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跨文化教学

2024-08-09

英语跨文化教学(共12篇)

英语跨文化教学 篇1

一、跨文化交际教学综述

由于现代高科技的发展, 国际间在众多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 全球性的交往正在形成。然而, 文化上的差异会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相互理解与和睦相处带来极大的障碍。因此, 近年来, 跨文化交际已成为我国教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作为一名英语语言教育工作者, 在教学实践中, 是无法回避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那么,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教学呢?所谓跨文化交际教学, 是指在进行非母语的目的语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 也进行目的语文化知识的教学, 意在拓宽学习者的视野。

二、跨文化交际教学导入的意义

我国语言学家吕必松先生说, 人们的交际能力至少由语言内容、语言技能、交际技能和文化背景这几方面的因素构成。由此可见, 文化知识和文化适应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交际能力实际上又是获得进一步文化知识的必要前提和手段。所以在英语教学中, 进行跨文化教学, 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还可满足学生调整自身知识结构的需要, 为其今后的文化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三、跨文化交际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导入的原则

1. 实用性原则。

从学习掌握外语, 进行有效得体交际的目的出发, 凡是不讲就直接影响语言信息准确传递的文化知识, 都应在相应的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教授给学生。

2. 阶段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导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根据学生实际的语言水平, 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 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 由现象到本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层次、教材内容、教学时数等多方面的因素, 以保证阶段性原则得以合理地实施。

3. 适度性原则。

所谓适度, 主要指在文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的适度。跨文化交际教学内容应考虑到文化项目的代表性、历时性和共时性问题,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某些文化习俗和传统的来龙去脉, 加深学生对外族文化的理解和掌握。

4. 兼容性原则。

所谓兼容性原则, 就是指应该用一种平等的观点、求同存异的态度看待西方文化。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其优缺点, 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 应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 重视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 客观地比较,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求同存异, 取长补短, 使不同文化之间相互辉映, 共筑世界文化之文明与繁荣。

5.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生命线, 对文化传播的总体来说, 起着统帅作用。它既是上述阶段性、适度性之和, 也囊括了系统性、准确性、针对性等其他内容。科学性还包括文化体系构筑和文化导入方法是否得当, 在文化传授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

四、跨文化交际教学导入的内容

1. 习俗文化。

习俗文化是贯穿在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风俗习惯而形成且人们应该遵循的一定规则。诸如在社会交往中问候、告别、谦恭、隐私等用语的规约。这是在人类社会的各种交往中慢慢形成的, 其中贯穿着该民族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2. 思维文化。

中国人凡事习惯从整体到具体或局部, 从大到小, 先全面考虑, 后缩小思路, 考虑具体细节。而西方人则从具体或局部到整体, 这是一种线式的思维方式, 一种由点到线, 以线式为主体的思维方式。

3. 心态文化。

心态文化是指民族心理和社会意识渗透于文化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表达。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 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 是人们行为的规则、思维的方式、评价事物的规范、道德的标准等等。中国人和西方人的价值观念有所不同。

4.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是指文化的历史发展和建立的积累。如果学习外族语言, 不了解西方发展史, 不了解伊索寓言、莎士比亚戏剧等等, 又怎能知道诸如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Rain cats and dogs.One’s pound of flesh.等习语的真正含义呢?

5. 体态文化。

体态文化是由人体发出的具有表情达意功能的一套图像性符号, 是人类重要的交际手段之一。我们同别人谈话时, 我们的表情、手势、身体其他部分的动作都在向周围的人传递信息。不同语言文化中, 体态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了解英语国家的体态语所表达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

五、跨文化交际教学导入的方法

1. 直接阐释法。

对英语教材中涉及文化背景内容的短语或文章加以注释, 进行解说, 指明其文化意义和运用的文化规约。这种方法灵活、简便, 适用于各种语言材料各个阶段对某一语言现象的突出表现。

2. 交互融合法。

交互融合法是指将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 如语言材料本身就是介绍目的语的文化习俗、词语典故、历史事实等。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掘、抓住它们。

3. 异同比较法。

异同比较法是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通过对比分析, 揭示差异, 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 能够从事有效的交际活动。

4. 交际实践法。

交际实践法是指通过在课堂内设置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 让学生扮演角色, 或到现实生活中去实践, 从而得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5. 阅读文学作品。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和反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 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 对比中西文化的异同, 增加知识、丰富思想、扩大视野, 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文化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语言所负载的内容, 又是语言特色产生的根源。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时, 要注意通过培养“文化的吸收者”、“文化的包容者”和“文化的串集者”来训练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真正体现文化因素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实用性、阶段性、适度性、兼容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杜春英.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2]郭安国.试论文化导入与外语教学的相互关系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

[4]汪静珍.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及教学对策

英语跨文化教学 篇2

英语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语言和语用能力,教师必须重视跨文化教育.教师应采用文化剖析的方法传授篇章、词汇、语法等方面的文化信息,来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和语言的关系、文化的差异,加强文化意识.

作 者:张严 ZHANG Yan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外语部,河南,开封,475001 刊 名: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Y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xx “”(6) 分类号:H319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 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英语专业跨文化教学初探 篇3

摘要:跨文化外语教学思想起源于对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在我国跨文化外语教学是全新一种教学理念。本篇论文说明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必要性,并着重论述跨文化外语教学所涉及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外语教学

外语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所以外语教学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个突出的时代特征,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外语学习者必备的实践能力,跨文化外语教学在这种社会发展背景下成为外语教学的主流趋势。相对于传统的教学理论来说,跨文化外语教学既是外语交际教学法的延伸,又是全新的教学理念。在这篇论文中,结合跨文化外语教学的主要特点,笔者将论述教学目标和方法等跨文化外语教学所涉及的主要方面。

一、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必要性

跨文化外语教学与传统的教学主要特点是强调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并重,将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主要内容。

1.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并重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載体,它反映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贾玉新)。人类的交际活动充分体现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是人类主要的交际方式,文化是交际的语境和内容,交际是两者的信息表达过程。外语学习不仅是语言习得,同时也是文化习得,跨文化交际实践是两者的统一过程。

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表现手段,所以学习者不仅要关注目的语的表达符号体系,还要掌握目的语的文化意义系统,真正掌握语言使用中的文化内涵。“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一切文化活动经历都离不开语言的作用”(张红玲)。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对跨文化跨文化外语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我们认识到教学的本质过程是语言教学与文化紧密结合的的程。

2.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时代,这使得国际间的商品、资本、技术、信息、人才和服务在世界范围内充分交流和合作,它带来的是文化的全球化,因此,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全球化的角度来认真思考我们的外语教学,既要看到我们借鉴西方系统的语言文化教学的理论思想,同时也要确立具有我们国情特色的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标。

二、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培养目标

外语教学研究的第一步是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欧美等西方语言学家非常重视跨文化外语教学,他们认为现代交际的主要特征是跨文化,我们应该在借鉴这些理论的基础上,确定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外语教学的两个目标:语言符号系统学习目标和社会文化知识系统学习目标, 前者为了提高学习者外语交际能力的,后者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

这与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目标是有区别的。它注重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素质。跨文化外语教学是以外语交际能力为基础,培养学习者的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学习者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形成文化观察的立体思维,增强目的语社会人文知识的积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鉴于学习者和我们社会经济的具体情况,跨文化外语教学应该有如下的目标:

1.基础教学目标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和信息的使用工具。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培养外语交际能力的过程,所以培养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是最基本的目标。文化意识使学习者理解和掌握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概念及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学习者才能充分认识语言、文化两对社会发展的共同作用。在语言文化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要掌握目的语的发音和语法规则,积累目的语的词汇,阅读目的语的语篇,掌握目的语学习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在目的语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了解目的语社会与文化的内容,包括目的语文化的社会结构、风俗习惯、地理环境、价值观念、政治法律制度等。

