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

2024-10-22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共9篇)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 篇1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

————解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之文化意识 摘要:随着语言学研究和英语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语言不是孤立的,在教学英语中不仅仅要教学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还要渗透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在英语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以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和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要。由于国内英语教学环境限制,难以进行大面积的跨文化交际练习,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的鉴别能力。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一、引言

文化意识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称“文化”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而“意识”则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文化意识”一节中说:“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是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对“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并正进行着不断的探讨。

语言学家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和文化是分不开的。毫无疑问,作为人类沟通的一个符号系统,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反应了其它的文化元素,并给它们以意义。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的部分,就像血液将整个身体联系在一起一样,它将各种层次的文化元素联系起来。而且,语言是文化传播中最有意义的、最有力量的工具。英语,是当今世界使用最多、最广的一种语言。我国的学生多把英语作为第二外语。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要帮助学生养成尊重、开放、宽容与平等的跨文化心态和客观、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提高跨文化意识。

二、培养文化意识的原因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本身的需要,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上文已提到,语言是文化的特殊部分,它是文化的载体,外语教学不能不讲文化。其次,能帮助学生了解国外文化,养成开放的心态。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交际工具,通过它能促进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了解。这样人们就不会囿于自己的生活圈子,当井底之蛙。最后,能培养世界意识,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只有培养文化意识才能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世界并不太平,虽然现阶段国际社会上的各种冲突的原因并不一定都有文化因素,但文化歧视现象还是存在的。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要把培养文化意识放在重要的位置,想方设法扩大学生接触说英语国家的文化的范围,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三、培养文化意识的方法

第一,要帮助学生克服思想上的两个极端,学会沟通和交流。一个极端是以自我为中心,片面地认为本国文化优于他国文化。大家都知道,英美国家的人较小年纪时就开始独立生活,老人很少与年青人住在一起,于是就有人称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以致老年时要承受孤独。其实,他们是善于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也是一种爱的方式,而且还值得我们学习。另一极端是认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盲目崇洋。很多人认为美国的基础教育是免费的,比我们的好。但是他们不知道那也“羊毛出在羊身上”,这种制度同样给纳税人增加了负担。人类社会已经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各个国家、地区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并在相互渗透。不同的文化之间并不存在优劣强弱之分。异质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及融合将是大势所趋。要帮助学生学习别人、别国的优点,积极吸收他人的优秀成果,改善自己。

第二,要充分利用教材,以课本为载体,让学生了解国外文化。新高中英语课本内容丰富,涉及社交、文学、艺术、餐桌礼仪、文化遗址、风俗习惯等等。新教材的另一特点为内容新颖,多为当代中学生关心的话题。如高中第三模块第一单元讲述的是世界各国的节日,第四模块第一单元讲述的是世界各国的成功女性,这些话题很容易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适当地渗透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第三,扩展阅读,扩大知识面。若只是学习英语单词、句子结构和语法知识,却没有运用所学的单词、词组和语法去表达和交际,那不是真正的学习英语,也不能应付日益完善的英语考试制度。在英语学习和使用的过程中,人们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概括起来主要有两大类:语言错误和文化错误。前者由于比较典型,又显而易见,容易引起学习者和教师的重视。但后者隐藏在语言学习的背后,是依赖于语言这一载体而存在的,在英语学习及教学过程中容易被忽视。殊不知这种错误对英语学习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它阻碍了学生对英语阅读材料的全面理解和运用,在英语的实际运用中更是会造成曲解甚至闹笑话。报纸,不但能提供给人们大量的信息,还能十分清晰地反映一个国家的民族和文化。所以,可以说,阅读报纸是了解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之一。英文报纸的种类繁多,如二十一世纪报(高中版)、英语周报等等,都能给我们提供进一步了解中西文化的窗口。因此,在认识到文化问题重要性的时,在充分利用好教材之外,还要扩展更多的英语课外阅读。

第四,观看影片。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一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又包罗万象,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介绍。因此,我们要尝试各种课内外的学习方式,进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以帮助学生增加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了解,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跨文化意识。可以开设“走遍美国”等的选修课,充分利用音像教材,让学生体会英语国家的文化;可以推荐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英文和中英文电视节目,如“希望英语”和“让世界了解你”以及央视九套的节目;在电影方面,可以推荐《刮痧》等。

四、结语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语言的学习者必须学习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很明显,近年来,语言教学研究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将带来语言学习内容和评价体系的变革。培养文化意识已是贯穿英语教学整个过程的生命线。没有渗透文化,英语教学就没有了生机和活力,也没有了意义。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教育的过程是苦的,但果实一定是甜的。古今中外,因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数不胜数。我们学英语,就是要学会与世界各国的人民进行有效的沟通,这就要求我们的英语教学不能忽视文化教学的重要地位。(县级汇编)参考文献:

① 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168页; ②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③刘书林,刘春燕,林跃武《英语教学新概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15页;

