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与文化过滤

2025-01-21

文学翻译与文化过滤(共9篇)

文学翻译与文化过滤 篇1

从实践来看,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只有通过有力的翻译,才能尽可能的打破中英文化之间的天然屏障,实现文化之间的有效衔接。中国需要了解西方的文化,西方同样需要认识古老的中国文明,而文学作品成为文化与文明的显性表现,对于中英文学作品及其文化的比较与翻译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大文化格局的构建。

一、中英文化之间的不同

中英地域的差异决定了中英文化之间也必然存在一定的不同,这种不同的产生主要是源于生活习惯、事物认知、价值判断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种不同会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产生一定的冲击,因此,分析中英文化之间的不同就需要通过这些要素来具体论证,只有找出不同国度之间文化的不同才能对中英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的比较,具体说来,中英文化之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英在生活习惯上存在不同。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很多生活习惯都是经过一段时期积累而产生的,是地域特征的现实反映,这种反映会在生活习惯上得到体现,并映射在文学作品中。例如,红色在中国的习惯中常常代表着喜庆,通常在好的时刻采用红色的色调,这是一种古老的习惯。而在英语文化中,“red”仅仅代表着色彩,并不具备其他更为深刻的涵义。再例如,“老”在中国的习惯中不仅是陈旧的象征,还代表着一种经验成熟的表现;而在英语文化中,“old”仅仅是落后的象征。类似的文化都是典型的习惯,是长期的地域沉淀下来的文化不同,这也是在具体的文学作品翻译中应该把握的问题。

2.中英在事物认知上存在不同。中国人对于事物的认识方式也与英语人存在的不同,中国对于事物的认识更加注重把所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在实践中去检验理论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而应该对于事物的认识则更加注重事物本身的内在逻辑,只要被逻辑证明了的问题,对与错便不再那么重要了。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中英对于事物认知上的不同之处也能够在文学作品里被体现出来,例如,中国对于事物的认知更多的是从表象出发去探索事物的本质,也就是更侧重正向思维去认知事物;而英语对于事物的认知则更多的是从结论去找原因,也就是逆向思维的更多。

3.中英在价值判断上存在不同。价值判断是世界观的现实反映,价值判断与生活习惯和对待事物的认知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中英文化在生活习惯和对待事物认知方面存在不同,显然也决定了二者在价值判断上必然存在差异。例如,在中国文化中更多的强调集体主义的精神,主张奉献精神,提倡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来解决现实的问题,不能过分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力量,因此,团结成为中国文化中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重要前提。而在英语文化中,个人主义的思想比较重,常常借助于个人的突出表现来衡量一个团队的成就,这也在英语文学作品中能够经常看到。

二、中英文学作品的比较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提倡宗教信仰自由,但是不主张把宗教精神无限度的扩张;而在应该文化中受到基督教思想影响比较重,对于其文学作品的创作产生很强的思想影响。大量的英语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够从中读出基督教的味道,至少可以说是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客观存在。很多中国的文学作品是对中国现状的客观反映,通过文学作品来发现中国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希望能够通过文学作品来引起更多人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使问题能够最终得到解决。中英文学作品的比较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1.中英文学作品信仰的比较。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经常能够看到神,尤其是一些古老的文学作品中类似“玉皇大帝”、“龙”这样的神成为一种文化的符号,这是古老的中国文化的现实反映,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文学创作不难发现,凡是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都被视为正义的象征。而在英语的文学作品中则用基督教的上帝来反映其宗教信仰,即便是行为主体遵循客观规律来办事,也是对于上帝的交待,就像英国大物理学家牛顿找不到第一推动力的来源时需要把这种力量归咎于上帝的推动一样。例如,在中国文学作品中龙是神的象征,经常能够看到,这是古老的中国文明的象征,是正义的象征;而在英语文化中,“dragon”却是一种邪恶,是反面的代表。

2.中英文学作品实践的比较。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注重通过踏实的实践来创造财富,实现人们生产生活的提高,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经常能够看到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社会实践行为,并通过这种文学表现形式来反映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客观现实。而在英语的文学作品中,对于实践的表现手法上就存在一定的差异,更多的强调休闲浪漫,常常出现衣冠整洁的绅士的形象,而对于真正辛苦劳作的实践者常常表现为拉着纤绳的“奴隶”。例如,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牛象征着劳动人民,任劳任怨,甚至把无私奉献也比作俯首甘为孺子牛;而在英语的文学作品中,牛更多的是用来吃肉的,但是,马却是非常勤劳的象征,这也是文学作品中的“牛饮”被翻译成“to drink like a horse”而不是翻译成“todrink like a cow”的重要原因。

3.中英文学作品自然的比较。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也常常有很多自然背景的表述,通过外部的环境来反映作者创作的心境,进而形成客观的社会现实、作者的心境、外部的自然环境三者之间形成统一与共鸣,为故事情节的发生与发展奠定了必要的自然环境基础。在英语的文学作品中也会有自然环境的反映,这是文学创作的共性要素,但是,在具体的自然要素使用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些在中国文学创作中正向却成了英语文学创作中的反向。例如,中国文学作品中自然界的东风常常是暖意的表示,象征着希望即将来临,感受到东风的吹拂常常是事件将发生转机;而在英语文学作品中东风则非常不受欢迎,被认为是不详的征兆,甚至非常让人反感,因此,在英语的文学作品中有“ode to the westwind”(西风颂),而在中国却是东风颂。

三、中英文学作品翻译的实践路径

基于中英文化上不同的存在客观,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宏观把握作者的创作初衷,毕竟翻译只是对作者表达意思的客观反映,而翻译本身却不是文学创作,因此,在进行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应该结合作品的宏观思路,来进行具体的语言合理转化,还原作品创作的本来面目。具体说中英文学作品翻译过程应该遵循这样的实践路径:

1.要在领会作者本意上下功夫。翻译文学作品的关键是领会创作者的本意,文学作品不同于一般的语言表述,通常来说,文学作品都具有相对严密的逻辑性,这就需要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全面把握作品的核心思路,做到整体与局部相统一,以局部为切入点,来通篇组织整个作品的翻译,不能局限于某个结点不放,同时,要在翻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中英文化之间的不同之处,为了保证作品内涵的完整性,可以根据实际的翻译需要酌情增加或者删除部分表述,从而达到作品连贯性的目的,让文学作品的原滋原味呈现出来,这样才能体现出翻译的功底和水平。

2.要根据作品的具体情况合理配置语言表述。中英文学作品在语言表述方面存在不同,中文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主谓宾缺失的情况,相对而言,英文作品中结构更加完整,这就要求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系统的把握,合理配置翻译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对于中文文学作品中主谓宾缺失的情况,可以根据实际的翻译需要,适当补充相关的语句要素,使语言的表述更加完整,从而实现语义的完整表述,这样阅读者才能够通过翻译后的作品了解到作者的创作本意。

3.结合实际的语言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词汇。尽管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同属于语言的门类,但毕竟中英文化之间存在着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翻译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不同国度的语言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词汇来表达具体的作者意图,还原作品最本真的语义。例如,“Do you see any greenin my eyes?”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就不能直接翻译成“你看见我眼睛里有绿色吗?”应该考虑到在英语翻译中,“green -eyes”不但有直译的“绿眼睛”(红眼,不瞒)的意思,还有“好欺负”的意思,因此,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就应该选择合适的词汇,翻译成“你以为我是好欺负的吗”?这才是真正的本意。

另外,要根据语言通顺的实际需要来科学表达。文学作品只有通篇阅读才能够把握作者的整体思路,因此,要保证全文的通顺就需要使表达方式得到科学的理顺,该调整先后表达顺序的就需要调整表达顺序,该补充完整的就需要补充完整,该需要显性表达出来的意思就需要显性表达,这样才能够做到舒张有度,使文学作品的韵味在翻译中被有效的体现出来,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品的美感。

摘要:随着不同国度之间文化往来的日益频繁,文学作品成为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文化的深度交流产生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从中英文学作品比较来看,反映出明显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对于成为文学作品翻译中应该把握的关键问题。文章从中英文化之间的不同现状出发,对中英文学作品进行客观的比较分析,找出中英文学作品反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从而探索中英文学作品翻译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中英文学作品,文化比较,翻译

中英文文学及文化的比较与翻译 篇2

【关键词】中英文文学 文化 比较 翻译

一、中英文文学作品对比分析

文学是社会的镜子,中英文文学作品是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文化产物。中英文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在文学思想、个人性格、文学描写等方面都有所体现,不一而足。在此,笔者不一一赘述,仅以自然描写、宗教信仰和作品实践为例,来讲述两者的差异。

