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化意识

2024-10-01

英语文化意识(精选11篇)

英语文化意识 篇1

“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 , 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著名英语教授王佐良曾经这样说过。的确,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离不开文化, 文化依靠语言, 学习一门语言与了解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在英语教学中适当渗透英语文化, 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 教师可以借用现代化的手段来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 培养文化意识, 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一、 利用课堂教学, 进行文化教育

英语教学中, 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 即指导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 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 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 致使学生不懂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 课堂也是学生模拟社会交往的舞台。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注意正确的语言形式, 还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意识, 使学生能自觉地结合具体的文化背景知识用英语表达自己。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创造一个语言文化环境,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 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出发点是他对“语言习得”的认识。他认为“语言习得”是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 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他只是在自然交际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第二种语言。因此我们通过课堂模拟交际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教”语言的同时, 也“教”了语言的运用, 在用中学, 在用中掌握, 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交际的过程。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创设多种真实的生活情境, 使课堂教学的“单向灌输”变成“双向交流”。如在教学“Nice to meet you.”的时候, 可用多媒体演示一家三口在家中生活的真实情景片段, 出示一个可爱的外国小男孩的照片, 让他和学生交流“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 too.”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使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昂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

在英语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手段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做不但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继续学习打好基础。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英语环境, 采用科学的英语学习方式,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力地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效果。

二、丰富课外活动, 了解异国文化

文化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西方一位教育家曾说过: Tell me, I will forget.Show me, I may remember. Involveme, I will understand.因此 , 教师应通过课外活动, 让学生亲自参与, 在真实的情景中,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 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 让学生多了解外国的文化、语言习惯和风土人情, 增加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 通过听来培养语感, 拓展学生的知识储蓄量。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B第九单元时, 介绍的是国家, 只凭教师口头说说, 看看图片, 学生兴趣不浓, 而且还容易混淆。教师可利用课外时间,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 让学生观看介绍各个国家风景的影片, 欣赏各个国家的民歌, 了解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 不仅让学生知识学得扎实, 而且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 渗透了文化意识, 可谓一举多得。

另外, 还可以充分利用因特网, 加强文化交流。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缩小了时空距离, 加大和方便了不同的文化群体间的交流,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网络文化”已经形成。网络能为学生提供足够量的、多渠道的、有意义的及可理解性的言语输入, 为学生提供接触大量真实语言的机会, 学生能感受到美丽、鲜活、生动的语言材料, 准确生动地感知所学知识, 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我们可以借助网络提供丰富的信息,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各方面的情况, 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受异国的文化。只有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 扩大学生对中西文化的了解, 才能使他们在语言交际中游刃有余。

英语不能只是单纯的语言教学, 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 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准确使用英语, 从而真正掌握英语。

英语文化意识 篇2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muchmoneycanyouearna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areoverpraisingme(“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英语文化意识 篇3

关键词: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9-018-2

当前许多学校受传统的英语教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对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理解不够全面,片面强调语言知识,掌握一般的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技能,但学生在真正运用英语时还是困难重重,错误百出。英语是一门语言科学,我们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发展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也指出:“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和理解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下面笔者简要谈谈为什么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发展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是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禁忌幽默等。语言离不开文化,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蕴涵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离不开文化而存在。就像一座冰山一样,语言是露出海面的显性的一小部分,它离不开海面以下隐性的文化的支撑。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理解语言也必须了解文化,理解和掌握语言的深层基础是文化。脱离文化来学语言是不能真正掌握语言的,永远也不能形成良好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文化和语言应受到同样的重视。英语是英语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而英语国家的文化又是英语语言形式所负荷的内容。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个英语学习者,如果仅仅掌握英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而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就不懂得何时、何地、何种场合对谁用什么方式和态度说什么话,不能正确理解英语和得体地使用英语达到交流的目的。在与英语本族人实际交往中还可能产生误解、尴尬甚至格格不入。外族人在语音、语法等方面的错误往往受到英语本族人的宽容,但违反文化常规被认为是不礼貌、不道德的,甚至是冒犯的。

