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化

2024-09-19

英语文化(精选12篇)

英语文化 篇1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针对性地传播有关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历史政治, 乃至于时事新闻等有关方面的知识, 从而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双方面的进步。

1 利用背景文化知识的介绍, 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能力

众所周知, 只有对作家作品有基本的了解, 熟悉作品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 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 才能去欣赏文学作品。由此可见, 背景知识的介绍对于能否透彻地分析和鉴赏文章是相当重要的。

以托马斯·哈代 (Thomas Hardy) 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 (Tess of the D'urber Villes) 为例, 小说讲述了苔丝, 一个美丽的乡下女孩悲剧性的一生。而只有通过关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等文化知识介绍, 才能让学生赏析到苔丝不幸命运的真正原因。其一, 故事所处的时代19世纪英国农村正经历着痛苦的质变, 农民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之下流离失所, 被迫成为失去财产的廉价劳动力, 受雇于城里的资本家, 他们备受生活的煎熬, 走投无路。苔丝只是这些受苦大众中的一员。她悲剧命运的产生, 在无情的制度下有其必然性。其二, 作者的背景。本文作者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 在他人作品中, 真实呈现了当时社会全貌, 尤其是在他目睹了当时地位低下的小人物所遭受的种种困苦, 而无能为力时, 他的小说会始终笼罩在一种消极、感伤的气氛之中。所以苔丝这个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就赋予了阴郁的预兆和注定的命运。

正是背景知识的引入, 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分析、欣赏文章的目的, 深刻体会人物的经历、性格, 并在感知艺术形象的同时, 增加了藉以创造艺术形象的语言手段的赏析。象文章中苔丝的最后一句话“‘I′m ready.’She said quietly”不仅帮助学生的理解语言描写方面又前进了一大步, 又可通过精彩的语言把握文章的主题, 从苔丝这句坦然而解脱的话语中, 更深刻体会到女主角坎坷辛酸的一生面临结束时那为之心碎的哀伤, 使其悲剧效果达到顶点, 从而获得艺术上的享受。因此, 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 可使学生受到文化、社会、思想等方面知识潜移默化的熏陶, 以心灵去学习、去思考和感受文章, 从而培养了欣赏英美文学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 实现美育教育的目的。

2 利用比较东西方文化知识的异同,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

由于东西方所处的历史环境、社会发展经历、传统习俗的不同, 两种文化之间必须存在着诸多差异。而缺乏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 就会在理解方面产生歧义、迷惑甚至笑话。所以在英语教学中, 介绍文化知识的差异, 会帮助学生克服理解方面的障碍。

我们知道, 汉语中用动物比喻人的句子、词汇比比皆是。例如, 引狼入室、为虎作伥。而英语中用动物比喻人的词汇也毫不逊色。但两者却存在着很大差异。如You're a lucky dog. 在东方, 狗是用来攻击别人的咒骂。而在西方, 人们都视狗为忠实的伙伴和宠物, 甚至把它当作家庭一员。所以lucky dog在英语中是一种赞美的语言, 表示“幸运儿”。同样由于传统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 象as mute as a fish我们却用“噤若寒蝉”来表示, “猫哭老鼠”在西方却说成crocodile tears 可见, 我们只有掌握了文化上的差异, 才能正确学习和理解文章。又如, shrug 这个动作, 对于东方人来说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动作, 可对于西方人来说“耸肩”的学问就不小了, 它可以表示爱莫能助, 可以表示毫不在意、无所谓等等。这是一个表意极为丰富的肢体语言。当然, 这与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风俗习惯是分不开的。西方人多开朗外向, 更倾向于借助手势、表情表达, 有时甚至会很夸张。而东方人则较含蓄、内向, 常喜欢旁敲侧击。所以, 对于东西方语言习惯、文化差异的学习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语言的含义, 跨越文化上的鸿沟, 提高理解和把握文章的能力。

当然, 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 除了各自的个性之外, 还有它们的共通之处。那么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就可启发学生运用自身的东方文化知识去寻找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共性。这不仅会帮助学生更加感性、迅速地理解文章, 也会在学习英语同时, 复习汉语语言的知识。例如在大学英语第二册第十课《赞美的益处》 (Profits of Praise) 一文中, 有这样一句话“When one thinks of the speed with which spiteful remakrs are conveyed, it seems a pity that there isn't more effort to relay pleasing and flattering comments”。教师可让学生熟悉一些英汉互译的习语, 如“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帮助学生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上的共性, 然后启发学生在汉语中找出适当的习语来替换上面的长句。经此过程, 许多同学都能脱口说出“好事不出门, 坏事传千里”。而这种传统文化知识的引用, 使学生在汉语简练的诠释之下, 更易理解文章。又如:在学英语第二册第八课《诚实, 是否已不合时宜?》 《Honesty: Is It Going out of Style?” 一文中“catch enough to spread the word”曾令许多学生在理解方面大伤脑筋, 可一句“杀一警百”就会令他们茅塞顿开。所以, 利用共性, 让学生在理解自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学习西方文化, 不仅会使学生积极调动思维, 创造性地参与英语学习, 更能借此达到文化上的融合, 中西贯通, 更迅速、更准确地理解作者意图, 把握文章之美。

3 利用赋有生活气息的文化知识,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所谓英语文化知识, 不仅仅意味着繁多的历史事件、艰涩的文学理论、复杂的社会背景, 它还包括我们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风俗习惯, 生动新奇的地方轶事、趣闻, 甚至还包括日新月异的时事新闻。而这类知识的介绍, 犹如为英语教学注入一针强心剂。通过学习这类学生们容易接受, 并且愿意接受的文化知识, 不仅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 还会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使他们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如, 在学习西方所倡导的绅士、淑女风度时, 可向学生举出具体的表现绅士风度的例子。如上楼时绅士的后面, 下楼时绅士的前面, 防止淑女跌倒;走在街上, 绅士要在外侧, 为淑女挡住马车上溅来的泥点。所有这些随着历史所形成发展的传统, 都吸引住了学生注意力并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类似的情况还有, 在学习“A Merry and Miserable Christmas”一课中, 可教学生们唱一些诸如“Silent Night, Jingle Bell” 等简单、轻松的圣诞歌曲, 并适时介绍有关圣诞节的一些活动和风俗, 甚至可在此基础上扩充介绍其他一些西方的重要节日。如Thanksgiving Day (感恩节) 、Easter (复活节) 、Halloween (万圣节) , 以及它们的传统和活动。这样即可改变一贯的就事论事的旧式教学方式, 又可扩充了学生的信息量, 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 促进了美育的教育。

生活中, 我们周围的事物往往更令人易于接受认同。从这些大众化的知识中, 随时注意有目的、有选择地汲取养料, 提取文化精神去与学生分享, 对于学生能力和智力的提高, 增加英语学习的兴趣, 开阔知识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 利用相关的文化知识, 启发学生触类旁通

在此基础上引发一定的思考, 使其接受一次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的洗礼, 将学生心理引向更高的境界。在学习Garden of Eden一文中, 其简单的情节和大致的内容学生早已熟知, 而引入John Milton的著名诗篇“Paradise Lost” (失乐园) 就可使学生全面了解到伊甸园之前之后发生的故事, 产生更深一层的思考。如果此时再向学生提问Adam亚当和Eve夏娃失去乐园, 对他们来说是好事还是一件坏事时, 掌握了故事来龙去脉的学生则能大胆地提出, 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而且提出 snake撒旦的化身, 不是魔鬼而是敢于抵抗专制的自由斗士, 是他帮助了亚当、夏娃认清了自己, 认清了世界, 变成了真正的有意识、有思想的人。通过讨论, 学生们各抒己见, 这不但使他们加深了对于文章的记忆, 同时培养了他们多向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 开始学会用自己所积累的知识和人生经验来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这对于我们现代教育中所重视的情商的培养是十分有帮助的。

同样的课文The Making of Surgeon中, 文章反复强调“自信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这一主题。如引入文学作品及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正凭着自信而成为有用之才这一事实, 来进一步说明文章, 不仅可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 同时也使学生得到一次心灵的启迪。从而通过大量例证, 自己总结出生活中一条有益的规律:自信是成功的关键。这无疑也是对处于大学阶段的青年人一次及时、感性的人生观教育, 从而实现我们德育教育的目的。

