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策略述评

2024-07-08

文化翻译策略述评(精选6篇)

文化翻译策略述评 篇1

纵观古今, 文化因素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及不同人种之间的交往和沟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历史上文化因素的翻译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它以读者为中心, 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以交际为目的, 避免了文化冲突, 克服了文化障碍, 使读者消除了文化隔阂, 拆除了文化排斥防线, 不设防地接受外来的宗教、科学、文学等事物, 促进了双方文化交流。国内外许多译者、专家及研究人员经过无数实践及研究, 得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文化翻译方法和策略, 对后来的译者和学者进行翻译工作和研究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翻译不仅是两种或几种文字的转换, 更是跨语言和跨文化转换的过程。具体地说, 是源语言 (SL) 和目标语言 (TL) 之间的互动。这不可避免地受到源语 (SL) 文化和目标语 (TL) 文化的支配。因此, 翻译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跨文化交际的本质, 翻译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就一项成功的翻译作品而言, 关键在于翻译过程中是否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点。

但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不一定能在目的语语境中找到与原语完全相对应的文化词汇, 顺利地完成文化的转换。因此文化词汇的翻译一直都是翻译研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过去的几十年中, 无数学者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很多解决的方法、翻译策略, 如归化、异化等。翻译是两种语言沟通的桥梁, 它不仅要完成文字上的转换, 更要实现文化上的交流。当代欧美的研究者大都是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翻译, 直到上世纪80 年代, 翻译研究发生重大的变化, 出现文化转向 (Bassnett & Lefevere, 2001) 。文化翻译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翻译不仅是双语交际, 它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 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 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 但文化移植是一个过程;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 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等。随之的20 多年来, 学者们一直很关注翻译中的文化问题, 因此, 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向: 一是翻译理论深深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二是从重视语言向更重视文化转换。这两种倾向的结合表明翻译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 而是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 (李兆国, 2003) 。翻译研究从语言层面到文化层面的转向使译者、学者们衡量翻译作品的标准随之发生变化, 同时国内外学者们也在研究解决翻译中的文化问题, 如秋懋如教授提出的“建立文化对等”, 王东风的“文化缺省”, 以及西班牙学者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等 (张南峰, 2004) 。尽管如此,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解决文化问题, 如何翻译文化负载词汇仍是翻译研究中的难题;另一方面学者们一直着重于翻译文本的研究, 在文化词汇的翻译上长期存在着归化或异化的争论, 这就使研究翻译过程中译者针对文化词汇使用的翻译策略有一定的欠缺。

在James S. Holmes发表的论文“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中, Holmes把翻译研究分为“pure”和“applied”两部分, 并明确对翻译文本、功能和过程作出了区分, 并强调了研究翻译过程的重要性, 自此学者们开始关注翻译过程的研究。之后, 认知科学和心理语言学长足的发展为翻译过程的研究带来了希望。翻译研究可以借鉴认知领域的研究方法, 进一步认识在翻译作业中人脑的认知活动。上个世纪80 年代, “有声思维法”的运用使翻译过程的研究走出困境, 并在90 年代得到飞速发展, 至今它仍是研究翻译过程的有效途径。目前, 大家公认的第一部TAP翻译研究著作是Ursula Standrock于1982 年撰写的“Thinking-aloud Protocols” (TAPS) ——— Ein Instrument zur Dekomposition Prozesses“ubersetzen”的博士论文。事实上, “有声思维法 (TAP) ”其实是属于心理学中收集思维过程数据的内省法或口语报告法中的一种, 它最早始于Karl Buhler和Edouard Claparede的研究 (Lorscher, 1991) 。简而言之, “有声思维法”就是要求受试者尽可能说出在执行特定实验任务时大脑的一切所想。

翻译策略、翻译单位、翻译方法、翻译述要四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这20 年来始终贯穿TAPS翻译研究的重点。 (李德超, 2005) 本文旨在研究TAP方法下的翻译策略。“策略”这一概念最早源于军事学 (military science) , 它原指“对一场战争的全面策划, 包括对所有军事或非军事因素的考虑” (Lorscher, 1991) 。在翻译研究中, 翻译策略长期以来都与翻译方法 (translation method) 、翻译规则 (translation rule) 等术语混为一谈, 没有清晰的界定。Wilss和Konigs最先尝试对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加以区分。他们认为翻译策略是指译者在把源语文本转换为目标语文本时采纳的步骤, 这种步骤不一定能译出最佳的译作。在策略的研究方面, 学者们多是研究职业译员和非职业译员采用策略的差别以及区分各种不同的策略, 然而研究外语学习者翻译过程中采用的具体策略以及针对具体某一层面的过程研究还有所欠缺。回顾前人的研究成果, 采用“有声思维 (TAP) ”这种方法, 研究翻译过程中文化词汇的翻译策略还有很大的空间。为了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潮流, 文化翻译应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研究发现更有效的翻译策略, 为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有效交流合作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2]Dancette, J., Mapping meaning and comprehension in translation: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issues. (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 , 1996.