英语学习涉及到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坚持英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并能依据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恰当地表达思想——交际,这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把交际能力分为四个要素:语法性(possibility)、可行性(feasibility)、得体性(appropriateness)和现实性(actually performed)。得体性是指在说话的对象、话题、场合、身份等不同情况下,能够使用不同的得体的语言;现实性是指使用真实地道的语言。得体性和现实性都和文化有关,这单靠语言知识是解决不了,就必须依靠知识和文化结合来解决。英语课本中就有许多有关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内容,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随时注意挖掘和传授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政治制度、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礼貌礼仪、心理概念等文化知识。《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进而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有的学生在向老师问好时说:“Good morning, Teacher Xie!” 笔者就会讲解给学生听,按英语国家习惯,teacher不能用在姓前面作称呼语,而应该说“Mr. Xie!”;在教How old are you?时,让学生懂得英语国家的人士,特别是妇女,通常把自己的年龄看成是自己的隐私,所以不要轻易问他们的年龄,如果问了,得到的答案是Its a secret!也不要大惊小怪;在教江苏牛津英语7A Unit 5 Going shopping (Welcome to the unit—Happy birthday!) 这一课时,笔者向学生解释说,英语国家的人接受礼品时在征求送礼人同意后一般当面打开,并在事后给送礼人写信、打电话或口头表示感谢。如果你送给他们礼物,他们当面打开,不要以为他们不懂礼貌。如果他们送给你礼物,你也要当面打开,不然他们会以为你不喜欢他们的礼物。如果他们送给你钟、蜗牛、乌龟等礼物时,你也不要太在意,这并不代表他们对你有恶意;在教数字时,告知学生英语国家的人很忌讳13这个数字,在吃饭时不要刚好是13个人,也不要叫他们住13层楼或13号房间等,他们都会觉得不吉利;在教学生信件的书写时,更要强调,英语国家信封的书写和中国的格式正好相反,地址从小到大,寄信人的姓名写在左上角。信件正文的日期是写在右上角,而不是中国人习惯的右下角;在他们表扬或赞美你时,应回答Thanks! 等;根据所学的生词,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成语或俗语,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s strong as a horse(体壮如牛);black sheep(害群之马)等;我们还有目的地选用一些浅显易懂、符合学生目前英语水平的涉及英语国家文化方面的阅读材料,如电影、电视、广播节目、网上材料、歌曲等,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同时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规范和言语行为等,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去吸收英语国家的文化,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发展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其实,语言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学习过程,只是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被人为地割裂开,一味地去满足“应试教育”的需要,导致学生不能得体地使用真实地道的英语来进行交流,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欠佳。我们应该把英语的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看成英语文化导向(cultural guides),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建立和发展文化敏感性(cultural sensitivity),在任务型教学的真实活动中使用英语时根据英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逐步克服英语文化学习和使用中产生的文化诧异感(cultural shock),并逐步形成自己对英语文化的文化认同感(cultural identity);同时我们还必须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本国文化的敏感性,加深他们对本国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意识到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的异同,提高他们对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的比较、认识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参考文献]

[1]梁文君.英语文化意识培养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1).

[2]王秋菊.加强英语文化学习,提高英语文化意识[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4).

英语教师文化意识现状调查 篇4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和课程改革步伐的推进,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已日益突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五项课程目标,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此次将文化意识列为五项教学目标之一显示了英语学习过程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Alan Cunningsworth(2002)曾经说过,教材中的内容所表现的任何主题都会传递一系列本身所蕴含的社会文化价值,这也就是所谓的教材隐性大纲(hidden curriculum),它显著或隐含地传达了一系列的文化价值观和态度,从而广泛影响着学习者对英语世界的观念和看法。事实上,正是由于很多教材内容的编排并未做到客观、真实,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者正确文化价值观念的形成。那么作为教材文化的传播者,英语教师对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到底了解多少,又是如何看待文化教学的,这些问题自然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

二、研究概况

许多外语工作者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研究的焦点大多集中在文化导入,对语言文化教学的宏观剖析以及高中生文化意识调查和培养等方面(胡浩文,2010;单华芳,2010),涉及教师文化意识的实证研究却很少。本次调查旨在研究高中英语教师对教材中文化价值观的认识程度、教学态度,并探寻改进中学英语文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问卷设计

Popenoe(1993)认为大部分的价值观都与人们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紧密相连。朱志勇(1998)也指出反映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社会角色的呈现程度。社会角色可分别从性别、年龄、种族、肤色和家庭背景等方面表现出来(Moran,2004)。本文拟从社会角色中的性别、种族和年龄三个方面入手,在参考Iris Hong Xu(2004)博士论文有关教材文化评估问卷设计的基础上,调查教师对2003年课改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英语教材中社会角色呈现的了解程度和态度。问卷共包含9个问题,前六个问题围绕性别因素展开,就教材中不同性别人物出现比例、职业类型、成就、人物描写用词准确性等方面提问。第七个问题围绕种族,针对来自于不同国籍有名人物的成就展开,最后两个问题是针对年龄因素,即有关教材中青少年和老年人物行为积极性方面的问题。

(二)问卷调查

为提高问卷质量,我除做了小范围前测外,还用SPSS统计工具对问卷做了可靠性分析(Reliability Analysis)。结果显示每个问题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均介于0.6—0.7之间,说明问卷的每一个项目在可靠性方面均是有效的。借助于广州市每年一次的由全市各类中学教师代表参与的教学研讨会,我发出80份问卷,收回60份,53份有效,其中包括14名男教师和39名女教师,教龄从8到33年不等。

三、结果与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基本超过半数以上的老师对所有陈述问题均表示赞同(第四项有关性别名词的使用除外),特别是对第5项和第6项有关不同性别人物特征描写客观性方面,高达64%和77%的老师表示赞同,这些数据说明老师们基本对课改后教材在社会角色呈现状况持肯定态度,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具体来说,一半以上的老师赞同问卷第1到6项(第四项除外)所提有关性别因素的五个问题,比例分别为51%、55%、55%、64%和77%。也就是说,他们基本认同课改后教材中男性和女性人物出现比例接近;男性和女性职业类型相对多样并都得一定的成就;对男性和女性的描写相对客观。在种族因素方面(第七项问题),有将近50%的老师认为来自于五个不同英语国家的人物都有取得一定的社会成就。最后两个涉及年龄因素的问题,超过50%的老师基本赞同老人和儿童在教材中表现得都很活跃。

