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旅游产品

2024-09-05

历史文化旅游产品(通用12篇)

历史文化旅游产品 篇1

一、体验经济呼唤体验性的旅游产品

1、体验经济的内涵与特征。1998年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二世(B.Joseph PineⅡ)与詹姆斯·吉尔摩(James H.Gilmore)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欢迎体验经济”一文中首次指出体验经济(Experience Economy)时代已经来临。所谓“体验”就是通过消费者与外界事物、活动、他人的互动,激活其内在心理空间,引起胸臆间的强烈反响,使其在意识中产生美好的感觉,并经久难忘。总结对体验的认识,可知所谓体验经济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无形的依托),以商品为道具(有形的载体),以体验(难忘的感受)为经济提供物进行买卖的新经济类型。

2、旅游产品的体验化是体验经济的必然要求。旅游的本质是体验,游客“体验”的实现需要旅游业提供相应的载体,作为旅游核心的旅游产品无疑是充分展示体验经济魅力的最佳场所之一。在体验经济下,旅游产品必须围绕审美和愉悦等体验核心,综合多重体验价值,为旅游者设计开发出体验性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体验化是指将作为经济产出类型的体验设计成为旅游产品的一部分或者设计成为一种体验式旅游产品,以吸引旅游者参与和消费来获取体验的高经济附加值。旅游产品的体验化能让旅游者在差异化体验和活动参与中获得精神享受和满足,创造出难以忘怀的经历和回忆;同时使经营者通过追加多重体验价值,获得长期的发展机会和持续的经济效益,最终使旅游地在社会文化经济的互动作用中获得综合效益的最优化。

3、历史文化旅游产品更需注重体验化开发。文化旅游是以人类社会历史变迁而留下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为依托,旅游者通过历史回顾和艺术审美,得到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活动。历史文化旅游产品通常是地下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古迹,大多属于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如在徐州多表现为两汉陵墓及其附属陪葬的兵马俑、画像石和当时的用具器物等,这些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后绝大部分是由静态的历史建筑和遗存构成,虽具有文化和环境的差异性,但由于缺少鲜活的、富有动感的音乐、艺术、民俗、社会生活的陪衬,加之旅游者往往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难以从深层次去观赏吸引物的内在美,无法从中得到心灵陶冶,因此旅游活动很难产生快乐的体验。为此必须通过后天的主观努力,将文化与生活、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开发设计出富有创意性的体验产品以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使旅游者“发思古之幽情”,感受到异质文化的丰厚底蕴和独特观念,满足追求快乐体验的终极目标。

二、徐州两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1、产品开发肤浅,参与性不强

从旅游产品开发的程度而言,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可分为认识型(静态的产品陈列)、认同型(动态的文化展示)和参与型(吸引游客亲身参与)三个层次(李江敏,2000)。徐州两汉文化旅游的开发主要停留在认识层次上,旅游产品以静态展示为主,缺少深度设计,游客仅能从表面上予以认识,一看了之,减弱了游客求知和猎奇的兴致。认同层次上旅游产品仅处于起步阶段,在已开发的15处两汉文化景点中,仅有两处设计出认同层次的旅游产品,一是在徐州汉城内每天定时表演《汉宫盛典》、《汉王点兵》等10多种文艺节目;二是在汉文化景区设计了汉宫古乐展演厅和多媒体厅。至于发展层面上的参与互动式旅游还没有出现。在传统的游览观光式旅游向参与互动式旅游转化已成共识的前提下,徐州亟需设计参与互动性强的两汉文化旅游项目。

2、产品内容雷同,体验类型单一

被誉为“汉代三绝”之一的汉墓,在徐州一带共发现了300多座,规模较大的有20多座,其中共发掘8座楚王陵,它们虽各具特色,但在开发过程中,没有突出各自独特的内涵,对资源的利用处于简单的粗放型阶段,缺少明确的主题,景区产品内容趋同,旅游者在参观完一两个墓葬或许会惊叹赞赏,但看多了就会造成雷同厌烦,很难满足游客获取不寻常体验的需求。

一般来说,体验类型越丰富,游客体验效果越好。体验的类型有五种,即娱乐消遣(entertainment)、审美猎奇(estheticism)、知识教育(education)、逃逸放松(escape)和置身移情(empathy)。人们感觉最丰富的体验必须同时涵盖这五个方面,即处于五个领域交汇处的“甜蜜地带”(sweet spot)。在这个甜蜜地带中,旅游者完全脱离了自己的现实世界,融入到环境和服务当中,既得到美的享受,又增长了见识。但由于两汉文化景区的产品设计大多停留在资源表层,文化内涵难以外显,因此可以提供的体验类型较为单一:游客与资源本身以及当地居民的接触很少,游客到博物馆、汉墓、汉画像石馆多是“走马观花”式的巡游参观,停留在观看、拍摄景区建筑、遗迹等表层旅游体验内容上,只能调动视觉感官,因此体验类型只是以审美体验为主,教育、娱乐体验肤浅,缺少需要游客参与其中才能完成的项目,导致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减弱,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三、徐州两汉文化旅游产品的体验化开发思路

1、开发目标

在体验式旅游过程中,旅游者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快乐,以达到最优的体验标准,达到“畅(flow)”的最高境界,即“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其中,以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

这一理论将成为指导旅游产品设计和创新的重要思想,可以说满足游客的快乐体验是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的最终目标。因此,旅游产品设计要以游客体验为导向,具体方向就是要突出强调“感受”在产品中的位置,重视旅游者的个性化和情感需求,体会其要求与感受,以促使旅游者在差异化的体验和活动参与中获得最优的旅游体验,获得令人感动和难以忘怀的经历和回忆。

2、开发原则

(1)史娱兼顾原则。大量的汉代遗迹和遗存,构成了古城徐州璀璨多姿的汉文化旅游资源,但好资源并不一定是好产品,需要对众多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精心策划和包装,对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尤其要注意把历史的真实和轻松的娱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只重历史,而忽视娱乐,则容易蜕变为单纯的历史教育基地,对以寻求快乐体验为目的的游客缺乏吸引力;当然也要注意过分强调娱乐而虚化历史,否则就会失去文化旅游的价值,起不到寓教于乐、文化休闲的作用。因此在遵循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让两汉文化“活”起来,围绕“活”字做文章,“白化”产品内容,尽可能增强其易感知性和可理解性,让游人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两汉文化”。

(2)参与互动原则。互动是游客感知旅游吸引物和加深游客体验的重要途径和措施。在旅游活动中,游客只有与旅游产品、当地居民及其他游客之间产生互动行为,融入其中,才能完成自己独特的旅游体验,创造属于自己的体验经历。参与程度与体验效果直接相关,参与程度越高,体验效果越好。参与可使游客消除与景区景物之间的隔阂,将旅游者与旅游地的自然风光、风俗民情较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增强亲切感和满足感,在实现自我价值中获得成就感和快乐感。

3、开发措施

(1)提炼个性化的体验主题。体验是有主题的,主题是体验的基础和灵魂。徐州两汉文化旅游的载体很多,旅游者不可能每景必看,因此对两汉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在原来基础上体现各自的特色,提炼出各具特色的“体验主题”,围绕这些个性化主题深度挖掘汉文化内涵。如被誉为“千古奇观,中华一绝”的龟山汉墓蕴藏了许多千古之谜,可以借此突出汉代文化的神秘色彩;狮子山楚王陵的主人是第三代楚王刘戊,曾以参与“吴楚七国之乱”而著名,他本人也在两军对峙中兵败自杀,作为其陪葬坑的汉兵马俑兵种齐备,集中反映了汉初楚王国军队的整体建制。对这样一处汉文化景区,应以尚武精神为主题,介绍汉代军事,抓住军事文化主题进行全方位挖掘。沛县汉城和徐州汉城属仿古建筑,作为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出现了严重的雷同倾向,应强调两处汉城的分工,沛县汉城可以集中体现汉室皇朝的气派、奢华与威严、神圣,展示汉代政治、文化;徐州汉城可以建设成汉代生活的综合情景区,集中展示汉代社会生活,在食、住、穿、用、生活习俗等方面完整体现汉代社会的风格特征。

(2)设计体验式旅游活动项目。两汉文化景区的主题形象确定之后,就要根据主题设计出各种灵活、生动的体验项目,利用景观建筑、民俗风情、风物特产、历史传说、生产生活形态、文化形态等因素来“白化”产品内容,改变汉文化旅游进墓、赏画、看碑、观展的静态旅游方式,通过品汉宴、观汉舞、习汉俗、戴汉饰、购汉物等动态体验活动,将汉风汉韵渗透到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各方面,使其成为可进入、可停留、可观赏、可联动、可享受、可回味的目的地,吸引更多的不同层次的旅游者,并争取更高的重游率。如徐州的汉画像石内容丰富,质量品位较高,但目前的开发有点“曲高和寡”,大众参与性不强,其利用方向是在目前的新展区采用墓葬复原和祠堂复原的形式,逼真地展出汉画像石以及其原生环境;进一步考虑雅俗共赏,按画像内容主题重新进行分类排列,演绎白化其内容,通过电影、歌曲、电子游戏等形式挖掘其中的历史文化与人物故事;也可以模仿石刻中的内容,让游客表现汉人生产、生活状况的场面,体味汉代民俗风情。

(3)营造体验场景与氛围。两汉文化旅游产品要真正吸引游客参与体验,还必须注重体验场景的设计及氛围的营造,利用现有的体验资源搭建体验的场景或“舞台”,以为旅游者提供一个体验的真实环境。在两汉文化旅游区内,不论是自然景观、历史遗址还是人造建筑,都应该表现其确定的文化主格调,突出该旅游区的整体文化风格,园林及建筑设计要遵循“貌合、神合、势合”的原则,体现两汉文化基调,切忌现代化改造倾向,以形成动静结合、地上地下、城内城外完整统一的两汉文化旅游亚区,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完整体现汉代社会的特征。在城市建设中要打造“两汉文化看徐州”的真实形象感知,塑造具有两汉文化特色的现代城市新景观,通过建筑、雕塑等方式在适当的地点、地段(即必要的时空)将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建设较为逼真的“两汉文化场”,建筑应力求体现汉代风格。此外,在机场、车站出口也要注意营造与两汉文化相容的气氛,借以暗示游客,让其一踏上徐州的土地就立刻感受到两汉文化的昔日辉煌。比如可以通过声音、文字解说和图像展示、画面放映等形式,再现两汉文化精华,选取最能代表两汉文化精粹并能给现代人以启迪的言说列于主要街道,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徐州的旅游形象标识语。

