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翻译

2024-07-12

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翻译(精选12篇)

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翻译 篇1

在文化发展与变迁的过程之中, 翻译是引发文化优化与传播的重要推进力量, 而旅游景点翻译对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是最直接和直观的, 对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自贡市旅游文化传播的优势

自贡市历史悠久, 地处中国西南腹地, 现辖四区两县, 具有70年建市历史, 是四川省规划重点建设“大城市”的城市之一, 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外开放城市、全国卫生城。该市是世界地质公园, 素以“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江姐故里”等美誉而蜚声中外。自贡市的采卤制盐史可以追溯到近两千年前的东汉章帝时期。而自贡恐龙博物馆与美国国立恐龙公园以及加拿大恐龙公园并称为世界三大恐龙博物馆。另外, 历史悠久的自贡国际恐龙灯会也是国家级的民俗活动, 不仅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到自贡赏灯, 还连年出展国外, 被誉为“天下第一灯”。目前, 自贡市有8大旅游景区, 70余个旅游景点, 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旅游胜地40佳1处, 中国大型民俗旅游节庆精选活动1项, 1个省级旅游风景区, 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自贡市是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确定的全省5个重点发展旅游城市、四个优先开发的世界级景区、四条优先开发的旅游热线和六处优先开发景点之一。由于自贡市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历史发展情况, 其城市建设也形成了“半城青山半城楼”的山林城市风貌, 融山、水、城为一体。

自贡市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旅游景点众多, 且一些景点和民俗活动在国际上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不仅有一般类型的旅游资源, 还有较好的“红色”旅游资源。这为自贡市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也为自贡市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和景点翻译质量的改善来促进文化的对外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自贡市人民政府对旅游业的发展予以了高度重视。2012年自贡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未来五年自贡市政府将围绕建设“产业自贡、生态自贡、文化自贡、创新自贡、幸福自贡”等“五个自贡”和“一枢纽两新城三基地”的战略部署, 着力推动经济社会“三跨越两提升”。这其中的“文化自贡”和“三基地”建设都与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密切相关。作为战略重点之一的“三基地”建设, 包括了建设以区域现代物流和商贸中心、文化旅游目的地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基地。这些都是自贡市通过旅游特别是通过景点翻译质量的改善来提高传播文化的优势所在。

二、自贡市景点翻译文化传播策略

一般认为, 读者会主动按照自己的期待去理解和把握翻译出的内容, 而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换言之, 翻译出的内容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是由是否能够契合目标读者的期待所决定的。只有充分契合读者的期待, 翻译内容的意义才能为读者所理解和接受。一部作品如果仅仅有作者和作品是不完整的, 只有当作品不断被读者阅读和理解, 它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而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 必然会有一些个人的相关经历、知识等存储在头脑中, 所以读者经常会根据自己头脑中已有的内容主动地去理解和把握作品, 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不同的读者会对同一部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评价。这无疑需要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读者”或者叫做“文本接受者”与原文间的互动关系。具体到景点翻译, 同样比较强调翻译出的关于景点的内容应是能为他语者较易理解和欣赏的。这种要求与思考, 契合了翻译首先要让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民成功交流这一基本功能, 同时也对中国涉外旅游业的发展, 对中国丰富旅游资源的对外推介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 随着中国国家实力和地位的提升, 这种要求已经不能全面反映和适应当前急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现状。需要译者在坚持让他语者较易理解和欣赏的前提下, 有意识地对自己在旅游景点翻译中所使用的文化传播策略做一些调整和修正。

1. 有目的加入更多文化阐释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 博大精深, 自成体系, 与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从历史上看, 中华文化长期以来受到推崇, 在经历了近代的屈辱历史后, 当代中国重新崛起, 这让其他国家的人们对中国的文化兴趣增多。同时, 国家的发展也必然要求文化软实力的相应发展与之适应。前文已经提到,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自己的主体性, 译者可以部分程度决定翻译杂合的“度”, 并且决定是否需要对一些有文化内涵的词句进行解释。译者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翻译主体性, 有目的地让外国游客在游览各种自然、人文景观的同时也能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认知, 激发他们认知中华文化的兴趣。比如自贡市对外的旅游资料介绍中, “三多寨”是其中一个重要景点, 在中文资料中未有对“三多”二字含义的解释, 但由于共同的文化背景, 大部分中国游客都能够理解其义, 但英文资料中同样没有对“三多”含义的解释, 而“三多”中其实包含了中国人对“多子、多福、多寿”的美好期望, 具有深刻的人文历史意义。故而, 英文旅游介绍资料中, 如果能适当补充出对“三多”二字含义的解释, 不仅能让外国游客感兴趣, 而且能让他们更多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2. 恰当增多中文音译

增多中文音译, 就是在对旅游景点的翻译杂合中突出异化的一种方式, 也就是要尽量保留原作中的一些固有的语言特色。这样, 游客在进行阅读时, 不仅更有新鲜感, 而且理解和审美过程也会延长。游客首先需要对所阅读的信息进行筛选, 选择出译文中哪些是带有源语文化色彩的东西, 然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理解和判断, 如果已有的知识已经足以解决对其的理解则进入品味阶段, 如果不能解决则要考虑进一步通过查询等方式理解其意再加以品味, 完成整个理解和审美过程。游客对译文的期待是个变量, 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变化, 随着读者自身修养等方面的变化而变化。中国的日益强大, 让外国游客对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与要求也愈加强烈。恰当增多中文音译, 不仅能够让游客感到新鲜, 而且会部分满足他们学习一些中文的心理预期, 同时也有助于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比如, 作为有着两千年悠久历史的自贡市, 用于井盐生产的天车是极富地方特色并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景观。在自贡市对外的旅游资料翻译中, “天车”一词被译为“wooden derricks”。此种翻译, 单就英文翻译而言是可以的, 但是考虑到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的好奇以及译者应当利用自身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有目的地推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如果能够在英文翻译的基础上配以中文音译, 即翻译为“wooden derricks (Tian Che) ”会更好些。在对陈家祠堂的解说中, 提到“There are the stage, the main hall, the side building…”, 如果在其中加上一些中国特有的说法“the main hall (Zheng Dian) ”、“the side building (Xiang Fang) ”, 会有助于外国游客学习少量中文知识。

翻译是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桥梁, 尽管它是将一种语言的内容以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但翻译过程中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移植活动。因此, 译文不是原文的简单重现, 也不是源语文化的简单再现, 而是译者对原文有目的地再创造, 是译者通过翻译杂合对文化有选择地借鉴与影响, 其目的是帮助实现文化的优化与传播。提升自贡市的旅游景点翻译将会对自贡市的旅游业发展和中国城市的文化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摘要:旅游景点翻译对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是最直接和直观的。旅游景点的翻译就是一种文化解码。好的景点翻译不仅能对当地旅游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而且能够对文化的传播起到推动作用。本文以自贡市的旅游景点翻译为例, 提出了两点促进自贡市旅游景点翻译中文化传播的建议, 即有目的加入更多文化阐述;恰当增多中文音译。

关键词:旅游景点,翻译,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柴亚萍, 楚红燕, 屈小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4) .

[2]陈琪.文化忠实与叛逆的翻译悖论[J].中华文化论坛, 2009 (3) .

[3]孙会军.普遍与差异[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4]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5]王敬武.旅游理论的屏障及思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6 (3) .

[6]文军.信息与可接受度的统一——对当前旅游翻译的一项调查与分析[J].中国科技翻译, 2002 (1) .

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翻译 篇2

随着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旅游业的发展势头也是蒸蒸日上,中国更是在这之中深受欢迎的目标旅游地区。而旅游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旅游景点英语的翻译它不单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内涵的传递。因此,在旅游英语的翻译过程中,跨文化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其目的不但要传播与景点相关信息,还要吸引外国游客的注意力,进一步引起旅游者对旅游景点的文化、人文、自然景观等产生强烈兴趣。为此,我们有必要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时渗透、融入、运用、强化跨文化意识,为国外游客提供关于旅游景点的准确而又具有丰富内涵的信息,尽量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

一、跨文化含义

跨文化是指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它是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一般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对那些被认作是怪异的表面文化现象的认知;二是对那些与母语文化相反而又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显着的文化特征的认知;三是通过理性分析从而取得对文化特征的认知;四是从异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异文化。第四个层次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参与者具备“移情”和“文化融入”的能力。目前在旅游景点的翻译中就是跨文化的体现。文化与语言是两个重合的圈子,语言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塑造,也是文化领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地域,民族的人们都有着自己特点鲜明的文化,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也会给各自的语言打下特有的烙印,从而形成独特的文化映射。

二、旅游景点名称的功能

景点名称是一个旅游景点的标志,与一般的地名相比,它不单告诉旅游者景点叫什么,它更重要的是向游客传递了它是什么与它有什么,所以归纳下来,景点名称具有信息与文化功能。当前时代来说旅游的魅力已不单是游山玩水,更重要的是感受旅游景点当地的文化内涵,了解旅游景点与自己生活的地区相异甚至是截然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由于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丰富文化内涵的国度,所以基本每一个旅游景点都被内化成为当地的文化载体,鲜明地体现了当地的.民俗与文化习惯,而这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对于外国客人来说,他们除了希望可以领略当地的山水风光外,更希望可以近距离接触到旅游景点的文化风情,增强文化交流。此时,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所起到的文化功能就至关重要,它要保证在与原名称保持高度一致的情况下尽可能传递出它的文化含义。因此在进行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时,译者要保证准确理解源语言的基本信息,使其最大限度的达到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对等,更重要的是要准确把握源语言的历史、文化内涵,准确传递相关信息,借此达到文化交互、增强读者对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和认识的目的。

