介绍时,要注意汉语言文化内涵和英语文化内涵的相互转换与结合,英语旅游翻译中,一般要对景点进行直观的表达,客观具体,而汉语则比较注重情景交融、寄情于景。在实际翻译中,翻译者要将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建筑风格直观准确的向外国游客讲解,所以翻译者要注意在翻译时文化维的转换角度。

四、结论

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发展好旅游业,能够迅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其翻译的准确度与表达的合理性,影响着两国的国际交往。使用生态学下的三维转换法进行对旅游英语翻译,可以有效提高翻译者的翻译水平,能够很好的吸引国外游客。

参考文献:

[1]陈海容.试论旅游外宣英译改写策略的生态翻译学阐释[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30-131.

旅游翻译建设 篇12

以语言训练为导向的传统翻译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通过知识和技能传授, 达到提高语言能力的目的, 其结果是多数学生只会机械地进行双语转换。本文提出以发展翻译能力为核心的旅游翻译教学, 将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理论导入, 文本分析, 小组有声思维报告, 建小型辅助性文本语料库, 真实翻译任务训练等形式, 培养翻译策略意识, 内化各种技巧, 最终提高翻译能力。

一、旅游翻译的界定及课程特征

旅游翻译是为旅游活动、旅游专业和行业所进行的翻译 (实践) , 属于专业翻译。它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 (陈刚, 2004) 。该定义从较为专业的角度概括了旅游翻译的内涵与外延。随着各个领域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 这一概念所涉及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因此, 另有学者指出, 旅游翻译实际上是旅游文化翻译, “旅游文化” (tourism culture) 可以泛指旅游涉及的一切文化, 包括全球文化的任何内涵。 (金惠康, 2006) 该定义从更广泛更宏观的层面上道出了旅游翻译的实质, 即文化翻译。

旅游翻译作为一门课程, 其普及程度和受关注程度远不如旅游英语。旅游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 (ESP) 的一种, 强调的是在特定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旅游翻译与旅游英语有一定共性。两者都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 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运用。因此, 旅游翻译具备如ESP课程教学的共同特点:1.真实语料;2.以目的为导向;3.自我学习为中心。

同时, 两者又有差异, 掌握了一定旅游英语的人不一定能胜任旅游翻译。旅游翻译又属于翻译类课程, 兼具实践性和理论性。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和翻译实践操作能力。

二、开设旅游翻译课的情景与需要分析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普遍开设了旅游英语课, 然而旅游翻译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在高校外语分院的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的尚不多见。

从社会需求角度看, 随着外国游客数量的激增, 旅游行业急需受过专业训练的导译人才来肩负“民间外交家”这一重任, 以更好地树立中国的形象并有效传播千年璀璨文明。

从学习者需求角度看, 中国英语教学单向侧重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介绍和输入, 如绝大多数英语专业都有类似“英美文化”、“英美概况”等课程, 而忽视了反向的输出,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的英文表达知之甚少。旅游翻译话题可能涉及政党, 宗教, 就业, 书法, 民乐, 中药, 茶道等各个领域, 既是对学生原有知识体系的扩充, 也是提高语言能力, 加强翻译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 本课程的定位如下:旅游翻译应该成为翻译专业或英语专业翻译方向高年级本科生的必修课和全校性非英语专业的选修课 (以满足非英语专业学生中语言水平较高的学生) 。

三、旅游翻译教学目标

翻译能力是译者“进行翻译所必需的潜在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PACTE, 2000) 。PACTE小组经两次修订后认为翻译能力构成涵盖: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翻译专业知识、专业操作能力、策略能力以及心理生理要素。本文在借鉴该模式的基础上将其修正为:双语能力、翻译专业知识与技能、语言外能力、策略能力、信息搜索与整合能力。翻译能力是一个成功译者的必备条件, 因此翻译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应成为翻译教学的核心目标。

鉴于这一核心目标以及该课程的特征和社会对旅游翻译的实际需求, 对旅游翻译的总体目标可作如下描述: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与旅游相关的语言材料和专业知识, 拓宽知识面, 强化翻译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跨文化意识, 能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 并学会根据翻译目的选择翻译策略, 懂得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以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和翻译能力。

以上设定的是课程总目标, 针对各专业各层次的学生, 可以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层次, 三个层次由初级到高级排列。高一级层次要求包含低一级层次的要求。以下以旅游翻译最重要的两种翻译形式口译和笔译为主, 描述三个目标层次。

以上初级层次可以是非英语专业选修课学生应达到的标准;中级层次可以定位为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要实现的目标;高级层次可以是翻译专业本科高年级及研究生应努力实现的目标。

四、旅游翻译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由以下几个板块构成:理论导入, 翻译专题, 翻译策略, 翻译技巧, 并且以汉译英为主, 英译汉为辅, 笔译为主, 口译为辅。教材初级可选用《旅游英汉互译教程》, 中高级可以使用《旅游英语导译教程》, 同时将《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和《跨文化旅游翻译》作为参考书目。

