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美术教材

2024-08-31

乡土美术教材(共12篇)

乡土美术教材 篇1

二十多年的中学美术教育教学, 让我越来越感觉到美术教材的程式化的倾向比较严重, 开发和利用乡土美术资源来丰富美术教育教学是必要的, 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以及经济文化的多样化, 各地方的乡土美术千姿百态, 丰富多彩。如果能将地方特色的乡土美术资源转化为中学美术校本教材, 运用于课堂实践中去, 将会给美术课堂教学带来丰富的色彩和蓬勃的生机。从百度上我了解到, 乡土美术的概念, 指的是本乡本土的美术, 即所居住生活的地方的人民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而创作出来的具有本土文化的、本地特色的美术作品。它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审美价值, 这种价值在于乡土美术具有较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它包括地方环境景观、人文景观和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等方面。黄桥地处江苏腹地, 不仅在外部自然条件上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其保留和蕴藏着的内涵丰富的民间传统艺术也是百花争艳, 把黄桥乡土美术资源运用于中学美术课堂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

一、寻觅黄桥的乡土美术

1. 黄桥的乡土美术之一:

古建筑风貌。黄桥古称永丰里, 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镇和具有丰厚底蕴的文化名镇。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神宗元丰年间, 曾经繁盛一时, 人文荟萃。黄桥镇历史遗存丰厚。镇区内现有东、南、西3片传统风貌古街区, 总面积达28万平方米, 共有24条古街巷。特别是珠巷、罗家巷、王家巷、米巷等街巷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明清以来的历史原貌。这些街巷沿街多以店面房为主, 前店后作。巷道较宽, 两旁建筑屋檐低矮, 青砖小瓦, 硬山屋面, 用材粗大, 举折平缓, 矮挞子门, 完整地反映了黄桥原有的城镇风貌和地方特色。镇内有福慧禅寺、东岳庙、宗镜庵等古寺庙3座及何氏、韩氏、王氏、钱氏、张氏、闾氏、沈氏7个宗祠, 这些遗留下来的明清古建筑民居, 是建筑艺术的珍贵文物, 特别是何氏宗祠和丁家花园更是古色古香, 雕梁画栋, 飞檐翘角, 集民间木雕、砖雕、石雕于一体。其门前石狮和墙面上的动物、花卉、人物浮雕, 雕刻手法玲珑精巧、简朴中透着灵气, 造型深邃威严, 是黄桥民间的古建筑装饰精品。另外还有文明桥、致富桥古桥2座;镇内还保存有大批唐、宋、明、清石刻、木匾。尤其是古民居屋顶上的灰塑 (也叫灰批) , 是用石灰在山墙顶端、门额窗框、屋檐瓦脊、亭台牌坊等建筑物上雕塑造型, 堆塑出人物、动物、花草等, 手法有多层式立体灰塑、浮雕式灰塑、圆雕式单体灰塑等。是黄桥乡土美术的精华之一。

2. 黄桥的乡土美术之二:

黄桥决战为主题的人文景观。黄桥新四军纪念馆, 位于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米巷10号丁家花园内, 花园回廊曲径, 古朴典雅。1990年, 为纪念黄桥决战胜利50周年, 省、市政府拨款扩建黄桥纪念馆, 将丁家花园西部分辟为陈列室, 陈列面积扩大一倍。专题陈列分为“序厅”、“黄桥战役的历史背景”、“打开华中抗战新局面的黄桥战役”、“发扬革命传统”四个部分。1996年, 该馆自筹资金对原陈列版面进行更新, 更新后的陈列版面展线全长192米, 版面色彩和谐雅致, 图片清新且立体感强, 给人以全新感觉。1997年被列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旧址、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新四军第三纵队司令部旧址、黄桥决战支前站旧址、新四军黄桥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粟裕骨灰安放处等黄桥决战遗留下来的红色革命文物古迹。

3. 黄桥的乡土美术之三:

有和民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黄桥民风民俗各具异彩。在一些乡村至今还保持着古朴的民族风俗, 如横巷每到年末会举办“乡市大会”, 这些乡市大会本身是美术写生的极好素材;古镇的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素有观赏花灯的习俗, 黄桥灯会的详细历史已无可考证,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这就是在岁月的长河中, 黄桥的灯会已逐渐演变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民俗活动;每年初春的三月会看到天空中飘荡着各色各类的风筝, 特别是龙筝、凤筝、鹰筝等仿生风筝更是异彩纷呈。此类活动, 生动活泼, 热闹非凡, 不仅人文气息极重, 从场面看, 也是美术课上造型表现的最佳素材之一。黄桥食品艺术之花———黄桥烧饼已经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桥烧饼歌唱遍大江南北, 当今中华大地的任何一座城市, 几乎都可以品尝到美味的黄桥烧饼。黄桥烧饼的包装装潢本就是美术的研究课题。

二、整理黄桥的乡土美术

美术教师首先要对黄桥本土美术文化及民间艺术有宏观的认识和微观的研究, 要利用假期深入其中去写生、拍摄、采访, 记录有价值的历史、典故、风俗习惯、传说及民间艺术的制作过程, 然后回到书斋加以分类、合并、编辑、创作, 整理出一套完整的成体系的黄桥乡土美术资料。

三、把黄桥的乡土美术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资源

美术教师不但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细致的计划, 把本土美术文化整理成系统的美术资料, 而且要胸有成竹地掌握乡土美术资源, 更重要的是要有把乡土美术资源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资源。

四、把黄桥的乡土美术转化成校本教材运用于中学美术课堂

把黄桥的乡土美术资源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资源, 关键是编辑成校本教材运用于中学美术课堂, 这是至关重要的。苏少版中学美术教材将美术的教学分为四大板块:欣赏评述、造型表现、综合探索、设计应用。那么我尝试将黄桥的乡土美术资源也分为相应的四个模块。欣赏评述:第一课《家乡风貌———新旧画卷的对比》;第二课《黄桥战役———儒将的风度》。造型表现:第三课《灰塑———屋脊上的装饰》;第四课《线造型———古镇风貌》;第五课《色彩写生———小巷情深》。综合探索:第六课《黄桥烧饼———中国名点》。设计应用:第七课《节日的眼睛———灯笼的装饰》;第八课《风的使者———风筝》;第九课《青砖上的生命———雕刻》。

这样就和苏少版中学美术教材互相融合, 相得益彰。乡土美术因学校教育而延续, 他们的子孙能充分了解熟悉自己赖以生长的环境, 从而更热爱家乡, 更好地建设家乡。

因此, 把黄桥乡土美术资源转化为校本教材, 并科学地运用于中学美术课堂是可行的, 如果运用得好, 必将使我们的美术教育教学上升到“柳暗花明”的境界。

摘要:黄桥乡土美术资源历史悠久, 种类丰富, 美术教师不但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细致的计划, 把本乡土的美术文化整理成系统美术资料, 而且要胸有成竹地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资源, 关键是要把乡土美术资源转化为校本教材, 运用于课堂实践中去。

关键词:寻觅,整理,转化,黄桥乡土美术,校本教材,可行

乡土美术教材 篇2

1.周朝时期的齐国是潍坊历史上最著名的诸侯国。

2.1985年,潍坊市人代会通过决议,把每年4月1日定为潍坊“风筝节”

