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识与翻译教学(精选10篇)
文化意识与翻译教学 篇1
一.语言、文化与翻译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 而传统的翻译观往往将翻译局限于语句结构的简单转换, 忽视了翻译是跨文化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本质。Juri Loman指出:“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 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这说明语言是文化的产物, 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使用必须要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个性。因此, 我们在进行翻译时, 应从跨文化的视角, 充分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避免翻译信息的走失, 确保译文的原汁原味。
在翻译的过程中, 仅仅掌握一些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是完全不够的, 毕竟我们所翻译的内容并不是语言符号本身, 而是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文化很复杂, 主要包含群体成员共享的知识、信仰、道德、风俗等。而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是蕴含在语言层面的小文化, 即一些词语、惯用法等所包含的文化因素, 而这些都是可译的。良好的双语 (母语和第二外语) 文化修养和综合知识功底会帮助我们译出好的作品。因此, 在翻译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文化因素, 有意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有助于学生克服文化障碍, 实现语言间的顺利转换。
二.文化差异与翻译
中西间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这种差异体现在语言的各个方面。比如, 中国人提倡中庸之道, 表达委婉含蓄;而西方人却推崇直截了当, 清晰明了。因此, 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翻译的障碍是不容忽视的, 这种差异往往会导致翻译信息的失真和走失。
1. 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是指在地理、环境、气候作用下而形成的文化。莎士比亚有一著名的诗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lovelier and more temperate.”莎士比亚有把自己的情人比做美丽的夏日, 我们如果从中国文化出发, 将很难理解这样的柔情。由于英国属于高纬度国家, 夏季的平均气温也只在20度左右, 正是凉风习习, 好不浪漫的时节。因此, 这样的比喻也就是情理中的了。此外, 南北半球的差异, 也会影响到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在中国, 河水东南流, 所以就有“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诗句, 而西方河水一般是向西北流入大海, 那么汉诗“功名富贵若常在, 汉水亦应西北流”的英译就要考虑到地域文化的差异了。对“西北流”可以做变通处理, 译为“backwards”就解决了双方的理解难题了。
2. 宗教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道教和佛教的影响, 形成了我国颇具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譬如, “佛法无边”、“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得道升天”。而西方信仰基督教, 相信上帝创世之说。《圣经》极大影响了西方语言,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家徒四壁) , “Judas’kiss” (死亡之吻) 。当处理这些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词汇时, 简单的直译是不够的, 一定要结合相应的文化典故加以意译。那么, 从宗教文化角度出发, 把佛教用语“阿弥托佛”译为基督教中的“Godbless you!”则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3.风俗差异。
最为典型的是针对“龙”的文化内涵上, 中西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在中国, 龙被视为神物, 我们为是龙的传人而自豪。古有龙袍、龙颜一说, 而现今我们又用“龙飞凤舞”、“生龙活虎”来形容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而在《圣经》当中, 龙 (theGreatDragon) 代表了黑暗势力, 那么如把“望子成龙”死译为“expectingone’s childto bea dragon”则完全丧失了语言背后文化的意象。因此, 出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把“龙”译为“Loog”而非“dragon”。同样, 对于一些英语词汇的翻译也应兼顾到中国文化。比如LAN-COME兰蔻、Ardor雅黛、VICHY薇姿、Avon雅芳等诸多国外品牌译名采用了“芳”、“黛”、“雅”、“姿”等汉字, 迎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三.文化意识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王佐良先生曾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文化, 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而对于翻译教学而言, 目的并非在于教会学生进行简单的文字转换, 而在于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翻译规律和技巧, 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形成正确的翻译思维, 从而实现语言间“保真”转换。因此, 文化原则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加强学生母语文化素养。
恩格斯曾说:“只有将母语同其他语言对比时, 你才能真正的懂得所学的语言。”重视母语的作用已经成为外语界的共识。深厚的母语文化功底会增加学生语言学习的安全感, 并大大提高他们对外国语的理解力。在翻译过程中, 学生总会以母语为参照对另一种语言进行理解与比对。对母语文化深刻的理解, 也会帮助学生对文化差异形成一个系统的、理性的认识, 进而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对于真正好的翻译, 熟悉文化甚至比掌握语言更为重要。
2. 增加学生文化信息量的摄入。
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相关的文化知识, 而没有饱含热情地主动涉猎一些有关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历史、民风民俗、典故传奇等方面的信息, 结果就造成了翻译教学成了无米之炊, 无源之水。而学生也只有在进行翻译演练的时候才意识到捉襟见肘的事实。为此, 教师可以利用合适的翻译素材, 激发学生对未知文化现象进行探究的热情, 再辅以必要的指导, 对学生进行文化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给予肯定。此外, 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 扩大文化信息的涉猎面, 同时实现信息共享。
3. 改进翻译教学模式。
改变以往“一言堂”的教学局面, 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教学, 这就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互动性。教师可以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或者利用新闻报道、电影、音乐等音像资料, 以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文化为切入点, 把西方国家的生动文化带入教室,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中西文化差异, 从而增进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锐性, 并作用于实际的翻译学习中, 实现语言间的顺畅转换。
摘要:翻译是语言之间的转换, 更是文化间的交流。而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翻译障碍往往会导致译文信息的失真。传统的“以语言转换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因此, 在翻译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文化因素, 加强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 以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文化为切入点, 并辅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对文化的敏锐性的尝试将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文化障碍, 实现语言间的顺利转换。
关键词:文化意识,翻译教学,母语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9..
[2]梅忠波.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语言转换与文化信息传递[J].江西教育科研.2006. (6)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2004.
[4]肖淑云.外语文化教学中要重视母语文化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7. (5)
文化意识与翻译教学 篇2
浅谈翻译中的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牵涉到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也就必然涉及到两种不同的文化.因此,翻译不是纯粹的.语言转换,同时也是文化的交流.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加强文化意识,既要克服文化差异的障碍,又要架设文化交流的桥梁.
作 者:伍小龙 WU Xiao-long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刊 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5 “”(1) 分类号:H059 关键词:“牛奶路” 翻译 文化意识文化意识与翻译教学 篇3
【关键词】商务英语翻译教学 跨文化交际意识 培养
一、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概述
作为一门英语专业课程,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其他英语国家认识,促进国家间的交流。因此,各个学校都加大了对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支持力度,相继开设了这门课程。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家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而社会上也迫切需要各种跨文化交际人才。这些人才不但要掌握其他国家的语言,还有理解别国的文化等。学习外语的目的,就是为了进行国家间的交流。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翻译技巧,加深对他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认识,对于密切国家间的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转变教学理念,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意识。
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选择不合理。尽管我国大部分学校在很早之前就开设了英语专业课程,但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并没有专门的、统一的商务英语翻译教材。有些学校选用商务英语信函、合同等应用文文体教材作为自己的教材;有些学校则选用某本基础翻译教材,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汉互译技巧和能力。这两种教材选择方法都不合理,而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参考书。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商务英语翻译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2.教学环境较为单一。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的主要教学阵地是教室。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课程学校,学习秩序良好。但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课堂教学内容仅仅是我们学校的一部分,仅仅靠课堂学习是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必须进入社会这个大课堂,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3.教学方式陈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我国的高校中,教师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时总是采用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方法。教师向同学们介绍新的翻译技巧,而后让同学们进行练习,做好新知识的巩固工作。学生被动地参与学习,学习积极性较低,学校效率教材。
4.学生不重视自身翻译能力的提高。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只有他们充分认识到商务英语翻译学习对其自身以及社会发展的好处,学生们才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过程中,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很多学生都奉行“英语无用论”,这导致他们不屑学习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学习效果较差。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发展还不成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不利于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因此,各大高校商务英语从业人员必须转变认识,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与提高策略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
1.选择合适教材,丰富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指导书。教材的选择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效果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高校在进行教材选择时,必须充分考察该教材内容的全面性,既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翻译知识和技巧,又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翻译技巧的实际应用能力。除了必要的教材学习之外,教师们必须选择一些积极的、教材之外的内容与学生们进行分享,选择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别国政治、经济、文化文化等各方面的理解。
2.开拓新的“教学环境”。要想加快学生语言学习的进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最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是学生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除此之外,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让学生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有更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真实的商务英语语境,真正体会对方的话语及用词等,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3.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远远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培养學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商务英语翻译教师必须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在上课之前,教师们要做好课堂导入工作,通过观看商务英语短片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在上课过程中,教师除了做好必要的知识讲解以外,要给学生流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们进行交流,发表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看法,开拓思维。
4.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及跨文化交际意识重要性的认识。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解释本门课程开设的意义,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到,当今形势下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来,提高学习效率,自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社会发展对当前高校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还要能够做好跨文化交际工作。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我们必须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推进该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邱露.商务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1(22).
