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资源高中英语

2024-06-24

乡土文化资源高中英语(精选12篇)

乡土文化资源高中英语 篇1

乡土文化资源蕴含丰富, 是中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宝贵财富。《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在“文化意识”部分中特别增加了“能初步用英语介绍祖国的主要节日和典型的文化习俗等”的要求。

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人教版《高中英语》 (NSEFC) 教材的话题基本上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历史、地理、生活、文化等内容, 涉及中华文化的话题很少, 且表述单一。笔者身处沿海农村中学, 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乡土话题的缺失。《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而教材中的一些话题离沿海农村生活太远, 缺乏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的乡土文化和地域文化, 自然就激发不了学生学习并应用英语的兴趣。因此, 笔者对教材进行增补、删减及拓展, 并在教学中重视挖掘乡土文化、地域文化资源, 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学习正确地保持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可, 尊重、包容、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 并运用外国语言文化知识与本土文化的相互作用, 建构自我个性品质和完善自我。

一乡土文化融入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案例探索

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 注重将乡土话题与英语学习相结合、与教材相结合, 加入沿海农村学生所熟悉的、可引起共鸣的话题, 让学生在英语交际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并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

1. 联系乡土文化日常生活, 创设教学情境

人教版《高中英语》 (NSEFC) 模块七第三单元Under the Sea, 涉及海洋生物。笔者根据沿海农村学生更熟悉的海里生物, 改编延伸了教材的学习任务, 在介绍家乡海里生物的基础上, 加强了环境保护意识。教材Using Language板块里的第二部分要求学生写一篇描写某个地方当地动植物的英语文章。笔者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竞赛的方式将家乡常见的海洋生物展示出来。同学们配以自己拍摄的照片, 列出了牡蛎 (oyster) 、紫菜 (laver) 、海带 (kelp) 等沿海生物, 更有学生与家人共同进行沿海渔业作业的图片。笔者适时地引导学生完成一篇渔业作业过程的英语记叙文, 接着进一步启发学生观察家乡沿海作业环境, 唤醒他们对家乡环境问题的关注和生存危机感。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用英语描述家乡一些地方沿海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状况, 创作出英文宣传标语 (例如, Our Hometown——Our Future——Just Save it!Wanted!Seas and our Hometown Alive or Dead?) 。同学们还举办了保护家乡环境的签署仪式 (Sign Ceremony) , 用英语进行宣誓。

2. 挖掘乡土历史文化资源, 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笔者所处的地区兴化文化底蕴深厚, 有海内外熟知的默娘传说, 还涌现过一批优秀的女性人物:半导体材料的先驱者——林兰英院士、前教育部部长——陈至立、自强自立的残疾运动员——郑培峰等。以举行“兴化名人迷你峰会” (A Mini Summit for Talents in Xinhua) 为例, 笔者与学生们共同设计了如下环节: (1) 小组合作, 根据自己的兴趣, 选择研究对象来解说、展示或表演等。 (2) 小组利用网络、学校图书馆、影视等资源, 走访研究对象出生地或工作生活过的地方, 咨询长辈、专家、民间人士等, 从而整理出关于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 (3) 将收集到的信息写成一篇介绍人物的英语文章。在“兴化名人迷你峰会”上, 学生们假扮兴化名人角色, 通过演讲、讨论、人物旁白、新闻采访、辩论、表演等形式, 演示古今优秀的兴化儿女。 (4) “迷你峰会”结束后, 全班共同编写英文版的《兴化名人故事荟萃》。

3. 感受乡土民俗文化风情, 树立民族自尊

莆田乡土文化习俗丰富, 有正月初四的“做大岁”、农历二月初二的“牙祭”、端午节的“插艾草”、冬至日的扫墓习俗等。人教版模块三第一单元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笔者采用文化对比和文化讲座的方式, 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节日文化习俗进行对比教学。首先, 全班共同制作一本当年度的年历, 寻找出中国和西方国家 (主要是英语国家美国、英国) 所有传统节日的时间和名称。接着, 班级内开展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们最喜欢的中国节日和西方节日, 并阐述喜欢的理由。最后, 每个小组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莆田传统节日和一个西方节日, 进行收集资料、描述展示。

笔者就莆田几个典型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开设几个小讲座。例如, 介绍莆田元宵节的风俗, 摆“宴桌”、叠糕果、抬菩萨游街行傩、“做大棚”唱大戏、倒扣锅“耙”几下等。学生们有了对莆田传统节日乡土民俗的了解之后, 纷纷发挥创造力。例如, 一个小组开展了比较莆田的元宵节和西方感恩节的异同的解说活动, 特别增加了对比元宵节的特色食物 (汤圆和四方白糕等) 和感恩节的传统大菜 (烤火鸡和南瓜馅饼等) , 模仿《舌尖上的中国》创作英语解说词。

二乡土文化意识的评价方法

1. 依据课标评价

目前, 国内对学生乡土文化意识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还不够深入、全面, 也缺乏这方面的文献和探讨。笔者认为, 要衡量评价一个学生的乡土文化意识首要的依据是《英语课程标准》。《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文化意识部分的目标和要求是目前我国中学制定文化意识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的主要依据。课标对初中学生文化意识学习方面更多的是强调“了解”。但是, 笔者认为对高中学生的要求要高于初中学生, 要扩大对文学、艺术、传媒、习俗等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学习掌握。我们可依据课标中关于不同级别的文化意识达成目标来进行评价。

2. 测试题评价

常规的试题形式:乡土文化测试也可以用常规的英语试题形式, 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配对搭配、正误判断、简答题、翻译题等形式。例如, 简答题:Please name at least three typical festival culture in Putian?

根据个人生活经验判断下列习俗, 回答可以有三种:

A.Absolutely right.

B.Maybe.

C.Impossible.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your hometown?

() (1) Putian has its own dialect, which is more popular than mandarin.

() (2) At the wedding party, relatives should send the red paper containing money as a gift to the new couple.

() (3) As to industry, Putian is famous for stone carving industry and wood processing industry.

() (4) In September, there is the parade custom in villages in Putian.

() (5) Take an express train from Putian to Fuzhou.

3. 与语言技能相结合的评价

乡土文化知识的考查也可以与英语语言的听力活动、口语活动、阅读活动和写作活动相结合。例如, 可以让学生阅读介绍妈祖传奇故事的英语文章, 并完成对篇章理解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 同时还可以拓展成口语活动和写作形式, 阐述对妈祖精神的理解, 以此传承家乡传统文化的精髓。

4.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更注重的是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发展情况。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个案研究、小组座谈、教学周记等形式记录展示学生在语言学习运用过程中对乡土文化的掌握情况。例如, “兴化名人迷你峰会”就可邀请专家、教师和学生组成共同的评审团, 对活动者在活动准备过程、开展过程、后续活动过程的表现进行评判。

三结束语

在英语文化中开发乡土资源, 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本族文化知识, 培养其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和文化创造力, 使之能用跨文化的视角尊重、包容、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和个人, 能根据不同的语境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文化参考框架, 实现交际的有效性和恰当性, 避免和消解文化的冲突。

参考文献

[1]张红玲.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历史、现状与未来[J].外语界, 2012 (2)

乡土文化资源高中英语 篇2

王爷府蒙小 王景艳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以活动为载体,以实践为主要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几年来,我校有效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依据课程标准,确立综合实践活动的落脚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说:“综合实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大自然、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选择、确定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同时强调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开发、课程管理等更多的层面上强调因地制宜,开发本土化的课程资源,发挥本校传统优势,成为一种个性化校本课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把喀喇沁亲王府作为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原因有四:

(一)、王爷府,地处京畿要地,肩负着着世守漠南的重任。这里是近代蒙古文化的发祥地、马背文化的富集地、近代草原文明的摇篮,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有着独具特色历史文化内涵和古建筑风貌,把这里作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基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参观、走访、导游、搜集整理资料等方式,由浅入深地研究王府文化,感受王府文化的魅力,让学生从小受到王府文化的熏 陶,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二),喀喇沁扎萨克亲王贡桑诺尔布,文韬武略,位居群伦,一生励精图治,办实业、兴教育、创下了内蒙古地区的二十五个之最,为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引导学生走进贡桑诺尔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多渠道、多角度地了解这位漠南大地上的民族英雄,以此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三)、王爷府蒙小的孩子生于王爷府,长于王爷府,与王府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结合点,这是孩子研究王府文化的基础;再者,王爷府蒙小与喀喇沁亲王府毗邻,把它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搞活动更方便,更安全,也更实际,这是孩子进行王府文化研究的有利条件。

