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与文化教育

2024-09-22

英语教学与文化教育(通用11篇)

英语教学与文化教育 篇1

随着对语言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我们发现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无处不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人类社会文化息息相关, 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只有将语言放在社会大环境中, 才能更有效地揭示其本质及内在规律。不同民族有着属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 其民族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语言中得以体现, 如果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 就难以真正掌握和正确使用这个民族的语言。

1 英语教学与文化教育的关系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 自然也离不开文化教育。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 如果交际双方不了解彼此间的文化差异, 交际时必然会引起误解, 引起交际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既要了解自己的文化, 也要了解一定的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本) 中明确提出“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关系, 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美国语言学家Sapir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 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因此, 要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达到其教学目的, 就必须贯彻文化教育。在英语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 注重文化教育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2 文化教育的内容

文化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所包含的内容复杂而且广泛, 具体来讲, 它包括一个社会所特有的风俗, 习惯, 信仰及社会结构。英语文化指历史上一向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 (首推英国, 美国, 然后是加拿大,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的风俗习惯, 言语行为, 生活方式, 及更深层的世界观, 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等的综合体。美国教育学家K.Chastain认为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内容的讲授可以包括:学生、生活、青年、父母、家庭、亲戚、朋友、恋爱婚姻、教育、职业、成就、快乐、饮食、文化活动、金钱、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爱国主义、社会问题、环境污染、人口、宗教、法律、仪表、报纸、广告、死亡、纪律、度假、穿着、交通、礼貌用语等。

3 文化教育的原则

文化教育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 文化教育不可随意进行, 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关联性原则。课堂所讲授的文化点必须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 如在语言教学的同时, 应对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 人物生平, 词语的文化功能等作出讲解, 与课文无关的内容可略过不提。

(2) 适度性原则。文化教育要把握好尺度, 分清主次。语言教学应以语言为主, 文化教育为辅。进行文化教育的目的是服务于语言教学, 是为了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因此, 进行文化教育做到说明即可, 切不可喧宾夺主, 或满堂灌输文化内容。

(3) 实用性原则。英语课文中所出现的实用价值大的文化点, 应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日常交际需要重点讲解, 授课时力求讲解清楚, 透彻, 从而提高学生的日常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4) 综合性原则。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将课堂教材内容, 日常交际方式与文化要素, 文化共性, 文化差异相互融汇贯通, 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能对英语文化的诸多方面从整体上有一个理性的把握。

(5) 科学性原则。文化教育要避免主观随意, 以偏概全, 要尽可能做到客观、全面、准确。中西方文化并无高低之分, 客观对待西方文化与母语文化间的差异。

4 文化教育的方法策略

文化教育的方法策略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可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 使他们能主动地吸收文化知识。教师可针对潜在的文化知识, 利用课堂教学作为文化教学的主渠道,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条件选择实用, 有效的方法进行文化教育。

4.1 教师树立文化意识, 提高自身修养, 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英语教师应树立起语言文化意识, 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可以通过涉猎各种形式的外国文学作品, 观赏外国电影录像, 欣赏外文歌曲等渠道了解英语文化, 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 同步传授文化知识, 帮助学生树立文化意识, 以加深对语言的了解。

4.2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 加大中西文化对比中中国文化的比重

中西方文化差异应是文化教学中的重点。教师不但要对英语文化知识进行必要的了解, 而且还应在教学中同母语文化进行适当的比较, 以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 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决不能只介绍英美文化而不顾本土文化。 (下转第80页) (上接第68页)

4.3 利用教材, 结合大纲,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文化教育

在课堂中教师应结合大纲及教材内容,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导入英语文化。如讲解课文前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帮助他们了解课文所述事件发生的时代, 地点及当地风俗习惯, 人的道德观念, 思维模式或当时的历史状况, 时代特点等知识。新鲜的文化背景, 深邃的哲理, 强烈的人品意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使学生更深刻准确地把握所学内容, 从而灵活掌握英语。讲解课文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探索词句间反映出的文化信息。

4.4 教材的选定和课程设置

选择教材时考虑语言的结构、意义、功能、文化等因素, 酌情选定适合学生需要、兴趣, 符合时代特点的教材。同时可开设所学语言国家文化方面的课程, 如国家的概况, 历史, 和文学等方面的课程, 系统传授英语文化知识,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提高文化鉴赏力。

参考文献

[1]王菊泉, 郑立信.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胡文仲, 平洪, 张国杨.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1.

[3]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面面观.外语与教育研究出版社, 1999.

[4]邓炎昌, 刘润涛.语言与文化.外语与教育研究出版社, 1989.

英语教学与文化教育 篇2

一、为什么进行文化教育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当今社会,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而这些文化的差异又主要体现在历史传统、社会制度、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信仰等多方面。如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天人合一),西方文化重征服和改造;在对待家庭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强调“家族本位”,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本位”;在区别中西思维差异方面:中国人偏向形象思维、综合思维,重经验,以感觉、直觉为依据进行分析,而西方人偏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注重微观量化、精密度高。只有正确对待这些差异,互相理解和尊重,才能真正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2.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跨文化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何得体地与外国人进行交流。但在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说出和写出符合英语思维习惯的句子,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途径

1.注重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大量本民族的文化内涵,许多词汇都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概念意义这一表层意义上, 而忽略了词汇的深层内涵和文化内涵。如果对目的语文化缺乏了解及母语文化的负迁移,往往会造成理解上或用词上的错误,甚至导致交际上的失败。针对这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入文化背景,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学习文化。例如,“individualism”这个词汇反映了英美人的个人独立意识,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独立奋斗精神。在西方的历史和文化中它是一个褒义词,和民主、平等、人权相对等。但在国内很多人把“Individualism”作为一个贬义词把它译成“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是我们所崇尚的集体主义的绝对对立面。通过剖析这一词的文化内涵,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一个民族的特有心理,也让他们成功地比较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2.导入有文化背景的习语或典故

习语是语言中的精华,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往往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社会观点和态度。例如英语中有“As wise as an owl”(像猫头鹰一样聪明)这样的说法,表明在英美国家人们把猫头鹰看作是智慧的象征。然而,在中国有些人认为看到猫头鹰或听到它的叫声就要倒霉。汉语中的“夜猫子进宅”意味着这家厄运将至,夜猫子就是猫头鹰。在认识习语的过程中如果抛开特定的文化背景而孤立地看待习语的存在与含义,往往会觉得它在文章中的含义晦涩难懂,从而影响对其传达信息的接受。例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的第四单元《Experiences in Exile》文章中有这么一个句子:“Get off the train on the right foot, my mother tells us.” 其中包含了一个典故“get off on the wrong foot”, 相传在西方早上起来的时候,不可以左脚先着地,认为这样往往是不吉利的。后来“get off on the wrong foot”就引申为“一个不吉利的开端把事情弄糟了”。文章中的母亲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开端或做事顺利,才告诉他们要“Get off the train on the right foot”。教师讲解这个典故的来历,学生便能真实理解作者的意图。