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篇4
关键词:翻译教学,跨文化意识,文化差异
一、引言
“语言表达文化,……语言体现文化,……语言代表文化”。[1](p3)语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还是文化的载体。正如英国语言学家John Lyons认为,“特定社会的语言是这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一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都会反映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的事物、习俗以及各种活动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2](p335)因此,翻译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还是文化知识的教学。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挖掘造成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层原因,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他们在接触语言时,自觉地从文化角度分析语言现象。著名的美国翻译理论家E.A.Nida (1993)指出:“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以致于在不仔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任何文本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3](p1)
二、跨文化意识与文化认知
所谓跨文化意识,就是译者认识到翻译是跨越语言文字、跨越文化的信息交流,而文化的差异跟语言文字的差异一样,可能成为交流的障碍;在进行语言文字的转换的同时,译者还要注意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缺乏跨文化意识,就可能导致只顾字面上的转换而忽略其背后的文化问题,或者用母语传授的文化经验去曲解信息,造成误译。正是“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将母语文化的模式套用到所学的目的语文化上,从而发生文化负迁移”。[4]原因是学生的目的语文化认知图式与目的语文化不相符。英国学者Morgan认为:“一个人的母语文化认知图式已经自然而然地形成,只有目的语文化的认知图示必须有意识地对待,因为这是一种特定的思维模式。”[4]只有有意识地了解不同文化,加以积累,形成一定的文化沉淀,学习者才能在使用的过程中从有意识逐渐到无意识,运用自如。
三、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有一个比喻:“是将语言与文化比作冰山,可见部分主要是语言,它只是冰山的一角,隐藏在水下的巨大主体是文化。”[5](p258)由此可见了解文化差异对翻译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宏观了解价值观、思维方式的差异。
1. 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传统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6]。在世界观上,西方人较倾向于看到宇宙事物的差异性、矛盾性;中国人较多地看到它们的整体性、统一性。在历史观上,西方人尚“变”,即对于事物的发展,较多地注意到它前后的不同,看到它变革的一面;而中国人尚“通”,即较多地注意事物发展的前后承袭,看到它稳定的一面。中西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构建了不同的交际风格与言语行为模式。不理解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就不能真正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建立了这样的认知,学生对外国文化就不仅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
2. 思维方式
人类对相同的事物无疑存在着许多相同的认识,表现出人类的共性。同时人类思维也具有个性,即民族性。由于各民族的历史、生态、宗教、民情、习俗不同,对于同一思维对象,汉民族的思维角度可能不尽一致,从而在语言上会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具有整体的、辩证的、具象的、主观的特点,而西方民族的思维被描述为具体的、分析的、抽象的、客观的。如讲英语的民族较注重客体思维,较常用物称表达法。中国人的思维有从大到小的特点,讲时间按年、月、日,写地址依国、省、市、街、室,这反映了中国人的整体思维,先整体后局部;而英语的表达顺序恰恰相反,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由小到大、归纳式的。
(二)将具体文化差异知识融入翻译教学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指导学生去熟悉、了解外国文化知识,包括地理环境、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使学生明晰文化差异存在的各个方面及其产生的诸多原因。
1. 地理环境与社会生活
不同的民族,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物质环境与生活经历不同,必然存在各自独特的民族个性,使语言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例如,“东风”一词在汉语里有温暖舒服之意,而wes wind(西风)对英国人来说,因为它带来温暖和雨水,所以对它很有好感,诗人雪莱还有《西风颂》的名篇传世。
各种语言都有一系列本民族社会生活形成的表达方式。如汉语中没有表达cowboy和hippie的意思的对应词,因为这两个词是美国社会特有的产物。中国人很难猜测美国的reviva meeting是什么样的活动,对bingo party和bingo game往往一无所知。多数英美人从来没睡过中国的“炕”,没用过中国的“秤”,不懂得汉语中“节气”。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国人爱用尊称,如“二哥”、“大伯”、“林局长”、“黄校长”等。讲英语的人则常常用名字称呼别人,甚至孩子对父母、学生对老师也可以这样称呼,无不尊之意。
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差异,经常可以发现一种语言里存在的词语在另一语言里并不存在对应词,即所谓的“文化空缺”。或是虽有对应词,但文化意义和文化联想并不等值,从而造成翻译过程中理解与表达的文化障碍。如何排除这些文化障碍,正是翻译教学的着眼点之一。
2. 宗教信仰与历史典故
欧美信仰基督教,英国是西方历史悠久的基督教国家之一,《圣经》对英语影响之深远从不少来自《圣经》和基督教的成语可见一斑。如a covenant of salt(不可背弃的盟约),bear one’s cross(背负十字架),the forbidden fruit(禁果)。而佛教、道教是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汉语中有“佛法无边”、“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说法。译者若缺乏浸透在语言中的背景知识,就难以理解和准确翻译。
“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大量的口头流传和文字记载下来的典故,反映这两种语言的人民丰富的文化遗产”[7](p199)。运用典故可润饰语言,使之丰富多彩、生动清晰。典故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多来自文学宝库及传说和神话,经过长期时间的沉淀,已经升华为特定语境下的文化精髓。如“她是林黛玉式的人物”、“原来是空城计”这样的句子,又如Shylock(夏洛克,指贪婪、残忍、不择手段追求钱财的守财奴),Pandora’s box(潘朵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Achilles’s heel(唯一致命的弱点)等,若不了解其中的人物和事件就难以理解其含义,更无法通过翻译传达给异国读者。
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是采用归化还是异化,还要考虑翻译的目的,有的适合采用外来文化意向,配以注释,以丰富读者的文化概念和文化认知。有的则适合采用目的语的文化意向,以求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
(三)深化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以上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举例说明了文化差异的存在,以及了解文化差异对于翻译工作的重要性。“译者不仅要精通译出和译入语言,还要了解诸多语言背后的文化,并且要在正确翻译观的指导下知道在每一具体情况下如何处理文化差异、文化障碍”[8](p160)。这些文化差异应在日常教学中逐渐教授或指导学生自觉探知,日积月累达到文化积淀,尽量消除文化陌生感,消除因对文化内涵不了解而导致的误解和误译。
加强翻译教学的文化导入,应将之与翻译理论、技巧、方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文化既是外语学习的目的,又是外语学习的手段。翻译教学中,在学习英汉语言对比知识的同时,教师应注重引入文化的概念和思考方式,强化英汉文化对比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熟悉两种语言的文化意象和文化内涵,结合具体的翻译目的,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才能最终产生合格的译文。另外,教师还可采用一系列增进跨文化意识的方法,如通过读外国文学著作、介绍目的语文化的文章;看外国电影及录像了解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组织文化观的讨论与讲座,进行文化、风俗习惯的比较;多与外国人往来,接触多种文化环境等,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翻译的目的是要消除文化阻抗,促进文化交流。译者既不能仅从目的语角度去归化原文化,又不宜过于强调推行原文化,生硬直译。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教学的方方面面入手,教授目的语文化知识,尤其是与母语文化不同之处,以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识别能力,同时指导学生根据翻译的目的处理文化差异。
四、结语
翻译在一个民族文化的拓展和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理解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E.A.Nida (1993)说:“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3](p110)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增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不能只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停留在语言符号的表层的转换,还应向学生讲述语言符号下面的深层文化,让学生意识到文化与语言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以适应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的需要。
参考文献
[1]Kramsch, C.Language and Cultur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许文胜, 朱章华.英汉比喻性词语中文化内涵及翻译[A].文化与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3]Nida, E.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3.