(4)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旅游纪念品是旅游者从旅游目的地几乎唯一可购买、带走的一种有形的东西,可以加深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印象,提升产品的综合体验效果,也是目的地形象体现、延伸和传播的有效载体。目前,有关徐州两汉文化的旅游纪念品主要是一些汉画像石拓片、铂金画以及景泰蓝工艺的礼品(主要是车马出行图)等,产品形式单一,价格昂贵,不能为广大游客所接受。具体改进的方式有:运用徐州精湛的民间工艺制作汉代人物面塑、各式木雕、柳编等;将汉墓中出土的精美的玉器做成仿真制品或小型真品出售,制作汉代不同时期的钱币制品出售,利用悠久的雕刻艺术,把汉画像石中具有代表性的车马出行图设计生产成各种质地(如玉质、木质、竹质等)的、小巧精致的纪念品;可以将汉画像石图案印作丝巾、手帕、提包,或拓印作水印卷轴画出售;根据楚王陵的兵马俑仿制小型兵马俑作为旅游纪念品吸引游客的目光,使景点文化的外延扩大。

(5)打造体验式旅游服务。旅游体验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游客感受,游客的整个旅游过程中受到的服务都会给游客最难忘的体验。因此,必须提高景区的员工素质,使其融入景区的氛围,形成与游客互动的演职人员,共同创造令游客难忘的深刻体验。另外,宾馆、饭店、商场等旅游企业可以通过个性化、细微化、人本化和延伸化的服务变化,力图使游客感受到的每一个服务细节都能创造欢愉、激动和惊叹,以全面提升旅游产品的体验价值。

参考文献

[1]B.Joseph PineⅡ,James H.Gilmore.Welcome to the Ex- perience Economy,Harvard Business[J].1998,(July-August): 97-105.

[2]PINE II,B.H.GILMORE.The Experience Economy[M].Har- 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9.

[3]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57-60.

[4]吴文智,庄志民.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以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开发为例[J].旅游学刊,2003,(6):66- 70.

[5]邹统钎.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11):41-44.

[6]李江敏,李志飞.文化旅游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22.

[7]A.J.BEEH O,R.C.PRENTICE.Conceptualizing the Experi- ences of Heritage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1997,18 (2):75~87.

[8]Csikszentmihalyi,M.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 perience[M].New York:Harper& Row,1990.

历史文化旅游产品 篇2

商学院 10国贸班 刘方舟 1013100055

旅游是一项较高的精神需求的体现。通过旅游,我们遍访名山大川,体验风俗民情,在短时间内感受到不同的景观变幻,自身得到愉悦。而旅游并不是自古就有的一项活动,不同地区的人,生活不同,观念不同,看到的景观不同,需求不同,经过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对于旅游也有不同的观点,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不同的旅游文化,影响着世世代代。

中国人自古比较保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人民忠厚老实,勤劳诚恳。人们对于自己的要求,多是老老实实干好自己的分内工作,尊老爱幼,勤勤恳恳,忠君爱国。这样的思想使得人们很少愿意去冒险,加之当时社会发展尚不发达,交通工具落后,信息不发达,人们很少知道自己之外的世界,更少去想外面的世界,旅游也就相对少见。在中国,古人有着传统的宇宙观和礼教思想,人本思想深入人心。天地人和,人本思想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就建筑来说,中式建筑突出了宇宙的模型,尚大,尚中。

中国传统建筑有着一些明显的特点。中国传统建筑突出雄伟。首先,为了体现出建筑的雄伟,在修建的时候就会加大,加高台基。中国建筑一直是站在一个台基上,台基的高低与建筑物的重要性成比例。高大的台基使得建筑物看起来更显庄严大方,如故宫三大殿。其次,单一的建筑会显得比较单薄,很难有雄伟浩大的感官冲击,因此,中国传统建筑以群组建筑著称。如故宫群组建筑。再次,中国传统建筑强调亲近自然,天人合一。这与中国的宇宙观有密切联系。中国人将建筑与假想的宇宙模型相联系,亲近自然,天人合一。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如中国的四合院,北京天坛,这些都是天人合一的代表。接着,中国传统建筑还注重颜色的搭配。不论是中国的哪个地方,都具有自己建筑的色彩特点。如皇家建筑多为赤,黄两色,显得大气,宏伟,充满了吉祥如意的寓意。而民居只能是灰、黑、白三色作为主要色调。这也是等级划分的体现。种种特点,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景观。中国以宏伟和谐著称的长城,故宫,天坛,还有传统民居四合院等等,都成了中国的标志性建筑。

而西方则由他独具特点的景观,与中国的景观完全不同。

西方人天性爱冒险。他们总喜欢探索新鲜的事物,思想比较开放活跃。在西方人的生活中,宗教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每个人都有信仰,忠于上帝。上帝是万物的主宰,人们一切的行为都有上帝所主宰,越接近天,就越接近上帝。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也是不断的增加。当时的交通,信息并不发达,不能够满足人们探索的欲望,因此不断有人发明创造,希望能

改变世界,了解更多不一样的生活,而不像中国传统的世世代代始终如一。

相对于建筑特点来说,中西方建筑的差距很大,因此造成文化景观上差异很大。以法国哥特式建筑为例。哥特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天主教堂上,这与他们的宗教文化背景有着很大的关联。哥特建筑主要突出了尖顶高塔,尖塔拱门,绘有圣经故事的巨大玻璃窗,每一处特点都体现出了宗教的神圣。整个建筑外观上高大挺拔,直线线条突出,耸入云端,教堂平面呈现出拉丁十字形。教堂的内部空阔宽敞,向上延伸空间大,四周的玻璃窗上都有着传统的宗教图案,神圣肃穆,处处弥漫着浓厚的宗教氛围。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的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等。这些建筑,第一眼看上去就有一种神圣肃穆之感,仿佛是与上帝相通的道路,与中国建筑的和谐自然相异。

中国与西方不仅仅是文化建筑景观不同,人文景观也相距甚远。中国人习惯热闹的场面,讲究排场,平日里朋友聚会,有喜事庆祝则大摆筵席,排场越大则显得越诚恳,越有面子。在饮食场所,经常见到一派热闹的场面,人声鼎沸,大家相互劝酒,夹菜,好不热闹。传统节日多,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节日的由来则多为一些民间传说,或者纪念某位英雄,或者祭拜某个神仙,与中国的民俗息息相关。婚丧嫁娶的事情,多为长辈见证,亲朋祝福则圆满完成。仪式也颇具中国民间特色。而西方在庆祝的时候与中国则有所不同。

西方人注重礼教信仰,饭前祷告,在朋友聚会的时候,私人聚会时会重视彼此的礼节,包括参加聚会的服装,介绍新朋友的礼节等等,这些与中国人之间的“客套”则相去甚远。西方的节日与宗教联系较多。许多节日都是圣经中一些事件传承演变而来的,如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等。在人的出生,嫁娶,死亡等重大事件发生时,西方人都会让上帝作为见证人,礼节上也有着自己的特色。

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在各处。文化的差异,使得人们的思想,生活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在社会不断的发展之中,人们逐渐了解到在离自己很远的地方还有许多不同的人,过着不同的生活。也许他们的生活在我们的眼中是有趣的,是多彩的,是值得一看的,所以人们便借助便捷的交通工具来到自己想要了解的地方,一看究竟。一来一往,旅游便越来越流行。

那些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情,使得一个地区因为这些而闻名,人们便将这些特色保护起来,形成自己的优势,借此来吸引更多的人了解观摩,并且通过旅游,交换思想,学习文化,补全自己的不足之处,让自己的特色也能随着时代而更新变化,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从“文化环境”到“文化产品” 篇3

印刷企业若能建立与其文化产品匹配的环境、氛围,乃至风格,既是展示企业文化形象、诠释文化产品内涵的需要,更可望籍此塑造出企业的品牌。

营造印刷企业的文化环境,就是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恰恰是在印刷业较为困难的当下,凸显了文化环境的重要性。进一步说,如果企业能研发文化产品,将逐步实现印刷企业的转型升级。

让我们先从文化环境说起。印刷企业的会客室最常见的风格是黑色,即沉稳的商务型风格,若能注入文化内涵,例如转换成明式书房样式,就会给人焕然一新、清新雅致的感受,更能彰显出企业的文化品味。对于行政大厅的会客室而言,如果能悬置半透明平展式卷帘,既能体现格调,又能充分保证私密,也不完全使之与行政大厅“隔离”。

印刷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院子或大厅的墙壁大做文章,建立客户的“产品墙”、企业展厅、印刷历史微缩展等,可实现美化环境、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形象等多重目的。

如果企业有条件且产品的层次相对较高,可以考虑建立文化会所。例如,在圣彩虹公司的产品结构中,包括中国古代书画名家的高仿真复制品。从书画艺术品收藏、欣赏、交流的角度审视,拥有一个有品味的文化会所或展览馆必不可少,为此,圣彩虹在白领聚集区——朝阳区百子湾建设了文化会所,并邀请知名的设计师做设计。会所营造出古典并充满禅意的环境及氛围,展示了许多由公司策划研发或倾力制作的充满文化底蕴的书籍、仿真古画、文化衍生产品等。该文化会所将带动圣彩虹品牌层次的提升。

光有“形”,还远远不够,尚需有“神”。当下,设计及产品研发逐步成为印刷企业的差异化竞争力。印刷企业宜将“设计部”提升为“设计空间”,即实现产品设计环节平台化,将办公、展览、研讨等功能尽纳其中,同时可邀请美术、艺术或出版机构专业人士在此举办设计研讨会或艺术沙龙。通过平台空间的艺术氛围,激发设计师的创意和灵感;通过平台举办的活动、聚集人气、提升知名度……加速由产品向商品的转化。