2.语言文化能力的培养目标

外语学习首要的的目标是使学习者具有语言交际能力,即能够使用目的语语言知识流利地进行交际,包括目的语的语音、语法、词汇和篇章等方面的运用。语言文化能力要求学习者根据具体的交际语境、不同的交际对象和交际目的,充分调动认知能力,获取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分析交际情境因素,调整交际行为,在此基础上,采用恰当的交际策略,在真实的社会交际语境中有效、恰当地完成交际。培养学习者观察和分析社会交际的能力,领悟文化差异,欣赏目的语文化现象,采用恰当、灵活的交际策略,以跨文化人的身份完成跨文化交际。

3.文化认知能力培养目标

学习者要对文化差异采取包容、开放和接受的态度,这要求我们要走出文化差异认识的误区,因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一旦发现对方的交际意识与行为与自己的预期不符,便感到焦虑和失望,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此外,交际者不能按照本民族的文化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目的语文化现象,这样使学习者由抵制文化差异到充分认识文化差异并灵活采取应对措施。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移情,加深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认识和感悟,提高学习者的人文素养。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内容

根据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标,我们确立如下的教学内容:

1.语言文化教学

目的语语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包括语言的两个方面,即目的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目的语语言知识是外语教学的基本内容,按照外语教学的培养目标,以词汇和语法规则为中心,以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培养词汇、语法和篇章的交际能力的过程。目的语文化教学内容包括目的语文化意识和目的语文化知识和文化交流实践,使学习者和目的语群体进行有效的交际,利用机会,参与文化交流,亲自体验目的语文化,体会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发生的真实语境,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文化交流实践是语是语言学习的目的,文化知识是文化交流的内容,它们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

2.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外语教学另一个重要的范畴。首先,跨文化意识使学习者在掌握外语交际能力的基础上识别文化差异,对目的语文化有积极的欣赏态度。跨文化交际能力涉及交际者语言文化诸方面的综合素质。跨文化交际实践也是一个重要内容,学习者要在文化语境中恰当地运用语言使用的规则,在目的语文化语境中完成交际,体会交际的成功与失败的影响因素,解决交际中产生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四、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方法

跨文化外语教学中教师要做教学中的主导者,引领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體,教师除了设计课堂教学、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跨文化外语教学要采取以下的方法:

(1) 文化讲座法

文化专题讲座作为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如文化差异的内容、跨文化交际的相关概念与策略等。

(2)案例分析法

教师选取实际跨文化交际中那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这样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文化敏感性。

(3) 主题讨论法

教师可将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模块化,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及跨文化交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组织学习者进行讨论。

(4) 游戏模拟法

教师组织学习者模拟交际过程,感受交际的情景,亲身体验跨文化交际的经历,从中获得交际经验。

(5)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的方法

在跨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实现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

跨文化外语教学与传统的外语教学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外语教学侧重语言知识的讲授与习得,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原则是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重视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外语教学要求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习者完成跨文化认知、情感和交际实践的全面提高,培养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实现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Byram, M. Cultural Studi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M]. UK: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8.

[2] Benson, R.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M]. England: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6.

[3]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4] 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英语跨文化教学 篇4

一、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笔者参加了《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探究》课题的研究, 对本校346位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其中“你对学校的英语文化氛围满意吗? ”, 29人选择“完全不满意”占8.4%;110人选择“不太满意”占31.8%;112人选择“有些满意”占32.4%;73人选择“很满意”占21.1%;22人选择“非常满意”占6.4%;“你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 185人选择了“提高研究和交流能力”, 占了53.5%;“你在目前英语课程的学习中在哪些技能和知识方面收获较大? ”对选项 (1) “非语言知识 (文学/文化等) 收获的总体评价是”, 266人选择了“没收获”占76.9%;80人选择了“有收获”占23.1%;“你选修英语的主要原因是”, 142人选择“拓展兴趣提高人文素养” 占66%;43人选择“学分需要”占12.4%;22人选择“利于将来找工作”占6.4%;8人选择“受同学影响”占2.3%;131人没有选择英语作为选修课占37.9%。数据显示, 尽管英语教师已经在教学中意识到了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但目前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却大大满足不了学生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的需求。因此, 为了切实有效地提高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教学应融入文化元素。

二、强化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长期以来, 大多数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教学, 忽视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忽视培养文化差异敏感性的重要性。在对346位研究生的调查问卷中以题为“你在目前英语课程的学习中在哪些技能和知识方面收获较大? ”, 对选项 (一) “非语言知识 (文学/文化等) 收获的总体评价是”, 266人选择了“没收获”, 占了76.9%。调查显示出了教学现状, 一些英语教师没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缺乏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 教学时仍然单纯地注重语言词汇、语法、句型等方面的教学, 而缺乏目的语文化意识的导入, 这必然导致课堂的僵化。因此, 只有教师具备了较高的跨文化意识, 才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教学。

三、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有346人参加的问卷题中的“目前, 你学习英语的途径主要是通过”, 189人选择了“老师的课堂教学”占总人数的54.6%;100人选择了“自己购买资料书自学”占28.9%;47人选择“通过寻找网络课堂资料进行自学”占13.6%;6人选择“课外辅导班进行学习”占1.7%;4人选择“其他途径”占1.2%。由此可见,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课堂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 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通常侧重于以下三方面的内容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1.词语文化的教学

英语词汇是英语语言构成的要素之一。英国语言学家D. A.Wilkins说:“没有语法 , 不能传递很多信息 , 没有词汇 , 什么也传递不了。”因此, 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英语词汇的正确发音和字面意思, 还应挖掘所教词汇的文化内涵, 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度, 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得体表达的能力。例如: “dragon”在英文中是凶狠、邪恶的怪物, 是悍妇、母夜叉、恶魔的化身, 例如;His wife is an absolutely dragon! (他的老婆是个十足的母夜叉! ) 而中文里的“龙”是善物、神灵, 代表一种气势磅礴的民族精神, 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因而有“望子成龙”、“凤子龙孙”、“凤表龙姿”的表达。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是一个民族文化特征的载体,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词汇意义在许多方面就存在着不对应现象。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 以防学生望词生意, 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

2.背景文化的教学

单纯学习语言知识而缺乏对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了解, 则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因此, 英语教师应该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底蕴, 让其对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及与我国文化的差异有所了解,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1]例如:Forty-one years after former U.S.President Richard Nixon’s“icebreaking”visit to China in 1972... (在美国前总统尼克松1972年开启了中美关系“破冰之路”的41年后……) 句中的“icebreaking”就含有丰富的背景文化知识, 是指尼克松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访华的美国总统。从新中国成立, 到尼克松访华, 美国政府曾敌视新中国, 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 双方敌对的状态长达20多年。1972年尼克松访华, 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由此改善了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所以, 尼克松访华被称为“破冰之旅”。

3.情境教学

汉堡大学教学法专家克鲁姆 (H.T.Krumm) 教授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景, 让学员有机会运用到自己学到的材料。在研究生教学课堂中, 基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 学习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各项英语技能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所以, 笔者在处理American Values and Assumptions这篇文章时, 让学生用表演的形式把文章中具体提到的句子“Do your own thing.”“I did it my way.”“You’ll have to decide that for yourself.”“You made your bed, now lie in it.”“Look out for number one.”通过创设情境表演出来 , 表演过程 诠释了文 章的主旨 内容———Individualism—Self—Reliance—Independence。通过此类形式 , 学生对异域文化的差异有所了解, 对美国人的价值观会有一定的认识。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 在丰富生动情景中完成复杂的交际任务, 从而丰富了语言感受, 提高了语言迁移能力。 [2]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有意识、有方法地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文章丰富深刻的内涵,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总之, 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我们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 又要加强跨文化意识的渗透。正如弗里斯 (Fries) 强调的:“讲授有关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情况绝不仅仅是实用语言课的附加成分, 不是与教学总目的全然无关的事情, 不能因为时间有无或方便与否而决定取舍。它是语言学习的各个阶段不可缺少的部分。”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 与国际合作交流的进一步深入, 社会急需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从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强化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三个方面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跨文化教学,必要性,英语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李丽, 白惠.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背景探讨[J].才智, 2011 (23) :227.