3.结合社会历史政治背景进行教学

社会文化背景的介绍是文化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例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五单元的《A Miserable, Merry Christmas》,在讲解课文之前对圣诞节的一些习俗——圣诞购物、圣诞老人、圣诞礼物、圣诞晚宴等的介绍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七单元中有两篇涉及枪支的文章,对美国枪支管理政策的介绍和枪支引发的社会问题的讨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4.指导学生课外的文化导入

英语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尤其是大学英语,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感受文化差异,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与文化现象有关的书籍、报纸和杂志,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还可主动与外籍教师接触交谈。例如有的影片不仅能学到英语知识,还能从中悟出人生哲理。影片《阿甘正传》里,无论故事的叙述、情节的发展还是人物关系的变迁都有着与中式思维不太相同的地方。如:阿甘在影片的最后说:“I don’t know if we each have a destiny or we’re all just floating around accidental-like on a breeze. But I think that maybe it’s both. Maybe both are happening at the same time.”这是阿甘对命运的思索。人的命运是按照一定的轨迹运行,还是像羽毛那样漂浮不定,或许两者兼有,或许两者同时发生。这些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文化差异以英文影片的形式让我们了解了西方文化及其特点。

三、文化教育中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1.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需要同等重视

目的语文化教育应重视比较异同。母语文化在学习者的认知与思维中占据主导,学习目的语文化要通过内在认知体系的转化才能完成。比较异同能够让这一过程更加顺利,并带来更加透彻的理解。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倘若无法用目的语表达母语文化,这不仅是学习者的失败,而且是教育者的失败。

2.文化教育的终极目标

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文化的理解和包容。我们希望学生“是具有批判性眼光并信守道德准则的国际化人才”,这就要求他们对任何目的语文化都能做到在理解和包容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进行批判性学习。教师需要通过“授人以鱼”最终“授人以渔”。教师自身须秉持正确的文化教育原则,给学生带来积极的、科学的文化观。

四、结语

英语语言的学习绝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在当今社会背景下,面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文化教育必须有效地融合到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来。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可以采用情境融合、阅读分析、写作练习、培养文化意识等多种教学方式来进行文化教学。教师要博览群书,不断学习,努力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洋池.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1996.

[2]肖淑云.文化教学二十年:回顾与思考[J].学术论坛,2007.

[3]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4.

[4]黄勇.英汉语言文化比较[M]. 西安:西北工业出版社,2007.

中职英语教学与文化教育 篇3

(一)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教育

国内外语言教学界普遍认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反映文化, 二者是密切联系的。语言包括语言的使用方式在内, 是不能超越文化而存在的, 是不能脱离一个民族流传下来的。文化的发展, 能够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同样语言的发展和丰富, 也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正因为文化和语言有这样一种特殊关系, 因此我们在学英语这门语言的时, 不能抛开英语的文化背景来单纯学语言, 而应当在学语言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它的文化背景及内涵。

1. 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国经济、文化联系越来越密切。英语是目前世界交流的通用语言,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 学英语的重点应该放在言语交际上。目前中职学生英语的情况是: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几乎没有接触到文化背景知识, 只是单纯地记单词和句子;不知道这些单词和句子该在什么场合下使用, 使用是否适宜、得体等, 当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时, 由于对文化、习俗的不了解, 常常会造成交流上的停顿, 有时还会产生歧义、误解而无法继续进行交流, 严重时, 会产生“文化休克”现象, 交流完全中止。例如在“隐私”这个问题上, 在中国人眼里的“隐私”与西方人眼里的“隐私”就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人把婚嫁、收入、年龄看作是自己的隐私, 但中国人却不是这么认为。所以我们常常会问“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等这样西方人认为不礼貌的问题, 导致对方无法接受或觉得难以回答, 产生尴尬现象。而恰当、合乎民族习惯的言语交际则会令对方感到亲切, 气氛融洽。教师应看到文化差异给跨文化交际带来的障碍, 在教学过程中导入相应的文化内容, 有意识地引导中职学生注意本族文化中, 哪些模式如果用英语表达是符合英语习惯的, 会被讲英语的人接受, 哪些模式是纯汉语的, 是不被讲英语的人接受的, 使中专学生在学习英语中不断接受文化教育, 最终能够用英语自如、得体地交流。

2. 了解文化知识是学习语言的关键。

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好语言, 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够教好语言。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并反映该民族的信仰和感情, 因此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 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反映人类世界的概括, 各种语言都按照自己的传统习惯和客观需要而存在, 英语这种语言也不例外, 离开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英语是不存在的, 如果我们不了解相应的文化, 就很难理解某些词语项目的具体意义。例如grammar school, 望文生义为“语法学校”, 实际上是指为升大学而设立的中学, 类似中国的预科。而greenhouse, 很多学生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为“绿色的房子”, 实际意义却为“温室”之意。教师在教中职学生英语时, 除了教会学生掌握这门语言的语言结构之外, 还要让中职学生了解和掌握使用英语的文化结构。

(二) 中专英语教育应该导入的文化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英语教材中出现了大量日常表达方式, 也涉及了许多文化知识, 其中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 列举如下:

1. 称呼语。

例1:在第一册Unit1的听说中, Li Ming向新来的同学Lucy介绍本班英语老师赵老师时说:“Lucy, this is out Englis teacher, Miss Zhao.”在汉语中, 老师可做称呼语用, 一般中国学生会说“老师好”“老师早”, 但在英美国家中, teacher是职业名称, 而不是称呼语, 一般称呼老师是在姓前冠以Mr, Mrs., Miss或Ms.。问候老师是“Good morning, Mr.Black.”而不是用“Good morning, teacher.”此外英国人在称呼上注重双方亲近, 如有些英国老师一旦与他的学生熟识, 就要学生以教名来称呼他, 以示亲近。例如一位名为John Smith的英国老师, 他要他的学生称其为John也是不足为奇的。中国入则注重敬意, 注意保持一定的距离, 很少有以名来称呼老师的, 假如一位名字为李丽芳的中国老师, 如果学生称其为“丽芳”或“丽”, 恐怕李老师是很难接受的。另外, 当称呼不知道名字的陌生人是可用Sir和Madam。例2:Unit 2中丈夫David对妻子Sue说“One of us must go to work, dear.”dear是关系亲密的人之间的称呼, 在这里一方面表示爱意和关系密切, 另一方面也是David对妻子Sue抱怨的安慰。在英语中, 对关系密切的夫妻、情人、家人、亲属等的称呼还有love, pet, honey, sweet-heart等。而在汉语中, 由于中国人个性传统、保守, 所以即使是亲密的夫妻间也很少有直接称呼对方为“宝贝、甜心、亲爱的”之类的称呼方式。