3.东汉晚期,郑玄(勤学不辍的经学大师)拜当时全国最著名的经学大师马融为师,逐渐成长为全国著名的大师,郑玄留给后世最大贡献是编辑、注释了“三礼,被后世治礼学者奉为典范,郑玄所注群经存世不多仅有两部《三礼注》《毛诗笺 》”他的弟子编辑《郑志》

4.刘墉(官清艺绝的清代名相)是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完成了《四库全书》《西域图志》《日下旧闻考》等书的编著。他的论书绝句三十首《学书偶成》是极其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遗有《刘文清公遗集》《刘文清公应制诗》等著作。

5.郑板桥(枝叶关情的潍县县令)为扬州八怪之一,也为潍县三贤之一,最推崇《史记》,在潍县做县令七年,为官期间,他最大的功绩是赈济灾民,乾隆年间亲自撰写的《新修城隍庙碑记》,成为我国十大著名的“三绝碑”之一。他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他的书法艺术别具一格,自称“六分半书”。

6.陈介祺(名誉华夏的收藏大师)是中国清代潍县出现的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金石学家,他的文物收藏堪称称盖世,他做的《毛公鼎考释》,对研究西周时期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历经40年完成了《十钟山房印举》这部巨著,被称为“印谱之冠,印学之宗”

7.《齐民要术》(天下第一农书,被誉为农书之首),作者是贾思勰(今寿光人),被后人尊称为一代“农圣”。《齐民要术》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保存下来的一部最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唐末传入日本,称为贾学

8.《清明上河图》(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作者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是今潍坊诸城人。该图是张择端进呈给宋徽宗的贡品。称为中国风俗画的里程碑,张择端是潍坊历史上最著名的画家。另一存世作品为《金明池争标图》

9.《金石录》(金石第一录)是赵明诚和李清照(被誉为金石伉俪)合著研究我国古代文物的史学名著,一部《金石录》将带我们走进中国古代的“金石之学”,是研究古代金石刻首读之书。

10.明朝万历年间的赵秉忠殿试状元卷(天下第一卷),明神宗万历皇帝御批“第一甲第一名”

乡土教材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篇3

家乡的美术资源非常丰富,其中尤其是闻名中外的大足石刻,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天才的艺术杰作,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佛、道、儒‘三教’造像能真实地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哲学思想和风土人情;造型艺术和宗教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等标准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下面,按照新课程理念,结合自己的一些粗浅做法,谈几点感受:

一、以课堂为引导,欣赏大足石刻

课堂教学是教学环节中的重中之重,是引导学生课后是否主动地学习的关键,尤其是在对家乡美术资源的欣赏课时,更要高度重视。否则,其效果会适得其反,甚至对于学生的爱家乡情感教育起到误导作用。要做好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充分的知识储备。对于一位美术教师来说,家乡的任何一处美术资源,都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文化性,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我在业余时间对大足石刻进行了了解学习,多次实地考察,向专家了解有关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形成演示稿,我的演示稿主要突出石刻的精美,再伴以幽雅宁静的古典音乐。这样一来,在课堂上才能尽情发挥。

二是具备优美的讲解水平。整个大足石刻艺术欣赏应该是一场非常生动的讲解,给学生如同行云流水一般,一气呵成。“讲解”中,既有重点突出的分析,又有细腻的背景介绍,还有活跃气氛的课堂互动,更有似乎不在边的提问等等,这些都因为充分的知识储备、教学的理念等因素,使得课堂显得非常默契、非常自然,尤其是在与学生一问一答之间,充分把握问题的“度”,如学生问其中一尊石刻造像显得有些破旧,究竟它美在什么地方,这个时候,教师切忌不要坦白告诉学生它的美,而是以提问的方式进行交流,如再看看它究竟什么地方“破旧不堪”,逐渐将学生的精神集中到这尊造像的雕刻技艺等上面来。

三是做好课堂欣赏。由于大足石刻跨越历史长,蕴涵历史信息量大,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讲解中,我力求以精湛的雕刻技艺去感染学生,如介绍宝顶山华严三圣中托起石塔的造像,首先让学生去猜半空中石塔究竟有多少斤,学生兴趣一下子就积极起来,当我告诉他们重约八百多斤,而且历经八百多年没有坠下,学生立即对雕刻的记忆感到由衷的敬佩。再如,大足石刻很多造像只有半身,如著名的“卧佛”,雕刻一佛像横躺在岩石上,下半身和右手都没有雕刻出来,首先,我就请学生们在头脑中用想象来弥补,然后,大家相互交流,是雕刻出全身好呢还是半身好,通过交流,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半身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力,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四是做好课后引导。美术资源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更多的往往是身边和生活中的资源,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那么,作为一位美术教育者,如何运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起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美术的自发意识,在生活中得到美術教育的个人素养的提升。我们可以用以课后主动性衡量来欣赏课是否成功。关于其中具体的做法,详见下节论述。

二、课后主动性是衡量欣赏课成功的标尺

作为一名学生,课堂教学活动占据着大量的时间,课后的表现,无意之中往往体现出其课堂教学的成果,换句话来说,那就是课后的主动性,以上述大足石刻美术欣赏课而言,如果课堂教学具有成功性,课后往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对问题的追问。这一种表现方式,是课堂教学成功最为直接、表现最快的方式,是一堂课给学生言犹未尽的表现,教师在此时,更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也许一句话,可能就会将学生刚刚才产生的浓厚兴趣消失殆尽,因此,即使再忙,也要给学生一个空间,比如说,今天什么时候,你们一起来,我们再一起探讨。

二是学生对相关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课堂中某些问题,在最近一段时间内有着浓厚的兴趣,主要表现在自发去实地欣赏,通过互联网多方了解大足石刻的信息,以此来解答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疑惑,或者是有意识的进一步了解。

三是学生以美术的表现方式。这种影响持续性较长,学生以后的美术作品的创作中,选择大足石刻作为题材进行创作,方式不仅仅是一样的,如有的同学在完成自拟题目时,分别用白描、水墨画、油画等方式进行创作,多种形式去表现。

四是多学科的综合运用。新课程的理念强调大学科的教学,将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综合性加以运用,如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选择以大足石刻作为作文的题材,在具体的描述时,其细腻的笔触,有学生说,可能是无形之中来源于美术欣赏课和课后的相关了解。

可见,对大足石刻欣赏课的教学,不仅仅是完成一堂课、布置一道作业,而是让学生在课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让教学贯穿于生活之中,同时,生活中的学习又反过来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家乡美术资源的学习,陶冶了情操,增强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爱家乡的热情。

乡土教材在美术教学中的选用 篇4

一、挖掘地方山水、古迹作为教学材料

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结合地方特色组织教学, 当地的风土人情、建筑遗迹、传统民间手工艺品等, 都是很好的教学内容。地方很多山水和古迹都以其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在祖国璀璨的传统民间美术中, 闪烁着民族文化的光彩。如何使这些具有艺术魅力、个性特色的地方美术得以流传发扬, 还须借助美术课程去引导学生参与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在教学中, 可以依据实情, 对乡土美术教学进行一些探索。

民间遗存的乡土美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地方文化底蕴。通过介绍传统人文景观, 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历史文化背景, 使学生体会到教学内容不是无生命的, 它是和人及人性以及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它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五彩的文化光环, 它们体现出的是与本地民族紧密相连的民俗文化。引导学生认识本地的民族文化艺术、民间美术, 领略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 理解传统文化思想, 启发学生珍惜宝贵的文化遗产, 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 使我们的民族美术更具有世界性。

