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翻译技巧

2024-06-13

旅游文化翻译技巧(共11篇)

旅游文化翻译技巧 篇1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而语言则是将各种文化具体化的一个重要工具。两者密不可分。在翻译的过程当中, 译者不仅仅是承担者词语的转换工作, 还承担着发扬文化, 促进双方沟通的重要作用。这也是跨文化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作用。该文以中日翻译实例为基础, 考察了在中日文化翻译中文化输出过程里的一些翻译技巧。

关键词:中日翻译,文化翻译,翻译技巧

翻译与文化密不可分, 任何一名译者都无法脱离文化而单纯的转化文字符号。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各种文化的融合与碰撞的现象。有许多学者都已经意识到了翻译多于文化传播的重要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刘宏老师曾经论述过“翻译中的文化渗透”现象, 通过中英文例句的举例, 为我们论述作为一名译者, 在遇到各种文化现象时, 应当如何最有效地处理。湖南工程学院的谢建平老师在“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一文中, 通过许多生动的英文例句从“传真”的角度论述了文化翻译。他认为要准确地掌握好文化“传真”得度, 就必须考虑三个要素:不同语域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内容和文化心理。

虽然在文化翻译方面, 已经有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相继出现, 但是这些研究多是针对英语为原语的情况, 针对日文原语的情况还比较少。中日两国关系密切, 文化交流方面亦需要不断地加强。因此, 在两国越来越密切地交流当中, 中日文化翻译的研究也应该推陈出新, 不断地完善。该论文既是针对中日双语翻译时的一些问题而进行论述。在综合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了中日翻译当中的一些实例1意图在中日翻译过程中文化渗透现象的框架下找出适合文化翻译的翻译技巧。

1 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1) 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 各国学者对其解释都不尽相同。但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认为, 文化“实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其4个主要特点就是:完整性、保守型、可变性和主次之分性。

《说苑·指武》中有“文化不改, 然后加诛”, 《文选·补之诗》中有“文化内辑, 武功外悠”。在这里, 文化表示了对人性情的陶冶, 品德的教养, 属精神领域的范畴。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当中, 人作为主体, 客体是自然。而文化则是两者的对立统一体。文化的出发点就是从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 进而也改造自身即实践的人。人与文化是双向的, 缺一不可。二者实质上是相互创造,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的。在人不断地实践当中, 文化得以发展。而文化则带动人类整体素质地提高与完善。实际上文化研究离不开语言, 跨文化的文化研究是文化翻译研究的重点。因此, 充分了解文化的定义, 对树立一名翻译的文化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2) 翻译中文化的重要性。语言、文化与翻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交际既然离不开语言, 也离不开文化。语言是交际的媒介, 文化是交际的内涵。因此, 跨文化的语际交流离不开翻译。翻译的本质作用就是在人类交际过程中克服语言和文化阻碍而实现信息地沟通和思想地交流, 以达到开阔视野的目的, 实现互通有无、彼此促进、共同发展的目标, 对社会发展起着强大地推动作用, 也具有现实的社会价值。虽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有人开始在文化层次上展开研究, 但是没有形成规模化和系列化。究其原因是因为文化的影响是隐形的, 不像语言研究和理论研究那么直观。

(3) 文化影响的表现方面。中日两国出于历史的渊源, 在文化方面有着一定的共通性。但是这种共通性并不代表两国文化具有绝对的一致, 这也就导致了一些文化上的问题的出现。中国地处亚欧大陆, 因此, 汉语中有许多利用陆地动物作比喻的例子, 如, “他壮的像头牛”“他肥的像头猪”“他像猴子一样敏捷”等等。而日本是地处太平洋的岛国, 四面环海, 所以, 语言中有许多是用水生物作比喻的。如, “魚の目 (鸡眼) ”“法螺を吹く (吹牛) ”“腐っても鯛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等等。

有这样一个例子:德国人、日本人和中国人一同坐火车, 三个人在一个车厢里。途中上来一位客人, 这位客人将手里端着的鱼缸放在空座上。德国人开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他在生物学上的类别以及有哪些特征?它们在科学上的意义是什么?”日本人接着问道:“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 这种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 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这就表明了各国人三种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

例文1:いつもご迷惑をおかけしています。

译文:非常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给予我们的支持。

直译:我们一直给你们添麻烦, 真对不起。

例文2:北京に来まして今日は時間があったので、ついでにあなたを訪問しました。

译文:我们到北京来, 今天抽出时间特地来拜访你了。

直译:今天我们来到北京来, 有空顺便来拜访你了。

在此两例文中, 中文习惯正面表达, 而日本人则更加习惯与用反面表达。这就是两国逻辑思维差异的一个体现。因此, 在中日互译时, 要注意转换表达方法以符合译文习惯。

例文3:雨後の竹の子≠雨后春笋。

在日文中也有雨后的春笋这一表达方法, 但是它所表示的含义是消极的, 贬义的。而中文的雨后春笋则是一种积极的表达, 用来比喻新事物大量的涌现。如, 汉语的丧服与日语的“丧服”都指的是“为悼念死者而穿的衣服”。但是在两国读者中产生的形象却截然不同, 中国人应该会立刻联想到白色, 而日本则是黑色。另外在日本白色, 有“白无垢”这一说法, 在字典里这个词的解释就是一种婚礼上穿着的服饰。

2 中日文化翻译实例和翻译技巧

2.1 异化法

例文:贾母一一指与黛玉道:“这是你大舅母, 这是你二舅母, 这是你先前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红楼梦》第三回

訳文:そのときご隠居さまは黛玉に向かって、「これはそなたの一番目の伯母さま、これはそなたの二番目の伯母さま、それからこちらは亡くなった贾珠兄さんの嫁さん」と一々指差して引き合わせられる。——松枝茂夫译

在日语里原来没有一番目の伯母さま, 二番目の伯母さま这类说法。遇到这种情况时, 多是名字加上称呼。比如拓哉兄さん、明子姉さん。但是译者在此处仍然保留了中文的称呼习惯, 保留了原来的形式。这样处理既使日本读者了解到了中国的文化, 又忠实了原文。

2.2 套译法

例文1:原文:我孩子时候, 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 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訳文:私がこともの時に、筋向いの豆腐屋には確かに一日中楊二嫂が座っていて、人々は彼女を『豆腐屋小町』と呼んでいた。

原文里出现了“西施”一词, 在中国读者的眼中, 这一称呼能够立刻令人联想到一位美女的形象。但是日本读者对此可能就会产生疑问, 于是译者采用了“小町”这一日本人熟悉的形象以代之。小野小町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大美女, 在日本所有冠上名为「某某小町」的, 都代表公认的美女。

例文2:原文:他对人说话, 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 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 替他取下一个绰号, 叫做孔乙己。

訳文:孔乙己は人としやべる時はいつも、文語体の『なりけり』の文章だったので、聞く者は半分も理解できない。で、彼の姓が孔だったから、誰かが子供の文字手習い書に書いてある『上大人孔乙己』というこれまた半分も理解できない文章から取ってきて、かれにあだ名をつけて、孔乙己と呼んだ。