2. 问候语。

在上册Unitl中有这样一组对话:“Jane:Hello.John.John:Hello, Jane!How are you?Jane:I'm fine.And vou?John:I'm fine, too.Oh, by the was......”这组对话中Jane与John见面后相互问候对方, 常用的问候语有“How are you?”“How is everything?”“What's up?”等。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出这个情景对话原则, 即无论实际情况如何, 一般都应回答Fine或All right这仅仅是打招呼, 回应者无需详细诉说自身情况。同样应指出与问候寒暄相关的另一现象是问年龄, 在英美国家, 女子的年龄是一般不公开的, 是属于她们的隐私, 如果随便使用“How old are you?”这样的问话, 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是十分缺乏礼貌的话语。

3. 感谢与答谢。

Unit3中Tom向一位policeman问路, 当Policeman为其指路后, 有这样一段对话:“Tom:At the corner of Church Street and Ocean Avenue?Oh, yes!I know that bookstore.Thanks for all your help, office.Policeman:You're welcome.”在此, 别人为自己指路后, Tom谢谢对方, 对方用“You're welcome”来表示“不客气”。其他表示感谢的结构“Thank you”, “Thanks a lot”等在英语中用得非常普遍。对礼物、邀请、帮助或主动提出的帮助等表示感谢, 汉语和英语之间是有很大区别。例如: (1) 英美国家的人收到礼物, 连声叫好, 并欣然当面打开, 然后说“thank you”来表示很喜欢对方送的礼物。而中国人收到礼物, 则放在一边, 更不会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 (2) 对于别人的赞许、赞美, 外国人马上说“thank you”, 这并不是等于说赞许是公正的判断, 是事实, 自己当之无愧, 而是要谢谢对方的这番好意。而中国人听到夸奖连忙说“哪里, 哪里”以否认表示谦虚。

(三) 中职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文化教育, 应该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同时进行, 在课内与课外给学生创造学习文化差异的机会。1.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 还重视语言运用是否恰当。教学内容中有涉及文化差异内容, 应该及时地向学生说明, 当学生进行语言操练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自己的角色, 注意其语言形式是否符合角色身份或实际, 在学生操练完毕之后, 作为一个问题来提出, 让学生进行思考, 以引起学生的注意。2.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水平, 给学生提供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书籍, 从多方面提高他们对文化差异的认识。3.利用学生喜欢新鲜、时髦, 有好奇心的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较新的英文报刊、杂志、电影, 甚至英文短篇小说, 让他们留心和积累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社会关系、社会习俗等各方面材料, 并记下有意义的文化细节, 在教师的指导下, 定期举行英美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研讨会, 让学生讲解他们在读书阅报时发现的有关材料。4.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进程, 定期举办英美国家与中国的文化差异、风俗习惯差异的讲座。这样的中外语言和文化对比讲座, 对学生克服文化障碍, 排除母语干扰, 是很有好处的。5.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片、录像、影碟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这是让学生直观了解社会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看过录像或影碟之后, 师生间利用一些时间来进行交流, 教师可以指出所观看录像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出现的文化差异现象, 例如老师与学生如何相互问候、售货员与顾客如何交谈, 在街上遇见时如何随意聊天等。6.举办文艺演出。在班内或年级内组织各种文艺表演, 学生演出英文小品、唱英文歌曲、讲英文故事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得到提高, 也可让学生增强口头表达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英语文化知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 国际间交流日益频繁, 中职学生只有学会用英语进行得体且适宜的交流,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领先的位置。所以, 中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教语言与教文化背景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不断地了解文化背景知识, 既具备语言能力, 又具备社交能力, 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摘要:近十年来, 由于交际法和交际原则在英语教育中得到广泛运用, 中职学生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但是在英语实际交流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文化背景和心理的差异影响了交流和沟通, 严重时还会造成“文化休克”现象。结合目前使用的中职英语教材,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进行相应的文化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英语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4

白果二中鲁性质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时期,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育方针都将发生深刻变化。英语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英语教学思想就要进行一场变革。中学英语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获得英语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爱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思想能力和自学能力,而要达到以上述目的,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

一、抓住时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政治素质。

新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教师应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

例如,在初中八年级第二单元Section.B,3C“WEIHua'sBusyDay”时,我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做个自食其力的人,在教学七年级Unit11“Howwasyourschooltrip”给出学生讲解我们的祖国的文化古迹和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热爱我们的祖国,将来要建设我们的国家。

二、抓住情感进行英语素质教育。

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杨功与否,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对学生输入知识的桥梁和润滑剂。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感情因素的作用,在课堂上用微笑的面容,和善目光,亲切生动的语言,形象活泼的手势,温柔和蔼的表情来讲解知识,这样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积极向上的求知欲望,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去学习知识,其次,教师要多用激励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始终要坚持“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应马上给予评价,一个“GOOD”会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其他学生会踊跃发言,对创造条件答得较好的学生可邀请他们上台示范讲解,让他们做小老师,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对较差的学生有意识地让他们回答一些较容易的问题,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兴趣,这样学生才能乐于参与课堂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其主动性,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开展课外活动,加强语言实践。

听、说、读、写训练,光凭四五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要组织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课外活动,以此加强语言实践。课外活动的形式应多种多样,我们初一就经常鼓励学生随量随地进行语言交谈,并做听力练习,教唱英语歌曲,举办英语听力朗读表演比赛,指导学生阅读简易的英语课外读物,为学生创造较多的听、说、读、写机会,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猎取到比课本更多的知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文化背景与英语教学 篇5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材中有意识地增加了许多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要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文化知识,让学生不自觉地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遗憾的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词汇、语法、句子等基本的语言基础知识上,却忽略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指导、学习。笔者认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互相渗透越来越多的形势下,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一项迫切任务。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以达到预期目的:

1、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对西方的地理概貌、风土人情、交际礼仪等要有充分的了解和研究。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教师才能灵活地向学生阐述中西文化差异,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做一个语言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成为两种不同文化的中介者和解释者。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英美原版影视、录音、图片等手段创立英语学习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寓教于乐,提高学生们学习跨文化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标准、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和基本语言知识。