拥有高水准的设计队伍,即为开展产品研发奠定了基础。下文所举例的产品,都得“灵感”于中国的礼品需求,例子中无论是赠送的“礼品”或销售的“礼品”,本质上并无区别。

众所周知,中国是盛行送礼的国度,在生活或工作中,如探亲访友、嫁娶、乔迁、过寿等,都离不开礼品。礼品中以“吃喝礼品”居多。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逐渐崛起了数量庞大的经济相对富足、受教育程度高、有品味的中产阶层。他们“不愁吃喝”,却缺乏“精神享受”。“文化礼品”在体现赠者品味的同时,更潜移默化地与受赠者在精神上进行了交流,为共赢式合作筑造了桥梁。

节假日到来时,有的企业忙着到市场上花重金采购礼品,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例如被大家所诟病的“过度包装”,不少人受赠后根本拆都不拆,将之转赠。张林桂著作《润物细无声》中摘录了他原任职的公司自制“文化礼品”的细节:①中秋节到来时,他们“自制月饼”,在选料、包装、设计上倾注心思,到市场上采购了少糖少油的材料,自制月饼;购买了小竹篮并在“篮盖”贴上方形的自制红纸,还书写了一首原创的赠友人的诗歌,送给客户后,大受好评。②此外,公司送给客户的挂历,以张林桂先生的摄影作品设计而成;公司的便签套装是利用印刷时搭边印出来的产品,一组4本,每本印刷的内容分别是唐宋元明清的诗词,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而且又富有文化内涵。

圣彩虹公司通过与博物馆、艺术机构及当代知名艺术家合作并得到其授權,应用现代技术,把艺术名家作品通过数字真迹技术制作成不同风格的版画,既可作为礼品也可作为陈设品。不妨设想一下:一幅意境高远的古代山水画悬挂于家居、办公室,既可显出主人的清逸潇洒,又可显出主人宁静致远的品格;而一副宫阙殿宇琉璃瓦顶的画作悬挂于公司的大堂,则能托起公司的价值;还可制成小巧、精致的文化衍生产品(见备注),在茶具、丝巾、笔记本乃至钟表等生活用品上,也可品味艺术名作的神韵。试想,到底是“送礼就送脑白金”?还是送一幅价格千余元的吴冠中的江南水乡的高仿真画,更有品味、更让受赠者欣喜呢?

备注:“文化衍生品”:应运物质日益富足转而渴求品位及陶冶情操、滋养心灵的现代人需求而生,是指策划及制作方,在获得版权所有者授权后,通过对文化艺术品或其中的某些元素进行精炼或延伸设计,并使之与具有实用或典藏等价值的产品相结合所产生的在产品主体图案、器型或包装与其原型产品有所区别的可满足消费者对艺术品欣赏延伸的高附加值的新产品。

河南舞阳县历史文化旅游产品设计 篇4

一、贾湖文化旅游产品

贾湖遗址是“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 其考古成果在全世界具有极大的震撼力, 具有很高的历史、学术和开发价值, 通过有组织地研究策划, 有计划有宣传推介, 有步骤地开发建设, 力争全面提升贾湖文化影响力, 做大做强贾湖文化产业。贾湖遗址文化旅游开发最精华的部分应该是展现八、九千年以前人类社会生活的绚丽画卷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综合开发贾湖文化旅游产业, 要以文化商品化、文化品牌化为指导思想, 统筹文化开发与旅游开发, 采用现代科技, 赋予其必要的人文景观, 展现远古文明, 全方位增强其观赏性、趣味性, 改变其考古价值高、观赏利用价值低的尴尬状况。

1. 笛子文化产业的开发

笛子, 是一种流传于中国广大地区的乐器。在国家和民间的文艺表演团体以及社会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中, 笛子的演奏与应用占有明显的位置。中国的笛子在中国长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已形成固有的特征, 并以中国笛文化的鲜明特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舞阳可凭借贾湖出土了世界最古老的骨笛带来的巨大影响, 开发和制作各类笛子和包含笛子的旅游纪念品;统计全县会演奏笛子的演奏者, 组织笛子大赛, 提升笛子演奏技巧, 组建笛子乐队;在全县中小学校推广普及笛子音乐课程, 定期开展笛子培训班, 定期举行笛子大赛, 逐步扩大比赛范围, 以笛子为载体扩大舞阳宣传, 提升贾湖骨笛的魅力。

2. 贾湖酒产品的开发和“贾湖”商标的注册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的考古专家先后到贾湖村进行了历时8年的7次发掘, 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 其中包括发现了全世界最早的酒。考古学家在贾湖遗址发现16件石器时代陶器, 其中部分陶器内有酒精饮料的残渣。美国已经根据贾湖出土的陶器上的残留物, 复制出古老的“啤酒”, 并注册了“贾湖城”商标, 此事件曾引起国内巨大反响。舞阳县博物馆馆长于恒召认为, 酒是贾湖遗址中最有开发前景的一个文化资源, 但现在已经被别人占了。我们应该立即行动, 抢抓时机, 注册各类“贾湖”商标。我们的祖先在舞阳贾湖创造了世界最早的造酒技术, 作为舞阳后人, 更应该创奇迹, 要在开发现代白酒、啤酒的基础上, 开发研制真正意义的“贾湖酒”。

二、历史名镇旅游产品——北舞渡旅游城镇

舞阳县北舞渡镇是中州历史名镇, 是县域北部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具有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 是豫中货物集散地。北舞渡镇周代为东不羹国都城, 战国时改称定陵, 作为舞阳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700年之久, 特别是明清以来因水陆交通便利而成为豫中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是闻名遐迩的水旱码头。虽说二十世纪初京汉铁路建成后渐失交通优势而日渐衰落, 但留下了山陕会馆彩牌楼、清代当铺、天爷庙等众多名胜古迹。建设北舞渡历史文化景区, 要围绕山陕会馆的商旅文化、清代当铺的当铺文化、天爷庙的宗教文化以及水旱码头的水文化、特色鲜明的饮食文化等资源优势, 以打造中原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旅游名镇作为目标, 依托丰厚的文化底蕴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明清仿古商业街”, 利用浓厚的商业文化和丰厚的文化遗产嫁接现代文明, 使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 开发名吃城, 形成“游在贾湖, 购物在明清仿古商业街”的格局, 尽快使其融入漯河市历史文化旅游开发区中, 参与更大区域的资源整合。将北舞渡恢复建成中原历史名镇, 与旅游功能相结合进行重新规划, 建设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和旅游服务设施项目。

三、宗教文化旅游产品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渐露风采。宗教历史源远流长, 宗教建筑蔚为壮观, 每一座寺庙、每一个道观的建筑都是历史、都是艺术。从庭院的布局、材料的选用、内架的搭设、泥胚的塑造到门窗的绘彩和金箔镶贴, 每一道工序都有着很深的学问, 值得探讨。舞阳县作为宗教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 要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保护和修缮城隍庙、开元寺、彼岸寺等文物, 按照“修旧如旧”的要求适当的进行修整。城隍庙开发要突出“北方地区规模较大, 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城隍庙建筑群”的资源特点, 在保护和修缮好文物的基础上, 开发宗教朝拜旅游产品, 可举办每年一度的祭拜活动, 使之成为区域性朝拜圣地。

四、西城文化旅游产品

西城森林公园是一处以文化古迹为依托, 集自然、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游乐场所。公园依周汉故城墙为中心, 种植上百个品种的林木, 内有长1000米, 高8米, 宽20米的周汉故城和“张三丰炼真处”、“张三丰晒药台”。西城文化广场建设要突出美化绿化, 将荷塘应用到广场建设中, 用传统的构架改造戏楼, 力避建筑风格不古不今、不伦不类, 尽可能保持景区大环境的古朴典雅和整体和谐性。要充分利用“埋在深闺人未知”的乾隆御碑等数百块石碑, 在文化广场西部沿湖或周汉故城设立碑林, 大力开发碑林文化, 倾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同时, 加大张仙洞、长春观、白龙潭的开发建设。

五、舞阳农民画旅游产品

1. 开辟农民画民间风情一日游

蜚声中外的陕西省户县农民画已经走上文化产业之路。“农民画民间风情一日游”线路开通第一年, 就接待游客8000人次, 获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舞阳县作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可以在贾湖远古文化游、县城宗教文化游、西城森林公园游、北舞渡历史名镇游等旅游线路的基础上, 积极把农民画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 开辟舞阳县农民画风情一日游接待点, 近距离接触不同特色的农民画作品, 欣赏农民画, 体验农民画的制作流程, 观田园风光, 品尝农家小吃, 开展集旅游、休闲、观光、赏民间艺术、感受民间风俗文化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2. 建立以农民画为主要商品的现代民间艺术品超市

农民画作品不但可以做家居的装饰欣赏, 还具有保值的功能, 能为拥有者带来收益, 同时又能让生活充满情趣。当今的艺术品市场, 艺术品价格往往较高, 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元, 远离了大众消费群体。舞阳农民画艺术品超市应走“平民路线”, 将艺术品融入平民大众的生活, 这个市场会热起来。另外通过现代民间艺术品超市的形式, 还可以对全县所有绘画作品进行统一验收, 规范农民画市场。

3. 美化公共场所, 获取社会效益

新疆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是著名的“农民画之乡”, 由麦盖提县城南行7公里, 汽车便已仿佛在画廊里穿梭, 公路两旁已经有了150多幅墙画。农民画美化了乡村环境。为了积极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舞阳农民画也应该走进现代生活, 走上街头, 以起到繁荣街头文化, 装饰美化城市的功用。如城市沿街的一侧为城区路线图或广告, 另一侧为农民画获奖作品或一些新创作品。