三、旅游景点翻译跨文化运用的重要性

在进行旅游景点翻译时融入跨文化意识更容易理解景点的文化内涵在现实生活中,旅游翻译既是一种饱含趣味的工作,又是一项很严肃的话题,进行旅游景点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把中国文化真实地展现给国外游客,又把外国文化在最适当的场合下介绍进来。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讲究求“真”,也就是通过语言意义、文化信息处理、地名和景点名称拼写、景点和历史人物名字的翻译以及跨文化意识在旅游翻译中的运用,真实地展现中国文化。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丰富文化的文明古国,许多名胜古迹在取名之时有它丰富而又独特的含义。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运用音译或从字面意义去译,而应将跨文化意识运用于其中,运用音译、意译和直译相结合的方法。由于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及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中,游客也会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信仰与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注意某些敏感词的历史背景及政治含义,掌握好译文的分寸。

四、跨文化意识下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策略

景点名称一般包括人文景观名称和自然景观名称,我们从语法结构上分析的话,可以表示成为专有名称加种类名称的形式。专有名称即指对景点的称呼,好比城市的名字或人的姓名;种类名称就是判断、辨别景点类别的名词。从内容上来说,旅游景点的专有名称描述性成分居多,其包含的信息相对广泛与复杂,景点的种类名称标示了景点类别,相对而言意义比较固定、明确。

若是从名称翻译的实现途径上看,旅游景点名称翻译大致可以分为导游人员的口头翻译,旅游景点印刷品的翻泽和景点名称标牌的翻译。无论是简单的名称表述,宣传品介绍、景区标示或者是导游口头翻译,在翻译过程都应当尽量做到准确、传神,最大限度地使目标语读者了解源语信息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象。

上面提到的旅游景点名称翻译准则实际上包含了对等理论也包含有“归化”策略,除此之外,还要求译者采用 “异化”策略。旅游过程中的文本资料对于游客来说,它背后所涉及的丰富内涵及背景文化远高于资料本身,一方面要使目的游客理解景点名称,另一方面又最大限度传播中国特有的文化,以满足外国游客或读者体验异域文化特性的要求。由于景点名称蕴含特定的文化,其翻译就应该尽可能地强调内涵意义的翻译,让外国入获得有关该名称最基本的了解、感受、联想等,否则就达不到国际间文化交流的目的,甚至产生不必要的误解。此时,“异化”翻译策略,尤其是文化上的异化就弥补了这一不足。这一策略突出源语语言和文化特征,尽量移用源语种的语言形式、文化习俗和传统,使目标语读者获得对源语文化最大化的认知和体会。当然,在注重文化与语言上的“异化”和“归化”策略的同时,也要掌握翻译方面原本的增词,减词,省词等综合技巧的使用,以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

五 结语

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翻译 篇3

【关键词】文化适应理论 广西旅游景点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C-0046-03

当前,翻译研究已经取得较大进展,人们不再进行单纯的静态语言的对比,而开始放眼全局对翻译进行宏观研究。不仅如此,文化学也被纳入翻译的研究范围,使翻译研究更加深入。巴斯奈特等一众研究人员在《翻译、历史与文化论集》中提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得出了翻译研究的新视角。发展至今,文化翻译已成为翻译研究领域的热门,众多翻译研究者开始认识到文化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而归根结底翻译的宗旨就是使特定文化群体的不同文化诉求得到满足。当前,翻译研究的深度愈加深入,在此基础上,怎样才能促进不同文化矛盾的解决成为文化翻译的重中之重,不管是翻译的理论研究者还是实践者都应该提高对文化适应的关注与重视。本文试针对广西旅游景点翻译实践中存在的翻译错位、移情不当、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混淆等一系列问题,引入奈达翻译理论和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提出具体的改进策略,以期消减广西旅游景点翻译中的文化障碍,促进广西旅游业的发展。

一、翻译中的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的提出者为人类学家,这一概念指的是不同文化群体的个体在接触的过程中,单方或两方自身的文化类型发生的改变的现象。文化适应在发展的过程中,突破了人类文化学的范畴,开始向其他学科渗透。在此过程中,“文化适应”引发了翻译领域众多研究者的关注,这些研究者将其运用到翻译领域,开始尝试从翻译学的视角对“文化适应”进行解释。以勒费弗尔为例,他曾撰写文章对文学话语受限于意识形态的程度进行探究,试图摆脱多元系统思维的限制,提出“适应”在本质上是一种“折射”的观点。而这里的“折射”指的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诉求,对文学作品进行改编以此改变目标读者阅读方式的现象”。在翻译的过程中,译员常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目标读者最终阅读到的文本则是经“折射”作用处理过的作品,受文化背景的影响,这些读者阅读翻译文本的过程就是一种适应过程。文化适应并不代表着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单方面或双向适应,它追求的目标有两点:一是保持译入语文化的原有特色,二是促进两种文化的有机融合。

为实现互相融合的目的,文化之间必须互相适应,满足彼此的诉求,否则将会引发文化冲突,造成互相排斥的现象。不同的文化只有在接触的过程中,构建起联系,根据源语的性质进行恰如其分的调整与改变才能促进文化适应的实现。而对于翻译来说,要想实现文化适应,译者就必须尽量保留源语的文化内容,与此同时尽量适应产生冲突的内容,在目标与读者可接受的范围内将原作移植到译入语文化中去,实现跨文化交际。

二、广西旅游景点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文化障碍

(一)翻译错位现象。若译员对目标语地区游客文化无法进行有效把控,而且对奈达的翻译理论的认知发生偏差,就会造成翻译错位,以下将对两种错位进行具体介绍。

1.宗教错位。对于广西旅游资料的翻译实践来说,跨文化语际转换的重难点在于民族文化的相关内容。根据闭着的研究结果,一味追求“读者反应”与“功能对等”的平衡,混淆“直译”和“异译”的概念就会造成目标与游客不明所以,导致“伪功能对等”现象的发生。

以国家4A景区广西香桥岩风景区仙人洞景点的英译为例,有部分译员将其翻译为“God platform”,因译员将中国文化中的“神仙”翻译作基督教文化中的“上帝”,故而造成跨语际的宗教错位。与此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译员并没对其进行补充翻译,不恰当地使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使英语国家的旅游者不明所以,造成错误认知。

2.地域艺术文化错位。在翻译旅游资料之时,应将译文和目标语旅游者的社会文化的等效反应问题纳入考虑的范围。若该问题无法得到完好的解决,那么就会引发地域性错位理解。以桂林市景区“桂海碑林”的英译为例,官方的旅游指南将其译为“Guihai Stele”,该处“Stele”的译法造成目标语旅游者的理解障碍,使中外地域艺术文化的内涵发生错位。

(二)移情不当。在广西,有很多旅游景点的民族文化较为浓郁,潜藏着大量典故,虽然中国人了解这些典故的内涵,然而它们却并不为外国人熟知。在这种情况下,若翻译实践无法进行适当移情,就会使目标语旅游者无法理解译文,甚至产生错误认知。以谚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英译为例,若将其翻译为“Even a clever wife cannot make a meal without bread”,就会使目标语旅游者产生中国人平日以面包为主食的错误移情和认知。

(三)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混淆。虽然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从表面上看有着很多相同点,然而就本质而言,二者有着本质区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景点的英译过程中,在一些民族化的翻译实践中允许中国英语的出现。“中国英语”这一概念最初是由葛传架提出来的,根据葛传架的观点:“英语民族外的人在使用英语之时应遵循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刘三姐是广西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在翻译刘三姐和秀才对歌时,“秀才”一词可采取汉语拼音“Xiucai”的译法,不仅如此还要对其进行补充,使其意义能够被目标语旅游者所理解。而受源语思维影响根深蒂固的“Chinglish”则与此有着较大差别,以国内公园常见标语“为了您的安全,请勿跨越栏杆!”的翻译为例,若将其译为“To be on the safe side,don' t stride the railing”,则容易造成思维文化的混淆。

三、基于文化适应理论的旅游景点的翻译策略

(一)善用归化与异化翻译。根据奈达的观点,翻译在本质上是一种交际行为。若想更好地使用英语这一跨文化交际的工具就要使目标语旅游者对译文的反应和源语资料协调一致,应将目标与旅游者的反应作为目标语使用之时词汇意义与修辞方式的依据,使目标语和源语地旅游者的反应产生等效。那么在翻译旅游资料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实现等效呢?这就必然要涉及“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首先应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若目标语地和源语地的受众对基本概念的认知存在较大不同则应该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而若二者能够实现一致,不存在认知差异的现象,则应使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1.归化翻译策略。如果在交际之时,不同的文化在深层次存在较大不同,那么则首先应该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结合意译法和音义最大程度地降低因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困难。第一,意译。一旦文化上的不同导致翻译无法顺利进行时,译者应放弃源语字面意义,以此实现源语文本和目标文本在文化层面上的等效沟通,这种翻译方法就是意译。以上文中“桂海碑林”的翻译为例,若使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则应该将其译为“The Forest of Guilin Stone Tablets”,这种翻译方法可被目标语旅游者理解,规避了地域艺术文化错位问题的产生。第二,音义结合。中国的民族文化较为丰富,有些景点的名字的内涵能够激发目标语旅游者的兴趣,在翻译的过程中若使用音义结合的翻译方法就能够实现该效果。以柳州龙潭公园的翻译方法为例,使用音义结合的翻译方法将其翻译为“Longtan Landscape Park”,不仅可以使该景点名字的内涵的表达更加完整,而且还能够激发目标语旅游者的兴趣,可以说一举两得。