[4]刘爱真.文化认知与言语得体[J].外语界, 2000, (2) .
[5]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6]胡文仲.试论跨文化交际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 1992, (3) .
[7]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文化意识与翻译教学 篇5
一、时政文本翻译的文化自主意识视野
时政文本翻译就广义概念而言其内容、文化性质、体裁和翻译目的应属应用翻译范畴。应用翻译,又称实用翻译,是指一种实用性文本的翻译。方梦之先生曾指出:“法国翻译理论家Jean Delisle在她所著的《翻译的阐释》一书中有Prag-matic translation一说,作为翻译方法可译为‘语用翻译’;就翻译客体而言,则是‘实用翻译’。她对‘实用翻译’的定义是:以传达信息为根本目的,运用语用学的原则来翻译实用性文本。它特别区别于传达有较强情感意义和美学意义的文学翻译。”所谓信息,除了叙述层面的信息外,时政翻译还应体现言者的个性文化、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所以这种信息传递的翻译活动不仅仅是用中立、中性的信息传递的思辨观和方法论指导其交际活动,还应有意识地张扬言者的立场、态度和文化价值观等情感趋向。
时政翻译体裁大致可分为两大类文本,一是关乎国家大政方针的政策文件,二是国家党政领导人的重要报告,按纽马克的说法,属“表达型文本”中“官方文告”类型,它们“包括党政领导人的讲话,条例法令,政治法律文件,科学和哲学以及学术方面的权威著作”等。从内容和目的功能上看,时政文本具有严整肃正和权威性,反映的是该国的制度文化和价值体系。
对于时政文本跨文化翻译的方法论许多学者都曾有过高论:这类文本大都带有十分外显的“文化印记”和“权威”性和“个性印记”,这种权威出自于作者的显赫地位。由于“表述型”功能文本的“核心”是“言者的思想”,作者在文本中的地位是“神圣的”,作者的民族文化成分构成了“表述型文本”的“表达”要素。对于这类文本“表述型”要素的翻译,纽马克建议用“语义翻译”的手法尽可能地使用贴近原语的句法、语义结构将原语语境意义准确表达出来,以彰显文本“个性”。由于这类体裁大多涉及国家大政方针、基本政策,涉及到政治影响和国家形象,也反映出说话人的政治态度和语言风格,因而翻译时务必紧跟原文语义、作者思想,决不可随意更改或发挥,强加人译者个人行为和观点。程镇球先生就一直认为,对于这一类文本的翻译,“首先,要紧扣原文,不得任意增删”,“紧扣原文,有时原文的词序也要很好注意,不要轻易颠倒,避免犯政治性错误”,“紧扣原文,甚至一些小零件也不应放过”。因为,“政治文章上用词严格”,“要仔细衡量用词的政治含义和影响”。
不难看出,二位先生对时政文本翻译的思考和方法论的倡导,关怀的都是言者的语言组合和语言个性的内部因素。因而,翻译界长期以来一直倡导翻译时政文本要特别中规中矩,切不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或篡改。时政文本其独特的个性,不仅是语言层面谴词造句的问题,而且体现的是言者的个性制度文化和价值观的精神层面的问题。汉语文本从语言层面上看,既有汉语的传统表达风格,如大量反映中国独特国情的习语、俗语,以及个人的语言习惯和表达风格等等,同时这些富有中国特色制度文化的表达形式又体现了我国精神文化的传承和时下价值观的趋向。
功能主义的翻译目的论的出现反映了翻译视野的转向和拓宽,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侧重语言形式和文本中心的翻译理论转向走出语言文本的藩篱,更加注重文本以外的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这种转向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语言学,语篇学说以及文学研究中趋向与接受理论的一系列研究活动。以Hans Vermeer为首的一些学者诸如Margret Ammann,Hans Honig等积极倡导翻译目的论的实践观,认为:翻译不是简单的语码转换,而应该视为人类活动的一种具体形式。与人类其他行为一样,翻译亦有其目的,且翻译的目的必须在翻译开始前就应确定。概括地讲,目的论对翻译采取的是前瞻态度(prospective attitude)而那些注重原语规约的理论采取的则是一种后顾态度(retrospective attitude )。而传统的“忠实对等论”漠视翻译动机与社会功用,仅以“原作中心论”出发将翻译视作一项原文与译文之间作表面对比的“单纯”性工作,其结果是,翻译研究仅停留于文字上的修饰,总结所谓语言转换规则,而不去追问翻译的文化政治层面。这种彰显所谓“内部研究”而压抑“外部研究”的做法显然具有理论思辨和方法论上的不足。时政翻译要充分体现出说话者的文化思维范式,彰显作者的文化传承个性,保留文化的差异性。
二、后殖民理论的启示
自20世纪中叶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并没有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由于旧殖民主义造成的不平等得到缓解和削弱,结果相反使很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日益边缘化,国际政治经济割据中的不平等和登记模式依然根深蒂固。在文化方面,随之而形成了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力差异。“第一世界掌握着文化输出的主动权,强制性灌输给第三世界。而处于边缘地位的第三世界文化则只能被动地接受”。“后殖民理论”,或称“后殖民研究”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深受福柯(Faucault)权力话语理论的影响,发端于40 , 50和60年代欧洲殖民体系的瓦解,得益于后来学术界文化研究的反霸权运动。作为一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成话语,它主要研究殖民时代结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以及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国家民族文化、文化权力身份等问题在后殖民语境中的新现实和现象。可以说,后殖民主义关心的是在文化全球态势下,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文化地位的差异以及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权力斗争。罗宾逊认为:“后殖民主义是起源于殖民主义过程及殖民主义终结之后的一种文化状况或文化研究状况;其关注的是反映在语言、文化、法律、教育、政治等等方面与群众身份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尤其关注所有类别之间的差异性,而对在绝对净化的基础上对复杂问题采取简单化的解决方法表示怀疑。”尼兰贾娜云:“所谓后殖民图景指的是百家争辩,竟相解释或描述存在于不同民族、不同种族和不同语言之间的不对称和不平等的关系。……作为一种实践,翻译建构了殖民状态下的不对称的权力关系。”
从后殖民理论的视角将翻译活动置于广阔的国际政治文化框架内研究文化间的权力差异对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在他1995年的著作《译者的隐形:翻译历史》里也提出了两种翻译策略,分别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语文化的价值观,把原作者带进译语文化”的归化策略和“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人外国情境”的异化策略。
我们在进行时政翻译实践与研究的同时,理论上应该重视其文化个性和价值观的体现和张扬,而从翻译策略上来看,韦努蒂提出的“阻抗式”翻译,即异化的翻译策略,使译语读者和译者在阅读和写作上摆脱来自强势文化的文化限制不失为是一种可取的翻译范式。因为这种异化的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应该表现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并提供实现和研究差异的场所。按照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观,翻译,尤其是时政文本的翻译,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政治行为,应体现文化交际中的平等对话权利。异化的翻译实践可以通过保留文本中的异质文化、思想成分和表证形式,有目的地使用有异于目标语文化价值观和语言表达形式,用不通顺、不流畅、不透明的非惯用表达方式,有度偏离目标语的语理、语性和价值结构体系,突破目的语文化的价值规范,张扬我们的文化个性以实现文化的平等对话。时政文本的跨文化翻译应具有一定的文化自主意识。
三、文化自主意识观照下的翻译范式