1.自然描写。关于自然、自然景色的描写,在许多中国文学作品中都极为常见。借助外部环境和自然背景来表达创作者的意图,反映主人公的内心,实现自然、社会、人物三者的和谐统一,是许多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惯用的手法,如沈从文就是一个善于描写自然静物的高手,在其作品《边城》中,茶峒小镇的景物都具有诗意的色彩。在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中,时常可见大段的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利用自然环境衬托人物和故事,是文学创作的共性,在这一方面,中英文文学作品都不例外。不同的是,一些自然要素在使用和意义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如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东风”经常用来暗喻温暖的春天即将来临、事情即将出现转机等,但是在西方文学中,东风象征着保守与凶兆。在中国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中,月亮常用来象征美丽、团圆和光辉,残月多具有象征意义,而在西方文学中,月亮象征着生育与肥沃,残月常用来象征寡妇与老年妇人。在中英文文学翻译中,译者要明确自然事物所指及差异,以免出现常识性的错误。

2.宗教信仰比较。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在中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教派共同存在。但是,在中国,宗教信仰自由并不代表宗教精神可以随意扩张和拔高,这是我国宗教信仰的特色。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信仰的多是基督教,在这些国家,基督教对民众的影响非常大,这一点,从文学作品中可以管窥一二。如在《飘》中,斯嘉丽一家在饭前通常都要祷告,斯嘉丽的母亲和媚兰都被塑造成了圣母的形象。可以说,在这些国家,宗教的精神是无限扩张的。因此,在英文文学作品中,凡是符合宗教规定、客观规律的行为通常都会被视为正当的。但是在中文文学中,宗教的地位一点都不特殊,如在宣扬“佛法无边”的《西游记》中,虽然佛教的势力最强,但是孙悟空却屡次挑战佛教权威,如来佛祖的两名贴身弟子还曾向唐生要人事,宗教的形象并不高大。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在涉及到宗教信仰方面的内容时,要正确认识民众对宗教的情感和态度,力求做到严肃、严谨。

3.作品实践对比分析。实践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在中英文文学作品中,民众、个体的实践行为随处可见,通过实践翻译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现实,是文学创作的通用手法。不同的是,在实践方法、思想方面,中英文文学作品有所不同。英文文学作品强调实践表现手法的浪漫性,但是具体的实践和实践者却是辛苦而不浪漫的,如基督山伯爵、鲁滨逊,虽然主人公的经历称得上是极具戏剧性,但是每个人在实践中也都是饱尝苦头。中国文学中强调实践的真实性、客观性,他们对实践参与事物的态度非常尊重,如人们常用生活中最常见的马、牛比喻人,将人比喻成才华横溢的“千里马”和勤劳奉献的“孺子牛”。但是在西方文学中,马通常就是用来载人载物的,牛就是用来吃肉饮奶的。

二、中英文化比较

文化是特定社会环境中发展实践的产物,中英地域差异决定了中英文化必然会存在诸多不同。下面,笔者就从生活习惯、认知、价值观等方面来阐述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

1.文化生活习惯。民族生活理念、生活习惯会给民众文化生活习惯带来直接影响,如在基督教宗教文化影响下,英国视圣诞节为最重要的节日,会在圣诞这一天热烈庆祝,亲朋之间还会互送礼物,《麦琪的礼物》就是一个发生在圣诞期间的感人故事。而有着腊祭习俗的中国人则沿用农历历法,以新年为一年的开始。再则,在生活习惯上,中国人以群居生活为主,家庭观念浓厚,许多家庭都以四世同堂为荣。英国人个人意识强烈,家庭不过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驿站,在他们看来,过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在心理习惯上,中国人喜爱热闹,尤其是在节日之际,人们习惯用大红的灯笼、中国结、窗花来装饰门庭,西方人喜欢独处,普通人找个幽静的地方度假就跟梭罗独居瓦尔登湖一样,追求的是心灵的宁静。

2.文化认知。关于事物和学问,中国人与英国人的态度是不同的,中国人更加关注事物、学问的工具性、实用性,他们习惯将对事物、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儒家家国思想和法家治国理念为例,中国许多政治家如商鞅、张居正等都研究过这些治国策略,并乐于将自己认为合理的部分应用到实践中去。英国人在对事物的认知上,更加关注事物本身的内在逻辑,如果逻辑明了,对错并不重要。在中英文文学中,中国人在认知方面大都是由表及里、沿着正向思维方向前进的,而英国人更善于从结论找原因、用逆向思维思考问题。如在创作《德伯家的苔丝》时,哈德坚信,人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人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本身就是悲哀的。所以,他笔下的苔丝姑娘虽然单纯美丽,但是终究难以摆脱命运的捉弄。

3.价值判断比较。价值判断是个体认知的产物,中英文化在机制判断上存在着明显差异,中国文化向来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标准,强调人对社会、对团队的价值和奉献,提倡通过团队努力来解决问题。如在《林海雪原》中,杨子荣虽然神勇无比,机智超群,但是还是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攻下威虎山。在英国文化中,人们比较尊重和推崇个人主义思想、个人主义英雄和超级英雄,他们喜爱的是贝奥武甫、鲁滨逊、007式的人物。

三、中英文文学作品翻译要义

1.深刻领会作者思想意图。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英文文学,都是作者创作实践的结果,作者的创作意图决定了作品的思想主旨,其创作意图也会在作品中有所体现。文学作品的逻辑性,作者创作意图的指向性,要求译者在文学作品翻译中要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全面把握作品的整体思路、中心思想,在翻译中做到译文原意与译意的贴切、统一。此外,根据中英文化差异,笔者还在采用归化法、简译、增译法等对文章进行适当删减或添加,力求在保证文化通顺、完整的基础上,使作品内容看起来更加连贯。如在翻译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Ode to the West Wind》时,我们可根据诗人的情感,将诗歌的标题译做“东风颂”,目的是将内容与情感融合到一起,增强译文的思想性、准确性。

nlc202309010537

2.参考作品的文化背景。语言和文学作品都会依托一定的文化背景而存在,在中英文文学作品翻译中,我们也常常会发现,语言与文化、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极其密切,文化常会受特定社会背景的影响和制约。这就要求译者在文学作品翻译中,要深入了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社会文化背景,熟悉译语国家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等,将译文内容与文化背景有机结合起来,认真思考和权衡原文和译文各要素,选择合适的词汇、文字来表达作者的意图,使译文在向目的语读者传递消息的同时又带有原作的特点,以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如在《社会与孤独》中有这样一句话:It's wise for man in every instance of his labour, to hitch his wagon to a star, and see his chores done by the gods themselves.艾默生这句话的原意是“只要借助星星的力量,任何事都能办到”。在翻译时,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需要将之译为“只要借助自然的力量”或“只要胸怀大志”就可无坚不摧、战无不胜。

3.根据具体语境来翻译。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文字创作活动,目的语读者和源语读者在思维、想法和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会加大文学作品翻译的难度。译者在全面照顾译文内容的情况下,还要立足于特定的语境,适当考虑目的语读者的需要,根据语境合理选择文字进行意义表述,以使语义更加完整,同时为读者阅读理解提供方便。如在中文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出现主谓宾缺失的情况,如莫言的作品,常常会因为频繁断句、用词简洁而显得句子残缺不全。英文在语法上要求相对严格,句子成分也显的相对完整。所以在翻译中英文文学作品时,译者可以根据语境增加或删减某些词语,或根据目的语读者的表达习惯灵活进行词语替换,使语义看起来更加自然、简洁、完整。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中英文文学及文学翻译则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文化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等特点,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在文学翻译中正视中外文化的差异,正确理解文学语言所负载的文化蕴意,以翻译出更多好作品。

参考文献:

[1]熊志霞.中英文学作品及其文化的比较与翻译[J].校园英语, 2015,20:229-230.

[2]胡细辉.中英文学交流中的文化问题探讨[J].名作欣赏,2012, 06:151-152.

[3]茅和华.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比较[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6,04:23-25.

文学翻译与文化过滤 篇3

一、中西文化差异

(一) 中西文化之外在差异。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会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主要特点, 完备的宗法制度以及严密的专制制度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 这种伦理政治的实质就是人治文化;而受具有契约观念传统的基督教的影响, 加上长期的市场经济实践, 在流动性较大的情况下, 契约精神成为对人们行为进行规范与调节的必然手段, 西方实行的是法治文化。

(二) 中西文化之内在差异。本尼迪克曾说:“一种文化就像一个人, 或多或少有一种思想与行为的一致模式。每一种文化之内, 总有一些特别的, 没必要为其他类型的社会分享的目的。在对这些目的的服从过程中, 每一民族越来越深入地强化着它的经验, 并且与这些内驱力的紧迫性相适应, 行为的异质项就会采取愈来愈一致的形式。”作为反抗中世纪神权文化的过程中兴起的思潮, 西方人道主义把长期处于“神权”统治下的人的地位提升到神与自然之上的中心位置, 强调人性、人的主体价值和人权、平等等个人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则围绕着人的社会存在而建立的, 它既不可以与宗教与神灵的寄托, 也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 而是专注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道德人格的完成。西方文化之重心在科学宗教, 中国文化之重心在道德艺术。