(四)、在国内外许多游人崇尚王府文化,慕名涌入喀喇沁亲王府,观赏王府建筑文化,游览王府秀丽风景之时,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们,对王爷府文化却知之甚少,有些孩子竟然无知到亲手去破坏古建筑,让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为了帮助孩子了解王爷府文化,增强爱护身边的古建筑的意识,学校决定立足本地实际和学生的思想现状,在全体师生之间深入开展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保护家乡文化资源的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着力点

实践证明,任何一项活动,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关键是看你所选择的活动内容是否切合实际,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另外,活动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也直接指向活动的效果。内容选择太过浅显,活动的触须就不能触到王府文化的内涵,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内容太过深奥,又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同样不会有什么收获。为此,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多次到实地考察,回来后,大家坐在一起,反复研究、讨论,集思广益,最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我们本着从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呈梯次将活动内容安排为:

(一)、考虑到一、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识字量有限、自主活动能力有限,就让他们从最基础的做起,——收集、背诵《竹友斋》与《如许斋》中的经典诗歌,并且为学生制作出简单的诗词摘抄卡,一方面激发学生的积累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积累,从小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培养爱家乡的情感,另一方面,教给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至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自主活动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于是安排他们收集、讲述、表演王爷府民间故事;并从中选拔优秀学生培养王府小导游;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制作王爷府民间故事资料卡。

(三)五、六年级学生属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自主活动能力较强,于是我们除了选拔一部分优秀学生培养王府小导游之外,还有意识地安排孩子们围绕喀喇沁亲王府进行了两个方面的专项研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贡桑诺尔布研究:(包括贡王生平事迹、贡王家世背景、贡王在内蒙古发展史上的贡献;贡王的革命活动以及贡王办学对后人的 影响,主要选取崇正学堂第一任校长邢志翔及后世儿孙在崇正学堂的教育影响下,为当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所作的贡献);

二是王府文化研究——主要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实地参观课外阅读、搜集资料等形式重点了解这座清代蒙古王府的建筑方面的文化,研究王府建筑文化,就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它的建筑格局是前后五进院落,依次为府门、仪门、轿厅、回事处、承庆楼。主体建筑有厢房、配房、东西建有跨院、由四合院、垂花门、回廊相连。东跨院为生活服务设施区,西跨院为书塾、揖让亭、文武庙、佛堂。后花园建有楼台亭榭、石桥、池塘等。

其次是喀喇沁亲王府的建筑形制,研究王府的建筑文化,就应该让学生知道亲王府的建筑形制属于无斗拱官式大木结构性质。砖作遵循“活糙规矩不糙”。木材用料硕大、结构严谨,多用椽飞。瓦作采用传统筒瓦覆顶。室内天棚分藻井、井口天花和普通吊顶。室内皆地炕取暖。因为这是一座亲王府邸,所以它的的建制、等级、规格严格按亲王品级而建。高台阶、置月台。修有丹陛桥,占地面积很大。房屋数量多,体现了亲王府邸“以高为贵、以多为贵、以大为贵”的建筑文化内涵。

再者,研究王府建筑文化,就必须要让学生知道亲王府的建筑建筑特点是气势恢宏,殿宇森严,布局精巧,建筑壮观,结构严谨,是典型的清代建筑群。其建筑规模之大为内蒙49个蒙古王府之首。集塞北地区、蒙古民族、藏传佛教三大建筑特色于一身,是内蒙古地区至今尚存建造年代最早、封爵等级最高、建筑规模最大,至今保存最 为完好的一座清代蒙古亲王府邸。

另外,研究王府的建筑文化,还应该让学生懂得从三个方面来看待王爷府的建筑布局:其

一、建筑群体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其

二、亲王府建筑布列以中轴核心区段为主,东西跨院为辅,中路已体现亲王府权利等级而尤显宏伟规整;而东西跨院为生活功能区,建筑布局显得十分灵活;其

三、人造园林与建筑相结合,中路已参天苍松为主,更显建筑之肃穆,东西跨院广植奇花异草,玲珑石与树木相映,更有花园叠山理水,极尽造园之能事。体现建造者独具匠心的设计构思与精巧布局。在实地参观与走访中,在活动成果汇报中,孩子不止一次发出感叹:“亲王府好壮观,我们好幸运!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她!”我们还为孩子们精心设计了资料收集卡片,经常给孩们上指导课,教给孩子科学的研究方法。

(四)、培养王府小导游;

(五)编辑出版系列校本教材之一——《漠南浩歌》;

四、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综合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有得力的措施做保障。为了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的扎实有效开展,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事实证明,这些措施是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1)自愿结组。活动内容确定之后,学校统一将高年级学生的活动内容印发给每位学生,由各班主任老师带领学生逐项学习讲解,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活动内容、要求、具体操作方法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活动内容,结成活动小组(因为我们学校规模较小,都是单轨班,所 以,活动小组的划分只能打破班级界限),有贡桑诺尔布研究小组;有王府建筑文化研究小组等等,突出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师资保证。考虑到活动的需要,我们根据教师的专长,为每个活动小组配备了指导教师,并严格要求教师对本组学生进行活动方法的指导,力求目的明确,方法正确,实效性强。避免活动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3)、时间保证:每周三下午两节课的社团活动时间,为综合实践活动时间,雷打不动。考虑到导游小组到实地演习用时较长,演习一次,没有半天的时间是完不成的,因此小导游实地演习,要由学校统筹安排,首先不能与主科教学相冲突,其次是合理安排教师,一方面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另一方面保证学生的活动安全。

(4)、资料收集、力求规范。根据活动的需要,学校要求各研究小组充分组织学生开展调查、采访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学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辅导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整理归类,打印成册,交学校存档,为下一个年级开展活动奠定基础。筛选经典资料,进行整理,为编写系列校本教材做好充分的准备。

(5)、开展成果汇报活动。为了不断总结活动经验,查找活动不足,学校定期组织成果汇报活动。比如开展经典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小导游擂台赛、各研究小组成果展示等。对于活动开展得好,成果显著的小组给予表彰,充分调动了师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我们的“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这一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深受领导、老师、家长及社会的一致认可。

今天,我在这里重点要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是如何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培养王府小导游的。培养王府小导游,对于识字量有限的小学生来说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且不说学生要对景点的一草一木了然于胸;也不说学生在向游人介绍景点的时候还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做到自然、大方;单说把那大篇幅的导游词背得滚瓜烂熟,再变成自己的话讲给游人听,就让许多学生望而却步,不敢轻易尝试。为此,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培养王府小导游,终于取得了成功。(1)实地感受,激发学生做导游的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任何人做任何事,只要有了兴趣,就有克服困难的动力,事情就有了成功的保障。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我们利用活动时间,带领学生走进亲王府,聘请专业导游,为孩子做景点讲解。让学生在欣赏美景、领略王府文化魅力的同时,感受专业导游的风范。流连于亲王府内,饱览一处处引人入胜的风景名胜,聆听着专业导游声情并茂的讲解,孩子们小眼放光,小脸通红,向往与羡慕之情溢于言表。当初“做导游难”的心理,已荡然无存。个个情绪高涨,人人跃跃欲试。我们征得博物馆的的支持,他们无私地向我们提供了导游词。让孩子自主选择,有的孩子竟然选择了三、四处景点。由于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效果也出奇得好。孩子们仅仅用了一个周的时间,就把自己选择的导游词背得滚瓜烂熟了。(2)、实地锻炼,培养学生的导游实践能力

孩子们把导游词背下来了,这还不能说明孩子就能够做导游了。要想让孩子成为一名好的导游,还必须反复进行实地锻炼。于是,我们跟博物馆的领导协商,允许孩子们免费游亲王府,熟悉景点。学校要求孩子们在观赏的过程中,要将导游词与景点事物结合起来,细致到每一个物件、每一幅图、每一张照片-----都做到烂熟于心。准备工作做好了,关键的问题就是怎样让学生会讲。于是,我们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们给不同层次的人讲,一方面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会讲,敢讲。

首先,我们组织全体师生“游亲王府”,让孩子选自己讲得最好的一处景点,讲给全体师生听,讲完一个,讲评一个;具体指出哪些地方讲得好;哪些地方还存在着不足,应该怎样改进,包括语速、吐字、情感、肢体语言的表现等等,然后让学生反复练习;之后,我们又邀请了部分学生家长,让孩子们到实地给家长讲,得到家长的极大认可。随后,又让我们的孩子们,为全镇青年教师做导游。全镇的青年教师发自内心的夸奖,给了孩子极大地精神鼓励,他们信心更足了,敢讲了,也会讲了,做导游的劲头也更足了。有些孩子,一有时间就练导游,有一个孩子居然把自己喜欢的景点画成图,对着图练------那份投入,那份用心,那份真诚,真的让人好感动。(3)、完善评价,促进孩子导游水平的不断提高