以上从几个角度论述了英语文化知识笃于英语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再能够以灵活多样的方式, 引人入胜的方式来引入介绍的话, 无疑会锦上添花。对于提高学生理解能力、鉴赏水平, 陶冶学生品德、开阔知识视野, 产生更加良好的美育、德育效果。例如, 在Lessons form Jefferson一文中, 开场白可不采用平铺直叙地介绍Jefferson大量生平背景材料的方式, 而是提出一个看似毫无联系的问题, What does the Statue of Liberty hold in her hads? (自由女神像手持何物?) 引起学生好奇心和注意力。当有的同学凭印象说出一只手所持为象征自由、光明的火炬, 而另一只手拿着一书, 坚持着提出第二个问题“Do you know what the book is?”然后告诉大家那本书就是《独立宣言》, 而它正是由我们文章中的将要介绍的主人公——托马斯·杰弗逊所起草的。藉此方式, 学生不仅迅速牢记住Jefferson的主要贡献之一, 而且学习到了关于美国人文地理方面的小常识, 这种引入文化知识的方式, 十分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同样, 如果利用一些大众化的媒体手段、文学作品来引入文化知识的介绍, 也会产生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而其中电影、电视这些较为深入人心的媒体当属首选。例如, 在讲到“Queen Cleopatra”一文时, 本来对于文章一无所知, 不感兴趣的学习, 只要对其稍加提及Tyler主演的影片《埃及艳后》, 学生们就会很快联系电影情节主动融入文章的阅读当中, 尽管生词较多、句法结构复杂, 但他们都能很快理解文章大意。可见, 巧妙地借助通俗文化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

总体说来,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不应再是一个机械的语音、语法的复读器, 而应做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文化载体, 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 创造性地把英语课堂教育融入浓厚的文化知识氛围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扩大学生的知识视角, 培养其日后独立学习的能力和鉴赏水平, 并同时通过对于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 达到我们教书更要育人的目的, 为学生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知识和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介民.西方比较文学研究现状[J].外国教育研究, 1998 (2) .

英语文化 篇2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接受教育,因父王突然去世,怀着沉痛的心情回到祖国。而刚刚过了不久,母后又与新王---哈姆雷特的频频结婚,更使人他感到难过。新王声称老国王是在花园里晚年时被蛇咬死的,而老国王的灵魂显灵,告诉哈姆雷特蛇就是新五,并嘱咐他为你报仇。

哈姆雷特认为得分不是他个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到整个社会和国家。他觉得自己有责任重整乾坤。但是他担心泄露心事,担心鬼魂是假的,担心落入坏人的圈套等等,所以心烦意乱、郁郁寡欢,最后只好装疯。同时,新王怀疑哈姆雷特已经知道了自己谋害老王的底细,派人到处探听他的动向和心事,连他的两个老同学和情人奥菲利亚也被新国王利用。

哈姆雷特借一个戏班子进宫演出的机会,自己改编了一出描写阴谋杀兄的旧戏“贡扎古之死”,让戏班子演出以试探新国王。戏未演完,新国王就做贼心虚,仓皇而去。这样,哈姆雷特相信新国王的罪行属实。

新国王下在坐立不安,奥菲利亚的父亲---宫内大臣波洛涅斯为他献计,让王后将哈姆雷特叫到房中谈话,自己躲在帷幕后偷听,以便探明情况。与母后谈话时,哈姆雷特发现帷幕后面有人,以为是新国王,便一剑刺过去,结果杀死了波洛涅斯。

新国王知道事已败露,又想出借刀杀人的办法。他派哈姆雷特去英国,并让与他同行的两个老同学带上一封密信,集中要英国国王在哈姆雷特上岸时将其杀死。没想到哈姆雷特已有察觉,他在闭嘴上调换了密信,反让英国国王杀死克劳狄斯的这两个特使;他自己则跳上海盗船,回到丹麦。

这里哈姆雷特才知道:奥菲利亚因为父亲被杀、情人远离而发了疯,落水溺死了。奥菲利亚的哥哥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带领一批人冲进宫来,要为父亲和妹妹报仇。新国王利用雷芡提斯与哈姆雷特决斗的机会,在雷欧提斯的剑上蘸了毒,同时还准备好毒酒,以便将哈姆雷特除掉。最后,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谋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克劳提斯也被哈姆雷特刺死。

哈姆雷特发绺前留下遗嘱,让好友霍拉旭完成他的心愿。

2.威尼斯商人简介

威尼斯富商安东尼奥为了成全好友巴萨尼奥的婚事,向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借债。由于安东尼奥贷款给人从不要利息,并帮夏洛克的女儿私奔,怀恨在心的夏洛克乘机报复,佯装也不要利息,但若逾期不还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不巧传来安东尼奥的商船失事的消息,资金周转不灵,贷款无力偿还。夏洛克去法庭控告,根据法律条文要安东尼奥履行诺言。为救安东尼奥的性命,巴萨尼奥的未婚妻鲍西娅假扮律师出庭,她答允夏洛克的要求,但要求所割的一磅肉必须正好是一磅肉,不能多也不能少,更不准流血。夏洛克因无法执行而败诉,害人不成反而失去了财产。

3.英国节假日

1月1日新年元旦

国定假一天。按惯例,如果节日是在周末,则周一补休一天。2月14日情人节

爱侣的节日。无国定假。

3月1日圣大卫日

圣大卫是威尔士的守护圣徒。用传统风俗来庆祝,无国定假日。3月17日圣帕曲克日

爱尔兰的守护圣徒。爱尔兰传统风俗庆祝。无国定假日。

4月1日愚人节

通常朋友或同事之间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但必须是在中午12点以前。4月2日母亲节

送贺卡、鲜花或礼物以答谢母亲。4月13日星期五日

国定假日一天。基督教的宗教假日。

4月15日-16日(耶稣)复活节

送给儿童巧克力做的复活彩蛋作为礼物。4月23日圣乔治日

英格兰的守护圣徒。传统风俗庆祝。无国定假日。5月7日五月公假日

放假一天。宗教假日。5月28日五月公假日

放假一天。宗教假日。6月17日父亲节

送贺卡、鲜花或礼物以答谢父亲。8月27日八月公假日

放假一天。宗教假日。

10月31日鬼节

传统以南瓜灯、化妆舞会或游街来庆祝。孩子敲邻家的门讨零钱或糖果。无假日。11月5日盖夫克夜(俗称柴火夜)庆祝欲烧毁国会大楼的盖夫克被捕并处死。传统烧柴火放烟花庆 祝。无假日。

11月11日纪念日

每年11月11日上午11点正以纪念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无名烈士。几乎所有商店在此前后都有出售塑料或纸作的罂粟花纪念物。大多数城镇会在烈士纪念塔前举行小型仪式。皇家成员在伦敦出席或如身在海外,则即时默哀2分钟。无国定假日。11月30日圣安德鲁日

苏格兰的守护圣徒。传统风俗庆祝,无国定假日。12月24日-26日圣诞节

国定假日从圣诞日起两天, 但多数人一直休息到元旦过后。一般来说12月份下旬一直到1月上旬不宜安排到英国的商务旅行

4.英国教育

英国实行5-16岁义务教育制度。1998/1999财政年度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9%。公立学校学生免交学费。私立学校师资条件与教学设备都较好,但收费高,学生多为富家子弟。

英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拥有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水平,是近现代高等教育体制的发源地。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也拥有一大批世界上最顶尖的高等学府,为英国和世界培养出许多杰出科学家和政治家等。

英国著名的学府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杜伦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学院、华威大学、兰卡斯特大学、谢菲尔德大学、爱丁堡大学、布里斯托大学、伯明翰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曼彻斯特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约克大学、巴斯大学、格拉斯哥大学、诺丁汉大学、利物浦大学等。

英国教育一般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岁到5岁的幼儿园教育;第二阶段是5-11岁的小学教育;第三阶段是11岁-16岁的中学教育。5岁-16岁为法律规定的强制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必须入学,由国家负责必须的学费、书籍和必要的供应。16岁-18岁是中学高级班(或大学预备班),为中学至大学的过渡期;第四阶5年;第五阶段为16岁以后的继续教育。包括青年和成人的职业教育[正规大学不算在内],方式有全日、半日和业余时间。学制的长短在各地、各部门、各专业均不相同。

5.宗教

在英国,每个人都享有宗教自由,因此,在英国各中心地区也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宗教信仰蓬勃发展的局面。英国有两个“官方的”教堂:即英格兰教堂[英国圣公教会]和苏格兰教堂[长老教派],除此之外,各种不同的宗教和数不胜数的教派在英国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代表。

绝大多数的英国人都信奉基督教,尽管当前去教堂做礼拜的信徒人数并不多,每周大约只有110万人。穆斯林是英国国内最大的非基督教团体[超过150万人],此外,佛教、印度教、锡克教和犹太教也拥有大量的信徒,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长。

悠远而多元化的宗教历史在英国的另一个产物就是遍布英国各地令人叹为观止的教堂、寺

英国国王行宫——白金汉宫

院和修道院建筑。格拉斯敦伯雷修道院,是以往凯尔特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曾经在亚瑟王的传奇故事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坎特伯雷大教堂的戏剧色彩也非常浓厚,相传圣奥古斯汀于公元597年从罗马来到英国传福音,五年之后,他主持修建了坎特伯雷大教堂。

