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化观与翻译改写(共12篇)
翻译文化观与翻译改写 篇1
一、引言
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其饮食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饮食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众所周知, 中国饮食文化以其多样的品种, 绝佳的风味, 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中国饮食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饮食医药专著中,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好的体现。《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也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 在书中关于饮食文化的描述散见于各章各回, 据不完全统计, 《红楼梦》中提及的饮食有186种之多, 可以说, 这部巨作亦是中国饮食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的翻译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 迄今为止, 已有20多种文字的《红楼梦》译本, 包括早期零星的译本, 其英文译本达16种之多。这些翻译在翻译学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且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性传播也具有积极作用。在这些译本中, 最著名也是被研究的最多的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文全译本“A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以及霍克斯的英文全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 而对节译本的研究甚少。然而, 在这两种全译本问世之前, 王际真先生的两个英文节译本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 使英语世界读者认识并接受《红楼梦》这本中国经典名著。
在《红楼梦》的几种英文节译本中, 对饮食和医药的涉及相对较少, 由于是节译本, 几个译本译者根据当时实际的需要适当删减一些细节部分, 只将原文主线保留完整。本文针对《红楼梦》三个英文节译本, 即1929年出版的王际真译本 (以下简称CCW1) , 1958年出版的王际真译本 (以下简称CCW2) 和英国翻译家麦克休姐妹译本 (以下简称M&M) 从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角度对其中文化翻译缺失原因进行研究, 并将四个译本中所出现的部分饮食翻译进行对照研究。
二、用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探究《红楼梦》节译本中文化缺失的原因
美国翻译理论家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提出“翻译的实质是对原文在文化层面上进行改写, 并非传统意义上所要求的忠实于原文或是原文与译文在形式功能上的对应, 这种改写活动体现了译者翻译策略, 并受到诗学观念 (poetics) 、意识形态 (ideology) 以及赞助系统 (patronage) 三方面因素的操控。
在勒菲弗尔的理论框架中, 诗学观有两部分构成:“一个部分是文学的基本概况, 包括文学技巧、种类、主题、原型、背景及其符号;另一部分则是文学在整个社会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就是说, 主流的诗学观决定了译文读者对原文及其译文的接受程度。因此, 为了使译文能够被目的语读者所喜爱和接受, 译者必须服从译入语的主流诗学观。
勒菲弗尔借用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批评家詹姆逊对“意识形态”的定义——“我们说意识形态, 并非只局限于政治领域, 在一定意义上说, 它更多的是指那些能够影响我们行为的礼节、习俗以及信仰。”由于意识形态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策略, 有些改写是由意识形态决定或是在意识形态因素制约下进行的, 因此, 它在翻译过程中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赞助人则是影响翻译的第三个因素, 勒菲弗尔把赞助人解释为“能够促进或阻碍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写作以及改写的力量, 这种力量既包括人也包括出版机构。”
勒菲弗尔的这一理论扩宽了人们对翻译研究的视角, 它让我们知道翻译并非只是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简单传译, 他还受到翻译当时的社会、政治以及文化背景的制约。
几个《红楼梦》节译本中, 1929年王际真译本 (CCW1) , 1958年王际真译本 (CCW2) 以及麦克休姐妹译本 (M&M) , 在西方传播较广, 深受西方读者喜爱, 因此, 我们侧重于这几个版本的研究。
在这几个译本中, 对原文中所写的饮食方面提及较少, 不能够体现原文的整体风貌。在这里, 我们就其原因进行简单的探讨:
根据勒菲弗尔的理论, 翻译本身就是一个改写的过程, 而这个改写过程受到诗学观、意识形态以及赞助人的影响。从本质上说, 节译本本身就是译者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文进行的合理改写。
从赞助人角度来说, 赞助人多为出版商, 他们选择原文并指定译者进行翻译, 可以说, 赞助人决定了翻译的大方向。在西方文学界, 中国文学处于非主流的地位, 《红楼梦》是无法与《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这样的经典相媲美的。而且在出版界, 编辑大部分不懂外语, 尤其像中文这样的“非主流”语言, 他们唯一关心的是译文是否应和读者的阅读趣味, 从而达到出版社盈利的目的。从欧美出版商角度来看, 若使译者将一部长达120章的中国古典小说完全译出, 确实是一项较大的工程, 并非明智之举。而且《红楼梦》中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繁多的细节, 有些内容即使译出西方读者也未必能够理解, 甚至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读。因此, 在四个节译本中, 关于饮食的细节的翻译较少。
从诗学角度来看, 《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描写一个大家庭的风俗小说, 同时, 它描写了许多人物的悲惨命运, 符合西方文学作品的审美范式, 它简直就是一部“悲剧”。19世纪之前, 西方文学虽然试图揭示人类悖谬性生存, 但同时还保持着对美好未来的信念。而到了20世纪, 社会物质文明不断发展, 西方人在科学理性的鼓舞与指导下对自然强取豪夺, 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不断助长并实现向自然索取的欲望, 自然也开始对人类进行空前的报复性回击, 这些人为灾难大大强化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悲剧感受。同时, 这一时期的战乱频繁, 经济问题成堆,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 残酷的竞争和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深深的孤独感和幻灭感,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显得格外珍贵, 风俗文学以人为本的描写往往会把读者的感情唤醒, 其中至真至美的感情描写恰好弥补了人们在现实与梦想之间的情感缺憾。从这个角度来说, 《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小说是符合20世纪西方诗学观的, 但是由于当时西方读者多注重文中宝黛爱情故事的曲折发展来满足他们内心对真情的需要, 因此某些细节被译者省去。
说到意识形态, 我们首先从译入语读者的角度来看, 20世纪的中国对于西方读者来说, 是一个神秘的、充满异域风情的东方国度, 加上西方读者对“爱情”主题的青睐, 西方读者多将《红楼梦》看作是一个具有异域风情的爱情传奇。因此, 节译本译者为了让读者对宝黛爱情故事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译者将笔墨集中在对宝黛感情的描写, 即使是二人的小争吵基本都被译出, 甚至有些版本的译者还在其中加入自己的评论, 以便译入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而对于一些细节内容, 译者选择性地进行了删减。
虽然翻译活动受制于赞助人, 但译者自身的意识形态也会对翻译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影响。先看王际真先生的两个译本, 1929年王际真先生翻译《红楼梦》的时候, 国内新红学运动已经开展起来, 经胡适等人的大力推广, 《红楼梦》中关于社会、历史、文学等的审美价值已逐渐被国人所认可, 王际真认为有必要将这部中国经典巨著向世界推广。于是他结合出版商的要求和自己的理解, 在以宝黛爱情故事为主线的前提下, 对一些译文读者可能产生疑惑的地方加入自己的解释。对饮食翻译方面, 王际真用简单易懂的语言, 将所提及的食品进行翻译同样在需要时加入自己的注解。
麦克休姐妹译本是由德国弗兰茨·库恩译本, 因此, 它沿袭了库恩译本的特点。库恩在麦克休姐妹译本序中说:“因为我的译本亦非全译, 所以我一定要成为欧洲第一个征服《红楼梦》这座火山……的主峰的主人, 也就是说, 一定要将围绕着宝玉、黛玉和宝钗这三个人物发生的主要情节再现于我的译本中。”库恩热衷于向欧洲介绍中国文化, 消除误解, 在库恩看来, 《红楼梦》有两大主题:一个是道家思想, 这不仅表现在小说的很多章回中, 而且表现在小说从太虚幻境中拉开序幕, 又以真如福地中的最后一幕作为结尾。第二个主题, 在库恩看来则是“母爱的精神”, 这种精神通过善饮、常乐和团结了整个贾氏家族的贾母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因此, 麦克休姐妹沿袭了库恩译本中对这两个方面的侧重, 而同样对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删减和省略。
尽管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制约, 《红楼梦》三个英文节译本中关于饮食方面的翻译有所缺失, 但是其中还是有少数专门对饮食的翻译, 下面就各个译本中对这两方面的翻译进行简单的对照分析。
三、关于饮食的翻译对照
由于在《红楼梦》中关于饮食的类别繁多, 我们下面分类来看三个节译本中的翻译:饮品类小吃点心类以及美味佳肴类。
1、饮品类
例1:“早起沏了一碗枫露茶, 我说过, 那茶是三四次后才出色的, 这会子怎么又沏了这个来?” (第八回)
“枫露茶”为枫露点茶的简称。其制法为, 取香枫之嫩叶, 人甑蒸之, 滴取其露……将枫露点入茶汤中, 即成枫露茶。在“枫露茶”的译法中, 两个译者均采取直译的方法, 但麦克休姐妹对于中国文化不能够完全理解, 不知道其实是用香枫提取出的香露而泡成的茶, “maple tea”这一译法可能会给读者带来误解, 认为这种茶叶是由枫叶晾晒泡制而成的。
例2:“…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 (第四十五回)
CCW2:未译出。
对于“燕窝粥”的翻译, 王际真仍然采用易于理解的直译法, 麦克休姐妹并未直接译出, 而是将燕窝粥的制作材料—燕窝和冰糖翻译出来, 这使西方读者更好的理解, 符合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也符合译者向欧洲介绍中国文化的需要。
2、小吃点心类
例1:李嬷嬷又问道:“这盖碗里是酥酪, 怎不送与我去?我就吃了罢。” (第十九回)
CCW1:未译出。
此处由于是节译本, 在麦克休姐妹译本中并未按照原文一字一句一出, 而是将一段根据自己理解译出, 有一些改动。“糖蒸酥酪”是牛乳加糖和粉一类甜食。就是现在的“乳酪”、“奶酪”。在王际真1958年译本中, 被译为“custard”, 就是西方人熟悉的蛋奶沙司。这虽然和我们说的“酥酪”有一些小差别, 但西方人基本一看即明白, 较容易理解。在麦克休译本中, 被译为“the delicious mousse”, 由于麦克休姐妹本身即为西方人, 在她们的理解中, “酥酪”就是他们日常所吃的慕斯, 这种译法也较容易让读者理解。
例2:婆子方笑着回道:“我们姑娘叫给姑娘送了一瓶儿蜜饯荔枝来。” (第八十二回)
CCW1:未译出。
在王际真1958年译本中, 把“蜜饯荔枝”译为“preserved lichee”, 这种译法西方读者可以理解其意思, 但只能知道这是一种保鲜荔枝。而在麦克休姐妹译本中, 进一步解释了, 这种保鲜荔枝是由荔枝和蜂蜜制成的, 这样的翻译则更容易让西方读者理解。
3、美味佳肴类
例1:宝玉因夸前日在那府里珍大嫂子的好鹅掌鸭信。 (第八回)
CCW1:未译出。
此处说的“好鹅掌鸭信”就是“糟鹅掌”和“糟鸭信”。糟制菜肴为江南食俗, 由来已久。“鸭信”, 即鸭舌。鸭舌做菜, 江南食俗。糟鸭舌为清·乾隆年间扬州名菜。由于王际真为中国人, 熟知此处所谈及的“好鹅掌”指的是怎样一种食物, 于是1958年版本将“好鹅掌”译为“the delicious salted goose feet and duck gizzards”, 在其中加了一个“salted”, 使读者至少知道这是用盐糟制的食物。而由于麦克休姐妹是西方人, 在西方, 人们很少食用动物内脏做成的菜品, 所以译者本身也不能够完全理解此处“好鹅掌”是怎样一种食物, 于是用直译的方法将其译为“a dish of geesefeet and ducks’tongues”, 这种译法虽然表达出了原文的字面含义, 但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读者来说, 是比较难理解的, 他们会奇怪贾府的少爷怎么会吃“鹅脚”和“鸭舌”。
例2:“今儿我那府里吃早饭, 有一碟子豆腐皮的包子。我想着你爱吃, 和珍大奶奶说了, 只说我留着晚上吃, 叫人送过来的。你可吃了?” (第八回)
“豆腐皮的包子”是用豆腐皮包裹馅心, 如纸包之四折, 成方包, 以蛋清糊其封口, 上笼蒸之。在王际真1929年译本中, 将“包子”的意思译出, 即用面皮包肉馅, 但“豆腐皮”的意思有所缺失;王际真在1958年版本中, 将其改译为“the bean-curd paotzu”, 对于知道什么是“包子”的西方读者来说, 可以理解这种译法, 因为它既表达出“包子”, 又把“豆腐皮”包含在内。但对于不知道什么是“包子”的读者, 理解上可能会有些困难。而在麦克休姐妹译本中, 将其译为“curd balls”, 这种译法简单直观, 即使读者不知道“包子”, 看了这个词也能大概猜出它的样
3、言后行为的体现
言后行为即车贴语在受众身上产生的效果, 如:“距离产生美”:成功地让其他司机与自己保持了车距。“别吻我, 我怕羞 (修) ”:成功地避免了追尾事故。“爱护菜鸟, 人人有责”:形成了谦让新手的良好氛围。
总结上面的分析, 我们知道车贴语是一种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发布在汽车尾部或后车窗上的, 旨在引起公众注意并让公众做出反馈的言语行为。
四、结论
个性车贴语作为一种独特的应用文体, 在汽车文化和交通安全方面起着其独特的作用, 本文从个性车贴语入手, 从礼貌原则和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分别进行了分析, 体现了语用学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同时对个性车贴语的研究也是一种有益的探
>> (上接第151页)
索。
【参考文献】
[1]杨晴, 范煜熙.车贴文化的语言规范化问题研究[J].语言应用研究, 2011 (5) .