六、特色小吃旅游产品

搞好餐饮业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开发当地有名的小吃, 逐步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 让游客饱览秀美的山水领略深厚文化的同时, 又能品尝独具风味的地方饮食。历史文化胜地, 饮食方面应有独特之处。舞阳县特色小吃种类多, 口碑好, 如胡辣汤、热豆腐、沫糊、懒豆、卷烙馍等等, 可以建一条有特色的小吃一条街, 一方面美化城市 (免得到处有小贩, 遇到城管还要到处乱躲) , 另一方面方便来舞阳游玩的人。有关部门可通过比赛, 大力挖掘身怀绝迹的“能工巧匠”, 将很多鲜为人知的、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食品展示在世人的面前。如果能把这些食品密封成罐, 或包装成盒装、袋装的旅游商品, 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一来具备舞阳浓郁的地方特色, 口感好, 造价也不高, 二来轻巧, 方便携带, 这样外地游客来到舞阳旅游, 就能够带几样特色食品回去给亲戚朋友品尝了。

参考文献

[1]甘茂枝, 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8

[2]张居中.舞阳贾湖[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2)

[3]县志编纂委员会.舞阳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3

[4]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5]杨桂华.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9

北京历史文化旅游景点 篇5

明永乐九年(1411)重建。

宣德、嘉靖、万历年间分别修缮大殿,添建崇圣祠,清顺治、雍正、乾隆时又重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升祭祀孔子为大祀,将正殿扩建。

孔庙虽然经过历代重修,但其结构基本上仍然保存元代风格。

门内院落共有三进,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向北依次为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及崇圣祠。

有元、明、清三代的进士题名碑198块,为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

孔庙从1928年起对外开放,供人游览。

历史文化旅游产品 篇6

【关键词】龙舟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旅游形象策划

旅游市场经济同样是“好酒也怕巷子深”,“皇帝女儿也愁嫁”。好的旅游资源如果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包装策划以及宣传推介,其知名度就难以提高,吸引游客数量也十分有限。放眼过去,展望未来,发展汨罗龙舟文化旅游的关键,在于依托资源特色,打造品牌形象。

1 树立精品意识、塑造形象

汨罗龙舟文化积淀丰厚,无处不在的文化印记,构造出了其独特的人文魅力,但是长期以来龙舟文化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却没有形成应有的名牌效应。如何根据文化旅游的特色,在社会公众和旅游者心目中树立个性鲜明,主题突出的旅游形象,是龙舟文化旅游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旅游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和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包括其旅游活动、旅游产品及服务等方面的总体印象和评价。一个旅游目的地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往往是吸引游客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纵观国际国内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无不具有鲜明的旅游形象。比如“意大利——露天博物馆”、“香港——动感之都”、“长沙——璀璨星城”、“昆明天天是春天”、“椰风海韵醉游人”的海南印象等等,这些旅游形象推广工程无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给当地带来良好的旅游经济收益。可见,形象是旅游区的灵魂,也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最有力的工具。汨罗龙舟文化应打造一个良好的、个性鲜明的形象,以形成在整个世界的垄断地位。

汨罗龙舟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旅游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品牌意识差、市场竞争力不强。要加大建设精品文化旅游景区的力度,打造好“龙舟文化遗址遗迹游”、“龙舟文化民俗游”、“龙舟文化名人游”等文化旅游品牌,重点建设屈子祠、任弼时纪念馆等精品景区(点),并将其穿珠成串,打造出一批黄金线路,增强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加强龙舟文化的旅游形象建设。旅游标徽作为重要的旅游地的形象标识,最能够彰显历史文脉和文化特色,可用屈原像或者龙舟模型等作为标徽的图案。此外旅游景区、景点、旅行社、宾馆酒店以及旅游交通部门的装潢、命名,工作人员的服装等,都应体现龙舟文化形象。总之,要采取多种形式,围绕“龙舟精神”,统一形象策划,强化龙舟文化旅游整体形象宣传,积极拓展国内旅游发展的空间,扩大海外市场的客源,提高市场占有率。

2 打造龙舟文化旅游形象的具体措施

一是整顿好车站、码头附近的治安环境,树立醒目的龙舟文化旅游宣传口号标识,搞好城市的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适当增添屈原及龙舟雕塑,将龙舟文化的概念贯穿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里。增强屈子祠等景点的可进入性,充分利用汨罗位于岳阳和长沙的中段这个良好的区位条件,缩短游客进入屈子祠的时间,减轻费用。

二是要统一规划,科学管理。景区旅游形象往往最能影响游客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因此从景区的环境,到接待人员的服务技能等各个方面,都要统一规划,科学管理。要加快旅游景区景观道路、供水、供电、通信、标识、公厕等配套设施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善旅游景区和重要旅游线路沿线的生态环境。要充分考虑游客需求,体现旅游功能,增加旅游项目,利用优雅的环境,把它建成人们的度假胜地。

三是策划好主题节庆活动。旅游区主题旅游形象的塑造要产生持续稳定的效果,关键在主题节庆活动和主题旅游形象的紧密结合,这是因为一个鲜明而且一致的主题节庆活动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能给旅游目的地带来持久的生命力。如洛阳的牡丹节,青岛的啤酒节,哈尔滨的冰雪节等都给当地的旅游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要进一步提升龙舟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可策划举行下列主题节庆活动:“文化之江、龙舟之源”——汨罗江民俗节;“蓝墨水的源头”——龙舟文化艺术节;举办一系列以“龙舟杯”命名的摄影、书法、绘画、诗歌、雕塑、剪纸、歌舞大赛。

四要继续办好国际龙舟节。岳阳市委、市政府在连续举办 10 届龙舟节而又停办了几年后,毅然决定恢复龙舟节,并把龙舟赛场由南湖迁回汨罗江,提出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办节办赛机制。要恢复、巩固、提升龙舟文化之源和龙舟故里的应有地位,使汨罗江作为龙舟文化发源地这一理念得到正本清源,打造好龙舟品牌,启动汨罗江龙舟产业园的建设,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此外,要借助于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等传媒在国际上广泛宣传龙舟文化,逐步争取让龙舟竞技项目参与到亚运会、奥运会常规项目活动中来。

五要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要促进旅行社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旅游队伍;进一步加大旅游人才培训的力度,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人才;加强对导游人员的日常管理和考核,要注意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法律培训,强化法律意识;导游和其他旅游公司成员要在工作当中注意仪表、举止、言谈等,在实际工作中努力为顾客留下良好的印象,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受;在旅游公司经营活动中,旅游监管部门,要加强检查和监督,定期深入旅游市场,常抓不懈;建立完备的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帮助旅游企业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建立口碑效应。

参考文献

[1]杨罗生.竞渡本招屈考―兼论龙舟竞渡的起源与其文化意义[J].云梦学刊,2006,27(06):48-52.

[2]刘石林.汨罗江畔屈子祠[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历史文化旅游产品 篇7

一、发挥优势,为北京商业发展做贡献

“十二五”时期,是北京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为方向,以建设世界城市为主线,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北京商业着力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商务服务业中心城市,推动北京商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2010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指出:北京将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12年,北京旅游总收入将突破4000亿元,北京将成为亚洲的会展、商务之都和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

随着京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东城区二十年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中指出,“以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基础,以挖掘文化价值为核心,创新文化资源利用方式,加快文化经济融合发展,促进特色文化与旅游、创意设计、商业商务等多领域的融合发展,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变,壮大文化经济规模,将文化经济打造成为东城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

“十二五”时期,是南新仓顺应首都以及东城区发展新阶段的新目标、新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加快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发挥南新仓比较优势,加快自身发展步伐的必然选择。

首届“南新仓文化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大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南新仓荣升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以京杭大运河文化为主线,以“恒久魅力南新仓”为主题,以南新仓——600年皇家粮仓为元素实施创意设计,以加快培育建设具有运河特征和南新仓特色的旅游工艺品、旅游文化产品、旅游休闲用品和食品为主体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不断满足广大中外消费者观赏和购物需求为目标而举办的。

二、精心组织,突出仓廒文化优势

首届“南新仓文化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大赛”于2010年4月份正式启动。大赛在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北京市旅游局、北京市文物局和东城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北京市商业联合会、北京一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东四街道工委、办事处和北京南新仓商贸有限公司共同承办,得到了相关企业、设计公司、院校的大力配合以及京城媒体的高度关注,实现了“动员社会力量、丰富旅游产品、突出仓廒特色、弘扬中华文化”的活动宗旨和目标。

为保证大赛评选活动的权威性,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大赛组委会邀请国内资深文物专家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艺美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唐克美,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市民间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著名民间艺术家“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锠,2008北京奥组委文化顾问、亚太旅游联合会副秘书长、亚太旅游联合会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霍克,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秘书长宋慰祖组成评审委员会,按照规定的评选标准和程序进行评选。为保证大赛的水平和质量,要求参赛作品必须做到主题突出,形式新颖,设计独特,展现南新仓的风采与魅力;材料、工艺选择正确;具有创新性、纪念性、实用性、工艺性、量产性等特点。

大赛活动为公益赛事。在中国境内的企业单位、事业单位、院校、设计公司和设计师,发明人、专利持有人、工艺美术师、手工艺制作者,学生等均可以单位和个人名义参赛。大赛参赛作品分为产品类和创意设计作品类。大赛设特等奖、金银奖、创意奖和铜奖。凡是在大赛中获奖的作品,大赛组委会将颁发由组委会认可,评委亲自签名的资格证书。

三、精品频出,形成特色产品体系

1、参与踊跃,紧扣主题

一是此次大赛参与者广泛,包括企业单位、事业单位、院校、设计公司和设计师,发明人、专利持有人、工艺美术师、手工艺制作者,学生等。其中,年龄最小的12岁,最年长的81岁;二是作品类型丰富,共征集到作品163件,超过预期。其中实物类作品137件,平面设计稿26件。实物类作品包括:陶塑、泥塑、摆件、挂件、茶具、玻璃画、蛋雕、砖雕、骨雕、木雕、紫砂壶、竹编、剪纸、景泰蓝掐丝、粮食包装袋等等;三是绝大多数作品紧扣大赛主题,工艺精细,造型生动,富有创意,充分体现了600年南新仓皇家粮仓的历史风貌、皇家特色和气息,艺术地表现了运河文化、粮仓文化、漕运文化、仓储文化的魅力。

2、权威评审,精品亮相

此次大赛由国内工艺美术大师、知名专家和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经过层层公正严格的评选,最终评选出特等奖作品1件,金奖作品2件、银奖4件、创意奖3件,铜奖14件。其中,陶塑五谷丰登、景泰蓝掐丝画—皇家粮仓、“好运南新仓”茶具系列三件作品分获特等奖和金奖,并在设计大赛颁奖庆典活动现场进行展示,由评委进行点评。