3、引导学生在课外多多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了解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言语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从而为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4、在要求学生关注外来文化的同时,应提醒同学们同样重视本土文化的英语表达。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不仅在于对世界文化的了解,还应包括向世界介绍本土文化的能力。

5、组织一些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例如举办英语话剧表演、请外籍人士来座谈或做英语文化知识讲座等,让学生在具有“信息差”的真实语言环境中切实感悟到:“讲语言其实也是讲文化”,帮助同学增加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提高。

论中职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教育渗透 篇6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跨文化教育,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性人才。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就笔者所在的无锡市来说,至2009年全球财富500强企业中有75家在我市投资兴办了144家外资企业,全年共接待旅游、参观、访问及从事各项活动的入境游客66.1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和社会服务,外语都已成为一门必备的社会交际工具。如何使外语教学更加适应中职生未来工作的需要,更快适应对外交流的需要,本文以英语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教育的问题。

一、英语教学渗透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跨文化(cross-culture)教育是指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的教育。目前跨文化教育的提倡主要是在外语学习领域,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抛开文化学语言很难学到一门语言的精髓,也很难提高自己与对象国人的实际交际能力;反之,在认识文化的基础上去学习语言,很多时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忽视文化差异往往会造成语言的误用,给文化之间的交际带来不少困难。

著名语言学家叶蜚声指出,一门语言是探索一种文化的灯火,一门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窗口。胡文仲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1]238美国的温斯顿·布瑞姆拜克也曾说过,“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1]241英语学习如果只是变成单词的记忆和语法的训练等纯粹语言知识的学习的话,英语教学将会变得多么的单调乏味。如果没有文化认知能力,一些貌合神离的词汇表达很容易使中国学生落入交际的陷阱,不懂文化语境内涵,即使语音、语调和语法再好也很难有效地进行交际。不了解语言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常会导致交际的失败和不必要的麻烦。

如:中国老百姓之间最常见的问候语是“您吃过了吗?”,可如果我们对一个了解中国文化较少、对汉语一知半解的外国朋友说“您吃过了吗?”来表示问候的话,他可能就会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我们中国人在宴请朋友时,对着满桌丰盛的佳肴还要对客人说“今天没有什么菜”、“今天没有什么好吃的,请见谅”,外国人听了会大惑不解;客人吃完饭道别时,还常听见我们说“您慢走”,这使他们感到十分难堪。又如:英美人接受他人的谢意和赞辞视为很自然,而以谦虚为美德的中国人受到别人的夸奖会感到不好意思,常常会说“不”、“不”或“哪里”、“哪里”。西方人无论是晚辈对长辈,还是长辈对晚辈,哪怕是自家人,父母请子女,或子女请父母递一张报纸,也要说一声“Thank you!”,中国人若把“谢谢”挂在在嘴上,人家会说你虚伪,自家人之间相互帮忙很少说“谢谢”。再如,英国人在交流时常使用委婉语:用“senior citizen”来指老年人,用“plain”代替“ugly”来形容一个相貌平平、长得丑的女人,把色情书籍称为“adult books”,把罢工“strike”说成是“industrial action”,把死亡“die”说成“pass away”,等等,这都反映了英国文化的底蕴。

由此看出,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教育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十分必要的。中职生本来文化基础就薄弱,对英美文化更是知之甚少,对中西文化缺乏比较认识。在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知识的渗透既能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其文化修养和语言交际能力。要培养具有跨文化人格的中职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英语教学必须高度重视跨文化教育,以消除不同文化间的心理障碍,甚至文化冲突,这对中职生未来的生活和职业生涯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二、跨文化教学的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

跨文化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来确定文化导入的内容,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的原则;二是适当性原则。所谓适当,主要指文化导入的内容和方法要合适、恰当。导入时应当考虑到目的语文化项目的代表性;三是实用性原则,即要求文化导入的内容和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必须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必须密切相关,同时也应考虑到与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性密切相关。[1]330-331对中职生来说,必须从基础抓起,对三年的外语教学如何渗透跨文化教育要有系统的安排和设计。

为使跨文化教育有效实施,英语教师必须具有跨文化的深厚素养和跨文化教育的意识。英语教师自身要加强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加强对英语教学渗透跨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对跨文化要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要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和世界文化多元的价值观,既要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尊重异国文化传统和习俗;既不崇洋媚外,又不妄自尊大。

三、英语教学渗透跨文化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1. 结合课文有机介绍跨文化知识。

英语教学主要是以课本为载体,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可将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中,适当穿插讲解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社交礼仪等。比如在教学词汇时,以往一些老师可能只是单纯地讲解一下单词的读音、拼写和用法,然后学生只要机械地记忆下来便算达到了要求。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作出主观评价。如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 Mouse这个尤物,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和智慧的象征。由于文化差异,词汇在不同社会文化里往往是不完全等值的,因此容易产生误解。比如“狗”在中文里常含有贬义色彩,而“dog”在英文中却往往是中性或褒义的。因为欧美人十分喜欢养狗,认为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不会背叛人类。如果老师向学生介绍了这一文化差异,就能正确解读“Every dog has its day.”等一系列与“dog”有关的短语。“龙”在汉语中为图腾与吉利的象征,dragon在西方文化中却是罪恶、邪恶的象征。as wise as an owl中作为智慧的象征的owl在汉语中却被视为坏兆头。汉语中的“农民”无贬义,而peasant则是指没有教养、社会地位低的人。又如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如何礼貌待人时可举例:一个中国学生想向他的美国朋友借一本杂志,他说:“Would you be kind enough to lend it to me?”这种过分礼貌的借书方式一定会让美国朋友感觉很不舒服,因为这种请求只适用于不熟悉或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这位中国学生希望把自己摆在一个较低的位置来表达对朋友的尊敬,从而产生社交语用失误。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通过互动角色表演、文化讨论等活动将学生带入模拟的跨文化语境中,在轻松的文化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2. 结合专业特点渗透跨文化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面向行业企业开设专业,如物流、数控、计算机、财会、旅游、商贸等。英语教学如能有机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职场礼仪等进行跨文化教育,就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提高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如旅游专业,就涉及很多跨文化的问题。杭州西湖的藕粉是有名的滋补营养品。有一次,浙江某旅行社的一位导游翻译在向美国客人介绍藕粉时,根据词典把它翻译成“Lotus root starch”,向美国游客宣传吃藕粉的几大好处,可是吃的人并不多。事后他才了解到:“starch”吃了容易使人发胖,而美国人都不愿意身体发胖,不仅体形难看,而且他们认为这是身体虚弱的表现。后来这位导游翻译改用“powder”、“pudding”、“paste”代替“starch”,同时让服务员在藕粉上少放些白糖,再将藕粉与美国人爱吃的“tapioca”相联系,并告诉他们这比“tapioca”更有营养、更好吃,结果美国客人不仅乐意品尝,而且吃得津津有味。[3]再如商贸,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频繁,跨文化问题日益突出。据有关资料,世界上每年有多达数万种产品被介绍到全球市场,但这些产品大多数都没有成功,他们中大多数由于跨文化交流的错误。如“白象”牌电池在我国很有名。汉语“白象”含有“吉祥如意”的意思,如果将其直译成英语White Elephant就不行,因为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指“虽然好看,但没有价值反而昂贵、累赘的东西”。试想,英语国家的人怎么会购买牌子为White Elephant的这种“中看不中用的东西”呢?又如,在英语中,blue sky的意思是“不可靠的、无价值的”,如果把我国的“蓝天”牌台灯译成Blue Lamp,在西方人看来便成了“没有用的台灯”,等等。这些都可以结合学生的职业和专业进行渗透教育。