总体而言,半数以上的调查对象对课改后教材在社会角色呈现还是持肯定态度的,即认为教材基本呈现了一个客观和真实的人物世界,这也与我之前用语料库研究工具对课改后人教社英语教材所做调查结果基本吻合。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有过半的老师对教材内容表示赞同,但仍有近30%甚至更多的老师对问卷提出的问题未表明态度,选择了“不一定”。如38%的老师不太确定教材是否正确使用了性别名词。此外,调查对象对问卷补充问题“您是如何看待文化教学的?”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很多老师的文化意识仍然淡薄。大部分老师指出学校虽然倡导素质教育,但仍以应试教育为主。文化不是课程的重点,加上教学任务繁重,并没有太多关注文化教学,从而导致缺乏文化意识。

四、教学启示

虽然半数以上的调查对象对教材中社会角色的呈现基本持肯定态度,但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对调查问题并不是很清楚,甚至毫无意识,这说明中学英语教师自身文化意识仍很欠缺,培养学生形成公正客观的文化价值观也就无从谈起,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他们的文化素养已成当务之急。因此,学校要改变传统意识,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为教师提供更多国内外文化知识培养和交流的机会。教师也要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摒弃只重视传授语言知识的观念,把文化知识融入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客观公正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Cunningsworth,A.Choosing Your Coursebook[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2]Xu,I.H.Investigating criteria for assessing ESL textbooks[D].University of Alberta,2004.

[3]胡浩文.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科技信息,2010,(9).

注重板书艺术 培养英语文化意识 篇5

关键词:板书;英语文化;背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294-01

英语是一把开启世界文化与艺术的钥匙,因此学好它是非常重要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也应该本着这一理念,尽量体现英语教材中的文化性。2001年我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课堂教学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课堂板书具有将文化形象化的特点,英语教师应利用好板书,充分发挥其文化形象化的功能。

一、板书内容体现文化意蕴的意义

英语教材的编写越来越重视文化因素,许多课文充满着跨文化交际的信息,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色彩,内容涉及艺术、教育、历史、文学、音乐、政治、宗教以及日常生活、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等。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要科学地利用教材,在充分挖掘教材文化内涵的同时,通过板书把这些文化内容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文化信息,以陶冶其文化情操。

板书是一门艺术,是对教学内容最直观的反映。如果板书的内容中蕴含着一定的文化信息、文化内容,就如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文化景象,有利于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

二、体现文化意蕴的板书内容

1、词汇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且最能体现时代和社会变化的一个要素,因而它不仅受到文化的制约,而且也能生动地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在教授“Fog”这一课时,我借助板书,重点突出fog这个词,并向学生讲解故事发生的背景知识。词汇是文化的一部分,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以fog为主题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英国。英国的气候特点是雨量充沛、风大雾多,因而由fog构成的英语词汇在英国人的语言里出现较多。和fog有关的词汇有fogbound(因雾而无法安全进行的),in a fog(在雾里;坠入云里雾中),have only a foggy idea(对某事的意义仅有一模糊的观念)等。

2、习语

英语中的习语有些来自于成语典故,有些来自于神话传说,有些来自于文化着作,这些习语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学习英语绝对不能只按词语的字面意义去理解,必须充分理解其文化内涵。在教授“Biblical idioms in English”这一课时,我先把文中的习语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阅读全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准确理解习语的意义,领会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当然,在教学中还要重视那些理性意义相同或相近但情感意义、比喻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不同或差异较大的习语。

如在“Word power”中,有一些习语我们平时经常运用,而这些习语又与某一动物或事物的特性有关,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并达到运用自如的目的,我把这些习语板书到黑板上,与学生们一起讨论学习。

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了板书的习语后,能更好地掌握其文化意义,并顺利地完成了书本上的巩固练习。

3、背景知识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对话、课文以及练习非常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适当介绍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宗教等文化背景知识,突出课文背景知识中的文化内容,必要时,还可以和中国文化进行对比,以便更加形象地向学生呈现有关文化信息、文化内涵。如教学课文“English and its history”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一些英国的历史、地理等文化背景知识,再联系中国的情s,进行形象而直观的文化内容对比。

借助板书内容,教师向学生讲解“英国以不列颠岛Britain为主体,其中Scotland,England和Wales三個部分都位于Britain”这一文化知识,这样学生对于文章中多次出现其他民族的语言被带到Britain,或其他民族侵占Britain从而导致英语语言的不断变化这一内容就容易理解了。

三、板书的注意要点

众所周知,板书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但它也有信息量小、没有声像效果等缺点,因此,仅仅依靠单一的板书手段,有时无法有效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为了更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表达或难以表达的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加深学生所学知识的印象,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模块三第三单元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有关Pompeii和Loulan的图文信息,我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在对两个城市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很容易理解接受了,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融入文化意识的英语教学 篇6