2.异化翻译策略。西方媒体在翻译一些汉语中的特殊政治词汇时常常使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一般情况下,西方人习惯于根据汉字字面意思进行直译,使用直译和音译的翻译方法有利于中西文化的融合。第一,直译。从实际情况来看,广西的一些旅游景点具有的中国特色早已为目标与旅游者所熟知,那么对于这些景点名称的翻译则可以使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如“西部大开发”就可翻译为“western development”,这样不仅不会造成理解困难,更使中国特色得以保持。第二,音译。音译常常被用于中国特色较为鲜明的景点的翻译。以旅游建筑中“风水”一词的英译为例,该词就可被翻译为“FengShui”。很多这样的词汇已进入英语词典被目标语读者所熟知,促进了中国文化在其他文化中的传播。

(二)功能翻译。根据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观点,不管是翻译策略还是最终形成的译文都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和奈达的等效反应论相同,它同样认为翻译策略应随语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然而与前者不同的是它更注重使用方法的多元化。“在翻译方法上,它认为应该根据目标语读者、翻译目的和翻译文本的不同来实施翻译活动,改译、阐译等都是有效的翻译方法。”

1.阐译。使用目的语为原语中出现的“翻译难点”加注释的翻译方法就是阐译,这种翻译方法能够使目标语读者理解原语的文化内涵,避免了文化错位现象的发生,能够取得较好的翻译效果。以旅游景点“仙人洞”的翻译为例,译者一方面可以将其译为“Shenxian platform”,与此同时对“ShenXian”添加以下注释“immortals in a subjunctive world who can free themselves from any care,any disaster,and any constraint occurred to any mortal,and who can enjoy every pleasure any mortal can enjoy”,这样就能够避免因宗教文化的不同导致错位现象的发生。

2.改译。中西思维理念不同,由此造成了大量的文化障碍,面对这种情况译者可采用改译的翻译方法。如:“芳香四溢的金桂;芬芳的银桂;花香浓郁的紫砂桂;四季开放的四季桂;各色花种争奇斗艳。若走入桂林公园,浓郁、芬芳的桂香便扑鼻而来。”译者在翻译该段文字之时可使用改译的翻译方法,将其译为:“The Park of Sweet Osmanthus is noted fur its Profusion of osmanthus trees .Flowers from these trees in different colors are in full blooms which Pervade the whole garden with the fragrance of their blossoms.”这样,不仅传达了相应信息,而且免去了华而不实的翻译,贴合了目标语旅游者功能化的思维方式。

3.删减法。若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目标语旅游者并不熟悉的内容,那么则可以采用“删减+改写”的翻译方法。以《中国红军第八军政治部为法帝国主义驻龙州领事馆无理照会告全国民众书》的文章篇名的翻译为例,该文章的篇名超过30字,若将其译为“The Announcement of the Political Department of the 8th Army of Chinese Red Army to the Chinese people,on the unreasonable note of the consulate of French imperialist at Longzhou”,则繁杂冗长,不便于阅读,事实上将其译为“The Protest to the French Interfering”就可。

4.类比法。在翻译的某些情况下,出于缩短文化距离、激发目标语旅游者同感的目的,常常采用类比的翻译方法。进行类比的两个对象应具有相似特征,否则将会造成错位现象。以桂林的特色“三花酒”为例,常有译者错误地使用类比方法将其译为“Three-flower wine”,造成目标语旅游者产生“该酒为果酒,由三种花酿成”的错误认知,正确的翻译方法为“Three-flower liqueur”。

三、结论

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常常由文化差异引发翻译难题,尤其是对于广西这一民族文化较为浓郁,旅游资源较为发达的地区,旅游景点的翻译常常受到文化的制约。功能翻译理论强调了旅游资料功能,打破了意译与直译的限制,为译者提供了多元化的翻译方法与策略,有效地补充了奈达的翻译理论,为解决文化障碍提供了若干建议,能够促进目标语旅游者通过旅游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中华风情。

【参考文献】

[1]刘芬,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述评[J].琼州学院学报,2012(6)

[2]杨仕章.翻译中的文化适应研究[J].中国俄语教学,2014(8)

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翻译 篇4

关键词: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翻译,翻译质量,翻译策略,软实力

一、湖北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外宣翻译研究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 对外宣传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外宣翻译研究在对外宣传中有着重要影响, 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当前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外宣翻译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1986年, 法国语言学家、哲学家Dan 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Deirdre Wilson出版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 提出了涉及交际与认知的关联理论。关联理论认为关联性是语用交际与认知的共同本质, 而语用交际与认知在同质基础上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关联量。关联理论是一种解释性的语言学理论, 是对某一语用现象做出的解释。它的重要特点在于它对翻译过程的描写, 因而它对外宣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关联理论框架下, 翻译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一个对源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的过程;译者主动地在进行信息取舍, 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对读者的认知语境进行有效补偿, 以构建恰如其分的文化语境, 达到足够的语境效果。

根据CNKI检索结果, 目前学者多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对外宣翻译活动进行了研究, 少数学者从传播学和语用学的角度进行了探索, 针对湖北省的外宣翻译研究资料更少, 不成系统。目前对湖北省的外宣资料英译研究大多局限于提供一些零星的翻译技巧, 缺乏理论指导和系统分析。湖北省外宣翻译研究的相对滞后需要学者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另外, 在湖北省的外宣翻译实践中, 各种英语应用错误及不规范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湖北省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的标识语、景点宣传资料的误译现象仍普遍存在, 大大影响湖北省的国际形象和荆楚文化的传播。

二、湖北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翻译策略

外宣翻译既要照顾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又要顾及湖北荆楚特色文化的推广, 这使得翻译并非停留在探讨直译或意译的技术问题, 而是更高层次的历史与文化问题。在对湖北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的历史渊源、荆楚文化内涵等资料、标识语的翻译过程中, 应该采取更高的策略, 在提高外宣资料的可读性与保持湖北历史文化特色之间实现平衡, 即在翻译中需要采用双重的翻译策略, 使语篇层面上的归化和文化层面上的异化得到合理平衡。概言之, 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看, 湖北省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的翻译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是指语篇上采用归化为主, 旅游景点的英文翻译资料的读者是外国读者在翻译中, 要考虑到外国读者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知识, 使译文向读者靠近;有所不为是指在翻译具有荆楚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资料时, 坚持以异化为主, 使读者向译文靠近, 感受体验湖北荆楚文化, 把湖北的文化和文明推向世界舞台。

三、湖北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实证研究

当前, 湖北与外部世界的跨文化传播实践日益广泛和深入, 湖北省历史旅游景点丰富, 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的外宣资料包括景区介绍、富含历史文化底蕴的风俗画册、古迹楹联解说等;旅游景点作为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 在湖北对外宣传、传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的翻译正是一个重要的跨文化传播活动。

跨文化传播学研究重点是揭示文化的异同, 研究全球化趋势下文化霸权、知识话语权不平等, 如何消除人们由于文化屏障造成的传播差异等。在跨文化传播学视角下研究湖北外宣翻译, 可以对外宣翻译的目的、效果评估、传播途径、传播效果等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在跨文化传播学视角下, 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外宣翻译在提升湖北文化软实力和塑造湖北荆楚形象中的作用。

(一) 湖北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翻译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把翻译放在人类文化交流的大背景看, 中国的外宣翻译在对外宣传, 塑造国家形象, 提升国家软实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湖北历史文化悠久, 荆楚文化极具特色, 是中国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据调查研究发现, 湖北省的大多数旅游景点的翻译都是来自于各种翻译公司的译员或者兼职的大中专院校师生, 多数不具备从事旅游英语翻译所需要的专业知识, 由此导致译文总体质量水平低下。从实践看, 湖北外宣翻译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存在着城市公共标识语错误百出, 用词不规范, 旅游景点的专名翻译随意性太强、译名或者译法不统一, 不少旅游景点只有中文介绍, 没有英文翻译等, 同时还存在译文水平低下等情况, 比如武汉东湖风景区的景区介绍的英译本, 涉及较多的历史文化背景内容, 但是译文错误较多, 对外宣传力度不够, 难以有效传播荆楚文化, 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湖北的对外宣传效果,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中国国家形象, 当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日益重要, 湖北外宣翻译应当有一个更大的舞台, 也应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二) 湖北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翻译实证研究

由于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审核机制, 许多外宣译文错误得不到及时修订, 极大地影响到湖北对外宣传的力度。

例如, 湖北省博物馆参观券上面的中英文对照简介就出现了几处错误。

中文原文:湖北省博物馆位于武汉市东湖风景区, 筹建于1953年, 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征集与收藏、陈列展览与宣传教育的机构, 也是全省考古勘探、发掘和文物保护研究的中心。

英文译文:Constructed in 1953, the Museum is now the most important culture relic collection, exhibition and educational base of Hubei Province, as well as the center for culture relics exploration,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and culture relic conversation and research.