3. 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加强学生跨文化教育的直观性。

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如英文电影、DVD、图画、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地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通过中西文化对比,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4. 通过课外学习进行跨文化实践。

要学好英语,除了课堂学习外,还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组织和参与英语沙龙、英语角、英语辩论、英语晚会、专题讲座及演讲、表演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同时利用教学实习之际,主动和外籍人士进行英语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教育学生和外籍人士交谈的注意事项。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 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 A代表age, R代表religion, 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跨文化知识内容丰富,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依靠学生通过课内外不断积累和实践才能真正习得并运用。

参考文献

[1]陈俊森等.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2]吴进业.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

英语教学与文化渗透 篇7

外语教学应注重文化渗透,不能单纯地进行语言教学,还要重视跨文化教学,帮助学生扫清语言交际中出现的障碍。

一、词汇教学与文化渗透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具生命力,且最能体现时代和社会变化的一个要素,它能生动地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1. 词汇的概念意义与民族文化观念内涵。

文化观念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共同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意识形态,是该民族文化的表现之一。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观念在词汇上也略窥一斑。

在一系列表示亲属关系的词汇中,如汉语词汇中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夫等在英语中则用“uncle”一词来表示;“aunt”一词代表汉语词汇伯母、婶婶、舅妈、姨妈、姑姑;“cousin”一词与其相对应的汉语称呼有“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妹等。从这些词汇反映出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有不同的家庭观念,英国人的亲属观念比较淡薄,亲属称谓既贫乏又松散,甚至男女不分、长幼不分,而汉语文化中家族观念非常强,血缘关系非常重要,因此有关亲属关系的称谓词非常多而且复杂。英语教师在教学生学习词汇时,要把这种文化的不同告诉他们,这样学生们记单词会更加容易。

2. 词汇的内涵意义与民族文化观念内涵。

一词在汉语中与之相对应的词是“老的”、“年龄大的”。在中国我们称呼高龄的老先生、老寿星时,时常在他们的姓氏前加个“老”字以示尊敬。在称呼比自己大、关系比较亲近的邻居、同事时,常在其姓氏前加个“老”字以示关系亲密。另外,“老”在汉语中还暗含“有经验”、“有能力”,如“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姜还是老的辣”等。但英语文化中则没有用表示尊敬的用法。相反,与“traditional守旧的”、“senile衰老的”、“useless无用的”等紧密联系。因此,年纪大的英美人对非常敏感,如果称呼“Mr smith”为“old Mr smith”这将被视为极不礼貌、不得体的称呼。

在汉语中,“狗”含有贬义的意思,如:“走狗”、“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等。但在英语文化中“dog”则被视为人的好朋友,甚至把它当作家庭成员对待。一位美国人给朋友的信中结尾这样写“the family,including the mad dog,are well”。因此,对于英美人来说,他们很难理解“走狗”为什么在汉语中是贬义词。所以,在日常的词汇教学当中,老师应重视文化差异的渗透,使学生能正确、恰当地运用词汇。

二、英语习惯用语、谚语与文化渗透

英语习惯用语、谚语与英国传统文化密切联系,如果我们只注重习惯用语的操练而忽视了它形成的文化背景,则往往会造成语用失误,使我们长期学的英语知识只适合做考试题,而在实践中则不能恰当运用。

我们的学生常对老师说:“Good morning,teacher”,而很少说“Good morning,Mr/Miss……;与外籍人士打招呼时甚至也不会用一句最简单不过的“Hello”,而对“where are you going?”和“what are you doing?”这样的问话情有独钟。而这种问话方式恰恰不符合英语文化习惯,是极不得体的,容易让英美人产生误解,认为你在打探他人的隐私。一位刚到美国的中国青年住在一位当地人家中,主人问他“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他按照中国人的方式回答:“No,thank you”,结果主人信以为真,没为他准备饭菜,他只好饿了一夜。按英语习惯,此时不必客气,应照实际情况回答。难怪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英美人抱怨说中国人不坦率。

在英语文化中,赞美别人和接受赞美都很平常。如人们在接受赞美时,只用“Thank you”来应答。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倾向于赞同别人的看法,然而中国人则倾向于保持谦虚,把谦虚作为传统美德。因此,面对赞美时,中国人往往会说“Not really”“Not good”等,这会使英美人不解,从而出现交流障碍。

在英语成语、谚语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例如:“strong as a horse”与之对应的汉语则是“气壮如牛”。在西方国家,马是负重的牲畜,而牛则为人类提供牛奶和牛肉,因此用马来形容人的强壮就不难理解了。

英国是个岛国,四面环海,船是其主要的交通工具。因此,由“ship”构成的英语谚语也非常多,如:“rats desert a sinking ship”(船沉鼠要逃),与之相对应的汉语谚语则是“树倒猢狲散”;“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小漏沉大船),与之对应的汉语谚语则是“蝼蚁之穴能溃千里之堤”。类似的谚语非常多,它反映了语言与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活习性密切相关,从而也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形式。

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渗透是外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环节,两者相辅相成。文化渗透有助于学生了解英美文化,从而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掌握。这也对我们老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而且要经常摄取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掌握语言和应用语言的能力,从而实现英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人格教育与英语教学 篇8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不断促进人的完善与发展, 英语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特点, 使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一、挖掘英语教材中的人格教育资源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 也是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媒介。教师要把在教材中潜隐着的人格教育的内容挖掘出来, 对学生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 促成学生人格的完善。