[4]Fraser, J., “What does a real translator do?Developingthe use of TAPs from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The Translator, 2000 (1) .

[5]Holmes, J.,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ed Paper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 (Amsterdam:Rodopi) , 1972.

[6]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7]李兆国:《翻译中的文化因索及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8]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9]鲁迅:《鲁迅小说选》, 杨宪益、戴乃迭译, 外文出版社, 2004。

[10]孙蕾:《电影〈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跨文化解读》, 《电影文学》2013年第18期。

[11]孙艺风:《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视角阐释文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12]张南峰:《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评介》, 《中国翻译》2004年第1期。

文化翻译策略述评 篇2

论商标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策略

商标是企业产品与品牌全球化的重要“脸面”.随着国际化进程不断深入,商标也需要进行国际化形象包装.商标和广告语的`翻译是企业形象战略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商品进入他国市场的重要桥梁.本文通过对广告中出现的商标词本身特点的分析,以中文商标英译为例进行论述,从文化的角度,采用等效翻译的原则,探讨了商标词的翻译文化与方法;并提出在翻译时应注重中西文化信息的互通,顾及对商标词的审美,从而准确地表达商标词的涵义,求得译名与原商标词在营销功能上的等效.

作 者:刘园 童幼平Liu Yuan Tong Youping 作者单位: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12刊 名:科技广场英文刊名:SCIENCE MOSAIC年,卷(期):“”(2)分类号:H315.9关键词:商标 文化差异 等效翻译

文化图式翻译原则与策略探析 篇3

关键词:文化图式;翻译;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4)05008806

文化图式是人脑中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块”,是通过先前经验而存在于人脑中的关于“文化”的知识组织模式,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用以感知和理解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1]29。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作用也就越来越重要。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化图式的翻译由于牵涉到源语文化语境和目标语文化语境而变得不易,只有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与策略,才能在正确解码的基础之上,有效地在译语中对源语文化图式进行恰到好处的编码。

一、文化图式翻译原则

所谓原则指的是说话、行事所依据的根本准则,也可以理解为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准则。对问题的看法和处理,往往会受到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原则是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抽象出来的,只有正确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原则才是正确的。作为一种重要的跨语言文化交际媒介,翻译不仅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语码转换,更涉及到两种文化的文码转换。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使得其语码与文码的转换适应整体的翻译生态环境,从而得到很好的生存。根据翻译行为理论,翻译是一种目的明确、重视结果的人类交际行为,其过程主要是传递信息以进行跨文化交际[2]。而决定翻译过程的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文化图式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要让目标语读者能够对文化图式的译语文本进行理解并能够对其产生影响,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跨语境传播的目的。因此,文化图式翻译需要遵循文化顺应原则和文化传播原则,以让其翻译文本既能够为目标语读者所理解与接受,又能够很好地传播源语文化,让目标语读者感受和享受到源语文化的美丽与魅力。