[2]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何自然, 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5]蒋华, 王梅.汽车车尾警示语的修辞和语用考察[J].语文知识, 2006 (1)
[6]徐桂芝, 王丽媛.汽车尾标语的语言特点分析[J].现代语文 (语言研究版) ,
张玲 (1988—) , 女, 汉族, 山东省莱芜市人,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课程与教学研究。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其中关于饮食的描写有186种之多。本文用安德烈·勒弗菲尔的翻译改写理论探析《红楼梦》三个节译本中饮食文化翻译缺失的原因。
关键词:《红楼梦》,安德烈·勒弗菲尔改写理论,饮食文化翻译
参考文献
[1]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2]李希凡, 冯其庸, 主编.红楼梦大辞典 (增订本) [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
[3]AndréLefevere: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 Fame, 1992.
[4]姜其煌.欧美红学[M].大象出版社, 2005:16.
[5]王际真.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1958.
[6]陈宏薇, 江帆.难忘的历程——《红楼梦》英译事业的描述性研究[J].中国翻译, 2003.
[7]Florence&Isabel Mchugh.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1958.
[8]王际真.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1929.
[9]马会娟, 苗菊, 编著.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9.
翻译文化观与翻译改写 篇2
文化语境与语词翻译
文化语境是影响语词翻译的重要因素.从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民俗民情、宗教信仰、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探讨了文化语境对语词翻译的影响.
作 者:杜莉莉 DU Li-li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外语教研室,重庆,400038刊 名: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5(5)分类号:H315.9关键词:语词 翻译 文化语境
论电影片名翻译中的改写 篇3
一、改写理论概述
西方在进入 20 世纪下半叶以后,当代西方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语言文字转换或对文体风格、翻译标准等问题的研究;研究者从各个领域切入到翻译研究中来,实现了从“语言研究”到“文化转向”的转变。[1]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安德烈勒菲弗尔在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折射理论,“折射”指的是对文学作品的改编。1990年,勒菲弗尔与英国学者巴斯奈特合编《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明确指出:“翻译是对原始文本的改写,所有的改写都反映了一定程度的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之后,他在《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对改写理论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总结,归结了翻译是由内外两个因素控制的——内因是由包括由批评家、评论家、教师、翻译者组成的专业人士(professional)造成的,他们会改写文本使之符合特定时代特定地点的诗学和意识形态;外因则来自于所谓的赞助者(patronage),他们通常对意识形态感兴趣。[2]
改写理论打破原文本的神圣地位,提升了译本的地位,肯定了翻译是在意识形态和诗学影响下的改写,译者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权利,因此各种译本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改写理论将翻译置于整个文化系统进行研究,拓宽了翻译的研究领域。
二、电影片名改写研究现状
片名翻译是一项任重道远而又意义深远的任务,自上个世纪西片引入中国,学者们便开始对片名翻译进行研究。1984年,敏雷在《漫谈外国电影片名的汉译》一文中提到电影译法有直译、意译,意译又包括改译和另译[3],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学者们(吴敏,1995;林秋云,1996;宁之寿,1997;何宁,1998)研究的重心就集中在直译、音译、意译等译法方面。这些学者的研究,分析了片名的翻译技巧的同时,也强调了对原片内容的忠实。林秋云(1996)认为,无论是采用哪一种译法,都要做到万变不离其宗,即以“母体”为据实施移译。[4]
随着电影行业的蓬勃发展,对影视翻译类研究的切入点也愈来愈多。近几年有学者将改写理论独立提出将其运用于译名翻译研究。刘琴(2008)指出,汉英两种文化、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像产品一样对英文电影片名进行“本土化”调整——改写,是为了更好地避免由于两国文化不同而带来的文化冲突,能够有效地扩大英文电影在中国市场的票房。[5]
从上个世纪末至今,运用改写理论进行片名翻译的研究都比较笼统,本文进一步细分改写理论中的因素,将意识形态分为经济、道德、伦理三个方面,将诗学分为四字格、古诗词、流行语三个方面,用实例佐证这几个方面的片名翻译。
三、意识形态对译名的影响
《现代汉语词典》定义的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人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哲学、政治、艺术、宗教、道德等是它的具体表现。勒菲弗尔认为,代表某一文化或社会的意识形态的赞助人确立了一套具决定性作用的意识形态价值参数,文学家就在这些参数的影响或者说限制下进行翻译。它不局限于政治领域,而是更像引导行动的形态、惯例、信仰形成的格子型图案。
翻译表面上看似单纯的文字转换,本质上其实是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6]片名翻译亦然。意识形态从政治、经济、道德、宗教各方面限制和引导电影名译者的创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影的译名方向。
(一)经济因素
意识形态是依赖经济基础而存在的,是社会经济在意识中的表现。在当前商业化大环境下,对于电影商来说,经济因素占据着首要的地位。五花八门的电影上映,首先考虑的是片名娱乐性和通俗性,以吸引观众。
许多外国电影名措词简单,发行方为了吸引观众眼球,对其进行了改写。例如,Saw译为《电锯惊魂》,Triangle译为《恐怖游轮》,Cube译为《心慌方》,The Matrix翻译为《22世纪杀人网络》,特意用“惊”“魔”“杀人”“恐怖”“心慌”等字眼制造氛围,凸显电影类型。
(二)道德伦理
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常常带来不同的伦理道德体系。译者受本土伦理道德约束,这种影响常常会反映在他们的译名中。中国大陆深受儒学礼教熏陶,在“存天理灭人欲”思维的影响下,对“性”“欲望”方面比较含蓄保守,因而译者翻译时会尽量避免使用暧昧情色的字眼。
It Happened One Night可以译成“一夜情”,但是译者还是选用《一夜风流》,“风流”在古代多为褒义,现在虽然有了贬义之义,但这种改写依然使得译名不那么轻浮。还有,Boogie Nights译为《不羁夜》,“不羁”一词较为含蓄。可以说,关于“情欲”“性”等的字眼都是不符合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的,因此是不可能“明目张胆”地出现在大陆译名中的。
(三)宗教
宗教也是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部分,不同的宗教信仰会导致文化冲突,这也是翻译时应注意的一个问题。大多数的美国人信仰基督教,而国人信仰道教、佛教偏多,因而对西方宗教里的一些词汇通常是一头雾水。所以当西方这种宗教因素反映在影视作品中时,发行方通常会对片名进行一些改动以符合国内观众的认知。
当对涉及宗教因素的片名进行翻译时,译者通常会添加一些信息或者用本土意象来代替。例如,Seven在西方人看来,或许可以直接联想到《失乐园》中提及的基督教的七重罪孽,可若是国内直接翻译为《七》,观众完全不明就里,因此增译为《七宗罪》。而在翻译Clash of the titans时,《诸神之战》《人神魔战》《超世纪封神榜》诸个译名都特意避开了希腊神话中古老神族“titan”的翻译,直接使用本土文化中的“神”来代替。
四、主流诗学对译名的影响
诗学概念最早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书。勒菲弗尔认为“诗学”可以细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文学手法、文体、主题、原型人物、情景与特征;二是文学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作用。[7]译者在我国本土诗学影响下对译名进行大胆而别出心裁的改写,通常会使之具有中华传统文化意味,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和审美需求。当然,翻译的诗学模式也并非一成不变。一旦文学界出现新的先锋文学形式,诗学风格便为之大变,译者也会“追风”而上,将诗学新风吹送到译语世界。[8]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之前译者改写的译名更具古典美,当今译名渐渐走向直译这条路,或者说更具当代诗学色彩。
(一)运用四字格进行改写
四字格是汉字中常用的词语组合现象,包括成语、固定词语和其他非固定四字词语。四字格从音律上来说,铿锵有力、朗朗上口,从结构上来说,简洁工整,符合中国人对对称美的审美需求,是本土诗学的鲜明特色之一。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是极度偏好四字格的,这也解释了大部分的外文电影翻译过来都利用了四字格形式进行改写。
Random Harvest本可以直译为“意外收获”,但这样明显呆板无味。译者考虑到电影内容,用“鸳梦重温”进行大胆的改写,“鸳梦”即“鸳鸯梦”,出自《鹧鸪天》的“夜来纵有鸳鸯梦,春去空馀蛱蝶图”,比喻夫妻或情人相会的梦境。“鸳梦重温”就是彼此重新感受过去的美好时光,这与电影内容“找回因丢失了记忆而失去的爱情”正好契合。不得不说,这种改写是绝妙的,用词简练,意蕴悠远,符合当时民众的审美。除此以外,《翠堤春晓》(The Great Waltz)、《琼宫恨史》(Queen Christina)、《梦断花都》(Moulin Rouge)、《空谷芳草》(The Valley of Decision)、《美凤夺鸾》(It Started with Eve)等等译名也都可以体现这一诗学特点。
当代电影译者褪去了那股动辄就来“梦”“春”“艳”的“浪漫”情怀,但一些成语或词语在我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翻译时还是会不自觉地套用四字格。例如在翻译Enemy at the Gates时,译者可以轻易在汉语中找到平行文本《兵临城下》或《大敌当前》,就算Flipped就没有合适的对应词,只能隐隐感觉这是表示青春萌动、心绪波动的感觉,译者也能联想到“怦然心动”并以此作为译名进行改写。
若是现成的词语不足于表达影片的主题和内涵,在这种情况下用四字成语进行改动也是可以的,比如在Planes,Trains and Automobiles的各译名中,改写过的译名《一路顺疯》比《飞机,火车和汽车》更能体现这是一场疯狂而无厘头的旅途冒险。《艳倒群雌》(To Wong Foo)、《窈窕奶爸》(Mrs.Doubtfire)、《神通鬼大》(The Frightenerd)、《大开眼戒》(Eyes Wide Shut)等译名虽然不是原词,但这种改写却是创新而俏皮。
(二)化用古诗词进行改写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深厚,诗词典故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之一,也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文学形式。在翻译时若是用古诗词进行改写,相当于将传统古典美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初看可能有些怪异滑稽,但可能恰恰带来一些经典译名,给人耳目一新的美感。
The Quiet Man描述了一个拳王隐居后回到爱尔兰乡村,在友好热情的邻居陪伴下,开始了骑马钓鱼打架的简单生活。中文译名为《蓬门今始为君开》,来自杜甫的《客居》,也是诗人在久经离乱,草堂建成后所作的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诗。此处改写找到了两种文化共通处,赋予了译名一种独特的美。
《暧暧内含光》(Eter 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英文片名来自Alexander Pope的长诗Eloisa to Abelard。而中文译名则源自汉代崔瑗的《座右铭》“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两个译名分别取自中英文的诗词,巧妙对应,韵味绝非直译的“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一语可以道尽。
除此两例外,还有大量富有本土诗学色彩的译名。《浮生若梦》(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相逢何必曾相识》(John and Mary)、《除却巫山不是云》(Forever Amber)、《花开蝶满枝》(Easter Parade)、《一树梨花压海棠》(Lolita)、《仙乐飘飘处处闻》(The Sound of Music),这类化用诗词的改写都是绝妙的。
(三)运用流行语进行改写
译者对原作的诗学进行改头换面还受到当时社会上所流行的文学形式的影响。[7]随着网络的发展,流行语成了当代一种词汇现象,对当代文学、日常交流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运用流行语对片名改写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给片名添加一种幽默、调侃的感觉。
比如,Sucker punch的译名除了《美少女特工队》外,还有翻译为《杀客同萌》《暴走萝莉》的,“萌”“萝莉”都是近期网络上出现的新词汇,将这些词运用到译名中体现了鲜明的当下诗学特征。
结语
电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片名的翻译不仅仅是机械的文字转换。在直译原片名不妥的情况下,译者常常颠覆“忠实”,进行叛逆性创造,这种在本土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影响下的改写或者创造,绝不是译者主观的增译或减译,而是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在评价一个译名的时候,应忌用“好坏”去评判,而是应从本土地域文化的角度去判断适宜不适宜。
[1][7]谢天振.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三大突破和两大转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5):110-116.