有很多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都脱胎于英国的宗教历史,其中包括在英国发动新教改革的亨利八世、充满神秘色彩的圣帕特里克,现在每年世界各地都庆祝他的节日;以及大名鼎鼎的罗宾汉传奇故事中十二世纪时的狮心王里察德等等。

基督宗教约占71.6%总人口。

伊斯兰教:约占2.7%总人口。

印度教:约占1%总人口。

其他:约占1.4%总人口。

不明/没有宗教人士约占23.1%总人口。

近年来基督教信徒在英国有下滑趋势。6.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中文名: 威廉·莎士比亚

外文名: W.William Shakespeare 国籍: 出生地: 英国

英格兰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

逝世日期:1616年4月23日

职业:

剧作家,诗人,演员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代表作品:

白》

出生日期:1564年4月23日

著名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查理二世》。正剧、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本·琼森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虽然莎士比亚只用英文写作,但他却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儒略历1616年4月23日(公历1616年5月3日)病逝,出生日期与逝世日期恰好相同。莎士比亚和意大利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伽利略同一年出生。被人们尊称为“莎翁”。

7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但丁(Dante)(1265-1321)。其代表作为《神曲》,彼特拉克

彼特拉克(Petrarch)是意大利诗人。他优秀的十四行体抒情诗集《歌集》问世,获得了“桂冠诗人”的称号。提出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想”,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乔万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1375),一译卜伽丘,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人文主义者。代表作《十日谈》批判宗教守旧思想,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宣言。

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美术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师、科学家、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和发明家。正因为他是一个全才,所以他也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人物”他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卒于法国。壁画《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间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这三幅作品是达·芬奇为世界艺术宝库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

拉斐尔·桑西(Raphael Cenci)(1483~1520)意大利画家。其中最有名的是《带金莺的圣母》(藏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草地上的圣母》(藏维也纳美术史博物馆)和《花园中的圣母》(藏卢浮宫博物馆)。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o that Rorty)(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1501年,他回到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

在英国:诗歌和戏剧空前的繁荣。

代表人物:作家莎士比亚等。哲学家: 托马斯·莫尔

其中,莎士比亚、但丁、达芬奇,被称为“文艺复兴三巨人”。

8.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又称产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the Age of Machines)。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工业革命的意义

(1)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2)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

(3)工业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工业革命前后的重要发明

1712年 英国人汤姆斯·钮可门获得了稍加改进的蒸汽机的专利权

1733年 凯伊·约翰 飞梭

1765年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 珍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1768年 阿克莱特水力纺机

1769年 詹姆斯·瓦特改良钮可门的蒸汽机为“单动式蒸汽机”

1778年 约瑟夫·勃拉姆 抽水马桶

1779年 克伦普敦 走锤纺骡(骡机)

1782年 瓦特改良蒸汽机为“联动式蒸汽机”,1785年投入使用

1785年 卡特莱特 动力织机

1796年 塞尼菲尔德平版印刷术

1797年 亨利·莫兹莱 螺丝切削机床

1807年 富尔顿 造出用蒸汽机做动力的轮船

1812年 特列维雪克 科尔尼锅炉

1814年 斯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1815年 汉·戴维矿工灯

1825年 斯蒂芬森发明的蒸汽机车试车成功[粤教版:史帝芬逊,史蒂芬孙,由于是音译,所以各个版本会有些不同]

1844年 威廉·费阿柏恩发明兰开夏锅炉

9.圣经

《圣经》(拉丁语:Biblia,希腊语:Βίβλος,英语:Bible,本意为莎草纸,中文亦称耶经)可以指犹太教和基 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新教)的宗教经典。犹太教的宗教经典是指《塔纳赫》(或称《希伯来圣经》),而基督宗教的则指《旧约圣经》(《旧约全书》)和《新约圣经》(《新约全书》)两部分。

《圣经》从最早成书的约伯记在3500年前左右(约公元前1500年)到最后成书的启示录(公元90-96年之间),历经1600年左右,共有超过40个作者。这些作者多为犹太人,其文化水平、身份地位和职业各有不同,其中有君王、先知、祭司、牧人、渔夫、医生等等。各作者按照自己对神的看法和人生经验,描述神给各人的启示各自成文。此后口耳相传,最后由各宗教组织权势团体集结成册。并各自宣称正统《圣经》。

《圣经》不仅仅只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

其中的《圣经故事》反映了犹太民族的形成发展,赞颂了犹太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这些美丽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曾给无数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提供无穷的灵感与启迪,至今仍有极高的阅读价值。10.基督教

早期基督教

早期的基督教是作为群众运动产生的。相对于传统犹太教强调遵循律法,基督教则强调耶稣救赎的恩典,并认为只要信奉耶稣基督就是旧约圣经里众先知所默示的救世主,愿意接受他为主,并决意以上帝的心意为生活的准则,让耶稣基督为自己承担所犯的过错,就被认为是已悔改,可以借着洗礼被接纳成为教会的一分子。

在基督教早期阶段,基督教会曾实行财产共有,外界视其为一种秘密性的宗教组织。犹太人视教会为离经叛道的异端,常常向罗马当局控告他们。罗马政府认为基督教只是犹太教的一支,从公元60年代中期罗马政府的迫害就开始了。当时教徒普遍不分种族及社会阶层,就连当时的奴隶在信主以后亦可即时被接纳为弟兄。

随着基督教的传播,社会各阶层愈来愈多人加入教会。教会虽在第二、三世纪遭遇多次可怕的大逼迫,许多主教和信徒被烧死,在竞技场中被野兽吃掉,但教会依然继续茁壮,直到313年颁布的米兰敕令,罗马帝国终于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随着基督教的发展,教会开始将耶稣复活的一天定为复活节,又定12月25日为耶稣的生日,即圣诞节(耶稣出生的确实日子已不可考)。

中世纪的基督教

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之后,不少日耳曼人的部族,例如法兰克人,亦开始皈依基督宗教。由于日耳曼人的文化水平比罗马人低,甚至连自己的文字也没有,于是教会便成了中世纪时期西欧的唯一学术权威;因为当时几乎只有教士和修士才能读书识字,所有的学者都是教会人士。正因如此,西欧便开始完全陷入一片黑暗的迷信时代。

色路拉里乌斯分裂

1054年,经过色路拉里乌斯分裂,基督教分化为公教(在中国称天主教)和正教(在中国称东正教)。天主教以罗马教廷为中心,权力集中于教宗身上;东正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教会最高权力属于东罗马帝国的皇帝。1096年-1291年,天主教以维护基督教为名,展开了8次宗教战争(十字军东征)。

新教诞生

16世纪,德国、瑞士、荷兰、北欧和英国等地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它产生出脱离天主教会的基督教新教教会。领导人物是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他们建立了新教和圣公会,脱离了罗马天主教。中国所称的“基督教”,基本上都是这个时候产生的新教。

现今的基督教

小学英语的“文化英语”教学 篇3

一、小学英语“文化意识”教学的重要性

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的活动和文明进步而发展的。正是由于世界上存在有许多不同而又各有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活环境,因此就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语言。语言与文化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语言又是一面镜子,它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一个民族的内涵。可以说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两者是交叉渗透、相融相合的。拉多(Lado1964)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因而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要理解和接受另外一种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在目前国内以英语为主要语种的小学教阶段,英语的学习意味着要去理解和接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思维方式和习惯。《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基于此,在具体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应适时适宜地根据学生的特点,注重文化教学,培养“文化意识”,以此来增进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英语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的综合语言交际能力;加深其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CrossCulture)意识的同时,使其能正确适当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小学英语“文化意识”教学势在必行。因为我们必须要在小学这个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就把“文化意识”教学放在突出的地位,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在有文化背景的环境下学到地道的英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教学,也是新英语课程对新世纪小学英语教师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二、小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实现方式与途径

教学实践及理论告诉我们,小学英语“文化意识”教学的主要实现方式与途径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而课外活动则可作为其重要的实现途径。

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资源,然而小学英语教材的编撰对文化项目没有作分门别类系统的介绍,在教材中只是以零星、不完整的形式出现,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将教材中那些有关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典型实例挖掘出来,让学生领会英汉文化的差异,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如课文中经常出现的打招呼用语,中西方的差别相当大。中国人通常用“去哪JD?”、“忙吗?”、“吃了吗?”等等表示友好的问候,并不关心答语的实质内容。而在英国人看来,这些问题是非常奇怪的,也容易产生歧义甚至于文化冲突。英国人见面问好通常用“Hello”、“Hi”、“Goodmorning”、“Howarcyou?”等等。再如课文中单词“dog”的教学,教师可联系“aluckydog”这一谚语,向学生介绍“dog”在中西方国家的地位是截然不同的。在英语国家它不单是宠物,更被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甚至是家庭中的一位重要成员。“dog”在西方国家是一个褒义词,因此英语中还有“atopdog”(重要人物),“Everydoghasitsday.”(人人都有得意时)等说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及时点拨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让学生了解语言背景知识,培养其跨文化意识。学以致用,有效地提高其在真实场景下语言运用和交际的能力。

