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文化

2024-10-20

英语教学文化(通用12篇)

英语教学文化 篇1

一、引言

“文化”一词最初来自于德语,在英语中历经了非常复杂的变化。文化经常会以语言的形式出现,而语言也存在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如果不能理解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内涵,就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大学英语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对两种文化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英语学习上的困难。

二、文化的定义

人类学家Edward Taylor对文化的定义是:所谓文化或文明,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中国的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典籍《易·贲》,其中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就是观察人间万象,通过教育,成就天下太平安乐。胡文仲从外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将文化定义为特定人群的整个生活方式。他认为,作为外语教师应关注的文化首先应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与语言交际直接相关的方面。

三、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在其进化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文化所具有的特点。语言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透过语言,可以了解这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语言作为文化传播和承载的工具,是文化得以生存和传播的重要途径。同时文化又会影响和制约语言的发展。总之,语言与文化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也必须学习语言。

四、文化教学的意义

既然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就必须进行文化教学。Robert Lado曾说:“我们不努力去掌握文化背景知识,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一些模式和准则,就不能真正学好一门语言。”

1 . 增强学生兴趣,开阔学生眼界。增加文化教学的内容,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教学内容由原来单一的词汇和语法教学,转变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时进行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会随之变得多样化,由原来的枯燥变得丰富有趣起来。在英语学习中了解中西方文化,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西方人的言行,进而才能尊重对方的习俗,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文化知识的传授,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开阔学生的眼界。

2 .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使用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际,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恰恰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消除交流的障碍,避免尴尬和冲突。文化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教师要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加入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扩展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学生慢慢地会意识到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以外教师要督促学生多看书,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力争把学生培养为不仅具备语言能力,更有文化底蕴和修养的优秀素质人才。

五、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主要方法

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有时很难对一篇文章、一段文字或一个句子甚至一个单词作出准确的理解,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语言知识贫乏,而是由于他们缺少跨文化知识。文化因素对语言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一定要向学生传授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完成从基础学习到实际应用的转变。

1.词汇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把一种语言内涵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化信息转换过程,涉及语言和文化的很多方面。例如,词组“eat one’s words”,有人翻译成“食言”,因为“eat”的主要词义是“吃”,但“eat”在英语中的意义很多,“吃”只是其中一个。如果我们只考虑词义不理解其他意义,就不能准确理解整个词组的含义。该词组的正确翻译应是:收回前言,认错道歉。但英语中也有些词与汉语在文化内涵上是相同的,例如,“He is as sly as a fox(他狡猾得像一只狐狸)”。句中的“fox”一词在英汉两种文化都可以用来比喻狡猾的人。

2.语篇分析中的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还应重视跨文化交际与语篇的关系。课文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以语篇分析为主,讲解课文的文化背景、体裁、写作方法、课文的中心思想、现实意义及教育意义,等等,而不是单纯讲解文章中出现的词汇、句型和语法点。否则学生在课堂上好像听懂了,但一离开课文,就什么都没记住。所以语篇分析对于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思维方式能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而知识点的讲解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英语教学文化 篇2

一、序曲

上课铃声过后,我打开多媒体,屏幕上映出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高亢热烈、韵味醇厚的京腔歌曲《故乡是北京》在京韵大鼓的伴奏下袅袅而起。

(多媒体最大的作用是渲染氛围,创设情境,能弥补传统语文教学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之不足。)

学生马上进入了情境,听得如痴如醉。

我恰到好处地按下鼠标,音乐戛然而止。

“看大家的表情,都被这画面和歌曲深深地吸引住了。感觉怎么样?”我微笑着问学生。

“太美了!”“太好听了!”还有人打趣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引得哄堂大笑。

“知道这是哪里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北京!”

我顺势导入:“对,北京。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韵味醇厚的京腔京曲,让我们感受到了北京文化绵绵的魅力。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位文化老人写的京味小品文《胡同文化》。”我边说边在胡同背景图上即时打上字幕“胡同文化”。(不以事先做好的示人,以增强现场感,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互动、随机。)

然后问学生:“这位老人是谁呢?”

“汪曾祺。”

“对,是汪曾祺老先生。”我点击鼠标,屏幕上亮出了汪曾祺和蔼的笑脸及其简介。

“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但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生活在北京市民之中,加上他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所以他的小品文特别有京味儿。他主张‘文化休息’,认为读小品文是悠闲的,可以得到有文化气息的健康的休息。因此,我们这节课也好好地体现一下‘快乐语文’。米卢不是有‘快乐足球’吗?我们也该有‘快乐语文’,在快乐中增长见识,体验情感,品味语言。怎么样?”

学生兴趣倍增:“好!”

我高声道:“那就让我们走进北京胡同,感受胡同文化。”

二、增长见识

1.揭题切入。

切入课文的方式很多,此处采用“揭题法”——从揭示标题“胡同文化”的内涵入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找到“文眼”,提取精要。同时,从“文眼”所在的第5段切入,也使讲课顺序有了变化。

我点击鼠标,屏幕上再次出现“胡同文化”主页。

“各位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胡同文化’?请引用书上的一句话回答。”

学生在课前就对课文进行了预习,所以很容易读出了第5段中的句子:“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对。反过来说,胡同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话到此处,我又把学生往定语“胡同”二字上引:“那作者为什么用‘胡同’做定语,而不用诸如‘草原’‘水乡’之类的定语呢?请再引用本段的话回答。”

学生马上齐读起来:“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于是自然地转到了第1~4段的内容:胡同。本文的文脉是先“胡同”,而后“文化”。

2.胡同。

本文所在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为了落实这八个字,我这样问学生:“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北京胡同的哪些内容呢?请大家引用1~4段中的关键句回答。”

“第1段——”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所以北京人的什么意识很强?”

“方位意识很强。”

“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怎么说?”

“你往南边去一点。”学生齐读后忍不住笑起来。

“要是我们睡觉遇上这类事,会怎么说?”

“往里面靠一点。”“移过去一点。”

看他们比较出来了,我于是笑道:“看来我们的语言模糊多了,方位意识差多了。”虽然没有通读串讲,只找了段中的一句话展开,可我发现效果倒很好。

我又往下问:“第2段呢?”

学生回答:“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我接过话题:“对,都很有来源。下面播放几张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中的照片,请同学随口说说胡同名。”

学生边看照片,边用文中的胡同名称抢说着,气氛活跃。这样既避免了照读原文的呆板,也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

“第3段——”

这时学生参差不齐了:“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我笑着追问:“到底是哪一句?”

学生迷惑了:“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

“对,都是,可又都不是。现成的两句话都不全面,必须用自己的话将这两个意思同时归纳进去,该怎么表达?”

学生马上恍然:“胡同的大小和数量。”

我趁机向他们传授方法:“所以在‘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凭借文中的有关语句,另一种则要自行组织语言。”

“第4段呢?”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对。这段很明确,不会有异议。”

3.胡同文化。

顺着文脉,“胡同”之后,就是本文的重点内容“胡同文化”了。我是这样过渡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北京胡同造就了特有的胡同文化。让我们看看北京人的胡同文化是什么样的。”

先让他们快速阅读,提取精要,找出体现胡同文化内涵的关键句。学生反应迅速:“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北京人易于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然后我让他们自由发言:“这些内涵,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个?自由发言,谈谈你的感受和理解。”

高中生已进入了“思想期”,因此语文课需要让学生说出他们的理解,说出他们的思想,解放他们的心灵和智慧,让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尽情地得到释放。

果然,学生发言踊跃,思想的火花不断迸发出来——

学生1: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封闭性。我们国家的封建社会太长了,一直处在闭关锁国的状态下,身为五百年古都的北京就是其中的代表。封闭的思想必然带来观念上的保守与落后,我们现在虽然“入世”了,国门打开了,不再闭关锁国了,但我们的思想观念还是很封闭的,所以要跟上世界步伐,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观念问题。

我表示欣赏:“说得够深刻。”

学生2:我印象最深的是“处街坊”这一节。他们表面上是有来有往,礼尚往来,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可见他们的来往仅仅是一种礼节上的应酬,他们的内心还是封闭的。

我不禁称赞道:“你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学生3: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这挺让我感到意外。我故作惊讶:“为什么?”

“毕竟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呀!”

我继续引入:“是呀,太矛盾了。可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你能解释吗?”

“还不能。”

我给他留下余地:“你不妨再思考思考。”

这时,另一学生抢着回答:“我想出来了!那是因为他们生活在首都——不对,古代应该称京城。”

我进一步挑明:“对!生活在皇城根下。”

全班马上接过来:“生活在皇帝的眼皮底下!”