此处英文译文中最明显的一处错误是单词误写, 将文物保护中心的“保护”一词误译为conversion, conversion的意思是“对话”, 正确的译文应该是conservation。第二处错误是将“文物”误译为culture relic, 正确的译文应该为cultural relic。

湖北省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是湖北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 但是这样明显的外宣译文却出现在参观券上面, 这样的译文亟待修订。

湖北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外宣翻译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译文不统一。译文不统一主要是指景点导游图 (景区介绍) 、指示牌和解说标牌中对同一个景点的翻译出现多个版本译文, 这也是外宣译文质量不高的一个体现。黄鹤楼公园的译文不统一问题比较明显。例如:“岳飞广场”的译文出现了三个版本:Yue fei’s Bronze Statue Square, Yue fei Square, Stature of Yue fei。“落梅轩”的译文出现了两个版本:TheFalling Plum Pavilion, The Veranda of Falling Plums。

(三) 湖北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翻译与荆楚文化输出

外宣翻译并非汉语与英语两种语言之间单纯的转换。翻译的实质, 是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 涉及从形式到内容、从语言到文化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转换与再释。文化全球化背景要求外宣翻译体现出中国特色。湖北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外宣翻译面临中西方在语言和文化上巨大差异的挑战, 译者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同时译者的主体性在外宣翻译实践中应体现出来。因为湖北外宣翻译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对外宣传中国, 让世界了解湖北, 让湖北荆楚文化传播于世界。在对外宣传过程中, 译者必须具备全球意识和主体意识, 充分认识到湖北外宣翻译与国家形象塑造紧密相连, 而外宣翻译的实质是译有所为:传播中国文化与观点, 推动社会进步, 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从功能和目的角度来看, 湖北历史文化旅游景点资料属于“呼呼型”功能文本, 以传递信息和诱导行为为主, 而翻译旅游文本时需要把大量的具有荆楚文化特色的信息传递到译文中, 就需要采取多种翻译策略, 如改写、增译、减译等多种翻译方法, 在翻译实践中, 应当根据外宣翻译的需要及资料的不同侧重点, 进行必要的处理, 对译文进行调整。

四、结语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 不同文明间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自21世纪以来, 人类各个文化之间的交融和冲突日益频繁, 呈现着不同层次的摩擦、矛盾和冲突, 跨文化传播愈加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特别关注的对象。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认为中国的“软实力”近年来提升很快, 采取提升“软实力”的政策对中国而言是明智之举。近年来, 湖北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吸引力逐步增强, 特别是湖北灿烂的荆楚文化, 都使这种吸引力越来越大。湖北的荆楚文化独具魅力, 不仅是湖北潜在的财富, 更是中国潜在的财富。湖北省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的外宣翻译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为中国文化的传扬, 为荆楚文化的传播搭建舞台;提高湖北软实力, 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听到湖北的声音, 最终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和谐共存共生局面的形成。

参考文献

[1]Gutt, 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Nida, 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Pinkham, Joan. (2000)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陈小慰.对外宣传翻译中的文化自觉与受众意识[J].中国翻译, 2013 (2) :95-100.

[5]范锋.浅谈外宣翻译中“译前处理”的运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6) .

[6]胡芳毅, 贾文波.外宣翻译:意识形态操纵下的改写[J].上海翻译, 2010 (1) :23-28.

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翻译 篇5

摘 要:“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构想的提出,既是新时期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也是中国一贯坚持和平发展理念的新体现,不仅能推动沿线各国的合作发展,也能给旅游业发展创造一个新视角。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基础,“一带一路”下的丝绸之路旅游发展带上的各地历史民俗文化积淀非常浓厚,做好民俗文化的翻译对于旅游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一带一路” 民俗文化 旅游 翻译原则

自“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以来,如何积极配合国家战略,更好地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政府部门、产业界、学术圈广泛关注的话题。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旅游文化的宣传和旅游景点的推介。如何对外国游客进行有效的宣传和推介,旅游资料的翻译则显得尤为重要。在众多翻译中,以民俗文化的翻译最为困难。“一带一路”下的丝绸之路旅游发展带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沉淀,民俗鲜明的文化个性及其浓厚的民族特色给翻译带来了重重困难,如何将带有浓厚民族色彩的民俗文化恰到好处地翻译出来是语际翻译中的难中之难。本文试图提出针对民俗文化翻译的几点原则以期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播。[1]

一、民俗文化旅游资料翻译的现状

“一带一路”战略,对丝路沿线省区市旅游发展影响巨大,丝路旅游受到各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民俗文化游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旅游,能够满足域外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里需求。在各地民俗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龚晨枫,2010)对于一些在目标语中无法找到与之对应词语的文化负载词,或富有地域特色的语言习俗等成语、典故,旅游资料中就出现了略而不译的情况。对民俗文化的翻译问题则较多,如导游手册、画册、景点介绍、游览图等出现如句法错误、拼写遗漏、文化误解、用词不当等诸多问题。以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为例,有的导游词将其译为“Autumn Moon on the Calm Lake”,并不能准确传达出“天上秋月一?,人间千倾一碧”的唯美画面。再如有关睡眠民俗的例子,我国南人住“床”,北人睡“炕”。如果均翻译成“bed”,便无法体现 “炕”的文化个性,因为北方的“炕”不仅只是供睡觉的地方,还可用餐、会客、议事、炕下烧火取暖。又如云南民俗中的云南十八怪之一的“姑娘叫老太”译为Yong Girls Called “Old Lady”,可能让外国游客产生理解障碍,无法达到传播云南民俗的目的。[2]

二、民俗文化旅游资料的翻译原则

1.“求同存异”原则

许崇信教授认为“翻译工作在某种意义上像外交工作,要善于存异求同,既尊重别人又尊重自己,这应该成为处理文化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蒋红红,2007)民俗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因此,在进行民俗文化翻译时,就应避免用他国或他乡的民俗进行替换。译者在翻译时,应遵循“求同存异”原则,尽量保留原语中的语言与文化信息,绝不能随心所欲进行民俗文化的“移植”。这样我们的民族特色才能在翻译中得以再现,进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通过民俗文化旅游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故此,将北方的“炕”音译为“Kang(A heatable brickbed)”既能保留民族和地方特色,也能为目标语读者所接受。再如:泰州“老行当” 剪纸艺术中的“团花” 是剪纸艺术中的一种布局格式,用传统婚礼或新年装饰,译为“Tuan Hua” 或“ the flower patterns created by the paper cutter” 都无法表现出民俗特色,不妨将其译为 “ Tuan Hua,a circular symmetrical paper patterns used for decoration”,为使外国游客了解更清楚,可以适当举例加以说明: “such as the shape of ?郑?which means double blessing”。这样一来,不仅保留了 “团花”的读音,解释了其意思,也能传达其文化内涵。

2.“简洁紧凑”原则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传播、交谈和融会的过程。(金惠康,2003)民俗是说话文化,其传承和沿袭以口头为主。美国民俗学家理查德?多尔逊教授认为,民俗是口头的,传统的和非官方的民间文化。(高丙中,1994)其翻译与普通翻译不同,在翻译过程中,既要保留民俗文化的典型特征,又要根据目标语读者语言认知的一般原理让其较为轻松的悦纳。因此,在对旅游资料的民俗文化的英译过程中,还应遵循“简洁紧凑”的原则,尽量以简洁的表述让外国游客理解其中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进而激发他们亲身体验异地文化的兴趣。以中国民俗服饰“唐装”以为,目前有这几种翻译:“Dresses of Tang Dynasty”,“Traditional Chinese garments” 及 “Tang Suit”,笔者认为以“Tang Suit” 为佳,一来“唐人街”是海外华人的聚居地,外国人对 “Tang” 并不陌生,将“唐装”译为“Tang Suit”,英美游客不难理解其指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服饰,二来,这种音译兼译法简洁紧凑,可为外国游客接受。[3]

结语

“一带一路,旅游先行”,通过发展旅游,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之间,真正形成一种文化的共同点和经济共同点,进而形成命运共同体,让旅游走进来,让文化走出去,让旅游走出去,让利益走进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抓住机遇,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添加新动力。在实际操作中,民俗文化翻译难免有些生僻,译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增删或者改写,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如注释性增译、修辞性省译、整合性改译等,实现具体的翻译目的。[4]

参考文献

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翻译 篇6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旅游景点 英语翻译

引言

跨文化对人们的思维、观念等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面向世界各地,经常能够吸引大批外来游客,对国外的游客进行有效的旅游景点的英语翻译有利于加强外国游客对本国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加强双方的沟通与交流。然而,在实际的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翻译人员经常会忽视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差异性,导致翻译效果不佳,外国游客常对本国景点名称、意义等形成错误的认识。因此,翻译人员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要充分运用跨文化意识,提高翻译的有效性。

一、跨文化意识概述

跨文化意识(Cross-cultural)指的是各国由于文化差异性对本国人民的思维、习惯、风俗观念等的不同影响,对各国不同的文化内涵要予以同样的重视和尊重。一般来说,跨文化意识的提高需要经过几个步骤的完成:第一,对文化差异性的表面接受;第二,对与本国文化有明显差异性的文化的接受,且认为这种差异性是理所应当的;第三,经过各种分析得出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性和特征;第四,能够以外国文化的角度进行文化感知。跨文化意识要求人们达到第四个步骤,但是需要人们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我国旅游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吸引了大批的外来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如何在尊重国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为外来游客进行旅游景点的英语翻译成为重要的问题。