1. 挖掘主题思想,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英语教材中, 编入了一些文学作品名篇, 这些名篇中塑造了许多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 蕴含着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 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恰好是人格教育的好典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既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玛蒂尔德身上存在的人性弱点与人格缺陷, 认识到虚荣心的危害, 又要让学生体会到她经历“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的过程后, 那种勇于承担责任、吃苦耐劳的品德。从而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 产生情感的共鸣, 感悟人格的震撼。这样, 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小说的思想内涵, 还可以受到人格的反省。

2. 挖掘认同对象, 培养人生目标。

对于学生来说, 课文中品德高尚、人格健康、功绩卓著的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等都是他们认同的对象, 会对他们产生巨大的感召作用。在现行英语教材中, 身残志坚、积极探索宇宙奥秘的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追求真理的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为黑人同胞的平等权利奋力抗争的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等都是既受学生认同, 又有辉煌人生成就的典范。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崇拜名人的心理特点, 有意识地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个光辉的榜样, 用这些具体、生动的人格范例进行启发、诱导, 真正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 对学生进行人生目标教育, 使学生学习有榜样, 前进有方向。

二、在新课程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格体验

新课标提出:根据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的需要, 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 着重提高其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要把英语教学和人格教育加以有机结合, 教师除了要营造积极的学习气氛外, 还要给予学生展示成功的平台, 处处鼓励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模式, 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和人格的体验。这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关键的环节。

过去的传统教学中, 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 无形中钳制了学生的个性, 对培养健全人格无益。教师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 也抑制和阻碍了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 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践人格体验。

1. 发挥主体作用。

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让学生真正成为思维的主体、情感体验的主体。因为动机和能动性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选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要只教给学生英语知识, 还要重视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效果。

2. 发扬教学民主。

民主化的教学氛围是学生个性得以发展的基础, 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 使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 大胆发言, 自由讨论, 从而充分展示个性, 达到完善人格的目的。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 用情趣感染学生, 用教师的智慧唤醒学生人格, 激发学生进入情绪体验状态。

3. 倡导小组合作。

心理健康的人总是乐于与人交往, 乐于获取外部信息, 不断拓宽自己的心理空间, 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看作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让学生以多人为单位分组合作学习。教师还要特别注意, 由于青年学生的荣辱意识敏感, 往往学困生在小组讨论完后, 也不积极回答问题, 所以得到肯定的总是优秀生, 久而久之, 学困生就逐渐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展示的机会, 不利于这部分学生的人格培养。只要教师明确每个学生的任务, 创造师生、生生之间广泛交流的机会, 就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人格体验。

4. 鼓励独到见解。

作为接受主体的学生, 由于性格、情趣、爱好不同, 能力也有差异, 解读作品的方式、审美体验自然不尽相同。为此, 教师应该注重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讨论、辩论、设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问题解决、自主探究、课题研究等引入到教学实践中,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教师试图把一些定论强加给学生, 必将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现行英语教材中的开放性问题很多, 我们要坚持启发诱导, 让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判断, 反对“标准答案”, 提倡多元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允许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阐发独到见解, 从而引发其明理、体悟, 使其逐渐形成健全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

罗杰斯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要努力做到因满足于个人生活而保持乐观态度, 他把达到这一目标的人称为心理和谐的人。心理和谐的人能坦诚面对自己的经历, 愿意投身生活、体验生活, 更遵从自己的兴趣、价值取向和需要。自我是人格的核心成分, 它在健康人格中起着统领与调控作用。

品德教育与英语教学 篇9

一、加强师德修养, 创设良好氛围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不仅要教好书, 还要育好人, 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在道德上应是学生的楷模, 是人类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道德品质如何, 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 教师应注重师德修养, 要处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要爱岗敬业, 教书育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英语教学中, 基础好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更加活跃, 而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 因为对学习英语有畏难情绪而不愿积极的配合教师的授课。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发言, 教师的一个微笑, 一个善意的表扬都会给学生带来希望与支持。课堂上要均衡学生水平, 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确保人人都能开口;对学生的要求不能整齐划一;要力求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生动、友好的课堂氛围。为了在英语教学中创设并保持良好的气氛, 教师应不断加强自己的理论修养, 师德修养,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利用自己的高尚言行来感染和打动学生, 增强育人的效果。

二、加强对学生基本道德情感的培养

英语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还需要留意基本道德情感的培养, 如同情心, 羞耻感和自尊感。同情心是对别人的遭遇或行为在情感上发生共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手段, 激发学生的自尊心, 同情心, 课堂情况因势利导, 使优等生产生对劣等生心理上的关心而互帮互助, 共同提高。英语课教学中同样要培养其羞耻感, 当学生不认真听讲, 不按时完成作业时, 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方式, 使其产生不安, 难过, 进而自责, 悔改, 从而促其进步。自尊感是一种前进的动力, 为获得自尊的满足而积极向上, 维护个人尊严的情感发展成为维护集体和维护祖国尊严的情感, 因此, 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对学生自尊感的培养。

三、结合授课内容, 加强德育教育

在大学英语教材里介绍了英美国家人民的一些好的道德行为, 如自觉排队, 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 不随地吐痰, 爱护公共设施, 乐于助人等, 这些都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能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 启发学生,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在讲到名人事迹的时候, 应结合相关内容, 教育学生培养自强不息, 永不气馁的精神。让学生知道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应该坚持学习, 应该学习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讲述关于科学家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而孜孜不倦地探索一生的故事的时候, 可以联系我们生活在一种优越的环境中, 应该珍惜我们的生命和时间, 而不虚度自己的青春。这样就无形之中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潜能和为人类和祖国的未来而好好读书的情感。在讲述能源危机的问题时, 可以结合课文, 让学生了解节约能源的问题并不仅是科学家需要研究的, 也是我们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注意的, 让学生了解我们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 应保护自然, 这样就唤醒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教师将有意识的教育寓于无意识的受教育之中, 这样能收到意想不到的道德感教育的效果。于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情操。

总之, 英语学科的德育教育过程, 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 将外来优秀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若能巧妙和智慧的运用, 就会使学科教育与道德感育相得益彰, 使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

摘要:品德是指导人类活动的灵魂。良好的品德, 不仅可以促进高校学生在学习阶段努力学习, 健康成长, 而且也会使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更加自觉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英语教学更要注重品德教育。本文对如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品德,英语教学,素质

参考文献

[1]熊德明.中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走向[J]1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4 (1) :251

谈谈英语教学与文化传授 篇10

一、 文化教学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影响

1. 文化教学对口头交际能力的影响

语言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交际工具,掌握外语包括掌握语言和文化知识两个方面。这里的文化知识主要指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由于各民族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因而产生和发展了根深蒂固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如果我们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模式、日常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不了解,那么我们在与所学语言国家的人交流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尴尬局面,甚至会造成误会,中断交流。

下面是一英藉教师称赞中国学生时的对话:

A: Oh, what beautiful handwritng!