3、媒体关注,报道空前

大赛吸引了十余家新闻媒体对活动全程进行了追踪报道。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美国侨报》、《法制晚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北京商报》、《首都建设报》、《今日东城》;北京城市服务管理广播电台;《创意世界》;中国新闻网、沸腾都市网、数字东城等,整体宣传达30余次,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特别是《美国侨报》的宣传,提升了活动在境外的影响力。

举办此次大赛,是南新仓向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方向发展所迈出的坚实步伐。通过大赛将发掘出一批优秀的旅游商品设计人才和机构,共同推出一批具有南新仓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并与生产、市场开发相结合,从而搭建起一个长效的旅游商品开发平台,进而提升南新仓旅游商品的研发设计水平,逐步形成南新仓特色旅游产品体系,满足广大中外消费者观赏和购物的需求。

四、谋划未来,打造文化创意产业新亮点

南新仓作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十二五”时期,南新仓要紧紧抓住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的重要战略机遇,“传承运河历史精华,弘扬皇家仓廒文化”,加快自身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1、积极采取合作经营、代理代销等方式,做好设计大赛作品的市场转化工作,尽早将设计理念转化为实物,将作品转化为商品,将创意转化为利润。进一步丰富并推动北京旅游文化纪念品市场的发展。

2、充分利用街区资源和条件,提高整体商业氛围,做到商旅文结合。通过南新仓精品店这个展示平台,集中展卖获奖产品,让来到街区的游客都能购买到各类档次、别具特色的南新仓旅游纪念品。

历史文化旅游产品 篇8

1 STP战略基本概念及文化旅游产品价值分析

STP战略即目标市场营销战略, 是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核心内容, 包括:市场细分 (market segmentation) 、目标市场选择 (market targeting) 、市场定位 (market positioning) 三要素。在STP制定的管理过程中, 市场细分战略将选择细分变量, 将一个整体的市场划分成若干不同购买群体, 并描述它们的轮廓特征;目标市场选择战略将要求企业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经营的细分市场部分, 即选择目标市场;市场目标战略则要求企业为了做到与顾客心目中的某一地位相符而设计企业的产品和营销组合。

文化旅游是近几年才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名词, 体现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需求层面的转变, 主要指以旅游经营者加工、创造的观赏对象和娱乐活动为消费内容, 集历史文化、现代文化、民俗文化和道德伦理文化等层面的旅游活动。文化旅游产品能够综合资源、环境、市场、社会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具有多层价值:核心部分价值实现在于利用文化建构旅游核心内容, 向旅游者提供基本的、直接的使用价值以满足其旅游需求, 使游客获得新颖的审美和愉悦享受;关联价值在于旅游产品及其相关服务的价格、质量和旅游商企品牌、地域等因素对游客的消费选择和顾客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延伸价值则在于为旅游者提供在购买之前、中、后的多重附加服务和利益, 从而形成对顾客的独特吸引因素, 创造顾客对产品和企业的信赖, 最终使旅游企业借力保持和扩大市场。文化旅游利用文化交流这一较高层次的体验形式, 使旅游者获得较好的精神与智力的富足。

2 运用STP战略实现文化旅游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思路

STP战略和产品价值两个营销战略内容概念中具有不少共同点。在旅游产品乃至文化旅游产品的价值实现过程中, 对STP战略的合理运用可以帮助产品进一步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STP战略的每一环节都在体现着产品价值的实现。

如上图所示, 首先根据可衡量性、可进入性、可赢利性、差异性和市场稳定性的条件, 体现产品的关联价值, 做出有效的市场细分。一个文化旅游产品要吸引人, 就要找准定位, 打造独特品牌, 形成特有氛围, 树立特色文化形象。那么, 在目标市场选择中, 就需要找准买点, 发育市场, 从而实现产品的核心价值。而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定位是多方面的, 要综合考虑地理、历史因素以及人文因素, 通过市场调查的方式, 确定目标人群, 掌握市场和消费者消费习惯, 从而增加产品的延伸价值。

3基于STP战略对“莒文化”旅游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证研究

3.1 “莒文化”旅游产品概述

“莒文化”即为莒地的历史文化, 有着几千年的厚重积淀, 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为山东三大文化。莒地, 即指如今鲁东南以日照莒县为中心的区域, 涵盖沂蒙山区以及日照市的一段沿海区域。莒县有着众多的风景名胜, 如境内浮来山清雅灵秀, 古迹众多, 山上坐落着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批评理论家《文心雕龙》作者刘勰故居——定林寺, 寺中有刘勰校经楼, 有树龄近四千年的“天下银杏第一树”。除此之外, 莒地古城堡遗址达十几处之多, 古遗址、古墓葬已发现1291处;莒县地下地上文物丰富, 县博物馆文物达12000余件, 其中国家级文物200余件。另外境内还有齐长城、状元林、乐毅垒等名胜古迹, 既为“莒文化”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 又是访古寻幽之胜地。

以莒文化为核心, 把底蕴深厚的古莒文化与风光秀美的自然景观有机结合, 做到文化旅游互为促进, 形成特色, 实现历史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的快速转化, 增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对地方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3.2市场细分战略

基于“莒文化”旅游现有资源和当前开发状况和旅游市场细分的基本原则, 对市场进行细分。根据旅游者的不同消费目的及需求, 可将市场细分为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休闲健身和商务会展四种;根据旅游者的不同来源, 可将市场细分为欧美、日韩, 省外城市、省内城市和当地市民。根据以上两种不同的市场细分标准, 莒县的二维市场细分如表1所示 (用•表示旅游市场的规模大小) :

分析表1可知, 横向观察可知, 莒县的旅游市场客源主要是当地市民、省内外部分游客以及少数日韩游客;纵向观察可知, 莒县旅游的主要项目侧重于历史文化和休闲健身。

3.3 目标市场选择战略

首先对“莒文化”旅游产品进行SWOT分析:

3.3.1 历史文化细分市场选择战略

从莒县旅游现状看, 省内外游客和日韩游客造访的主要目的是看历史文化项目, 鉴于此, “莒文化”旅游产品的历史文化项目开发重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风景规划因“景”制宜。建设规划中, 以“莒文化”为中心, 把底蕴深厚的古莒文化与风光秀美的自然景观有机结合, 将文化的灵魂融入到旅游产业, 实现历史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的快速转化, 增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因“景”制宜, 科学规划。莒县规划将当地旅游风景区统编为浮来山风景区、马鬐山风景区、浮来青生态园、屋楼崮莒文化园、沭河水上公园五大片区。完善配套设施, 全面创新规划思路;建设东夷民俗文化苑, 全面展示莒地历史文化民俗。构建浮来山博物馆、莒州书画城、沭河水上公园、屋楼崮莒文化园、东夷民俗文化苑、陵阳河遗址纪念馆、马鬐山风景区的旅游环线, 进一步丰富“文化旅游名县”建设内容。充分的因“景”制宜有效提高了顾客需求的满意程度, 说明通过历史文化市场细分有效地实现了“莒文化”旅游产品的价值实现。

第二, 文化产业多面发展。莒县是中国民间书画艺术之乡, 计划改造老博物馆, 建设莒州书画城, 作为全县书画创作、展示、交流、培训、展销的平台和中心, 并以此为中心, 在故城路打造莒文化一条街, 建立莒县书画、古玩市场。推介名家、打造龙头书画店、培养一批有带动力的书画经纪人, 成功把莒县的书画人才优势转变为书画市场优势, 全面发展书画产业。同时有计划地发展“莒文化”物化的旅游纪念品产业。围绕浮来山福山寿地、银杏树王、长寿果、陶文日月山、汉画石像拓片、状元卷等发挥创意, 在不破坏原迹美感的条件下改造创新。多面化的开发体现了运用差异性的营销战略进行目标市场的选择, 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进而实现市场占有率的最大化。

第三, 强力保护遗迹文物。积极保护历史遗迹、文化古物。2011年8月, 政协日照市委员会成立了“日照市人文与自然遗产保护开发促进会”, 旨在积极做好日照市人文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开发工作, 弘扬民族文化, 发展文化产业, 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品位, 扩大日照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成功地发挥了人文与自然资源优势, 促进了人文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开发, 有效巩固了旅游产品的保值工作。

3.3.2 休闲健身细分市场选择战略

从莒县旅游现状看, 周边游客前来观光主要目的是健身休闲, 在这些项目上, 莒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如浮来山自然风景区等。休闲健身市场的重点应放在:一是合理维护自然环境, 从基本上保护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二是对民俗艺术市场的适当产业化, 在保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适度开发, 改造创新;三是设计科学合理的路线, 打造“一条龙”服务, 有针对性地向周边市民宣传短途假日、周末休闲健身旅游项目。

3.4 市场定位战略

在选定目标市场后, 营销者就要为旅游产品制定市场定位战略。基于现有资源和开发状况, 对旅游城市进行准确定位, 结合自身特色优势, 塑造鲜明个性, 增强竞争力。定位就是要使其旅游产品、地方品牌在目标市场的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一定的形象, 试图使目标消费者以某种方式来看待和感知其旅游产品。

通过对STP营销战略的成功应用, “莒文化”旅游产品的价值得到了实现, “莒文化”旅游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莒县旅游在日照乃至山东的旅游市场上有了一定的地位, 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近年来, 特色旅游助力日照旅游业蓬勃发展。2008年日照市举办了国际海滨旅游城市发展峰会暨千家旅行社会盟、首届中国日照国际工艺品博览会等活动, 实现了旅游业上的新突破。2010年, 日照市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2052.9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17.9%。2012年日照市全年共接待游客2820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182亿元, 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与往年相比, 分别增长15%和20%。旅游收入已连年加速度增长。

参考文献

[1]高玉梅, 周芬.STP战略在“印象西湖”、“印象丽江”中的应用[J].云南科技管理, 2010 (3) :85-86.

[2]武燕玲.STP营销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30) .

[3]张湘湘, 程宗钰.STP战略应用分析实例[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1 (4) .