在翻译实践中,考虑到文化差异,相当部分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和表证形态应进行适当“变易”—易形或易义,而不能一味按“源语文本语义翻译”的手法死扣原文结构和命题意义,防止对文本的文化意识表面浅显的形式不适当的关注。功能主义观照下的翻译目的论,以及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等学理都强调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自主意识,都要求在翻译实践中紧扣原文内容以体现与作者相关的个性文化特色的有度张扬。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种文化思维范式和价值观。语言作为一种“言谈方式”是和整个“一般性的文化密切结合在一起”。语言是以一个体系同文化中的思想体系相联系的,从语言的整体构建中,我们便可窥见相应的文化思维方式,即文化,心理,哲学形态与语言表证结构上的互为一致关系。反过来,文化上的思维方式,哲学,心理,美学价值等亦能帮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民族语言的结构特征,深刻理解民族语言在纷繁外表之下的文化规定性。从发生论看,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塑造证明了语言与文化的同构性,标志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特征和世界观。从制度文化、传统文化和语言文学文化三个维度来探索汉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时政文本的翻译范式,首先我们必须关怀原文的语言表现形态,因为一种思维形态必须藉以某种语言形态加以表现。因此,汉语言的表现形态可以认为是汉文化背景下群体思维的外在表现形态。语言表现形态中出现的词汇本义的偏离、喻体的选择所引发的关联以及语言组合形式所包含的内涵和外衍均毫无疑问体现了汉文化群体的哲学思辨范式和审美价值体系。因此,对汉语时政文本的语言形态给予足够的关注,采用一定程度上的“阻抗式翻译”(异化)可以和有助于实践我汉文化的个性张显。当然,在翻译实践中,不能一味追求“形似”的阻抗式翻译,有时必须做必要的“变易”以追求文化的精神内核,从而有效实现翻译的目的旨归。故尚“形似”的阻抗式翻译范式和“易形”而寻求“文化精神自主”的翻译范式的思辨观和方法论是互为的,而不是相斥的和悖论性的。现以“八荣八耻”的两种翻译方法为例,探讨“文化自主意识”观照下的时政翻译范式的基本原则:
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胡锦涛语)
例1. Eight一honor and Eight一shame
Honor to those who love the motherland, and shame to those who harm the motherland;
Honor to those who serve the people, and shame to those who betray the people;
Honor to those who quest for science, and shame to those who are ignorant in mind;
Honor to those who are in diligence, and shame to those who indulge in comfort;
Honor to those who help each other,and shame to those who seek gains at the expense of others;
Honor to those who are trustworthy, and shame to those who trade integrity for profits;
Honor to those who abide by law and dis-cipline, and shame to those who break laws and disciplines;
Honor to those who uphold a plain life and hard struggle,and shame to those who wallow in extravagance.
(转引《中国翻译》译文2006(3),笔者略有改动)
上面“八荣八耻”翻译的语言形态是按照模拟汉语言讲究对称和谐的表现形态翻译的,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异化翻译策略的表现手法,而其文化精神内容上反映的是我国传统文化伦理价值观,反映的是我们伦理道德观点中的是与非、荣与辱、正义与邪恶这样互为比照的思维范式,而在语言表现形态上尽量保留了汉文化尚对称和谐的语言形态,翻译的句式和谋篇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学上喜用四字格的习惯。
再看“归化”理论观翻译出来的“八荣八耻”:
例2. Eight Dos vs Eight Don’ is
Love, do not harm the motherland.
Serve, don’t disserve the people.
U户old science; don’ t be ignorant and un-enlightened.
Work hard; don’ t be lazy and hate work.
Be united and help each other; don’t gain benefits at the expense of others.
Be honest and trustworthy, not profit一mon-Bering at the expense of your values.
Be disciplined and law一abiding instead ofchaotic and lawless.
Know plain living and hard struggle, do notwallow in luxuries and pleasures.
( Crazy English: www. EnglishVod. net )
很明显这是按照英语语言的表达形态译出的,其选词和整体谋篇布局未能有效体现汉化思维形态和价值观的个性张扬。虽然这个译本读来也很琅琅上口,但它关怀的是接受群体的价值观照和视野,丧失了汉文化的个性形态。
四、结语
文化意识与翻译教学 篇6
1 何为双语双文化意识?
双语双文化意识包含两个层面,即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具体说来,双语意识就是学生在英汉语言对比分析方面的综合素养;双文化意识是指熟悉中西文化的异同,善于处理文化差异给英汉互译带来的问题与困难。
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化关系紧密,不可割舍。翻译学习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碰撞与交融。因此,我们在翻译教学中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增强双语双文化意识,加强语言对比转换,洞悉英汉语言在词法、句法、篇章、修辞等方面的差异;加强文化学习,拓展文化知识面,熟悉中国和西方在地理、历史、思维、习俗等方面的不同,努力学会妥善处理文化差异。
2 为什么培养双语双文化意识?
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双语双文化意识,并非追赶时髦,也不是另起炉灶。相反,注重培养学生的双语双文化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对当前翻译市场需求的有效应对。
首先,大力培养学生的双语双文化意识是翻译课程性质使然。翻译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驾驭和转换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而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大量实践。提升学生的双语双文化意识是翻译课程设置的旨归,是翻译教学的主要目标,更是提升学生翻译能力、造就翻译人才的必经之路。
其次,大力培养学生的双语双文化意识是满足市场需求之必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国际交流也不断扩大,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学过翻译课程的人或者持有英语专业八级证书的人未必一定称得上是翻译人才。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是精通英汉语言、熟悉中西文化的翻译专业人员,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的翻译任务,促进中外交流,提升客户公司、单位形象和销售额。而只有熟谙英汉语言差异、通晓中西文化者方可胜任市场上的翻译任务。
第三,大力培养学生的双语双文化意识是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明确要求。根据教育部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四年级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要求是:能利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将英美报刊上的文章及文学名著译成汉语,或将我国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译成英语,速度为每小时250-300个英文单词,译文要求忠实原意,语言流畅。从大纲来看,教师需要在课堂上介绍基本的翻译理论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升翻译速度,拓宽阅读知识面,加强文化对比学习,从而不仅培养学生的基本翻译能力,提高他们的翻译水平,也能帮助他们加强对英语语言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整体英语水平。
最后,大力培养学生的双语双文化意识是英语专业建设和翻译学科建设之必然。英语专业建设和翻译学科建设虽然有不同的侧重,但都对翻译课程及翻译教学做了明确规定。比如,《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而翻译专业本科和MTI翻译硕士两个层次对翻译的要求更高。由此观之,语言转换能力、文化识别能力、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应对能力等等都是翻译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而这些都是围绕着双语双文化意识展开的。我们也可以通过培养双语双文化意识来提升学生在语言转换、文化辨别及语言文化差异处理方面的本领。
3 如何培养双语双文化意识?