[2]Lefevere Andre.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5.
[3]敏雷.漫谈外国电影片名的汉译[J].中国翻译,1984(8):35-36.
[4]林秋云.外国电影片名翻译简论[J].上海科技翻译,1996(3):13-16.
[5]刘琴.改写法在电影片名英译汉中的应用[J].宜宾学院学报,2008(7):80-81.
[6]王东风.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J].中国翻译,2003(5):16-23.
翻译文化观与翻译改写 篇4
关键词:“五四”时期,陈独秀,泰戈尔诗歌翻译,改写,社会意识形态,诗学价值
1 泰戈尔与中国的情缘
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是一位蜚声海内外的诗人和艺术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1913年,他的代表作《吉檀迦利》赢得诺贝尔文学奖,使他成为亚洲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给出的评语是:“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秦弓2002:65)。
泰戈尔与中国及中国作家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尤其是在“五四”时期,众多知名作家、翻译家大量译介了泰戈尔的作品,其中包括陈独秀、刘半农、冰心、郑振铎等,代表作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等。与此同时,介绍其人其作的文章也频现于报端,一股“泰戈尔热”就此掀起。这股热潮深深影响了当时一大批中国作家,并且极大的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创立和成长。
经研究发现,不同的作家对泰戈尔诗歌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而他们不同的翻译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因为他们积极响应着时代的呼唤,回应着革新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的要求。由于篇幅有限,以下仅以陈独秀的翻译为例,应用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进行分析。
2 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的改写理论
1992年,勒菲弗尔在《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他的翻译理念,即:翻译即改写,改写即操控。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改写”(rewriting),泛指对文学原作进行的翻译、改写、编选、批评和编辑等各种加工和调整过程。他认为翻译都是对原作的改写,所有的改写都反映一定社会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Lefevere 2004)。
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改写主要受到两方面的限制:意识形态(ideology)和诗学形态(poetics)。意识形态主要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方面来限制和引导改写者的创作;诗学形态是改写者进行创作时所处的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写者往往会对原作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以使其符合改写者所处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以达到使改写者的作品被尽可能多的读者接受的目的(Lefevere 2004:preface)。
不少论文研究了泰戈尔及其作品的翻译、“泰戈尔热”的形成、泰戈尔对个别作家创作的影响等,这些研究多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着眼。本文基于勒菲弗尔的理论,将翻译视作对原文的一种改写。认为翻译文学是目的语文化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翻译是受到目的语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诗学价值的操控的对原文的创造性改写。本文选取陈独秀对泰戈尔诗歌的译介作为研究对象,探求他的翻译选择背后的深层原因。
3 陈独秀对泰戈尔诗歌的译介和改写
陈独秀首先将泰戈尔诗歌介绍到中国。作为当时《青年杂志》的主编,他于“五四”运动前就将泰戈尔的诗歌引介到中国。他翻译了泰戈尔代表作《吉檀迦利》中的前2首和第25,第36首短诗,取名为《赞歌》,以英汉对照的形式发表于1915年10月15号的《青年杂志》第1卷第2期。译诗均为文言文表述。在译诗后,陈独秀附上注释,称“达噶尔”是“提倡东洋之精神文明者也。。。。。。驰名欧洲。印度青年尊为先觉。其诗文富于宗教哲学之理想”。他呼吁人们学习泰戈尔“语发真理源,奋臂赴完好”这种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王珂2003:129)。
由于篇幅有限,以下仅选用陈独秀翻译的泰戈尔《吉檀迦利》中的一首:
赞歌(达噶尔作)
其一
我生无终极,造化乐其功。微躯历代谢,生理资无穷。
越来千山谷,短笛鸣和雍。和雍挹汝美,日新以永终。
汝手不死触,乐我百障空。锡我以嘉言,乃绝言语踪。
弱手载群惠,万劫无尽工。
原诗:
Thou hast made me endless,such is thy pleasure.This frailvessel thou emptiest again and again,and fillest it ever with freshlife.
This little flute of a reed thou hast carried over hills and dales,and hast breathed through it melodies eternally new.At the immortal touch of thy hands my little heart loses its lim-
At the immortal touch of thy hands my little heart loses its lim-its in joy and gives birth to utterance ineffable.
Thy infinite gifts come to me only on these very small hands ofmine.Ages pass,and still thou pourest,and still there is room to fill.
陈独秀的文言体翻译版本表现了他在古文方面的造诣。然而,从另一个纬度考虑,他的这种翻译选择应该有其存在更深层次的原因。
3.1 社会意识形态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政治家,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他第一个举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呼吁中国的政治思想变革,大力促进文学革命以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世界观。
陈独秀的毕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革命运动,他对于文学作品的选择、创作和翻译也是同他的政治主张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
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原本由孟加拉语创作,后由作者自己翻译成英语,受到叶芝等欧美诗人的热捧。之后他的作品又被介绍到日本,同样掀起了一股热潮。当时中国很多有识之士到欧美和日本留洋,自然也受到了泰戈尔作品的深刻影响,陈独秀就是其中之一。陈独秀对泰戈尔诗歌的翻译发生在“五四”前,当时的文化界对于文学变革和中国新诗的创立还处于迷惘和探索的阶段,采取的方式就是大量从欧美和其他国家引介和翻译文学作品,提倡文学翻译的多元化。泰戈尔的诗歌虽然来自印度,由于其在西方引起的极大反响,以及在邻国日本引起的一股“热潮”,他的诗歌被陈独秀介绍到国内就是很自然的选择了。
另一方面,泰戈尔的介绍者和热情拥护者也大都不仅仅把他当作纯粹的诗人和文学家来接受,而是更多关注他的哲学、宗教和文化思想,同时“五四”运动也不是单纯的文学运动,这样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两者找到了契合点。泰戈尔的诗歌中表现了对新生命的渴求和获得新生命的喜悦,在他的文学世界的象喻系统中,春光、秋色、清风、明月、白云、森林、月夜、星空、海浪、细雨、露珠等意向频繁出现,寄寓了诗人对民族解放和人类未来的坚定信念以及乐天达观的生活态度,这些正暗合陈独秀发动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内在需求(秦弓2002:65)。
这就是陈独秀在1915年翻译了四首泰戈尔《吉檀迦利》的社会动因,这是在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大背景下做出的选择。
3.2 诗学形态
陈独秀于1915年创办了《青年杂志》,以推行他民主和科学的进步主张,但是当时刊载的所有文章均使用古文言文写作。当时那个历史阶段,采用文言文创作和翻译外来诗仍然十分的普遍。从《陈独秀诗选》中收录的135首由他创作于1903年至1942年间的诗歌可以清楚的看出,1918年前,陈独秀的诗歌均为文言体(张君、房学朋1986)。
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1918年,文学家和翻译家们才开始尝试用自由体和散文体进行创作和翻译。陈独秀自己也在1918年以后开始尝试白话诗,他的第一首白话诗发表在1918年3月15日《新青年》杂志第四卷第三号上。以下是他的这首《他与我》节选::
古往今来忽有我,岁岁年年都遇他,明年我已四十岁,他的年纪不知是几何?
我是谁?/人人是我都非我,
他是谁?/人人见他不识他,
他何为?/令人痛苦令人乐,我何为?
4 结束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学活动,它的产生响应着时代的呼唤。翻译即改写,改写即操控。泰戈尔的诗歌被介绍到中国,经过翻译和改写成为目标语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暗合了中国新文化改革运动的需求;同时也和中国作家自身的创作交相辉映,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中国新文学运动不断向前探索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弓.泰戈尔热”——五四时期翻译文学研究之一[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4):63-71.
[2]Lefevere,Andre.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 tion Press,2004.
[3]王珂.印度诗歌及泰戈尔对我国新诗诗体建设的影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4(1):128-133.
语言文化与翻译的论文 篇5
论文摘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具备文化内涵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跨文化的语言交际往往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干扰。文化差异的存在常常成为翻译的障碍,译者必须处理好语言文化间的差异问题,使翻译真正成为传播文化的媒介。
论文关键词:语言;文化;文化意识;翻译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并要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对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有正确的理解,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歧义,落入翻译陷阱。
一、语言、文化与翻译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具备文化内涵的语言是不存在的。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习俗,每种语言都反映着产生它的一种文化,因而任何形式的语言都具有某种文化的内涵。跨文化的语言交际往往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干扰。因为语言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十分敏感,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有所反映。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不清楚,便不能透彻理解反映它的语言。从语言学角度看,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往往同一个特定的文化系统紧密地联系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地植根于语言。语言既是文化的反映,又是掌握一种文化的直接有效的工具。如果对一特定的文化系统没有相应的认识和了解,将会影响对其语言的深入理解和恰当运用。
人类自有文化就有文化交流。交流又促进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要不是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长期处于孤立、闭塞的状态之中,或多或少都可以从交流中得到好处。现代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更是以空前的规模、内容、形式和手段,在直接或间接地进行着。因此,可以说,在现代国家中,绝对不受外来影响的固有文化是不存在的。
跨文化的交流又必须通过翻译。没有翻译,就没有跨文化交流。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既促进了各国、各民族自身文化的繁荣,也丰富了世界文化,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可见,语言、文化、翻译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二、文化差异——翻译的障碍
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译者,作为这个过程的主体,不仅应该精通原语和译人语这两种语言,而且应该通晓这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任何两个社会都有文化重叠现象。但是除了相似点以外,各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构成了交际的障碍。在跨文化翻译中,译者面对不同于他们母语的一种异族语言和文化,常常碰到一些用自己的.语言、文化和社会价值标准无法理解或者无法解释的事、物或者观念,这种跨文化的困惑在翻译实践中是屡见不鲜的。如:英文电视台新剧集《高校风云》(bos—tonpublic)中有句对白“no,youdidn’tdisturbus.wewerejustchewingthefat.”chewtheaft不指嚼肥肉,真正的意思是“闲聊”。所以,此句应译为“不,你没有打扰我们。我们只是在闲扯。”又如:刚刚才发薪水,有人提议周末大家一起上馆子打牙祭。一位中国女士想要减肥,好穿新近买的一条短裙,推辞说:“no,idon’tthinkicanmakeit.1wanttotightenmybeh.”后来,朋友悄悄地问她:“如果你最近手头不方便的话,我能帮你什么忙么?”该女士被问得一头雾水,解释半天才弄明白。原来,“tightenmybelt”是经济拮据,必须节衣缩食度日。例如:“theharvestwasbadlastyear,weallhadtotightenourbelts.”(去年收成很差,我们必须节衣缩食度日。)
看来文化差异引起的麻烦还真不少,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研究。
1.文化差异影响听话人获得信息的原因,往往是说话人越过了话语字面意义,传递一种带有文化因素的暗含意图。例如:thatguy’sgotamidastouch.作为听话人,我们首先要懂得midastouch是什么。
尽管我们知道它来源于希腊故事,midastouch指的是希腊国王midas的点金术(thegoldentouch),但仍不足以完全领会这句话的文化内涵,无法获得说话人要传达的信息。我们还需要结合社交语境(如商务活动),最终推断出这句话的意图是说那人很会做生意,他无需花费太多气力,就会像点石成金那样轻松赚钱。
2.汉英两个民族在各自文化熏陶下衍生出不同的思辨方式和推理模式,这种差异会导致他们在语言中产生不同的联想。交际双方如不注意这种文化差异,就会使交际发生障碍,造成相互间的信息传递不畅。例如:英语中的adultbooks一词语,从字面上看,这个是“成年人”,一个是“书”,放在一起自然就意为“成年人用书”了。然而这样推理出来的答案只是它的字面意义。从文化内涵上讲,它实际上是“色情书籍(刊)”的代名词。原来在西方社会,淫秽书刊充斥市场,为了遮人耳目,这个委婉词便应运而生。再比如seniorcitizens一词,许多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它所指的是“有社会地位的公民”。而实际上,这里的senior与社会地位并无任何直接联系。中国人有尊老的传统,人们也常常倚老卖老。而西方人谁也不愿意别人说自己老,更不想变老,老年意味着孤独,所以,就在“公民”前面冠以senior这一听起来堂而皇之的字眼。
对诸如此类的词汇,我们如果只注意字面意义,忽视其内涵或社会文化意义,就很难真正理解、正确运用。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不了解语言所负载的这种“文化信息”,有效交际势必受阻。如有人将字面意义对等和文化对等之间随意划等号,把“milkyway”理解为“牛奶路”,那更是不懂天文学而贻笑大方。
3.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了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对应,形成了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现象,出现了大量的“文化空缺词”。
例句:随着经济改革的日益深化,这座昔日被誉为远东金融、经济和贸易中心的城市正在促进长江流域的经济中发展起着龙头作用。
译文:withitsdeepeningeconomicreform,hiscity,formallycrownedasthefinancial,economicandrade hubofthefareast.isplayingadragonheadroleinboostingeconomicdevelopmentintheyangtzeriverval—ley.