④《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22页; ⑤张静,重视中西文化差异 提升英语阅读能力,2007年4月;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 篇2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必然蕴涵在语言的各个要素中。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要素,词汇(包括单词、短语和词组)也必然体现着某个国家、某个民族和某种文化的内涵,或反映不同国家间、不同民族间和不同文化间的差异。由于“词汇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词汇的积累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重头戏”[2],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的教学,首先要从重视词汇的文化内涵或文化意义开始。然而,我在对一些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察中,却发现他们仅仅满足于教授词汇的音、形、义[3](P235)在中西语言中,颜色和数字词汇都有着独特魅力,但它们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文化中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小学英语学习中出现了颜色词有“black, read, green, white, blue, purple, pink”等,数字词有“one, two, three...ten”以及整十的“twenty, thirty, forty, fifty...”。因此小学生不仅要能记住这些词的音、形、义,更要能简单理解其文化内涵。教师在教授这类词汇的过程中,就应该解释它们的文化意义,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识记词汇。

例如,以下几种颜色在中西文化中具有如下的意义差别:

教师不妨把上表中提到的颜色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别告诉学生。学生也可以进一步理解语言间的差别。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示学生,在电视、电影等媒体中所看到的如西方的白色婚纱,中国的红色礼服正是颜色所体现的文化差别等。学生可以从中更好地体会语言的独特魅力。

又比如,数字thirteen (13)在西方国家是不吉利的数字。在英语国家的日常生活中,车号、门牌号、座位号等都竭力回避“13”。而他们却把“seven (7)”“three (3)”等看成是幸运数。教师也应该提示,在中国,我们认为eight (8), nine (9)等是幸运的数字,而four (4)却是不吉祥的数字等。这样的知识尽管简单,但是却可以让学生摆脱枯燥的单独学英文单词音、形、义的课堂环境。

三、食物饮料词汇

在小学英语学习中,出现了不少实用的食物饮料词汇。随着外国饮食机构进驻中国,并开设了不少外国饮食连锁店后(比如麦当劳McDonald;肯德鸡KFC等),小学生对西方食物和饮料的接触也越来越频繁,有了更多的认识。教师可以在教授这些词汇时结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介绍一些西方饮食习惯或简单西餐就餐礼仪。

比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以下的饮食习俗:

在西方国家fork(叉)跟knife(刀)就跟我们中国的chopstick(筷子)一样是进食的工具;salad一般称“生菜”,但事实上salad不一定只是由生的蔬菜组成;外国人喜欢吃生的蔬菜,而中国人更习惯把蔬菜烹煮、炒熟再吃;rice是米饭,是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主食,而在西方国家,bread(面包)却是他们的主食;外国人吃hamburger(汉堡包),sandwich(三明治),中国人喜欢吃dumpling(饺子)和noodles(面条);中国人喜欢tea(茶),英国的tea也是世界闻名的;coffee(咖啡)在中国的大部分家庭中还不是主要的饮料,但却是外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chicken(鸡),pig(猪)这些动物,西方国家的人只吃它们的肉,中国人喜欢吃它们的肉和内脏;而dog(狗),rabbi(兔)的肉只出现在中国人的菜单上,却永远不会是外国人的美食,等等。

通过这类词汇的学习和文化含义的理解,小学生可更深入地了解西方国家人民的生活习惯,特别是饮食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到西餐馆就餐时,常常可以见到中国人筷子和刀叉并用食用西餐,很多外国朋友对此常常感到惊讶和不解。因此,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结合单词的教授简单演示一下西餐的就餐礼仪,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这样他们在西餐厅就餐时,才不会闹出笑话。

四、假期节日词汇

Christmas(圣诞节)和Halloween(万圣节)是小学英语学习中出现的最频繁的西方国家假期节日词汇。尽管这只是两个简单的单词,但教师若能在教授这两个单词的音、形、义的同时,因时制宜地介绍相关的节日风俗,可以帮助小学生准确掌握这两个单词。

比如,教师可以告诉小学生,在Christmas的时候,Father Christmas或Santa Clause(圣诞老人)就会给小朋友送来Christmas present(圣诞礼物)。每家每户都会准备一棵Christmas tree(圣诞树)。这样的趣味文化知识和词汇的学习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和文化知识,却不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同时,不妨告诉学生,西方国家的Christmas就好比中国的Spring Festiva(春节),也是非常重大的全国性节日。并且可以提示这两个节日的不同之处。比起简单地教授音、形、义,这样的词汇教学更能够促进学生对单词的深刻掌握,也才能培养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五、动物词汇

动物词汇也是小学英语学习中的重要词汇之一。动物词汇本身就有不同的含义和象征,在中西文化中有相似或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含义的动物词汇比如:monkey(猴子)在中英文中都指“聪明,机灵”之意;lamb(羔羊)都有“温顺,顺从”之意。

不同含义的动物词汇比如:dog在中文中有贬义,在英文中却是“友好,可爱”之意;sheep(绵羊)在中文中是“听话,听从”之意,在英语中虽然也指“好人”,但是black sheep却是“害群之马”的意思,小学生通过这样的了解,可以避免把black sheep理解成黑色的羊。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学过的国家名称告诉他们比如:eagle(鹰)是美国的象征;John Bull(约翰牛)通常用来指英国或英国人,等等。大部分小学生都能了解这些英语国家的名称、国旗等,而且诸如此类的知识会带给他们更多的信息量,也使他们感觉老师的教学不拘泥于课本知识。同时,通过这些简单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教授,小学生会更有兴趣想了解相关的其它动物词汇的含义。