英语跨文化教学 篇5

摘要:东西方文化、社会价值之间的差异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基于这种“文化冲突”,该文着眼于基础英语教学研究,突出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离开了文化的语言—词汇教学、文章分析只是僵化的符号,阻碍了学生全方面的提高,因此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真实的语境、进行文化讲座等,教师在教学中需注重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的结合,从而进行语言教学、输入英语国家文化、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文化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基础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融合要求语言学习者不仅要懂语言,而且要起到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南京青奥会的即将举办都印证了跨文化场所中所进行的不仅仅是语言交流,更是文化交流。由于东方文化(社会价值至上)和西方文化(个人价值至上)的差异,“文化诧异”的现象普遍存在,并影响跨文化交际,引起“文化冲突”。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是构成英语教学的基础内容,两者相辅相成,相伴而行,互为目的和手段。鉴于此,英语专业教学不应当仅仅是语言教学,还应当包括文化教学。

1跨文化交际对英语专业教学的影响一定的语言是一定文化的载体,依附于某种文化,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离开了文化就没有生命,文化离开了语言就无法传承。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Stern曾讲过,“文化是语言的必不可少的文本,没有文化的语言教学是不可能进行的”[1]。因此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忽略了文化的语言教学在交流中会带来种种误读和误解。更甚者,由于缺乏对文化差异的了解,交流者会常常处于尴尬难堪状态。

英语专业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很好的在跨文化场所中用英语来交流,传播不同文化,加深彼此的理解,消除误解,起到桥梁作用。这种跨文化交际的需要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文化意识,而且要求在教学中应安排一定的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的内容。

有鉴于此,学校在开设课程方面就要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把英语专业课程分为专业技能课、专业知识课、相关专业知识课。

例如专业技能课的必修课程为基础英语、口语、听力、写作、翻译等;选修课程为视听说、外国报刊阅读、网上阅读等。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英语语言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的目的和对象,而且是获取知识,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手段。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过程。

英语专业学生学习通过本专业知识,譬如必修课:语言学导论、文学、英语国家概况;选修课: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西方文化入门、英语小说选读、英语语音学、英语词汇学等来巩固提高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完善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除此之外,学校鼓励他们选修非英语专业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相关专业知识课),例如西方思想史、中国文化概论、国际关系概况等来充分了解东西方文化、思想、社会价值之差异以及相互间的影响。

2英语课堂文化意识的培养

2.1加强课堂文化的教学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强调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建构,注重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反对现成知识的简单传授。

受这种教学理论影响,为了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现代多媒体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机和网络流行的时期,现代教学手段帮助教师和学生生动的进行教学。因此在课堂设计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精心设计幻灯片、让学生听英文广播、歌曲,看英文读物、电影等方式导入课堂、巩固复习高频词语等特殊语言现象、讲解社会文化等。以这种直观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计不同的真实情景和问题,灵活选择和综合运用group-discussion,simulation,role-play,pair-work,seminar等教法,鼓励学生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进行双边或多边实践。

2.2完善第二课堂

教师应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地指导学生开展英语沙龙、英语角、英语辩论、英语晚会、专题讲座或综合比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课后多读英语报刊、多听英语广播、多看原版影视资料、多开口讲英语,以广泛接触和逐步丰富文化背景知识。

教师也可以讲座的形式讲授相关的文化知识,以此增加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感性地理解文章内容,着眼于英语专业学生的求职时的实战能力,结合全国英语八级考试增设的常识考核,使学生了解掌握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

另外,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相关文化和语言,以更好的利用课堂、提高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还可鼓励学生将西方文化与自己的文化进行对比研究,认识东西文化的差异,在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中学会和不同的文化求同存异。

3基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基础英语(精读课)的课时量与知识覆盖面均超过其他专业基础课,是基础之基础、重中之重;它是一门集“读、写、听、说、译”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再只强调语言本身,还要强调语用能力培养,要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作为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精读课的教学也应从过去的只注重语言知识点的灌输发展为把内容的讲授和社会文化知识的扩展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语言即文化,文化即语言”的统一,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英语学习难的问题。

3.1传统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采取的是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式。结构主义理论强调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注重句型的操练。传统的精读教学中,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多以传授字典词义、分析语法、paraphrase文章难句、剖析文章结构、讲解写作方法为主。这样的教学特点符合语言输入的特点,提高了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的理解,但是忽视了文化和语言的统一性。此外,当前国内英语教学广泛使用传统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但另一方面妨碍了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

尽管国内英语教学受到西方跨文化教学的影响,然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笔者根据对英语专业300学生的问卷调查,得知60%的学生看重教师透过教材突出篇章欣赏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认为纯粹的语言教学过于单调机械。所以《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要求新版的英语专业精读课文在设计上重视文章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重视思想上的潜移默化作用。各单元尽可能的在总体上比较全面地介绍西方文化,结合新时期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当今社会的各种热点,力求通过教材不仅使学生学到语言知识和技能,同时激发他们的心智,开阔他们的事业,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分析判断的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理性思维的习惯[2]。

3.2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英语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而且要求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上了解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或人文国情。精读教学所突出的特点要求学生全面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而语言的运用则离不开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因此,在学习词汇和分析文章时,教师更需要以不同手段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含义。

3.2.1词汇教学

英语专业精读第二册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盘活中学所学知识、扩充基本词汇为目的,特别突出听说读写的全面培养。词汇是中国学生学习语言时所面临的特殊难点,其包含的文化意义更为丰富,充分体现了一个语言群体的文化环境、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

Sapir讲道:“一种语言的词汇可以看成是该语言群体所关注的所有的思想、兴趣和工作的总汇”[3]。词汇本身反映出独特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词汇教学能够真实的体现出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目前的精读教学中教师通常呈现给学生的是字典里词汇的词义解释,没有充分挖掘词汇中所蕴含的文化潜力。作为语言学习者,学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所学到的是词汇知识僵化的符号,这也就是学生抱怨认识词汇却不会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运用词汇的原因。英语教学中,教师仅仅介绍常用习惯用语、短语和搭配,常用短语动词,常用及难用的单词,主要的动词使用模式等是不够的,在词汇讲解中教师更应该注重词汇的来源,也就是词汇在源文化中的应用和意义。

词汇随着社会、新生事物、新思想的发展而发展,并且每年都有新词产生。为了避免学生只认识而不会运用这一现象,教师在讲解词汇时应该结合词源,结合词汇产生的原因,深层次分析词汇在真实条件下的运用,给学生以真实的感觉,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各个学科领域都有大量的新词产生,日新月异的科技,多格局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都反映在词汇中。例如众所周知的理查德?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引起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总统辞职,自此“水门”—Watergate在英语中衍生成一普通名词,意思是“a political scandal reminiscent of the Watergate incident”(水门事件式的政治丑闻),后又转为动词,“to deal with n acovert or criminal manner”(对……采取隐蔽的或违法的手法)。

此外,-gate也有普通名词“门”演变成一个词根,表示“类似水门事件的丑闻”。诸如此义的词语不仅出现在政治丑闻中,而且体现在个人丑闻中。例如:英国查尔斯王子与卡米拉(Camilla Parker-Bowles)的桃色新闻曝光后,一时间Camilla-gate(卡米拉丑闻)成为一个时髦词[4]。通过对这一词语的学习和老师的讲解,学生不仅对词缀有所认识,同时也会对英美国家政治有更深刻的了解。

又如源于法语和拉丁语的词语“companion”本意为“onewho eats bread with another”(共同分享面包的人),在英语的发展过程中,引申为“同伴,共事者”。在讲解这一词语时,教师不妨深层次讲解,联系其他的和食物或饮食相关的词语,提高学生对词汇和其文化含义的理解能力。

如果教师在讲解时能够结合词语背后的故事以及故事所反映出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问题,那么这些真实的情景能够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词汇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也能促进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下运用所学词汇和知识。