语言与文化在社会环境中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 而语言又文化影响, 反映文化。所以, 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 两者交叉融入。因而, 在英语的教学中应该融入英语国家的文化, 来增进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同时加深对其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 (Cross-culture) 意识, 使其能正确使用语言。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 也是新英语课程标准对新世纪教师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 根据教学材料内容, 及时向学生提供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无疑至关重要。

一、融入文化意识的渠道

1、背景知识, 融入文化意识

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对事物的理解同很大的差别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影响, 尤其是东西文化差别特别明显, 缺乏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必然导致交际障碍, 冲突和误解, 也就是“语用失误”。就拿中国与英美国家的风俗相比较, 东西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诸如:宗教信仰, 人生观, 世界观等。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主动的把与材料内容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 以渗透文化知识。

比如, 在进到:“thankyou”时,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而在英美国家“thank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 所有人之间, 即使是父母和子女, 兄弟和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饲料, 准备一桌饭。双方都会说一声“thankyou”, 在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 都要说声“thankyou”也是非常得体的, 朋友之间, 夸奖双方的衣服, 首饰等漂亮, 一般都会说声“thankyou”。这与中国人在邀请客人人时总要谦虚一番, “采不好了, 凑合用吧。”在饭桌上, 也是频繁在谦让客人也是要在被请几次方才开始用餐。

2、挖掘文化内涵, 融入文化知识

词汇是语言的心脏, 它包含三种意义;词汇意义, 结构意义, 以及社会文化意义, 英语中有很多词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涵义, 因眦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要注意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 以融入文化意识。

词汇与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某意义或扩大或缩小, 同时有些词由于经常在某些场合使用, 逐渐积累了一些联想的意义, 也可以称为文化内涵。这部分意义通常在词典上是找不到的, 没有大量的阅读很难体会确切意义。因此, 对于此地文化内涵的研究十分重要, 在不同的语言中, 词文化的内涵呈现十分不同的情况。英语中有一些词很难译成十分确切的中文。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 而词汇是一个民族文化特证的载体。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就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 激发学生获取知识探求异国文化奥秘的愿望, 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从而达到激发, 保持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使学生从词汇学习中了解和掌握语言中的文化内涵。

3、组织活动课, 融入文化意识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排练英语课本剧, 进行情景对话, 在教师里书写英语条幅, 办英语板报, 兴办英语竞赛等, 课堂上营造, 培养实践教学的环境氛围, 使学生始终沉浸在英语气氛中, 从而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有效巩固。

例如:在学了致谢与道歉后, 教师可组织学生自编小品后在课堂演出。表演时, 老师要引导学生要注意自己的角色, 对于不符合角色, 身份或场合的应指出, 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推荐好的读物, 让他们课下阅读后, 课上组织讨论。教师还要吧提出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情景例子 (case) 让学生讨论后做出总结和评价。

学生们在丰富多彩而生活化活动中不但提高了英语学习兴趣, 增强语言应用能力, 同时也感受到了浓厚的英美文化气息。

二、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要求

叶漾教授认为, 新型老师应具备的素质有:专业精神教育观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教育智慧, 教师专业素质内涵是老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解决核心问题。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 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显著影响的心理质量的总和。

1、教师要具有现代教学观念所谓现代教学观念, 可以简单地

理解为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处, 适当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同时向学生介绍大量材料, 提供背景知识, 介绍文化风俗, 比较中西习俗、日常寒暄语, 鼓励学生用英语思维和习惯去学习英语。

2、要注重创新知识的培养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 知识是其基础。教师的知识结构中, 应包括教师的本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知识。

为了实现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师除了要有本性知识外, 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 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向未来的人生这路。教师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能创新精神。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知识的广泛深刻度。因此, 适应全面发展的创新教育需要教师自身也得不断加强文化知识的培养。

语言本身承载的是文化, 仅仅是语言学习, 不了解和掌握文化及其背景, 语言必然失去载体。因此, 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的关联性、互动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假如对文化没有最基本的掌握或了解, 所学的英语也可能会变成空壳英语或者苍白无力的英语, 无法加深对语言本身深层次的理解, 学习英语与文化知识多寡成正比, 只有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 才能从整体上掌握英语。

摘要:英语教学可以通过“背景知识”、“挖掘文化内涵”、“组织活动课”等形式来渗透文化意识, 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进而准确使用语言, 达到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 为此, 对英语教师提出的要求是:1.教师具有现代教学观念;2.要注重创新知识的培养。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知识,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天称, 语言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2]严生, 论中西文化差异[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陈元会, 论文化的四种性质[C],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4]章宾中, 英语教学中的研究学习[C],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注重课堂上英语文化意识的渗透 篇7

一、通过词汇教学,掌握文化内涵

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与交流,词汇教学也要为这一目的服务。在英语词汇里,几乎每个单词都包含了多样的意义。词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示了英美国家及其人民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掌握和理解英语词汇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我们掌握英语语言,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英语词汇的基本意思的同时,也要掌握词汇的文化内涵。

比如学生们都知道potato是“土豆”的意思,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渗透big potato,让学生们明确big potato并不是表示“大土豆”,而是“大人物”或“要人”的意思。在教学颜色white时,告诉学生white man并不是指“皮肤白的人”,而是指“忠实可靠的人”。又如yellow一词,在汉语文化中有表示尊贵的意思。如“黄袍加身”的意思是做了皇帝,而“炎黄子孙”等也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黄色又被赋予了堕落、下流、色情的含义,出现了一些贬义的词,如“黄色书刊”、“黄色电影”、“黄色音乐”等。