[4]梁文玲.市场营销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5][美]哈利·韦贝尔.目标市场[M].董建宁, 邓兵, 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2.

[6]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2版.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

[7]麻新华, 陈俊安.崇左市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J].中国市场, 2011 (2) .

历史文化旅游产品 篇9

其中“古城镇聚落类文化旅游地产”是较有特色的一类,即以中国传统和本土文化、民族风情、节庆民俗等为核心吸引物,撷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为展示核心,以当代人追求古典、舒适、高雅、复古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消费需求为标准,运用现代建筑、园林、水体等景观营造手法,打造出的一种新型、仿古类古城、古镇、古村落旅游地产。

在具体表现方式上包括两种类型。其一,在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历史遗存文化遗产类古城镇、古村落周边开发的地产项目,如周庄古镇、丽江古城、皖南宏村等;其二,是从零开始打造、平地起步、“无中生有”的仿古建筑类、开放式旅游地产项目,如河北“天下第一城”、开封清明上河园、四川芙蓉古城等,此类旅游地产项目投资大、风险高、成功者不多;而云南楚雄的彝人古镇却走出一条独特的、快速成功之路。本文以彝人古镇为原型进行剖析,总结出此类旅游地产项目开发及运营成功的关键主要包括以下六点。

1、成功要素之一:重定位,主题为先,特色民俗文化主题品牌吸引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项目主题,以准确的定位摆脱成熟景区荫蔽。没有世界文化遗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等品牌资源作为依托、凭空打造的文化景区与地产,要想后来居上,必须找准定位,以特色主题作为突破口,寻找到自己的“文化蓝海”。彝人古镇,就是在区域旅游市场中成功的找到了自己的准确定位——融入云南省最具吸引力的“昆明—大理(白族)一丽江(纳西族)—香格里拉”这条黄金旅游线,成为昆明至大理的旅游中转站,打彝族文化、彝乡风情牌,既成功摆脱了黄金旅游线上成熟景区的荫蔽,又可以借势共享客源,化竞争为竞合,为云南黄金旅游线再添靓丽的一景。

2、成功要素之二:重品质,情景营造,塑造文化精品打造历史梦境

为游客营造一个历史的梦境。这类旅游景区不同于主题公园的“外来文化移植”,也不同于很多地产楼盘的“西洋欧美崇拜”,而是依托中国传统的、本土的、地域的、民族的文化精品,打造一个中国古典文化园。在景观营造方面,景区处处传播和弘扬的是中国建筑、园林、广场、道路、公园等景观营造手法;在规划分区方面,体现古典文化聚落式的居住区、商业区、休闲区等的自然分隔与融合;在文化基底方面,彰显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景区以顶尖设计、精品包装、个性化打造、高端品质等特点,不仅满足了现代人追古怀旧的情结,而且创造出未来的文化遗产。

3、成功要素之三:重运营,快乐吸引,体验型、开放式文化综合体

在旅游项目运营方面,除了在游憩产品的打造上,充分挖掘古城所在地的主流文化内涵,而且还要重视产品的观演性、娱乐性、互动性、可参与性环节的设计。将原生态、本真的文化元素,如音乐、舞蹈、戏曲、杂技、游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以零距离互动表演、户外小剧场露天表演、主干道大展演、大巡游等多种动态方式呈现,自然融入到游客的游赏路线中,给人营造一种步入远古时光片段中的新鲜感。

在景区运营方面,突破以往“入门即收门票”的单一门票经济模式,打造免门票的开放式街区,吸引原住地及周边的居民进入休闲、购物、就餐,从而形成本地人气较为聚集的商圈,提升景区内商铺经营的财气,打造一种全新的“居游共享”景区开发模式。

4、成功要素之四:重营销,营销创新,示范样板社区进行实体营销

无论是四川的芙蓉古城,还是彝人古镇,二者在开发和营销模式上都有值得借鉴的一点,即:小规模建设一期项目成为试验型、示范类的样板区,采用“实体营销”战略。这种营销理念运用在项目建设初期、正式投入运营之前,有利于在商铺、客栈、餐饮等配套项目的招商引资方面,形成更强的说服力、助推力。再加上一支高效、实干、创新的营销执行团队,作为招商运营项目的把控者、执行者,甚至直接影响到项目后期滚动开发运营是否成功。

5、成功要素之五:重战略,角色转变,运营后形成“1+N”发展格局

作为土地一级开发商,应在景区规划的前期,就考虑到项目各地块的土地升值和未来运营,准确、灵活的掌控项目规划、建设等工作;并根据开发商自身的资源优势、业务倾向、人力配备等特点,确定自营项目与招商项目的范围,形成景区独有的运营模式。

一般的,对投资上亿、规模较大的旅游项目,有实力而无旅游产业运营经验的开发商基本上会选择谨慎战略,采取“1+N”模式,即在景区建成后,开发商只选择景区内的核心景点来经营,绝大多数餐饮、住宿、游乐、购物等小规模配套项目,通过招商引入社会资金来经营,从而做到集中优势兵力、抓大放小,并逐渐由先期的开发、主导角色,转变为后期运营中的宏观调控者、项目协调者、服务监督者,从而保证配套项目的运营风格、产品、特色等,与大景区的整体氛围和特征相吻合。

6、成功要素之六:重品牌,造房先造景,以经营景区的手法经营片区

总的来说,这类古城镇聚落类文化旅游地产项目,形成了以“文化为基、景观造势、商铺聚人、地产敛财”为特点的“大旅游地产”模式,造房先造景,以经营景区的方式经营城市片区的发展。景区吸引游人、人气吸引商家、成熟的配套吸引业主入住,从而逐渐形成一个宜游宜居的成熟片区,吸引人、留住人、影响人。

茶文化旅游产品整体开发研究 篇10

1 旅游产品的组合涵义与茶文化旅游产品组合

1.1 旅游产品组合的涵义

目前对于旅游产品的组合具有很多种诠释, 但是不同的诠释都包含了旅游产品的综合性和整体两个主要特点。一般认为旅游组合是一个旅游企业根据事先制定好的主题, 按照一定的旅游路线制定旅游策略, 每个旅游路线所包含的不同旅游产品组合在一起。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为出行、游览、住宿、购物、饮食、娱乐等一些活动, 这些形式的旅游规划可以将不同形式、不同档次、不同特点的旅游产品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优化的组合, 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使旅游资源发挥的作用最大化, 使其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 实现旅游业的经济利益。

1.2 茶文化旅游产品组合

茶文化旅游产品组合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 将组成茶文化的各个要素组合在一起, 利用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审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健的价值, 创作出茶叶为主的产品价值。通过这些茶文化的价值来吸引游客进行观赏、品评, 通过实际的参观和鉴赏, 体会到茶文化的魅力, 使游客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知识体验和对于茶文化的感悟。茶文化的旅游产品本身具有极强的娱乐性和休闲性, 在茶文化旅游产品的组合中要体现游客在名茶产地的游览过程的参与性、文化性、休闲性的特点。充分把握这个以茶为主的产品的特点, 有效地在茶文化产品的横向和纵向组合上实现茶文化旅游产品的优化组合。茶产品的横向组合, 也称为茶产品的广度组合。这个横向组合包括;茶景观、茶艺术、茶文化等部分, 这些都是茶文化产品的分支组合, 这个横向组合还要包括每个部分的食、住、游玩、采购等活动。茶产品的纵向组合也称为茶产品的深度组合, 指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各个旅游项目, 这些旅游项目包括与茶文化有关的名山大川、茶楼、茶产地等项目, 同时也包括这些项目中的一些茶文化产品, 包括茶道、茶文化风俗、茶礼仪及茶有关的历史等文化活动。茶文化组合十分复杂, 在进行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时, 必须要详细了解茶文化包含的各个因素, 根据旅游的需求和当地的实际情况, 将茶文化旅游产品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 以突出茶文化的旅游主题。在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规划时需要考虑到不同游客对旅游项目的价格、旅游时间、旅游的层次的需求。在组合中展现出茶文化的、自然、幽静、淡雅的文化内涵, 在进行旅游活动时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

2 茶文化旅游发展的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2.1 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概况

2.1.1 茶文化的形成及演变

我国是产茶的大国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我国的产茶的区域十分广阔, 几乎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大部分丘陵地区。根据产茶周边的环境情况, 茶产地的产茶历史和文化工艺等情况可以将茶区划分为三个区域, 即一级茶区、二级茶区、三级茶区。这些茶区各具特色,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各自特色的茶品种, 并以不同品种的茶为核心形成了不同区域的茶文化。

2.1.2 茶文化旅游发展概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民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使得茶文化在广大的民众中兴起, 饮茶和品茶之风日益盛行。目前很多的旅游企业看重了茶文化在民众中影响力逐渐提升的情况, 在积极进行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

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改进, 我国的茶产业也在不断的发展, 一些以名茶为核心的产茶基地形成了一批茶文化旅游产品, 各个产茶的地区正在积极的打造以茶文化为主的城市形象, 并且逐渐重视茶产业在推动城市发展的作用, 很多地区已经形成了以茶文化为核心的产业优化组合, 有效的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2.2 茶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相继在一些地区开展了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 并且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就, 一些地区凭借着茶产地的优势, 形成了一个系统的产业链, 有效的带动了当地的经济。但是这些以茶产品旅游为主打的地区, 尽管具有优美的茶园景观和悠久的饮茶习俗, 并没有很好的发挥这些旅游的优势项目, 其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

2.2.1 产品文化含量不够, 特色不鲜明

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核心是茶文化, 很多地区发展的重心应该放在该地区名茶产品的开放上, 围绕茶叶的特点, 开发旅游、观光、体验等项目。将茶产品与当地的民俗文化联系在一起, 使其在内容和形式上体现茶文化古朴、厚重、清新、自然的特点。目前很多地区在这些方面做的不到位, 在内容和形式上产品文化的含量不够, 产品的特色不够鲜明, 缺乏吸引游客的特色。

2.2.2 各地的旅游产业缺乏必要的旅游活动做支撑

由于我国以茶产品为主题的旅游业发展的比较晚, 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来借鉴, 很多地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整体开发研究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十分的单一, 大部分地区以地区观光、茶园体验、茶产品的讲解等一些传统的旅游项目为主, 缺乏内容的创新, 旅游内容比较单一、死板, 并不能吸引游客的兴趣。