三、通过主题活动巩固“文化意识”教学。节日是儿童最喜欢的日子,东西方各国都有各自的节日。教师适时举办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交际活動,如新年晚会、圣诞晚会、生日晚会等,让学生在真实的主题活动中感受西方文化,适时地进行饮食文化、风俗礼仪等文化知识的复习巩固。如在新年联欢会上,让学生齐唱“Happynewyear”并辅之一定的舞蹈动作,大家互相赠送自己做的贺年卡,送上新年的祝福;在圣诞之夜活动中,让某个学生扮演西方儿童人见人爱的圣诞老人,让学生齐唱圣诞歌曲,共同体会圣诞的宁静与祥和,然后许愿再互赠礼品,感受亲情和友情;在感恩节来临之际,带领学生到郊外野炊,指导学生制作南瓜饼等西方食物来感谢大地对我们的恩赐。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快乐,更多的是对西方文化和风土人情的感知。同时也增加了实践的机会,起到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总之,“文化意识”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英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还要让学生熟悉和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英语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的综合语言交际能力。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以课堂教学作为文化教学的主要实现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时,把课外活动作为实现“文化意识”教学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统一起来,以文化教学促进语言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同时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拓宽文化视野,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英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真正掌握英语这门重要的交际工具。

英语文化 篇4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合理渗透文化意识

为了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 需要老师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快速进行文化体验。 例如:在学习Unit 5“Let’s celebrate” 的内容时,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因此各种节日的庆祝场面存在较多的不同点。 老师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以西方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为例,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这两个节日的欢庆场面, 如:西方圣诞节上展示圣诞老人、圣诞晚会、圣诞树等;而关于春节的图片则显示包饺子、放鞭炮、拜亲戚等, 从而营造浓重的节日氛围,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再顺势提问:“为什么西方人是庆祝圣诞节呢? 中国人又为什么庆祝春节呢? ”通过创设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 渗透文化教学, 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

二、以比较鉴赏为主要方法, 在体会中理解文化渗透

新课标明确提出:“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 尽量创设良好、真实的跨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感受跨文化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有比较才有鉴别, 所以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意识, 比较鉴赏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因此,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老师便可以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比较性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对英国文化和中国文化进行比较分析。 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 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 让学生在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全面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和相同点, 从而让学生深入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内涵, 逐渐让学生形成跨文化的交际意识, 共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采取多环节的教学法, 培养文化意识

(一) 以词汇教学入手, 培养文化意识。

在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中, 词汇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因此, 老师应该以词汇为切入点, 渗透文化教育, 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意识。 在当前所使用的英语教材中, 很多词汇都包含有特定的文化知识, 所以老师应该尽量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词汇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指导学生学习。

例如:在学习以“动物”为主题的单元时, 老师可以以dog为例进行讲解。 通常情况下, 中国人看到dog时, 常常会联想到贬义的内容, 如:猪狗不如等;而在西方人的眼中, 看到dog, 常常是朝着褒义的方向联想, 主要是因为他们将狗视为人类的朋友:You are a lucky dog.Love me, lovemy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因此, 在初中英语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 老师便可以尽量列出更多的词汇, 如:dragon, cat等, 让学生从不同的词汇学习中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二) 语法教学, 培养文化意识。

随着国际化交流的不断加深, 文化逐渐成为学生学习英语阅读时最主要的障碍之一。 在初中英语学习中, 由于中西方文化思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因此在部分语法表达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这充分说明语法里包含非常丰富的文化知识, 老师应该准确把握语法教学的各个环节, 充分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从而促使学生逐渐树立良好的文化意识, 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My day”时, 老师便可以坚持以“my day”为主线, 让学生采用英文形式将自己的一天叙说出来。 由于中西方人在表达时间和地点时所使用的表述方法存在差异性, 西方人常常喜欢从地点表述转到时间, 而中国人与其的表达方式恰好相反, 如英文:I go to school at 6:30 in the morning.中文:我早上6点30分去上学。 从这句英文的表达和中文的翻译中便能够清晰地看出中西方人思维的差异性。 因此, 在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引导学生用英文表达更多相似的句子, 如:我晚上9点上床睡觉, 而英文则表述为:I go to sleep at 10:00 in the evening.通过多次练习, 有利于让学生深入感受不同文化的差异, 逐渐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 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老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专业水平, 充分认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文化意识。 同时, 也应该要求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 逐渐提升自己的英语交际水平,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郭苏敏.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25 (1) :125-127.

英语文化小常识 篇5

节庆英汉对译

1月1日 元旦 New Year’s Day(January 1st)2月9日春节

Spring Festival(Lunar New Year’s Day)2月14日情人节Valentine’s Day(February 14th)正月十五 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15th of first lunar month)3月8日妇女节Women’s Day(March 8th)3月12日植树节Arbor Day(March 12th)4月1日愚人节Fool’s Day(April 1st)4月5日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April 5th)5月1日劳动节Labor Day(May 1st)5月4日青年节Youth Day(May 4th)5月8日母亲节Mother’s Day(the second Sunday of May)6月1日儿童节Children’s Day(June 1st)5月5日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5th of fifth lunar month)6月19日父亲节

Father’s Day(the third Sunday of June.)9月10日教师节

Teacher’s Day(September 10th)8月15日中秋节

Mid-Autumn Day(15th of lunar August)10月1日国庆节

National Day(October 1st)10月31日万圣节

Halloween(October 31st)12月25日

圣诞节

英语文化随身带 篇6

在《饥饿游戏》、《分歧者》和《猩球崛起》等大热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黑暗、没有前途的世界。难道人类的未来就只能朝着这种反乌托邦的结局发展?想想都觉得心酸。现在,一些学者和科幻小说作家表示,这些压抑的内容太多了,是时候为科幻作品注入一些乐观主义了!

What will the 1)be like? Good or bad? A lot of science-fiction[科幻小说] writing imagines a world which is dark and 2). In Blade Runner, Harrison Ford hunts robots in a chaotic[混乱无序的] Los Angeles. Planet of the Apes shows a bleak[暗淡的] future for humankind. And what about The Hunger Games? Don’t get me 3).

There’s a word to describe the kind of future world which often 4)in science fiction: dystopia. It means an imagined place where things are unpleasant or bad. The opposite is utopia. But does tomorrow’s world have to be so depressing[压抑的]?

No. A new project wants to use the power of science fiction to inspire people to create a better future. Project Hieroglyph[象形文字] brings 5)writers, scientists, engineers and artists to create optimistic[乐观的] stories about things which really could happen in the next 50 years.

It’s just a matter of making an effort[努力]. Experts say

it’s easier to create a dystopia than write a 6)story. There’s more conflict[冲突] in a world full of problems, and stories are interesting when there are a lot of problems to resolve[解决]. No challenge, no story!

But the project produced a book with some promising[有前途的] plots. One of them is about environmentalists[环保主义者] who fight to 7)entrepreneurs[企业家] from building the first hotel in Antarctica. Well, there’s conflict there and it’s plausible[似乎合理的], so it could be a good story.

But will these stories 8)change anything or just keep us entertained? Ed Finn, the book’s editor, thinks the former. He says: “A good science-fiction story can be very powerful. It can inspire hundreds, thousands, millions of people to rally around[集体声援] something that they want to do.”

The influence[影响] of science fiction can already be

seen in 9)research, says Braden Allenby, Project

Hieroglyph participant[参与者] and Professor of Engineering, Ethics[伦理学] and Law at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He asks:“Why are people working on, for example, invisibility[看不见的东西] cloaks? Well, it’s Harry Potter, right?”

Time will tell how far we can go. Let’s dream big and think 10)the box. Who knows the wonderful things we can come up with.

未来将是什么样子?是好还是坏?很多科幻小说想象出一个黑暗恐怖的世界。在《银翼杀手》中,哈里森·福特在混乱无序的洛杉矶追捕机器人;《决战猩球》为人类展示了一个暗淡的未来。《饥饿游戏》呢?别让我说下去了。

有一个词用来形容经常在科幻小说中出现的未来:反乌托邦,指一个想象的、情况很糟糕的地方,与之对立的是乌托邦。但是,以后的世界就只能如此压抑吗?