以上只是就小学英语学习中常见的几类词汇的文化内涵及联想意义的归纳和对这几类词汇的相关的文化教学的一些建议。在日常的英语词汇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师不仅应对词汇的音、形、义这些基本方面给予重视,更应结合词汇相关的文化内涵进行文化教学,真正地把《新课标》中的文化意识能力目标要求落实到教学操作中,帮助小学生培养起对外国文化习俗的兴趣,使他们乐于了解外国文化习俗,善于分析简单的中西文化差别,真正做到得体运用学到的英语,为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

摘要:文化意识能力是英语课程标准中要求达到学生的能力目标之一。本文指出了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 小学英语教师不仅应对词汇的音、形、义这些基本方面给予重视, 更应结合词汇相关的文化内涵进行文化教学。

关键词: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李小芽.小学低年级英语词汇教学策略例谈[J].中小学外语教学 (小学篇) , 2005, (12) :6-10.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 篇3

本单元是以圣诞节作为背景展开教学,而是西方非常隆重的节日,这是一个渗透西方文化,特别是圣诞文化的好时机,可以促进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也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呢?

一、立足课本,搜集语言文化材料

在教学本单元之前,我制订了这样的文化意识目标:了解圣诞节的习俗。我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圣诞节的资料,学生对于圣诞节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他们只能说出圣诞树、圣诞老人等一些常见的圣诞象征物品。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外国文化。网络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生活中我们不能见到的,在网上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我们去不到的地方,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浏览;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我们知识的空白,网络都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知识的填充。

二、创设氛围,在语境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以At Christmas为例,在课前,我在黑板上贴上了一棵圣诞树,并在圣诞树下放上礼物盒。然后我在教室里播放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的歌曲视频,这首圣诞味浓浓的歌曲,让学生一下子感受到了圣诞的快乐。在Warming-up环节,我运用每日课堂用语和学生进行free talk,一方面不断巩固和积累,一方面通过猜教师喜欢的节日引出课题At Christmas.

T:What’s your favourite holiday?

S1:My favourite holiday is ...(日期、可以做的事情)

S2:My favourite holiday is ...(日期、你做了什么)

T:Can you guess:What’s my favourite holiday?

S:...

T:I can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it.What date is it today?

S:It’s on the 13th of December.

T:My favourite holiday is coming soon.

S:Christmas.

T:Yes. 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Unit6 At Christmas.(揭题)

至此,学生对圣诞节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展开A部分的语篇教学,学生就易于接受了。

三、利用重要的节假日,让学生真实感受外国文化

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只有了解了有关的文化知識,才能达到正确理解和表情达意,才能真正提高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力与感悟力。对于圣诞文化的了解,西方文化的了解,我想不应该只停留在此,正值圣诞节即将来临之际,可以在班中开展和圣诞相关的活动,如,举办Christmas party,让学生互赠贺卡或礼物,学一学圣诞歌曲等。让学生感受圣诞文化的魅力,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体验,更是有效落实文化意识目标的载体。

现在,在中国,人们除了欢度自己本国的节假日,对外国的节日,如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也开始推崇。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样特殊的情境氛围,介绍外国文化,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印象深刻,学以致用。

四、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仅靠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学习和掌握外语的需要,因此还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扩大学生的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解英语文化,培养交际能力的机会。我们可以举行英语演讲比赛,创办英语角、英语沙龙,定期开展一些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比如,说致谢,英美人通常为那些在中国人看来无足轻重的区区小事而道谢,从早到晚,只要与人接触必定“谢”不离口。课堂上学生回答完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说:“Thank you.”有人说你身上的衣服很好看,你要说:“Thank you.”别人给你打电话,谈话结束时,你要说:“Thank you.”在餐馆里,服务员给你端上一杯咖啡,你要说:“Thank you.”或你付了账,收款员也会对你说:“Thank you.”

意识决定行为,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完善他们的交际行为,就必须从培养意识入手。而在小学阶段,为孩子们创造真实环境,提供各种机会帮助他们认识、了解各种文化背景,从而达到意识培养的目的,是教师要去不断探索、研究与实践的。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篇4

靖江市城南办事处中心小学 周锐 ***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就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意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在学习餐具时引入西餐的餐具摆放,在教学食物单词时,比较中西方饮食习惯差异等。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培养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反映。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英语教学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渗透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但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对语言文化差异的体会和理解,致使学生不知道在何种场合下该说什么话,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本国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

《英语课程标准》中,对二级的文化意识分级目标具体为: 1.知道英语中最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 2.对一般的赞扬、请求等做出适当的反应; 3.知道国际上最重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 4.知道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 5.知道主要英语国家的首都和国旗;