我满意地点头:“越说越清楚了。”

那位学生马上往下接:“所以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我反过来引:“否则——”

“否则随时都有杀头的危险,所以他们只能忍!”

我水到渠成地朗声道:“所以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一个字——”

学生异口同声:“忍!”

我话题一转:“那我们该怎样评价这个‘忍’呢?”

一个学生回答:“那个时候,‘忍’是他们的生存法则,以‘忍’为上,明哲保身。”“对。”我插话道,“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有其历史背景、社会原因,所以西方一位哲人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位学生马上抢回话题:“但也正因为明哲保身,敢于站出来者少,所以我们的封建社会缺少活力,政治变革少,社会发展慢。现在,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生活小事上应提倡‘忍’,这样人际(关系)才能和谐,社会才能和睦;但对于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我们不该‘忍’,不该袖手旁观,而应见义勇为,否则我们的社会就没有正气;对于国家利益,我们更应该有积极的爱国热情,要像海空卫士王伟那样,勇于维护我们国家的尊严,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对。鲁迅留学日本时曾写过这样的感人诗句: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大家马上接下去。

我点头赞许:“这位同学说得不但辩证,而且感人。”然后转移话题:“另外,北京人也有一个极大的优点,你们发现了吗?”

一位学生回答:“北京人易于满足。”

我马上“抓住”他不放:“对。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你能念念吗?要念出韵味来,念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来。”

(好的语言需要引导学生品味、涵泳,而且要与课文内容的理解、语言环境的整体感受融为一体,如果照搬“教参”的顺序,在课文内容分析完后才单独分析语言,效果会打折扣。)

可惜这位学生读得平淡无味,念得很快:“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结尾的“嘿”也念成了短促的去声。

同学们笑了起来。

我也笑了:“从同学的笑声中,就可发现问题了。要读出韵味来,读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儿来。特别是最后一个字,不能按常规读法念去声,应把这个音拉长,并且把声调往上提。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

大家推荐“朗读家”××同学范读。

这位学生读得抑扬顿挫,京味十足,同学啧啧称赞,体验到了京腔京韵的魅力。

我忍不住夸奖:“不愧是‘人民代表’,不负众望。”然后面向全体:“接下来让我们齐声朗读一遍,读出韵味,读出满足感和得意劲,品味京味儿语言的魅力。

(范读与齐读相结合,让每个人在朗读中领悟内涵,感受魅力,并掌握朗读技巧。)

然后问他们:“品味出京味儿语言的魅力了吗?”

“有点儿。”

“那我就让各位再‘多点儿’。请齐读屏幕上的话。”

我打出屏幕上的话:“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学生边读边笑,读完后大笑。

“笑什么呢?笑它好还是不好?”

“不好!”

“怎么个不好?”

“呆板,单调。”“不活泼,没有生活气息。”“也不风趣。”

我笑着说:“被你们批评得一无是处了。不过这么一比较,京味儿语言的魅力就品味出来了。还只是一点儿吗?”

有学生拉起了长音:“多乎哉,很多也!”

也有学生忍不住赞叹:“汪老先生真神!”

我接过话题:“对。汪老先生不愧为语言大师,他对传统文化有很深的感情。让我们也带着感情,带着对胡同文化内涵的理解,认真朗读一下这些段落。方式是:以小组(6人)为单位,每人选一段自己较满意的读给小组成员听,然后互相评点。”

教室里顿时书声琅琅,气氛活泼。

然后,我把他们引向课文的结尾部分:“作者对北京胡同、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集中体现在哪几段?”

学生非常明确:“最后三段。”

“没错。那就让我们来看看文章的最后三段。”

这样就从“增长见识”板块转到了“体验感情”部分。

三、体验感情

先让学生齐读第13段,尽可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来。

学生读得比较深沉,基本上读出了作者的感情。我又请他们把最后几个短语再齐读一遍,细细品味其中的感情。

学生:“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这次比上一回低沉。)

我积极肯定:“这次读得更到位些。”然后抓住语言特点往下问:“这几句语言有什么特点?和前面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一节是同样的语言风格吗?”

学生马上回答:“不是。前面是北京市民的口头语言,这里却是典雅的书面语言。”“对。这是书卷气很浓的语言。如果将它们换成和前面一样的口语,可以怎么换?效果如何?试试看。”

学生在座位上七嘴八舌地说起来,然后我让几位同学起来说。

学生1:“那种衰落的样子,那还有什么说的。”

我大加肯定:“京味到家了!”

学生2:“那荒凉的景象,真没得说。”

我褒贬兼用:“好是好。但与上句没啥区别。而且似乎还有点高兴的成分呢!”

学生3:“那片衰败,确实很惨。”

我马上表态:“是口语,但没有京味。”

学生:……

我就此打住:“没关系,上面同学讲的两句话已经可以供我们比较了,看看他们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学生1:口语放在这里一点表现力都没有了。

学生2:没有意蕴,没有回味。

学生3:更没有形象,无法让人联想开去。

我顺势点评:“是的。而作者连用四个书面短语,生动形象,而且意蕴悠长,感伤惆怅之情扑面而来。”再深入一步:“学了汪曾祺先生两处不同的语言风格后,有什么启发或感受?请随便说说。”

学生纷纷发言:“什么地方用什么语言,要根据语言环境来定。”“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掌握多样化的语言。”“语言要雅俗兼有,能雅能俗。”

“说得很好。汪曾祺老先生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语言范例,使我们受益匪浅。”然后把学生引向下一段(第14段):“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在下一段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

学生马上作出反应:“‘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我深入一步:“这三个词加在一起,是不是说明汪曾祺老先生是一个跟不上时代的遗老,一个抱残守缺的保守派?”

学生不知怎么回答才好。我让他们齐读本段的下一句:“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再介绍汪曾祺在另一篇文章《日子就这么过来了》中的话:“过去的终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无可奈何之中,更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英语教学文化 篇3

关键词: 高中英语 文化输入 文化适应论

打开必修3Unit4的课文,进入眼帘的是八大行星、宇宙大爆炸、地球生命演变等图片,就连Using Language里都满含物理的信息,字里行间俨然充满科学的味道。作为一个理科残障人士,笔者感到忐忑不安,不知道这一课该怎样上,让学生“捉刀”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但一是他们的词汇储备不够,会变成一堂充满“洋泾浜”英语的课,二是笔者始终要面对现实;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仔细读完Unit 4,开学第一周给学生补充过的一个热词进入大脑——gravitational waves。笔者决定在这个单元来一次“文化引力波”。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天文学,内容涉及太阳系、地球生命的起源、宇宙大爆炸、月球探秘、黑洞效应等,主要内容是围绕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展开的”(英语必修3教师教学用书91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将相关的文化内涵导引、穿插和渗透其中其实是可能而且必要的。感谢教师教学用书中资料的补充,笔者对其做了整合利用,对本单元的几次文化穿插做了如下安排:

一是第一部分阅读的“热身”:1. 进入本单元的话题前,以讲中国传统故事——盘古开天地的形式引入“生命的起源”这个话题。2. 利用一位BBC的新闻记者为方便记忆“九大行星”总结的一句话,帮助学生记忆行星的英文名:My very excellent mother just sent us nine pizzas!(即:Mercury, Venus, Earth, Mars, Jupiter, Saturn, Uranus, Neptune, Pluto)。学生对于英语老师能不费劲地将九大行星按离太阳的位置准确背出表示佩服。

二是第一部分阅读“读中”:补充“星系”、“银河系”的形状(elliptical, spiral, irregular),“宇宙”的组成(stars, planets, and other matter scattered),Big Bang理论中补充原子、分子、中子、电子、微粒,一些相关化学元素如“氮、氢、氧、氦”等,学生对于用英文描述化学物理中的术语产生兴趣。

三是第一部分阅读“读后”:将中文版的“圣经”(和合本)捧在手上,学生们阅读PPT上关于上帝创造世界的这几段短短的英文,然后笔者将中文读给他们听,他们感受到科学与神话的强烈对比,对生命的起源这个话题并对目标语所表达的广泛内容更感兴趣。

四是本单元进行中,笔者抓住时机给学生们播放了2015年的畅销科幻电影《火星救援》(The Martians),其中词汇、习惯用语、内容与本单元的高度契合,将学生们对学习目标语与对科学探索的求知欲推到了极致。