3.1 翻译课程设置方面注重语言对比和文化学习
翻译课程作为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的主干课,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注重语言对比和文化学习。教师在撰写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时,着重考虑语言文化对比环节的课时与教学安排,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英汉两门语言的各种异同,通过比较这两门语言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和修辞语用等方面的差异,引导学生构造两种不同的语言框架,在适当的场合调用合适的语言框架来表述思想。同时,教师通过讲解、举例、赏析等手段引导学生熟悉和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及其给翻译造成的困难与障碍,分析和探究应对文化差异的方法与技巧,评析和学习众多翻译大家的力作佳译,培养学生的翻译批评能力,逐步提升其翻译水平。
3.2 翻译教学方法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理论结合实践
一直以来,翻译教学究竟应该以译品为取向还是以过程为取向,这个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华东师范大学汉译英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张春柏(2011)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角度讨论翻译课程建设问题,提出翻译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注重过程的教学模式,并且对比分析了这两种教学取向(见表1)。
显而易见,翻译教学不仅需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及译者素养。
3.3 积极开展翻译工作坊,全面提升学生的译者素养
翻译教学不仅需要传授语言与翻译的基本知识,更需要开展各种翻译实践,尤其需要组建翻译工作坊。所谓“翻译工作坊”就是一群从事翻译活动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并就某项具体翻译任务进行见仁见智的广泛而热烈的讨论,通过不断协商,最终议定出该群体所有成员均可接受或认同的译文的一种活动(李明,仲伟合:2010)。翻译工作坊不拘泥于课堂,能够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继续与教师和同学互动,形成良好的学习与协作氛围。
翻译工作坊作为一种新型的翻译教学模式,通过采用所承接的翻译项目材料作为学生翻译实战的素材,以便“在教学中融入翻译市场的相关因素”(刘和平,2009),组织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首先在课后进行小组讨论并完成指定的翻译任务,并经过小组集体讨论和协商之后确定译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翻译工作坊教学是基于实践的研讨式教学。
翻译工作坊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高强度翻译训练的平台,学生通过“在翻译中学习翻译、在合作中学习翻译、在讨论中学习翻译”的方式,不断提高翻译能力和译者能力,并通过课内外的交互学习环境,去感悟、领会和把握翻译的真谛,为他们日后独立从事翻译活动、实施翻译项目、承接翻译任务打下基础(李明,仲伟合:2010)。因此,我们在翻译教学中,可以设计安排学生组建翻译工作坊,全面提升他们的翻译素养。
3.4 翻译教材选择上遵循灵活多样的原则
传统翻译教学基本上是教师定制一本或两本教材作为授课及课外翻译练习的材料,这种做法本身有一定的合理性,业已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然而,学生在翻译基本概念方面接触范围甚小,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翻译练习中的句子和语篇许多已经过时,亟待更新。鉴于此,教师在教材选择方面应当尽可能选择近5年内的体系完整的翻译教材。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当从国内外各种刊物中获取新鲜的素材,如21世纪报、中国日报、华盛顿邮报、英国卫报等,用以补充和弥补传统教材的不足,供学生阅读、赏析,并选择部分材料做翻译习作等。只有做到灵活地选取教学材料,保持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教师才能行之有效地带领学生拓宽阅读视野、增长文化知识、贴近时代步伐、提升翻译水平、确保学以致用。
4 结束语
翻译教学任重道远,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其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双语双文化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双语双文化意识的培养是翻译教学的重要环节和主要目标;双语双文化意识是学生从事翻译实践、顺利完成翻译任务的前提条件和必备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2010(4):32-36.
[2]刘和平.论本科翻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翻译,2009(6):40.
[3]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4]谢天振.翻译本体研究与翻译研究本体[J].中国翻译,2008(5):6-9.
文化意识与翻译教学 篇7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外语教学,翻译教学,跨文化意识
近些年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下,研究者开始自觉地从文化交流的高度来认识翻译的跨文化交流本质和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崇高历史使命。翻译活动的产生源于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需要,正如王克非在《翻译文化史论》中指出:“文化及其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翻译活动离不开文化”。(王克非,1997:27)翻译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人类跨文化的交流活动,许钧曾经说过:“一部翻译史就是一部文化交流史”(许钧,中国翻译,2012.7)。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翻译活动的复杂性也进一步地展现出来,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翻译活动应超越单纯的语言层面,树立翻译文化观是做好翻译的前提条件。因此,在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势在必行的。该文,试图阐释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意识在高校英语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做好翻译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1 我国跨文化教学之概述
我国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第四条教学原则中规定: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因此外语教育已不是简单的语言能力培养,还应包括人文素养和综合文化修养的提高。(郑晓红,2012.35)
Sapir早在1921年就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Kramsch,1998:3)。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言的内涵和本质。语言的人文性决定外语教学能够,且应该肩负起培养学习者人文素养的重任,外语教学的学科属性使其成为实施跨文化教育最有效的阵地之一(张红玲,2012,2)。因此,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化教学而单独实施,必须体现跨语言和跨文化的紧密结合。
高校英语教学是开展跨文化知识的平台,而跨文化知识也能为英语教学营造丰富多彩的学习场景,增强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积极性,从而有助于充分发挥英语语言的内在潜力并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近些年来,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导入目的语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日益显现出来。从跨文化教学实践来看,有把跨文化教学与外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有专门讲授英美文化课程的具体教学模式。总而言之,语言与文化是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语言教学必然以文化为基础,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应通过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来帮助他们学习好英语,继而成为国际化人才。
2 跨文化的重要性与高校翻译教学
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渐意识到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间的转换。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不仅如此,还要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都是相当的(王佐良,1999)。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外语教学的时代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语教学承担着跨文化教育重任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翻译人才的培养要求学习者需要掌握目的语的文化和跨文化交际学研究范围内的各种知识及跨文化交际的策略。近些年来,高校外语教学人员已经开始将跨文化知识引入外语课堂教学当中,但是还没有达到一定深度与广度。而在翻译课程的教学中导入双语文化知识也似乎并不多见。
翻译课是高校英语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传统翻译课的教学主要局限于语言层面的转换和基本翻译方法的教学上,而且列举的材料大多是脱离语境的单独的句子,很少涉及文化方面的阐述。而笔者通过对所带的一些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及访谈,得知大部分同学对跨文化知识很感兴趣,并认为跨文化知识对他们的生活及以后的工作很重要。并且,将跨文化教育融入外语教学不仅能使外语学习本身更有意义和有趣,而且能促进外语教学社会人文目标的实现,使外语学习者成为既掌握外语交际能力,又具有跨文化意识、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而作为以双语的转换为主要内容的翻译教学对文化的传播更负有直接的责任。翻译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比对其它科目的教学更具有重要意义。
近10年来,尽管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大学翻译课程跨文化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研究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抽象性和理论性研究较多,实证性和具体性研究不足;目前很多研究还没有有效地应用于教学实践,研究成果的转化机制还不健全。那么,如何在实践翻译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呢?笔者试图大胆地提出一些几点尝试性的建议。
2.1 实施教师跨文化能力培训
在翻译教学中教师是管理者,是学生学习的示范者,鼓励者和帮助者。翻译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中西文化涵养,能够系统地讲授文化知识,传授哲学理念,宗教思想等深层文化知识,提供完整的跨文化图景。在当今高校中,提高教师尤其是外语教师的跨文化能力是实现跨文化目标的前提因素和基本环节,并且关系着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思想的贯彻、跨文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及跨文化教学目标的实现。1971年5月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以“迈向文化多元的教育和师范教育”为主题的会议提出大学和教育学院应造就具有多元文化知识和能力的教师队伍,积极推进师范教育的多元文化进程。教师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教师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增强其对文化异同的掌握度,而且能够对学习者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学生在日常的翻译实践中探索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异同。因此,高校需要建立教师跨文化知识长效培训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的跨文化知识素养。另外,高校也应为教师们创造更多的中外文化交流机会,教师自身也需要提高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认识,掌握跨文化教材的选编和教法应用等方面的技能。
2.2 丰富翻译教材,与时俱进
文化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和综合性,跨文化涉及不同文化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和行为方式。跨文化素质培养的系统性和综合性主要表现为:大学英语教材应系统合理地编排文化内容,增加文化信息的比例,避免残篇断简;文化教学系统地结合语言和文化,使其真正成为英语教学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孔德亮等,2012.22)。因此,在翻译教材的选订上,要看此教材是否具有突出的文化视点,是否能兼顾文化习得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拘泥于教材本身,适当地增添一些课外的文化知识。因为,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实践集合体(楼中平2007:74)社会发展不断赋予文化新的内容和时代精神。当今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也凸显出英语教材不可避免的滞后性。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加以灌入一些新的东西,比如阅读“英语新闻”或观看英语新闻短片等。因为,英语新闻的来源渠道多样,具有时代广泛性和趣味性等特点,超越了传统文化的视野,有助于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而且大学生对新鲜事物也具有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敏感性,并乐意接受和讨论国际上发生的事情。因此,教师应因材施教,适当选取符合不同阶段学生认识水平的新闻材料,最大限度地反映时代文化。教师还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英语新闻深入生活和了解社会,把英语学习和实际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2.3 对学生进行双文化教学
目前,在各科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都过分强调英美文化,而忽视了本族语文化,结果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症”和文化比较的缺失(肖龙福等2010)。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也缺乏相关规定,英语教材更是缺乏汉语文化知识。作为教师应该在翻译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增加汉语文化知识,并对比中西方文化以寻求文化共性,发现文化差异,使学习者的中国文化水平和英语文化水平同步提高。语言学家Lardo(1957)曾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真正学好语言。”因此,作为学生应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将自身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作为一个长期的目标,把自己置身于两种文化环境当中,来体会和把握其间的异同之处。杨学云(2010:128)曾经说过:“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制约并不是来自对目的语文化的不了解,而是来自对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之间差异的不了解。”所以,在翻译教学中,教师需要比较中西文化,关注中西文化的联系,克服跨文化障碍。
2.4 把文化测试作为翻译考核的一部分
多元文化的全球语境下,要求对学生翻译课程的考核也应该多元化,而不是仅仅拘泥于单纯的对于书本知识实行的试卷测评。把文化测试纳入翻译课程期终考核中不仅能够提高教师和学生对跨文化能力的关注意识,而且也是正确评估翻译教学过程和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效果的重要环节。因此,制定符合翻译课程教学特点的文化测试标准和测试评价体系是势在必行的。
3 结束语
在大学各科英语课程的教学中引入双语文化是目前高校外语教学的发展方向。而处于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时代也要求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翻译是文化交流的工具,翻译的主要目的也是跨文化交流。可见,翻译活动和双语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大学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双语文化的导入,通过比较和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异同点,培养学习者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最终使他们成为合格的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多元化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7.