B: No,not at all. You are joking!

例子中,中国学生试图恪守中国的谦逊原则,但其回答可能暗示着受话人在嘲笑说话人不懂书法,缺乏审美观和鉴赏力。

正确用语应该是:

A: Oh, what beautiful handwriting!

B: Thank you for your compliment.

2. 文化教学对书面交际的影响

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不掌握一些词语的联想意义、社会意义以及语用规则,就不能真正读懂英语文章,甚至会出现在认识每一个单词和句子的情况下,仍然不明白其内涵或者造成误解的现象。

以“send”为例,许多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语用中把send套用到“我送你回家。”中去,对客人说“I?蒺ll send you home.”外国客人听了会感到疑惑不解或瞪目而视。原来,这句英语的意思并非“我送你回家”。而是“我要打发你回家去。”因为send是打发或命令某人离去,并非“送人”的意思,正确表达“我送你回家”的英语是“I?蒺ll see you home.”。

二、 文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跨国文化素质是外语教学的目的之一。中学英语新教材图文并茂,题材广泛,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注意适时、适量地加以补充、拓宽,必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三、 文化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的作用

中学英语新教材生动地展示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无论是西方社会弊病的展现还是其他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播都有利于学生认识世界,也有利于他们鉴别良莠,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感,提高思想素质。例如,在教学牛津英语9B Unit 4 Great People时,学生认识了Neil Armstrong、 Einstein和Marie Curie等伟人,增强了学生对人生的坚定意志。

此外,文化教学内容涉及到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世界奇观等,往往具有时代感、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足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的使用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节奏,高密度,大容量。目前,中学还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那么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进行文化教学呢?下面介绍几种文化教学方法。

1. 充分利用新教材,挖掘文化背景知识

中学英语新教材图文并茂,内涵丰富,涉及多方面的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另外,有些插图和注释也提供了这类资料。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挖掘并加以补充,学生定会收益颇丰。

2. 注意介绍中英文功能意念方面的知识

我们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应有意识地对一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除讲清其基本含义外)着重介绍它们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如breakfast的词义是“早餐”,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它有不同的理解。对西方人来说其内涵是牛奶、面包,而对中国人来说意味着稀饭、油条之类。另外, break在英语中是“打破”的意思, fast是“禁食”的意思,所以,西方人把“打破禁食”的第一餐称为“早餐”,此乃其文化背景。

3. 向学生介绍有关英语背景知识的课外读物,指导他们课外阅读

这样的书籍很多,但要有选择地去读。找一些符合中学生水平,与中学英语联系较密切的书籍,如《中学生英语背景知识》、《英美概况》中文版等。

4. 通过英汉两种文化的比较加强文化教学

英语初学者常用汉语的表达方式来安排英语的句子结构。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将会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的障碍。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适当地采用对比教学法,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5. 采用立体教学,创设英语文化氛围

英语文化知识与英语教学 篇11

1 利用背景文化知识的介绍, 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能力

众所周知, 只有对作家作品有基本的了解, 熟悉作品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 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 才能去欣赏文学作品。由此可见, 背景知识的介绍对于能否透彻地分析和鉴赏文章是相当重要的。

以托马斯·哈代 (Thomas Hardy) 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 (Tess of the D'urber Villes) 为例, 小说讲述了苔丝, 一个美丽的乡下女孩悲剧性的一生。而只有通过关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等文化知识介绍, 才能让学生赏析到苔丝不幸命运的真正原因。其一, 故事所处的时代19世纪英国农村正经历着痛苦的质变, 农民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之下流离失所, 被迫成为失去财产的廉价劳动力, 受雇于城里的资本家, 他们备受生活的煎熬, 走投无路。苔丝只是这些受苦大众中的一员。她悲剧命运的产生, 在无情的制度下有其必然性。其二, 作者的背景。本文作者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 在他人作品中, 真实呈现了当时社会全貌, 尤其是在他目睹了当时地位低下的小人物所遭受的种种困苦, 而无能为力时, 他的小说会始终笼罩在一种消极、感伤的气氛之中。所以苔丝这个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就赋予了阴郁的预兆和注定的命运。

正是背景知识的引入, 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分析、欣赏文章的目的, 深刻体会人物的经历、性格, 并在感知艺术形象的同时, 增加了藉以创造艺术形象的语言手段的赏析。象文章中苔丝的最后一句话“‘I′m ready.’She said quietly”不仅帮助学生的理解语言描写方面又前进了一大步, 又可通过精彩的语言把握文章的主题, 从苔丝这句坦然而解脱的话语中, 更深刻体会到女主角坎坷辛酸的一生面临结束时那为之心碎的哀伤, 使其悲剧效果达到顶点, 从而获得艺术上的享受。因此, 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 可使学生受到文化、社会、思想等方面知识潜移默化的熏陶, 以心灵去学习、去思考和感受文章, 从而培养了欣赏英美文学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 实现美育教育的目的。

2 利用比较东西方文化知识的异同,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

由于东西方所处的历史环境、社会发展经历、传统习俗的不同, 两种文化之间必须存在着诸多差异。而缺乏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 就会在理解方面产生歧义、迷惑甚至笑话。所以在英语教学中, 介绍文化知识的差异, 会帮助学生克服理解方面的障碍。

我们知道, 汉语中用动物比喻人的句子、词汇比比皆是。例如, 引狼入室、为虎作伥。而英语中用动物比喻人的词汇也毫不逊色。但两者却存在着很大差异。如You're a lucky dog. 在东方, 狗是用来攻击别人的咒骂。而在西方, 人们都视狗为忠实的伙伴和宠物, 甚至把它当作家庭一员。所以lucky dog在英语中是一种赞美的语言, 表示“幸运儿”。同样由于传统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 象as mute as a fish我们却用“噤若寒蝉”来表示, “猫哭老鼠”在西方却说成crocodile tears 可见, 我们只有掌握了文化上的差异, 才能正确学习和理解文章。又如, shrug 这个动作, 对于东方人来说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动作, 可对于西方人来说“耸肩”的学问就不小了, 它可以表示爱莫能助, 可以表示毫不在意、无所谓等等。这是一个表意极为丰富的肢体语言。当然, 这与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风俗习惯是分不开的。西方人多开朗外向, 更倾向于借助手势、表情表达, 有时甚至会很夸张。而东方人则较含蓄、内向, 常喜欢旁敲侧击。所以, 对于东西方语言习惯、文化差异的学习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语言的含义, 跨越文化上的鸿沟, 提高理解和把握文章的能力。