无论做任何事,过程固然重要,评价更为重要。因为通过评价,一方面能让人知不足而改进;另一方面还能看到成绩,从而不断产生 上进的动力。

我们根据一个导游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制定了小导游评比细则,然后,以班级为单位,认真组织学生学习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有过看别人导游和自己为别人导游的亲身经历,于是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我们根据学生的建议进一步完善,最后形成了《王爷府蒙小优秀小导游评比细则》。根据细则,分别让学生、教师、家长评出自己心目中的优秀小导游;首次评选共评出了十二名校级优秀小导游。对于评出的优秀小导游,除表奖学生外。我们还给家长发了大红喜报。并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常规的工作来抓,每学期评选一次,9.8——10分,为金牌导游;9.5——9.7为银牌导游;9.2——9.4为铜牌导游;9.0——9.3为合格导游;评上优秀导游的同学,根据活动表现可以晋级,评为金牌导游的同学,学校联系博物馆,为其家人提供一次亲王府免费游的机会,这种富有激励性的评价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争做优秀小导游的热情。争做小导游,争做金牌小导游,在学生之间已经蔚然成风。(4)师徒结对,促进小导游培养工作的长足发展

活动之初,我们就明确规定,评上优秀导游的同学,每个人必须从三、四年级选一个徒弟,在自己小学毕业前,保证徒弟出徒。徒弟在活动中的表现,直接关系到师傅的晋级,所以每个人都是那么尽心竭力。自2011年至今,5年的时间,我校已培养王府小导游50多人,金牌导游10人。2015年7月25日,香港爱德英语来我旗搞英语教师培训,培训之余,来喀喇沁旗亲王府旅游,我校的9名学生成功担 任导游,学校安排了5名金牌导游的家长随外教同游喀喇沁亲王府,家长幸福了,学生也为自己感到骄傲。

四、扎根文化沃土,凸显综合实践活动效益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重视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尝试还是颇具远见的。这项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凸显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育人效益。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修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指导学生收集、背诵了《竹友斋》、《如许斋》诗集中描写王府山水及贡王办学时所作的诗,共50首,以”崇正情怀“”寄情山水“”金秋之恋“”故园恋歌“”花草之咏叹“为专题编成了诗集,让学生在早读时间吟诵,背这些诗,不但可以怡情,在导游过程中,遇到相关的情境,所背过的诗句就会脱口而出,增强导游的韵味,给游人以难得的精神享受。此外,我们还利用校本课程这一课,给学生讲王府的发展史;讲王府的生活习俗;讲王府地区的名人志士,如王大吉烈士的事迹等------让学生讲述王府民间故事,讲述贡王的故事,通过对家乡优秀文化、历史的了解、积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文修养。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这是因为,我们所搞的搜集、整理、背诵《如许斋》、《竹友斋》诗选;搜集、整理、讲述、表演王爷府民间故事;进行贡桑诺尔布研究、王府建筑文化研究等系列活动,就是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因为活动,学生有了 走进亲王府的机会,有了了解亲王府的机会,也有了了解贡王的机会,让学生揭开了喀喇沁亲王府、一代蒙古亲王贡桑诺尔布神秘的面纱,这让学生欣喜不已,同时也有了更大的愿望——更深层次地了解这座亲王府邸的前世今生,更进一步地认识贡桑诺尔布。于是,这种认识行为就成了他们自觉行动,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就格外留心,睁大好奇的眼睛,去发现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一经发现,他们会如获至宝。记得2015年12月的一天中午,我正在批作业,六年级的王新月同学兴高采烈地跑进班级,手里举着一张纸,高喊道:“老师,你快看,我找了一个关于福会寺的资料!”我拿过来一看,果然是!同学们纷纷跑过来,想一睹为快。我说:“同学们回座,现在就让王新月给大家分享一下”。就是这样一件小事,我们却不难从中看出孩子们对乡土文化所表现出来的那份浓浓的爱恋,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带给他们的学习热情。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的能力。因为这项活动是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展的一项实践活动,特别是小导游活动,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往空间,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交际情景,面对特定的人、景、物、情,小导游们需要敏于听,善于说,精于发现,长于交往。在整个导游的过程中,小导游要主动与陌生游客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通过讲解,让他们了解各个景点的特点;在讲解中,要使用规范的口语表达,并且要努力做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音量、语速适中;要掌握基本的礼仪,做到言谈举止大方得体,并辅以一定的表情和手势;要注意 倾听游客的询问,快速地选择词语和句式,组织语言进行陈述、表达;有时,还要察言观色,临场发挥„„总之,这样的交往活动、交往内容和交往方式都是富有吸引力的,它没有刻意斧凿的痕迹,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会了交际,锻炼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快速的语言组织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也使原本不善于表达,不会表达的学生从心理素质及表达能力上得到了有效地提升。比如,我们班的刘琪同学,心理素质不好,就连读课文这样的小事,都会紧张得打颤,任你怎样鼓励,都无济于事。老师们都说他”关键时刻没有不掉链子的”。为了锻炼他,我让他参加了小导游团队,就是在一次次的导游实践中,一点一点地变得勇敢起来,连续三个学期被评为优秀导游,而且还成了学校各项活动的优秀主持人。2013年6月份,全旗“书香校园”建设现场会在我镇召开,他很幸运地成为这次活动的导游。在讲解的过程中,他口齿清晰,妙语连珠,落落大方。他的精彩表现,博得了教育局领导以及来自全旗各乡镇的领导和教师一致称赞。这就是导游实践活动带给一个学生的全新变化。我们不能不说,导游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尝试,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注意。2012年7月,全镇青年教师励志活动,邀请我校的庄旭等12名同学,担任小导游。他们的导游讲解清楚,自然大方,受到全体与会者的一致称赞;2012年9月,全旗书香校园建设成果展示中,于彩虹等五名同学,为来自旗教育局及各乡镇的领导担任导游,得到了各位来宾的一致认可; 2013年5月,喀喇沁旗作家协会主席国占云老师携自治区文联主席参观王府博物馆,点名让我们的小导游邢曦等九同学担任导游,领导对于孩子们的表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2013年6月,全旗“书香校园”建设现场会在我镇召开,我校的刘琪等三位同学进行导游展示,他们的精彩表现,吸引了全体与会人员,大家无不为小小导游竖起大拇指。2013年11月,我校代表王爷府中心校迎接全旗多元化成果验收,我们一二年级的孩子的配乐诗朗诵,三四年级学生的民间故事表演,五六年级的“带你游王府”等活动,深受来自教育局及全旗各乡镇的的领导们一致称赞。特别是崔文君等六名同学的实地导游,那熟练的讲解,得体的体态语言,吸引了领导们的视线,领导们竖起大拇指,对孩子们说:“了不起!”; 2014年“

六、一”儿童节前夕,大庙小学组织全体师生到亲王府参观,邀请我校的盖欣园等九名同学担任导游,听了她们的景点介绍,兄弟学校的领导、老师及孩子们无不交口称赞,都说过了一个最为有意义的节日;2014年6月22日,全镇党员欢庆“

七、一”,组织全镇党员游亲王府,中心校领导点名让我校的于彩红等11名同学担任导游,孩子们的精彩表现,不仅吸引了全体党员老师,还吸引了很多的游人,有四位来自宁夏的回族朋友,听了孩子们的精彩讲解,竖起大拇指,用并不标准的汉语连连称赞:“好样的!前途无量!”孩子们听了游人的夸奖,倍受鼓舞,更加努力的提高自己的导游水平,并且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自己毕业之前,带出一批小徒弟来,让母校的小导游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在传承王府文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2014年10月份,全旗书香校园建设成 果验收,我们的小导游社团,被喀喇沁旗教育局授予“优秀社团”荣誉称号;2015年5月,王爷府中心校与美林中心校英语教研协作区活动,活动结束后。美林中心校的领导与老师到博物馆参观,中心校领导点名让我校的孙静等七名同学担任导游,孩子们精彩的介绍,博得了兄弟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的一致称赞;2015年5月,喀喇沁旗电视台对我校的传承王府文化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2015年7月25日,喀喇沁旗教育局承办香港爱德英语教师培训,培训期间,几位外教提出到王爷府博物馆参观。于是,教育局领导点名让我们的小导游为外教做景点介绍,王俊晶等九名同学又一次成功担任导游,孩子们纯熟、自然、大方的讲解,博得了外宾一次又一次的称赞,也博得了其他游人的赞赏。当场就有好几位游客热情邀请孩子们担任他们的导游,在游览的过程中,不断为孩子们竖起大拇指,称赞我们的孩子“真厉害!”2015年7月28日,赤峰电视台“印象赤峰栏目”对我校的传承王府文化系列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2015年12月,喀喇沁旗教育科研规划办小课题验收委员会一行五人,来到我校,对我们的《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实验课题进行了验收,经专家组审议,我们的课题顺利通过验收,研究成果定为优秀等级。