二、中西文化影响下的文学

(一) 西方文化下的西方文学。作为西方文学的代表作, 《荷马史诗》既是对历史的记录, 具备神话传说意味。《荷马史诗》呈现了早期英雄时代大幅全景, 以整个希腊及其四周的汪洋大海为主要情节的背景, 充分展现了自由主义的情景, 并为日后希腊人甚至整个西方社会的道德观念立下了典范。首先是一种追求成就, 自我实现的人文伦理观, 其次是一种人神同性的自由神学, 剔除了精神世界中的神秘恐惧。

(二) 中国文化影响下的文学。与《荷马史诗》可以相提并论的中国文学代表作《诗经》则体现的是另一种文化。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风”是地方民歌, 有十五国风, 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 分大雅和小雅, 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 有四十首。与《荷马史诗》中描述的壮烈的战争场面不同的是, 《诗经》更多的是对当时劳动人民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是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的叙述。

三、跨文化视域下的中西文学作品翻译

(一) 理解思维模式的差异, 构建语言形式的转变。思维和语言密不可分。一方面,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另一方面,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语言的内容反映了思维的内容和方式的差异。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 表面上看来是不同语言形式的转换, 实际上则是不同民族所潜在的思维模式的变换。傅雷指出:“东方人和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 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 细微曲折, 挖掘惟恐不尽, 描写唯恐不周;次两种mentalite殊难彼此融合交流。”。

(二) 基于文化差异的表现, 形成角色思维的转换。如果说文化是人类在生存实践中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综合的话, 那么思维认识现象既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又是一切财富的基础。思维模式以一种最深刻最普遍的意义影响着文化的面貌与发展的价值形态。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文化本身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语言的发展影响文化并被文化制约。

四、结语

中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审美情趣、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渗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中, 只有深刻理解中西文化差异并通晓中西文化的内涵, 才能更好地呈现不同文化的文学作品。

摘要: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底蕴, 不同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及心理特征导致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论文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着手, 以《荷马史诗》和《诗经》为例来分析不同文化影响下的中西文学, 最后提出如何通过不同思维、文化及语言的转换来实现中西文学作品的跨文化翻译。

关键词:中西文学,翻译,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露丝·本尼迪特.文化模式.[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

文学翻译与文化过滤 篇4

[关键词]合法的偏见相异性文化误读缘由

“合法的偏见”与“视域融合”

文学文本翻译中文化误读的发生对于译者而言,排除自身文化的干扰,客观地、全面地、正确地理解文本,他就可以准确地再现原文,同原文等值。然而哲学阐释学推翻了这一观点。哲学阐释学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关系,目的在于强调解释者的主观能动性。根据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误读”在哲学阐释学的关照下作为一种“歪曲的理解”第一次得到了正名,它不止在本体论和哲学层面上取得合法性,而且在哲学阐释学中,“视域融合”为阐释文学文本翻译中的文化“误读”提供了绝佳的视角和方法。

一、“合法的偏见”确立“误读”在本体论上的合法性

在《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根据海德格尔的“前理解”,加之哲学阐释学中理解的历史意识,第一次确定了理解中“偏见”的合法地位。他认为:“偏见未必就是不合理和错误的,实际上,我存在的历史性产生偏见,偏见实实在在地构成了我的全部体验能力的最初直接性。偏见,即我们对世界敞开的倾向性”。“偏见”在理解行为中就成了一种积极因素,是在历史和传统下形成的,是理解者对身处世界意义的偏见所作的一种理解,它不仅合法,而且具有理解的普遍性和历史性。那么,在文化交流中,在对他者文化的理解和阐释中,作为“偏见”具体表现形式的“文化误读”自然也体现了偏见的所有特性。“文化误读”是普遍的,合法的。在文本翻译里,“文化误读”摆脱了传统的负面界定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与他者文化交流时,交流主体不仅不可能摆脱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而且往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按照自己习惯的思维模式对他者文化加以选择、切割和解读。鉴于不同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或差异,文化“误读”当然是无从规定和避免的。承认“偏见的合法性”就等于承认文学文本翻译中“文化误读的合理性”。

二、“视域融合”是理解文化“误读”的有效途径

我们在承认“误读”合法性的基础上,需要找到因“误读”引发的种种问题的台理、有效的解决途径。迦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不仅确立了偏见的合法性,同时还提出了“视域融合”来关怀“误读”。“视域融合”是一个认知他者的过程,它既不是要求主体完全抛弃自己的视域而置身于异己视域,也不是要求理解主体将理解对象简单归入自己的视域,在认知过程中,理解双方的视域均相互开放,双方进入对方的视域并随着理解的深入不断地扩充丰富自身。理解主、客体视域相互结合,彼此交融,因此,在理解他者过程中,不必介怀自身的“前理解”或“偏见”,而应注重不同于自身的他者的结构体系,倾听他者的声音,并乐意通过对话等手段与他者交换意见,交流思想,从而丰富和扩充自我。基于此,理解的重点不再是传统中一味强调的单方面追求真实的他者,而是通过与他者的接触,从中吸取有利于自身,对自身有价值的观点和要素,不断丰富提高自己。

从哲学层面的探讨到文化交流中对“误读”现象的处理,“视域融合”具体地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主体文化的“同化”,即从自身文化的结构框架出发,主体文化接受他者文化中对自己有利的因素,但又决不是盲目地、不加选择地接受或模仿,第二,客体文化的“适应”,即客体文化进入主体文化时,客体文化自身的内在因素不仅偏离了原来的发展轨道,而且同主体文化特征相结合,生出新的内涵和意义,丰富和拓展了客体文化的内容,所以,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并不是简单地朝着同质性方向发展。而是一个在不同环境下改变创新的过程,文学文本翻译中的文化“误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

所以我们说,立足于哲学层面上的“合法偏见”和“视域融合”,在本体论和方法论上。就确立了文学文本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从而肯定了对它的研究价值。

中西语言和文化的相异性

不同的语言体系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以及与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化背景诸方面尽管也有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但更多的却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性。这正如NIda在“社会语言学作为笔译和口译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文中指出:“诚然,在所有的翻译过程中,都少不了明显和不明显地去比较原语和译入语:但所有这种语言与语言之间的沟通,远远不止两种语言之问的相似性和显示差别的技巧”。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字符的意思,在任何一个层次上都依赖该语言社会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事实上,语言是任何一种文化所表现出的最复杂的系统性习惯。语言反映文化,提供进入文化的通道,并且在许多方面构成文化的一种模式。”以汉语与英语为例,其差异性简直有如天壤之别,而语种的差异性对翻译精确与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虽然造成文学文本翻译“误读”的原因多样,但归根到底是由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引起的,译者对这种差异的理解、把握程度必然影响文学文本翻译的“误读”程度。前者是客观原因,后者则为主观原因。

(一)语言类型学差异造成的误读

汉语是表意文字,英语则是表音文字:汉语没有形态变化,而英语却有单复数和过去、现在与将来等时态的变化,还有主动、被动两种语态以及性别等字型变化。汉语文字是华夏民族祖先独创的方块象形文字,有一整套完整的所谓“六书”、“四书”造字法,其中外来字词相对较少:而英语则在北欧盎格鲁撒克逊人进入英伦诸岛反客为主后历经罗马、诺尔曼等族入侵与同化而显得十分庞杂,其外来词相当多。现代英语中声音刚强而含义朴拙的单音词往往源自古英文,声音柔和而意义文雅的复音词则多来自拉丁语、法语等欧洲大陆民族语言。因此,运用源自不同语系的词汇在文学作品中营造戏剧性对照效果是英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手段。如莎士比亚在其《哈姆雷特》一剧中,将源自拉丁语的意为“幸福、满足”的多音节词汇“felicity”表现哈姆雷特临终前预感到的去天国的“幸福”:接着又改用源自盎格鲁撒克逊的意为“残酷的世界”单音词“harsh world”来对比他对现实的鄙视,从而达到相当巧妙的修辞效果。

在词汇上,汉语词与英语词的涵义及使用习惯也有许多不同。除科技或专门术语外,英语词大多是多义的,有的词在本义基础上引申得很远,甚至引申义与本义风马牛不相及,如本义为“春天”的“spring”,可以引申出“弹簧”和“发条”等意义来。汉语词与英语词还有词义多寡与宽窄的不同,如汉语词“山”,英语词至少可分成“hill”与“mountain”。而其中“hill”相当于汉语的“丘陵、斜坡”与

“土堆”等意义。

从语言形态学分类来考察,汉语是分析型为主的语言,即analytic language,“这种语言中的语法关系主要不是通过词本身的形态来表达,而是通过虚词、词序等手段来表示”,英语则是由综合型向分析型发展的语言,即synthetic language,这种语言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如格、数、时等)。所以汉语能够不作字面及字数的改变,仅靠词序的调整来表达多个意思:英语在这方面的灵活性就存在差距。