当然, 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 除了各自的个性之外, 还有它们的共通之处。那么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就可启发学生运用自身的东方文化知识去寻找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共性。这不仅会帮助学生更加感性、迅速地理解文章, 也会在学习英语同时, 复习汉语语言的知识。例如在大学英语第二册第十课《赞美的益处》 (Profits of Praise) 一文中, 有这样一句话“When one thinks of the speed with which spiteful remakrs are conveyed, it seems a pity that there isn't more effort to relay pleasing and flattering comments”。教师可让学生熟悉一些英汉互译的习语, 如“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帮助学生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上的共性, 然后启发学生在汉语中找出适当的习语来替换上面的长句。经此过程, 许多同学都能脱口说出“好事不出门, 坏事传千里”。而这种传统文化知识的引用, 使学生在汉语简练的诠释之下, 更易理解文章。又如:在学英语第二册第八课《诚实, 是否已不合时宜?》 《Honesty: Is It Going out of Style?” 一文中“catch enough to spread the word”曾令许多学生在理解方面大伤脑筋, 可一句“杀一警百”就会令他们茅塞顿开。所以, 利用共性, 让学生在理解自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学习西方文化, 不仅会使学生积极调动思维, 创造性地参与英语学习, 更能借此达到文化上的融合, 中西贯通, 更迅速、更准确地理解作者意图, 把握文章之美。

3 利用赋有生活气息的文化知识,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所谓英语文化知识, 不仅仅意味着繁多的历史事件、艰涩的文学理论、复杂的社会背景, 它还包括我们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风俗习惯, 生动新奇的地方轶事、趣闻, 甚至还包括日新月异的时事新闻。而这类知识的介绍, 犹如为英语教学注入一针强心剂。通过学习这类学生们容易接受, 并且愿意接受的文化知识, 不仅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 还会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使他们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如, 在学习西方所倡导的绅士、淑女风度时, 可向学生举出具体的表现绅士风度的例子。如上楼时绅士的后面, 下楼时绅士的前面, 防止淑女跌倒;走在街上, 绅士要在外侧, 为淑女挡住马车上溅来的泥点。所有这些随着历史所形成发展的传统, 都吸引住了学生注意力并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类似的情况还有, 在学习“A Merry and Miserable Christmas”一课中, 可教学生们唱一些诸如“Silent Night, Jingle Bell” 等简单、轻松的圣诞歌曲, 并适时介绍有关圣诞节的一些活动和风俗, 甚至可在此基础上扩充介绍其他一些西方的重要节日。如Thanksgiving Day (感恩节) 、Easter (复活节) 、Halloween (万圣节) , 以及它们的传统和活动。这样即可改变一贯的就事论事的旧式教学方式, 又可扩充了学生的信息量, 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 促进了美育的教育。

生活中, 我们周围的事物往往更令人易于接受认同。从这些大众化的知识中, 随时注意有目的、有选择地汲取养料, 提取文化精神去与学生分享, 对于学生能力和智力的提高, 增加英语学习的兴趣, 开阔知识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 利用相关的文化知识, 启发学生触类旁通

在此基础上引发一定的思考, 使其接受一次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的洗礼, 将学生心理引向更高的境界。在学习Garden of Eden一文中, 其简单的情节和大致的内容学生早已熟知, 而引入John Milton的著名诗篇“Paradise Lost” (失乐园) 就可使学生全面了解到伊甸园之前之后发生的故事, 产生更深一层的思考。如果此时再向学生提问Adam亚当和Eve夏娃失去乐园, 对他们来说是好事还是一件坏事时, 掌握了故事来龙去脉的学生则能大胆地提出, 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而且提出 snake撒旦的化身, 不是魔鬼而是敢于抵抗专制的自由斗士, 是他帮助了亚当、夏娃认清了自己, 认清了世界, 变成了真正的有意识、有思想的人。通过讨论, 学生们各抒己见, 这不但使他们加深了对于文章的记忆, 同时培养了他们多向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 开始学会用自己所积累的知识和人生经验来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这对于我们现代教育中所重视的情商的培养是十分有帮助的。

同样的课文The Making of Surgeon中, 文章反复强调“自信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这一主题。如引入文学作品及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正凭着自信而成为有用之才这一事实, 来进一步说明文章, 不仅可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 同时也使学生得到一次心灵的启迪。从而通过大量例证, 自己总结出生活中一条有益的规律:自信是成功的关键。这无疑也是对处于大学阶段的青年人一次及时、感性的人生观教育, 从而实现我们德育教育的目的。

以上从几个角度论述了英语文化知识笃于英语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再能够以灵活多样的方式, 引人入胜的方式来引入介绍的话, 无疑会锦上添花。对于提高学生理解能力、鉴赏水平, 陶冶学生品德、开阔知识视野, 产生更加良好的美育、德育效果。例如, 在Lessons form Jefferson一文中, 开场白可不采用平铺直叙地介绍Jefferson大量生平背景材料的方式, 而是提出一个看似毫无联系的问题, What does the Statue of Liberty hold in her hads? (自由女神像手持何物?) 引起学生好奇心和注意力。当有的同学凭印象说出一只手所持为象征自由、光明的火炬, 而另一只手拿着一书, 坚持着提出第二个问题“Do you know what the book is?”然后告诉大家那本书就是《独立宣言》, 而它正是由我们文章中的将要介绍的主人公——托马斯·杰弗逊所起草的。藉此方式, 学生不仅迅速牢记住Jefferson的主要贡献之一, 而且学习到了关于美国人文地理方面的小常识, 这种引入文化知识的方式, 十分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同样, 如果利用一些大众化的媒体手段、文学作品来引入文化知识的介绍, 也会产生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而其中电影、电视这些较为深入人心的媒体当属首选。例如, 在讲到“Queen Cleopatra”一文时, 本来对于文章一无所知, 不感兴趣的学习, 只要对其稍加提及Tyler主演的影片《埃及艳后》, 学生们就会很快联系电影情节主动融入文章的阅读当中, 尽管生词较多、句法结构复杂, 但他们都能很快理解文章大意。可见, 巧妙地借助通俗文化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

总体说来,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不应再是一个机械的语音、语法的复读器, 而应做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文化载体, 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 创造性地把英语课堂教育融入浓厚的文化知识氛围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扩大学生的知识视角, 培养其日后独立学习的能力和鉴赏水平, 并同时通过对于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 达到我们教书更要育人的目的, 为学生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知识和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上一篇:钻采机械下一篇:师生关系分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