牛津小学英语5B《Unit 9 An English club》出现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国旗、国名及语言。我们可以向学生展示这些国家的国旗,讲解国旗的含义,介绍这些国家的首都,介绍这些国家的主要建筑及标志。如:Big Ben(英国的大本钟)、Mount Fuji(日本的富士山)、the Sydney Opera House(悉尼歌剧院)等。

因为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意义不同,所以教师在词汇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讲授,有助于学生对词汇内涵的理解。

二、从习俗着手,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

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宗教等因素,各有各的风俗习惯和礼节。比如,东南亚一些国家忌讳坐着跷大腿;伊朗称好不伸大拇指;保加利亚、尼泊尔等一些国家,摇头表示赞赏,点头表示不同意等等。如果我们对这些风俗习惯不太了解,会使人误以为对他们不尊重或闹出笑话。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时导入英美国家相关习俗,通过比较,让学生切实了解各国差异,从而避免“文化休克”。

教学6B《Unit 5 Seasons》天气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天气的知识:在英国,很多时候人们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谈论天气。一个人说:“It’s a fine day today, isn’t it?”另一个人回答:“Yes, it’s a very nice day.”对天气的简短评论成了熟人之间相互问候的客套话。如果在外交场合,天气更是谈论的话题了。英国人见面喜欢谈论天气,除了性格因素,还有一个原因是苏格兰东北部晴天只占全年的五分之一,雾、雨等天气经常可见,一年之中有半年是断断续续的阴雨天,伦敦更是有名的“雾都”。所以人们在谈论天气时,一般总是抱怨。而在中国,天气一般都是人们在有需要的时候才问。

“Thank you.”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也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差异。在我们中国,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使人与人之间产生距离感。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是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在低年级教学这句话时,教师不妨试试通过文化比较进行文化渗透,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开阔学生的眼界,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以后的跨文化交际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结合中国文化,欣赏英语谚语

谚语大都节奏感强,形式简练,寓意深刻,读起来悦目,这些谚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他们是传递文化信息的最佳使者。笔者尝试从单词引入谚语,让学生通过谚语了解中外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特性。

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教育 篇8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教育,文化教学,渗透,培养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新课标对现代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能单纯地进行就语言而语言的教学, 只有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才能对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有一定的把握, 才能更准确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而近几年高考试题也逐渐走向多样化、交际化和生活化, 重视英语国家文化的渗透, 着重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不是语言知识。所以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 培养和提高跨文化意识能力十分重要。

二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教育

1.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信息, 在阅读教学中传授文化背景知识

高中英语教材材料真实、广泛, 蕴含着丰富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教师可以结合教材, 介绍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宗教、饮食、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如在学习fork一词时, 可设置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Why is weather the main topic among the English people?What do the English people use to put food into their mouth while having their meals?And how about we Chinese people?学生会积极讨论, 这时老师讲授两种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以及两国民族风俗习惯不同, 这样学生了解了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 拓展了知识, 还学习了另一个词chopsticks。

2. 从社交礼节及习俗方面着手, 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 逐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首先, 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西方礼貌用语和互尊互让、平等待人的文化心理。英语中当表示感谢、请求时, 经常会用到Thank you、Please这类礼貌用语。表示拒绝时, 要说:I’m afraid、Sorry。教师需要求学生牢牢把握“礼貌”原则, 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掌握与西方人士交谈的规则。其次, 涉及年龄、收入、财产、婚姻、家庭等话题涉及他们的隐私。所以在交际的时候, 最好以天气、旅游、体育活动、新闻、影视等话题为引入方式。最后, “身势语”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 增加交际表现力。如西方人在问候和道别时, 除了握手之外, 还有拥抱、亲面颊和接吻等方式, 而中国人在公共场合很少有亲吻和拥抱动作。教学高二英语第三单元Body language时, 教师可就不同的常用“身势语”, 如握手、点头、亲吻、挥手等, 及他们在不同国家表示的意思列一个表格或进行系统的总结。这样, 相同身势语在不同国家的意思就能一目了然。

3. 充分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 在教授词汇过程中渗透文化

英语中的很多词汇来自于神话、典故、寓言、传说等, 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介绍与其相关的文化知识, 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学动物名词时, 在西方狗是忠诚、可靠、英勇聪明的象征, “a top dog”意为“聪明的小孩”。而在中国狗则含有贬义。在教学part-time这个词时, 可以结合“part-time students”介绍美国人的价值观。半工半读是英美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用自己挣的钱付部分或全部学费, 这在英美大学生中十分普遍。这就可以让学生以“College students should or shouldn’t take parttime jobs”展开辩论, 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又可以使他们深刻体会自立自强的含义。

4. 在英语语法结构中了解文化

语法规则虽然是一些程式化、约定俗成的东西, 但也含有文化的成分。英语和汉语的语法是有差别的, 这种差别可以从英语国家的历史、民族性格、生活方式等诸方面加以解释, 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语法规则, 也能为学习英语增添一些情趣。如附加疑问句“Lovely day, isn’t it?”实际上是无疑而问, 只是英美人引起话题的一种常见的方式罢了。