该句中把“龙头作用”译为“dragonheadrole”是不恰当的。因为在英文中,dragon一词的意思是:amvthicalmonster(thatresemblesalargefire—breezinglizard”柯林斯最新英语),中国人把“龙”视为吉祥的神物,有不可思议的伟大力量,因而成为至尊无上的帝王的象征,甚至把它看做是光明的未来,而望子成龙”。可是英美却把“龙”视为喷烟吐火的凶残怪物。而这里所谓的“龙头作用”意指“引导、领头、先锋作用”。不了解这种文化差异就会造成误译。
应改译为:withitsdeepeningeconomicreform,thiscity,formerlycrownedastheifnancial,economic and tradehubofthefareastisplayingaleadingroleinboostingeconomicdevelopmentintheyangtzeriv—ervalley.
可见,文化差异会给理解和翻译带来诸多障碍和困难。有些东西在一种文化里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是很难理解的;同一个词或成语在不同国家人民中含义往往不同。如不了解其文化内涵,很难正确理解、正确翻译。因此,翻译决不能只着眼于语言转换,而应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内涵和文化含义。译者必须深谙所要交流的民族语言与文化。至于文化差异的可译性多高,则取决于译者的文化素养和语言的功底,取决于译者的智慧和主观能动性。
三、提高文化意识,跨越文化鸿沟
文化意识即译者认识到翻译是跨越语言文字、跨越文化的信息交流,而文化的差异跟语言文字的差异一样,可能成为交流的障碍,译者在进行语言文字转换的同时,还要注意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为此,译者不仅要精通译出和译人语言,还要了解研究诸多语言背后的文化,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而且要在正确翻译观的指导下知道在每一具体情况下如何处理文化差异、文化障碍。缺乏文化意识的译者,可能只顾到字面上的转换而忽略背后的文化问题,或者用母语传授的文化经验去曲解信息。这就会导致误译。所以,我们说,翻译不仅仅是个语言活动,它更是一种文化活动。英国译学理论家苏珊·巴思内特曾把语言比喻为文化有机体中的心脏。因此,语言的翻译不仅是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翻译既涉及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
翻译者在处理文化因素时必须牢牢记住两点:一是如何正确地理解原作的意思;二是如何让译文的读者在其自身的文化框架中去正确地理解译文的意思,并尽可能多地吸收原语的文化养分。译者作为文化传播者,应尽力加强和增进不同文化在读者心目中的可理解性,尽量缩短两种语言文化问的距离,清除由于缺乏理解甚至误解而造成的障碍。有了这种态度,译者才能让翻译真正成为传播文化的媒介。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语言文化的差异性,还要善于发现语言的共通性。如:speakofthedevil,andheappears.(说到曹操,曹操就到)。不难发现,中英文在这一成语上有着惊人的异曲同工之处。汉文化中,曹操素有“奸雄”的称号,而英语中就使用了“devil”这个词。中英文用法上有惊人相似之处的还有:he that has been bitten by a serpent is afraid of a rope.(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to wam a snake in one’s bosom讲述的正是我们汉文化中的“农夫和蛇的故事”。
翻译,无论是作为文化现象、思想运动,还是作为一种职业、一种知识技能,总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翻译的观念、方法、样式、标准、风格等特征无不与时俱进。观察一下世界范围和中国国内的翻译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不难得出结论:翻译确实是人类精神文明中最富活力、最敏锐的领域之一。
由于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是不同民族在特殊历史地理环境里的独特创造。因此,不同民族的文化间存在着众多差异,文化差异的存在决定了不同文化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反应不可能相同。不同文化中的读者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与文化有着独特的敏感性。读者的这一独特的文化敏感性正是作者在创作语言作品时的语用前提。因此,用某一种语言创作的作品只有生活在这种语言文化环境中的人才能做出作者所期待的反应,而且这种反应也只能是大致相同。俗话说得好,读《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可见,翻译者对文化因素的处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翻译既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原作和译作都是文化的产物。因此,文化交流中翻译不仅要克服语言的障碍,更要克服文化的障碍。只有充分地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弄清词语的真实含义,把握好翻译的原因和尺度,既要考虑词语中的文化因素怎样在译文中得以体现,同时还要注意避免由于文化因素而产生误译,才能使得译文最切近而又最自然。
商标翻译与文化 篇6
[关键词] 跨文化意识 商标 商标翻译
商标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体现了人们对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理解,为同的文化背景,使人们拥有不同的价值观与规范,价值观支配人们的思想,使整个社会对什么是好的,正确的形成共识,因此,商标作为商品的标识,它意味着商品有形的或是无形的价值。是消费者对商品建立信任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国际商务中,商标的翻译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商标翻译应该让商标透出产品信息
作为国际营销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告翻译的最重要的功能是促销功能。因此商标翻译应该通过商标来传递产品的内涵,品质,在目的语环境里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促销功能,从而实现商业目的是不容忽视的。
英语商标通常会利用复合、派生等方式造出不同含义的新词。比如:Crisinart是厨房用品的商标,它是由cuisine和art复合起来的一个新词。Cuisine表示烹调、烹饪,art表示艺术,联合在一起很好地体现了商品的属性。日本为出口欧美生产的照相机取名为Pentax,词缀-ax表示精准的,精确的,这样的商标很容易就能吸引顾客的眼球。再如丹麦一家音响公司取名为Dantax, 美国一家生产照相机记忆芯片的公司定名自己的产品为Photax。Amway公司生产的洗发水名为Satinique,这是由satiny和-que组成的合成词。Satiny意思是丝般的顺滑,而-que来自法语,常出现在商标中表示女性的魅力。恒安集团的纸品商标名称“心相印”,译成Mind Act Upon Mind,该译名意义不明,冗长拖沓,根本背离了商标简洁的特性。而该公司另一个产品系列商标为 Hearttex,后缀-tex表示texture或textile。
二、商标翻译必须符合廣告语言的文化特征
商品的品牌是凝聚着大量信息的符号,它意味着商品有形的或是无形的价值。作为消费者对商品建立信任的主要途径,品牌一定要有其独特性和创新性而且要能表现商品的品质特征,以区别于其他的同类产品。比如全世界有许多摩托车品牌,但美国的哈雷摩托却以以其纯金属的坚硬质地、炫目的色彩、大排量大油门所带来的轰响,让二战后迷茫的年轻人发狂,他们在哈雷那里找到了精神家园。为了与狂热、叛逆、不羁的风格相配,他们穿上印有哈雷标志的外套、毛边牛仔裤和粗犷的皮靴,身体文上哈雷的标志,纵马驰骋般呼啸而过,使哈雷摩托成为浓缩了激情、自由和狂热的一种精神象征,在摩托世界中独领风骚。这就是哈雷所区别于本田、雅马哈、川崎等其他品牌之处。
三、商标翻译要与目标市场社会和政治密切关心的问题相关联
斯蒂芬.沃格(Stephen Woolgar)认为中国品牌的成功依赖于对目标市场社会和政治密切关心的问题能够产生多大的共鸣。换言之,品牌宣传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交流,商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文化通过商品传播,商品通过文化而增值。国际间的商业往来其实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商品的推介的成功也就是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国际间商品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层面的突围与渗透,也就是说是否在目标人群中达到行为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和谐统一。商品要想打入异域市场首先要融入当地文化,适应当地的风俗习惯,而这直接体现在商标和广告语的成功运用上。因此,语言就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了急先锋的职责。文化因素在商品的推介语中主要反映在行为文化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上。精神层面是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死亡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比如:
虞美人(美容连锁)、露华浓(酒)、兰贵人(茶叶)、仲景(中药)、
杜康(酒)、红楼(饭庄)、阿诗玛(香烟)、钟馗(门)、麒麟(门)
盛锡福(帽子)、老美华(鞋)、谦祥益(服装)、内联升(鞋)
此类商标主要来自历史故事,文学作品,文化人物,仙道传奇,民间传说等,这主要体现对民族文化的尊崇以及对未来的期望。行为层面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在这两方面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具体表现为:社会规范的不同和价值取向的不同。其中又可分为风俗习惯的不同;道德规范的不同;宗教规范的不同。国际品牌在全球范围内营销,必然要跨越种种文化障碍,如语言差异、消费习惯差异、宗教差异等。译者应充分考虑人们对商品的认知角度、审美情趣、消费观念和心理联想等方面存在着的诸多差异,对商标的翻译也必须遵循一个最根本的原则——既要体现商品的民族特色和个性内涵,又要尊重销售市场消费群体的民族感情、宗教信仰,使商标译名能够引起其心理认同,以增强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由于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差异较大,因此,不论是国外品牌要打入华人市场还是内地商品走向世界都必须慎重考虑命名问题。商品经济现象的复杂,使品牌名称的翻译超越了语言学概念,而上升到文化心理层面。西方人习惯以姓氏给公司命名,像爱迪生公司、迪斯尼公司、福特公司,威尔逊公司等。但是华人通常喜欢以喜庆、吉祥的词汇给公司命名,如“百盛”、“嘉禾”、“东来顺”、“全聚德”、“醉美”“九美斋”。那么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就要仔细考虑这些因素,家乐福(carrefour)就是很成功的译例。中国人向往福、禄、喜、寿,追求家庭和睦,希望事业发达,长盛不衰。家乐福这样的名字很是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就连到美国的语言考试也取名为“托福”来博取国人的认同。而我们有些出口产品的音译名称相比之下则过于粗糙,比如:奇声(Qisheng)、高金(gaojin)、雪驰(xuechi)、轻骑(Qingqi),这些译法对于其他国家消费者来说不但难读难记,而且形不成任何意义的联想,对于产品的推介起不到任何有效帮助,只能是适得其反。
文化翻译观与影视字幕翻译 篇7
电影、电视是以影像为主, 声画结合的综合性艺术, 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播功能。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电影、电视不再受国界的束缚, 大量的外国影视片涌入中国市场。例如:《老友记》、《绝望主妇》、《阿凡达》、《2012》、《爱丽丝漫游仙境》、《尖峰时刻》、《犯罪心理》、《生活大爆炸》、《吸血鬼日记》等。随着各国间文化交流日渐增多, 外语影片不再是“阳春白雪”, 曲高和寡, 而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此一来, 影视字幕翻译便成为决定影视作品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顺应该趋势, 影视字幕翻译渐受重视, 其中如何处理字幕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已成为我国字幕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多年来, 由于译者素质参差不齐, 翻译作品质量难以保证已成不争的事实。如何提高影视翻译质量, 加强管理监督是译者与有关部门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文化翻译观的有关理论, 从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和原则出发, 对影视翻译过程中应侧重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希望对今后的影视字幕翻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文化翻译观对影视字幕翻译的指导意义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世界范围内科学研究领域“人类中心范式”的确立和翻译理论研究中文化学派的兴起, 翻译的“文化价值观”便逐渐成为翻译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人们不再把翻译看做是静止的、纯语言的行为, 而是把它看做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交流过程。苏珊·巴斯内特 (Susan Bassnett) 是英国沃瑞克 (Warwick) 大学比较文学理论和翻译研究生院的教授、翻译家、诗人和文学家, 作为翻译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研究意义重大。
巴斯奈特论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第一, 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之上;第二, 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 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第三, 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 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第四, 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但说到底, 这些原则和规范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翻译就是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由此可见, “翻译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品, 因此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文化翻译观跳出了传统翻译方法中以语义为翻译目标的模式, “从理论和实际上促进整个文学翻译, 如诗歌、戏剧、影视翻译和诗学规范的形成”。