原文里的“之乎者也”被『なりけり』代替了。这种翻译方法使原文内容更易于理解, 并且也保留了原文对孔乙己人物塑造的风格。

2.3 归化法

例文1:原文:段小楼:蝶衣, 你可真是不疯魔不成活呀!唱戏得疯魔不假, 可活着也疯魔, 在这人世上, 在这凡人堆里, 咱们可怎么活呀……——霸王别姬

訳文:段小楼:蝶衣、お前は本当に芝居の虫だな!しかし芝居も大事だが、人生も大事だ。この世の中、たくさんの人の中で、どうやって生きていくか。——水野卫子译

例文2:原文:袁四爷:那么日后踏雪访梅, 再谈不迟, 失陪了。

訳文:袁四爺:それでは、またの機会ということに。失礼しよう。

在“霸王别姬”电影当中出现了大量的北京方言。这些北京方言带有浓重的地域色彩。如果强行翻译的话, 反而会使读者、观众感到不适。在这里译者采用了意译的方法。语言和文化就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过于强调个别词汇反而会影响整体, 也就达不到文化传播的目的。着眼于整体, 不斤斤计较个别词汇, 才能从宏观角度上保持“原味”。

3 结语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在一定范围内影响或者制约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工具则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强, 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出来。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利用文化进行殖民的今天。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与其综合国力的增强, 还在于其国际当中的影响力。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曾说过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为了能够充分展现我国的软实力, 就有必要对翻译当中的文化渗透进行研究。在中日翻译过程当中, 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我们却可以将其产生的影响降至最小。所以说, 作为一名译者, 应该适时注意两国文化的动向。在翻译的过程中, 保证两种文化输出的动态平等。在保证了文学的可读性与文化的正确传递性之间掌握好平衡。要想做到这点, 译者就必须了解两国文化中的相异点, 只有这样才能够清楚地传达出原文中的含义。

参考文献

[1]李建军.文化翻译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2]刘宏.翻译中的文化渗透[M].中国翻译, 2001.

[3]谢建平.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M].中国翻译, 2001.

[4]さらば、わが愛中日対訳シナリオ集[M].キネマ旬報社, 1996.

旅游文化翻译技巧 篇2

【关键词】跨文化视角 英语翻译 技巧

汉语和英语在语言结构、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上差异极大,所以在翻译语言时要重视文化因素。在英语翻译过程中,对于一些典故、成语、俗语等,如果不联系到相关文化背景,是难以理解的,翻译也不准确。此外,对于某一文化独有的事物,其他语言文化是没有对应词语的,这在翻译时要进行创造,难度可想而知,并且两种语言文化还会存在冲突,这无疑更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因此,在英语翻译中要加强对跨文化视角转换与翻译技巧的研究。

一、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内容概述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受到文化制约的同时,还能有效反映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由于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导致在英语翻译中必须对文化的特殊性及差异加以重视。读者是英语翻译直接承受者,因此在对英语进行翻译时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所翻译的语言要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与思维方式,从而充分将英语翻译作用发挥出来,让英语翻译的价值得以实现。在对英语进行翻译时,翻译者不仅要立足于英语的特殊文化背景,还要将英语表达出来的信息内容,借助汉语目标文字进行有效的重组,之后在语言表达角度上加强转换,这样所翻译的文字才能与读者语言表达习惯相符,并让读者易于接受。

二、跨文化翻译技巧

1.选词。选词是指根据词在文章、段落和句中的语境选择不同的意义,并将其贯穿到整个翻译过程中,其中包括段落、句子和词语。选义是指每个词有着不同的意思,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与语境最符合的意思,因此确定词义与辨义尤为重要。因为人类语言有着多词一义的特点,即不同词语很多时候都表现出同一种意思,所以英语翻译是否顺利进行,择词与辨义是其中的关键,但是在择词和选义的过程中,不能脱离于上下文语境。对于英语词来说,既有表面的、直接的和字典上的浅层意义,还有更为深入的内涵意义。因此,不能仅从表层意义上判断某个词的意义,而是要结合整篇文章将词义探讨出来。对于不同的语境来说,同一个词的译法是不相同的,这些译法可以根据推理、逻辑判断、背景知识、常识判断以及语篇语境等确定词义。

2.增减法。因为汉语和英语在逻辑与表达形式上存在不同,就会在翻译时遇到这类情况,即虽然清楚的表达出汉语句子意思,但是翻译为英语后就会意思不明、逻辑不通。所以要在翻译过程中,可将一些无其形却有其意的句子、词添加到原文中,确保译文文意清晰、语法结构完整。比如,对于“中国功夫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和平”的翻译,其译文为:The greatest merit Chinese kung fu is its pursuit of peace。其中功夫并不是和平,而其意思为练功夫不为动武、只为追求,所以在翻译是要增加pursuit一次,这样可以将译文意思理顺。另外,汉语中存在大量重复,英语中省略现象较多,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语言表达上差异很大,所以在实际翻译时要适当运用减译法,以替代与省略方式对汉语重复信息进行翻译,保证译文更加流畅、地道。比如,在翻译“吃的方面,我国各省的习惯不一样,口味也不一样”,其译文为:Eating habits and tastes differ from province in china。在原文中出现过两次不一样,所以在翻译时可将习惯和口味放在一起,这样能省略一个不一样,让整个句子更简化。

3.伸缩法。翻译者要发挥自身创造性思维,这样就有了词义的修辞性和引申的用法。所以在理解词义时要从语境出发,而词语意义的伸缩性特点主要由人们对语言运用的灵活性决定。词语意义的引申主要有4点,即化一般为特殊、化抽象为具体、化特殊为一般和化具体为抽象,翻译过程中要引申处理词语的意义。翻译的伸缩法有具体化与概括化两种,其中具体化译法是针对文中意义抽象、模糊的词汇来说的,要将其具体化、明确化。此外,一词多义也是英语的主要特点,因为与其背景知识有所涉及,所以这要求译者有更多的词汇量,了解词汇表面的意思,以及在英语翻译中具体含义与固定用法。

4.分合法。分合法是指在表达时对原文的段、句、词进行切分、合并,由于汉语和英语余元习惯的差异,很多时候出于表意行文的需要,要运用分合法进行翻译[2]。从词的修饰及搭配关系来看,对于在英语中搭配在一起的两个词,但翻译成汉语后就显得十分不自然。对于这类情况,为保证译文更加流畅自然,就需要对原文词组加以拆离、切分。对于句子来说,汉语中、短句运用较多,而英语长句用的多,因此,通常情况下要切分英语的长句,让其成为汉语中的中、短句。对于段落来说,如果段落过长,也要将其切分为若干短句,切分与合并时尤其要注意将段落、句子和词组体现出来。

翻译不仅是一门技巧,也是一门艺术。在全球经济文化发展及各国间往来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对翻译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翻译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在内容上追求原文与译文的等同性,要有效转换这两种语言,为不同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保障。因此,对于英语翻译来说,在翻译过程中充分了解不同国家间的文化背景差异尤为重要,这样才能确保翻译更加迅速、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张志华.跨文化视角下商务英语翻译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8:146-161.