2.3 产品的组合度低

我国目前的产茶地区组织旅游的经验不足, 只注重以茶文化产品为主的旅游项目的推荐, 产品的组合度极低。各个产茶地区都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众风情和特色小吃, 旅游企业为更多的吸引游客, 需要将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与茶产品组合在一起, 以提高该地区对于游客的吸引力。

3 茶文化旅游产品整体开发研究措施

3.1 基本构想

3.1.1 打造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娱乐活动

为了更好地突出茶文化的特点和地方的特色, 在了解游客的需求的基础上, 与一些具有特色旅游项目结合在一起, 打造一批与茶文化为主题的大型特色的民俗活动, 如, 采茶节、茶叶博览会、茶舞表演等内容及其丰富的活动与节日, 让游客在活动中充分的感受茶文化特色, 将各种与茶文化有关的活动结合在一起, 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

3.1.2 积极培育文化含量高的旅游业态

茶文化产品主要指在品茶和赏茶过程中所衍生出的一些具有消费意义的产品, 为了对茶文化旅游茶品进行有效的开发, 需要积极培育茶文化含量高的旅游业态, 如, 茶道讲解大会、茶叶交易的大会、品茶大会等一些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此外还可以安排一些地方特色的与茶相关的舞蹈, 如, 《采茶舞》、《茶之魂》《品茶歌》等一些与茶相关的歌曲和舞蹈, 提升产茶区的吸引力。

3.1.3 将茶文化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结合在一起

很多的采茶区除了具有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外, 还具有很多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 为了提升该区域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要对这些特色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 将各点连接在一起,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将茶文化旅游资源与特色的旅游资源结合在一起, 强化旅游的清新感, 提高旅游者的体验度。

3.1.4 完成区域规划建设

为了更好提高该地区的旅游魅力, 除了重视对于该地区的特色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外, 还要注意加强对于该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如建设一定规模的酒店、园林、娱乐园等设施, 并且对这些区域进行合理的规划, 营造良好的旅游和生态环境。

3.2 组合模式

3.2.1 横向组合

茶文化产品的横向组合模式是按照游客从出发地到目标的旅游区等往返的过程中安排的一些活动的组合, 这些组合包括与茶产品为主题的饮食、住宿、出行、游览、娱乐等一些列以此主线开展的组合产品, 这个产品以茶园风光、茶文艺活动为核心, 以体现此旅游活动中的茶文化主题。

3.2.2 纵向组合

茶文化茶品的纵向组合模式是指在该旅游区域开展以茶为主题的旅游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大型节庆和特色的民族活动、茶园林风光、茶文艺等一系列活动, 这些纵向的组合要根据游客的心理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做出合理的安排和组合。一般游客刚到该旅游区会感受一些身体上的疲惫, 首先安排茶艺表演专场, 使游客既能放松身心又能体会当地的茶文化。

结语

目前, 我国的茶文化产品具有极大的优势, 促进了目标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当地旅游区没有很好的利用该区域的旅游资源, 实现各个资源的优化和组合。旅游企业要根据市场的需求, 深刻的理解到旅游产品组合的涵义, 合理的利用及整合旅游资源, 促进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陶犁.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探析[J].思想战线, 2002 (4) :45-48.

[2]朱生东, 章锦河, 杨效忠.徽州文化旅游整体开发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 (2) :86-90.

[3]钟晓鹏, 王晶亮.安徽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探析[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1 (6) :204-205.

[4]程晓丽, 胡文海.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J].地理研究, 2012 (1) :169-177.

历史文化旅游产品 篇11

【摘要】 旅游产品是旅游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复合概念的内涵界定对开展旅游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和业界对这个概念尚有争议,由于使用的角度不同,界定的视角也就有了不同的标准。本文在界定旅游产品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产品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旅游产品文化功能的可持续开发对策

【关键词】 旅游产品;文化特征;文化功能;可持续开发对策

一、旅游产品的文化特征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旅游产品的概念尚有争议,由于使用的角度不同,界定的视角也就有了不同的标准。国外对旅游产品的界定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两种:史密斯对旅游产品的概念提出了一种解释模型,这种模型在平面上为一圈层结构,核心为物质基础(P),依次向外第一层是服务(S),第二层为接待业(H),第三层是游客的选择自由(FC),最外层为游客的参与机会(I)。史密斯是在客观的物质条件上注重了旅游者的主观意愿;米迪兰敦则认为,旅游产品实际上分为两种情况,第一是综合概念,包括旅游者从出门旅游开始到旅游回家期间所有涉及的设施与服务所共同构成的综合体;第二是指某一特定的具有商业性的物品,如吸引物、接待设施、交通、服务等。国内旅游学界关于旅游产品较为公认的定义主要是经济学家给出的。传统旅游经济学派以林南枝、陶汉军为代表,他们依据旅游经济活动的参与主体从三个视角来界定旅游产品,即从旅游者来看,是自己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一次旅游经历;景区旅游经营者认为是他们凭借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旅行社则认为是以旅游资源为原料,以行、游、住、食、购、娱等诸要素及各个环节的服务为零部件,针对客源市场需求,按照一定的主题,设计、加工、制作、组合而成的旅游线路。[1]新兴旅游经济学派主要以王大悟、魏小安为代表。他们从功能上来界定旅游产品的概念,认为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需要,而向旅游市场提供的各种物品和服务的总和”。他们把旅游产品理解为“物品+服务”,旅游产品构成中既有有形的物品要素,又有无形的服务要素。当今旅游学界大多赞同这一的定义。那么,如果我们从旅游者的消费方式和特征来看,这个旅游消费和旅游供给同步实现的完整过程包含了旅游者旅游过程中所需的各项要素:旅游吸引物的文化蕴含与主题、旅游设施的文化内涵与风格、旅游服务与管理的文化指向、旅游产业的文化定位等等,其核心因素是便是旅游吸引物和旅游服务中所含的文化特征。而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深层表述,是旅游者的出发点与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源,是旅游业经营的灵魂。旅游者出游主要是出于了解异地文化的动机,旅游既是文化的消费过程,也是文化的创造过程。而旅游则是实现文化的教化和娱乐功能的良好载体,是对文化的挖掘、提炼和弘扬,是两种不同地域文化的际遇与整合。因此,我们认为,从文化学视角来看,但凡是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文化旅游动机,并可以被利用来开展文化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它因素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旅游产品。在产品形态上既有物化形态的实在物,也有非物化形态的模式或意境,主要体现为旅游目的地的物化景观文化、生活方式、制度和观念文化等。[2]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和消费指向,文化旅游产品的特征概括为八个方面:[3](1)非物质性。这种非物质东西的实质、主要内容是一种服务。比如,桂林的乐满地主题公园,旅游者只有亲自来到桂林,才能享受到它带给自己的快乐。(2)不可转移性。文化旅游产品的不可转移性主要表现在旅游服务所凭借的吸引物和旅游设施无法从旅游目的地运输到客源所在地供游客消费,且只能以文化旅游产品的信息传递引起购买者的流动来实现。(3)服务性。服务性产品是能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实体或过程,而服务仅是一种行为、一种活动、一种可以被用以交换的无形产品。(4)异地文化特性。任何旅游产品都有自己特定的性质,不同性质的旅游产品的利用价值和功能、开发利用方向都不一样。(5)文化创造特性。旅游产品大多是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自身创造的,不是天然固有的,即便是纯粹的自然旅游资源,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的打上人类的标记。(6)时代特性。由于文化是一个不断变迁的现象,旅游者的动机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旅游产品也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7)在产品形态上,文化旅游资源既有物化形态的实在物,也有非物化形态的模式或意境。物化形态可以是显性的、具体的或可明确被感知的(如古迹、古物、建筑等);非物化形态主要是隐性的,但仍可以不同程度地感觉到它的存在(如民俗、表演、歌曲、制度等),并可以通过象征、渲染等手段,将其从精心营造的旅游文化场景中揭示和显现出来。(8)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多元可变性。由于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人类物质和精神成就的总和,所以导致文化旅游的动机和需求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同样,由于旅游者的个体差异(需求差异、消费差异、感知差异等),旅游产品的内涵也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二、旅游产品文化功能的可持续开发

产品开发是指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或改进产品,开发者应掌握市场的需要,依此设法增强或转变产品的特色,建立合理的档次结构和类型结构,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旅游产品的开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现有旅游文化产品的改进,即对现有产品进行价值分析和功能分析,确认旅游消费者所喜欢和追求的必要功能,补充缺乏功能,高效地实现产品价值;二是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是指开发商发现旅游市场产品新的核心利益需求后,生产并提供从核心产品到附助产品的全新产品,以满足旅游市场的新需求。[5]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文化旅游对旅游产品开发的意义在于文化旅游是以需求为中心,强调需求结构升级,即从生存、发展升级到自我实现,以及从消费者角度出发考虑生产的经济形态。对比以往中国旅游产品开发的状况,我们如今对在旅游产品开发中融入更多有针对性的文化要素,提升旅游产品的市场价值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认识。但是,就中国总体情况来看,旅游产品开发大多仍在使用单纯展示资源,卖初级产品,粗放式的浅层开发模式,这势必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资源的各种旅游功能和应有的效益,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因此,因地制宜,挖掘现有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释放旅游文化势能,进一步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是提高中国旅游总体效益的有效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中国许多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及其价值,国内外学术界早有相当的研究成果及定论,但由于长期处于以单纯的展示自然山水风光为主要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的现状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国外众多依靠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发展起来的旅游名胜地相比,中国许多的优质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还只“待字闺中”,未被人识。因此,我们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将文化功能充分融入旅游产业的其中,从而实现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5]

1、不断丰富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关键是如何把文化渗透、融合、揉进各类旅游产品的开发中,使其有灵魂、有主线、有品位。针对有形文化旅游资源,产品在开发时要使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为旅游活动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的血液和动力,使它“活”起来。针对无形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一些文化遗存,挖掘其文化深度内涵,可以通过一定的设施和活动,营造文化氛围,使文化内涵通过一定的“物化”载体展现出来,让游客能真实地感受到其中的品味,获得教益,从总体上增强对游客的感官冲击度、情景体验度、情绪调动度、信息接受度。