高中历史教学中乡土资源的运用 篇3

一、利用乡土历史,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乡土历史作为历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以家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应充分利用乡土历史资源优势,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充分发扬乡土历史的人文底蕴。

例如:廊坊地区是多民族文化融合、农耕文化游牧文化融合的发源地,黄帝时代炎黄联盟战胜蚩尤部落的战争催生了中华各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龙和凤作为中华民族远古时期的图腾,就是在这时出现的。从北宋年间开始,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相继进入廊坊境域,形成汉文化同少数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同游牧文化的第二次大融合。文化方面,以说唱为特色的北京琴书、西河大鼓、京东大鼓、京韵大鼓、快板书等均兴于廊坊一带,后传入京城。廊坊为京城贡献了李少春、郝寿臣、白云鹏、谷文月、骆玉笙、白玉霜等一大批著名艺术家。无疑,廊坊的历史与文化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家乡的认同感。

二、利用乡土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

近代的中国遇三千年所未有之巨变,列强入侵,百年耻辱洗练着我们的民族。面对民族危机,中华有志之士振臂直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师在讲解“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一单元时,重点是要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而在反抗外国侵略取得辉煌胜利的诸多事件中,发生在廊坊地区的莫过于“廊坊大捷”。1900年6月18日,英国海军提督西摩尔率领的2000多名侵略军从天津向北京进攻,由于在廊坊遭义和团阻击,从廊坊败回。中途又遭义和团和清军董福祥部袭击,联军1000多人被包围,激战两个多小时,联军死7人,伤57人。到26日,才在援军配合下,狼狈逃回天津,共伤亡300多人。廊坊大捷是中国近代史上撼人心魄的一次重大战役,是整个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件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大事。在该次战斗中,中国人民敢于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震惊了世界。近百年来,“廊坊大捷”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一直鼓舞着廊坊人民。因此,利用乡土资源,是激发学生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的有效途径。

三、利用乡土历史,培养学生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对于学生而言,仅仅了解历史还是远远不够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廊坊地区人杰地灵,既有唐代工部尚书张仁宪和辽世宗宰相韩延徽、宋太宗宰相吕端、元朝开国宰相史天泽、明代吏部尚书施礼等历史上的名臣达官,也有革命先烈张采真、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黄诚等举足轻重的人物,还有文化艺术界的戏曲表演艺术家郝寿臣、张云溪、李少春等。廊坊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有“天下第一城”“宋辽古战道”“辽代白塔寺”“北坞清真寺”等。

新的历史条件下,“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廊坊作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地理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历史教师应以全新的视野放眼全球,将满腔的热情化为学习的动力,用勤劳与智慧为廊坊的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总之,乡土历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它在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情感距离”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历史教师只有充分认识乡土历史的作用,充分挖掘其价值,才能让历史课堂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

乡土文化与英语教学研究 篇4

我们生活的素有“闽中宝库”之称的泉州德化, 曾先后获得过 “中国陶瓷之乡”、“中国小水电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早熟梨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中国竹子之乡”的称号。 如此丰富的自然及文化资源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抹色彩。 德化三中身处在如此的自然文化背景下, 作为教师的我们可在此基础上开发课内课外资源, 开发属于学校自身的校本课程, 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所学习的内容与家乡文化发展之间的联系, 从而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

接下来, 笔者将通过挖掘家乡乡土文化资源, 将家乡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与英语这门学科的教育教学有机结合, 全面形成我校自己的办学特色, 帮助学生更好地习得英语。

一、乡土文化与语法教学

目前, 我国很多农村的学校, 课本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然而, 教科书的制定是根据全国大多数地区学生整体水平制定的, 各地的风俗文化不同, 师资力量不同, 使得一些教学资源中有很多材料都与农村的实际生活相脱离, 农村学生无法意识到自己所学知识能够带来的应用性, 从而认为知识的学习对自己的发展作用不大。 英语语法作为最难攻克的一关, 也是让教师的教学绞尽了脑汁。 对于农村教师来说, 将乡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成为农村学生学习的必然途径。

学生不愿意学习英语, 是因为英语无法被应用于农村学校的生活中。 因此, 我们要将乡土资源作为语言教学的辅助材料, 将其融入到日常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中。 由于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 因此我们可通过设置校本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英语语法。 例如:在学习英语语法中的“过去式”时, 我们可以选择提供学生有关于家乡近些年发展的一篇文章及家乡之前的状况, 从而让学生试图了解“过去式”这个语法点所要表达的具体含义。 整篇文章以本地的风土人情贯穿始终吸引学生, 逐渐将学生的注意点转移到英语语法的学习上。

二、乡土文化与写作教学

学生进入初高中, 英语的重点就不止在词汇及语法上, 更重要的是要将词汇及语法进行应用, 从而组成一篇带有自己观点的文章。学校可根据学生所应掌握的一些词汇、语法与文化资源相联系, 将介绍本地习俗、典故、历史及风土人情等故事带入其中, 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写作。同时, 我们可根据一些形容家乡文化的故事, 提炼出一般英文文章写作的几个部分。高中阶段的英语作文都要求学生能够写作议论文, 因此, 我们可以分析, 英文议论文写作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分别为“根据问题提出观点”———“提出理由验证观点”———“总结观点”。同时, 我们可根据这几个步骤制定出一定的写作框架。

德化素被称为“中国陶瓷之乡”, 因此教师可共同完成一篇有关于“陶瓷制作过程”的文章。通过文章主要要求学生对陶瓷制作过程进行了解, 提出整篇文章的架构, 使得学生了解写议论文时的条理性。通过了解陶瓷制作过程, 将着眼点放到“firstly..., then..., next..., last...”这样的文章架构上, 从而更好地掌握议论文写作的架构点。

三、文化之间的异同

英语的积累本就不只是词汇语法的积累, 更大程度上是文化的积淀, 文化的沉淀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因此, 有条件的话, 学校可开设每周一次的英语文化选修课。 课前, 要求学生自己搜集有关于所在地区民间文化艺术的知识, 同时教师搜集有关英语国家的民间文化艺术知识, 在选修课堂上, 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当地乡土文化与英语国家乡土文化的不同之处, 从而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家乡的文化, 学习到英语国家的文化资源。 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英语兴趣的同时, 使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两种文化的异同。 由此, 从一定角度上提高对本国与英语国家文化的认识, 实现学习目标。

学习的本质是应用于生活。 因此, 知识的学习不是强行地灌输, 而是与生活的联系。 与我们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就是我们所处的环境。 我国各地民风迥异,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 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乡土文化, 而不同的乡土文化又给我们的课程提供了不同的素材。 因此, 笔者结合德化文化背景, 挖掘其地方特色, 与本地英语的教学相联系, 挖掘课外学习资源, 从而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将我们的英语课堂内外同时兼顾, 使得学生能够学到生活化的英语知识。 通过我们所有的文化资源,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理解所学知识, 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舒丽萍.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乡土文化 篇5

农村拥有着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这些丰富的资源都是历史的见证,它能为农村美术教育者提供丰富而有形象的史料。因此,作为21世界新型的农村美术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自身所处的地理优势,因地制宜,灵活运用乡土文化,优化农村美术的课堂,引导学生走进美术课堂,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表现美,从而创作美。研究乡土文化到研究乡土美术,让同学们知道农村也有宝贵的资源和学习环境,同时也可以促进他们保护自然资源和自己的家园,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乡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乡土文化在美术教育中历史中的作用