二、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乡土教材

在特色化美术教学的探索中, 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 在熟悉的家乡寻美, 在取材中欣赏美, 在绘画中创造美。农村田野风光是学生写生极好的题材资源。田野、溪流、农舍、树木各具特色。这时带领学生身背画夹、手拿画笔, 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便在学生的手下诞生了。大自然赐予我们丰富的、独特的自然材料, 尤其是对很多农村学生, 利用自然材料不仅可以丰富和贴近学生的生活, 也可以减少学生美术材料的购买,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等情感。

三、教师课前对于乡土教材的准备

乡土资源要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并发挥特色, 首先要求教师熟悉当地资源形式及相关知识背景等, 对教学条件有相当的了解和调查, 并在教学前做好充分的资料收集。理解、保护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并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去, 引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理解。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课程的能力, 学会对各种教材的灵活处理和深入研究。

因地制宜, 开发体现地域特色的地方性乡土美术资源, 摸索出一些可行的方法, 如为了让教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能够运用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法体现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进行课题教学, 将教学内容融入具体的课题教学中, 具体方法可以是举行定期的关于本地区的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活动, 以这样的活动来引导学生了解本地区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的同时也能够结合书本教学材料进行学习, 此间, 作为教师应该不要过分地看重教材, 而重点应该依据本地的实际教学资源, 并结合学校周边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美术课程资源的选择, 这样就可以使美术课更具有乡土气息, 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

以上文章探讨的乡土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在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学生所生活的环境的同时能够通过欣赏乡土、关怀乡土而达到美术课程教学的效果, 同时也可以认为乡土美术教学资源既是美术书本教材的辅助和补充, 也是构建学校美术特色的有效方式,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该积极地利用地方的特色让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呈现出其丰富多彩的一面。

参考文献

[1].段安蜀.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态的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29)

[2].李明顺.中职生自信心低下的原因及矫正方法[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2, (05)

[3].刘声扬.谈中职生的心理健康[J].贵州教育, 2004, (07)

一年级乡土教材教学计划 篇5

余庆小学 汪桂英

教学内容:

武夷山的民俗风情、民间故事、主要景点介绍学习。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3、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武夷山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底

蕴;丰富的习俗文化;能了解武夷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武夷山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习俗文化;能了解武夷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难点:

1、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教材分析:

该教材以“弘扬武夷文化”,突出武夷山“双世遗”品牌,凸显地方乡土特色。小学低年级版主要介绍武夷山的民谣、儿歌和传说;介绍武夷山民俗风情、自然环境等知识。由于教材图文并茂、浅显易懂,深受武夷山市广大师生欢迎。教材有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从当地经济、历史、文化特色,学校、教师、家长的实际出发,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我们“武夷山——我们可爱的家乡”的校本课程,能使学校从一般中凸现出来,形成自己的特色。学生情况分析:

乡土教材在东林小学 篇6

编写乡土教材的背景

我们学校从2002年开始编寫乡土教材,当时编写出于什么背景呢?第一我们学校有一个课题,做课题的过程中我们江苏省教科院的所长陈尚荣(音)先生提议说东林小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你们学校独有的,你们应该做大做强。我们受到了启发,所以编写了东林渊源的一系列乡土教材。2002年的时候,我们无锡的太湖当时可以说大成问题,一到夏天蓝藻绿藻大爆发,我们的孩子也关注到太湖水环境、无锡的环境。是值我们进行课程改革,我们开展了两个校本的编写,一个是东林渊源,一个是生态环境。我们是这样安排这两个系列的,9月份是学生刚刚入学,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刚到新的学校要对学校有了解。我们就安排了一个东林渊源的研究。它历时一个学期。再开学的时候正是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们指导学生进行生态研究。我们从2002年开始编写教材,同时使用教材,经过几年时间,我们对乡土教材开发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下面跟各位同仁交流一下。

站在课程的高度考虑,整合资源

第一点我们认为无论是编写教材还是实施教材,首先要站在课程的高度考虑、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应该是基于生活这个大背景下,与生活是整合的。另一个是课程资源的整合,我们学校把环保部门、绿化,包括家长各种资源整合进来。同时还进行了一个学科的整合,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里面可能涉及到科学知识,还有一些艺术方面的内容,我们还可以让孩子读动物植物的书,这跟语文教学有相当大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写小报告、观察。我们觉得这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另外还有一个非常好的环境,东林渊源研究我们有东林书院,我们无锡还有很多名人故居,比如钱钟书故居,还有垃圾填埋厂、污水处理厂等等,我们学校出面跟这些单位成为共建单位。我们学校开展活动就可以把这些专家的力量发挥出来。同时我们学生去参观,有的地方要购买门票,因为成为了共建单位,完全不收我们的门票,而且非常欢迎我们去,对我们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帮助。

把更多的空白留给学生

第二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呈现的方式,我想这是理念的体现。第一理念就是要把更多的空白留给学生。我们这样的想法是源自我们新课改改革过程中的一个最大的理念,就是学生学习的方式在改变。不像以前,我们很多东西都是嚼碎给学生,读读就可以知道,但是其实不然,我们感觉学生的学习的方式应该是合作、探究,应该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比如垃圾分类,四年级孩子做的主题,垃圾分类哪些垃圾可回收,哪些不可以回收,哪些有毒有害,我们也可以告诉孩子。但是我们让孩子在生活中找答案,通过上网,通过和环保部门的联系,通过问爸爸妈妈,通过多种渠道在生活中学习,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交往的能力,是综合能力的发展。

再一个留这么多空白给孩子,就是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我们要培养的孩子不应该是人云亦云的人。这种思维的留白也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开放,每个孩子也有个性化的思考,答案也是多元的,不是唯一,这完全是渗透了新课改的理念。还有,我觉得这类教材应该在编写过程中注意你的对象,要有针对性。我们的教材是给小学生看的,教材中充满了童趣,体现了小孩的特点,里面有很多卡通人物、图片,小孩子首先比较喜欢,吸引孩子的眼球。

注重亲历体验

第三点,我们感觉特别深的是教材要注重亲历体验。记得曾经听过这样的一句话,听了可能就忘了,只有做的事情你才能记住,而且也许是终生难忘的。我们在教材中安排了很多体验的活动,就以垃圾分类为例,一开始是让孩子交流,我们学校因为在市中心,出去就可以看到很多垃圾桶,垃圾桶上贴了很多标志,让孩子想为什么要垃圾分类,要让孩子自己了解意义。再到小区进行调查,他们到小区看垃圾分类的现状是怎样的,结果孩子调查发现结果不尽如意。再有垃圾怎么分类,什么垃圾放在哪里;让学生自己做,拿自己家里废旧的东西,自己糊,自己做垃圾分类箱。

我记得一个案例,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做好了这个箱子,第二天准备利用课余时间分发到各个年级各个办公室。当时两个女孩子是一组,这个故事是孩子在日记中写出的。那天晚上她们回去花了很多时间,还对着镜子练,自己要怎么讲怎么做。第二天老师说你们先去吧,结果她们俩又去厕所演练了一遍,想想我们会不会讲错了。她们俩平时也不怎么说话,这个活动也锻炼了她们。包括我们老师也跟孩子在一起成长,我们教导处几个同志都养成了很自觉的习惯,我用了的纸头不能随便扔,因为有孩子送的垃圾桶,我们用的废纸都要自觉扔到垃圾桶分类箱,孩子一个礼拜或者两个礼拜来回收,把它搜集起来卖掉作为一个基金,到了春天种植物的时候把它作为基金购买种子。在孩子这种体验中大家都很担心孩子的成绩会不会掉下去,但是他们的成绩不但没有掉下去,而且他们生活的体验和经历丰富了。同时孩子们有了知识的积累,他的思维能力、交往能力,也就是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