不。一项新计划希望利用科幻小说的力量激励人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象形文字计划”集中了多位作家、科学家、工程师和艺术家,围绕未来50年里真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创作各种积极向上的故事。

这只是努力不努力的事。专家说创作一个反乌托邦(的故事)比写一个让人感觉良好的故事要容易。一个充满问题的世界有着更多冲突,而当有很多问题要解决的时候,故事就会吸引人。没有挑战就没有故事!

然而该计划出了一本书,里面的一些情节还挺有前途的。其中一个讲述了环保主义者阻止企业家修建南极洲第一家酒店的故事。冲突有了,(故事)看来也挺合理的,所以它可能会是一个好故事呢。

但这些故事会带来真实的改变,还是只能娱乐大众?该书编辑埃德·芬恩认为是前一种。他说:“一个好的科幻故事可以很强大,能够启发千千万万人为了实现某些事情而团结在一起。”

“象形文字计划”参与者、(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工程学、伦理学及法学教授布雷登·艾伦比说,在现代研究中,科幻小说的影响力已经显现。他说:“人们为什么要研究隐形斗篷之类的东西?是哈利·波特,对吧?”

时间会证明我们到底可以走多远。让我们大胆畅想,跳出思维局限吧。谁知道我们会想出多棒的主意呢。

Know More

很多人都知道乌托邦(utopia,指一个理想群体和社会的构想,名字出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所写的《乌托邦》),但你听过反乌托邦(dystopia)吗?

反乌托邦是一种文学类型,尤其是科幻文学中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流派。

反乌托邦主义是一个虚拟想象的境界,反映的是与理想社会相反的社会形态。这种社会表面上充满和平,但内在却充斥着无法控制的各种弊病,如阶级矛盾、资源紧缺、犯罪、迫害等,刻画出一个令人绝望的未来。某些作品描述的反乌托邦社会中,物质文明泛滥并高于精神文明,精神依赖极度受控于物质,人类的精神在高度发达的技术社会并没有真正的自由。

英语文化 篇7

关键词:英语,动物词汇,文化意义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的内涵, 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文化, 语言蕴涵于文化之中, 不可避免地要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我们把生活的经验变成语言, 并给语言加上意思是受了文化的约束、影响的, 而各种语言则由于文化的不同而互为区别。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反之, 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对词汇的影响也最深。Wilkins说过:“没有语法不能很好地表达, 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词汇是语言这座大厦中最重要的建筑材料, 是语言的基本因素, 是语言大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 因此文化差异在词汇层次上体现得最为突出, 涉及的面也最广泛。语义学把词汇意义分为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两大类, 语言意义指概念意义, 文化意义包括国俗意义、感情色彩、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等。英语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 英语动物词汇所包含的文化意义与汉语有很大差异。

二、英语动物词汇的文化意义

语义学把词汇意义分为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两大类, 语言意义指概念意义, 文化意义包括国俗意义、感情色彩、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等。英汉两种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能充分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 英汉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不同, 具体到动物词汇, 英汉动物词汇所包含的各种文化意义存在很大差异, 同一动物所承载的喻义可能是不相同的。

《汉英分类词插图词典》 (广东人民出版社) 里的《附录·常见动植物》包括常见动物词649个, 其中文化动物词258个, 占总数的39.75%, 远远高于汉语文化动物词16.16%的比例。

动物词产生文化意义的基础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动物的外貌、性格、行为、习惯、作用、生理、心理等特征;二是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 包括神话、宗教传说、历史、文学、艺术、语言、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三是联想, 联想把动物和另一事物联系起来, 而民族的文化传统, 特别是文化心理对于联想的产生起着潜在的、重要的引导作用, 没有联想的作用就不可能有词义的引申。

1. 英汉语文化意义相似的英语动物词汇

语言反映文化, 语言上的共同点正是由于文化的共性所决定的, 因为英汉文化之间存在某些共性, 有些动物形象能引起英汉民族相似的联想。

英国人说“He is a fox.”中国人对此话的理解是“他这个人非常狡猾”, 两种文化对“狐狸”赋予了相同的文化附加义。又如, 英语中wolf一词有“好色的男子”的意思, 汉语中也有“色狼”一词, 它们都是由狼的附加意义“贪婪”发展而来。具有相同文化附加义的动物词还有很多, 例如:

donkey (驴) , ass (驴) , pig (猪) , goose (鹅) 都可以表示“愚蠢”, lamb (羔羊) 象征“温柔”, “sheep” (绵羊) 象征“驯顺、善良”, snake, serpent, viper (蛇) 象征“狠毒、险恶的人”, strich (鸵鸟) 有“愚蠢、逃避”等意思, bird (鸟) 象征“自由”, parrot (鹦鹉) 表示“人云亦云, 机械地重复”, lark (百灵鸟) 象征“快乐”, bee (蜜蜂) 象征“勤劳”, snail (蜗牛) 表示“缓慢”。

与这一类动物词汇有关的习语可以直接翻译成汉语, as fast as a hare (动若脱兔) , as free as a bird (鸟儿一样自由) , at a snail’s pace (蜗牛般的速度) , feed the fishes (葬身鱼腹) , make a monkey of sb. (当猴耍) , a bird’s-eye view (鸟瞰) , A rat crossing the street is chased by all.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2. 英汉语文化意义相异的英语动物词汇

有些英语动物词汇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 但在汉语中却找不到相同的联想意义。例如:lion (狮子) 在英语中是百兽之王, 其形象是勇敢、威严, 英国人选狮子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majestic as a lion (狮子般雄伟) , lion-hearted (狮心理查) , 但汉语中的百兽之王却是老虎。

英美人认为dragon (龙) 是邪恶的象征, 在《圣经》里, 恶魔撒旦被称作the dragon, 在基督教美术作品中dragon也总是代表邪恶, 是凶残肆虐的怪物。龙在中国文化里象征着吉样、权势、高贵,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 龙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 在封建时代, 龙是皇帝的象征, 历代帝王自称为“真龙天子”, 龙在中国人心中是至高无上的, 中国人以“龙的传人”自称。有些成语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龙飞凤舞、藏龙卧虎、生龙活虎、龙腾虎跃”等也反映出积极的文化含义。

phoenix (凤凰) 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鸟, 据说在阿拉伯沙漠上生存五六百年, 临死前为自己筑一个铺满香料的巢, 唱完一支凄凉的挽歌后, 用翅膀扇火, 将自己烧为灰烬, 然后从灰烬中诞生出一只新的凤凰, 因此, phoenix在英语中有“复活”的意思。在中国神话中, 凤凰是一种神异动物, 雄性称“凤”, 雌性称“凰”, 与龙、龟、麒麟合称四灵, 被视为鸟中之王, 因而有百鸟朝凤的说法。古时人们认为凤凰出现预示着天下太平, 后世多以龙比喻皇帝, 以凤凰比喻皇后, 帝王成婚称为“龙凤呈祥”。

dog (狗) 在英美国家是常见的宠物, 狗被称为“Man’s best friend”, 这种心态使得dog一词的词义沿着褒义方向发展。例如:a gay dog (快活的人) 、a lucky dog (幸运儿)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时) , 由此可见西方人爱狗的这一心态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分不开。在中国文化中, “狗”是被人厌恶的东西, 象征卑劣可恶的品性, “狗”具有明显的贬义。

peacock (孔雀) 在英语中的引申意义是贬义的, 只强调它骄傲的一面, 不强调美丽的一面。例如:as proud as a peacock (孔雀般高傲) 、a peacock in his pride (炫耀一时的人) 、play the peacock (炫耀自己、沾沾自喜) 、peacock like (炫耀的、虚荣的) 。而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美丽的象征, 我国傣族人跳孔雀舞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 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情。

具有不同文化附加义的英语动物词还有很多。例如:horse (马) 表示“健壮、任劳任怨、胃口大”, bull (牛) 代表“手脚笨拙的人”, mule (骡子) 象征“顽固”, “goat” (山羊) 代表“淫荡邪恶”, cat (猫) 表示“恶毒”, beaver (河狸) 表示“急躁的人”, mouse (鼠) 表示“安静, 贫穷”。

magpie (喜鹊) 代表“唠叨、饶舌”, owl (猫头鹰) 常栖息在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身边, 是思想和智慧的象征, petrel (海燕) 如果出现就有暴风雨, 因此表示“爱争吵的人, 制造纠纷的人”, stork (鹳鸟) 有“婴儿”的意思, chicken代表“懦弱、胆怯”, cricket (蟋蟀) 表示“宁静、舒适、幸福”。

这一类英语动物词出现在英语习语中, 如果翻译时找不到对应的意思, 可以套用现成的汉语成语。例如: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热砖上的猫———热锅上的蚂蚁) , drink like a fish (如鱼饮水———牛饮) , wet as a drowned rat (湿得像落水老鼠———落汤鸡) , live a dog’s life (生活得像狗———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 与slippery as an eel (滑得像鳝鱼———滑得像泥鳅) , stubborn as a mule (像骡子一样犟———犟牛) ,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杀掉生金蛋的鹅———杀鸡取卵) , as blind as a bat (像蝙蝠一样瞎———有眼无珠) 。

参考文献

[1]廖光蓉.英汉文化动物词对比[J].外国语, 2000 (5) .