[2]许均.翻译研究之用及其可能的出路[J].中国翻译,2012(7).
[3]郑晓红.中国特色跨文化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实践[J].外语界,2012(35).
[4]Kramsch C.Language and Culture[M].London:Oxford Univer sity Press,1998(3).
[5]张红玲.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历史、现状与外来[J].外语界,2012(2).
[6]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7]楼中平.跨文化交际框架下的动态语言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7(4).
[8]肖龙福.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21).
[9]Lardo 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
跨文化意识下的旅游英语翻译教学 篇8
1 跨文化意识与旅游英语翻译
跨文化交际, 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 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角度来讲, 是指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1]。旅游英语翻译作为翻译活动的一个分支, 不仅是语际转化过程, 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由此看来, 正确处理文化交流与碰撞中遇到的问题, 对提高旅游资料翻译质量至关重要。
1.1 跨文化意识下的旅游英语翻译标准
翻译的标准问题从研究翻译活动之日起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也是翻译界争议最多的一个领域。所谓翻译标准, 是指翻译活动中译者所遵循的原则, 也是翻译批评家评价译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它既是翻译实践的准绳, 某种程度上说也是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严复曾提出, 翻译活动首先应该做到“信”, 即译文须对原文忠实准确。泰特勒也认为, 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2]
那么旅游翻译活动中, 对原文“忠实准确”的译文是不是就一定是好译文呢?先来看一则旅游活动翻译实例:一位导游员带欧美客人到餐厅用餐, 该导游兴致勃勃地向游客推荐餐厅自酿的“蛇酒”——This is snake liquor, just soaking the alive elapidae in the strong wine for several years, which has chronic effects on anti inflammatory.谁知客人们听了后不但没人敢碰酒杯, 反而都皱起了眉头。众所周知, 中西方对动物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特别是在将其用于食材方面。美国知名杂志《福布斯》网站曾将蛇酒评为“十大恶心食物之一”。这种情况下, 完全复写原作思想引起翻译效果不佳也就不足为奇了。旅游资料翻译, 作为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 翻译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因此, 在遵守“信”的翻译标准、坚持正确性与科学性的同时, 译者更应该树立跨文化翻译观, 将目的语读者放在首要位置, 强调旅游翻译效度, 有效传播中国文化, 让更多的外国游客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1.2 跨文化意识下的文化信息处理
作为一种“信息文本”, 旅游资料都是以信息传递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的。要达到上文提到的旅游翻译效果最优化标准, 文化信息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五千年华夏文明是吸引海外游客慕名而来的主要原因。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诗词、楹联, 诗情画意的风景名胜, 百吃不厌的传统小吃, 优美动听的神话传说, 让人眼花缭乱的唱念做打, 处处蕴含着山水之趣、人文之趣、乡音之趣。然而遗憾的是, 这类趣味信息却经常丢失在旅游翻译之中。比如, “情人眼里出西施”常被译为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西施”作为春秋末期越国的一位传奇女子, 她所负载的文化信息远大于美人, 译者用归化的翻译方法确实更便于游客的理解, 但它却以丧失原有的民族文化色彩, 没能达到很好的文化传播与欣赏的目的, 旅游翻译效果没能实现最优化。再比如, 位于西安碑林艺术博物馆的“昭陵六骏”展柜处有这么一句中文介绍:
……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与“拳毛騧”二匹骏马在1914年被美国人毕世博盗走, 现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对于这段材料的处理, 许多涉外导游非常忠实地译为:Two of the six stone horses, known as“Saluzi”and“Quanmaogua”were stolen by an American in 1914.And they are now kept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in Philadelphia.[3]先不论考证表明, 其实是该美国人当年从山西军阀手中“购得”而非“偷窃”, 如此直白的译文尽管准确地表达了原文信息, 但对海外游客 (特别是美国游客) 来说, 何尝不是一种排斥心态呢?
由此看来, 在对文化信息的处理上, 过度归化使译文丧失了异域情调, 游客无法领略到源语中的不同风格、文体与内涵;而如果不了解他国国情, 不考虑游客的意识形态差异进行过度异化处理, 不仅译文的流畅程度受到影响, 变得晦涩难懂, 更有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如何适度传递文化信息, 已经成为旅游英语翻译的关键, 也应成为旅游英语翻译的教学重点。
2 跨文化视角下的旅游英语翻译教学改革
旅游英语资料翻译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我国对外宣传的效果。作为培养旅游英语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 要想提高旅游英语翻译教学质量, 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改革迫在眉睫。
2.1 提升教师业务素养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许多教师仍错误地将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等同起来, 过度强调学生对语言点的理解程度, 将语言转换技能当成旅游英语翻译教学的重点。根据德利尔的观点, 翻译教学应该是交给学生翻译的知识与技巧。翻译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翻译现象的分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本身, 优化翻译效果。[4]要想提高旅游英语翻译教学质量, 教师有必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对翻译教学的认识, 调整教学思维, 抓住翻译教学本质。与此同时, 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课程, 旅游英语翻译的跨文化交际本质也对教师本身的业务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规定: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除了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外, 还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因此, 在不断提高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 教师还应精通母语与目的语文化, 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提高自我跨文化交际意识, 并将其运用于旅游英语翻译教学当中, 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涉外旅游人才。
2.2 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大纲, 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 对教学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力。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社会对旅游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 近十年来国内许多本科、高职院校都纷纷开设旅游英语专业或旅游英语方向以期满足社会需求。然而, 据笔者调查, 作为旅游英语专业 (方向) 的一门主干课程, 旅游英语翻译教程却屈指可数, 并且在教材选材与译例上都稍显陈旧, 体例单调, 练习僵化, 缺乏系统性。有的高校甚至干脆以《英汉翻译入门》等基础性翻译教程代替, 这类教材所涉门类众多, 倾向于将重点放在翻译方法与翻译技巧的讲解上, 没有突出旅游翻译的特殊性, 跨文化交际的翻译意识更是无从谈起。因此, 旅游英语翻译课程的发展急切期待新教材的诞生, 它应该囊括国内外最新翻译理论, 全球化语境下的旅游翻译观、旅游实用文体特点及其翻译等, 还应以文化双线交流为主线, 在译例的选取上须具备典型性、时效性以及文化代表性, 从而不断加深学生在掌握英汉互译技巧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了解两种不同文化。
2.3 改革教学方法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向高等院校旅游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 旅游翻译课程该教什么, 如何教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旅游外语人才呢?根据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 旅游翻译课程既需要旅游翻译理论的讲授, 更要有大量的翻译实践;既要研究汉英语言对比, 也要传授常用的语际翻译技巧。显然, 仅凭每周两课时的课堂教学无法深入系统的达到此教学目标。因此有必要引入网络教学管理平台的全新教学方法, 将教学形式从被动课堂教学延生到课堂内、外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古语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清华网络教学管理平台为例, 教师可利用预先设置的网上备课、课件制作、教学素材库、网络授课、网上交流、网上自学、网络考试等七大模块, 将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 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再受课堂教学的限制, 每位学生都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随时登陆网络教学平台, 进行在线学习, 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性。教师也能借助该平台及时设置教学内容, 安排学习任务, 进行实训测评, 并且能及时监管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给予教学辅导, 形成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方法, 为培养合格的旅游外语人才提供重要的教学保障。
3 结束语
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向对外旅游宣传质量与旅游外语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英语翻译从本质上来说不仅是简单的语际转换, 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旅游英语的跨文化交际本质要求旅游外语教育工作者具备跨文化教学意识, 从提升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加强教材建设以及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旅游外语人才, 提升我国对外宣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23.