旅游文化翻译技巧 篇3

一、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概述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并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英语翻译不仅需要语言的转换,还需要译者进行两种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准确的翻译。现阶段受文化背景差异的影响,英语翻译本身具有较大的难度,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翻译工作的重要性,并结合文化的发展,促进语言翻译的发展,结合不同地区的语言习惯让译语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通过转换表达方式,实现跨文化视角下语言文化的转换。另外,语言的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译者应该选择合适的转换表达角度,让译文内容与读者的语言习惯相一致,确保读者能够正确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通常情况下跨文化的视角转换包括正反转换、虚实转换,前者是最主要的视角转换方式,通过正反转换才能够不同的角度传递同样的信息;后者则是通过虚实叙述的相互转换以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译文内容,这一过程中译者还必须注意减少语言特点差异可能造成的翻译错误,影响译文的翻译效果。由此可见,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重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高度重视跨文化视角的转换。

二、中外文化的差异性

语言的发展深受文化环境的影响,文化的差异直接导致了语言的差异,中外文化的差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首先,地域文化存在差异,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内包含的独具自身特色的文化传统,包括了地方民俗和传统习惯等等。地域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比如,英汉另个民族的语言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地域特点,所以英国人阅读中国的诗词都会存在理解上的失误。为此,在英语翻译译者应该重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选择科学的翻译方法,以提高英语的翻译效果。其次,历史背景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的民族历史发展背景各不相同,而历史的发展会直接影响语言的发展,中国和国外很多国家的社会历史背景相差较大,所以中国的很多谚语和习语中包含了很多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往往是翻译的难点,需要译者了解汉语真实的历史文化背景,以采用合适视角转换,准确的进行翻译。最后,文化背景的差异较大。翻译本身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要想实现好的翻译,就需要熟悉不同的文化差异,为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了解语言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让翻译的内容更贴切,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三、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的翻译技巧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语言翻译本身就是实现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促进文化之间的沟通,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加深语言文化交流。语言的翻译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跨文化视角转换的翻译技巧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首先,注重采用归化策略。所谓归化策略是指将文化中存在的差异转换为读者可以理解的文化表达方式,让译文内容更符合读者的语言习惯。在英语翻译中译者经常会遇到语言文化差异较大的问题,对此可以采用归化策略进行翻译,科学处理句式和语言成分。比如,在主语的表达方式上,汉语表达习惯是以人作为主语,英语的主语大都是物,所以在英语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将主语进行转换,另外,在人称的翻译过程中,西方人更注重谦让,人称的排列顺序一般是第二人称最先,最后是第一人称,对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应该注意进行适当的转换。词类转换翻译技巧也属于归化策略;在跨文化视角下转换翻译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对于很多正面翻译无法实现的译文,译者可以选择采用反面翻译,也就是说,对肯定的表达可以采用否定的翻译方法,确保译文更加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更利于读者理解。另外,在词类转换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还必须注意英语和汉语的词语搭配习惯,采用词类转换的方式让译文更贴近读者的语言文化环境。

其次,译者可以采用异化策略进行翻译。英语翻译不能够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还必须考虑特定的语言文化背景,进行适度的语义翻译,这时候就需要译者采用异化策略进行翻译。异化策略包含了正反词、相悖语态等形式,所谓正反词的翻译策略是指利用词性的灵活性开展翻译,完善译文;相悖语态翻译是翻译中常用的翻译技巧,主要是通过改变翻译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来表达原文内容,以保证译文能够符合读者的语言习惯,提高译文的连贯性。

四、结语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交流的桥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掌握语言翻译方法和技巧,更要考虑两个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差异。译者在充分尊重原文语义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的翻译;在理解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通过跨文化视角转换的翻译技巧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有效沟通,促进不同国家文化的相互交流。

参考文献

[1]高帆.英语习惯用语的差异性翻译[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3).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及翻译技巧 篇4

关键词:翻译教学、大学英语、翻译现状、翻译技巧?

大学英语和中文一样,有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而“译”又是作为一门单独能力而存在,学习一门外语,要学会翻译成国语,才能使得这门外语的学习更有意义和价值,反过来还能懂得如何去学习这门外语,所以翻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们从考试上来看,不管是期末考试还是CET国家考试,翻译题都只占5%左右,明显把翻译的地位给降低了,而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则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以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翻译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并重为主要教学内容。作为一门外语,英语的知识应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应用能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很多教师也意识到了翻译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还缺乏良好的翻译教学方法。所以本文就此讲述了一些翻译技巧,希望能对师生有所帮助: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英语教材和测试的局限性

?对于目前很多高校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都没有翻译的基础理论,也没有常用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就算很多教材课后有几个翻译句子,但那也是为了巩固或强调课文中的单词、短语、语法、句型等知识,并不是而了训练翻译能力而训练,所以,这样的翻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只能算是单词、短语、语法、句型的综合练习题而已。?

大学英语的覆盖面很广,范围很宽,在以前的CET过级考试没有翻译这个题型,完全忽略了翻译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导致英语教师和学生对英语翻译的轻视。目前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是以四、六级为学习目标,单纯的为了考试而学习,也导致很多高分学生没有实际的语言应用能力[1]?。

?(二)翻译的理论知识传授得不够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者,翻译需要良好的翻译理论作为基础保障,也只有具备较深的翻译理论基础,翻译才可能会有声有色,但是学校却忽略了对学生传授翻译的理论知识,进而导致教师很少给学生讲授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只是教学生“直译法”,所以就算学生拥有很大的词汇量和大量的语法知识,翻译出来的的结果也是非常生硬,没有情感。?

目前,很多人都把外文翻译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认为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国际之间的一种交际手段,这拓宽了翻译的边界,无形增加了翻译的对象。有学者指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当前翻译存在的严重问题,而对于正在求知的大学生更甚把翻译理论和实践混为一谈,不能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或是不能找到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切合点,所以面对翻译,他们表现出了手无足措。

?(三)教学模式的落后

?大学的课时相对较少,而翻译基本完全来自课堂,课堂上也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布置几道脱离实际语境的翻译作业,然后进行批改点评,这对学生的翻译能力没有多大的帮助,最多也就让学生多记得一些词汇或短语,收获少之又少,而学生觉得这种翻译没有多大用处,从而对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产生误解,阻碍了英语翻译教学的正常进行[2]?。

?(四)针对性不够强

?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了翻译的三个层次要求,其中,最一般的要求是相当于大学英语的四级水平,较高要求指的是能够摘译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而最高要求是能够翻译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同时,也对翻译速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五)不注重英汉的语序差别和表达习惯

?中西的语言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别,在表达方式上也有着很大的不同,由于学生长年累月受到中文表达习惯的影响,以致他们在语言表达习惯性的套用中文格式,导致翻译出现别扭状态或者是不符合逻辑。

?比如说叫学生翻译:“河的两岸都长满了灌木丛”,有的学生就“对号入座”的翻译为“Both of the rivers banks grow fully bush”,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个翻译后的句子,Both of是介词短语,the rivers banks则是整个句子的主语,grow是谓语,后面的fully bush是宾语, 初看似乎主谓宾都齐全,可是我们看一下,主语和谓语是否能够构成主谓关系,the rivers banks 是“河岸”,是没有生命的东西,而grow是有生命的物体才能发出的动作,很明显不符合逻辑关系,所以这个翻译是错误的,正确的应该译为“Both banks of the river were covered by bushes”[3]?。

旅游文化翻译技巧 篇5

关键词:英语翻译;跨文化;翻译技巧

英语翻译是一门综合技能,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英语语法、表达能力、语言功底、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汉语理解水平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其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对英语翻译产生直接影响[1]。因此,探究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化及翻译技巧对于提高英语翻译质量具有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分析跨文化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视角转化及翻译技巧,为提高英语翻译水平提供借鉴。

一、跨文化影响因素

(一)礼貌表达

1.从礼貌内涵的角度来说,西方文艺复兴时代开始就强调“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应该充分尊重自己,在交流过程中,没有贫富贵贱之分,比如西方街头存在很多卖唱的艺人,在西方人的观念中,街头艺人一样要被尊重,他们同样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在挣钱,但是在中国传统观念中,这种思想就是不可取的[2]。2.从西方“一致准则”跟中国“面子原则”的角度来看,这两个礼貌原则目的是一致的,都强调求同存异,但在现实的交流过程中,却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西方是在“平等”基础上的一致准则,中国是在“谦卑”基础上的面子原则[3]。3.从礼貌委婉程度的角度来说,中国人在处理别人错误的时候,通常会很委婉的指出来,特别是当领导、长辈犯错误时,西方人则不同,他们强调平等,所以如果他人侵犯了自己利益,会直接说出来。