主题式的编写思路

第四点我们在编写过程中针对小孩的年龄特点,采用的是主题式的编写思路,什么意思呢?以生态环境为例,我们一年级主要是让他了解植物,二年级是动物,三年级是水,四年级是垃圾分类,五年级是噪音,六年级是绿色消费。一个学期一直在研究这个主题,研究下来已经有相当多的了解,六年每年不同的主题,我想六年下来他的环保意识已经非常强了。

把乡土教材放在学校的大盘子里

第五点我要讲实施。怎么实施?我们学校做得最成功的是不仅把乡土教材作为校本教材,我们把乡土教材放到学校工作的大盘子里,作为我校的一个主题,比如生态环境、植物研究,每个月会安排一个系列活动,让学生看书、了解,自己动手做一做,每月都做,置于学校的全盘考虑中,由于开展了乡土教材研究,学生评选也富有特色,一般性的学校评价是三好学生,我们除了三好学生之外还有我们学校特有的,比如:东林之星;因为钱钟书文学特别好,所以我们设立了钱钟书文学奖;像惠君,是兵乓球的世界冠军,我们设立了惠君健身奖。这也使我们的工作中出现了亮点的东西。

乡土教材的使用形式

有的老师会问你的乡土教材用什么课时,怎么做?我们由大队辅导员牵头,通过班队活动做下去,这是第一个做法,所以他可以把它安排到少先队的活动中,每个月都有活动。第二是和我们的课题研究相结合,我们的课题,生态环境教育研究,是江苏省教育学会的课题,通过它和课题研究结合。做了一段时间之后不断进行反思,这段时间我成功的地方在哪里,哪些做得不够,再调整分析,这样我们继续做的时候可以更有效率。再一个是把它作为综合活动的小课题研究。比如我们的东林渊源研究,三年级的学生专门研究校友,有的专门研究钱钟书,通过小课题研究孩子也非常有兴趣。还有的作为思品课的拓展和延伸,因为品德课教材也有一些相关的研究。三年级的课本里面有一课——我们的学校,正好可以和我们学校的东林渊源结合在一起。

另外,在使用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开发教材,不是编完就完事了,教材提供的只是一个范例,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昨天来之前我们丁校长和孩子去了高子水居,就是高潘龙之前读书的地方,我们带孩子去参观,把新增加的血液带进去。

课程的评价体系

乡土美术教材 篇7

一、开发乡土教材的重要意义

(一) 开发乡土教材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强调, 要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将“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确立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开发乡土教材, 对于垫江这个二元化结构突出的农业大县与工业后发县而言,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发展规划、深化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是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 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必要手段, 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现实选择, 对于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 学会动手动脑, 学会生存生活, 学会做事做人, 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增强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基础性作用和实践性功能。

(二) 开发乡土教材是打造特色教育的迫切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要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建设特色学校, 发展特色教育, 是垫江教育实施“后发先至”发展战略的内涵选择。特色教育的核心, 是在特色文化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开发乡土教材和打造特色教育是紧密联系的, 开发乡土教材是前提和基础, 打造特色教育是目的和结果。作为重庆市城乡教育统筹试验县, 深度挖掘“千年古县”、“牡丹故里”等文化资源, 大力开发乡土教材, 既是垫江教育承担“先行先试、探路示范”的历史使命, 也是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特色教育的现实选择。开发乡土教材, 发展校本课程, 有利于促进“一校一品”, 加快形成以区域特色为基础、学校特色为龙头的特色教育发展格局, 从而促进垫江教育后发崛起、全面跨越。

(三) 开发乡土教材是助推经济发展的必要之举

十七大报告指出, 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市委三届六次全委全强调, 先进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心骨、精气神、发动机。文化的“软实力”, 其实就是经济发展的“硬功夫”。乡土教材的开发和利用, 是深入挖掘和开发牡丹文化、千年古县文化的过程, 是弘扬和彰显“农民铜管乐之乡”、“书画之乡”文化艺术魅力的过程, 有利于培育敢为人先、自强自立的优秀人文精神。同时, 作为人口大县和教育大县, 高初中学生毕业后一部分会留在家乡, 一部分会求学他乡, 一部分会谋职异地。珍视乡土的价值观、热爱乡土的认同感以及发自内心的乡土情谊, 既是留守者建设家乡的精神动力, 也是求学者和谋职者宣传家乡、推介家乡、支持家乡的思想源泉。此外, 乡土教材的开发与利用, 也是开发垫江资源、打造垫江名片、提升垫江形象的过程, 对于垫江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招商引资以及区域竞争力的提档升级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开发乡土教材的现状分析

2010年3月至5月, 笔者采取深入乡村走访、发放问卷调查表、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 对垫江县乡土资源特别是乡土教材的开发及利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掌握了开发乡土教材的现实基础、有利条件, 摸清了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1、丰富的乡土资源奠定了乡土教材的开发基础。垫江县历史悠久, 古迹众多, 资源丰富, 具有开发乡土教材的坚实基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历史来看, 垫江县系全国首批36个“千年古县”之一, 于2008年3月18日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授予“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千年古县”称号。二是从景观来看, 垫江县拥有华夏牡丹花海生态旅游区、沙坪油菜花海、黄沙白柚园林、宝鼎山森林公园等10余个享誉市内外的旅游景点。三是从土特产品看, 垫江石磨豆花、黄沙白柚、东印茶叶、永安咂酒等土特产品在市内外小有名气。四是从民间工艺文化来看, 垫江县系“农民铜管乐之乡”、“书画之乡”, 角雕、竹编等民间工艺文化积淀厚重。垫江人民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的这方水土, 为乡土教材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巨大的需求空间提供了乡土教材的开发条件。城乡教育统筹的深入推进, “后发先至”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 正在形成并将继续扩大为乡土教材的需求市场。一方面, 是课程改革推进之需。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 积极开发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已成必然趋势。乡土教材的开发为高中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社会实践活动搭建了平台, 为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载体。另一方面, 是特色学校建设之需。按照垫江教育实施“后发先至”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 各级各类学校正在启动实施特色学校建设工程。建设特色学校, 离不开特色课程的开发和打造。据笔者调查, 全县95%的学校一致建议县上统一开发乡土教材。

3、单一的素质结构催生了乡土教材的开发责任。课程的功能应聚焦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上, 克服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社会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当今时代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生存与发展能力。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 学科体系相对封闭, 教材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现象相当严重, 导致学生素质结构十分单一。学生对养育自己的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文化, 以及土地上的人民了解甚少, 认识上存在陌生感, 情感上存在疏离感。据笔者调查, 57%的学生对“千年古县”缺乏认识, 43%的学生甚至不知晓此事;垫江市民郭胜雄的角雕艺术享誉全国, 但97%的学生竟不知此人;垫江系“牡丹故里”, 但73%的学生不了解牡丹栽培技术。学生对乡土文化的陌生感与疏离感及其引发的素质结构的单一, 不得不引起教育者的深思, 开发乡土教材的重任时不待人。