3.2.2文章分析

精读课文蕴涵了大量的文化信息、覆盖了不同领域的不同主题,学生通过对这些主题的学习可以培养对不同专业领域的文化能力。此外,课文涵盖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礼仪、习惯等,同过分析语言、理解文章、了解文化,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能够体会文化的重要性、进一步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并且能够结合生活中的真实现象摆脱孤立地学习语言的习惯。教师在分析课文时需要有机结合阅读文章内容与相关文化知识,在实际教学设计中逐渐吸引学生注重文章内容的学习,而不是简单机械的记忆重复语言形式。

例如现代大学英语第二册中的Understanding Society andCulture Through Eating(Text B,Unit Twelve)讲述了饮食和社会、文化、性别、经济等的关系。教师在进行本文的课堂设计时,可联系饮食方面的词汇、不同国家的饮食风俗习惯、以及饮食习惯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民族、宗教特点。另一方面,教师也可将不同国家的饮食习惯进行比较,通过饮食这一缩影比较不同国家文化或国情的差异。

“民以食为天”体现出饮食的重要性。饮食不仅保障人类的生理需求,而且现代社会中饮食文化和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文中所讲“For most Chinese,socialtransactions are almost inseparable from eating transactions.Thegiving and sharing of food is the prototypic relationship in Chi-nese society…Only a Chinese living alone and in abject povertywould sit down to a solitary meal”[2]333。那么教师在讲解时可深入地联系现实,并且把中国的饮食习惯和迁移变化与英语国家的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的了解文化,也可以更加轻松的理解课文。

又诸如孩子做了错事以禁食作为惩罚,或者听家长的教导会得到糖果或者冰淇淋的奖励;在亚洲国家,如阿拉伯国家和日本,以及东欧的部分国家只有家里的男性吃完饭后女性才能开始吃饭,体现了宗法父权社会在饮食方面的重要影响等等。诸如此类的社会行为和饮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英语语言包含了大量的和饮食文化相关的习语,这些习语从各个角度说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受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英国人的食物主要包括面包、牛奶、黄油和奶酪,这些主要食品也体现在大量的习语中。例如bread buttered on bothsides意为某人过着“舒适的生活”,因为吃面包能涂上黄油真不错,既香又有营养,如果面包两面都涂上黄油,那可真是可口。又如奶酪是硬梆梆的,不是变质就是太陈旧的,吃起来可真不是滋味,因此hard cheese用来比喻“倒霉”或“不幸”5。通过大量的饮食习语,我们再次深刻的体会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在精读课堂上教师须以语言为基础,始终输入文化,使学生拥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具备一定的文化敏感性。

3.3文化意识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

各民族之间的不同文化都是各民族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民族发展中,各民族文化既有精华又有其糟粕。因此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该始终求同存异:保持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尊重英语国家文化的独特性;最终做到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4结束语

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 篇6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交际能力是现代英语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为此,我认为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适当的语言交际教学法。语言交际教学法的语言理论基础是它把语言看作是交际工具。既然语言是交际的一种手段,那么教师就有责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进行一些“角色扮演”、“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情景”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外语的交际氛围。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指导学生注意以下主要的语用差异。

1称呼(Addressing)。称呼方面中西习惯有一定差异,英语国家常把男士称Mr.女士称为Miss(未婚)或Mrs.(已婚)。如果在不明对方是否已婚的情况下,可用Ms.这是美国女权运动的产物。需要注意的是:Miss可单独用以称呼女性,Mr.或Ms通常是与姓名或姓连用,而不能单独与名连用;Mrs.只能与夫姓或自己的姓加夫姓连用。Sir和Madame一般既不与姓也不与名连用而是单独使用。在中国,习惯上有“李同志”、“黄主任”、“郭校长”、“王经理”、“林老师”等称呼,在英美国家除了某些特定T作头衔,如法官、医生、博士、教授、教士等外,一般是直呼其名倒觉得亲切,自然。如教材中出现:Good morning,doctor,但如果搬用来称呼教师则不符合英美人士的习惯:Good morning,Teacher Lin。汉语中说“我和你”,英文中必须说“You and I”以示尊重,汉语中说“你,我,他”英语中说“You,he and I.”

2介绍(Introducing)。学习介绍自己和他人,有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之分。在会场上介绍一位来访嘉宾或重要人物时,主持人说:“It is with great pleasure that I introduce to you Professor Wang,president of Beijing University.”一般要注意以下顺序:先男后女;先少后老;先低后高;先客后主;先小姐后太太;先近后远等。而在中国总是先老后少。这样的介绍既郑重又得体。在非正式场合中介绍方式则随便多了。带朋友到家里可这样介绍——“Mum,this is Joan,my classmate,”“Joan,I’d like you to meet my family.This is my father.”等。

3关心(Showing concern)。教材中有这样对话:(一个小女孩问一个老太太)Girl:How old are you?Woman:Ah,it's a secret,汉语里可以对任何人发问:“你几岁了?”以表示关心和亲切;而在英语国家,除了对小孩,人们不轻易问一个成年人特别是女士或老人的年龄,以免冒犯他人隐私。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要避免以下这些问题:“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What's your religion?What have you been busy doing?So you're divorced,what was the reason?”这些“关心”式的问题对中国人并没什么不妥,但是对英美国家人士来说这些是属“个人隐私”问题,他们很重视privacy,不愿别人过问个人之事。因此,根据他们的习惯,这样的问题不宜过问,否则就是失礼。另外,在中国问:“What's your name?”(你叫什么名字)很正常,但是在英语中有时显得口气太直,有点像盘问,礼貌一点的说法是:“May I have your name?”我看了一部电影中一段父子的对话后,对此感受更深了。儿子说:Dad,can I use your car?父亲:May I.儿子:Can I.父亲:May I.儿子终于妥协了:Dad,may I use your car?父亲觉得儿子求别人时应该用敬语may,而不是can.学习英语如果不了解或不重视这个特点,或者运用英语时没有体现这个特点,就很难说我们学好英语了。

4谦虚(Modesty)。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人常常用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中国人在听到别人赞美自己的长相、衣服漂亮时,往往会谦虚一番。曾经有个笑话:一位外国宾客赞扬一位中国大人物的夫人漂亮,“Your wife looks beau—tiful”主人回答说:“哪里,哪里。”翻译随即翻译道:“Where,where?”外国朋友当时一愣,不知如何作答,灵机一动说:“Everywhere,everywhere”当这种赞扬遭到中国人拒绝时,美国人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彼此之间跨文化的接触很可能是以一场交流失败而告终。再如,在送礼物时,中国人常谦虚说:“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it's not good”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认为“not very good”的小礼物给别人。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当听到英美人士赞扬时,可以用“Thank you”来回答。在接受礼物时要当面打开,并说一些赞赏的话:“It's very nice.I like it very much”

5打电话(Making telephone calls)。电话用语方面,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规则。比方说英国人打电话的模式一般为:①电话铃响。②接电话者自报电话号码。③打电话者要求与某人通话。这样能让对方明白有无挂错,这种接电话的人,大多属于“绅士阶层”。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用以下常用语:“This is X X X speaking.”而不是“I am X X X.”说“Is that X X X speaking?”而不说:“Are you X X X speaking?”。有人打电话找王林,你不应说:“Wang Lan,somebody is looking for you on the phone”应改为“Wang Lan,you are wanted on the phone”。

6餐桌礼仪(Table manners)。在中国餐桌上用餐,杯中的饮料不能喝光,盘中的菜也不能吃光,以显示饭菜丰盛,绰绰有余。而在西方国家,若盘中剩下饭菜,则会被认为主人做的饭菜不合你的胃口。在德国,盘中剩菜被认为是一种浪费。德国人在问清你确实不要享用时,甚至会把你盘中的东西吃掉。在他们看来节约是一种美德。