6.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如英国的大本钟等; 7.了解英语国家中最重要的节假日。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加强了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一、在教学内容中渗入文化意识的培养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章节中,学习英语就是包括了学习和了解与语言有关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和生活特点,以饮食为例:中国人的主食为米饭类,因此习惯用筷子、碗和汤勺;而英美国家的人们爱吃牛肉、鸡肉、鸭肉、羊肉等,通常用盘子、叉子和刀。于是我在教学内容中主意渗透语言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如在3B Unit7 At a snack bar中,教学内容为食品类单词(rice、fish、beef、noodles、vegetable、juice、bread、milk、chicken、hot dog、hamburger)和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How about……? 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一下中西方在用餐方面的不同之处,再出示两个分别代表中西方国家的人物图片,引导学生猜测他们晚饭分别吃什么。最后,由教师进行个人小结: I’m Chinese.I’d like some rice, some fish, some vegetables and some soup.I’m English.I’d like some hamburgers, some chicken and juice.After dinner, I’d like some dessert.这时学生会问:What is dessert? 教师回答:It’s something sweet,like pudding, fruit or ice cream.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将C部分的语言文化内容融入了词汇、句型教学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过程中了解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在教学4B Unit9 Breakfast B部分的单词:plate, knife, fork, spoon, chopsticks时,教师先让学生回忆3B学过的摆放西方餐具的方法,边摆放边用英语描述如:The knife is on the right.The fork is on the left.The spoon is beside the knife.The plate is in the middle.然后,再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用餐时使用餐具的不同:Wu Yang is from China.He can use chopsticks.Mike is from America.He can use fork and knife.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单词和句型,又能使学生在教学中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验,从而将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二、在情感教育中结合文化意识的培养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生只有对自己的祖国、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的成绩。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把情感教育与文化意识培养结合起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英美传统、文化习俗进行讲述,或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语言文化方面的背景资料相互交流,都可以让学生对英美文化以至于对英语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从一个侧面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

在教学一些独特的节日如Halloween、Christmas、Easter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有关节日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资料。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介绍一下与节日有关的背景知识,如节日的由来、节日的吉祥物以及与节日有关的一些活动等。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补充。学生在找寻、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有关的文化内容,并且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圣诞节一课时,教师可以模拟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切身体验一下西方人欢度圣诞节的一些风俗和习惯。具体做法是,教师事先让学生自行收集资料,了解圣诞节的有关风俗和习惯,并布置教师,还在上课时带来一棵圣诞树(Christmas tree)和一些小礼物(gifts),教师装扮成圣诞老人(Father Christmas),边用英语与学生交流,边将小礼物分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将自制的圣诞卡片(Christmas Card)送给其他同学,同时播放Merry Christmas,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结束这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精神空前高涨,如能积极与“圣诞老人”对话,与同学交换礼物和圣诞卡片等。这样,从收集资料到课堂情景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用真实的情感体验了西方的节日文化,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学习延伸到了课堂教学之外。

三、深入挖掘语言素材,开展文化意识培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交际联系和活动中,言语表达及行为要符合文化规范,这也是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一个目标。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一些句子和特定词汇的教学方面,语言更有明显的文化积淀的内涵。我们平时常常忽略,如单词、句子结构、语法构成等蕴涵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语言素材中有关文化意识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加强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如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但按照英美国家的习惯,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thank you.若不想要,只要说声No, thanks就行了。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美国家人们直率的不同文化。

又如学生们都知道teacher一词翻译为中文是老师的意思,于是相应地把“周老师”称为“Teacher Zhou”。其实,在英语中teacher只是职一种职业,但在中国有尊师的传统,“老师”一词已不仅仅指一种职业,更是对人的一种尊称。正式由于存在这些文化上的差异,造成了学生片面的解释:周老师= Teacher Zhou。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的称呼“王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Wang”、“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因此教师从第一节课起就要让学生逐渐改变中文式的思维方式,逐步学会用英语的思维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

通过教学实践,我也认识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要主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尽量将文化意识培养与英语教学的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既学会语言,掌握语言技能,又拓展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的能力。

2.导入的文化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水平。小学生的知识范围和生活经验有限,在教学中导入的文化内容要浅显易懂,有些内容只要点到为止,让学生有所了解就可以了。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正确运用语言。

主要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小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篇5

[摘要]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密切的: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是文化的载体,它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离不开跨文化教育。英语不仅要作为知识来掌握,更要作为一种语言,一种交流工具来使用。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增强学生对英语的理解,有益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 综合运用英语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现代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我国英语教育课程发展史上的创新和解放,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生本教育。它告诉我们不仅要进行语言的教学,还要重视跨文化教学,扫清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障碍。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育。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联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应树立跨文化意识并注重跨文化知识的传授,让语言插上文化的翅膀,让学生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交际。

小学英语不仅只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交际的基础工具学科,它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开放的、合理的跨文化认知与理解观念,使其能够“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要实现这个任务,仅一味教授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突出英语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工具的性质,否则英语教学与英语本身承载的文化将会被不适当地割裂开来。其后果就是,学生因为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而常犯本可以避免的“文化错误(即大多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觉得不合适或不能接受的言语行为)。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小学生求知欲强,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中西方文化差异等知识能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从而真正爱学英语、学好英语。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适时适量地进行跨文化教学是必要的:

1、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语言学习的基础。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密切的。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是文化的载体,它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和熟悉英语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学习该语言的文化基础,否则该语言的综合运用便是“空中楼阁”。

2、跨文化意识的形成是得体运用语言的前提。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可见丰富合理的跨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前提。只有在了解了英语国家的风俗习俗,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多方面的内容和了解了英语运用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学生才能更得体地综合运用英语交际。