五是第二部分“语言运用”中的“听与说”:1.利用“苹果”讲述牛顿的“万有引力”,并告诉学生他被誉为“百科全书似的天才”(encyclopedia-like genius);2.告诉学生很多关于爱因斯坦的逸闻趣事,他与喜剧大师卓别林的诙谐通信,他对自己“相对论”的风趣解释,他的E=mc的平方与原子弹,他的时间弯曲理论(time warps);3.霍金的黑洞理论,《时间简史》,对“引力波”的预言,他在中国新浪开的微博,当笔者将“大神”的一篇博文及网友们的评论呈现给学生时,学生开心地笑了。

六是第二部分“阅读”(A visit to the moon): 重提“引力波”(The ripples in the space-time caused by the violent movement of celestial body are called “gravitational waves”. Tianqin, Chinas domestic gravitational wave research project initiated by the Sun Yat-sen University in July 2015, is awaiting government approval.)。

笔者并非只是秀文化知识,而是通过平常教学时对于文化知识的渗透与穿插,感受到它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润物无声的力量,也感受到滴水穿石的魔力,观察到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渴望,并发现通过它,学生对语言学习更加主动和积极而不是一味地害怕、淡然或排斥,学生对于使用目标语进行交流的欲望也与日增强。根据Schumann的“文化适应理论”:“外语学习仅仅是文化适应的一个侧面,一个学习者适应目的语社区文化的程度决定着他对第二语言的习得程度。”文化适应论认为,“学习者对外国文化的适应程度表现在他与该文化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当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小时,学习者接受的外语输入就多,吸收量也大;反之,学习者接受的外语输入就少,吸收量也就小得多。其实,外语学习的真正含义也即第二文化的习得,因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表现文化的主要手段,又是文化的载体。在外语环境下学习外语就必须了解和适应该语言所表达的思想体系和信仰体系,以及所涉及的文化格调、风俗习惯和交际系统等”。

所以,无论从理论依据还是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外语教师均不能忽略目标语文化知识的补充,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和利用文化知识对目标语习得的影响和作用,从而更加有效地推动语言学习。应该看到的是,文化知识的输入不能直接替代语言教学,不宜淡化教学手段的根本性作用,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多元化的综合技能的应用和多策略的学习过程。此外,在教学设计中还应注意文化输入的量,切入的角度,与所学内容的相关性,教学对象的心理年龄、心理特征、教学对象所处的背景。笔者特别注意到在补充目标语文化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母语文化知识的补充,对比进行的时候其实能达到显著的互补效果,减小“文化震荡”(cultural shock),并有益于建构文化归属感。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输入的手段是多元的,可以通过电影电视系列剧、制作精良的纪录片、英文歌、小说、戏剧等进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教过每一届的学生数十首英文歌、一起看过上百部经典英文影片、电视剧,每一年都会关注新出的优秀影片,同时会给每一届的学生顺势介绍美国的电影分级制度、有名的电影导演、演员、相关奖项及电影评论所需词汇。笔者也曾陪同学生一起阅读莎士比亚的戏剧、欧·亨利的短篇、马克·吐温的短篇并将其中的经典之作搬上班级的舞台,在学生们阅读后并自己进行改编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另一种文字的美丽、另一种文化的魅力,并在配音模仿中进一步体味美语与英语的不同语言特色。正如前文所提及的,这就是在“外语环境下”学习外语必须了解和适应的该语言的“文化格调、风俗习惯和交际系统”及“思想体系和信仰体系”。而当这些渐渐植根于学习者心中时,语言学习也就有了自己的方向与良好而稳定的态势。

参考文献:

[1]贾冠杰. 英语教学基础理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王笃勤. 英语教学策略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韩刚. 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4]朱晓燕. 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如何有效选择和运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英语教学文化 篇4

一、足够认识英语文化学习的意义是加强语言文化教学的前提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去说, 在我们众多教师中对学生英语文化学习的认识是存有一定问题的。首先对需要方面的认识比较模糊, 不少的教师误以为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无所谓去进行英语文化的渗透, 因为现在的学生其关键是要打好语言方面的基础,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或者是较强的语言理解能力后, 对英语文化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有学者还做过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教师中还有人这样认为:文化只不过是由语言传递的信息, 并不是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征, 因此, 对英语文化的学习也就显得无关紧要。其次是对英语文化学习的方式或者说是时段认识比较模糊, 不少教师总以为语言与文化是割裂的, 教学语言是无需再去进行所谓的文化渗透的, 一般意义上讲只要我们对语言教学踏实而又认真地抓好了, 那么也可以去促进英语语言文化的提高。应当说诸如此类的认识都是我们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上的绊脚石。如果我们不去搬掉这块绊脚石是根本也谈不上加强语言文化教学的, 所以我们必须去努力提高这方面的认识, 应当充分地意识到在我们国家学生中也已存在的严重问题是, 学生们英语语言知识水平是高的, 但其英语文化水平是远远不能适应未来发展之需求的, 就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文化水平也是比较低下。这就严重制约学生交际能力的发挥, 也就完全影响着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 应当说在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 学生英语文化水平和能力还是亟待提升的, 其提升的途径应当说还是要靠平时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 当然也就需求我们去充分而又循序渐进地渗透英语国家文化。

二、充分理清英语文化学习的关系是加强语言文化学习的基础

虽然说英语文化是由英语语言所传递的信息, 不是英语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征, 但是我们必须有这样的思维, 文化不是与语言相脱离的。英语国家文化所包含的诸多传统, 比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准则、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 应当都蕴含在英语文本的字里行间, 不同阶段的教材有着不同英语文化的高度而又集中的体现。因此, 我们必须力求去做到的是首先要理清教师自身教学行为与英语文化渗透的关系, 窃以为教师应当是学生接受英语文化熏陶感染的引路人, 而要做到正确引路, 教师对英语文化一定要有比较强烈的敏感性, 这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要素。从一定意义上讲, 当我们初中英语老师有了这方面的敏感性, 学生英语语言文化的接受度肯定就能逐步提升。所以, 我们要做有心人和热心人, 把搜集英语文化资源或者说挖掘英语课程文化资源变成自己的第一需要和自觉行为。其次要理清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与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关系, 应当说目前学生接受英语国家文化的途径是广泛的, 英语国家文化对我们学生精神成长的影响也是多元的。但从一定意义上讲英语国家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也会存有精华和糟粕的差异, 可以武断地说就是所有的文化都利于我们学生去健康成长的。再加之英语文化作为一种民族之文化也可以说是浩如烟海的, 而我们的学生在这简短的学习时段内也是完全没有可能去接受众多文化的。所以, 作为我们教师必须去努力做到的是自己要有解读英语文化的硬功夫, 针对新的课程标准中所描述的初中学生必须形成的相关文化意识的具体级别目标去思考学生文化内容的选择甚至于统整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初中学生英语文化学习的基础才能奠基得牢牢实实的。

三、努力发展英语文化学习的能力是加强语言文化学习的提升

学者张红玲对跨文化外语教学曾这样说过:“不成体系、肤浅片面的文化教学活动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但是很多时候这样的教育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因为它很容易导致对文化狭隘、僵化的理解。”这样的论述可以引起我们不尽的思考, 学生英语文化学习我们必须去做些深层次的思考, 要力求使学生去活泼、广泛而又深刻地理解英语文化, 真正获取这样的效果还不是我们就这样简简单单就能做到的, 窃以为我们要去以发展我们学生英语文化学习的能力为主要努力方向。实际上英语文化学习有着与语言学习的相同点, 需要学生去主动探究, 当然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能力肯定也是行不通的。学生探究英语文化能力理应通过英语学习的诸多活动去获取, 那么我们就必须紧密结合英语语言教育教学的实践去形成一定意义上的学生探究英语文化的能力。同时我们还必须去力求做到的是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范围, 应当说当今的学生其有利的条件还是充足的, 资源也是相当丰富的。譬如平时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通过英语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 帮助所有学生去拓展视野。学生们则可以去通过广泛的阅读更多地了解到英语国家的诸多习俗, 饮食习俗、人际交往习俗等;学生们则可以去通过广泛的阅读了解世界上主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以及主要的节假日特别是一些庆祝的方式等;学生们则可以去通过广泛的阅读去比较准确地掌握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历史等。这些方面的理解和掌握其获取的途径都是学生自主、独立或者说是合作的基础上去予以完成的, 也一定要是学生颇具英语文化学习能力的, 也一定能在这样的前提下使学生的英语文化学习能力得以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沈姗姗.谈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沉浸.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0 (3)

英语文化教学研究 篇5

(一)活动建议

1.指导学生了解课题研究的意义,学会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把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形成课题小组。