(二)文化因素

中、西文化在本质上存在较大差异,两者在历史背景、文化根源、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不同。翻译者应当研究西方文化文化中蕴含的宗教知识、风俗人情、价值意识等层面的相关内容,以系统对英语语言的自主交际意识,实现有效、适度交际。跨文化意识与交流技能的培养依赖于背景文化的深入研究,译者只有掌握了跨国家、跨文化的具体背景知识,才可深入了解西方国家文化,也才能够培养起良好的文化交流意识。

二、翻译技巧

(一)翻译前的准备

1.挖掘文化内涵。主要是了解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地理、历史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认真阅读教材内容来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逐渐培养文化敏感性,能够深刻的体会到西方国家的文化内涵,有效积累相关的文化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2.深入讲解英语交流词汇的内涵。英语交流词汇中常常蕴含着多重在含义,如果简单地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很可能错会语言交流的真实意思。因此,译者应当重点了解隐含的文化意蕴,掌握英语交流中出现的各种英语习语、典故及谚语。加之,英语交流的文化外延与汉语语言也有不同之处。因此,译者需要结合特定场景、特定语境展开了解。例如,“ambitious”在英语中取褒义, 翻译作“雄心勃勃的”,而在我国却将该词理解成贬义,取其“炫耀”之意。又如,“dog”在英国人眼中是人类忠实的朋友, 而在中国却认为带有贬义。基于此,译者需要注意讲解清楚英语词汇的隐含意义,全面解析跨文化的不同内涵,避免形成错误的交流意识。

(二)翻译过程中翻译技巧

1.正确断句。翻译者在翻译前必须对论文进行正确断句。常见的断句方法有三种,一是在接近句末的地方断句、二是在接近句首的地方断句、三是在中间进行断句。在接近句末地方断句主要应用在总结句型中,表示对事情进行详细叙述,或者得出有效结论;在接近句首处断句通常应用于“总提——详述”句型中;在中间地方进行断句大多是前半句叙述一方面情况,后半句则阐述另一方面情况,使文章层次更加清晰明了。例如: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参考译文:人们对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了兴趣,与其说是受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学问的有效性提出挑战的影响,还不如说这其实是历史学家之间出现了意见分歧。这个英文是个典型的长句,在对其进行翻译前,应对其进行正确短句,将繁杂的英语长句化为多个意义完整的短句,有利于翻译质量的提高。2.选用书面语言。在对英语翻译进行笔译时与口译不同,英语笔译对学生要求更高。也就是说笔译必须遵从:科学、严谨、系统等原则。以科技论文为例,在科技论文中表示许多时,我们应该多用Many少用A lot of,尽管这两种方式都是表示许多,但相对A lot of而言,Many则显得更加专业化。

三、结束语

英语翻译工作对于翻译者书写规范、语法知识、词汇理解等具有相当高的要求,尤其是译者的跨文化转化能力,因此本文针对跨文化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翻译过程中翻译技巧。

参考文献:

[1]何亚红.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分析[J].现代交际,2014,12:24-26.

[2]王艺臻.浅析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与翻译技巧[J].镇江高专学报,2015,04:118-120.

旅游文化翻译技巧 篇6

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中外人们的表达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很多学生在进行英语翻译时容易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用汉语思维翻译英语句子,结果不能准确的表述英语语句的含义。采用跨文化视角的翻译技术,不仅能够准确的表达句意,还能直接的了解该国家的文化,所以作为一名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要重视跨文化视角转换的练习,并在不断的实践尝试中准确掌握英语翻译的技巧。

二、、中中外外文文化化差差异异简简述述

1.生活环境的差异。中外差异主要表现在生活环境的差异,每一个地域都有其独有的生活方式和民俗,不同环境下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文化,人们说话方式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想法也不同。

2.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异。社会背景的不同会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观念,社会背景对人们的说话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比如英国的父母经常对子女说称赞的话,上司在批评下属的时候会提前夸赞下属的优点,而中国的情况与这恰恰相反,父母很少从正面夸赞孩子,都是用委婉的话间接地鼓励孩子,在下属做错事的时候,上司会直接针对错误的地方进行指导。

3.文化背景的差异。翻译的实质是文化之间的交流,所以在翻译的时候考虑到两国文化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在相互交流的时候需要运用自己本国的语言将另一种语言的含义表达出来,这决定语言和文化之间密切的关系,所以在翻译英语时要了解语言包含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让翻译与英语原意更加贴切,才能真正理解语言所蕴含的道理。

4.风俗习惯的差异。民族风俗是民族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是经过上千年的传承流传下来的,是一个民族的宝贵传统,民族风俗深深的影响着人们的说话方式。比如英国人在见面的时候最长问的是天气,认为问年龄是最不礼貌的问题,与此相对的在我们国家,熟人见面会客套的说“你吃了吗”,但是如果在西方问这样的问题,会给人造成疑惑,引起人的不快。所以在翻译英语句子时不能直接按照表面意思翻译,要考虑当时说话的情境。

三、、英英语语翻翻译译中中跨跨文文化化视视角角转转换换及及翻翻译译技技巧巧

1.人与人之间的视角转换。中西方语言表达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语序不同。我们在日常交流时,总是把主语放在前面,以“人”为主语,但是英语以“物”为主语,所以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进行主语转换,不能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翻译英语句子。西方人十分注重礼貌,平时交流的时候总是把“我”放在最后,但是在道歉的时候会把“我”放在前面。除此之外,西方国家对于亲属的叫法分的不是特别明确,比如叔叔和舅舅可以用一个词,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英语句子时要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3]。

2.单词转换的技巧。在翻译英语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地方很多,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每一个词的含义都不是绝对的,在这个场景下这个词是褒义的,在另一个场景下它可能就会变成贬抑的。所以在翻译英语时要结合前后文的意思,充分利用单词灵活性的特点,不能从正面直接翻译,根据英汉语言习惯的不同进行转换,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 将文字组合成符合读者习惯的文章。

3.语句转换的技巧。英语翻译中的语句翻译是比较复杂的,受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英国人很少直接的指出别人的缺点,时刻保持着自己谦卑的态度,所以英语中会经常出现倒装句和省略句,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要选择正确的方式翻译句子,考虑语境和说话人的态度语气,让句子最大限度的接近英语原意。

4.连贯文章的技巧。英语翻译不仅要对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此同时翻译者还要有强大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能够将每个句子组装在一起形成连贯的文章,只有将英文原本作者的思想和理念完整的表达出来,才能为读者提供最优质的阅读感受。

结论:通过本文的描述,我们发现英语句子的翻译不只是文字的转换,要想翻译成一篇好文章,就要充分的了解单词的确切意思,注重英语本身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风俗习惯,在翻译英语的时候,不盲目判断单词的意思的好坏,跨越思维方式的差异,结合跨文化视角转换的翻译技巧,让汉语读者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英语的内在含义,体会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让语言变成两个民族文化传播的桥梁。

摘要:语言是国家文化的灵魂,每一个文字都蕴含着这个国家沧桑的历史文化,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我们能够深切的体会到这个国家广阔的情怀。提到英语翻译,不只是按照固定的语法将语言转换过来即可,作为一名外语专业的学生,要学会结合国家的文化背景进行翻译。为了准确的传达英语语句的意思,我们要对跨文化理论进行研究,掌握英语翻译的技巧。本文简洁了中外文化的差异,针对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浅论英汉文化差异及翻译技巧 篇7