[2]詹蓓.英汉动物喻体语用含义的对比分析[J].外语研究, 2003 (3) .

[3]王德春, 王建华.汉英动物名称的国俗同义现象[J].山东外语教学, 1995 (3) .

[4]李君文, 杨晓军.东西方动物文化内涵的差异与翻译[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2) .

[5]张琪.中英同一动物词的文化差异[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2) .

英语文化 篇8

一、足够认识英语文化学习的意义是加强语言文化教学的前提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去说, 在我们众多教师中对学生英语文化学习的认识是存有一定问题的。首先对需要方面的认识比较模糊, 不少的教师误以为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无所谓去进行英语文化的渗透, 因为现在的学生其关键是要打好语言方面的基础,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或者是较强的语言理解能力后, 对英语文化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有学者还做过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教师中还有人这样认为:文化只不过是由语言传递的信息, 并不是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征, 因此, 对英语文化的学习也就显得无关紧要。其次是对英语文化学习的方式或者说是时段认识比较模糊, 不少教师总以为语言与文化是割裂的, 教学语言是无需再去进行所谓的文化渗透的, 一般意义上讲只要我们对语言教学踏实而又认真地抓好了, 那么也可以去促进英语语言文化的提高。应当说诸如此类的认识都是我们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上的绊脚石。如果我们不去搬掉这块绊脚石是根本也谈不上加强语言文化教学的, 所以我们必须去努力提高这方面的认识, 应当充分地意识到在我们国家学生中也已存在的严重问题是, 学生们英语语言知识水平是高的, 但其英语文化水平是远远不能适应未来发展之需求的, 就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文化水平也是比较低下。这就严重制约学生交际能力的发挥, 也就完全影响着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 应当说在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 学生英语文化水平和能力还是亟待提升的, 其提升的途径应当说还是要靠平时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 当然也就需求我们去充分而又循序渐进地渗透英语国家文化。

二、充分理清英语文化学习的关系是加强语言文化学习的基础

虽然说英语文化是由英语语言所传递的信息, 不是英语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征, 但是我们必须有这样的思维, 文化不是与语言相脱离的。英语国家文化所包含的诸多传统, 比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准则、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 应当都蕴含在英语文本的字里行间, 不同阶段的教材有着不同英语文化的高度而又集中的体现。因此, 我们必须力求去做到的是首先要理清教师自身教学行为与英语文化渗透的关系, 窃以为教师应当是学生接受英语文化熏陶感染的引路人, 而要做到正确引路, 教师对英语文化一定要有比较强烈的敏感性, 这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要素。从一定意义上讲, 当我们初中英语老师有了这方面的敏感性, 学生英语语言文化的接受度肯定就能逐步提升。所以, 我们要做有心人和热心人, 把搜集英语文化资源或者说挖掘英语课程文化资源变成自己的第一需要和自觉行为。其次要理清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与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关系, 应当说目前学生接受英语国家文化的途径是广泛的, 英语国家文化对我们学生精神成长的影响也是多元的。但从一定意义上讲英语国家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也会存有精华和糟粕的差异, 可以武断地说就是所有的文化都利于我们学生去健康成长的。再加之英语文化作为一种民族之文化也可以说是浩如烟海的, 而我们的学生在这简短的学习时段内也是完全没有可能去接受众多文化的。所以, 作为我们教师必须去努力做到的是自己要有解读英语文化的硬功夫, 针对新的课程标准中所描述的初中学生必须形成的相关文化意识的具体级别目标去思考学生文化内容的选择甚至于统整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初中学生英语文化学习的基础才能奠基得牢牢实实的。

三、努力发展英语文化学习的能力是加强语言文化学习的提升

学者张红玲对跨文化外语教学曾这样说过:“不成体系、肤浅片面的文化教学活动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但是很多时候这样的教育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因为它很容易导致对文化狭隘、僵化的理解。”这样的论述可以引起我们不尽的思考, 学生英语文化学习我们必须去做些深层次的思考, 要力求使学生去活泼、广泛而又深刻地理解英语文化, 真正获取这样的效果还不是我们就这样简简单单就能做到的, 窃以为我们要去以发展我们学生英语文化学习的能力为主要努力方向。实际上英语文化学习有着与语言学习的相同点, 需要学生去主动探究, 当然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能力肯定也是行不通的。学生探究英语文化能力理应通过英语学习的诸多活动去获取, 那么我们就必须紧密结合英语语言教育教学的实践去形成一定意义上的学生探究英语文化的能力。同时我们还必须去力求做到的是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范围, 应当说当今的学生其有利的条件还是充足的, 资源也是相当丰富的。譬如平时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通过英语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 帮助所有学生去拓展视野。学生们则可以去通过广泛的阅读更多地了解到英语国家的诸多习俗, 饮食习俗、人际交往习俗等;学生们则可以去通过广泛的阅读了解世界上主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以及主要的节假日特别是一些庆祝的方式等;学生们则可以去通过广泛的阅读去比较准确地掌握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历史等。这些方面的理解和掌握其获取的途径都是学生自主、独立或者说是合作的基础上去予以完成的, 也一定要是学生颇具英语文化学习能力的, 也一定能在这样的前提下使学生的英语文化学习能力得以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沈姗姗.谈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沉浸.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0 (3)

英语“拇指文化”浅析 篇9

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E时代到来。现在不言而喻, 以计算机为中介的沟通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 ) , 这里主要是基于文本的互联网计算机或移动电话的无线网络为媒介而进行的人际交往, 从而为人类的行为和语言的使用提供了丰富的数据。

借用手机发送短信息, 以及互联网上层出不穷的聊天工具都实在是一大发明。而本来具有语言传递功能的手机变成了海明威电报式的解读。使耳朵闲置, 却让文字彰显更大的作用;使嘴巴休息, 而让拇指灵敏发达起来。所以, 如今多了一个新名词, 叫做“拇指文化” (thumb culture) 。意指善用拇指来操纵手机按键、电脑键盘、玩PDA等高科技产品的人, 亦是近几年才出现的高科技产品特殊文化。在流行时尚中, 拇指成为电子时代的代言人。通过手机和因特网张扬个性的时代真的开始了!

信息时代无论在街头、办公室还是在公园、公交车上, 随处都可以看见目不转睛盯着手机屏幕或神情专注或突然发笑的人, 你也许会看到他 (她) 的手指在手机上轻舞飞扬。短信以其随意性、及时性、简洁性、互动性等新特征, 成为现代人们的新宠, “拇指一族”应运而生, “第五媒体”横空出世。这一切迹象似乎都在表明, 现代社会, 一个以手指上的游戏为标志的“拇指文化”时代已经到来。

它以特别的书写方式和语言特色, 更多地承载着现代人日益增长的交流需求。拇指文化所营造的这种新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 是交际手段上的革新, 它所带来的同时也是交际观念的更新, 并由此带动语言特点的变化, 可以说手机短信如今正悄然进入并影响着我们的语言使用。

短信作为一种新的沟通方式, 已经深深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人正通过短消息传递炽热的情感, 张扬鲜明的个性, 交流对社会现象的看法。而精悍的短信语言恰恰浓缩了一个时代的特征,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全球兴起了一股新的热潮——手机上的热潮。因为SMS又快又便宜而且有意思, 因此短信变得和电话一样普及。进而有一些使用SMS短信上的建议, 或Short Message Service, 用英语收发短信。拇指文化具体体现在网络语言和短信语言, 英语的这些语言具有即时性、简洁性、经济性、保密性、随意性等诸多特点, 其功能上表现在杂交组合的书面和口语等。

二、社会受用人群

我们可以在手机上接收或发送汉字, 而每次收转数量又很少, 于是这种电信服务便被顾名思义地命名为“短信息服务”, 简称SMS (Short Message Service) 。有人这样评论:“短信已成为一种新的语言文本, 一种新的交流方式, 一种新的娱乐手段, 一种新的人际运动, 而‘拇指族’就是这项运动的主角。”

确实, 短信因为学生们追求廉价通讯的初衷而遍布开来, 如今已是年轻人演绎生活状态的最佳工具。“我不说话也要让你知道我在想什么”, “不固守在电脑两侧也能随时打个招呼”——这成为“拇指族”们的新诉求。