二、跨文化意识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作用

1.英语翻译在旅游景点中的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各国的友好交往,我国旅游业面向的游客也逐渐国际化,英语翻译逐渐成为必要。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旅游景点出售的相关书籍、资料等都分为中文介绍和英文介绍两种,外来游客通过对英文版本的书籍的关注,可以有效的了解我国景点的名称、来历、象征意义等。英文版本书籍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能够有效激发外来游客对中国景点的兴趣,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来华参观,促进本国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实力。因此,为了加强本国与我国的文化交流、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旅游景点中使用英语翻译成为必要。

2.跨文化意识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作用。英语翻译在旅游景点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旅游业重视英语翻译的发展。在语言的交流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跨文化意识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重要性。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将中国语言用英语进行翻译需要翻译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既要保证翻译后的英语能够表达中国语言的内涵,同时还要确保英文符合西方人民的风俗习惯。这就需要翻译人员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对本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和西方文化的特征都具有一定的了解,且能正确应用中英文进行翻译。

三、当前旅游景点英语翻译的现状

虽然我国大部分的旅游景点皆有中英文两种版本的书籍介绍,甚至还出现了日本、韩国等国的书籍版本。然而,各个旅游景点的翻译标准和情况略有不同,甚至部分景点的翻译水平较低。例如,部分旅游景点关于“小桥流水人家”的翻译即是“bridge, river, household”。这种字对字的翻译虽然将中文中的重点事物指出,但是缺乏中国语言的内涵。试猜想,仅仅依靠“bridge, river, household”三个词,外来游客如何能够想象出“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意境。这也能够反映出目前我国旅游景点翻译的主要问题,即只是字体表面的翻译,未对语言的内涵和文化差异进行分析,英语翻译的有效性大大减少。

四、跨文化意识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运用

1.跨文化意识在景点名称的翻译应用。我国关于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大多以简单的逐字翻译和拼音翻译为主,这样的翻译方式过于简洁化,多数时候会将中国的语言特色忽略,降低中国语言的魅力。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语翻译应该要注意几个方面:首先,考虑旅游景点的实际意义。例如,长城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物之一,将长城简单的翻译为“long wall”显然不恰当,因此,国际上将我国的长城命名为“The Great Wall”,意思是“伟大的城墙”。这是义译法的具体体现,也是跨文化意识的具体表现。跨文化意识的运用需要充分考虑到双方文化的语言差异性,要尽量达到内涵和意义的一致性;其次,旅游景点的英语翻译需要考虑英语文化背景。“虎跑梦泉”是我国的第一泉,部分景点介绍中将 “虎跑梦泉”翻译为“The Dreamed Tiger Running Spring”。从英文角度上看,“The Dreamed Tiger Running Spring”的中文翻译与“虎跑梦泉”略有差距,大部分外国游客认为在泉州会出现老虎奔跑的情形。然而事实上,“虎跑梦泉”的由来是由典故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味高僧来到虎跑寺,本想在虎跑寺进行修禅,但是发现寺中并没有水,非常苦恼。突然有一天梦见有仙人告诉他,“南岳有童子泉,当遗二虎移来。”于是他第二天去到南岳之地,果然发现了两个老虎盘踞在此,并将这泉命名为“虎跑梦泉”。因此,“虎跑梦泉”应该翻译为“The Dreamed Tiger Pawed Spring”。因为,“Running”是指“跑”,而“Pawed”指的是“爪子抓”,将“Running”改为“Pawed”可以使外来游客对“虎跑梦泉”形成更加正确的认识。

2.跨文化意识在景点介绍的翻译应用。中国语言和文化带有明显的民族性,这是其他语言难以模仿的,也给语言翻译增加了更多的难度。中国旅游景点大多为风景名胜和古代建筑、都城等,导游等对于景点介绍的过程中经常会使用我国有名的诗词歌赋等,对景点进行宣传,例如,黄鹤楼的介绍一般离不开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黄鹤楼记》。这些诗词是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但是对于外来游客而言却不利于理解。部分导游做景点介绍时会采用讲述历史故事的形式,却容易引发外来游客的误解。因此,在对景点进行介绍时,要充分运用跨文化意识,考虑到西方文化对于种族问题的重视等问题,减少双方文化理解上的差异性,加强文化交流。例如,在进行“杭州西湖如明镜,千峰凝翠,洞壑幽深,风光绮丽”的翻译时如果翻译为“Thousands of the mountain peaks condense the emerald green color, the caves and ravines are very deep and quiet.”则会让外来游客难以理解,应该充分考虑到西方文化的语言特色,将原句翻译为“The West Lake is like a mirror, embellished all round with green hills and deep caves of enchanting beauty.”更为妥当。

五、结语

综上所述,跨文化意识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翻译人员在对景点名称和内容进行介绍时要充分考虑到双方文化的差异性,既要翻译出中国文化的内涵,友好尊重外国文化的差异性,实现有效翻译。

参考文献:

[1]张斌.跨文化旅游景点翻译探析——英语旅游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7:414-415.

[2]杨帆.基于跨文化意识下的旅游英语翻译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6:132-133.

[3]王再玉,蒋柿红.从跨文化意识角度看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以衡阳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为例[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03:80-83.

[4]王晓璐,王豫梅.跨文化视角下的旅游景点资料翻译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06:106-109.

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翻译 篇7

“翻译伦理” 首先由法国当代翻译家安托瓦纳·贝尔曼提出。而后, 美国学者劳伦斯·韦努蒂借鉴德里达、安东尼·皮姆进一步延伸, 将翻译的焦点集中在 “译者伦理” 上来。芬兰学者安德鲁·切斯特曼则总结出翻译伦理的四种模式:再现模式、服务模式、交际模式、规范模式之后, 切斯特曼在四个模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种伦理模式———承诺伦理模式。这一标准为规范旅游英语翻译提评判依据。本文结合切丝特曼的五个模式, 分析海南省著名旅游景点旅游手册中国文化因素的翻译。

二、再现模式和服务模式

再现模式, 再现原文或原作者的意图译语中的信息是否与原语信息等值, 即明晰。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即译文译者是否完成了以翻译说明为基础的翻译任务, 即真实。旅游翻译的理想境界就是同使满足这两种模式, 既要忠实于原文, 又要满足委托人的需要和读者的期待。例如将 “天涯海角” 翻译成 “Tianya Haijiao, the edge of the sky and the corner of the earth”。译文先用拼音翻译天涯海角这个词, 然后采用意译加解释, 不仅忠实于原文, 而且很好的传递出里面蕴含的文化因素。这样可以帮助外国友人更好的了解这个景区的文化背景, 也为其后面的观光做好了铺垫。再如, 将 “五脚猪” 翻译成 “five-leg pigs (so named as their long snout could almost touch the ground) ”。在翻译的过程中, 译文先把”五脚猪”翻译出来, 然后适当的增加备注, 这样可以让外国游客直观的了解这种食物, 以免产生误解。这样不仅符合再现模式, 而且也符合服务模式, 满足委托人和读者的期待。

三、交际模式

交际模式实现与”他者”的交流、沟通译者是否以促进交际双方获得跨文化的理解为己任, 即信任。交际模式主要目的是促进跨文化、跨语言交流, 译者的责任就是搭起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例如将”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为了救度芸芸众生, 发了十二大愿” 翻译成 “Guanyin Buddha, the Bodhisattva of Mercy who is believed in by all Buddhists, vowed twelve oaths to save all living beings”。例中提到了佛教中的观音菩萨, 佛教对于中国人来说非常熟悉, 观音菩萨大家更是耳熟能详, 不过原文中还是出现了”救苦救难”这样的修饰词。如果在译文中译者仅仅是用 “Guanyin Buddha” 这样直接音译, 对于普遍信仰基督教的西方游客来说并不合适, 因为他们对观音无甚了解, 也就不会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 从而无法认识到南山在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性。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采取解释性增译的方法。

四、规范模式

规范模式满足特定的文化期待翻译行为是否符合一定社会道德规范与译入语读者的预期, 即理解。因此, 译者负有”双向的伦理道德”, 既要尊重原语文化, 同时也要尊重目的语文化规范。例如将 “日月石” 翻译成 “Romance Rocks”。原文中提到了天涯海角两块石头上的刻字, 在翻译成英文时我们就不能直接用拼音翻过去扔给读者就完事了, 做出简单的解释说明是很有必要的。毕竟只看拼音外国游客是永远不可能懂它背后的意思的, 解释说明能够帮助他们理解这些景区的内涵。这样才达到了我们翻译这些景区介绍的真正目的:我们不是为了翻译而翻译, 让游客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才是我们的期望。

五、承诺模式

承诺模式履行职业道德的规范与誓言译者是否遵循翻译行业准则, 即责任。例如将 “海南八音是海南主要的本土器乐, 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采用八大乐器演奏而得名”翻译成 “Hainan Eight Tones, listed i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 combination of eight local instruments’ music, including yehu, trichord, surna horn, pipe, flute, gong, drum and cymbals.” 原文并未对”八音” 为哪八音做出解释, 而译文却考虑了其文化背景, 增添了大段对这种演奏方式的描述。促进文化交流是一位译者的责任, 履行职责的表现。