从句子结构及句法功能看,汉语句子结构多为后重心,头大尾小,最后点出中心信息:句法功能呈隐含形式,重意合。英语句子结构多为前重心,头小尾大,句法功能呈外显形式,重形合。在语法上,尽管汉语与英语同属分析语,主语和谓语等主干成分结构在词序上基本相同,但英语的其他成分如介词要比汉语更多更活跃,而且像关节一样,带动语言的全身运动。据统计,英语中的介词多达280多个。而汉语中常用介词很少,在高度凝炼集中的汉语诗词中甚至难见介词,却能使情景、意境、意象跃然纸上。如柳宗元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全诗无一介词。而在英文诗中却难以离开“on,in,of,at,to…”等介词的串连,否则就无法传达诗中的情景、意境。

(二)语言外的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读

文学文本翻译中产生“误读”的最根本因素则是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文化内容,特别是哲学文化在靠语言进行传播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分不清语言和它所指的事物,于是经常误把语言和其所指混同”。因此,翻译最大的难处往往不在语言本身,而在于文本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意象的传递。

说译者处于双重约束的压力下,也就是Weck所说的那样“翻译的人处于似乎不可能调和的两种要求之间。一方面,作者对他高喊:尊重我的东西,别拿走我的任何东西。也不要把不属于我的东西归于我。另一方面,读者要求尊重我们的喜好,给我们喜欢的东西,而且用我们喜欢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文本翻译中的文化定位极其重要。但是,文化差异因素导致文学翻译中文化信息失落或者文化“误读”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异质文化基础上,由于各自环境、地域、生活习惯、思维模式、文化习俗、宗教信仰诸方面的不同,形成的语言就各具特色。例如,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标志,被中国人视作神圣、吉祥、至尊的象征,多有褒义,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等成语。中国文化常被喻为龙的文化,而英语中对应的dragon则是一种长着翅膀,口能喷火的凶残怪物。自圣经故事以来,dragon往往是魔鬼的化身,邪恶的象征,西方的神话传说中也多有英雄屠龙救世的情节。龙在不同的民族中有不同的文化内含。

(三)个人接受差异造成的误读

在接受过程中,由于个人的经历、思想倾向、学识、欣赏取向等方面的不同而造成不同的理解,个体的差异也有可能使主体在审美与接受过程中对传统或公认的一些准则提出质疑或挑战。个人主观的参与,会使得接受的主、客体间呈现出互动的状态。从一定程度上讲,此时相对于“自我”而存在的“他者”的范围就更广泛,与“自我”认识产生冲击与偏离的可能性就更大,因此,由于个体的差异而产生的“误读”个案更为多见。例如,一个民族的乐器往往有其独特性。白居易《长恨歌》中的“缓歌慢舞凝丝竹”,个人接受的差异造成了对“丝竹”的不同翻译。Fletcher把“丝竹”译成“stringed music”。该译法既不能表达原义,也不能表达“弦乐”的意思。Witty Bynner则译成“string andbamboo music”。这可谓“逐字翻译”,但难以达意。曾炳衡译成“the pipe and music”。这是以西乐代替“中乐”。可以说这些译者都在力图阐释中国文化,或处于不懂“丝竹”为何物,或处于翻译艺术,他们都误读了“丝竹”,笔者认为将“丝竹”译为“silk andbamboo music”,再加以详细的注释,这样就有助于读者真正了解中国文化。

中西思维方式相异性

翻译过程是进行思维的过程,也是运用语言的活动。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的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而且是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思维的复杂过程,因此研究翻译不研究思维不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而且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构成不同文化类型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汉英两个民族也不例外,在观察事物与思维方式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同一事物,往往因思维概念不同,便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这种东西方人思维上的差异,或者具体地说汉英两个民族思维上的差异。无疑会在其表达工具一语言上反映出来,并对翻译产生巨大影响,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思维差异在语言上的反映

第一,语义概念上的差异、文化背景和传统习惯的不同,必然会影响到思维方法。而思维方法的差异,则会体现在语言的表达方法上。我们从理解的层次考虑,语言是文化的表达形式、文化的表层结构: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的深层结构。人的思维与语言有着直接的联系,思维存在于人们认识过程的整个过程。思维的具体内容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判断和推理都离不开概念,而概念又同语言的词语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词语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词语的思想内容,例如,我们对颜色的观察和使用,就有许多不同的概念。汉语的“红糖”,英语为“brown sugar”(棕色的糖):汉语“红茶”,英语为“black tea”(黑色的茶),英语的“blackcoffee”,汉语为“浓咖啡”(不加牛奶或糖):再如句子A large number of American radiostations operate in the red英语in the red指“亏损出现赤字”,故上句应译为“大量的美国无线电台在惨淡经营”。

第二,句法结构上的差异。西方人理性思维发达,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与科学性:而中国人直觉思维发达,具有较强的情感性和直观性,正如19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所指出那样东方人见到了统一忽视了区别,西方人见到了区别遗忘了统一。这种差异性在英汉的句子结构上的表现如下:

(1)形合与意合的区别

美国的翻译理论家Nida在TranslatingMeaning一节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形合与意合的对比(Contrastbetween Hypotaxis and Parataxis)。”英语多用“形合”(Hypotaxis),汉语则多用“意合”(Parataxis)。重形合的英语高度形式化、

逻辑化,句法结构严谨完备,并以动词为核心,重分析轻意合,句子成分主要是由连接词贯通以表达逻辑关系,可以不按时间或逻辑顺序排列,在句子结构上就可以前挂后连,组织十分严密,词序又比较灵活,所以,英语句子关系分明,结构严谨,语义明确:重意合的汉语则不注重形式,句子结构不必完备,动词的作用没有英语那么突出,重意合轻分析,句子成分往往较少用连接词衔接,句子结构依照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排列,词序较固定,而且语法上的主语和逻辑主语一致,所以,汉语主要是靠语序表示其逻辑关系,结构较松弛,词序通顺而简练。

(2)表达侧重点的区别

英汉两种文化传统和逻辑思维存在着差异,因而,英汉语用不同的顺序来表达内容的重点。英美人习惯于开门见山,先说明重点,表明态度和观点,然后再叙述事物的原因:而中国人总喜欢先摆明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再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以表示谦虚、含蓄和委婉。例如:I am very sorry thatI have not written to you for such a longtime since I wrote to you last汉语为“自上次去过一函,而后久未通信,十分抱歉。”“I am much delighted to hear you havepassed the examination”.汉语为“听说你已通过考试,(我)非常高兴。”

(3)重主语与重主题的区别

西方人在思维上注重主语。句子是通过主语一谓语的句子结构进行描写的,造句离不开主语,而中国人注重主题,经常把句首成分看作主题加以评论。英语民族的思维反映现实要素的顺序是:某一个主体一它的行为一行为客体一行为标志,其思维习惯在英语句法结构顺序上表现为主体+谓语+宾语+状语。这种基本句法结构又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如定语从句的后置,动词的时、体体系十分复杂等;汉民族反映现实要素的思维顺序是:某—主体—它的行为的标志—它的行为—行为客体,相应的汉语的句法结构是主语+状语+谓语+宾语。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是,状语、定语一般前置,动词的时态用时间词来表示,不需要十分复杂的时间指明,这样,在翻译过程中,大多不能照搬原文结构,须根据译文的表达习惯,对原文结构进行转换、增删和语序调整,其依据还是逻辑思维,如:You don't grow the grain youeat and you don't make the clothes youwear.你吃的粮食不是你自己种的,你穿的衣服也不是你自己做的。

(二)逻辑差异

翻译是逻辑活动,翻译的文本是逻辑活动的产物。把翻译看作逻辑活动,其基本出发点在于人类思维的共同性,因此,翻译才成为可能。思维是全人类的,不同民族存在共同的思维:但是作为思维形式的语言是民族内部约定俗成的产物,不同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有一定的区别。逻辑是研究思维活动的,翻译要做到正确与生动,必须借助于思维的逻辑和语言的逻辑,也就是说,不但思维必须符合逻辑,语言同样也要符合逻辑,所以,逻辑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

人们常常把翻译的过程看成是翻译实践者简练地理解与表达的活动,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任何时候也离不开逻辑思维。要正确翻译,首先要正确理解,而正确理解基于概念、判断、推理的正确。如Attentionwas paid to this problem through out thepresent study.(attention是逻辑重点)“目前的研究对这个问题是始终注意的”。由于英汉两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传统习惯和思维逻辑不同,反映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许多地方差异很大,翻译时,译文必须遵从目的语的逻辑表达习惯和顺序,译文读者才能够理解,例如:You haven't finished your homework,have you?Thestudent shook his head and said,“No,Ihaven't”这里必须把shook his head(摇头)译成“点头”,No(不对)译成“是的”。英汉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同是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的反映。

实际上翻译并不是单纯用外语思维的过程,翻译过程是用两种语言进行思维的过程:用原文语言进行思维理解内容,用译文语言进行思维表达内容。从逻辑学的角度看,英汉翻译就是根据英语的语言材料,运用汉语进行第二次思维的活动过程。在翻译中,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形式和方法,对于深刻理解原文,确切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再现原作的修辞效果等起着积极的作用。

文学翻译与文化过滤 篇5

1.1儿童文学的概念

对于儿童文学, 学界曾有过多种定义, 目前普遍认可的一种定义是:儿童文学是那些与各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及阅读能力相适应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它包括幼儿文学、童年文学与少年文学三个层次, 其中以小学阶段的儿童为读者对象而创作的童年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主体与核心。