2.为学生提供有关西方节日的数个课题,课题小组讨论决定研究方向。指导学生撰写开题报告,并在班级内举行开题报告会。

根据学段不同可以设计不同课题, 高学段的课题设计尽量包含低学段的研究领域,例如: 七年级: 西方节日的历史渊源及宗教背景 八年级: 西方节日的历史渊源及近代演变 九年级: 西方节日的近代演变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指导学生通过查阅书籍、报刊杂志、互联网、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形式,了解西方节日的种类、庆祝方式、历史渊源、宗教背景、近代演变、对中国文化及中国学生产生的影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收集有关资料,撰写论文。

4.在班级内做结题报告,把结题报告分享到班级博客或者个人博客。

(二)评价建议

1.评价目标:多元文化素养

2.评价方法:活动笔记、交流反馈、成长档案袋 3.观测点

(1)所选择节日要与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明显文化差异。(2)资料汇集集中展示节日主要特征。

(3)论文语言表达得体、与节日特色明显相关,有利于观众感知异域文化内涵,形成尊重包容异域文化的意识。

案例二:英语舞台剧(初中)

(一)活动建议

1.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目,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生活和时代背景、写作风格等。2.团队合作编写剧本、布置场景、制定演出计划、设计公演海报、进行公演。通过一系列活动,加深对原著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将创作的剧本、海报、剧照、视频等汇集,开展“读名著,演名著”主题交流会。交流英语戏剧节期间在人际沟通、跨文化理解等方面的收获,最后汇总交流内容,整理成文,在学校进行一次“读名著,演名著”专题英语报告。

(二)评价建议

1.评价目标:国际理解 2.评价方法:观察、访谈、作品展示、成长档案袋 3.观测点

(1)小组各项活动是否注重群策群力,采纳多方意见,并乐于求助他人。

(2)讨论过程中能否注意语言的得体性,互相尊重,针对不同意见积极探讨,表现出良好沟通能力。

(3)对名著的理解是否清晰、深刻,体现跨文化理解力。(4)能否与他人积极合作、主动学习、自我管理,有责任意识。(5)语言是否地道,能否准确表达角色思想、感情、观点。

案例三:异地游(初中)

(一)活动建议

1.利用假期布置异地旅游考察任务,准备为国外友好学校提供本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状况,进行中外学校之间的文化交流。

2.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聆听、访谈、参与当地民俗活动等形式,验证出游前所搜集信息的准确性,更加深刻地理解当地风土人情、历史渊源。

3.返程后整理出游过程中的记录,辅以影像资料展示,尽量用英语分享出游经历、收获、感受。对不同年级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例如:

七年级学生能准确说明出游地点、出游目的,描述看到的风景、习俗、参与的活动等。八年级学生能说明出游地点、出游目的,描述看到的地理特征、风土人情、了解到的名人轶事等。

九年级能描述当地风土人情、历史故事等,并能够了解其产生的背景、渊源。

(二)评价建议

1.评价目标:家国情怀

2.评价方法:交流反馈、作品展示、成长档案袋 3.观测点

(1)出游目的是否明确,是否验证出游预期。

(2)展示内容能否包含出游地地貌特点、风土习惯、名人轶事。(3)能否更加深刻地认识、理解出游地的文化,了解其文化渊源。

英语教学文化 篇6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文化教育

引言

学生在进行英语文化的学习中,要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充分的了解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关系与差异,只有掌握了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传统风俗等,才能够更好的处理中西文化差异,掌握英语交际运用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一、中西文化差异

1.价值观差异。西方国家推广平等、自由、民主的理念,从而导致西方人崇尚自主、独立、奋斗的理念,他们一般喜欢张扬自己的个性,当自己在某一方面去的成绩的时候喜欢不加掩饰的表达自己的喜悦;但是中国文化却主张内敛、提倡谦虚。中国人喜欢中庸之道,强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般在受到夸奖的时候,都会采用谦虚的回答,从而导致西方人对中中式谦虚甚至不解。

2.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使中华民族强调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作为一个礼仪大国,当别人提出邀请之后我们都是间接回答的。特别是当自己要给与否定答案的时候,都不会直接说出,因为中国人认为这会伤害彼此的感情。如:A:“Will you have dinner with me tonight?”B:“Maybe I will./I'll try to.”但是西方人则不同,西方人要是不能参加,他的回答则可能是“I'm sorry,but I have already had dinner plans.”

3.社会关系的差异。西方人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但是在中国等级尊卑理念影响深远。在西方平等意识的强调下,不论人身份高低、贫富如何,都应该享受自己的权利并得到他人的尊重,他们坚信有付出就有回报。在英式英语中有这么一句谚语:If working hard,even a cow boy can beapresident.”。意思是说:“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但是中国人受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等影响,传统封建遗留思想依旧影响社会的发展。

4.生活礼仪的差异。中国人在日常出行中,如果不经意间发生了碰面,一般都会问“吃了么?”等一类的词语,这是我们的礼貌打招呼用于的一种。但是在西方如果这么问,别人会认为你是要请他吃饭或者在干涉他的私生活。一般来说,西方人的打招呼用语仅限于问好等,比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How are things going with you?”等。

5.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由于中西方文化发展的背景不同,所以在面对同一个事物的时候就可能存在两种看法。比如在中国,龙是吉祥、是权利、是帝王的象征,中国人将自己比喻为“龙的传人”等。但是在西方,龙对应的词汇为“dragon”,他的意思是怪兽、凶残的怪物,是邪恶与魔鬼的象征。所以,当中国人推广龙的传人这一理念时,外国人就会感到诧异甚至是产生厌恶感。

二、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的主要措施

1.文化教育要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西方语言文化是不同背景下产生的,由于背景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在英语交际中容易出现分歧与误解等。所以,在英语教学中需要树立文化意识,在英语知识的传播中也要进行文化教育,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西方语言文化的内涵所以,提高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现代教学活动开展中,各学校学生数量较大,平均到班级后人数也较多,这就导致学生在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的机会较少,没有得到跨文化交际的锻炼。加之,现代教学偏重与语法、词汇等方面的交接,就忽略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应转变观念,重视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根据教学计划重新设计文化知识渗透教学方案,使其在语言教学的全过程中得到体现。

英语教学文化导入应采取三个层次推进的方法。首先,对语言的结构知识进行讲解,打破影响英语学习与理解使用的文化障碍,对相关词汇及文化元素进行大量导入,讲解书本课文的文化背景知识。其次,采取系统性导入文化知识的方法,将课本内容中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提炼出文化框架。最后,对文化内容导入的范围进行过大,将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哲学传统、社会模式及价值系统等以文化表现的形式进行讲解。

所以说,文化教学需要在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进行渗透。在听说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反应西方文化的题材进行讲解,比如让学生观看《走遍美国》的结婚片段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中西婚俗差异,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程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与课本知识有关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文中的典故与词汇的含义等文化内容。通过对同一种非语言交际或者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进行简析,让学生明白中西方各自的表达含义,提高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能力。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应重点讲解中西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不同的写作风格,培养学生建立新的英语写作洗胃。通过不断的进行文化教育的方式,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从而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得到增强。

2.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学习、归纳,帮助学生正确的区分中西方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在课堂引入相关文化差异话题,通过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与共性,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西方文化内涵。比如说在进行中西方节日对比中,首先应让学生了解西方节气的起源与庆祝的活动,引导学生对中西方重要节日进行对比,让学生讨论并辩论“Will Christmas take the place of Chinese Lunar New year?(圣诞节是否能替代中国的春节)”,通过相关辩论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充分的了解西方文化习俗,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本民族传统习俗的认识。在对“eat”一词讨论中,不仅可以通过对西方国家一日三餐的具体说法及礼节进行分析,还可以通过对中国文化中“糊口”、“吃醋”等词汇进行关联,延伸其在英语中的相应含义。通过差异对比文化教学的方式,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好的衔接中西方文化,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能力的掌握水平。

3.在文化教育中采用多种手段提升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影响力。基于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文化知识传播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推荐《时代周刊》、《纽约时报》等西方主流报刊,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其次,还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汇演西方国家经典喜剧、开展中外友人交流活动、观看英语原声影视剧等方式,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英语作品侵泡下亲身体验西方文化内涵,提升学生对英语的认知能力与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西方风俗文化等背景知识,为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在网络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术的影响下,现代教育技术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在英语教学中势必会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通过学则适合学生了解、阅读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多媒体设备与网络的衔接将其展示在学生的眼前,比如说西方“感恩节”、“复活节”等活动内容、习俗文化、来历过程等进行展示。通过视觉的扩张,将不同的文化内涵变得充满活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4.在文化教育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中西文化差异基于微观角度分析时为了学习西方语言,宏观上则是为了通过语言学习西方文化,从而达到中西方文化顺畅交流的目的。在文化教育中教师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首先,教师需要通过对文化的讲解,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转变思维方式,使其从中文转换到英文,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解决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其次,要指导学生在中西文化对比之中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有选择地加以汲取利用,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对自己文化的妄自菲薄;再者,要教育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中西文化对比,认识中西文化的各自优势,在充分的语言功力准备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充当好中西文化交流者的角色。

结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语言知识及文化教育工作的双向开展,通过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文化教育融合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将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左健.从中西文化差异谈大学英语教学[J].文学教育(中), 2010(07).