3、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更好的学习本国文化的需要。

一个人只有在学好了本国语言、了解了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外国文化,才能更好的运用外语。因此,英语教学中,我们只有将我国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对比,才能了解两中西文化的异同,才能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才能让学生逐步地形成合理的正确的跨文化意识。

4、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适应全球化的需要

在网络信息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经济文化频繁交流的大背景下,要培养适合二十一世纪新形势的新型人才,就要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否则学生的英语便是“井底”英语,更不用说将英语运用于交际。

三、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方法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面对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怎样才能在实施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呢?结合课堂内外,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大方面入手:

(一)课内教学

1、讲解与对比结合法

讲解法就是充分利用、挖掘教材,对教材中出现的相关内容作出详细解释,让学生充分理解其文化内涵,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方法。对比法是跨文化文化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各个民族由于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政治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的不同,其文化特征也不一样。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本国文化与目的语国家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提高跨文化意识。在教学中将讲解法与对比法相结合,在讲解的基础上对比,在对比的基础上讲解,易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本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例如教材中出现“How old are you?”时,可以先教授句型“How old are you? I’m „”当学生熟练掌握时,运用对比法让学生朗读以下两个对话:

对话

(一)小女孩:“老奶奶,您今年高寿啊?”

老奶奶(笑呵呵地说):“我今年七十又六!” 对话

(二)A little girl: How old are you?” An old lady: It’s a secret!”

通过以上两个对话的对比并结合讲解让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年龄是一个人的隐私,一般不宜直接问别人的年龄(特别是女士),小孩除外。并且借此进一步渗透下列英语文化意识:不要随意打听别人的隐私(婚姻,收入,家庭,宗教信仰等),尽量不要提出“Where do you work?”、“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married?”之类的问题。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也是英语文化意识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教材中包括词汇、对话、阅读等,其中不少都涉及英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每一块内容,使学生对本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不同文化差异和冲突,具有识别的敏锐性、理解的科学性和处理的正确性,从而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融入法

融入法是直接把外国文化内容作为语言教学材料,或把外国文化中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内容直接编成教材开设课程,介绍异同的习俗、典故、历史、风土人情等。如果选材得当,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可以同时进行语言和文化的学习。如在教学Numbers时,可以介绍中国的幸运数字是“8”。中国人喜欢“8”是广东人把“88”念成“发发”的谐音,因而备受喜爱。还可以告诉学生诸如 “13”在西方国家是个不吉利的数字。传说耶稣受害前和弟子们共进了一次晚餐。参加晚餐的第13个人是耶酥的弟子犹大。就是这个犹大为了30块银元,把耶稣出卖给犹太教当局,致使耶稣受尽折磨。参加最后晚餐的是13个人,晚餐的日期恰逢13日,“13”给耶稣带来苦难和不幸。从此,“13”被认为是不幸的象征。“13”是背叛和出卖的同义词。可见13这个数字对于基督徒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恐惧数字。

借助教材,融入文化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化的趣味性,避免交际失误,成功地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跨文化交际。

3、活动体验法

活动体验法将教学过程建立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不仅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体验语言和外国文化而且建构知识和技能。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强调“操作”,强调“实践”,强调“考察”,强调“调查”,强调“探究”,强调“经历”。跨文化意识培养也应注意采用体验式活动,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就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

学生除了对圣诞节有所了解外,对其他的西方节日都不太熟悉,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西方比较有趣的同时比较盛大的节日如Halloween——万圣节:10月31日是西方的万圣节,它已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里,人们点然Jack-o-lantern(南瓜灯),孩子们戴着各种面具装扮成各式各样的人或动物,叫喊着:“Trick or treat!”挨家挨户索要糖果。在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做各种各样的面具及南瓜灯,分别扮演所要糖果和恶作剧的小孩,愿意给孩子糖果和不给糖果的邻居。通过表演,让学生从中感受西方文化的氛围,真实地了解西方的万圣节。

(二)课外辅助

1、课程资源拓展法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效果。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除了教材这个唯一的课程资源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文化”是个含义宽泛的概念,它包含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生活习惯。因此光靠课堂教学和教材远不能完成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还必须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比如红领巾广播站、图书馆、英语角、黑板报等校内资源;适合少年儿童的英文书报影视节目以及多媒体等校外课程资源。通过多种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多角度接触英语文化。

2、自我积累与分享法

自我积累与分享法就是鼓励学生在自己的课堂内外的学习当中,对于出现的英语国家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政治制度等内容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教师定期举行分享交流会,对比我国与英语国家对应文化内容的异同,使学生在浓烈的分享氛围中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与接受,形成合理的跨文化意识。

四、结语

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的跨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与熟悉英美文化,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加深对英语语言的理解与掌握,增强他们自觉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积极性。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时要注意使学生形成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合理的跨文化心态,不仅要鼓励学生融入、体验异国文化,而且要肯定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盲目、全盘地接受异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要使其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注意树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既不形成妄自尊大、闭关锁国的心态,也不形成崇洋媚外、妄自菲薄的心态。这样,学生在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民情的同时也能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体会英语学习的趣味性,达到教学目的。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 篇6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中国文化意识;《阅读中国》; 教学改革