影视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一个分支, 但它不同于单纯以文字出现的文学体裁。影视作品是以影像为主, 声画结合的综合性艺术, 其翻译语言在逻辑性、艺术性、感染力等方面有更高要求。影视翻译的即时性、通俗性、综合性等特点决定了影视翻译的准则和方法, 必须以目的语观众为中心, 努力照顾其语言水平, 满足观众的需要。就是说只有在观众的接受中影视翻译才能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总而言之, 目的语观众与原语观众心理接受反应和谐一致是影视翻译最高标准。英语影视作品中有许多含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语言, 它们为汉语文化所不知, 甚至难以理解和接受, 这就出现了文化因素的处理问题。一般说来, 与其他文学翻译形式一样, 影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是较难把握的。在影视翻译中对于文化因素如何进行处理是翻译工作者必须予以考虑的问题。
三、影视作品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国外的影视作品反映了作品本国独特的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等。这些影视作品可以为我们提供鲜活的语言场景, 从中感受他们的社会生活、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哲学体系等。在影视字幕翻译过程中, 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造成了翻译的困难。文化信息的处理问题成了翻译中的难点和重点。且影视字幕翻译受空间、时间及口型等因素的制约, 使文化信息的处理问题更加棘手。所以, 凡是直译无法使观众立即听懂的信息, 通常采用意译, 实行归化式的翻译, 以及时有效地传递译文的文化信息。
美国历史上最优秀、播放时间长达10年的电视剧《老友记》中有一句这样的话:“Yes, yes, we did, thanks to Vidal Buffay.”找遍美国的文化史, 你会发现“Vidal Buffay”具有非常强烈的美国文化。“Vidal Buffay”如果翻译成“维达布菲”那就非常外行。美国人都知道“Vidal”就是指“Vidal Sasson”, 他是20世纪全世界有名的美发大师, 他的剪发手艺非常惊人。这里的美发师“Buffay”的手艺也非常好。所以这里应该采用归化策略, 将“Vidal Buffay”翻译成“布菲美发大师”。
又如, 1993年由美国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拍摄的电影《阿甘正传》中男主人公阿甘和女主人公珍妮从小就结下深厚的友谊。阿甘视这份友谊为自己童年的快乐, 是自己儿时最快乐的事。阿甘说道:“Form that day on, we were alwaystogether.Jenny and me like peas and carrots.”“peas and carrots”, 直译为“豌豆和胡萝卜”。如果将阿甘的这段话按异化策略翻译为:“从那天起我们总是在一起。珍妮和我就像豌豆和胡萝卜一样。”中国观众会不知其所以然, 无法理解“豌豆和胡萝卜”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实际上, 在西方国家, 豌豆和胡萝卜经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经常一起搭配在人们的饭桌上, 可以说形影不离, 所以“形影不离”这个在中国使用最广泛的词很恰当地表达了原影视的意思。这样, 这句话就应该采用归化策略翻译, 将它译成:“从那天起珍妮和我就形影不离。”
2009年12月18日首映的《阿凡达》登陆中国之后, 掀起了电影收视狂潮。影片是詹姆斯·卡梅隆继1997年《泰坦尼克号》之后历时十余年精心打造的史诗巨作, 不论是宏伟壮观的场面, 还是全新的视觉冲击, 都让观众饱览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电影盛宴。其故事内容丰满, 饱含各种西方文化因素。该电影字幕是如何浅显易懂地传递其文化内涵, 吸引观众眼球, 成为字幕翻译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共同探索话题。
例1:You could step into his shoes.你应该接替他的工作。
“step into one’s shoes”是一句习语, 但在中文中没有对应的表达, 所以采用归化策略, 译为“接替他的工作”。
例2:Look at all this fresh meat!看看这帮菜鸟!
当新一批的士兵从地球上被送到潘多拉星球时, 老兵称呼他们为“fresh meat”。而对于中国观众来说, 译为“菜鸟”理解更容易些。
文化翻译观与影视字幕翻译密切相关。影视字幕翻译处理文化因素时, 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 既要考虑本国观众的理解力和接受力, 又要尽量传递原语文化信息, 选择符合影视字幕翻译特殊性的方法。好的译者应该架起目的语观众与原语文化的桥梁, 促进各国间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Susan Bassnett, Andre Lefere.TransIation History and CuI-ture[M].London:Pinter Publisher, 1990.
[2]Susan Bassnett.Translation Studies[M].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eg, 1991.
[3]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4]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5]龙千红.英语电影片名佳译赏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3) :22-24.
[6]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309.
翻译与文化审美 篇8
诗歌翻译凸显文化审美差异。1915年, 庞德选译出版了19首中国古典诗歌, 题名《华夏集》, 在西方引起轰动。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是随心所欲的。他的创意翻译不仅体现在他将中国古诗翻译成自由诗, 甚至将李白的两首诗合为一首来翻译, 更多的是大刀阔斧修饰那些不合他口味的内容, 全然不顾原文中的内容。他将《青青河边草》“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两句译为“她嫁给了一个酒鬼。酒鬼在外面喝得醉熏熏的”。李白的《长歌行》写的是一位多情妻子的内心独白, 而庞德却将题目翻译为《河上商人的妻子:一封信》。庞德在翻译中喜欢把原诗句子或文字拆散来译, 如他把有名的诗句“荒城空大漠”译成“古堡, 苍天, 大漠”。在翻译《邶风》中的“耿耿不寐, 如有隐忧”时, 他更是别出心裁, 干脆将“耿”字拆开翻译为“耳中之火”, 将“隐忧”拆开译为“心的断裂”。读了庞德的译作和这些批评文章, 我们会想到西方国家唐人街上中国餐馆里的中国菜。庞德翻译的中国题材诗, 就像那些被改良了的中国菜肴, 虽然非常符合老外的口味, 我们吃起来却始终感觉怪怪的, 尽管色香味俱佳, 可是怎么看都已经失去了很多本来的味道。这就是文化审美差异从中作怪。
名著翻译中体现出文化审美差异。西方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遇到的一个很大障碍, 是这部小说一开始就写了许多西方人完全不熟悉的神话和传说。作者将佛教和道教里的神和仙同凡人混在一起, 以高度现实主义的手法加以描绘, 这就把他们闹糊涂了, 因为他们自幼受希腊罗马神话传说和《圣经》的熏陶———完全是另一种文化传统。这部经典名著被翻译到国外之后却成了另外一番情景:刘姥姥成了基督教徒、贾政领着一家人做弥撒祈祷、林黛玉的蓝颜知己是个英国人, 甚至林黛玉的名字都成了“放荡的女人”。更加雷人而糟糕的在此翻译中比比皆是:例如袭人翻译成assailsmen, 袭人之名是取自“花气袭人知昼暖”这句诗, 而assailsmen意为“袭击男人”, 实在是大相径庭;黛玉Black Jade寓意“黑色的玉”, 可是Jade的英文引申义有二:一是loose woman (即轻佻的姑娘) ;二是horse (即瘦马) 。如果林妹妹九泉之下得知, 非气得投河不可;还有李纨的字“宫裁”译为Palace Seamstress, 是“皇宫里的女裁缝”之意, 把一个贾家长子的媳妇, 贬为给皇宫里做衣的女裁缝, 简直是莫明其妙, 倘若李纨泉下有灵不知作何感想?究其原因, 这种误译固然有恶搞糟蹋之嫌, 但我以为主要归罪于文化审美上的差异。
日常生活中的有些翻译甚至表现出中西完全相反的文化审美。也许很多人不会忘记关于“龙”是否应该继续作为中国人的图腾的网络热议。理由是“龙”的英文“Dragon”, 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 “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由此片面而武断地把中国国家形象定格为具有威胁性的。这个提议发布到网络上立即招来热议, 有人支持, 有人谩骂。支持者的理由和吴教授的解释差不多;而反对者的理由也大致一样: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没有了龙就没有了根, 绝对不可以更改。有人建议用交流和沟通促进西方对我们的了解, 我以为这个建议比简单的看“洋大人”的脸色更改精神图腾更靠谱。但是我以为把“Dragon”译为“龙”这个翻译是愚蠢的!真正原因在于当年的译者搞错了对象。现在已经无从考证是外国的和尚们先将“龙”译为“Dragon”在先, 还是我国的留洋先驱们“Dragon”译为“龙”在先。无论从二者的“形”、“神”还有“音”的角度还是从文化背景上考虑, 都不能够将两者放在一起。不如直接把“龙”翻译成“Long”, 这样应该更符合中西文化审美的不同要求。
文化与翻译(英文) 篇9
1 What is Culture
The word culture has many different meanings.To some, it refers to an appreciation of good literature, music, art, and food.To a biologist, it is likely to be a colony of bacteria or other microorganisms growing in a nutrient medium in a laboratory Petri dish.However, for anthropologists and other behavioral scientists, culture is the full range of learned human behavior patterns.
Culture is a difficult concept to define.The word culture is often misunderstood as its wide semantic field.It includes a wide range of material and non-material products.The Chinese Indologist, linguist, paleographer, historian, and writer Ji Xianlin once gave a speech titled“If It Is Dark in The East, It Is Light in The West”at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s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e pointed out that there are more than500 definitions of culture around the world.Ji said“It seems as if the concept is indefinable.We insist that human science is different from natural science.We had better not define certain concepts in human science.For example, in natural science, a straight line is simply the shortest distance between two points.This is indisputable.However, it is argued here that human science does not contain indisputable truths, so we should therefore not define the concept of culture.”Ji also said in his speech that the concept of culture covers many aspects of society, in general the spiritual aspect and the material aspect, and he argued that those that benefit the people can be called“culture.”[1]
The term culture (Latin:cultura, German:Kultur) experienced a different origi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the West.It could have originated indirectly from the Middle French culture and directly from the Latin cultura (“a cultivating, agriculture, ”figuratively:“care, culture, an honoring, ”from the past participle stem of colere“tend, guard, cultivate, till”) .The modern concept of culture is based on a term first used in classical antiquity by the Roman orator Cicero:cultura animi (“cultivation of the soul”) .This non-agricultural use of the term culture re-appeared in modern Europe in the 17th century and referred to the betterment or refinement of individuals, especially through education.
Meanwhile, the Chinese term for culture, 文化, was first used in the I Ching:“刚柔交错, 天文也;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The term文化is simplified and developed from人文化成.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Liu Xiang wrote in his reference work Shuo Yuan that“凡武之兴, 为不服也, 文化不改, 然后加诛.”In this work, the term文化was relative to武力, and the phrase“文治武功”referred to education.