[2]陈德新.英汉翻译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8.
[3]姚宝荣, 韩琪.旅游资料英译浅谈[J].中国翻译, 1998 (2) :27-30.
[4]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 2002 (4) :56-58.
[5]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 (修订版) (高等学校本科用) [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文化意识与翻译教学 篇9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翻译教学
一、提出问题
人类发展到今天, 经济全球化, 文化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强, 这就对世界各国间能够更加密切的合作交流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进而使得人们对外语交流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翻译教学也愈来愈重视。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也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因此,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成为翻译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现今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还是遵照传统的翻译教学方式, 教师着重培训学生的翻译技能, 却忽略了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本文主要从对比视角下分析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过程的制约和影响, 从而证明在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同时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出了几点建议。
二、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英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 在词汇、句法、语篇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而这种差异往往根植于他们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各自的语言中得到了不同的表现。在翻译过程中, 中英文化知识的差异对两种语言语义转换具有很大的影响。下面本文主要从思维方式、生存环境、风俗习惯三个方面说明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中英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思维方式是人类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同。由于中英思维方式不同, 导致了两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上差异。
儒家思想对汉文化的影响颇深, 它推崇群体至上。中国人重集体, 轻个人, 重意合, 他们比较喜欢用具体的形象词比喻抽象的事物, 以物言志。比如:胆小如鼠、鸿鹄之志等等。而西方恰好相反, 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英语民族更加侧重个体, 重形合, 重理性。因此, 汉英两种语言主要的区别在于形合和意合。英语在逻辑次序的安排、语义中心布置上比较灵活, 像一串葡萄。而汉语不太用太长的句式, 行文多像竹竿。而这种语义和逻辑关系的差异是通过语序来体现的。比如:“Young Swain sneaked into the galley one afternoon and blushed to the top of his ears when he saw‘Trees Dressed in White’, a loud raucous splash on the wall.”在汉语中, 叙述一件事, 总是按“先发生在前, 后发生在后”的顺序来组织句子, 因此译为:一天下午, 年轻的斯维恩悄悄地溜进画廊, 走到一幅题为“银妆之树”的画前, 他发现那不过是一滩在墙上的墨迹, 耳朵仿佛也被刺得嗡嗡直响。
2、中英生存环境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文化差异的形成受它所处的生存环境的影响。中华民族居于内陆, 拥有着悠久的农业历史,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她的子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汉语中就有许多同土地有关的词语, 如“土生土长”, “草根”, “地动山摇”等。英国四面环海, 航海业相当发达, 历史上他曾一度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因此, 英语中就有许多与海、水有关的词语, 如“All at sea”, “Drink like fish”。由于汉英两民族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同, 气候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东风”在中国象征着温暖、希望, 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而在英国, “东风”即east wind来自于寒冷的欧洲北部, 它预示着寒冷, 英国人怎能喜爱“东风”, 但是英国人喜欢“西风”, 它给岛民带来了春天。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它的歌颂。翻译时应对这一地域文化差异注解, 要不然会给缺乏这一地域文化知识的读者造成困惑。
3、中英民族习俗对翻译的影响
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不同的风俗习惯赋予词汇不同的感情色彩。这种民俗差异在对待动物与色彩的态度上表现的相当明显。在中国, 龙是皇权的代表, 是权力、高贵的象征。自古就有“望子成龙”, “真龙天子”的说法。而在西方, “dragon”则是邪恶的象征。又如:中国的“白象”牌电池, 翻译成英语“white elephant”, 从语义上来看, 翻译是对的, 而从文化上来看却是失败的。因为白象在西方象征着累赘的东西。恐怕外国人是不会买“累赘”的电池的。
三、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途径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它需要经过长期的有意识的训练才能获得。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出了几点建议。
1、授课教师
刘润清曾说, 外语教师在掌握语言的同时, 还要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 单单的语言是不能吸引学生的, 他还要传授知识、文化、智慧等等。教师作为教学上的主导者和引导者, 提高教师的跨文化素养是保证跨文化教学顺利实施的关键。首先授课老师本人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 充分了解培养跨文化意识的价值。其次, 授课老师应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加强对文化异同掌握的熟练度。而这些素质的培养会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地影响学生, 这样学生会下意识地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探索两种文化的异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 可以将中西方文化不断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 比如采取融合法, 比较法, 开设专题讲座等教学方式。
2、开展中英文化对比课程
课堂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主要阵地。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内, 进行有效的文化教学, 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兴趣和敏感度。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是对比分析两种文化的异同。通过对比两种文化间的不同, 学生就能很快地发现两种文化的特点, 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从而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3、课堂外的文化渗透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时代在发展, 而文化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的。因此, 老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了解, 探究新的文化知识, 充分利用互联网、各种视听媒体, 掌握最新的、最前沿文化背景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当然也要培养学生对异文化的包容度。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自觉地形成跨文化意识。
四、结论
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转换, 文化差异对它的影响不容小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译者, 对跨文化意识的增强和敏感度的培养是必不少的。因此, 在翻译教学中, 应重视文化因素对翻译过程所起的作用,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2]卢敏.英语笔译实务 (二级) [M].外文出版社, 2009 (48) .
[3]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9.