1 引言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 篇7

跨文化交际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门边缘学科。跨文化交际是在不同国家、民族、种族和文化群体成员之间进行的多层次的交往活动。在这一交往活动中, 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来自不同的文化, 他们分别受到其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里, 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都是一种信息。语言是信息的载体, 也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语言是传递和交流文化的重要工具。英语教学应当是一个积极主动交流信息的过程。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 “在外语教学中, 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 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 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不要单纯地进行语言教学, 还要重视跨文化教学, 为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文化误区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发现学生常常会在英语文化方面犯错误。尽管中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语法, 但常常受到生活经历、生活方式、当地风俗习惯、自身的文化知识、汉语思维等方面影响, 而产生一些文化误区。

(一) 词汇中的误区

在英语中, 有些英语词汇的背后, 隐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 如果学生对此不了解, 就会望文生义, 势必产生误解。例如:

Green-eyed嫉妒, 而不是指“绿眼的”。Busy boy不是指“忙的孩子”, 而是指“爱管闲事的人”。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指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Black tea是指红茶, 却被误解为黑茶。

有些英语谚语与其相对的汉语谚语在形式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例如, Two can play the game.孤掌难鸣。New broom sweeps 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appears。说曹操, 曹操到。

(二) 交际中的误区

在中英方人们交际中, 由于生活环境、生活背景不同, 在问候用语、称呼语、赞美、隐私、打招呼、介绍、表示关心与体贴、接受礼物、建议、请客吃饭、寻找话题等方面, 产生了很大的文化差异。例如:

1. 问候用语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had your lunch?等, 人们并不希望得到对方明确的答复, 只是见面寒暄而已。英语中常见的问候语, 如:Hello!Good morning/afternoon!How are you?It's a lovely day, isn't it?等。这些很少涉及到个人的隐私。

2. 面对赞美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 对别人的夸奖常常谦虚一番, 甚至予以否认。例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English.”“Oh, no!”而英美人士对于赞美之词, 则回答“Thank you.”就行了。

3. 接受礼物

当中国人收到礼物时, 一般是放在一旁, 等客人走后, 才拆开。接受礼物时则说:“哎呀!让您破费了。”西方人收到礼物时, 一般当着客人的面打开, 并连声说好, “Very beautiful!”“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

(三) 文化背景中的误区

学生对英语的理解不仅是对词汇和语法结构的理解, 也是对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主要是东西方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地理文化、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由于学生对这些差异不甚了解, 自然产生一些理解错误。例如:

The United States has set up a loneliness industry.loneliness industry指的是美国福利事业的一部分。由于越来越多的子女不与父母住一起, 美国社会出现了大量的孤独老人, 他们无依无靠, 美国政府开办的一种为他们服务的社会项目来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如果学生对这一社会现象不了解, 就会理解错误。

三、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方法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针对学生遇到的文化误区, 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要帮助学生克服“汉语的思维+英语的形式”, 掌握英语语言中的文化因素, 以此来克服语言理解中的障碍。教师对文化内容的讲解要有所选择, 注意把英语文化教学和语言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中, 尽可能将文化背景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趣味化, 不能机械地将一些文化知识灌输给学生。只有将学到的文化知识运用到交际实践中, 学生才能领悟到学习英语文化的作用, 从而更加激发他们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 灵活运用多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 运用注释讲解法

在教学中, 教师对教材中涉及到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内容加以注释和讲解, 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文化知识的特点及其运用的环境。例如:

在词汇教学时, 教师要把中英文词汇意义差别大的区别出来。如:dog, 在英语中, 往往含褒义, 可以用来指某种人, 相当于fellow, 而在汉语中, 则往往指骂人。dragon,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龙是吉祥物, 而在英语中, dragon是邪恶的象征。把这些词汇区别后, 中学生就能准确理解了。还可以结合英语谚语、格言、俚语、幽默笑话等, 学习词汇, 进行中英比较, 这样, 既学习到英语文化, 又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在课本教学时, 教师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 又要加强跨文化意识的渗透, 还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新课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内容, 教师要结合课文教学, 加强比较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 了解问候用语、称呼语、赞美与谦虚、隐私、打招呼、介绍、建议、寻找话题等方面不同的语用规则, 从而学会得体地交际。

在阅读教学时,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选择一些与文化知识密切的英语文章给学生阅读, 如英美国家的广告、报刊文章、宣传手册、人物介绍、菜单以及网页等真实的材料, 并引导学生了解和积累有关文化知识, 体会和感悟所读材料的文化内涵, 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2. 运用融入法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把英语文化内容作为语言教学材料, 或者可以把英语文化中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内容直接编成校本教材, 开设校本课程。这种类似于大学英语的《英美概况》, 可以让学生较具体细致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学校教育、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和价值观念等。教师收集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 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理解能力, 选编成校本教材, 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进行系统介绍。跨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3. 运用实践体验法

在英语教学、课外活动或校园文化活动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英文报刊、唱英文歌曲、朗诵英文作品、观看英语影视、表演英语小剧目、听英语广播、网上英语聊天、英语角对话、与英语人士直接交流等途径, 给学生创造多种学习、运用英语的机会。这些文化交流活动都是真实的, 学生易于接受的, 在这些真实的活动中, 学生们亲自体验, 交际运用, 加深对英语文化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从而增强他们的英语文化交际能力, 做到学以致用。例如, 在观看英语影视过程中, 学生增强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通过图片、影像和声音, 学生们能够感受到英语交际中常见的体态语, 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服饰和穿戴习俗, 了解英语国家人们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 有效地理解和领会了相关的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 篇8