[2]倪秋梅.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

[3]付云.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成功,2012(24).

[4]吴丽娜,肖桃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的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英语教学文化 篇7

一、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们相互影响, 不可分离。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 也是传播文化的一种方式。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不同的语言, 其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的方式决定两种语言之间有无共同之处。

由于文化差异, 在语言教学中, 我们需要通过引入不同的形式和用法, 帮助学生们了解如何有效沟通。在跨文化交际方面, 文化在很多方面影响着语言, 如:词汇方面、语法方面及环境方面等等。很多英语老师平时教学中却忽略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反而一味地强调英语教学中的发音、语法、词汇等。结果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难以摆脱母语文化的影响与干扰, 甚至不能成功地表达或接受语言信息载体。实践操作中, 如何形成一种文化语言观来克服本土文化的负面影响, 是英语语言教学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二、母语的负迁移影响

母语成为第一语言系统形成时, 学习者是不学其他语言的, 而英语在成为学习者第二语言时, 他们已经学会了母语, 而且母语有其特殊的语言环境。而在平时的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注重教学系统的文化, 主要侧重教学生掌握语法知识和句型, 而没有把语言和文化分开, 远离了第二语言国家性质的文化语言环境, 从而使文化中断。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有时对同样的事有着不同的意义及不同的社会思想。如:在中国, 两个朋友见面时, 有时会说:You are fat these days.它的意思是你非常健康, 而在英美国家的人们非常敏感自身的重量和体形, 所以讨论一个人的胖瘦是非常不礼貌的。在中国, 人们在拒绝别人好意时, 不会直接说“不”, 而是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但根据西方文化, 这是违反承诺和逃避责任。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所以英语教师在进行语言课堂教学时, 应注重不同的文化背景, 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词在英语和汉语中不同形式的表达语言。

三、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策略

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应注意消除本土文化的负迁移, 从文化模式和规则入手, 积极实施有效教学。

(1) 实施对比教学, 提升语言和文化教学实效。对比教学, 也可用有效的教学语言和文化, 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例如:如果一个中国学生被美国的教授邀请到家里吃饭, 是遵循中国人的习惯还是遵循美国人的习惯?

For example: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of Chinese customs for dinner invitation?

A:The invitee should accept the invitation and arrive five minutes early.

B:I lie invitee should accept the invitation and arrive five minutes late.

C:The invitee should accept the invitation and arrive righton time.

D:The invitee should politely decline the invitation.

通过此题, 可能对文化差异的了解会有一些帮助。

(2) 通过文学和电影, 探讨跨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模式。学生们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来学习语言, 教师指导他们分析作品背景及原著当时处于什么样的情势, 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掌握作品的内容及了解这个国家的社会历史。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 扩大知识面。通过大量的阅读, 学生可以培养更加成熟和全面的理解能力, 同时学生们也可以通过观看电影了解不同文化的语言特征。For example:A bus is coming.There are two men standing by the road.One of them stretches out his thumb and says, We’d better thumb it.这比文字更容易理解。所以, 文学和电影是可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3) 使用角色扮演, 创新英语教学手段。在英语教学中使用角色扮演, 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能帮助学生克服文化“疲劳”。在口头沟通时, 它为文化间对话提供了机会。在外语教学中, 阅读、看电影、模拟游戏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

(4) 加强沟通交流, 扩大知识的实际运用。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结交英语老师和外国人, 通过与外国人交流, 他们可以学到他们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 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视听教具, 如让学生们听磁带和观看视频。这样可以使学生熟悉不同文化中的非语言文字, 提高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英语教学文化 篇8

1.1 文化定型的定义和特征

文化定型 (culture stereotype) 是指一个群体对另外一个群体成员过于一般化、简单化的信念和态度, 也是一种简单化的认知方式 (Scholon, 1995) 。这种认知方式无视群体内部的差异、无视群体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上述定义, 文化定型具有以下特征。首先, 它具有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文化趋势, 因为世界是一个繁杂的大家庭, 有各种各样的文化, 有好的, 也有不利于人类发展的文化, 特别是不同地区的人在一定的经济、物质生活条件和人文生活条件下等等会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 这就从客观上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类型, 在特定地区持续很久较长一段时间, 但它又很容易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高一虹, 1995) 。

1.2 文化定型的成因

首先, 人类具有特殊的认知方式。尤其是具有权威主义人格的人更容易产生并固守文化定型。这种特殊的文化方式很大程度上来自权威的施压, 人们从无形中认同这种理念, 这种文化, 以至于形成文化定型。

其次, 文化是在后天的学习成长中熏陶而成的。人类从小受到文化的熏陶, 在不同文化中成长, 受到不同的知识, 不同的习惯, 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影响, 从而导致不同文化的定型发展。

最后, 大众传播加速了文化定型的形成。大众传播如电视、电影、广播、报刊杂志等媒介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它们常常提供过于简单化的概况误导了人们的理解, 从而加速了文化定势的形成

1.3 文化定型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文化定型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积极影响表现为:文化定型清晰

地表明不同的文化差异, 这是比较不同文化最有效的方法, 通过文化定型, 我们总能轻易地了解一个民族的特点, 比如德国人的严谨、美国人的热情、英国人的绅士风度、日本人的懦弱和残暴等。文化定型的稳定性特点给予我们一个相对稳定地认知这个世界的可能性。最后它能帮助我们在应付复杂的外部世界时能有个大体上的概念。例如, 我们同一个英国人交谈, 就要大致了解他们的一些社交习惯, 避免谈论个人隐私问题。

文化定势也会造成一些消极影响。文化定势容易造成人类在自己狭小的圈子里盲目自闭, 自以为是, 总认为自己的才是好的, 不容易接受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 这样既不利于文化的发展, 也阻碍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 人们就会抬高自己, 歧视他人, 甚至主动地攻击他所讨厌的群体。

2、文化定势下的高职高专英语文化教学

首先, 对文化定型有一个客观的态度。在跨文化交际中, 文化定型的存在本身并不一定是坏事, 而对文化定型的片面使用才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建立新的文化定型, 对文化定型形成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

其次, 课堂上坚持教师的指导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并重。教师在文化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可以确定一些文化定型话题,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或者布置任务, 要求学生广泛涉猎文化书籍, 撰写读书笔记, 从而系统地掌握目标语的文化知识, 形成正确的文化观。

最后, 教学中坚持获取文化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并重。高职高专外语文化教学中, 应当培养学生学习外国文化的意识, 掌握不同的文化知识。学生不能抛弃本族文化而全盘吸收目的语文化, 也不能固守本族文化而全盘否定目的语文化。全盘否定目的语的文化, 学生必然会按照本国人的标准去理解外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性, 形成错误的文化定型, 造成不必要的交际障碍。在教学中, 老师可以充分利用不同的教学资源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信息, 帮助学生了解外国人的生活方式, 借鉴他们的文化成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能力, 培养他们融合本族与外族交流的习惯, 要始终做到与外界与外民族保持良好的交流, 摆正心态, 不能总认为自己的文化才是文化, 也不能总是认为其他民族的文化会对自己民族不利, 或者产生不良影响, 这些是完全错误的, 因为人类文明本来就是一部相互交融, 相互借鉴和发展的文明史, 而非单个民族或者个人发展的历史, 只有人类相互借鉴和发展, 取长补短, 才能使我们的文化更加繁荣和进步, 我们要克服这些文化定势障碍, 就要掌握足够的本族文化和外国文化知识, 消除错误的文化定势, 培养较强的文化创造力。

参考文献

[1]Hinto.P.R.Stereotype, Cognition and Culture。Philadelphia:Taylor&Francis.2000.

[2]Pickering, M.Stereotype:The 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New York:Palgrave Publishers Ltd.2001.

[3]Scollon R.Scollon 5W.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 Ltd.1995.

[4]Ting-Toomey, S.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1999.

[5]高一虹.文化定型与跨文化交际悖论[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 (2) :35-42.