5. 充分理解习语的文化内涵, 在教授习语过程中渗透文化

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 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英汉两种语言中丰富的习语都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如汉语中常常用“小菜一碟”来形容某事很容易做, 而英语中的同义习语是“a piece of cake”。汉语中形容一个人“心里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的状态, 在英语中则说成“have butterflies in one’s stomach”。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为学生讲授外, 还可指导学生在课后搜集一些素材, 并进行比较分析。

6. 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文化的学习不应只限于课内, 课外的文化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延续和补充。具体方法有: (1) 举办英语角、英语沙龙等活动。这些活动能为学生提供用英语直接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在娱乐中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2) 搜集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材料。如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的区别;中西餐桌礼仪对比;中西禁忌语之异同等。 (3) 观看录像、电影、VCD、DVD、听英文歌曲、演讲等。大部分电影和录像片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某个侧面的缩影, 英文歌曲也是英美文化的精粹, 教师可多收集一些学生喜欢的英语流行歌曲, 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 快乐地学习语言, 同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听力水平。 (4) 利用课外阅读渗透文化意识。在课堂之外, 要将好的外国文学作品介绍给学生。通过拓展阅读, 让学生了解到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重要的节假日等。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阅读英文报纸。报纸的真实性、时效性、新颖性让学生们可以时刻感受到世界最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动态, 为学生们开辟了一个了解各国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和风土人情的窗口。

总之, 文化教学不能仅靠课堂教学的零星点缀, 它应是一个潜移默化、不断积累的过程, 只有将文化教学渗透到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一门语言。新课标对教师的外语教学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师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探讨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外语教学新思路, 以适应时代对外语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论商务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 篇9

一、商务英语中的文化现象

不同民族对于不同价值观念有不同取向, 在商务文化中,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礼仪习惯等。例如, 我们中国公司的商务人员见到外商时常会递上一支烟。在中国, 向客人敬烟是表示礼貌和友好, 而在国外, 特别是欧美国家, 有不少人反对吸烟, 向客人敬烟反而是不礼貌的表现。再如, 不同国家民族的送礼规矩也不大一样。在英国, 客户请你吃饭, 带礼物去是不必要的。如果你要带酒, 事先要问一下主人喜欢什么酒, 这才恰当得体。在日本却恰恰相反, 当你被邀到家里吃饭, 你不带礼物去就太失礼, 并会被认为鲁莽, 如果事先问一下需要送什么礼, 你会被认为粗鲁。诸如此类的文化现象在商务英语中比比皆是。

当前我国的商务英语教学基本都依照“英语+商务”的模式进行。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误以为会说英语, 懂得商务知识就能顺利进行商务活动, 造成跨文化交际意识缺乏, 更谈不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了。事实上, 不少成绩优秀的学生毕业踏入工作深感交流的困难。当然语言能力的因素很少, 主要是文化能力欠缺。因为在具体的交际实践中, 他们会不自觉地借助母语的语言规则, 交际习惯, 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来表达思想, 与不同的文化因素发生交叉与碰撞, 于是产生误解和冲突, 有时甚至直接影响商务谈判的成功。

二、商务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

1、注意待人接物的礼仪与习惯

中国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同西方人有着不同的观念, 中国人认为帮助别人拎行李, 或者问寒问暖是表示对对方的热情和关心, 但西方人相对独立, 比较注重个人隐私, 自己能做的事情都要自己完成, 他人的过分关注, 会让他们觉得自己被当做弱势群体, 反而很不自在。

比如:在商务接待过程中, 接待人员在机场迎接外商, 对方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者, 为了表达热情与尊重, 接待人员就上前与外商握手说:“You must be tired after such a long journey since you are old.Please let me help you with the luggage.” (您年纪大了, 旅途辛苦了, 请让我来帮您拿行李。) 对方听后非常吃惊, 而且有些生气, 说道:“How do you know I'm tired?My journey is OK.I am not old and I can manage my luggage.” (你怎么就知道我就累了呢?我的旅途很好, 我还不老, 可以自己拿行李) 。中国人认为老人应该受人尊重, 往往不避讳称自己年老, 但西方人就不喜欢别人把自己当成老人来对待, 从而造成了误解。

2、积累常用的商务用语

培养商务英语文化意识的另一个有效途径, 就是积累一些常用的商务用语, 在一些正式的谈判场合, 有些语言是有一定模式的, 积累这样一些短语或句子, 可以在开场或结束的时候, 给人以简洁、得体的印象, 也可以省略许多不必要的语言, 以免造成负面影响。这些句型的掌握要灵活, 使用要自然,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调整。比如, 如下这些句子在对外贸易和谈判中可能经常会用到:

For the past five years, we have done a lot of trade with your company.

(在过去的五年中, 我们与贵国进行了大量的贸易.)

Our trade is conducted on the basis of equality.

(我们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贸易。)

Our foreign trade is continuously expanding.

(我们的对外贸易不断发展。)

Trade in general is improving.

(贸易情况正在好转。)

They are well-known in trade circles.