7礼让(Comity)。在让外宾先上车,先走时,不能说:“You go first.”应该说“After you.”在告别时应说:“I'm leaving.”而不是说:“I go first.”在送客人走时,不应说:“Walk slowly.”而应说"Watch your step.”在聚会或参加会议时需离开一会儿,应客气地说:“May I be excused for a minute?”如需上厕所,决不要当着大家的面说,“I want to go to W.C.”应说:“Where is your washroom?”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 篇7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的发展、传播以语言为物质载体的。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语言, 语言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风俗文化的具体体现,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语言, 同样语言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 语言的差异就体现在文化的差异上,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也少不了对文化的教育, 熟悉英语的文化对学生掌握英语知识以及技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应导入的跨文化交际内容

长期以来, 我国只重视英语基础知识的教育, 而忽视了跨文化交际, 因此我国没有现成的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大纲、更没有专门的教材, 也没有制定专门的课时, 老师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述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因此导致其内容也比较散乱, 由于英语与英语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入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交际习俗等, 五个方面的教学, 并在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中加以灌输和指导。

二、在听说读写中灌输跨文化交际的内容

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中的四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听力是学生接受到的语音信号, 也是理解英语的重要途径, 它对学生的词汇以及语音、语调、语法知识有很高的要求, 不仅要熟悉基本的语言知识还要对相应的文化有所了解, 这是完成听力的关键与核心, 它是交际双方共有的一种知识, 如果对这些差异文化没有了解, 那么就算听到了内容也不能对其进行完整的理解, 听力受损, 对所听到的内容的理解是建立在听觉对大脑的刺激而对印象进行思考的基础上的,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简单地排列英语单词的意思来对整句话进行了解, 只有在熟悉文化的基础上, 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才能准确地、快速地对英语句子进行了解。

比如说, 当学生听到“Besides my prescription, need some tooth-paste, a bar of soap , and some asprine.”

A.He is at a drugstore

B.He is in a department store

C.He is at a doctor’s office

D.He is at home

在对这一句话进行听力理解的过程中, 就对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进行了考查, drugstore是美国文化特有的, 指的是美国社会中出售药物、饮料、以及其它杂货的杂货店, 如果在对着一句话进行听力理解的学生缺乏对美国文化的理解, 那么尽管它对整句话的内容有了理解, 但是在选择答案的时候却不一定能够选对, 因为很多学生用的是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思维对英语文化进行理解, 这样一来就难免出现非对应性的语义理解偏差了。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单纯地通过考试, 名列前茅, 更重要的目的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其达到英语交际的水平, 英语交际中要格外注重西方国家的影响交际的因素。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人对隐私都十分的重视, 特别是在日常的交往中, 不熟悉的人之间不能打听对方的私事, 这也许对于中国人来讲很奇怪, 在中国打听别人的私事被视为一种好奇心或者是关心, 并且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 然而对于西方国家的人来说这是对隐私的一种侵犯, 很多时候会引起不必要的尴尬或者是不快与不满, 这是由于不同国家之间思维以及习惯的差异所导致的, 同样这种差异在语言习惯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老师要提醒学生不能对年龄以及婚姻、宗教等比较私密的事情进行询问。比如说在聚会的时候, 有人会说“I’d better be going now , I’ve got a little headache”, 这种说法也许只是一个托词, 只是不想在这继续待下去, 就要给予尊重, 而不是问东问西。

此外, 在英语教学中还要将外国人的一些习惯对话用语进行教授,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Welcome在英语用语习惯中表示欢迎、不用谢的意思, 有时候对此没有了解也许就会闹出笑话, 还有Come On可以表示“来”、“加油”, 很多时候老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会写上这个词作为批语, 以鼓励学生再接再厉, 但是很多学生不知道它还有加油的意思, 因此会禁不住想“我做错了什么事, 老师要叫我去办公室”等, 这都是身边常发生的例子,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常常加入一些固定用语, 以免学生对其进行错误的理解。

口语是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很多高中为了加强学生的口语能力聘请了外教, 但是外教在教学的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问题, 由于长期的教育只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 学生的知识面很狭窄, 在以特定的话题进行口语练习的时候, 学生往往难以张嘴。

在英语教学中还要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下文化的差异, 不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含义, 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 比如说红茶在英语中以“black tea”表示, 用“green with envy”表示“眼红”。

三、在英语教学中引入跨文化交际的措施

1.尊重学生的情感特征。根据相关的研究, 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其情感认同有很大的联系。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以及动机是学习英语的最重要的因素,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首先就要让学生对英语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并正确地对待英语, 从而努力地理解外国文化, 消除学生消极的情感特征, 让其认识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 从而积极地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相关的文化。

2.同步传授文化与语言。文化与语言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同步传授语言和相关的文化, 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纳入到教学之中, 即有文化含义的词语和课文进行解释, 这样一来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Abraham Lincoln and his people fought……a free state of their own”, 这句话里包含了西方人的价值观, 在讲授这句话的时候, 老师不仅要讲这句话的意思, 更要将其中的价值观讲给学生, 然后再联系相似的知识和其贯通在一起, 从而形成一个价值观的体系,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不同地区的风景、建筑、概况等文化知识以及地理知识, 老师可以借助影片或者图片来帮助学生认知与了解, 并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多种教学情境, 为其写、说, 单边、多边的交际活动提供场景, 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 老师可以将其分成小组。

在日常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 观看相关的电影, 从中理解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习惯的差异以及思维的差异。

3.对两种文化进行比较。文化的差异以及语言的差异只有在比较之后才能让学生清楚地认识, 比如说对中英打招呼、道歉、赞扬、关心、价值观念等等方面进行比较。中国人在面对别人的赞美的时候, 通常会以“客气、过奖”等谦虚的态度来表示感谢, 而西方人则会爽快地以“Thank you”来接受别人的赞美。如果没有对此进行了解, 很有可能在中国惯有的思维下出现“where where”即“哪里哪里”的笑话。

九年级人教版教材中Lesson 17中一段表示关心的对话:

A.Hello, you look tired today

B:Yes, I went to bed too late last night

A:You’d better go to bed earlier today

关心对于中国人来说十分普遍, 但是在英语习惯中只能说最好早点休息之类的建议, 不能像中国一般对其过于关心, 如果不是亲人关系很有可能伤害对方的自尊。

4 . 设置文化语境助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水平, 老师需要设置相应的文化语境, 它可以使文化交际更具有成效, 为学生提供了交际的氛围与环境, 它主要包括空间环境、时间环境、以及文化背景、角色、话题、情感、策略等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理解研究与准备, 才能保障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英语教学不能仅仅教授学生基础的语言知识, 而忽视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随着国际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 英语交际的功能越来越突出, 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加入跨文化交际的内容, 使学生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 从而锻炼与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水平。

摘要:在我国英语教学中, 中学英语教学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 不仅要注重英语基本知识的教授, 更要注重在英语教学中引入跨文化交际的内容, 使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英语知识教学, 而是成为一门语言教学, 将教语言、育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高中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咏虹.新课标下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D].四川师范大学, 2008.

[2]康月梅.中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4:557.

英语跨文化教学 篇8

1 创设相似交际情境, 让学生有感而发领略跨文化

利用开放化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使用英语, 能便于他们在实践体验中获得认知, 更利于他们在仔细体味中更好主动领略。以情境交际来丰富学习内容和活跃氛围, 能使得学生的思维感知更加开放和多彩, 给他们提供更为直观的感悟体验。

围绕课程教学内容, 突出情境的相似性和丰富化, 让学生在鲜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探索, 能使得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化, 有效增强他们理解能力。借助现代化设备资源, 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主动拓展, 让学生按照角色特点和特定的文化交际环境主动尝试和积极交流, 便于深入了解文化思维发展内涵, 能在拓宽他们认知思维的基础上, 更利于他们积极参与课程教学, 激活学习激情。利用CCTV的English News播放一个星期以来的国际国内大事, 引导学生从异国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方面去查阅相关资料, 鼓励他们就与文化相关的背景素材主动尝试运用, 以此来引导学生在深入领会文化背景的基础上, 能主动表达运用。