2、以市场为导向原则,努力实现文化旅游产品的功能。这就要求开发者以市场为标准,根据游客需求,针对不同市场群体,结合文化旅游资源特征,以文化为导向,推出多层次、多样化的个性产品,开发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因此在开发中应针对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创造能满足游客文化消费要求且能激发旅游者兴趣的旅游产品。

3、体现特色和品位,突出文化主体。从发展的趋势上看,没有参与性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是难以吸引游客的。所以,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以鲜明的特色为形式,以丰厚的品位为内涵,以人本主义精神为本质。突出“文化为根,以人为本”,突出和强化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场景或环境的文化性。由于文化具有相对的民族性,因此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要注意突出文化主题,紧扣景区文脉,适当强化和突出,不能偏离、淹没其主流特色。[6]

4、完善相关法律,加强资源保护。文化旅游资源中大多为不可再生资源,鉴于开发中有可能破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行为,需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以保障文化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避免短期行为。如中国政府已于1982年颁布《文物保护法》,1988年颁布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为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提供了法律依据。另外,中国于1985年签署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经列入2007年立法规划。这些都是中国历史文化游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避免破坏行为发生的一些必要措施。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能有效的规范市场秩序,进行合理有效开发,使旅游资源在开发时既能让当代人享用,又能为后人传承借鉴。

5、综合性开发原则。旅游产品的综合开发性原则是由旅游活动的综合性和旅游需求的多样性决定的。根据旅游系统理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主要构成要素,对旅游者来说这些是一个整体,而为之提供服务的除旅游行业外,还涉及到文物、林业、建筑、交通、卫生、电信、教育等行业和部门。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协作、配合和支持。因此,文化旅游的开发必须围绕旅游者的核心利益,提供与产品配套的设施和服务,做足文化氛围,以争取更大的客源市场。

6、创新性原则。文化旅游是一项充满憧憬、创意的文化活动,树立创新意识对于发展文化旅游业显得特别重要。一方面,那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理念的创;另一方面,深厚的文化内涵必须通过创新的文化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来展示,以适应当代旅游者审美的要求,符合当下科技社会发展水平。所以,文化旅游在开发时必须坚持不断创新。如中国现已开发且获得成功的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7]依靠不断的产品创新,深圳华侨城培植起了旅游主题公园的品牌,将文化创新融入旅游产品创新中,从而提升了华侨城的旅游功能和品牌形象,创造着中国旅游产品的国际化竞争力。从1989年最初“锦绣中华”的建成,到之后开发的“中国民俗文化村”主题公园、“世界之窗”、“欢乐谷”等人造景点相继建成,四大主题园构成的华侨城享誉海内外,给深圳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不俗的业绩。[8]这充分说明了旅游产品的创新大有可为。[9]

参考文献:

[1]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理论.战略.实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莫林虎.从《刘三姐》到《印象.刘三姐》[J].集美大学学报,2005.09:86-88.

[3]郭颖.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以泸沽湖为例[D].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2.03.

[4]邵晓兰,高峻.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现状和展望[J].旅游学刊,2006.06:76-82.

[5]丁健,彭华.民族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及开发模式[J].中南民族大学报,2002.03:98-101.

[6]许志晖,丁登山,向东.对南京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与整合重点的探讨[J].人文地理,2006.03:34-38.

[7]董观志,李立志.近十年来国内主题公园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6.04:16-19.

[8]李蕾蕾,张晗,卢嘉杰,文俊,王玺瑞.旅游表演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J].旅游科学,2005.12:44-51.

历史文化旅游产品 篇12

1. 文化创意产品的国外需求规模。

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 国外需求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200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67%, 其中出口占GDP比重达到36.1%。与我国庞大的进出口规模相比, 文化创意产品的对外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量中所占的地位还微不足道。2006年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额为103.2亿美元, 只相当于同年进出口总量的0.59%, 出口为96.53亿美元, 相当于当年出口总量的将近1%。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服务产品进出口2 0 0 6年达到193亿美元, 约占当年进出口总量的1.1%, 出口76.4亿美元, 约占同年出口总量的0.7 5%。

尽管文化创意产品的国际贸易规模有限, 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还微不足道, 然而从我国文化创意产品出口增长速度上看, 随着全球文化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我国在核心文化产品出口方面在2002年就位居世界第三, 达到52.75亿美元, 仅次于英国和美国。在7项核心文化产品种, 我国在图书和其他出版物、录制产品、视觉艺术产品、视听产品等5项产品的出口方面进入世界20强行列, 这5种产品的年均增长速度 (1994~2002) 在20强国家中都属于最快的。

与核心文化创意产品出口相同的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中服务产品贸易的规模虽然有限个别项目的增长率有较大起伏, 但是平均增长速度十分可观, 即使是竞争力较低下的专有权利与特许费一项也有比较可观的增长 (见图1) 。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平衡表》, 世界贸易统计2007年报告

然而在看到我国文化创意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 有两点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我国的出口及其不均衡, 有些产品的出口大大高于其他产品。如在核心文化产品中, 发展速度最快, 金额最大的产品是视觉艺术产品和视听产品。视觉艺术品包括绘画、雕像、雕塑品、装饰品等, 视听产品则包括已曝光和冲洗的照相胶片、已曝光和冲洗的电影胶片、电视游戏带。中国的视听产品出口中99%是视频游戏, 其强大的竞争优势的确无人可敌。然而如果将视频游戏排除在外, 印度和其他高收入国家而不是中国将成为这类产品的最大出口国, 中国在核心文化创意产品出口世界排名第三的地位必将受到威胁。

与第一点相关联的第二个问题是, 我国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结构和层次。显然带动文化创意产品出口的主要产品相比较而言属于知识和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 而更能体现原创意含义和技术含量的产品如专有权利和特许费、文化遗产、影视、音乐、设计、表演艺术等还没有成为我国的主流出口产品。我国在版权贸易上的逆差情况进一步说明了这一问题。图2显示与2003年相比, 2005年我国版权贸易逆差的总体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其中录音录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产品的逆差下降幅度较大, 分别从2003年的1159和145项下降至2005年的201和77项。然而应当看到的是我国在各类版权贸易上的逆差仍然在高位持续存在。各项版权贸易逆差在经历了持续的降落后2006年又有所回升, 特别是图书版权逆差是总逆差回升的主要来源。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

2. 我国文化创意产品的进口需求。

与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相比, 我国文化创意产品的进口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格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6年《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国际流动, 1994~2003》的报告, 2002年我国的核心文化产品进口世界排名为15, 国内对核心文化产品的进口需求只有11.13亿美元, 当年顺差达到41.62亿美元。在进入前20名核心文化产品进口大国中, 我国只是在报纸与期刊 (排名20) 、录制产品 (排名第七) 和视听产品 (排名第19) 三项产品中进入前20名。与排名前三位的美国 (153亿美元) 、英国 (78亿美元) 和德国 (41亿美元) 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属于核心文化产品消费小国。

在文化创意服务产品贸易方面, 我国的总体贸易情况呈现出逆差逐年上升的态势, 造成逆差的主要原因是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一项, 该项占文化创意服务贸易产品进口总额的56%以上, 并且这一项的逆差逐年增大。到2006年除了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的逆差逐年扩大外, 其他服务项目的贸易逆差已经全部转为顺差 (见图3) 。这一变化一方面说明我国在知识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差距在加大的同时, 其他大多数服务产品的竞争力在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服务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是国内需求的增长速度低于国外的需求。这再次说明我国从总体上讲是一个文化产品消费小国。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平衡表》

文化产品消费需求低下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居民的收入水平同时还反映了一个国家居民的生活质量。从以上数量分析得出的结果也证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结论, 即国民收入与文化产品的消费量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与这些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也是正相关关系。高收入国家 (9386美元以上, 世界银行, 2003) 不仅是最大的文化产品出口国, 占世界总额的近7 0%, 同时也是世界上主要文化产品的消费国。2002年高收入国家对核心文化创意产品的进口额占世界总额的73.2%, 达到440亿美元;而中高收入、中低收入和低收入组国家的进口总共只有9 0亿美元。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规模和消费需求分析

一个国家某种产品进出口规模的大小直接反映了该产业的国内发展状况, 因而从文化创意产品国际贸易统计数据所得出的上述结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揭示了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规模和发展状况, 还说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所在。下面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规模和消费需求的分析进一步印证了上述结论。

从市场规模看,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文化创意产品市场,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只是美国的5.46%, 英国的26.35%。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中最大的部门是出版业, 市场规模达到186亿美元, 但也只是美国出版业的14.76%和英国的42.27%, 而其他行业的规模与美英相比则差距更大, 如音乐创作, 我国的市场规模只相当于美国的0.007%, 英国的0.02%。根据世界银行统计, 2005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44兆美元, 创意产业占全球GDP的6.1%。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占国内GDP的比例相当于全球比例的不到三分之一, 而美英都高于全球比例。

从市场消费潜力看, 即使是城镇居民对文化娱乐的支出也处在次要位置, 而中国广大的农村人口更没有能力消费对他们来说属于奢侈品的文化娱乐产品。国家统计局2006年对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统计结果显示, 增长率在前三位的是交通通信、衣着和居住, 分别为15.1%、12.7%和11.8%。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增长了9.6%。同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增长率在前三的有居住、交通通讯和其他商品与服务, 分别为26.7%、17.9%和15.7%。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只增长了3.3%。而在这一项支出中, 教育的增长又起主要的带动作用。从一般理解上, 教育的支出应当促进文化产品的消费, 然而胡书东 (2006) 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面分析》中通过计量分析到出的结果表明, 教育支出对文化消费需求的影响不存在统计上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 反而住房消费支出与文化消费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住房消费支出每增加1元, 文化消费支出就会减少0.11948元。可见中国居民收入增加部分的支出首先被用来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 而文化产品作为人们需求结构中较高层次的消费, 不得不让位于住房、通信和衣着等消费需求。

上一篇:文档化管理下一篇:医疗欺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