(他们在贸易界很有名望。)

参考文献

[1]曾华:《论商务英语教学改革与文化意识的渗透》, 《成功》 (教育) , 2008, (08) 。

[2]于连水、冯建民、许丽红:《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2) 。

[3]邱露:《商务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科技信息》, 2011, (22) 。

[4]万惠蓉:《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考试周刊》, 2008, (33) 。

[5]方文开:《第六种英语技能——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河池学院学报》, 2005, (03) 。

高中英语课堂学生文化意识培养 篇10

[关键词]高中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60032

一、教师应转变文化意识培养的思路

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导致教学一味强调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传授,但是却忽视中西方文化差异,把语言与文化载体截然分开。在语言文化教学中,文化差异是重要的切入点,若是教师不重视文化差异,学生就很难感受到英语国家之于母语文化的差异,更不要提能够树立文化意识。学生生活在中文的母语文化环境中,不通过对比很难实现文化差异的自我察觉。很多教师缺乏文化意识,不注重文化差异,只进行修辞、语法、生词的讲解,常出现课堂之中从来不进行英语文化知识讲解的现象,又或者存在英语文化讲解中并不把英语国家文化与母语文化之间进行对比讲解的现象,因此学生难以产生英语文化意识。

1.正确对待文化教学

第一,众所周知,英语文化教学是一个非常艰巨而长远的过程,这也决定了它是很难出成果的。因此在英语文化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全能手,不仅要对英语文化内容与内涵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要能够灵活、通俗而贴切地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基础,以适当的方式方法将文化教学融入每天的英语基础教学过程中去。这对教师自身的知识和教学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现实中多数教师的自身素质难以达到这些标准,因而造成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不足的现状。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主动有意识地添加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我们要改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意识不足的现状,首先就需要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对待英语文化教学的态度。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在提升学生英语学习成绩、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方面,文化教学并不是多此一举的,相反它是达到目标的必要途径。有了这种对文化教学的正确认知态度之后,就需要教师在英语课堂之中主动添加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根据课本与考纲的安排,有意识多方面搜集课文载体背后的文化知识,灵活且通俗易懂地融入与学生的英语教学互动之中。

2.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

想要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并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首先就要求教师有这方面的实力与能力。教师自身是否具备深刻了解汉语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的知识储备,是否具备深刻了解跨文化交际时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储备,这一点至关重要,即所谓的“给别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相比较之下,文化素养较高的教师具备驾驭语言与文化的能力和一定的教学技能及艺术,遇到语言问题时能正确分析其文化语境,更加能够匹配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灵活地引导学生融会贯通,以吸收新的文化知识,逐渐形成完善的文化认知模式。但是文化素养较低的教师由于其个人的文化储备非常有限,即便是有意识地想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因而会无意地割裂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这就需要教师自身有意识地主动提高文化素养并且把它当作责无旁贷的任务。

二、将文化意识培养融入日常课堂教学

中学英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多种途径与方式,有意识地将文化教学渗透于日常的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唯有如此,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避免学生犯一些常见的语用错误,这样他们才会真正热爱这门语言。

1.充分利用教材,将文化培养渗透于课堂之中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如北师大版分为八个模块二十四个单元,每单元一个话题,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真实丰富的语言素材,涉及的话题广泛而全面。例如中西方节日及历史;生活方式;情感表达方式;餐桌礼仪;金钱观、价值观;国家发展历史与社会进程;汽车文化;科幻小说电影;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西方电影、导演及演员;体育运动与明星;音乐、艺术与文学;社会和政治等等。教师可以这些文化素材为载体,充分利用和发掘、营造文化差异的对比氛围,在学生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培养文化意识,生动且有趣。

(1)收集每个单元话题的相关文字、图片或者影音资料,为学生有甄别地展现英语国家人文历史与风土人情。以Module 4 Unit 12 Culture Shock 为例,在课前我上网查阅了许多关于中西方餐桌礼仪、交际礼仪以及生活方式思维差异的资料,比如餐具的使用、小费制度、表达感谢与歉意的方式、公众场合的礼貌以及与中国人礼仪方式的相关对比等。将一些事例以图片或者视频呈现给学生,既生动又有趣,使其在了解和感受英语国家文化不同的同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利用词汇进行渗透。经研究表明,词汇是语言系统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的成分,它也最能体现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中西方历史社会文化的差异造成英语中有些词汇不能与汉语词汇准确地一一对应。恰当地理解其代表的文化意义是准确运用这些词汇的首要前提。例如,dragon(龙)一词,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被用作民族图腾来使用,并且绣在衣袍上象征封建时代的帝王,具有祥瑞、繁荣、权利和长寿之意。但是英语文化中dragon是邪恶、罪恶的代名词,因为西方文化中魔鬼撒旦就被称作dragon,一些影视文学作品中把龙看作是恶势力。所以我们要区分中国的“龙”与英语文化的dragon,在学习时切不可望词生义,引起交际误会。要想切实把握这些差异和难点,就需要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词义差别存在的根源,注重两种文化对比,从而逐渐使学生自觉树立英语文化意识,提高自身英语文化素质。