情景化的模式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参与课堂, 能使得学生不再局限于文本素材, 将静态化的资源转化为动态展现。在凤凰职教英语系列的教学中, 围绕英语国家的民情风俗和风土人情创设的系列教学素材, 紧扣英美国家文化发展, 融入现代化生活元素, 特别在体现西方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前提下, 更多体现主动逻辑思维的跳跃性和黑色幽默感。针对这样的实际, 不妨多以情境角色扮演的形式,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语言学习感知进行综合性运用, 以此来增强理解和灵活运用英语。

2 结合素材渗透文化,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运用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有效渗透和拓展, 能使得学生在获得更多感知体验的基础上, 接受到熏陶。通过教材的学习延伸, 学生开阔了眼界, 更能在主动尝试和运用中提升英语素养。

利用教材中的文化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和渗透, 更利于学生从中形成有效的感知体验。在课堂教学中, 对表达交际方面的素材, 可围绕西方人的问候表达、交谈礼仪、举止言行等方面, 进行有针对性灵活运用。对中西方异域文化表达不同, 有针对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比较, 帮助他们强化识记。特别在设计问候和致谢上, 一定要注意中西方不同。中国人对别人的称赞往往是带有谦虚, 总认为自身还需要改进, 而西方人则相反, 对别人的褒扬则是表示感谢。此外, 应充分了解西方人在尊重隐私方面的习俗, 要求学生不可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个人隐私。

通过这样的情形来优化教学, 学生不再从单纯的被动识记中获得记忆, 而是从有效的深入学习中更好主动掌握。按照课堂教学内容, 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优化协调, 可尝试运用角色扮演 (role-play) 、小组讨论 (group discussion) 、同伴合作 (pair-work) 等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合作尝试, 以此来增强理解感知。

3 巧借多方资源活用, 引导学生留心跨文化传承发展

文化具有发展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文明不断发展, 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从多方资源学习中主动探索和搜集, 更能使得学生获得全面的感知和深刻体验。多方资源的运用, 更利于学生体味其中的内涵意义。

教师在教学中, 更重视自身跨文化知识积累, 能使得学生在带着好奇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 发现更多的精彩, 能使得学生在传承的过程中主动灵活运用。在实践中, 从学生感兴趣的社会话题入手, 注重从相应的文化素材中找出相关事例, 增强他们整体理解感知。灵活运用互联网、电子读物、报刊杂志等, 引导学生从相关的素材中搜集有关文化学习内容, 帮助他们在主动尝试和实践运用中获得全面感知, 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同时, 建议学生就自身搜集的文化素材予以比较, 让他们在深入鉴别中了解西方文化的价值理念, 有效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

在资源运用中, 多建议学生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相关的文本素材课件, 引导他们在主动搜集和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加深理解。通过多元化资源展现跨文化内容, 能赋予文化更多生动活泼的意境与内涵, 能使得学生在灵活运用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运用的地道性和准确率。这些资源运用能更好激活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运用的激情, 帮助他们在大胆探索的过程中增强感知体验。

4 创设文化情景活动, 使学生真切感受跨文化魅力

在活动中呈现文化, 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主动融入交流, 帮助他们在发现文化使用规则的基础上, 更好调整学习思维方法。情景活动创设, 不仅使得学生在真实的英语交际环境中主动学习使用英语, 还能够使得学生在主动尝试运用的过程中拓宽视野、丰富思维, 增强学习内在动力。

多依据课程教学内容, 找出富含文化元素、学生自由表达的交际场景, 让学生带着新鲜感主动参与互动。利用校园资源, 为学生提供交际舞会、英语沙龙、青春派对等富有时代性和开放性的文化活动, 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互动交流, 转变学习思维感知。教师多指导学生根据跨文化的特色, 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感知主动尝试表达交流, 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英语表达灵活性和地道性。在此基础上, 可要求学生运用辩证思维, 就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呈现的伦理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在对比辨析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丰富知识底蕴和文化运用内涵。

如上所言, 突出职高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 能使得学生在主动了解和深入感知的基础上, 更好发现英语的内涵及魅力所在。英语融入文化教学, 更能使得学生在灵活运用和主动实践中获得深度体验, 提高语言综合运用水平。

摘要:跨文化是学生接受英语知识必然内在需求, 也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和思维的重要基础, 对提高学生英语表达综合运用能力具有推动作用。借助情境活跃跨文化氛围, 在渗透课堂中挖掘资源的导学和深化作用, 是提高学生英语表达准确性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职高英语,学生,跨文化,策略

参考文献

[1]丁瑶洁.职高英语教学如何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语数外学习, 2013 (9) .

[2]靖慧鹏.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中职英语教学方法初探[J].教师, 2013 (5) .

[3]刘剑萍.职高英语中跨文化教学策略运用之探析[J].快乐阅读 (上旬刊) , 2013 (7) .

[4]孙冻.浅析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浸透[J].华章, 2013 (15) .

初中英语跨文化知识教学初探 篇9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中, 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 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 (教育部, 2011) 。学习一门语言必须同时学习语言所依附的文化。然而,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缺乏跨文化知识教学的意识, 忽视跨文化知识教学;同时, 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也不感兴趣, 认为学英语就是背单词、短语和课文, 以及进行大量的语法训练。这些想法和做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言学习的效果和实际运用, 制约着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二、初中英语跨文化知识教学的实践

(一) 以教材为依据渗透跨文化知识教学

1.词汇教学

英语单词和语篇一样, 同样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大餐 (何自然, 1997) 。教师可以在词汇进行中渗透跨文化知识的教学。如不少学生在描述人外貌的时候, 会用“fat”这个词。其实“fat”在英语中只能形容自己, 不能描述别人, 否则会被认为是很不礼貌的表现, 是对对方的冒犯, 尤其是女性。再如, 学习单词“elderly”时, 教师可以通过一个故事告诉学生这个词的用法:“一个中国学生在美国留学时在餐馆打工, 一对老夫妇经常在餐馆吃饭, 中国学生很尊重老夫妇, 总是最好的服务态度。老夫妇问为什么这样, 中国学生脱口而出, “because you are elderly.”老夫妇很生气, 后来还是餐馆老板解围。原来在美国你说对方‘elderly’, 就是说他很无用。”这场误会就是因为跨文化知识的缺乏而产生的。单词教学中 的跨文化知识渗透, 可以加深学生对单词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 教师还可以在词汇进行中渗透谚语、习语的教学。如在学习生词“trouble”时, 可以扩充谚语“Don’t trouble trouble until trouble troubles you.” (不要庸人自扰, 自寻烦恼)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trouble做动词和名词的不同用法, 再让学生大声朗读句子, 增强学生的语感。教师以谚语作为例句, 不但使学生学习的英语更加原法原味, 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培养了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课文教学

《牛津英语教材 (译林版) 》每个单元都包含“Reading板块。教师需要加强跨文化知识教学的意识, 抓住课文教学的机会, 渗透跨文化知识教学。如9A Unit2 Reading是关于颜色所代表的含义以及颜色怎样改变我们的情绪。我以表格帮助学生区别中西方文化中关于颜色的不同之处 (见下表) 。

3.话题教学

《牛津英语教材 (译林版 ) 》每个单元围绕一个话题展开, 如7B中的6个单元话题分别是Dream Home, Welcome to Sunshine Town, Finding the way, Amazing things, Abilities, Pets; 8A中的6个单元话题分别是Friends, School life, A day out, Wild Animals, Birdwatchers, Natural Disasters. 教师要挖掘话题中的跨文化知识, 在教学中加以渗透。如:在动物话题单元, 教师可以对比中西方文化中关于猫、狗以及其他动物的文化区别。如在西方国家中, 猫并不像在中国那样受欢迎, 在西方文化中, 有关猫的说法大都是贬义的, 如assick as a cat (病入膏肓) 、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热锅上的蚂蚁) ;相反, 与狗相关的说法大都是好的。如:a lucky dog (幸运儿) 、a clever dog (聪明的孩子) 、gay dog (快乐的人) 、work like a dog (努力工作) 、Each dog has its day (人皆有得意之时) 。又如在School Life单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学校的课程、作息时间、作业等的不同;在教授Dream Home单元时, 教师可通过图片让学生欣赏世界各地的城市、国家象征景点以及楼房建筑物, 旨在加强学生对各国的理解, 拓展学生的跨文化视野。

(二) 以活动为载体, 加强跨文化知识的渗透

跨文化知识的教学应注重课堂与课外的有机结合, 通过丰富的活动, 增加学生接触文化知识的机会, 真实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观看原声电影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原声电影, 以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 促进学生的语感的提高。例如在观看影片《小鬼当家》时, 笔者要求学生边看边注意电影中的文化, 看完电影一起交流。S1: I have experienced Halloween celebration with my own eyes. Teenagers, even adults dress up on that day and people hand out a lot of candies and sweets. S2: In their schools, students can take part in all kinds of sport games, such as baseball, football, basketball, tennis and so on. S3: The old man in the park loves birds so much. He looks after them even when it’s terribly cold. And people are more willingly to help others in the film. S4: Western students are more inde- pendent than us. It’s better for us to learn how to do things for ourselves.