Aspects of culture include both material and immaterial elements, such as language and dialect, music, art, literature, sculpture, drama, film, cuisine, ideology, social conventions, gender roles,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commercial practices, social structure, and religion.The American linguist Eugene A.Nida distinguishes between five cultural categories:ecological culture (the environment) , material culture (food, clothing, houses and towns, transport, etc.) , social culture (leisure activities and sports, politics, etc.) , religious culture (religion and related issues) , and linguistic culture (the way language works) .[1]
2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When certain groups of people living together in a tribe in given natural conditions formed the same world views, values, thinking models, ways of communication, and lifestyles, a nation was formed.[1]Gradually, different nations and their cultures developed, strengthening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ose nations.Due to geographical, historical, and social factors, radically different cultures emerged.As human civilization evolved, globalization became inevitable, leading different cultures to clash or blend together.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mong nations is also becoming increasingly frequent.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find it hard to communicate with their counterparts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not only because of the language barrier, but also because of the cultural barrier.In order to achieve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y have to use translations or translator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ir counterparts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complement each other.Globalization demands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ors must always consider cultural factors when translating a text.In her book Translation and Culture, the Argentinean translator Alejandra Patricia Karamanian observed:“We are not just dealing with words written in a certain time, space and socio-political situation;most importantly it is the‘cultural’aspect of the text that we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2]
Wang Zuoliang, a famous Chinese scholar, once said that when a translator deals with words in two languages, he is, in fact, facing two cultures.He argued that a translator must be a real cultural expert.For his part, Nida believed that“For truly successful translating, biculturalism is even more important than bilingualism, since words only have meanings in theirs of the cultures in which they function.”[3]
3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ransla-tion
China and other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re not only far apart geographically;their national cultures differ radically as well, which is reflected in many aspects of social life.Therefore, a translator must be very careful not to commit mistranslations.For instance, in translating English idioms, if a translator lacks understanding of the Anglo-Saxon cultural background, he may merely translate the words literally, and thus translate incorrectly.Two examples of this will be given below.
For example, if the English idiom a chip on your shoulder is translated literally, some may associate it with French fries, some may believe you actually have a small piece of wood on your shoulder.
Look at the following dialogue.
A:How’s your English coming along?Are you getting much practice with the native speakers at work?
B:Well, I try to speak a lot but one colleague in particular is awful.He keeps on telling me my English isn’t very good.I didn’t think I was that bad!
A:Don’t worry.I think he’s got a chip on his shoulder because his Chinese isn’t as good as your English!
The word chip has several meanings;the one that we are concerned with here is the earliest known of these, namely a small piece of wood, as might be chopped, or chipped, from a larger block.But it is difficult for Chinese translators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idiom and they may translate it literally.
One of the origins of the idiom could be the ancient right of shipwrights within the Royal Navy Dockyards to take home a daily allowance of off cuts of timber, even if good wood was cut up for this purpose.By 1756, this privilege had been abused and was costing the taxpayers too much in lost timber for warship repair and construction.The Navy Board therefore decided to limit the quantity a shipwright could carry home.A warrant was issued to the Royal Dockyards to reduce the quantity of chips by ordering shipwrights to carry their bundles under their arms instead of on their shoulders, as one could not carry as much timber in this fashion.The specific incident from which the expression derives is as follows:
This day at twelve of the clock some few of the workmen about one hundred and fifty came up first to the gate without any chips, afterwards about twenty more came and lowered their chips agreeable to the Board’s warrant.Then came John Miller, shipwright, about thirty feet before the main body of the people, on which the Master Shipwright ordered him to lower his chips.He answered he would not, with that the Master Shipwright took hold of him, and said he should.He, the said Miller replied, “Are not the chips mine?I will not lower them.”Immediately the main body pushed on with their chips on their shoulders, crowded and forced the Master Shipwright and the First Assistant through the gateway, and when out of the yard give three huzzas.[4]
This custom has been known in North America since the early19th century.The American writer and historian James Kirke Paulding wrote in Letters from the South (1817) :“A man rode furiously by on horseback, and swore he’d be d——d if he could not lick any man who dared to crook his elbow at him.This, it seems, is equivalent to throwing the glove in days of yore, or to the boyish custom of knocking a chip off the shoulder.”
And in 1830, the New York newspaper The Long Island Telegraph printed this:“When two churlish boys were determined to fight, a chip would be placed on the shoulder of one, and the other demanded to knock it off at his peril.”The actual phrase a chip on his shoulder appeared a little later, in the Weekly Oregonian in1855:“Leland, in his last issue, struts out with a chip on his shoulder, and dares Bush to knock it off.”Whatever the true origin of the idiom, if a translator does not know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but only takes the idiom literally, he has not grasped its meaning at all.
Here is another interesting example.American Beauty is a1999 American drama film directed by Sam Mendes and written by Alan Ball.American Beauty won five Oscars at the 72nd Academy Awards, including Best Picture, Best Director for Sam Mendes and Best Actor for Kevin Spacey.One of the most popular translation of the movie’s name is“美国丽人.”This is a very literal translation, but still misses the mark.Why?Because as will be shown below, the movie’s title American Beauty has multiple meanings, and does not only denote a beautiful woman.
Actually, the American Beauty, also known as Rosa“American Beauty, ”or“Miss All-American Beauty, ”is a hybrid perpetual rose, bred in France in 1875, and originally called“Madame Ferdinand Jamin.”In 1875, George Valentine Nash introduced the flower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 1888, Basset&Washburn first introduced the rose to other florists for purchase.Until 1920, it was the best-selling rose variety in the United States.Joseph Lamb’s ragtime composition“American Beauty Rag”is named after this rose, and the flower makes repeated appearances in the movie American Beauty.
Ball began writing American Beauty as a play in the early1990s, partly inspired by the media circus around the Amy Fisher trial in 1992.The film has been described by academics as a satire of American middle-class notions of beauty and personal satisfaction.Analysts have also focused on the film’s themes of romantic and paternal love, sexuality, beauty, materialism, self-liberation, and redemption.In the film, Lester Burnham has sexual fantasies about his teenage daughter’s friend Angela Hayes, during which red rose petals are a recurring motif.Lester’s wife, the cold, materialistic Carolyn, grows American Beauties, which are known for their large red petals, in the front garden beside the white picket fence.She then uses them as genteel decorations in her sterile home.In his dreams Lester imagines Angela on a bed of red rose petals, and in a bath with petals covering the surface;when in his mind's eye she unbuttons her dress, a flurry of petals flies from her breasts.[5]In these scenes, the rose symbolizes Lester’s desire for her.
Indeed, the rose not only represents the beautiful Angela.When associated with Carolyn, the rose represents a“façade for suburban success.”Roses are included in almost every shot inside the Burnhams’home, where they signify“a mask covering a bleak, unbeautiful reality.”Carolyn feels that“as long as there can be roses, all is well.”She cuts the roses and puts them in vases, where they adorn her“meretricious vision of what makes for beauty”and then begin to wilt.The roses in the vase in the Angela-Lester seduction scene symbolize Lester’s previous life with Carolyn;the camera pushes in as Lester and Angela get closer, finally taking the roses (and thus Carolyn) out of the shot.If we look at the time at which Ball began writing American Beauty as a play, we may find more.
The debate surrounding America’s national flower lasted more than a century, and today, each state has its own state flower.The rose became the national flower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1986.President Ronald Reagan signed the resolution, passed by both the Senate and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into law as a proclamation while standing in the rose garden of the White House.However, other flowers had been suggested to Congress and to the President for use as the national flower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marigold was one such suggestion for use as a symbol of the spirit and resilience of the American people.In the proposal, the American politician Everett Dirksen wrote, “The marigold is a native of North America and can in truth and in fact be called an American flower.It is national in character, for it grows and thrives in every one of the fifty states of this nation.It conquers the extremes of temperature.It well withstands the summer sun and the evening chill.”Although the marigold won the support of some congressmen, in the end, the American Beauty rose was chosen.
The American Beauty is one of the most recognizable and commonly used rose varieties in both national photography and patriotic imagery.This rose was once so popular in the United States that everything from china patterns to beauty contests to shades of lipstick were named after it.Even Frank Sinatra sang the praises of a woman lovely enough to be compared to the American Beauty rose.
In the film, if the beautiful Angela is like a hot red rose, and the happy times Lester spends with his wife Carolyn and their daughter may be likened to a marigold flower.Yet Lester deceives his wife and flirts with Angela whenever she visits his daughter, Jane.Near the end of the film, after learning that Angela is a virgin, Lester stops and comforts her;the pair instead bond over their shared frustrations.Angela goes to the bathroom and Lester smiles at a family photograph of himself, his wife, and Jane in happier times in his kitchen.
Then there is a gunshot, and blood splatters on the wall.As Lester is dying, he discovers the beauty of his family which is so close to him.Ball wrote, “I think I was writing about...how it’s becoming harder and harder to live an authentic life when we live in a world that seems to focus on appearance...For al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now and the 1950s, in a lot of ways this is just as oppressively conformist a time...You see so many people who strive to live the unauthentic life and then they get there and they wonder why they’re not happy...I didn’t realize it when I sat down to write American Beauty, but these ideas are important to me.”
As opposed to the standard Chinese translation, the Taiwanese translation of the movie title American Beauty is more sophisticated and reflects the deeper meaning of the movie:“美国心玫瑰情.”It not only captures the literal meaning of American Beauty, but also the pun contained in the title.Moreover, the translation of the movie title reveals the film’s main themes.In sum, we could regard this translation of the movie title as ideal because it is as multi-faceted as the original title.
4 Conclusion
From the two examples given above, we can conclude that in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particularly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work, we may be often confronted with certain expressions which are rooted in a specific culture.Yet sometimes, a translator may neglect the cultural factors, and thus even misunderstand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Whenever possible, this should be avoided.
Translators should not only study grammar and vocabulary, but also the culture and history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nd develop a higher degree of sensitivity for those expressions which are rooted in different cultures.Translators should be careful not to take every word literally, do research and consult dictionaries, mull over, and deliberately polish.The final product should b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work as much as possible by reproducing the original meaning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at the same time.
Moreover, according to Nida’s dynamic-equivalence theory, it is possible to translate the meanings of phrases or whole sentences, not individual words in their more or less exact syntactic sequence.Translators should translate so that the effect of the translation on the target reader is roughly the same as the effect of the source text on the source reader.In cultural translation, we can also apply this theory by skillfully rendering the source text into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ensuring that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is not lost on the target reader.After all, in translation work, “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does not necessarily hold true.
参考文献
[1]刘学明, 高大鹏, 姜丽杰.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与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13.
[2]Alejandra Patricia Karamanian, Translation and Culture[EB/OL].[2013-9-15].http://www.kwintessential.co.uk/translation/articles/translation-and-culture.html.
[3]Eugene A Nid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 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4]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Greenwich, London, ADM/B/153:Admiralty In-Letters, transcribed in Hattendorf, J.B.et al, Brit ish Naval Documents (London, Naval Records Society, 1993) , pp.528-529.[2013-9-15].