(一)文化顺应原则

Verschueren从语用学的视角提出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归根结底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3]。语言具有变异性( variability)、协商性( negotiability) 和顺应性( adaptability) 的特点。其中的顺应性是指为满足语境需要,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灵活变通。由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交际双方必须顺应文化语境才能交际成功[4]103。也就是说,在具体的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都要做出选择以便顺应各种文化语境因素, 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4]105。生物学上的顺应是指当环境发生改变时或当生物迁入新环境时,生物对现有环境条件的生理适应过程。社会学上的顺应是指个人或群体之间调整行为以适应他人或环境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两种不同的调适:一是人际关系的调适;二是人与环境关系的调适。文化顺应则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之间为了交际的顺利与成功,相互调整文化表达与文化行为以适应他者文化语境。文化图式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文化交际的重要桥梁,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文化顺应问题,遵循文化顺应的翻译原则。曾文雄、曹诚鹰将文化顺应的翻译界定为“基于中西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译本文化资本易于在西方传播而选择的翻译”[5]33。这种界定是基于“十大才子书”早期英译的西传模式研究而提出来的。如果不考虑特殊的语境,文化顺应翻译应该可以理解为“基于中西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译本文化资本易于在目标语文化语境传播而选择的翻译”。在这一原则下,译者主要依据读者期盼、源语文本文化、译者自身能力等因素,灵活地选择文化融合的翻译策略[5]33。翻译文本的目标读者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6]29。为了满足目标语读者的这一心理需求,同时也是为了源语文化图式能在目标语读者中得到较好的接受,文化图式翻译要遵循的第一个原则便是文化顺应原则,顺应目标语语言文化,让目标语读者能够通过读懂文化图式译语文本内容从而顺利地了解源语文化图式需要表达的各种信息,实现文化图式翻译的信息传播功能。与此同时,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座重要桥梁,为不同文化语境的人们进行交际打造了一个跨越障碍的平台。而在这一平台上要彻底扫除障碍,就必须遵循文化顺应原则。也就是说,译者在对文化图式进行目标语编码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源语文化图式在译语文化语境的适应性。因为,适者才能生存。文化图式译者所建构的译语文本,只有适应新的文化语境,才能为目标语读者所理解、所接受,才能在目标语文化语境中找到可以生存的沃土。

例1 原文:“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中国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努力使自身发展惠及周边国家。我们将大力促进亚洲和世界发展繁荣。

译文:As a Chinese saying goes,“Neighbors wish each other well, just as loved ones do to each other”. China will continue to promote friendship and partnership with its neighbors, and ensure that China's development will bring even greater benefits to its neighbors. We will tr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both Asia and the whole world.

原文出自习近平主席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开幕式所发表的主旨演讲“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美好未来”。其中的“亲望亲好,邻望邻好”这一文化图式蕴含着中文独特的四字结构,铿锵有力,美轮美奂,朗朗上口,同时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集体主义思想,邻帮邻,亲帮亲,亲邻之间和谐共进。在翻译的过程中,将这一文化图式编码为As a Chinese saying goes, “Neighbors wish each other well, just as loved ones do to each other”

.,遵循了文化顺应的原则,有利于英语文化语境下读者与听众的理解与接受,并对此产生共鸣,进而可以深刻体会出习主席的大国元首风范和其致力于和平发展、和平崛起、与世界各国实现共赢的外交思想。

例2 “ ‘老虎、‘苍蝇一起打。”

“ ‘老虎、‘苍蝇一起打。”出自于习总书记在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意思是在中央的反腐败工作中会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这一表述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腐败 “零容忍”的坚决态度。习总书记的这一经典语录蕴涵着严肃而形象生动的隐喻文化图式。在这一隐喻文化图式中,“老虎”是指那些极少数贪污腐败、影响恶劣的高官,“苍蝇”指的则是那些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小官小吏。如果我们将这一文化图式直译为:Tackle “tigers” and “flies” together.那么,英语文化语境的读者很有可能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此,我们在翻译的时候需要遵循文化顺应的原则,将其译为目标语读者能够读懂的文本:Tackle both top corrupt officials and low-rank corrupt officials.

(二)文化传播原则

传播是人际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重要机制[7]。传播是个人、群体、组织和国家实现自己目标十分重要的手段, 在确保人类文化的历史传承、实现社会系统各部分协调与沟通、维持社会进步与发展方面均起着积极的作用[8]。文化传播又称文化扩散,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在于:人之为人从传播起;传播是人的天性亦是文化的本性;文化传播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为“类”;通过传播认知文化,认知社会和人类自身,将成为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场变革[9]。翻译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两种语言与文化, 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座重要的桥梁供两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沟通和卓有成效的交际[10]121。翻译在本质上与文化传播和大众传媒密不可分,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因为如此,许多著名的翻译家在大量的书刊中作为中外文化的友好使者而被介绍[11]92。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跨语言文化传播也会日益频繁。要较好地实现不同语言民族间的跨文化传播, 我们就需要充分运用好翻译这一文化传播的桥梁作用[10]121。文化全球化使人们把对翻译的认识从语言转换转向对现实的伦理政治的思考。一方面,译者应该采取现实的文化态度,顺应全球化的浪潮,以兼容并蓄的态度来吸收先进的异质文化。另一方面,译者的翻译活动必须依托主体文化,并且为主体文化服务[12]16-17。