[6]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7]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7.

英语教学文化 篇9

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 中国加入WTO, 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日益频繁, 专业技术人员对外进行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不断增加, 英语已经成为对外交流的世界语言。与此同时, 社会需要大量熟练掌握英语语言的技术人员, 这就要求技校要培养出既懂专业技术知识, 又有一定英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习俗, 有利于提高学生正确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由于对外交往的不断加深, 引进的技术越来越多, 尤其是外资企业的很多岗位对英语交际能力都有要求。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就业状况以及行业服务质量。但中西方的生活习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要想在日常生活中恰到好处地同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就必须尽可能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尤其是与我国文化有差异的背景知识。这样, 才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 养成良好的使用语言的思维习惯。

了解英语异域文化背景知识,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英语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英语文章的体裁各式各样, 里面就包含一定的背景知识。日常英语阅读教学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尽管学生已掌握了足够的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 但仍然无法完全读懂和理解文章。这是由于他们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 在阅读时不能激活已有知识。实践证明, 学生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 阅读质量就越高。

介绍文化背景知识,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技校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 青少年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很强, 要充分启发学生的好奇心, 这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西方文化背景带有神秘的异国色彩, 在教学过程中, 适当渗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有益于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思想理念, 领略到风格不同的异域文化风情, 感受到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 从而引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内容

在英语的学实践中, 英语教学的文化导入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 且要注重与日常交际紧密联系和对比。结合这些原则, 笔者认为, 英语教学的文化导入应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 干扰言语交际的文化因素, 包括招呼、问候、致谢、告别、请求、邀请等用语的规范作用, 话题的选择和社交礼仪等。

第二, 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 如手势、体态、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等。

第三, 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及当代社会概况。

第四, 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 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人际关系、道德准则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等。

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方法

到目前为止, 文化背景知识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一门专门性的学科。可以说, 它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杂学, 是反映不同国家和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特有的一些基本常识。那么, 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呢?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 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可以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文化背景知识, 能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吸收并运用新的语言文化进行交际。

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词汇是英语语言中使用最频繁的分子, 也是文化负载最大的部分。英语词汇在人们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对语言问题缺乏了解, 学生运用词汇进行交流时会出现词汇使用不当, 甚至会出现望文生义的现象。所以, 笔者在平时教学中会向学生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必要时进行英汉比较。比如red一词, 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 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 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 (纪念日, 喜庆的日子) , 在西方, 一般指圣诞节或其他节日。在中国, 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但英语中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 如“red flag” (引人生气的事情) 。如果在商业英语中出现“in the red”, 别以为是赢利, 相反, 是亏损、负债。又如, 我们在学习英语时会碰到这样的句子:You are a lucky dog.这句话翻译成汉语是:你是一条幸运狗。这句话在汉语看来显然是一句骂人的话, 因为“狗”在中国人眼中是表示贬义的。但在英语里面, “狗”用来指人不但没有骂人的意思, 而且还表示亲昵的关系。在美国, “狗”是家庭成员, 人们使用它表示褒义。与此同时, 笔者还补充了其他的一些短语, 让学生体会其含义。“my old dog” (我的老朋友) ,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等等。英语的搭配也是约定俗成的, 不能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上去。如汉语中的“红茶”在英语中不是“red tea”, 而是“black tea”;汉语中的“浓咖啡”在英语中则是“black coffee”, 汉语中的“浓茶”在英语则是“strong tea”。因为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意义不同, 所以词汇教学结合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有助于学生对词汇内涵的理解和运用词语。

结合课文对话, 对比中西文化差异在课文对话教学中, 笔者将日常生活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归纳总结和对比, 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相结合的教学。例如, 笔者在讲授广东省技工学校教材《基础英语》Unit1《Greetings》 (问候) 的时候, 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有关问候的日常对话的差异。在英美国家, 和初次认识或不太熟悉的人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 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 W代表weight, A代表age, R代表religion, M代表marriage。由此引出“七不问”:不问收入, 不问体重, 不问年龄, 不问宗教信仰, 不问婚姻状况, 不问“去哪儿”, 不问“吃了吗”。西方人认为这些问题属于隐私范畴, 忌讳别人问及。而在中国, 这些都属正常的问候。例如, 在中国, 人们好久不见时有时会说:“You look fatter! (你胖了!) ”这句话在中国的意思是“你看上去健康了!”但对英美女士来说就太可怕了。这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 对“胖”的不同理解的缘故。又如, 笔者在讲授Unit14《Telephone Call》 (打电话) 时, 对比中西方打电话模式的差别。英美国家是电话铃响后, 接电话者自报姓名, 然后打电话者要求与某人通话。在我国是电话铃响后, 接电话者直接问对方找谁。常用语是:“This is……speaking.”而不是I’m……”;问对方是谁时说“Is that……speaking”, 而不说“Are you……speaking?”通过对比, 印象深刻并能提高其理解能力, 有助于学生掌握与英国人交谈的禁忌, 懂得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设计情境对话,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让学生对话后, 给学生派定角色, 进行角色扮演。例如, 笔者在讲完Unit9《Asking the Way and Giving Directions》 (问路与指路) 后, 在课堂上设计如下情景:把教室设置为城市一角, 有“street, bank, post office, park”等, 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美国游客和警察, 警察在街道上遇到美国游客, 他想到银行, 但不知怎么走, 警察要为他指路。警察与美国游客进行情景对话。类似的情景对话还有看病和购物等。笔者要求学生在对话过程中遵循英语的交际礼仪, 注意使用礼貌用语。通过这样的情景对话, 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英语情境中提高了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传授文化背景知识阅读理解的关键之一是要先弄懂篇章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在阅读过程中, 读者不是被动地获取阅读材料的信息, 而是运用已经具备的知识 (包括学过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 , 根据上下文去预测和理解意思。英语教材内容广泛, 其中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在讲解阅读材料之前, 笔者先向学生介绍语言材料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 笔者在讲授Unit13《Food》 (食物) 时, 向学生介绍西方的饮食习俗:在中国传统的宴客习俗中, 常以相互敬酒、相互让菜体现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但西方人在相同情景中, 一般先征求客人同意才会递上食品或饮品。中国式的“劝食”、“劝酒”在他们眼里几乎就是强迫进食。又如, 笔者在讲授Unit8《Time and Date》练习册的阅读材料《Thanksgiving Day》 (感恩节) 的时候, 先向学生讲述感恩节的来源, 然后比较中西方的节日: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 (如New Year’s Day) 外, 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 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春节) , the Dragon Festival (龙舟节) , Mid―Autumn Day (中秋节) 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 (情人节) , Easter (复活节) , April Fool’s Day (愚人节) , Mother’s Day (母亲节) , Thanks Giving Day (感恩节) 和Christmas Day (圣诞节) 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 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 中国人和西方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 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 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 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 则显得不懂礼节。而在英语文化中, 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 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 并且欣然道谢, 否则会被认为不重视别人的东西。所以, 了解西方文化知识及其与本国的差异,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体会语法的文化差异语法是语言的结构方式, 它提示了连字成词、组词成句、合句成篇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 语言的表达方式就各有不同。笔者在教学中发现, 学生易犯中国式英语的错误, 这在翻译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如要表达:“他是我姐姐的一个朋友”, 容易受汉语的影响, 说成:“He's my sister's a friend.”。有些学生虽然知道应该说:“He's a friend of my sister's”, 却并不理解为什么my sister后还要加“'s”, 因为学生认为“of”结构已经表示了所有关系。究其原因, 这与学生不了解英汉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有关。因此, 一定要让学生了解: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然后, 笔者再对“He's a friend of my sister's.”作进一步的分析: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 双重所有格准确地体现了“他”与“我姐姐的朋友们”之间的部分关系。单纯地讲解语法, 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而从文化的角度来解释语法现象, 学生容易接受, 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借助课外活动多途径获取文化知识想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 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扩大自己文化涉猎。在课外, 笔者鼓励学生利用各种途径和渠道获取文化知识。如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 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播放英美原版的电影和录像,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如何与朋友交往, 进行怎样的娱乐活动, 说话的表情、手势等;还可以通过举办英语讲座、英语沙龙、圣诞晚会等活动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创设体现语言文化的环境, 扩大学生视野, 增长学生见识, 增加学生文化知识积累, 进一步促进英美文化知识与英语教学的结合。

综上所述, 英语教学不能只是单纯的“语言教学”, 还应融入“文化教学”, 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 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消除了文化障碍, 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真正达到了学好英语的目的。

摘要:当今的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 而且要求学生掌握英语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 我们要改变单纯的“为语言而学语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本文联系教学实践, 阐述了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重要性、内容以及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传授文化背景知识, 有效地激励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梁镛, 刘德章.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3]林立.英语新程与学科素质培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3.