理论导入涵盖目的论, 文本类型分析, 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原文分析过程, 翻译与写作的关系等 (Colina, 2009) 。

翻译策略包括跨文化意识, 归化与异化的选择, 网络资源的利用诸如如何利用google、百度等搜索工具等。

翻译技巧讲解和练习涉及约定俗成、增词、减词, 加注、回译、合并、补偿、词性转换、选词、拆分、语态转换等四十种。

翻译专题涵盖专有名词翻译, 颜色词和数字翻译, 委婉语的翻译, 饮食文化翻译, 公示语翻译, 以及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民俗风情, 热点城市的翻译等

口译内容包括场景口译如机场迎接, 入住酒店, 预制导游词和现场导游词等。

五、旅游翻译教学过程详解

旅游翻译教学原则和形式: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教师则是整个课堂的协调者和组织者。师生互动, 同伴互动, 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翻译观。

按照翻译行为开展的顺序, 将教学过程划分为译前准备、译中活动、译后总结三个阶段, 并增加实践拓展阶段, 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一) 译前准备

理论导入:杜绝完全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 也摈弃纯理论的枯燥讲解, 通过小型案例法导入理论教学。

宏观决策:让学生通过“大脑风暴”的形式对原文的语篇类型、翻译目的、读者对象、接受时间、接受地点和传播媒介逐一分析, 教师适当纠正。

辅助性文本搜集与分析:学生在决策后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平行文本搜集, 注明资料来源, 同时总结归纳出有用的句型和词汇。

(二) 译中活动借鉴交际翻译能力模式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 以“翻译工作坊”的形式开展。先由学生个人独立完成译稿, 再经小组讨论定稿, 使学生在操练中和合作交互中发展翻译能力。为监督学生自觉性, 每次由老师抽查一个小组的小组成员各自译稿, 并要求所有小组上交本小组译文。教师记录并分析译文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三) 译后总结

有声思维报告TAPs (think aloud protocols) 是让受试者用“有声思维法”口述自己在翻译特定任务时大脑的所思所想 (李德超, 2008) 。学生个人可以通过写翻译日志的形式总结翻译技巧和策略, 发展自我意识。而小组可以将小组成员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及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加以归纳, 向全班同学汇报, 并接受提问。在小组汇报之后, 教师做总结性发言。

传统翻译教学往往以期中期末考试的形式评定学生成绩, 不利于学生翻译自我意识的发展。通过建学生档案 (portfolio) 的方式保存个人译文、小组译文以及经全班讨论后的最后定稿, 并记录各阶段的等级评分, 有助于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并学习改进翻译策略, 修改译文。

每个小组轮流负责汇总全班同学收集的单次翻译任务的平行文本和归纳概括出来的有用词句, 建立小型语料库。

(四) 实践拓展

教师让学生参与自己平时承担的翻译任务, 并通过教师有声思维报告的形式, 与参与任务的学生探讨翻译过程。

鼓励学生积极利用网络资源, 承担真实的翻译任务。学生可以参与“人人影视字幕组”进行最新影视剧字幕的翻译;还有如“译言网”等网络论坛发布的最新国外精选文摘, 也是很好的练习材料, 译文一经采纳, 将极大地鼓舞学生的自信心。期间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

六、旅游翻译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既通过考察学生在翻译活动各阶段的表现来判断其翻译能力和水平, 又对小组和个人的译作进行评估。

形成性评价占60%, 其中两人一组的“模拟导译”占10%, 辅助性文本语料的收集占10%;小组合作练习译作和有声思维报告占10%;个人练习译作占10%;课程论文占20%, 即就某一跟旅游翻译有关的课题撰写一篇1500-2000字左右的学术论文, 以

总结性评价占40%, 期末考试, 测试内容与教学大纲相关并强调某些特定翻译技能, 评分时侧重对翻译策略应用的评估。

旅游文化博大精深, 旅游翻译任重道远。旅游翻译课既是对学生和教师知识体系的扩充和整合, 也是提升和锻炼其翻译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正因如此, 旅游翻译课程的开设有待普及, 其教学的各个环节也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摘要:本文在界定旅游翻译课程特征和探讨课程设置需求的基础上, 进一步阐述其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围绕以发展翻译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对旅游翻译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做出详尽的分析。

关键词:旅游翻译,翻译能力,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PACTE.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perspectives in processoriented research[C].Amsterdam:John Benjamins, 2003.

[2]PACTE 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J].Meta.2005 (2) .

[3]Sonia Colina, Translation Teaching:From Research to the Classroom[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9.

[4]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5]陈刚.喻旭燕, 旅游英汉互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6]陈刚, 喻旭燕.旅游英语导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7]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8]李德超.有声思维法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TAPs翻译研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J].中国翻译, 2008 (6) .

[9]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0 (1) .

上一篇:农机维修服务体系下一篇:识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