因此,在文化图式翻译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文化顺应的因素,更要考虑到文化传播的职责,遵循翻译的文化传播原则,向目标语读者展示源语文化图式所蕴含的文化魅力。

例3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出自习近平主席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发表的重要演说《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是中国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这一文化图式的表层意思为:第一,鞋子是大是小,是紧是松,应该以脚的舒适度为宜,别人的鞋子再漂亮,未必适合自己的脚,盲目穿别人的鞋子,就是一种冒险;第二,什么样的鞋子合脚,脚最清楚,穿鞋的人最有发言权,别人说合脚或者不合脚都代替不了自己的真实判断。其深层的意思为:不管做什么事情,只有自己亲身体验之后才能知道合适不合适,也可以指不要听信片面之言,只有自己亲身体验才能知道真实的情况。“鞋子合脚论”这一文化图式通常用在婚姻上,比如两口子过日子,其中甘苦不足为外人道也,外人艳羡不已或指指点点,都是一知半解,婚姻中的两口子最能感知甘苦。而习近平把这句话用在发展道路上,显得别致而新颖,恰如其分又举重若轻,让人想到“治大国如烹小鲜”,更让人想到了道路自信。习主席在使用“鞋子理论”这一文化图式时,庄重中含有幽默,平实中又见风趣,既十分生动形象,又非常通俗易懂,感染力很强,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将其翻译成:Only the wearer of the shoes knows if they fit or not.恰当地传播了中国的俗语和隐喻文化,又将习主席关于国家发展道路的主张得到了很好地展示。

例4 原文:毛泽东故居位于湖南省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土地冲上屋场,系土木结构的“凹”字型建筑,坐南偏东,东边是毛泽东家,西边是邻居,中间堂屋两家共用。

译文:The Former Residence of Chairman Mao is located at Shangwu Ground, Tudi Chong, Shaoshan Village, Shaoshan Township. It lies on the south, inclined to the east. The building structure is like the Chinese character “凹”. On the eastern side is Mao Zedongs home and on the western side is the neighbors. They share the same tangwu (the central room of a one-storey traditional Chinese house consisting of several rooms in a row).

本例中有两个典型的中国文化图式。一个是“‘凹字型建筑”,另一个是“堂屋”。 “‘凹字型建筑”文化图式蕴含着丰富的中国风水文化和象形建筑文化,指的是根据风水的需要人们将建筑物建成一种特定的式样,从远处看起来像“凹”字型。“堂屋”文化图式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的居家与社交文化内涵,指的是旧式民居的起居活动空间,一般设计在房屋中间。堂屋是家庭起居和会客的场所,普通百姓也兼作餐厅。过去,堂屋正中央常设神龛和祖先神位,墙壁上常挂中堂画,中堂两侧有对联,也是举行家庭祭祀和重大礼仪的场所。

由于在文化图式翻译过程中既要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接受度,又要考虑到文化传播的使命,译者便需要遵循文化传播的原则,采用零翻译的方法,将源语文化图式原汁原味地在译语语境中得以重现[13]26。将零翻译界定为“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出源语中的词语”。他认为,这里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源语中的词汇故意不译;二是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来翻译源语中的词语。该例中的第一个文化图式“‘凹字型建筑”的翻译采用的就是零翻译中的移译法(transference),即:将源语中的词汇直接“移植”到目的语当中[14]31。“凹”字在目的语中的成功“移植”生动形象地传播了中国传统的象形建筑文化。第二个文化图式“堂屋”的翻译采用了零翻译中的音译方法(transliteration),在目的语中用汉语拼音来表达有利于保持“堂屋”文化图式的原汁原味,从而传播了中国传统的乡村建筑与社交文化。当然,为了能使目的语读者能够读懂这一文化图式所传递的基本文化信息,译者在括号中采用了注释这一补偿的方式,其目的也同样是为了更有效地传播这一独特的中国文化。

二、文化图式翻译策略

“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预先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的若干对应的方案,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制定出新的方案,或者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选择相应的方案,最终实现目标。翻译策略是指翻译过程中的思路、途径、方式和程序,是宏观理论桥接翻译实践的必由之路,贯穿于整个翻译实践过程[15]2。是译者在将源语文本转换成目标语文本时采纳的步骤[16],就是为了产出翻译文本而根据具体的翻译实际而选择的翻译方案。文化图式翻译主要可以采取归化和异化两大策略,归化翻译策略所遵循的是文化顺应原则,异化翻译策略所遵循的是文化传播原则。