根据一项调查, 时下青少年生活中最重要的媒体依序是互联网、手机、电视及报纸。调查显示, 超过2/3的青少年认为互联网和手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最高, 其次才是电视及报纸。

由“数字化未来”中心发布的《世界互联网研究报告》称, 12岁至14岁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率在英国是100%, 其次是以色列, 为98%, 捷克和澳门为96%, 加拿大为95%, 美国为88%。2006年, You Gov通过对16500英国手机用户调查发现:

51%的用户10岁已经拥有自己的手机, 70%的用户11岁拥有;年轻人平均每天发送或接受9.6条短信;年轻人平均每天打或接3.5个电话;

据统计, 目前欧美年轻人手机的拥有率高达90%, 真是到了人手一机的地步。发手机短信已成为青年人时下最为流行的沟通方式。

短信有着其他传播媒介无法替代的优势——价廉、快捷、简短、丰富、互动性和隐秘性强等特点, 而这又恰好迎合了青少年对人际交往具有强烈需要的心理特征。

三、语言和特征

网际网路拉近时空的距离, 造就出在不同语体和不同文化冲击下的网路语言, 其独特风格因网际网路使用人口的与日俱增, 影响力愈加不可忽视。与社会因素有关的情况或背景的沟通, 决定了参与者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沟通。

Social network studies of language variation and change typically define a network through contacts of friendship and kinship in a shared territory, inwhich a higher frequency of contact tends to mean a greater multiplexity of social ties. (Paolillo 2001:186)

(一) 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

透过网路的人际沟通和学习活动仍以语言文字讯息为主, 视听讯息则居辅助性质, 因此透过网路虽有视听刺激, 但网路语言之使用并不同于书面语, 反而是以口语系统使用运作。

However, when it comes to CMC, specifically online chatting, the boundaries between writing and speaking become so fuzzy that some writers called Internet language“written speech” (Crystal 2001:25) .

因应这个需要, 网路语言应运而生, 以书面文字符号系统达到口语化沟通的目的。网路语言的特别之处在于这是一种口语化的书面语体。

Modern linguistics has taken spoken languages as its essential object of study and treats writing only as a speech surrogate, “merely a way of recording language by means of visible marks” (Bloomfield1933:21)

(三) 文字、图片、声音、符号等混合使用

网络语言和短信语体中, 语言有着不可思议的丰富和变幻的可能。数字、英文等都可以无规则地混编杂糅着使用, 并由此而不断创造出符合或失落语法规则的新词、生词, 短信语言从这点来说完全是这个时尚的信息社会所孕育的一种新生代语言。在手机日益普及的这个时代, 短信用户们为了提高输入速度, 随心所欲或别出心裁地对英语词汇进行改造, 主要有缩写、首字母组合、拟声法、符号表情等。

四、使用形式

(一) 缩写 (Abbreviations)

SMS的缩写和一般的“don't”或者“they're”的缩写不一样, 但是意图是一样的:去掉不必要的部分同时保持意思明确。元音常被去除, 但仍能辨别出单词一般发音。数字8有时代表eight的音, 因此later变成了l8r。数字4也常用于替代for就像2取代to。看这些SMS的缩写:

(二) 首字母缩写 (initials)

首字母是由几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的 (例如UN就是United Nations) 。在短信中, 首字母是常用的短语。此外, 单独的字母也可能取代听起来类似的单词。看看这些例子:

(三) 拟声法 (Onomatopoeia or Sound Effects)

拟声法或者是音效则根据话语表达的效果的具体演变, 从而更接近口语化。

(四) 表情符号 (Emotions)

表情符号的运用反映出使用者的想象力, 这也使交流变得更加直观起来:

五、社会问题及发展趋势

据调查, 15~25岁的青少年是拇指文化的主要群体, 这样也可以说拇指文化是一种年轻人的文化, 而这样的文化是否具有长久性呢?

a weak-tie social network model can bridge the social class and social network.In the Internet community, the degree of diversity of the stylized linguistic varieties indexes the virtual and/or social status of its participants:the more diversified one’s Internet language is, the higher is his/her virtual and/or social status. (Milroy, 1992)

调查发现, 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与用户的交际适应性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交际能力强的人可以借助手机拓展和加强自己的人际网络;而对于交际能力差的人, 手机则成为一道人际关系的屏障。被拓展的人际网络将带来流量更大的、频率更高的信息, 使得交际能力强的手机使用者为了合理处理信息流, 而更加依赖手机, 形成正性的循环。手机尤其是短信的使用已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有其相应的亚文化群体。

萨丕尔说:“语言, 像文化一样, 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邻近语言的或文化上占优势的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存在即有其合理性, 语言是活的、变化着的, 一直处于发展中, 那些充满活力的短信语言如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渐渐会成为语言核心部分中的一员。那些目前人们看来还是“非规范的用法”, 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语言运用中的变异或创新。“语言不是静止的, 语言在运用中不断产生变化。”

Thumb culture namely, a fashionable and cool identity, an interesting and entertaining identity, an unconventional and even rebellious identity, an internationally oriented or transnational identity, and a knowledgeable or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identity.

看看你的周围, 人们正在认真看他们的手机。面带微笑或叹息, 他们的面部表情都值得观察。大拇指是闪烁的按钮, 是幸福的收件人, 隐藏在有限的字符里, 显示如何迷人的语言。通过短信, 我们进行预约, 分享笑话和最新消息, 我们甚至储备天气报告和订票。短信日益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拇指文化”已不再仅用于提供信息。它成为一个通信工具, 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和巩固我们之间的关系, 并且具有全球性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影响力。

参考文献

[1]Bloomfield, Leonard.Language[M].New York:Henry Holt andCo, 1933.

[2]Crystal, David.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3]Milroy, Lesley&James Milroy.Social network and socialclass:Toward an integrated sociolinguistic model[M].Language inSociety, 1992, 21:1-26.

[4]Blakeman, Adam.An Investigation of the Language of InternetChat Rooms[J].2004.

[5]Paolillo, John.Language variation on Internet Relay Chat:Asocial network approach[J].Journal of Sociolinguistics, 2001, 5 (2) :180-213.

[6]萨丕尔 (著) , 陆卓元 (译) .语言论[M].商务印书馆, 1985.

[7]唐叶.手机短信SMS的社会语言学考察[J].社会科学家, 2005年03期:188-190.

高中英语课堂的英语文化教学思考 篇10

1. 注重词语文化教学

成语、习语和单个成语中反映的文化内涵就是词语文化。许多英语短语和词汇都有自己的典故与来源,对其含义加以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英美文化。比如,从字面上看“She can be relied on. She plays the game and eats no fish.”是由非常简单的单词和词组组成的, 不含任何生词或比较难的词汇,但是许多学生无法理解其通顺、明确的句意。这种情况下如果对play the game和eat no fish这两个短语的文化渊源有所了解, 就会很快明白整个句子的涵义。play the game的意义与play fair相同,含义是“为人正直、光明正大、公平对待”等。而eat no fish则是一个古老的典故,指耶稣教徒在英国伊丽莎白女皇时代为了向政府表示自己的忠诚,没有遵守罗马天皇教徒为反对政府定下的星期五吃鱼的习俗,所以这个短语表示的意思就是“忠诚”。又如,“猫”在西方文化中经常形容那些“包藏祸心的女人”,猫头鹰则是好的词汇,聪明人就可以用“be wise like an owl”表示,而在我国的文化中,猫是受人喜爱的动物,用猫来形容女人,主要是指其乖巧柔顺,用“馋猫” 形容嘴馋的人时,也能体现出亲昵的感情。所以在讲授这些词汇时都应注意它们的文化背景。

2. 重视文化典故与历史知识教学

除了语言知识之外,高中英语教材中还包含许多文化内容,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遇到的文学典故与历史典故详细向学生介绍和讲解。作为各民族的文化精华,文学与历史典故是学习语言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例如,在教授Martin Luther King(马丁·路德·金) 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时,教师可以向学生简单讲解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社会背景与著名的黑人解放运动等,使其在丰富自身语言知识的同时也了解了更多的文化知识,从而更加理解文中的语言现象。再如伊甸园 (Garden of Eden),表示安居乐业、无忧无虑的地方,它和高超的园艺(green thumb),官僚作风(red tape)等均出自典故,而阿基里斯的脚踝(the heel of Achilie) 与潘多拉盒(Pandaora’s Box)则源于罗马和希腊神话,遭遇滑铁卢(meet one’s Waterloo)则源于拿破仑的滑铁卢之战,表示某人遭遇惨败。