我国地域辽阔,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各个地区仍存有大量的名族个性、区域风格、乡土气息的美术资源。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流传着灿烂的乡土文化。丰富的乡土文化为当地乡土美术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地群众创作的具有乡土特色的美术形式与作品是构成乡土美术的主要内容,这些在美术教育中都发挥着很大作用,作为美术教育者在课堂中可以利用自身所处的良好环境,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等等。美术教学应当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这对当地学生审美认识、家乡情感和思维活动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学校美术教育因为有乡土美术的加入能增加新的活力,教学内容得到丰富,有了最直观的贴近生活的史料与教材,乡土美术中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能给学校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教学与设计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同时,充分利用乡土美术资源,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提高教学质量。(1)、乡土美术能为现代设计教学、美术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东西方的艺术家都善于从原始艺术、民间美术、甚至异国美术中吸取营养,从而寻找到创新的突破点。乡土美术中的一系列绘画观念、艺术形式能给美术教育以借鉴──造型上敢于突破形体的拘束,大胆地运用夸张、变形;强调色彩的对比,大胆使用纯色;和谐饱满的构图形式;多视角形态的刻画、多种时空形象的融合;追求强烈情感的表达,情感的自然流露;创作时不受拘束的自由的心态、丰富的联想──这些都将给我们广开思路,寻找创作的灵感。

三、乡土文化在农村美术教育中的开发和利用

(一)、乡土文化在农村美术教育的开发

乡土文化对发展、传承自身名族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例如,安徽凤阳的民间剪纸、徽州篆刻、徽派版画、徽派建筑等等传统文化。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同时在挖掘乡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去发现、开拓、探索。

动手又动脑,是美术课的一大特点,也区其他学科优势所在。教师在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的同时培养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给学生自我发挥想象的自由空间,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的个性思维活跃起来,从而创作自己的作品。

作为美术教育者,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范画,说尽作画的要求何创作思路。在这种方法下,虽然学生作业整齐划一,也体现了一种水平,但是这是一种模仿性很强的水品,极大的压制学生自身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发挥。美术教学过程,不应该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的扩展,而更要看到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是否有利于知识的扩展,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21世纪的现代农村美术教育应该结合所处的地理优势,灵活运用古代劳动人民给我们留下来的劳动成果,积极的运用到美术课堂上。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方法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使农村美术课堂也能统一起来,能够使乡土文化特色能够更贴近现在美术教育课程。例如:作为安徽凤阳农村的美术教育者,应该分析该地所拥有的地理优势,把这些特有的文化特色带入课堂,引导学生们主动去学习。美术课堂上,完全可以利用当地的民间剪纸,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作性。

(2)、乡土美术能丰富课内外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体验。结合乡土美术资源,各地学校的美术教育能开发出丰富多样的课程形式与活动内容。如将乡土美术中的文物古迹用于欣赏教学中,也可将欣赏课带到当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环境之中,与写生课和创作课相结合。乡土美术中的许多品类如剪纸、泥塑、面塑等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有益补充,能给学生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体验。这些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教学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给学校美术教育增添新的活力。

(3)、乡土美术是审美教育最直观最贴近生活的教材。农村学生从小生长在家乡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乡土文化的熏陶,从这种意义上说,乡土美术是为我们提供了美术学习的丰富的“情境”。

浅谈高中美术乡土资源利用的策略 篇6

一、开放性策略

开放性策略要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状况。首先开放教学内容,真正将开放性问题作为美术学习的主题,同时还要注意师生关系的开放性,更要注意作业的开放性,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的转化。

1.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材不能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所有的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原则上都可以作为新的教学内容。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广阔性,决定了高中美术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从地域角度看,我们可以利用泰顺本地采集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学内容。从美术种类上说,我们不但可以利用建筑艺术、绘画艺术,也可以利用雕塑艺术及工艺美术。

2.师生关系的开放性。师生关系的开放要求教师采用民主的教学,而不是专断式的教学。教师要从系统、全面的讲解转变为专注地听取学生的发言,教师的提问转变为学生提问,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和鼓励,师生间进行多向交流。如在教学“身边的老建筑”一课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自由分组,自由确定各自感兴趣的老建筑,然后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调查、研究,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采集各种图片和视频素材,并在课堂中介绍相关的老建筑。

3.作业的开放性。我们要利用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突破传统的作业形式,彻底消除简单重复的弊病,由以往的单调、枯燥、乏味转变为生动、活泼、有趣。作业方式从“做”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与调查、制作、参观、访问、小论文、小作品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倾听、交流、思考、探究全面进行,与美术知识的学习、美术技能的培养及美术素养的提升联系起来,让美术作业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

二、多样性策略

在利用高中美术乡土课程资源时,我们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共同性,又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采用多样性策略。多样性策略指利用高中美术乡土课程资源时,资源的种类是多样的,资源呈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1.资源种类的多样性。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的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多种多样:既有校内课程资源,也有校外课程资源;既有社会课程资源,也有自然课程资源;既有显性课程资源,又有隐性课程资源;既有素材性课程资源,又有条件性课程资源;既有图片资源、文字资源及音像资源,又有实物资源、活动资源等。

2.资源呈现方式的多样性。高中美术乡土课程资源种类的多元化,决定了其呈现方式的多样性:(1)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图片资源、视频资源,如在《各异的风土人情》CAI课件中插入泰顺三魁百家宴的视频;(2)可以通过口述的方式,利用文字资源,给学生讲述《泰顺县志》上的相关历史故事;(3)可以通过直观的方式,呈现实物资源,如在“托物寄情”一课讲述梅兰竹菊的时候,出示校内外采集到的竹子、腊梅、菊花等。

三、情境性策略

情境性策略,要求我们不仅为学生提供虚拟的教学情境,还要提供真实的教学情境;不仅提供学校情境,还要提供社区情境。

1.运用实物资源,构建直观情境。实物教具,能构建直观情境,能迅速吸引学生的眼球,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乡土采集的实物课程资源,由于其生活化特征和地域性特色,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美·美术作品·美术鉴赏”一课中,教师展示了泰顺三魁农家的米升、饭箩头等实物性资源,掀起课堂上的一阵阵小高潮。在“图像与眼睛”一课中,教师把落叶带进了教室,也把秋天带进了教室,把浪漫带进了教室,学生手拿着黄叶、红叶,找寻着肌理,感悟着抽象。

2.利用史料资源,构建故事情境。每一件美术作品,都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尤其是历史沉淀下来的珍贵的美术作品,更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生动的趣闻轶事。我们采集的乡土美术课程资源中的很多作品都具备了这样的属性。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利用史料,借助史实,构建故事情境,能让美术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有血有肉,能使美术课堂更富人文气息。如在“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一课讲授多角度欣赏方法的环节时,教师安排了仕水碇步的图像,利用相关史料,讲述桥梁的型式,如堤梁式桥、独木桥、用船只接接成的浮桥等,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变迁。学生不但掌握了从历史背景角度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同时心灵经历了一次来自于历史的震撼和来自于艺术的洗涤。

用乡土资源构建高效高中地理课堂 篇7

笔者在东莞七中实习半年期间, 有感于周围地区丰富的乡土资源, 所以在本文以东莞七中所在的企石镇周围地区为案例进行教学分析。

1 用乡土资源导入, 创设魅力情境

课堂导入应能激发兴趣, 引起学生注意并使学生进入准备状态。用乡土资源导入课堂, 优势在于用学生生活熟悉的事例和场景, 给学生造成学习心理优势和知识的亲近感, 激发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联想的思维, 使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

利用乡土资源导入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模式来制定, 形式多样: (1) 利用多媒体系统导入:即使用音频、视频、文字等媒体或多媒体交互系统引入课堂。例如在必修二《城市的空间结构》学习中, 就展示了东莞七中所在的企石镇和东莞市的城市三维遥感影像图像导入:这些城市景观中各地的用途是什么?《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中, 对比东莞市和企石镇在具体生活中功能差异:大型医院治疗疑难杂症、买文具、读市重点中学、看感冒、看时装展等, 作为在企石镇生活的你分别会选择哪里?让这些内容更加贴近生活。 (2) 利用教师语言导入:即用教师丰富、深情的语言魅力渲染课堂气氛, 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带入教学内容设定的环境中, 激起乡土情感认同, 这样学生便有求知欲望。利用乡土资源导入形式有诗歌朗诵、故事引入、巧设疑问等。 (3) 课堂活动导入:包括学生组织的简短表演活动、游戏、实验操作等。例如就企石镇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各政府部门、学者、企业、居民应履行哪些责任?