(一) 归化翻译策略

归化作为一种翻译策略指的是译语文本在语言的表现上看不出翻译的痕迹。这样,译者便会隐身不见,语言也就透明通顺。这样的翻译往往根据译入语语言、文化、文学的规范对译文来进行恰当的调整。选择归化策略主要理据就是为了方便目标语读者的阅读[17]21。归化翻译强调翻译的易读易懂,文风亲切,能让读者轻松接近“伟大的思想”和原文所表达的内容[18]5。归化翻译通常带回一个同样的、可认知的、甚至是熟悉的文化他者[12]28。在使用归化翻译策略时,译者“尽量不打扰读者,让作者靠拢读者”[19]。归化追求译文符合目标语语言与文化的规范,能较好地满足目标语读者较少异味的阅读需求。同时,使用归化翻译策略也有利于激活目标语读者的已存文化图式,从而便于理解译语文本[20]200。在归化翻译中,译者犹如一个能拉开语言和文化差异之帘的人,以便让人们清楚地看到与原信息的关联性[21]。这样的翻译遵循的是文化顺应原则,有利于源语文化图式在目标语读者中的瞬时理解和快速接受。因为,在译语文本编码的过程中,基于翻译的“译文与原文的解释性相似”实质,译者必须针对英语读者提供大量的信息,即有利于激活译语读者的相关图式。因此,文化图式翻译采用归化翻译策略,有利于实现文化顺应,让译语文本适应译语语言文化生态,以便能够得以很好的“生存”,与译语读者“和谐相处”。

例5 原文:那么最近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其含义是什么呢?它就是习主席阐述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中国梦是“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译文:Then 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Chinese Dream” recently initiated by President Xi Jinping? As President Xi explained, it means a prosperous and strong China, the reviv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a contented life for the Chinese people. These aspects are three-in-one. None of them are dispensable.

原文出自2013年5月3日驻英大使刘晓明在英国“青年破冰者”组织成立五周年晚宴上的主旨演讲:“中国梦,国家、民族和人民之梦”。其中除了“习主席”和“中国梦”被归化翻译成“President Xi”和“Chinese Dream”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图式也采用了归化翻译的策略,即:“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这一文化图式蕴含着习主席对中国梦的最好的诠释,承载着“中国梦”的丰富内涵,深刻揭示了中国梦的实质(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和人民的梦),正如习主席所说:“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而且,这一文化图式的表述采用的是中国语言文化中最为铿锵有力的四字结构,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优美的感染力。译文将其归化翻译为“a prosperous and strong China, the reviv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a contented life for the Chinese people”有利于英语听众和读者的理解和接受,从而有利于对“中国梦”文化在英语文化语境中的有效传播。

例6 原文: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译文: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许渊冲译)

《登鹳雀楼》全诗二十字,属于五言绝句,表达虽然朴素明白,内涵却是极其的丰富。且对仗极工,平仄压韵,十分精妙。源语中有两个数字文化图式:“欲穷千里目”和“更上一层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个数字文化图式是中国特色的文字表达,蕴含的文化本义为“要远望千里就要登更高的一层楼,即:要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应当再登上一层楼”,其文化喻意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即: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用异化的手段将原文中的两个数字文化图式分别翻译为“one-thousand-li sight”和“one storey”,译文读者会不好理解,许渊冲先生用归化的策略将其译为“a grander sight”和“a greater height”,既有利于译语读者的理解与接受,有与原诗形式图式相匹配,起到了很好的押韵作用。

(二) 异化翻译策略

异化翻译策略为归化相对应的翻译策略,其作用在于在目标语文本中保留原语文本的语言与文化差异。用异化策略翻译出来的文本可以让目的语读者享受到异域风情之美,感受到他者文化的存在与独特魅力[17]22。异化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推进文化创新,在译语中产生变体,促进对文化差异的理解[22]。异化翻译策略在翻译中由于保留了原文的语言与文化特色,从而将目标语读者置身于异域风情之中,接受文化他者的异样魅力的洗礼。也就是说,译者尽量不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19]42一方面,异化翻译将翻译作为再现另类文化的场点,从而把翻译提上了本土的文化政治议程;另一方面,这种另类文化姿态使异化翻译能够彰显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性,发挥文化重构的作用[18]148。异化策略追求保留源语语言文化特色,既可以丰富目标语语言及文化,又可以较好地满足目标语读者对译语文本“陌生感”的需求。选择异化策略主要是为了让目标语读者感受到“洋味”。可以说,异化策略能够较好地帮助目标语读者建立新的异域文化图式,从而有效地实现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这一目的[20]200-201。这样的翻译遵循的是文化传播原则,有利于源语文化图式所蕴涵的文化内容在目标语读者中的传播。基于此,文化图式翻译可以在不影响目标语读者的信息摄取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异化策略,以有助于传播源语文化,让目标语读者能够通过译语文本了解源语文化图式所展现的独特文化,感受其文化的魅力,享受其文化大餐,实现文化图式翻译的文化传播目标,同时也有助于目标语读者建立新的源语文化图式。