1 文化差异在商务语篇中的反映

根据语篇的定义, 商务语篇具体体现为商务对话、商务谈判、商标、广告、商务名片、商务信函、商务报告、商品说明书、商务法律文件等。英汉两种文化对这些种类的商务语篇影响甚大, 对商标和广告语的影响尤为巨大。

我国有不少产品以“金鸡” (G o l d e n Cock) 作为品牌, 如饼干、鞋油等, 这些产品在国内拥有不少顾客, 知名度较高, 例如国产“金鸡”牌闹钟, 因为“金鸡”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而美好的联想, 如“金鸡报晓”、“闻鸡起舞”, 毛泽东也有“一唱雄鸡天下白”的优美诗句。如果将其译为“Golden Cock”, 就难以让英语国家的消费者接受, 在英美国家cock是众所周知的禁忌词。又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蝠”与“福”谐音, 所以蝙蝠也因此而被当成是吉祥物。有些商品就用“蝙蝠”来命名, 如“蝙蝠牌”灯和“蝙蝠牌”吊扇等。但英语文化中把蝙蝠当作疯狂而且眼瞎的吸血动物, 没有一点吉祥之意。因此, 以“蝙蝠”命名的商品销至英语国家时自然不会受欢迎。

广告语中大量使用的诗词名句, 是民族语言生活中的宝贵财产, 也是特定民族社会生活的精神财产, 它可以唤起社会成员感情上的共鸣, 也是广告语创作的一个丰富源泉。但我们知道诗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广告语中的诗词名句就使得广告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比如:“万紫千红谁裁出, 飞燕剪得春光来”是飞燕牌剪刀的广告语, 这显然是从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名句“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中演化出来的。台湾人在美国推销房子的广告语是:“To choose it or not, this is time to decide.”这源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莱特》中的一句台词“To be or not to be”。

2 文化差异的翻译技巧

翻译虽然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 但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 它的主要任务是把一种民族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民族文化中。翻译既是语言转换的媒介, 又是两种文化间交流的桥梁, 是沟通不同文化的途径。在商务翻译中, 小到一个商标, 大到一篇文章, 无不反映出特有的社会文化内涵, 作为译者, 敏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是实现译文功能的重要保证。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 对英语文化中特有的信息, 一般可以采用增补的方法来呈示其内涵信息。而对于英汉语中同一语言形式所蕴含的不同文化内涵, 可采用归化或异化的方法来处理。

2.1 译文对文化背景知识的增补

(1) 三个臭皮匠, 胜过诸葛亮。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

(增加背景知识)

(2) 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

Modesty helps one to go forward, 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

(增连词)

(3)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If one does not enter the tiger’s den, how can he get a tiger’s cub?

(增主语, 表条件的连词)

2.2 归化和异化的方法

对于具有文化内涵的地方, 翻译中一般采用两种策略, 即归化 (domestication) 和异化 (foreignization) 。

归化是指以译语文化为导向、以信息接受为核心的翻译策略。这种翻译最大限度地使用译语文化可以接受的表达, 以使译语读者更容易了解和适应译本。归化翻译法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 谨慎地选择适合于归化翻译的文本; (2) 有意识地采取一种自然流畅的目的语文体; (3) 把译文调整成目的语语篇体裁; (4) 插入解释性资料; (5) 删去原文中的实观材料; (6) 调协译文和原文中的观念与特征。

如汉学家霍克斯 (David Hawkes) 在翻译我国经典名著《红楼梦》时, 顾及英汉民族对“红”色的不同联想, 刻意回避了这个“红”字, 将书名按《石头记》译为:

The Story of the Stone;“怡红院”则归化为“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

异化是指以源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 异化着眼于对民族文化差异性的保留, 译文尽可能多地反映异域文化特性和语言风格, 使译语文化的读者有出境感, 其实质是注重形式对等。具体来说, 异化翻译法包括以下特点: (1) 不完全遵循目的语语言与语篇规范; (2) 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不通顺、艰涩难懂的文体; (3) 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实观材料或采用目的语中的古词语; (4) 目的是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

如将汉语中的“铁饭碗”直译为i r o n rice bowl;将“纸老虎”直译为paper tiger。

又如, 在翻译“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时, 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采用异化方法, 将之译为“Truly 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而霍克斯则采用归化方法, 译为“I know 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二者比较, 不难看出, 前者保留了源语文化的因素, 较为准确地传达了中国文化独有的意象, 而后者则明白晓畅, 却少了中国味道, 二者各有优劣。一家餐馆英语名叫Virtue, 汉语名叫“味特优”。这个英语词汇的含义是“美德”“优点”“善举”, 它很好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在饮食方面有着传统的美德, 但显然不能直接取诸如“美德餐馆”“优点餐馆”“善举餐馆”之名, 而译者采用谐音增义的翻译方法, 将其汉译为“味特优”, 这很容易让消费者联想到香飘四溢的饭菜而胃口大开, 同时又在“美德”的约束下, 真是相得益彰, 该译名堪称“洋为中用”的典范。

“亚洲四小龙”的英文是“thefour Asian tigers”而非“the four Asian dragons”。这是为什么呢?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 龙早已被刻画得淋漓尽致。龙象征着天上的神灵, 威武雄壮, 生气勃勃。中国人习惯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龙的传人”。而虎只是地上的动物。然而, 在西方文化中, dragon是指凶恶的鬼怪, 含有贬义, 而tiger被认为是“勇猛, 富有进取精神”的象征。因此, 该译文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把tiger翻译成为“龙”, 更能确切地表达原义, 并被人们接受。

在商务翻译中涉及文化差异时, 我们可以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在内容和形式上既注意保留, 也适度调整, 以迎合当地文化, 赢得交际对方的文化认同和信任, 从而取得商务交际活动的成功。

总之, 文化差异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和及其复杂的问题。翻译工作者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 必须具有深厚的两种文化功底, 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只有这样, 才能不仅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 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等值。

参考文献

[1]李太志.商务英语教学与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J].教育探索, 2005 (4) :69-70.

[2]孟胜昆.浅谈商务英语文化语境[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8) :64-66.

[3]李金峰.从文化视角看商务英语文化差异[J].时代人物, 2007 (12) :82-83.

[4]田春莲.文化在商务英语学习中的作用[J].北方文学, 2011 (12) :208-209.

[5]阮蕾蕾.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考试周刊, 2012 (25) :24-26.