2.从多个方面、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1)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情景交际,将口语文化渗透其中。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通过交际对话、英语角、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有意识地将文化渗透于英语学习过程中。中西方在称呼、问候和告别、礼貌及禁忌、感谢与答谢、赞美等方面的表达都有所不同。例如中国人在遇到他人赞美时常常要谦虚推辞一番或者不好意思,而英语国家的人会欣然接受并道谢。教师应当常常引导学生进行口语对话交际,长此以往学生会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口语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

(2)贯彻新课标的精神,给学生布置研究性任务,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新课标倡导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习得语言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可以适时布置一些实践探究性任务,选定一个话题方向,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确定具体的课题,制订小组计划和探究进程,以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分析和讨论,教师起指导帮助作用,最终得到结论与成果,让学生在实践中出真知。

要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能力,只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还远远不够,需要教师、家长、学校甚至是社会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英语文化的氛围。例如通过让学生开展英语角、英语话剧表演、原声电影配音比赛、演讲比赛以及情景模拟;通过观看英语原声影片、原声纪录片、原声文化历史片以及阅读英语文学书籍、英语报纸杂志的途径等,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与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白石.对高中英语教学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研究与反思[J].中国知网, 2006(5).

[2]李峰.高中英语课堂文化知识教学[J].中国知网,2008(6).

[3]栾宏伟.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文化渗透[J].考试周刊,2014(9).

英语文化意识 篇11

一、鼓励学生勇于交流

外国人在中国碰到会讲英语的人会感到非常亲切, 尤其对于没带翻译的外国人来说, 会讲英语的人就如同他们的救星, 所以他们非常期待与会讲英语的人沟通和交流, 他们不会计较这个会讲英语的人语法是否正确。因此,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叮嘱学生, 要敢于和外籍客户沟通与交流, 不要害怕出错。只有在沟通与交流中, 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才能对英语交流充满信心。

二、引导学生有效沟通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会导致毕业生在工作中出现问题, 因此中职英语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中国人的隐私观念不是很强, 与朋友一见面就嘘寒问暖, 以示亲近。对中国人来说, 询问对方的年龄、过去的历史、家庭背景、婚姻状况、电话号码、职业薪酬和身体状况等, 都很自然。对刚见面的中国老人, 我们会问:您老高寿?对方会很乐意回答。但如果问一位刚见面的外国老人:您老高寿 (How old are you) ?他会很不想说, 因为他认为问话者觉得他老。如果问外国女士的年龄或电话号码等, 她可能直接告诉你:不知道 (I don’t know) 。当中国人看到别人生病时, 会体贴地询问, 以示关心。但对西方人而言, 身体状况属于个人隐私, 他们的身体如何, 医生知道即可, 别人无须知道。

三、提出有效沟通的策略

1. 词汇教学, 添加文化因素

例如在讲解Unit 1 Describing People时, 文中有一些表示颜色的词语, 教师可由此延伸, 补充一些关于颜色的习语, 以便学生深刻理解词汇内涵, 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例如:

Do you wa nt white orblack coffee?

(请问您的咖啡加奶还是不加奶?)

He is the black sheep.

(他真是个败家子。)

She is green with envy.

(她非常嫉妒。)

Today is a red-letter day.

(今天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同时, 提示学生a white lie可译为“无害或无恶意的谎言”, 进而提到“白象”电池出口到英语国家时遇到的小尴尬。“白象”的英语直译是a white elephant (没用且累赘的东西) 。这个含义源自一个传说。相传有个国王讨厌一个大臣, 为了惩罚大臣, 国王送给大臣一头白象。因为白象是国王送的, 大臣既不敢转送他人, 又不敢宰杀, 只好小心喂养。可白象的胃口极大, 大臣被白象吃穷了。由此可知, 英语国家的人恐怕不会购买牌子为White Elephant的电池, 因为消费者不愿购买“没用且累赘的东西”。

2. 联系话题, 拓展文化知识

在讲解与“运动”相关的内容时, 可将其与一些国际著名赛事的英文相联系, 例如NBA (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 , World Cup, Olympic Games等。另外, 还可从习语角度讲解一些运动赛事中的特定称谓。例如:在田径比赛中, jump the gun可译为“抢跑”, 其作为习语时, 可译为“过早采取行动”;在拳击比赛中have a glass jaw可译为“有个玻璃做的下颚”, 其作为习语时, 可译为“不堪一击”;在马术比赛中, get o n one's high horse可译为“骑上一匹高大的马”, 其作为习语时, 可译为“摆出傲慢的态度”;在游泳比赛中, sink or swim可译为“遇到河流时, 沉到水底或游泳逃生”, 其作为习语时, 可译为“不成功便成仁”;在赛马比赛中, neck and neck可译为“赛马时两马颈部同时抵达终点”, 其作为习语时, 可译为“并驾齐驱”。

3. 多媒体教学, 跨文化传授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跨文化知识传授已成为中职英语教学的重要课题。因此,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 在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放映时事或电影视频的同时, 将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引入课堂, 模拟英语文化学习的真实语言环境, 让学生学到真正生活化的英语, 增加英语学习的趣味和效率。

上一篇:技巧啦啦操运动员下一篇:高层框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