例7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出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月22日中纪委全会上的讲话。其中的文化图式“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蕴含着以习总书记为首的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的反腐智慧,也蕴涵着生动的语言魅力与刚劲有力,掷地有声。运用异化翻译的策略将其翻译为enclose power into the cage of systems and institutions,既可以彰显独特的中国语言文化(清新活泼的比喻语言文化图式)又可以彰显智慧坚定的反腐文化,让英语语言文化语境的读者沐浴特殊的“中国风”,感受到独特的中国文化之“洋味”。

例8 原文: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端午节这一天有许多的庆祝活动,其中吃粽子、赛龙舟就是重要的习俗。

译文: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lso named the Duanwu Festival, is celebrated on May 5 in the lunar calendar. With a history of over two thousand years, 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inese festivals. There are various celebrating activities on the day of Dragon Boat Festival, among which eating zongzi (rice dumplings, the steamed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 and dragon boat race are important customs.

文化翻译策略述评 篇4

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传递的最佳关联策略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意象与关联性语境紧密相连,不同的认知语境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意象.英汉民族由于认知语境不同,对于同一意象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在翻译文化意象时无法同时传递原作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从而出现文化亏损.在文学翻译中,采取直译补充和直译加注为主的`异化翻译策略可以有效的减少这一文化亏损,使原作的意图和读者的期盼相吻合,实现最佳关联性.

作 者:张丽华 ZHANG Li-hua  作者单位:三明学院,外语系,福建,三明,365004 刊 名:三明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ANMING UNIVERSITY 年,卷(期): 25(3)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文化意象   文学翻译   认知语境:最佳关联:翻译策略  

文化翻译策略述评 篇5

【关键词】经贸翻译 文化 翻译方法

一、引言

经贸活动中,商业翻译在各国交流和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之间变得极其重要。经贸翻译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经贸交流与合作、便利国内外客户进出口贸易、介绍国外经贸环境和相关政策。在现代多种不同内容和背景的文化因素共同存在的时代,在世界上文化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经济贸易发展中变得很重要。

二、经贸翻译中存在文化问题的原因

1.文化的多样性对翻译构成障碍。现在社会是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在相互的经贸往来中都受到本地文化和异地文化的影响。同时也给翻译活动带来影响。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是深刻的、全面的。文化因素不仅对在经贸翻译时选择什么样的词汇、在翻译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和翻译时采用什么样的句式风格发挥着制约和调节作用。可以说,文化因素是影响翻译的极为复杂、极为重要的因素。

2.风俗习惯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都有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构成其特有的风俗习惯,它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语言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它对经贸领域翻译的影响当然也不应忽视。比如说,面包(bread)在西方尤其在英国非常盛行,于是英语中就出现了“breadwinner” (养家糊口的人),daily bread (日常食物)等许多和面包相关的词语。

3.日常用语表达差异。在国际事务交流中和贸易函电上,有时因忽视了日常用语在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引起的误解甚至引起双方矛盾的事情也是时而发生的。日常用语表达方面的差异主要是包括双方问候语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相互称呼的差异。

4.宗教文化差异。在商务交往和跟客户交流中也要注意宗教文化的差异,如在圣诞节时不能随便的问候客户“Merry Christmas”(圣诞快乐)。最好知道对方的宗教信仰是什么。虽然说英语的人中有大多数人信基督教,但还有信伊斯兰教的,如果跟信伊斯兰教的客户说“Merry Christmas”(圣诞快乐),那就引起对方的不悦。同时还有信佛教和其他宗教的。所以为了不引起误解,就说 “Happy Holiday”(节日快乐)。

三、经贸翻译中解决文化因素影响的翻译方法

1.直译。所谓直译,就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风格与形式的翻译方法。例如“software”(软件)、“the Temple of Heaven”(天坛)、“Chinatown”(中国城),东方明珠可翻译为“Oriental Pearl”。