交际、文化与翻译 篇10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语境,文化翻译
关于跨文化交际中的翻译过程,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 (2001) 认为, 不论源语文本是书面的, 还是口语的, 是原文作者写给自己的自娱之作, 还是供他人阅读的文章论著, 经过译者翻译之后, 都是为了达到供译语读者阅读和使用的目的。那么, 在翻译时译者就要考虑到文本的类型特征, 读者或客户的要求, 以及源文本中特有的文化词汇的重要性。德国翻译理论家朱利安·豪斯 (2009) 认为源语文本作者的写作时间、写作原因、写作目的以及目标读者都与当时的情景语境紧密相关, 并深刻反映在文本创作、文本理解、文本翻译和文本阅读的各个环节。情景语境是更广阔的文化语境的局部呈现。译者只有较好地掌握了源语和译语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内容和特征, 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成功。
一、交际:翻译的目的
交际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需求。交际双方包括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发送者将思想、概念、消息或情感等信息以词语或符号形式编码后传送给接收者, 然后接收者将其转换为概念或可理解的信息。交际方式从语音、符号、文字, 发展到现代电磁信号移动传播方式, 历经了约50万年的发展历程。
交际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 包括肢体、眼神、符号、触觉、颜色、图片、图形、声音、和文字等方式。交际既在相同文化和语言中发生, 也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与相同文化交际相比, 跨文化交际面临更多的挑战。因为交际双方通常按照自己的文化习惯和期望来理解彼此的交际话语含义, 所以, 当双方的文化习惯差异较大时, 很容易产生误解, 甚至导致交际失败。跨文化交际, 作为一门学科, 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如何交流和沟通, 才能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
语言交际是指两人或多人使用语言器官传达信息、相互交流的过程, 是利用各种语境、文化、渠道和媒介, 使语言和非语言信息生成语义的过程。语言交际需要各种交际技巧, 如连贯和富有说服力的语言表达能力, 较好掌握交际理论和交际方法的基础知识, 具备语言及非语言符号的听众分析能力, 听力理解能力, 以及相应的交际伦理知识等。语言交际包括人际交流、自我交流、小组交流、公共交流、大众传播、公司通讯、跨文化交际等形式。非语言交际是指发送和接收无语言信息进行交流的过程。
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中, 古今思想的碰撞, 中外文化的交流, 科学技术的创新都离不开翻译的身影。翻译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穿越国界, 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 顺利交流, 相互理解, 由冲突到融合, 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 促进了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进程。翻译的作用无可替代, 功不可没。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感受和认知具有相似性, 因此在此之上生成的语言与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共性, 从而使得通过翻译手段实现跨文化交际沟通成为可能。同时, 不同语言与文化的个性和特殊性也导致跨文化交际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
二、文化:翻译的内容
文化是人类学的核心概念, 包括在人类社会中需要通过社会习得和传播的各种社会现象。从普遍意义上说, 文化是人类的一种进化能力, 人类用符号来分类和表征人类经验, 设计出极富想象和创造力的行为方式, 这种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在所有的人类社会中, 发现存在着一些共性的人类文化行为, 如语言、社会行为 (亲属关系、性别和婚姻等) , 表达方式 (如音乐、舞蹈、礼仪、宗教等) 和技术 (如烹饪、建筑、纺织等) 等。
文化包含信仰、思想、态度、习俗、节日、饮食和服装风格等内容。我们在童年就从亲属、邻居、朋友、学校等习得了思维模式、感情模式和潜在行为方式, 并在未来长久不变。文化实际上指的是群体的共同价值观, 从精神上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例如, 寒暄是世界各地人际间交流最重要的对话内容。无论是何种族或文化, 人们都要彼此问候。寒暄的目的有很多, 一般是个体或群体之间表示关心、显示亲密和相互关系类型。然而, 寒暄背后潜藏的社会习俗是特定文化和特定情境所高度特有的, 并且随着交际双方社会地位和相互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因此, 当具有不同文化模式的人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 他的文化背景就会抗拒这种交际环境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媒介, 能够将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减少到最低程度。
语言是文化的外壳。语言学家莱昂斯认为, “每一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都会反映这种语言的社会产物、习俗以及各种活动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符号或文本的表层机械转换, 更是深层文化内涵与意象的交流、理解、融合。语言不可译性和文化的不可译性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 “前者指目标语没有与原语文本相对应的语言形式, 后者指与原语相关的语境特征在译语文化中不存在” (金惠康, 2004) 。源远流长、蓬勃发展的翻译事业和社会经济文化各领域百花齐放的翻译硕果都证实了跨文化翻译的可行性。生活方式不同、思维形式差异、文化观念相异可能会导致跨文化翻译存在一定的疏漏、错误, 引起交际误解或失败。因此没有绝对完美的翻译, 也不存在语言和文化的绝对不可译性, 可译性程度是由低到高的渐变体, 并且受到译者语言能力、文化知识水平的制约。作为一项社会文化活动, 跨文化交际翻译要求译者熟悉源语和译语文化, 明晰两者在知识文化、观念文化、词语文化以及对同一事物的联想等方面的差异表现, 克服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困扰和阻碍, 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一体化和文化一体化不断发展, 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逐渐增多, 不同语言民族通过跨文化翻译更容易相互理解和沟通, 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三、翻译:跨文化交际的媒介
生活在同一个国家的人们存在文化相似处, 但经过仔细观察, 也会发现存在差异, 譬如高雅文化、低俗文化、民工文化、网络文化等。一个国家的文化会随着时间而改变。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服饰文化有着很大区别。当人们从一个文化区域来到另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中, 他从小养成的文化习惯并没有改变。为避免文化冲突, 成功的跨文化交际需要对异文化有一定的深入了解和先见之明。跨文化交际中, 操不同语言的人需要一种共同语言才能实现相互理解。因此, 翻译自然而然地成为跨文化交际的解决办法。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熟悉两种语言, 更要了解两种文化。换句话说, 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 一名合格译者不仅应具有双语能力, 而且更要具有“双文化”理解转换能力。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和种族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整个世界正日益融合, 成为一个地球村, 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种族。因此, 实现跨文化相互理解和成功交际要求我们重点关注不同文化间交际行为的差异。例如, 在许多亚洲国家, 学生很少会在课堂上反驳或质疑老师, 因为这样的行为被认为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但在西方学校,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与老师辩论和讨论是很常见的。因此, 我们应承认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民族人们的交际行为。“在人类文明历史上, 有不少进展都是源于外来知识的冲击, 令社会、文化和知识系统产生巨大的变化, 终于使整个文化系统面貌一新。由于知识的传递主要依赖语言为工具, 外来的知识明显牵涉到外语, 因此翻译一直是传播外来知识的重要渠道。甚至可以说, 世界上各主要文化系统的发展都和翻译活动脱离不了关系” (孔慧怡, 1999) 。每一种语言都是特定区域和特定民族的文化与思维形式的外在表现。由于不同民族生活的地理、历史、社会环境不同, 操不同语言的民族就会渐渐形成各自特有的跨文化思维。所有语言中都有含文化因素的词汇, 即文化负载词, 其含义随文化不同而各异。
翻译是一种语言行为, 一种文化行为, 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翻译也与二者紧密相关。语言根植于文化, 人们利用语言来描述和表现文化现象, 语言只有与使用该语言的文化语境结合在一起才有意义。译者应习得相关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 掌握翻译技巧, 运用翻译技术, 根据不同翻译目的, 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异化翻译法和归化翻译法。异化翻译法要求译文在语言结构和文化内涵上偏向源语表达形式, 达到丰富译语语言和文化的目的。归化翻译法要求译文尽量顺应译语表达习惯和文化意象, 使译文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当原文语言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传播为翻译目的时, 应选择异化法。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翻译中的文化策略如何选择才能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应结合具体情况确定。在进行跨文化文本转换时, 译者应高度重视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在习俗类型和程度上的差异。翻译就是要在两种文化间找到平衡点。译者要将源语文化背景的源文本与目的语文化结合起来, 在两难处境中找到出路, 以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翻译。
两种语言体系和文化相似度越高, 跨文化交际翻译的效果就越好。由于存在文化差异, 任意两种语言之间都不存在绝对准确的翻译。译者期望自己的翻译能尽量接近准确。只有熟悉相关领域术语、掌握翻译技巧的职业译者才能胜任跨文化交际翻译任务。
译者应该较好地掌握源语和译语文化知识, 了解读者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制定正确的翻译策略, 才能实现有效地跨文化交际。译者应该以词组或短语的概念对等为翻译标准, 而不是逐字逐词的翻译;应考虑原文中术语的定义, 并尝试以最贴切的方式翻译出来;应考虑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读者的接受程度, 避免使用冒犯目标读者的词语。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文本替换另一种语言文本的过程。当交际文本从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时, 其文化特征仍然存在。文本不只是字、词、句、段的简单集合, 当用于交际目的时, 词句就结合在一起以各种不同方式表达各种不同意义。因此, 翻译的内容是整个语篇, 而非单独的词语或句子, 不仅是翻译文字, 更是翻译文化。
参考文献
[1]Newmark, 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3]陈淑媛.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对“龙”的翻译[J].安徽文学, 2008 (02) :320-321.
[4]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5]孔慧怡.翻译·文学·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6]刘建芳.中西翻译交际与文化错位[J]中州学刊, 2005 (01) :203-205.
翻译文化观与翻译改写 篇11
【关键词】跨文化视角 英语翻译 技巧
汉语和英语在语言结构、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上差异极大,所以在翻译语言时要重视文化因素。在英语翻译过程中,对于一些典故、成语、俗语等,如果不联系到相关文化背景,是难以理解的,翻译也不准确。此外,对于某一文化独有的事物,其他语言文化是没有对应词语的,这在翻译时要进行创造,难度可想而知,并且两种语言文化还会存在冲突,这无疑更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因此,在英语翻译中要加强对跨文化视角转换与翻译技巧的研究。
一、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内容概述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受到文化制约的同时,还能有效反映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由于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导致在英语翻译中必须对文化的特殊性及差异加以重视。读者是英语翻译直接承受者,因此在对英语进行翻译时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所翻译的语言要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与思维方式,从而充分将英语翻译作用发挥出来,让英语翻译的价值得以实现。在对英语进行翻译时,翻译者不仅要立足于英语的特殊文化背景,还要将英语表达出来的信息内容,借助汉语目标文字进行有效的重组,之后在语言表达角度上加强转换,这样所翻译的文字才能与读者语言表达习惯相符,并让读者易于接受。
二、跨文化翻译技巧
1.选词。选词是指根据词在文章、段落和句中的语境选择不同的意义,并将其贯穿到整个翻译过程中,其中包括段落、句子和词语。选义是指每个词有着不同的意思,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与语境最符合的意思,因此确定词义与辨义尤为重要。因为人类语言有着多词一义的特点,即不同词语很多时候都表现出同一种意思,所以英语翻译是否顺利进行,择词与辨义是其中的关键,但是在择词和选义的过程中,不能脱离于上下文语境。对于英语词来说,既有表面的、直接的和字典上的浅层意义,还有更为深入的内涵意义。因此,不能仅从表层意义上判断某个词的意义,而是要结合整篇文章将词义探讨出来。对于不同的语境来说,同一个词的译法是不相同的,这些译法可以根据推理、逻辑判断、背景知识、常识判断以及语篇语境等确定词义。
2.增减法。因为汉语和英语在逻辑与表达形式上存在不同,就会在翻译时遇到这类情况,即虽然清楚的表达出汉语句子意思,但是翻译为英语后就会意思不明、逻辑不通。所以要在翻译过程中,可将一些无其形却有其意的句子、词添加到原文中,确保译文文意清晰、语法结构完整。比如,对于“中国功夫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和平”的翻译,其译文为:The greatest merit Chinese kung fu is its pursuit of peace。其中功夫并不是和平,而其意思为练功夫不为动武、只为追求,所以在翻译是要增加pursuit一次,这样可以将译文意思理顺。另外,汉语中存在大量重复,英语中省略现象较多,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语言表达上差异很大,所以在实际翻译时要适当运用减译法,以替代与省略方式对汉语重复信息进行翻译,保证译文更加流畅、地道。比如,在翻译“吃的方面,我国各省的习惯不一样,口味也不一样”,其译文为:Eating habits and tastes differ from province in china。在原文中出现过两次不一样,所以在翻译时可将习惯和口味放在一起,这样能省略一个不一样,让整个句子更简化。
3.伸缩法。翻译者要发挥自身创造性思维,这样就有了词义的修辞性和引申的用法。所以在理解词义时要从语境出发,而词语意义的伸缩性特点主要由人们对语言运用的灵活性决定。词语意义的引申主要有4点,即化一般为特殊、化抽象为具体、化特殊为一般和化具体为抽象,翻译过程中要引申处理词语的意义。翻译的伸缩法有具体化与概括化两种,其中具体化译法是针对文中意义抽象、模糊的词汇来说的,要将其具体化、明确化。此外,一词多义也是英语的主要特点,因为与其背景知识有所涉及,所以这要求译者有更多的词汇量,了解词汇表面的意思,以及在英语翻译中具体含义与固定用法。
4.分合法。分合法是指在表达时对原文的段、句、词进行切分、合并,由于汉语和英语余元习惯的差异,很多时候出于表意行文的需要,要运用分合法进行翻译[2]。从词的修饰及搭配关系来看,对于在英语中搭配在一起的两个词,但翻译成汉语后就显得十分不自然。对于这类情况,为保证译文更加流畅自然,就需要对原文词组加以拆离、切分。对于句子来说,汉语中、短句运用较多,而英语长句用的多,因此,通常情况下要切分英语的长句,让其成为汉语中的中、短句。对于段落来说,如果段落过长,也要将其切分为若干短句,切分与合并时尤其要注意将段落、句子和词组体现出来。
翻译不仅是一门技巧,也是一门艺术。在全球经济文化发展及各国间往来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对翻译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翻译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在内容上追求原文与译文的等同性,要有效转换这两种语言,为不同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保障。因此,对于英语翻译来说,在翻译过程中充分了解不同国家间的文化背景差异尤为重要,这样才能确保翻译更加迅速、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张志华.跨文化视角下商务英语翻译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8:146-161.