二、高中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原则

1.相关性原则

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应该与教材的内容有关,或是教材的拓宽。在教学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时,可以向学生介绍西方主要节日的概况,也可以让学生课外查找相关节日的概况,课堂上分享交流,加深对文章的深层理解。如西方的2月14日Valentines day (情人节),通常很多人认为这只是情人间的特殊日子,而我从网络上下载英语原版介绍情人节的文章,让高中学生有兴趣阅读此节日的来历。并告诉学生,在西方国家,这并不只是情人间的节日,而是相互表达爱心的节日,师生情、父母情、友情都可以表达,进而教育学生关爱自己身边的人,珍爱生命、珍惜生活。

2.实用性原则

文化是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将之全盘和出教给学生,这涉及一个取舍的问题。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遵循实用性原则,将文化导入要与日常交际的主要方面紧密联系,对于那些干扰的文化因素应该详细讲解。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日常交际等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文化内容加以导入。

3.循序渐进原则

文化教学要有一定的阶段性。由于高中生年龄尚小,对事物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认识能力都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更应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接受能力,有选择性地确定文化导入的内容。例如在Unit 5 Mu?鄄sic 的教学中,只要补充rock music;hip?鄄hop music;popular music学生兴趣大的内容,而对古典音乐稍提就可。教师对文化教学应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的阶段性原则,最终使学生形成对语言文化较为广博的认识。

3.灵活性原则

文化知识的理解相对容易,但要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运用自如却并非易事。教师应按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进行角色扮演、创设英语角、学习英文歌曲、观看原声电影(The Merchant Of Venice)等。从而使学生不断积累文化知识,使学生的语言知识与文化洞察力、语言技能与文化能力同步增长。

三、高中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实施

1.在语言知识传授过程中,进行文化导入和文化对比

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语言,而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又差异(Culture shock)颇大。文化的对比学习是语言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文化知识的导入和比较,不仅丰富了课堂学习的内容,增添了学习乐趣,同时还保证了学生在未来的交际应用中能得体和有效地表达思想,进行交际。如高中英语第一册(上)第六单元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教学上,教师就可以完全采用文化对比的方式,比较中西方在餐桌礼仪上的文化差异。包括餐具的摆放及使用,食物的类别,进餐的次序,饮酒的方式,付小费的习惯(在中国没有这一习俗);固定搭配的词组“Bottom up!”解释为“干杯”,也可理解为“屁股朝天”,因此在正式酒宴上,不宜用“Bottom up!”而应该说“Cheers!”才不会引起笑话等。语言及非语言的交际是文化对比的两个重要方面。

2.巧用校本课程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任务量大、时间紧,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毕竟有限。教师除了可以通过有目的地组织英语演讲赛、英语文化知识竞赛、英语课本剧表演等活动来充实英语教学外,还可以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以第二课堂的文化教学作为文化导入的补充。为那些有强烈学习欲望的学生开设英美概况、英美文学等校本课程,向学生们介绍英美两国的政治制度、地理环境、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化层次和文化意识。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英语教学中结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必要且切实可行的。语言是一种文化,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一种文化;而了解一种文化,则又可以帮助和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因此,在高中英语语言能力教学的同时,教师应适当地导入文化,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增强不同文化的认同感和包容性,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消除交际障碍,防止交际摩擦,拓宽视野。

参考文献:

[1]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 篇9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摘要: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背后更承载着英语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脱离了文化去学习语言,学生最终学习到的只是空壳而已。因此,理想的英语教育一方面能够教授给学生相应的语言技能,另一方面又能够让学生对该语言背后的文化有所认知。小学英语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好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工作。

关键词:中西文化;小学;英语教学;文化

一、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概述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交流的基本工具,它产生于民族发展的历程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民族文化的印迹。各个民族由于其在自然环境、发展历程等因素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文化也呈现出一种多元的状态。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语言,当然也会存在着形态与用法上的差异。

1、客观环境导致的差异

客观环境,尤其是自然生存环境的不同,极大地影响了民族的发展历程与文化底蕴,这必然也会体现到语言层面上。就以称呼方法为例,中西方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称呼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别人打招呼的一种符号,在英语国家中的一般社交场合下,Mr.、Mrs.、Miss等称呼后面通常加人名,如Mr john,而我们国家恰恰相反,在姓氏后面加先生、女士反而是表示尊重的主要形式。原因就是西方人将直呼其姓视作不礼貌的。

2、文化渊源导致的差异

东西方民族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体系,这些文化体系反映到语言中便是有着较大差异性的思维方式与语言结构。换句话说,同一种客观事物,由于它在民族间造成的心理感受不同,因而,在语言表现上便会呈现出不同的意识感知,但这种意识感知存在不同调和性的时候,便会导致截然相反的语言效果。举例而言,“Thank you”是小学英语课文中的高频词组,事实上在英语国家,这也是人们的口头语之一,不论得到谁的帮助或哪种形式的帮助,人们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即使是至亲的父母兄妹也不例外。但在中国,家庭成员间几乎不说“谢谢”,因为在国人看来,“谢谢”会使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显得冷漠生疏。至于“Excuse me”之类的英语习惯性用语,在中文中更是难以找到恰当的对应形式,仅能根据语境来选择合适的翻译。