2.音译。音译是一种以源语的发音在目标语言中寻找发音相近的字词进行替代翻译。音译通常用于姓名,企业,地名和国名的翻译。一般而言,在音译时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源语的发音。其次,音译并非只顾及译入语的语音,还要兼顾音译词的表义准确性,通用性和简约性。再次,要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经贸英语中的专有名词出现频率高,但有相当一部分,尤其是组织机构的名称都有约定俗成的译名,应该使用通用的译名。

3.释译与音译的结合。释译与音译的结合是指一个词部分音译、部分释译,常见于商标名称的翻译。这种翻译方法可以更灵活地挖掘译入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充分表达商品的特征和效能。Goldlion翻译成“金利来”,前半部分采用意译,后半部分采取音译,究其原因,如果全部采用意译,则可译成“金狮”,而“金利来”则传递了“财源滚滚来”之意,迎合了顾客追求富丽堂皇、吉利的需求。

4.谐音取义法。谐音取义就是指译语符号与源语音同或音近并带有源语一定的语义信息。常见于商标名称的翻译。现在很多商品尤其是化妆品和装饰物品的翻译堪称经典,如Benz 奔驰(汽车),Avon 雅芳(化妆品),Pentium 奔腾(计算机中央处理器)。这种翻译方法不仅音译接近,而且在译入语文化中找到了很有彩头的字词表达。

5.意译。所谓意译,就是只保持原文内容而不保持原文风格与形式的翻译方法。如:以上所介绍的情况对外国客人来说,虽不应是一种离奇的“天方夜谭” 可译为None of the above observations should strike a foreign visitor as particularly strange or exotic,《 天方夜谭》是一套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英语译为The Arabian NightEntertainment或 A Thousand and One Nights。这里仅用作比喻,不必直接翻译。

综上所述,文化因素是影响经贸翻译的比较复杂,比较重要的因素。因此,在经贸翻译中,译者必须了解不同民族社会文化在文本或对话中体现的文化内涵,正确理解语词所包含的文化语义,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法,译意法,音译法等;在不违背原文语言的表达基础上再现原文语词的文化意蕴,达到忠实原文的目的,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促进经贸合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钧.翻译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李海峰.经贸英语翻译教程[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3.

文化翻译策略述评 篇6

[摘 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翻译中如何更加充分地传达文本中的文化含义。文化在翻译中至关重要,翻译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翻译者要着重理解尤金·A·奈达的翻译对等理论和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探究在文化语境文本条件下,根据语境或翻译目的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期对英语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帮助,实现读者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目的。

[关键词] 对等理论;翻译策略;文化语境

一、文化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语言是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的载体,也是各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者认为,语言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这个国家的文化就没有存在的基础,任何文化的发展都是通过文字语言(或艺术语言)代代相传。约翰·莱昂斯也曾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在语言使用的不同上,可以根据风俗或其他活动,反映出其国家的文化特点。”

随着历史的变迁,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产生出了区别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点,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因此,如不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翻译实践中就很难让目标读者理解并认识他国或他民族文化。

二、翻译对等理论

尤金·A·奈达认为,翻译中大部分重要错误是由于对目标语言文化的观点缺失和无知所造成的。所以,为了更好地了解目标语言文化,我们在翻译实践时需要系统地掌握对方文化,势必做到在不破坏对方文化的含义下,让目标读者也能读懂。同时,我们还必须研究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各自特点,否则就不可能在翻译时考虑到文化差异,给读者带来不必要的困惑,甚至是误解。

张培基指出:“翻译是运用目标语言将源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和意境再造和重现的语言活动。”其实,翻译并非如其所述这么简单,译者需要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认同、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等多种文化要素。我们认为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实现文化交流,文化因素作为翻译中不可逾越的一环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弗米尔认为:“翻译是一个跨文化事件。”翻译是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我们不能呆板的翻译,导致误读文化。严复认为:“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傅雷指出:“翻译重神似不重形似。”尤金·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和“动态对等”两个概念。功能对等关注的重点在于读者反应,要求译文与原文的信息对等,使目标受众能够欣赏到原文读者一样的美感或心理感受。而动态对等关注的是读者,不管是原文读者还是译文读者的心理反应。这种对等,既照顾原文和原文读者,又照顾译文和译文读者。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不断对语法结构和用词进行变化和调整,从而达到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表达习惯;既要在句法上自然流畅,又要在语义上浅显易懂,并且在阅读体验上目标读者与原文读者大体一致。