2 用乡土资源贯穿, 呈现多样课堂

目前地理教学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材料导入后仅仅作为导入使用, 导入完成后又恢复到传统教学框架中, 导入材料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密切, 以及导入的启发性不大,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导入的材料本身与知识点结合点不多, 无法扩展所致。而乡土资源恰好以其科学性、灵活多样性、案例性和探索性给地理课堂提供更丰富的材料和更宽广的知识面, 激发地理课堂别样的生命力。

不同课堂类型下乡土资源的加工方式不同, 以以下几种课型作为说明。

2.1 情境教学式课堂

以老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师生共创。教学模式:确定教学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 寻找教学内容与乡土材料的切合点展开学习, 师生协作学习, 最后成果交流, 反馈提高。

案例一: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影响

师: (展示东莞市地形、气候、河流状况图) 结合教材, 东莞市是基于怎样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各自然条件对东莞市的发展有何影响?

生:结合文、图列出提纲 (独学, 5分钟)

生:与同学交流补充 (小组合作, 5分钟)

师:组织展示, 总结 (15分钟)

2.2 专题探究模式课堂

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 全程由学生完成, 教师提供辅助性帮助。教学模式:提出问题, 收集信息, 汇总展示, 总结提升。

案例二:企石镇农业发展之路——以基塘农业为核心的产业链。

提出问题:学习《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后, 企石镇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发展特色农业?

收集信息:学生分四小组, ABC三组以东莞七中为出发点, 分别调查走访所划分好的区域农业类型、作物、投入产出等信息, 并登记。D组去镇相关政府部门收集近年农业政策, 农业经济资料。

展示汇总:各小组就收集好的资料进行整理, 讨论解决农业发展问题与特色, 在课堂上汇总展示。

总结提升:根据汇总内容, 总结规律。

2.3 网络自学课堂

当下学生接触多媒体网络资源越来越便利, 乡土资源以其丰富灵活的特点满足了不同爱好的学生的追求。建设乡土地理网站, 既能满足学生对家乡基本知识的了解掌握, 也能拿体验异样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还能培养其对家乡的热爱情感。乡土地理网站的基本结构如图1 所示:

案例三:企石镇乡土地理资源网

网络学习中教师要摒弃放任学生的现象, 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制定任务型的活动, 提供网络学习策略, 以乡土网站为载体, 在独学、相互协作下完成学习。

3 用乡土资源迁移, 实现三维目标

乡土资源的学习不应仅停留在资源本身, 而应让学生通过学习实现地理学习的迁移, 由个别到一般, 掌握认知策略, 认识学习过程, 达到情感的迁移。由乡土资源迁移是逆常规的途径,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现象推广到课程要求的一般规律的学习, 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感情的激发。

案例四: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之路

距离东莞七中25 公里的东莞市松山湖科技园, 经历了普通工业区到东莞市示范科技园区、转型升级引领区的历程。

(学生了解松山湖的发展后)

师:松山湖科技园区发展的原因?

生:①一心一带三廊三片区规划;②国家扶持政策;③参与国际产业分工, 承接国际产业技术转移;④以科研、教育为突破口, 大力发展金融、旅游、生态产业。

师:珠三角地区或其他地方与松山湖区有何相似之处?可以借鉴哪些措施?

生:……

基于乡土资源的高中地理课堂, 能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身边的地理知识, 创新地理学习方法, 打开学生的思维, 培养其热爱家乡的情感。从高中地理教学的角度来看, 用乡土资源贯穿整个课堂既改进了教学方法, 也为地理教师从新的角度提高课堂效率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巴登尼玛.乡土教材编写的几个问题及对策思考[C].全国乡土教材研讨会, 2008:23.

[3]赵欣.中学乡土地理教育基本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乡土文化资源高中英语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乡土文化资源,整合运用,探究

随着历史新课程标准的推出,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还要求教师和学生结合本地的文化特色将乡土融入到教学当中。课程设置应该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教学方式应具有多样性,教材应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性文化作为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开发和利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历史课堂教学与乡土文化资源相整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对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历史教学与乡土文化整合的必要性

将乡土文化融入到历史教学当中,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弥补历史必修教材的不足。将乡土文化融入到历史教学中,还能帮助学生从地区的局部来了解整个国家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从而加强学生对整个国家历史的掌握和了解,有效提升历史教学的整体水平。将历史教学与乡土文化进行整合,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进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热爱自己的家乡和国家。

二、有效整合的途径

乡土文化资源作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补充材料,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乡土文化资源的整合,对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精神均具有重要意义。要促进两者有效整合,具体的实现途径有以下几点:

1. 改变教学模式,探索适合乡土文化资源整合的教学方式

在实际教学中要想将乡土文化引入到历史教学中,就必须要寻找两者的结合点,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探索适合乡土文化整合的教学方法。如在实际教学中可开设形式多样的乡土文化阅读课程,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感,扩大学生的阅读知识面,激发学生想要更深入了解乡土文化的兴趣,增进学生与乡土的亲近感。通过阅读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学生能够更加热爱家乡的文化和艺术,并将家乡的历史文化潜移默化地移入自己的思想当中,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再如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实际,将国家的历史文化与地域性的乡土文化进行巧妙地结合。如在讲解“必修2”中以制瓷、冶金、纺织等为主的古代手工业发展历程时,教师可让学生联想一下,自己的爷爷奶奶跟自己讲解的他们那个时代的历史“, 用的布是自己纺织的”“穿的衣服、鞋子是自己一针一线做出来的”……通过联想环节 ,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了时代的发展历程,还让学生对于家乡文化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乡土文化逐渐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整合。

2. 组织形式多样的乡土文化活动

乡土文化活动的组织对于促进乡土文化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高考试题中探究性题目越来越多,让考生有点应付不来。因此,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课下调查家乡文化发展历程,并将调查的结果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交流, 或是举行历史舞台剧表演、诗文朗诵等,将自己了解的家乡文化与他人进行分享,将生活中自己显而易见的历史文化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培养自己的探究实践能力,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再者,有条件的地区,教师可让学生课下进入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如参观博物馆中的古代战场、古旧建筑、古代工厂遗址、古代桥梁以及过去遗留先来的衣物、生活用品等,亲身感受身边的家乡文化,增强生活和历史的真实感。然后将参观后的感想作书面总结,课堂上与同学进行分享和交流。通过组织形式各样的乡土文化活动,促进了高中历史教学与乡土文化资源的整合进程。

3. 合理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现阶段使用的历史必修教材, 是将全国的历史发展作为总的线路,只是宏观地介绍了历史,在重大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上的讲解上较为简单,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做到详细深入,而且更不可能将每个地区的历史发展纳入教材当中, 与整个国家发展进行整合。针对这种问题,部分地区开始尝试将乡土文化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如教学课件中设置乡土文化内容,或是编写乡土文化教材,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了解,更好地促进其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三、结语

乡土文化资源高中英语 篇9

(一)新课标的要求

《英语国家课程标准(实验稿2002)》提出:教师要积极开发与合理、有效地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英语及英语的运用,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二)我国农村中学课程资源开发现状

目前在我国许多农村中学,英语教科书仍然是英语教师的唯一课程资源。笔者对自己所在的教育学区13所初中学校共130名英语教师作了一份关于农村初中教师的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86%的教师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根本就没有进行乡土教学资源的开发,这些教师所依赖的教学资源就是英语教科书、学校订的教学参考书以及他们自己购买的教学参考书和辅导材料。这些教学资源中有很多材料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作用不大。对于广大农村英语教师来说,在日常英语教学中,积极开发各种乡土资源,把它作为语言教学的辅助材料,融入到日常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介绍本地的习俗、典故、历史、风土人情等,如果选材得当,则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农村学校英语教学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更体现在可以培养基于对本国文化深刻理解基础上的爱国主义精神,达到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并行的目标。因此,开发多样性的课程资源尤其是乡土资源,已成为当前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迫切需求。

二、乡土资源的概念及其在农村中学应用的理论基础

(一)概念

广泛地讲,乡土资源范围相当广泛,以时间而言,包罗古代历史与未来展望,以空间而言,则包括了自然与社会的一切。具体而言,凡是与本乡本土有关的人类生活的材料,包括自然与人文、实体和活动,只要能够协助教师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的资源,都可以成为乡土教学资源。一般来讲,乡土资源可以分为以下两个个部分:乡土环境资源与乡土人文资源。所谓乡土环境资源是指我们生活所在地的地理环境、自然风景及各种动植物的生存形态等;而相对而言,乡土人文资源则是指那些以“人文”精神呈现的,凡关于地方乡土的人、事、物与风情等都属于这一领域,其所反映出来的是以“人”及其所产生的“文化”为主本位的精神。具体而言,即包括祖先的迁徙、聚落的选址定向、民宅的建造、生活器物、庙宇的肇基兴建、交通道路、田园产业等物质面的塑造,还有地方史事、俗谚、风俗习惯、教育文化、信仰风格、休闲生活等精神面的形成。