3、社会习俗导致的差异

社会习俗是民族文化的外在表征,具有长期性、固定性等特征,每一个民族都有着体现自身文化内涵的传统礼仪与约定俗成的习惯,这也会体现到语言层面。比如就隐私而言,西方人比东方人更强调隐私,特别是有关个人收入、年龄、婚姻状况、等都是他们最忌讳询问的事,谈论这些话本题都被视为有失礼貌。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与语言教学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关系紧密,互相依存,二者缺一不可,因此文化自然成为语言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十分重要的部分。要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同时学习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在对待文化的问题上,英语教学的基本共识是,以语言教学为主,同时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处理文化因素应体现在:

(1)、文化教学要为语言教学服务。语言教学就是教语言,但是为了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必须结合言语要素的教学和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介绍相关的文化知识背景。

(2)、对于跨文化交际中易出现的交际困难和障碍,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文化教学。

(3)、教学内容既要有代表性,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牢记文化是在发展的,风俗习惯也是会改变的

(4)、在教学方法上,文化知识背景的教学应当从属于语言要素的教学及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

(5)、具体的教学方法各不相同,比如以课文内容的方式介绍;观看英语国家的相关视频;或是通过注释说明等方式。

三、西方文化意识在课堂中的引入方式

语言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即语言学习不能仅仅围绕语言、词汇、语法、句法等知识、技能打转,它还是一种人际交往能力的学习以及文化背景的学习。语言服务于日常交流,并和特定的文化背景相关联。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在学生早期接触这门语言的时期,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中渗透西方文化,唤醒学生西方文化意识。在《英语课程标准》中,对小学六年级的文化意识分级做了具体的要求,它主要包括七点内容,诸如知道英语中最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对一般的赞扬、请求等做出适当的反应;知道国际上最重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知道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名称;知道主要英语国家的首都和国旗;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如英国的大本钟等;了解英语国家中最重要的节假日。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笔者结合实际情况,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进行了一些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工作,尝试着将西方文化引入到我们的小学课堂。

(一)立足语言教学,构建跨文化环境

浓郁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环境布置,给小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西方文化氛围,比如:在班级的板报上设计一个英语角,写一些反映西方文化的小知识或英文小幽默;在教室四周的墙上贴一些富有英美文化气息的图画或照片;在课间播放一些适合学生的英美流行歌曲,让学生欣赏和学唱等等。这种跨文化环境的建构,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知到了西方文化的内涵,并逐渐培养起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建构相应的跨文化环境。例如,在学习节日时,教师可以通过体验型教学,使班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并给那些在回答对问题的学生以一定的奖励。一节课下来,学生既掌握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又对西方节日有了一定的了解。西方的节日与我国的许多传统的节日相比,有着独特的内含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外国主要节日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使他们对英语有一个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二)做好言语交际,训练跨文化思维

英语思维是制约中国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又一重要障碍。英语思维是英语文化的在语言思维层面的体现,缺乏跨文化思维,学生学习的英语始终是中式英语,难以和英语国家的人展开自如的交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广泛的言语交际如情景对话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训练学生英语思维方式。“Free talk”是小学英语课堂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通常会把它设计在新授课之前。在这一环节,教师就可以适当的对学生进行一些西方风俗习惯的教育培养。通过用“Excuse me, May I „ ”,这些句型的操练交流,教授一些西方常用的礼貌用语,逐渐渗透简单的西方礼仪。小学生思维方式与认知能力尚不成熟,不可能在英语学习完全运用英语思维,因此,教师必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跨文思维。比如文章背诵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背诵的以外国文化为背景的小文章,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反复诵读,然后教师以文章内容为依据设置一些小题目,让学生回答,检验学生的背诵效果。当然,对一些英语基础较好,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采取更为复杂的训练方式,比如教师可以将小文章改变为对话或情景表演的小剧本,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交流、表演中去体验、认知英美国家的思维方式与生活习俗。

(三)丰富语篇教学,完善跨文化内涵

阅读不仅是小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手段与重要任务,也是他们获取外部信息,了解英语国家历史文化与人文风情的重要渠道。在现在通行的小学英语教材中,大部分的语篇阅读都是以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作为阅读主题的,诸如西方的重要节日、生活习惯、旅游方式等,为学生了解未知世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以语言技能传授为主的阅读教学方式,要将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融入到阅读教学之中,让学生对中西方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知,进而使其更好地了解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性所在。为了更好地推进语篇阅读与文化内涵的融合,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教师可以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作为语篇阅读的导入工具。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师可以在授课之前,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活动生动的影像材料,让学生对语篇中的文化背景有一个直观的认知,这中教学方式还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语篇阅读兴趣;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师生互动的工作,通过共同阅读,相互提问等形式来增强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的认知,使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跨文化意识。总而言之,在语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尽可能的丰富学生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并力图让学生在交流环节中符合英美民族的风俗习惯。

上一篇:去西藏的注意事项下一篇:明阳天下拓展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