1.2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受认知水平的限制, 儿童掌握的词汇和语法有限, 因此, 儿童文学中所使用的语言应具备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2.1浅显简练

相对成人而言, 儿童的知识面还比较局限, 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时尽量避免生僻难懂的词汇, 更多选用简单易懂、亲切和善的语言。

1.2.2优美自然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 儿童既能学习语言, 也能在无形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因此, 在翻译时应尽量选用优美自然的语言, 使儿童领略其母语的魅力。

1.2.3生动有趣

和普通文学作品不同, 儿童文学作品需要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来吸引儿童读者。例如:程度副词很符合孩子们喜欢夸张事物的性格;感叹词具有的口语色彩能引起孩子们的注意, 可以增加童趣;恰当的动词能够准确地传递原文作者的感情, 既增加了生动性, 又符合儿童的感官需要。

二.译者主体性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必要性

学界对于译者的身份与功能曾做过很多讨论, 随着译者在引入意识形态、介绍文化习俗层面发挥的作用逐渐被学界认识、重视, 一些学者提出了译者主体性这一概念。

“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 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其本质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作性 (查明建, 2003) 。”

2.1读者群体的需求

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的读者群体主要是儿童, 由于认知能力上的不足, 他们无法理清复杂的逻辑关系, 无法理解生僻的词汇含义, 无法从道德上评判正与邪。因此, 在翻译时, 应从多方面考虑其主体性, 满足儿童读者的特殊需求。

2.2教化功能的需求

查明建曾指出, “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译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 也体现在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翻译策略和在译本序跋中对译作预期文化效益的操纵等方面 (查明建, 2003) 。”在进行道德评判时, 儿童还无法准确把握评判标准, 译者应当对原作所体现的价值观、人生观进行甄别, 必要时作出适当删减。

2.3文化传输的需求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 既要保持和发扬本土文化, 也要与外来文化进行相互渗透。但外来文化包含着纷繁复杂的内容, 儿童还无法区分其中的精华与糟粕, 译者在翻译时既要考虑文化传输, 也要进行筛选、过滤。

三.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归化与异化策略的使用

3.1归化与异化策略的产生及内涵

1813年, 德国著名的神学家、古典语言学家以及翻译理论家施莱艾尔马赫在其著名的论文《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 “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 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 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后来, 这一观点由美籍意大利翻译家Venuti (韦努蒂) 提炼为“归化”和“异化”。

韦努蒂认为, “异化旨在保存源语文化风味与核心价值观, 竭力保留源文的内容和形式、包括文化意象和语言表现形式, 译文很大程度上保留及再现源文的异域性。归化采用目的语或译文读者所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 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使外民族事物本族化 (韦努蒂, 2009) 。”

3.2归化策略的使用

儿童文学翻译中主要采用长句变短、汉语成语或谚语等归化方法, 这种策略的使用能够帮助儿童更好地学习母语。

3.2.1长句变短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 正是英汉语言使用者思维方式不同造成了语言结构的不同, 英语尾重, 汉语头重。

在将英语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 如果译者原封不动地采用英文句子结构, 就会给汉语儿童造成阅读障碍。译者可以将英文原著中的长句通过汉语的表达方式, 译成两个汉语短句, 在意义和风格上达到功能对等。

3.2.2采用汉语成语或谚语

同样以英汉语言为例, 虽然语言表达形式不同, 但有时英语原作中的句子所表达的意义与汉语中的成语或谚语恰好一致, 译者可以用儿童耳熟能详的汉语成语或谚语来翻译, 言简意赅、亲切自然, 使中国儿童读者既欣赏了原著, 又感受到母语的独特魅力, 而译文和原文读者对作品的感受也达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对等。

3.3异化策略的使用

如果译者将英文文本中的任何信息都不经改造地传递给儿童读者, 那么势必会影响其在阅读中的审美乐趣。

大部分儿童读者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意象、经典形象不太了解, 而为了保持带给儿童读者的新奇和异域色彩, 满足儿童读者的求异心理, 译者可使用异化策略并加脚注的方法。这样既有利于儿童理解, 也能尽量保留英汉之间的文化差异, 展现英语文化的异域美, 扩展儿童读者的文化视野, 促进两种文化的交融。

四.文化全球化对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的影响

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里, 世界各地的文化从彼此独立逐步发展为相互认同, 最终达到相互融合。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的高速传播使得当代儿童所能接触到的外界新信息、新事物几乎与成人同步, 有的甚至还超过成人, 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旧时代的同龄儿童。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当代儿童对外来文化的熟悉程度越来越高, 那些带有浓郁中国风味儿的“旧风格”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原汁原味、保留了异域风情的“新花样”。

4.1增大异化策略比例

4.1.1引入外来文化术语

随着文化全球化, 儿童对于外来文化的接纳程度也有了大幅提升。中国的儿童读者对“先生”“女士”等词汇早已不感到陌生, 并逐渐接纳了更多西方文化, 对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感恩节、情人节等西方传统节日也十分熟悉。潜移默化中, 中国儿童对西方文化已了解颇多, 适当地直接引用国外概念和表达方式已经不会造成阅读障碍, 相反, 还能够扩大儿童逐渐增长的知识面。

4.1.2选用长句结构

目前文化全球化不断深化, 中国儿童的是阅读量、阅读能力都有了大幅提升, 能够更好地接受英文中的复杂文本。翻译时可不必对原作的结构、句式以及语序进行过多改动, 保持其长句结构, 让读者能充分领略异域文化的韵味。

4.2归化策略仍然保留

虽然在文曾提到应增大异化策略的比例, 但也不能一味追求异化翻译。由于儿童身心、语言有着独特的发展规律, 孩子对异域文化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接受。对低龄幼儿来说, 外来儿童文学作品不应妨碍其母语的学习, 翻译时仍需采用归化策略, 提供简单押韵、朗朗上口的译文。而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的视野日益开阔, 迫切地想了解外面的世界, 翻译时可酌情增加异化策略, 使其接受更为地道的异域风情。

五.结语

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对儿童文学翻译产生了巨大影响,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发挥其主体性作用, 帮助儿童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内容、思想进行甄别与筛选, 兼顾儿童的知识局限性和求异、好奇的心理。归化策略应偏重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幼龄儿童, 异化策略则可以更多地服务于对外国文化有一定了解的青少年读者。灵活地运用归化与异化策略, 在译作中让读者既能理解故事情节, 又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9.

[2] .陈子典.新编儿童文学教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 .查明建, 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 2003, (1) :19-24.

[4] .胡君.儿童期待视野的变化与当今儿童文学翻译[J].邵阳学院报, 2009.12.

[5] .李建忠.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4) :41.

[6] .孙张静.儿童文学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策略的使用[J].华章, 2011, (11)

文学翻译与文化过滤 篇6

一、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主要难点

掌握一门外语相对来说较为容易, 但能够翻译外语文学作品却十分困难。这是因为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存在诸多难点, 极容易使原作品出现语意、语境上的差异, 失去翻译的意义[2]。首先, 最为常见的便是语法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中, 还存在于日常的英语学习中, 属于最常见的一种语言差异。但这一难点通常只要译者对英语与汉语均较为精通, 便能够克服。文章重点讨论的基础为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第二个较大的难点, 便是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3]。这种文化上的差异表现在多个方面, 如习俗、信仰、审美、饮食、穿着等, 一旦没有充分考虑其中的差异, 便会翻译出一部失败的译本, 出现翻译内容的偏差、翻译不能表达原意的状况。

二、文化因素翻译的重要性与文化图式概念

(一) 文化因素翻译重要性

翻译一部文学作品, 并不是简单地将其中的每一句话直译成目的语即可, 还需要考虑到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因素, 让目的语读者能够较为顺利地理解作品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同时体会作品蕴含的文学价值。尤其是在英汉翻译过程中, 对于东西方人种而言, 虽然有着较多共同点, 但文化的差异性仍然表现得十分明显[4]。在这种情况下, 进行作品的翻译就需要着重考虑到文化因素的翻译, 以目的语读者能够认知的文化基础解读作品。这样,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原文中带有的一些文化内涵和思想精神。

(二) 文化图式的概念及地位

现代关于“图式”的定义产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 现如今, 通常可以将其分为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及形式图式三类, 其中内容图式便包括了文化图式[5]。以较为通俗的语言来解释, 文化图式便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及认知, 对文学作品中的人文风俗、宗教信仰、社会环境和道德伦理等内容进行解读, 在欣赏一部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信息科技尚未发达的年代, 相邻两个地区的文化图式有着一定的不同。如今虽然已经实现了信息的全球化, 但东西方两类人群的文化图式依然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 文化图式在如今的英语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翻译的核心便是将原作品中的文化图式转变为与目的语读者相符合的文化图式, 以便减少或缓冲其中的冲突[6]。比如“龙”这种生物在东西方文化图式中扮演的拼图是不一样的, 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red”一词虽然在汉语中直译为红色, 但其在文化图式中所具有的意义与西方文化图式有着较大的差别。在面对诸如这种情况时, 译者便需要以文化图式为基础, 理解原作品, 并将作品中与目的语文化图式有冲突的地方进行相应的转变。