2.广泛的课外阅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各种英文书籍和报纸杂志, 鼓励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 并获取更多的外国文化知识。笔者鼓励学生及时做笔记并在小组和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 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复述、角色扮演、故事续写等阅读活动, 为学生提供展示风采的表演平台, 学生尽情地展现自我, 展现他们理解的英语文化。笔者还组织学生讨论文章中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 在讨论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3.丰富的英语课外活动

我们可以组织多种英语活动, 如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晚会、慈善募捐、慈善义卖等, 让学生们在活动中体验和运用文化知识, 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如我们学校一年一度的英语节活动、圣诞前夜的英语晚会、万圣节的南瓜灯比赛、万圣节的化妆晚会等等, 又如我校每周的英语日, 学生必须用英语交流;又如周二和周四下午的英语角, 学生面对面与外教交流对话。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能帮助学生使知识向能力转化, 学生体验着学习英语的快乐和“用英语做事”的成功感,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关于跨文化知识教学的思考

(一) 以生为本, 注重体验

跨文化知识的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已有知识结构以及教学内容, 注重学生的体验, 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形成积极的文化态度和能力。

(二) 积少成多, 逐渐渗透

跨文化知识的教学应渗透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隐性渗透和显性教学相结合。教师要充分挖掘和使用多种资源, 在词汇、语法、课文、话题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渗透和拓展, 以丰富课堂教学, 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三) 多样性活动中提升学生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 知识教学与能力提升相结合, 在多样性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四) 多样性的评价方式

有效的学习需要及时有效的评价。教师需要设计多样性的评价方式, 以发挥激励和导向作用, 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和谐、愉悦的氛围, 让学生喜欢英语、乐于说英语、乐于用英语做事, 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四、结束语

“对所学语言中的文化和社会习俗感兴趣的语言学习者语言学习的成功可能性更大 (Rod, 1999) 。”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应大胆探索跨文化知识的渗透与教学, 不但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 实现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Rod Ellis..第二语言习得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 篇10

毋庸置疑, 语言和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任何语言都是文化的一种范畴, 每种文化往往要通过语言来传达和体现;文化又是语言的归属和活动场所, 只有在文化交际活动中, 语言才能成为有活力和实际意义的符号系统。换句话说, 只有通过第二语言习得的渐进和掌握, 我们才能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只有通过一定范围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我们才能使得我们的语言符号产生现实意义和行动效果。在了解另外一门语言的过程中, 我们往往是先熟悉该语言的符号系统和使用规则, 然后在跨文化交际中进行视角转换, 从一种经验领域迈向另一种经验领域, 实现不用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因此, 要想学好英语并搞好英语教学, 我们首先要认清并摆正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

二、正确认识跨文化交际并摆正两者之间的关系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清政府在全国范围兴起洋务运动, 创办京师大学堂和同文馆以来至今, 英语语言的正式引入和系统教学已经有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在中国, 英语教学的思路和模式也经历了从单一的语言文字教学到西方文化体系的传播以及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在这个过程中, 人们也在不断修正着教学理念, 比如我们学习英文一方面是为了学习和了解西方的语言文化, 另一方面也是在不断传播和弘扬我们国家自己的语言特色和民族文化, 是不同国家和民族间彼此的借鉴和吸收, 而不是单向的输入或输出。表现在英语学习的教材上, 无论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还是大学研究生的高等教育, 课本一般都是以英美国家的概况或者习俗文化为主要内容和学习背景, 很少涉及到我国本土的风土人情及饮食文化。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国际交流中处于劣势的地位, 我们自己国家的饮食文化及传统特色不足为外人道也。长此以往, 我们所说的跨文化交际变成了构建以英美大国为交流和学习核心的意识和交际, 英语教学的目标也成为了我们按照英美文化习俗和意识主流来表达思想的能力培养。要命的是, 我们一直强调的用英语思维也成为了很多学生努力忘记或摆脱自己母语语言及文化的意识和影响, 最终结果导致国民的语文素养越来越差, 甚至是英语好于自己的母语。这种结果的形成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教学导向上, 我们过多强调了英语语言学习的真实性和原汁原味, 即要注重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的标准性和权威性, 殊不知这样一来导致很多本土化的英语变体遭到了抵制和扼杀, 英语在我们国家的领土上失去了我们应有的语言特色。试想, 为了简便和保持一定的特色, 我们老祖宗创造的古汉语在演变成现代白话文的今天不也保留下来了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嘛, 我们理解起来照样也没有问题, 从这个角度讲, 我们不应该低估大众和国民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 不能让学生一味地模仿英美人士的语言表达和思维习惯, 否则将来的年轻人和国民将会是人云亦云, 没有脊梁的软肋, 我们在国际舞台上也更加没有话语权和地位了。

应该看到, 英语语言的强势推广及英美文化的浸透会不断提升英美国家及公民的国际地位和社会价值, 从而使得我国的母语文化长期处于从属和被动的局势。如果这样持续发展下去, 国民对英美文化的认同和了解远远大于对自己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掌握和了解, 我国的年轻一代对于我国的语言和文化越来越不重视, 对我国的发展也越来越没有信心, 最终造成中国文化的“集体失语”现象。君不见, 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不太发达的乡镇, 满大街小巷的英语补习班炙手可热, 与之相比较, 我国国学的集大成之作——“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恐怕鲜少有人问津。诚然, 这一方面是因为现代的年轻人没有一定的文言基础难以读懂和参透原文,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众在思想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麻痹和轻视。

诚然, 外语教学的第一选择是目标语文化的输入, 然而不加分析和借鉴的盲目输入容易造成英语的“语言帝国主义” (linguistic imperialism) 和“文化帝国主义” (cultural imperialism) 。跨文化交际即两种语言和不同国家间的对话, 这种对话应该是“平等”和“双向互动”的关系, 而不是某一方的顺应和迁就。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展开需要交流的双方或者两种文化主体共同来构建。交流双方一方面站在自己的立场上, 另一方面要能理解对方的观点和审视对方的思想。目标语文化知识是交际者调整自身文化心理和行为的参照, 母语文化则是交际者跨文化理解的基础。跨文化交际活动还包含了交际各方了解和学习彼此文化的期盼。一方面是因为人类主动探知未知世界的自然心理, 在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的情况下, 交际各方总是对彼此的文化充满好奇和兴趣。另一个原因源自于现实需要。交际各方总是渴望获取关于彼此文化的知识, 以便在交际中能够在帮助对方保持其社会文化身份的同时, 维持自己的文化身份。此外, 对两种文化的客观理解, 也能够为外语学习者提供学业成功的保障。

三、结语

外语教育本身就是具有跨文化教育的属性。学习目标语文化固然能够加深学习者对目标语语言和社会的理解, 但母语文化在外语教育亦不可忽视, 因为它是学习者对目标语语言和社会文化认知的基础。由于外语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习者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活动又具有两种文化双向互动的特点和内涵, 所以加强目标语文化和学习者母语文化的学习就成为外语文化教育的一种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胡晓燕.论文化学习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 2001年03期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策略 篇11