旅游文化翻译技巧 篇8

1 翻译的“重新创作”过程

将蒙文译成汉文的难度显然就是这个“重新创作”过程。也就是说, 学蒙文的人拿汉语构思文章难度比较大。尤其是语言组织方面与汉族作家相比绝不是一个层面。这不是水平的差距。而是民族思维的区别。可以说, 将蒙文译成汉文的难度取决于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蒙古学校都开设“蒙, 汉, 英”三语课。据了解, 蒙古学生学蒙语的成绩往往超于学汉语和学英语的成绩。同样汉族学生学汉语的成绩往往超于学英语的成绩。这不奇怪。每个人从小接受的是本民族的文化熏陶。因而, 任何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必然基于本民族的文化底蕴。民族文化对“个人”已经根深蒂固不可改变。所以, 人就是民族文化的化身。这是不可否认的真理。所以, 民族文化决定民族思维。蒙汉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决定了两个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形式。正因为民族思维体现于“个人”, 之所以学蒙文的人拿汉语构思用汉语组织语言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其实, 将蒙文译成汉文主要把握两点就能解决难题。一是调换思路;二是语言的运用。因为蒙汉两个民族生活习俗, 风土人情, 文化底蕴等各方面的不同却造就了不同的思维和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所以, 将蒙文译成汉文的过程中必须调换思路。也就是说, 拿汉语的思路取代蒙语的思路。按照汉族人的思维方式重新构思。可前提是必须确保原文的核心内容。如果, 经过翻译改变了原文的核心内容那就不属于翻译而属于篡改。一篇文章里从头到尾贯穿着民族思维。可翻译当中必须抛开原来的思维模式而采用另一个思维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够完整地表达原文核心内容的同时凸显出另一个民族的思维特点。可是一个人的民族思维根深蒂固难以取代。不过, 要把一篇蒙文成功地译成汉文首先了解汉族文化内涵和掌握汉语法基础知识。这是翻译者必备的功底。把蒙文译成汉文的过程中文字的把握也是个关键。汉字和蒙字属于两种语言体系。蒙字属于音节文字, 而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所以这两种文字运用上各不相同。两种文字在句子成分上正相反。蒙语句子成分顺序是名词前面动词后面。而汉语的语句成分顺序是动词前面名词后面。所以, 把蒙文译成汉文必须抛开蒙文语法规则而遵循汉语的语法规则。语言和语句的翻译也属于重新创作。如果翻译过程中还是按照蒙语语法规则那必败不可。因为, 蒙文造句和汉文造差距很大。要是把蒙文按照依次一字一字地译成汉文, 那肯定驴头不对马身前言不搭后语, 导致语句不通顺的毛病。如果不遵循汉语语法的造句规则翻译文章。那译文中会频频出现病句, 用词不当或者语句不通顺等毛病。这些毛病会影响文章的完整性。蒙文和汉文表达同一个内容的语句结构互不相同。例如, 蒙文造句上把“吃饭”表达为“饭吃”。这说明, 两个民族的思维正相反。有人翻译的科尔沁民歌“丹纳巴拉与金香”这首歌词中有这么一段译文《高大的梧桐树根子烂掉了后莺歌鸟在哪儿坐落呀》。这段译文读起来很滑稽。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用汉词造了蒙句。用的是汉词, 造的是蒙句。作者完全是按照原文的语句结构一字一字地翻译出来而没有遵循汉语语法的规则把这段话的内容重新表达出来。缺乏了重新创作的过程。所以, 这段译文听起来很别扭。语句上也不通顺。其实这段歌词的原内容是年轻英俊的小伙子丹纳巴拉当兵走了。他心上的人美丽漂亮的金香妹妹感到孤独。原文上作者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这段难以割舍的恋情。梧桐树是莺歌鸟的栖身之地。年轻小伙子丹纳巴拉是美丽姑娘金香的情感依托。如果梧桐树遭到暴风雪袭击折断了。拿它当栖身之处的莺歌鸟就没地方坐落了。亲爱的丹纳巴拉哥哥要当兵走了。心上的人金香妹妹就失去了情感的依托。

2 把原文的意思能充分地再现出来

翻译过程中必须抛开原来的思路打乱原文的语句结构按照汉语表达的要求重新组织语言。还有一件不可忽略的环节是通过精读把握原文的中心思想。这是翻译文章的底线。也就是说, 充分理解原文内涵后才落笔。其实, 翻译一篇文章好比在别人的娘胎里生出自己的孩子。“别人的娘胎”指的是原文的框架。文章里自然包含着作者的思维, 感情和思想倾向。这些作者主观的因素限定了文章的框架。在原定的框架里把原文包含的主观意识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表现出来就等于生自己的孩子。

3 蒙汉翻译时应注意的问题

3.1 尊重蒙汉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在当今社会, 文学翻译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读者能不能正确的理解一篇文章的真正含义并不全在于语言的逐字翻译。在很大程度上, 它取决于蒙汉文章文意的整体性把握, 这样才能够传递正确的信息。在翻译实践中, 文章的文化背景是翻译必须考量的一个因素。因此, 翻译者在进行蒙汉翻译时, 要从蒙汉民族的地域角度上充分了解其文化背景、民族差异, 从而进行正确理性的翻译工作。

3.2 翻译时应遵循蒙汉文化的适度原则

在进行蒙汉翻译时, 有些翻译者会选择归化的方法, 而有些翻译者会选择异化的方法。不论采用哪种方法, 它们都对译文的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采用归化法就是要丢掉注释的策略, 而采用异化法就是对难以理解和翻译的地方进行注释。其实, 在蒙汉翻译中, 两者可以兼顾使用。换言之, 在翻译工作中, 采用哪种翻译都是不被否定的, 但在具体的文化背景与场所, 不同的内容要选择不同的手段进行翻译, 这样才能达到很好的翻译效果。

谚语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它连接着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以及群体的思维模式。谚语的翻译能够丰富的传达民族文化寓意。因此, 翻译者在做蒙汉翻译时, 应了解蒙汉民族文化的内涵及文化差异, 并且灵活、准确的瞄准信息, 这样才能做好翻译工作。

旅游文化翻译技巧 篇9

文化学视域下翻译英美文学作品价值审视

翻译是语言艺术, 是在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文本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对语言和文本的再次创新。经典英美文学作品承载了英美国家的文化, 翻译人员在遵从前人讲的“信、达、雅”的翻译境界的同时, 还应做到对英语与汉语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的了解, 以及对文学作品中的审美理念、价值观念等的全面掌握。而只有对英美国家的文化予以全面的了解, 译作才能传达出英美文学作品的基本理念, 近而实现两种不同文化的全面交流[1]。

文化学视域下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技巧

1.把握文化学视域下文学作品翻译的几组关系

(1) 个人立场与作品立场关系

翻译人员在翻译文学作品时, 翻译过程中, 都会有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体来讲, 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 翻译人员受翻译观念、美学价值观、成长环境等多个方面影响, 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转译的时候, 融入到了翻译的文学作品中, 翻译作品中包含着个人的理念;另一方面, 因为受到了政治立场等意识形态多方面的影响, 需要对原来的文学作品中传达的观点进行二次创新, 有时候会对原作进行再次创作, 这导致其偏离原作理念。因此, 作为翻译人员需要处理好个人立场和作品立场间的密切关系, 不仅要和原文紧密相连, 还要进一步摆正个人立场, 不能因为自己立场的原因, 就与原作出现偏离。

(2) 译者与译作间的多重关系

译者与译作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 重点来讲包含以下几点:一是翻译人员应该对潜在读者、预设读者加以了解。翻译人员在充分了解译作的基础上, 才能影响到读者, 这是被读者所认可的关键。因此, 翻译人员要从读者语言表达理解能力、文化背景等视角来翻译文学作品。二是翻译人员需要对原作全面理解, 翻译人员需要站在一个比较高的高度来决定翻译水准[2]。三是翻译人员语言表达能力, 需要根据受众的情况, 选取翻译语言, 这也是为了满足读者阅读需要。

(3) 译作与原作间的表现方式

译作与原作间的表现方式, 总共有三种:第一, 对原英美文学作品表达的基本理念, 翻译人员需要从“信”的要求出发, 在理念表达方面做到真实、完整。[3]第二, 译作需要从美学的角度来审视文学作品, 翻译实际上是艺术, 译作的过程中才会将艺术表达的比较完美。第三, 翻译人员译作本身特点, 因为每一个翻译人员的翻译特点、翻译风格存在差异, 所以, 势必会对原作翻译产生一定程度影响。