(二)乡土资源在农村中学运用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一个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并不是个体对外在事物的机械性的反应,而是主体和外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外在的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学习者个人的认知结构、情绪等也对知识建构有着重要的影响;强调环境,尤其是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作用。维果斯基认为,个体思维发展的方向并不是从个人思维向社会思维发展,而是由社会思维向个人思维前进,心智发展也是社会文化层面要优先于个人意识层面。因此,智能的运作蕴藏在社会文化之中,社会互动是儿童成长的媒介,尤其是高层的心理功能,比如概念形成、自我调整等。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更多的是一种情境学习,认为学习应该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真实世界问题的解决,才能产生真正的学习。因此,学习应以问题或者活动为中心,让学习者自己组织、诠释和说明知识,并将知识跟现实问题进行有效的联结,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产生有意义的成长。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乡土教学资源开发。

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学习过程的角度阐释了乡土教学资源开发的必要性。首先,由于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给学生提供的课程就不应该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也应该考虑学生的特殊性。以此标准来看,国家课程资源显然不太适合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而乡土教学资源则是从学生的现实出发,从学生的个性出发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因此有助于学生进行知识建构。

其次,建构主义关注社会文化环境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而乡土教学资源开发就是一个有效地把学生的学习与相关情境联结起来的途径,即开发出符合学生兴趣、能力及地区文化特色的课程教学资源。这与建构主义所提倡的学习要源于社会文化脉络的思想是相符的。

再次,建构主义关于学习是一种情境化的学习的理论,提醒我们在进行校本教学资源开发时,应该十分关注社会文化及儿童已有的经验。

三、乡土资源融入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途径与策略

(一)乡土资源融入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途径

1. 结合话题,融入英语课堂教学。

乡土资源通过话题与英语课堂教学相融合,是乡土资源融入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在农村中学,由于英语课时的限制和英语语言环境的缺乏,学生英语实践的机会主要在于课堂内。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将自己开发的各种英语乡土资源融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去。新教材大都是按话题进行编制的。教师在开发乡土教学资源时,可以按照话题进行,然后把有关乡土资源与教材内容相符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如在教学饮食健康这一话题时,可将本地的一些传统食品的英语单词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在教学节日这一话题时,可融入本地的一些传统节日等。

2. 将乡土资源融入英语实践活动课或选修课中。

新课程要求英语教师每学期必须开设实践活动课。由于乡土资源的内容非常广泛,教师可把部分内容编成几个专题,在英语实践活动课中进行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乡土英语选修课,每两周或一个月开设一节,进行乡土英语教学。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利用一学期的时间,在八年级学生中每两周开设一节英语选修课,主要教学学校所在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雁荡山景区的各方面,如景点介绍、住宿,饮食、交通、气候、历史、传统特产、活动内容等,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教学效果明显。

3. 将乡土资源融入英语兴趣小组活动中。

现在有许多学校都成立了英语兴趣小组,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在英语兴趣小组成员中进行乡土英语知识的渗透,利用英语兴趣小组成员的辐射作用,进而激发全体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4. 将乡土资源融入英语学科竞赛活动中。

乡土资源融入英语学科竞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和对家乡的热爱,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我们在各个年级分别进行了以热爱家乡为主题的英语比赛活动,如七年级的英语手抄报比赛、八年级的以我爱家乡为主题的英语演讲比赛、九年级的以介绍家乡新风貌为主题的作文比赛,在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创造了很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三)将乡土资源融入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策略

1. 相关文献研究。

教师首先要运用文献法对关于英语教学中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了解前人是如何利用乡土资源进行英语教学的,为自己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实践材料和指导。

2. 调查法。

教师在进行乡土资源开发研究之前,一定要对本校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乡土资源感兴趣,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乡土资源开发。此外,还要了解英语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现状及意愿,因为教师是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将乡土资源融入英语教学只是一句空话。

3. 教师合作研究。

要进行乡土资源英语教学研究,必须要有英语教研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协调。特别是同一年级段备课组的老师要落实好分工与合作,统一内容与进度,才能做好乡土资源的开发工作。

4. 利用网络资源。

许多本地网站都有大量关于本乡本土的乡土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其中与教材相关联的素材,改编成英文进行教学。

四、结语

就目前来说,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一方面缺乏专家的引领,另一方面由于教师自身的资源开发能力有限,仍处于一个摸索的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乡土资源开发机制和操作模式。

参考文献

[1]舒丽萍.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1) .

[2]靳玉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

[3]《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4]罗朝猛.开发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的实践与探索[J].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2, (20) .

乡土文化资源高中英语 篇10

一、课题研究之效用

(一) 有利于知晓家乡演变, 升华爱国情感, 肩负时代使命。

新课程理念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提出三维目标, 情感目标在教学环节中常常被有意无意地忽略, 即使没有被忽略, 也常有贴标签之嫌。笔者认为, 借助乡土历史资源可以改变现状。前苏联教育家加理宁说:“关于爱国主义教育, 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 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说:爱国主义并非空泛的口号, 爱国必先爱家, 只有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才能热爱她建设她, 进而热爱我们的祖国。乡土历史与祖国历史血脉相连, 学生自然会把热爱家乡的情感升华为热爱祖国的情感。

笔者在讲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 结合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20世纪初-21世纪初) 》, 要求学生采取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这里多种途径包括图书资料、网络资料、民间采访等, 但笔者主要强调通过民间采访, 尤其是采访身边有阅历的长者完成资料搜集。笔者将学生分成服饰、饮食、住房、交通、通信、娱乐及习俗等几个小组, 要求他们分别搜集素材, 展开竞赛, 结果学生搜集了很多素材, 具体翔实, 令人惊叹。活动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选出优秀小组, 因为各小组在搜集素材的过程中搜集到很多其他方面的素材, 并且无私地提供给相关小组。本次活动成果令人喜悦, 办了一期黑板报、两份手抄报、四个PPT课件及若干个Word文档 (采访记录) 。通过展览, 学生对物质生活变迁有了全新认识, 似乎延展了自己的人生阅历。采访活动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历史其实就在身边, 自然而然由对家乡的了解变为热爱家乡, 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建设家乡富强祖国的时代使命。

(二)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鉴赏水平, 拓展学习空间。

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点, 使得它不能像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学科那样可以复制。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悖, 而乡土历史是在学生身边发生、发展、演变的, 从情感上说极易接受。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 尝试把乡土历史资源整合到历史教学中, 既能丰富历史教学的内涵, 扩展历史教学的外延, 还能“活化”历史, 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求知欲望, 提高鉴赏水平,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乃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中阶段, 有些教学内容深奥晦涩, 如宋明理学。笔者在讲授时, 引用乡土历史资源, 泰州中学安定书院和胡瑗先生 (胡瑗集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教学改革于一身, 开宋代理学先河, 被王安石誉为“天下豪杰魁”) , 学生对此兴趣盎然。又如笔者在讲授“文人画”时, 引用“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素材, 通过郑板桥高风亮节的可贵品质及其书画墨兰、墨竹、怪石等题材, 让学生深刻领悟文人画的特点“讲究借物抒情, 追求神韵意趣”。同时通过鉴赏郑板桥先生的书画作品,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笔者还利用晚自习停电的间隙, 播放梅兰芳《贵妃醉酒》片断, 使学生对梅兰芳和京剧艺术有了一个立体的感观。

笔者作为历史教师, 主动与校长室、团委联络, 参与学生的集体活动, 开阔学生的视野, 拓展学习空间。参观泰州博物馆, 使学生感知泰州历史演变, 进而感知祖国及至人类社会历史变迁;利用五四青年节, 组织全体学生参观泰州烈士陵园, 感知祖国今天的和谐繁荣来之不易, 进而深刻领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真理;利用暑假组织团队活动, 参观海军诞生地纪念馆, 从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领悟到今天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崇高使命……这些活动的开展, 让学生把历史、现实及自己的未来使命融为一体, 改变以往教师空洞乏味地说教、学生常常无动于衷的局面。

(三) 有利于形成民主氛围, 构建团体意识, 培养创新思维。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 不是积累知识, 而是发展思维。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 让学生走出课堂, 参观、调查、访问、查阅资料……让学生体验感悟, 悦纳乡土历史文化之精华, 增强保护乡土资源之意识, 成为研究学习实践操作的主体, 不仅能让学生的个性获得发展, 还能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团队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制作PPT、编辑Word文档、制作黑板报及构建网络博客, 在班级、年级及至全校展示研究成果, 可让学生获得自豪感、成就感, 学会成果共享。学生亲近家乡、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加, 也为学生进一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 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学生在活动中各抒己见, 敢于与同学和老师争辩, 形成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能力, 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思辨性和独特性都得到提高。