六、结语

安德鲁·切斯特曼的这五种模式对于规范海南著名景点旅游手册的翻译和提高译者的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依据。根据这一理论, 不仅可以提高翻译的质量, 而且可以在中西文化之间搭起桥梁。

摘要:旅游宣传文本既是对外旅游宣传的载体, 同时是国外游客借以了解中国旅游信息的媒介。海南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过程中, 提高国际知名度, 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十分重要。文章结合切斯特曼的基本翻译伦理模式从五个方面探讨了海南著名景点旅游手册翻译中译者应遵循的伦理模式, 探讨差异性文化的最佳翻译方式, 实现自身伦理道德向促成特色词汇翻译任务的顺利完成转化, 并提出在旅游宣传文本的英译中应采取的相应策略。

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翻译 篇8

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理论出发,阐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分析了文化生态学理论对旅游翻译的影响以及培养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翻译意识和文化翻译能力的重要性和意义;最后,重点探讨培养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翻译意识和翻译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一、文化生态学和旅游翻译

1.文化生态学简介。生态学,隶属于生物学理论范畴, 主要探讨自然界中各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文化生态学,就是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文化之间以及文化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它是一门将语言、文化与生态学相结合进行交叉研究的新兴学科。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任何一种文化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化交流与互动,共融与更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与其它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圈和文化链,每种文化都在整个人类文化圈中发挥着自身应有的作用。文化生态学强调文化的存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提醒人类以平等、平和、平衡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文化,保护语言与文化的多样性,使得各种语言与文化和谐共处,良性互动,从而保持人类文化生态平衡。

2.文化生态学对旅游翻译的影响。“文化生态学是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并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生态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生态中文化的多样性,生态的开放性也决定的文化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也就是说,每个文化都有文化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都不可能孤立与其他文化之外,各民族各国家文化的存在构成了完整的人类文化,任何一种文化的空缺都有可能造成文化生态系统失衡。那么, 旅游翻译只注重语言和内容,而不重视文化信息的传达与互动,都有可能导致整个文化链某个环节的脱节,或者直接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旅游翻译不仅要关照目的语文化,更要重视本土文化——源语文化——的正确传达,才有可能让其他国家了解中国文化,才有可能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迈向世界,才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文化与其他语言文化的有效互动与交流,从而构建和谐、平等、多元、开放的文化生态循环系统。

二、培养旅游文化翻译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在全世界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共生共存,英语语言与英语文化也不例外。也就是说,英语语言的主导地位决定了英语文化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因此,随着国际间不断增加的政治、经济、贸易、教育、旅游以及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和深入,英语文化的传播也不断加速,从各个层面对非英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以至于同化非英语国家语言与文化,使其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就如同其它动植物物种一样逐渐消亡。语言乃民族之根,文化乃民族之魂,而“翻译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面对人类的全球化和跨文化交际的地域化,面对涉外旅游的迅猛发展,如果旅游翻译工作者拥有较强的中西方文化素养,浓厚的文化生态意识,他们就会形成强烈的文化平等理念,旅游翻译就能在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递给外国游客的同时合理地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也就能把英语国家文化原汁原味翻译到中国,从而实现中西两种文化共生共存,和睦相处,协调发展。

三、文化翻译意识和翻译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中英文课程学习。在中国,有的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这个阶段幼儿处于初学母语的阶段,不仅英语没学到什么,母语还深受干扰。之后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去参加各种英语培训班,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英语学习上,但由于没有真实完整的英语学习环境,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并未有多少实质性的提高;同时,由于更多时间花费到英语语言学习上,学习母语的时间相对就很少,这也就是现在大学生整体语文水平不高的原因。

(1)继续英语学习。“旅游专业具有涉外性、文化性的特点,本质上决定着旅游从业人员兼有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 对从事旅游业人员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对于旅游专业学生而言,尤其是未来从事旅游英语翻译工作,英语是翻译的目的语,准确、切当、自如地使用目的语取决于语言基本功和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旅游专业未来从事旅游翻译工作的学生应该是“英语学习不间断”,无论是听、说还是读、写,只有坚持英语学习和语言技能训练,才有可能夯实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包括翻译能力。

(2)加强大学语文学习。为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其实很多高校都在实施,但学习目标泛化,没有针对性,没有依据专业特点落实到位,没有真正实现因专业开课。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而言,语文课不仅只关注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应该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强行业内容,比如, 有关旅游广告,旅游景点、旅游餐饮、酒店服务与管理等内容,学生可以在语文的语法、句法等语言基础知识巩固与训练的同时强化行业知识和内容,在深化行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母语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

2.开设英语类中国文化课。无论是学生中小学英语所用的英语教材,还是大学英语课程所用教材,如《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视听说)》《现代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等,几乎很少涉及到中国文化等相关知识。即使是旅游专业所开设的旅游英语涉及到的中国文化也很少,这直接导致了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知识的欠缺,从而也导致了旅游专业学生在遇到与文化相关的旅游翻译内容时无法顺利地用英文表达出来。翻译,特别是旅游翻译,要实现语言之间的成功转换,熟练掌握两种语言是翻译者的必备条件之一。

(1)开设英语类中国文化课程。中国地域广阔,旅游发展迅猛,旅游翻译涉及面宽泛,而旅游专业学生主要是通过旅游翻译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来说,中国文化课要有针对性。一是地域性。旅游翻译工作者从事翻译工作具有地域性特征,他们有可能未来就主要在某一地域范围内从事旅游翻译,比如,主要在中国西南部、东南部或东北部;二是中国文化课的开设要考虑范畴性。在地域性的基础上,中国文化课的开设要体现旅游翻译的特征和需要。旅游翻译涉及更多的是旅游广告、旅游景点、旅游公示语、旅游餐饮、旅游酒店服务等,这是旅游翻译的几个大类,这几个大类中又有生活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英语类中国文化课考虑地域性和范畴性可以使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中国文化的学习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密切与行业需要关联,使学生能较具体较系统地通过英语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信息,尤其是旅游类中国文化知识。此外,根据行业需要适当拓展西方文化知识面。旅游翻译不仅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且也是促进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西方文化能帮助学生完善英语知识结构,能帮助以后从事旅游翻译的学生避免触犯文化禁区,从而能使翻译顺利进行。

(2)英语类中西方文化课程,一方面补充和拓展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知识,尤其是中国文化部分,夯实学生的中国文化功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生态意识;另一方面, 帮助旅游专业学生系统了解旅游文化信息的英文表达,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和翻译中国文化的能力。

3.举行旅游文化趣味活动。中英文基础课程的开设旨在夯实旅游专业学生的语言功底,英语类中西方文化课旨在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面、训练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 旅游文化趣味活动就是通过多样化活动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及文化生态意识的培养绝非朝夕之事。开展趣味性较强的旅游文化活动,比如“旅游文化趣味问答赛”“旅游文化翻译对接赛”“旅游文化翻译模拟赛”,使学生自己能自觉学习和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一般而言,旅游专业的学生相对活泼、开朗,他们乐于参与、乐于展现自我。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各种形式的旅游文化趣味活动, 应紧密围绕旅游文化这一主题,旨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旅游文化翻译习惯,强化学生文化翻译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旅游文化趣味活动应强调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为学生营造一个“你我齐参与,不为求赢输,旨在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亲生体验,将课堂上所学的旅游文化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

4.丰富旅游文化翻译实践。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不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出来的,也不是纯粹的校园内旅游文化趣味活动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旅游专业学生在旅游翻译实践中反复磨练,最终才能培养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良好的文化翻译意识和较强的文化翻译能力。也就是说,文化翻译意识的培养和文化翻译能力的提高绝对离不开翻译实践。作为教学单位,应拓宽旅游翻译实践的途径和方法,为旅游专业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 以四川某地方高校为例,“2014年首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亚太旅游协会2015年会”等为很多相关专业在校学生提供的实践的机会,学生参与这样大型的旅游文化翻译实践活动,无论是旅游翻译服务还是其他岗位的志愿者服务, 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旅游人文地理、旅游景点翻译、民俗文化、旅游酒店、餐饮文化等旅游翻译信息,旅游翻译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翻译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翻译场景中体验,并得到一种历练,把课堂上所学知识、课堂外所拓展的知识、文化趣味活动中各种训练融合在一起,在旅游文化翻译实践中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检验,之后进行查漏补缺,达到培养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强化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和文化翻译水平的目的。

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提高文化翻译能力绝非一日之功,也绝不是某一种方法和途径就可以实现,而是要多管齐下。不仅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双语知识,而且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双语运用能力;不仅需要拓展学生的中国文化视野,而且需要训练学生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不仅需要强化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和,而且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旅游翻译实践能力。因此,只有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才能使学生将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将文化生态翻译意识内化为学生未来的职业行为,从而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良好的文化翻译习惯和较强的文化翻译能力。

摘要:翻译的功能是达成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旅游翻译实质上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翻译。旅游翻译要能正确传达中国本土文化,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就需要通过有效的方法与途径提高旅游翻译工作者的文化翻译意识和文化翻译能力。本文以文化生态学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培养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翻译意识和文化翻译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旅游资源翻译中的燕赵文化 篇9