英语教学文化 篇10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语言文化,文化渗透

语言文化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产物,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文化传播的任务。每个国家的语言都有非常独特的文化内涵,而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语言中蕴藏的民族文化内涵就显得更加丰富了。因此,在日常的英语学习中要逐渐将我国的语言文化渗入英语学习中去,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英语教学内容,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以及应用能力。

一、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意识

1.比较中外的风俗礼仪。

英语教学中,在对教材进行学习后,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简单的语言知识,而且还要充分了解英语使用国的文化本质以及中外的文化差异。例如在英语中见面打招呼的常用语为“Hi,hello,Goog moring,How are you”等。若是在谈话过程中的一般问候语为“isn’t it”或是“It’s a fine day”等。在我国用于打招呼的语言一般为:“干什么去?”但是这在英语使用国就会被认为是一种窥探别人隐私的行为,因西方国家大都是以“个人作为中心”,然而这在我国就是一种表示友好的方式。同时在英语的使用国家里“Thankyou”这一词语的使用频率较高,他们不仅对同事、上司、陌生人的帮助表达感谢,对和其关系非常亲密的家人恋人也会表达感谢。通过比较中外风俗文化的差异后,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教材内容,而且也能避免其在学习英语时出现生搬硬套的状况,对学习规范的语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在实践学习中融入英国国家文化。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如今,我国作为一个开放的国家,与国外文化交流的频率越来越密切。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学生若是能零距离接触英语使用国的文化知识,对英语学习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类似于中外英语夏令营的活动,增强其和国外学生交流、学习的能力,并让学生担任导游或是表演的工作,在经过这样的活动学习之后,学生会对国外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渗入了文化意识。

3.在词汇学习中融入文化意识。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心脏,同时在语言学习中也是最能体现出文化的重要部分。英语的词汇学习在通常情况下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含义:词汇、结构以及社会意义。只是掌握了词汇和结构意义,并不能真正掌握词汇学习的内涵。在小学英语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挖掘词汇的真正内涵,并对文化进行适当的比较,使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词汇的社会意义。例如,在汉语和英语的学习过程中,针对颜色的描述就非常丰富,人们对于颜色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白色表示的是死亡,是凶兆。在我国古代,亲人去世后家属要披麻戴孝,设白色的灵堂;将智力低下的人叫做“白痴”;同时白色还代表阴险,在京剧中奸雄都是白脸。但是在西方文化中,白色表示的高雅纯洁,同时其也象征着善意,例如在西方婚礼中,新娘总是穿着洁白的婚纱,另外在西方善意的谎言也被叫做“white lie”,受宠的孩子被叫做“white hair boy”等。

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语言文化的原则

1.可接受性。

教师在进行语言文化渗透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思维的特点以及认知程度,将文化教学内容化繁为简,使其在形式上符合儿童的生活,内容上符合学生当下的思维方式特点,寻找其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英语的文化学习。

2.选择性。

语言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含了很多内容,信仰、道德、文化、艺术等。在培养小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过程中,要按照选择性的原则,选择那些适宜学生心理以及认知特点的内容。因小学生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尚未形成,在融入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看待两种文化的观念。

3.阶段性。

在小学阶段融入文化意识,可以为未来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小学英语学习阶段,要注重对基础的学习,培养学生意识要由表及里,从而可以使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同时,还能有效丰富对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

英语教学文化 篇11

语言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而且是一种文化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不同的语言文化体现了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我国,过多的引入西方文化,忽略本土文化,出现了文化教育失衡的现象[1]。笔者根据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首先叙述了文化生态学的概念,然后讲述了文化生态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和启发,最后针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讲述了文化生态学观照下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措施,具有一定实际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

2 文化生态学概述

文化生态学作为一种交叉边缘性学科,综合了生态学和文化研究的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文化和生态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生态学运用生态观念来研究文化的发展规律。换一句话说,人类创造的文化是整个生态环境中的一个动态环节,文化本身的发展和相互交流构成了文化链条,生活在其中的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自觉地实现自我在文化链条中的作用。文化生态学为人类理解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同时也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2]。

文化生态学将文化环境看做成和自然环境并列的系统环境,有着自我内在的发展规律和秩序,具有多元化、平衡性、动态性特点。多元化指文化样态和形式逐渐趋近于多元化;平衡性指的是文化生态环境内部存在的相互依存而且相互制约的平衡性关系,同时文化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动态性指的是系统内部处于一种相互作用的动态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3 文化生态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文化生态学的出现为我国英语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我国,无节制吸收西方文化,将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抛之脑后”的情况愈演愈烈。例如,我国青少年越来越沉溺于西方的节日,而忽略本土蕴含了丰富含义和民族精神的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失衡现象在我国已经十分严重了。不同的文化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理解,而是不是排挤[3]。

我国大学语言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我国传统文化教学,导致我国传统文化的落寞,出现滞后和脱节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环境的平衡。只有重视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有效维护好本土文化的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英语教学。文化生态学给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而且是理念上的。

4 大学英语教学在文化生态学汲取的启发

4.1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具有平等的价值,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是各自民族的瑰宝,都在民族发展过程中起着推动作用。一味盲目的沉溺于本国文化之中,或者用本国文化的价值体系评价其他文化的价值观念,这种想法本身就是狭隘的。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在民族价值的体现上面是等价的,文化之间不存在“优劣”之分,在本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2英语教学和汉语教学具有平衡我国文化生态环境的作用。引进英语教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重视汉语教学是我国弘扬民族文化的基本要求。英语教学的引入必然会产生的我国生态文化环境的变化,但是文化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重视汉语教学,否则就会出现文化环境的崩溃。大学英语教学应该统筹兼顾,运筹帷幄,充分发挥英语教学和汉语教学具有平衡我国文化生态环境的作用。

4.3英语教学和汉语教学应该齐头并进,相互汲取优秀因素。民族文化需要进步,所以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行为是不可取。英语教学和汉语教学不是矛盾独立的存在,而是相互补充的平等的文化因子。英语教学扩展了学习者的视野和知识面,陶冶了情操,提升了个人素养,汉语教学可以通过对比,深层次了解英语文化,促进双方面教学的共同发展。

5 文化生态学观照下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措施

5.1提高大学教师文化生态意识, 培养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兴趣。大学英语教师是英语教学的关键,不仅要有深厚的语言能力,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具有独特理解。英语教师不仅仅只是教授学生掌握英语的词汇和句式,而且应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掌握英语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能够自觉的和汉语文化进行对比,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5.2设置汉语教学课堂,拓宽课堂内容。设置汉语教学课堂刻不容缓,比如设置汉语美文赏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传统文化的美感,同时反馈于英语学习过程中,保证学生拥有足够的应用能力。扩展课堂内容是解决的文化教学失衡的重要方法,比如开设《英语和汉语对比小课堂》,让学生思维和想象超脱课堂的限制,飞往更广阔空间。

5.3 增加生态文化评价指标,促进英语教学和汉语教学的融合。当前我国生态文化教学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考核更多的是注重词汇和语法,而对于学生的应用能力考核力度还远远不够。所以我国生态文化评价指标应该不断丰富。在英语考核过程中,增加汉语文化因素,汉语考核过程中,增加英语文化因素,让英语和汉语的学习变得趣味化。

5.4 采用新兴的教学手段,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模式。英语教学应该摒弃传统呆板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应该成为教学主流方式,教师可以采用新兴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英语教学变成文化交流和探索,最终使得英语教学和汉语教学应该齐头并进,相互汲取优秀的文化因素。

6 结语

文化生态学尊重每一个民族的文化,认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整个文化生态系统的一部分,都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量。我国的英语教学也应该博采众长,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亚伟.论跨文化教育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J].文学界(理论版),2010(11):23-24.

[2]唐建军.文化生态学视野下遗产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东岳论丛,2011(1):45-46.