4、落后的发展态势激活了乡土教材的开发动力。自2000年教育部实施三级课程改革以来, 全国各地已经开发或编写了不少具有地方性知识特色的乡土教材, 乡土知识传承和乡土课程建设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 在重庆市40个区县中, 已有8个区县开发和利用乡土教材, 如:武隆县的《武隆旅游》、万州区的《我与世界》、綦江县的《腾飞的重庆, 可爱的家乡》、忠县的《川东重镇忠县》。目前, 垫江县仅有8所学校编写校本教材, 但大多系国学经典、文明礼仪类, 内容也多为复制, 缺乏创新, 且课时保障无力, 利用流于形式。与全国以及全市先进区县相比, 垫江县显然比较落后, 与城乡教育统筹试验县的地位极不适应。

三、开发乡土教材的目标思路

开发乡土教材, 必须立足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实际, 着眼于打造垫江特色教育, 突出“千年古县”、“牡丹故里”以及“农民铜管乐之乡”、“书画之乡”等文化特色, 着力开发一批能展示垫江历史文化风貌、反映时代主题、传承文化传统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乡土教材精品。

1、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认真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以垫江教育实施“后发先至”发展战略为指导, 以新的人才观、教学观、发展观为引领, 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协调, 着力深度开发, 努力打造精品, 把乡土教材开发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推动城乡教育统筹、服务垫江特色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平台。

2、主要目标。

(1) 打造特色教育。通过乡土教材的学习, 展示垫江风土特色, 打造城乡教育统筹亮点, 促进“一校一品”特色学校建设。

(2) 丰富教学内容。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 改变课程结构, 充分利用本地资源, 丰富学校教育教学内容。

(3) 提高学生能力。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 强化能力培养, 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评判能力以及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

(4) 培养乡土情感。通过乡土教材的学习,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珍视乡土、建设家乡的情感。

3、基本原则。

(1) 贴近生活原则。教材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课程内容的学习与参观、调查、访问相结合, 以学生实践为主, 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2) 贴近教学原则。课程内容是国家课程的补充, 具有知识性的特点, 让学生了解基础课程以外的乡土历史文化、生产知识、旅游知识等。

(3) 贴近学生原则。乡土教材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水平、理解能力相符, 要能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 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 培养个性化的创造精神。

四、垫江乡土教材的内容框架

开发及编写垫江乡土教材, 应当充分挖掘和整理垫江自然地理、历史沿革、民俗风情、语言文化、人物等乡土资源, 着力突出垫江特色。在内容选择和框架设计上, 大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古县古迹。包括32大寨卡、72小寨卡古迹, 明代高僧大智法师舍利塔, 驸马坟、公主坟, 高安顺河老街、永安镇梅家场风物古迹群、九龙天星桥清代民居, 裴兴摩崖石刻等的了解、探访、考察。

2、自然景观。主要包括太平山水牡丹的历史、品种、种植、观赏价值、药用价值、旅游打造;沙坪油菜花大观园油菜的品种、种植、观赏价值、经济价值、旅游打造;五洞唐家坡李子花品种、种植、观赏价值、经济价值、旅游打造;宝鼎山历史沿革、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旅游打造等。另外楠竹山、明月山钟嘴寨、天宝寨、高安湫烟洞、白家湖岛之乡、普顺迎风湖等自然景观也可纳入介绍。

3、人物风情。主要包括夏帮谟、陈幼学、白勉、程伯銮、李惺、任鸿隽以及孙才新、刘德彬等垫江历代风云人物, 以及垫江地方语言、民俗习惯等。另外, 威风锣鼓、铜管乐、金钱棍、莲花闹、戏曲、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项目, 以及唢呐、抬工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适当介绍。

4、土特产品。主要包括东印茶山历史、茶的采摘、茶的种类、茶的加工制作、沏茶饮茶文化、旅游打造;黄沙白柚种植条件、种植技术、品种优化、贮藏技术;垫江石磨豆花历史、种类、制作过程、佐料配制、品牌打造;永安咂酒历史、原料、生产流程、包装设计、特色打造;赵牛肉的配料、制作过程、包装设计、特色打造等。

5、民间工艺。主要包括角雕工艺的历史、锉皮、打磨、描图、雕刻制作过程和鉴赏, 以及垫江棕竹拐杖、大石竹编工艺等。

五、开发乡土教材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乡土教材的开发利用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把健康和快乐还给学生, 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 唤回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唤回学生学习的快乐感, 让教育回归到“以育人为本”的轨道上来。

1、乡土教材的编写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语言文字表述尽量深入浅出, 简明扼要, 通俗易懂, 亲切自然, 笔调生动, 引人入胜;尽量多使用照片、图片直观介绍, 从感官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 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 难易程度恰当, 富于启发性和趣味性, 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乡土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充分体现探究式学习方式。加强探究式学习、社会实践课程实施力度, 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功能。乡土教材内容的呈现, 运用真实的情境与虚拟的情境相结合, 有些知识不一定都写进教材, 教学中的补充、铺垫、搭桥工作可以留给教师、学生去进行, 鼓励学生想象和思考, 设置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猜想和论证。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 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和活动式学习, 留足时间空间引导学生观察、实践、资料收集、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

3、乡土课程应充分体现学校教学自主权。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行选择授课的内容和授课的顺序, 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重点学习部分内容, 从乡土教学这一层面体现“一校一品”。比如桂溪镇可重点学习角雕工艺、石磨豆花、赵氏牛肉这几部分;新民镇、沙坪镇可重点学习“东印茶山”、“油菜花大观园”这一部分;太平镇可重点学习“太平牡丹”这一部分;鹤游、坪山等镇可重点学习“千年古县”这一部分等等。

4、课程评价标准应以过程学习为重点。乡土课程突出探究性学习方式, 不断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空间, 鼓励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探索。所以课程评价必须重视过程的评价, 特别是情感、态度和责任心的评价, 淡化学习结果, 不做定量评价。

乡土教材走进课堂 篇8

宾川县乡土教材《家在宾川》由云南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从2015 年9 月起, 在全县小学四、五年级推广使用, 以后作为循环教材在小学四年级使用。该教材由宾川县志办和宾川县教育局联合编写, 由《美丽的宾川我的家》《热区宝地壮美河山》《民族和谐侨乡风韵》《灵山佛地古镇名胜》等十篇课文组成, 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宾川地理风貌、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名胜古迹和特色物产。教材的顺利出版并走进课堂, 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家乡,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美丽家乡的美好愿望。

乡土教材的德育功能分析 篇9

一、乡土教材的开发与使用

1. 乡土教材使用的必然性。

乡土教材作为本土知识的载体, 承担着保护和传承本地文化、风土人情的责任。“本土知识是由本土人民在自己长期的生活和发展过程中所自主生产、享用和传递的知识体系。本土知识与本土人民的生产和发展环境及其历史密不可分, 是本土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是一度被忽略或压迫的本土人民实现独立自主和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基础和力量源泉。该定义试图概括本土知识的以下关键特征:第一, 本土知识是一种地方性知识;第二, 本土知识是一种整体性知识;第三, 本土知识是一种被压迫的知识;第四, 本土知识是一种授权的知识。”[1]要较好地保护这些本土知识, 最好的形式就是编写乡土教材, 将这些知识系统地整合成书本的结构体系, 才能更好地得到继续传播。