加强对外宣传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旅游资料的翻译。旅游翻译的目的是通过对外介绍、宣传本地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信息, 激发外国游客参观游览的兴趣。准确地传达旅游资料中的文化信息, 让外来游客了解旅游景点的文化底蕴, 才能更有效地宣传燕赵历史文化, 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

本文将主要以河北省的几座历史名城:保定、承德、邯郸、正定为例, 阐述旅游翻译中所涉及的文化信息, 进而分析这些文化信息在翻译过程中的处理方法。

一、旅游资料翻译中应考虑的文化信息

在翻译河北省旅游资料时, 会碰到大量的文化信息,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历史典故

与河北相关的历史典故颇多, 尤以邯郸为代表。邯郸享有“典故之乡”的美称。众所周知的历史典故, 如:邯郸学步、负荆请罪、完璧归赵、围魏救赵、胡服骑射、毛遂自荐、黄粱梦等, 都是邯郸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由邯郸学步、负荆请罪而来的历史古迹“学步桥”、“回车巷”成为极具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 黄粱梦成为河北省重要的文物古迹。

2、宗教风貌

唐、宋两朝, 河北禅学驰名天下, 玄奘曾在柏林寺、谛音寺修行多年, 后西天取经。建于清康熙时期的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 使承德步入了世界文化名城的行列。举世闻名的兴隆寺位于河北省正定县城内, 被称为“京南第一名刹”, 是中国规模较大、年代较早的佛教建筑群。

3、园林艺术

河北省保定市的古莲花池始建于元代, 是一个颇具传统艺术风格的幽雅精致的公园。清雍正时期在这里兴建了莲池书院, 到清末莲池书院的名声远播全国。中国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 就是莲池书院培养的古典经学典型代表。

4、饮食文化

河北省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历史, 直隶官府菜讲求美食, 各有千秋, 至今流传的有锅包肘子、李鸿章烩菜、鸡里蹦、直隶官府烧腌鱼、驴肉火烧等。

二、旅游资料中文化信息的翻译方法

在翻译旅游资料时最为有效的文化处理方法是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 对信息进行适当调整, 让他们好读好懂, 轻松地了解所需的文化信息。为此, 提出以下翻译策略:

1、音译加意译

景点的音译与意译在翻译中采用最多的是音译加意译, 如:Langya Mountain (狼牙山) 前半部分是采用音译方法, 直接译为Langya, 而后半部分是采用意译方法。类似的翻译还有:Chengde Summer Resort (承德避暑山庄) , The Longxing Temple (隆兴寺) , The Zhaozhou Bridge (赵州桥) 等。

2、增译及解释

增添主要是为了方便外国游客的理解。加人了对特有历史人物、事件背景文化传统, 以及神话典故的介绍, 更有利于他们了解河北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

如:在翻译承德普宁寺中的“哼哈”二将时, 可以采用增译的翻译方法。

左右的这两位威武的神像就是人们常说的“哼哈”二将。

We find two fierce-looking sentinels when we pass through the entrance, which are known as generals Ha and Heng.As the legend goes, whenever they entered a war, they would win by shouting the sounds of“Ha”and“Heng”.

在翻译一些古代名人题词时, 增译法及解释法极为必要。如, 在介绍直隶总督署时有这样一段文字:

牌坊南向刻有北宋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公生明”三个大字, 红底金字。

On the south of the gateway were carved three golden characters of“Gongshengming”, inscribed on a red background, by the famous calligrapher Huang Tingjian of the North Song dynasty.“Gongshengming”, which means“The Bright Light of Justice”, was used as the motto of officialdom.

3、删减

中国人在介绍旅游名胜古迹的时候多喜欢有感而发, 使用大量四字格及夸张的形容词。但在英语中, 这些介绍往往让人觉得拖沓冗长, 抓不到重点。因此, 采取删减的手法处理译文, 能使外国游客更好地理解景点介绍。

如, 介绍赵州桥的一段文字:

当年桥上也是人来人往, 车水马龙;桥下百舸争流, 千帆竞渡, 一派繁华景象。

We can imagine the prosperous life at that time:crowds of people and carriages passing on the bridge;rows of boats scuttling under the bridge.

河北省入境旅游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应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为此, 建议各旅游景点制作英汉双语的景点宣传介绍手册;利用电视、广播, 采用双语广告或专题介绍形式宣传我省的旅游文化;利用旅游网站, 以英汉双语形式宣传我省的皇家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等, 以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 使深厚的燕赵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Nida, E.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2]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3]刘启亮.河北经典旅游景点英语导游词[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8.

[4]丁建辉, 范淑芹, 熊红梅.河北省旅游资源的文化特质翻译研究[J].中国商贸, 2011 (21) .

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翻译 篇10

据《2015年陕西省旅游经济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15年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38567.1万人次,接待外国人1941489人次,同比增长4.47%,占入境旅游总人数的66%,外国人市场仍然是我省入境旅游市场的主体。陕西具有悠久的历史,乡村旅游负载着历史文化,如果能把这种独特的乡村旅游文化介绍给国外游客,将有助于实现陕西省“十三五”规划中提到的目标:到2020年,陕西整体上成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因此,旅游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富平、西乡和黄陵的英译本为例,对陕西旅游景点翻译做相关探讨,指出其中翻译的策略,以期培养更多更合格的旅游翻译人才。

2 理论背景

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指出,翻译活动就是对文本的翻译,不同的文本类型应当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或交际翻译。他把文本分为三种类型:表达型,信息型和呼唤型。表达型文本主要介绍源语文化,翻译时主要采用语义翻译,即要遵循“作者第一”的原则。译文不仅要忠实原作者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忠实原作者的语言风格。而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目的,翻译时应采用交际翻译法。翻译过程中以读者的语言层次为标准,为达到通顺易懂,允许译者不以原作为标准,甚至还可以对原文进行修正。呼唤型文本具有呼唤的功能,意在号召读者们按照作者的意图去行动、思考、感受或作出反应。学者们普遍认为,旅游翻译属于“信息型”、“呼唤型”文本,目的是传递旅游信息,诱导游客行动。如奈达所说,“职业翻译,重在有效传达意义,意义才是客户们想要和需要的东西。他们关心的不是文本的形式化特征,而是文本的内容”。

3 英汉旅游文本特点

中西方在各自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下,其语言使用者形成了一套不同的审美和欣赏的标准,这种标准有意或无意地制约着中西方读者使用语言的方式和对语言刺激的敏感度,这就意味着中西方旅游文本的语言表现手法及表现方式,具有各自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标准。因此,在翻译旅游景点时,为了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标准,使信息更加有效地传达出去,译者要保持源语文本的形式,尽量和英语文本体裁一致,要尽量使用目的语游客熟悉的语言表达形式,尽可能大的吸引游客,满足国外游客的需求。通过对英汉旅游文本的分析,不难看出,英汉旅游文本的不同主要表现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语言风格不同。英文文本在介绍景点时,行文简洁明了,用语直观通俗,追求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而汉语文本则用语夸张,词藻华丽,行文规整,注重使用多种修辞,从而使文本文字达到诗情画意之美,而对于景点的宣传介绍颇有失真的可能。第二,语言结构不同。英语属于“形和”语言,其语法规则非常严格,句式结构的逻辑层次十分讲究,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往往通过上下呼应、层层递进关联来增强语义,扩大信息,从而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而汉语则属于“意合”语言,这就注定在描写景物时,不太注重句子结构的严谨性及前后的逻辑顺序,相反结构比较松散、自由,通过意境使语篇内容浑然一体。第三,侧重点不同。英文文本更加重视游客体验,常使用第二人称“you”来称呼读者,直接告诉游客,在某个景点中,“you”的所感所受,可以使游客感受到亲切,引起情感共鸣。而中文文本则强调文本的规范性、严谨性、多使用第三人称对景点进行客观说明。第四,英文文本常常使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暗喻、拟人等来增加文本的感染力,从而使旅游景点栩栩如生,传达的信息更加清晰、直观。而中文文本则缺少修辞,非常直白地、客观地对景点进行介绍,缺乏生动性。

4 旅游文本英译原则和策略

在对汉语文本进行英语翻译时,应该采用交际翻译法,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以实现信息和呼唤功功能为宗旨,最终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翻译时采用的策略如下。

4.1 增补策略

增补是指译者在翻译时适当增加表示背景知识的词语。中英文旅游文本中所表达的文字背后都潜藏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特别是乡村旅游中蕴含着其本身具有的历史和政治背景,这时简单的直译就不能表述清楚,翻译时需要译者增加适当的背景词语,方能让译文清楚易懂,否则,英汉读者会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思维习惯而引起歧义。

例1:轩辕黄帝的陵墓位于陕西黄陵县城乔山山顶。

译文:Located on top of Qiaoshan Mountain of Huangling County in Shaanxi,Huangdi Mausoleumis the mausoleum of Xuanyuan Huangdi,the ancestor of the Chinese nation.It is the spiritual home of all Chinese peopl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national holy land to inherit and promote the Chinese culture.