2.了解中西文化价值差异, 掌握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基本手法

(1) 了解中西文化价值差异

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下, 经过长期性的劳动所创造出来的产物, 具备一定的历史性、社会性。具体来讲, 文化为某一国家或者地区风俗人情、历史传统、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价值等的和。每一个民族在长时间的发展镇中, 建立了独有的民族特色, 建构了独特的文化特色。语言本身是文化的载体, 对文化本身能产生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 语言的发展还会对文化产生一定的束缚作用, 不能脱离本民族而独立发展。另一方面, 某一民族的文化呈现出持久性、稳定性、长远性等的特点, 对语言形式、语言习惯等产生直接影响。要想做好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 应该对该国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宗教信仰、民风民俗有清晰的了解, 这主要是因为文学作品翻译, 是使用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化形式和另外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化形式进行重新组合, 这势必会涉及到两个国家的文化心理、审美品位、民族特色等, 是多个学科跨民族文化的交流性活动。在进行文学翻译的过程中, 展现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传播的过程。所以, 要想翻译好英美文学作品, 应该对中西文化价值进行全面的了解。[4]比如宗教信仰的差异、历史典故的翻译、价值理念、风俗习惯等的翻译, 就需要充分考虑到中西文化个性差异。

(2) 掌握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基本手法

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 需要掌握翻译的基本手法, 这能将译文翻译恰到好处, 具体来说有直译法、词性转化法、增译法等, 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 直译法

直译法指的是将原文直接进行对等翻译, 采用直译法能将原文的意思原原本本地表达出来, 这在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是使用的最简洁的方式。采用直译法, 能让读者更精准对照原文来进行阅读, 并将原文的内涵表达得更到位, 采用直译法能再现作者展示给读者的意境。

(2) 词性转化法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 会出现动词转变为非谓语动词、动名词等形式, 在进行翻译的时候, 需要对词语实行词性方面的转化, 这能在对原来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后, 不仅与汉语表达习惯相一致, 还能让受众更好理解原文, 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

(3) 增译法

增译法指的是因为两类语言表达习惯上存在差异, 在对原来的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 需要适当增加一些成分, 让译文能表达原文的意思, 但是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时, 不能画蛇添足。采用增译法时, 最好采用文本注释的方式, 这能让读者在阅读时, 实现无障碍阅读。

3.掌握文学作品内的含意处理手法

文学语言的特点为含意性, 所以, 翻译人员需要处理好文学作品中含意隐性。翻译人员从认知语境出发对原作的交际意图、读者的阅读期待进行理性化语境假设, 然后对语言进行科学选择。翻译能承载含意话语时, 比如对文学作品含意译文, 让读者能在受众范围内实行全方位的解释, 采取直接翻译的形式, 将内容有机表达出来, 让读者留下足够的空间去进行再次推敲———也即读者的阅读二度创作空间。尤其是对含意加以显化的话, 如果翻译正确了, 那表达的是单一意思, 堵塞了原文表达含义, 对读者想象是不利的, 会对原作表达的意图加以掩盖, 交易实效性也削弱了;假如翻译人员出现错误的话, 就会抹杀作者的意图, 也不能让受众去真正了解原作的意图。毕竟译作与原文作者的生活处于同一环境内, 这就应该采取关联原则, 不必去过多阐述赘言。然而, 对原来的那些和作者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 能补充原作含意就要有效补充, 以便让受众更好了解作品内涵。

总之, 在文化学视域下翻译英美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价值, 能以文化学规律性、科学性、哲学性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所以, 需要译者必须把握文化学视域下文学作品翻译的几组关系, 了解中西文化价值差异, 掌握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基本手法, 学会处理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翻译等, 如此, 方能切实提升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水准, 为中西文化发展搭建文化交流之桥。

参考文献

[1]于文杰.文化学视域下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技巧[J].芒种, 2012, (08) .

[2]辛俊武.中西文化差异与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9) .

[3]王静, 王雪玲.英美文学作品视域下的关联隐喻研究[J].电影文学, 2009, (09) .

中西方文化词的翻译技巧小觑 篇10

关键词:文化;翻译

一、简介

翻译应当是原文的语言再现,换句话说,是将原文文字所绘制的语言效果和艺术表达力等量地转换的译入语的佳作,而非仅局限于词句间的生硬转换。作为一名英语语言学习者,尤其是译者而言,后者是翻译练习的“必经之路”,是一定会经历过的痛苦磨练过程。能够影响译者的理解力和翻译力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相对最具有代表性。

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同社会文化背景所脱离的语言是不存在的。由于地区的文化差异,各地的习语、俗语也千变万化、各不相同,这些语言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倘若对于文化背景知之甚少,恐怕也无法达到一个满意的翻译效果。

二、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问题分析

在影响翻译的各个要素之中,文化的因素尤为重要。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定发展文化,各个国家的文化也就随之变化不同。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语言的适应性相应的便成为了翻译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处理文化间的语言问题方面上不可马虎,倘若盲目的追求译者自身母语语言的连贯性和理所当然的通顺感,很可能会造成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翻译错误。并且由于文化的不同,翻译时对于主语和宾语的侧重点也是因文化而异的。在不同语言的不同词汇选择中选择出一个更为适合当前文化与语境的词汇是译者所追求,也是读者所期望的,因此本文从俗语、谚语等文化用词中选取几例,对于翻译时所应注意的文化问题加以分析。

2.1.1 汉语俗语习语的翻译

中国的成语是经过百年来长时间锤炼压缩而成的精妙短语,用四六个汉字便能表达出深刻思想、精辟内容,带有浓重感情色彩的语句。成语不管适用于古代中国,在现如今,人们依旧乐于并追求成语的使用和研究。由于文化的特定原因,有些汉语成语是无法单凭几个词语翻译成英文的,因此笔者特找出几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做出解释与分析。

(1)守口如瓶

瓶子,就物体本身的含义,即为“用于盛液体的、腹大口小的容器”。在成语“守口如瓶”中,“瓶子”即意为保守秘密的行为,或指某人能够像小口的瓶子一样守住秘密。倘若在汉译英的翻译过程中,英语语言学习者是秉承着这样一个心态进行翻译的,那这个成语将会被翻译成类似于“to keep one’s mouth as a bottle”或者是“to guard one’s mouth as a flask”之类的直译翻译方式。倘若不事先介绍好关于该成语的文化典故,或者字面意思,对于来说,这样的句子是会令人感到莫名其妙,无法理解。选取一种相对英语语言使用者更能够理解的方式,或者采用他们使用的习语,即“to be as close as an oyster”,能够更好地达到对等的效果。

(2)太阳打西边出来

无论是全球的哪一个角落,太阳永远都是东升西落的。因此汉语俗语“太阳打西边出来”的意思是指被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竟然发生了,也可表达说话人心中的惊讶与诧异。然而英语语言当中,人们不会将“the sun will rise from the west”作为一个表示内心惊讶与诧异的习语,更不会拿这句话用来形容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会发生。如:

e.g. A: “I will finish them this week”

B: “Yes, and pigs might fly.”