实现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的教育目的, 既要继承和发扬祖先留下的知识遗产, 又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和发明。甘地说:“现代学校的一切事情, 从教科书到毕业典礼, 从来不会使一个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感到自豪。他受到的教育程度越高, 就越远离自己的故乡。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使他和他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 就是使他不断地疏远这种环境, 对于故乡的生活, 他一点也不感到有诗意。村庄的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是那样的陌生, 他自己祖祖辈辈所创造的发明在他的眼里被看成是愚蠢的、原始的和毫无用途的。他自己所受到的教育就是要使他与他的传统文化决裂。”[2]甘地所指出的这种现象在我国教育水平逐步发达的今天日益显露。这种现象的产生只能归因于我国在实现教育目的中所采用的措施, 必须重新考虑人才培养的素质和规格。乡土教材的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传承地域文化的作用, 让年轻一代找回精神上的家园, 从小为自己的家乡感到骄傲, 热爱家乡并建设家乡, 而不是厌弃本土社会、对本土知识一无所知的人。

2. 乡土教材与校本课程。

乡土教材的编写和校本课程的开发, 有个课程资源的问题。它们都是为了弥补国家统一设置课程的不足。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首先, 校本课程可以是乡土教材, 也可以使用乡土教材以外的教材。校本课程的空间广泛, 可以是借鉴外地的经验也可以是本土的文化知识, 还可以是国家统一设置课程里边的一个内容的细化, 而乡土教材只能是本土的, 空间很窄。这是从二者的资料来源上看。其次, 从内容上看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乡土教材很看重历史、人文和艺术, 而校本课程则可以包罗万象, 几乎什么学科都可以设置, 只要不偏离学校的中心课程, 就可以开发使用。再次, 一般来讲, 乡土教材一旦开发出来, 轻易不会有太大的变动, 而校本课程, 有一定的周期, 变化的频率相对来说比较快。[3]分清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的区别,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乡土教材来开发校本课程。

二、乡土教材的德育功能

学校的德育功能可以概括为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三个主要方面。对于乡土教材的德育功能我们亦可从这三方面加以分析。

1. 社会性功能。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主要是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对于乡土教材而言, 主要是乡土教材的使用对于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所产生的一些影响。

乡土教材是展示当地自然、人文、社会、科技、经济的历史与现状, 是系统、科学、全面的反映建设沿革、地理环境、重大事件、民族风情、名胜古迹、名优产品、专题资料等, 增加学生对本土知识的了解和关注, 从而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 发挥乡土教材热爱乡邦、鉴往知来的独特功能, 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同时, 作为促进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工具, 为当地引进人才、资金、技术和设备, 为沟通海内外同胞与家乡的真挚感情, 起到一定的作用。

2. 个体性功能。

乡土知识的教育在学校中既可作为直接的德育活动, 即设置相应的课程, 对学生进行讲述, 也可作为间接的德育活动, 布置在学生的周边环境中, 比如以宣传栏、名人格言警句等形式介绍给学生。

乡土教材的形式多样, 通俗易懂, 便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自学, 能够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中找到休息的场所, 舒缓紧张的神经, 增加学习的动力和激情。同时, 乡土教材的内容结合当地生产的实际, 使学生了解生产知识,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 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的热情, 纠正学生中存在的鄙视劳动、厌恶劳动的恶习。特别是在生活条件日渐改善的今天, 乡土知识的学习, 会使他们的观念得到改变, 崇拜祖先的劳动成果。

3. 教育性功能。

德育的教育性就是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知识、技能固然重要, 但是与做人的方向、价值观相比就显得比较下位。乡土教材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教育性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情感内化。乡土教材不一定具有逻辑严密的科学知识, 但它往往充满了人类最珍贵、最纯朴的情感, 通过乡土教材的教读, 学生有可能将乡土教材中的情感加以内化, 形成自己崭新的情感体系。特别是充满智慧与爱心的乡贤、勇敢顽强与无私无畏的英雄, 均可化作学生心中的楷模, 成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不断进取的动力。而平时不注意的家乡山川美景, 通过乡土教材的点染, 也能催化学生爱的情感, 并逐步培养起他们欣赏美、创造美、感悟美的能力。

(2) 方向确立。乡土教材可以在每一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提供价值的方向。如当学生看到科技发明为家乡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使贫弱的家乡成为美丽富饶的家园, 学生就容易确立学好科学文化, 建设伟大祖国的方向。而当乡土教材毫不隐瞒某些企业的发展给家乡环境与百姓健康带来危害时, 学生就有可能追问:人类将向何处去?个人的发展以何种价值作为导向?等等。他们就有可能朝着环保专家的方向努力。

三、乡土教材德育化的途径

要发挥乡土教材的德育功能, 实现乡土教材德育化, 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 乡土知识的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在基础教育阶段, 由于中考和高考的压力, 很少有学校将乡土知识的教学作为一门课程向学生讲授。为此, 在正常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大量引用乡土教材中的知识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或课后阅读相关的乡土知识, 并作为背景知识进行讲述。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2. 野外实地考察是加深乡土知识的重要途径。

利用寒暑假或休息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注重实践知识的获得, 使学生深切体会家乡的大好河山, 领悟祖先的创造发明的真谛。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 也是践行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3. 利用多媒体设备, 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由于时间和资金的限制, 乡土知识的传授主要还是靠学校内的教师指引和学生对乡土教材的阅读。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设备, 对激发学生学习乡土教材的兴趣, 拓展学生视野, 实施德育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乡土教材在学校德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要不断将乡土知识融入到正常的教学中, 不断改进乡土教材, 与时俱进, 删除一些过时的东西, 补充一些为时代服务的内容。同时要培养相应的师资队伍, 拓宽其知识面, 重新建构教师的知识结构, 为乡土教材的使用和乡土知识的传播提供智力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 2001, (8) .

[2]Prakash, M.S. (1993) , Gandhi s Postmodern Education:Ecology, Peace and Multiculturalism Relinked, Journal of Wholistic Education, Sept., p11.

论小学乡土教材的开发与应用 篇10

一、小学乡土教材开发与应用的理论价值

地方性知识视野中的乡土教材具有独特的价值和特质,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对地方性知识的阐释不但为乡土教材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平台,而且为乡土教材的开发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地方性知识与普适性知识不同,具体指某一区域的民族在长期生活和发展过程中自主生产、享用和传递的知识体系,包括以文字形式保存的地方文明和以非文字形式保持的地方风俗、习惯、信仰和思维方式。随着地方大量开发程度不同的乡土教材的涌现,我们可以通过对地方性知识的阐释,为乡土教材的开发提供理论的借鉴以及方法上的指导,使得乡土教材的开发能够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石上,具有现代性和国际视野。

二、小学乡土教材开发与应用的实践意义

乡土教材是以本地方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状况等为内容的教材。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地方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又有值得讲述的革命传统和文物古迹。因而,编辑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供学生学习,有助于激励儿童继承革命传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在新的发展时期,乡土教材可以成为传承地方文化的载体,它使人们在向天空望去的同时也深深地关注自己脚下的土地。地方性知识视野中的地方文化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以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和经验启迪着学生自由的天性。

三、小学乡土教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内容

乡土教材是以本地方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状况等为内容的教材。

1.研究开发以校为本,以家乡为本的乡土教材。编写乡土教材有助于学生认识乡土,培养学生热爱乡土的观念。我县高阳历史悠久,传为颛顼故都,西汉高祖六年始置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历代名人迭出,祖籍高阳的榜眼孙承宗、驸马王丙、三朝阁老李鸿藻都是明清重臣。可以说,我县乡土课程资源历来丰富多彩,为我们的课程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对高阳地方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深入的开发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与学生的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相联系,将高阳的地方文化根植于下一代高阳人的心中,将高阳的地方文化传播天下,发扬光大。