例1中轩辕黄帝是传说中的中国古代伟大的帝王,国内读者比较理解,但国外读者未必知晓,如果译者仅仅采用直译的方法,国外读者无法理解轩辕黄帝这个人物。译文增加了对轩辕黄帝的解释,让目标语读者一目了然,通过译文读者就知道了轩辕黄帝的身份和相关的历史文化。

在陕西境内,许多旅游景点都蕴含着丰厚的历史典故,所以,翻译时适当使用增译法,能有效传达旅游文本所涵盖的信息,从而唤起读者的向往。

4.2 删减策略

删减策略是指在翻译旅游文本时,译者删去那些读者不需要的文字信息,删除后不影响读者对原文的理解,以及原文的信息量。汉语文本中可能会使用大量的名人名言,或文本中有大量的引经据典等。翻译时,如果保留这些引经据典或名人名言等,势必会引起目的语读者的不解,毕竟国外的游客大多对于中国的一些典故或名人名言并不懂。因此,在翻译时,适当把这些内容进行删除,有效传递旅游文本的信息。

例2从汉白公路130公里处,跨过一座飞越峡谷的双曲拱桥(太白桥),再沿峭壁间山道前行约百米,可见怪石嶙峋,如鬼斧神工,脚下深谷,流水淙淙,予人以神奇空蒙、高深莫测之感。

在这段文字中,汉语文本中运用了大量的笔墨,如怪石嶙峋,如鬼斧神工,脚下深谷等等形象的语言对太白洞进行了渲染,意在引诱游客,但在翻译时成英语时,由于英语文本的特点,没有必要把这些华丽的词语逐一翻译出来。但译文要尽可能地表达出原文的含义,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传递出源语言的信息。

试译如下:From Han Bai Road 130 kilometers,crossing a fly over the canyon hyperbolic arch bridge(the white bridge),about hundred meters along the cliff path,you can find jagged like uncanny workmanship,and deep canyons with flowing water,which give a person the sense with magic,emptiness,and profound.

4.3 改译策略

改译是指,源语文化所表达的情形在目的语文化中不存在时,译者就要改变文化参照,以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为目标,换一种说法的一种翻译策略。旅游文本属于呼唤型文本,其目的之一就是唤起游客的注意,旅游文本为了完成宣传目的,它所负载的源语文化词在目的语中就有可能不能一一对应,所以在翻译时可以改变文本的结构或形式,改变说法,尽可能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

旅游文本翻译属于跨文化交际翻译。中西方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翻译景点时,译者必须了解并掌握这些差异,学习相关的翻译策略,通过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有效传递信息、召唤读者,使跨文化交际目的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詹成.改译在儿童文学中的运用[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9).

文化差异对旅游翻译的影响研究 篇11

英文旅游资料、导游口语翻译、一些介绍标识等的旅游翻译,是国外游客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然而,目前旅游翻译的质量参差不齐,如果对语言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研究,再结合旅游翻译中的问题,探讨合适的方法和策略,能提高旅游翻译的质量,促进我国和我省旅游业的发展。

鉴于此,本文结合旅游翻译策略与江西省旅游翻译实践,探索出一条以旅游翻译研究为主,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为江西省和我国旅游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一、文化差异引起旅游翻译误译的问题和原因

宗教信仰、民族风俗、历史典故、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等五个方面的文化差异容易引起旅游翻译产生误译。

旅游翻译文化内涵丰富,主要表现在历史典故、宗教信仰、园林艺术、饮食文化、民族风俗和思维模式几个方面。为了正确处理这些富含文化内涵的翻译文本,翻译理论家曾提出过一些表面不同但本质相似的翻译策略,其宗旨就是要正确地傳递文化内涵。

二、文化差异引起的旅游翻译中的问题和实例

有些景点的英语介绍用词不妥、文不达意,甚至有些还会出现语法错误。如“绳金塔”的“塔”,人们通常会翻译成“the Shengjin Tower”,但正确的译文应是“the Shengjin Pagoda”。“tower”是指独立的高建筑或金属高塔,“pagoda”才是指若干层的佛塔。绳金塔始建于唐天佑年间(904年~907年),相传建塔前异僧惟一掘地得铁函一只,内有金绳四匝、古剑三把,分别刻有“驱风”“镇火”“降蛟”字样,还有一个盛有300粒舍利子的金瓶,绳金塔因此而得名。如果不了解绳金塔的历史文化,就很难做到准确地翻译。

三、对策

我们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综合文化的概念,指出了跨文化差异意识对译者的重要性,以及减少旅游文本误译的必要性。我们认为通过直译、音译加解释、音译加直译、文化类比、释义等途径,不仅能把文化内涵有效地传递给译文读者,而且还能避免误译。在研究翻译标准以及认真分析旅游文本和口译的误译实例后,笔者认为,旅游翻译就是文化信息传播,是对译者的语言功底、文化修养、责任心等的更高要求。

几千年的历史繁荣了江西这片红土地,这里有着灿烂的文化。以陶瓷文化为例,外国人会把景德镇的陶瓷和古代文明中国相联系。景德镇的瓷器有四大特点,可以译为:as white as jade, as lustrous as mirror, as thin as paper, and as resonant as chime(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和声如磬)。

江西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能够把千年积淀的文化和美丽自然的风景原汁原味地介绍给外国游客,是旅游翻译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2]余光川.异域文化和汉文化的碰撞[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8).

[3]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4]陈小燕.汉语新词新语的文化考察[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2).

[5]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此文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成果。课题编号:YY1007。

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翻译 篇12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向世界打开国门, 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到中国参观, 他们对中国的古老文化深深着迷, 但语言不通阻碍了这一发展, 旅游翻译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然而, 现状是许多景点的翻译国人读起来还不甚明了, 更何况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的外国游客。因此, 在进行旅游文本翻译的过程中, 应坚守两个原则:一是坚持归化翻译;二是坚持传达汉语中的文化底蕴。本文将针对景点翻译实例中存在的误译现象, 来探讨旅游文本汉英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重要问题。

1. 增译

按照翻译的普遍原则, 译者不应对原文的内容随意增添或缩减, 即翻译界普遍倡导的“信, 达, 雅”。但由于汉英两种语言表达的不同, 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增添必要的连接词, 冠词等, 翻译出不同的时态或事件先后及考虑到英语表达习惯, 适当增译是不可或缺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信, 达, 雅”理论的进一步贴合。但是增词必须是根据具体情况增加非增不可的词语 (华先发, 2011:25) 。从语言学的语用方面讲, 在具体的旅游文本翻译过程中由于汉英两种语言本身的不同, 翻译过程中增添隐含意义是必须的, 这样翻译法可以使英语表达更具体, 更忠实于文本所表达的文化, 也是外国游客能更准确, 透彻地了解中国文化。下面几个例子是在旅游过程中景点翻译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在此给予分析, 并提供改正后的翻译。

例一:纳西先民“逐水草而居”

原:Naxi ancients occupied by the water plant.

改:Naxi (Naxi minority group is a branch of the ancient Qing Tribesmen, inhabited in Lijiang, Yunnan Province in the third century) ancients occupied by the water plant.

纳西族是一个少数民族, 位于云南, 中国人对它就不是很熟悉, 何况对中国知之甚少的外国游客, 此处补充Naxi minority group is a branch of the ancient Qing Tribesmen, inhabited in Lijiang, Yunnan Province in the third century以便游客更清楚的了解纳西族始末。

例二:代表节庆为“大十五节”。

原:Representative annual celebration of the Pumi minority people is the“Dashiwu Festival”.

改:Representative annual celebration of the Pumi minority people is the“Dashiwu Festival”, which falls on the 14th day of the 12th lunar month.

大十五节是普米族的主要节日之一, 于腊月十四, 十五欢庆。原译文只翻译该节日却未进行增译, 游客可能对大十五节一头雾水, 而增译了which falls on the 14th day of the 12th lunar month, 游客对这个节日就有了基本的了解。

上述例子是针对旅游文本翻译中出现的未补全词义就着笔翻译的现象, 改译后在原译文的基础上增添一些补充信息, 使原文意思更清晰, 也跟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外国游客也更能接受, 并更透彻的了解中国文化。

2. 习语翻译

汉语文章中倾向于使用古语, 谚语或诗文, 不仅增加文章的美感, 而且更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 比如“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桂林山水甲天下”。一些景点用这些习语来表达他们的地区特色, 这就给旅游文本翻译带来了难度。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景点, 标示上对此类语句的翻译或晦涩难懂, 或太过直译, 不能显现出景点特色及蕴含的文化底蕴, 不可谓不可惜。对景点习语翻译的准确性及生动性的要求也极为重要。

例三:“水利万物而不争”

原:“Water is good for the myriad things without struggle”.

改:“Greatest kindness is like water, water brings all benefits to all kinds of things without getting payment.”

原译文过于直译, 直接翻译成水利万物而不争, “争”直接翻译成“struggle”, 不仅没有美感, 而且失去了原意, 有一定程度上的误译。原意是水对万物都是有好处的, 而且滋润了万物却不曾想过要得到好处, 所以struggle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改译为Greatest kindness is like water, water brings all benefits to all kinds of things without getting payment更合适一些。

小结

本文从两个方面剖析了旅游文本汉英翻译过程中实际旅游景点翻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并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提供了改正后的翻译版本。但寥寥几个例子并不能提高翻译水平, 只是在今后对这类翻译的进行提供一个方向, 有方向的多实践, 不断阅读, 提高学养, 才能在翻译路上越走越顺。

参考文献

[1]华先发.新编大学英译汉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上一篇:轻型门式刚架厂房设计下一篇:集成系统数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