翻译文化观与翻译改写 篇12
1992年, 勒菲弗尔 (Andre Lefevere) 继承了英国翻译理论家赫曼斯 (Hermans) 的“操纵论”的主要观点, 认为翻译是一种对原文的改写, 而改写的本质就是操纵。他指出翻译要放在文化和社会大背景下进行, 而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层面的活动, 而且“所有的改写, 不管其目的如何, 都反映了某种意识形态和诗学” (Lefevere, 1992) 。电影字幕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类型, 许多外界因素操纵着这个转换过程, 如赞助人与意识形态, 国内电影惯用技法以及所面对的预期观众群, 如此译者就不得不为迎合其所处时期的大众化视野观赏需求而超越了翻译转换时所遵照的“信、达、雅”和“音美、意美、形美”, 追求一种能最大程度为预期观众群所能接受的改写。本文以有代表性的英语电影字幕的翻译为实例, 着重讨论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操纵影响因素和以此采取的改写手段。
二、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
勒菲弗尔在《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the Literary Fame) 一书中引入了“改写”这一概念, 认为翻译是对原文本的一种改写和折射, 并以这种模式操纵文学在社会中的作用。他指出翻译不是一种独立的过程, 存在多种侵略因素, 包括赞助人 (patronage) 、主流诗学 (dominant poetics) 、意识形态 (ideology) 等。在其中, 勒菲弗尔最强调意识形态和诗学, “赞助人感兴趣的是意识形态”而“文学家、评论者和专业人士则关心的是诗学”, 它们从根本上决定了由翻译创造出的文学作品的意象。因此, 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语言转换行为而是译者在文化层面上进行的改写 (Lefevere, 1992) 。为了与目标语观众产生共鸣, 改写者不仅对原文本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编辑工作, 而且在转换过程中也自觉不自觉地对原文本进行增删、篡改以至彻底改变原作者意图, 采取完全迎合接受语读者的归化策略。在文学翻译史上, 改写现象普遍存在。例如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在译介文学家莫言的作品中则采用了较多改写, 因而其翻译一向有“改动”之说。例如在译作中加入了自己的评语和注释, 对原文中部分章节的删和增, 以及对原文思想观念的扩展和改造, 从而使译作和原作出入较大。在一篇名为“论作者与译者的关系”发言中, 他表示“我的职责在于忠实地再现作者的意思, 而不一定是他写出来的词句。这两者之间有细微差别, 但也许是一个重要的区别”。
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突破性地拓宽了翻译的意义, 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中国的翻译研究者借鉴并辩证性地解读了“改写”理论, 成果颇丰。就电影翻译而言, 呈现出多元化的翻译视角, 许多学者从功能对等理论, 关联理论或者目的论、权力操控论对电影字幕翻译进行探讨, 却鲜有人从勒菲弗尔的操纵改写理论角度研究字幕的翻译。近年来, 欧美电影市场大力进军中国, 其电影字幕的翻译呈现出复杂多变的价值取向, 因此有必要在此作一探讨。
三、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操纵因素
鉴于大多数目标语观众只能观看译制片或字幕版的原片, 后者则能最大限度保留原声效果而得到较多观影人的青睐。然而译者在翻译电影字幕时, 由于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并不能完全照字面意义传达原意。结合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 现对于操控字幕翻译的一些影响因素总结如下:
(一) 赞助人和意识形态的操纵
勒菲弗尔认为翻译的内因 (诗学观念) 是在外因 (赞助人和意识形态) 的操纵下发挥作用的 (Lefevere, 1992) 。“一方面, 作为一定意识形态代言人的赞助人利用他们的话语权力对于翻译过程进行直接干预” (王东风, 2003) 。面对国外电影的字幕翻译, 译者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传达原作, 因为影片引入国内是带着一定的商业性质的, 是以赚取票房为最终目的, 而字幕翻译的好坏直接对票房造成影响, 所以译者不可避免要受到译制导演等赞助人的操纵和制约, 从而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和翻译目的。归根结底, 译制导演作为电影引入的赞助人, 他们的主要目的在于迎合主流意识形态上。与传统的严肃, 循规蹈矩的主流媒介不同, 21世纪的中国乃至世界媒介界呈现出一种文化思潮, 各种网络流行语、娱乐化报道铺天盖地而来, 消遣式地娱乐性解读代替了以往严肃的文学模式。毫无疑问, 这种价值取向必然影响着赞助人对译者的翻译策略制控。例如《黑衣人3》正式放映时所呈现的字幕则进行了大量替换和删减, 以期迎合这种娱乐化思潮, 最终取得好票房。如此, 赞助人通过他们的权力把主流意识形态强加在译者的身上, 从而操纵整个字幕翻译过程。
(二) 国内文化语境的操纵
在赞助人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下, 译者决定改写原影片, 而改写的方式明显受到了国内大文化语境的影响。几乎每部英语电影中都会包含中国观众所不太熟悉的文化信息, 因此在翻译字幕时, 译者必然会遇到“异化”和“归化”的取舍。“异化”有助于引入新事物, 了解英美文化;而通过为目的语接受者普遍接受的表达策略, “归化”后的语言更地道, 更易于理解。字幕汉译中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正是“归化”的体现, 也是国内文化语境操纵的必然结果。当今, 国内娱乐片日益盛行, 其中轻松、幽默、调侃的语言, 加上简洁、幽默的网络流行语, 颇受到广大目标语观众的青睐, 如“地沟油”、“坑爹”、“伤不起”、“hold不住”等。因而在改写过程中, 译者采取了归化策略, 融合了国内文化大背景下的语言特点和特有元素, 以迎合观众的口味。如《黑衣人3》中则融进了大量的流行语和古诗词, 各界见仁见智, 褒贬不一。影片利益相关者表示“这不是恶搞, 而是尝试。在最大限度忠于原片意图的情况下, 给观众带来娱乐, 是翻译得乐趣所在。”
(三) 预期观众群的操纵
一般而言, 电影就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以获取经济利益, 因而影片制作方往往需要准确把握影片所面向的预期观众群, 再根据预期观众群的偏好和兴趣取向, 为其“量身定做”一场颇具吸引力的“听觉盛宴”。传统的译法是尽量保留并再现原意, 最大限度地追求“信”和“达”, 现今译者为迎合目标语观众的兴趣, 大胆地对原文进行添加、删减或者代替, 再现原文风格, 或者添加幽默, 尤其是添加大量目标语读者熟悉的用语, 从而吸引他们、娱乐他们。故而, 预期观众群对影片字幕的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改写手段
字幕翻译不同于法律文书、科技论文等文体, 以“达” (通顺) 最重要, 影视翻译不必要求绝对忠实于原文, 为了使译文更通顺, 偶尔的变通意译也未尝不可。近年来, 随着英美影片的引入, 国内观众有了更多的取舍。下面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上的改写作一探讨:
(一) 语言层面的改写
电影语言应该是人们生活中最普通、最自然的语言, 其字幕语言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清楚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才能为观众所接受。而在语言层面上, 译者对原影片的改写主要体现在大量流行语以及“名人”名字的套用上, 如下:
(1)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time travel. (《黑衣人3》)
“你穿越剧看多了吧”
此句中“time travel”被译为“穿越剧”, 表达十分巧妙, 符合原文意图, “穿越剧”正是国内时下流行的影视剧潮流, 观众不由会心一笑, 与无声无息中将原片信息意图和流行语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2) Because you are too cute to be out here in the real world. (《马达加斯加3》)
世界这么乱, 装萌给谁看。
此句中译者把“cute”转换为“装萌”以及采用押韵句式, 将流行语的调侃味道发挥到了极致。这里译者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文信息的前提下, 深度挖掘原意, 用贴切的时下流行语表达出来, 值得赞赏。
(3) That is one ugly, mug-ugly lady! (《马达加斯加3》)
这是麻辣凤姐吧!
这个句子直白易懂, 译者在改写时直接套用了与原文意象关联最为紧密贴切的“凤姐”这个人物, 借用名人身上的某种特质达到一种调侃的语调。在博取观众一笑的同时, 也让目标语读者在最短时间里最为直观地理解原文主旨。
在电影字幕翻译时使用流行语和“名人”代名词改写原影本, 最大限度地用幽默直观的语言和形象传达出原意。然而, 新鲜、时效的流行语却给字幕翻译提出了挑战, 有些词句当时觉得有意义, 也能为大多数人所理解, 但可能很快过时, 而翻译的字幕不会不会因为新词的出现、旧词的淘汰而随时更新。一部好的电影在被反复欣赏的过程中, 其中的流行语或许会让后来者不知所云。因此对译者来说, 在改写时, 应该避免过于生僻、不太大众化的词语和形象。
(二) 艺术层面的改写
字幕翻译不仅受到原作的影响, 同时还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限制, 在字幕翻译过程中除了要体现原文含义外, 还需满足目的语的语言习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需综合考虑主题发展、话语环境及情景过程等多方面因素, 准确再现原作的风格, 其中不乏在改写时使用中国的古诗词、俗语或者为充分获取目标语读者的捧腹而对原文进行整体替换。
(4) —Well, that is just not living a full life. (《黑衣人3》)
—这就叫“一失足成千古恨”。
(5)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you.Mind your own business.
各家自扫门前雪, 休管他人瓦上霜。
统观这两句, 译者在转换时, 采用了言简意赅、家喻户晓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和“各家自扫门前雪, 休管他人瓦上霜”来改写, 文采斐然, 意蕴浓厚, 在不偏离原作的情况下, 能为目标语读者接受。然而, 中国古诗词和俗语带有浓厚的文化特色, 译者在有意作此改写时, 则需考虑到文化因素的亏损问题, 又要避免文化的过度迁移导致原意的违背, 因此须谨慎使用古诗词和俗语等。
(6) —Your girl, what is her name?
—S……Steron.
—Steron?I bet Steron likes that suit of yours, uh?
—What?It is a crime to wear black suits? (《黑衣人3》)
—你的女朋友, 她叫什么名字?
—史……史泰龙。
—这是女人的名字吗?
—我喜欢男人, 你管得着吗?
在对这段对话改写时, 译者采用了为目标语观众易于理解的方式将原句加以替换, 将原文转换成了一个带有同性念意味的译文, 达到了直观幽默的效果。
五、结语
毋庸置疑, “信”、“达”是衡量任何形式翻译的基本标杆, 但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关照下的电影字幕翻译, 其在赞助人和意识形态、国内文化语境和预期观众群的影响下, 允许译者在不违背原片信息的前提下, 可以为了达到通顺简洁, 超越“忠实”而对原作进行语言和艺术风格上的再创作。在改写时, 译者对目的语流行词汇和古诗词的巧妙运用, 可以使译文锦上添花, 更好地为目的语观众所接受, 也不失为一大突破。然而, 在这个过程中, 译者必须合理掌握改写的力度, 既切忌对原文造成亏损, 也要避免对原文迁移过度, 违背原文意图, 更要严厉打击一味为着迎合观众而肆意添加、替换甚至歪曲原文的行为。
摘要:近年来,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日益受到重视。在部分电影中使用网络语, 并试图对原文进行增删、替换等操作, 引发了广大媒体热议。从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出发, 来探讨影响英文电影字幕中的操纵因素, 即赞助人和意识形态、国内文化语境和预期观众群的影响, 以及在语言和艺术层面上的改写手段。
关键词:英文电影字幕翻译,勒菲弗尔,操纵因素,改写手段
参考文献
[1]AndréLefeve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oin of Literary Fame,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0.
[2]Hermans, T.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Studie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M].London:Worcester, 1985.
[3]李志萍.回归翻译——兼评文化学派的改写论[J].上海翻译, 2009 (4) .
[4]刘微微.从《黑衣人3》字幕翻译看流行语借用策略[J].电影文学, 2013 (7) .
[5]吕玉勇、李民.论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娱乐化改写——以《黑衣人3》和《马达加斯加3》的字幕翻译为例[J].中国翻译, 2013 (3) .
[6]王东风.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J].中国翻译, 2003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