在这段对话中,A在许诺自己本周内一定能完成任务,而B的回答虽然是yes,但是后面加了一句话,倘若直译过来是“是的,(我这周能完成这些任务),并且猪会飞”,但在该语境中,汉语相应的理解便是“你能完成这些活儿的话,那么太阳就打西边出来了”。从这段对话当中我们能够看出,由于文化背景的原因,有时既然无法将源文字所描绘的场景直接用译入语转换出去,那么就可以采用一种折中的翻译方式,将源语言的俗语转换至译入语当中,并且采用译入语更常用的表达形式进行表达,既能做到源语言的输出,又能使译入语的使用者受到一个良好的输入。

2.1.2 歇后语中的翻译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面的引子短小精悍,通过引入一些中国几千年来的神话故事,来引出对于后半句的猜想,或者领会本句要表达的本意。歇后语的使用和理解,必须要完全植根于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若想脱离文化而单从字面上去成功理解每一句歇后语,是不可能做到的。同样的,当我们在翻译活动中,若想将中国的歇后语翻译成英语,仅仅靠字面上的翻译也是远远不能够达到翻译双方都能满意的效果的。

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对于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外国人对于吕洞宾姓甚名谁,性格如何完全不知道,所以当翻译这句歇后语的时候,我们绝对不能将其翻译为“when a dog bites Lv Dongbin, it never knows how kind Lv is.”,外国人也绝对不可能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只会觉得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应当采用一种意译法,即本句翻译的内容并不需要将歇后语中的人名地名精确地进行翻译,而是用解释说明的方法,让听者能够以自己使用语言的思维方式来接受和理解,即翻译为“the goodness of a person is no way to the ungrateful”。这样一来,句子的意思便能得到很好的表达。

再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果仅从字面意思上翻译,很多人会将这句话翻译为“we cannot touch a three-meter-tall monk’s head”,然而这句话倘若采用上述字面翻译的方法,便失掉了它的原意,即“无法搞清楚发生了什么事,一头雾水”的意思。因此在翻译活动中,应将该句翻译成“someone’s mind is in a mess”,才能够很好地把“摸不着头脑”翻译出来。

nlc202309032126

诸如此类的汉语歇后语还有很多,如“孙猴子变戏法——无中生有”等等,我们不能够将“孙悟空”或者“孙猴子”这个形象翻译出来,而是要靠着意译的方法,令译入语的读者明白该句歇后语的意思,倘若单纯的从字面意思翻译,那永远达不到翻译的效果。

2.1.3 英语俗语的翻译

对于英语俗语的翻译,同汉语一样,我们需要了解一定的英语语言文化,才能很好地解释和翻译这些俗语。如在西方文化当中,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是西方人从小就会接触并且无形之中深入记忆的,因此该类俗语倘若直接翻译成中文,对于不了解西方文化的我们势必一种理解上的阻碍,因此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应当注意由于西方俗语造成的对人们理解不便的现象。

如,在很多文章当中,我们都会看到“the trojen horse”这样一句话,直接翻译过来是“特洛伊木马”的意思,然而如果我们对于希腊神话完全不了解,很多人会很相当然的仅仅理解为一匹马而已,只有理解了该俗语的典故,才能知道“the trojen horse”的意思是“内藏的奸细,引入的祸端”的意思。

再如“Adam’s apple”,在中文的解释当中,有很多人将此理解为伊甸园中亚当的苹果,因此理解为其他的并不符合该句原意的意思,然而倘若真正的对英语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我们便知“Adam’s apple”的意思是男性的喉结,并没有什么深入的衍生意思。

诸如此类的,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的翻译上的大相径庭的现象还有很多,语言翻译者和学习者应当在翻译的过程中,积极了解关于中西方文化的故事内涵,并且主动避免由于不同文化的现象的发生。

三、总结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在中西方的交流当中不胜枚举,然而如何试图去避免这种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仍旧需要语言学习者不断地去学习和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内涵。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字面意思的通透表达会使我们的翻译效果取得一个良好的反馈,对于该语言的文化的透彻了解更能够令读译者双方达到一个读译满意的双边效果。总的来说,只有当翻译的过程中能够考虑到文化内涵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达到一个既忠于原文,又适用于译文的翻译层次,才能够做到更好地对等。

参考文献:

[1] 陈宏薇. 汉英翻译基础[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 贾文波. 应用翻译功能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4

旅游文化翻译技巧 篇11

翻译,特别是英语专业,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技能。在翻译实践中,我们英语专业的学生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英语句子的翻译仍然是我们的主要困难。由于英语和汉语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应多注意它们。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归纳总结了一些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为大家提供借鉴。

2 英汉长句的特点对比

长句是指句子的单词较多,结构胶复杂。英汉的长句子有着不同的特点,汉语的长句可以有很多动词,例如:虽然我的篱笆直径是二十五码,但是这些树却能把它把它完全遮起来,它就成为一个绿叶覆盖的地方,非常适合在旱季里住在底下。(方原,1959:93)

然而,在英语中,通常都是基于句子的基本结构,即主语+谓语。主语和谓语部分是整个句子的轮廓,而其他部分通常是通过介词、连词等与主语谓语部分相关联的。例如,“They are striving for the ideal which is close to the heart of every Chinese and for which,in the past,many Chinese have laid down their lives.”(张培基,1980:131)

3 英语长句的翻译原则与技巧

根据句子的不同,笔者归纳总结了以下三种翻译原则与技巧,并通过英汉对比加深对其了解。

3.1 正序翻译

正序翻译是翻译中的自然顺序,也就是说,翻译从很长的一句话到很长的一句话,没有有意识地添加任何词汇。有时,两国的思维方式是惊人的相似,如果显示一系列的行动与名词和动词图像时,那么排列顺序是类似的。英语句子描述一系列动作基本上都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有时用逻辑关系来安排一些英文句子的内容,这与汉语表达的方法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原文的顺序安排英语句子,这种翻译方法是按照句子的顺序来翻译的。

例如:“On August,the gunboat began her mission,which was,in the eyes of the defenders,a provocative act and seemed to be part of the overall assault which had begun on July 31”.(张培基,1980:151)

译文:八月一日开始炮艇进行任务。防卫者认为这是一次挑衅行动,而且是从七月三十一日开始的全面攻击的一个重要部分。(张培基,1980:151)

3.2 倒序翻译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从结尾处向前翻译,译文的顺序基本上和原文相反。

例如:And he knew how ashamed he would have been,if had his mother and the kind of place in which he was born,and the kind of people among whom he was born.

译文:他是觉得自己的现状是如此的丢人,有这样的母亲,出生在这样的地方,成为这类人。

3.3 把句子分成许多部分

在英语中,当主语或主项不符合修饰语时,会分成汉语中多个短语的表达,这被称为英译英译为多个部分。

例如:“I had no notion of a kiln such as the potter’s burn in or of glazing them with lead,though I had some lead to do it with.But I placed three large pippins and two or three pots in a pile one upon another and placed my firewood all round it with a great heap of embers under them,I plied….”(Daniel Defoe,2003:97)

译文:我不清楚究竟如何去搭建一个窑,就如陶器工人烧陶器所用的那种窑。我也不清楚怎样用铅去涂铀,虽然我还剩了一点儿铅可以利用。我只时把三只大泥锅和两三只泥罐一个挨一个地堆起来,四面架上木柴,在木柴底下放上一大堆……(方原,1959)

IV.Conclusion

英译英译为汉语需要掌握各种翻译技巧。学习语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以极大的专注和更多的练习,发展所有的翻译技巧。当然,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自由地使用这门科学。综上所述,当我们在英译中,我们应该采取一下方法:首先,找到了原来的逻辑关系的句法结构,找出句子的主要和理解;其次,根据自定义表达式的原句内容正确翻译的风格特征。然而,英译的翻译是一件容易的事。译者不仅具有较高的语言,而且掌握了翻译的理论和相应的,并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

参考文献

[1]康晋.英汉翻译[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2]吕瑞昌.汉英翻译教程[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上一篇:基本分类下一篇:企业转型的三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