3. 加强口语交际文化教学

人们在交流过程中的谈论方式、话题选择等都属于交际文化。例如,中国人见面时通常会向他人询问个人状况,包括“干什么了”、“吃了没”、“去哪了”等,这是习惯性的询问;而西方人则不会在见面时谈论与个人隐私相关的内容,只是谈论天气或者简单问候。如果忽视了文化差异,采用我国的方式和西方人打招呼,很可能使其感到隐私受到侵犯,十分不自在。再如,中国人提倡谦虚,所以在接受祝贺、赞扬时习惯说客套话,如“我做的不好”、“哪里哪里”等,但是西方人比较直率,会直接说“Thank you.”等等。另外中西方在交流中的音量、触摸、距离、姿态、眼神、手势等因素也有一定的差异,教师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渗透。

4. 通过多种途径引入文化资源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阅读英文报纸、杂志与书籍,扩大自己的阅读量,从而认识更多词汇、句型, 增强文化交际的能力与意识。另外还要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积累社会关系、习俗、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英语电视、电影,或者提前制作、收集文化知识丰富的幻灯片和图片等向学生展示。要求学生在观看时仔细观察人物的语言、体态等,相对于直接讲解书本知识,这种方式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有助于其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聘请外籍教师, 只有真正融入英语环境才能更好地体会英语文化。学生通过与外籍教师接触、提问、交谈,可以获得大量课堂中无法得到的体验。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班内定期举办专题讨论活动,每次探讨一个与文化相关的话题, 例如“Holiday”等,持续向学生灌输英语文化知识。

英语文化随身带 篇11

Take the story of Gordon MacDonald. Gordon was working in a grocery store[杂货店] in Canada when he opened a case of pineapple juice that had been 2) from the Philippines. Inside the case, hidden amongst the bottles of juice, Gordon found a note. The only thing written on it was “pen pal wanted.”

Although the date on the note said that it had been written 11 months earlier, Gordon decided to go out on a limb and write back. He wanted the mysterious note writer to know where their letter ended up. So he sent his reply 3) the world to the Philippines.

A few weeks later, Gordon’s letter 4) at the door of Gilda Feliciano. Gilda had been working at a pineapple juice factory in the Philippines when she put her original[最初的] letter in a crate[柳条箱] of pineapple juice. She hadn’t 5) anything to come of it, but she sent Gordon a Christmas card to let him know she had 6) his letter.

That Christmas card sparked a 7) year correspondence[通信]. At first, they wrote to each other once a week. Then, they began writing every day. Their daily letters turned into long phone calls, and eventually, a marriage proposal. In 1982, Gordon 8) to the Philippines to marry Gilda. They are still married today, 33 years later. All thanks to a case of pineapple juice.

Or there’s the story of Paolina and Ake Viking. In 1955, Ake was a Swedish 9) on a long trip at sea when he dropped a message in a bottle overboard. Eventually, the bottle washed ashore in Sicily, Italy, where a fisherman found it and took it to his daughter as a joke. His daughter, Paolina, amazed that the bottle had made it so far, wrote back to Ake. Soon, the two were 10) letters and photographs, and falling in love. In 1958, Ake traveled to Sicily to marry Paolina.

These two love stories just go to show that true love really can strike anywhere.

人们常说,爱情往往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出现,或者说,爱情总在你最无意的时候找上门来。在一些爱情故事里,这些老生常谈的确无比真实。

戈登·麦克唐纳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戈登在加拿大的一家杂货店工作。有一次他打开了一箱从菲律宾运来的菠萝汁,在箱里的果汁瓶中间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只写着一句话:“寻找笔友。”

虽然纸条上的日期显示这句话是在11个月前写的,戈登还是决定一试,写了回信。他希望那个写纸条的神秘人物知道这封信的最后归宿。于是,他把回信寄往千里之外的菲律宾。

几个星期后,戈登的信来到了吉尔达·费利西亚诺的门口。最初把那封信放到一箱菠萝汁里时,吉尔达正在菲律宾的一家菠萝汁厂工作。她并未期望会有什么结果,不过她还是给戈登寄了一张圣诞贺卡,让他知道她收到了他的信。

那张圣诞贺卡开启了一段长达两年半的笔友关系。最初他们只是每周通一次信,后来开始天天写信,这每日的通信又演变成长长的通话,最后终于变成了求婚。1982年,戈登飞到菲律宾迎娶吉尔达。三十三年后的今天,他们依然互相厮守。这一切都得归功于一箱菠萝汁。

再比如宝丽娜和阿克·维京的故事。1955年,正在一趟远洋航海途中的瑞典水手阿克写了一张纸条,装进瓶子丢到了海里。最后这个瓶子漂到了意大利的西西里岛,被一名渔民发现。渔民把这当成一个笑话,把瓶子交给了他的女儿宝丽娜。宝丽娜对这瓶子竟然漂了这么远感到很惊奇,便给阿克写了回信。很快,俩人就通起信来,互相交换了照片,并坠入了爱河。1958年,阿克来到西西里岛,和宝丽娜结为夫妻。

这两个爱情故事证明了真爱的确可以在任何地方突如而至。

重点词汇

turn up 发现,出现

unlikely [Qn5laIklI] a. 不可能发生的

go out on a limb 冒险一试

mysterious [mI5stIErIEs] a. 神秘的

reply [rI5plaI] v. 答复

spark [spB:k] v. 引起,激发

eventually [I5ventjJElI] ad. 最后

proposal [prE5pEJzEl] n. 求婚

overboard [5EJvEbC:d] ad. 向船外;落水

ashore [E5FC:] ad. 在岸上

英语文化 篇12

一、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们相互影响, 不可分离。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 也是传播文化的一种方式。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不同的语言, 其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的方式决定两种语言之间有无共同之处。

由于文化差异, 在语言教学中, 我们需要通过引入不同的形式和用法, 帮助学生们了解如何有效沟通。在跨文化交际方面, 文化在很多方面影响着语言, 如:词汇方面、语法方面及环境方面等等。很多英语老师平时教学中却忽略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反而一味地强调英语教学中的发音、语法、词汇等。结果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难以摆脱母语文化的影响与干扰, 甚至不能成功地表达或接受语言信息载体。实践操作中, 如何形成一种文化语言观来克服本土文化的负面影响, 是英语语言教学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二、母语的负迁移影响

母语成为第一语言系统形成时, 学习者是不学其他语言的, 而英语在成为学习者第二语言时, 他们已经学会了母语, 而且母语有其特殊的语言环境。而在平时的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注重教学系统的文化, 主要侧重教学生掌握语法知识和句型, 而没有把语言和文化分开, 远离了第二语言国家性质的文化语言环境, 从而使文化中断。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有时对同样的事有着不同的意义及不同的社会思想。如:在中国, 两个朋友见面时, 有时会说:You are fat these days.它的意思是你非常健康, 而在英美国家的人们非常敏感自身的重量和体形, 所以讨论一个人的胖瘦是非常不礼貌的。在中国, 人们在拒绝别人好意时, 不会直接说“不”, 而是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但根据西方文化, 这是违反承诺和逃避责任。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所以英语教师在进行语言课堂教学时, 应注重不同的文化背景, 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词在英语和汉语中不同形式的表达语言。

三、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策略

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应注意消除本土文化的负迁移, 从文化模式和规则入手, 积极实施有效教学。

(1) 实施对比教学, 提升语言和文化教学实效。对比教学, 也可用有效的教学语言和文化, 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例如:如果一个中国学生被美国的教授邀请到家里吃饭, 是遵循中国人的习惯还是遵循美国人的习惯?

For example: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of Chinese customs for dinner invitation?

A:The invitee should accept the invitation and arrive five minutes early.

B:I lie invitee should accept the invitation and arrive five minutes late.

C:The invitee should accept the invitation and arrive righton time.

D:The invitee should politely decline the invitation.

通过此题, 可能对文化差异的了解会有一些帮助。

(2) 通过文学和电影, 探讨跨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模式。学生们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来学习语言, 教师指导他们分析作品背景及原著当时处于什么样的情势, 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掌握作品的内容及了解这个国家的社会历史。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 扩大知识面。通过大量的阅读, 学生可以培养更加成熟和全面的理解能力, 同时学生们也可以通过观看电影了解不同文化的语言特征。For example:A bus is coming.There are two men standing by the road.One of them stretches out his thumb and says, We’d better thumb it.这比文字更容易理解。所以, 文学和电影是可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3) 使用角色扮演, 创新英语教学手段。在英语教学中使用角色扮演, 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能帮助学生克服文化“疲劳”。在口头沟通时, 它为文化间对话提供了机会。在外语教学中, 阅读、看电影、模拟游戏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

(4) 加强沟通交流, 扩大知识的实际运用。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结交英语老师和外国人, 通过与外国人交流, 他们可以学到他们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 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视听教具, 如让学生们听磁带和观看视频。这样可以使学生熟悉不同文化中的非语言文字, 提高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上一篇:电话回访下一篇:推动绿色建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