英语教学文化 篇12

一、文化与交际和跨文化交际

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对理解跨文化交际至关重要, 因为人们是通过文化的影响学习交际的。然而, 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 使得人们在认知和行为处事方面不尽相同, 所以要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 我们首先应该明白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

文化无处不在, 无所不包。从广义上讲, 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人们的习俗、信仰、价值观、知识、交际方式等) 的总和。文化的广泛性、多元性、复杂性使得学者很难对文化下一个满意的定义。对于文化的广泛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Hall (1977:14) 总结道:“There is not one aspect of human life that is not touched and altered by culture”。而交际正如Samovar和Mills (1998:9) 强调“包括所有传递人类任何思想和情感的方式。”不管这个交际行为是语言的或非语言的、有意的或无意的、自觉的或不自觉的。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文化与交际不可分割。文化不仅决定谁跟谁交谈, 交谈内容和交际的进行, 同时也决定和制约着交际的语境。交际把我们与外界相连, 使我们在分享语言和文化的同时, 体现我们的价值观。由于文化无处不在, 并且千差万别, 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独有的文化, 同时也被自己的文化塑造。所以交际体现出的是文化的影响。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交际即文化, 文化即交际。Samovar和Porter (1997:34) 指出:“……文化和交际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很难说哪个是原声哪个是回声”。贾玉新 (2002:16) 则援引W.B.Pearce的论述“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 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这个描述也许更准确地揭示出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

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同样适用于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 由于交际双方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环境与背景各异、思维方式和交际方式有别, 因此会对同一词、同一句话、非语言行为和事物产生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联想和不同的所指意义。因为交际的意义是由人来解读的, 而不是交际行为本身。如分别来自各自不同文化的交际者A和B, 当他们在相互交流的时候, 难免会产生碰撞、冲突。因此, 要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就需要交际双方将各自的文化搁置一边, 构筑一个适应性的共享文化, 也就是冲突衍生出的两种文化共存的部分, 即文化C。文化C不是简单地把两种文化A和B融合在一起, 而是为了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去创造一个有共同点的文化C。因此文化C既不同于文化A也不同于文化B。这是由跨文化交际双方创造出的第三种文化。用这种方式, 交际双方都保持自己的文化特性, 但交际行为在文化C中进行 (Dodd, 2006:6-10) 。创立文化C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双方的共同点, 而不是差异。而且交际双方A和B都在其中体验到了积极的氛围, 共同性和信任所产生的适应, 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和谐地进行。

要创立文化C首先要求交际双方对彼此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才能从中发现和找到双方的共同之处。也就是说在跨文化交际中, 交际双方都应了解彼此文化, 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 从而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因此, 在全球化背景下, 中国不应仅仅输入外国文化, 与此同时也应该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 这样才能保证跨文化交流和对话的顺利进行, 才能达到平等、和谐的交际目的。

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现状

早在2007年, 为适应和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以下简称《课程要求》) 。在《课程要求》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从《课程要求》我们可以看到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才, 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就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 存在着中国文化边缘化, 甚至是“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纵观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教材都没有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植入。传统的英语教学十分注重向学生介绍英语文化—西方的思想文化传统, 这对学生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然而, 与此同时, 传统的英语教学却忽视了借用英语语言载体向英美人传播中国的文化。其实, 跨文化交际应该是双向的交流过程。交际双方都要了解对方的文化特征, 并且彼此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 才能保证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传统的英语教学过多地强调母语在外语学习上的负迁移, 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对外语学习者而言, 一般日常交往的交际文化已不是影响他们交际能力的主要障碍, 真正影响他们进一步提高的是只是文化部分或交际文化的深层次部分” (从丛, 2000) 。

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责无旁贷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的这个责任。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我国的英语学习者人数为3亿, 接近以英语为母语国家人数的总和。然而长期以来,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只是一味地强调对英语文化的学习, 却忽略了母语文化的导入, “无论是外语教育大纲的制定者, 还是外语教育工作者, 对母语及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都缺乏足够的认识……” (吴利琴, 2006) 。从丛早在2000年就指出“如果说, 由于以往英语教学西方文化含量的缺乏, 导致了我们在国际交往中的多层面交流障碍 (主要是“理解障碍”) , 那么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含量几近于空白的状况, 对于国际交流的负面影响则更为严重”。

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缺失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内一些研究者的注意。崔刚分别于 (2003, 2006和2009) , 李涤非 (2006) 蒋亚瑜 (2009) 和樊茉兰 (2009) 从理论上探讨“中国文化缺失”的现象, 产生原因及相关的对策。张为民、朱红梅 (2009) 对126名清华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了测试和访谈。从实证的角度对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表达能力进行调查, 并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 绝大多数受试者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转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或者话题。

针对我校地方师范院校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 笔者对张为民、朱红梅的测试题略作改动, 也对我校2013级政法学院和化学学院两个班共115人进行了一次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测验。在食物这一部分的八种小吃中, 最好的答对4个, 仅有2人, 占1.74%, 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答对3个的, 6人, 占5.22%。绝大多数都是只对了1个或2个, 就是dumpling和tofu (beancurd) , 分别占40.87%和42.61%, 还有11人, 空白卷, 占9.56%。第二部分的5种常见菜谱, 只有12人答对了一个, 占10.43%, 其余均不正确。在介绍民俗一栏中, 由于当时中秋节即将来临, 所以指定学生用英语介绍中秋节。结果只有39人能正确写出中秋节的英文, 但这39人中只有30人能用三言两语对之进行简单介绍, 占26.08%, 大多数学生没有作答。至于用英语介绍中国的一处名胜古迹, 可取的英语介绍只有28份, 占24.35%。

测试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有的甚至把中秋节的日期弄错, 只有1名学生用了lunar这个词。可以说学生们几乎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特有的现象和事物。其次, 文科生好过理科生。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学生答题效果也较好。总而言之, 当前大学生母语文化知识明显欠缺, 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更是不足。从测验结果来看, 令人堪忧。这必然会造成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

针对这令人堪忧的现象,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也意识到并且迅速采取应对措施, 并从2013年12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和内容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其中调整幅度最大的当属翻译, 从内容、形式到分值都有很大的改观。而且明确说明“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这次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翻译内容的改革传递出的一个明确的信号就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中国文化的植入不但是必要的, 而且是迫切的。因此, 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如果再单向地导入英美文化, 根本无法满足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的需求, 无法满足世界了解中国的需要

三、应对策略

要改变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 要从我们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着手。

首先, 我们大纲的制定者应当引起足够重视。现有的教学大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文化因素的重视, 但对于中国特色的英语表达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崔刚提到《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要求高中生“能在交流中用英语简单介绍祖国文化”, 并且“有较强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然而到了大学阶段却没有使这一目标得以延续。这反映了大学英语教学主管部门对这一问题的忽视” (2009:88) 。所以应该把中国文化作为一个部分纳入教学大纲中, 从而提高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如此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其次, 教材的编纂。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已经充分地融入了英语国家的文化。然而教材中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却寥寥无几。只有《新核心大学英语阶梯阅读》中每个单元有一篇涉及中国文化的阅读文章, 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其实视听说教材也是一个很好的植入中国文化的领域, 可以设置一些以中国文化语境的听力和口语话题。学生可以多看, 多说, 多听, 从而提高自身用英语表述中国特色文化的能力。

最后提高教师的中国文化的素养。吴一安教授认为, “如何认识教与学中的‘教’, 直接影响我们的研究思路” (2005:199) 。因此, 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植入中国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要求教师不但有深厚的英语语言功底, 还要有较高的中国文化素养。诚然, 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植入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大学英语教师高度认同。但是, 目前中国绝大多数英语教师, “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其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很不足, 虽然英语功底都不错” (许朝阳, 2009:235) 。因此, 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的素养迫在眉睫, 也是传承中国文化的必要保障。

总而言之,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跨文化交流不可避免。为了保障跨文化交流顺利、和谐的进行, 中国需要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而作为拥有英语学习人数众多的大学英语教学便义不容辞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为了中国文化不再失语, 重视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 如此才能培养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需要的合格的跨文化交流者。

摘要: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益增多, 却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探讨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说明要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交际双方建立第三文化的重要性。分析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现象与原因,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文化,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Dodd, Carley H.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5th ed)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6.

[2]Hall, E.T.Beyond Culture[M].Garden City, New Yonk:Anchor, 1977.

[3]Samovar, Larry.A, Porter, Richard E.&Stefani, Lisa A.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3rd ed) [M].Belmont: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4]Samovar, L.A.&Jack Mills.Oral Communication:Speaking Across Cultures[M].Boston:The Mc Graw Hill Companies Inc, 1998.

[5]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 2000, 10 (19) .

[6]崔刚.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03) :86-89.

[7]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8]吴利琴.母语文化“失语”现象反思[N].光明日报, 2006, 10 (20) .

[9]吴一安.优秀外语角之专业素质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03) :199-205.

[10]徐朝阳.大学英语教学导入中国文化的构想[J].河北学刊, 2009 (01) :233-236.

上一篇:凝固温度下一篇:建筑企业施工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