三、文化图式下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文化因素翻译主要策略

(一) 文化图式相对应情况下的翻译策略

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不管其发展历程及民族特色怎样, 其生活中的许多特性均是相同的, 比如对道德品质的肯定、对罪恶的摒弃等。因此, 文化图式对应的情况在翻译过程中最常见, 译者非常容易翻译, 只需要将原作品中的语言翻译成目的语即可[7]。比如英语文学作品Gone With The Wind中, 很多普通的如“On either side of her, the twins lounged easily in their chairs”这种陈述性语句, 就可以直接翻译成“在她两旁, 孪生兄弟疏懒地躺在他们的椅子上”。由于这种翻译手段最基础, 相对来说十分简单, 便不再做更多的讲述。

(二) 文化图式冲突情况下的翻译策略

许多翻译者在翻译一部英语文学作品的过程中, 往往会遇到很多原作品文化图式与目的语文化图式相冲突的情况, 对于这种现象, 常见的处理方法为替换冲突核心或者添加注释。

首先, 替换冲突核心是解决这种情况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也就是将原作品中的内容通过目的语文化图式能够接受的内容替换[8]。这就要求译者在不改变原作品阅读顺畅与核心思想的前提下, 完成方便于读者的理解的翻译。比如优秀英文小说The Black Cat, 如果直接翻译成《黑猫》, 那么在不知道故事简介的情况下, 读者就难以想到小说所要介绍的主要内容。这是因为在西方人眼中, 黑猫代表恐怖、犯罪及死亡, 但在传统的东方文化图式下并没有这种概念。东方人往往会认为黑猫是集英勇、帅气、灵敏于一身的小动物。翻译时, 可以根据小说的内容, 将黑猫进行替换, 翻译成更容易被人理解的名词。

其次, 针对文化冲突的情况, 在翻译时可以采用添加注释的方式, 这种方式较为少见, 主要存在于一些教科书中, 但却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翻译处理方式。以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为例, 在对其进行翻译的过程中, 如果直接将女孩沙兰德的龙文身进行翻译而不在旁注释, 读者便可能会产生较大的疑问。因为在西方文化图式中, 龙是凶残、暴力、邪恶的代名词, 而中国人却认为龙是高贵、神圣的, 并自称“龙的传人”, 两者观念上存在巨大的冲突。所以, 在翻译过程中可以从旁注释此文中的“dragon”指的龙并不是东方文化传统意义上的龙。另外, 在The Holy Bible这一类欧美宗教经典作品中, 出现的“龙”也几乎均与东方文化图式有着较大冲突。例如《圣经·启示录》第十二章的一到十七节, 频繁出现了“The Red Dragon”一词, 这里的“dragon”指代的便是圣经故事中最大的反派角色撒旦, 是圣经中意图毁灭世界的元凶。在对其进行翻译时, 需要进行特别的注释, 否则容易令一些汉语读者产生一定的误解。

(三) 文化图式缺失情况下的翻译策略

所谓文化图式缺失, 便是指原作品中出现的相关风俗、习惯、信仰等在目的语文化图式中并没有, 从而产生了作品阅读上的障碍[9]。对于文化图式缺失情况, 通常采用的是模糊翻译或者回避手法。最常用的便是模糊翻译, 很多人在做语言翻译时, 意译便是其中的一种。一些英语文学作品中, 存在的俗语或者成语是在西方文化环境中形成的, 对于汉语读者来说, 其没有该俗语或者成语的相关概念, 就可以用相同或相近意义的词进行模糊翻译[10]。比如英语成语“an apple of one’s eye”, 如果直接翻译成汉语, 便是“某人眼中的一个苹果”, 很多读者很难理解。为了符合原作品的语境, 便可以将该成语翻译为“掌上明珠”或者“心肝宝贝”。这种翻译手法对于英文俗语或者成语的翻译极其有效, 常见的还包括“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 (逃避现实) 、“chance one’s arm” (碰碰运气) 等, 在翻译时, 一方面需要有模糊翻译的思路, 另一方面需要译者对原作品中的文化图式非常了解[11]。除了模糊翻译之外, 还有一种针对文化图式缺失的翻译方法为回避手法, 即忽略掉文化图式缺失部分的内容进行翻译, 运用符合目的语读者文化图式的方式衔接前后内容[12]。这种翻译方式虽然可以尝试, 但通常只针对不是很重要的一些内容, 对于作品的核心内容通常不可使用此种翻译策略。

四、结语

对于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文化因素翻译面临的难点, 只有通过基于文化图式的翻译策略的深入分析, 才能获取较好的翻译方法, 可以让目的语的读者更加充分地理解作品内容。世界各国的交流离不开文化的交流, 更离不开文学作品的交流, 在当今我国读者对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需求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 文化图式下的作品翻译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摘要:自各国之间存在联系开始, 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翻译工作就未停止过。但翻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尤其是在作品文化因素的影响下, 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非常多的问题, 对文学作品的传播造成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对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文化因素翻译的主要难点进行了解析, 概述了文化因素翻译的重要性和文化图式概念, 论述了文化图式下开展相应翻译工作的有效措施, 希望能为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提出意见。

关键词:文化图式,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文化因素

参考文献

[1]靳慧敏.影视字幕翻译中的文化图式缺省及其补偿策略——以《老友记》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 33. (8) :126-127.

[2]胡彦霞.文化图式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大家, 2010, (13) :121-122.

[3]陈雅文.文化图式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补偿策略研究——以刘士聪《英汉·汉英美文翻译与鉴赏》为例[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4, 35. (2) :93-96.

[4]刘明东.文化图式翻译原则与策略探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6. (5) :88-93.

[5]杨燕荣.汉英翻译中的文化图式及其文化翻译模式[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8. (2) :136-138.

[6]李为.文化图式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2, 18. (3) :50-51.

[7]许雷, 宋畅.翻译过程中文化图式建构与文化传递——以林语堂《桃花源记》英译本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5) .

[8]刘萍, 曾文华.认知文化图式的差异和翻译策略[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02) .

[9]陈倩, 刘明东.科技话语文化图式及其翻译策略[J].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02) .

[10]程芬.文化图式差异及其翻译策略——以《红楼梦》两英译本为例[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7. (02) .

[11]宁博, 唐德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图式及其构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05) .

英语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篇7

为了保证中外文化交流的顺畅, 对于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 我们主要采用了求同存异的措施, 以可以不断的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 并充分的尊重双方的习惯的基础上, 更加全面的考虑双方之间的差异, 翻译不仅仅是对语言进行转换, 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基本行为, 所以翻译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转换模式, 其详细内容就是采用一定的措施来对文化中的差异进行处理, 并更加准确的表达出两种文化的含义。

一、差异的体现

首先, 中英双方的历史背景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因此统一性、整体性、全面性等思想深深扎根于每一个中国民众的内心, 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也是如此。但以英国为代表的英语国家则不同, 他们长期以来就习惯了“一个民族应该独立成为一个国家”这样的思想, 所以在政权组织方面, 因为两者之间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其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 其之间的差异较大。

然后是信仰不同所导致的文化差异, 西方国家大多有一个信仰, 并且为这种信仰而贡献出自己的虔诚、思想, 有些国家甚至将宗教作为该国子民人生的重要依托和依靠, 而宗教中的主是最高的统治者, 例如基督教中的上帝, 因为有了宗教, 所以西方人们在不能够很好完成自己的目标时, 或者具有一个很难实现的愿望的时候, 就会将这种愿望寄托在来世, 相信因果论和灵魂转世学说, 并在人生中的这一世虔诚的修行, 而恰恰相反的是, 中国人除了少数人具有一个信仰以外, 大部分的民众都是无神论者, 其坚持的是艰苦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 相比于西方的来世论, 其更加重视当代实实在在的生活, 并非是虚无缥缈的来世, 正是信仰之间的巨大差异, 也是的双方在文学作品的创作形式和主旨上也存在很大差异。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文学作品大多是以现实主义内容为主, 并且以小说形式为主要描写手段, 而寓言、戏剧等形式的文学较少的原因, 而在英文文学的创作中, 戏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莎士比亚, 其戏剧的成就是世界人们所公认的。

最后, 中英文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还与双方的思维习惯不同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历史发展的不同以及人们所生长环境的不同, 中西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的历史悠久, 其思想深受中庸、含蓄的儒家思想所影响, 所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并不是直来直往的, 更多的是点到即止, 所以, 这种思维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就是, 人物形象更加重视在不同环境下语言含义的表达, 以此来传达出文学作品的主旨。而西方的思想则完全不同, 其思维十分灵活, 并且单一, 所以更加的坦率, 不会拐弯抹角的进行言语的表达, 所以在英文文学作品的创作时, 也是如此, 更加的直接, 所以在对中英双方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 要能够充分的综合两者之间的差异和不同的文化差异, 更加准确的选择最为合适的文章主旨, 更加贴切的表达出原作者的原意。