(四) 有利于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融洽师生关系, 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 有利于我们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教师们逐步形成新的课程观、学生观和教师观。在活动开展过程中, 教师放下师道尊严, 从课堂上的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更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 要求教师之间协同作战, 共同开发研讨相关问题, 取长补短, 从而促进教师教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 促进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 有利于完善学校课程体系, 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围绕泰州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 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 相继撰写科研论文, 共同开发校本教材《泰州史话》。《泰州史话》分为五大专题:专题一:泰州地名文化与政区沿革;专题二:泰州的经济状况与乡土习俗;专题三:泰州史地文化与民间文化艺术;专题四:泰州的教育状况与古今名人风采;专题五:泰州的城市名片与课程有效资源链接。这五个专题分别从不同方面对泰州进行了介绍。

二、课题存在的问题和疑惑

迄今为止, 课题组在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已经取得可喜业绩, 但同时给我们带来理性思考:总体说来, 课题组对课题的重视程度和精力投入尚不够。一方面学校历史教师人数偏少, 教学负担偏重, 影响了对课题的精力投入。另一方面, 毋庸讳言, 与部分成员思想方面重视程度相关。这就导致对乡土资源的开发研究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尚不够, 对乡土历史资源价值的利用尚不够, 对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优势互补认识和利用尚不够。如何对现有的校本课程进行优化组合, 使之更好地服务学科课程目标, 无论在操作层面上还是在理论层面上都有待深入研究。

三、课题研究前景之展望

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 课题组要制定相关章程保证课题研究有序推进, 进一步巩固已有的科研成果, 进一步拓展乡土历史资源, 充分挖掘乡土历史资源的价值, 将乡土历史资源有机地整合到学科课程中。教师对乡土历史资源的研究要精深广博, 努力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乡土历史资源要严谨科学, 取舍适度, 与教学内容优势互补, 相得益彰。在乡土历史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信息反馈, 及时总结经验, 撰写反思心得。笔者认为, 要使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最大效用, 还要建立立体评价体系, 不仅要撰写科研论文、编辑精品教材, 还要将乡土历史资源的考查纳入升学考试范畴, 如泰州地区可以编辑《泰州简史》, 纳入泰州中考;江苏地区可以编辑《江苏地方史》, 纳入江苏历史高考。

乡土文化资源高中英语 篇11

一、依托历史教材,寓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于乡土历史资源中

我在上必修一《抗日战争》这一课时,学生对日寇侵华义愤填膺,为国共合作抗日取得胜利而欢欣鼓舞。为了让他们能直接感受到那个烽火岁月,我放映了我们学校在抗战中的历史图片。学校四合院是原抗大九分校旧址,抗战爆发,南通沦陷。1942年5月,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在此成立抗大九分校,亲任校长,宣传抗日真理,许多青年学生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奔赴抗战前线,为挽救民族危亡,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成为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材。通过这样的讲述,以及图片实物的展示,有利于学生把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有机统一起来,寓爱国之情于历史教材中,也升华了爱国主义情感。

二、结合历史教材,注入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的充分发挥,探究历史问题能力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历史课程的要求之一。在上必修一中的《近代中国政治制度》时,我围绕“宗法制度”这一内容,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历史作业——制作简易家谱,要求调查出曾祖以来的家庭成员的姓名、生卒时间、职业等。学生积极开展了这一活动,通过问询家里老人,最终都交出了满意的答案。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提高了对历史的兴趣,他们明白了历史就在身边,自己也是历史的组成部分,初步培养了运用历史思维、历史知识去指导历史实践的能力,学生成为历史课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合作探索,提高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再如上必修二《古代商业发展》中的“宋代时期对外开放”时,我给学生介绍了家乡人都知道的地方“老虎尾巴”。北宋时期,启东尚未成陆,有一艘刚出海的货船,被大风刮沉于海中,货主为了打捞失物,筑一泥坝进行打捞。时间长了,捞货的泥坝就成了“老虎尾巴”。学生对家乡的历史知识更熟悉,也感到亲切,乡土历史教学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整合历史教材内容,筛选重点的乡土历史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是要为学生走出课堂创造条件,通过访问、调查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必修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后,我带领学生参观了位于家乡秦潭海边的“挡浪墙”,它由张謇出资聘请外国专家历经多年艰辛修筑而成,并站在遗址前设计了历史活动过程:一是组织学生分组,每组学生参观、拍照纪念。二是调查询问当地老人。三是回去查阅历史资料。四是写出历史调查报告。最终,学生不仅对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所折服,更得出了“一部启东成陆史就是一部启东人民不断开拓进取与自然抗争的奋斗史”这个结论。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丰富了历史教材的内容,而且让学生体验了家乡名人的情怀,培养了调查研究的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因为每个地区都蕴藏了丰富的乡土历史资源,引入大量乡土历史资源,可能会造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分主次,所以一定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必须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历史教材为依托,深入挖掘乡土史课程资源的内涵。二是必须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兴趣要求,注重现实性与趣味性的统一。三是要选用学生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乡土历史内容,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收效明显。四是课程资源选择要符合科学性原则,不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没有经过实际调查和进行认真的辨别、筛选,决不能在课堂上使用。

总之,通过历史教材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有效结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国情,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把枯燥的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与高效,丰富学生的体验和感知历史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爱国从爱家乡开始,爱家乡从乡土历史课程教育中做起。只要教师运用乡土史课程资源得当,作为对历史教材的有效补充,善于整合,一定会对中学历史教育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江苏省启东县志编委会.启东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3.

乡土文化资源高中英语 篇12

现在的中职英语课程也体现出一定的实用性,但因为中职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仍然是以服务于本地区为主,所以也体现出明显的局限性:地区性特征体现不明显,不能最大限度地为中职生以后的工作提供帮助。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依托乡土资源的中职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是非常有必要的,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是对国家课程现状的有益补充。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形式不断发展,学科教材的改革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创造力、创造精神、创新能力的要求,使教材的改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紧迫性。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引入乡土资源,可以实践并丰富课标“课程资源开发”部分的内容,可以扩大探究活动的选题范围,将有利于新课程的推进实施。尤其每个地区都有其地域特殊性,都有部分学生对现行教材的不适应。依据教育目标和课程改革的宗旨,研究如何将乡土资源中的历史、艺术、民俗、文化、地理等素材引入中职校英语教学中;研究并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就业的,适合学生科学性发展的、适合学校实际并能为本地区服务的英语校本教材,逐步形成适合本校的英语教材体系会对国家课程过于强调统一性、缺少灵活性的现状进行弥补,能最充分地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宏观教育目标。

二、有利于有效的激活课堂、落实三维课程目标。

乡土资源可以充实教材主体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增强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深厚情感,深入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有乡愁,爱家乡” 的家乡人。当然更能够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将来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拓宽学生就业方向、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供更广泛的机会。

三、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目前各学校统一的课程设置,难以反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目标的要求。从当地乡土资源特色出发,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将乡土资源纳入中职校英语教学,开发校本课程,是对中职校英语教学的创新和有效拓展,其研究和实施将能为本地区的中职校英语教学提供直接范例,可以为其他地区的英语教学提供借鉴,为新课程背景下中职校英语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索新的方法,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四、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依托乡土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乡土资源,主动探究乡土资源,通过活动、体验、对话等实践方式学习课程。依托乡土资源的校本课程实施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学习到有利于以后工作的有用的知识,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这样的课程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方法的学习,注重经验的获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过程中无论是发现问题、分析反思,还是开展活动,都需要学生对学科知识和乡土资源进行整合,学习、反思,探究与思考,都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五、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依托乡土资源的中职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的重要工作是对乡土资源的挖掘和整理运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很大的自主权,我们要整理、要选择、要设计、要实施,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有助于中职校英语教师在文化研究、教学、科研方面的进步和提高,是实现自身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提升参研教师的教研水平,有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当然我们还要知道“校本课程大多属于实践性课程。它不以系统知识为基本内容,也不以读书、听讲为主要学习方式,而是围绕学生需要研讨和解决的问题来组织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讨论探究等活动中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

所以,在实施依托乡土资源的中职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编几本教材,在课堂读一读就简单了事,而需要教师认真整理、选择出适合学生的内容、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 认真实施、落实评价。这样才符合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与目标,使学生愿学、爱学,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上一篇:多糖结构修饰研究下一篇:美术课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