文化意识与翻译教学 篇10
1 跨文化交际的简要概述及定义
如今世界各国间交流密切, 跨文化交际愈加繁荣。跨文化交际的发源是来自于英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意思是指在拥有不同文化, 包括语言、服饰、饮食、风土人情的两个国家民族的人民之间进行交流交际的一种社交活动。跨文化交际有着丰富的内涵, 在多个方面都极具研究价值。文化差异与该国家民族所处地理环境、当地气候等都有着密切联系。不同的水土孕育出不同文化, 对于世界文化应该持一种“求同存异”的包容态度, 才能促进各国文化在差异中求和谐, 稳健发展, 因此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便成为促进各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关键点。跨文化交际可以加强不太通文化之间的交流联系, 使不同文化得以在和谐的大环境下进行碰撞交流, 一方面可以加强本国人民的知识视角, 获得崭新的文化冲击, 另一方面通过跨文化交际可以使不同文化之间相互进行了解, 进行不同程度的“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文化改进, 借由其他国家文化的影响从而使本国的文化获得长足的发展更新, 使双方都获得益处。此外跨文化交际可以促进各国科技水平的发展, 相互交流最新科技研究成果, 加强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讨论, 并可开展进行国家间的联合研究开发活动, 从而使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上升到新的高度, 促进世界科技进步。因此进行跨文化交际成为对世界文化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项国际交流活动, 加强本国人民跨文化交际意识对本国文化的更新发展有着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因此在进行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从教育层面开始向学生灌输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意义, 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加强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进一步促进本国文化的长足发展。
2 新时期我国英语翻译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发展, 同时与国际交流也日渐密切, 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与不同国家的贸易交流就更加密切频繁, 因此跨文化交际意识日渐重要。我国英语翻译教师也认识到这点, 积极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教育, 使我国英语交际水平整体得到提升。但我国的英语翻译教学中还存在着缺陷漏洞, 这些问题亟待解决。比如现今我国英语翻译教学观念较为传统陈旧, 没有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一味追求学生成绩好坏, 忽略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同时我国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依然是单调枯燥的师教生学的灌香肠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乏味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于活跃课堂气氛非常不利, 阻碍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英语翻译教学是一项较为灵活的教育活动, 模式化、机械化的教学不能使学生领悟到英语翻译的精髓本质, 不利于学生建立培养跨文化的交际意识。因此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必须得到转变。教师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教育观念, 在日常英语翻译教学中注重渗透对学生整体英语素质水平的提高, 而不仅仅局限于英语考试所考察的知识点, 联系现今世界发展潮流将英语翻译教学与英语发展相同步, 积极学习最新的英语知识, 丰富自身知识储备量, 实现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而努力提高自身英语翻译专业知识。同时英语翻译教学内容千篇一律, 不具有创新意识, 只依据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学习, 使得教学内容不生动, 体现不出英语翻译教学的本质性, 忽视了文化的多样性。因此相关英语翻译教材制定者应该从实际出发, 紧密联系现今英语翻译发展潮流, 及时把握英语常用单词的更新换代, 编写出知识性强、实用性强的生动教材。同时教师在进行翻译教学活动时要善于进行翻译知识延伸, 将英语相关文化知识对学生做出生动传授, 在进行授课的同时积极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 并同时善于引导学生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从而使英语翻译教学的内容更加充实, 进一步使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 更能深刻地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 从而使英语翻译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进一步提高英语翻译水平, 同时加强了对不同文化的感悟能力, 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意义。其次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现今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最根本问题。因为文化的差异使得教师不能把握到英语翻译最深处的文化实质, 也使学生不能深刻地把握英语学习的有效方法。比如说在进行简单的日常口语交际英语时, “谢谢你”的英语是“Thank you.”, 中国人的回答是“不用谢.”, 然而翻译成英语时是“You are welcome”, 学生们往往会觉得疑惑, 英文这句直译是“你是受欢迎的”, 这就是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导致了日常交际语言习惯不同, 可能使得学生在英语翻译学习过程中感觉到较为吃力。文化差异使得英语翻译教学中一些重点难点的教授变得尤为困难。因此英语翻译教学工作者应当注重在日常生活中适当加入对学生的相关英语精髓文化渗透, 比如用英语进行授课, 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相互讨论等, 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放映英文电影、鼓励学生阅读英文原版小说、学唱英语歌曲等等, 通过这些方式进行英语知识文化渗透, 使学生提高对英语文化的感悟, 从而更好地进行英语翻译学习, 提高英语语感, 增强英语翻译自主学习能力, 有效提高英语翻译学习效率, 从而在教师的引导、自己的探索下更好地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
3 如何在英语翻译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
树立和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前提条件就是要转变教育理念。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教育者, 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 教师应当要严格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并坚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重新认识并坚持贯彻英语课程的目标与定位, 摈弃以往陈旧的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 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与创新精神为目标, 以此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做到一这点, 首先就要求教师调整教学思路, 才能根本上重视文化渗透, 并在同时不断完善自身的文化修养, 以文化教育促进语言学习, 使学生能够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把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向转变到交际实用上来, 摈弃一味应付考试的学习思想, 让他们从跨文化的角度来全面的看待问题, 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他们对跨文化意识的敏锐性, 使他们认识到, 交际绝不单单是掌握语言形式就可以的。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在英语翻译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
在英语翻译教学中, 最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应当结合具体的语境来进行恰当的遣词造句, 避免出现因受汉语干扰而误用与当时情景不符的表达方式的状况, 甚至闹出笑话。同时, 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策略, 不仅仅要传授语言知识, 也要注意培养现代人运用英语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使得中外文化差异带来的损害减到最小。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时刻对比中西文化差异。认知生存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不同国家不同的文明直接导致了意识形态的不同。因此要将文化教学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 从实践中逐渐跨越文化障碍。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和实际交际能力的缺乏, 人们一般会下意识的以已经形成习惯的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来理解他人, 因此经常会出现语用错误, 甚至会导致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因此,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举一些具体的翻译实例, 结合实例和事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鼓励学生拓宽知识面, 课后可以通过读英文原著书, 看正规的英文报纸, 看英文原声影视剧等, 多多掌握了解本国及欧美国家的文化风俗的差异;有机会和条件出国学习生活的人也可以到异国他乡去亲身体验, 这样发现的东西会更多, 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也更深, 更能真正培养对异域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来。
课堂教学作为英语翻译文化教学的主要途径, 也是教师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全面认识直至接受文化差异, 注重分析英语词汇和文化的含义, 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文化中求同存异, 帮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潜在问题, 从而养成处理这类问题的能力。充分的把握课堂也有利于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和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仅仅靠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也是远远不够的。学习作为一个自主操作活动, 积极主动并与情景联系紧密的, 因此仅仅靠教师单方面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也应经常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题材和难度都适当的正规英语报刊和英美文学原著, 以此来帮助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英文原著并深刻记忆, 增强他们对中西方文化内涵的理解, 并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帮助他们在活动中提高交际能力。
4 结论
长期以来, 由于大多数人们对语言的片面理解, 在英语教学中只把语言进行孤立传授, 词汇和语法几乎成了英语教学的全部内容, 而忽略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地域区别。语言本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系统, 一种语言一定是和特定的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并且同这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
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文化, 其所承载的意义和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翻译能将一种语言尽可能准确的转化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去, 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随着现在世界一体化的进展, 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日益频繁, 翻译所起的作用也愈加明显, 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对人才全面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的翻译教学也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译者作为两种文化之间纽带的还必须是一个真正的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 具有敏感的文化意识和高度的文化素养。这就要求翻译教学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教会学生理解并认识翻译不仅仅是文字语言符号的转换, 而是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英语翻译教学应注重凸显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为学生日后的英语学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因此要着力培养与提升学生在翻译工作实践中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传播能力和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在新时期, 英语翻译教学应当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进行探讨, 在翻译教学中更加注重语言、文化两手抓的教育方式, 这样才能培养出新一代优秀全面的翻译人才, 以促进跨文化交际顺利完成, 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完美融合。
摘要:随着世界多元化的发展, 各国之间的交流联系越来越密切, 这就需要一门通用的语言进行相互交流, 因此英语在国际贸易、科技发展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学好英语便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为了提高民族整体英语水平, 英语翻译教学便成为基础性前提, 尤其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才能从根本上加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本质作用的认识。该文从实际出发, 联系英语翻译教学实际, 对英语翻译教学中关注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性做出简要探讨研究。
关键词:英语翻译教学,跨文化交际意识,重要性,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张蕾.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 2012 (10) .
[2]赵芳.“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
[3]钱伊琳.浅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J].新课程学习:上, 2012 (9) .
【文化意识与翻译教学】推荐阅读: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10-22
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08-24
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研究的论文11-18
意识文化09-13
文化意识渗透09-02
文化安全意识09-25
英语文化意识10-01
培养文化意识10-24
文化意识培养论文07-03
历史文化意识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