二、策略

(一) 良好的区分文学体裁

不同体裁的英文文学有不同的翻译技巧, 而由于中英双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差异较大, 所以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就有不同的翻译方法, 但是无论是那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其最重要的都是要能够因地制宜的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文学作品整体的翻译质量和效果, 如果仅仅是对语言进行一对一的翻译, 不仅无法对主旨进行良好的表达, 更是对文学的一种侮辱。

(二) 原则的和谐统一

翻译的和谐统一是文学翻译的关键, 所以要充分的重视, 文学是文化的一种反应, 同理, 文学翻译也是对文化的一种转换, 所以翻译人员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要遵循文化的内涵以及相关的原则和规定进行。

(三) 要遵循动态对等的原则

动态对等原则的目的是规范目的语和源语, 为两者之间的转换制定一个规定, 以此来更好的减少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 在动态对等的理论中, 两种语系的翻译不仅是语句上的对等, 还有文体、风格以及意义上的对等, 其翻译的信息不仅要包含语句的表层含义, 更要包括文化信息的深层意义, 翻译人员在对文学进行翻译的过程中, 一定要将动态对等原则中的四项基本原则一一对应, 只有这样, 才能够将目的语中的文化含义进行完美的表达。但是, 不一样的语言文化体系所代表的就是不一样的文化, 文化之间或许有相似的地方, 但是却不会完全的相同, 故而, 在译文中将原文的文化含义进行完美的表达几乎是不太可能的, 而翻译人员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还原文化, 尽可能的体现出源语中的文化。

结束语

在对英文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 反之则会极大的影响英文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 有些甚至不能够很好的传达原作品的精髓。所以, 翻译人员在对两种文学进行翻译前, 要努力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及文化学习能力, 通过对两种文化的深入学习来切实的掌握两种语系的思维和叙述方式, 这样就能够极大的增加双语翻译的精确性。可以将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全面以及准确的进行翻译, 只要对两种语系文化差异的处理方式是合理的、科学的, 就应该在翻译的领域内进行肯定和宣传。

参考文献

[1]张泽锋.英语文学翻译中如何处理文化差异[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 06:169-170.

[2]吴琼.试论如何正确处理英语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6:18-19.

文学翻译与文化过滤 篇8

(1) 地域色彩不同

地理位置的不同会导致文化的不同。英国在欧洲大陆, 美国在美洲大陆, 而中国在亚洲大陆, 不仅经度纬度不同, 所临近的海洋也不完全一样, 这就必然会导致对一定意向的理解不同。在翻译界中争论最为激烈的当属西风和东风的翻译。在中国文学中, 东风的含义是温暖的、有生命力的, 而西风则是寒冷的、无生命力的。比如, 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如果东风不是很强劲, 那么花朵都不绽放, 在诗中东风是带来生机的风。这是因为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从海面上吹来的东风是暖风, 所以在中国文学中, 温暖和煦的东风都代表着春天的来临。再比如,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在诗中西风表达了一种凋零、孤独、颓败的意象, 表达了游子客游他乡的愁苦之情。这还是因为中国的地理位置, 从海面上吹来的西风是带着寒意的, 就必然同乡愁、寂寞之情相联系。而英国则位于欧亚大陆以西, 所以在英国刮起东风和西风给人的感觉则正好是相反的。在英国西风是温暖的, 是带有春意的, 是美好的。比如雪莱的《西风颂》中也表达了“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的含义。西风在诗中则象征着一种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伟大精神。既然中西方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会产生实物所代指的意象不同, 那么在翻译英美文学时要根据地域色彩的不同进行适当的调整。

(2) 风俗习惯色彩不同

风俗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主要体现在对颜色、动物、饮食、服饰、禁忌等理解的不同。比如在中国龙是一种神物, 象征着力量与权威,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在西方国家中, 一般认为龙是一种邪恶的力量, 常与正面势力作对, 危害人间。在翻译过程中就需要注意到文化象征意义的不同, 进行注释或者将与龙有对应象征意义的西方生物译为“龙”。再比如, 古代中国人民食不果腹, 温饱问题对于百姓来说是首要问题, 所以见面的谈话一般是以“吃了吗”作为开头, 而英美并没有面临过严重的温饱问题, 便无法理解以询问对方是否吃饭作为聊天的引子。同样的, 英国因为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所以经常下雨, 那么谈话话题中关于天气的引子是非常常见的。在英国询问“今天天气如何”与在中国问“今天你吃了吗”有一样的效果。另外, 颜色的意象由于中西方风俗习惯的不同也会产生翻译的障碍。在中国黄色是皇家御用的颜色, 宫殿、龙袍等都是黄色的, 因为黄色代表独权、专政、垄断, 有着尊贵的含义。而在西方文化中, 由于在《圣经》中, 出卖耶稣的犹大穿的是黄色的衣服, 所以黄色有着胆小、卑鄙的含义。

(3) 宗教信仰色彩不同

西方的文化处处包含着宗教文化, 英美国家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圣经》是生活的指导手册, 他们相信上帝能够帮助他们渡过苦难。而中国文化中有宗教信仰的人数不算多, 一般是尊崇儒家文化, 当然也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佛教所提倡的普度众生的思想和西方的寻求上帝赦免的思想还是有所差异的。中西方宗教信仰的不同, 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相关宗教的背景时, 翻译时就需要采取适当的翻译方式。比如, 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For God’s sake!”“God bless you!”上帝已经成为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常客。而且西方文学作品引用《圣经》中的故事也非常普遍。但是中国文化中没有基督教的文化, 如果直接翻译必然会造成理解的困难, 无法传达原作者的本意。在翻译时可以适当地将基督教文化用语转化为佛教文化用语, 比如“抱佛脚”“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等等。

2 跨文化视域下英美文学翻译策略

(1) 同化策略

很多翻译家都指出翻译应该神似而非形似, 因为只有神似才可以将作者的真实意图表达出来。傅雷曾说过, “译者在翻译时不能够胆子小, 不能够受限制于字面的意思。”王佐良先生也曾说过, “要将两种文化作比较后再翻译, 将文化的内涵对等地翻译。”陈安定也提醒过译者, “硬译只能造成误解和冲突, 造成美丑不分, 苦乐不分, 高低不分”。奈达, 著名的国外翻译家, 他提出的“功能对等论”主要是指翻译的文章应该与原文接近, 即“最自然的对等”, 译文读者能够很自然流畅地读完译文, 而且察觉不到这是译文而不是原文, 这就是很好的翻译作品了。这就要求译者对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都要有较深程度的了解, 这样在接收到英美文化意象的时候能够自然地转化为中国文化中的意象。比如将, Love me, love my dog.翻译成“爱屋及乌”;将In the country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翻译成“山中无老虎, 猴子称霸王。”对于前文中提到的东风西风的翻译障碍, 用同化的方法是可以解决的。比如, 将west wind翻译成“春风”避免了“东”“西”的混乱, 直接用“春风”表达出原文本意, 这样更加便于中国读者理解。

(2) 异化策略

归化可以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译文, 但是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误解和障碍。比如, 前文中提到的Love me, love my dog.翻译成“爱屋及乌”。中国读者会以为西方人讨厌狗就像我们讨厌乌鸦一样;而如果将God bless my soul翻译成“阿弥陀佛”, 中国读者会误认为西方人的宗教信仰是佛教;而如果将east wind都译成“西风”, 懂地理知识的人会提出异议, 因为其违背了气候常识。所以, 在跨文化翻译时, 并不是一味的归化就是好的, 异化同样也很重要。它没有代替读者去思考, 而是让读者真正地用自己的思想去读文章。奈达的“功能对等论”似乎是看低了读者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所谓的“一回生, 二回熟”是有道理的。刚开始遇到西方文化的表达, 读者可能会觉得陌生, 但是稍微一动脑筋理解这些“异国情调”便可以得知作者原意, 再次看到时, 也就如同本国文化一般渐渐地熟识了。异化的翻译策略是要译者相信读者有能力结合自己的文学知识、生活经验, 联系上下文理解译文。异化策略可以有效地避免归化对于原文过度地解释, 误导译入语读者的理解。所以还是将In the country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翻译成“盲人国里, 独眼为王”更适合。

(3) 其他技巧

其他的翻译技巧还包括直译加注、音译和意译。

直译加注就是将原文直译, 之后在下面做注释, 解释原文中出现的译入语读者没有接触过的、不容易理解的文学意象的含义。这样做可以保留原文的意象美, 又可以让读者理解含义。比如《冷山》中的一句话You are making a pig’s ear of that job可以翻译成“你在刮猪毛啊”然后加注释, “刮猪毛”在美国文化中有“把事情搞糟糕、弄砸”的含义。这样既照原文意思体现出了女主公豪爽的性格, 又便于译文读者理解。