2.研究如何使用乡土教材。乡土教材开发之后,积极落实教材的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拓宽小学课程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使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乡土美术教材 篇11

摘要:我国是幅员辽阔、多民族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丰富的地理教学资源。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规定,初中生必修地理课程有:“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乡土地理”。把丰富多样又与学生家乡联系密切的乡土地理知识案例融入地理課堂教学中与教材案例结合,是对普通地理教材的丰富和补充,也培养学生用已学的地理知识来认识一些身边的地理现象甚至是解决一些地理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教材案例;乡土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13-01

一、教材与当地实情分析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的第三节。

这一节分为了:“乡村与城市”、“聚落与环境”、“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三个教学板块。其学习目标是: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区别;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其中教学的重难点是: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材运用了大量世界的和中国的案例,以图片的方式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分析聚落相关的地理知识。

2013年6月22日,位于云南省红河州的红河哈尼梯田被联合国世界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此被国内外的人士所广泛关注。这为红河哈尼梯田带来的发展的机遇,但也对当地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如在当地大量的传统建筑——蘑菇房被迅速推倒。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协调的,且具有生态功能的朴素、温馨、平和的传统村落,现今变成了尘土漫漫的大工地。由于地理学科的性质,在对当地学生进行地理学科文化知识的传递的同时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思维的灌输也是地理学科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乡土案例”与“教材案例”组合教学

(一)城市与乡村。

很明显我们居住的是村寨,属于乡村聚落而不是高楼林立的城市聚落,而下面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案例对比来看,A是非洲的原始村落;B是北美的乡村,可以看出来地广人稀的大农场;我们处于C图中人口密集的亚洲乡村,由图4.18可以看出,亚洲的山村,大多选址在河流经过的平坦地区,沿着河流、河谷成条带状分布。

而我们当地的村寨并没有选择在山谷地区,而是选在了海拔在1850m—1860m之间的山腰,形成了森林(在上)--村寨(居中)--梯田(在下)的景观。这里的村寨也有着亚洲村落的普遍特点:人口密度大。这样规模小而人口密集的村寨如粒粒明珠散落在群山的腰间。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场所。由于聚落的生产方式的不同分为:农村、牧村、渔村和林场等不同类型。由上面的拍摄图中的层层梯田可以知道,我们的聚落是农村,主要从事稻田耕作。

(二)聚落与环境。

早先聚落的选址都会选择如图3所示的“土壤肥沃,适于耕作”,“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如我们的哈尼“哈巴”(一种哈尼古歌,哈尼族没有文字,用口耳相传来传承文化)所唱的一样:“从前哈尼爱找平坝,平坝给哈尼带来悲伤,哈尼再也不找坝子了,要找厚厚的老林高高的山场,山高密林的凹塘,是哈尼亲亲的爹娘……”(古歌《哈尼阿培聪坡坡的一段》)。我们哈尼族是个迁徙而来的名族,一般认为我们是甘青高原氐羌族的一支,不断向南迁徙,在迁徙过程中为找到适合定居和生产的地方——“平坝”而与那些原著民族发生战争,最终渡过红河,进入了山高林密的哀牢山区,在这里经过祖祖辈辈的努力,建造了世界农业奇迹——“红河哈尼梯田”。红河河谷地区由于处于背风坡,气候炎热、蛇虫鼠蚁众多,对于从凉爽地方迁徙而来的哈尼族来说,适宜不了河谷炎热气候,爆发疫病。最终进入大山在山腰凉爽的地方定居下来。半山不仅气候凉爽,靠近森林也有丰富的水源和建材、食物。在山脚开辟层层梯田便于梯田管理和冲水施肥。

表1(选址半山的优势)

气温处于北回归线以南,山腰较河谷地区凉爽,无严寒和酷暑

森林靠近森林有丰富的泉水资源进行生活和生产;森林提供大量的建材和丰富的菜肴

梯田便于利用山上下来的水流,把肥料冲去梯田施肥,省时省力

世界上各式各样的传统建筑都是当地环境和当地民族文化的反应,我云南省的傣家竹楼为了适应当地炎热潮湿的环境也采用了干栏建筑,下层架空,用来堆放杂物,楼上才居住人。由于我们红河哈尼梯田地区,多雨湿润的气候条件,哈尼村寨的传统建筑——蘑菇房采用的也是“下畜上人”的形式。

传统的蘑菇房是就地取材建起来的建筑,运用粘性较强的黄壤,甚至运用长期浸泡在梯田水里的水稻土(它更为细腻),放在木制的模具中脱水成型来制成泥砖建造房屋。所以蘑菇房和周围的自然从审美上是和谐一致的。哈尼人把牛等牲畜和柴火放在底层,二楼用来居住,常年不熄的火塘,不仅可以用来做饭,由于大山的湿冷环境还能起到增温、除湿的作用。顶层的阁楼很低矮,勉强可以算做三楼,通风效果很好,可以储存玉米等食物。经济条件宽裕的人家会给成年的儿女在主屋的旁边修建耳房,耳房的顶部通常都弄成平顶作为晒台,方便晾晒谷物和纳凉、绣花等,因为在山区很难找大面积的平坦地方作为晾晒场地,建造平顶晒台就成了最佳的选择。

传统的蘑菇房不仅仅具有生活的功能,还具有生产的功能。在蓄养耕牛的底层墙上,哈尼人会把牛的粪便拍在墙上,待脱水掉下后收集起来,在播种玉米等旱作植物的时候放在挖好的坑下面,作为底肥再撒上种子,这样有利于作物的生长。本地区最著名的还是大面积的稻作水田,要为村寨下方成百上千阶稻田施肥还有更巧妙、独特的方法——“冲水肥田”。完整的蘑菇房一般都配有一个小型的“肥塘”,哈尼人把一些剩下的菜叶、家禽的粪便或者是枯树叶扫进肥塘,在这里沤的漆黑发臭变成很好的肥料,待到山水来的时,顺着四通八达的沟渠冲到梯田中,这样的施肥方法省时、省力还生态环保,也是哈尼人顺应山地的地势的“独创”。

在整个村寨的下方,也就是整个村寨海拔最低处,设置有公共厕所和一口大肥塘,每当要进行插秧以前,搅拌整个肥塘里的肥料,开水口把肥料冲入梯田为秧苗的成长做好准备,所以本地区森林、村寨、梯田形成一个完整的良性生态系统,凝聚着哈尼人对环境的深刻认识和利用自然环境的智慧。

乡土美术教材 篇12

乡土美术资源作为小学阶段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相关教育策略的制定直接指导着教师如何进行课程定位、目标设置、重点难点分析、授课形式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探索小学阶段乡土美术课程的教学策略, 必须从原点出发:从认知乡土美术的具体内容入手;清晰乡土美术资源对小学美术课程培养目标的促进作用;关注小学生视觉认知的养成教学, 进而提高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与美誉度。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对美术课程性质的表述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 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1]在小学阶段美术课程中, 选用亲切、直观、感性的乡土美术资源, 为小学生导入观察与体验的视觉认知教育, 这不仅能彰显美术课程的学科背景, 更能体现美术课程弘扬中华文化的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本地区乡土美术资源进入小学美术课堂, 不仅为小学生搭建一个认知本土历史文化的情境平台, 更能增强小学生对当地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进而提升其对整个中华视觉文化的感知。这些都构成了乡土美术进入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和急迫感。