一、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教材中的语言文化知识与文化特点,尤其是英语国家的典型文化背景知识

结合教材内容,介绍外国的习俗、典故、历史、风土人情等。如在教学初中《英语》课本第8单元“Merry Christmas”时,教师通过详尽地讲解第30课“Christmas Day” 和第32课“ Jesus Christ”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了解圣诞老人的故事以及耶稣基督教诞生的历史。在教学第15单元第58课“The Man Who Loved Dogs”中,教师通过给学生介绍西方人爱宠物的有关轶事以及课文中主人公James Herriot献身兽医的高尚人生,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 To help animals is to help people”(帮助动物就是帮助人类)。教师除了对教材中出现的有关社会文化背景的知识进行详细介绍外,还要经常补充介绍一些英语国家的当代社会背景知识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情况,从而积极引导学生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材料。

二、教师要善于分析比较东西方人语言的不同逻辑思维和表达习惯,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见面时打招呼方式,中国人往往会说:“你去哪里?”“你吃饭了吗?”等等,而英美人士一般说:“How are you?”“ How do you do?”“What’s the weather like?”等等。又如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 ”“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问话:“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很容易发现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在学到丰富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三、教师可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让学生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

教师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 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教唱英文歌曲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有效手段。比如学生在演唱《Click Go the Shears》时,可感受到澳大利亚牧民欢快的生活场面,在演唱《Old Black Joe》时,可了解到美国黑人奴役的悲惨历史,而《Yankee Doodle》则可让学生学到很多美国独立战争轶事及有关的历史知识,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四、教师可通过招呼语、称呼、谦虚、赞扬、道歉等方面的对比,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

例如,在赞美与谦逊方面,中国人生性以谦逊为美德,对别人的赞扬常常会谦虚地谢绝,否则会被认为狂妄自负;然而英美等国家的人却非常乐意接受赞美,因此当对方赞扬说“You speak English very well”,你的回答应是“thank you.”而非“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还有,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上课时同学们齐声喊“Good morning teacher.”这句话语法毫无错误,但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却是错误的。因为,在英语国家中teacher是不可以作为称呼语的,而应该说“Cood morning,Miss xxx.”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是单纯地注重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应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的影响,加强语言的跨文化教育。唯其如此,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正确运用语言,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

◆(作者单位:江西省永丰中学)

责任编辑:许雅健

英语教学与跨文化研究 篇12

一、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同。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和思维方式来理解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错误的理解,从而产生冲突和矛盾。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在于使交际双方能够充分表达出自己文化的声音,又能够最大限度地相互接近和理解,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仅仅是获得目的语文化知识和交际技能,深入了解目的语文化,更重要的是实现两种语言和文化价值系统之间的互动作用。

外语教学的核心是语言。语言是实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而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语言与人进行交流。但如果只懂得某种语言的词汇、语法和句子结构,是无法真正达到交流的目的的。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要学习此种语言国家的文化。一方面是由于语言的使用离不开文化,语言的学习会因为文化作为背景而变得更加有意思;另一方面文化背景有助于语言的学习,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把重点放在词汇、语法以及阅读上面,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能够具备良好的语言基本功,拥有大量的词汇,文章句子结构清晰完整,也能够阅读一些外文资料。但这种教学模式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文化认知机会,因此,即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基本技能,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很多麻烦。学习语言是为了交流,学习外语更是为了跨文化交际,如果所学语言不能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甚至影响交流,那么语言的学习就失去了其本来意义。

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

1. 地域文化差异:

特定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不同地域文化有时差异较大,反映在语言上,必然使语言产生明显差异,富有浓厚民族色彩。如“东风夜放花千树”、“东方风来满眼春”,中国人喜爱东风,认为它象征温暖的春天。这种翻译对于西方人来说却是难以理解的。因为英国的地理纬度不同,其东风来自于欧洲大陆北部,代表寒冷的冬天,因而英国人讨厌东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O,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提到的正是西风给他们带来的春天的温暖。文化交际中缺少这类地域文化知识就会产生交流障碍,甚至引发矛盾和冲突。

2. 思维方式差异: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例如,有这样一则笑话:一名政府官员和他的妻子一起在机场欢迎国外参观者时,访问者下了飞机,见他朋友的妻子很漂亮,便有礼貌地对他说“你的妻子很漂亮!”这位官员听了心里很高兴,但却谦虚地说“哪里!哪里!”翻译人员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就将“哪里!哪里!”翻译成了“where?where?”外国人被他的翻译惊呆了,哑口无言。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

3. 风俗习惯差异:

风俗习惯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会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中国人认为龙是象征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却认为dragon是邪恶的代表,是怪兽,是恶魔的化身;中国人结婚喜欢用红色,显得喜庆;而西方人则是用白色象征圣洁。在餐饮习俗上这种差异显得更为明显,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

4. 价值观的差异:

东方人和西方人在交流中因价值观不同造成很大差异。中国人在交谈尤其是在将对问题作出某种决定时,会更多地试图顺从对方的意见,从而避免矛盾的发生。比如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商量去哪里共进午餐,中国人常常说随便你,而美国人往往反感这种回答,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意愿。因为中国文化历来十分重视“统一”,而反感“分裂”。即使在最具包容精神的唐朝,中国文化也是在异中求同,追求大一统的极致。这便是中国人在交流中尽力回避矛盾和分歧的历史原因之一。而美国文化不具备这样的历史背景,它是欧洲文化的移植,有着推崇鲜明法律传统和强调个人意愿的传统。因此美国人会更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5. 宗教文化差异: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宗教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儒教、道教、佛教“三教”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长期共存,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地给人们的心理打上了烙印。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生物和事情都是上帝创造和安排的,惊讶时常说“Jesus”,遇到困难、危险时说“God save me”;而中国许多人受佛教影响较深,习惯说“菩萨保佑”等。由于中西宗教信仰的差异,要求语言学习者要了解两种特定的宗教文化背景,切不可望文生义。

6. 历史文化差异:

不同的民族由于各自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而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中西方文化在各自的发展进程中,既具有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的共性,也有各自的独立性,因而两种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英汉很多比喻性词语都源于各自的文化作品、神话传说等。如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是贪婪、残忍的守财奴的化身;中国的《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象征着智慧。再如若将汉语中多次登门、诚恳拜访某人的“三顾茅庐”翻译为“go to the cottage three times”就完全曲解了该典故的喻义。这些典故都深深植根于两种语言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只有熟知两种语言的历史文化背景,才能克服所遇到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三、跨文化交际中提高英语教学的措施

1.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教师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开始逐步认识到,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在教授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究其本质其实一种文化比较,关注的核心就是文化差异,因此教师的研究成果不仅能为文化教学实践提供基础,而且能帮助学生查清造成语言表面形态差异的深层原因,从而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

2. 着重导入知识文化:

无论语言或者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在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前提下,从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层入手,来介绍中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认知行为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中国人比较注重直觉与经验,习惯以经验为依据来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而英美人士比较注重定量分析进行逻辑推理。思维方式的差异使人们对同一事物看法也会有所不同,彼此交流时就容易产生误解。如认知行为方面,在西方国家,直言不讳、各抒己见是普遍现象,人们对那些模梭两可、含糊不清的说法非常反感。

3. 培养学生英语思维的习惯:

英语思维能力是指排除本族语言或本族语言的干扰,用英语直接理解、判断和表达的能力。没有经过英语思维能力训练的人,大都是把听的东西译成自己的母语后储存在记忆里。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加强英语思维能力训练是主要手段和途径。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英语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只要教师能够大胆地打破传统模式,将文化引入语言教学课堂,充分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力,那么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就一定会提高。

摘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包括:地域文化、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宗教文化及历史文化等六方面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从提高教师认识、教学中导入知识文化、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习惯等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提高措施

参考文献

[1]高宝虹.交际化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认知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8).

[2]张白杨.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J].考试周刊,2007,(7)

[3]金慧康.跨文化交际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上一篇:PowerWorld下一篇:农村基础经济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