音译的方法就是在直译加注显得比较繁琐的情况下, 直接音译。比如将姓氏Baker翻译成“贝克”而不是翻译成“面包师”, 加注释解释此姓氏的由来是:这家人一直是面包师。意译法就是根据原文的含义翻译, 而不受限制于原文的格式, 只要表达出原文含义即可。

3 跨文化英美文学翻译注意事项

由于中国和英美文化以及民族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交流上有着一定的阻碍和冲突。跨文化翻译英美文学时, 译者需要多加注意, 使用正确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首先, 译者需要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注重双方的优势互补。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地域色彩不同、风俗习惯色彩不同和宗教信仰色彩不同。译者首先应该多增加各国文化、习俗、宗教、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清楚地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其次应该理解每个文化都有其优势和劣势的方面,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重双方的优势互补。

其次, 译者需要注重不同文化特征的体现。虽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是导致误读的根本原因, 但是只有在翻译时体现文化的差异, 才能真正地反映出原作者所在国家的文化, 让读者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从而更加设身处地地思考。所以在翻译英美文学时, 不仅要“求同”更要“存异”, 让读者站在英美国家的真实背景下, 自己去体味原文故事的发展和理解作者的意图。

4 结语

总之, 在跨文化背景下的英美文学翻译面临着三方面的阻碍因素:地域色彩不同、风俗习惯色彩不同和宗教信仰色彩不同。译者应该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注重双方的优势互补。并且善于在不同的情况下适当运用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 力求展现出原文原意的最优表述。

摘要:本文主要目的是对跨文化背景下的英美文学翻译策略的使用进行分析。首先阐述了跨文化翻译过程中的三方面阻碍因素, 其次对跨文化视域下英美文学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了介绍, 最后简要说明了跨文化英美文学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跨文化,英美文学,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

参考文献

[1]白蓝.跨文化视野下文学作品的英译策略[J].湖南社会科学, 2009 (5) :217-220.

[2]龚晓斌.跨文化视角度文学翻译的异化取向[J].江南大学学报, 2007 (3) :85-87.

[3]彭欢, 彭学.试论中西方跨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翻译与鉴赏[J].时代文学, 2011 (12) :211-212.

文学翻译与文化过滤 篇9

关键词:英语文学,翻译,文化差异

国门的打开, 使英语交流成了家中的常客, 中英文化差异也逐渐引起了国人的重视。对此, 我们提出了保留相同的部分, 淡化不相容部分的手段来促进两国的交流。这一点表现在翻译中, 就是既尊重对方文化, 又保留本民族个性, 正确处理两者文化差异, 翻译符合两国的作品。

一、通过对文学体裁的分析, 正确处理文化差异

不同体裁的英语翻译有不同的特点及表现形式, 我们在翻译时要注意这种差异并根据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翻译手法。由于中英在写作手法上会有所差异, 因此我们在正式翻译前应该先对异国的写作文化有所了解, 再正式开始, 力求最大程度上尊重原作者的写作思想, 提高翻译质量。

英语文学体裁主要有:小说、诗歌、散文、科技应用文。就小说、诗歌、散文来说, 它是包含作者个人思想较浓烈的一类作品, 一般和作者所处的国家历史时代背景、文化信仰以及个人遭遇有很大关系, 这就意味着此类作品包含的文化背景量较大。这要求翻译者在对此类读物的翻译中, 要对作者所处时代有一个大的了解, 并在揣摩作者个人情怀的基础上进行翻译, 尽量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用中文表达出来, 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 使文章能被中国人所接受。提高文章的可读性。

在科技应用文方面, 我们应该把握以下重点:第一, 在对原文进行理解分析的时候, 要先找出对英国的文化描述;第二, 结合中国相应文化, 与之进行比较, 分析其不同;第三, 在理解对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上, 运用相应的中文语言环境加以描述, 使之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相比于前面的诗歌、散文翻译而言, 科技文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较少, 相应的翻译难度会下降很多, 因此, 我们在对它的翻译中可以更侧重对专业词汇的准确把握上, 保证翻译质量。

二、利用翻译中的动态对等概念, 正确处理文化差异

英语翻译简单来讲就是将英语读物换成中文表达出来, 可以让中国人理解。这句看似简单的话, 真正想要做好却不容易。因为中英文化存在较大差异, 使我们在翻译中, 不能死守单词的固定翻译, 而是要灵活运用语言, 使双方文化处于动态对等中, 使文章表达更符合双方文化环境。

动态对等, 即指在翻译具有较强本土文化思想的内容时, 不必遵循死板的直译原则, 而是根据双方的具体语言文化不同, 灵活的将对方文化转化成中国人可以理解的语言文字, 这样, 就可以避免直译带来的“不知所云”境地了, 比如中文中耳熟能详的“众人拾柴火焰高”若直译, 可能连中国人自己也会觉得好笑, 如果考虑美国人的文化, 翻成“Many handsrnake light work”, 这样, 对双方的民众来说, 就好理解多了。不同的语言风俗的形成有其特有的历史, 我们可能不会理解它, 但必须尊重这种差异, 只有这样, 才更有利于双方文化的交流。比如在“胆小如鼠”的翻译中, 中译美是“as timid as a rabit”, 在中国人的认知中, 老鼠总是畏畏缩缩, 躲躲藏藏的, 想起来就觉得很窝囊, 所以用它指代胆小的人, 而在美国的文化中, 兔子才是胆小的代名词, 这就是文化的差异, 为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可能是美国有太多的长耳兔的关系, 就好像我国早些年每家都会有老鼠。当然, 这是说笑了。“动态对等”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说:l)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应。4) 文体对等。这几个方面是确定翻译质量的关键。

l) 词汇对等, 这里侧重是指英语单个单词的意思要一个个翻译出来, 不能偷漏单词, 造成意思的不完整, 保证文章意思的准确性, 提高翻译质量。

2) 句法对等, 这里不同于上面的单词直译, 指可以用直译或者意译的方法, 完整的表达出句子的意思, 并保证中英文同一个句子所使用的句式有同样的作用。

3) 篇章对等, 指翻译过程中, 要按照原文顺序进行翻译, 不能自行改变篇章前后顺序, 保证中英文读本一一对应。

4) 文体对等, 就是说在翻译时要使翻译后的读本和原文保持相同的体裁, 比如小说不能翻译成散文, 还是要小说。

三、通过对异化和归化翻译理念的研究, 正确处理文化差异

在英语翻译中, 会运用很多理念, 这其中, 异化和归元运用的相对较多。异化, 在英语翻译理念中表现为对翻译原文内容最大程度的保留。其核心是把原作的本土文化作为最终的归宿, 在这种理念下的佼佼者是来自美国的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举例来说明这种理念, 借用中国的经典作品《红楼梦》, 它在被翻译成英译本的时候, 大量运用了异化理论, 使翻译本充满了浓浓的中国风。比如文中的“真是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 在英语中是这样写的:“Truly, 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and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

不同于异化理念, 归化理念旨在将翻译本最大程度的靠向翻译方, 其核心以最终译文的文化背景着落点, 重点考虑怎样翻译才能更为读者所了解。这一理论的运用, 会使翻译的作品更加适合读者理解。不管是异化还是归化, 我们都要做到尊重原著文化背景, 在合适的方向上加以人工润色, 不能改变作者思想内容。只有这样, 翻译出来的作品才更具可读性。

四、利用创造性叛逆的手段, 正确处理文化差异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 我们时常会有这样的矛盾:原封直译原著还是加以自己的理解再加工呢?这其实是要考虑实际的翻译体裁的, 比如科技应用文吧, 本来文化背景就少, 大多是对专业问题的描述, 一般不会有需要自我创造的地方。而诗歌小说作品, 就相当于中国的古诗, 是作者包含了强烈个人情感的情绪倾诉, 在文中出现的很多物像本身没有多大具体意思, 只是用来表达作者某一情绪的媒介, 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 我们就要结合本国文化背景, 将文中物像转换成符合我国文化背景的事物或者思想情感, 这样的改变会使文章摆脱枯燥的文字翻译, 将文章的内在灵魂表现出来, 使文章更有韵味。这种创新的翻译思想, 会使文章的翻译更符合原文思想。

创造性叛逆的手段在英语的翻译中占据重要地位, 其精髓是在原文翻译的基础上, 跳出单纯的字词直译, 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自我的再创造, 使文章在转化成另一种语言后其内容仍然饱满充实, 充满了生命力, 吸引读者去阅读。对这一手法的正确使用, 会使文章中文化差异影响更少, 原作者的思想精髓表达的更完善, 作品质量更高。

五、结语

英语翻译失败的一大杀手就是对文化差异处理失当。因此, 我们在翻译中应该重视文化差异, 在了解翻译作品的文化背景后准确翻译作品, 提高翻译作品的可读性, 保证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l]蒋晓萍.语料库和翻译研究:翻译中的跨文化动态探索[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l0 (6) :25-26.

[2]连颖.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9 (3) :37-38.

[3]邢小琴.高低语境下中英文语篇差异[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9 (11) :44-45.

上一篇:央视汶川地震报道下一篇:流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