奈达从语义学和信息论出发强调了翻译的交际功能。依据他的观点,我们可以将翻译看作文化交流。尽管不同民族之间难以达到“绝对的”交流,但是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因为人类的思维过程、生产经历、社会反应等有许多共性。

三、对等理论指导下翻译策略选择

(一)直译与意译

一直以来,直译与意译就像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而且一直是翻译学者研究的热点。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国际化的进程加快的今天,学者对直译与意译的研究争论日益深化且越来越广泛。任何一方都无法提供足够的证据让另一方取其一或舍其一,因为直译与意译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关系。

虽然不能彼此说服对方,但是学者普遍认同,直译和意译各有优缺点;它们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因为翻译策略永远不可能一成不变。我们认为,译者应该根据源文的语篇性质,翻译目的和目标受众来确定翻译策略。直译、意译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采取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例如:

原文:All roads lead to Rome.

译文:条条大路通罗马。

有时候,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要求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慎重考虑,因为有时候直译无法传达源文所表达出的文化内涵或语义表达,只有通过意译才能达到翻译的目的。例如:

原文: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钻地洞。

译文:Like father, like son.

如果我们用直译翻译“龙生龙凤生凤”,目标读者很难理解其中意思。而在目标语言中,有一句相似的歇后语,这时我们就需要用意译的方式来完成翻译目的。

(二)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是Newmark提出的两大翻译理论之一,该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在目标语句法结构和语义表达等条件允许下,将原文作者在文中的表达的信息完整准确地重构。语义翻译强调原文的句法表现形式和原作者的文意,而不关注目标语言的语境和语义表达。正是由于语义翻译将原文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要求译文严格按照原文重构,从而在翻译时或存在译文中前后矛盾,语义表达不准确,甚至翻译错误的现象。因此,语义翻译经常用于文学、科技文献,以及其他原文和目标语言具有同等重要的文本。

交际翻译是Newmark两大翻译理论的另一重要理论,该理论强调在源文和目标语言的读者在阅读体验上要产生相同的效果。也就是说,交际翻译关注的是译者在重构过程中,目标语言与原文的语义、文化和语用等信息传递上的一致性。采取交际翻译策略时,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在对目标语言的句法、语义和语用传递上有较大的自由度。

原文: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蘆僧判断葫芦案

译文:An Ill-Fated Girl Meets an Ill-Fated Man

A Confounded Monk Ends a Confounded Case (杨宪益译)

虽然源文中的中国古诗词的韵律无法保留,但杨宪益先生运用头韵法创造了新的韵律,通过两个“Ill-Fated”和两个“Confounded”构成头韵,而且 “Confounded”和“Case”巧妙地构成“C”开头的头韵。

原文: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鲸卿夭逝黄泉路

译文:Yuanchun Is Selected as Imperial Consort in Phoenix Palace

Qin Zhong Dying Before His Time Sets Off for the Nether Regions(杨宪益译)

我们都知道,“黄泉路”是一个传说,传说人死后,人的魂魄到阴间报到要走很长一段路,过很多关卡;黄泉路一是对这些关和路程的总称,另一种是专指这一路程中的一段叫黄泉路的路。而目标语言文化中,并没有这一说法。因此,杨先生用 “Nether Regions”(西方文化中的地狱),符合西方文化对阴间的称呼。

(三)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

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法是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1995)提出的两大翻译策略。异化翻译是译者有意识地在翻译过程中突破目的语言的句法、语义和语用表达方式,从而使译文保持源文中的异国风格和情调。

原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译文: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杨宪益译)

Man proposes, God disoposes. (Hawkes译)

“天”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至上地位。“天”有时指主宰世界的法则,“天”与“人”的关系有事也特指君臣关系,因此有“顺天应民”、“替天行道”等说法。如何让外国读者读懂并接受原文中“天”的含义,杨宪益先生将其异化为“上天”,而Hawkes则将之异化为“上帝”。

综上所述,翻译过程其实是一个文化转换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源语言与目标语言间的文化差异,根据不同语境下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实现读者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New York: Prentice Hall. 1988.

[2]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Nida,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Nida,Eugene A. &Taber, Charles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Leiden: J. Brill 1969.

[5]張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上一篇:企业商业秘密的管理下一篇:案例情境创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