我认为, 可以班图拉的观察学习作为乡土美术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选择这一理论的原因在于:在小学阶段, 美术课程教学的设置不能是单一的造型技法讲述, 而是通过具体有形的视觉对象, 为小学生导入情境化的视觉认知平台。美术课程选择小学生生活中有所见、有所知的乡土美术资源, 将小学生有限的关注力聚焦在教师设置的探索、观察的视觉情境里, 让被动讲授的材料与感性的视觉认知、交互影响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理论来源于在谈到观察学习的注意过程与记忆过程时, 班图拉的建构论观点表现得十分明显。他明确指出:“注意过程并不是简单地吸收作用于人的感觉信息。相反, 它涉及对环境自我指导的探索和从正在发生的示范事件中建构有意义的知觉。”[2]乡土美术, 源于当地最生动的日常生活。乡土美术与当地民俗、民风、物质创造、手工劳作是密切联系的。乡土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 本人认为以下五个部分是必不可少的:1.由传统民间风俗和节日衍生出的视觉物质表象;2.民间手工艺;3.由少数民族的习俗衍生出的视觉物质表象;4.传统的民间绘画与建筑;5.福建省与其他地区乡土美术的差异比较。以福建省为例, 乡土美术教学资源的基本构成内容如图1所示。

这五大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它们在基础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是本文探讨乡土美术在小学美术课程中教学应用的核心。这五大部分各自独立, 但又相互关联。每一部分中的每一小点都可以成为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小组探讨学习的焦点。如第一部分由传统民间风俗和节日衍生出的视觉物质表象, 这一类中的剪纸、版画、地方戏剧中的舞台布置和第二部分的民间手工艺、第四部分中的传统的民间绘画与建筑都是息息相关的。这五大部分的核心就是建立在福建省传统的人文风俗之上, 以此为中心就可以营造学习福建省人文的好氛围。美术课堂不再是简单的技法传授, 而真正成为视觉表达的优秀载体, 比如剪纸, 可以激发小学童动手探索的兴趣。在多种剪纸技法的引领下, 小朋友认知二维图案的能力与完形认知的能力得到了有机的互动与体验。美术课堂不再会陷入单纯的技法体验, 来自生活的直接体验, 消除了小学童抽象的价值判断力, 让其身临其境的观察、行为实施没有了阻隔。这时的美术课堂是接受美育、德育、智育的三重教育。如果美术课堂可以成为视觉传达的媒介, 那么蔡元培先生在民国六年 (1917年) 前提出的“美育代宗教”的观点就可以得到全面的贯彻, “陶养性灵, 使之日进于高尚者”就会在21世纪的中国实现。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 实施乡土美术教学策略的教学方法, 与教师主动吸收教学理论、转化教学思维模式, 利用新的教学工具、授课模式密切相关。在观察学习的视觉情境中, 教与学的角色转化、教师掌控教学行为的主动性、教师设置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测评, 这些都会随着教师对视觉认知与观察学习理念深入体会的前提下, 才能得以执行。

要在小学阶段将福建省乡土美术资源整合到美术课程中来, 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在这一过程中, 寻找有效的教学工具、教学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当下选择互联网作为整合乡土美术资源的有效方式, 其优点有: (1) 网络成为当下生活相对便利的、密集型的交流途径。基于互联网平台, 图像、文字、声音等多媒体形式的展示早已成为可能。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主动地选择互联网, 作为资源搜索对象和展示对象, 这对于学生的探索认知学习而言, 是非常感性与直观的。 (2) 利用互联网作为资源对象, 模糊了教学主客体对象的界限。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的角色, 可以在这个平台灵活转化, 个体探索、认知、分析的能力在整合资源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提升。怎样利用互联网共享福建省乡土美术的资源?图2给出了简洁、明了的阐述。

在整个运作图中, 教师、学生、社会人士都成为当地乡土美术资源利用的主动者。这种关系说明使用互联网可以将社区作为共享资源的社会背景。课堂授课的行为也可以关联到社会中的专业人士。从人员构成来看, 这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课程建设, 它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因此, 基于互联网这个新工具的探索能量就不言自明了。课堂授课行为不仅是教师自身的事情, 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资源整合的过程中, 并且还以为课程建设注入开放、互动的生机。课程资源一旦在所处社区上公布, 这将会是全民关注的焦点。在互联网的平台中, 教师主动性的体现, 如乡土美术资源收集、整合得是否充分, 授课内容结构调整的是否严谨、周密, 课程评估模式是否有效等具体内容, 都可以公开地供人批评、发表建议。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的重组, 是教学策略实施中必然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当开放的乡土美术课程建立后,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施教者引导、启发、整合的功能代替了传统硬性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2) 受教者以往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究、深入教学问题, 学生间探究性协作学习的深度与广度逐渐打开; (3) 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教育中的协作者; (4) 合理的教学评估模式应打破传统100分制的呆板的评分制度, 教师应从学生实际的综合能力入手, 全方面考查学生的素质和掌握的知识。除此之外, 还应引入家长、学生、教师、学校多方位的评估形式。

教师的审美教学在学生协作式的探索认知的前提下, 学生有了一个情境化的视觉体验台。在这个教学情境中, 教师讲授乡土美术的某个品种、造型演变过程、名作欣赏, 都可归纳为对小学生最初的文化启蒙。小学生在生活感知的经验主导下, 在教师有层次的教学进度安排下, 小学生的视觉造型认知训练也同时展开。在感性经验的导入下, 教师强化了视觉造型的方法, 通过手绘、手工等具体操作教学环节的强化, 小学生主动协作学习的积极性转化为具象的体验, 视觉认知的强度和广度得到有效的拓展。

基于观察学习理论的教学策略, 为小学生视觉认知“一方水土”的乡土情境, 搭建了一个开放、协作、探索的认知平台。利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智能化工具, 为课堂教学建构有效的交流环境, 这不仅激发了教师终身学习的潜能, 而且更让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入校园、社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支持。福建省丰富的乡土视觉资源、文化景观 (如福建省中部、东部的闽越文化, 西部、北部的客家文化, 闽南三角洲的海上文化, 等等) , 只有转化为小学生感知社会、认知乡土情境的视觉契入点, 教师启蒙、引领、强化小学生体验审美的教学情境才能有效地在课堂上得以展开。

随着福建省经济的发展壮大, 政府部门对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城市与城市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差距逐渐缩小, 在乡土美术教学中利用新的教学工具如互联网、计算机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运用互联网强大的资源优势, 为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生建立生动的视觉平台。在视觉上为学生树立一个认知福建省乡土文化的契入点, 在心理上引导他们在传统与当下文化之间求同存异, 在造型技法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 在美育和德育方面为他们开辟一条敞亮的文化之路, 让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逐步感受到艺术情操与修养在现实生活中文明的价值与意义。

摘要:本文以乡土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运用策略为议题, 探讨课堂教学中面临的具体问题, 如乡土美术的内容建构、教学观念、课堂组织模式等, 并由此导入以“观察学习”为理论支持的教学策略, 提出“视觉认知和审美体验”为教学目标与效果的课程评估模式, 进而关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能动转化, 以及对传统教学评估模式的反思。

关键词:乡土美术,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1) .

上一篇:区域性地方高校下一篇:Cookies